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经费

2024-09-21

工作经费(精选10篇)

工作经费 篇1

摘要:英国政府科研经费体制比较健全,预算的科学性和执行力比较强,同时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合理确定经费投入方向和领域。为了提高我军科研经费的效益和效果,借鉴英国政府科研经费管理的先进经验,军队科研经费审计工作中,应发挥审计监督利剑作用,加大科研领域违法违规问题查处力度、发挥审计监督导向作用,促使提高军队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同时发挥审计监督服务作用,并推进军队科研管理制度健全完善。

关键词:英国,政府科研经费,审计

如何规范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是许多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美英等发达国家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相对来说比较完善。笔者于2014年9月赴英国参加科研经费管理与监督培训。学习期间,先后邀请英国政府内阁六人智囊团成员斯蒂文博士介绍英国政府科研管理机构设置及科研经费拨款系统,英国文化协会高等教育顾问约翰先生介绍英国科研经费管理情况,牛津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运营部主管沃斯里奇博士介绍该研究中心经费管理和监督流程,牛津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菲利普博士介绍该所与中国合作渠道、合作形式及其经费来源及管理;参观访问了英国公共工程贷款委员会、英国议会科学技术办公室、 苏格兰拨款委员会和苏格兰大学环境研究中心,了解其主要职能及经费管理情况。

一、英国政府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特点

英国是科技大国,也是科技强国,人口不到世界人口的1%,科研投入不到3%,却发表了7.9%的高质量学术论文,论文引用率高达11.8%,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等世界大奖人数仅次于美国。可以说,英国的科研投入产出效益很高。英国科研经费投入渠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政府预算、慈善机构赞助、企业及科研机构自身投入,政府预算约占年度科研经费总支出的三分之一。据统计,2011年英国政府财政科研经费支出为98.68亿英磅,占英国国内研发总支出274亿英磅的31.2%。近几年来,英国政府不断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强化监督,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不断提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整合资源,建立统一高效、相互制约的科研管理体制

英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多次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2009年在中央内阁设立大学与科学国务大臣,组建商业、创新与技能部,统一负责科研教育宏观政策的制定以及科研教育经费预算方案拟制。在科研经费分配上实行“双重支持系统”,即:商业、创新与技能部并不直接管理科研经费的分配,而是通过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和研究理事会这两个独立的非政府公共机构,具体组织科研教育经费的分配。高校和公共部门科研机构是英国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此外,企业的研发机构也在英国科研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的任务是向大学和学院分配教学和研究基础资金,经费额度按大学研究水平排名分配, 不需要有明确的研究任务和计划。研究理事会则以研究项目的形式资助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其经费投入必须要有明确的任务和计划;研究理事会下设7个分理事会,按研究领域和方向确定各自的研究发展项目和计划,政府不干预研究理事会的日常工作。英国政府所有科研经费均要接受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监督,同时政府委托相关中介机构、评审委员会对科研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监督和评审。

2、以规划和政策为指导,强化预算的科学性和执行力

英国科研经费预算全部在科研规划、计划和政策的指导下编制完成,英国政府通过制订“科学技术基本法”、“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科学技术指南”等法规,明确今后若干年科学技术的研究方向及其年度预算目标额度,各地方政府根据国家大政方针分别制订本地区“科学技术重点指南”,严格指导本地区年度预算编制,以达到国家科技发展目标。可以说,在英国没有政策就没有预算,政策和预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每年5至6月,商业、创新与技能部和政府其他部门充分协商沟通后,共同提出科研经费预算,经财政部汇总, 先由内阁进行审查,后报下议院全体讨论审核通过,上议院表示认可后执行。英国在内阁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 设立首席科学顾问,独立向内阁提出科学技术发展咨询建议。在议会成立了科学技术办公室,负责评议政府提交的重大科研改革方案,为议员提供各方面科学技术信息和培训,便于议员掌握科学教育最新动态,对科研经费预算提出质疑,提高了科研投入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各大学和研究机构必须制定科研经费开支预算,报董事会批准,批准后,未列入预算的经费严禁开支。

3、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合理确定经费投入方向和领域

英国年度科研经费预算经议会批准后,除政府部门直接掌握的研发经费外,商业、创新与技能部将其他科研经费全部交由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和研究理事会管理。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一般采取公式拨款法对大学和教育机构进行拨款。公式拨款法就是根据统一的量化指标,对各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的人员数量、学生人数、获得的科研成果和奖项等进行量化考核,通过同行评议的方式,将高校按研究水平分级排名,以此确定具体的拨款数额。拨款前,拨款委员会要与受款教育机构签订一份财务备忘录,规定大学获得和使用政府拨款所必须遵守的条件和开支范围,高校管理层必须按照财务备忘录要求开支经费。

研究理事会则以项目作为科研经费分配的主要方式, 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积极申报项目。所有申报的项目以及项目评审情况都在网上公开,评审过程公开透明,采取同行评议的方式,完全由第三方组织完成,研究理事会只负责外部监督。科研项目确定后,按照研究进度拨款,承研单位严格执行项目申报书中编报的预算。目前,研究理事会资金分配的标准更加倾向于科研项目的产出和影响:一是看哪个科研项目能够带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利益;二是看哪个科研项目能够提升整个队伍和社会的科研能力。

4、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制度体系,科研经费监督风险降低

英国作为信用成熟社会,社会各界人士视声誉高于一切,科研人员更是如此。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构建了以信用为基础的,自我约束与外部监督并重的经费监管体系, 科研经费使用失信行为鲜有发生。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方面存在信用问题,不但以后在科技界难以立足,甚至在整个社会亦寸步难行,影响其今后的工作,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个人薪酬方面,科研项目中允许按工作量分摊个人的薪酬,但这种分摊并不影响科研人员总体收入水平,科研项目并不能为其带来额外收益。甚至,科研人员以专家身份出现在各类评审评估活动中也不领取专家咨询费,这样一种机制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科研经费监管方面,一方面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使用发挥了第一道屏障作用。另一方面,在结题环节,需要聘请第三方独立机构对经费的使用及产出进行鉴证,相应鉴证费用在预算时予以事先明确,以此构建了第二道经费使用屏障,确保科研项目的投入产出达到预定的比例。

二、对我军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启示

这次培训,开阔了笔者视野,增长了知识,拓展了思路,受益匪浅,并对坚持问题导向,牢固确立“正在战斗、胜人一筹、审则必究”的审计理念,落实“让审计这把‘利剑’ 开刃,让‘高压线’带电,让审计成果的运用更加充分、更加深入、更加有效”的指示要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结合实际工作,笔者认为我军今后的科研经费审计工作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问题。

1、发挥审计监督利剑作用,加大科研领域违法违规问题查处力度

英国科研经费管理,时时处处以“诚信”为基础,经费使用透明度很高,科研经费监管的风险较小。反观我国,近年来科研经费被滥用挪用、科研舞弊现象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批评。科研经费审计必须把揭露违法违规问题作为首要职责,关注科研资金安全,从经费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入手,审核大项经费划拨、大笔资金流向,深挖细究,查找挤占、挪用和侵占等问题。关注科研领域的虚假行为,掌握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主要手段和线索,有针对性地做好审前调查,掌握“玄机”,挖出“小金库”,让科研经费的“蛀虫”无处可藏。通过科研经费审计, 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促进净化科研领域工作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推进军队科研工作持续稳健发展。

2、发挥审计监督导向作用,促使提高军队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纵观英国科研经费管理,科研决策程序和预算管控严格、市场公平竞争力度大,科研经费投入产出效益很高。相比而言,我国我军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和管理较为粗放,经费开支随意性大,损失浪费现象比较多。科研经费审计必须发挥好“导流槽”和“倍增器”的作用,一方面加强科研经费源头审计,紧紧扭住科研项目立项和预算分配环节不放松,促使科研立项程序严谨规范,承研单位选定公平公正, 预算安排科学合理,确保科研经费用对地方、给对人,产生较高的军事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加强科研经费末端审计,严把经费使用关口,防止把科研经费变成“万能费”,杜绝不计成本和乱花钱,确保科研经费花出成果、花出效益。

3、发挥审计监督服务作用,推进军队科研管理制度健全完善

英国科研经费管理严格规范、效益高,源于有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目前,我国政府管理、分配科研经费的部门较多,各部门职权条块分割严重。军队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完善,有的地方还存在“空白”。这就要求科研经费审计人员在提高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入探究审计发现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找出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瓶颈”和“短板”,在制度机制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为军委、总部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报告,推动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从有效监督与有效服务的结合上,整体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水平。

工作经费 篇2

【关键词】事业经费;基层管理;气象

随着我国气象事业的飞速发展和逐渐开启的市场化运营,气象部门基层财务管理的风险性和难度加大,因此建立健全基层财务有效的、可操作的内控管理机制、培养和增强基层各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气象部门内有企业自有支出和事业经费扶持,本文就事业经费的基层管理做些粗浅探讨。

一、目前气象部门基层财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重视不够,工作重点放在了气象业务和行政管理上,对财务内控制度认识不足,致使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大多数基层财务人员已习惯把领导的指令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所谓标准,仅把自己作为“付款员”、“报账员”的角色,日常财务工作中缺乏了原则性,问题出现后,才急于设法弥补,设立的报账人员岗位基本工作都处于兼职的财务状态,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对财务工作存在厌烦和应付心理,综合素质欠缺,也没有专业财务方面的知识,处在“人云亦云”阶段,岗位变动后,工作交接不彻底,导致问题仍在重复发生、同问题的单据重复校对,增加了内耗,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与业务脱节下的财务监督和审核

财务与业务管理脱节,缺乏真正的监督和审核。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各单位报账人员只起到“审核”和“付款”的作用,对本单位的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只知其一、无法知其二”,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除此之外,财务管理虽然建立了很多流程去约束,却存在着有些制度或流程的教条,不能起到最佳的带动与规范作用。

(三)缺乏切实可行的制度,缺乏对财务人员素质培养

大多数单位负责人更注重于市场开拓的经营工作、气象科技项目的业务研究,认为基层财务工作岗位偏向于内勤、并不是十分重视,配备的人员素质和能力不言而喻,或者大部分是从气象院校毕业,一直从事业务岗位,没有经过系统的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对如何进行财务管理毫无概念,习惯了定式的思维模式,认为只要看到领导的签字的票据就是没有问题的,就是可行的。还有很多单位的支出业务是报账人一手经办,采购、报销同一人,在粗放化的制度管理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风险隐患,存在着不到位的管理细节,存在着可操作性或非人为性失误,一旦出现问题只能被动的解决和处理。没有形成财务人员定期学习的系统计划,没有营造财务素养的氛围,没有财务技能提高的培训,任由自由发展。

二、加强基层财务管理,是一个逐渐推进和完善的过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

(一)规范基层财务管理工作的必要性认识

近几年来,为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气象部门成立财务核算中心,按“集中管理,统一核算”的管理办法,有效地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并在规范会计行为和加强会计监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基层财务管理,必须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必须要有切实有力、操作性强的措施和办法,同时建立一套良好的财务管理机制,这是做好基层财务管理的根本保证。

(二)加强财经法规的培训,增强基层单位领导的财务与责任意识

为确保各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主管单位应强化管理,切实维护各项财经法规和财经制度,应加强核算中心与基层单位的联系,还要加强系统案例分析、财经法规的宣传,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不断增强基层单位领导对财务的法律、责任、风险意识。只有领导的财务意识得到提高,并能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基层财务人员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三)明确岗位责任,建设高素质基层财务管理队伍

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设置事业经费的财务管理专职岗位,具体负责预算、项目经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可以一人多岗,杜绝报账、采购一人兼任的现象。各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是核算中心规范化运作的基石,各处室财务人员的业务工作质量是关键。注重加强财务人员素质建设,把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干部充实到财务管理队伍中来,并不定期组织基层财务人员参加有关政策法规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综合业务水平,为基层财务管理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四)搞好建章立制,加强基层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根据各项财经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本地实际,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实现财务管理工作依法办事,有章可依,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要把落实重大财务事项集体联鉴制度放到突出位置,凡涉及重大财务事项,必须经单位高层集体研究决定,确保重要事项合理合法,不出问题。

(五)抓好制度落实,夯实基层财务管理基础

一要进一步重视并加强现金管理,严格执行钱账分管、印鉴分管制度,加强对现金使用的控制,尤其对大额的开支,必须采用转账支付;二要加强银行账户的管理,严厉杜绝私设“小金库”现象;三要严格按规定设置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并做到及时、全面,客观真实反映本单位财务经营状况;四要加强预算管理,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合理安排支出;五要严格报销程序。

(六)加强基层财务工作,提高业务工作质量

在核算中心运行过程中,核算中心与基层单位在财务核算方面存在脱节,由于基层单位是在事后的次月到核算中心进行报账,在财务管理上存在跨时间、跨地点问题,核算中心只能对票据的合法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审核,难予辨别其真实性。因此,与核算中心联系最密切的是各单位报账员,其所传送信息的有效性、可靠性直接关系核算中心会计信息的正确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报账员已成为会计核算中心的“第一线”工作人员,所以进一步规范报账员会计基础工作以及对原始凭证的初审,可以大大提高业务工作质量,报账员应及时登录报账系统,便于会计可时时查看及时发现问题,提高监督的时效性。

(七)建立法务审核制度和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基层财务工作

通过多次的财务检查发现,基层单位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合同自己拟定,没有通过有保障性的法务审核程序,还常有重复咨询的情况发生,为提高工作安全和效率,建议建立一个合同评审和问题交流互动平台,完善业务管理和平时问题及改进建议的交流,在解决具体单位问题时,其他单位也可以参考借鉴,避免出现同类问题。中心计财部门可不时地召开全中心财务会议,加强核算中心与单位、计财财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财务人员在报账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反馈基层财务人员向核算中心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公安后勤经费保障工作浅析 篇3

一、公安后勤经费保障工作的现状和特点

(一) 保障的突然性

经费保障要紧跟业务步伐, 公安工作的特点决定了保障工作的突然性, 一旦发生重大事件或重大案件, 就应立即做到“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的军事化保障, 后勤部门应具有同出警速度一样的快速保障能力。因此, 经费保障的突然性始终寓于后勤部门的保障机制中, 是后勤常态化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 管理的专业性

后勤经费保障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作为后勤管理人员, 不仅要熟练掌握市场经济、财经法规、基本建设等知识, 还应具备财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 特别是在各项管理越来越规范化的今天, 对以经费保障为主线的后勤工作专业性, 显得越来越重要。不精通后勤业务就不可能理好财、聚好财、用好财, 就谈不上保障有力, 管理规范。

(三) 内容的广泛性

公安机关是个大队伍, 警种多、社会管理服务面广, 经费保障工作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管管钱、管管物, 其实涵盖了许多行业所具有的工作内容, 具体包含财务工作、资产管理、装备被装、车辆、物业、营院、行政事务性工作、基建工作等服务保障工作, 涉及面广。同时, 后勤工作事杂面广, 大多是一些管理与服务并存的工作, 对内需沟通、指导的部门多, 对外需协调联系的单位多。

二、公安后勤经费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 公安经费不足在一定范围内仍长期存在

公安经费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 财政预算拨款不足, 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一方面, 办公用房建设、公安装备建设、办公自动化建设等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证;另一方面, 公安运作成本逐渐提高, 如公安办案经费的大幅度增长、公安行政经费的不断提高等方面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证。政府“皇粮”只能吃半饱, 地方财政核拨公安办公、业务经费预算不足, 甚至出现办案人员千方百计弄清了案犯去向, 但因经费尚未落实, 无法到外地追捕的情况。

(二) 科技强警不到位

有些地方警务装备落后, 基础设施老化, 日常维护资金和装备更新经费难以保障。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 金盾工程建设、社会防控体系建设、公安技侦装备购置、互联网络建设等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 给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公安经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各种警用装备的购买、更新等都无法及时进行, 科技强警难以保证。

(三) 铺张浪费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

工作中花钱大手大脚、讲排场、不按规定开支等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单位不严格执行公务接待规定, 吃喝讲阔气、讲排场, 超标准或超范围开支, 导致实际支出超出预算, 从而挤占了一定比例的公安经费。

(四) 资源配置、重复建设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在资源配置上没有本着实用和高效的原则实行资源共享, 盲目攀比、贪大求洋。如在科技强警方面, 有些警种热衷于搞“另起炉灶”, 一味追求“高、大、精、尖”, 不能按照“支出合理、使用得当”的原则统筹规划。致使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科技装备利用率不高, 未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重复建设项目多。在公安装备建设方面, 由于部门间的重复投入, 未能高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

(五) 警力不足现象较为普遍

由于警力不足和公安工作的繁杂, 大多公安机关都聘请了一些文职、协辅警力量, 这些人员的工资和工作经费未能全额纳入部门预算, 在一定程度上也挤占了相当比例的公安经费。

三、改进公安后勤经费保障工作的对策

(一) 加强公安机关财务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 是做好后勤工作的关键, 因此要把建设高素质的后勤队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要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后勤是管理钱、物的部门, 政治性、政策性很强, 后勤人员要具有务实的工作作风、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和诚实守信、廉洁奉公的道德情操;要充分激发财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财务人员为单位的经费保障献计献言、出谋划策, 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

(二) 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十分强的工作, 应尽量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 严把入口关, 把思想素质高、热爱后勤工作, 坚持原则, 勇于管理, 懂业务、肯钻研、善思考、自律意识强, 现实表现好, 有创新精神的同志安排到财务管理工作岗位上。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公安后勤工作涉及内容广泛, 不仅具有后勤自身的许多专业知识, 而且需结合公安知识开展保障工作, 专业性强, 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后勤人员的业务更新步伐, 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 不断提高业务技能, 为其“充电”、“加油”, 提高业务素质, 真正做到善于理好财、算好账, 做到心中有数, 为做好后勤管理工作、当好领导参谋奠定坚实基础。

(三) 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变, 与现行制度、规定有偏差的, 要与时俱进, 适时调整和修订适应新形势的管理制度, 确保制度的实用性。执行制度要严格, 坚持原则, 不得因人而异, 不讲关系, 不搞下不违例, 切实维护制度、规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从而真正发挥制度的作用。

(四) 推进资产管理的规范化

随着公安机关的各种装备、专业设备不断增多, 对管好、用好资产、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勤管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实践“向科技要警力, 向管理要效益”的管理战略, 合理配置和整合资源, 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益, 使设备实现共享、共用、共建, 避免出现“小而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造成资源的浪费。不仅要重采购, 同时还得重保养, 尽可能减少维保费用。在清理摸清家底的基础上, 盘活闲置资产, 做到物尽其效, 既充分利用资源, 又弥补了公安经费的不足。

(五) 加大财务监督处罚力度

处罚是防范违法乱纪行为、规范财务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财务、审计、纪检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紧密协作, 本着对公安工作负责的态度, 克服怕得罪人的思想, 结合日常工作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对于所发现的违反财务制度的行为要坚决予以处理,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单位负责人和相关性人员的责任, 决不姑息迁就, 加大违反的制度行为的成本, 从而达到“处理一个, 教育一片”的效果, 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 坚决杜绝内耗现象发生。

(六) 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安经费保障机制

加快理顺现行公安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与公安工作相适应的公安经费保障机制。积极主动与财政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争取把财政预算安排的项目支出中的公安支出放到重要位置, 从而加大对公安机关的办案经费的保障力度。?做好预算是治本之策:要提高预算编制的前瞻性, 在调查研究、摸清家底、疏理业务的基础上, 广泛征求下属各业务部门的意见, 确定下一年度将要开展的工作、更新的设备, 尽可能把预算编细编全, 减少遗漏, 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七) 强化财务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公安机关必须加强内部财务管理, 努力挖掘内部潜力, 将有限的公安经费真正用在“刀刃”上, 充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公安经费管理制度, 在经费的保障、使用、审批等环节上严格把关, 规范资金使用, 提高财政资金的支出绩效。

(八) 增强广大民警勤俭节约的观念, 强化警务成本意识

要从紧控制各项支出, 杜绝浪费行为, “一手抓保障, 一手抓管理”, 精打细算, 开展厉行节约、防止铺张浪费行为。在科技强警经费的投入上, 一要讲究效益, 避免重复购置、资源闲置现象;二要对购入的科技装备要进行整合, 通过高科技含量装备的普遍应用, 提高工作效率。在日常工作中牢固树立“节约光荣, 浪费可耻”的观念, 自觉形成节约一度电、一杯水、一张纸、一滴油、一分钱的良好习惯, 努力使勤俭节约成为全体工作人员的自觉行动, 形成全员“厉行节约, 控制支出”的良好氛围, 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摘要:古语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公安经费是整个警务保障体系的基础, 是公安机关履行其特殊职责、完成使命的物质保证。文章根据目前公安经费保障的现状和工作实践, 阐述了目前公安经费保障存在的问题, 就如何改进经费保障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等进行了探讨。

工作经费 篇4

(2013年12月17日)

为解决一些地方对村小学(不含乡镇学校)和教学点不够重视,经费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切实提高村小学和教学点运转水平,现就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落实地方责任,保证村小学和教学点正常运转

1.高度重视。长期保留并办好一定数量的村小学和教学点,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巩固“两基”成果、促进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村小学和教学点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到全面保障。各地要按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要求,切实落实投入责任,加强省级统筹,督促市县落实分担资金。对于特殊困难地区,应按照省拿大头的原则,由省级财政按照国家确定的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承担地方分担部分。公用经费地方分担资金要足额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2.加强统筹。各地要统筹有关资金,努力改善村小学和教学点办学条件。要逐步提高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用于校舍日常维修的比例,并优先满足村小学和教学点需求。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义务教育项目资金,要优先用于解决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办学困难。要同步推进村小学和教学点信息化建设,为村小学和教学点配置数字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和补充有关基本设备设施。

鼓励各地适当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提高部分可以由各县统筹用于提高规模较小学校保障水平。

3.足额拨付。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国办发〔2012〕48号)要求,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并切实落实。春、秋季学期开学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告知中心学校(指负责组织指导乡镇区域内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及村小学和教学点公用经费预算安排额度,并提前拨付部分公用经费,保证村小学和教学点正常运转。

各县在编制年度预算核定学校公用经费时,应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学校运行成本,在保证公用经费总额不减和学校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适度向规模较小的村小学校倾斜,提高这些学校经费保障水平,切实保证其日常需要。对办学条件已满足需要的小规模教学点,县级在安排公用经费时可按实际需求拨付,避免浪费;其余资金可以统筹用于其他规模较小的村小学,但不能滞留在县和乡镇中心学校。

4.严禁挤占。乡镇中心学校因指导本行政区域教育教学业务工作所需工作经费以及安保人员、寄宿制学校生活老师和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工资等支出,应全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不得挤占国家确定的公用经费基准部分。中心学校不得以统筹的名义,截留、挤占、挪用、克扣村小学和教学点公用经费。

二、进一步加强对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指导,切实管好用好公用经费

5.加强指导。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和财务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对县级的指导和督促。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中心学校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保证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中心学校要将村小学和教学点收支情况在会计账目上分校(点)单列反映。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对中心学校、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校长和老师进行财务知识培训,给他们讲解国家政策,“手把手”教他们理财,让他们知道可以拿到什么钱、多少钱,这些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多了解他们的需要,多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参与经费的分配和管理。

6.规范使用。村小学和教学点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及标准开支,规范使用公用经费。公用经费要首先保证学校基本运转,不得因经费问题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不得出现校舍年久失修、附属设施设备不全、有门窗无窗扇和玻璃、自带课桌椅或桌椅高矮不一和长期破损、有篮球架无篮筐、有灯座无灯泡、有旗杆无国旗以及孩子喝不上开水等问题;严禁用公用经费发放人员工资、津补贴、职工福利,以及购置礼品、旅游、偿还债务、基本建设和大规模的校舍维修等。

三、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7.强化监督。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经常化、制度化的监管机制,定期开展财务检查和绩效评价,强化内部控制制度;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推行中心学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要强化对中心学校经费使用的监管,协同审计、监察等部门,定期对中心学校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检查,并将审计、检查结果对外公布。

8.及时公开。各地要建立健全财务信息公开制度,督促中心学校阳光理财,每学期按照当地财政部门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统一要求,公示中心学校本部、村小学和教学点财务收支状况,年初和年底分别公示预、决算数据,并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网页上保留,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9.长期跟踪。各地要探索建立经费监测机制,实时掌握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运转水平、支出结构等信息,为调整经费保障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浅探 篇5

一、目前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一些基层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机构不健全

《中国工会章程》规定:“各级工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同级经费审查委员会”。但是目前在一些新建和改建企业中, 由于种种原因, 工会迟迟不能建立, 不能按规定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所以也就谈不上选举产生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 更谈不上开展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了, 这是其一;其二,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意见》要求:“凡为一级财务管理的工会组织, 在组建工会或换届选举时, 经审会与同级工会委员会应同时考察、同时报批、同时选举产生”。而事实上, 由于种种原因, 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工会不能按时召开会员代表大会进行换届选举, 这样就出现经审委员由于工作或职务变动难以履行委员职责, 而又未执行替补制, 基层工会经审委实际上已经不存在的现象。

2、部分基层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有名无实

工会经费审查监督的基本职责是对工会经费收支和财产管理情况进行审查监督。目前, 绝大多数拥有财务管理的基层工会都依法设立了工会经费审查监督的工作机构,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工会的经费审查监督机构由于种种原因形同虚设。主要表现为:一是有些基层工会没有建立经费审查监督的各项工作制度或是制度不健全, 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无章可循;二是有些基层工会虽然建立健全了经费审查监督的工作制度, 但是不能严格落实, 开展经费审查监督工作随意性大;三是多数基层工会审计内容和方式单一, 不能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3、经费审查监督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经费审查委员会成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其基本条件:一是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有一定的议事能力;三是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四是有严谨的工作作风。针对上述要求和条件, 各级工会组织中有相当一部分经费审查委员会成员需要提高素质。

二、新时期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方法和对策

为使经费审查监督工作适应新时期工会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整体水平, 促进经费审查监督的制度落实和组织落实, 推动各级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中华全国总工会已经于2002年制定出台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意见》。笔者认为, 各级工会在落实《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意见》的同时, 还应该下大力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提高各级工会主要领导对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认识

俗语云“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同样如此。现实条件下, 各级工会主要领导对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成败。我们要通过加强对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宣传, 使各级工会主要领导从主观上认识到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是坚持民主办会的重要标志, 是依法治会的重要途径, 是工会干部反腐倡廉的重要保证和当前工会体制改革中规范会计工作的迫切需要。要通过将经费审查监督工作列为重要考核项目纳入各级工会主要领导干部的年度工作目标予以考核的同时, 加大对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奖惩力度, 从而从客观上提高各级工会主要领导干部对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认识。相信只要措施得当, 各级工会主要领导干部对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认识就会提高到主客观的统一上来, 从而卓有成效地推动各级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开展。

2、建立健全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

组织机构健全是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 新建、重建和重组单位不断大量出现, 这就需要我们在坚决落实“哪里有职工, 哪里就有工会”, 不断加强工会组织建设的同时, 下大力气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机构的建设。我们必须通过依法建立健全各级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机构来保证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保证工会的合法财产在改革中不受侵犯。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依法治会的基本要求。我们企业各级工会必须通过建立健全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各项工作制度来使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要通过建立考核制度来使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有法必依”。要通过建立奖惩制度来使经费审查监督工作“违法必究”。最终实现以组织建设来保障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开展, 以制度建设来规范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终极目标。

3、下大力气提高各级经审干部素质

毛主席曾经讲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后, 工会经审干部的素质也就自然成为开展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关键。所以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 必须提高经审干部素质。

提高经审干部素质, 首先要把好工会经审干部的推荐关, 保证将那些政治觉悟高, 业务素质强, 作风严谨的工会干部推荐选举到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岗位上来。其次, 要加强培训, 不断提高经审干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最后, 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 对经审干部玩忽职守、徇私舞弊, 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严肃处理。

4、引入外部审计, 加大经费审查监督力度

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审、帮、促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审是手段, 帮和促是目的。单纯的工会内部审计, 很难完全胜任对工会经费使用的全部监督, 引入外部审计已经成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内在要求。原因有二:一是工会经审干部一般由工会干部担任, 经审干部对工会组织的依附性必将影响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效果;二是工会劳动福利事业的不断壮大, 对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而现实是, 工会经审干部配备不多, 不可能全面精通各项具体审计业务, 工会经费审查监督任务重和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增加编制不现实, 解决矛盾的办法是借助外力, 充分利用社会审计资源, 这也符合建立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机关的要求。所以我们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必须引入外部审计。

工作经费 篇6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深入实施, 高校的科研事业收入呈来源多样化及逐年递增的趋势, 部分科研能力较强的高校科研事业收入已超过教育事业收入, 成为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资金规模日益庞大的科研事业收入在管理与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经费支出不合理, 使用效益不高等, 这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充分提高其使用效益, 促进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已成为高校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科研经费管理主管部门认识不足, 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国内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往往存在着对科研经费管理发展认识不清的问题, 具体来说, 经费管理部门并没有深入了解具体项目、具体工作的条件, 对各类科研经费的纷杂来源、多样性的支出和科研项目研究期间种种不确定性缺乏认识。这在客观上阻碍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 要想增强领导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推动作用, 必须提高各级领导尤其是“一把手”领导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正确认识。

管理者的意识与经济形势的发展相符合, 是高校科研工作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化、相关财务制度表单化、表单流程信息化”已成为主流的管理模式, 而且这种模式已经被很多国内的企事业单位和高校逐步成功应用到本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上。

1.2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实际脱节

在国内目前大多数重点高校对于科研经费管理比较宽松。高校科研事业收入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科技研发能力的高低, 从这个角度来说, 学校需要鼓励教师去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努力提高科研收入, 这是一种双赢的做法, 因此大多数学校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都会制定一些较为宽松的政策, 以便起到促进作用。从业务管理流程上来说, 项目的申报、立项、结题及合同管理等工作是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 而科研经费管理则由财务部门负责。由于部门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 同时科研管理部门侧重于管理项目数量、收入数量、以及最终产生的各类成果数量, 一般并不严格控制经费流向与渠道, 在客观上为各类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环境。

1.3 高校科研经费多样化, 监管难度大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包括:各类纵向科研课题经费、校内基本科研业务经费和横向科研课题经费。其中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各级政府支持的纵向科研项目和来自于企事业单位的横向科研项目。经过教师及科研人员的项目申报、谈判工作, 签署合同或协议后, 由支持方或委托方支付一定的研发费用, 由学校财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科研项目经费进入高校财务部门后, 经分解和分类, 包括以下两个类别:一是管理费用, 二是项目实施经费。而不同的学校往往在具体制度和实施环节上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偏差, 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2 产生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需要创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方法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上而下, 即经费管理严格根据决策层的原始期望值方向来设计, 这种方式会直接起到加强费用管理的作用, 但显然会挫伤具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种是自下而上, 从项目负责人角度来说, 其认为科研经费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申请来的, 存在科研经费归属于个人, 可自由支配的意识。对于项目委托部门或对方合作企业, 比较重视科研成果是否按期按要求完成, 至于科研经费的支出是否必要、合理并不重要。这种方式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形式, 但问题也是很突出的。或是过于偏重管理层需求而忽视了业务层, 或是过于迁就业务层具体职能, 而无法通盘考虑, 统筹兼顾, 平衡矛盾。要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需要在原有两种模式基础上创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方法。

2.2 需要加强科研经费支出管理

从科研经费管理的角度来说, 各项科研经费的来源是不统一的, 国家对于各类科研项目的管理目标和实施细则也各不相同。对于科研收入较高、规模较大的高校, 由于人力、物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在经费的开支与报销环节很难做到严格控制, 造成科研经费支出混乱。部分高校在科研经费支出中控制审核不严, 与科研活动无关的内容很多, 报销内容不明确, 票据种类繁多导致科研经费开支中办公用品、招待费、劳务费等支出比重偏大, 尤为严重的是, 有些科研人员通过虚开发票、购买假发票和虚造劳务费发放单据等手段套取科研经费, 而房费、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科研人员工资等支出不计入科研成本, 而是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如果不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没有可靠的财务制度作为保障,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就是一纸空谈。

3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建议

3.1 提高领导者对高校科研经费的认识

需要让领导者理解三方面的关系:高校科研经费对决策的价值、高校科研经费对具体业务的规范、高校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使财务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达成共识。领导者要直接参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决策, 将高校科研经费与学校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在一起, 亲自协调推动重大高校科研项目实施, 通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解决不同层面需求, 结合学校整体战略为学校办学带来管理的提升和业务的增值。只有高校领导者真正意识到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能为学校发展带来的巨大效益与深远影响, 才能积极主动地推动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其实与信息化工作比较类似, 也是“一把手工程”。

3.2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账户管理

各类科研项目经费进入高校财务部门后, 管理的方式是不同的。对于横向科研项目, 一次性扣除管理费及各项税费后, 除劳务费的支出有限额的比例之外, 其他各项费用的支出不必设置经费分类限额, 而是按照科研项目的实际支出需求来执行。按照不同类别的横向科研合同设置不同的科研项目账户, 一个科研合同设立一个账户, 杜绝以前多个合同共用一个账户的混乱的管理局面。对于纵向科研项目, 按照科研进款的进度扣除管理费。纵向科研项目按照来源的不同设置不同类别的账户进行管理。科技部项目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直接费用按照项目支出分类限额严格控制, 不允许超支。间接费用中的绩效支出是国家奖励科学家的智力成本, 按照科技部规定的额度进行提取, 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按照执行的进度进行发放, 保护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科研项目完成后, 项目结题经费结算由相关委托单位出具完成证明, 表示通过科研项目财务审计验收, 各类科研项目经费账户之间不允许转账。

3.3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高校应该加强对科研预算工作的重视程度, 编制科研项目预算, 是科学合理申报科研项目及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的首要环节, 科研人员往往忽视预算编制的重要性, 由于预算编制不合理, 常被主管部门削减经费或出现预算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导致项目实施时必须调整经费预算, 因此审核科研项目预算, 是帮助和指导科研人员科学合理申报科研项目的重要环节。科研资金管理科应设专门的岗位审核预算的编制, 首先向科研人员强调预算编制的重要性, 详细了解科研项目的具体情况, 然后按照各类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政策, 指导和审核科研人员编制项目预算, 既维护高校的权益又符合国家对科研预算的要求。要求科研人员对于预算考虑得尽可能详细, 避免疏漏和差错, 尽可能减少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预算调整, 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使科研项目预算申报时, 能够顺利通过主管部门的审核。

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复后形成科研项目预算, 科研经费实际支出时以科研项目预算为依据, 并以此作为项目结题审计验收的依据, 科研项目支出严格按照预算分类控制执行, 通过会计核算系统进行的预算限额分类控制, 使得各项支出能够完全遵循预算来执行, 为科研项目结题的财务审计验收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3.4 探索建立新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

首先要探索新型有效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部分重点高校从组织机构角度入手, 财务处下设专门负责科研经费管理的科研资金管理科。这样, 财务管理人员不仅比较容易掌握科研工作的基本情况, 而且能从立项起, 全程参与科研管理。其次要推行科研经费财务数据的分析通报制度。通过建设会计核算系统及时反映具体科研项目的实际进度、经费结余等重要情况, 以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最后应该探索建立公共资源补偿机制, 如实地反映科研成本。西方国家在财务管理上往往采用挣值管理, 直接能够体现科研的价值。虽然目前这一科学方法在国内行不通, 但针对以往高校直接提取管理费的做法造成科研成本被严重低估的问题, 应该逐步推行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制度, 建立补偿机制。对科研项目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分类核算, 在项目预算中按性质和用途分门别类地列示支出, 其中应该把科研人员工资、津贴及对从事科研活动占用学校资源所产生的水电耗用费、仪器设备使用费、房屋使用费等, 以合理的比例分摊计入科研项目间接成本进行列支。通过分摊能真实地反映成本, 减少科研项目无效支出等不良现象。

3.5 逐步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绩效考评制度

科研管理部门要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的综合效益, 逐步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绩效考评制度。根据已结题科研项目合同书约定的目标和指标, 对比审查科研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对实施科研项目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 确保其真实有效, 并将最终的评价结果以依据的形式作为申请今后科研项目的重要参考条件。对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行为, 学校在其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以及今后科研经费配套和支持方面给予严格的限制。对做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 学校在相关的奖励和优惠政策上给予适当的支持。

4 结论

科研经费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 科研经费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高校的资金实力。因此切实做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不仅是科研工作的一个方面, 更是高校财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提出一系列可行性较强的方式方法, 通过以上措施, 能够建立起一种可供参照的费用管理模式。认真分析科研财务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对科研财务管理的一些有效措施加以实践检验, 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摘要: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逐步增加且来源多样化,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使用效益低下、经费支出不合理等问题。本文从以上问题入手, 提出相应对策, 提高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信息化等手段, 完善责任制, 加大科研经费监管力度, 旨在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保障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杨静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财会通讯, 2009 (1) .

[2]李佳媚.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经济师, 2011 (4) .

[3]吴秀梅, 翟慧霞.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 2008 (4) .

[4]李洪枝.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失范与规范化[J].财会通讯, 2009 (11) .

工作经费 篇7

搞好高校工会的审计工作,是促进高校工会体制的改革,是保证工会经费能更好地用于开展各项活动,为广大教职工服务,是摆在工会经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因此,应当明确高校工会经费使用的基本原则,管好工会财务,用活工会经费,使有限的工会经费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高校教育发展服务。

1当前高校工会经费审查文件规定

2001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签发了第六十二号主席令,公布实行了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该法规定:“工会应根据经费独立的原则,建立自己的预算、决算和经费审查制度。”

2011年11月全国总工会下发的 《基层工会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共规定了七条经费使用管理原则,七个原则是高校工会经费使用管理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原则。

2014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 《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 国发 〔2014〕48号) 、全总办公厅下发了 《关于加强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的通知》 ( 〔2014〕23号) 、全总财务部下发了 《关于工会财务工作经费开支范围的规定》和 《关于工会经审工作经费开支范围的规定》 ( 工财发 〔2014〕43号) 等有关政策法规。

2015年1月26日全国总工会又下发了 《中国工会审计条例》规定: “经费开支应重点保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需要。” “用活工会经费,必须明确工会经费使用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使用范围。”

2015年2月6日云南省总工会办公室下发了 《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的通知》中明确了 “八不准”要求,严格预算管理,使工会经费收支管理更加规范、有效。

2当前高校工会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1) 好多学校没有专职财务人员,兼职财务人员给工作带来很多不便,有的工会财务人员还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且业务素质不高,工作变动又较频繁。 会计岗位没有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设置,职责权限不分明。会计档案、票据、财务专用章保管不符合规定。

( 2) 工会资金和财产没有纳入工会预算和会计核算, 单位预算与执行存在较大的差距。有的单位没有严格遵守 《预算法》、《工会预算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编制执行本级工会年度预算。预算管理不严格,没有编制经费预算; 资金支出无审批、经办、记账、付款程序控制; 执行单位没有按批复的预算严格执行,追加、调整预算程序不合法规。现金、银行存款管理皆不符合相关规定; 超限额现金支付结算、白条抵库,擅自多头开设银行结算账户公款并以个人名义在金融机构存储,出租、出借银行账户等行为屡见不鲜。

( 3) 有些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比较薄弱,经费管理使用受制于行政方面,没有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 造成经费管理上的混乱,没有严格执行 “收支两条线” 的规定,存在私设 “小金库”和账外账的现象,有的单位对经费开支把关不严,收据和发票管理不规范。

( 4) 工会经费开支结构不合理,侧重于开展文体活动和职工福利,在维权帮扶和职工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不足。

( 5) 没有贯彻实行中央 “八不准”规定。公款旅游、 大吃大喝、滥发津贴奖金实物等问题。没有严格控制 “三公经费”,并存在超标准、超范围开支,有转嫁或摊派相关费用等问题。

3当前高校工会经费审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经费审计与财务检查混在一起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工会搞不清财务检查与经费审计的区别,把财务检查替代经费审查工作,其实工会财务检查和经费审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在实施过程中虽有共同点,但不能等同互代。

3.2经审工作欠缺创新

质量和效率是审查审计监督工作的主要点。如果审计工作效率低,审计文书的内容和格式不统一,不严密,虽然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工会经审工作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还是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的需要。

3.3工会经费外部审计监督机制尚未完善

工会的现行体制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复杂过程,在这种形势和体制下,工会经审工作在内部进行的确有很大的弊端。不少工会副主席兼经费审查委员主任,不少工会受人员编制的限制,虽然设有经审办公室, 但是大多为兼职经审干部,分散了投入经审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兼职经审干部对财会、审计专业知识掌握不多,使经审工作正常开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经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3.4对经审工作重视不够,导致经审队伍整体素质被忽视,使审查审计工作质量不够高

有些工会领导对经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审查监督质量不高; 而且审计人员业务知识较为欠缺,有的工会领导借口单位工作人员少,工作顾不上,不能正常地开展日常工作,到了检查考核时搞突击,还有的经审干部存在着老好人思想,不敢审、不愿审,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出具的审计报告避重就轻。

4加强高校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的对策建议

4.1积极创新,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经审工作,力求进一步提升经审工作水平

手工环境下的业务流程是在内部牵制中进行的,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审计人员可随时利用计算机审查凭证、账簿和报表,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防范和纠正,从而实现对工会经费的控制。坚持监督和服务并举,认真探索审计新方式,不断提高对工会经费、资产的审计监督能力,关口前移,由事后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监督转变。引入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查找审计疑点,发现审计线索,确定审计重点,拓展审计深度,创新审计手段,以提高经审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总结推广引入社会审计机构、专业人员参与工会审计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加强管理,提升工会审计的成效。

4.2加强外部审计监督系统建设

首先,外部审计监督有利于工会经费的拨解。许多单位行政不及时拨解工会经费,有的基层长期拖欠工会经费。一些工会组织对经费使用不合理、不透明,让人不放心。其次,外部审计监督有利于工会经费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想在中国经济进入 “互联网 + ” 时代的背景下, 使中国工会组织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更好地代表和维护职工利益,就要逐步实现工会经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标准化的目标,工会组织更需要加强与外界的接触、交流和合作,因此,接受外部审计有利于工会经费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最后,外部审计监督有利于工会组织的廉政建设。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的诱惑,工会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变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膨胀会造成个人或集体贪污、挪用工会经费的后果。引入外部审计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这不仅对工会组织有益无害,而且更有利于工会干部廉洁自律,不断提高素质。

4.3加强经审工作的信息化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发展的趋势,也是经审工作的挑战,会计电算化必将日趋完善,积极面对挑战,积极尝试更适应会计电算化的经审制度和方法,上级经审组织可通过软件对各基层工会经审工作进行动态、长期的监管, 做到在工作中监督,在监督中促进工作。探索开展绩效审计。首先,尽快完善工会电算化运行系统,减少潜在风险。就目前工会财务系统而言,尽快实现联机版、分机操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经审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其次,加强工会经审工作信息化管理,在原先对单个软件审计基础上,实施经审工作内容网络广覆盖,涉及拨缴经费审查、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考核和经审业务指导等内容。 工会经审业务办公、拨缴工会经费审查和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考核等工作均在软件平台上进行,能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最后,加强经审信息化设备的投入,运用现场作业工具对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的结果反馈到管理系统,实现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工会经审信息化工作制度,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提升经审服务大局能力。另外,软件如果增加逆向操作日志描红提示,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金额出现负数着重提醒等功能,将会大大方便工会财务人员和经审人员。

4.4加强工会的经审工作素质的提升

强化业务培训,在提高经审干部队伍素质上出实招。 真正把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扎实的同志调整充实到经审队伍中来。要组织经审干部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积极开展不同层次、内容丰富的工会审计业务培训,通过专题培训、理论研讨、经验交流、现场指导等形式,提高经审干部的工作能力。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全总印发的 《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若干意见》,把廉政建设作为经审工作的生命线,依法履职,廉洁从审。

4.5突出重点工作,扩大覆盖范围,在提高审查审计监督质量上见实效

加大对帮扶资金、劳模资金等专项资金的跟踪审计力度,确保专款专用和高效使用。加大对基建维修资金、 “三公”经费等审计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真实、合规。加强对工会资产的审计监督, 确保工会资产安全、不流失。加强对审计整改意见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健全完善审计制度,强化 “审、促、帮” 工作理念,建立 “查处”和 “帮促”并重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审查审计监督效能。

4.6加强领导对工会财务经审工作的支持

工会财务工作为工会开展各项活动,提供财力保证。 工会财务经审工作是财务工作的重要方面,经审搞不好, 工会的任务就难以高效完整实现。云南财经大学行政领导充分认识工会财务经审工作的重要性,对工会的财务经审工作一直很重视,从而保证了工会经费支出合理,活动正常开展。校领导和工会领导对工会经审工作十分重视,切实真抓工会财务经审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就经审工作云南财经大学工会注意做好以下两点:

( 1) 建立经费审查委员会制度。为了确保有限的工会经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让其使用得合理、有效和公正,要建立经费审查委员会。经审会定期审查校工会经费的收、管、用及经费预算、决算、重大开支等项目。校工会所有的账目、凭证和报表,都由经审委员会认真审查。年终审查完后写出书面审查意见,充分发挥校工会经费审查的民主性、群众性、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和优势, 努力搞好工会财务和经审工作,为广大职工办更多的好事、实事,使两级工会在广大教职工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越来越强。

( 2) 认真搞好预算、决算并按上级要求进行财务大检查、小组互查、自查等工作; 建立经审工作台账,同时完善监督、考核机制,组织培训来提高经审人员素质。

5结论

工会经审工作任务繁重,凝聚工会经审干部的力量, 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敢于担当、扎实工作,开创工会经审工作新局面,不断发扬 “审为会员、计益工会”的工会经审精神,为工运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使高校工会的经审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新时期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工会经费审查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搞好工会经费审查工作,加强领导对工会经费审查工作的支持;加强监督检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健全工会经费审查机制。经费审查组织在会计电算化运行的环境下,应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发挥应有的监督、服务和保障作用,实现经费审查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工作经费 篇8

一、市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工作的发展现状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实行后, 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和中央、地方分税制。1997年, 根据国家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和公安管理体制, 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 公安机关预算中需要财政预算安排的经费要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 也就是“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的经费保障体制。根据公安机关工作的特殊性, 中央和省级财政在财力可能的条件下, 可安排公安专项资金补助, 以增强中央和省级公安机关的宏观协调能力, 市级公安经费保障机制也在该背景下应运而生。这种管理模式在计划经济年代和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 这种“分灶吃饭”的公安经费保障体制需要进行适当调整。2009年7月, 中央下发两办32号文件, 明确将公安经费保障体制由原先的“分级保障、分级管理”改革为“明确责任、分类负担、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的体制, 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公安经费保障改革。此次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的保障责任和范围, 进一步细化了公安经费分项目、分区域和分部门的分类保障政策, 进一步完善了公安经费应得到全部满足的最终目标。

市级公安机关由于对上接受省级公安机关的业务指导, 对下直接与基层公安机关联系, 自身又直面社会, 与百姓打交道, 维护一方平安与稳定, 故其经费保障责任重大, 任务繁重。笔者所在城市的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该工作, 在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切实加大了对公安机关的经费保障力度。近几年来, 重大活动和突发性事件一个接一个, 如奥运安保行动、上海世博会安保活动、汶川地震抢险维稳以及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 我们之所以能实现大事不出、小事也不出的工作目标, 经费保障工作可谓功不可没。

当前公安执法环境日趋复杂, 民主法治进程不断加快, 舆论监督、审计监督力度不断加强, 要求公开预算经费的呼声越来越高等等, 使市级公安财务工作面临重大挑战。在这种背景下, 市级公安机关正立足实际、放眼未来, 力争安排充足的资金来满足公安事业发展的需要, 同时着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并有效防止各种浪费和腐败问题的发生。

二、现行市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市级公安经费保障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公安经费保障工作健康快速发展的问题。深刻剖析当前少数基层公安机关存在的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执法不作为等顽症, 不难发现, 不少执法问题都与公安经费保障不到位、经费管理不科学有着直接联系。可以说, 不从根本上解决公安经费保障问题, 就无法解决影响公安机关公正执法的深层次问题。

(一) 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缺乏完整性和长效性

目前笔者所在城市执行的县级公安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还是2004年制定的全省县级公安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八年来公安机关无论是工作任务量还是办案业务成本等, 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原有的保障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工作要求。另外, 事实上市级公安机关各类案件数量多且侦办成本高于区 (县) , 各种技术手段建设和大型装备也主要部署在市级, 市局还要承担全市重特大案件侦破的任务, 而市级公安机关公用经费的保障标准却至今缺乏。

(二) 公安转移支付资金制度缺乏规范性和及时性

尽管公安转移支付资金力度逐年递增, 一些市级财政部门在资金下达的方式上也实行了预下达方式, 但是少数区 (县) 公安局资金全部到位仍然要到年底, 当年来不及执行完毕, 要到来年继续执行, 影响了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进度。此外, 也有少数单位未将转移支付资金纳入年度部门预算。

(三) 经费管理缺乏效益性和科学性

一些市级和基层公安机关经费管理水平不高, 管理方式仍然很粗放, 如统筹管理不强、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工作程序不规范、监督制约不完善;个别地方还存在奢侈浪费、重复建设和贪大求洋的问题, 既影响了公安机关职能得作用发挥, 又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四) 公安财务队伍人员良莠不齐

近几年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各市级公安财务队伍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是与公安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对公安财务队伍的要求相比, 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市级公安财务部门担负的繁重任务相比, 我们这支队伍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队伍结构和人员配比不太合理、专业型人才短缺、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面临的挑战与困难仍然很严峻。

三、加强市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工作的对策

目前市级公安财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可以说公安经费保障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方向已经明确、政策已经明晰、条件已经创造。我们应当坚持保障与管理并重, 坚持服务为本, 注重科学理财, 统一谋划安排, 努力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一) 建立主动的经费投入责任机制

市、县两级公安机关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落实经费保障责任, 确保财政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 并应解决随着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财力可能逐年增加的问题。要主动加强与财政、省级公安机关的沟通联系, 及时了解掌握改革的最新动态, 多反映基层公安工作的实际困难, 争取他们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同时市、县公安经费保障部门之间要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 保持上下一致, 形成工作合力, 共同为公安工作服务。

(二) 建立科学的公用经费增长机制

作为市级公安机关应配合省级公安机关和财政部门调整和完善县级公安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 同时制定地市级公安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并适时进行调整, 保证市级公安机关公用经费支出。还应当根据公安机关工作需求, 研究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财力增长状况、工作业务量和办案 (业务) 成本相适应的公用经费增长机制, 逐步形成完整的公安经费保障标准体系。

(三) 建立规范的公安转移支付制度

首先市级公安机关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公安转移支付资金的投入力度, 资金下达坚持公开透明, 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并将之纳入公安机关年度部门预算。出现“上补下抵”、“上进下退”问题的, 将实行惩罚性政策。其次资金使用要坚持基层公安机关、维稳任务重的地区优先, 公安重点工作、公安技术手段优先。再次将公安转移支付资金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并严格按照规定范围开支, 严禁用作人员经费、日常运行公用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最后要规范公安转移支付资金信息管理系统填报、强化系统应用, 并利用公安网定期将转移支付资金到位、执行情况公开通报, 加大督促力度。

(四) 建立灵敏的公安经费应急机制

近年来公安机关在重大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中, 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 对应急保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有些市级公安机关在预算中安排了一项应急保障金, 但是针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发展要求, 还必须建立一套与处置工作性质、任务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除了建立市级公安应急准备金、应急物资储备金制度, 还要不断完善应急经费快速调拨机制, 建立应急处置经费拨付使用的“绿色通道”。

(五) 建立有效的公安财务管理机制

首先要牢固树立预算意识, 加强预算编制, 项目支出预算需对其可行性、合理性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后方可编入预算。强化预算执行, 加强收支管理, 应缴收入应及时、足额上缴, 按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开支, 严控行政经费、削减“三公”经费, 坚持厉行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 注重资金使用的安全与效率。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 将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重大教训转化为制度规范, 重点修订符合市级公安经费管理特点的财务工作规范, 构建涵盖财务工作各领域、各环节的制度体系。再次要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市县两级公安机关要积极借势借力, 建立公安财务基础数据库, 大力提高财务分析准确性, 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用信息。最后要建立财务监督制约机制, 要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结合起来, 既要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又要时常自查自纠。在监督管理中, 既要坚持全面监督, 又要把握重点, 切实减少和铲除滋生腐败的条件和土壤。

(六) 建立优秀的公安财务队伍

要按照“政治可靠、作风过硬、业务精通、善于管理、廉洁高效”的要求, 积极推动市级公安财务队伍建设。财务人员应当通过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活动提升履职能力, 通过坚持不懈地自学自练等形式提高业务能力。各单位也应当通过加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等渠道优化完善财务队伍结构和人员配比, 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公安财务队伍, 每一位财务人员不但要懂方针政策、懂公安业务、懂公安财务业务, 更要会当家理财、会保障服务、会沟通协调, 真正当好领导决策的参谋助手。在这里还必须强调的是, 每一位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都要加强廉洁意识,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努力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同时, 要牢固树立按制度办事的观念, 自觉遵纪守法, 主动接受监督, 让财务工作在“阳光”下廉洁运行。

四、结语

当前, 正是完善公安经费保障体制改革、促进公安事业健康发展的大好时期。市级公安机关的财务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维稳形势发展变化对公安财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准确把握公安财务工作的规律特点, 树立服务大局的观念, 进一步开创公安财务工作新局面, 为全面维护社会稳定和地方平安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支撑。

摘要:市级公安机关在经费保障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公安经费保障工作健康快速发展的问题。文章从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公用经费增长机制、公安转移支付制度、应急经费机制、财务管理机制和公安财务队伍建设六个方面论述了加强市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市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彭娟.论政法经费保障改革中加强公安财务管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2) .

[2]祁泉淞, 汪琳.公安经费保障机制的演进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时代经贸, 2007, (1) .

[3]刘明望.公安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2.

[4]刘军杰, 刘军.关于新形势下公安经费保障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J].公安研究, 2006, (1) .

科研经费之痛 篇9

炒得沸沸扬扬的桃色新闻——“中科院院士候选人段振豪疑挪用科研经费包二奶”一事日前又出现最新进展。

7月22日,记者获悉,段振豪因虚报冒领差旅费,涉嫌贪污科研经费,目前已经被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刑事拘留。

段振豪再次让大众将目光聚焦在“科研经费”这一敏感词汇上。

科研经费使用及报销流程如何?哪些人侵占、挪用、贪污了科研经费?涉及科研经费的职务犯罪有何特点?日前,记者采访了有中国“硅谷”之称的学术重地——北京市海淀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司法机关等单位,试图通过透析这一特殊领域的一些典型案件,来揭开“科研经费”屡屡成为蚕食对象的秘密。

以海淀区为例,从2003年至今,海淀区检察院共立案侦查科研经费领域职务犯罪17件21人,这些案件暴露了诸多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薄弱环节,同时也呈现出了科研经费领域职务犯罪的一些共性特征。

科研经费职务犯罪的四大特征

据了解,我国科研经费的构成主要由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拨付。从国家层面上看,每年数以百亿的科研经费,主要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下拨至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作为行政事业经费;除此之外,地方财政也会依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需要,拨付各类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课题研究、改善科研条件、运行公益性项目等科学活动。

这些专项拨款经费构成了科研经费的主要部分。

此外,据记者了解,一些民间基金会、各类企事业单位也会以各种形式支持相关科研工作。因此,对于各科研院校来说,其科研经费来源是多层次和多渠道的,这些经费从“四面八方”进入学校科研账户后,又被分散给相关人员具体使用,如果管理不当,出现职务犯罪风险极高。

特点一:发案环节突出、涉及罪名多样

记者统计了海淀区检察院近五年来办理的8起科研经费职务犯罪案件,大部分集中案发于财务报销、课题合作、设备采购等环节,其中涉嫌贪污罪4件4人,挪用公款罪2件2人,受贿罪1件1人,私分国有资产罪1件4人。

“科研人员申请到科研经费,对所属院校来说有诸多好处,不仅能证明、提高、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科研竞争力,而且还可从经费中提取5%到10%的管理费、公共资源使用费。为此,各校都在科研项目申请方面下大力气,而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却较为忽视,这就容易使课题合同审核、经费审批等诸多监督流程流于形式。”清华大学某研究所所长告诉记者。

特点二:犯罪主体学历普遍较高

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该区有239所普通高等院校,22所成人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41个研究所大部分分布在该区,仅“两院”院士就多达335人,拥有各类专业人士近20万人。

“近年来,我国对科研经费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一项课题的科研经费从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一些国家、国际重点课题,立项之后的课题经费更是源源不断,简直就是‘不差钱’。一些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人员就瞄上了这块大‘奶酪’,不惜玷污自己的学术名誉走上犯罪的道路。”海淀区检察院分管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工作的副检察长刘壮透露。

刘壮举例说,在该院查办的科研经费职务犯罪17起案件中,21名涉案的犯罪嫌疑人仅一名化学实验员为初中文化,其余人员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还有4人为博士或在读博士,1人为相关行业的“领军专家”。

如2009年海淀检察院查办的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顾万春课题组私分国有资产一案,该课题组在相关的专业领域研究实力和技术在国内最为雄厚,课题组组长顾万春在专业系统内系“北斗级”人物,其研究成果曾获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次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

顾万春被捕前,该课题组还承担着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等两项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重大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累计3000余万元。在巨大的诱惑下,为了截留多余的科研经费,课题组全体人员最终不惜触犯了法律规定。

特点三:专业技术迷惑性强

海淀区检察院反贪局侦查二处副处长张小兵称,科研经费职务犯罪最突出特点就是犯罪手段隐蔽,“一些犯罪嫌疑人利用人们不熟悉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方式逃避了所在单位的监督管理,也迷惑了我们侦查人员”。

如2007年,海淀区检察院查办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生物特征认证与测评中心”主任助理何某贪污一案。侦查初期,何某用各种专业术语迷惑侦查人员,拿出两张“人脸识别系统”源程序的光盘,谎称这是自己使用科研经费的最新研究成果。

为了取证,侦查人员不得不向专业人士请教,钻研了大量的专业知识,最终从互联网上找到了早已公开的“人脸识别系统”相同的源程序文件,不仅证明了何某提供的两张光盘一钱不值,同时也验证了他在单位报销的大量外联费、开发费、咨询费等费用完全是“子虚乌有”。

特征四:窝案、串案比例重

在海淀区检察院查办的所有科研经费职务犯罪案件中,仅有2件2人为单独作案,其余案件均为窝案、串案。

如2008年,海淀检察院立案侦查了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会计王某贪污科研经费一案,在该案侦查过程中,办案人员顺藤摸瓜,又发现了化学学院实验师谢某、徐某利用保管及使用化学实验室仪器开发费、仪器制作费等科研经费的职务便利,以学术交流、调研等名义,报销二人携家人前往西藏、四川、新疆、广东、广西、海南等13省的旅游费用。

“科研经费职务犯罪多为窝案、串案,而犯罪原因又不尽相同,有的是受课题组长指使、暗示,迫于学术权威被动犯罪;有的是发现了经费管理的巨大漏洞,相互勾结、相互掩盖;还有的是年轻科研人员看到周围的人住大房子、开好车,物欲膨胀,在商业贿赂‘潜规则’下迷失了自己。”海淀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刘壮分析。

犯罪花样不断“翻新”

在海淀区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罗猛的印象中,早些年,科研人员利用科研经费进行犯罪的手段较为“原始”。

“2003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院好几个研究员承担了一个课题,课题组的科研费用一时之间用不完,几名研究员商量后,挪用了几十万经费在外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小公司,进行营利性活动。”罗猛回忆说,早期的科研人员挪用科研经费的现象突出,而据为己有的案件较少,“而随着国家对科研经费投入的加大,一些科研人员的犯罪手段开始层出不穷”。

花样一:报销私人花费

按照我国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各科研院校统一管理各项科研经费,各项目课题组在确定的经费额度内具体使用科研经费,实行事后报销的支出方式,而近年来,在科研经费中报销私人花销是科研经费被滥用最为普遍的方式。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坦陈,实践中,一些科研人员在购买资料、设备的同时购买私人用品,统一开具发票后向单位报销。而课题组组长或负责人有时难以核实每一项具体支出,一些私人支出就轻易获得了科研经费的“支持”。

甚至有的科研人员拿着科研经费“游山玩水”。如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原实验室技师徐某、谢某二人,利用掌管实验经费的便利条件,自己单独或带着家人多次到西藏、四川、新疆等地旅游,后又以“学术交流”等公务名义在财务报销了数万元。

案发后,徐某、谢某因构成贪污罪,被海淀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

花样二:编造虚假合同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国家一些重点科研项目,如“973”计划、“863”计划等项目研究内容都比较复杂,一个课题组往往很难独立完成,需要与其他科研机构甚至国外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完成。在此基础上,课题合作费成为一项重要的科研经费支出项目,而一些科研人员则通过签订虚假合作协议的手段截留、侵吞科研经费。

海淀检察院就办理过利用虚假合作协议截留、侵吞科研经费类的案件2件5人,涉案金额130余万元,均为蓄谋已久、作案时间较长、性质恶劣的职务犯罪。

如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何某自2005年至2006年间,利用负责课题经费报销的职务之便,以自动化所的名义与北京蓝盾公司签订了两份共71万元的虚假合作协议。然后,何某又分17次将该款提现据为己有,经司法机关查证,蓝盾公司系何某以虚假身份注册的个人公司。

花样三:设备采购收受回扣

“商业贿赂是近年来比较严重的腐败问题,商业贿赂潜规则不仅在市场经济主体——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中盛行,就连有‘象牙塔’之称的科研院校也未能幸免,使用科研经费采购设备材料过程中收受回扣是近年来一个比较严重的突出问题。”海淀区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罗猛分析总结,此类涉案人员不仅限于课题组长、主管领导等握有经费审批权的特定人员,甚至普通的设备采购人员都可能成为这一环节的“小吏巨贪”。

海淀检察院查办的首都师范大学采购员刘某受贿一案即是如此。2002年至2004年,刘某在为首师大实验室购买仪器之际,收受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给予的“好处费”4605美元。

据检察机关查证,实验室的实验仪器设备动辄进价高达几百万元,利润十分丰厚,一些设备公司,甚至国外设备公司为了达到不正当竞争的目的,纷纷“追逐”采购人员刘某,而刘某最终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被“拉下水”。

经费管理的“诸多不便”

采访中,科研领域一业内人士透露,科研经费使用涉及经费资助单位、项目依托单位、科研合作单位等众多单位部门,经手人员范围大、环节多,而且大多数经费被花费在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这些都给经费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

业内人士口中的“诸多不便”,在司法机关看来,本质上是诱发科研经费职务犯罪的“制度风险”。

海淀区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检察官孟瑶在调研中发现,在当前国家以项目课题制为主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下,我国科研经费来源已经形成了中央、地方财政投入与单位、个人捐助相结合的多渠道经费来源途径,国家还根据课题类别不同确定了具体的经费管理部门,“政出多门”。

如中央财政拨款的有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计划),还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再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则由科技部、解放军总装备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社会科学院等个单位分别拨款管理,每一单位都有各自的资助管理办法。

“这种资助单位各自为政的格局不仅造成了经费使用标准的不统一,而且为科研人员重复申报、多次受益提供了机会,间接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浪费和滥用。”孟瑶分析说。

在科研实践中,一项课题或项目持续时间少则一两年,多则三至五年,而各经费资助单位无法核查每一项课题的花销情况,往往仅对个别项目的审计抽查,致使大部分科研经费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0年共资助了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等共2.3万余个课题,批准项目资金60余亿,但实际抽查比例却很低,造成了许多科研项目流于监管之外。

记者走访了海淀区多所高校发现,几乎每所都制定了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要求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课题项目负责人各负其责,并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经费报销审批流程。但在实践中,复杂的审批环节导致了科研经费无人监管,责任较为分散。

知情人士举例说,现实中,有的学校规定,课题负责人对外签订合作协议需经主管科研工作的领导审批,并由科研部门审查备案后方可在财务部门办理支出事宜。

而在实际操作中,主管领导常常不具体参与科研活动,仅凭课题负责人的相关报告难以判断合作协议的真伪;而科研部门对合作协议只进行形式审查,科研立项后也不跟踪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使用效益;财务部门不负责课题预算工作,也不参与项目管理,只凭审批人签字和相应的票据给予报销,更无法有效监控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

“在看似严谨的审批流程中,每一环节的责任人员都可能认为其他环节已经尽到了审查义务,于是自己的工作中便会放松警惕,出现制度漏洞。”知情人士进一步分析。

“还有的科研单位制定了一些不成文的制度,毫无道理可言。比如规定某项科研项目经费当年或者限期内必须花完,不花完就会强制收回,这客观上会刺激一些知识分子把科研经费当做牟利的工具,甚至出现‘突击花钱’的现象,学术腐败由此产生。”

科研经费腐败的预防

从深层次上看,科研经费腐败无疑是当今学术腐败的一个典型体现,而学术腐败与当今急功近利、吹嘘浮躁的不正风气不无关系。

采访中,多名学者呼吁,重塑广大科研人员良好的的学术道德修养,对预防科研经费腐败意义重大。

“科研经费职务犯罪的屡屡发生,反映出了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制度性缺陷。管理机制对科研工作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杜绝科研经费腐败,还得从源头上推进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的各项改革。”

海淀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刘壮告诉记者,海淀区检察院曾针对多个科研经费案发单位发出《检察建议》,建议相关单位采取“严格预算制度”、“强化经费支出”、“妥善处理剩余经费”、“建立科学有效的学术考评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来杜绝科研经费腐败现象的产生。

记者采访中还注意到,司法实践中,不少科研单位的犯罪嫌疑人都会以“领域骨干、专家”自居,并声称“曾经的科研贡献巨大”,希望能获得从轻处理或避免制裁。

对此,刘壮认为,不能因犯罪嫌疑人有一定的学术造诣或作出一些贡献而降低司法标准,“科研人员作为国家培养出来的精英,如果出现职务犯罪行为,更应受到刑事司法制裁,而这也是对科研人员最大的震慑。为确保从最后一道防线遏制学术腐败,使刑事法律对科研领域的腐败行为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司法机关应该在依法严肃查处科研经费腐败案件的同时,积极开展预防宣传,使广大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违法后果,从根本上减少和遏制这一领域职务犯罪的发生”。

工作经费 篇10

一、我国“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三公”经费现状

“三公”经费 (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出境费、公务车辆运行费) 的使用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但是目前由于“三公”经费管理模式不健全、公开制度落实不到位使得个别地区的三公经费使用居高不下, 滋生腐败。自新《预算法》颁布以来, “三公”经费的整体管理状况得到极大好转, “三公”经费大量被压缩, 但是很多地方的“三公”经费虽然压缩减少, 却仍在合理范围之外。

2.“三公”经费公开落实不到位

因为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使用一直是各单位的机密, 所以需要全面公开时, 一些单位存在消极态度, 迟迟不愿公开, 或公开时间延后, 甚至一些单位直接拒绝公开支出情况, 从而使得公开“三公”经费的最初目的无法达到, 使得这些单位的“三公”经费管理仍然混乱, 极容易出现腐败现象, 并且滋生奢侈之风。还有一些单位虽然没有公开排斥“三公”经费公开, 但是没有实质性的落实, 只走公开形式, 没有实质内容, 一些关键性信息单位仍然采取不公开的对策。

3.“三公”经费管理模式不健全

公开“三公”经费不是目的, 只是手段, 最根本的还是要完善“三公”经费的管理制度。但是, 由于各地区有着不同的规章制度、经济政策, 导致“三公”经费在公布这一环节出现问题, 很多单位资金公开内容没有实质信息, 这也是因为没有一个统一公开模板造成的。另外, 因为公开“三公”经费会影响一些既得利益, 所以该项政策也受到这些因素的潜在干扰。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不重视也是管理模式不健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没有一个规范的系统的公布模式, 使得各单位公布模式随意、自由性过大。

4.“三公”经费制度上存在欠缺

公开“三公”经费的概念是指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出国 (境) 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费用的公开工作, 但是在目前的工作中, 则没有一个具体的分类细则, 使得对公开“三公”经费各单位有各单位不同的理解, 造成该项政策执行混乱, 执行效果参差不齐, 需要一个明确的固定和管理模式。因为没有明确的范围规定, 导致各单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遵循的依据不一样, 甚至出现可以隐瞒的问题, 直接影响了单位财务处理核算的准确性。

二、提高“三公”经费管理质量的措施

1.完善配套措施

我国虽然实行了公开“三公”经费的措施, 但是却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予以支持, 更没有与之相应的制度, 使得虽有制度规定, 但是实施环境和实施效果不理想, 并且在公布环节存在很多问题。因此, 各地的主管部门, 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制定有实施价值的“三公”经费的管理制度, 并制定辅助公开“三公”经费实施的相关配套措施, 确保各单位实质有效的落实。

2.严格规定“三公”经费相关内容

(1) 规定“三公”经费内容。我国新《预算法》规定:“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所以对“三公”经费的管理, 要明确其概念, 划定那些费用属于“三公”经费范围, 并且要进行详细分类, 确保各单位不遗漏管理项目。

(2) 规定“三公”经费公开内容。要制定出一个“三公”经费公开模板, 严格规定公开内容, 并规定其详细程度。只有明确了“三公”经费公开内容, 才能保证各单位在公开时不会故意模糊公开内容, 保证公开效果。

3.发挥预算管理的约束作用

新《预算法》将原法“强化预算分配好监督职能”修改为“规范政府收支行为, 强化预算约束”。因此在“三公”经费的管理上也要突出预算管理的作用。

(1) 科学的制定预算编制。单位在预算编制之前, 要进行详细的调查, 准确把握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用预算编制将“三公”经费的额度范围确定, 从而保证经费不超支。

(2) 保证预算执行的力度。单位要通过保证预算执行, 来确保预算编制对“三公”经费的控制作用。单位要制定严格的预算调整流程, 尤其对预算追加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审批。

(3) 做好预算评价工作。在预算执行完毕后, 单位要做好“三公”经费预算的评价工作, 通过对预算的评价和相关数据的记录, 为下一次预算编制提供数据基础。

4.加强会计审核工作

各单位要注重会计审核在“三公”经费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要通过会计核算环节对“三公”经费的使用给出一个准确地反映。在通过预算环节的合理分配后, 还需要会计核算的介入, 对“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进行一个科学的核算。

三、新《预算法》背景下的“三公”经费管理监督措施

1.新《预算法》为明细“三公”经费收支提供了依据

以往的“三公”经费公布结果中, 整体数据过于宏观, 执行情况太过粗糙, 而新《预算法》颁布后, 可以依据新《预算法》的相关要求, 对“三公”经费每一项支出进行一个明确的展示。通过建立一个展示模板后, 严格要求各单位要按照模板进行公布, 对违规公布的要进行处罚。

2.健全预算体系

预算体系对“三公”经费具有约束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对于一些领域的财政监管预算体系还不是很完善, 国家应该对不同行业的相关事项支持标准进行一个科学的预算。各单位要充分发挥预算的约束作用, 并结合不同单位、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 对“三公”经费支出模式下的各项细则进行一个明确规定, 设定好每一项的最高限额, 然后再进行详细的分配。

3.强化预算监管的力度

根据新《预算法》的相关规定, 要引入惩罚模式来强化对预算管理的监管, 从而通过增加违法成本的方式, 塑造一个安全的预算管理环境。强化预算监管力度, 要从法律层面入手, 预算管理是“三公”经费的源头, 通过对预算管理的监管, 保证“三公”经费管理的有序。

4.开放大众监测平台

公开“三公”经费的目的是保证“三公”经费的使用规范, 并提高透明度, 强化社会监督。目前, “三公”经费缺少一个强有力、多方位的监督体系, 只有通过公众的认同, 才能充分发挥“三公”经费这一政策的原始初衷, 才能提高社会公众对“三公”经费的理解, 才能促进政群关系和谐。

参考文献

[1].史丽芳.浅谈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控制中新预算法的作用.财会学习, 2015 (17) .

上一篇:国家石油公司下一篇:实验参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