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支出

2024-07-31

科研经费支出(共12篇)

科研经费支出 篇1

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使财务管理更趋科学化、规范化, 关系到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高校财务管理各项工作中, 财务部门前台报账是其一项基础工作, 是高校财务会计信息处理的起点。前台报账的主要职能是受理全校师生的报账业务, 它是一个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的窗口。前台报账人员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服务态度不仅关系到财务部门的形象, 而且也是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 并影响到广大师生对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评价。然而, 尽管高校普遍实行了电算化会计,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报账的效率, 但财务报账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每年在一定时期内, 高强度的集中报账仍然困扰着高校财务部门的领导、工作人员和广大师生员工, 使各级财务人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因此如何阶段性缓解乃至根本解决财务报账难的问题, 是高校财务部门领导和财务工作人员亟需研究并予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关于财务报账工作现状的调研结果分析

针对阶段性财务报账难的问题, 笔者于2012年4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研究活动, 受访者为前来北京农学院计财处报账的各类人员, 调研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的形式, 了解师生员工对报账难问题的看法。问卷主要围绕学校师生员工普遍反映的报账难问题, 在报账等候时间、报账次数、报账难原因以及改进建议等六方面进行了问卷设计和提问, 用SPSS18.0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 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 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采取随机调查的形式, 共发放问卷70份, 回收62份, 有效份数62份, 62名受访者中有26名教师, 占受访者的41.94%, 28名行政管理及其他人员, 占受访者的45.16%, 8名报账助理 (主要是各学院和职能处室承担教改、科研项目的研究生助理) , 占调查对象的12.9%。受访者在填写问卷前, 笔者对各个题目的填写要求进行了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二) 调查结果分析

1. 财务报账等候时间频数、频率和均值分析。

在财务报账等候时间上, 1-8月份30分钟以内能完成报账业务的有21人, 占受访者的33.87%, 30~60分钟能完成报账业务的有31人, 占受访者的50%, 60~90分钟能完成报账业务的有6人, 占受访者的9.68%, 90分钟以上才能完成报账业务的有4人, 占受访者的6.45%。一般而言, 1-8月份是财务报账相对不太紧张的时期, 但仍有一半的报账人员需要排队等候0.5~1小时, 16%的报账人员需要排队等候1小时以上。利用加权均值进行计算, 1-8月份受访者平均每次报账的等候时间为41.6分钟。由此可见, 报账排队等候是师生员工遇到的普遍问题。

相对于1-8月份的等候时间, 9-12月份需要排队等候的时间则更长, 60分钟以内能完成报账业务的仅有10人, 占受访者的16.13%, 60~90分钟能完成报账业务的有18人, 占受访者的29.3%, 90~120分钟能完成报账业务的有14人, 占受访者的22.50%, 120分钟以上才能完成报账业务的有20人, 占受访者的32.26% (表2) 。该调查数据说明, 每年第4季度报账压力有周期性骤增的趋势, 占83%的报账人员排队等候的时间往往会延长到1小时以上, 其中近1/3的报账人员排队等候时间会长达2小时。根据加权均值计算, 9-12月份受访者平均每次报账的等候时间为101.6分钟。每次报账等候时间平均超过一个半小时, 几乎超出了广大师生员工所能承受的心里极限。

2. 财务报账等候时间差异性分析。

根据实际报账情况, 普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及报账助理每次到财务进行报账的数量、金额等业务量方面是有明显差异的, 但此次调查问卷数据处理中发现, 无论是1-8月份或是9-12月份, 教师、行政人员等不同报账对象在等候时间上并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 用Pearson卡方检验, 其显著性水平Sig.分别为0.404和0.439, 该项差异性检验证实, 财务处面对不同的报账群体、不同群体的不同报账业务量并未采取有针对性的区别对待措施, 导致报账难问题在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之间普遍存在。

进一步针对1-8月份报账等候时间和9-12月份报账等候时间进行配对样本均值检验, 计算结果见表3和表5。

上述计算和检验结果说明, 高校财务报账难的问题既有普遍性, 又有特殊性, 1-8月份和9到12月份的财务报账等候时间有显著性差异, 每年秋季开学之后直至年底的第四季度, 是报账最为集中和繁忙的时期, 使得财务报账难的问题随着季节性因素而矛盾更为突出, 报账难愈发雪上加霜。

3. 财务报账往返排队次数的频数统计。

在完成一笔报销业务会来几次计财处的问题上, 受访者选1次的有21人, 占33.87%, 受访者选2次的有30人, 占48.39%, 受访者选3次的有8人, 占12.09%, 受访者选4次的有3人, 占4.84%。按加权平均计算师生员工为完成财务报账平均需要往返财务重新排队2.3次以上才能完成报账业务。

4. 财务报账难产生原因的多项选择频数统计。

在报账难的多重选项原因上, 受访者首选是业务量大、审批环节多的有55人次, 占88.7%, 受访者选报账人员对办事流程、财务制度不了解的有40人, 占64.51%, 受访者选支付方式单一的有20人, 占32.26%, 受访者选会计人员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的有10人, 占16.1%。

从上述选项中可以看到, 受访者认为报账难的首要原因是业务量大, 审批环节复杂, 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根本问题;其次是报账人员对财务规章制度、特别是某些经过财务审计以后新增的财务报销管理规定不了解, 产生了需要重新返工、重新填写报销凭证等问题, 这是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以后产生的新问题。

5. 解决财务报账难问题的多项选择统计。

在如何改变报账难的问题上, 受访者选择实行网上录入预约报账系统, 提高工作效率的有51人, 占83.6%, 选择采取奖励措施, 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有46人, 占75.4%, 受访者选加强对财务制度的宣传, 加大对报账人员培训的有27人, 占44.3%, 受访者选无现金支付, 减少二次排队的有26人, 占42.6%。

从上述选项中可以看到, 受访者认为解决报账难的根本途径在于需要提高财务处的信息化水平和财务工作者的账务处理能力。

二、财务报账工作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外部原因

1. 现行报账制度下报账流程环节多。

高校财务报账的一般流程是单据分类粘贴后, 领导审批签字, 财务审核、记账、付款。报账业务是逐个环节依次进行的, 缺一不可。高校资金的审批签字实行“一支笔”的制度, 往往需要学院及分管的校级领导分别签字, 超过限额的大额资金还需学校分管财务的领导和学校校长审批签字。但高校领导大都具有教学、科研等多重身份, 一般教师很难找到校领导, 有时因票据等原因不能报账时还要重新审批签字, 以致签字过程耗费报账人员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使他们对报账产生厌烦心理。其次, 财政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虽然其优点显而易见, 如: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多头管理、多户头存放的弊端, 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 但是财务部门要依据项目分别采用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来办理付款业务, 增加了报账次数和约取手续, 由此也导致报账环节的增加。

2. 报账时间相对集中。

首先,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教事业迅速发展, 办学规模日益扩大, 学校经费来源呈现出多样化, 且大幅增长的趋势。学校用于教学、科研、基建、后勤等资金越来越大, 报账业务量不断增加, 财务报账工作日益艰巨, 报账业务也更加复杂化。某学校仅去年一年中会计人员记账所附的原始单据就达到148万余张 (不包括因票据不合格, 不予报销退回的原始单据) , 每笔报销业务不仅要审核原始票据本身的各项内容是否合法、合规, 还要鉴别票据的真伪, 又要审核审批手续是否齐备, 最后录入计算机, 生成记账凭证。报账人员如果原始票据分类、粘贴不符合规范要求或错用报销单据、授权审批不符合规定, 就会增加会计人员的审核难度, 加重前台审核人员的工作量并影响报账的效率, 造成报账人员等候时间长的现象。

其次, 由于人代会审议通过当年的预算一般要在3月份以后, 这意味着一年中前三个月只能参照上年同期的拨款情况安排支出, 此期间一般只能维持正常运行的基本经费, 大量的支出要等预算批复后才能安排, 而财政规定当年的经费必须当年执行完, 加上高校每年7-8月放暑假, 这样无形中缩短了预算的执行期, 势必造成上半年支出进度慢, 下半年开学后集中报账, 年终突击花钱、突击报账的现象。教师和学生通常在暑假集中参加科研和大规模的实习活动, 因而暑假结束以后财务部门就进入了报销高峰阶段, 特别是11月中下旬至12月年底结账前进入了报账巅峰时期。以某学校为例, 4月份凭证张数7395张, 附件97859张, 到了11月份, 凭证张数增加到15445张, 附件增加到374058张, 后者分别是前者的2倍和3.8倍。在财务处工作人员基本稳定的情况下, 全年忙闲不均, 第4季度劳动强度的增加显而易见, 这个阶段财务人员每天都疲于应付大量的报账工作, 势必产生极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加上大脑长时间高强度运转, 必然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

报账双方信息沟通不够顺畅近年来由于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教学、科研经费的快速增长, 一线教师大多数人是教学、科研双肩挑, 工作任务繁重, 尽管财务部门通常在校园网页等信息平台上登载了与报账相关的规章制度、票据的粘贴要求等具体业务的办事流程和注意事项, 但一般教师往往没有时间去详细了解, 再加之各院系和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对财务部门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新增管理措施和规定理解不充分, 使得财务报账的相关信息沟通不畅。而信息沟通不畅势必会使这些部门以及师生员工在办理实际业务时出现不必要的返工, 降低财务工作效率, 给实际的报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也容易造成彼此之间的误解, 给报账双方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二) 内部原因

长期以来, 高校财务部门在学校中通常被定性为服务部门, 特别是报账审核工作被认为是加加算算的简单重复劳动, 加上会计人员每天只顾疲于应付日常报账工作, 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后续职业教育, 对外交流的机会更无从谈起, 会计实务能力得不到提高。以某高校为例, 2007年至今前台配备的审核人员基本没变, 凭证总张数从2007年的14117张增长到2011年的21531张, 附件总张数从795738张增长到1485765张,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审核人员工作量翻了近一倍, 财务人员劳动强度的增加不难想象。另外, 一些新毕业参加学校财务工作的人员, 财会的基本理论知识虽然较强, 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 账务处理能力较低也会给高校报账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三、解决对策

(一) 提高财务信息化水平

1. 加强制度建设。

学校应出台一系列关于预算执行的规章制度, 构建合理、有效的考评激励与约束机制, 如预算监督检查制度, 督促学校各个二级学院和部门预算执行进度与时间进度相一致, 坚持基本支出按月平均执行的原则, 对于预算执行不利的, 要制定相应的惩罚机制, 比如采取部分收回, 二次分配, 强化二级学院负责人的管理责任, 从制度上维护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树立全校各部门共同理财的新观念。

2. 实行网上预约报账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快速发展, 信息化在学校运作中的作用也在不断深化, 这就要求财务软件不断升级, 不断提升财务信息化水平。财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这个技术平台实行网上预约报账, 有效促进高校会计工作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优化报销业务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服务水平, 有效缓解报账人员排队拥挤的现象, 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实行网上预约报账。报销人员可以随时、就近登陆校园网, 在网上执行预约报销的操作后, 即可按约定的报销时间完成报账工作, 省去了排队等候的时间, 可以更好的统筹安排教学、科研任务, 使他们从繁杂的报账事务中解脱出来。前台审核人员也可以提前了解报账业务的经济内容, 对原始凭证审核后, 自动生成记账凭证, 省去手工录入的过程, 缩短会计审核时间, 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提高报账效率。

3. 实行无现金支付, 减少二次排队现象。

无现金支付是指在报账过程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将现金收付方式转变为银行卡转账方式, 不到现金出纳处缴、领现金就完成报销的一种报账方式。其优点主要体现为: (1)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 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 财务部门日常报账的现金量也在不断增加, 报账人员在会计科审核后, 还要到出纳处二次排队。实行无现金报账后, 不必排队等候领取现金, 简化了报账流程, 节省了报账时间, 也减少前来报账人员携带现金的风险, 提高了报账双方的办事效率。 (2) 实行无现金支付后, 可以不设置现金出纳岗或者现金银行合并设一个出纳岗, 增设审核窗口, 从而有利于财务部门节约成本, 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3) 由于无现金是通过银行网络实现资金的划转, 可以推进资金结算方式的变革, 简化了大额报账需提前预约的报账流程, 确保教学、科研业务的顺利进行。从而为广大教职工提供更便捷、优质的服务, 提升报账满意度。

(二) 设立预审员制度

财务部门可以在现有的报账管理模式下, 设立报账预审员制度。可以在高校会计系学生中招募学生助理, 财务集中培训后, 派驻到各个二级学院、系、部, 负责票据的收集、分类粘贴、检查报账手续是否齐全、经费是否允许列支等票据的初审工作。财务部门只受理这些人员审核过的业务, 可以有效的实现报账人员的分流, 缓解报账压力, 也可使报账人员少跑弯路, 节约报账时间成本, 利于报账双方的办事效率的提高。

(三)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为适应高校的快速发展, 财务部门要尽可能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提高信息共享程度, 满足校内各个部门实时查询经费使用与结余情况的需要。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 及时主动宣传财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税收政策等, 提高报账的透明度。特别是要做好各二级学院、系、部负责人关于预算编制、执行的培训工作。可以在校园网财务部门的主页上公布报账流程和具体业务的报账的具体要求, 把原始单据粘贴的式样, 各种报销单据规范的填写式样通过图片的方式发到计财处的主页上以方便广大师生查询。特别是做好新教工的培训工作, 指导他们如何办理报销业务, 包括报销单据的填写、原始单据的粘贴、数字规范的大小写等, 以减少返工率, 增加相互理解, 构建和谐的报账关系。

(四) 加强职业后续教育

高校教学、科研以及经济活动的多元化要求会计人员要具有经济、法律、税收等多元化知识结构和过硬的专业素质, 因此, 会计人员必须加强职业后续教育, 以适应高校教育、科研事业的高速发展。每年应安排其参加相应的职业培训活动及业务交流项目, 以更新知识, 强化技能, 提高政策理论水平,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此外, 财务部门应制定定期轮岗制度, 通过轮岗不但可以增进财务人员之间的沟通, 还可以使每个会计人员尽可能多的全面了解整个工作, 提高实际业务水平, 探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 避免因几年如一日重复劳动而产生厌烦情绪, 构建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 从而提高财务部门的整体业务水平和办事效率。

参考文献

[1].林慧卿.浅析高校财务处前台报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 2009 (3)

[2].杨朝辉.高校财务报销流程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思路[J].教育财会研究, 2010 (4)

[3].刘涛, 张莎.浅谈高校财务处前台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 2010 (6)

[4].王同孝, 陈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财务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 2010 (6)

[5].黄路.关于优化高校报账业务的思考[J].财税纵横, 2010 (35)

[6].薛亚琴.浅谈无现金报账在高校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9)

[7].李明洋.浅谈高校财务预约报账机制[J].非营利财务研究, 2011 (9)

[8].郭剑芳.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问题的探讨.教育财会研究, 2011 (4)

科研经费支出 篇2

发生各项公务经费开支时,借记“公用经费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 目,

期末,将公用经费支出科目余额转入经费结余帐户,借记“经费结余”科目, 贷记“公用经费支出”科目。

例:1995年10月10日,某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向某建筑公司支付办公楼维修费 10000元。

借:公用经费支出 10000

压缩公用经费支出的意义何在 篇3

8月7日,财政部发布了今年上半年的国家预算执行情况。今年上半年国家预算收入完成34808.19亿元,同比增长33.27%,国家预算支出22882.02亿元,同比增长27.69%,收支相抵,盈余11926.17亿元。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并慎重回答的问题。从表面看,当前我国的财政实力非常雄厚。不仅财政收入增势迅猛,而且,收支相抵之后的盈余,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凭借这样的实力,似乎没有必要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而在公用经费上大动干戈。然而,脱离收支操作或收支对比关系的局限而放眼全局,压缩公用经费支出,便是一个凸显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重要举措。

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需要的资金量是庞大的。尽管可以通过每年的财政预算做出相应的支出安排,并让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持续扩大,但从动员尽可能多的资金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事业计,我们仍要从节省每一个铜板做起。由中央政府带头压缩5%的公用经费并相应削减其他方面的支出,便是为此而做出的一个重要姿态。此其一。

这些年来,我国政府部门的行政经费支出,一直都在呈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而且,一直都在以高于GDP增速的速率增长。长此以往,不仅客观上难以持续,而且会带来越来越大的负效应。故而,抓住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这一特殊时机,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手段,大幅度地压缩政府部门的行政经费支出,并以此抑制来自一些政府部门的铺张浪费,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项富有效力的利国利民之举。此其二。

每年的预算盘子,无论是收入规模还是支出规模,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与财政收入相比,财政支出更能体现政府政策的意图。而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则会鲜明地反映政府政策意图的变化。中国的财政体制及其运行格局,已经走上公共财政的道路。作为一项以公共化为取向的财政制度变革,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尤为重要。缩减公用经费支出并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数额虽小,其所带来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效应以及随之所体现的政府政策意图,却折射出了十分积极的意义。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我们所收获的,将不仅仅是政府行政经费支出的必要削减,而且,财政支出结构也将由此加快趋向公共化的进程。此其三。

在政府为改善民生而可操用的诸多棋子中,财政收支的安排是一枚分量最重的棋子。这是因为,政府的事情,政府的职能,总要同财政上的“钱”联系在一起,总要靠财政上的“钱”去铺路。钱到,事到,政府的职能到。抗震救災和灾后重建,乃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民生问题。对此,财政的积极介入责无旁贷。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背景下而实施的压缩公用经费支出行动,正是这一逻辑的合理展开。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决心,也为公共财政建设做了有力的形象诠释。此其四。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要求我们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以极大的努力遏制通货膨胀。在财政政策上,遏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压缩财政支出规模。鉴于当前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正处于趋向公共化的调整期,更鉴于改善民生是我国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心,故而,将压缩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政府的公用经费支出上,并将由此腾出来的资金转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既可收遏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之效,也可由此推进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调整。此其五。

谈谈遏制“三公”经费支出 篇4

从总体来看, 遏制“三公”经费支出一路走来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已公开的“三公”经费标准不一、账目不细, 给公众的感觉是抱着琵琶半遮面, 零增长也受到质疑。因此, 遏制“三公”经费支出、打造廉洁高效型政府任重而道远。

一、“三公”消费的表现及危害

“三公”消费的表现林林总总, 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 也编了一些顺口溜进行讽刺。公务接待方面是这样形容的, “小吃小喝天天有, 大吃大喝三六九”, “富的富吃、穷的穷吃、没有钱的蹭着吃”, “一支烟二两油, 一顿饭一头牛, 腚下坐着一小楼”, “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 喝得老婆背靠背”。公车私用方面则是, “公车私用经常有, 车轮腐败何时休”, “工作使用三分之一, 领导私用三分之一, 司机私用三分之一”。公费旅游方面是, “公款旅游月月有, 出国考察常常有”。

“三公”消费的危害是巨大的, 概括起来, 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 我们党目前最大的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公生明, 廉生威。“三公”消费现象的蔓延, 使得党和政府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任, 也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危及党和政府的执政基础。正如一个基层领导干部所说, 假如回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群众是否还会冒着杀头的危险, 将我们的干部藏起来?答案不言而喻。二是严重腐蚀了公职人员从政的职业道德。贪如火, 不饿则燎原;欲如水, 不遏则滔天。思想上的防线是最重要的防线。当公职人员耳闻目睹“三公”畸形消费的种种现象后, 无形中就有可能被潜移默化, 从而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衷, 逐步转变为贪图个人享受的庸官、贪官。三是严重耗费了国家的财力和物力。我们国家2011年、2012年的公共财政收入分别是5万多亿、11万多亿, 绝大部分地方政府都是一种吃饭型财政, 数千亿的“三公”经费支出占的比重很大, “三公”经费蛀虫式的支出, 无疑会挤占捉襟见肘的教育、卫生、文化、医疗等民生保障支出, 从而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民生保障。四是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三公”消费的根源是官本位和特权思想在作祟, 这种现象蔓延直接导致老百姓产生仇官仇富情绪, 使得整个社会怨气上升和社会矛盾增加, 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燃点”降低, 平添了一些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二、遏制“三公”经费支出的目标和要求

“三公”支出花的是纳税人的钱, 必须在遏制消费上明确目标和从严要求, 概括的讲, 就是要做到“一负六管住”。

所谓“一负”, 是指严格控制年度“三公”经费支出, 实现“负增长”。在“三公”经费支出数目庞大、饱受社会诟病的现实下, 温总理在2011年提出零增长不能算作成绩, “负增长”才是大势所趋、民心所望。而且, 事实证明:“三公”经费实现“负增长”并不难。比如说, 据报载, 2012年中央“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比2011年决算就减少约15%。浙江省温州市在2012年6月出台了“史上最细”的公务接待标准, 半年公务接待费用同比下降了四分之一。

所谓“六管住”, 是指管住脑、管住人、管住嘴、管住腿、管住车、管住会。管住脑, 就是要从官员的头脑中彻底根除官本位意识和特权思想, 摒弃“有权不用, 过期作废”、“讲排场、摆阔气”的错误思想, 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 做到情为民所系, 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管住人, 就是要管住能进行职务消费奢侈享乐的领导干部, 尤其是是“一把手”, 让这些人置身社会和公众的广泛监督之下, 不能也不敢奢侈享乐。管住嘴, 就是狠刹公款吃喝玩乐风, 严格制止舌尖上的浪费, 对利用公款吃喝玩乐的单位和个人从严查处, 决不手软。管住腿, 就是要从严控制出国考察, 除上级党政部门统一组织外, 自行外出的一律实行费用自理, 对违规组织公款旅游、公款出国的, 一律进行查处。管住车, 就是要严格控制公务车的配置和公车私用, 严格控制和降低公车配置标准, 对公车私用及时进行曝光和查处。管住会, 就是要精简会议, 提倡少开会、开短会, 严禁以开会之名、行公费旅游之实, 违者同样进行严厉查处。

三、遏制“三公”经费支出的对策与措施

按照“一负六管住”目标和要求, 遏制“三公”经费支出要突出抓好以下几大对策措施:

(一) 要增强法律的强制力

政府机关履行公务必然会消耗一定行政成本, 这无可厚非, 但权力运行过程缺乏法律约束, 便很容易成为脱缰之马。在官本位意识及特权观念根深蒂固的大境况之下, 遏制“三公”经费支出要走的路还很长, 而排除阻力、实现“三公”经费支出用有所值, 首当其冲的是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 构建法治政府, 促使政府机关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避免对“三公”消费形成应景式监督, 按下葫芦浮起瓢。首先, 要将数额巨大的“三公”消费行为入刑。“三公”消费屡禁不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违反规定付出的成本较低。一些党员干部认为, 只要不偷不拿, 吃吃喝喝没什么, 更有甚者, 不吃不白吃, 吃了也白吃;有的领导干部甚至认为, 花公家的, 用公家的, 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因此, 要设定一个标准, 追究违规使用且数额巨大的“三公”经费支出的法律责任, 用提高违法成本的办法, 促使广大官员不敢明目张胆地进行“三公”高消费。其次, 要完善预算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机关事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 使遏制“三公”消费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 要增强公开的约束力

公开是最好的反腐剂。从目前“三公”经费公开的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 要加强这方面的顶层设计, 形成以公开促遏制的长效工作机制。一是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目前中央各部门“三公”经费公开范围、方式、广度和深度都不够, 而且, 地方各级政府“三公”经费还没有全方位公开。要制定县级以上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日程表, 明确统一的、具体的、规范化的要求, 实现“三公”经费公开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加强对已公开的“三公”经费的审查。要全方位审查三公”经费支出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 并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 从中发现“三公”经费公开制度运行中的问题, 制定治理和改进的对策措施。三是加大对“三公”经费公开方面的监督问责力度。对不依法定要求、规定期限、规定范围、规定方式、规定途径公布“三公”经费的地方和部门, 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还要对相应地方和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

(三) 要增强人大的管制力

人大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机构, 政府花什么钱、花多少钱、怎么花钱, 决定权应该在人大。人大有权力也有责任顺应民意、积极作为, 依法对“三公”消费进行监督和管制。一是从源头抓起, 管好政府的“钱袋子”。对政府的“三公”消费预算, 人大要把好会前预审、初审、人大会期间代表审查、财经委审查、主席团会议审查结果、大会最终表决等六道“关口”, 使“三公”消费每一分钱的用度都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二是加强对“三公”预算执行的监督。把住审批关口, 只是事前监督, 抓好预算执行的监督, 则是事中监督。人大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三公”消费的动态情况, 一发现问题, 立即予以纠正, 从而落实对“三公”经费执行情况的监督职责。三是维护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树立这样的理念, 即经过人代会审查批准的“三公”预算, 具有法律效力, 是一条“高压线”, 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必须无条件执行, 不能随意变更和追加预算。四是加强对“三公”消费决算的监督。这是人大实施事后加大的重要途径。人大要责成财政、审计等部门对“三公”消费予以甄别, 对于乱用滥花的单位负责人和当事人, 坚决予以惩处。同时人大还可以对“三公”消费的监督与对官员的任免权相结合, 强化问责, 使“三公”消费过程中的违纪违法者付出惨重代价。

(四) 要增强社会的合力

人民监督政府的根本制度设计, 是通过人大实施监督, 但人大会不能经常开, 开了也不能事事过问。因此, 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 形成遏制“三公”消费的强大合力。纪检监察部门要广辟渠道, 动员社会公众, 对公款高消费行为进行即时举报, 要通过网络等渠道进行曝光。广大媒体要发挥好监督和跟进作用, 对天价烟酒、过度消费的行为穷追猛打, 使之无处藏身, 要让公职人员认识到,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只有远离“三公”之弊, 才会心安理得、心宽体健。

参考文献

[1]胡永梅.校办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探析[J].财会通迅, 2009 (10)

[2]帅恒.“三公”经费公开应规范化、科学化[J].公民导刊, 2011 (6) :55.

三公经费支出自查报告 篇5

一、高度重视,认真自查

根据省和区财政的通告精神,镇领导高度重视。成立由镇财务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对照20xx年度“三公经费”专项检查表,调阅会计账目支出凭证、询问、巡访,仔细认真地进行了自查。

二、整改总结,完善制度

通过检查没有发现

①因公出国(境)经费使用情况。

②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经费严格按年初预算、没有违规使用、超标购置等违规现象。

科研经费支出 篇6

关键词:职校财务;经费支出;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职校数量、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职校发展水平的提高离不开高效、科学的财务管理。职校财务经费支出是学校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预算管理的进一步加强,对职校经费支出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形态下对于职校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更需要我们进行深化改革,优化处理。

一、职校财务经费支出的概念和组成

职业学校经费支出是指职校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1)基本支出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人员经费支出顾名思义是指为了开展专业业务活动的需要,用于职工个人方面的开支,主要来自于财政部门预算专项拨款补助。而公用经费支出则是指为了完成专业业务活动,用于公共服务方面的开支。其组成有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和其他费用。(2)项目支出是指职校为了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发展目标,在保证基本支出预算后,财政预算专项安排的支出。

二、当前职业学校经费支出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不到位,各预算项目之间相互调剂占用。职业学校每年11月份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下一个年度预算控制数编制学校的校内预算。由于职校预算编制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调查研究不够,編制方法不科学,导致编制的校内预算先天不足,经常与财政预算脱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预算管理的监督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预算执行的随意性比较大,预算指标间随意分配;再加上年中开展计划外工作,某些项目事前未申报,支出发生时只能占用其他项目预算;预算编制不准确,造成有些项目资金过剩,有些项目资金不足,导致项目报账不规范,项目之间相互调剂占用。由于经费预算编制和管理工作存在上述问题,影响了职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也导致学校某些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影响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2.公务卡制度执行不到位,借款现象较多。由于对公务卡结算制度宣传力度不够,职业学校大部分职工公务卡消费意识淡薄;由于对公务卡结算制度细化工作没跟上,公务卡持卡人对报销程序不清楚,报账时感到繁琐不便;更由于公务卡结算制度没有强制执行,致使公务卡使用率不高。财务报账工作进行过程中使用现金报账,借款现象依旧十分普通。此外存在借款人报账不及时,借款剩余款项未及时交回,个人往来余额较大,挂账时间过长的现象。

3.报销账务混乱,经费支出不规范。目前大部分职校面临生源紧张,学校鼓励职工自主招生、自主经营创收。但经营收益提成比例偏高,存在重经济指标、轻管理指标的现象。在招生生源费和其他经营创收奖励发放方面也欠规范,用一些无事实关系的票据冲抵或是作为串讲费、课时费等分别进入各种支出名目,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或是个税代扣不足,存在涉税风险。报销票据不规范票据签字手续不完善,经手人和证明人或缺,发票要素填写不全,购货发票无购货清单,发票后所附原始单据不符等,甚至有购买假票报账的。而财务人员只对发票的真伪进行核实,没有对支出的真实性进行核查,造成假账真报。

4.政府采购业务付款审核不严。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一是相关部门配合不好,没有编制采购预算或者采购预算和计划编制不合理,导致采购失败或资金、资产浪费,政府采购活动不规范;二是未按规定选择采购方式、发布采购信息,特别对一些项目支出如小型工程、维修项目以化整为零规避公开招标或假招标,自行联系供应商,采购产品价高质次;三是财会部门付款审核不严,造成单位资金损失。

5.授权支付比重较大。授权支付是财政部门为了方便预算单位,主要用于学校的小额支出和零星支出,目前国库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中只规定了大类,未细化小项,学校在集中支付时,更倾向于授权支付,造成授权支付比重较大。在执行过程中一般得到多少授权额度,就会取出多少,使用结余部分保留在单位自己的账户上,重新二次分配,规避财政部门的监督。

三、优化措施

1.编制好预算,加强预算执行力度。职业学校预算编制人员要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按照学校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充分调查研究,协调好学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意见,编制好校内预算。对某些预算项目可以实行零基预算,不按增量预算编制,这样可以避免预算只增不减现象,避免各部门年终突击花钱(年终把预算全部用光以便来年可以保持相同的预算数)。预算编制数额多结合实际考虑,比如水电费可以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一定比例计算开支,避免出现招生浮动的情况下某些日常经费开支却逐年递增。职校财务部门必须加强预算执行力度,把预算管理落到实处。职校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强化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任何部门和领导不得随意变更预算。由于情况发生变化,确实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的,应严格按程序办理,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再严格按调整后的预算执行。

2.强力推行公务卡报账,减少备用金等借款。首先要大张旗鼓的宣传公务卡结算制度,普及公务卡使用知识,强化公务卡使用意识。其次要加强公务卡结算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的公务卡结算制度细则,使之符合实际,操作便捷,方便公务卡使用人。最后要强制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明确强制使用公务卡结算的范围,对范围以内的必须用公务卡结算,不准使用现金报账。只要刚性执行,备用金借款现象就会减少,借款人报账不及时,挂账时间过长等问题也将逐步好转。

3.财务人员应坚持原则,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财务制度的要求严把财务报销关。在经费报销方面实行“计划管理、分级负责、层层把关”的原则,一人为私,二人为公,三人为众,费用发生过程中,原则上必须经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参与或执行,以便互相监督。建立健全经费报销管理制度,确保职校财务报账工作透明、公正、合理。进一步改进财务人员的工作作风,并向职工公示票据报销的程序和具体内容,要求报账人向出票方索要正规票据及明细。财务人员应坚持原则,严把票据审核关,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票据,财务人员应不予接受,不准确、不完整的票据予以退回,避免财务票据报销不规范的问题发生。

4.政府采购业务的控制措施。合理设置政府采购业务管理机构和岗位,并在岗位设置上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严格按照“先预算、后计划、再采购”的原则,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和相关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实现预算控制计划,计划控制采购,采购控制支付。单位还应当合理设置政府采购计划的审批权限、程序和相关责任,财务部门就其是否符合《政府采购法》,是否在预算指标的额度之内进行审核付款。

5.规范支付方式和程序,减少授权支付比例。坚持国库直接支付为主、授权支付为辅的原则,对采购类、工程类等大额支出及对公单位业务必须直接支付,利用计算机建立动态监控机制,对每一笔授权支付进行识别,严格管控单位自有账户。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的意识,特别是出纳人员的意识,做到事前监督、事中控制、事后追踪。在授权支付的比重中还要加大公务卡结算比例,减少取现的比例。真正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落到实处。

四、结语

职校财务经费支出工作是做好职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建立廉洁、公开、公正的职校财务工作氛围的重要举措。本文对职业学校经费支出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的探讨,是作者多年职校财务工作实践中所感所悟,毕为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教,以期改进职业学校财务经费支出工作。

参考文献:

[1]李丹. 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

[2]安宁.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

科研经费支出 篇7

1“三公经费”管理的现状

“三公经费”, 作为政府行政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使用财政收入为其正当公务行为提供便利和条件的消费行为, 对于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的作用, 没有强大的财力保障, 就没有充足的“三公经费”支出, 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就要受到影响。但是如果没有完备的规章制度, 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制约, “三公经费”支出就会像一匹脱缰的野马, 既造成铺张浪费以及其他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 同时败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出台以来, 各地及时出台实施细则狠刹浪费之风, “三公经费”支出大幅下降, 但是仍有部分地方顶风而上、公款浪费依然严重, 如超编制超标准配置公务用车、公车私用, 公务接待项目多、档次高, 公费出国考察与公费旅游真假难辨等现象屡屡出现, 上述乱象的发生说明公款浪费的顽疾根深蒂固, 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因此, 遏制“三公经费”支出的任务任重道远。

2“三公经费”支出乱象产生的原因

(1) 我国政府部门的预算管理不够规范, 预算项目粗放, 公款消费支出管理缺乏细化标准, 业务经办缺乏具体规范依据, 预算执行弹性空间大。

(2) “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及监督制度缺失, 缺乏对公开范围、标准的明晰界定, 造成各单位按照各自的理解公布数据, 以致公布出来的数据畸高畸低, 统计口径也不一样;缺少对公开情况的监督, 对于单位不如实公开甚至不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情况, 缺少相应的制裁措施。

(3) 社会环境培养了政府官员的特权思想, 受到封建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 一些政府官员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攀比思想严重, 造成了大量的公款浪费;公职人员对于“三公经费”的认识存在误区, 不少公职人员认为贪污是犯罪、公款浪费最多是“浪费”, 贪污违法、入罪, 而公款浪费是违纪、下不违例。

(4) 监督制度软弱, 缺乏长效监管机制。一些监督制度流于形式, 长时间不修改, 即使修改后, 也缺乏可操作性, 对于公款消费缺乏法律层面的长效监管机制。

3 加强“三公经费”支出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 细化“三公经费”预算项目, 公开“三公经费”预算, 严格预算管理。强化对部门财政性资金的全口径预算管理, 将部门的所有财政性资金均纳入到财政和同级人大的监控范围, 加大对财政拨款之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力度, 国家层面要尽快出台政府非税收入法, 修改预算法, 将非税收入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实践证明, 财政拨款只是“三公经费”支出的一个来源, 更为庞大的支出渠道来源于政府非税收入甚至是部门单位的“小金库”, 因此, 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 彻底实现政府非税收入“收支脱钩”, 截断“三公经费”支出的暗流是控制是“三公经费”支出的一个利器。

(2) 保留国家外事活动等少数必要的礼仪性场合的公务接待费, 取消其余公务接待费, 严格控制各类会议费。要紧密结合会议活动总体方案, 进一步细化活动工作方案细节和关键环节, 对会议活动编制精细化的预算并进行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根据不同地区差别实行差旅费补贴制度, 让当事人消费自掏腰包。

(3) 实行交通补贴制度, 减少公务用车数量。实行公务用车标识制度, 接受社会监督。借鉴国外成功的公务用车改革经验, 通过法律或者法规规定何种级别可以配备专车以及何种行业可以保留公务用车, 并严格限制公务用车的数量, 对所有公车每日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包括始发地点、到达地点, 行车线路、行程公里数等等都记录在案, 每台车辆维修项目和维修费用也都要详细记录。对不能享受专车待遇的公职人员发放交通补贴,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对于保留的公务用车通过喷涂或者悬挂特殊标识, 接受社会监督, 最大限度地减少公车私用现象的发生。

(4) 实行严格的公费出国 (境) 评价和审批制度。细化因公出国预算编制, 强化财政和人大部门对出国项目的审批功能, 在组织公费出国 (境) 前, 由申请出国单位向批准部门就出国的目的、内容、费用、能够实现的效益提出申请, 由批准部门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价论证, 经过评价论证后, 认为可行后, 由批准部门进行审批。回国后, 由批准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对本次出国花费的支出、实现的效益进行再评价再论证, 如发现出国考察内容、出国花费的支出、实现的效益与申请时有较大出入, 将对组织者实施行政问责, 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公费出国考察活动。加强对利用权力向企业、单位转移出国费用行为的监督和查处力度, 防止官员利用权力搞隐性腐败。

宿迁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分析 篇8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由工业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国防军工四个部分构成。为全面掌握宿迁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情况,宿迁市科技局对全市23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高校院所2015年上半年开展的研发项目、研发人员、研发经费支出等进行统计调查摸底。截至6月底,全市2015年上半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总额为14.24亿元,同比增长16.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49%。

1宿迁市研发经费支出的主要特点

1.1全社会研发经费稳定增长,资金主要来源企业

2015年全市上半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总额95%的研发经费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在纳入统计的23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1109家企业具有研发活动,平均每个企业开展研发项目1.33个,平均每个研发项目投入研发经费96.54万元。

1.2研发经费支出区域总量平稳发展

根据监测数据测算分析,研发经费支出绝对量最高的是沭阳县,其次为宿城区、泗阳县、泗洪县、宿豫区。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最高的是宿城区1.52%,其次为沭阳县1.424%、泗阳县1.418%、泗洪县1.35%、宿豫区1.33%。其他的开发区、新区由于没有进行GDP的核算,只有研发经费支出数据。

1.3研发人员总量持续增加,学历层次不断提高

研发人员是指主要参与或管理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的专业人员,是开展研发活动的主要执行者,是创新活动最关键的因素和最活跃的核心资源。经统计,201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人员15 388名, 本科学历以上的研发人员占比达到50.23%,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达到9.29%。

1.4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支撑技术创新的能力日益显现

科技成果是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主要包括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等,从成果形式登记主要分为专利、新品种、论文等。据统计, 2015年1~5月,宿迁市累计申请专利2651件,其中发明专利333件;授权专利1595件,其中发明专利76件。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R&D占GDP比重较小

从研发总量看,虽然近几年增速较快,但全市R&D占GDP比重较小,仅占全省平均水平一半左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存在较大难度

根据企业填报研发项目、研发人员、预期成果等各项数据测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来看,2015年上半年的研发经费支出与目标任务尚存在一定差距。一是企业的研发投入具有一定规律性。大多数的企业在年初重点确定项目的研究方向、选择合作高校、项目立项等环节,真正开展技术研发的多集中在下半年; 二是受经济大环境、金融等方面的压力影响,企业在开展技术研发、投入研发经费方面也有很大顾虑,投入的研发资金逐步减少;三是县区、企业填报数据的重视程度不够。根据企业填报数据的监测结果分析, 宿迁市规上工业企业数据上报率在50%左右,个别县区重视程度不够,宿豫区纳入监测的企业有216家, 仅有71家企业填报了数据,不能真实反映该区研发经费支出情况。

2.2创新能力偏弱

从创新驱动支撑企业和产业发展看,创新能力偏弱,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创新投入的力度与经济发展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一是企业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相对较低。每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数是省“八项工程”科技创新工程中的重要考核指标,宿迁市这项指标仅占全省的一半。 从统计监测结果来看,宿迁市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但企业的研发人员从专业背景、学历层次与企业创新发展需求相比仍有不少差距。二是企业研发项目投入强度偏低。从统计数据填报来看,宿迁市一半以上的企业没有开展任何的研发活动,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有48家。无研发机构、无研发经费、无研发人员、无科研项目、无专利产出的“五无”企业占全部列统企业的57.66%。而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明显偏低,仅为1.90%。

2.3经费支出的结构不尽合理

从研发经费支出结构看,存在重设备、轻人才投入,重技术改造、轻研究开发等现象,经费支出的结构不尽合理

R&D活动包括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调查显示,宿迁市的全社会研发投入主要以试验发展为主,基础研究全部为零,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主要集中在宿迁学院、宿迁农科院以及少数共建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占比不超过总量的0.5%。在R&D经费中,发达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一般占4%~8%,应用研究经费比重一般超过20%,最高的接近50%。尤其是美国在工业化中期时企业承担的基础研究比例很高,而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而我国不管从国家的研发经费支出还是江苏省乃至宿迁市,企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经费支出一直是短腿,也充分说明了我国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原创性、前瞻性的技术研发开展得少,企业的技术积累过于薄弱,高水平的原创性技术成果极少,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行业领先性不够。

3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对策建议

3.1充分发挥财政及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和撬动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一是加大政府R&D经费投入。政府在整个国家R&D经费投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这是因为,在任何国家都存在企业难以或不愿意从事的R&D活动,特别是一些基础应用性研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的技术平台建设等,需要政府投入经费予以支持。虽然宿迁市进入工业化的中级阶段,但R&D投入尚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的水平,而且企业的整体实力仍然很弱。以政府的财政投入引导、撬动企业、金融机构、创投机构等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二是充分发挥“创新券”对研发投入的普惠性支持力度。在当前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宿迁市首创的科技创新券制度得以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广泛发放创新券,让中小企业、初创企业以及草根创业者只要想创新、愿创新都能得到政策的支持,充分体现了政府支持创新的普惠性,在企业券、平台券、服务券深入推进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金融券、人才券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三是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 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辅导、 培训力度,鼓励企业多享受国家政策支持开展研发活动。

3.2集成各类资源和手续,全面支持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构建企业创新活动的载体

按照“两推进、双提升、全覆盖”的要求,以深入实施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百千万”行动计划为统领,支持骨干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加快建设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人才工作载体。一是强化企业研发机构运行绩效评估和补助奖励,鼓励企业普遍设立研发准备金,引导企业建立研发管理标准体系,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发展水平和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把技术熟化的过程从大学和科研院所转移到企业中去,使科技成果转化、熟化、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逐渐成为企业主导的市场化过程。二是鼓励企业依托高水平研发机构开展应用研究,逐步改变宿迁市企业研发活动中应用研究所为零的现状,引导企业的研发活动向高水平的应用研究发展,加大对于企业从事应用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储备的步伐,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三是提升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研发能力。围绕全市“4+4”产业和各县(区、开发区、园区)重点发展的 “2+1”产业布局规划产业技术研究院。坚持科研与产业发展并重,以应用型研发为导向、以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为重要标志,以提高区域产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做好现有产业技术研究院宏观管理;市、县联动,立足地方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优势高校院所、优势学科对接联系,新建2~3个产业技术研究院。

3.3深化产学研合作,广泛集聚创新资源,扶持和推动企业不断提高创新发展水平

一是支持企业介入高校院所的早期研发。通过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支持,鼓励企业主动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在高校院所进行早期技术研发时企业积极参与,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的熟化过程。二是加强企业与高校院人才互动交流。通过“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形式,吸引高校院所的专家任科技副总,解决企业技术研发的碎片化问题,鼓励企业的技术副总任高校产业教授, 参与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共同推进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三是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宿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以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和产业链上中小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开展联合技术研发,制定行业标准,构建知识产权共享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4加强统计监测和分析研究,及时掌握企业研发动态,更好地发挥政策支持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科研经费支出 篇9

关键词:研发经费支出,经济增长,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而技术创新最根本的途经是不断加大研发经费支出。研发经费支出按研发活动的不同类型分配的比例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应用研究支出、试验发展支出, 只有三者相协调才能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而这要求研发经费支出在三者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我国研发经费支出在三者之间的比例不合理, 影响了研发经费使用的效果, 因此, 对我国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 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1) 变量界定和数据来源

以经济增长 (GDP) 为被解释变量 (单位:亿元) , 以基础研究 (BR) 、应用研究 (AR) 、试验发展 (ED) 的经费支出为解释变量 (单位:亿元) , 以1995—2005年我国基础研究 (BR) 、应用研究 (AR) 、试验发展 (ED) 的经费支出和经济增长 (GDP) 四个时间序列来分析经济增长与研发经费支出结构的关系 (见表1) 。

资料来源:2006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 计量方法和模型

1) 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 (Augmented Dickey - Fuller) 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对于非平稳的变量要确定其单整的阶数, 如果变量的 n阶差分是平稳的 , 则称此变量是 n 阶单整, 记为 I (n) 。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同阶单整是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检验的先决条件。

2) 协整检验

对于同阶单整的两变量回归方程, 可以用 ADF法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 通常称之为 EG两步法。对存在协整关系的两变量时间序列, 可以直接用 OLS方法。根据回归结果, 还要从拟合优度、F检验统计量值、样本回归系数的t 检验值、杜宾统计量值和AIC、SC值等方面对模型作进一步分析。

3) 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是在确定了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后, 转而估计变量之间的误差修正过程。协整反映的是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短期出现了偏离长期均衡的现象 (计量上表现为一定的误差) , 则会通过对误差的修正使变量重返均衡状态。一般用滞后一期的残差作为误差修正项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另外, 被解释变量的短期波动除了受误差修正项的影响外, 还受到解释变量短期波动及各变量滞后变化的影响。

4) 因果关系检验

运用 Granger因果检验法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及如何构成因果关系, 其原理是:在做对其他变量 (包括自身的过去值) 的回归时, 如果把一变量的滞后值包括进来能显著地改进对另一变量的预测, 就说该变量是引起另一变量的 Granger原因。

2 经济增长与研发经费支出关系的实证分析

(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应用 Eviews软件, 在运算时为了消除异方差性, 对表1 中的基础研究 (BR) 、应用研究 (AR) 、试验发展 (ED) 的经费支出和经济增长 (GDP) 分别取自然对数, 将对数序列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 变量lnGDPlnBRlnARlnED的水平序列、一阶差分序列不能拒绝单位根假设, 说明水平序列、一阶差分序列都是非平稳的; 而它们的二阶差分序列拒绝了单位根假设, 说明二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 即它们都是I (2) 序列。

(2) 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模型

由于四个变量均为 I (2) 过程 , 可以对其进行协整分析, 采用 EG两步法做协整回归并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首先以lnGDP作为被解释变量, lnBRlnARlnED作为解释变量构建回归模型并进行OLS回归, 然后利用回归生成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注:检验形式中 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的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N是指不包括C或T, Δ表示一阶差分, Δ2表示二阶差分。

对上述生成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3所示, 残差为I (0) , 即lnGDPlnBRlnARlnED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我国经济增长与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各部分支出之间的长期均衡方程为:

LnGDP=8.983225+0.21906lnBR+0.279801lnAR+0.040129lnED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的目的在于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各部分支出之间由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调整的过程, 并分析变量之间的短期弹性。用滞后一期的残差作为非均衡误差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估计结果为: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

1) 在 1995—2005年间, 我国经济增长与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各部分支出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

2 ) 在短期内, GDP的变动受到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各部分支出变动因素的影响都不显著, 但应用研究变动的影响比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的影响显著。

3) et-1是误差修正项, 该项系数反映了误差修正规模自身修正偏离均衡误差的作用机制。当修正系数为1时, GDP和研发投入的当年均衡误差在下一年就可调整到均衡状态。此模型的系数为-0.897115, 说明研发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均衡关系对当年非均衡误差调整的修正能力较强, 系数为负, 符合方向修正机制。

(3) 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增长与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各部分支出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 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 即是由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各部分支出的增加带来经济的增长, 还是经济增长带来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各部分支出的增加, 需要进一步验证。根据表 1中的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各部分支出和 GDP的相关数据, 对其进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结果如表4所示。表4中的第一列是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零假设, 第二列显示样本数据的数目, 第三列数据为 F统计量的数值, 第四列的数据为 F统计量在零假设成立时的概率显著性水平。

根据结果表明, 拒绝BR是引起GDP的格兰杰原因, 拒绝GDP是引起BR的格兰杰原因;拒绝AR是引起GDP的格兰杰原因, 拒绝GDP是引起AR的格兰杰原因;拒绝ED是引起GDP的格兰杰原因, 95%的置信度下可以接受GDP 是引起ED的格兰杰原因。

3 结论及建议

(1) 结论

我国经济增长与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各部分支出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但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各部分支出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变动的影响较小, 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非依赖技术的投入, 经济增长与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各部分支出之间的均衡关系对当年非均衡误差调整的修正能力较强。

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知, 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即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应用研究经费支出变化不是引起经济增长变化的原因, 经济增长变化也不是引起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应用研究经费支出的变化的原因, 可能是在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应用研究经费支出比例太小的原因所致;而试验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单项Granger因果关系, 即经济增长的变化是引起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变化的原因, 经济增长越快, 越有利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的增加, 但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的变化不是引起经济增长变化的原因。

(2) 加大研发经费支出, 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1) 不断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使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我国研发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小, 关键是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低。我国研发投入强度1995年为0.57%, 2001年为0.95%, 一直在1%以下徘徊;2001年以后迅速上升, 2005年达到1.34%, 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首位。尽管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高, 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 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 研发投入强度与经济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在工业化初级阶段, 研发投入强度一般不超过1.5%;在工业化中级阶段, 研发投入强度约为1.5%—2.5%;在工业化高级阶段, 研发投入强度一般大于2.0%。

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9 030元人民币, 折合1 092美元, 按人均GDP水平衡量, 可以认为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的后期, 此阶段的研发投入强度一般应为1.5%—2.5%, 但我国2003年的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13%, 离最低点1.5%尚有一定差距。可以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的后期, 但我国研发投入强度还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后期, 研发投入水平滞后经济发展水平几乎一个阶段, 因此应不断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使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使经济增长由依赖资源投入转向依赖技术进步上来。

2) 激发企业对研发经费支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不高, 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研发经费支出规模太小, 企业对研发经费支出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激发企业对研发经费支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税收激励是发达国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支出常用的办法, 特别是对那些外部经济强的研发项目, 政府甚至给予财政补贴, 如早在70年代日本政府规定, 凡是企业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项目, 均可从政府那里得到占其研发费用10%—20%的经费补助。

我国政府尽管也有鼓励创新的优惠政策, 但这些政策多偏重生产销售环节, 如许多地方政府规定, “经省级以上科技管理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可享受15%的所得税税率”, 这些所谓的高新技术产品完全可以通过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生产出来, 而不一定通过企业自己研究开发出来, 也就是说没有研发经费支出同样可以生产出高新技术产品来。所以, 激励政策应由偏重生产销售环节向偏重研究开发环节转移, 确立以企业的研发活动为税收激励的重点, 如按研发费用达到企业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来适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 将更能提高企业对研发经费支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改善研发经费支出类型结构不合理状况, 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支出。

1995年至2005年间, 我国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一直稳定在5%—5.5%之间, 从未超过6%, 应用研究的经费支出由1995年的26.39%下降为2005年的17.70%, 而试验发展研究由1995年的68.43%上升为2005年的76.95%, 研发经费支出类型结构明显不合理。

一般来讲, 世界各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所占比重一般最小, 用于应用研究所占比例居中, 用于试验发展研究所占比重最大。从我国研发经费支出类型结构来看, 在总体趋势上同发达国家是一致的, 但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占用研发经费都在10%以上, 法国甚至达到23.3%。我国2005年基础研究经费在研发经费支出总额中的比重仅为5.36%, 与其他国家相比是较低的, 它没有随着我国研发经费规模扩大和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而改变。基础研究是新知识产生的源泉和新发明创造的先导, 是国家长期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基础, 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 我国正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 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研究, 自主创新就失去了知识源泉。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06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214-223.

[2]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205-214.

[3]单红梅.1991年—2003年间中国科技投入经济效果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 2006 (9) :14-17.

科研经费支出 篇10

关键词:高校,经费支出,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及对策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人不能完全支配账户, 另一个人也不能独立的加以控制的制度。1963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其发布的“审计程序第23号文件”中, 首次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指与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直接有关的控制。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系统, 而经费支出内部会计控制是该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如何合理合法的支出, 减少损失和浪费, 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还关系到国有资产的安全。

1 我国高校经费支出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近些年来在高校内部出现舞弊、国有资产流失现象非常多, 且有愈演愈烈趋势。在查处的高校舞弊违法案件中, 存在一定比例的案件与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有关。究其原因, 多数高校内部控制与监督制度不健全, 或尚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或虽建有规章制度, 但不落实, 不考核, 形同虚设, 单位经济活动和财务往来均处于内部控制无力状态, 致使大量违纪现象发生。经笔者研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 导致经济犯罪

由于内部控制失败, 某高校在1996-1999年的4年间, 竟有5起贪污案件发生。案件中, 涉及学生处团委副书记、财务处长、副院长、总务处长等, 处级以上干部。犯罪行为包括:违规收费, 瞒报截留;私设小金库, 私分公款并多次改账、毁账, 销毁凭证单据, 伪造凭证等;挪用公款, 贪污、受贿一应俱全, 真是触目惊心。在当地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1.2 缺乏对高校采购、基建等项目的监督和制约, 滋生腐败

近年来, 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有些学校不得不大兴土木, 扩建校园。如此在建设宿舍楼、图书馆、游泳馆、体育馆等大型项目中, 违规招投标, 分管领导通过学校的基建工程受贿、索贿, 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 学院的财务等规章制度形同虚设。采购、基建和招生已经成为高校腐败的三大病灶。

1.3 高校经费支出比例和标准不合理

受高校行政化的影响, 讲究政府的一套干部级别与待遇, 造成行政办事成本与消费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经费支出标准方面, 存在投资“重物轻人”、“重官轻学”, 财权与事权不相协调的现象。高校经费支出比例不合理使高校有限的经费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严重阻碍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 高校经费支出内部会计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具有滞后性

我国到目前为止, 没有全国统一的, 专门针对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法规, 高校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建设有较大的难度。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 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已从过去的单一财政拨款转化为多渠道、多方位的筹资, 这也为腐败提供了机会。由于部分高校会计控制滞后, 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使高校财产安全保障有严重隐患。

2.2“有制不依与执制不严”现象严重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规定, “内部会计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 并针对业务处理中的关键控制点, 落实到决策、执行、监、反馈等各个环节”。由于扩招、合校之风盛行, 短短几年, 有些学校的规模达到以前10倍, 各个学校的资金普遍是以前的十几倍, 许多高校已经是家大业大;空间布局出现了“一区多校”或“一校多区”, 使得部分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无制可依、有制不依、执制不严的现象。

3 高校经费支出内部控制的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确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各高校应当转变原有的观念, 树立正确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对会计相关工作人员, 要定期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和进修以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有专业的财会知识, 满足本职工作的要求。培养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求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实行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还必须抓会计行为人的道德教育, 弘扬正气, 增强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3.2 加强预算管理控制

预算管理控制不是简单的对预算编制的控制, 而是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及考核等在内的整体的、动态的控制。因此, 高校预算编制科学化, 规范化。不仅要按规定的标准编制预算, 还应用一系列财务综合分析指标, 如支出预算完成率、人员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等, 对工资总额及定员定额情况、资产、资金和办学效益等进行分析。加强预算的执行力度, 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项资产的保管、使用等情况进行考核, 切实管好、用好国有资产, 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3.3 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控制

一方面, 由于大量扩招和高校招生竞争, 高校都忙于提高本学校的软硬件设施, 办学成本不断提高, 导致高校在高教事业发展中不得不举债办学, 给高校发展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 在校办产业发展中, 也存在着经营亏损甚至实体破产的风险等。因此, 高校应大力加强内部风险防范措施, 设立人员及公用经费支出、基建工程项目招投标等风险控制点,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 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 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3.4 加强内部审计控制

我国高校普遍设有内部审计机构, 但发挥作用有限。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应充分调动审计部门的积极性, 发挥审计的再监督作用。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审计部门的作用和地位, 明确审计部门的职能, 建立科学的机制使审计部门能排除各种干扰独立地开展工作。高校审计部门应定期检查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及时发现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通过强化内部审计对高校会计控制系统所实施的监督,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决策的有效性, 增强高校的抗风险能力。

3.5 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应根据高校的规模、机构设置、财务状况等建立评价机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考查, 并作出评价。对内部控制中的具体问题, 特别是对差错、浪费、损失、非授权使用或滥用职权等敏感问题进行评价, 找出失控的原因, 提出相应的改进、补救措施。编写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必须对经费支出内部会计控制作出评价, 就是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及价值评定。它是内部会计控制过程的最后阶段, 在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工作业绩和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所以认真组织好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概括来说,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主要包括制度情况、执行情况、改进意见等内容。

参考文献

[1]参见沈萍《试讼向部会计控制的基碑规则众措施一兼对内部会计控制在高校有效实施的思考》, 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年12月.

[2]本部分案件来源:2000一2008年《中国监察》、《党风廉政》等杂志及《某省高校警示教育案例选编》.

[3]虽然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基本规范 (试行) 》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货币资金 (试行) 》的通知, 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统一模式可以借鉴.

[4]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

科研经费支出 篇11

一、教师待遇的含义

幼儿教师的待遇,是指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通过劳动所获取的正当报酬,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人劳动价值的体现。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待遇指的是教师工资和福利,具体说来工资包括:岗位工资、奖金、学历补贴、工龄工资、绩效奖励等。通常的福利包括“五险一金”,五险讲的是五种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

除此之外,教师的待遇还包括是否会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使其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有更好的发展等。

二、教师工资待遇现状

在对安徽省不同地区35所幼儿园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办园成本中最大的压力在何处”这个问题,有将近65%的幼儿园认为主要压力是教师的工资待遇。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我们选择了7所不同类型的幼儿园,测算出2009~2011年这三年人员经费支出情况占总支出的百分比,以及近三年教师的平均工资。

通过统计,测算出幼儿园人员支出约占总支出的58.77%,教师(不分是否在编在岗)年均收入1.69万元,其中约17%的幼儿园教师年均收入超入三万元。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年均收入一般与测算出的平均水平相当,个别园会偏高一点儿;乡镇园在人员支出方面压力最大,工资待遇普遍比平均水平低。

在座谈中,我们发现民办园最为关心的问题是教师的质量与师资的流失,而这主要还是因为资金的紧缺所造成的。民办园教师的年均工资一般不会超过2万元,刚参加工作教师的工资甚至会低到月收入1000元以内。这如何能留住优秀教师,又怎么能不影响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呢?教师工资待遇也是公办幼儿园负责人觉得压力最大的地方。公办园教师分为有编和无编,他们在工资待遇上存在很大区别。据了解,聘用教师的工资均低于有编教师,差额在年1.2万至1.5万左右,甚至更多。

结合表2幼儿园“普惠模型”成本核算表,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城市、县城还是乡镇,人员经费支出占幼儿园总支出的62%以上,教师的年均收入乡镇3万元,县城3.6万元,城市4.2万元。通过对随机抽取的四种不同种类7所幼儿园近三年工资水平的测算(表1),我们发现虽然工资呈逐年递增趋势,分别为2009年教师年均工资1.9万元,2010年2.14万元,2011年2.29万元,但与普惠模型的理想状态还有一定差距,有的园所教师工资甚至达不到理想的一半。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幼儿园的人员经费支出出现压力,又是什么造成幼儿园教师的工资低于正常的水平呢?

三、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

(一)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幼儿教师事业重视程度不够。

陈旧的教育理念仍然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幼儿教师就是帮忙带孩子的,教师不一定要专业性很强,有爱心就行;另一种观点认为幼儿园教育纯属是为小学教育做准备的,就是教孩子学汉字,做算术,唱歌、跳舞的。于是,幼儿园在办园理念上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有了分歧,在选择教师方面也就降低了要求,对其工资待遇的定位自然也不会很高。

2.幼儿园教师身份不明确。

《教师法》中规定,“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机构、职业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可见,幼儿园教师隶属于中小学教师一列,其地位也应与中小学教师一致。可是,幼儿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国家在制定许多政策法规时就把幼儿园忽略了。例如2009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制定出的关于绩效工资的相关指导意见,把前提定在了义务教育阶段。

3.幼儿园经费不足。

在公办园里,由于很多教师的编制问题不能解决,幼儿园要拿出一大部分经费支付教师工资,压力很大,因此能享受正式编制待遇的教师数量不多。

绝大多数的民办园每年要支付一大部分金额在房屋租赁以及设备的添加与维修,为了追求利润,本来收益就不明显的幼儿园就会尽量降低教师的工资待遇,教师工资偏低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乡镇幼儿园办园条件更差,据了解,一般情况下他们招专业的教师都难,更别说工资待遇了。即使是公办园向有关部门申请编制,大多数考进编制的人员都不想进乡镇幼儿园工作,一来发展空间不大,二来工资水平不高。

(二)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问题的解决办法

1.重视学前教育事业,正确认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将其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大力宣传,尽快普及。与此同时,幼儿教师一职也应受到社会的认可。要明确幼儿园教师并非“仅仅是带孩子的”,她们也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

2.明确幼儿教师的地位待遇。

首先,国家要多增加公办园教职工的编制,按照规定的生均配备标准对公办园进行核编、逐步配齐。其次,要落实幼儿教师工资、职称等方面的待遇,要完善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和幼儿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机制,切实维护教师权益。第三,要完善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按照社会保障改革的政策和方向,完善幼儿园教职工社会保障办法。最后,要加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培训,多增加对园长和教师进行各种培训的机会,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成长。

3.加大学前教育投入。

科研经费支出 篇12

对于三公消费, “从表面上似乎不如贪污受贿、贪赃枉法那么危害深重, 但是, ‘三公消费’却更普遍, 无论是对干部, 还是对社会、对人民所造成的影响都很坏, 败坏党风政风民风, 必须下大力气治理”, 从温总理的讲话, 不难看出, 三公消费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廉洁高效政府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指出, 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 除了“三公”经费以外, 还把控制一般性行政支出也作为加强财政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特别是加强会议费支出管理、旅差费用的支出管理等, 大力推进“三公”经费向社会公开的工作。

一般性财政支出包括:会议、接待、购车、出国 (境) 、文件、通信等行政经费开支;党政机关新建楼堂馆所以及装修的支出;出国 (境) 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就目前的统计研究指出, 差旅费、会议费等非生产性开支居高不下, 行政审批效率低, 因此要着重加强这两方面的管理支出。

三公经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 (境) 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支出。三公消费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一现象的持续存在无论是对干部, 还是对社会、对人民都会造成持续的不良影响, 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 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意识的增强, 人们越来越关注公共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效果, 要求政府提高对公共财政支出的透明度, 因此三公经费的公开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推行三公经费公开

2011年5月初,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 强调加大力度、重点公开“三公” (出国 (境) 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 支出工作。公开三公经费, 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 更是强化民主建设的雷霆手段, 势必产生深远的积极意义。

2.1 三公经费公开的意义

三公经费的实质, 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使用财政收入为其正当公务行为提供便利和条件的消费行为。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 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意识的增强, 人们越来越关注公共财政支出的使用结果, 要求政府提高对公共财政支出的透明度, 因此三公经费的公开和透明通过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进而实现社会的监督权, 最大限度地将经费压缩在合理的范围内, 而且是权力部门接受社会监督的一个新起点, 是遏制腐败和不正之风的有益尝试, 必将进一步唤醒中国公民意识。除此之外, 三公经费的公开有利于限制不合理的“三公”消费, 降低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 规范政府部门正确有效地行使权力。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加快推进预算公开的决心, 也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公共权力监督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体现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趋势是日趋于透明, 便于推行财务公开,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2 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公车配备、使用失控, 超编超标配车现象严重, 实际配置或使用的车辆大于编制数;公车私用极为严重, 中央乃至地方新闻媒体曾多次曝光公车接送孩子上学, 以及婚丧嫁娶公车成龙的现象。

(2) 公务接待虚实不分, 公款吃喝费用显著增加, 目的盲目, 借公务接待之名, 行以权谋私之实, 增加了支出费用。

(3) 公费旅游屡禁不止, 有些行政人员假借学习、培训、会议、考察等名义, 而无实际内容、无明确任务的出国 (境) 考察。

(4) 项目预算的编制不够细化, 以致于有些预算执行单位可以随意在项目经费中列支接待、差旅、交通、会议、考察等费用, 使得三公经费的预算流于形式。

3 财政支出中会议费旅差费的管理

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运转的形势下, 财政的供求矛盾日益加重, 行政支出费用不正常增长的原因, 即政府规模过大, 财政预算编制不合理, 事业单位改革滞后, 以及对成本意识的淡薄等, 下面就会议费和旅差费两个方面来探讨支出管理。

(1) 行政事业单位会议费的不断增长, 会议费平均每年增长20%~24%, 加剧了财政行政经费的支出量, 使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因此要加强会议方面的支出管理的措施。一是定点制, 即固定开会的地点、场所, 标明会场费;二是审批制, 即编制会议经费支出预算, 列清会议级别、规模、人员、天数、开支项目等;三是档级制, 根据各单位的行政管理性质 (金额、差额、自收自支预算管理) , 核定一个档次基数;四是标准制, 即财政部门主动与政府部门根据历年会议费支出情况, 并参照会议级别、规模、人员等统一规定每个会议费开支的范围和标准;五是监控制, 即由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组成一个联合检查组, 对会议费开支情况进行检查、审计, 予以通报, 对节支的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 对超支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实行经济处罚, 超支严重的应追究行政责任。

(2) 目前公务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借考察、学习、培训、研讨、招商、参展等名义变相公费旅游 (包括国际旅游) 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支出中, 公费旅游开支中已占有相当比重, 而且很难控制, 因此对此费用的支出要加强管理。严格实施费用考核, 即对每一项费用的支付要核实无误, 各地逐级采取核实措施控制差旅费的支出;控编人员, 严格控制人员的分配, 对不同的工作分派合适的人员, 减少不必要人员带来的支出负担;制定合适的差旅政策与计划, 保证旅行成本在预算额之内;利用互联网实现差旅管理信息化, 使支出及时反馈, 便于统计, 增加行政人员的自觉性。

4 结论

上一篇: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下一篇:电子商务会计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