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通用12篇)
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 篇1
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癌症的常见并发症, 采用胸腔导管将胸腔积液引流后往胸腔内注入抗癌药物, 可有效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增强抗癌作用, 并能控制、改善患者症状, 对延长寿命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肿瘤科2005年1月-2008年6月治疗、护理46例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6例恶性肿瘤患者男29例, 女17例, 年龄32岁~74岁, 平均年龄61岁。以上患者胸片及B超检查提示中量、大量胸腔积液不等, 经胸腔积液病理学检查均找到癌细胞。其中肺癌23例 (腺癌14例, 鳞癌9例) , 乳腺癌9例, 卵巢癌4例, 子宫癌3例, 结肠癌4例, 恶性胸膜间皮瘤3例。经Karnofsky评分≥60分, 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
1.2治疗方法
先B超定位, 尽量选择在腋后线第6~9肋间, 患者取坐位, 消毒、铺巾、局麻, 顺肋间切1 mm~2 mm小口, 穿刺针垂直于胸壁缓慢旋转进针, 当有胸腔积液涌入保护鞘时即停止。嘱患者屏住呼吸, 缓慢向胸腔预定引流部位送入聚乙烯引流导管, 一般为20 cm~30 cm, 导管前端10 cm有10个引流孔, 抽掉穿刺针及连接的保护鞘, 导管通过三通连接一次性负压引流瓶, 保持-10 cm H2O压力, 穿刺点皮肤U形缝合固定导管, 持续引流24 h以上, 至无胸腔积液流出。经胸透或B超检查证实无胸腔积液或只有极少量积液时, 向胸腔内灌注顺铂60 mg, 协助患者仰、俯、侧、卧及头低脚高位反复交替几次, 使药物与胸膜充分接触, 用三通闭管24 h后再灌注香菇多糖注射液 (天地欣) 5 mg, 同样协助患者做相应的体位更换, 并配合静脉止呕治疗。
1.3疗效评定
1.3.1在治疗30, 60 d后复查胸片、B超或CT, 采用上海市协作组织晚期肺癌胸腔积液的疗效评定标准[1]分显效、有效、无效。显效15例, 引流时间1 d~7 d, 平均3 d, 均能将胸腔积液引流干净, 胸腔积液完全吸收, 症状消失, 胸片、B超检查无胸腔积液, 维持30 d以上。有效22例, 治疗后胸腔积液减少1/2以上, 症状改善, 维持30 d以上不需抽液。无效9例, 治疗后胸腔积液减少1/2以下, 或胸腔积液继续产生, 治疗30 d后需再次抽液。总有效率80.4%。
1.3.2生活质量评定以Karnofsky评分改善为标准, 30, 60 d后评定好转16例, 稳定22例, 恶化8例, 总有效率82.6%。
1.3.3不良反应:3例患者在穿刺时发生一过性心悸、冷汗, 操作结束后自行缓解。4例患者在灌注药物后出现发热, 体温≥38℃, 经对症治疗后好转, 2例出现气胸。
2 护理
2.1 管道护理。
严格操作规程,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保持引流管通畅, 注意观察胸腔积液颜色和量及水柱波动情况, 做好记录。引流管一般保持3 d~7 d拔除, 拔管后详细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气胸或皮下气肿等情况发生, 检查引流口有无渗液, 如有渗液者及时更换敷料。
2.2 做好病情观察及生活护理。
化疗后注意患者有无耳鸣、头晕、发热、咳嗽、恶心、呕吐及尿量多少。定期检查血象、心电图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化疗期间嘱患者多休息, 防止受凉、感冒。减少探视, 并指导患者保持口腔清洁。
2.3 饮食护理。
加强营养, 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饮食清淡易消化。并少量多餐、多喝汤水, 供给充足水分, 促进化疗药物排泄。
2.4 心理护理。
部分患者对此项操作心存疑虑, 因此, 应给予心理疏导, 做好精神安慰解释工作。详细介绍此项操作方法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 消除其恐惧、紧张心理, 并介绍一些成功病例, 以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在治疗中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摆放体位, 使药物发挥最大疗效。在化疗期间患者除遭受肿瘤带来的痛苦外, 还要忍受化疗带来不良反应, 如恶心、呕吐、疲劳乏力、厌食、脱发等, 均要积极做好相应处理。并认真听取患者需求, 帮助患者克服化疗带来的身体不适及不良情绪, 尽量使患者的承受能力发挥到最佳状态。
3 讨论
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操作简单、迅速, 由于管腔细, 对患者损伤小, 不影响走动及睡眠, 能保留2 d~7 d, 可一次性将胸腔积液引流干净。正确的护理措施能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治疗, 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小青, 瘳美琳.胸腔内注射短小棒状杆菌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观察[J].实用肿瘤学杂志, 1996, 6 (1) :34
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 篇2
胸腔穿刺术
【适应证】
1.有胸腔积液者,为明确其积液的性质或抽出胸腔积液以便检查肺部情况。
2.通过抽气、抽液、胸腔减压治疗单侧或双侧气胸、血胸或血气胸。
3.缓解由于大量胸腔积液所致的呼吸困难。
4.向胸腔内注射抗肿瘤或促进胸膜粘连的药物。
【禁忌证】
1.体质衰弱、病情垂危难以耐受穿刺者。2.对局麻药过敏者。
3.有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出血倾血,大咯血。4.严重肺结核及肺气肿者。
5.疑为胸腔包虫病患者,穿刺科引起感染扩散,不宜穿刺。6.穿刺部位或附近感染者。【操作方法及程序】
1.术前准备
(1)穿刺点的选择与定位:若是胸腔抽气则多选在锁骨中线第 2 前肋间,若是抽液则多选在肩胛线、腋后线或腋中线第7、8肋间。若为包裹积液或少量积液穿刺,则要依据胸透或正侧位胸片、超声定位。多发性肺大泡反复气胸导致胸壁粘连的必需根据影响学资料确定穿刺点,防止误穿肺大泡导致张力性气胸。
(2)胸腔穿刺包、局麻药物等物品。
(3)向家属及患者详细说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取得患者配合和家属理解。
2.麻醉与体位
(1)体位:抽取胸腔积液时一般为坐位,嘱患者跨坐在椅子上,面朝椅背,可如病情较重可取半卧位。抽气时一般选取半卧位。
(2)麻醉:皮肤消毒,铺单后,用1%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先在穿刺点处做一皮丘,然后将麻药向胸壁深层浸润至壁胸膜,待注射器回抽出气体或液体证实已进入胸腔后拔出麻醉针头。
3.手术步骤
(1)局部麻醉后,应用胸腔穿刺针从皮肤穿刺进入,针头应沿着肋间隙的下部,下一肋骨的上缘进入胸腔。这样既可避免损伤肋间血管,又可作为进入胸膜腔的标志,避免进针过深而伤及肺组织。有经验的医师在针头刺入胸膜腔时能感到落空感,表明针头已进入胸腔。也可采用带有一定负压的注射器,以便更好地显示针头是否进入胸膜腔。
(2)当术者调整好针头位置,可以顺利地抽出气体或液体后,即由助手用血管钳在靠近皮肤表面将穿刺针固定,避免针头移位。穿刺针通过10cm长的乳胶管与一个30ml或50ml的注射针管连接。待注射针管抽满时,由助手用另一把血管钳夹闭乳胶管,取下注射针管排出气体或液体,如此可以避免空气进入胸腔。然后注射针管再连接上乳胶管继续抽吸。【注意事项】
1.穿刺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人的呼吸及脉搏状况,对于有紧张心理的个别病人应事先消除畏惧,可予穿刺前半小时给予地西泮10mg或可待因0.03g以镇静镇痛。穿刺过程中如发生晕针或晕厥,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2.穿刺针进入胸腔不宜过深,以免损伤肺组织。一般以针头进入胸腔 0.5~1.0cm为宜。在抽吸过程中,肺的复张牵拉刺激会导致病人咳嗽,应将针头迅速退到胸壁内,待病人咳嗽停止后再进针抽吸。3.每次穿刺原则上是抽尽为宜,但对大量胸腔积液,第一次抽液一般不超过800ml,以后每次抽液不超过1500ml。若因气胸或积液使肺长期受压,抽吸时速度不要过快,以免复张性肺水肿发生,当病人主诉胸闷难受时则应停止操作。
4.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或剧痛、晕厥等胸膜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抽液,并予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3~0.5ml,或进行其他对症处理。出现连续咳嗽、气短、咳泡沫痰等复张性肺水肿现象时,应予吸氧、利尿等治疗。
5.避免第九肋一下穿刺,以免穿透膈肌损失腹腔脏器。
6.操作前后应检测患者生命体征,操作后嘱其卧床休息30min。
7.对于恶性胸腔积液,可注射抗肿瘤药物或硬化剂诱发化学性胸膜炎,促使脏层与壁层胸膜粘连,闭合胸腔,防止胸液重新积聚。具体操作:于抽液5001200ml后,将药物(如米诺环素500mg)加生理盐水20-30稀释后注入。推入药物后回抽胸液,再推入,反复 2-3 次后,嘱病人卧床2-4小时,并不断变换体位,使药物在胸腔内均匀涂布。如注入之药物刺激性强,可致胸痛,应在药物前给强痛定或哌替啶等镇痛剂。【并发症及处理】 1.气胸
胸腔穿刺抽液的气胸发生率约3~20%,无症状者应严密观察,适当吸氧,摄片随访。如有症状,则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出血、气胸
穿刺针刺伤科引起肺内、胸壁内或胸壁出血。少量出血多见于胸壁皮下出血,一般无需处理。如损失肋间动脉科引起较大出血,形成胸腔积血,需立即止血,抽出胸腔内积血。肺损伤可引起咯血,小亮咯血可自止,严重者按咯血常规处理。3.膈肌损伤,肝脏等腹腔脏器损伤 4.胸膜反应
部分患者穿刺过程中出现头昏、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或剧痛、昏厥等症状,称为胸膜反应。多见于精神紧张患者,为血管迷走反射增强所致。此时应停止穿刺,嘱患者平卧、吸氧,必要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mg。5.胸腔内感染
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生,多见于反复多次胸腔穿刺者。为操作者无菌观念不强,操作过程中引起胸膜腔感染所致。一旦发生应全是使用抗菌药物,并进行胸腔局部处理,形成脓胸者应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必要时外科处理。6.复张性肺水肿
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 篇3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负压吸引自发性气胸护理
自发性气胸是指无明显外伤而产生的胸腔积气[1],是内科的急诊。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联合负压吸引代替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11月收治自发性气胸患者54例,男38例,女16例,年龄15~78岁,平均41.3岁,均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胸腔闭式引流联合负压吸引,经过治疗后病情治愈,拔管后愈后良好。
材料:单腔带侧孔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1副,一次性胸腔闭式引流瓶1套(水封瓶内需注入适量无菌蒸馏水,接胸腔引流管的玻璃管置水下1~2cm,带调压瓶的调压管末端保持在水面下10~20cm),利多卡因,一次性5ml注射器,胸穿包1个,连接管2根。
操作方法:术前对患者做好解释及心理护理等准备工作。患者取半卧位,一般选择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偏外侧进针,如患者气体量较少,也可选腋中线肺被压缩明显处进针。常规消毒穿刺点皮肤,带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局麻后用穿刺套管针沿穿刺点刺入胸腔,回抽针管有气体后插入导引钢丝入胸腔,拔出套管针,将中心静脉导管经导引钢丝进入胸腔约6~8cm后抽出导引钢丝,用透明肤贴固定导管,将导管与水封瓶上的胸腔管子连接,调压瓶出口与负压装置连接(压力—5~—8cmH2O)。
护理措施
⑴心理护理:尽量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可对比传统胸腔穿刺管和中心静脉导管的不同处,避免患者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保证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⑵保证有效的引流:①确保引流装置安全,现一次性胸腔引流瓶有两个挂钩,挂于患者床边,不易踢倒,其液平面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以防瓶内液体反流进入胸腔。妥善固定引流管于床旁,留出适宜长度的引流管,既要便于患者翻身活动,又要避免过长导致扭曲受压[2]。②观察引流瓶通畅情况,引流管内水柱是否随呼吸上下波动,有无气体自水封瓶液面逸出,调压瓶中的调节管末端保持在水面下10~20cm处,及时添加无菌蒸馏水,保持有效的负压。③防止意外:搬动患者时把中心静脉导管关闭,导管末端套上肝素帽,与水封瓶分离,避免搬动过程中发生引流管滑脱、漏气、引流液反流等意外情况,患者活动自如。
⑶引流装置及伤口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未使用一次性闭式引流系统,需每天更换引流瓶。伤口敷料每1~2天更换1次,有分泌物渗湿或污染及时更换。
⑷拔管護理:如引流管无气体逸出1~2天,夹闭1天患者无气急、呼吸困难,透视或X线胸片示肺已全部复张,可拔除引流管。拔管前做好患者及物品准备,拔管后注意观察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切口处漏气、渗出、出血、皮下气肿等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⑸出院指导:①避免气胸诱发因素,如抬举重物、剧烈咳嗽、屏气、用力排便等;②注意劳逸结合,气胸痊愈后1个月内不进行剧烈运动;③心情愉快;④戒烟。
讨论
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中心静脉导管联合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有如下优点:①操作简便易行,可单人操作,1次穿刺便可成功,不需切开缝合固定,患者恐惧焦虑心理明显减轻,术后患者心情愉悦,容易接受,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明显降低。②导管尖端柔软,对肺及心脏无刺激和损伤,组织相容性好。③留置后可直接用负压装置吸引,加速肺的复张,治疗效果明显,护患关系更加融洽。④体表部分易于固定,开闭方便,胸部活动不受限制。在复查X线或其他检查时可夹闭导管,末端用肝素帽封闭,可脱离水封瓶自主活动。⑤中心静脉导管减少胸痛、皮下气肿、肺水肿及感染等不良反应,伤口小,出血少,不留瘢痕,更适合多次气胸复发患者。
参考文献
1李辉.自发性气胸,现代胸外科急症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06.
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均为住院治疗的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的肺癌伴中、大量胸腔积液病人, 其中男35例, 女5例;年龄21岁~73岁;共采用改良式胸腔闭式引流术46例次, 分别引流出胸腔积液1 000 mL~4 700 mL, 每例病人均由胸腔内注入胞必佳和地塞米松。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358型静脉留置针1套, 一次性无菌治疗包1个, 一次性无菌负压引流器1个, 无菌橡皮管1段 (长约6 cm, 两端剪成斜面) , 创口贴1张, 3M医用胶贴1张。
2.2 方法
超声波检查确定穿刺点, 一般取腋中线或腋后线第7或第8肋间, 常规消毒皮肤, 局部麻醉。以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皮肤, 右手持静脉留置针垂直刺入胸壁, 有落空感后, 即在针栓部可见胸液, 表示已达胸腔。然后左手固定针套管, 右手取出针芯, 将留置导管由针套管内徐徐送入胸腔约15 cm~18 cm, 拔出导丝及针套管, 将无菌橡皮管一端接留置导管, 一端接负压引流器。穿刺点用0.5%碘伏消毒后贴创口贴, 并将留置管用3M医用胶贴固定, 负压引流器置于腰部以下, 以200 mL/h~300 mL/h的速度引流, 1 d~2 d后行超声波检查, 引流尽胸腔积液后, 将胞必佳600 μg以2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加入地塞米松5 mg, 由留置管内注入胸腔, 然后去除负压引流器, 肝素帽连接导管外端, 24 h后打开, 再接上引流器, 如引流液大于600 mL, 说明胸膜的脏层和壁层黏连不够, 可再注入胞必佳, 最后拔除留置管。
3 结果
按以下标准评价疗效, 显效:胸液完全吸收, 并维持30 d以上;有效:胸液减少50%以上, 维持30 d以上, 并不需抽液者;无效:胸液仍继续产生或胸液减少在50%以下者。本组40例病人经行改良式胸腔闭式引流术并胸腔内注入胞必佳后, 显效21例 (52.5%) , 有效17例 (42.5%) , 无效2例 (5%) , 总有效率95%。
4 护理
4.1 引流前护理
4.1.1 一般护理
护士应了解病人的病情、治疗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及观察要点, 按常规备齐用物。
4.1.2 心理护理
向病人解释穿刺引流的目的、重要性及术中配合的方法。如穿刺时不要移动身体, 不要咳嗽等。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使其密切配合操作。让家属了解、熟悉引流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共同协助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4.2 引流中护理
引流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 严格掌握引流液流出的速度,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严防留置管扭曲受压脱落或连接处固定不牢。定时更换引流器, 引流器低于置管处, 防止引流液反流造成逆行感染。如发现引流不畅, 可轻轻转动留置管或向外拔出留置管2 cm~3 cm, 也可向留置管内注入生理盐水10 mL~20 mL, 以冲洗留置管。
4.3 注射药物后护理
4.3.1 变换体位
首先向病人说明变换体位的意义和重要性, 鼓励并协助病人依左侧、右侧、半卧位、卧位等到顺序变换体位, 嘱病人变换体位时动作轻、柔、慢, 每种体位持续5 min~10 min, 使药液均匀分布于整个胸膜腔, 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4.3.2 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胸腔内注入胞必佳后, 可有发热、胸痛等不良反应, 发热通常在注射后2 h出现, 6 h达到高峰。体温在38 ℃~39 ℃, 多数人在48 h后恢复正常。40例病人均自觉轻度胸痛, 持续2 d~3 d缓解, 一般不必使用止痛药, 为防止发热反应, 可在注射后立即服用小剂量吲哚美辛。密切注意观察病人的体温变化, 每4 h测量体温1次, 并嘱病人多饮水。
4.4 饮食和生活护理
注射药物前引流出大量的胸腔积液, 丢失大量的蛋白质。注射药物后, 由于发热、胸痛, 影响食欲, 我们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如肉汤、鱼汤、牛奶、鸡蛋等, 必要时遵医嘱给病人补充液体、白蛋白、血浆、全血等, 以促进病人尽快恢复。同时需加强生活护理, 保证病人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 及时更换污床单、被套、衣裤, 勤擦澡, 使病人干净、舒适。
5 讨论
胸腔穿刺术是常用的诊断治疗性技术操作手段, 广泛运用于各种疾病引起的胸腔积液的治疗, 可通过胸腔穿刺术检查积液的性质而明确诊断, 同时通过胸腔内给药, 达到缓解症状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然而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发现, 传统的胸腔穿刺术对于中、大量胸腔积液需多次抽液治疗的病人而言, 具有许多缺点:①穿刺次数多, 易引起疼痛和感染;②抽液量受限制, 常因胸水未抽尽胸腔内给药治疗达不到最佳治疗浓度;③一次性抽液量过多或过速, 易导致纵隔摆动或虚脱和复张性肺水肿;④穿刺针易造成胸腔内肺损伤;⑤操作费时、费力。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常规 篇5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注意有无合并脑部、腹部等损伤,判断有无休克、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
2、评估有无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发绀;有无胸廓活动、气管移位等,判断缺氧程度。了解患者对胸腔闭式引流的了解程度,有无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措施】
1、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给予心理支持,缓解恐惧、紧张心理,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2、根据病情需要做好有关胸腔闭式引流的准备和协助医师实施胸腔闭式引流术。
3、术后24小时内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有无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发绀、四肢湿冷、血压下降等,警惕休克发生。
4、患者血压稳定后取半坐卧位,以利于呼吸和引流。
5、保持引流装置的密闭和无菌,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接头松动及脱管。一旦发生引流管从胸腔脱出,立即用手捏闭伤口皮肤,消毒处理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在协助医师进一步处理。
6、保持引流管位置适当,引流瓶应低于引流管出胸腔处60cm以上,避免引流管扭曲、折叠、受压;长管应置引流瓶液平面下3-4cm。
7、保持引流通畅,每1-2小时解压引流管一次,观察胸腔引流管水柱波动(一般4-10cmH2O),防止堵塞。如水柱波动幅度过大,提示残腔过大或肺膨胀不全;咳嗽时勿波动为引流管堵塞;水柱负压不能维持或有气体排出,考虑有肺、胸壁、管道等处漏气;水柱不断上升,可能在胸腔引流管近胸端有“活瓣”形成。若一般状态下呼吸时有大量气体排出,提示有漏气;呼吸时无气泡溢出而咳嗽时出现,提示余气未排尽。以上情况均应及时处理。
8、评估胸腔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并记录。一般情况下,24小时引流量应小于50ml。如引流了;量大于100ml每小时呈浓鲜血,持续4小时不减,应立即报告医师。
9、每日更换胸腔引流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引流量多时应随时更换。
10、评估患者是否具备拔管的指征:48小时到72小时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X线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患者无呼吸困难,即可考虑拔除引流管。
11拔管后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皮下气肿、渗液、出血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和处理。【健康指导】
1、交代患者活动、翻身时需保持引流装置的密闭和无菌。
2、鼓励患者拔管后早起活动,以利于肺复张,促进肠蠕动,增进食欲,加速康复。
气胸护理
【概念】
胸膜腔内积气称为气胸。分闭合性、开放性、张力性气胸三类。临床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发绀、气管及心脏向健侧移位、伤侧呼吸音弱等,张力性气胸常有休克、重度呼吸困难、发绀、颈部皮下及纵隔气肿明显。【评估】
1、气胸的病因。
2、病情评估(1)生命体征。
(2)疼痛的位置、性质及程度。(3)呼吸困难程度。(4)胸廓移动度。(5)气管的位置。(6)营养状况。
3、对气胸的认识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
4、自理能力。
【护理措施】
1、按胸部外科病人一般护理要点。
2、术前护理
(1)定时监测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若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脉搏细弱等休克症状,立即协助医生进行抢救。
(2)有明显呼吸困难者,协助其半卧位,给予低流量氧气吸人,必要时进行排气治疗。
(3)胸腔内气体量较少,无明显呼吸困难者,嘱其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4)剧烈干咳者,及时给予镇咳药物。(5)胸部疼痛者,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
(6)体温升高、寒战、胸痛加剧、血白细胞升高,有并发胸膜炎或脓胸的可能,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留取痰液进行细菌培养,给予抗感染治疗及降温处理。(7)鼓励病人多食蔬菜、水果及含粗纤维的事物,以免因大便干燥,用力排便而造成胸膜腔内压升高。
3、术后护理
(1)按全身麻醉病人护理要点,清醒后半卧位。(2)给予持续或间断低流量氧气吸人。
(3)定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保持呼吸道通畅,带有气管插管时随时吸痰,了解双肺呼吸音状况,协助病人咳嗽、咳痰、痰液黏稠时定时给予雾化吸人。
(5)保持胸腔引流通畅(按胸腔闭式引流护理要点)。(6)根据病情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7)早期活动,有利于肺膨胀。
【健康指导】
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气胸的知识,使其了解发病的诱因,判断气胸的类型、症状及预防措施。
2、根据病人及家属的理解能力,教会其自救的方法。
3、不要进行剧烈的体育活动。
4、保持良好心态,促进康复。
胸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了解患者健康情况:每日测量生命体征;测量心肺功能,包括心电图检查、肺功能试验等。
2、做好术前宣教:指导病人做好心理准备,消除恐惧、忧虑。向病人说明手术的必要性、麻醉方法、手术过程、手术切口;讲述各种管道的作用,如胸管、胃管、氧气管、补液的目的;讲述术后并发症及预防方法;讲解呼吸治疗对肺部复张的重要性及方法(深呼吸、有效咳痰),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3、纠正营养不良,嘱病人保持口腔卫生,戒烟、酒。
4、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尿、排便训练。
5、术前1日:皮肤准备、肠道准备(酚酞2片口服)、配血、药物过敏试验。
6、术前晚根据患者需要,服用镇静药。
7、术日晨准备:遵医嘱导尿;注射术前常规用药;将患者病历、X线胸片、手术用药交手术室工作人员。
二、术后护理
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每10~30分钟测生命体征1次,病情平稳后1~2小时测量1次。
2、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末梢循环情况:末梢毛细血管充盈时间长、局部队发绀及皮温低常提示组织灌注不良。
3、维持血压在110~120/70~80mmHg:血压增高可能是疼痛、缺氧、输血糕点液过快导致;如血压下降可能为容量不足、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注意监测中心静脉压(CVP8~12cmH2O):CVP高提示心功能不全、高血容量;CVP低提示血容量不足。注意监测心率(HR):80~100次/分钟(心率快可能后会逐步降低,若持续增高,应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4、体位:患者未清醒时平卧,清醒后半卧位,注意抬高床头30~50°,可减轻局部充血和水肿,同时使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有利于气体交换、引流;全肺切除术后禁止完全侧卧位,患者术后7~10日内晋严格卧床休息,多取半卧位,以减轻膈肌对胸腔的压力,有利于呼吸。并协助其经常变换体位,活动肢体,以防肺栓塞。禁止患者采取卧位,以免引起纵隔过度移位及大血管扭曲,导致循环呼吸异常。
5、严密观察全肺切除患者健侧呼吸音及气管位置,保持健侧呼吸音清晰,颈部气管居中,严防健侧痰滞留或不张。若发现气管向健侧偏移,应及时报告医师,开放闭式引流,适当排放术侧胸腔积液,防止因术侧胸腔积血、积液过多,致使纵隔移位、回心血量受阻、健侧受压导致的循环呼吸障碍。排放胸腔积液一次排量不得超过800ml,且速度要慢。
6、呼吸治疗:术后给予患者鼻导管吸氧3~5L/min至生命体征平稳。第1日晨始护士协助拍背咳痰,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咳痰时保护伤口、减轻疼痛:护士站在患者非术侧,伸开双手,五指合拢,越过中线,双手分别置于患者胸部前后,压紧伤口,待患者咳嗽时稍加用力。可按压胸骨上窝处气管,以刺激咳嗽排痰,必要时给予鼻导管气管内吸痰。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2次/日,20分钟/次。训练患者吹气球、使用呼吸训练仪。
7、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1)原理:利用重力引流。目的:排出胸腔内的气体和液体,重建胸腔负压使肺复张,平衡压力预防纵隔移位及肺受压缩,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
2)置管部位:①排出气体:胸管置于患侧锁骨中线外侧第2肋间;②引流液体:胸管置于患侧7~8肋间,腋中线或腋后线;③引流脓液:胸管置于脓腔最低点。上肺中切除术患者放置2根胸管,上面排气,下面排液。全肺切除术患者胸管夹闭。
3)影响引流的因素:水封瓶位于胸部以下60~100cm,禁止高于胸部。胸管过短在患者咳嗽或深呼吸时胸水可能回流导致感染。胸管过长可能扭曲、增大呼吸道无效腔,不易引流从而影响肺复张。注意患者翻身活动时应防止胸管受压、打折、扭曲、脱出。保持胸管通畅,每15~30分钟挤压1次。
4)维持引流系统密封,长管在液面下2~3cm,接头固定。更换或倾倒时放无菌生理盐水500ml.5)观察记录引流液量:正常者术后5小时内每小时少于100ml,24小时少于500ml,颜色由鲜红色逐步变为淡红色。
6)拔管指标:48小时后,肺完全复张,12小时内引流液少于50ml,无气体排出,水柱无波动,听诊呼吸音清晰即可拔管。拔管后用无菌油纱堵塞引流口,以防气胸。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皮下气肿、渗液。
7)镇痛:应用病人自控镇痛(PCA)或哌替啶50mg肌内注射、吗啡微量泵入、口服镇痛药等。
8)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液应24小时匀速滴入,保持出入平衡。肺叶切除(全肺切除)、婴幼儿、老年人、心肺功能不全者控制速度,限制钠盐,防止肺水肿。
9)饮食:肺叶手术者清醒后进流食,翌日普食;食管手术者禁食,排气后遵医嘱进食、水。
10)活动:指导患者床上活动四肢,抬臀,锻炼患侧肢体。
11)保持排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以防止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肺负担,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心律紊乱。
【健康指导】
1、保持休养环境安静、舒适、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并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减少与流感人群接触,预防感冒。
2、合理膳食:食管手术患者应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以高蛋白质、高热量食物为主,严禁暴饮、暴食,术后1个月内不吃硬质颗粒食物,药片、药丸应研粉化水后服用,禁食辛辣刺激食物;进食后如有返酸应在进食后2小时内不要卧床,睡眠时将枕头垫高。
3、适当活动,进行患侧上肢的运动(爬墙或摸对侧耳朵),促进康复,多做深呼吸运动,锻炼心肺功能。
4、有吸烟嗜好的病人,劝其戒烟。
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 篇6
【关键词】胸外伤;闭式引流术;临床疗效观察
在临床中有多重因素导致患者的胸膜腔产生积血,这种症状为血胸[1]。由于空气进入胸腔形成气胸,气胸分为三种,分别是开放性气胸、闭合性气胸、张力性气胸[2]。应该尽量避免血气胸的发生,否则后果严重。对选择胸腔引流进行胸外伤的治疗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回顾性的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住在我院心胸外科采用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胸外伤的60例患者资料,观察临床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住在我院心胸外科采用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胸外伤的60例患者,患者的年龄分布在10-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5.36)岁,其中男性患者为48例,女性患者为12例。依据胸外伤造成胸腔病变的原因分型,患者发生血胸的患者为40例,发生气胸的患者为10例,另外10例为血气胸同时出现的患者;依据胸外伤造成血胸、气胸、血气胸的位置分型,发生在左侧胸部的为25例,发生在右侧胸部的为25例,发生在双侧的胸部的患者为10例。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均发生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以及胸闷、胸痛的现象。
1.2治疗方法
对全部患者行胸腔穿刺术或者是例行CT扫描、胸部X片、彩色B超检查,确诊为血气胸后,再依据患者自身的具体状况采取胸腔闭式引流术。一般选择做胸腔闭式引流术的部位为患者的受伤同侧锁骨中线的第二肋间,该位置是做引流时进行插管的区域。最佳的插管位置为伤侧的腋中线第6-8肋间。患者经过插管部位进行皮肤消毒后采取半卧位,接受穿刺的位置使用3-5mL麻醉药物1%普洛卡因进行浸润,之后切开2cm左右皮肤,做好准备工作之后将经过消毒和润滑的橡胶管或者是胶皮管从穿刺部位插入到胸膜腔内约3-4cm,将无菌水封瓶同末端导管连接在一起,连接完成后对切口部位进行缝合并且妥善的将引流管固定。患者在插入引流管之后的24h,尽可能准确、详尽的记录引流管的流量,帮助医生随时掌握和了解病人的病情变换,是否存在进行性的出血,是否排除胸膜内气体或者是多余的积血。通过观察确定肺部处于膨胀的状态下,才可以将连接管拔出,确保患者的安全。
2.结果
患者经过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胸外伤,治愈率高达91.67%,死亡率仅为8.33%,如表1所示。
表1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胸外伤的疗效分析
胸外伤治疗手段例数(n)治愈例数(n)治愈率(%)死亡例数(n)死亡率(%)
胸腔闭式引流术605591.6758.33
死亡病例经过临床确诊的原因为纵膈部发生气肿、伤及心脏的大血管、颅脑损伤严重各1例,胸膜联合多发伤2例。治愈的患者中存在5例,闭式引流术后动态分析和观察得出开胸治疗的指征,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均治愈,效果显著。
3.讨论
在对胸外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提供患者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依据患者的不同需求为患者提供氧气吸入、镇痛剂,且及时补充血容量,还可以为患者提供胸腔闭式引流术、刨胸探查术、胸腔穿刺抽气3种治疗选择[3]。而胸腔闭式引流则是现阶段在观察是否存在活动性的出血、患者胸腔内是否存在积血或者是积气两方面效果较佳,患者自身的体循环以及整体的呼吸节奏均较之前有很大的提高,使患者的肺部扩张恢复较好。胸腔闭式引流术是一种治疗胸外伤的有效手段,为剖胸探查奠定基础。胸腔闭式引流术需要做到如下:
第一,选择适合引流管。引流管最常见的三种材料为乳胶、塑胶以及硅胶。目前医疗上常用的为硅胶、乳胶导管,导管的优势在于具备性能较佳的弹性,且不会由于外力的改变而发生扭曲及变形的可能。选择长度控制在40-60cm之间。
第二,引流部位选择合理。依据患者具备的不同病症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引流管插入位置,才能更好的实现治疗的最终目的。单纯的气胸或者血胸的患者,分别将导管置于上胸部、下胸部两处为最佳位置;液气胸者应先明确气胸和血胸所占比例,对于患者一般采取下胸部的位置进行穿刺,部分患者由于需要分别在胸部的上下部位各放置一根导管,实现最佳的引流效果。
第三,观察胸腔闭式引流术。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对患者的引流液进行密切的观察,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引流量,特别是插管初期。由于部分病人还需进一步开胸治疗,明确开胸指征,具体如下:①气胸患者进行引流过程中,若是气体持续的被引出一周以上,则必须再次仔细对引流管系统是否处在密封的环境下进行检查,要将气管、支气管存在较大的裂口及损伤的可能性考虑在内;②血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初期的引流量若是在1000-1500mL之间,或者是每个小时的引流量可以达到200-300mL,则是临床上进行性血胸的最常见临床表现;③若是经过穿刺将引流管留置在胸膜腔内,引流仍是不通畅,胸部的状况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或者是逐渐出现加重的现象,应将凝固性血胸、膈肌发生破裂现象考虑在内,作出进一步的明确检查,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手段。
实验结果显示,胸腔闭式引流术是目前治疗胸外伤最佳的治疗手段,治愈率高达91.67%,死亡率仅为8.33%。
综上所述,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胸外伤的治愈率较高,死亡率较低,创伤性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为剖胸探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流.在胸外伤疾病中应用双管胸腔闭式引流术心得[J].中医药指南.2010,08(04):23-26.
[2]张秋生,于涛.外伤性血气胸56例治疗体会[J].健康必读(下询刊).2011,05(02):12-16.
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 篇7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组46例, 男性30例, 女性16例。年龄9~74岁, 平均34.3岁, 左侧气胸21例, 右侧气胸25例。自发性气胸30例, 创伤性气胸16例。对照组30例, 男性31例, 女性19例。年龄12~72岁, 平均36.7岁, 左侧气胸30例, 右侧气胸20例。自发性气胸35例, 创伤性气胸15例。全部病例X线胸片或胸部CT检查均显示中等量以上气胸, 其中16例合并少量胸腔积液或血胸。实验组病例选择标准:除了符合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术适应证以外, 患者需具备以下条件: (1) 影像学显示气胸非局限性气胸且肺与侧胸壁无明显粘连。 (2) 患侧无严重影响上肢外展的疾病或外伤。 (3) 合并胸腔积液或血胸患者胸腔积液 (血) 量少, 无需同时引流。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实施手术。实验组术前准备同常规手术方法, 患者平卧或半卧位, 患侧上肢适当外展显露腋下区域, 切口选择在腋前线胸大肌外侧缘,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经第三肋间分离肋间肌进入胸腔, 向胸顶方向置入引流管, 接水封瓶后观察有气泡溢出说明置管成功, 缝合切口妥善固定引流管。两组病例术后采用口服曲马多片镇痛, 全身应用抗生素、支持、对症治疗, 注意保持胸腔引流管通畅, 无气体引出并拍片检查肺完全膨胀后拔除引流管。>72h仍有气体引出或肺不能完全膨胀, 自发性气胸则视患者情况行胸腔硬化剂治疗或电视胸腔镜探查, 创伤性气胸则行电视胸腔镜探查。
1.3 术后疼痛评价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1], 于术后12、24、36h评价术后疼痛。疼痛评分方法为:先在白纸上划一条长10cm的水平线, 线的最左端表示无痛, 最右端表示极度疼痛, 从左向右疼痛逐渐加重。患者根据疼痛的程度, 在线上做记号, 测量记号到线左端的长度 (单位:cm表示) 。
1.4 引流时间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引流时间 (单位:h表示) 。
1.5 引流管堵塞或脱落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引流管堵塞或脱落情况的发生例数。
1.6 统计学分析
疼痛评分和引流时间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将获取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统计软件采用SPSS10.0, 进行t检验及χ2判断差异的显著性, P<0.05认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病例均手术成功, 实验组有13例, 对照组有15例因肺持续漏气行胸腔硬化剂治疗或电视胸腔镜探查。根据统计学分析, 实验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两组患者引流时间:实验组为77.5±11.36h, 对照组为74.7±12.32h, 时间对比无差异 (P>0.05) 。术后引流管堵塞或脱落情况的发生例数实验组3例, 对照组11例, 实验组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气胸患者经锁骨中线第二肋间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是胸外科基本手术技术之一, 但在临床实践中有以下诸多不足之处: (1) 引流管位于前胸, 易被触碰加重疼痛; (2) 该处置管需穿过胸肌, 男性患者胸肌较发达, 胸壁组织厚延长了引流管行径, 造成置管时相对困难。术后影响患者上肢运动, 患者活动上肢时胸大肌的收缩运动也容易造成引流管脱落; (3) 前胸部置管术后遗留的瘢痕暴露明显, 尤其对女性及瘢痕体质的患者缺乏美学观点; (4) 胸管垂直置于胸腔内, 与肺垂直接触, 可能造成肺损伤或造成胸膜刺激疼痛加重[2]。经腋前线第三肋间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可行性和优点是: (1) 腋前线第三肋间和锁骨中线第二肋间位于相同的水平面上, 符合气胸在胸腔高位置管引流的要求。 (2) 腋下侧胸壁区域是胸壁肌肉移行的“裸区”, 该处肌层组织薄弱, 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尤其对胸肌发达的男性患者肋间隙更容易触摸定位。 (3) 气胸患者的特点是气胸多位于胸腔上部及外侧, 这也使得从侧胸壁置管引流成为可能。 (4) 对于既往曾行经锁骨中线第二肋间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复发性气胸患者来说, 原引流处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胸膜粘连, 再经该处置管引流势必增加手术风险, 而且影响引流效果。 (5) 从该处置管更容易使引流管沿侧胸壁向上, 管与肺呈侧壁接触, 避免肺损伤[2]。 (6) 引流管位于腋下更方便患者活动, 瘢痕隐蔽符合美容观念。 (7) 如果术后肺持续漏气需行电视胸腔镜探查, 该切口可当做操作口使用, 从而减少手术创伤。我们的实践表明, 经腋前线第三肋间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部分气胸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能够减少创伤, 易于术后管理, 容易被患者接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Wewers ME, Lowe NK.A critical review of visual analogue scales in the measurement of clinical phenomena[J].Res Nurs Health, 1990, 13 (4) :227-236.
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初发自发性气胸146例,所有患者均经X线胸片、胸部CT检查或床边诊断性胸腔穿刺确诊。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4组,开花引流管组、带针胸导管组、中心静脉导管组及猪尾巴引流导管组。各组临床资料见表1及表2。
注:*肺部感染、肺泡蛋白沉积症各1例;**经皮肺穿刺所致的医源性气胸
1.2 材料
开花引流管(26FR)由济南晨生医用硅胶制品有限公司提供;带针胸导管(24FR)由太平洋医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中心静脉导管(16Ga型20 cm单腔8FR)由珠海尼亚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猪尾巴引流导管(14FR)由邦拓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
1.3.1 置管位置
选择患侧腋前线第3或第4肋间隙79例;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41例;局限性气胸根据X线胸片或模拟机定位26例。
1.3.2 操作步骤
各组均在常规皮肤消毒局麻下进行。开花引流管组:手术切开皮肤钝性分离,钳夹开花引流管插入胸腔接水封瓶引流。带针胸导管组:不需切开皮肤,用带针胸导管直接经皮插入胸腔退出针芯,接水封瓶引流。中心静脉导管组:持穿刺针于穿刺点直接进入胸腔,回抽见气体后将导丝经针芯置入胸腔约8~10 cm,退出穿刺针,扩皮器扩张皮肤后经导丝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退出导丝接三通管后接上水封瓶。猪尾巴引流导管组:先将导直管向猪尾巴管尖端推直,穿刺针放入猪尾巴导管,当针尖外露时,锁紧内针,导直管移除,经皮穿刺进入胸腔,确定有气体排出时,猪尾巴管向前推,接上水封瓶,将线拉紧后锁紧公接头,扣上固定环。
1.4观察指标
1.4.1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胸部X线片肺完全膨胀。有效:肺基本膨胀,肺压缩约≤10%。无效:肺压缩>10%。
1.4.2 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进行评分。
1.4.3 术后并发症
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频率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各组患者治疗结果及肺膨胀时间分布见表3、表4。
注:P>0.05;有效率=(治愈数+有效数)/同组总例数
注:与猪尾巴引流导管组比较,*P<0.05
2.2 疼痛程度
各组病例疼痛程度对比见表5。疼痛程度≥7的小口径引流管组(中心静脉导管组与猪尾巴引流导管组)与大口径引流管组(开花引流管组与带针胸导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术后并发症比较
各组并发症比较见表6。猪尾巴引流导管组较其他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自发性气胸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肺和胸腔破裂,肺和支气管树内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对于绝大多数自发性气胸的初次治疗,均需胸腔闭式引流[1]。但临床上选择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方法颇不一致,笔者对临床上4种胸腔闭式引流术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开花引流管组其优点是管径大,引流充分,效果较好,特别适合胸腔内有粘连的气胸,如尘肺合并气胸[2],但操作复杂,创伤性大,管质较硬对组织刺激性大。本组病例疼痛明显,疼痛程度≥7占43.2%,并发症发生率为40.5%且并发复张性肺水肿,支气管哮喘各1例,有效率和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带针胸导管组管质柔韧性好,顶端圆钝光滑,对组织刺激性小,有弹性不易折断,管腔较大能保持引流通畅,无需切开皮肤等。但因穿刺针及管径较大,术者用力较大,对技术不熟练者不易把握。表5、6显示患者依然疼痛明显,并发症较多,且疗效未见提高。近10年来有文献报道采用中心静脉导管作胸腔闭式引流术[3,4],其操作简单,疼痛轻微,并发症较少,但气体引流不畅,引流管易堵塞,脱离及折断。本组临床资料显示,有效率较低为85.7%,但与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肺膨胀时间较长,特别是>120 h与各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疼痛轻微,疼痛程度≥7为0,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为33.3%,但与开花引流管组和带针胸导管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猪尾巴引流导管组作胸腔闭式引流术是近2年笔者采用的新方法。本组临床资料显示,尽管有效率与各组无明显差异,但较中心静脉导管组有所提高,肺膨胀时间特别是<36 h和>120 h,与开花引流导管组和带针胸导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心静脉导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程度轻微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当,与其他两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发生率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1例胸腔内出血,复张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注:*并发胸腔出血1例;△并发复张性肺水肿、支气管哮喘各1例;#诱发心律失常;**并发引流管折损。
猪尾巴引流导管组原先用于胆道、肝脏及肾脏等引流,近2年来笔者用作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初发自发性气胸,并与临床上常用的3种胸腔闭式引流术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本组临床资料显示,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探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有文献报道初次治疗气胸推荐使用10~14F引流导管,增大管径20~24F并不能有效提高治愈率[5]。猪尾巴引流导管管径为14F,能较好地达到满意的引流效果。(2)其材质是TPU(聚氨酯),柔软,有弹性,有一定支撑力,不易弯折,尾端呈猪尾巴状不易脱落。(3)管腔表面有一层亲水性披膜,降低穿刺时阻力,减轻穿刺时疼痛,可减少增生组织的附着,避免沾粘,不易堵管。(4)管径较细,直接穿刺,无需扩张器扩皮,属于微创,术后患者可自主活动,不影响患者吃饭,睡觉及深呼吸等活动,容易为患者接受。(5)可接三通管直接用注射器抽气或抽液,加速肺膨胀,缩短肺膨胀时间,并可控制气体引流速度和容量,从而可避免发生复张性肺水肿等并发症。因此,采用猪尾巴引流导管组作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创伤性小,对组织刺激性小,疼痛轻微及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4种不同术式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初发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初发自发性气胸146例,根据不同术式胸腔闭式引流分为4组,开花引流管组、带针胸导管组、中心静脉导管组及猪尾巴引流导管组,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比较各组临床疗效、肺膨胀时间、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结果 中心静脉导管组疗效较低,但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膨胀时间特别在<36 h、>120 h时间段,猪尾巴引流导管组与开花引流管组、带针胸导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心静脉导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程度比较,疼痛程度≥7的小口径引流管组(中心静脉导管组与猪尾巴引流导管组)与大口径引流管组(开花引流管组与带针胸导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发生率猪尾巴引流导管组较其他各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猪尾巴引流导管组做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初发自发性气胸,具有微创、效优,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猪尾巴引流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自发性气胸
参考文献
[1]Henry M,Arnold T,Harvey J.On behalf of the BTS Pleural Disease Group,a subgroup of the BTS Standards of Care Committee.BT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Thorax, 2003,58(SupplⅡ):39.
[2]张映铭,徐晨耕.尘肺合并气胸11例临床分析.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杂志,2004,21(4):255-256.
[3]张建勤,陆玄华.单腔深静脉置管针做气胸引流临床应用.浙江临床医学,2002:4(3):201.
[4]范昭豪.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疗效观察.中国医学创新,2009,18(6):24-26.
胸腔闭式引流术前术后护理体会 篇9
关键词:胸腔闭式引流,术前,术后,护理,体会
胸膜腔负压的存在对保护肺的扩张和通气功能十分重要任何损伤或破坏胸膜腔的完整,使负压消失,都将导致呼吸循环功能的紊乱。外伤性或自发性气胸、血胸、脓胸以及心胸手术后均需安置胸腔闭式引流,目的是将胸腔内的气体、液体、血液、脓液引流到体外,恢复和保持胸腔内的负压,维持纵隔的正常位置,促使术侧肺迅速膨胀,防止感染[1]。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收治胸外科患者78例,其中交通性气胸8例,张力性气胸6例,血气胸42例,脓胸4例,液气胸15例,进胸膜腔手术3例。引流时间最长32d,最短3d。年龄18~80岁,其中男性55例,女性23例。78例均结合临床治疗。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介绍术前准备的内容及必要性,包括术前排便,准备氧气及急救药物等。
(2)介绍手术方法,手术环境,手术操作者,置管部位,术中、术后可能经历的感觉,手术大概经历的时间。
(3)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医护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心理护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它是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做好心理护理,掌握、提高交流技巧,做好心理疏导。有利于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使其配合医护工作。便于治疗。
(4)告知病人胸腔闭式引流的注意事项,指导病人保持半卧位,更换体位或活动时,如何防止引流管脱出,离床活动时,要使引流瓶低于引流口位置。
2.2 术后护理
2.2.1 对症护理
病人大因术后疼痛不适,身上有引流管活动力下降,出现焦虑、恐惧。要安慰病人,鼓励病人深呼吸,克服疼痛进行有效咳嗽排痰,讲解有效咳嗽排痰的重要性,咳嗽时轻提引流管,防止摆动,必要时用镇痛药作雾化吸入,以利排痰。也可用雾化吸入祛痰剂,促使痰液咳出,预防肺部感染。
2.2.2 采用体位半卧位,持续吸氧,减少呼吸困难
将患者置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鼓励病人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运动,利于积液排除,恢复胸膜腔负压,使肺扩张。
2.2.3 保持管道密闭和无菌
使用前检查管道装置的密闭性,胸壁伤口引流和周围皮肤,用油纱布包盖严密,更换引流瓶时必须先夹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2]。
2.2.4 维持引流通畅
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病人胸腔,以免引流液倒流入胸腔造成感染,定时挤压引流管,每30~60分钟1次,并观察水柱是否有波动,必要时请病人深呼吸或咳嗽观察。
挤压方法:(1)护士站在患者术侧,双手握住排液管距插管处10~15cm,太近易使引流管牵拉引起疼痛,太长则影响挤压效果。挤压时两手前后相接,后面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闭塞,用前面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用力、快速挤压引流管,使挤压力与手掌的反作用力恰好与引流管的直径重叠,频率要快,这样可使气流反复冲击引流管口,防止血凝块形成而堵塞管口,然后两只手松开,由于重力作用胸腔内积液可自引流管中排出,反复操作;(2)用止血钳夹住排液管下端,两手同时挤压引流管然后打开止血钳,使引流液流出。遇到特殊情况时,如患者发生活动性内出血,应不停的挤压引流管[3]。
2.2.5 妥善固定
引流管在床缘上固定应留有足够长度,以备翻身时不被拉出,搬移病人或换水封瓶时,须将引流管用2把血管钳钳夹近端。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低于膝关节,保持密封。
2.2.6
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水柱波动范围并详细记录。
2.2.7
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皮肤,消毒后用凡世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生作进一部处理,如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立即双钳夹闭胸壁导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装置。
2.2.8 拔管指征及处理
48~72h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h引流液<10mL,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病人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方法是嘱病人先深吸一口气后屏气即可拔管,迅速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宽胶布密封,胸带包扎1d。
2.3 拔管后护理内容
观察病人有无胸憋、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皮下气肿等症状。
3 体会
胸腔闭式引流的原理是利用重力,保持相对密闭,排出胸腔内积液、积气。而使液、气体不能返流,使胸腔内负压恢复,促使肺迅速膨胀,消除胸内残腔,平衡压力,预防纵隔移位及肺萎陷。因此,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护理对病人的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置胸腔闭式引流患者术前、术后、拔管前后的护理,患者及家属均能很好的配合,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达到治疗和护理的目的,病人问卷调查满意率达99%以上。只要我们对患者进行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的护理,就能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姜秀丽.胸腔闭式引流术术后的护理[J].青岛医药卫生,2008,40(3):236.
[2]吴钟琪.医学临床“三基”训练[M].第2版.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6.
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8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5.4岁, 年龄最大的患者为72岁, 最小患者仅5岁;其中女l2例, 男62例。患者中血胸与气胸分别为40例与20例, 另有20例患者为血气胸。39例为左侧胸, 31例为右侧, 而双侧患者为10例。全部患者在入院时治疗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和胸痛、闷。
1.2 治疗方法
对患者首先通过胸腔穿刺或CT、胸片、B超进行检查, 确认为血气胸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胸腔闭式引流术。一般选择患者伤侧前锁骨中线第2肋间设置为引流气体插管;若是引流液体伤侧腋中线第6~8肋间则为插管最佳位置。接受治疗的患者经皮肤消毒后采取半卧位, 对接受穿刺部分使用3~5 mL 1%的普鲁卡因进行浸润, 而后切开皮肤约2 cm, 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将橡胶管或塑料管插入至胸膜腔内3~4 cm, 之后将其尾部与无菌水封瓶连接, 连接结束后可以将切口缝合并将引流管固定。患者插入引流管后, 应当对其24 h内的流量详尽的进行记录, 以便医师判断患者是否有进行性出血, 引流液或气体是否仍有排出, 若对患者插管进行拔管, 必须确定肺膨胀状态, 确定良好后方可实施。
2 结果
本研究患者整体治愈率达到了93.8% (75例) 。其余5例患者为死亡 (6.2%) 。死亡病例经确认其原因分别为纵隔气肿, 心脏大血管受到损伤, 颅脑严重外伤各1例。治愈患者中有5例患者在经过闭式引流术后通过动态观察发现有开胸指征, 经过针对性治疗后患者皆被治愈。
3 讨论
在诊治外伤性血气胸患者时, 尽可能的保持患者治疗环境的安静, 同时对患者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吸氧、止痛镇静和补充血容量, 此外治疗方式还有胸腔闭式引流、胸腔穿刺抽气抽血和剖胸探查3种方法供患者选择。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胸腔闭式引流, 在对患者无论是出现活动性出血的观察方面, 还是在引流患者积血积气方面的表现都很优异, 不仅使得患者的呼吸与循环得到改善, 更使得患者的肺脏更好地复张[2]。由此可见胸腔闭式引流作为一种有效地治疗方法, 还可以提供有力剖胸的探查依据。
3.1 引流管的选择
一般在引流管的材料选择上多为乳胶、硅胶和塑料。目前我们多选择硅胶或乳胶导管, 因具有良好地弹性, 不会因外力影响产生挤扁扭曲而变形[3]。在长度方面多在40~60 cm之间。根据对患者引流目的的具体请款选择不同内径的引流管, 如选择1.5~2.0 cm的硅胶导管进行排血, 而0.6~1.0 cm乳胶管多用于排气, 如果患者需要排脓还可以选择更大内径的导管。
3.2 选择合适的引流部位
对患者进行引流管安置需要结合患者具体病症来进行, 如此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如单纯气胸者与单纯血胸者, 应当分别置管于上胸部引流管与下胸部为宜。若患者为液气胸, 首先要考虑到更多的以积气还是积血, 通常对患者是置下胸部引流管, 部分患者同时同时置上、下胸部两根引流管, 以求达到更好地引流效果[4]。在临床中常会因因右侧膈肌高除左侧一个肋间, 造成置管位置偏低, 而错误的植入患者的腹腔。故在置管之时首先对患者进行胸腔穿刺, 确认液体穿出后再对患者进行置管。
3.3 剖胸探查指征
胸引术具有治疗性与诊断性双重目的性。在对本研究患者中5例接受剖胸手术的患者进行总结时, 可以看出如果患者接受胸引手术后仍然有漏气现象发生, 呼吸困难的状况也没有好转的迹象时, 通常就是因为肺支气管出现断裂或较大裂伤, 患者具有有剖胸探查指征。患者经过置胸引管3~4 h达到150~200 mL每小时引流量并没有减少迹象, 就应当进行剖胸探查[5], 以观察患者是否有胸腔内活动性出血。
3.4 引流管的拔除
通常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在2~3 d之内。患者在不再有气、液体排出, 并经过X线确认肺膨胀良好, 就可以将引流管拔除, 拔除时间是以患者引流量来进行确定。迟发性血气胸患者应当至少引流一周以上, 如果患者接受引流超过3周其引流量依然在50 ml以上, 其引流液色泽呈淡黄色, 则需考虑是否是因引流管造成患者局部刺激所引发所致, 这是因为引流管对胸腔所造成的刺激就可以每天产生100 ml的胸液。据此可将引流管及时拔除并行动态观察, 同时实施胸腔穿刺治疗。
摘要:目的 总结胸腔闭式引流术在胸部创伤中应用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治愈75例, 治愈率93.8%。死亡5例, 死亡率6.2%。死亡原因包括伤及心脏大血管1例, 纵隔气肿1例, 胸腹联合伤2例, 严重颅脑外伤1倒。有5倒闭式引流术后动态观察有开胸指征, 其中1例诊断为右主支气管断裂, 手术修补;1例通过观察明确为胸内进行性出血, 行剖胸术处理损伤病变及出血;1例动态观察有膈肌破裂, 经胸或经腹手术修补;1例凝固性血胸, 行开胸清除凝血;1例引流1周仍有气体不断引出, 后仔细检查发现为引流管破损漏气所致。结论 在胸部创伤中及时正确的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对于胸部创伤的救治有重要意义, 能有效减轻创伤疼痛, 便于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病情的进一步加重, 减少开胸, 促进病情迅速康复。
关键词:胸腔闭式引流术,胸外伤,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徐文怀, 张文杰.外科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5:230.
[2]鞠红卫, 王艳龙, 高春霞, 等.预防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问题及决策.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2010, 31 (6) :35-36.
[3]赵亚铃.肺结核并发支气管胸膜瘘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14) :100-101.
[4]李青梅.胸腔闭式引流患者的护理体会.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5) :178-179.
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 篇11
胸腔积液(pleural effusions)是呼吸系统的常见问题,对于胸腔积液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胸腔穿刺抽液,常需反复多次穿刺且间隔时间长易导致胸水包裹、胸膜增厚,给临床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而采用硅胶管、塑料管等引流,对病人损伤大,患者痛苦大,依从性差。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技术常用于临床补液、输血、静脉营养支持和测定中心静脉压。我科2009-01至2012-01对70例胸腔积液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技术进行胸腔穿刺置管引流及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0例胸腔积液患者,其中男49例,女21例,年龄28~78岁,平均45岁;结核性胸腔积液41例,恶性胸腔积液20例,脓性胸腔积液5例,低蛋白血症4例;大量积液25例,中等量积液40例,少量积液5例。置管时间6~32d,平均10 d。
1.2 穿刺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均于超声引导定位下穿刺置管。常规消毒穿刺部位,铺无菌洞巾,利多卡因局麻后,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从上一肋间隙缘垂直进针、缓慢进针,边进边回抽,当有落空感并抽出液体后停止进针,左手固定穿刺注射器,将中心静脉导管沿导丝外漏部分逐渐推进,插入胸腔达12~15 cm,拔出导丝,同时关闭导管以防气体进入胸腔,无菌胶贴固定导管,以三通管与无菌引流袋相连,打开关闭的导管,此时可见液体流出。
2 结果
本组经该方法确诊的49例,其他方法确诊21例,阳性率70%。较胸穿穿刺液、粗管闭式引流液阳性率明显提高[1]。其中除1例因引流管脱落而重新置管引流外,无1例发生复张性肺水肿、液气胸等并发症。本组结核性胸腔积液41例,恶性胸腔积液20例,脓性胸腔积液5例,低蛋白血症4例;其中48例完全缓解(CR),,14例部分缓解(PR),总有效率(CR+PR)89%。结论胸腔积液主要病因是结核和肿瘤,结核患者以青年居多,恶性肿瘤以老年患者居多。
3 讨论
中心静脉导管在治疗胸腔积液有下列优点: 1、组织损伤小,患者的所受痛苦小,年老及体弱者可较好耐受;2、可通過导管注射尿激酶、顺铂等药物进行局部治疗;3、导管尖端柔软,对肺及心脏无刺激和损伤,组织相容性好,可长期带管;4、对胸膜刺激性小,不易引起疼痛、胸膜反应及形成继发性胸腔积液,同时不易损伤肋间血管导致继发性血胸;5、每分钟引流量受到有效控制,不会因为引流过快或单位时间流量过大出现纵隔移动及恶性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2];6、由于中心静脉导管较细,体表的部分易于固定,携带方便,胸部活动不受限制,不防碍患者活动,肝素帽封管紧密有效且无重力,不致使导管滑脱,不影响患者起床活动,可自由变换体位;可留置较长时间,在复查X线片或其它检查时可夹闭导管或封管即可脱离水封瓶自主活动;7、减少胸痛、皮下气肿、肺水肿及感染等不良反应,无留置普通胸管引流术后的瘢痕形成,符合美容要求;8、能及时、充分地引流出胸腔积液,防止分隔的形成,有利于肺功能的恢复[3]。
结合上述特点,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在胸腔积液病人中有其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特别适合基层医院及老年体弱耐受能力差的患者。
参考文献:
[1] 孙红文,周华,施云飞,等.胸部微创置管诊疗价值的探讨[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8,13(2):159-161.
[2] 叶晓兵,王潞.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闭式引流药物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7,26(3):183-184.
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 年龄31岁至82岁, 男94例女36例。患者均经胸片、双肺CT及B超诊断为中至大量胸腔积液 (除外脓胸患者) , 其中外伤所致胸腔积液23例, 恶性胸积液36例 (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常规行胸腔内化疗) , 其它胸腔积液61例, 均于B超引导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观察指标为:带管天数, 引流管是否堵塞, 引流管堵塞后再通率是否出现包裹性胸腔积液, 术后患者引流管口是否出现疼痛 (需要口服止痛药物) , 是否需要更换为常规胸腔闭式引流管等临床疗效。
1.2 方法
120例患者均由同一名医师用同种规格FR8中心静脉导管于B超定位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并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及无菌操作技术。术后观察指标为:带管天数, 引流管是否堵塞, 引流管堵塞后再通率, 是否出现包裹性胸腔积液, 术后患者引流管口是否出现疼痛 (需要口服止痛药物) 是否需要更换为常规胸腔闭式引流管。若患者出现引流管堵塞, 则用生理盐水注入中心静脉导管内通管。若患者出现引流管堵塞通管无效后, 复查胸片、肺CT及B超, 胸腔积液量较少可自行吸收者拔除引流管, 若存在仍存在较大量胸腔积液, 则用常规胸腔闭式引流管 (RF32) 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2 结果
120例患者带管天数7d至15d, 平均9.5d, 引流管堵塞率90%, 引流管堵塞后再通率85%, 出现包裹性胸腔积液10%, 术后患者引流管口出现疼痛率 (需要口服止痛药) 5%, 需要更换为常规胸腔闭式引流管率5% (均为外伤所致胸腔积液) 。术后出现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患者, 均由B超引导下行胸腔穿刺术后治愈。
3 讨论
根据研究结果表明, 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其存在操作简单, 流程规范, 对组织损伤较少, 并发症较少患者痛苦小等优点, 可以在临床上一定程度上代替常规胸腔闭式引流管 (FR32或FR28) 。但是对于外伤所致血胸患者因血胸堵塞胸腔闭式引流机率高, 且再通率较低, 其临床疗效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 研究用中心静脉导管代替常规胸腔闭式引流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2010年2月至2012年9月本院120例存在中至大量胸腔积液 (非脓胸) 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使用规格为FR8的中心静脉导管代替常规胸腔闭式引流管 (FR32、FR28) 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以组织损伤较少, 操作简单, 并发症较少, 患者痛苦小等优点, 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但是对于血胸患者其临床疗效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胸腔积液,疗效
参考文献
[1]李树满, 史双全, 朱俊平.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胸腔闭式引流105例报告.天津医药, 2006, 34 (6) :425.
[2]王永武, 张家裕, 周永新, 等.改良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系统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1, 29:61-62.
【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推荐阅读:
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术08-27
胸腔腔闭式引流10-30
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护理08-08
胸腔穿刺置管闭式引流08-15
负压封闭式引流术10-10
胸腔细管引流术06-18
胸腔留置引流11-02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06-22
胸腔置管引流08-08
胸腔积液引流沉淀物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