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的思想准备

2024-10-20

大学新生的思想准备(精选9篇)

大学新生的思想准备 篇1

0 引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高校辅导员老师有必要引导新进校的学生学会独立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培养吃苦精神和受挫能力,这将对他们的大学学习乃至今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是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大学阶段开设的课程专业性非常强,老师在一堂课上讲解的内容远远超过了高中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要求较高。而且大学中不会再有老师和家长时刻提醒你要抓紧时间学习、认真学习,所有的主动权都在学生手中,这对大学新生的自觉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学习环境来看,大一新生面临着陌生的校园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需要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协调生活习惯。可见,引导新生尽快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老师肩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责任有义务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1 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1.1 引导大学新生与他人和睦相处,学会独立生活

当今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都被父母捧在手心里,自我意识比较强:不懂得谦虚、没有学会与他人分享、更不会忍让。接跟笔者长期以来的工作实践,新生宿舍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会引发打架斗殴等群体事件。碰到这类情况时,辅导员老师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明白:多为他人想一想,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宽容,不要把错误都推到别人身上,这样才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使集体的力量才会显现出来,让大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此外,辅导员老师还有必要就引导新生逐步减轻对父母的依赖,学会独立生活,学会尊重身边的同学、老师,学会与他人分享美好的东西,做到与他人和睦相处,这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保障。新生进校时,辅导员老师可以通过开展以“团结互助”、“相亲相爱一家人”、“我爱我家”等为主题的班会或团组织生活等方式,鼓励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切身感受到新集体的温暖,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样既能帮助同学们尽快熟悉班上的同学,减少对父母的挂念和依赖,尽快学会独立生活;又能让他们感觉到尊重他人,相互协作是增强集体力量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自我成长的必修课。

1.2 以军事训练为契机,培养大学新生的吃苦精神和受挫能力

军事训练是大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堂必修课,部分学生由于在家时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吃过一丁点苦,面对高强度的军事训练,自然是一两天后就想当“逃兵”。因此,辅导员老师应该重点关注此类学生,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学会吃苦,正确对待军训。引导同学们体悟人生真理:现实生活不会一帆风顺,前进的道路上也许是荆棘丛生,要想有收获就一定要付出,吃苦在所难免。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成为困难面前的弱者。有的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成绩优异,倍受老师和家长的宠爱,身边的同学也非常羡慕他。进入大学后,周围的同学都是经过高考挑选出来的拔尖人才,如果适应能力较差,很快就会掉队,这样一部分同学的心里面难免会感到失落。辅导员老师应引导学生尽快培养受挫能力,告诉他们“要最终评价一个人,不能看他在顺境时如何意气风发,而要看他在逆境中能否乘风破浪”,避免个别同学遭遇挫折后一蹶不振。

1.3 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学生是非常迷茫的,从长远的角度看,他们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要干什么,因此也就没有近期目标,每天只是按部就班的上课、下课、吃饭、睡觉,学校怎么安排的就怎么做,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整个大学学习阶段都是这种状态的话,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综合素质都不会特别突出,到毕业的时候甚至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美国耶鲁大学曾就人生目标对学生成才的影响经做过一项调查,其时间跨度长达20年。研究人员对参加调查的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有目标吗?”10%的学生回答说有。研究人员又问:“如果你们有目标,请写下来好吗?”这时,只有4%的同学回答并写了下来。20年后,耶鲁大学的研究员跟踪参加调查的学生们。结果发现,那些有目标并写下来的学生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水平都远远超过了没有这样做的学生。他们的财富超过了剩下的96%的学生的财富总和。而其余96%的学生今天在干什么呢?研究人员告诉我们:这些人忙忙碌碌,一辈子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帮助那4%的人实现他们的奋斗目标。学生进校后的第一个学期,辅导员老师应该鼓励他们权衡自身喜好、个人能力、家庭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积极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提倡他们最好在第二学期期末就拟定自己的目标。对已经确立目标的同学要帮助他们分析其可行性、预测在实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醒他们从现在开始做好知识储备和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督促他们拟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认真实施,告诫他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从现在就开始努力,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1.4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4.1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人生目标的有效途径

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方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大部分学生会感到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个别同学会产生厌学情绪,原来高中阶段的三好学生变成了后进生,情况严重的还会导致退学。因此,辅导员老师有必要在新生进校时就尽快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邀请专业带头人、专业老师向他们讲解专业背景、课程设置、基本学习方法、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以及将来能够从事的职业,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大致的了解,知晓学习基本进度和方法。之后,辅导员老师可以安排同专业高年级的同学跟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于都是学生,他们曾经也经历过同样的适应期,交流起来距离更近,亲和力更强,其学习经验必将对新生产生很大的帮助。大一第一学期结束后,辅导员老师可以对比分析班上学生的期末成绩和高考成绩,重点关心前后差距较大的同学,帮助他们寻求成绩出现变化的根本原因,引导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逐渐提高学习效果。对于成绩位于班上最后几名的同学,辅导员老师同样要给予关心和帮助,避免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导致今后学习过程中任何事情都不积极,不主动,甚至违规违纪,既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班集体的进步。对这类同学,辅导员老师需要认真分析原因,如果学生的确已经努力了,成绩仍然不理想,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大学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培养专业技能的平台,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综合素质的舞台,第二课堂的参与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等。不管是成绩优异的同学,还是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辅导员老师都有必要在新生阶段就让他们明白,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人生目标的有效途径,大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如果在此期间不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方面的技能,再美好的人生目标都只会是纸上谈兵,将来别人功成名就的时候你得到的只有遗憾和后悔。

1.4.2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是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很多新生进入大学后之所以不适应,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三大原因:单位课时教学内容容量和难度加大、缺少父母和老师的监督、学习环境变化大。关于学习环境的变化给大学新生带来的影响及辅导员老师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前面已作出论述,此处不再做过多的阐释。这里重点围绕前面两个影响因素展开讨论。大学阶段单位课时的教学内容及其难度远远超过了中学阶段,老师的讲解速度自然也比中学老师快得多,如果学生课前缺少预习环节,没有做好有针对性的准备工作,上课时就会感觉听不懂、跟不上,甚至觉得对老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对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是首要任务,学习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他将来的职业发展。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牢固的同学,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很难胜任所从事的工作,而转向其他职业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因此,辅导员老师有责任在学生一进校时就督促他们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逐渐培养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体会学习中的乐趣。具体包括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自觉拓宽知识面、学会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听讲、主动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忌存在只想听老师讲、不思考,希望老师解答所有问题的依赖心理。学校图书馆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应该提高自觉学习的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1.5 以学校第二课堂为平台,鼓励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光有专业知识远远不够。新生一进校,辅导员老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结合自身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喜欢文艺的可以参加歌唱比赛、舞蹈比赛和一些器乐比赛,多积累一些舞台表演经验,将来既能成为学习工作之余的休闲娱乐方式,也会为学校、工作单位的文化建设出力;喜欢体育运动的可以经常参加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运动,既能锻炼身体,为学习工作提供基本保证,也是与他人交流、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对辩论、朗诵、主持感兴趣的不妨多参加协会组织的活动和比赛,在实际演练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力,学会基本的社交礼仪,这都会对将来的工作生活带来帮助……第二课堂参与能力的培养主要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他不能成为学生大学生活的全部,辅导员老师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 结束语

引导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帮助他们树立切实可行的人生奋斗目标,提高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辅导员老师的义务和职责,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参考文献

[1]丘贵明.求实;探索;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2]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大学新生的思想准备 篇2

大学新生如何准备考研

1、利用大一课堂时间做好学习笔记,梳理知识架构

大一阶段是整个大学阶段的最重要阶段,因为这一阶段的基础学习直接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理解和考核,甚至直接关系毕业。要想学好大一阶段的专业课程,最关键的学习时间一定要花在课堂上,只要抓住课堂上老师所讲的重点内容,下课几乎不用花太多时间在复习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尤其是今后想要读研的学生,就一定要将老师讲的每一个重点内容用做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殊不知大一阶段所做的笔记对于日后考研巩固复习有多么重要!随时翻看过往学习笔记,就可以让考研专业课复习更高效!

2、尽量争取保研机会

可以说大一阶段是整个大学时光中最轻松的阶段,很多大学大一阶段开设的课程一般都是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即便是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是一些较基础的专业学习,难度和深度都较小。因此在大一阶段就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参加集体活动,可以通过加入学生会、社团等充分适应大学环境,活动内容重点倾向于各类院校级比赛并争取获奖。赢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为自己日后推荐保研打下基础。当然参加活动也要建立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之上。

3、牢固英语基础

大学校园早晨的时光真的很宝贵,当你毕业之后才能感觉到大学校园早晨的时光不仅贵在美丽的校园环境,还有那时那景那人,多少年以后回想起来才能感受到当时奋斗的自己青春无悔。尤其是对于日后将要致力于读研的学生来讲,男生与其窝在宿舍打游戏,女生与其窝在宿舍睡懒觉,不如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早睡早起去校园里背单词,学语法,打牢英语基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潜移默化、厚积薄发,早早地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同时也为日后的考研英语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4、实时关注考试动态

很多同学虽然在大一刚入学就做好了读研的准备,但是并不知道将来应该报考哪些学校哪些专业,尤其是可能对当下专业并不满意的同学很有可能读研时选择跨专业,那么对于这一类学生,一定要及时关注网上信息,充分了解自身所学专业以及自己将来的读研意向,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少走弯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大一新生如何更快适应大学生活

学习指南篇

大学学习与高中时期的学习相比,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在学习方法上,高中时期,只要跟着老师走就可以了,一切听从老师指挥,而大学老师则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时间要自己安排,逐渐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提倡生动活泼地学习,提倡勤于思考。作为刚刚步入大学的萌新,当角色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获取者时,想从一位懵懂少年成为富有见地的青年,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确立“学习目标”。除了在课堂接收、互动问答中形成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外,参与学院讲座、慕课选修以及专业辅修等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成长为复合型专业人才,如外语+经济/法律、机械+计算机等组合。

2、善于利用大学资源。图书馆不仅是大学地标性建筑,还包括各种馆藏资源,主动地发掘利用能辅助提升学术素养。

3、切记:在大学千万不要挂科。挂科带来的补考和重修会影响大学评优、专业辅修和保研,甚至是毕业。

社团与学生会篇

相较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大学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常常是我们更为感兴趣的话题,例如社团、学生会等:这种活动是参加得越多越好吗?

1、社团在精不在多。遵循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长处,加入1-2个高质量社团即可,不盲目跟随他人。

2、把握好学习、活动和交友间的关系。加入社团、学生会等组织,需做好行政事务的心理准备,要注意处理好专业学习、寝室室友、社团活动、学生会事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要顾此失彼。

寝室生活篇

宿舍无疑是大学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场所,陌生的室友是我们身边朝夕相处的人。面对来自不同地方有着各自生活习惯的室友,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1、求同存异,包容体谅。互相尊重且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喜好和作息,能接受就接受,接受不了可以礼貌建议。

2、交流促进感情升温。沟通是良好关系的必要因素,每天走路、吃饭等休闲时间与室友聊聊天,是增进感情的好机会,另外,时不时的卧谈会,关于生活环境、重要事件以及理想方面的畅所欲言可以迅速拉近距离。

3、共同制作宿舍制度。在彼此都参与的情况下,根据每个人的生活习惯确定卫生打扫、水电费缴纳等规定。虽说不是绝对必要,但可以对因这些原因而产生的矛盾起到预防作用。

适应环境篇

从刷题背诵到自主探索研究、从高中方向唯一到大学目标迷茫、从熟悉的班级到多样的寝室社团学生会关系、从衣食住行靠父母到独立面对生活……对于如此大的环境变化,我们需要如何去适应呢?

1、尽快熟悉新环境。可以通过同乡、学长学姐交流及室友探索的方式,用尽量短的时间熟悉学校各个主要场所的地理位置和学校周边环境,克服过度的怀旧、恋旧心理。

2、培养独立处事与自理能力。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量力而行,将有限的金钱优先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在初期可以尝试用明细表观察自己每月消费情况并做出合理调整。

3、正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正确评价自我。高中时的“璀璨”在智商、能力相对平均的大学可能会被洗牌为“平庸”。面对这种转变,我们需摆脱“糟糕至极”的错误认识,要知道发现自己浅薄的时候正是走向成熟的契机,其次要客观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当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时,不要妄自菲薄。

大学新生报到流程

1、大学新生首先要做的是按照线路图找到学校,进门找到写有自己学院名字的举牌人,他们都是系里的老生,他们很愿意向你提供帮助,也会直接带你去报到地点。

2、到达报到地点,你会发现有一个凉棚,凉棚里坐着许多统一着装的学生和一些已经报道的大学新生,他们会给你一张流程表。如果有想要进入学生会的,一定要记得接待你、帮你拿行李的学长的名字,问问他的电话,因为可能在你接下来的发展中,他们会给你无可估量的帮助。

3、大学新生流程单上的第一项就是去办一些卡,例如饭卡,会要求你往饭卡里面充钱。还有录取通知书里会有一张校园卡,每个月会送你一些流量什么的,但要记住校园卡一定要拿到营业厅激活,不然过了一点时间后校园卡就不可以使用了。也可以去领取校园卡,是免费的(因学校而异)。

4、作为一个大学新生,学校里会让你上交个人的团档案、学生档案。检查录取通知书,这次做完了你就可以知道自己在哪个宿舍了,学哥学姐会带你到宿舍,也有可能去领被褥(具体的要看录取通知书里怎么写)。

大学新生的思想准备 篇3

一、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培养的重要性

所谓归属, 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的联系, 是他对特定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与维系。归属感是对这种划定、认同与维系的心理表现, 属于文化心理范畴的概念。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 都希望归属或依附于一定的群体, 以得到关心、爱护、支持、友谊和忠诚。只有满足“归属的需要”才有可能“自我实现”。

那么学校归属感就可以理解为是学生对自己所在班级、所在系、所在学校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感觉, 是一种主观感受, 是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获得其在精神及心理上的满足。学校归属感教育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 还能培养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 能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而不是缺少对学校的相应认同和喜欢, 游离于学校的具体建设和活动之外。学校归属感对学校在如今的教育发展尤为迅猛的形势下, 能够帮助学校保持求同存异的特色, 使学校能够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中形成广泛的认同, 进一步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

二、影响大学生归属感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 “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大学中的巨大落差。

在中学时期, 很大一部分学生通过家长, 老师或者通过一些媒体, 报纸的宣传, 下意识地在心中形成自己所谓理想大学及大学生活的模式。到学校后, 经过短暂的兴奋期之后, 渐渐归于平静的他们却发现现实中的大学与自己心中的那块“圣地”千差万别, 失望之情油然而生, 便处处显得与大学生活格格不入, 看学校怎么看怎么不漂亮、看老师怎么看水平都不怎么样、看同学怎么看怎么不顺眼。然而在该学校所在的城市的繁华程度及学校附近娱乐设施的完善程度也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若没有营造合适的氛围和老师的正确引导, 归属感极难形成。

(二) 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当前大学生基本属于“90后”, 以独生子女居多, 家庭条件普遍较好, 在成长过程中不知不觉习惯了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 来到大学这个生活独立性要求很高的环境, 多少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这种无措不仅来自于普通的气侯和饮食差异还来自于必须要独立面对和处理琐事, 不免产生孤独感, 加上考上大学后, 相当一部分新生未能及时确立新目标, 出现了“理想间歇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单一被动过渡到全面深层次主动学习。且大学学习需要一定的独立性, 除了接受新知识外, 还要求培养探索研究创新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 在强手如林的大学, 大部分学员失去了原有的学习中心地位, 产生了强烈的边缘化感觉。

(三) 现实人际交往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社会性是归属感一个重要属性, 因此, 大学生归属感的养成必须建立在学生本人具有良好的、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之上。但是目前很多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方面却存在诸多障碍。网络交际成为大学生首选的主要交流方式, 根据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显示, 现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有74.1%的同学主要靠发短信和打电话的;63.7%靠聊QQ;而以传统聚会联谊的仅占17.4%。“踏着铃声进出课堂, 宿舍里面不声不响, 互联网上诉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流现状, 网络交际在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对他们的现实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 如过分沉迷于网络, 热衷于虚拟的“人际交往”, 却恐惧和逃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不少大学生因交际困难、缺乏归属感而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 甚至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有的甚至染上网瘾, 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泡在网上, 沉湎于虚拟世界, 自我封闭, 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 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这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 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 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 价值观的塑造。交际困难会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 还会因无倾诉对象, 有问题的学生会加重心理压力, 还易导致心理疾病。

三、齐心协力, 共同构建良好的大学新生归属感

(一) 重视新生入学的“两课”教育。

学校应抓住每次教育新生的机会, 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密切围绕成人成才中心, 从社会实际和大学生实际出发, 通过“两课” 教学, 加强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 向学生讲授大学集体生活、大学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 以及大学新生学习、生活和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 培养他们自我教育, 自我约束, 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迅速适应大学生活。

(二) 善于发现和重视小团体的存在。

归属感易形成于小团体之间, 首先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所谓小团体的存在, 如舍友之间、老乡之间、联谊宿舍之间、各类学生团体之间等, 具体表现为男生之间的称兄道弟, 女生之间的互称“老公”、“老婆”以及其他的“血缘”、“亲戚”关系的建立, 体育活动结成的队友关系因此形成很“铁”的关系, 也容易分帮结派。思想政治辅导员应充分重视以上所谈到的小团体, 可以通过不定期的举办具有学校特色的大中型活动。尤其是校内活动对学生归属感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学校大家庭的一员。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的健康成长。通过这些活动就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的归属感, 发挥小团体在归属感建立上的有利作用。

(三) 从班级做起, 加强基层班团建设。

当一名同学被任意一所高校录取的那刻起, 他首先被分配到的是一个班级, 因此当问及一个同学的身份时, 他总会不自觉地说自己是某某系某某专业某某班的学生, 只有走出校门后的学生才会把自己的定位和整个学院联系起来, 因此班集体的建设和学生向心力的形成, 以及班级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归属感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基层班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物色能力强的班干部开展形式多样的班团活动可以增强和巩固班团集体凝聚力。同时也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 充分展示的自我平台。通过开展娱乐性、学习性的班团活动, 如游戏, 比赛等这些集体活动, 让学生参与到班团活动的决策、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增进了同学们的友谊, 从而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归属感, 因此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是“两课”教师及辅导员首先要做的工作。

四、结语

大学新生入学前需要准备什么? 篇4

通知书是大学生进入大学的必需品。学生进入大学报到时需要出示录取通知书进行查证学生身份。如果学生本人的通知书遭到损坏或丢失,虽说可以联系高校招生办以及省内招生办进行处理,但是这里面的过程是很麻烦的,所以说,通知书就相当于学生进入大学通行证,进入大学报到时一定要进行携带。

PS:通知书丢失或损坏

遇到这种情况学生该怎样进行补救才能顺利地进行入学报到呢?

01迅速寻找丢失原因

大学生丢失录取通知书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在得知通知书丢失后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我的大学通知书怎么丢的?家长也不能一味责怪学生,因为有时候通知书丢失主要原因并不在学生身上。

1.邮递过程中丢失:这种情况一般很少发生,因为每年发学生的录取通知书邮递方:中国邮政,对于录取通知书的邮递都是有比较完善的措施的。如果是邮递方导致通知书丢失,首先应该跟有关方面联系查找,进行赔偿。

2.学生本人原因:录取通知书由学生本人保管不慎丢失,查找无果后,应迅速与高校招生办进行联系。除此之外,还能与省招生办进行联系,处理此事。

3.由他人恶意进行偷窃,损坏:这种行为已构成犯罪,学生应当立刻报警,然后与高校招生办或省招生办联系,并解决问题。

02通知书丢失或损坏后处理方法

通知书丢失或损坏后应当迅速与高校招生办联系,招生办会告知具体的补救办法。如果因为已经结束招生的原因联系不到高校招生办,应当与省内招办联系,从这里也能得到具体的解决方法。

录取通知书丢失后,不代表学生不能进行入学报到等事项,因为学生电子档案已经投到录取学校,在没有通知书的情况下,在报到当天,学生可以带着身份证,准考证以及丢失通知书上所打印的学号或编码提供给所在学校,让所在大学进行查询即可顺利入学。

03通知书损坏或丢失后不能办理的业务处理方法

高校通知书丢失或损坏后学生本人除通过证明外,一些有关事项是不能在办理的,这时该怎么办呢?

1.户口所在地迁移:通知书丢失后,不能再进行户口所在地往高校迁移的手续,因为这个政策必须要有通知书证明才能办理。没有通知书需要与招办以及当地派出所进行联系,他们会给出具体方法。

2.生源地贷款:和户口所在地迁移一样,没有大学录取通知书不予办理。如必须办理此项政策,可前往当地生源地贷款,具体办理地址可在当地进行咨询。

3.学生银行账户办理:没有通知书的情况下不予办理,解决方法需前往银行方面进行咨询。

遇到以上情况时,并非不能解决,只要找到相关的业务办理单位就可以向其咨询大学录取通知书丢失后如何办理业务的具体方法。

注意事项:录取通知书丢失或损坏后学生不能再利用通知书享受火车票票价优惠,以及在报到的时候需要单方面向学校提供证明,以作备案。

二、身份证

身份证就不需要再进行详细说明了,作为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不仅大学期间需要携带,做任何事情都少不了它:高校中办理校园卡、手机卡,前往大学时的火车票等,都需要用到身份证。

三.团员证以及转团申请

这个需要在高中学校进行申请,带到大学中去。

在大学期间,团员会进行听课,以及党内培训等事物,转换为党员。大学期间入党是一件较为重要的事情,因为在大学中进行党员申请比在大学毕业后或者工作期间要方便的多,所以说大学生们一定不要疏忽大意。在前往学校前,务必要带着自己的团员证以及转团申请进行报到。

四.学生档案

学生档案的携带:每个学生所在地的规矩都不一样,有的当地的教育局会让学生在高考录取后进行提取档案,由学生带往高校;有的地方是直接通过当地的教育局寄往高校。

当然,学生在拿到自己的档案之后,是不能自己进行拆封的,否则档案就会作废,会有很多麻烦的事情。

有关学生档案的提取,一般是在高考被高校录取后,前往当地教育局进行提取。

五.贫困家庭的贫困证明以及生源地贷款凭证这一项主要是为贫困生家庭准备:贫困生会在收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中有一张贫困生证明,填写完毕并盖章之后带到学校可以申请国家助学金等奖金。而生源地贷款是国家为贫困家庭准备的一项大学期间无息贷款政策,学生办理贷款后会收到贷款方所发凭证,将此凭证交给学校,可以抵除学费生活费等费用。当然,既然是贷款就是要还的,这一点一定不要忘。

大学新生的思想准备 篇5

一、大学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辅导员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 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简明思想政治教育辞典》中也认为辅导员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可见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 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及时性。正是由于辅导员接触学生比较多, 所以当学生中出现问题时, 辅导员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情况, 并进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长期的需要不断推进的工作, 需要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步伐, 辅导员只有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思想状况并有步骤的深入引导, 才能最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其次, 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具有普遍性。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所负责的学生,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面向全体的, 而不是特例。辅导员认识并熟悉所带学生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 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学生现阶段的思想特点, 防止片面化。同时也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与问题。最后, 辅导员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全面性。我校一年级的辅导员除要完成学校的各党政管理机关的任务外, 还要承担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的事务, 工作内容比较全面,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还要从学生需求的不同侧面来开展工作, 从小事入手,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 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同时,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 也是对辅导员本身素质的提高, 对于组织学生开展其他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二、新生入学后面临的问题

怎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归根到底还是看学生有什么需求。也就是说学生们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这是我们要思考和解决的, 也是我们工作的方向。首先, 目标缺失。绝大部分的一年级新生都有这样的思想状态。高中以前, 他们以考上一所大学为目标, 这是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但是上大学以后, 很多学生更加茫然, 不知道该做什么, 他们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除了课堂以外, 大部分人不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面对人生的新阶段, 新生更多的是茫然不知所措。这其中, 还包括有部分同学在高考录取的时候, 接受专业调剂, 在进入到大学校园后, 发现并不喜欢所在专业, 极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不知道该怎样去度过大学生活。其次, 主动被动的转换。高中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授, 学生自主获取的机会比较少, 而且大多是小班教学, 老师的课堂节奏比较慢, 练习也比较多。但是大学阶段, 这种学习上的差异就比较大。课堂节奏较快, 要求学生需要有自学的能力, 在课前做好预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也比较大, 学生在消化这些信息时也需要时间, 那么在课堂之外就要花时间再理解。老师对学生是放开的, 而不是高中时的手把手, 以前是被动的接受, 现在需要去主动获取, 不懂的问题自己去图书馆查资料, 去向老师请教。而新生往往在这种转换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 需要适时的引导。最后, 心理上的偏差。现在迈入大学校门的基本上都是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 这群学生的特点是开朗, 乐观, 善于表现自我, 有很强的竞争意识, 能够很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要求愿望。但同时这一代人基本上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 成长过程中少有挫折, 没有过多失败的打击, 也因此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表现的非常脆弱。[1]高中时在老师和家长的监护下对事物认识比较肤浅, 依赖性比较强。大学阶段, 更多的问题需要自己独立解决, 新的生活环境, 人际交往, 都会对新生在心理上产生影响。

三、开展一年级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新生的思想状态有着自己的特点, 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就要了解他们的需求, 辅导员作为他们最接近的人, 就要从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入手, 解决他们的疑惑, 卸下他们身上的包袱, 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地确立自己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首先, 在大一新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教育。一年一度的新生军训将学生从懒散的状态拉回现实, 既进行了吃苦训练又锻炼了意志品质, 对改变“90后”身上的娇气起了一定的作用。针对目标缺失, 可利用开学初这段时间, 针对学生求知欲比较强的特点, 开展有特色的专业介绍会, 邀请学院知名的专家学者与新生面对面交流, 让新生认识了解专业, 迅速树立专业的思想。只有对专业有所了解才会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有信心。只有将新生对专业的热情调动起来, 才能引导学生融入大学生活, 使他们能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大学生活。[2]同时, 面对个体上的偏差, 辅导员还要深入学生中间, 对个性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其次, 适应性教育。作为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辅导员要经常走访学生的寝室, 了解学生课堂以外的生活状态, 还要经常走进学生食堂, 了解学生的经济状况,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是否有逃课现象, 从多方面多角度关注学生。在走访的过程中, 多与学生沟通, 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 消除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3]在学习上, 面对大学学习生活中主动被动的转变, 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新老生交流会, 让高年级的学生带动低年级的学生。这种交流往往比老师的说教更有作用, 因为同龄人间的意见往往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更有利于他们转变思想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和模式。第三, 积极调动班级的党员和团员, 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政治学习、文体活动等可以满足不同大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发展需要, 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集体观念以及团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为其今后能有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还要重视对新生中党员素质的培养, 通过党建来促进和推动团的建设。同时重视小班建设, 开学伊始就下发基础学部优秀优良学风班建设评比条例, 各班组织班会学习, 主要班干部撰写工作计划, 以此为载体推进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党员及学生干部在这一过程中既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又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协助辅导员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第四, 心理教育。新生中往往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由于环境的改变, 在新的人际交往, 建立新的朋友圈子这一过程中, 很多人容易出现困惑或烦恼。面对这种情况, 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心理辅导讲座, 及时疏导他们心中的疑惑, 讲授一些切实可行的控制情绪的管理方法, 这些都会对化解新生的矛盾, 启迪他们的心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卸下了新生的心理包袱才能使他们轻装上阵, 投入到新的学习和工作中, 真正地促进他们的成长与成才。

新生进入大学后, 面对各种各样的转变, 很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在这个阶段, 如果积极引导, 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将会帮助新生迅速的融入大学生活。帮助新生明确奋斗目标, 学会学习和学会生活, 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目标。新时期应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探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通过各种形式的理想信念教育、适应性教育、心理教育以及发挥朋辈之间的带动作用把新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以使学生能够在人生的新的阶段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

摘要:一年级是每名学生大学阶段经历的特殊时期, 许多矛盾都在新生中出现, 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开展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引领学生顺利实现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新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赵英.关于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时代教育, 2010, (7) :81.

[2]陈玲.大学一年级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管见[J].安顺学院学报, 2007, (3) :38.

[3]洪旭斌.从辅导员角度谈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J].今日科苑, 2008, (18) :275.

大学新生的思想准备 篇6

何谓“体验”?《荀子·修身》中提到:“好法而行, 士也;笃志而体, 君子也。”[1]它是从传统知性的教育向人性教育的发展思路, 从学书本知识开始转变成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的教育理念, 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刻诊释, 是体验学在教育学领域的新的发展。“体验式”教育构设的基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主体性和情感性, 然后在这基础上通过一些特定的活动来获得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成果的一种方式。这种教育理念重点在于其对学生的情感体验的侧重上, 它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 强调师生、生生间关系的生活联系和情感活动, 关注学生生命意义的建构, 是一种能够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2]。

二、“体验式”教育的特征

(一) 主体性

体验式教育需要我们新生代大学生参与到其中, 积极的与老师进行互动, 通过大学生主体不断的参与、感知, 将其对自身的认知、实践和情感的投入, 产生最为直接的关联。因此体验式教育更为突出个体的感受, 强调自身的体验来感知事物, 而不是一味的接受灌输。在体验中完成道德品质的内化与外化。

(二) 情感性

情感性是指在进行新生代大学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时借助其自身在进行体验产生情感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因此在体验的过程中, 往往会随之产生某种情感。而在体验中感受到情感, 往往更为深刻和强烈。

(三) 活动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各类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在体验式教育过程中要让大学生直接参与到各类主题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参与活动, 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以其亲身感受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最终又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知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 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提高道德水平。

三、影响新生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困境分析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 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3]。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今很多因素影响了新生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下面就分析下影响其时效性的一些因素:

(一) 传统教育模式跟不上新生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要求

新生代大学生多为九零后的一代, 因为其特殊的成长环境与教育背景, 带来的是新生代大学生在各方面的缺失, 存在很大的思想观点上的问题。但是, 教育理念并未及时随之更新, 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却不够, 教育主体缺乏个体的实践教育。传统理想信念教育重灌输轻体验、重理性轻情感、重外律轻自律、重结果轻过程, 未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

(二) 大学生自身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 “梦想缺失、信心不足、价值迷茫”弥散在新生代大学生的基本生存状态之中。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的统一。但在此背景下, 新生代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配合的意识, 甚至有抵触情绪。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其产生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思政工作者的努力, 在很大部分也决定与被教育者也就是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是否有主观意愿, 进行积极的配合。

四、新生代大学生思想政治体验式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

结合新生代大学生价值认知机理, 从政府、社会、学校与个体四个维度着眼, 通过“价值引领、系统构建、立体展开、考核保障”, 从特色化的课程渗透、人文化的专业融入、主题化的校内外实践三大环节入手, 从价值教育的目标、原则、主体、机制、载体、环境、手段等方面拓展, 构建“七化”, 即:民族精神内化、课堂教学感化、专业渗透细化、职业价值融化、社会实践悟化、校园活动强化、网络媒介优化为基本路径的新生代大学生思想政治体验式教育模型。 (如图所示)

基于这个理念, 特此提出下列的几个对策与建议:

(一) 健全配套体系

从政府、社会、学校与个体四个维度着眼,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集合各方面的有效资源。激发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体验、强化认同体验, 同学学校需要加强对于资金、设备上的配备, 以保证体验式教育实施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能够制定和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同时针对体验式教育, 其重点应该是要立足于个体实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总结, 鼓励学生个体对其实践的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学习和总结;第二:设计, 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案进行设计;第三:学习, 再次是通过自主或者交互的方式开展学习;最后是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总之, 所有这些都需要立足于实践, 实践为其提供了背景、手段和途径。突出个性化发展, 鼓励自主创新[4]。

(二) 优化课堂内外教学体验

在体验式教育的实施过程需要将特色化的课程渗透、人文化的专业融入、主题化的校内实践相结合, 全方位立体式开展思想政治体验式教育。

1. 特色化课程渗透

思想政治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是单一的灌输形式, 教学过程比较枯燥, 而在体验式教育过程中, 思政老师也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与高高在上的布道者, 而应该是打破传统, 走下讲台, 走进学生之间成为同样的参与者, 真正突破第一课堂达不到的互动效果。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上课中可结合历史剧演绎的方式, 让学生进行演绎。在此过程中, 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 感受当时社会的危难以及爱国人士的正义, 也让大家更为深刻的理解作为当代大学生面临先辈传承下来的基垫身上所担负的责任。而体验式教育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引导学生的自主体验、自主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业工作是其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如今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后续效应使得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毕业后无法就业。面对这一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 各高校充分引起重视, 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而在就业指导课的开设过程中必须着力构建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此过程中要以企业为主导。浙江传媒学院在就业指导课的设计中, 邀请了多家媒体相关工作的HR, 进行了一场小型模拟招聘会, 同学们分别与HR进行面试, 并在面试结束后进行了细致的沟通交流, 让学生在模拟面试过程中了解企业想要怎么样的人才, 而自身又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2. 人文化的专业融入

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可能面临对所选专业的困惑。同时部分同学对于如何学好专业也有其困惑。因此, 思政工作者需要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帮助其解决专业上的困惑。在让系主任、专业带头人答疑解惑的基础上, 也可在专业学习中结合体验式教育, 充分巩固专业所学, 并将所学只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更有目标和成就感。因此浙江传媒学院建立了“2+1”小学期实践周模式。在期末考试结束后两周进行实践, 学生按照学院、专业组成各个小组进行实践。并给每个专业小组配备指导老师, 全程进行指导。同学们可以利用暑假将实践成果进行整理、提炼。并在开学后一周进行汇报展示, 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分析。如国际文化传播学院中有小组利用自身语言和播音优势, 录制了美女主播带你游西湖的视频, 片中他们进行全英文的介绍游览, 这其中的导演、剪辑等都由学生一手完成。作品上传到网上立即获得了上千的点击率。而这也让同学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 也大大增强了大家学习的动力。

3. 主题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人们生活所必备, 而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看是大学生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内化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转化。同时其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交往和感知, 形成和完善个人认知。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是干巴巴的灌输和教导, 它应该存在与生活中、实践中。它应该渗透在一切的社会活动中。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便也很好的践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而我们的大学生只有参加一定的活动, 才能更加感知社会, 获得更为切实的感受, 教育也便能深入他们的心中, 影响久远。

当代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包括多种如, 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我认为青年志愿者活动对于当年大学生价值观的良好形成作用最为显著。浙江传媒学院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同时也能够与专业紧密联系, 特制定了多支专业志愿者服务队。如移动三脚架志愿服务队、国际文化交流志愿服务队、礼仪文化志愿服务队、梦想家志愿服务队。其中移动三角架志愿服务队成员主要为图片摄影专业的学生, 他们利用自身专业所长为贫困山区的人民免费拍照。但他们在进山的第一天就徒步走了28公里, 整整四个多小时。在接下来的天几里, 志愿者们先后在化董村和依聋村为村民们拍照。每个村都有好几个组, 组和组之间往往又相隔甚远, 为了照顾到每一个组的村民, 志愿者们来回跋涉, 连续走了多天山路, 回程时, 不少志愿者的鞋子开了口。这只是一个例子, 以我们专业志愿者服务队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活动相信能给新生代大学生上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结语

总之, 大学生思想政治“体验式”教育符合新生代大学生的特别, 并且能行之有效的开展。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高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摘要:体验式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摆脱传统的理论说教, 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发挥学生在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体验式教育。从特色化的课程渗透、人文化的专业融入、主题化的校内外实践三大环节入手, 提高新生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关键词:新生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验式教育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000:62.

[2]范清义.大学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南大学, 2007.

[3]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N].中国教育报, 2005-1-19.

大学新生的思想准备 篇7

一、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

(一) 社会原因

1) 对外开放及网络时代到来的负面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一方面有利于推进国家经济建设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另一方面外来思想文化中腐朽的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在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 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学生能够借助网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捷地获取信息。网络上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被大学生无意识地模仿, 并逐步由感性欣赏变为内在的理性追求, 使大学新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混乱, 这是大学生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之一。

2) 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的必然结果。由于目前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善,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成型, 个人的价值观念呈多样化态势。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个体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大学新生在思想道德多元化的时代里, 究竟做出怎样的选择, 也表现出明显的自主性。高校在对大学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再把共性要求的行为规范强制灌输给学生, 压制学生的自主选择性, 其结果只能是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 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3) 社会文化的不良导向和法律制度的不够健全。良好、健康的社会文化舆论可以使人从善如流、乐观自信、积极向上, 使人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不健康的社会文化则可以使人善恶颠倒、美丑不分、意志消沉。当前的社会, 各种所谓的文学艺术作品, 为了追逐市场的卖点, 牟取暴利, 置社会责任于不顾, 在其中掺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的东西, 誉庸俗贬高尚、誉感觉贬理智、誉调侃贬拼搏、誉奢侈贬勤俭, 搞审美错位。这些在文化市场中虽不是主流, 但已经对大学新生成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 学校原因

1) 重智轻德的教育体制。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 无不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 可是一到教育实践中往往大家把精力都投在学习实用性、功利性的知识和技能上了,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

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泛、形式单调。“一块黑板一支粉笔, 一份教案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 已远远适应不了大学新生思想变化的快节奏和求新、求活、求知、求乐的多形式的需求。

(三) 家庭原因

1) 父母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影响较之学校具有先主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承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 独生子女的不良习性。大学新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从小在溺爱中长大, 很多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 不会与他人合作;内心脆弱, 经不起挫折;贪图享乐, 不知勤俭节约等不良习性。在高校, 这些独生子女身上的不良习性是很难靠教育根除的。

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学分制条件下, 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 方法很重要。方法得当, 事半功倍;方法不当, 事倍功半, 甚至是劳而无功。要提高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1) 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他们已不再喜欢“你说我听”的方式, 而喜欢自己发表见解, 这就要求传统的灌输方法必须加以改变, 要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拓展。双向交流的方法, 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少臆测性、单向性, 更多针对性、确定性,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 由封闭型教育方法向开放型教育方法转变。随着社会的进步,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已经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大学生们又是这个开放世界中的具有多种自由性、主动性的个体或群体。面对这种情况,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适时实现教育方法的转变, 用开放型的教育方法取代传统的自我封闭的教育方法, 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正确的自我决断力的形成, 增强教育的可接受性,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 由“冷漠说教”向“情感沟通”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以理服人, 更要以情动人。以情动人, 就是调动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 使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教育内容产生共鸣, 并接受其内容。而我们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思想政治教育者常常把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布道者”, 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理论, 却很少与学生沟通, 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这样就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而现在的大学生, 都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 他们渴望理解, 渴望沟通,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走下“神坛”, 以参谋者、探讨者、商量者的身份, 与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通过交流沟通, 做到平等诚心听真话, 情理交融讲真理, 师生双方架起互相信任的桥梁, 才能真正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永恒的课题, 学分制条件下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挑战, 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做深、做细, 收到实效, 必须不断探究新的教育方法。

大学新生的思想准备 篇8

一、大学新生“报到”现状及相关措施

(一) 学生自身家境所产生的鸿沟

在大学里,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他们的差异可以说很大,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们之间的贫富差距思想问题。有的学生因为自己家境贫困, 所以感觉自己不如人, 畏畏缩缩的, 不敢与他人交往。而有的学生, 歧视别人的贫困, 甚至出言恶伤他人。每一个大学生都是远离了家乡, 独自来到陌生的环境中, 如果因别人的歧视, 产生自卑心理, 这不仅会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还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这是思想上出现的严重问题, 所以学校针对这一现象应该向学生普及人人平等, 不论贫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独一无二宝贵的品质。贫困又如何, 富贵又如何, 那不是大学生们自己创造挣来的, 如今, 他们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人生以后的舒适富贵与否要靠他们在学校的奋斗。

(二) 自私自利, 没有集体思想

大学新生中部分人崇尚金钱主义, 将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 将他人的利益远远抛在身后, 更不用说什么集体利益。在他们看来, 别人的利益与自己完全没有关系, 何必取舍让别人享受。长久以往, 将会感染更多的人, 会使别人心中感到不公平, 从而渐渐跟随了这种不良风气, 导致学生之间的关系紧张陌生, 处处都是自我算计, 感受不到离家在外的温暖。所以, 学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加强大学生新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集体意识。

(三) 弱不禁风, 个人主义强

所谓的弱不禁风, 并不是指大学新生的身体健康不好, 而是他们面对困难、挫折时的软弱。他们从小被父母捧在怀里, 没有受过委屈伤害, 在家就属于小大人, 父母的宠爱使他们自我意识特别强。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尊重他人, 个性要强, 不服软。所以在大学新生中, 有的学生在碰到困难或与他人发生矛盾不能处在优胜地位或者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 他们就会消沉, 甚至进行自身攻击与他人攻击。所以, 在大学里, 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要重视大学新生的心理素质, 使得他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学会坚强勇敢。

(四) 没有自律意识

许多学生都没有自律意识, 即使是在忙碌的高三也没有, 高三的忙碌只是被逼的, 是迫不得已的。因此, 在空闲自由的三个月里, 大学新生的自律意识可能就更缺少了。他们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在大学里就会虚度光阴。所以, 在大学里, 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要对大学新生的自律性的重要性进行讲解。

(五) 虚荣心严重

一个新的环境, 大学新生最注意的其中之一就是如何才能吸引别人的眼球, 如何使自己出众。所以, 大学新生还有一个严重现象就是他们不堪落后, 不顾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 盲目地进行攀比, 不管是穿的、吃的还是用的。这样不仅仅对家庭的经济造成负担, 还对学生的行为习惯造成了不良影响。奢侈浪费, 把勤俭节约视为寒酸, 把铺张奢华视为大方。因此, 学校要对大学新生进行教育, 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并遵守它。

(六) 沉迷网络世界

到大学, 父母都会给孩子配置“装备”。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 电脑就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物品。它是一种学习工具, 同时也散发着危险的气息。可以说, 在大学新生的宿舍楼中, 随意突袭某个寝室, 都会有学生在玩电脑, 而不是用来学习。也可以在校园内随处可见低头族, 网络世界的诱惑会使大学新生在没有人管制的情况下彻底沉迷, 他们依靠网络与人交流, 依靠网络生活, 从而脱离了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不知所措, 不知道该怎样与外界沟通。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要宣传开课关于沉迷于网络世界的危害, 使大学新生在思想上正确对待网络世界。

不管是以上哪种原因, 哪种现象, 他们都间接与诚信相连接。比如因为不想上课, 所以对老师撒谎说生病了或者怎么样。因为自私, 没有集体责任, 或者更想让他人处于自己之下, 就会欺骗他人, 从而使自己得利。

二、针对大学生新生“报到”现象的社会原因及相关措施

(一) 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学生最重要的教育。家庭, 是学生生活的地方, 是最能够促使学生明辨是非, 勤俭节约, 正确为人处世的思想形成的地方。在孩子放长假期间要对他们进行特别的关心。然而有的家庭对学生漠不关心, 从而致使他们的思想发生了扭曲, 或者溺爱学生, 这是学生产生自私心理以及以自我为中心思想的主要原因。所以要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不过分的关爱, 父母的期望, 养成良好的社会习惯,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定期给孩子适当的生活费, 使他们不铺张浪费, 有计划有打算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二) 学校方面

学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摆在主修的位置, 从而侧面向学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重要性。同时, 也要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关心活动, 从而对学生进行教育, 养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大学生处在人生的最关键时期, 一旦养成良好的思想意识, 将会受益终生。也可以创建一个网络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上传学校里的优秀模范生资料,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 在这个平台里建立论坛, 让他们畅所欲言。通过他们的言语, 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 从而“对症下药”。

三、大学生新生的诚信教育

针对大学生的“报到”现象和产生的原因, 我们在解决的同时也要想到所要发生的后果, 做好对症下药的准备。正如之前所说, 一系列的消极负面现象都有可能会引发诚信危机。所以, 学生要了解诚信教育的重要性。成功倚仗着一个人的优秀思想政治修养, 而诚信就是其重中之重。

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是社会中每一员都应该承担的责任, 特别是大学新生, 他们就是含苞待放的花朵, 祖国的未来等着他们装饰。总之, 希望所写的这篇文章给学校或者教师方面一些好的意见, 望采纳。这仅仅是我自己的看法, 因水平有限, 有不足之处, 不能做到十全十美, 谨以此文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想, 希望广大读者接纳。

参考文献

大学新生的思想准备 篇9

1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

理想与目标的丧失。走过激烈的高考, 几乎所有大学新生的人生目标突然缺失, 新的环境让人眼花缭乱, 短时间内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生活处于一种异样的新鲜和迷茫之中。对大学生活新生无疑都有自己的设想, 进入大学却发现校园并不如自己想象的美好, 校园的师资力量与自己的设想还相差很远, 没有看见“大师”, 也没有感觉到教师的“学者”风范, 强烈的失落感油然而生, 所有高考前在大学大展宏图的力量支撑顷刻之间倒塌, 理想建立的基础崩溃, 情绪低落, 对学校的负面评价开始增多, 大学生活就成了得过且过。

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差别, 中学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缺乏锻炼, 而自学能力恰恰是大学新生必须掌握和灵活运用的。大学的教材仅仅是教师授课的纲领, 不可能如中学那样面面俱到, 一堂课可能讲授了教材的一章内容, 这些内容学生可能根本没有预习到, 况且大学课程的讲授更加重视课程前沿内容的展示与学习, 从中学教师手把手的教授到大学大量信息的自主学习与分析掌握, 对还处在新环境的新鲜中的大学新生而言, 无疑会晕头转向, 不知从何下手。中学对学生学习的严格管理, 在大学更多的变为自我管理, 很多学生在此前没有有意识地学习自我管理, 进入大学在“没人管”彻底放松的环境中, 不知道在大学为何而学?学什么?如何学?而解决这些问题是大学学习生活的关键。同时, 由于社会的激烈竞争, 人心的浮躁, 大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难免会抱有功利性的色彩, 认为赚不到钱的知识是没有用的知识, 是不需要学习的知识, 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 大一往往是基础知识学习, 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人际交往的焦虑。大学新生是活泼好动情感需求强烈的群体, 远离家乡、父母和自己熟悉的生活圈, 为了摆脱情感上的孤独和获得其他同学的认可,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急于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展示自己的魅力获得情感的慰藉, 然而, 现实的生活与自己的理想存在差距, 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 生活习惯、性格特征千差万别, 经历了最初的新鲜之后, 性格、生活中的不同暴露出来, 大学生的自尊心强, 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 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 宁可回避问题也不愿放过下自尊与他人坦诚的进行真心的交流。同时, 高额的学费对不少家庭是个严峻的考验, 贫困学生在大学不是少数, 由于缺少充足的生活费, 对他们而言每一餐饭钱都要算计, 即使他们愿意参与集体活动, 乐于与他人交往, 但不可否认人际交往也是“需要花钱”的事情, 一边是辛勤劳作仍难以凑齐学费的父母, 一边是热切期盼与自己交往的学友, 让他们如何不辗转反侧、备受煎熬。作为社会人, 在这个阶段大学生需要有情感的归属, 但却又不愿暴露自己的内心, 因而大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焦虑, 这不仅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对知识的进一步探求也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高考后遗症的集中迸发。高考是全民关注的大事情, 直接参与其中的学生他们的压力可想而知, 很多学生为了考取理想的大学不惜补习一年又一年, 在这样的压力不断叠加下, 有些学生越挫越勇, 但是更多学生的心理却是越来越脆弱。在中学由于人生目标的明确清晰——高考, 以及父母因为关注孩子高考的“粗心大意”, 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暂时被掩盖了, 然而进入大学, 父母在身边的嘘寒问暖没有了, 明确的高考目标消失了, 一切处于一种全新的状态, 心理的疾患没有了掩盖的屏障, 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当务之急, 但是大学生活对每个个体的身心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心理脆弱、存在心理问题隐患的学生不可避免会出现高考后遗症的集中迸发, 出现作息时间紊乱、神经衰弱, 严重者出现明显的抑郁症表现甚至自杀。

2 大学新生出现心理适应问题的基本原因

家庭因素。家庭是中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 父母是他们人生的导师, 在社会激烈竞争、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的今天, 家长宁可让自己的孩子什么也不懂也要他们考取好的大学, 况且很多父母为了自己的饭碗不会丢失对子女的教育仅仅关注在学习成绩上, 然而在这样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走入大学的学生要么生活自理能力差, 要么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难以适应大学自由开放的环境。

社会因素。社会是个体生活的大环境, 无论进行什么样的学习最终都是要走入社会, 同样社会给了学生什么样的氛围, 学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在这个场所, 本应该学习如何掌握适应社会的本领的时候, 学校却给予每个个体考取高分的唯一选择, 因此, 进入大学前学生学会的不是如何学习, 而是如何考取高分。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沿用了这种思维, 除了学会考取高分之外其他的事情不知如何应付, 结果是要么在考试前挑灯夜战为所谓的高分拼搏;要么是只知学习无暇旁顾大学里其他丰富的活动, 但是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还没有取得高分, 结果可想而知, 前者取得的高分是虚假的高分, 而后者因为没有取得高分对自己一直坚持的人生理念产生了怀疑, 自暴自弃索性不学者不在少数。这些与我们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背道而驰。

3 通过“基础”课教学, 解决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对策

认识环境, 分析自己, 尽快确立学习目标。“基础”课开篇明义探讨的是如何适应人生新阶段问题,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 尽快缩短“理想间歇期”确立新的学习目标。通过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 努力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同时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熟悉校园环境、清楚学校主要职能部门的办公地点、了解丰富的校园文化, 使学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在此基础之上,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把校史讲述作为重点之一, 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校使馆, 宣扬学校学习、教学中的卓越形象, 虽然学校没有“大师”, 但学校中有“教学能手”、“十佳教师”、“省级名师”、“国家级名师”等, 虽然看不到在世界上扬名的校友, 但学校仍出现了名闻一方、国人皆知的学兄学姐。使学生产生虽然学校环境一般, 但是在这样的学校学习仍然是“不虚此行”。对于学生的“学者”风范情结, 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充电、与时俱进丰富自己的知识, 以渊博的知识、浓浓的感情感染学生。学生认可学校环境和教师的教学之后, 重点把握“基础”课理想、信念内容的讲授, 以课程内容为契机, 请学生谈谈自己进入大学后的理想和人生目标, 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 通过充分的讨论把握学生的理想目标, 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育, 帮助学生尽快确立人生目标。必要时可以采用挫折教育, 以校园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雄心, 如古人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心,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新老交流, 共同探讨学习方法。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 无论是内容结构还是教师的授课方式, 积极转变学习方式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需要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共同配合, “基础”课绪论中专门谈到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任课教师以此内容为基点, 组织高年级学生与新生共同探讨学习的方法, 专业课程的授课尽可能以循序渐进的方式, 让大学新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一个适应过程, 实现平稳过渡。大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要把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关注大学生学习目标功利性时, 从新生入校开始着手解决“动机误区”, 以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等内容对其进行责任感、使命感教育, 使学生树立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责任感。实践证明学习急功近利、缺乏扎实理论基本功的大学生, 走上工作岗位的确“上手快”, 但往往好景不长, 因为后劲不足不得不“回炉”;而基础相对扎实、素质好的同学这时的优势显现出来, 具有持久的竞争力。“基础”课的教学需要解放思想, 不断更新内容, 授课方法上不局限于单纯的说理, 对社会中出现的急功近利、丑恶的现象敢于直面应对, 使“基础”课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增强对学生教育的说服力。

营造环境,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新生是一个敏感的群体, 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 对自己的关注度非常高。调查显示, 大一学生较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社交焦虑程度高, 个人评价得分低, 城市学生个人评价略高于乡村学生, 乡村学生社交焦虑偏高, 个人评价偏低;而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社会交往焦虑和个人评价差别不大。由于产生社交焦虑、个人评价低的学生多采取自责、回避的消极应对方式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 因此, 结合“基础”课的教学, 重点解决如何科学对待人生环境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帮助大学生恰当评估自己承担的角色, 改变潜在的破坏性的信念和假设;重新审视自己, 减少对自己言行的关注, 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人和事上;营造积极认可的环境, 帮助社交焦虑的学生建立自信, 增强抵抗环境的能力;保持人际交往中的个性和原则, 防止钝化性格。大学生社会交往的核心是使大学生适应社会, 理解、认同、践行社会规范和社会目标, 这些恰恰是“基础”课讲授的内容:锤炼大学生的道德品质、遵守社会公德、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等等。

善于观察, 及时引导。中学时期的心理疾患在大一的集中迸发, 表明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建立健康心理的关键。适应力在这里指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主要包含耐受力和自控力, 而耐受力指的是对外部环境及自身产生的消极作用个体的承受能力。耐受力差, 心理疾患外在化、经常化的可能性就大, 对于这一点, “基础”课程开篇就讲述如何适应人生新阶段开拓新的境界, 通过确立明确的理想目标, 有效避免个体内心的混乱,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协调自我身心健康。“基础”课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长期过程, 教师在运用教学内容及时关注学生心理发展情况的同时, 需要积极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尽可能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发展, 对学生的心理疾患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共同联手, 平稳过渡。大学新生调整身心以良好的心态适应新的环境, 投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较为艰难的过程, 对环境的适应的状况直接影响以后学习的进展, 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以及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良好身心的形成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 家庭作为学生情感的后盾, 父母要有耐心和耐力帮助子女, 对子女在学校的种种不适应要耐心的听其“絮絮叨叨”, 对其遇到的困难要有忍耐力, 避免一手包办解决子女适应道路上的难题。社会是学生最终要走入的场所, 社会舆论在报道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方面的种种笨拙的同时, 应该多为学生树立典型和榜样, 在学校营造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的良好氛围。任课教师尤其是“基础”课教师及时结合课程的特点, 发挥授课内容在帮助大学新生适应新环境的独特优势, 从而达到齐心协力, 共同联手, 帮助大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人生环境的平稳过渡。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基础”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 由于课程开设的时间性和内容设置的综合性, 使得其在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上具有其他课程难以媲美的优势, 运用“基础”课的教学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环境, 及时调适心理问题, 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参考文献

[1]郝玉芳, 乔旺忠.大学生社交焦虑、应付方式及个人评价的相关性的研究[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 2004 (1) :41-42.

上一篇:质量校验下一篇:传统美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