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大学新生

2024-09-17

聋人大学新生(共4篇)

聋人大学新生 篇1

聋人群体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与很多家庭的幸福程度相关联,也是反映社会文明幸福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他们创造平等参与的社会生活条件,与其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使其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校园环境,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衔接尤为重要。

1 当前影响聋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因素

1.1 人格特质的影响

聋人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要求太苛刻,过分地追求完美。在刚刚进入大学生活时,他们往往会渴求别人的认可,以寻求其价值的证明。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学业竞争时,往往倾向于压抑自己内心的感受,这就会产生大量的、负面的消极思想。对于大学生来讲,担任班级学生工作的人往往会有更多接触他人的机会,相比于其他同学会具有较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而对于其他学生而言,与教师的距离比较远,在个人出现心理等其他问题时,往往不会选择与教师进行沟通。在处理同学关系方面,有的没有担任班级职务的同学往往会觉得没有知音,没有中学同学那样真诚友善,但是他们又不知道怎样进行心理的调整和适应,沉浸在与高中同学的接触中,这些情况无形中就为新环境的适应带来了非常大的障碍。

1.2 家庭环境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家庭关系更为密切的大一新生,聋人和普通学生的在校生活适应程度不存在差异情况。但家庭关系相对较为淡薄的大一新生,聋人和普通学生在校生活的心情和情绪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有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人类的生长发育过程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聋哑学生来说,家庭关系的亲和力对其适应不同方面的能力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3 个人的适应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住校时间不同也会对校园环境的适应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与本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分别在初中和高中开始住在校园的大一新生,聋生的适应程度和普通学生没有显著差异。但自从上大学开始,住校的聋生和普通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适应程度就会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上大学之后才开始住在校园里,聋哑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日益增多,因此,出现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合理的。通过以往对聋哑学生的具体思维的研究,结果显示聋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缺乏自信心,出现认为自己的生活杂乱无章、自己让别人失望等消极的心理情况。聋哑学生在这样长期的消极思想影响下必将会进行观念内化,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即使他们有能力解决一些问题和困难,他们也会从心底里认为不能做到,也就出现了不能良好适应环境的情况。

2 如何使聋人大学新生适应学校生活

2.1 加强对聋人新生社会认同感的宣传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文化向导这一社会功能,努力做好宣传,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加强对聋哑学生的支持和关爱,这样可以有效缓冲环境压力,将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因素,特别是针对聋哑人这一特殊群体,能够使其更好地改善情绪。因此,政府一些相关部门、残疾人大学和他们的家长都应该成为宣传阵地的主力军,向社会各界人士多进行正面宣传,消除不利于聋哑学生发展的社会歧视现象,提高社会对聋哑学生的认同感。

2.2 端正对聋人新生进行科学教育的态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建立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对于聋哑人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作用会更加显著。因此,在确诊孩子听力存在缺陷问题后,家长既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分的保护,也不要对孩子无动于衷,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尽快面对现实,端正态度,对聋哑人进行科学的教育。聋哑孩子在成长阶段,要帮助他们形成对自身客观而又正确的认识,不断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校园生活。

2.3 注重对聋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聋哑新生对学校的适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领导不仅要在新生入学的时候进行指导和管理,还要在学生各个阶段的发展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聋哑新生对学校环境的适应是在个体与大学生活这个新环境的互动中,逐步实现与新的复杂环境紧密相连,最终实现动态平衡的一个过程。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专业的具体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新生培训计划。聋哑学校的学生对学校的适应,需要学校及时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基础。应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或选修课,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手段,建立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不同性格的聋哑学生深入了解,对个别心理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沟通,及早进行诊断并治疗;充分利用各种现有的教育资源,举办一系列的互动讲座和社会考察,与外校的聋人大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多提供发言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学生,使其打开灵魂的窗口;建立咨询中心,设立专门的服务热线,安排专家及时、准确地对聋哑人进行开导和帮助,使其尽快适应学校的环境。

3 结语

在对聋人大学新生教育和管理方面,相关学校要注重多种因素相互调整,合理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加相应的社会实践,以使聋人大学新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他们的学校。要采用一些积极的行为措施,对聋人大学新生当前存在的适应性问题进行矫治,创造一个积极的感知方式,通过锻炼来加强巩固。当个别学生在适应方面存在问题时,应当由特殊训练来加以开导,使学生的处理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增强。因此,对所有聋人大学的教师建立一个有效的指导和支持系统,是帮助聋人大学新生适应新环境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聋人大学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措施。

摘要:学校适应是指学生通过积极地生理与心理方面的调整,与学校的学习环境相辅相成,顺利完成个人学业,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聋人大学新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具有残疾人和大学新生双重身份的群体。帮助其顺利地过渡到大学阶段,使其良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这对促进聋人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对聋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聋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

参考文献

[1]张秀秋.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现状述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01):59-60.

[2]郝均倩.聋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对其学校适应性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马薛娟.我国聋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09.

[4]王伟,徐丽君.高校聋人新生入学适应性调查分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0,(09):112-113.

优势视角下聋人大学生就业 篇2

关键词:优势视角,聋人大学生,就业

一、个人的优势

个人有其特殊优势,Rapp(1988)指出个人的三大基本优势为热望(aspirations)、能力(competencies)和自信(confidence)。

(一)热望

1. 较高的回归愿望。

聋人大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听力残疾,在生活中比较自卑,通过自身的刻苦学习,更强烈地希望得到社会及家庭的认可。

2. 较好的就业心态。聋人大学生对自身的工作期望比较符合实际,能够正确面对基层的工作岗位,不浮躁,并存有感恩的心。

(二)能力

1. 较强的动手能力。

聋人通过手势语言和别人进行交流,动手能力强,而我国集中招收聋人大学生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手工、园艺、装潢、服装设计、电脑动画等专业,这些专业都有利于聋人发挥自己的潜能。

2. 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聋人靠视觉器官的直观形式获得信息,所以视觉敏感,形象思维非常发达,对形象及色彩比较敏感。

3. 较好的抗干扰能力。由于聋人大学生可以自然地排除外部的声音干扰,因而可以更专业、更执著地学习和工作。

4. 较强的适应能力。聋人大学生更珍惜所拥有的工作岗位,能够较强地适应现有岗位,跳槽较少,对用人单位的忠诚度高。

(三)自信

较强的自强精神。聋人大学生都是聋人中的佼佼者,这使聋人大学生比普通聋人更自信,更有自强精神。

二、环境的优势

环境的三大基本优势为资源、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和机会。

(一)资源

资源可分为正式资源和非正式资源两种类型,其中非正式资源又称为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正式资源一般指政府组织和民间福利服务组织所提供的服务。

聋人大学生就业的正式资源有政府、高校及各级残联机构和民间福利服务组织所提供的就业政策、就业技能培训及就业岗位等服务。聋人大学生就业的非正式资源有聋人家庭、同学、朋友提供的较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等。

1. 支持性的社会政策。

国家鼓励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对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应当依法给予税收优惠,有关部门应当在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照顾,并按照规定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家对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信贷等扶持。

2. 实践性的职业技能。

以就业为导向,鼓励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着力加强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岗培训,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

3. 针对性的就业岗位。

用人单位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

(二)社会关系

关爱性的社会环境,不论是聋人大学生家庭还是用人单位,都对聋人大学生有较大的耐心及包容心,更有利于聋人大学生适应新工作及新环境。

(三)机会

1. 系统性的救助网络。

聋人大学生除了与健全大学生一样,拥有学校就业办公室、家庭、网络等渠道提供的就业岗位外,还拥有各级残联部门提供的就业信息,及民间福利组织提供的就业岗位。

2. 潜在性的创业机会。

聋人大学生可以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通过自身创业更好地设身处地地投身残疾人服务事业,不断地增加残疾人的就业岗位,以创业带动就业,为聋人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

三、优势视角下聋人大学生就业的创新

传统的聋人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只是重点关注聋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就业困难,就业指导人员将聋人大学生当作就业存在问题的个体或群体,这严重阻碍了聋人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外在环境资源的利用。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更加重视人的权利和尊严,因此,我们应该把注意力聚焦在聋人大学生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优势上,帮助他们挖掘自身内在的潜力和外在环境的资源。

经研究分析,聋人大学生个人的优势主要有:较高的回归愿望、较好的就业心态、较强的动手能力、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好的抗干扰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而环境的优势有:政府支持性的社会政策、高校实践性的职业技能、残联等部门针对性的就业岗位、社会关爱性的环境、系统性的救助网络以及潜在性的创业机会等,这些都是健全大学生所不能比拟的,聋人大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自身的资源,更好地择业与创业,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促进残疾人状况的改善和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宋丽玉,施教裕.优势观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0.

聋人大学新生 篇3

一、学业情绪的内涵

2002年, Pekrun等首次明确提出了学业情绪这一概念。学业情绪这个领域就越来越受到教育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学业情绪问题, 高职生的学业情绪问题, 小学生的情绪问题, 中学生的情绪问题都有所讨论和研究。严鹏展等人通过对五百多份的问卷调查提出初中生的学业情绪问题主要是厌学。而王瑞红在对高职院校389名学生调查了解中发现高职学生的学业情绪问题与学业成就是相关的。并且焦虑等消极情绪占大多数。而聋生也有所研究。当然, 郑军等也对于大学生的厌学问题展开研究, 共搜索相关文献111篇, 并且也对这个方面提出展望。梅华丽提出焦虑, 精神分裂等是大学生会出现学业情绪的问题。但是主要针对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中国期刊网搜索, 只有199篇。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并不是太成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而在学业情绪的防治方面, 提出了教师调节, 自身调节等方法。朱体壮等对于情绪障碍学生技能训练集中在社会目标, 学业目标等, 并且也介绍了美国的一些方法。比如应答性卡片, 海龟式疗法等等。而周斌等提出相关教育干预策略, 就是创造良好教育环境, 分类团体和个别辅导结合, 建立学校和家庭的合作途径等等。现在科技日新月异, 对于馆员要求越来越严格, 作为馆员, 特别是学科馆员如何利用自身优势, 利用图书馆的公共资源, 弥补系科教师, 辅导员的调节职能, 是目前应当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二、聋生学业情绪问题

如前所述, 目前真正提及到聋生学业情绪问题的并不是太多。最主要是心理健康问题。冯年琴采用SCL-90量表对中学阶段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 结果发现聋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一般中学生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躯体化、强迫、偏执是他们最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而陈凤芸, 郭玉祺等对于聋生的职业心理教育以及聋生心理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 着重在学校和家庭。刘毅玮等研究更加证明了这点。他们的结果表示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中的众多因素都存在显著相关, 说明家庭环境是影响聋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李婉芳研究了聋生的厌学心理, 也就是学业情绪中的一点。她从原因措施等着重阐述了相关研究, 讨论了聋生厌学的学校, 家庭等原因, 并且提出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等措施, 关爱学生。

李珂珂总结了相关的研究, 为聋童的心理学研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比如编注相关的教材, 相关的问卷量表等。杨小梅等研究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 如何在班级管理中促进书面语的发展, 这也是一个在学业情绪和能力以及结果中的一种展现。叶素娟研究指出律动对于聋生的发展, 通过健康优美、抒情大方、欢乐活泼的动作, 培养聋生爱美的情趣, 启迪智慧, 陶冶情操, 促进他们的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思考

作为高校图书馆馆员, 特别是学科馆员来说, 我们对于学生的影响应该是积极的, 而且是有作用的。

我们需要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自身的专业优势, 引导聋人大学生做好相关准备以及协调工作。对于他们辅导员来说, 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何与他们互相沟通, 互相了解。及时发现相关问题, 了解透彻, 是目前应该关注的热点和研究重点。

对于馆员来说, 首先需要摆正自己位置和心理。需要重视对于聋生心理的调整, 并且, 多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以及阅读需求。多了解心理学的知识, 也多进相关书籍。多指导相关同学阅读, 这样从一个侧面去帮助他们。特别是流通部的老师, 需要具备一个专场的专业领域, 李娜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知识, 多接触和了解学生。

其次, 做好辅导员, 以及其他任课老师的辅助工作。那些辅导员和老师都肩负着重任。而我们馆员需要与他们沟通, 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适合的而且力所能及的服务。比如, 提供数字和科研的扩展服务;提供心理学的书籍等等。

再次对于馆员来说, 需要学习手语来沟通, 就像所说的无障碍沟通。或者说是创立无障碍的图书馆。目前无障碍的图书馆, 以及图书馆等公共事业等为残疾人服务的相关研究都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比如沈奇提出新的观念, 将ICF的理念用于图书馆的无障碍设施结构中, 并且辅助相关无障碍服务。而邵建萍指出全纳教育在图书馆实施是必须, 也是可行的。将全纳教育的概念引入图书馆服务的理念。

馆员应做好服务于师生的准备, 不仅仅局限在师生借阅服务, 教学科研服务上面。馆员作为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的辅助, 对于聋人大学生学业情绪是有积极作用的。也相信, 随着公平教育, 全纳教育的需求和实施, 图书馆残疾人的服务事业也会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李珂珂.我国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

[2]杨小梅, 冷明书.浅谈在班级管理中促进聋生书面语言发展的几种途径[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J].2008.

聋人大学新生 篇4

1. 问题的提出

从调查结果发现:聋生性知识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表现在处于青春发育中后期的聋人大学生同样存在性知识缺乏, 在中学阶段和家庭的教育显然不够, 一些生理现象, 如遗精、月经仍有少数的学生不知道。对艾滋病多数学生不了解。学校性健康教育是个薄弱的环节, 聋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课外读物、同性朋友交流与因特网。这点与普通大学生几乎相同。受东方文化的影响, 他们的性态度也是较为严肃的。女生的性观念相对保守, 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大多数女生持反对态度, 大多数男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聋人大学生对学校性健康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对于性教育的范围依次是性知识教育、性道德教育和卫生保健自我保护。男女生的选择差异不大, 女生除了愿意接受性知识教育外更多希望接受卫生保健和自我保护教育。由此可见, 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家园, 要帮助听障青少年学生顺利渡过这一特殊的年龄阶段, 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 培养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爱情观、婚姻观、生育观;使他们的人格臻于完善。

2. 聋人大学生性教育的实施策略

2.1 开设性教育课程

学校是性教育的主要阵地, 性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证性教育的正常开展, 必须在学校设置独立的系统的性教育课程, 系统而集中地讲授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性道德规范, 规定一定的课时, 必须有性健康课程的合格学分。选用适当的教材, 由于性教育知识不但包含医学、生物、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还涉及法律、道德、人文、美育等领域, 系统性强。在聋生一样可以使用普通大学生的教材的情况下, 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门人员编写课本, 提供系统的教材, 由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性教育课程。如果课时限制, 考虑开设性健康教育“公选课”, 全面系统地讲授性生理、性保健知识, 艾滋病、性病的防治、紧急避孕方法等, 就能引导大学生逐步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同时加强在性道德、性心理、性保护及法制教育和两性人际关系的教育。

2.2 建构聋人大学生性教育的隐性课程

聋生由于自身听力障碍, 且求学期间在学校中度过。加上与外界沟通交流机会少, 获取知识主要场所在学校。从学生在校所习得的经验总和来理解学校课程的话, 除了开设性教育课程这样的传统显性课程外,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也很大, 成了学校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教育资源。由于性教育的特殊性, 表现在显性课程上的特点是明显的, 而隐性课程如何反映这些特征, 根据渗透式性教育的特点, 我们认为目标体系则应更多地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及过程与能力的实现。从全局出发, 围绕这些教育目标的需要来补充显性课程的严重不足, 是在学校构建隐性课程体系时应重点思考的问题。性教育隐性课程将在培养聋生方法能力的形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婚姻观、生育观等, 以及对学生责任感的体现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建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渗透式性教育的隐性课程, 为聋生深刻理解、接受、内化。

2.2.1 性教育隐性课程的初步建构

在性教育隐性课程的课程层面 (图1) , 我们做了大胆尝试。我们根据隐性课程的特点和功能, 结合聋生的特点, 抛弃以教师为主体的性教育隐性课程。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学生自我参与和自我教育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性教育隐性课程的课程层面 (图2) 。期望能有目的、有秩序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式性教育, 并将这种性教育隐性课程体系纳入有序, 规范的、有目标的性教育体系中去。

如今, 各地聋人学校在性教育隐性课程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教师人格等方面隐性课程做得都很好, 但是我们发现不太重视课程层面, 在性教育隐性课程目标、实施、评价等方面研究得很少。过去的性教育隐性课程过分依赖教师, 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即便是班会、学校性的性教育知识讲座、活动等内容依据的主题确立都是教师制定的,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 并且学校对性教育的隐性课程管理随意性较大, 因人因校而异。虽然有课程计划, 但没有严格地以课程形态来管理性教育隐性课程, 课程实施是无序和不规范的。

课程层面的“学生自我教育”是通过学生自身的认知、体验和实践获取性知识, 发展性心理和提高性道德的一种方法。法国前总统埃德加富尔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学生需要了解什么样的性知识, 需要解决什么样的性问题, 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通过自我教育, 他们可以获得自己最缺乏的性知识, 找到能够最有效地解决自己性问题的方案。自我教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把性教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发展的动力, 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性认识水平, 提高性觉悟和性道德。自我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逐步摆脱对老师和家长的依赖, 为今后更新自己的性知识, 提升性道德, 以及遇到新的情境与问题时能自我解决打下基础。自我教育对丰富学生的自我体验, 提高自我监控能力也非常重要, 使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性观念、性心理和性道德, 促进自我完善, 在面对各种不良性污染和性诱惑时能自我控制、自觉抵制。

当学生通过“做”而不是通过观察和被告知思考什么时, 这时的积极参与最容易引发深度学习。同伴群体活动能够使学生方便地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 分享他们的性教育知识和经验, 理解新概念, 交流意义和操作概念。

课程层面的教师指导方面:在性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 因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导航员”。教师要观察并了解学生的具体问题和真实情况, 通过对学生有意识地实施渗透式性教育的隐性课程, 使学生愿跟老师交流和沟通, 对学生进行性心理的指导和疏导, 针对性地做好性教育工作。

充分利用校园的环境,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参与指导。通过学生自我参与、自我教育进行渗透式性教育。提高学生性生理知识水平, 将这些知识转变为学生的正确的行为、情感态度, 以期达到渗透式性教育隐性课程的育人目的。

2.3 性教育隐性课程的实施

2.3.1 确定性教育的目标

以性生理为基础、性道德为核心、性心理调试为手段的同步化是性教育应坚持的最基本原则。其中认知方面主要靠显性课程完成, 行为、情感态度目标则由隐性课程实现。

2.3.2 利用信箱、校园网络确立性教育隐性课程主题

心理咨询是青春期性教育中比较专业化的个别教育形式, 心理咨询室的位置比较隐秘。咨询员与学生相对陌生, 学生的身份比较隐秘, 所以学生在遇到一些难以启齿的性问题时更愿意去接受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也更愿说出真相。心理咨询由专职的咨询员进行, 他们受过专业的培训, 理解心理学的原理, 掌握咨询的技能, 对学生出现的性问题特别是性心理问题的解决更加有效。

目前我国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或者心理咨询社团, 却由一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学科教师兼职甚至有兴趣的高年级学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他们基本上没有受过专业培训, 缺少实际经验, 影响了心理咨询的效果。通过我们与学生交谈, 发现聋生自己对于性方面的敏感问题比较羞涩, 又怕被老师训斥, 所以不愿意自己个别找老师咨询、不能主动接受性生理指导和心理疏导。这些也导致了传统的心理咨询难以正常开展。

我们针对学生不愿意单独与老师面对面的实际问题, 在校园角落设立小信箱, 让学生把自己的相关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困惑或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以小纸条形式递交。再者利用校园网, 开通网上心理咨询, 由教师直接回答学生的各种青春期性困惑的问题。小信箱和网上心理咨询的特点是第一完全开放, 面对广大学生;第二能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 让学生敞开心扉;第三是教师能及时发现时下学生的性心理或性生理问题, 能及时给予解决。同时也结合校心理咨询室收集的学生反映出的普遍问题, 确立性教育隐性课程的主题, 改变以往性教育主题由教师决定的方式。

2.3.3 利用活动渗透性教育

2.3.3. 1 学生成为校园环境的创建者, 进行自我教育。

眼睛是聋生学习知识、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最直接感觉器官,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功能, 学校对校园环境建设备加重视, 力图打造“会说话的校园”。充分发挥每一面墙的作用, 让每一面墙会说话。利用师生每日必经之处如食堂、操场附近的宣传栏, 创建“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环境。可以通过系科宣传栏、教室黑板报、宿舍环境布置等多种形式渗透。有针对地选择学生较多关注的问题作为校园长廊宣传的主题。组织学生亲身参与到校园环境的布置中去。

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一种健康文明的、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促进学生性健康发展。利用学校的宣传长廊布置墙裙, 图文并茂, 贴近学生生活。进行有关我国婚姻法、人口与环境问题、艾滋病的预防等教育, 其中不乏学生作品、活动照片等, 在布置的过程中就吸引了许多学生的目光。特别是亲自参与板报和宣传长廊制作的学生, 由于自己在布置之前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板报的制作等活动过程中一直身在其中, 进行着自我教育。

2.3.3. 2 组织学生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积极地投身到性教育活动中来, 既教育了别人, 又教育了自己。成功的性教育应该使学生能够自己正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并且在行动上表现出较优秀的人格素养。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让学生亲自进行社会调查。进行社会调查得到的信息, 对学生来说更具说服力, 更有教育性。而且学生接触社会的同时, 提高他们获取资料, 分析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达到性教育目的。这是通过学生自身的认知、体验和实践而获取性知识, 发展性心理和提高性道德。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 加强性科学、性道德的宣传。如在展览馆定期举办性病、艾滋病知识的展览, 通过这些活动普及性科学知识, 开展性道德教育, 消除人们对性问题认识上的偏见, 提高人们对淫秽色情文化的免疫力。社会实践是自我教育的另一重要形式, 学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积极地投身到性教育活动中来, 既教育别人, 又教育了自己。

大学生走出教室, 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 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不但增进了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还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2.3.3. 3 采用多种形式的同伴教育活动。

“同伴教育”流行于英美等国, “同伴教育”广泛应用于生殖健康、艾滋病教育和吸毒、自杀、酗酒、性别歧视和妇女问题等社会领域。已经确认同伴教育项目是改变行为的有效方式。尤其对青少年生殖健康、艾滋病宣传教育方面效果很好。同伴教育是由学生自己组成一个团队, 选择高年级同学或年级中优秀同学担任骨干, 在学生间进行性教育和性指导的一种教育方式。同伴教育是小组讨论的一种延伸, 是处于讨论交流与自我教育之间的一种教育方法。它不是个体单独进行, 而是结伴进行的。

同伴教育特别适合于人际圈较窄的聋生。它的有效性在于它的广泛参与性, 它能使学生融入讨论和活动之中———亲自做比简单地获取信息更利于学习。这些活动的方式可能是游戏、竞赛或是角色扮演, 所有这些都能帮助人们看清新的事物, 而不是被告诉应该怎样想或做什么。比如说组织读书报告交流会和主题班会,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根据对部分聋人大学生进行的相关调查中发现:聋人大学生性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为更好地做好对该人群的教育工作, 通过分析存在的原因, 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其中把隐性课程作为研究的主要实施部分。

关键词:聋人大学生,性教育,教育对策,隐性课程

参考文献

[1]曾阳, 常春, 等.医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同伴教育效果追踪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 1999, 15.

[2]朱皖芳.关于青年聋生性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J].特殊教育, 1998, 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4]庞维国.自主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丁邦平, 朱明.青春期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6]Turnet G, Shepherd J.A method in search of a theory:peer educad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J].Health Edu Res, 1999, 14:235-247.

[7]William R B, Gatherine G L, et al.West African youthinitiative:outcome of a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J].J Adult Heaith, 2001, 29:436-446.

[8]刘青, 昝飞.聋生青春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 2005, 2.

上一篇:经费控制论文下一篇:事业单位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