内部经费

2024-08-29

内部经费(共9篇)

内部经费 篇1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全国各高校的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不再单一, 科研费用总量逐年加大, 但从以往审计结果来看, 高校科研经费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科研经费管理中未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制度存在漏洞, 监管缺失;预算管理存在缺陷, 造成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内部审计方法落后。此外, 高校在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违规使用和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等情况。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提出了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会计控制的几点建议。

一、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诸多缺陷, 这些管理漏洞不但有损高校形象, 同时也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 科研经费管理中未树立经济业务风险防范意识。近年来, 高校频繁参与各项科技活动, 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也逐年增多, 随之而来的违规违法使用科研经费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例如违规套现、利用高校科研经费监管漏洞假冒学生名义领取劳务费等, 导致科研经费并未完全用于科研项目本身。究其原因, 一是高校科研经费支配过程监管缺失。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高校科研经费存在变相私有化的情况, 高校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业务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科研经费落实到位以后扣除相应管理费用, 余下经费则交由科研课题小组进行支配, 在一定程度上过分放大了科研资金的支配权力。 二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存在漏洞。 绝大部分高校已经建立起科研经费的相关管理制度, 但实用性、 可操作性不强, 仅仅对部分科研经费开支范围作出书面解释, 对于具体执行步骤以及违反制度应承担的责任并未作出明确规定, 致使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二) 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预算管理存在缺陷。目前,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对预算支出尚无科学的定额与标准, 对科研项目的申报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流于形式。例如针对各项报销业务, 忽视了对科研经费具体使用情况的有效分析与评估。 财务部门只能片面了解一段时间内资金的收支与结余情况, 无法对成本进行全面核算, 对科研资金的状态、结构不能形成系统分析, 资金使用效益更无法考核, 最终导致科研经费预算不准确、 财务信息存在缺陷, 使得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水平发展受阻。

(三)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监督工作存在疏漏, 力度也有待加强。 第一, 高校科研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理解不够, 难以配合支持、帮助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第二, 高校审计部门属于学校二级单位之一, 与学校其他部门均存在一定联系, 外部审计与之相比独立性更强, 这也是内部审计部门审计工作中的主要缺点。第三,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缺乏对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及合理性的评估分析, 过于注重事后审计, 且审计力度深度不到位, 审计报告实际价值不大。 第四, 内部审计方法落后,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缺乏与科研专业领域的长期有效沟通机制, 难以对材料设备以及相关管理费用的支出是否合理做出准确预判。 大多数高校的内部审计普遍采用以账目为基础的审计方法, 很少运用统计抽样技术, 加之审计人员凭借主观经验办事, 对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运用更无从谈起。第五, 在我国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普遍采用 “课题制”, 但在实际工作中要证明各项支出均用于科研课题难度较大, 也给审计工作造成困难。

二、 高校科研经费内部会计控制措施

(一) 树立经济业务风险防范意识。

1.建立完善经济责任制。对科研经费进行科学管理离不开制度的保障, 因此建立完善可操作的经济责任制是避免问题发生的最佳方式。财政部、教育部此前联合规定, 高校在进行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过程中, 要明确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以及科研项目负责人三方的职责与权限。各高校的主要领导必须对经济责任制引起重视并加以落实, 科研管理部门切实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工作, 有义务配合财务部门进行科研经费管理有关事宜;高校财务部门应加强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 协助指导科研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进行合理预算, 同时发挥监督职能, 确保在预算范围内合理使用经费, 在科研项目全部结束时对该项目进行决算审查;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与决算则由项目负责人落实, 应根据有关规定来使用经费, 且有义务配合相关单位的监督审查, 按规定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和结账手续, 并负责承担关于该科研项目经费的一切法律与经济责任。

2.建立内部授权审批制。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会计控制, 除建立经济责任制外还需要配套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内部授权审批制度, 以此来明确划分授权审批的责任、 内容及权限等。 同时建立紧急重大事项会签制度与集体决策, 由相关负责人和部门进行联合审批。各管理部门在业务办理、 职责行使过程中应严格遵照授权审批范围, 禁止超标和越权审批。通过这一制度能尽量减少人为主观意识带来的不良后果, 确保预算有效执行, 防止滥用职权。

(二)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1. 财务人员参与经费预算编制。 要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 必须让财务人员参与到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编制工作中来。 让其运用专业眼光与理论知识, 结合以往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来协助有关项目负责人进行科研经费预算编制, 确保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更为全面合理、注重细节。

2.加强控制预算执行过程。 运用会计软件能辅助实现对预算执行过程控制的目标, 以某财务管理系统软件为例, 可以根据项目预算书的内容对各项经费支出予以额度设置, 当该科研项目进入报账程序时, 财务工作人员输入支出科目即可, 而相应的额度限制则会自动提示, 对超支现象予以控制, 严格把关资金的使用方向。由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其自身特点, 因此许多会计软件除去基础功能之外还能生成项目分析、 科目分析以及预算分析等诸多财务分析表格, 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及可信度。

3.建立健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机制。 各高校财务部门应对科研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跟踪, 如资金使用效率、资金使用方向;从以核算为主转变为以管理为主, 并且对各类财务报表数据予以筛选分析, 兼顾考虑高校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资源共享、 费用合理分摊的最佳方案, 推进高校科研经费成本核算;同时弄清楚科研投入与实际收益的比例, 对该项目的效益效率等情况作出系统的科学评估, 使得科研资源利用实现最优化。

(三) 提高内部审计监督质量。 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监督质量, 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提供服务, 促进其良性发展, 适时采用定期或者不定期抽查方式加强监察力度, 并进行常态监督。 提高审计频率, 将监督步骤提前, 将传统的事后审计逐步转变为事前科研经费的合法合规性审计, 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合理有效性审计, 便于尽早发现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保证科研资金安全。 高校的主要领导应重视审计阶段发现的问题, 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严格处理有关责任人, 确保审计监督职能落实到位, 保证高校内部审计独立不受干扰。 与此同时, 高校应逐步向审计“外部化”转型, 聘请有资质的审计机构及其他相关单位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审计, 合理利用外部审计经验以及专业人员较强的分析观察能力来发现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四) 加强高校审计队伍建设。 优秀的审计人员需要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学识, 具备基本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会计控制的首要任务是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和工作能力强的内部审计人员, 提高审计人员入行门槛, 要求取得相应从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确保审计质量。 应注重对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和相关职业教育。 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与高校财务和科研部门紧密配合, 实现对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

三、结论

综上所述, 高校科研经费内部会计控制质量的高低关系着科研项目能否高效顺利进行。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应摒弃重事后审计, 轻事前预算、 监督的工作模式。 科学合理的内部会计控制措施包括高校自身树立经济业务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提高内部审计监督质量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科研项目规范执行和科研经费有效运作。

参考文献

[1] .张记元.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对策[J].会计师, 2009, (7) :167-168.

[2] .盛捷.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管理观察, 2009, (7) :144-147.

[3] .李洋.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 .2008, (7) :221-223.

[4] .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23) :76-78.

[5] .易艳红.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 2011, (1) :37-39.

[6] .谢思平.高等学校内部会计控制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23) :39-41.

内部经费 篇2

为加强我校内部经费管理,规范学校财务行为,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学校经费支出内控稽核的基本目标:

(一)规范学校财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二)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学校资产的安全、完整。

(三)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四)保证学校能及时发现风险并控制风险。

二、学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基本规范,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

(二)平等性原则:约束全校内部涉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制度的权力。

(三)系统性原则:涵盖全校内部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四)牵制性原则:保证学校内部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互相制约、互相监督。

(五)谨慎性原则:强化校内约束机制,以有效防范各种风险为核心。

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一)做到所有会计事项必须由两人以上经办,审批与经办分管,钱与账、钱与物、账与物分管,对各项会计业务必须进行稽核。

(二)严格遵守国家现金管理条例。备用金必须控制在会计核算中心核定限额之内,不得坐支现金,备用金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相符。收入现金要认真验证货币真伪,误收假币由当事人负责赔偿。发现长短款,必须及时查找原因,造成损失由当事人负责。

(三)财务审批程序

1、学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因工作需要经费支出时,须事先报校长同意后方可执行。

2、学校单项(批)经费支出在500元以下的,由经办人、验收人、学校经费支出审核人员签字,由财务审批人审批后,报学区管委会审核;500元及以上的,在经办人、验收人、学校经费支出审核人签字、财务审批人审批的基础上,须由学校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签字后方可报学区管委会审核。严禁伪证签字、严禁手续不完备报销。

3、每项财务支出业务须经审批后才能执行,未经领导审批擅自执行的,不予报销。审批的支出内容应符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规定,合法、合理。财务人员要按照财务制度严格把关,对于不按规定、手续不全或凭证不实的,不予报销,属于重大财务事项集体决策范围的需附会议纪要。

5、学校财务人员应在月初将上月收支明细报学校主要负责人审阅。

(四)预算管理控制

1、建立健全学校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等管理制度。学校的一切收入、支出必须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2、学校必须按照上级部门批复的预算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严格控制无预算支出。

3、学校预算经批准后严格执行,一般情况下不予调整。若有突发事件和不可预测事项需要调整时,须经分管校领导同意,学校办公会批准,任何人不得随意修改和调整预算。

4、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将实际执行数据与预算对比,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及时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完成。

内部经费 篇3

关键词:高职学校绩效

近年来,在国家“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指导方针下,政府财政对教育的支出逐年加大。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首次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同时,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财政部门对高等职业学校的资金投入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如何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优化其使用效果,成为高等职业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工作。国家财政对教育单位的预算拨款分为基本经费和项目经费两部分,基本经费是指教育单位日常业务的支出费用,项目经费指除基本经费支出以外的专门业务的支出费用,主要用于与学校办学条件直接相关或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在压缩控制基本经费支出的大环境下,如何使用好项目经费成为目前高职学校资金管理的关键所在。加强对项目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1. 高职学校项目经费绩效评价工作现状

上世纪末,我国开始研究完善以部门预算为核心的财政支出体系,中央强调重视预算的绩效管理工作。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2005年,财政部颁布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开始对中央部门的预算支出进行绩效评价。2009年,财政部在其年度工作要点第二十五项中提出,扩大绩效评价试点范围,加快构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同年颁布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统一指导全国绩效评价工作。北京市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于2010年1月颁布了《北京市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市教委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相继制定了北京市教育本级各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些制度对绩效评价的对象、内容、评价原则、方法及指标体系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成为高职学校开展项目经费绩效评价工作的制度保障。

2.高职学校开展内部绩效评价工作的探索

在全社会对教育经费使用效果的强烈关注下,高职学校出于自身管理和回应社会各方监督的需要,普遍开展了学校内部的项目经费绩效评价工作。

2.1建立项目经费内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做好高职学校项目经费的内部绩效评价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高职学校项目大致分为基础设施改造、设备购置、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教育教学、图书馆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科研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互联网接入费、信息化建设、网络运行维护费、市教委委托项目、学生资助项目、北京市与中央共建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基础教育倾斜、国际合作与交流、汽车购置及更新、教育事业费支持基本建设项目、其他项目等24大类。目前,北京市教委对其中基础设施改造等项目制定了明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仍有部分项目没有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果针对每类项目都建立评价标准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工作难度和工作量较大。经过研究,我们发现表1某高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级

一级分值二级分值三级分值指标涵盖内容得分项目决策15分项目管理20分项目绩效65分绩效目标5分决策过程10分项目预算10分项目实施10分项目产出35分项目效果30分目标内容5 项目绩效目标的设定是否清晰、明确,是否具体、细化、量化。决策依据5 包括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情况、项目与规划、部门年度工作计划的相符程度决策程序5 项目申报、批复程序是否符合相关管理办法,项目立项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的立项论证是否详实、充分。预算管理10 包括预算编制细化、准确程度;预算执行的内容、金额与批复的预算的相符合程度。组织机构3 组织机构是否健全、相关各个部门分工是否明确以及有关工作人员是否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等情况。制度建设3 项目承担单位或项目组制定的项目管理制度的健全程度,项目管理制度执行的有效程度。过程控制4 包括项目执行与实施方案、计划的吻合度、项目调整的规范性及相关的过程控制管理等。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20 包括预期目标的完成程度、设施设备的适用性,与设定的项目绩效目标的相符合程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的影响15 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模式的创新等.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13 包括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成果的水平及影响力等人才培养的效果12 包括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取得的效果。师资队伍的改善与水平5 包括师资培训和队伍改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提升情况总分

有些类别的项目的完成形式和绩效目标有相近之处,为了简化绩效评价体系,使其在实现对项目绩效进行合理评价的同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在建立高职学校项目经费内部评价指标体系时,将相应的项目类别进行了合并,统一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基础设施改造、设备购置、汽车购置及更新、教育事业费支持基本建设专项一般为保障学校教学活动正常开展进行的基础设施的建造、修整、修缮、设备的补充、更新等项目,完成形式多为工程或购置设备,因其完成形式、绩效目标较一致,故将此四类项目合并为一大类进行考核;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为新增或改善学校实验或实训条件设立的专项,完成形式多为设备购置与安装。其完成形式和绩效目标较一致,故列为一类进行考评;专业建设、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向基础教育倾斜为提高专业、学科、教学水平,拓展专业、学科领域,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设立的专项,完成形式多为教学教法的探讨,先进经验的交流,课件的制作,教学设备的更新,其完成形式和绩效目标有相似之处,也合并为一类项目进行考评;科学研究、科研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三类专项是为了提高高职学校的科研水平和促进科技向生产力转化而设立的专项,其绩效目标较一致,只不过前两项更关注项目的社会效益,而后一项需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也将此三类项目一并进行考评;互联网接入费、信息化建设、网络运行维护费均为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设立的项目,其完成形式多为购置、安装等,可将其归为一类;其他所剩类别的项目共性较少,需单独设定绩效考评目标。

2.2创建一套适用、简洁、高效、合规的评价系统

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参与部门和人员众多。如何创建一套适用、简洁、高效、合规的评价系统是把此项工作落在实处的关键。

首先,应由学校财务部门联合资产管理部门共同建立项目基础模板,集中录入有关信息:包括项目编码、名称、类别,项目执行部门、项目负责人,项目申报金额、批复金额,招投标情况,项目当年支付情况,项目验收情况,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变更及违规情况。由项目负责人填写项目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固定资产入账情况;由项目使用人填写项目使用情况。其次,计算出项目批复核减率[(申报金额-批复金额)/申报金额*100%]和项目当年支出率[(当年支付金额/批复金额)*100%]。最后,由评价专家根据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并结合批复核减率、当年支出率、验收情况、固定资产入账情况、项目执行情况等客观指标对项目绩效情况作出综合评价。

2.3项目经费内部绩效评价系统在不同学校的适用

项目经费的绩效评价工作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高职学校的众多方面。由于各高职学校的隶属关系、资金来源、办学规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会计制度、预算口径也不尽相同,在进行各自的绩效评价工作时,可参考上述内容,并结合自身情况加以调整,施以不同的权重。也可将本学校的绩效目标加以分解、细化,使其更有针对性、适用性。通过高水平的绩效评价工作促进高职学校的快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委.绩效考评工作手册.

内部经费 篇4

一、科技经费投入绩效内部审计作用研究现状

(一) 科技经费监督研究

当前科技经费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多头管理, 科技经费监督也是集权与分权并存。如, 美国科研管理机构不统一, 经费分配方式多达五种, 由国会总审计署和各科研主管部门的总监察长办公室来进行监督。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科技经费监督的体系与美国的情况相近。基于委托代理和博弈理论分析, 我国的科技经费投入存在市场失灵, 应由立法、财政和审计机构进行预算监督 (王文岩, 2005) 。完善科技经费监督体系, 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应从监管理念、监管机制、绩效评估、人员培训四个方面来着力 (周忠民, 2010) 。作为中国特色之一, 纪检、监察尤其是审计部门, 是司法监督之外的主要的科技经费监督力量。

(二) 内部审计与绩效关系研究

一是关于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作用。IIA在1999年内部审计的定义中, 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A ndrew等 (2003) 在内部审计专著中就指出了以价值增值为代表的研究新机遇;以W alker等 (2005) 为代表的案例研究和Leung等 (2004) 为代表的调查研究, 以及其他大量的实证研究, 都对内部审计所带来的价值增值进行了验证。内部控制等与审计有关的因素带来增值 (张涛, 2008) ;内部审计从传统的监督, 发展为确认和咨询, 并明确其功能为价值增值 (高文进, 刘介星;2011) ;王守海、杨亚军 (2009) 借助“内部审计质量”概念, 运用类似D e Fond etal. (2002) 的审计费用模型进行实证, 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有助于减少审计费用。李凤华 (2007) 则考察了管理内部审计在价值链中的价值增值功能, 认为其实现形式是合理保证和咨询。二是内部审计的免疫作用。审计是评价公共受托责任的重要机制, 包括受托财务责任、尤其是受托管理责任, 这是审计免疫作用的理论基础。审计免疫作用的方式 (或内在职能) 体现为预防、揭示和抵御。黄震和孙小鸿 (2010) 把免疫作用的研究引入到内部审计领域, 当更多地考虑风险时, 内部审计的预防作用更为突出。张淑贞和孙文刚 (2011) 认为内部审计免疫作用受观念、法制、环境、工作模式和审计方法的制约;林晓平和叶雪芳 (2010) 则总结出内部审计的预防、监视、自稳和修复等四大免疫作用, 并形成由“内控机制、风险预警、持续监督”等构成的免疫系统。

(三) 内部审计增值的量化评价研究

理论上, 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能通过绩效评估来发现, 并进行量化, 目前主流的做法是借助内部审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评价指标的构建。W S A lbrecht (1988) 提出三个标准 (数量、质量、反馈) , 归纳出23个决定因素;Ziegenfuss (2000) 从1997年IIA网络调查中提出的84个指标中, 精炼出最重要的25个指标。柳秋红和林翰 (2007) 利用平衡计分卡模型, 提出了四维度指标;孙青霞和韩传模 (2010) 运用A H P方法, 构建出分为3层的35个指标体系。二是评价工作的实施。R oth (2000) 认为审后调查、客户访谈和数量指标一样能够确认内部审计的增值;A hlawat和Lowe (2004) 运用案例研究方法, 揭示了内部审计内置与外包两种工作模式间的显著绩效差异, 代表了内部审计增值量化研究的新趋势。卢益群 (2004) 通过比较, 研究了七种主要的内部审计增值评价方法及其组合运用;赵红英 (2005) 研究了内部评价、外部评价两种实施形式;陈伟 (2011) 研究了网络审计环境下的四步骤绩效评价方法。

(四) 研究趋势

国内外学者在科技经费监督、内部审计促进组织绩效方面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但也容易看出, 针对内部审计促进科技投入绩效的研究中, 在一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 影响科技投入绩效的关键“逆向”因素的析出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传统的科研绩效评价更关注影响绩效的正向因素, 而忽视“逆向”因素, 从而忽视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破坏性力量。 (2) 科技投入绩效评估中内部审计促进作用的研究。从审计过程与审计评价两个层次, 考察内部审计在科技投入绩效中的增值和免疫作用。 (3) 以科技投入绩效为目标的内部审计执行机制的研究。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来实现科技经费的绩效目标, 是解决科技经费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关键问题。这无论对构建相关理论还是指导审计实务, 都是相当迫切的。

二、科技经费投入绩效内部审计作用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影响科技投入绩效的关键因素、相互协调的机制以及作用机理研究

科技的投入产出有自身的规律。科技投入包括资金、人力和财力等硬件的投入以及科技政策、经济与税收政策等软件的投入, 具有确定性。而科技产出则在数量、质量、时间甚至预期等方面都具有不确定性。对科技经费的运用、管理和必要的监督、考核, 能促进科技投入决策的科学性并合理保证其使用符合投入目的。不同阶段和特点下的科研绩效管理工作, 需要相互协调。内部审计的作用机理可参考图1。

(1) 科技投入决策与预算监督。我国政府科技投入由不同的职能部门来分配和实施, 但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预算, 分别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而投入的方向受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竞争性的资源分配 (实际上是依据同行评议的结果) 的影响。企业科技投入中的非财政资金部分, 则受国家政策与市场竞争的双重影响。不同投入方式的预算监督如何协调, 促进科技投入绩效的作用机理如何, 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科技产出与科技经费使用监督。科技产出能够间接地反映科技投入的效果, 科技经费使用情况则直接决定科研绩效。在各种科技经费监督方式中, 只有内部审计最贴近监督对象, 能够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发现、纠正影响科研绩效的各种问题。

(3) 科技产出不确定下的协调机制。导致科技产出不确定性的原因, 一是科学活动过程的跳跃性, 难以事先设计;二是从产出的表现形式看, 有易于计量的 (如产出的数量等) ;也有不容易计量的 (如产出的质量、增加的知识存量、对观念和文明进程的影响等) 。内部审计准则关于利用专家工作的制度设计, 能够天然地协调这些不确定性, 得出有说服力的评价结果。

(4) 信息不对称性下的协调机制。科技活动本身是复杂而“神秘”的, 这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假象。内部审计通过“嵌入式”的观察甚至参与, 容易克服因信息不对称性带来的困难。

可见, 内部审计是最具有协调能力的基础性关键因素, 既能克服预算投入和预算支出两条线带来的协调难度, 又能克服因科技产出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所带来的协调方面的困扰。

(二) 基于内部审计过程的科技投入绩效研究和基于内部审计评价的科技投入绩效研究

内部审计促进科技投入绩效的作用产生于审计过程和审计评价两个阶段, 要分别加以考虑。同时, 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值作用和免疫作用两种具体的方式, 将会与两个阶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其中, 内部审计过程对科技投入绩效的促进作用具有决定性。

(1) 基于内部审计过程的科技投入绩效研究。内部审计过程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事前审计具有预防作用, 事中审计具有控制和纠错作用, 事后审计具有减损和惩戒作用。因此, 内部审计过程对科技投入绩效的促进作用更为直接。研究的任务之一, 是要通过理论分析、情景分析和调查研究, 确定内部审计过程促进科技投入绩效的作用机理, 通过概念界定对其中的主要因素进行定格处理, 并借助相关指标加以量化。

(2) 基于内部审计评价的科技投入绩效研究。内部审计评价能够促进科研绩效, 但不能完全代替绩效评价。在实践中, 内部审计评价主要针对真实性、合规性、效率性、资产安全完整性、内控状况等总体性内容。内部审计评价的方法有定性评价 (如经验判断、调查询问等) 、定量方法 (如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总量分析与差量分析、比率分析与趋势分析等) 。研究的任务, 是研究内部审计评价促进科技投入绩效的机制, 并借助指标进行量化的反映。

(3) 构建考虑内部审计促进作用的科技投入绩效综合评估模型。通过文献分析对科研评估模型进行梳理, 对涉及的评估指标进行分析判断;结合内部审计过程和内部审计评价分析中的量化指标, 研究其与传统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结合的可能性;再借助调查问卷等研究手段, 收集实务界的意见, 得到初步的指标样本总体并进行初次分类。运用因子分析法, 对指标样本进行筛选、降维和重分类, 并确定各层、各指标间的权重关系, 最终构建出反映内部审计促进作用的科技投入绩效综合评估模型。为克服指标获取过程中的主观性与数理工具处理时的过度强调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可以考虑运用层次分析法 (A H P法) 对综合模型进行验证。

关于科技投入绩效综合评估模型中内部审计贡献度的析出, 有两种算法。一是经验算法。利用调研数据, 统计出目标年度中内部审计挽回的经济损失占科技经费投入的比例, 计算结果视为内部审计贡献度的下限。二是理论算法。运用差异评估模型 (D EM) , 计算出综合评估模型与传统评估模型评估结果之差, 来单独考察内部审计的作用, 计算的结果视为内部审计贡献度的上限。

(三) 以科技投入绩效为目标的内部审计执行机制研究

研究以科技投入绩效为目标的内部审计执行机制, 实际上是应用研究, 目的是解决科技经费内部审计实务中的关键技术和制度问题。本部分的研究工作, 需要同时考虑协调机制问题。

(1) 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模式。实践中的内部审计工作模式主要有委托外审和自执行。在科研经费审计中, 自执行又分为审签与审计两种模式, 其中审计模式中还可以再委托外审。在考虑科技投入绩效目标时, 应该使用既有模式还是进行模式创新, 也是要解决的问题。

(2) 考察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单位或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 科技产出绩效更是与内部控制密切相关。如何针对科研活动中的关键节点, 设计符合科技投入绩效目标的内部控制制度, 是研究任务之一。在审计实务中, 则是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总体的考察。

(3) 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内部审计的增值和免疫作用, 集中体现在对威胁科技投入绩效目标的风险的“先知先觉”中。因此, 构建科研项目的风险预警体系, 是实现内部审计促进科技投入绩效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一项研究任务。

(4) 持续的过程监督。在风险预警的基础上, 内部审计最终能否达成促进科技投入绩效的目标, 依靠的是持续不懈的日常审计监督。这涉及到科技经费使用的跟踪审计问题, 以及发现违规、违纪等问题后的处理机制问题, 这都要在研究中加以解决。

(5) 内部审计成果的科学利用。无论是内部审计过程还是内部审计评价, 都会产生审计成果。合理利用审计成果, 对进一步促进科技投入绩效具有重要的经验指导意义, 甚至有推广普及作用。在绩效目标下, 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 不仅是内部审计促进科技经费投入绩效研究的重要内容, 也是科技经费审计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之一。

三、科技经费投入绩效内部审计作用研究方法

(一) 总体技术路线

内部审计促进科技经费投入绩效研究应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思路, 在文献分析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考虑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 分析科技投入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 再通过影响因素之间的协调机制来提出内部审计在全部关键因素中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然后运用理论分析、情景分析、博弈分析、调查研究和数理模型构建等研究方法, 对内部审计促进科技投入绩效的机制进行研究。整体思路可参考图2。

(二) 技术路线的特点

内部审计促进科技经费投入绩效研究思路、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 研究思路循序渐进。先分析影响因素, 找出基础性的关键因素即内部审计, 从而发现协调机制, 再围绕内部审计的促进作用研究科技投入绩效。循序渐进的研究思路保证研究工作能够有序、稳定的推进。 (2) 综合性。从研究内容看, 内部审计促进科技经费投入绩效研究, 属于经济学 (审计) 、管理学 (科学学与科技管理) 的交叉综合;从研究方法看, 可运用数理规划、管理博弈论、情境模拟和分析、调查研究等综合的技术和方法。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部审计促进科技经费投入绩效研究的选题, 来源于科技经费监督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模型构建也是建立在理论分析和实践调研相结合的基础上, 研究成果将会迅速运用于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实践, 从而会得到实践检验。

目前科技部的内部审计监督, 是通过招标的208家会计师事务所来执行的, 所以并不是真正的内部审计。这样, 不仅审计费用成本较高, 而且注册会计师对科研依托单位的内部控制等情况不熟悉, 审计时间成本也较高;同时, 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的效果也不佳。因此, 内部审计促进科技经费投入绩效的研究,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既可为政府研究相关科技经费监督政策提供支持, 又能总结内部审计经验并在教育、科研系统中进行交流和推广运用, 还能推动内部审计研究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李凤华:《内部管理审计增值功能探微——基于价值链理论视角》,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2]黄震、孙小鸿:《风险管理审计及其免疫系统功能探析》, 《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国企工会经费内部审计的注意要点 篇5

一、国企工会经费审计的管理现状与需求

(一)国企工会经费的管理现状

目前国企的工费经费来源一般为按照所在单位员工薪酬总额2%计提的工会经费和实收会员会费两部分。按照员工薪酬总额计提的部分,计提基数为企业实际发生的、并且允许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总额,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收取的个人会费部分则按照全国总工会、财务部《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会会员交纳会费问题的通知》当中规定的比例实际收取。企业自主支出部分为企业实际可支配的范围,要确保所属企业工会组织的有效运行和各种工会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国企工会经费内部审计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以下简称《工会法》)第四十四条“工会应当根据经费独立原则,建立预算、决算和经费审查监督制度。目前国企工会在经费管理方面多数设立了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审查工会支出预算,也有很多企业借助企业的预算审查委员来完成工会预算审查,年底仅审查预算执行率,尚未形成系统的内部审计机制,存在监督不到位现象。

二、国企工会经费审计的基本程序与要点

(一)审计前基本程序

国企工费费用审计首先要明确审计的类型与范围。国企单位机构构成庞杂、分支众多,首先必须明确审计目标与计划,对审计行为本身进行界定,明确是例行性的合规性审查,还是管理绩效审计?明确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审计策略。其次,要适当界定审计的范围、深度、质量要求等,要针对不同管辖层次的工会活动进行分层分类审计,明确审计对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避免过多介入企业内部的其他无关事务,影响审计工作进度与质量。最后,要事先确定审计过程中的沟通对象、沟通要点等。

(二)国企工会经费审计实施程序与要点

国企工费费用审计实施过程中,首先要严格按照既定的实施策略、实施计划开展各项工作。积极与相关各方进行沟通会谈,对有疑问会感兴趣的地方做好记录,集中抽取记录文件、凭证等证明资料。其次,要科学把握审计艺术,既要全面覆盖计划了解的全部内容,还要避免过度审计、有罪假设等思维引起相关人员的反感;遇到有抵触情绪的人员要耐心沟通,避免关系恶化影响工作开展。

(三)审计后程序

国企工会经费是的经办人员,多是总经理办公室、工会办公室等领导周边的行政人员,属于单位内部的重要岗位人员,审计结论也直接对工会领导的行为产生影响,审计报告的撰写与发布一定谨慎科学,要科学处理发现线索与审计结论之间的关系,力争客观独立的描述问题及其因果关系、改进建议等。应避免提出过于苛刻或无法实现的改进建议。

三、国企工会经费内审实施中的常见问题与注意要点

(一)国企工会经费的计提不规范

目前国企的工费计提一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相关条款,按照所在单位员工薪酬总额2%计提使用,企业单位工资总额一般包括: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各种津贴、补贴、奖金等,鉴于目前国企单位工资项目不统一,对工薪总额的界定,实际执行当中容易出现执行偏差,有的国企单位按照预算工薪酬总额为基数进行计提,有些国企单位按照实发工薪酬总额为基数进行计提。

(二)国企工会经费专用账户管理待完善

按照工会法的条款规定,工会费用需要设立专用账户,进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实际执行当中,在很多国企单位中仍存在未设立专用账户或专用账户执行管理不到位、账实不匹配等现象。上述现象虽未对工会活动的实际开展、工会经费的使用造成实质性影响,但合规性不足,长期积累后会形成较大的积累风险,影响企业形象与声誉。

(三)国企工会经费内审实施中注意要点

在国企工会经费审计实施当中,工会费用计提与管理、专用账户的管理情况是合规定审计的首要关注点,这是费用挤占、挪用等违规现象的重要观察点。发票报销是国企工会经费效能审计的核心,这一环节也是容易发生舞弊环节,审计人员需要高度重视。

四、结论

实时开展的国企工会费用使用的监督与审查,能有效保障工会经费依法收缴、管理、使用,满足法律、国家监管的要求,可以及时发现工会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工会组织提高经费管理水平,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上做到合法、合规、合理,避免各类常见的违规、舞弊问题,提高工会经费管理水平,真正做到“取之于职工,用之于职工”,服务职工,壮大工会事业。其次,通过专项审计的方式促进国企单位规范管理,可以防止工会经费被挤占、挪用、截留和损失浪费,充分发挥工会经费的使用效能,保护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

摘要:本文描述国有企业单位工会费用审计的管理现状与需求,简单阐述了目前国企工会经费审计的基本程序与要点,通过分析与探讨,列举了目前国企工会经费审计的常见发现问题,总结了“现阶段开展国有企业单位工会费用审计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工会经费,注意要点

参考文献

内部经费 篇6

一、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问题

(一) 审计主体过于单一

科研体制的改革增加了高校科研经费额度, 经费来源方式多样化, 大部分高校的科研经费实行课题制管理, 很多高校设立了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 并承担科研经费的审计职能, 但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不能相对独立, 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也就受到了很大限制[1]。科研项目的数量及经费额度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 是决定高校科研水平排名的依据, 因此, 很多高校将科研经费的到位额度作为完成科研工作的指标。高校的内审部门由于缺乏独立性、或不得不服从上级部门的安排、或为了提高自身高校科研水平排名等原因, 造成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单一性, 导致科研经费的管理出现缺陷, 科研经费的监管不到位。

(二) 审计客体责任模糊

早在上世纪90年代, 科技部以及财政部联合颁布了科研专项经费管理相关法规, 明确要求专项经费实行课题制管理[2]。2001年, 相关部门再次提出了国家科研项目实施课题制管理模式的要求, 因此, 审计客体主要由课题组、项目单位这两个层次构成。课题组具备科研经费执行权力, 而项目单位则负责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及科研项目管理, 包括课题组在权力范围内的经费使用情况监督等。因此, 科研项目审计具有不同程度的经济责任审计特点, 但很多高校对内部审计的客体责任认识不清晰, 导致权值混乱的现象的发生。

(三) 没有明确的审计目标

高校科研经费的内审目的是为了对经费财务收支的效益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进行有效的监督。目前, 大部分高校对于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还停留在监督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上, 忽略了对科研经费的效益性及合法性监督, 造成内部审计目标不明确, 导致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缺陷, 是审计对科研经费监管作用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四) 审计范围界定不合理

目前, 大部分高校内审部门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方式为:抽取一些重大科研项目, 针对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审计。而不是对每个科研项目都进行详细的审计, 因此, 忽略了对某部分科研项目的调查, 而这部分科研项目往往是导致舞弊错误的重要项目。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中, 缺乏合理的审计范围会对内审作用造成影响, 导致内审作用不明显。

(五) 没审计时间安排不当

每一个科研项目的执行都具有一定的有限期限, 科研项目的执行时间与会计上的核算报告时间不一定相同。大部分高校都是在科研项目结题之后, 再对科研经费进行内部审计, 属于事后监督, 对于审计的时间安排不合理, 难以保证对科研项目的全程追踪调查, 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错误, 没有及时进行错误纠正, 对审计工作效率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高效科研经费内审工作改进措施

(一) 具备多元化审计主体

在高校的科研经费中, 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专项拨款资金, 这部分科研经费在使用管理上, 应遵守高校自身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以及科技部门的有关规定, 并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因此, 在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 除了高校自身的内审部门, 必要时应介入社会审计及国家审计等审计机关, 全面监督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3]。社会审计、国家审计以及高校内审部门都具备强大的监督检查作用, 但各个部门在审计的发挥作用及领域上有所差别。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在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上进行全方位的有效监督, 以及对整个过程的实时控制。应针对高校改变形式进行多次申报、骗取科研经费等问题, 充分发挥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作用, 以国家审计机关为主导, 形成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的多元化审计主体。

(二) 具备充分的审计依据

高校在进行科研经费的审计过程中, 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进行审计, 包括科技厅及财政部门颁布的职业道德要求、内部审计准则、审计法等文件, 还应将高校制定的相关规定及国家部门的法规等管理条例作为审计依据。部分重大科研项目在进行经费批准时, 项目的负责人会编制相关的立项合同以及项目预算等合同文件, 该文件中对科研项目课题的研究形式、成果、目标、费用、过程、任务以及经费预算等做出了明确承诺, 在这种情况下, 可将这些文件作为审计依据。应具备充分的审计依据, 进一步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三) 具备明确的审计目标

对高校进行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核实科研经费的财务收支情况, 并对其支出成本及预算成本进行检查, 保障高校科研经费的的财务收支合法性。合法性指的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及制度, 对科研经费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违法现象进行审查,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 防止贪污浪费、公款私用等不良现象出现, 使高校经费使用合法化[4]。效益性指的是强调科研经费在使用上的使用效率及经济性, 并对此进行审查, 评价科研经费在使用上的效益性, 效益性是科研经费资助者最重视的问题, 也是衡量科研成果的重要标准。因此, 在进行高效科研经费审计时, 应具备明确的审计目标, 从合法性及效益性的角度进行经费审查。

(四) 扩大审计范围

高效科研经费审计工作具有复杂性, 在对高效科研经费进行内部审计时, 除了审查经费的财务收支情况外, 还要重视经费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评价, 扩大审计范围。高效科研经费内审工作属于专项审计, 主要审查科研经费的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但科研经费的开支与日常开支不同, 因此, 应扩大科研经费的审计范围, 并以详细的审计方式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进行全面监督, 从而实现经费的高效实用。

(五) 安排合理的审计时间

科研项目具有执行期限, 高校科研经费的内审工作具有周期性。应合理安排内部审计时间, 将内审贯穿于整个科研项目过程之中, 彻底改变项目结题后再进行审计的传统模式。应在项目启动阶段就开始进行科研经费在预算及使用方面的审计,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如出现与审计计划不符的事项时, 及时进行调整, 并在项目结束后, 对科研项目合同执行情况及经费决算进行审计。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应贯穿科研项目的全程, 合理安排审计时间, 安排好项目进行前、进行中、结束后的审计时间, 充分体现内审工作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 本文针对高校科研经费内审中存在的问题, 从管理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为高校的内审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对于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具有促进作用, 有利于高校科研经费的检查和监督。高校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其科研经费中的管理作用, 加快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步伐。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各大高校的科研经费也逐渐增加, 有的高校科研经费已逐渐成为学校资金的主要来源。但很多高校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内审管理, 实现经费的高效实用率, 是目前高校内审工作的重点。本文主要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进行了分析, 针对当前高校科研经费内审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对策, 以完善高校科研经费内审制度, 实现高校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问题

参考文献

[1]欧阳卓平.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及改进措施探讨[J].审计月刊, 2011, 10 (02)

[2]汤靖.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问题及其对策浅析[J].财会通讯, 2009, 08 (01)

[3]郝名玉.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重点和难点[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24 (21)

内部经费 篇7

1 内部审计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影响

1.1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

在大多数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关于科研经费的支出、效益、成本等问题都没有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且一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甚至盲目管理,导致偏离高校的总体发展路线,对高校的成长起到不利的影响[1]。实施内部审计可有效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具体如下:(1)内部审计制度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严格审计科研经费支出,评估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目标,确定科研经费支出符合高校的发展需要并符合未来发展规划。(2)通过内部审计明确科研经费管理各岗位职责,完善管理制度,监督各岗位的行为规范,从而确保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不存在一些违规行为。(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部审计找出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不足,督促高校领导层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从而避免因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造成的科研经费管理问题。

1.2 确保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真实及合法

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出于多种原因导致科研经费支出信息存在不真实、不完整的现象,甚至一些科研经费支出不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容易触发财务风险或贪污腐败等现象。实施内部审计制度可有效改善这类问题,通过对高校科研经费支出进行审计,从而提高支出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对科研经费管理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在实际科研经费管理中,内部审计主要监管以下几点内容:(1)严格审计在科研经费支出中一些不属于科研活动的支出内容。在科研经费支出结构中,不属于科研活动范围内的支出数额较小,如一些办公用品等。这些支出数额虽然不大,但由于该类支出比较杂乱,导致在实际科研经费管理中不能准确核算,造成财务信息失真[2]。(2)在科研经费支出结构中,劳务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具体有从事科研的工作人员、在科研部分的劳务人员等。一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有些管理人员为了牟取个人利益,通过虚增劳务人员数量,从而获取一部分劳务费用。这种现象造成了科研经费支出信息失真。通过内部审计严格审查科研经费中劳务费用支出情况的真实性,从而避免以上事件的发生。(3)在用于购买固定资产的科研经费支出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一些购买的固定资产并没有上报到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从而被科研部门人员占为己有,这一类现象最终造成高校资产流失。实施内部审计,严格审查利用科研经费购买的固定资产是否转移到高校资产总管理部门中,从而避免高校经济损失。(4)审查高校科研经费支出明细及余额。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一些管理人员为了以权谋私,利用科研经费从事其他活动。审计部门要严格进行科研经费各项支出的全过程审查。完善合同管理,明确支出费用的去向,审核科研项目的真实性及合法性。对于高校科研经费余额也要加强监管,审核科研经费管理人员在科研项目结束时是否完成各项结款。(5)通过内部审计对科研经费支出及使用合法性进行监督。查看各项科研经费支出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对各类支出发票的真实性进行审核,避免科研管理人员利用假发票进行套取资金[3]。

1.3 提高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实施内部审计还有效提高了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普遍存在经费使用效益不高的现象。导致这类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两点:(1)科研项目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不仅科研成本大,并且科研成果带来的实际效益较小,从而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4]。(2)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一些管理人员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不够重视,导致在管理中盲目进行科研经费支出,不考虑其成本及成本效益。总之,实施内部审计可有效改善这类问题。具体如下:(1)审计科研经费的使用成本,评估科研经费使用成本的效率。如在科研项目中购买固定资产或其他科研用品的利用率等。(2)审计科研成果的实际效益。如一些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是否达到预估价值,审计科研成果的应用范围是否符合预估范围等,还有一些科研成果带来的间接性效益,如获奖等。总之,内部审计通过审查科研成本及成果,来评估科研项目的实际效益。再通过评估结果来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从而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当然,在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审计时,还要关注各项科研成本及科研效益信息的真实性,制定出合理的审计指标,从而确保审计工作的科学性[5]。

2 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审计独立性不高

现阶段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中,独立性不高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发展,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科研经费数额在不断的提高。高校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可有效改善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但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在高校内部的独立性不高,造成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难以发挥。内部审计在实际操作中受到诸多限制,高校为了提高科研水平的排名情况,盲目的增加科研经费数额。然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这些经费的实际效益很低。高校又限制内部审计的权责,使其无法进行相应的审计工作[6]。

2.2 内部审计目标不明确

内部审计目标不明确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高校科研经费实施内部审计是为了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确保经费支出真实合法,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益等。然而,一些高校在实施内部审计时,并没有考虑到以上几点目的,而仅仅是通过内部审计制度来审查科研经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造成内部审计作用发挥的不全面。

2.3 审计范围不全面

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范围不全面也是存在的一点问题。内部审计范围不全面具体指的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在开展内部审计时,只是针对一部分的科研项目进行审计[7]。高校并没有做出明确的审计范围规定,从而导致科研经费管理利用这一缺陷进行违规行为。如,科研经费管理人员认真做好审计规定范围内的相关科研项目,而在进行审计规定范围外的科研项目时,就尽可能地以权谋私。

2.4 审计规划不合理

审计规划不合理具体指的是审计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审计时间安排的不合理是指一些高校把内部审计工作放在科研项目结束之后,这种现象导致内部审计只是起到审核作用,而没有起到科研项目全过程监督的作用。在发现问题时,已经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2)有些高校再进行科研项目内部审计时,只是对科研项目的经费支出进行审计,而忽略了科研项目成果的效益评估。

3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对策

3.1 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首先要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由于高校科研经费结构不仅仅是高校内部资金,还有一部分来源于政府或其它科研机构的协助。所以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极为必要的。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点进行:(1)加强和外界审计的协作。因为外界审计拥有较高的独立性,并且各方面审计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和合理。高校在完善自身内部审计的同时,还应该和外界审计部门达成合作,通过外界审计部门和自身内部审计的合作,来建立一套完善的审计体系和机制[8]。(2)提高自身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明确内部审计的权责,要求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全方位配合内部审计工作。并且规定高校领导、科研经费管理人员不得干预内部审计工作。

3.2 明确内部审计目标

明确内部审计目标,从而把内部审计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现阶段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普遍存在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一些高校领导只是把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在科研经费支出信息的真实性上,而忽略了其它一些问题。明确内部审计目标可参考以下几点建议:(1)对科研经费支出合法性的目标进行明确。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不合法的行为有以权谋私套取公款等。这些不合法的行为造成了资金流失以及财务信息漏洞等问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审查各项资金动向,监督经费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从而确保科研经费支出合法。(2)由于科研经费不仅来源于高校内部,还有一些政府、科研机构或个人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不仅仅关系到高校自身,还关系到其它各方的利益。所以高校实施内部审计时,还要明确科研经费效益性的目标,从而避免科研成果达不到各方的预期收益或造成财物损失[9]。

3.3 加强审计范围的全面性

加强内部审计范围的全面性也是极为重要的。具体如下:(1)不应该只针对个别科研项目进行内部审计,应该进行全范围的科研项目审计,从而避免科研经费管理人员利用范围规定上的漏洞从事贪污腐败等行为。(2)科研经费的效益审计中,不仅仅要审计科研成果的直接效益,对于一些间接性产生的效益也要审计在内。(3)对于科研经费中的非科研开支也要进行全面审计,虽然该类开支数额小,但也存在贪污等现象的发生。

3.4 合理制定审计规划

合理制定审计规划,建立科学的内部审计机制。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是在科研项目结束之后再进行的,要改善这一问题还需要改变高校领导的传统观念[10]。内部审计不仅仅是在项目后进行各项经费审计,还应该在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发挥审计的作用。通过对科研项目全过程的审计,可有效提高科研经费支出的合法性、效益性。在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汇报到相关负责人手中,提出解决意见,从而将经费损失降低到最小。

4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造成了内部审计的作用难以发挥。高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制定针对性的完善对策,才能使内部审计的作用全面发挥,从而促进我国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摘要:通过内部审计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实现科研经费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重要手段。首先,本文分析了内部审计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影响;其次,探讨了现阶段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最后,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高校,科研经费,支出

参考文献

[1]欧阳卓平.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及改进措施探讨[J].审计月刊,2011(2).

[2]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

[3]杨燕华.对高校科研经费效益审计的探讨[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4]黄桐花.从审计的角度看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J].会计之友,2009(9).

[5]朱云.从审计视角探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J].中国农业会计,2010(12).

[6]汤靖.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问题及其对策浅析[J].财会通讯,2009.

[7]郝名玉.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重点和难点[J].现代经济信息,2009.

[8]姚瑞红.审计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10,14(16).

[9]聂清.对高校科研经费部审计的几点思考[J].审计与理财,2011,(7):22~22.

内部经费 篇8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及一些程序性的工作,认为科研经费如何开支和规范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财务部门认为科研经费是项目负责人负责制,财务仅仅只是代为管理,只要有负责人的签字认可就行,因此对科研经费支出合理性和真实性的审核并不严格。一些科研人员也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凭个人能力和学术声望取得的,科研经费理应由科研人员自行支配,学校不应该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干涉和监管,加之对财经纪律法规不熟悉,致使科研经费滥用的现象层出不穷。针对这些情况,亟待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以保证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合法、合规、合理。目前,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力度与形势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开展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

1.1 国家审计机关对科研经费审计监督现状

由于科研经费来源和名目多,资金较为分散,国家审计机关若对大额项目资金项目进行审计检查,由于大额项目单位本身有配套,国家投入、单位自有资金混杂在一块儿不容易开展审计工作;小额资金过于分散、资金量小不具有审计代表意义。再有科研经费使用时间跨度长,国家审计不易于与其他审计相结合,年度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审计一般只涉及一个年度,而要同时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就必然要向之前年度延伸,会分散年度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审计项目审计人员时间和精力,势必影响主项目工作。因此,国家审计机关对科研经费的全面检查存在困难。

1.2 高校内部审计对科研经费审计监督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一,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从职能定位上来看,兼有监督和服务两项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对科研经费的审计更加侧重于服务职能。部分委托单位要求审计部门签字确认必须作为结题必备条件之一,为了使课题能够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内部审计的重点往往立足于对科研人员的服务而非是对科研经费的监管。

第二,目前高校审计部门基本上是由会计、审计、工民建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所组成,而科研课题所研究的基本上是科学领域较为前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因此,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预算的科学性、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科研成果评价的客观性等问题往往处于无力发声的窘态。审计人手不足,无力对科研活动实施事前、事中监督。实施科研经费审计也仅对科研经费报销票据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计,未能对科研活动实施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

2 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创新

2.1 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管作用,形成社会审计、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的多元化审计主体

在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必要时应由社会审计及国家审计等审计机关介入,全面监督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以及国家审计机关都具备强大的监督检查作用,但各个部门在审计发挥的作用及领域上有所差别。高校应根据科研项目的不同,充分发挥各审计机关在不同层次上审计的作用,确保对科研经费全方位有力监督,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开展。

2.2 扩大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范围,加大力度建立绩效评价机制

在目前开展的科研经费财务收支的真实审计基础上,还要重视和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开展详细全面审计和全面监管,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实现科研经费的高效使用。建立评价指标是关键,评价指标应符合我国高校的实践情况,并且充分考虑指标的可操作性,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科研成果的期望,能够体现出具备多元性和动态性,并且能够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指标的建立还要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利用一些财务标准、经济指标和一些非财务指标来综合评价,确保科研项目的效果。

2.3 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应注重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

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要与科研项目的实施相结合,着眼科研经费的整体效益,深入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深入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不仅要做事后审计,要将审计时点前置,加强事前、事中审计。拓展科研经费审计的环节,便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发出问题并纠正错误发挥内部审计的预警功能,预防科研人员的经济腐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确保科研目标的顺利实现。

2.4 推行科研经费审计公示制度

公示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结果,是高校校务公开工作的扩展和补充,能有效调动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保障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同时也能使更多人了解审计、熟悉审计、认可审计,从而更好、更自觉地支持与配合包括审计工作在内的学校各项管理工作。公示的内容除了审计的基本情况,还应该涵盖项目基本信息、过程管理信息、结题验收信息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公开发布能满足高校管理层、其他科研工作者等不同人群获取信息的需求,提高审计工作的满意度和认同度。

摘要: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逐年增长,高校承担的科研任务越来越多,高校科研经费日益增多、来源渠道多样化,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还存在不少问题。2016年是“十三五”第一年,在新形势下,文章对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创新办法。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创新

参考文献

[1]周勇.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设计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2]陈阳.论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监管[J].教育财会研究,2014(2).

[3]丁利国.科研经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J].创新科技,2014(4).

[4]张颖.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4(11).

[5]袁新文,洪少丹.高校科研经费监管系统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13(1).

[6]梁斌,袁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7).

[7]缪启军,王跃堂.风险导向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J].财会月刊,2015(7).

内部经费 篇9

关键词:风险,科研经费,内部审计,信息化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高校的四大职能。科学研究是服务社会的原动力,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保证,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体现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文化传承的基础。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历来都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国家对科研的投入也在逐年加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科学研究领导世界潮流并产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是世界一流大学排名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一般高校而言,科研能力也是影响其社会声誉及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纲要提出,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将达2.5%以上。可见,科技创新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与必由之路。虽然目前不少高校在科研方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与工作重点安排上不太合理,但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及对国家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未来高校科研投入将进一步加大,高校科研将是推动国家创新的重要力量。

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广泛、使用方式灵活,但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内部审计功能缺失,科研经费存在管理盲区,科研经费管理与新形势下科研的发展不相适应,成为高校腐败的重灾区。高校科研经费腐败危及教师个人的学术与业务提升,危及学校的学科发展与科研水平的提升,浪费国家的资金并影响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据调查,用于科研项目本身的经费只占40%左右(邱晨辉, 2011),一些重大科研经费腐败触目惊心。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关于科研经费研究的文章已有不少,多数从工作实务、内部审计或内部控制角度进行了分析,从风险导向视角对科研经费深入分析的研究很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也称风险管理导向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阶段,基于风险导向视角,根据高校科研目标需要,加强内部审计降低科研经费的管理风险与审计风险,确保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风险缘由

(一)经费来源与项目不匹配

高等教育的经费方式主要有“基数加发展”、“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基本支出加项目支出”等方式。我国高校教育经费投入长期缺乏“成本效益”原则,投入与产出失调,缺乏对经费使用效益的评估与考核机制,导致科研项目“重申请、轻管理”、“重项目,轻财务”。

与高校教育经费总体投入机制不同,科研项目通常是“定额拨款”,拨款金额控制权限在上级主管部门,科研项目属于“包工包料”的全包业务,项目金额与项目需要常常不完全匹配,当项目经费金额较高时,必然导致项目成员想方设法多花钱、乱花钱、浪费钱;当项目经费金额较低时,必然导致项目成员处心积虑的偷工减料,草草收工,只求顺利通过验收。经费拨款时间通常与项目周期也不匹配,项目完成有明确的时限,经费下达通常会滞后, 项目开工期间没有经费,项目要结题时经费还没有花完, 项目成员会使用一些非项目用途的虚假发票套取项目经费。

科研项目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项目申请时更注重专业学术评审,对经费用途只是象征性审查,科研经费预算随意性高、盲目性强,经费预算缺乏科学性与可行性,对项目实施各环节估计不足,项目实施中无法按照项目经费使用计划支配,项目经费预算与项目经费使用不匹配。

(二)经费使用规定不合理

各高校科研经费列支项目稍有出入,但大同小异,有着较为一致的规定,这里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其科研经费主要列支项目如下:图书资料费(小于等于1 000元/ 张)、办公用品、耗材、咨询费(含公司咨询费与专家咨询费)、市内交通费(含临时停车费、高速通行费、出租车费、 市内公交卡充值费和车辆燃油费)、会议费、劳务费(支付给直接参与项目研究的在校研究生和其他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差旅费、出版费或版面费、印刷费、通讯费(指宽带上网费、手机和固定电话通讯费)、设备购置费(列入学校的国有资产),另规定原则上不予列支食品、饮料费。上述经费列支相对比较全面,一些高校科研经费还少于中央财经大学的科研经费列支范围,如有的高校科研经费列支项目只有图书资料费、版面费等极为苛刻的项目。

加强科研经费的列支项目管理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列支项目与科研项目研究实际成本支出项目是否匹配。 科研项目的成本构成包括直接材料(如资料、实验原料、 耗材)、直接人工(项目团队的时间付出与智力付出、专家指导费)、间接费用(如必要的差旅费用、会务费、管理费用)等。与一般产品制造成本类似,科研项目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与一般产品制造成本又不同,科研项目成果与人工智力付出极为相关,科研项目成果是“高智力劳动成果”,科研负责人及团队的学术积累与精力投入十分重要,是科研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科研项目的申请与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心力,费用列支范围要求科研人员需要不吃不喝,除咨询费与研究生劳务费外,科研项目人员的收益却没有任何体现,其结果一方面是科研人员在除职称驱动外科研积极性低、消极怠工,另一方面部分科研人员弄虚作假、巧立名目,如一些导师以研究生名义违规骗取科研经费。

(三)经费日常管理不到位

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有纵项、横项及学院自己立项或配套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导致相关费用使用政策与标准也不完全相同。从项目委托关系看,项目团队(负责人) 受国家、省、市相关部门或学院、企业委托完成各类各级项目;学院受国家、省市委托完成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多头管理,管理责任落空的现状。科研经费的使用涉及科研、财务、院系、审计、监察、国有资产等管理部门,科研部门和院系重在审查科研的立项数量与层次;财务部门代管科研经费进行总量控制,不用自己的钱不心疼,一般只做票据合法、合规审查;科研经费购置设备常常游离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之外;审计、监察因高校机构设置、领导重视程度等一般只做少量的专项审计或审查,未能形成全面、系统的审查机制。

(四)经费使用评价不系统

科研项目的管理一般包括项目立项申请、日常过程管理、中期检查、项目成果的鉴定等环节。科研项目立项主要考查选题及实施计划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等因素,加之项目审批中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通常不进行或淡化科研经费预算审查,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形同虚设;中期检查与过程管理重在项目的推进进度与中期成果的考核;项目成果的鉴定侧重对最终成果的评价。项目评价范围没有包括对项目资金使用的成本效益分析,项目使用是否合理与项目是否顺利通过鉴定不挂钩。高校科研至上的考核导向,担心规范科研经费使用会挫伤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校及学科排名,也弱化了科研项目的财务评价与审查。

二、风险导向视角下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要求

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职业界建立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20世纪90年代将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进一步发展,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借鉴审计风险模型,以“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内部审计侦察先导,根据单位风险评价情况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集中审计资源于高风险审计领域,从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风险导向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在内部审计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关注审计风险,根据风险确定审计重点与次序,规避审计风险,完成审计计划、审计实施等审计程序。风险导向视角下的内部审计对科研经费的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利于科研经费的规范管理与风险管理。

(一)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

加强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可以更好地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制约,加强对科研队伍的廉政建设,杜绝科研腐败。但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功能不仅如此,《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二十八条指出,高校内部审计的目的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目标不仅仅是查错防弊,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旨在降低学校科研风险,促进科研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对科研管理内部控制机制再控制,促进科研经费的合理配置与使用,为学校科研增加价值,促进学校科研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是确保学校科研目标顺利实现、促进学校科研项目的科学评价、 提升学校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的有力保证。风险导向视角下,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强化风险管理促使科研经费的价值增值,从而体现自身的存在价值,成为高校科研项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科研内部审计规范与环境建设

内部审计环境是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基础,是影响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科研项目立项尚不很规范、透明的评审环境下,一般认为,科研项目是“跑”出来的、是凭借自己的能力与人脉争取出来的,是为学校做出的重要贡献,项目费用支配是科研人员的私事,这是对项目科研认识的误解。教育部关于科研的相关规定明确指出,科研经费要纳入学校的统一管理,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和合同要求使用科研经费,高校要加强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

严格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项目本身的需要,也是加强学校管理的需要。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不是针对科研人员,而是对科研项目做合理的审查,确保国家、社会相关受托责任的顺利履行,科研人员应该积极主动地配合学院的审计工作。高校要建立相应的科研经费内部管理规范,配备相应数量与专业背景的审计人员,完善必要的审计软件,建立领导重视、员工配合、管理科学的内部审计环境。

(三)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环节设计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基于“确定组织目标—评价目标风险—控制风险测试”的流程完成,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要围绕科研目标分析影响目标实现的主要风险,关注主要风险,进而通过相关风险的内部控制的分析、测试, 确认其是否能够合理规避风险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要与科研项目的实施相结合,着眼科研经费的整体效益,深入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深入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不仅要做事后审计,要将审计时点前置, 加强事前、事中审计。拓展科研经费审计的环节,便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发出问题并纠正错误,发挥内部审计的预警功能,预防科研人员的经济腐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确保科研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风险导向视角下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应对策略

高校科研审计风险产生与高校内部管理和控制水平有关,也与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风险有关,需要针对科研风险产生的主要领域,进一步研究其根源,明确责任,强化科研经费内部控制与管理,加强内部审计,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绩效。

(一)建立项目经费评审与审查机制,专业评审与财 务预算评审两步走

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缺乏严格的评审与审查、论证机制,导致经费总额与项目实际需求相脱离、项目经费预算与项目研究实际相脱离、经费使用与经费预算相脱离、项目结题与科研经费使用评审相脱离。科研项目申报资料撰写是科研人员专业能力的体现,按理经费预算应该是项目评审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评审专家通常并不是财务专家,不能够有效行使项目经费预算评价的职责;另一方面,科研人员也不擅长科研经费预算。如果仅仅因为经费预算不合理而剥夺一些优秀科研人员的研究机会,对科研人员和国家经费投入都有失公允,不利于科研项目的推进,也不利于科研经费效益的最大化。

为了确保科研项目让最适合、最有能力的科研团队或个人来承担,同时确保科研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科研项目的评审宜分两部走:第一步是专业评审,完成科研项目选题及研究内容等资料审查,这一阶段由各专业项目评审专家完成;第二步是财务评审,委托方根据中标方案具体核定项目科研经费数额,通过专业评审的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资金数额、项目工作量、相关财务制度完成细化的项目经费预算,项目负责人在财务预算中要广泛咨询财务、审计人员的意见,加强财经法规制度的学习, 财务评审专家组由财务、审计、相关专业专家组成,评审通过的下拨科研经费,正式进入项目研究阶段,评审不通过的可限期整改,整改仍不符合要求者取消项目资格。通过强化项目财务预算与财务审查,确保项目经费周期与项目研究周期相一致,项目经费使用与项目研究需要相一致。

(二)科学规定经费使用项目,充分体现智力劳动报 酬

严格限定科研经费报销项目是加强科研经费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但不合理的财务规定其实不仅不能够控制舞弊风险,反而会加大执行难度与审计风险,并不能够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也不能够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导致审计客观风险加大,与风险导向审计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科研经费的使用项目不是越严格越好, 关键要充分研究如何与科研项目的实际支出情形相适应,既保证正常的经费研究支出,又能有效控制不合理、 不合规的项目开支,该用的保证项目正常使用,不该用的绝对不用。

中国社科院俞金尧认为,我国科研人员在工作中智力和体力付出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科研人员的劳动付出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建议可分为正常工作量补偿及科研奖励两个环节体现。项目资金充裕的科研项目可考虑一部分经费作为科研人员的基本工作量,项目经费不很充裕的可考虑高校自主配套工作量或货币化工作量作为科研团队基本人力的补偿;同时将项目经费一定比例用于研究考核奖励,改变重申请轻研究、完成质量与课题结题关联度小、研究付出多少与报酬无关的现状。充分体现智力劳动报酬,既是对科研人员的尊重,提高科研人员研究的积极性,也是健全科研成本效益补偿机制,降低舞弊风险,维护科研经费预算的权威性,确保科研经费使用实效的重要保证。

(三)完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日常监管

高校相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协同管理,及时发现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要加强以风险控制为中心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围绕科研目标,细化科研经费管理流程,制定科研奖惩制度。科研项目团队要根据项目总体推进进度编制明细的用款计划与依据提前报送科研管理部门,涉及资产采购的同时报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要确保科研项目经费的供给,运用财务软件强化项目预算管理,根据科研部门审核通过的细化用款计划将科研经费总量控制调整为具体项目细化控制、具体阶段时间控制、重大分项目(如资产采购、项目变动等)的重点控制,加强项目费用程序审查、人员控制审查、预算计划执行审查。审计部门融入科研项目管理中, 积极参与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建设,主动参与风险管理,重点加强科研经费预算、决算及重要费用使用监督。 形成项目团队自我约束管理、相关部门联动管理,用制度管人、制度管项目、预算管执行的内部控制与日常监管机制。

(四)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全程审计,强化结题经费 审计

高校科研项目数量多,涉及人员广,细分预算复杂, 高校科研项目内部审计不仅要做事后审计,还要将审计时点前置,加强事前、事中审计,全面审计科研经费的预算、使用与结余,同时加强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审计,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提出,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要单独或综合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技术等信息技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也应该综合运用常规审计方法和各类信息化技术,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高校科研项目审计技术方法的革新创造了条件。20世纪60年代后期,产生了并行审计技术,在业务系统中嵌入审计模块,实现了在业务处理的同时采集审计证据。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持续审计技术,可以适时掌握、评价审计结果,缩短审计周期,降低审计风险。新兴的审计技术如能在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中推行,改进审计方法,实施全程审计,识别、评估科研经费管理风险将变得更加便捷。

在全程审计的基础上,强化结题经费审计,将科研经费使用考核纳入项目结题考核,在项目结题阶段,同时进行科研经费绩效的综合考核,根据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对经费的全程使用情况出具财务、审计评价,强化科研预算的刚性约束,没有审计评价的项目不能够结题,审计评价不通过的项目也不能够结题。对因项目研究情况发生变化确实需要变动的预算项目,实行严格的预算变动审查制度;对预算计划完成较好、项目成果评价较高的研究项目可将结余经费的一部分用于奖励,剩余部分由经费管理机构收回,既鼓励科研人员勤俭节约、不要突击花钱, 又确保科研成果质量得到保证。

(五)加强内部审计机构与队伍建设,提升科研经费 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与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决定审计的主观风险。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层次越高,其独立性越强,国外高校较为流行以政府任命或选举的方式由校外人员组成董事会,通过董事会负责有效制约校领导的经营管理权。我国高校可设立由上级主管部门、校代会代表、党委书记、校长组成审计委员会,直接负责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内部审计人员可考虑上级机构、校内人员共同组成,从而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项目审计前还要做好独立性分析,不符合要求的审计人员采取回避制度。

审计人员业务能力是降低审计风险的内在关键因素,高校内部审计队伍普遍存在数量少、专业不对口、业务能力不足、独立性受限等问题,影响科研项目的审计效果。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注重人员结构的合理性,从年龄、专业等方面互补,根据业务需要补充法律、工程、科研、信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入,加强审计团队的建设, 与科研项目审计业务相适应。审计队伍需要加强自身廉政的建设,适量吸收部分兼职人员、校外人员加盟审计队伍,也可以采取审计项目外包方式或委托兄弟院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审计,强化外部力量的监督。

科研项目经费审计以科研项目的管理风险为重点, 针对管理中的重大漏洞、科研项目经费审计发现的问题,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加强相关部门与责任人的处理,对于违规的人员进行必要的惩罚,加强被审计单位、 个人整改情况的检查及后续审计。对内部控制薄弱环节进行完善,规避审计风险,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为学校科研保驾护航的目标,促进学校科研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周庆西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创新[J].中国内部审计,2013(3).

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处,财务处.关于进一步规范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和报销程序的通知[ol].中央财经大学,2012-05-03[2014-08-26].http://www.cufe.edu.cn/xyxx/zcggtz/34463.htm

魏乾梅.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评价[J].社会科学家,2014(5).

肖洁,杨东.浅析科研项目背后的违规现象——对高校科研项目经费审计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3(8).

张英.高校企业改制中的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J].财会月刊,2013(17).

姚王信,孙婷婷,何鹏.科研经费审计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2013(28).

欧阳卓平.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及改进措施探讨[J].审计月刊,2011(2).

【内部经费】推荐阅读:

经费核算06-10

维修经费06-16

社团经费07-03

业务经费07-03

经费不足08-07

食堂经费08-08

经费管控08-14

法院经费08-23

教学经费09-10

经费申请08-15

上一篇:电厂信息化管理下一篇: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