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监管(共10篇)
科研经费监管 篇1
一、引言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其在服务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能力也在迅速发展提升。近些年, 高职院校已经改变原有单一以教学为职能的状态, 将科学研究纳入工作的重点。当前, 各高职院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 各级部门也在资金上给予扶持, 高职院校科方向虽于本科院校略有不同, 但仍然是我国现代科技不可或缺的一支生力军。但是, 目前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 各层面的重视, 使得科研工作受到关注, 其配套科研资金也不断增多, 而多数高职院校之前对于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经验尚不丰富, 使得经费在使用过程中, 管理监控仍不到位。为使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对科研经费加强监管, 可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有利于科研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
二、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财务部分对于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由于经验不足, 在实践中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随着科研经费的不断增多、科研项目的增加使得问题也突显出来。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一) 思想上重视不足
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是主观因素,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高职院校科研经费在以前都是数额很少或几乎没有, 所以一直以来未能受到领导以及相关职能部分的充分重实, 但是事过境迁, 如今的高职院校科研经费已经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层层落实, 逐年递增, 在今后仍是持续上涨趋势。因此对其重视承度也需增加, 而部分职业院校科研部门对于科研立项环节指导、管理、监控十分卖力, 但是一定项目审批通过后, 对于管理与跟踪往往不到位, 对于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往往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监控管理, 以至出现报销名目混乱, 甚至挪用科研经费的情况, 严重影响科研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 对经费支出缺乏实时的监督
监督工作讲究时效性, 需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的全面监督与控制。很多院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往往没有内部监控意识, 总是等到上级部门介入监督时, 才进行查, 其监督作用不够, 很难做到事前预防。可以说, 很多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管过程是被动的, 以事后审核为主, 即便出了问题已经不能及时的纠正。
三、加强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监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 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明确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经费管理部门和科研项目组和内部监督部门的职责, 以及各部门之间协同管理和配合的机制, 建立一整套完善、系统的包括科研计划、经费管理、科研启动、科研奖励、科技成果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平台建设、学术交流、科学技术档案管理等在内的科研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使科研项目的整个运行过程都处于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
(二) 建立有效沟通的平台
加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课题主持人、财务部门的联系, 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建立课题信息公开制度。通过校园网络等方式, 及时公开科研课题的申报、批复情况, 并对已批复科研课题的经费预算情况、课题的研究进度、经费使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公开。使需要掌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的部门和人员能够实时掌握经费使用的动态, 促进科研项目工作有序的开展, 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保证国家资金的安全, 提高科研工作的质量。
(三) 加强对重点环节的控制
加强科研经费预算工作, 财务部门事先应了解合同内容、参与课题预算的编制, 积极对科研项目人员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和指导, 实现全额预算、细化预算。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支出的实时监控与及时审核, 在课题开展过程中, 相关部门要根据预算情况和具体合同要求, 结合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的特点, 规范对票据的审核, 加强业务内容的控制, 遏制随意使用科研经费的现象。加强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 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 通过全面成本核算, 费用配比等方式, 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价相结合, 分析资金所达到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四、结论
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是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职院校科研经费额度的显著提升以及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需要分离科研财务管理, 完善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从高职院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 只有促进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 保障高职院校科研经费合理而有效率的应用于科研项目, 确保科研经费保质保量地应用于科研项目, 才能够实现科研项目预定目标, 否则科研项目的执行必定大打折扣, 无法有效率的实现既定的科研目标。所以, 考虑到新时期院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问题, 在经费的监管体系上要做好统筹协调安排, 根据课题任务和组成情况做好预算管理工作, 尤其需要科学设计科研经费预算, 做好预算的管理, 从而保障项目经费高效率使用和符合财务制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会计之友, 2011, (10) .
[2]关于加强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工作的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 (10) .
科研经费之痛 篇2
炒得沸沸扬扬的桃色新闻——“中科院院士候选人段振豪疑挪用科研经费包二奶”一事日前又出现最新进展。
7月22日,记者获悉,段振豪因虚报冒领差旅费,涉嫌贪污科研经费,目前已经被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刑事拘留。
段振豪再次让大众将目光聚焦在“科研经费”这一敏感词汇上。
科研经费使用及报销流程如何?哪些人侵占、挪用、贪污了科研经费?涉及科研经费的职务犯罪有何特点?日前,记者采访了有中国“硅谷”之称的学术重地——北京市海淀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司法机关等单位,试图通过透析这一特殊领域的一些典型案件,来揭开“科研经费”屡屡成为蚕食对象的秘密。
以海淀区为例,从2003年至今,海淀区检察院共立案侦查科研经费领域职务犯罪17件21人,这些案件暴露了诸多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薄弱环节,同时也呈现出了科研经费领域职务犯罪的一些共性特征。
科研经费职务犯罪的四大特征
据了解,我国科研经费的构成主要由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拨付。从国家层面上看,每年数以百亿的科研经费,主要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下拨至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作为行政事业经费;除此之外,地方财政也会依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需要,拨付各类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课题研究、改善科研条件、运行公益性项目等科学活动。
这些专项拨款经费构成了科研经费的主要部分。
此外,据记者了解,一些民间基金会、各类企事业单位也会以各种形式支持相关科研工作。因此,对于各科研院校来说,其科研经费来源是多层次和多渠道的,这些经费从“四面八方”进入学校科研账户后,又被分散给相关人员具体使用,如果管理不当,出现职务犯罪风险极高。
特点一:发案环节突出、涉及罪名多样
记者统计了海淀区检察院近五年来办理的8起科研经费职务犯罪案件,大部分集中案发于财务报销、课题合作、设备采购等环节,其中涉嫌贪污罪4件4人,挪用公款罪2件2人,受贿罪1件1人,私分国有资产罪1件4人。
“科研人员申请到科研经费,对所属院校来说有诸多好处,不仅能证明、提高、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科研竞争力,而且还可从经费中提取5%到10%的管理费、公共资源使用费。为此,各校都在科研项目申请方面下大力气,而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却较为忽视,这就容易使课题合同审核、经费审批等诸多监督流程流于形式。”清华大学某研究所所长告诉记者。
特点二:犯罪主体学历普遍较高
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该区有239所普通高等院校,22所成人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41个研究所大部分分布在该区,仅“两院”院士就多达335人,拥有各类专业人士近20万人。
“近年来,我国对科研经费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一项课题的科研经费从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一些国家、国际重点课题,立项之后的课题经费更是源源不断,简直就是‘不差钱’。一些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人员就瞄上了这块大‘奶酪’,不惜玷污自己的学术名誉走上犯罪的道路。”海淀区检察院分管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工作的副检察长刘壮透露。
刘壮举例说,在该院查办的科研经费职务犯罪17起案件中,21名涉案的犯罪嫌疑人仅一名化学实验员为初中文化,其余人员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还有4人为博士或在读博士,1人为相关行业的“领军专家”。
如2009年海淀检察院查办的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顾万春课题组私分国有资产一案,该课题组在相关的专业领域研究实力和技术在国内最为雄厚,课题组组长顾万春在专业系统内系“北斗级”人物,其研究成果曾获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次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
顾万春被捕前,该课题组还承担着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等两项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重大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累计3000余万元。在巨大的诱惑下,为了截留多余的科研经费,课题组全体人员最终不惜触犯了法律规定。
特点三:专业技术迷惑性强
海淀区检察院反贪局侦查二处副处长张小兵称,科研经费职务犯罪最突出特点就是犯罪手段隐蔽,“一些犯罪嫌疑人利用人们不熟悉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方式逃避了所在单位的监督管理,也迷惑了我们侦查人员”。
如2007年,海淀区检察院查办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生物特征认证与测评中心”主任助理何某贪污一案。侦查初期,何某用各种专业术语迷惑侦查人员,拿出两张“人脸识别系统”源程序的光盘,谎称这是自己使用科研经费的最新研究成果。
为了取证,侦查人员不得不向专业人士请教,钻研了大量的专业知识,最终从互联网上找到了早已公开的“人脸识别系统”相同的源程序文件,不仅证明了何某提供的两张光盘一钱不值,同时也验证了他在单位报销的大量外联费、开发费、咨询费等费用完全是“子虚乌有”。
特征四:窝案、串案比例重
在海淀区检察院查办的所有科研经费职务犯罪案件中,仅有2件2人为单独作案,其余案件均为窝案、串案。
如2008年,海淀检察院立案侦查了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会计王某贪污科研经费一案,在该案侦查过程中,办案人员顺藤摸瓜,又发现了化学学院实验师谢某、徐某利用保管及使用化学实验室仪器开发费、仪器制作费等科研经费的职务便利,以学术交流、调研等名义,报销二人携家人前往西藏、四川、新疆、广东、广西、海南等13省的旅游费用。
“科研经费职务犯罪多为窝案、串案,而犯罪原因又不尽相同,有的是受课题组长指使、暗示,迫于学术权威被动犯罪;有的是发现了经费管理的巨大漏洞,相互勾结、相互掩盖;还有的是年轻科研人员看到周围的人住大房子、开好车,物欲膨胀,在商业贿赂‘潜规则’下迷失了自己。”海淀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刘壮分析。
犯罪花样不断“翻新”
在海淀区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罗猛的印象中,早些年,科研人员利用科研经费进行犯罪的手段较为“原始”。
“2003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院好几个研究员承担了一个课题,课题组的科研费用一时之间用不完,几名研究员商量后,挪用了几十万经费在外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小公司,进行营利性活动。”罗猛回忆说,早期的科研人员挪用科研经费的现象突出,而据为己有的案件较少,“而随着国家对科研经费投入的加大,一些科研人员的犯罪手段开始层出不穷”。
花样一:报销私人花费
按照我国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各科研院校统一管理各项科研经费,各项目课题组在确定的经费额度内具体使用科研经费,实行事后报销的支出方式,而近年来,在科研经费中报销私人花销是科研经费被滥用最为普遍的方式。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坦陈,实践中,一些科研人员在购买资料、设备的同时购买私人用品,统一开具发票后向单位报销。而课题组组长或负责人有时难以核实每一项具体支出,一些私人支出就轻易获得了科研经费的“支持”。
甚至有的科研人员拿着科研经费“游山玩水”。如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原实验室技师徐某、谢某二人,利用掌管实验经费的便利条件,自己单独或带着家人多次到西藏、四川、新疆等地旅游,后又以“学术交流”等公务名义在财务报销了数万元。
案发后,徐某、谢某因构成贪污罪,被海淀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
花样二:编造虚假合同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国家一些重点科研项目,如“973”计划、“863”计划等项目研究内容都比较复杂,一个课题组往往很难独立完成,需要与其他科研机构甚至国外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完成。在此基础上,课题合作费成为一项重要的科研经费支出项目,而一些科研人员则通过签订虚假合作协议的手段截留、侵吞科研经费。
海淀检察院就办理过利用虚假合作协议截留、侵吞科研经费类的案件2件5人,涉案金额130余万元,均为蓄谋已久、作案时间较长、性质恶劣的职务犯罪。
如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何某自2005年至2006年间,利用负责课题经费报销的职务之便,以自动化所的名义与北京蓝盾公司签订了两份共71万元的虚假合作协议。然后,何某又分17次将该款提现据为己有,经司法机关查证,蓝盾公司系何某以虚假身份注册的个人公司。
花样三:设备采购收受回扣
“商业贿赂是近年来比较严重的腐败问题,商业贿赂潜规则不仅在市场经济主体——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中盛行,就连有‘象牙塔’之称的科研院校也未能幸免,使用科研经费采购设备材料过程中收受回扣是近年来一个比较严重的突出问题。”海淀区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罗猛分析总结,此类涉案人员不仅限于课题组长、主管领导等握有经费审批权的特定人员,甚至普通的设备采购人员都可能成为这一环节的“小吏巨贪”。
海淀检察院查办的首都师范大学采购员刘某受贿一案即是如此。2002年至2004年,刘某在为首师大实验室购买仪器之际,收受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给予的“好处费”4605美元。
据检察机关查证,实验室的实验仪器设备动辄进价高达几百万元,利润十分丰厚,一些设备公司,甚至国外设备公司为了达到不正当竞争的目的,纷纷“追逐”采购人员刘某,而刘某最终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被“拉下水”。
经费管理的“诸多不便”
采访中,科研领域一业内人士透露,科研经费使用涉及经费资助单位、项目依托单位、科研合作单位等众多单位部门,经手人员范围大、环节多,而且大多数经费被花费在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这些都给经费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
业内人士口中的“诸多不便”,在司法机关看来,本质上是诱发科研经费职务犯罪的“制度风险”。
海淀区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检察官孟瑶在调研中发现,在当前国家以项目课题制为主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下,我国科研经费来源已经形成了中央、地方财政投入与单位、个人捐助相结合的多渠道经费来源途径,国家还根据课题类别不同确定了具体的经费管理部门,“政出多门”。
如中央财政拨款的有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计划),还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再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则由科技部、解放军总装备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社会科学院等个单位分别拨款管理,每一单位都有各自的资助管理办法。
“这种资助单位各自为政的格局不仅造成了经费使用标准的不统一,而且为科研人员重复申报、多次受益提供了机会,间接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浪费和滥用。”孟瑶分析说。
在科研实践中,一项课题或项目持续时间少则一两年,多则三至五年,而各经费资助单位无法核查每一项课题的花销情况,往往仅对个别项目的审计抽查,致使大部分科研经费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0年共资助了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等共2.3万余个课题,批准项目资金60余亿,但实际抽查比例却很低,造成了许多科研项目流于监管之外。
记者走访了海淀区多所高校发现,几乎每所都制定了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要求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课题项目负责人各负其责,并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经费报销审批流程。但在实践中,复杂的审批环节导致了科研经费无人监管,责任较为分散。
知情人士举例说,现实中,有的学校规定,课题负责人对外签订合作协议需经主管科研工作的领导审批,并由科研部门审查备案后方可在财务部门办理支出事宜。
而在实际操作中,主管领导常常不具体参与科研活动,仅凭课题负责人的相关报告难以判断合作协议的真伪;而科研部门对合作协议只进行形式审查,科研立项后也不跟踪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使用效益;财务部门不负责课题预算工作,也不参与项目管理,只凭审批人签字和相应的票据给予报销,更无法有效监控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
“在看似严谨的审批流程中,每一环节的责任人员都可能认为其他环节已经尽到了审查义务,于是自己的工作中便会放松警惕,出现制度漏洞。”知情人士进一步分析。
“还有的科研单位制定了一些不成文的制度,毫无道理可言。比如规定某项科研项目经费当年或者限期内必须花完,不花完就会强制收回,这客观上会刺激一些知识分子把科研经费当做牟利的工具,甚至出现‘突击花钱’的现象,学术腐败由此产生。”
科研经费腐败的预防
从深层次上看,科研经费腐败无疑是当今学术腐败的一个典型体现,而学术腐败与当今急功近利、吹嘘浮躁的不正风气不无关系。
采访中,多名学者呼吁,重塑广大科研人员良好的的学术道德修养,对预防科研经费腐败意义重大。
“科研经费职务犯罪的屡屡发生,反映出了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制度性缺陷。管理机制对科研工作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杜绝科研经费腐败,还得从源头上推进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的各项改革。”
海淀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刘壮告诉记者,海淀区检察院曾针对多个科研经费案发单位发出《检察建议》,建议相关单位采取“严格预算制度”、“强化经费支出”、“妥善处理剩余经费”、“建立科学有效的学术考评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来杜绝科研经费腐败现象的产生。
记者采访中还注意到,司法实践中,不少科研单位的犯罪嫌疑人都会以“领域骨干、专家”自居,并声称“曾经的科研贡献巨大”,希望能获得从轻处理或避免制裁。
对此,刘壮认为,不能因犯罪嫌疑人有一定的学术造诣或作出一些贡献而降低司法标准,“科研人员作为国家培养出来的精英,如果出现职务犯罪行为,更应受到刑事司法制裁,而这也是对科研人员最大的震慑。为确保从最后一道防线遏制学术腐败,使刑事法律对科研领域的腐败行为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司法机关应该在依法严肃查处科研经费腐败案件的同时,积极开展预防宣传,使广大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违法后果,从根本上减少和遏制这一领域职务犯罪的发生”。
科研经费监管 篇3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兼具科研机构和事业单位双重性质, 即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与农业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科学研究, 同时又是一个服务性机构, 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因此, 科研经费是支持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开展各项研究及保障其顺利运转的主要动力。
(一) 经费来源广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经费来源比较广, 不仅可以得到国内的资金支持, 还可以得到来自国际组织或机构的经费扶持。从国内经费来源来看, 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对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研究提供了资金帮助。国家有关机构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科学研究活动进行分类来提供专项资金帮扶, 例如将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活动分为基础性研究类、高技术研究类、公益性技术研究类和应用研究类等, 进行专款专用。这些分类有效地划分了不同研究类型, 规定了这些研究的经费来源, 防止研究项目扎堆申报时处理经费拨款混乱局面的出现。除了国家政府的资金扶持, 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而获得来自企业的资金复杂。例如, 与企业签订合作合同, 共同开发某项农业技术, 以此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等。
(二) 经费投入规模大
除了经费来源广外, 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经费投入规模十分巨大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近年来国家政府对农业科研活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密切相关。从总体规模看, 自2005年以来, 我国投入到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经费大幅上升, 在2009年达到约8000万元人民币之多。国家有关部门对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投资强度也不断增大, 这有助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开展科研活动, 帮助这些机构解决资金难题, 能够有充足的精力和物力去集中攻克摆在我国三农事业面前的难题。同时, 巨大的经费投资规模也表现出我国发展三农问题的决心,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作为主要科研动力,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充足经费的帮助下, 这些机构能够更快更有效率的开展科研活动。
(三) 科研经费管理难度加大
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对农业科研活动发展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经费也逐渐增多, 这一方面刺激了科研活动的开展, 保障了科研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给科研经费的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事实上, 目前科研经费管理的难度在不断加大, 这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首先, 科研活动在逐渐往专业的方向发展, 现在的科研人员不再是简单的田间劳作或者是在实验室做实验, 而是需要在更多的空间场所活动, 如从田间到市场, 再到实验室等, 科研活动由过去的单打独斗转变成各单位各环节相互配合的合作运营。由于涉及的主体增加了, 每一个科研环节都不可避免的需要经费支撑, 由此导致科研管理的对象更加复杂。另一方面, 科研经费的规模逐渐增大也导致一些不法分子试图通过非法手段骗取经费, 这些行为的出现也给科研管理活动的开展带来了许多困扰。
二、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现状
随着国家相关机构对农业科研活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国家相关部门投入到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中的资金规模逐渐扩大。随着科研经费的不断增加,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也开始越来越重视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工作。然而, 在这一过程中, 还有一些问题暴露出来。
(一)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使用存在的问题
(1) 经费滥用现象严重。为保证科研活动的有序高效开展, 我国有关机构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然而, 一些在经费使用上大手大脚的滥用现象仍然存在。例如, 有一些人借科研之名支取经费, 名为科研活动实则为自己谋取私利, 用经费购置私人物品等。还有一些人以开会为借口开立虚假发票以获取科研现金, 或者将科研活动中购置的一些设备私自出租给第三方, 巧立名目来设立“小金库”。这些行为都是对科研经费的滥用和窃取。一些经费管理人员更是以手中的权利作为寻租的手段, 滋长经费滥用等腐败现象。这种行为对我国农业科研活动的开展是十分不利的, 科研活动的经费没有落到实处, 科研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直接影响我国三农事业的向前推进。这样的行为更会损害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公信力和形象。
(2) 随意使用经费结余。除经费滥用现象外, 经费结余被随意使用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按照规定, 当一项农业科研活动结束或者中止时, 相关的科研经费支取也应该随之停止。然而, 有一部分人不顾经费管理条例, 随意支取经费结余。这些人在思想上存在正确认识, 他们由于拥有经费的支配权, 误以为所承担项目获得的经费应该全部由自己所在小组获得和使用, 即使科研活动提前结束或者意外中止, 自己所在科研小组也具有结余经费的支配权, 甚至认为这些经费结余是自己小组节省下来的, 可以自己利用。这样一来, 项目结束后结余资金没有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而是被小组成员以项目开展的名义自己花掉, 这些行为实际上都是对经费的一种浪费。
(3) 未使用成本核算。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一些科研人员在进行项目申报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没有核算成本的现象。他们大多遵循传统的经济技术指标, 没有对现行项目进行合理分析和核算,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少对经费支取和使用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导致经费支出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浪费经费, 更会导致更多的资源浪费。例如, 有些科研人员由于缺乏成本核算意识, 重复购买一些设备, 导致资源闲置和浪费。
(二)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有效的预算约束。许多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活动申报之前没有合理预估项目预算, 大多是根据经验预估或者“拍脑袋”的方式来确定经费申报的数额。相关部门在核准项目经费时也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导致经费申报数额超过实际需求, 造成浪费。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一些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科学的预算约束机制, 缺乏对科研活动实际所需经费进行的考察, 在预算评估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2) 多头管理执行不易。在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活动中, 多头管理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进行经费核算管理时有许多办法, 针对不同的科研项目有不同的管理方法, 专款专用的经费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给经费的执行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由于一个项目可能牵涉到不用的管理标准, 在经费落实时需要依据的办法相应就很多, 此时究竟应该依据何种办法成为经费管理人员头疼的问题。一旦各种经费管理办法之间出现矛盾, 就会导致经费管理人员无所适从, 不知道应该依照哪一种办法来进行经费管理。这样从长远来看会影响科研活动的有序高效开展, 进而阻碍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
(3) 管理程序不科学。在进行经费管理时, 许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程序。科研小组对待经费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加之缺乏科学的管理程序, 导致科研小组成员认为科研经费的争取比经费的使用更加重要, 在经费下发后忽略对经费的支取管理。相关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跟踪和监督, 导致经费管理无效率。
三、项目审计思维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应用
项目审计, 是指相关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根据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或制度来依法审核并检查企业或某机构的项目, 判断其是否合乎法律法规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看, 项目审计是对一个项目最为全面的一种检查。因此, 将项目审计思维引入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中是一个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实际情况需要的重要举措。具体来看, 项目审计思维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的应用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及时发现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目前许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科研项目研究的过程中, 缺乏有效地监督管理机制, 中间出现问题, 也没有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来及时发现问题并通知相关责任方。引入项目审计思维后, 这些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可以及时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合乎规范的经济活动, 保证有关部门能够及时获知这一情况, 做出有效的处理, 以防止科研项目的实施受到不良影响。有了项目审计思维, 相关人员也得到了一定的约束, 进而在科研活动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上更加注意有无错误发生, 这样有助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活动的开展。
(二) 保证项目建设期间决策的正确性
项目审计有一系列程序需要相关审计人员遵循, 如果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将项目审计思维引入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活动中, 这些机构中的经费管理人员能够得到审计流程类似的相关环节的有效指导和约束, 从而避免之前经费管理活动中频繁出现的不规范、无章可依的现象。另一方面, 有了项目审计思维的引导,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所做出的一系列决策也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保证这些决策都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决策, 而不是凭借经验主义或者拍脑袋想出来的对策。
(三) 发现错误防止舞弊
项目审计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 该思维着重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财务活动的开展是否合乎流程、合乎规范, 一旦出现错误, 在项目审计思维的指引下, 这些错误也能够及时被发现。除此之外, 过去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上存在很严重的漏洞和舞弊行为。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经费管理上的漏洞, 巧立名目骗取经费用于个人消费, 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科研单位科研活动的开展。有了项目审计思维, 这些舞弊行为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抑制, 对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有很大好处。
四、项目审计思维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监管优化对策
科研经费一直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需要管理的重要对象。从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上还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 缺乏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监管体系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引入项目审计思维能够有效的帮助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进行经费的监督管理。本文从经费使用和经费管理两个方面提出项目审计思维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监管的相关对策。
(一) 科研经费使用方面的监管对策
(1) 完善经费使用制度。目前, 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科研经费的使用方面经常存在滥用的现象, 一些科研人员在支取经费时大手大脚或者重复购置科研所需的部分设备, 造成资源浪费, 这些现象都是由于缺乏完善的经费使用制度所致。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该在项目审计思维的引导下建立起完善的、透明的经费使用制度, 规范科研人员在经费支取方面的行为, 迫使他们遵照规章制度来办事。一旦出现滥用经费的情况, 可以依照经费使用制度去依法追究这些人的责任。通过建立起透明的制度,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再有太多可乘之机, 经费滥用的现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消除。除此之外,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还应该建立起经费奖惩制度, 对于使用经费合理有度的科研人员予以一定的奖励以鼓励其继续保持这样的良好行为, 对于蓄意骗取经费, 以公谋私的人员则应该予以相应的惩罚。
(2) 加强信息手段监管经费结余。对于已经结项的或者因为意外因素中止的科研项目,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一些科研人员因为手握科研经费的支取权, 没有将这些结余的经费上交或者用作下次科研再用, 而是通过个人消费或者巧立其他名目将这些结余的经费消耗掉。在项目审计思维下, 信息手段是实现审计信息及时传递的重要武器, 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及时跟进各个项目的实施情况及该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 并及时记录在网, 制作成电子表格。通过信息化监管方式, 经费结余的情况可以立刻被相关工作人员知晓, 那些别有用心之人无法再钻经费管理体系的空子。
(3) 积极推行成本核算方法。我国多数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进行经费申报时没有成本核算的意识, 往往是根据传统的经验判断或者是参照其他科研小组的经费情况“拍脑袋”来确定自己所在科研项目的经费需求量, 是十分不科学的。在项目审计思维下, 在开展科研活动前, 应该对其进行经费预算, 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出发, 积极推行成本核算的方法。例如, 对科研所需的大型设备或者仪器参照市场价值进行资产评估, 确定其合理的租金架构, 按照设备实际使用的年限和使用的情况来确定租金并计入成本, 这些都会对科研活动最终所需要的经费产生影响。大力推行成本核算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科研经费的浪费, 保证每一分钱都花到该花的地方。
(二) 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监管对策
(1) 提倡科学预算。科研经费管理对到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又是科研经费管理活动的重中之重。它涉及到后续包括经费支出、结项经费决算、财务审计等一系列活动, 同时也是项目审计的一个重要依据。然而, 在实际情况中,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经费预算方面还没有一个科学的方法和体系, 更多采用的是经验判断和参照传统预算制定标准, 缺乏对特定科研项目的准确考察。在项目审计思维下, 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该规范预算活动, 强调科研预算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通过引入精细管理和全程监督控制确保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严格依照科学的预算来行事。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严格记录课题开展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 并进行完整的备案, 确保科研活动的开展严格按照预算来进行。
(2)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经费规模巨大且呈现日益增长的态势, 经费来源十分广泛。因此, 在管理这些经费时, 不可避免的会牵涉到诸多主体, 科研经费的管理呈现出“多头管理”的局面, 这些局面都给科研经费的管理活动带来了不便。多头管理导致科研经费的落实和执行成了问题, 相关人员无所适从, 不知道究竟应该按照哪一套办法来进行管理。为解决这一难题,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各部门的协调, 建立起高效的经费管理办法。通过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要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经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迅速予以解决。
(3) 建立全面的经费管理监督体系。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经费管理上之所以出现经费滥用、经费结余随意支取的现象,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没有建立起全面的经费管理监督体系。没有监督管理, 一些不法分子变得十分猖獗, 加上科研经费的违法成本相对较低, 滥用经费以权谋私的现象便屡禁不止。因此, 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该建立起一个全面的经费管理监督体系, 这与项目审计的思维是相吻合的。有了这样的一个监督体系, 经费管理部门能够及时获取科研小组的经费使用情况, 通过严格的审计批准手续来确保经费的支取合乎规范。各项目负责人要想支取经费必须编制严格的经费预算, 尊重经费管理支取办法, 并以合法手续报销。有了这样的一个监督机制, 经费管理活动才能够有序的开展。
摘要:近年来, 我国投入在农业科学研究上的经费迅速攀升, 经费的来源也由单一变得多元化, 不仅政府机构拨款, 国际组织和国内企业也会对农业研究给予资金支持。然而, 农业科研经费的滥用现象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结合项目审计思维对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经费监管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监管
参考文献
[1]徐加勇:《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之调整》, 《财会月刊》2013年第24期。
如何严管科研经费使用? 篇4
因为该案,国内有关科研经费的使用问题最近也成了热门话题。其实滥用科研经费,在我国是个老问题。多年以来,其在高校中尤为严重。一些教授或者其他研究人在申请课题以后,为了避免科研经费分给别人,常常独自一个人搞,拒绝其他教授的参与,其把自己变成“个体户”,然后指挥自己的几个学生参与搞项目。在项目的操作过程中,老师就是“老板”,学生则成了“打工仔”,学生给老师打工,老师给学生工钱。由于缺乏外人的监管,项目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经费滥用就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到买房与买车,小到给孩子买个铅笔或玩具,都能从科研经费里开支报销。很多人不仅仅是违规报销,他们甚至将科研经费完全转作它用,或者完全进了自己的腰包。也正是这样的现实,一些教授甚至将获得科研项目和经费当成了发财致富的手段。当然,这样的问题并不仅仅在高校出现,在其他一些科研院所,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为了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甚至还有一些人,将自己的课题稍微进行一下改变,然后就用新的名头申请新的科研项目。而后,获得经费的绝大部分照例又进了自己的腰包。究竟该如何严管科研经费的使用?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多年来并没有解决,这主要是没有采取有力的举措所致。
严管科研经费,首先就是要从严监管。这就要求学校或者相关科研机构承担起监管科研经费使用的职责,保证其用到合理的地方。为了防止相关研究人员变成个体户,我认为科研项目一般都易实行兵团作战的方式,大项目大兵团,小项目小兵团,这样容易发挥大家的团队精神,有利于科研成果的涌现,事实上,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其次,在多人参与的情况下,大家相互制约,可以有效遏制科研经费落入个人腰包。当然为了防止集体滥用科研经费,建立严格的科研经费使用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任何一个研究项目,其究竟该花多少钱?最后花了多少钱?也要实施有效的监管。这些年,很多科研项目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其最后没有用完的钱也没被项目责任人退还,一般都是想方设法花得一干二净。如果有了严格的审计机制,科研项目突击花钱的现象应该会得到遏制。
不过科研经费严格监管处理不当,也会对科研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这些年在国内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一些单位管得太严格了,研究人员没有自由权,往往其正常的出差或者学术交流也会出现问题。于是,“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成了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生动写照。
科研经费的管理必须保证一定的灵活性,允许研究人员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是前提是其研究项目和平时的研究进展以及花钱的去向一定要公开透明,这样才能避免钱不会乱用。在美国等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科研经费的使用比中国要规范得多,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经费使用方面遵循了公开透明的原则。
当然,想办法提高教授和科研人员的基本待遇也是遏制科研经费滥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多年来,在我国,无论是教授,还是基层科研人员,绝大部分的基本待遇都很低。科研项目给他们创收提供了途径。现在,如果光想着严管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而不考虑提高教授和科研人员的基础待遇,任何举措都很难收到实质性的效果。在生活的压力之下,总是会有人铤而走险。
农业院校科研经费监管体系研究 篇5
一、新时期农业院校科研体系的特点
(一) 重基础并突出应用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农业高效科研体
系的主要特征之一, 需要开展跨区域、跨部门的交叉研究和合作研究
与传统的高等学校科研体系模式不同, 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 应用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科研体系的主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为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表现出了三大特点。第一, 集合不同领域科研力量开展交叉研究, 这已经成为这种模式下的开展前沿研究的主要方式。集中优势资源, 这既能够保障研究项目的质量, 而且不必重复研究, 节省研究时间和研究经费以及研究经历的投入。第二, 开展合作研究。针对不同区域和农业产业的不同阶段, 结合不同领域的科研力量, 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这种合作不仅是技术人员, 甚至将农户纳入到科研体系中。第三, 跨区域、跨部门展开研究。由于农业科研受地域、气候以及各种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的特点等方面的影响, 往往需要跨区域和跨部门合作研究。同时, 由于我国地域广泛, 以及历史造成的科研系统科研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 为了解决一些科研项目的关键问题, 也需要跨区域、跨部门的集合科研力量才能解决。这种交叉和合作对现代农业科研经费的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 寓科研于教学, 寓教学于科研,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成为新时期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和解决重要农业科研关键问题的主要模式
农业院校科研系统是由教师、研究生 (在站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 和本科生以及实验室技术员以及必备的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共同组成的科研系统。从科研系统研究模式上看, 在这一系统中既有传统的“传帮带”的模式, 也有课题组定期交流的模式, 而整个科研体系是以科研项目任务为目标, 不断分解和逐级完成为特点的。教师既有教授主要科研知识点的义务, 而且为了实现科研项目目标, 需要设计研究方案, 并定期的给予指导。通过不断的将知识点以及科研思路在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学生之间传导、交流、反馈, 最终通过项目组的创新努力解决科研问题。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 吉林农业大学依托雄厚的学科实力和教学科研资源优势,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科研和教学理念, 以内涵发展为主题, 探索并运行了“基础+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与创造性农业人才。项目的研究已经告别了传统的单打独斗的时代, “老师+学生”已经成为现代高效科研体系的主流力量。所以经费安排上需要综合考虑这个特点。
(三) 农业院校科研课题来源复杂多样, 经费支出标准不一, 结项要求也纷繁复杂
目前, 高等学校的科研课题可以分为四个类别。第一类是国家级别的课题。随着国家对农业院校科研课题资助力度的加大, 农业科研经费来源和经费额度都显著增加。这一类课题既有重大项目课题, 也有一般面上项目, 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农业部、教育部各部委委托的课题;第二类是省市级课题, 例如科技厅、农业委员会、教育厅以及各市委等政府部门委托的课题;第三类是公司、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各类为完成某项规划或者相应研究任务的课题;第四类是学校内设立的课题以及横向委托课题。经费管理需要根据课题级别差异以及委托经费管理有针对的分类管理。
二、农业院校科研经费监管体系模式分析
(一) 课题主持人负责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下, 课题主持人作为经费的主要管理者, 经费预算、支出和结项都需要由主持人完全负责。在这种模式下, 单位领导和财务部门以及科研管理部门承担监管和审核任务, 代理项目委托单位完成项目经费全过程管理。在这种模式下, 需要主持人统筹安排经费的支出, 即需要考虑到交叉研究、合作研究中不同科研团队的课题经费的安排, 还需要考虑研究项目任务过程中学生劳务费用, 不能将学生看成廉价劳动力。作为监管部门需要肩负的责任是严格履行职责, 重点是防止科研经费被挪用、乱用、甚至贪污课题经费问题的发生, 保障课题经费被高效的应用在科研中。同时, 为了保障科研团队中学生的利益, 需要从经费中设计劳务费等必要费用, 落实到学生科研工作中。从学校制度设计的角度, 项目经费需要达到一定额度并能够支付学生劳务费的老师才具备硕士生或者博士生导师的资格, 将劳务费确实发放给从事科研的学生, 提升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 科研团队负责制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
科研团队已经成为农业院校中完成科研项目的核心模式。现代科研已经告别了“单打独斗”的局面。这就要求科研项目组以及研究团队在项目设计及项目完成过程中, 从战略全局出发, 设计研究任务并安排经费支出, 在申请不同级别的项目的过程中, 以“关联研究”为核心, 局部为全局服务, 从纵深广的多维视角完成项目任务。根据项目组总的研究任务, 项目主持人合理安排计划任务, 统筹安排经费支出, 以最小的成本最高效的完成科研任务。项目组负责人以及课题主持人在项目设计、项目任务安排, 以及项目经费的支出过程中需要总体统筹设计, 而且可以适当的调配经费, 最终保障所有项目的高质量完成。在这种模式下, 科研团队负责人和项目主持人之间可以形成一定的监督和制约作用。主要问题是需要协调子课题之间的关系, 尤其需要防止注重高级别课题、忽视小级别课题。课题经费的支出管理不善, 就会导致研究经费支出上比较混乱。在这种模式下, 需要重点监管课题负责人经费安排, 同时重点监管大课题的经费支出。
(三) 财务部门与科研部门负责制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
两部门经费管理是对科研经费主持人使用经费的有效监督, 可以防止经费被挪用、滥用甚至贪污等行为的发生。财务部门和科研部门对重点经费管理, 主要包括出国费用、劳务费用、就餐费用、报批与支出管理以及限额采购费用的签批。实施科研部门、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领导、财务部门以及课题主持人等相关对象综合制约管理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可以实现部分易被挪用等经费的监管, 能够更有效的保障部分经费不被挪用或者滥用。部门负责制度下, 对于非重点研究课题只需要做好部分可能滥用经费监管就能够比较好的管理好经费的合理使用。而对于重点课题需要进一步重点关注, 做好中期检查以及结题时期经费、研究任务的管理任务, 做到重点研究课题经费的每一分钱都能够有效使用。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目前农业科研经费的特点, 研究建立一套科技机构、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各司其职、齐抓共管, 社会参与, 科技人员自觉行动的高校科研经费监督管理体系, 才能促进高校科研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笔者认为, 目前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 做好预算, 并严格执行。根据新时期科研的特点, 交叉研究和合作研究已经成为主流模式, 即需要做好主课题的经费预算, 也需要做好子课题的预算, 同时需要考虑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的经费需要额度, 做到保质保量的完成研究任务。第二, 严格财务管理制度。经费监管要符合课题委托单位的经费管理要求, 并根据项目情况分类管理, 对重点项目重点管理。第三, 保障经费监管严格执行, 杜绝“人情管理”, 要不择不扣的保障科研经费的高效使用。第四, 做好项目经费的中期管理, 通过中期管理控制相关责任人挪用和滥用经费行为。第五, 严肃处理经费被挪用、滥用、贪污受贿的行为, 保障经费专款专用, 对违规责任人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独立学院科研经费规范化监管探讨 篇6
一、独立学院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1.独立学院对科研经费管理保障机制不健全
(1) 科研管理重视不足。独立学院作为新办本科院校, 其与公办大学在办学方式上不同, 主要是独立投资人进行投资, 而公办大学由国家政府出资。独立学院作为高校, 明确科研对高校发展的意义, 但是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过程, 其投入与产出效益之间关系不是特别明确, 如不能保证投入量与产出量保持一致或是投入少回报多, 有时投入后多年才有效果体现。因此, 独立学院在发展初期对科研积极性不强, 主要紧抓基础建设, 对于科研管理相对放松, 并未成立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 且财务部门对于科研经费管理业务不熟悉, 随意性较强。随着独立学院自身发展, 教师对科研需求的增强, 科研项目数量逐年增多, 科研经费也持续增长, 目前已经占独立学院自身支出的重要部分, 这需要独立学院更加重视科研管理。科研与教师成长、职称评定密切相关, 因此部分独立学院领导认为科研是教师自身的事, 忽略了独立学院自身专任教师的成长对于学院的意义, 正是由于这样的认识使得其对于科研管理重视不足, 在科研管理人员配置、科研管理相关人员的培训上不重视。
(2)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独立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一般是沿用或参照母体学院或其他公办大学的制度编制, 与独立学院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存在脱节现象。首先, 与公办大学相比, 独立学院的发展历史较短, 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相对较差, 在争抢生源的激烈竞争中, 独立学院为了求得生存, 通常将管理的重心放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上, 而对科研工作重视不足。广西的独立学院也不例外, 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现象。其次, 独立学院师资队伍自身的特殊性, 未能建设起一支结构合理的、既能教学又善研究的队伍。教师中以年轻人居多, 职称普遍不高, 本科学历及硕士研究生占绝大多数, 博士生很少甚至没有, 科研水平整体相对薄弱。此外, 教师每年申请并获立项的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数量较少, 获得的资助经费不多, 所以财务部门对到账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相对较为宽松, 监管力度不大, 从而导致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根本原因是独立学院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规范性管理不太重视, 缺乏一套完整严密的科研经费监管制度, 没有按照要求对科研经费使用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指导, 导致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无章可循, 甚至出现混乱的不良局面。
(3) 科研管理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作。在科研项目申报中, 项目负责人在撰写申请书、编制经费计划任务时, 对该项目的各项预开支经费没有进行周密考虑, 仅凭主观意愿或其他人申报成功的经验随意编制经费预算。项目获准立项资助后, 在课题经费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不相符的现象。由于独立学院财务人员相对较少, 他们基本上不参与课题申报书中经费计划的编制, 对科研经费的整体规划和用途等相关信息不了解;另一方面, 课题获准立项后, 项目负责人或科研管理部门管理人员也没有把课题申请书和立项通知书等相关资料报送财务部门备案, 造成财务人员无法对报账的科研经费细目进行审核。特别是那些按科研进度下拨经费的课题, 科研经费分批下拨到财务部门后, 财务人员往往不知与哪类科研项目相对应。因独立学院行政人员岗位设置的特殊性, 并未有专人负责经费管理, 财务部门和教务部门只是兼管科研经费。这使得科研经费在管理过程中, 兼管人员可能因自身工作情况难免出现忽视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现象, 特别是负责经费管理的财务部门忙于核算业务, 而负责课题管理的科研部门忙于课题的申报或结题, 在科研项目相关信息的沟通上就更可能出现不畅, 造成管理上的脱节, 影响科研经费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
2.独立学院科研进展中经费问题复杂
(1)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是科研项目开展的前提条件, 也是科研经费经审核部门对经费支出审核的重要依据。科研经费预算一般是科研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成员预估科研开展情况涉及的经费项目提前做的经费支出安排。对于科研经验相对丰富的教师, 其做的经费预算相对合理, 基本与结题时的经费支出相符合;但对于科研经验相对较少的教师而言, 其做的经费预算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经常因各种缘由更改, 如论文版面费超出预估、临时增加的调研活动的差旅费、聘请专家指导费增加等, 科学合理性欠缺。因独立学院师资队伍情况的特殊性, 主要是年轻的教师居多, 其科研经验不足。对于科研经费预算, 项目负责人并没有咨询相关的科研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人员, 使得其在制定上主观性比较强, 随意性较大。
(2) 科研经费使用中存在不合理现象。由于独立学院科研项目数量相对较少, 资助经费相对不多, 所以对于科研经费的使用和报账, 独立学院在科研经费报账审核方面一般采取宽松的管理模式, 对经费使用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并不作严格要求。只要教师多获科研立项, 多出成果, 多为学校提高综合实力及科技水平, 在经费支出上只要是合法的原始凭证, 都可以给予报销。比如, 财务人员在处理科研经费报账业务时, 往往“只算不审”, 即对报账金额填写的准确性进行计算, 而对经费开支是否合理不进行严格审核。由于项目负责人有较大的经费使用权和自主支配权, 加上学院对课题经费采取如此宽松的报账方式, 导致报销的内容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违规性, 报销项目与经费使用预算项目出现很大的差异, 将科研经费用于个人消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比如:将探亲差旅费作为调研差旅费报销, 购置大量与课题研究无关的个人物品作办公用品支出等, 最终导致实际开支数与课题经费预算不一致, 科研经费的使用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3) 科研项目经费结算不及时。一般情况下, 项目负责人申报课题结题并收到结题通知书后, 应凭有关结题材料及时到财务部门办理经费的结算手续。但实际上, 部分独立学院却存在课题结题后项目负责人仍继续报账的现象。如部分项目负责人的科研项目虽已经结题, 但是课题经费余额还长期挂账, 继续用于课题研究的报销, 不做结账处理。主要是因为课题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知识及财务管理制度了解较少甚至一点不懂, 经费管理意识薄弱, 其课题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 致使经费不能有效分配和及时使用。这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 同时也增加了独立学院财务人员会计核算的负担, 给财务的规范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加强独立学院科研经费监管的对策
1.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的保障机制
(1) 明确科研经费管理制。独立学院要发展、要生存、不但要重视教学, 也要重视科研。在全国都强调法治、大力惩治腐败的大背景下, 独立学院更应该重视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问题。为此, 独立学院要努力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环境并从制度上加以保障, 参照国家的相关科研管理规定, 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符合独立学院特色的科研管理制度。从科研配套经费给予大力支持、设置教师一定的科研补助和奖励、在职称申报、年度考核、评奖、评优、绩效工资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等, 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 充分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激励教师多参加科研、多出科研成果。同时, 为了提高科研经费的效益, 必须制定严格的使用办法、监管制度和惩罚措施, 杜绝科研经费在管理及使用中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只有完善科研管理配套制度, 加强对科研经费监督管理, 让科研人员及财务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 独立学院的科研工作才能不断走上正轨。
(2) 建立科研经费管理联动机制。在编制科研项目经费计划任务时, 科研部门或课题申请人应该邀请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参加, 并在细化科研课题经费的预算、细化预算科目、合理规划经费预算内容等方面给予指导。项目获立项后, 项目主持人要将立项通知书及申报书等相关材料复印件交财务部门备案, 以备经费报账时审核用。财务部门收到科研经费的拨款后, 按立项通知书分类, 编制对应的财务编码, 实行专户管理, 做到专款专用。同时, 财务部门要在第一时间通知科研管理部门和课题负责人, 以便他们尽快启动项目的科研工作。此外, 财务部门可按项目立项通知书上立项编号及申报书中经费使用计划编制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记录本, 标出项目的名称及编号、项目完成时间、下拨经费及学院配套经费总合计、预算经费开支项目及范围、经费剩余情况和报账手续等信息, 加盖部门公章后交科研管理部门及相关课题小组留存。每次报账时, 科研部门要严格按项目申报书经费使用计划进行科研经费报账的初审, 财务部门详细登记项目的每一笔开支情况。科研经费实行的“台账”式管理, 让项目负责人能随时了解课题经费使用明细和进度, 对经费的合理合规合法使用做到心中有数。科研管理部门也可以根据定期公布的科研经费开支进度及完成情况督促课题组按时完成研究工作。这种科研经费管理的联动机制可以有效地对科研经费使用实行多方监管, 大大提高独立学院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时效性。
2.依法规范经费流程管理
(1) 加强科研经费使用规范化管理。独立学院分管科研的院级领导、科研管理部门领导、项目负责人及财务人员都要增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意识, 树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使用观念。学院教师取得的项目研究经费, 无论其来源渠道是什么, 都是充分利用了学院无形资产价值及科研团队的力量, 才能使项目申请获准立项, 因此, 科研经费必须纳入学院财务统一核算, 并按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办法进管理, 改变目前对课题经费的粗放式管理方式。要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 规范科研经费报销程序, 对经费使用超出开支范围、支出标准以及与项目研究无关的支出坚决不予报销。但是, 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 对确因课题研究的需要, 应允许课题组根据科学、规范、灵活的原则, 修正研究计划中的经费预算方案, 使科研人员感受到学院的人文关怀, 并遵循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要求, 充分利用课题经费, 积极完成课题的研究。
(2) 加强科研课题结余经费的管理。根据课题研究计划, 财务部门和科研部门要对科研课题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实时监控科研课题经费运行情况, 提前把课题的有效期限告知项目负责人, 督促其严格遵守院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中经费结账的具体步骤、要求和结账期限, 及时到财务部门办理经费结余结账工作。虽然独立学院每项课题结余经费占整个科研课题经费的比例不大, 但规范对课题结余经费的管理却意义重大, 确保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执行, 有利于对课题经费使用的效益、效率和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充分发挥有限经费的无限作用。
3.其他
(1)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人员培训。首先, 重视制度文件学习。因科研项目种类较多, 每类科研项目可能有其自身的经费要求, 比如有的经费管理文件规定可以支出管理费, 有的经费管理文件又对管理费不做要求;如有的经费管理文件规定可以支出项目劳务费 (包括项目组负责人和项目成员) , 有的经费管理文件规定可以支出项目劳务费, 但是项目组成员除外等, 要求科研经费管理人员加强不同项目经费管理文件学习。其次, 加强相关业务学习, 组织科研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人员参加相应的科研管理培训, 提升业务水平, 更好服务教师。相关经费管理业务主要是熟悉经费开支项目, 如会议费项目, 需管理人员明确会议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或课题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明确会议费支出的具体要求, 如手续要完备, 必须有会议通知、与会人员名单、参会预算等。
(2) 建立科研项目管理网络平台。预算、决算和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是科研经费财务监管中的关键问题, 只有提高独立学院的科研经费管理的执行力度, 科研经费监管才能顺利实行。独立学院可以通过专门的科研项目管理网络平台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 有助于科研项目评审管理、经费管理、结题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确保科研管理各项工作透明公开, 杜绝违法乱纪。对于经费使用, 项目负责人将项目经费预算上传网络平台, 并在科研过程中更新经费使用明细, 这既便于科研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管理人员根据其预算及科研开展情况对经费进行合理科学的监管, 又杜绝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成员违规使用科研经费, 保障科研经费的安全性, 杜绝科研经费管理的腐败现象。部分独立学院如果没有专门的科研项目管理网络平台, 可以依靠教务管理系统或人才管理系统或财务管理系统等与系统研发团队协商, 开设科研管理板块, 将科研管理融入日常工作, 使得科研经费的管理处在科研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的监管之中, 便于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
三、结语
独立学院应依据国家及广西本级制定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相关政策, 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 不断完善科研经费内部管理制度, 不断探索和创新科研经费监管模式, 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管, 规范科研经费使用办法和报账程序, 确保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合规合法, 实现科研经费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曹玉萍.独立学院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研.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8) .
[2] .王素.独立学院科研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教育教学论坛, 2014 (46) .
[3] .丁菊芳.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会计之友, 2011 (28) .
[4] .袁新文, 洪少丹.高校科研经费监管系统若干问题探讨.中国内部审计, 2013 (1) .
[5] .李德生.高校科研经费科学化管理问题思考.财会月刊, 2013 (10) .
[6] .陈阳.论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监管.教育财会研究, 2014 (1) .
[7] .张川等.科研经费管理效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 2015 (8) .
[8] .张丽.基于财务监管下的高校科研经费创新管理.财会学习, 2015 (16) .
[9] .卿文洁.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探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 .
[10] .黄健坤.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6) .
[11] .张川.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财务研究, 2015 (2) .
科研经费监管 篇7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财务监管缺失现状分析
(一) 认识不足
高校科研经费是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合作企业或者基金会等通过委托方式或者对申请报告的筛选来分配, 用于解决特定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而支出的费用。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科研经费的数量, 科研经费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评价高校办学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这无形中就提高了项目负责人的地位, 高校管理部门对申请到的科研经费除了扣除少部分管理费之外, 并没有对项目负责人所控制的大部分费用进行必要的财务监管, 科研经费俨然成为项目负责的人的“福利”或者“奖金”, 项目负责人更是被学生戏称为“老板”。这种现象的存在正是由于高校管理层对科研经费的认识不足造成的, 没有将科研经费当作学校经费的一部分来管理。事实上, 无论从何渠道获得的科研经费, 都必须作为高校经费的一部分由财务部门进行科学的管理, 这不仅是高校财务制度的自身需要, 更是保证科研经费合理高效使用的需要, 是对科研经费提供者的负责。
(二) 财务监管制度不健全
由于对科研经费的认识不足, 高校管理层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上就缺乏建立科学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的意识和行动。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 由于经费来源的复杂性和科研经费账户的独立性, 高校给予项目负责人较大的权利。一般只在科研经费的使用方向上制定必要的规定, 在经费的具体使用的途径和数量上, 多由项目负责人个人决定。高校财务部门缺乏精细化的管理制度, 既不能在使用前对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也不能在使用后对使用的效果进行评估。监管制度的不健全导致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随意截留、滞留经费现象严重, 不断出现科研经费的浪费和流失, 甚至滋生了学术腐败现象, 利用经费洗钱、套取经费的现象屡禁不止, 这已对高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造成严重的威胁。
(三) 科研经费使用监管不力
科研经费分纵向和横向, 纵向是由国家和政府部门设定的, 横向一般指和企业合作, 由企业提供经费。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 科研经费的提供者在科研经费使用上, 大多只是规定使用的范围和数量的界定。由于科研课题的专业性, 学校的财务部门不具备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缺少对科研课题进行会计项目设置的基础, 导致学校制定的管理制度也大多只是定性规定而缺少具体的数据指标, 对科研经费的具体监管上缺乏必要的依据, 多由项目负责人自己决定项目的各项开支。由于项目负责人自身财务管理能力的不同, 科研项目对经费使用要求的不同, 给高校财务部门的监管带来极大的复杂性, 财务部门很难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做出有效的预算和决算。科研经费账户的独立性, 又使其没有纳入高校经费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这更使高校财务部门被排斥在科研经费大门之外, 这都不利于科研经费的合理、高效的使用。
二、财务监管介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必要性
(一) 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的需要
科研经费是高校经费的一部分, 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是财务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尽管由于一些项目的特殊性的需要, 项目负责人必须保留一部分的经费支配权, 但由于项目负责人财务素养的差别, 科研经费的使用常常出现一些不合理情况, 如购买一些不是服务科研项目, 而是服务个人家庭的物品, 但以科研经费需要的名目实报实销;管理费和招待费所占比例较大等。这都不利于科研经费的健康合理使用, 必须将科研经费的各项收支情况列入高效财务部门的监管之下, 设立专业的会计科目、项目进行管理, 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专业的预算和决算。根据预算决定项目进行中各项费用的支出, 项目结题后对科研经费进行专业的财务决算, 科学处理经费结余。只有使科研经费处于专门的财务监管之下, 才能保证科研经费各项支出的合理性。
(二) 保证项目正常运行的需要
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是项目进行的重要保障。当前, 由于财务监管的缺失, 科研经费使用的随意性, 使大量科研经费没有真正使用到项目研究当中。据一项调查显示, 当前仅有40%左右的科研经费能用于科研, 其它则大部分流失在项目之外, 被肆意挥霍。这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健康进行, 甚至会造成项目的中断, 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用于科研的40%也存在使用不当的现象, 如重复的购买器材, 学术交流和出国考察花费过大等, 科研经费的不合理使用人为地造成了科研经费的紧张, 给科研人员带来很多研究外的问题和烦恼, 影响了科研项目的正常进行, 减慢了科研的进程, 也减少了科研人员取得突出进展的可能。
(三) 杜绝学术腐败滋生的需要
财务监管的缺失使科研经费几乎成为项目负责人的“小金库”, 具有独立的自主支配权, 财务人员不能在事前和事中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 只是在项目结题后对其进行审签, 这已是事后的统计, 多流于形式。这种管理模式必然给学术腐败提供滋生的温床, 随意支配科研经费的乱象此起彼伏。出国考察、学术交流等似乎与项目相关的费用居高不下, 实则不过是游山玩水;突击购买高端器材看似是为科研的效果实际是洗钱的需要;至于差旅费、招待费更是毫无标准可言。尽管高校也出台很多制度遏制这种乱象的恶化, 但都不涉及科研经费的财务监管, 只能是隔靴搔痒, 治标不治本。
三、财务监管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革新措施
(一) 理念创新:科研经费是学校经费的组成部分
具体有:
(1) 科研经费与学校经费的统一性。学校经费是由教育主管部门为支持整个学校的运转和发展的所拨付的费用, 科研经费是由政府部门、合作企业或者高校自身为支持某个项目的研究而拨付的专款。尽管在资金来源和使用对象上存在差异, 但都在高校的范围内运行, 其人员组成都来自高校自身的教师和学生, 在本质上两者都在为高校的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重要的资金保障作用。项目运行的任何环节出现财务问题都会影响高校的声誉和发展, 项目的成功与否与高校的发展息息相关, 这些决定了科研经费与学校经费的统一性, 所以科研经费必须接受高校财务部门的监管。一旦项目的经费到账, 则立即成为高校经费的一部分存在, 处于高校财务部门的监管之下, 科研经费的运作必须遵守高校的相关财务制度和使用程序。项目负责人作为直接责任人, 不能再片面地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申请来的, 就要当作自己的“福利”来随意支配。必须创新理念, 提高认识, 树立全局意识, 自觉接受财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做到科研经费使用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透明化。
(2) 科研经费的相对独立性。科研经费作为项目的专项资金, 在使用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在财务上也以独立账户的形式存在, 但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 是建立在财务监管下的独立性。由于科研项目的独立性, 其科研经费也采用专款专用的形式, 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具有较大的控制权, 但这种形式并不是指科研经费完全与高校的财务部门割裂开来, 而是指科研经费的使用可以依照项目的特点编制专门的会计预算和决算, 不受学校整体经费使用的具体制度的束缚。但这种专门为科研项目编制的预算和决算必须受财务部门的监督, 各项费用的支出必须在财务部门的监控下进行。可见, 这种独立性不是绝对的, 而是作为学校经费的一部分, 为保证项目的独立性和专款专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是与学校的整体经费管理相统一的。
(二) 制度创新:建立科学的预算决算制度
具体如下:
(1) 预算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预算的不规范是给科研经费带来许多财务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些高校和项目负责人为追求较高的科研经费, 常常虚报科研费用, 虚开名目, 重复购买物品, 甚至人为地更改国家规定的与高校分摊成本的比例, 这在上报的预算上, 必然高于实际科研所需, 即给项目资金提供者增加了经济负担, 也滋生了自身的腐败。项目进行过程的预算也因项目负责人自身财务知识的不足和研究过程中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原因, 预算往往不够科学和规范, 多由项目负责人凭感觉编制, 缺少必要的论证和预测。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多沦为形式, 科研经费的使用很少能严格按照预算进行。因此, 项目的经费预算必须结合高校财务部门制定专业的、规范的、科学的预算, 项目人员要与财务人员充分沟通, 使财务人员能深入了解项目的各项成本, 使财务人员能更加科学规范地设置会计科目, 据实列支。并详细了解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可能带来的成本的增加, 提前做出预判, 并在预算中有所体现。高校财务部门参与编制项目成本预算, 极大地保证了预算的专业化, 使科研经费的成本预算更加的完整、真实, 全面。特别是项目研究使用高校现有器材、耗材和水电时, 更能保证成本的比例分配更加合理和客观, 有力地避免了很多项目白白使用学校的公用实施, 而将预算中的这部分资金个人挥霍, 或者干脆不设置这部分预算的不合理现象。这既保证了科研项目按计划有秩序进行, 又有利于科研项目进行中各方面开支的范围和标准, 增强了科研经费财务预算的约束力。
(2) 决算的精细化和经费结余的规范处理。决算是预算执行的总结, 科研经费的结题决算是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的综合性信息资料, 是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经费提供者对项目执行情况作出评价的有效凭证, 精细化的决算, 这不仅是对项目管理部门和经费提供者的负责, 更是对项目执行人员的负责。高校财务部门要严格按照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对结题的科研项目进行精细化的决算, 首先要收集各项原始的会计凭证, 并将各项开支按照预算科目进行分类汇总, 依据相关管理规定考核各项开支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并严格执行各项目的预算比例。其次, 对于超出预算限额的开支项目, 要求项目负责人必须给出合理的解释和依据。精细严格的决算是对项目执行人员的一种正确的诱导, 更是对那些一直不坚定, 容易掉进金钱陷阱的项目人员的一种威慑。同时, 也是对项目效益情况评价的重要指标, 将为项目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提供重要的考评依据。对结题后的经费结余要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科学处理, 一般情况下, 经费结余会自动转变为项目发展资金继续由项目负责人掌握, 但具体的使用缺少方向和数量的限制, 高校财务部门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规定项目的使用范围和比例, 尽量鼓励资金用在器材的采购及与项目相关的科研项目上, 严格控制学校管理费抽取的比例和项目人员经费的占用比例, 防止经费结余被人为地挥霍和浪费。
(三) 执行创新:财务部门监管使用全程
执行力疲软已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不善的重要因素, 无论管理制度制定得如何好, 执行乏力都是枉然, 无论预算编制得多么精确, 实际操作不与其同步, 都会使预算变成一纸空文。所以, 加强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督至关重要。
(1) 由专人负责。科研经费是专款专用, 项目负责人对其具有自主支配权, 高校财务人员不能将其纳入高校教育经费等进行监督管理, 这导致高校财务人员不能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进行监督,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使科研经费使用效果最大化。高校财务人员只能在项目结题时进行经费的结算, 即使发现问题也为时已晚因此, 建议高校财务部门向科研项目派驻专门的财务人员负责监管每一笔费用的支出, 以预算为依据, 严格把关, 控制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数量, 促进项目负责人依据预算使用科研经费的执行力。
(2) 搭建信息化平台。财务信息化是高校财务管理的现代化要求, 高校常规经费管理必须通过信息化平台展示出来, 做到每笔开支的透明化、公开化。科研经费由于经费来源的多样化, 科研项目的多变化, 使其经费管理的信息化步伐相对落后, 透明度不够, 这也是滋生腐败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提高项目经费的执行力, 真正监督项目运行的全程, 使其在阳光下进行, 必须尽快建立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平台, 依照项目的特点, 将项目预算、项目支出和项目决算的全程在一套软件平台上显示出来, 既供高校财务人员及时监管, 又供高校管理人员、项目参与人员及时监督。只要打开软件, 科研经费的每一笔开支一目了然, 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对科研经费的结果监管向过程监管的转变, 由秋后算账的被动控制变为日日清算的过程控制, 极大地保障了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
四、结论
科研活动对高校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些研究型的大学, 更是成为高校活动的主体。而来自各个渠道的科研经费对科研项目的正常运行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没有这些经费作为坚强的经济后盾, 很多科研项目难以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果。所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至关重要, 它直接影响着科研项目能否正常进行和进行的效果。而加强高校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监管无疑是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果的最有效途径。首先, 财务部门的财务专业能力, 能使科研经费的使用更加规范和科学, 能最大限度地做到经费使用效果的最大化。其次, 财务部门的参与, 有利于项目负责人及项目人员从纷繁芜杂的财务问题中解放出来, 专心从事项目研究, 有利于科研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进行。第三, 财务部门参与科研经费管理有利于防止腐败滋生, 避免经费的流失和挪用, 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总之, 财务监管参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对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各高校必须将科研经费纳入高校经费管理的轨道上来, 使科研经费的使用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透明化。
参考文献
[1]李小芳:《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财务》2010年第8期。
[2]朱宇坤:《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价值工程》2011年第30期。
[3]孙思惟、林琴珍:《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探析》, 《商业会计》2012年第3期。
[4]刘美、罗旭东、马榴强:《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现代服务》2013年第7期。
[5]谭红梅、张经鹏:《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初探》, 《审计观察》2009年第1期。
[6]毛素萍:《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研究》,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7]蔡彩凤:《浅谈现行制度下高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 《会计师》2010年第7期。
[8]吕宏迪、翁绍华、孙海波:《加强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监管工作对策探析》, 《北方经贸》2013年第10期。
科研经费监管 篇8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日益发展, 高校为我国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国家逐年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 使得高校的科研实力显著增强。因此高校科研经费的评估与管理不仅是高水平学术成果的重要保障, 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国防科研经费在科研经费中所占比例较大, 作为国家的基本投资建设支出, 加强经费管理, 提高使用效益, 具有重大意义。
二、高校国防科研经费构成
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由收益、计价成本和不可预见费三部分组成。其中国防科研项目的计价成本, 应根据项目执行期间物价水平和相关原材料等的变化适当调整。具体包括从项目论证阶段到试生产阶段所发生的设计费、材料费、外协费、专用费、试验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工资费以及管理费等八项内容。第一, 管理费:包括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办公费、资料费、人员工资、薪酬费、交通运输费和培训费等。第二, 固定资产使用费:按项目应分摊的仪器折旧费、厂房建筑费等固定资产应计提的折旧费和减值准备。第三, 试验费:指项目研制过程中用于仿真试验、储存试验和打靶、发射等各种试验验证费用、工艺试验、综合匹配试验, 包括消耗品和动力燃料费。第四, 设计费:指项目准备阶段的调研费、申报费、技术转化成本等等。第五, 材料费:包括原材料和辅助材料、外购商品、专利使用权、电子元器件和动力燃料等。第六, 专用费:指项目专用的测试费、试运行费、样品费和专用工艺费等。
三、高校国防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管及存在问题
我国的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主要包含三方面: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合法性原则上从法律法规层面监督经费使用去向的合法性、规范性。真实性主要从财务审计角度, 检查资金使用的项目、分类、进度是否达到要求。效益性是对科研项目成果的收益性进行评价, 评估其理论和实践价值, 研究转化成果的速度和效益等等。我国对高校国防科研经费的监管主要是高校审计部门、会计部门依照相关的科研经费实施规范, 对相关项目进行审计与预决算审批, 经费分配的主管部门对审计结果进行核查。国家审计机关承担最终的抽查任务。我国高校缺乏经费划拨部门的设置, 经费使用情况大多由审计部门监督, 缺乏专业性和传递性。
由于缺乏分类分项的经费管理细则, 只有笼统的规范, 所以高校内部审计多流于形式, 只能大体起到监管经费总数使用情况。审计部门的滞后现象比比皆是, 更谈不上跟踪审计和结题审计工作的开展, 使得审计部门不能充分发挥其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职能, 对国防经费的不合理使用无法做到警示和惩戒作用。
四、科研经费合理使用的对策建议
针对国防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既能方便科研工作者合理、规范地使用经费, 又能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满足节约的原则。
(一) 完善激励制度, 制定国防经费使用减免政策
高校应通过合理计提和再分配政策, 平衡各学科项目经费, 充分调动科研创新工作者的积极性。可以具体将减免制度加以量化, 鼓励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 因为各单位对基础研究领域的资助一直较低。与工科类研究相比, 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费用一直较低, 对这些领域的管理经费进行适当地减免可以保证学术研究的公平性。政策的倾斜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扶持相关薄弱产业的发展。
(二) 完善人力资本价值的界定
在我国众多的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中, 都没有明确规定人力资本的报酬等人工费用。这与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差别甚远, 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科研经费中人工报酬的计提比例是很高的。而我国相关管理只明确了对参加项目的硕博士生提供相应劳务费, 对项目负责人计提的报酬没有说明。而有的省部级项目甚至没有规定劳务费是必须支出的, 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严重损害了人力资本的价值。科研人员的体力、脑力支出只能依靠经费里的其他项目列式。
(三) 完善经费补偿机制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高校国防科研经费补偿问题上一直走在前列, 政府为其提供了完善的补偿渠道确保科研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英国政府从2006年开始完全按照经济成本的80%计提补偿经费, 成果达到某一阶段可以计提100%, 这一措施很好地解决了高校研究者垫款的弊病。我国科研投入长期受大锅饭的影响, 对项目的预调研不充分, 导致有的经费用不掉, 有的经费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损害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周莹莹, 王伟清.拟成果购买制架构中的研究项目公告制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01) :21-23.
[2]王勤琴.浅析青年教师在科研项目申报中的问题与对策[J].价值工程, 2012 (08) :17-18.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研究 篇9
关键字:农业高校 科研经费 定义 应用理论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80-01
我国对科学研究事业加大了关注度并且加大了投入经费的力度。因为高校内的科研组织是我国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现在及未来的时间里由高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规模会变得越来越大,规模扩大的同时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不是一直处于单一的状态,一定会向多元化转变,科研经费数额的也会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因此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事务和程序也就变得复杂,高校如何做好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但是,现在一些高校并没有意识到到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了高校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高校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就出现了种种的问题,例如科研经费任意挪用、浪费等,这些问题非常严重影响了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因此,在科研经费管理出现问题的高校必须正确认识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性,高校必须加强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正确使用科研经费。
1 科研经费的定义及其基础应用理论
1.1 科研经费的定义
科研经费是指应用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所需要支出的费用。在进行科研活动中所应用的人力资本和各种物质资料的费用是科研经费,在科研活动中还需要专业的科研仪器来得到精确的数据,这些设备购置费也属于科研经费,实验时应用的实验材料及试制费,科研经费还包括科研业务费和其他管理费用等。想要把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到迅速和稳定发展,就必须有科研经费的支持,因此可以说科研经费是科研机构进行科研活动的物质前提条件,科研经费的正确使用能够保障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更能够促进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科研经费一般是由政府、企业、基金会等单位组织通过委托的方式或者是通过对申请报告的筛选来决定科研项目的承接单位,然后根据情况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用来解决特定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1.2 科研经费管理中所应用的理论
文章主要简述科研经费管理中应用的三个理论。第一个理论是全面预算管理理论,这个理论是指在已经制定的目标指导下,对单位组织将要举行的活动和活动使用的财务情况进行全面的预测,并在执行预测的过程中监控,然后把实际财务情况与制定的目标预算做对比,最后以最大程度地去实现已经制定好的目标。全面预算管理理论是各大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重要应用理论,它的核心思想是让高校的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在参与科研工作过程中拥有一份成本和效率意識,降低科研经费浪费使用。正确地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理论还可以让科研机构组织能够达到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目标和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综合水平。第二个理论是激励理论,影响科研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外在元素有很多,如科研单位的政策、工作管理制度、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等。因此高校在科研经费合理健全的情况下应该应用激励理论去充分调动每一个科研人员的在进行科研工作中的积极性,让工作人员能够争取在最短时间里完成更多的科研任务。第三个理论是协同理论,它是指系统各部分要素之间的协作,通过协同合作系统各个部分会出现新的有序结构,这样系统整体就会有良好完整的运作。在高校科研经费在管理工作进行中,各个科研和管理部门都应该进行协同工作,协同理论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掌握经费的使用情况,大大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尽量去避免经费的挪用和浪费。
2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由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和制度的不完善,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完整的和合理有效的监督措施。一些高校并没有将科研经费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就导致了高校科研经费的负责人挪用等违法现象。因为国家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以高校所提供的决算报告为标准,有时候并没有对高校所提交的报告进行详细的审核,导致了一些高校的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中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文章针对科研高校科研经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高校想要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就必须抓好对科研经费科学的监督工作。因此国家可以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制度则去保证科研经费监督实现规范化,还去应该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各高校实情的完整的监督体系,保证科研学者和管理者去合法、合理使用科研经费。二是要建立起健全的高校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制度,合理地完善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评价机制。高校应该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提升高校科研水平,这样国家的科技才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3 结语
科研管理工作是我国各所高校管理组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肩负着重要管理责任,其工作内容是对高校科研工作进行计划和科研管理政策的制订和实施。科研管理工作对高校的科研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把我国发展成科技型强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研管理工作中包括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指该校对所进行的科研活动中经费的支出等过程的管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因为近些年来高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经费呈现出了增长的趋势。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科研经费是一所高校能够顺利进行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对科研的实施与科研成果的实现起着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双琴.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1.
[2]李立鹏.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研究[J].海峡科学,2013(2).
[3]赵宪武.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矛盾与对策汇[J].事业财会,2005(5).
科研经费监管 篇10
一、中国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状况
作为科技生产力和人才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校科研在中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始终非常重视包括高校在内的科研经费投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2 年中国科研经费(研究和发展经费)支出10 240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之的1.97%,比2011 年增长17.9%,其中高校科研经费呈现出逐年上涨趋势,在总科研经费中占比也在不断提高[1]。
中国高校科研经费在过去十余年中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自2006 年后,增幅尤为显著,这与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是分不开的。另外,从教育部科技司对各高校2012 年纵向科研经费排名的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排在第一位的清华大学2012 年纵向科研经费达到25.6 亿元,而排名前十的高校平均纵向科研经费为16.4 亿元。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日益上升,其使用与监管过程究竟如何,越来越值得关注。
现阶段,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多样,科研人员往往将多渠道的经费进行渠道归一,这样便使得科研经费在预算过程中无法清晰、准确地反映来源,预算存在先天不足。经费批下来后,因为高校财务处人员规模和水平有限,无法监督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2]。项目结项后,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和效率没有得到很好的测算和评估,很多高校对此不了了之,加剧了经费的后期滥用。目前,提高科研人员综合素质、有效地控制项目支出,是提高中国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的关键。
二、中国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虽在不断增长,科研成果日益丰富。但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评价体系不健全
众所周知,科研活动作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具有很强的外部性。鉴于此,科研活动的投入和产出并非完全能够量化。目前中国针对该领域的测算指标体系尚未健全,各单位和组织所采取的测算指标不尽相同。从中国教育领域较具权威的统计机构,如教育部、统计部等发布的统计年鉴来看,对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的测算所选取的投入和产出指标,多为看得见的绩效指标。正如巴恩斯等人所评价的,“绩效指标几乎不能测量真正的绩效,他们测量的只是那些能够测量的”,“绩效指标是模棱两可或不明确的,更糟糕的是,一些不适当的指标由于其不适当的激励将成为导致无效率的直接原因[3],甚至有人认为“绩效指标只有当他们不需要的时候才被建立起来”[4]。因此,想要科学测算中国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必须建立起完整、系统的评价体系。
(二)科研工作者劳动价值未被认可
和高校或科研机构相比,科研人员是被动的一方,对于高校的薪酬管理办法,他们能选择的只有“接受”或“离开”。人作为科研活动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在很多高校有关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中却没有明确对科研人员的报酬支付,这反映了科研人员的劳动价值未被认可[5]。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不仅严重挫伤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有甚者,有些高校和科研人员通过虚假申报科研项目、做假账等方法来暗补科研津贴。在高校劳务费政策中劳务费所占比例最高的横向科研项目,一般来说最多也仅有40%,纵向科研项目则少之又少[6]。由于补贴政策不对等,申报项目多集中在利益高、见效快的项目;对于那些效果和影响需要长时间才能体现或者根本不能见效但对科研进程来说却又不得不做的项目,则少人问津。这对于科研工作者和科研活动而言,是一个“双输”的局面。
(三)科研资金和资产流失严重
高校有政策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作为管理费用,有的科研人员为了逃避上缴管理费将手头的科研项目挂靠校外,从而避开学校的监管。或以开假发票、虚报收支等手段套取现金,由于高校内部财务人员只凭借材料和手续是否齐全、准确来核对账目,对科研过程的具体收支并不了解,使得科研资金在科研工作者手中自行支配,缺乏监管。另一方面,科研主管部门只注重争取项目和收取管理费,对于最为关键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管理却疏忽大意。有的科研人员校外承接项目,资金不进入学校,但却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形资产,如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人员等进行工作,使得学校的有形资产无形中发生折旧。在学校得不到实际效益与设备补偿的情况下损失了相当数额的资产。
三、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管对策
(一)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
当前中国对于科研活动的评价,主要是以产出和成果作为评价的标准,而忽略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项目的科研过程,这对于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环境而言是不利的。中国可借鉴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对科研活动实行绩效评价制度。所谓绩效评价制度就是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和程序,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对财政支出配置和使用过程及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衡量比较和综合判断。
财政支出领域中的绩效是从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角度描述资源所处的特定状态,包含了效率、产品与服务质量及数量、机构所做的贡献,包含了节约、效益和效率,其内涵比效益、效果和效率更加广泛。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已形成了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投入产出模式为基础,以经济性、效益性、效率性(俗称“3E”原则)以及公正性为核心基准,适合部门工作特点的绩效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标准体系,它对西方公共管理实践特别是对预算管理改革产生了重大积极影响[7]。
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是提高科研质量的指挥棒,其特点是“一个部门或行业一套指标体系”。为此,必须严格结合中国实际,制定出一套符合本国、本机构的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
(二)科学设定薪资标准,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福利待遇
目前中国国家级科研资助经费管理办法中的支出范围虽然包括劳务费,但对象仅限于直接参与科研项目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受益范围窄,且补助力度小,和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付出不成正比。截至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都没有在职科研人员和项目负责人的薪酬奖励规定。鉴于此,应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工资报酬折现法,合理测算出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劳动价值,并基于此予以奖励和补贴,以激励他们能以更好、更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这不仅是尊重劳动的表现,更充分表明了国家、高校对知识创新活动的重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在重视科技发展的同时,更应对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工作人员给予人文主义关怀和物资上的奖励。这对科研活动的长期健康发展和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潜能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降低科研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