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存在问题

2024-08-07

三公经费存在问题(通用8篇)

三公经费存在问题 篇1

不当三公消费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民盟市直支部薛小燕

三公经费,指政府公务人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不当三公消费是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以及超标准的奢华消费。目前存在的各种奢华消费,不仅抬高了我们的行政成本,降低了行政运行的效益,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而且造成投入人民群众亟待解决的民生领域的资金比较短缺,根治当前社会的奢侈病势在必行。

一、当前三公消费的现状

三公消费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治理三公消费尽管政府部门三令五申,但不是雷声大雨点小,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难以形成规范管理、监督管理和严格管理的体制与机制。上级部门要求各级政府将三公消费支出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舆论、媒体及公众监督,但公开的状况实在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公民知道或容易知道的就公开,公民不知道或不容易知道的就不公开的现象,这种抽象的、没有具体细化的公开,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监督需求,致使一些领导干部肆意妄为,私下里认为只要不偷不拿,吃吃喝喝没什么;当官就得配车,而且还要配好车,用豪华车,并且把公车当作自己家的一样,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外出考察学习,那也是公务,当然不能花自己的钱,即使是借考察之名观光旅游,游山玩水,也觉得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更有甚者利用职务之便,实施开具以单位为抬头的本属于私人消费的发票,通过伪造、变造会计凭证来报销,达到 1

骗取公款的目的。这正是民间所流传的“一人当领导,全家都报销”的现象。

二、当前地方三公消费支出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公款接待缺乏有效监管制约,费用报销管理不够规范。

公款接待随意性大,有些公款接待成了“公”字名义下某些人搭建的大到工作交往,小到私人聚会的平台。上级来人检查考核、向领导请示汇报工作、到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兄弟单位前来学习取经、外出招商引资等各种名义下的迎来送往之风较为盛行。公款接待档次不断提高,费用不断增加,而且陪客人数不加限制,导致接待费用支出远远超出了预算核定公用经费2%的规定比例,一些单位把诸如送礼、联络、娱乐活动、滥发补助补贴等开支采取偷梁换柱的方式,开具餐饮、副食发票的方式以招待费名义报销或者向下属及基层单位转移报销,导致难以管理和查证,缺乏有效的管理。

(二)公务用车使用和管理缺乏严格的控制手段。

虽然有关部门制定了党政机关小汽车数量配置及编制管理规定,但公务用车配置政策门坎太低,基本是按领导人头数配备,有的单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人人有专车,导致车辆编制核定控制不严,实际配置或使用的车辆大于编制数。对未批准购置车辆的单位,有的借下属或管辖到的企业之名买车,而且购车标准基本上都从“上限”,导致公务用车购置成本剧增,公车已经俨然成为领导干部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公车私用缺乏监管,导致车辆运行成本居高不下,严重超预算支出。据了解,大部分单位公车使用情况基本上是公用、领导及家属私

用、司机个人使用各占三分之一,尤其是节假日,公车私用现象更普遍,很多司机和领导干部也认为理所当然。

(三)公费考察作为干部常规性福利渐成趋势。

近年来,一些单位以培训学习、考察工作为由,外出观光旅游者不在少数,俨然成为单位为干部准备的一种福利待遇。尤其是部分具有审批权限和执收执罚职能的部门,基本上每年都会安排干部以学习培训、会议考察为名,走出去旅游观光,而部分经费相对紧张、职能相对较弱的单位,也会通过收取赞助费等方式采取分期分批组织基层单位和关联企业外出游山玩水进行公费旅游,达到其真正目的。

三、加强地方三公经费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预决算和支出公开制度,强化公众和社会监督力。

把三公经费预决算拿出来“晒一晒”,让公众对三公经费算一算、比一比,问一问三公经费支出的公平、公正和科学性,是倒逼政府各部门科学合理地编制和严格执行预算,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压缩三公支出,控制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绩效,打造“亲民政府”形象的有效手段。公开不能笼统,要详细分类列出,一目了然,使各部门公务行为置身于社会的监督之下。每一项支出是不是合理,只有细化了,公众才能进行有效监督,才能分辨出来,比如公款吃喝,如果没有“详单”,公众怎么知道你一顿酒喝掉了多少茅台,是不是吃了鲍鱼和燕窝?

(二)加大惩处力度,明确不当三公消费的法律责任。

为了加大对三公消费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的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建议有关部门将行政支出成本考核结果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升迁、奖惩紧密结合起来,将整治公务员的公款消费和挥霍浪费行为,列入政府法制建设计划,尽快明确公款消费的法律或制度责任,使治理三公消费有规可依,这样既会对公款消费主体造成压力,也为公众对三公消费进行监督提供了法制支持。

(三)树立勤俭节约为政理念,建立三公经费支出预警机制。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加大联合检查力度,对各单位财政资金支出审批、报销、核算实行源头审核控制,并积极探索建立对三公经费支出开展季度性预警提示工作,督促各部门严格执行三公预算,严防支出超标。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并完善单位三公经费管理和公示制度,并切实落到实处。比如,会议现场不得摆放香烟,吃饭采取自助餐形式,一律不得喝酒,会上不得发放任何纪念品等。据人民日报报道,山东德州今年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会里会外一律禁止喝酒,一条规定就管住了一千多张嘴,一旦发现喝酒,代表委员资格立即取消,现任职务就地免除。有了这条规定,谁敢跟自己千辛万苦奔来的“政治生命”开玩笑!这个“德州经验”,值得我们吸取。

(四)积极探索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和公务用车改革。

目前,各地虽然正在逐步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但运用的效果还不是很好,大部分单位还是进行现金结算,导致大部分公务消费在公务卡账号上无明细记录,为少数人造假留下了隐患空间。因此,政府

各部门应制定完善的公务卡结算制度,实现公务卡结算全覆盖,不仅可以直接查询到每一笔公务支出的明细,也能有效杜绝虚假发票报销的情况,还能无形中增强对各部门公务支出的约束力,提高社会公众和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率。在公车改革方面,少数单位正在进行公车的货币化改革试点,在节约单位交通费支出、保持干部心理平衡,提高社会公信力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各部门仍应进一步加大研究和改革力度,严格贯彻中央关于公车改革的各项精神,按照政府的运作模式和市场经济规律,逐步压缩各部门现有公车数量规模,加大从市场上购买公车服务的比重,积极引入社会监督,对不同类型公车进行明确标记,并对其使用时段、使用范围、使用规定及油耗修配情况等定期向社会公众公示、公开,鼓励人们对违规使用公车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等,严肃查处公车使用的违规违纪行为,降低公车消费总额。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三公消费事关党和政府形象,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的事业前途命运,只有遏制住社会的奢靡、浮躁之风,在勤奋工作、俭朴生活中实现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国富民强,长治久安!

三公经费存在问题 篇2

一、“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

(一) 公务用车的配置和使用失去控制

虽然各级政府和部门都有比较明确的关于公务用车配置的制度, 但是公务用车的配置仍然失去控制。

1、超编超标配车现象严重。

有些单位或部门以工作实际需要为借口, 超编配置车辆。虽然有关部门制订了汽车数量配置及编制管理规定, 但公车配置基本是按领导人头数配备, 政策门坎低, 导致车辆编制核定控制不严, 实际配置或使用的车辆大于编制数。一些单位和部门互相攀比, 在有些领导干部意识里, 豪华车就是自己地位的象征, 就是单位地位的象征, 购车标准基本上都从“上限”, 这些错误的认识是促使车辆超标的原因之一, 从而导致公务用车购置成本剧增。

2、公车使用成本太高。

一些单位公车制度规定的不严格, 有些车辆一年仅维修费用就高达十万元以上, 有效监管的缺位和庞大的司机队伍, 都是导致公车在采购、维护和运行成本比社会车辆高四至五倍。

3、公车私用极为严重。

据国家发改委调研报告显示, 公车私用的现象更为严重, 公车基本上公用占三分之一, 领导及家属私用占三分之一, 司机使用占三分之一。中央乃至地方新闻媒体曾多次曝光学校门口因公车接送孩子上学造成大塞车以及婚丧嫁娶公车成龙的现象。由此也暴露出该模式下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缺陷。

(二) 公务接待费失去控制

公务接待费是个大箩筐, 费用金额大、开支名目多、包含内容猫腻多, 这也是公务接待费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首先, 公款消费项目多。上级来人检查考核, 要吃吃喝喝搞好接待, 酒足饭饱后还要去KTV、去洗澡、去按摩, 这些费用很多都以餐费名义报销, 等检查人走的时候还要送烟送茶送礼品, 如果附近有旅游景点还要去游山赏水, 这些通过公务接待之名, 垒高了公务接待费用数字。其次, 公款消费档次高。一些领导把接待标准的高低与对客人的尊敬程度及地位联系起来, 把“接待就是生产力”作为地方的座右铭, 导致接待规格一年高于一年, 接待档次高居不下。再次, 公款消费规模大。有些单位接待陪客的人比较多, 不但主要领导要到、而且分管领导和对口科室人员也要作陪, 致使接待规模越来越大。最后, 公款消费名目多, 有些单位以各种名义找理由来吃喝, 比如请示汇报要吃喝、学习考察要吃喝、召开会议要吃喝等等吃喝名目繁多。

(三) 公费出国失去控制

一些部门把公务出国旅游作为一种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的措施, 假借各种出国考察学习名义组织出国旅游。随着出国审批制度的不断完善, 明目张胆的利用公费出国旅游已不多见, 一些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借学习考察研究的名义假借学习培训、开会考察之名出国旅游的事情还是屡禁不止, 更有甚者有些单位和部门伪造邀请函、国际会议通知、国际学术交流通知等假文件作为公费出国旅游的依据, 在群众中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另外还有一些公务人员通过组织安排正常的公费出国, 通过变更原来安排的路线和行程, 变相的进行公费旅游。而且变相的公费出国旅游还给了一些官员创造了转移财产, 借机潜逃国外的机会。

二、“三公”经费居高不下的成因分析

(一) 思想认识不足

社会环境培养了政府官员特权思想。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的国家, 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 一部分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官本位思想严重, 认为公家的钱只要没落入自己腰包, 吃了喝了用了无关紧要, 对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问题重视不够, 这是“三公”消费过高的基础性顽症。

(二) 行政体制改革失效, 支出基数水涨船高

国家在“三公经费”的管理上虽然出台了一些制度, 但是仍然不健全。我国在三十年时间里进行了一次次机构精简, 每每精简机构但总是越精简越臃肿, 相应的编制人员也越来越多, 各单位都在健全体制的幌子下, 争机构、争编制、争人员。造成了膨大的支出基数, 使行政成本居高。这也是“三公”经费治理的体制性障碍。

(三) 高层决心不大

“三公”消费的受益者往往又是“三公”消费的管理者、政策的制订者。因此, 制订出的政策不关痛痒, 有的过于笼统, 很少触动其根本利益。有的甚至演变为变相提高地方领导收入的手段, 这也是三公消费治理难有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

(四) 预算约束不强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既有预算内资金又有预算外资金, 很难掌握具体数目, 使得超支有机可乘, 难以控制。其次, 经费标准缺失, 在现行的财政体制在公车使用、招待费用等方面, 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则, 缺少对“三公”消费明确的预算约束机制将会一路“绿灯”。再次, 财政支出缺乏足够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三公经费”往往被单位以“财务保密”为由不进行公开, 导致公务消费多半不明不白, 如同一笔糊涂账。最后, 财务监督作用弱化, 财务报销制度和审计制度不够完善, 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对“三公经费”支出的过程和支出的结果不能监督。

(五) 监督不到位

目前上级的监督、平级的监督和下级的监督是“三公经费”的内部监督主要有三个方面。“三公”消费陷入“上级监督太远, 同级监督太虚, 内部监督太弱”的尴尬局面。对于上级的监督, 往往由于上级工作较忙、距离较远、监督难以发挥作用, 而平级的内部监督, 大家彼此顾及面子, 同级不便查、同事不好查, 监督起来形同虚设;至于下级的监督, 因受到上级的领导, 往往不敢监督。因为缺乏统一标准, “三公”经费支出只要没流入私人腰包, 谁都不会管。其次, “三公”消费因缺乏进行行政问责, 即使以账查账, 查出了一点问题, 很少触动领导个人利益, 也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最后, 外部监督无法入手。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体制的原因, 一般的社会中介机构无权也无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进行监督, 除非有上级单位或者法定监督机构的委托, 这也是导致“三公”经费有增无减的重要原因。

三、有效治理“三公”经费消费的建议

(一) 精简机构数量, 控制在编人数

政府部门应按照“整合职能、整合权责、整合机构、整合机制”原则进行改革, 精简机构、清理超编制人员以及吃空饷现象, 在群众监督之下, 将其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缩减财政支出, 使压缩三公经费消费成为可能。

(二) 健全约束机制,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公开“三公经费”支出, 是打造阳光政府的重要举措。对于三公经费的消费应在政府的网站或媒体公布, 让公众有知情权、能监督打造透明政府, 从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其次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预决算管理、支出审核审批、等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 增强预算的约束作用, 将支出细化到具体的项、目上, 并将“三公”预算的执行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使“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化、规范化。

(三) 将“三公经费”等行政成本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

政府绩效是指政府所作的成绩和所获得的效益, 在西方国家又被称为“公共生产力”、“政府业绩”等, 其包括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社会管理的绩效表现两部分。政府绩效考核是对官员积极改革与创新, 努力向上的最大动力, 是“新一轮政府创新的驱动器”。将“三公经费”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 能够增强降低“三公经费”动力, 切实从源头上对挥霍浪费的行为进行控制, 同时建立既注重行政结果又注重行政成本的现代行政绩效考核体系, 还能够建立健全政府行政成本核算机制。

(四) 强化社会监督、实行行政问责

“三公”问题其根源就是缺乏公平、公正的行政问责执行机制。“三公”经费管理要到位, 必须建立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和行政的、公众的民主参与监督机制。部门预算公开要网络化、财务科目设计要专业化、民意信息要集中化, 加强行政的、财政的、审计的监管力度, 实行严格的“首长问责制”, 对违规超支使用三公经费的腐败问题予以坚决的查处, 对违规的领导干部一律实行严格的不得提拔重用, 还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预算公开化、信息网络化、监督社会化、执行法制化, 相信“三公”消费状况一定会有一个根本的好转。

参考文献

[1]刘新成.“三公经费”公开怎么服众[J].北京观察.2011 (8)

“三公经费”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3

摘 要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们可以看到,相应的党领导对目前“三公经费”的管理给予了更多的重视程度。自从党中央“八项规定”实行以来,国务院领导要求现阶段对“三公经费”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本文主要围绕现阶段“三公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详尽的阐述,并就其有效对策给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希望对于今后“三公经费”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三公经费 管理现状 有效对策

所谓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因为公务关系设计到的出国经费,公务过程中产生的招待费用以及公务车辆的购置以及运行费用。就“三公经费”的管理来说,是新一代领导人上台之后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行政领域的问题。

一、“三公经费”管理现阶段存在问题探析

通过上文的相关内容阐述,我们已经了解到现阶段“三公经费”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虽然在改革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要想标本兼治,还需要对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有效的根除。

(一)公务车辆配置依然超出标准

从目前“三公经费”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来看,存在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依然是公务车辆配置的超标。从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规定来看,对公务用车都进行了一系列明确的规定,但是从车辆配置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地方的差异,公务用车的配置情况依然处于失控的状态。导致这一现象一直无法根除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一些超编制配车情况的存在,有的工作单位以特殊工作需要为由进行公务车的配置;除此之外,有的单位还存在严重的攀比现象,认为公务车的配置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导致配置车辆的数量增加。

(二)公务行政接待的严重失控

就“三公经费”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公务用车配置失控的情况之外,公务行政接待也存在相应的失控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有一个特别形象的比喻,“公务接待大箩筐,各种费用往里装”。就公务接待产生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项目数量多且杂,进行项目接待不仅保罗了吃喝方面,同时还要包括酒足饭饱后娱乐项目的开支,临近接待结束的时候可能还会捎带一些土特产作为礼尚往来的赠品,直接导致公务接待开支的增加;第二,公务接待的档次飙升。公务接待支出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了项目的繁杂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接待档次的不断提升,在这里面也有攀比意识的影响和作用。

(三)滥用公款,旅游成为趋势

“三公经费”现阶段管理过程中存在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现象和问题,是滥用公款,旅游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有的社团和协会以营利为最终目的,召集、组织相关部门另外以外出学习考察为幌子,利用公款遍游祖国各地,更有甚者,用公款游历好几个国家。就公款旅游的开支来说,少则上万,多则数万,不仅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同时还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二、解决“三公经费”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现阶段“三公经费”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这些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来说,主要有认识不足、制度不全、预算不严以及监督不够等多个方面的原因,笔者在下文的相关论述中,将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对解决目前“三公经费”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有效措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一)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就现阶段“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来看,最为重要的因素当属制度建设不全,比如就公务用车以及接待费用的产生来说,一旦有严格的执行标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就不会给相关人员过多的操作机会和操作空间。因此改善目前“三公经费”现状的第一步,就是要落实相应的制度建设,完善公务用车配置的标准以及公务接待的项目标准,从而明确今后三公经费的使用范围,为我国行政工作的有效改革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考核力度的加大

“三公经费”管理的改革工作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依然存在如此多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相关领导干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而就领导干部不够重视的原因来看,是没有对他们的乌纱帽产生影响,也就是没有动摇到根本。鉴于此,就今后“三公经费”管理工作的开展来说,考核力度的加大成为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砝码,将“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与考核测评进行挂钩,必然会引起干部领导的重视;再将相关项目范围的具体操作流程给与明确的指示,落实相应的责任制度,建立完善有效的绩效评测体制,将每一项有效的行政行为都与绩效考核联系起来,必然能将“三公经费”的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民主监督的有效进行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两点措施之外,民主监督的有效开展实际上是对相应管理成果提供有效的保障。加强民主监督力度,推进“三公经费”使用的透明化,是“三公经费”管理开展过程中最好的防腐剂以及杀毒剂,在超标现象产生伊始便对违规现象进行有效扼杀,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三公经费使用的知情权,同时还能对三公经费管理工作的开展起到有效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加快三公经费管理工作开展的进程。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现阶段“三公经费”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而言,从近期一系列单位“三公经费”的审计结果来看,地方各级各部门对“三公经费”的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是在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三公经费”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王月琴.分析“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现代商业.2012.36:84.

[2]齐新.浅谈“三公经费”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中国外资.2013.04:115+117.

[3]丁爱霞.“三公”经费问题的原因对策浅析.现代商业.2013.06:116-117.

三公经费存在问题 篇4

时政热点是考研政治的的重点关注问题,为帮助大家更深入的理解相关问题,中公考研辅导老师每天都为大家总结相关的时政热点问题,希望能对各位同学复习备考有帮助!

4月21日电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2015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工作要点》明确,“三公”经费决算公开应细化说明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用车购置数及保有量,国内公务接待的批次、人数,以及“三公”经费增减变化原因等信息。全文如下:

2015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以及公众关切,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加强信息发布、解读和回应工作,强化制度机制和平台建设,不断增强政府信息公开实效,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一、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继续做好安全生产、就业、财政审计、科技管理和项目经费、价格和收费、信用等领域信息公开,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同时,推进以下领域信息公开工作:

(一)推进行政权力清单公开。进一步推进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取消、下放以及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等信息的公开。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向社会公开政府部门的行政职权及其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运行流程、监督方式等信息。对于承担的行政审批事项,均要发布服务指南,列明设定依据、申请条件、申请材料、基本流程、审批时限、收费依据及标准、审批决定证件、年检要求、注意事项等内容。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外,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受理、进展情况、结果等信息均应公开。(国务院审改办牵头落实)

(二)推进财政资金信息公开。及时公开经批准的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及报表,并对财政转移支付安排、执行情况以及举借债务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做好中央和地方部门预决算公开,积极推进预算绩效信息和国有资产占用情况公开。细化预决算公开内容,各级政府及部门预决算在公开到支出功能分类项级科目的基础上,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逐步公开到经济分类款级科目,对下专项转移支付预决算公开到具体项目,并公开分地区的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情况。“三公”经费决算公开应细化说明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用车购置数及保有量,国内公务接待的批次、人数,以及“三公”经费增减变化原因等信息。及时完整公开政府采购项目信息、采购文件、中标或成交结果、采购合同、投诉处理结果等。按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有关规定,及时准确披露相关信息。(财政部牵头落实)

(三)推进公共资源配置信息公开。一是做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别是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信息、保障性住房分配信息公开工作。定期公开住房公积金管理运行情况,及时公开推进工程质量治理中公考研

http://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行动的进展情况。(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落实)二是做好土地供应计划、出让公告、成交公示和供应结果公开工作,重点公开棚户区改造用地供应计划、供地时序、宗地规划条件和土地使用要求。推进全国范围的征地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及时公开征地政策和征地信息。(国土资源部牵头落实)三是全面做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决定、补助奖励政策和标准、初步评估结果、补偿方案、补偿标准、补偿结果等公开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落实)

(四)推进重大建设项目信息公开。重点围绕铁路、城市基础设施、节能环保、农林水、土地整治等涉及公共利益和民生领域的政府投资项目,推进审批、核准、备案等项目信息的公开,做好项目基本信息和招投标、重大设计变更、施工管理、合同履约、质量安全检查、资金管理、验收等项目实施信息的公开工作。(国务院相关部门分别落实)

(五)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公开。一是做好社会保险信息公开。定期向社会公开各项社会保险参保情况、待遇支付情况和水平,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结余和收益情况等信息。及时发布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诊疗项目范围、辅助器具目录等信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落实)二是推进社会救助信息公开。重点做好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信息公开工作;实行救助实施过程公开,加大救助对象人数、救助标准、补助水平和资金支出等信息公开力度。(民政部牵头落实)三是推进教育领域信息公开。全面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推动高校重点做好录取程序、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事件违规处理结果、录取新生复查结果等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公开高校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全面实行考试加分考生资格公示工作。推动高校制定财务公开制度,加大高校财务公开力度。(教育部牵头落实)四是深化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公开。做好法定传染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公开,推动各类医疗机构健全信息公开目录,全面公开医疗服务、价格、收费等信息。(卫生计生委牵头落实)中公考研

http://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六)推进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做好国有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整体运行情况、业绩考核结果等信息公开工作,加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改革重组、负责人职务变动及招聘等信息公开力度。参照有关监督机构及上市公司监事会信息披露的做法,公开监事会对中央企业监督检查情况。研究制定国有企业财务信息公开指导意见,明确公开范围、内容、程序、工作要求等,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公开财务信息,推动各级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公开国有企业财务汇总信息。研究制定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公开工作指导意见。(国资委牵头落实)

(七)推进环境保护信息公开。进一步推进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污染源、建设项目环评等信息公开,做好环境重点监管对象名录和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公开工作。加大环境执法检查依据、内容、标准、程序和结果公开力度。公开群众举报投诉重点环境问题处理情况,违法违规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名单和处理、整改情况。加强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及时公布应对情况及调查结果。推进核与辐射安全信息公开,重点公开核电厂核与辐射安全审批信息和辐射环境质量信息。(环境保护部牵头落实)

(八)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公开。做好食品药品重大监管政策信息、产生重大影响的食品药品典型案件,以及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药品监督抽验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发布网上非法售药整治等专项行动信息和保健食品消费警示信息。(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牵头落实)

(九)推进社会组织、中介机构信息公开。加大社会组织成立、变更、注销、评估、年检结果、查处结果等信息公开力度。制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推动服务、收费等事项公开。建立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信息公开制度,公开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名称、经营地址、资质状况等基本信息,以及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收费标准,方便企业和公众选择。推动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民政部、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分别落实)

二、全面加强主动公开工作

(一)进一步拓展主动公开内容。对于行政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方面的信息,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依法依规做好公开工作。要对本地区本部门政府信息进行梳理,进一步细化主动公开范围和公开目录,并动态更新。对制作形成或在履行职责中获取的政府信息,严格落实公开属性源头认定机制,依法依规明确公开属性,确定为依申请公开或不予公开的,应当说明理由。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都要按《条例》规定全面、准确、及时做好公开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数据公开,鼓励和推动企业、第三方机构、个人等对公共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应用。

(二)加大政策解读回应力度。对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或专业性较强的重要政策法规,要同步制定解读方案,加强议题设置,通过发布权威解读稿件、组织专家撰写解读文章等多种方式,及时做好科学解读,有效开展舆论引导。适应网络传播特点,更多运用图片、图表、图解、视频等可视化方式,增强政策解读效果。健全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和回应机制,对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重要政务舆情、中公考研

http://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重大突发事件等热点问题,要依法按程序第一时间通过网上发布信息、召开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持续发布动态信息。回应力求表达准确、亲切、自然,为群众提供客观、可感、可信的信息,发挥正面引导作用。

(三)发挥各类信息公开平台和渠道作用。统筹运用新闻发言人、政府网站、政府公报、政务微博微信发布信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和政务服务中心的作用,扩大发布信息的受众面、提高影响力。特别要适应传播对象化分众化趋势以及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更好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注重用户体验和信息需求,扩大政府信息传播范围,提高信息到达率。加强不同平台和渠道发布信息的衔接协调,确保公开内容准确、一致。

三、强化依申请公开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接收、登记、办理、审核、答复、归档等环节的制度规范。进一步拓展依申请公开受理渠道,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和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的作用,为申请人提供便捷服务。强化政府信息公开场所的管理和服务,明确工作标准,做好现场解疑释惑工作。严格按照法定时限履行答复程序,制定统一规范的答复格式,推行申请答复文书的标准化文本,依法依规做好答复工作。探索建立依申请公开促进依法行政的机制,及时总结依申请公开工作中发现的依法行政方面的问题,加强跟踪调研,提出工作建议。及时梳理本单位本系统信息公开申请情况,按照申请内容、答复情况等进行分类管理,加强研究分析,促进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四、建立健全制度机制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各级行政机关年内要对本行政机关的公开指南进行复查,内容缺失或者更新不及时的,及时完善。做好信息公开统计工作,加强统计数据分析和运用。加强信息公开报告编制和发布工作,在《条例》规定基础上,进一步充实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政策解读回应、依申请公开工作详细情况、政府信息公开统计数据、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等内容,并采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展现。加强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建设,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要依法依规做好保密审查。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评议制度,强化问责制度,定期开展社会调查评议,了解社情民意,不断改进公开工作。建立政府信息公开举报办理工作制度,强化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的监督职责,对经举报查实的有关问题,要严格依据《条例》规定进行处理。地方和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在信息公开领域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发挥法律顾问专业优势,提高信息公开专业化、法制化水平。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机构队伍建设

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推进,主要负责同志要主动听取公开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同时明确一位负责同志分管公开工作。要理顺工作关系,减少职能交叉,加强专门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统筹做好信息公开、政策解读、舆情处置、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微信和政府公报等工作,并在经费、设中公考研

http://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备等方面提供必要保障。把信息公开列入公务员培训科目,加大各级政府尤其是市、县级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各地区各部门要制定本工作要点分解细化方案,明确分工,加强督导,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落实情况要纳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并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国务院办公厅适时对本工作要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并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

中公考研

三公经费自查报告 篇5

导语:根据《关于印发“三公”经费专项检查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我局组织了人员进行了严格的自查工作,现就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三公经费自查报告范文

**县**镇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若干意见,践行党群路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的重要举措。我镇对**公务接待、公务外出、公车运行、公务用品购买、会议和培训等经费进行了重点自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监督

我镇成立了以镇长张龙奇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各办公室人员为成员的三公经费领导小组,专门制定了《车辆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从制度上对镇政府三公经费支出进行规范,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压缩三公经费,要求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全力,建立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三公经费专项检查工作的开展。

二、狠抓落实,严格自查“三公”支出

财务办接到通知文件后,积极开展工作,通过近期的加班加点,现将镇政府201 4的公务接待、公车运行、公务外出、公务用品购买经费开支四方面内容做了仔细的自我检查。

1、公务接待费用

政府对来客接待,严格控制陪客人数和控制接待标准,陪同人员按来客人数的30%控制,来客原则上在政府食堂就餐,特殊情况需要在外安排的,标准不超过1 30元/人,实行来客派餐单、公务接待清单,不上高档酒、不发烟、不赠送礼品,不到娱乐场所消费,从而降低了接待费用。

2、公车运行费用

政府对车子实行定点加油,定点维修,统一保险、严禁公车私用,不存在超标准配备车辆和豪华装饰公务用车行为。

3、公务外出费用

政府实行公务出差领导先审批,“三公”备案审核,再报账制度。

4、公务用品购买

政府执行“三公”备案商家定点购买,因一些商品备案商家无,需“三公’n备案审核再报账。

三、强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根据自查结果,政府严格三公经费支出管理,提出以下强化措施。

1、严格接待标准,杜绝上高档酒、野生动物、海鲜等菜品。

2、加强对公务车辆的管理,对一切公务用车外出,必须填写公务出差审批表,由办公室和分管领导审批后,才能外出;油料统一在中国石化充值实行一车一卡;维修车辆要报分管领导审批,到“三公”定点备案商家统一修理,最大限度提高车子的使用效率。

3、加强外出考察及差旅费的管理,不得安排无实际意义的公务考察活动,干部出差,必须填报出差审批单,经办公室、分管领导同意后方可外出,否则不予报销费用。

4、加强会议经费的管理,控制会议时间、规模、简化形式,节约开支。

5、加强培训费的管理,根据工作需要,按计划培训,尽量在本镇培训,减少住宿费用。

6.规范大宗购置及办公用品管理。大宗商品购置一律按政府采购规定实施,办公用品采购实行“三公”备案商家定点采购。

7、规范财务管理,公务费用支出实行计划管理,规范审批,所有支出实行3人签字报账制度,经手人、审核人、分管财务领导签字,方可入账。

三公经费自查报告范文

据县纪委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x纪发8号《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及监督检查的实施方案》要求,我局对20xx年1月以来的“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及20xx年11月以来公务卡制度执行情况开展了自查,并将“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在局政务公开栏内进行了公布。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

我局成立了以局长同志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局属各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三公经费”管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办,同志任主任,负责“三公经费”管理及公务卡制度执行情况的日常事务。

二、狠抓落实,严控各项经费支出

1、公款出国(境)费

今年上半年我局没有出国(境)事项发生,此项费用不存在。

2、公务用车费

我局对公车运行费用实行定点维修、定点加油、统一保险和统一报废更新制度,每季度对燃修费用进行公示,接受监督。如实登记上报公务车辆情况,节假日严格执行公务车辆统一停放在单位院内的规定。今年上半年,公务用车费为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6%。

3、公务接待费用

我局的公务接待严格执行“三定”、“四不准”制度,不存在公款大吃大喝及高消费娱乐等情况,公务接待费为12222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1%。

4、公务卡使用情况符合相关规定

公务卡使用按有关规定执行,费用开支用公务卡结算,只有少数临时性开支用现金结算。

三、完善监管,防控共建长效机制

根据自查结果,我局严格“三公”支出管理,提出了九项强化措施。

一是提高工作效能。增强行政成本意识,努力提高执行力,超前谋划,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加强对会议经费的管理。控制会议时间、会议规模,尽量利用机关会议室,能够简化会议形式的一定要简化。

三是加强对考察及差旅费的管理。控制出市参加会议、考察的人数,不安排没有实际意义的公务考察活动。

四是加强对公务车辆的管理。规范和控制公务用车修理、用油等行为;最大限度提高单车使用效率。

五是加强用电管理。对空调、照明等进行统一管理,提倡节约用电。

六是全力推行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使用。

七是控制公务接待费用。严格执行“三定”、“四不准”制度,控制接待标准。

八是规范大宗购置及办公用品管理。大宗商品购置一律按政府采购规定实施,办公用品采购实行定点采购。

九是规范财务管理。公务费用支出实行计划管理,规范报批手续,实行“一支笔”审批和财务公开制度。

三公经费自查报告范文

根据《关于印发“三公”经费专项检查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我局组织了人员进行了严格的自查工作,现就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因公出国(境)经费

我单位无年初预算安排因公出国(境)经费,同时也未发生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

二、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经费

(一)20xx我单位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经费年初预算金额为160000元,截止20xx年11月底实际支出元,不存在在专项项目经费中超预算列支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经费等。

(二)公务用车用油、保险和维修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程序。

(三)实行单车核实制度,台账记录车辆实际消耗情况。

(四)无在企业和下属单位报销车辆运行相关费用情况。

(五)20xx年我单位我单位无公务用车购置。

三、公务接待经费

(一)20xx年我局公务接待经费年初预算金额为23000元,截止11月底实际发生金额11360元,未超出年初预算额度。我单位根据《四川省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制订了相应的《都江堰市投资促进局招商引资公务接待工作财务管理实施细则》,严格控制开支标准和接待范围。

(二)对公务接待实行事前审批,承办重大活动接待任务是按程序报政府审批。

(三)基本上严格执行会议定点管理办法。

四、无截留、挪用、挤占财政专项资金情况

“三公”经费自查报告 篇6

“三项费用”使用情况自查报告

按照《**市贯彻<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细则》以及《**市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中列明的各项要求,对“三项费用”的使用情况进行逐项自查,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面预算管理,实现过程控制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遵循“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严格执行预算。超预算或者无预算支出,因特殊需要确需追加的,需经集团财务总监、集团总经理、集团董事长批准后方能支付。通过预算执行管理办法的完善,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提高预算执行的准确率,有效的预防月底、年底突击花钱等现象的发生。

二、严格“三项费用”支出报销审核

1、国(境)内差旅费

2013年1-9月国(境)内差旅费实际支出39,341.00元,2014年1-9月实际支出47,611.20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1%;2013年全年实际支出较2012年减少63%。

我公司国内差旅严格按照先审批、后出差的报批程序,国内差旅人员乘坐交通工具、住宿等费用公司有明确的报销标准并严格执行。

2、因公临时出国(境)费

2013年至今我公司没有出国(境)事项发生,此项费用不存在。

3、公务接待费

2013年1-9月公务接待费实际支出36,257.00元,2014年1-9月实际支出990.00元,较去年同期减少97%; 2013年全年实际支出较2012年减少95%。

我公司建立公务接待清单制度。公务活动结束后,接待部门需如实填写招待申请审批单,经相关负责人审签后,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之一并接受审计。招待申请审批单内容包括我公司陪同人员、被接待人员的单位、接待事由、时间、费用等内容。

4、公务用车费用

2013年1-9月公务用车费用实际支出90,380.38元,2014年1-9月实际支出68,837.06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4%; 2013年全年实际支出较2012年减少11%。

我公司公务用车由综合管理部集中管理、统筹安排、统一调度,且不存在超标准配备公车或豪华装饰公务用车行为;不存在公车入私户行为。

5、会务费

2013年至今我公司没有会务费发生,此项费用不存在。根据自查结果,2013年“三项消费”实际支出较201

2年整体降低81%,2014年1-9月较2013年同期整体降低29%。我公司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部署精神,今后还会完善监管,建立长效机制。

附件: 公司“三项消费”情况表

三公经费存在问题 篇7

一、我国医院“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公开的项目比较简略

在我国医院“三公经费”实际工作的过程中, 存在着内容简单、简略的现象, 很多内容细目很少或者不明确。 例如不少医院的“三公经费”内容只有一个数字, 对于“三公经费” 中的整体支出以及公车花费等缺少必要的文字解释和说明, 这种情况导致人民群众难以了解具体的内容, 使人民群众对于医院的工作产生误解。 一些医院在“三公经费”的具体内容上含糊不清, 而且内容缺少依据, 导致“三公经费”的内容缺少足够的透明度和说服力。 例如许多医院的“三公经费”公开报告中, 有用信息非常少, 群众不能了解经费支出情况, 也难以发挥对“三公经费”应有的监督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三公经费”应有的作用, 使“三公经费”通俗易懂, 使群众看得明白, 是“三公经费”公开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 二) “ 三公经费” 公开存在延期的现象

对于医院的“三公经费”, 许多群众对此怀着极高的热情, 但是医院管理部门却对此反应消极。 目前在许多医院的“三公经费”公开中, 存在着延期的现象, 而且这种情况比较严重。部分医院由于公务招待等费用高企不下, 影响了医院的“三公经费”公开的意愿。 部分医院管理人员没有正确地认识到“三费公开”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在“三费公开”过程中不积极, 不能按时公开相关的资料和信息。部分医院对于“三公经费”存在着比较抵触的心理, 在“三公经费”公开的过程中故意拖延等, 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监督。

(三) “三公经费”管理不严格

部分医院对于“三公经费”缺少明确的管理办法, 在管理的过程中缺少经验, 导致了“三公经费”公开的内容以及相关的管理措施比较宽松。 例如, 不少医院在“三公经费”公开时, 对于相关的费用支出存在故意隐瞒的现象, 而且缺少事后的审查等, 导致“三公经费”公开效果不佳。 还有一些医院由于在“三公经费”公开的过程中将一般的公务支出列入到其中, 导致“三公经费”过高。

二、加强医院“三公经费”公开的对策研究

(一) 转变观念和认识

部分医院对于“三公经费”之所以不热情、不积极, 主要与相关管理人员的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传统医院管理的过程中, 其信息相对比较封闭, 在医院财政方面比较突出国家的公有性。传统的管理观念和医院体制缺少开放性, 而且存在着人治性的特点, 往往导致部分管理人员的权利过大。许多医院管理人员将自己的身份与福利和待遇结合起来, 不能正确地对待 “三公”资金。 通过转变医院管理人员的观念, 发挥医院在社会中的服务功能, 正确地履行义务等, 对于“三公经费”公开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医院管理人员要正确地树立纳税人的意识, 医院财政资金的来源以及医院的运转等都是依靠纳税人的资金, 纳税人付出了相应的资金, 就有权利监督这些资金的用途。这就要求医院管理人员应当抛弃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和意识, 主动地放下特权观念, 突破传统医院管理体制的障碍,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促进医院“三公经费”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从而促进医院管理的进步。

(二) “三公经费”细目应当具体

不少医院“三公经费” 公开之所以饱受诟病, 主要是由于其中的项目专业性比较强, 或者缺少详细的解释等。 通过将相关的“三公经费”公开条目细致化、具体化, 能够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 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大众的知情权, 对于保障公民的监督权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取得群众对医院的信任和支持, 对于保障医院工作的顺利进行, 减少医患纠纷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不少医院的 “三公经费”公开之所以模糊不清, 主要是由于缺少必要的规范。 通过将医院“三公经费”公开内容制度化、细致化, 将“三公经费”的支出数字、原因以及用途等公开化, 例如医院在职人数等, 能够有效提高医院“三公经费”公开的透明度。 在“三公经费”公开的过程中, 应当考虑社会大众的感受, 用群众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进行解释, 使群众能够理解地更加透彻, 从而减少群众的误解, 使群众支持医院的工作。

(三) 加强医院的预算管理

医院要认识到“三公经费”公开的重要性, 将“三公经费”纳入到预算管理中。 在医院内部加强沟通, 形成内部完善的监督机制。 通过做好年度预算, 能够及时地掌握相关“三公经费”的动向, 并且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 从而保证“三公经费”公开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预算管理是财政支出的计划和闸门, 为了合理地管控“三公经费”, 确保“三公经费”公开信息的有效性, 应当控制好财政预算。对于不符合预算管理要求的费用应当坚决排除, 将预算外的费用等全部纳入到预算管理中。 这样能够从源头控制好“三公经费”中不合理消费的现象, 从而发挥“三公经费”公开应有的约束作用。通过将预算管理科学化和制度化, 对于“三公经费”的使用也将更加透明化, 从而为“三公经费”公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 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

对于部分医院在“三公经费”公开中存在着刻意隐瞒以及弄虚作假的现象, 应当加强对“三公经费”的审计工作, 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 确保“三公经费”公开信息的真实性。 对于“三公经费”公开来说, 其目的不在于公开, 其手段也不能止于公开, 应当与审计、个人绩效甚至问责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强化“三公经费”公开应有的监督作用。从国家层面来说, 应当进一步完善预算法, 从法律的角度来规定“三公经费”公开的具体项目, 并且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在“三公经费”公开中的义务。 也要发挥审计的事后监督作用, 例如国家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医院“三公经费”的审计, 及时地发现其中的弊端等, 对于“三公经费”公开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 加强对 “三公经费”的考核

政府应当将“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纳入到个人绩效的考核中, 考察医院管理人员在“三公经费”中是否按照相关的要求公开了相关的信息。 在“三公经费”公开绩效考核的过程中, 要严格地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操作, 并且适当地增加其比重, 实现对 “三公经费”公开的正确导向作用。 在医院内部也应当建立相应的“ 三公经费” 公开考核制度, 将相关的考核对象、结果等在医院内部进行公示, 完善内部的监督机制。政府应当加强对“三公经费”公开绩效考核的改革, 例如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来对医院“三公经费”公开的考核工作, 这样能够将考核的主体和对象彻底分开, 减少了自己人考核自己人的弊端。 政府可以组织管辖范围内的居民代表、人大代表等参与考核, 实现对“三公经费”公开的有效管理。 通过加强对“三公经费”公开的绩效考核, 能够使医院管理人员努力减少不必要的经费的支出, 从而达到降低 “三公经费”的目的, 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

三、结语

目前国外医院在“三公经费”管理和公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我国医院“三公经费”的管理和公开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在我国医院发展的过程中, “三公经费” 存在着不合理支出的现象, 导致医院的资源不能很好地应用到设备更新和人才引进等方面, 不利于医院的发展。通过加强“三公经费”公开, 能够改善“三公经费”中的不合理现象。 对于“三公经费”公开中的问题, 应当从法制的角度进行约束和完善, 将相关的制度等用法律明确地规定下来, 确保“三公经费”公开能够真正地实现, 从而提高医院的服务功能, 将更多地财政资源应用到医院的发展中, 减少资金的浪费, 保障医院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郑璇.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学理论, 2013 (16) .

[2]严仍昱.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现状及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3) .

[3]马卉.“三公经费”公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5 (22) .

三公经费存在问题 篇8

关键词:“三公经费”;公开现状;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54-03

近年来,公众对“三公经费”的关注度持续增加。所谓“三公经费”,是指由财政部拨款支付的出国(境)费、公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本身是行政成本组成的一部分,但由于过去从中央到地方,并未形成对“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机制,以致我国每年各级政府的经费支出一直存在数额较大,缺乏制度,难以监督的混乱局面,备受公众诟病。为此,温家宝同志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进一步削减三公开支,继续深化行政经费管理改革。继2011年中央部门首次公布“三公经费”后,2012年7月19日开始,中央部门第二次向社会公开了上一年度的“三公经费”使用情况,与此同时也公开了2012年各部门的经费预算。连续两年公开“三公经费”,体现了中央对于政府信息公开化的推进已经下定决心,增加了经费开支的透明度,同时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保障,增加了社会监督。

一、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初乃至到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公务支出费用都属于“国家机密”而被封锁。直到2007年,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首次“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和“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列为可公开的政府信息,一向讳莫如深的“三公经费”这才走出“国家机密”的“保险柜”。自2009年开始,中国的公共财政建设迈入了公开公共预算的新阶段,逐步淘汰以往按照公共财政要求编制预算的方式。2010年,中央政府开始公开中央预算和部门预算。2011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将“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向社会公开。自此,中央部门都被要求每年按时公开上一年度的“三公经费”支出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2011年4月14日,科技部率先向社会公布了本年度“三公经费”预算总数,也是唯一一个在国务院要求的公开时间底线完成相应公开工作的部门。此后截至2011年7月底,国务院要求公开的98家中央单位,仍有6个部门尚未公开。到8月底,除外交部、国务院侨办、国务院港澳办3个部门因“涉嫌国家机密”,或“不属财政拨款,没必要公布”,其余中央部门均向社会公开了“三公经费”。在地方层面,“三公经费”的公开遭到了巨大的阻力,直到2011年底,公布“三公经费”的地方政府只有北京、上海、陕西三个省级政府。总体来说,公开的时间故意拖拉,公开的形式杂乱无章,公开的内容令人费解是首次公布“三公经费”的主要不足之处。

2012年7月19日起,中央部门开始公布2011年决算和2012年预算,包括“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这是中央部门第二次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情况,并首次分部门公开行政经费[1]。与2011年相比,2012年中央各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情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公布时间较为集中。仅2012年7月19日当天,就有92家部委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了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等情况。第二,公布格式趋于统一。相比于去年公布格式的杂乱无章,此次各部门预算公开的格式渐趋规范。第三,公布的内容较为翔实细化。绝大多数部门列出了出国的团数、人次,公车购置的数量、价格,以及公务接待大致包含的内容等信息。

二、当前公开“三公经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连续两年公开“三公经费”,将这项一直以来被视为“国家秘密”的政府开支对外公开化,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步履维艰的背景下,这个看似小事的新气象,实际上对中国政治改革发展方向所具有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是中国政务公开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实质意义的举措,未来甚至有可能激发新一轮的中国社会变革。”[2]但回顾总结这两年推行的“三公经费”公开,在公开的内容、形式、过程与结果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须完善。

(一)“三公经费”概念模糊,标准不明

广义上来说,“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然而,究竟哪些费用可以列为“三公”经费,“三公”经费该如何统计,并没有清晰准确的概念。2012年6月,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报告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他表示:“‘三公经费概念不清晰、口径和标准不够规范,不利于发挥约束和控制作用,容易造成社会公众误读。”[3]

由于公众对于“三公经费”的理解与财务上的定义有出入,以公务接待为例,公众易理解为公款吃喝,但公务接待并非仅是公务宴请,还有常规的会议办公等。公众的质疑说明对“三公经费”的定义认识不同,也说明要加强对经费支出管理制度的解释。目前政府在公开三公经费时没有进行必要的解释,造成信息不对称,弱化了公众的监督效果。

除了对“三公经费”概念认识不一外,“三公经费”的标准不明确也是“三公经费”公开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比如,人均每次出国费用,数据显示,南水北调办人均每次出国费用为5.63万元,而审计署人均每次出国费用仅为1.72万元[4]。再如,车均运行费,有的十几万元,有的不到三万元。由于公众缺乏一个过硬的标准和依据,只是凭借想象、感觉及经验去评价某个单位、某项三公支出是否合理,却无法做出一个横向的比较。这不仅无法让公众进行更好的监督,而且有悖于政府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的初衷。

(二)公开的内容笼统抽象,缺乏必要的解释说明

去年各部门首次公布“三公消费”时,除了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公布的内容较为详细,其他很多部门的“三公经费”发布往往只是一个数字,比如,“三公经费”整体支出是多少,公车花了多少、因公出国花了多少、公款接待花了多少,并没有更多的文字解释和说明,不仅公众看不明白,许多专家也表示看不懂。这不仅让很多人觉得公开“三公经费”有大而化之、应付了事之嫌,仅仅几个数字很难完全说明经费的使用合不合理,有没有使用到位等问题。较之去年,今年各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内容较为充实,表达也更加人性化,有数字的具体说明、有基本的概念解释,帮助公众更清楚地了解“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但总而言,“三公经费”项目表及其说明的内容是笼统的,公众无法知晓和监督每笔经费的支出。例如,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去年“三公经费”支出927.2万元,支因公出国(境)费支出470.54万元,公众质疑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特有的基本国策,出国前是否进行了绩效考核,明确投入与产出,公众对这些钱具体花在哪里,是怎么花的,依然一头雾水。“晒三公”的账目如果晦涩难懂,那么,公开就如同“空开”:公开只是手段,为社会监督打开一扇透明窗才是公开的真正目的。如何规范“三公支出”的公开通俗易懂,让公众看得清楚明白,这才是对公民知情权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

(三)缺乏一定的回应互动平台

连续两年公开“三公经费”,引发了公众的热烈讨论,同时社会的批评与质疑声也不绝于耳。公众常见的质疑包括,一些部门的“三公经费”或某项“三公经费”严重偏离合理的范围;无法对已经公布三公经费的部门中做一个横向的比较,并不知道究竟是谁花的多,谁花的少;两个地位、规模大小类似的部门,“三公经费”却相差悬殊,不合常理。以中国地震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开2011年度部门决算为例,中国地震局2011年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为5 770.37万元,全年支出5 607.43万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决算3 562.93万元,占63.54%[5]。由于公务车的花销比实际勘探地震的花销多得将近两倍,引起了网络上的讨论。面对社会的质疑和担忧,由于缺乏一定的回应互动平台,相关部门并未及时做出具体合理的解释,缺乏改变这种不合理现状的主观能动力,这严重背离了“三公经费”公开的根本目的。“三公经费”作为政府财政支出的一个分支,理应受到社会广泛监督,这种监督不仅是法律赋予纳税人的合法权利,并且能够修正政府的工作偏差。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时表示,“如果没有回应,经费的公布就没有多大意义,只有回应,才是民主的一种有效形式。因为公民参与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对话、要讨论、要博弈,如果不回应,对以后压缩“三公”经费,确实很难真正把遏制“三公”经费落到实处。”[6]

(四)地方政府消极延期公布“三公经费”

关于“三公经费”问题,中央政府在积极推进,群众对此热烈期盼,但地方政府却消极迟缓。“三公经费”公开能否取得“自上而下、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是公众所期待的。据统计,绝大多数中央部门中已公开了“三公”经费。然而在地方,除了北京、上海和陕西三个省级单位和广州、成都等少数几个城市公布“三公”经费内容外,其他省市各级政府尚无动静,总体而言,大部分地方政府都没有能够按照国务院要求完成“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工作。事实上,与中央部委相比,地方政府的工作更加具体化,此外,公车费用和公务招待费占用地方政府“三公经费”的比重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公开意愿。究其原因,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认为主要有三点:“首先,地方政府尤其是主要领导不重视这项工作,没有意识到这是改善和提升政府形象,改善和密切政府和市民关系的重要措施;二是因为没有经验,上级部门给予的指导不够具体,不知道如何公开,可能采取了等一等、看一看的消极态度,不愿成为第一个,免得被人们挑刺找毛病;第三,因为‘三公消费规模过大,缺乏直面社会、直面市民和直面上级政府的诚意和勇气。”[7]

三、完善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的对策建议

“三公经费”的落实推广,既是建设透明政府的需要,也是公众知情权和监督公共权力的重要保障,更将切实有效地促进行政经费的压缩精简,对建设高效性、廉洁性政府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将“三公经费”公布于众,对于治理腐败现象及滥用公权力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我国政府在公开“三公经费”过程中,之所以存在上述种种问题,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对预算的硬约束不够,缺乏问责机制;二是政府自身公开性不足,改革动力缺失;三是缺乏将问题纠偏情况向社会反馈的机制,止于公开,流于形式。据此分析,当前完善我国政府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的思路和对策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政府转变观念,树立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纳税人”意识

长久以来,我国“三公”消费及治理方面的问题与政府的观念有关。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财政观念强调国家利益至上,财政体制的设计和运行是以发展政府为中心的。这种体制和观念具有封闭性和人治性,缺乏监督性和公开性。此外,严重的身份等级观念使得多数官员认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就应该享有某种福利待遇,从未把自己的身份和待遇与纳税人的钱联系在一起。因此,解决“三公经费”问题要从转变政府观念出发。洛克在《政府论》中提出,“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权利的让渡,赋予政府的权力实质上是‘服务权而不是‘统治权。”[8]政府是公众的代理人,公众对政务信息享有知情权,公开包括财政信息在内的政府信息是法定义务。同时,树立“纳税人”意识,明确认识到税收是国家财政之基,国家和政府的运转是靠纳税人的钱来维系的。纳税人出了钱,有权利监督这些钱是如何消费的。“纳税人”意识,就是要求官员们摒弃“官本位”思想和特权观念,勇于放弃“既得利益”,突破制度改革中最大障碍。

(二)制定统一明确的“三公经费”的公开标准,进一步细致化、通俗化

将“三公经费”的相关问题细致化通俗化的公开,不仅能使公众的监督知情权得到保障,更能赢得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增加政府的公信力。制定统一明确的公开标准就是要求各部门公开的内容更加规范化、精细化,将“三公经费”各项支出数额、用途、原因等都公开,对公开的科目要细化到单位的在职人数,通过人均经费支出进行横向比较。同时通过制度规范“三公经费”的公开模式、说明语言等,做到“通俗易懂”,使公众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政府的做法。香港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大范围宣传预算案,除了政府网、电台、电视直播(配以手语解说)外,还开通了微博账号,而且在公开账本时配有卡通动漫,指引公众浏览账单和每笔收支的来龙去脉。

(三)加强预算管理,建立完善的预算透明制度

预算管理是财政支出的“总闸门”。要想使“三公经费”支出每一笔都用在刀刃上,关键是要把住预算这个源头,不该花的钱坚决不纳入预算,把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从源头上减少或者说杜绝“三公经费”的不合理消费,将政府的所有消费均置于“阳光照射”之下,并加强预算审核和执行管理。此外,要加强预算硬约束作用,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改变预算。国务院出台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依照国家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建立健全机关运行经费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等机关运行经费的预算和决算情况。这就将“三公经费”公开上升到法规制度层面,规定也更加具体细化。我国各级政府的预算管理将更加科学规范,“三公经费”的使用也会更加透明合理。

(四)健全问责法规体系,加强对“三公经费”的审计和问责

“三公经费”的公开决不能止于公开,必须要与审计、问责联系在一起,强化责任追究。我国目前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及保障。因此,应该尽快修订完善预算法,设立“三公经费”科目,规定政府公开“三公经费”的义务,对于非因法定事由拒不公开或者不正确公开“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的,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追究相关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此外,要加强外部的监督,切实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由于我国的各级审计机关隶属于各级政府,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从制度改变我国审计机关所处的尴尬地位是使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措施。根据我国的政治制度特色,将审计机关隶属于人大,保障其监督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执行并对其他财政收支进行审计。

(五)进一步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公开“三公经费”

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该条例自2012年10月1日起实施。它是我国首部专门规范机关事务管理活动的行政法规[9]。该条例一共有六章三十五条,有十多条都是关于“三公”的,可见中央对于“三公”问题的重视,按照条例,我国各级政府都应遵循“保障公务、厉行节约、务实高效、公开透明”的原则,正确使用“三公经费”,并适时向社会公开其使用情况,接受公众监督,努力建设一个公开透明的公共财政,一个看得见的政府,将“阳光政府”的形象将呈现在人民面前。

参考文献:

[1]岳源.公开“三公”经费还要改变现状[N].长江日报,2012-07-21.

[2]任萍.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意义深远[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07-25.

[3]白龙,崔鹏.“三公经费”概念模糊不利约束[N].人民日报,2012-06-28.

[4]中央部门陆续公开三公经费[EB/OL].搜狐网,http://roll.sohu.com/20120720/n348602328.shtml.

[5]中国地震局去年三公支出5 607万 逾六成为公车消费[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7-19/4043320.shtml.

[6]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专家竹立家教授谈公开“三公”费用[EB/OL].人民网,http://live.people.com.cn/bbs/note.php?id=57110711175232_ctdzb_062.

[7]“三公”经费公开?地方政府能否积极响应迅速行动.[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1380/15966134.html.

[8][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上一篇:村官纪事下一篇:党员承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