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班级

2024-06-18

大学新生班级(精选12篇)

大学新生班级 篇1

班级是大学最基本的管理单位, 班级既是行政班, 又是教学班。班级成员为了进行正常的教学秩序而随机组成一个团体, 不论团体成员是否愿意, 也不论团体成员的兴趣、专长是否一致, 他们组织在一起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顺利完成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 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做父母希望的人, 自己愿意的人。要完成这样一个完整综合的目标, 离不开班级小环境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班级管理的意见》中指出:班级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 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所以科学、有效的班级管理是实现班级组织目标的基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 “90后”开始成为大学生主体, 创新班级管理, 使管理水平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是学生管理者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大学班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缺乏。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 学生的价值观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各种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享受主义随网络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多元化。大学生在安排自己的时间和行为时随意性较大, 以自身的价值实现和个性展示为先, 缺少服从和集体观念, 只讲索取, 少谈奉献,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 情感越来越淡化, 对集体活动不够重视, 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下降。

2. 班级活动形式单一。

学生活动中参加娱乐性活动的人员相对较多, 其他主题班会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参加社团活动热情较高, 参加科研活动较少;小集体活动多, 班级活动少。成员中的深层次沟通不多, 不能达到保持联系, 加深成员相互了解, 增进友情的目的。更谈不上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3. 班级成员的主体性不强。

在班级的管理活动中, 工作由少数班干部开展, 主要完成学校统一安排的事务性任务, 或应付老师完成各种教育活动, 其他成员被动完成。成员对班级的目标缺少统一的认识, 对班级的管理缺少统一的意见, 不能真正把班级当成自己的集体, 在班级中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不能在班级管理中发挥成员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二、班级现状产生的原因

1. 沟通能力的缺乏。

“90后”大学生从小在全面呵护中长大, 以独生子女居多。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充斥社会的背景下, 习惯于在虚拟环境里沟通, 不擅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这是造成同学之间交往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处于青春期后期和青年早期, 情绪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进入大学后在新的环境中, 对新事物本能地产生戒备心理, 容易产生惧怕心理, 会有较强的失落感和无助感, 无法倾诉自己的想法, 但他们的自尊心又很强, 意志力弱, 遇到困难不敢知难而进, 考虑问题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不容易为他人着想, 要求他人尊重却不能充分尊重他人。所以班级成员沟通不畅, 相互间不容易产生信任感, 难以融入到集体中。

2. 对自我认识得不够全面。

当代大学生富于理想, 自我期望也较高。当他们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时, 不情愿看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存在着的较大差距,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矛盾突出。在心理上或存在对父母、老师的过分依赖, 或自主独立意识过强, 拒绝寻求他人帮助, 独来独往、我行我素, 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不顾社会规范, 简单地否定和对抗他人的观念, 不愿意与人交往, 与集体关系疏远。过度地沉溺于自我分析或自我反省, 脱离现实生活, 时而自我菲薄, 时而自我陶醉, 不容易接受团体规则的约束, 也不容易在团体中发现自己的价值。

3. 团队精神缺乏。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大家庭生活的经验, 也缺乏群体生活的条件和场所, 不习惯与同龄人在一个集体里平等相处。平时在家庭中多受到溺爱, 父母对孩子过分关心和照顾, 使得学生形成依赖的性格, 没有锻炼自己的机会, 缺乏自理能力和责任心。而责任心是团队精神的前提。

三、团体辅导理论

团体辅导是指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和技能, 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团体领导者, 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 协助团体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 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与健康的态度和行为的专业工作。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 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 探讨自我, 尝试改变行为, 学习新的行为方式, 改善人际关系,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团体辅导具有教育、发展、预防和治疗四个方面的功能, 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的, 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

新生班级是团体建设的创始阶段, 是一个定向和探索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需要确定团体的结构、促进成员相互熟悉、建立和了解团体的规则、建立信任感、探讨成员的期望, 形成团体的规范。因此在新生班级中加强凝聚力建设, 是形成优良班风的关键时期。

四、团体辅导理论在新生班级凝聚力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1. 引入团体辅导的方式, 细化新生入学教育内容。

一个新班级的组建之初, 许多新生都会感受到不适应性, 沉浸在对高中班级的美好回忆中, 对自己的新班级感到不满。同学之间需要有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 可能是一周, 也可能是一个月甚至是几个月。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集中在进校的第一周, 内容为专业教育、校纪校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 采用班级讨论、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除班会外, 多以专业为单位实施, 同学之间交流活动少, 难以尽快形成集体意识和团体凝聚力, 对班级建设缺少相应的措施, 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班级意识, 也缺少师生的互动。把团体辅导引入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中, 可以帮助新生之间尽快熟悉, 并在班级中初步形成亲密与关怀的气氛, 建立互信, 帮助新生找到归属感, 为个人和班级今后的协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 引入团体辅导的方式, 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每个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 都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转折。这一时期新生中会出现高期望值带来的失落感, 不适应导致的焦虑、新环境下产生的孤独等问题。学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个体咨询, 对学生中普遍的心理问题措施不多。为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需要用团体辅导的方式, 进行大学新生角色的定位教育, 对大学新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有效指导, 整体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班级成员间的信任感、包容感, 减少磨擦。帮助班级成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形式, 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确定团体目标, 并明晰自己在团体中的责任, 达到团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和谐统一。

3. 引入团体辅导的方式, 加强对新生班干部领导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新生班干部培训侧重思想内容教育, 缺乏对班干部管理意识的指导。对班干部强调完成指定的任务, 而缺乏领导能力的培训。管理技能包括领导意识和领导能力。领导意识是建立在自信、自尊基础上敢于自我肯定, 勇于更善于表现自己。它能使人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时能有大局观和宏观意识。领导能力是运用管理的方式方法、领导的艺术技巧、决断的魄力、思考的周密等科学的理论带领集体完成共同的目标。把团体辅导引入大学新生干部的培训中, 培养精英人才需要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 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学生的领导意识, 是提高个体的素质, 也是提高由个体组成的班级、学校乃至社会、整个民族素质的需要。通过能力过硬的班干部制定正确的团体规则, 形成积极向上的团体规范, 完成团体目标。

只有触及心灵的管理才是最有效的管理。团体辅导运用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有心理困扰的人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也可以协助希望不断成长的人开发心理潜能, 优化心理素质, 在学校教育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大学新生班级 篇2

关键词: 大学新生 班级建设 意见

对于一个大学班级来讲,要在大学四年内成为一个学风优良、团结互助和成绩优异的优秀班级,就要注重大一的班级建设。如果刚进入大学开始,就能做好班级建设,对整个班级四年的学风就能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大一新生班级建设问题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

一、重视班委的建设和培养,发挥班委的带头作用

1.新生班委的建设

大学新生班级是大学新生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顺利转变的载体,良好的新生班级文化建设,是保证新生在大学期间健康成长的基础,优秀的班委不仅能带动整个新生班级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而且是学院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在新生刚入学时,可以根据档案中的简历了解和暂时确定一个班级负责人,不设任何班委。新生一开学首先面对的就是军训,学生会在军训中观察、留意身边同学的表现。在军训生活中,学生往往很清楚哪些同学比较有毅力,哪些同学比较有原则,哪些同学比较有带头作用,等等。军训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之间有了很好的了解,此时可以进行班委公开竞选,班主任、辅导员再根据同学们日常表现最终确定班委名单。

2.新生班委的培养

新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还有很多的不适和疑惑,新生班委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难免会遇见或多或少的问题,从而影响班委在班级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定期给班委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如每周一次班团例会,每两周一次全体班委会。辅导员、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出现的问题,培养班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树立在班级中的威信。班委要以身作则,不仅要在学习上得到同学们的认可,而且要在日常行为中,以自身的个人形象提高影响力,另外,明确每个班委负责的具体内容,在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尽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班委不仅能为班级提高更多的服务,而且能切切实实地锻炼能力。

二、加强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和管理

1.建立班级规章制度

为了便于班委管理班级,培养新生的学习习惯,根据班级课程、特点,我制定了一个班级规章制度。在制定时,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让所有同学参与其中,并通过举手表决,最终确定班规,并让每个同学签名确认。只有在所有同学都参与的情况下,班级的班规才算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同学们才会对自己所做的决定负责,从而大大增强班级同学的自觉性,减轻班委的工作量。

2.班级记录本的建立

班委最了解班级同学的情况,如自修、上课哪些同学迟到,课外活动哪些同学比较积极,哪些同学在竞赛中获了奖,等等。如果班委轮流记录班级每天的情况,并定期将记录本交给班主任查阅,班主任通过了解班级记录本,就可以详细了解班级每天发生的事情,从而深入班集体中,了解班级具体情况,针对一些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这对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对班级的了解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各项班级活动,营造班级良好的凝聚力

1.适时开展主题班会。

大学新生往往有思想,可塑造性极强,他们大多对大学生活有自己的目标,但是面对大学里宽松的环境,放松的学习状态,总有动摇的时候。因此班主任、辅导员应该根据班级同学不同阶段的思想状态,适时组织班级学生召开相关的主题班会,如“如何建设优良学风班级”、“大学里我们到底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在班会中同学们既可以各抒己见,又可以广泛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班主任、辅导员可以根据班会主题给予一些正面的引导和建议,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主题班会中得到培养,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

2.开展各项班级活动。

大学的班级不像中学,每天都在同一个教室上课、自习,不同的大学同学也许上课的时间、地点都不一致,虽然空余的时间比较多,但是大部分还是以寝室为单位小范围的活动,班级同学相互之间沟通的时间十分有限。一个班级的凝聚力来源于同学们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沟通,班级浓厚的感情是形成一个班级强大凝聚力的前提。而新生刚组建自己的班级,如果没有活动作为纽带,相互之间的感情就很难建立起来。因此,班级班委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小活动、小游戏。比如趣味体育竞赛、文字接力等活动增强班级同学的相互了解,从而增进班级情感,提高班级整体凝聚力。

论高校新生班级学风建设 篇3

大学一年级是学风教育的关键期。对于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一年级是他们大学学习生活的起点,是大学学习生活等习惯的塑造期,大学新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直接影响他们今后四年的学习生活,也会影响他们毕业后的继续深造和就业,对将来的职业生涯会产生影响。因此,在新生入学后抓好班级学风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帮助新生正确认知大学生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确立大学四年的学涯目标,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一大学新生存在的学风问题

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决定了学风建设的必要性。由于一年级学生对学校、专业认识不够深入,对大学生活不适应以及受到其他舆论的影响,存在许多学风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目标定位错误,缺乏学习动力

由于刚刚摆脱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和高考的压力,许多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可以尽情的放松,不用把学习作为重点,大学的学习生活主线发生了偏离。有些学生也由此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沉浸在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而耽误学业;有些学生把锻炼自己,增加社会经验作为大学期间的主要目标,长期做兼职,有时一人担任两份兼职,甚至会耽误上课时间;有些学生热衷于社团活动、学生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组织和参与各种活动中而忽略学习。

2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

中学阶段的目标是考上大学,而踏入大学校门后,许多学生不明确大学阶段乃至今后人生的主要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于是表现出无纪律的散漫状态。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上课听音乐、睡觉、玩手机。大量的课余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安排,多数学生看看小说、电影、玩玩游戏、逛逛街时间就过去了,半个学期后感觉到了大学的空虚、迷茫,个别学生甚至会厌学,产生退学的想法。

3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学习方法不当

与高中的应试教育相比,大学的学习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大学教师每节课上授课的信息量非常大,而且讲授的许多前沿知识在课本上难以找到。如果学生还是按照高中的方法完全记录老师所讲的内容是跟不上节奏的,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记录重点,课下自主对感兴趣的知识拓宽学习。新生入学后,一时难以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出现在学期末“挂科”的现象。

二建设新生班级优良学风的对策

班级学风建设涉及到教师和学生两个参与主体,其中学生是学习风气的直接创造者。而高校学生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工作者,班主任老师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与学生的接触最直接、最频繁,也最全面,是班级学风建设工作的骨干力量。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进行班级规章制度学习与管理、学业生涯规划、优秀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班会及团日活动创新等对策,促进新生班级优良学风的形成。

1开展班级规章制度学习加强班级管理

对新生班级进行学风建设首先要强调纪律,无规矩不成方圆,明确的规章制度能够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产生约束作用。班主任或辅导员老师引导学生学习《XX大学学生管理文件》,明确自己所在高校的奖惩制度,包括期末综合测评要求,评奖评优细则,考试作弊处分,迟到旷课的处罚等。学习后要求每位同学撰写学习体会,并适时地随机抽查学生进行《XX大学学生管理文件》知识竞赛,使学生能够将学校规章制度熟记于心,同时要在学期末考试前加强考风考纪教育。除了依照学校规章制度外,建立班级管理条例,如在班里推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及评选助学金和励志奖学金时要参照平时上课出勤、课堂表现、期末成绩等,奖惩分明,使表现优秀的学生有积极向上的目标,同时对一些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能够起到约束作用。从而保证整个班级良性运转,形成优良班风。

2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

所谓学业生涯是指个人对影响自我开发的主观与客观因素进行辩证分析,根据分析、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及事业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远目标,从而对各类目标进行具体策划、安排和实施的过程。学业生涯规划则是针对学生本体而言,认识自我,了解熟悉社会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确定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在校期间的各层次目标,并且拟定实施的具体步骤和过程。

进行学业生涯规划对学风建设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一个班级优良学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有科学理念的指导、合理方法的实施、健全机制的保障。学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合理定位自己,正确的认知自己,促进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改善漫无目的、沉迷网络游戏、旷课等问题的现状,使新生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找准生活的重心和奋斗目标。

新生入学后,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主要途径可以通过入学教育环节主管领导和老师对专业培养计划和目标、课程设置、实践内容等方面的介绍,结合自身的能力和特点、自己的学习兴趣及家庭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需要等确立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且设立大学四年不同时间段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另外任课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涉猎所讲课程的研究前沿和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和研究前沿后,可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确立学习目标,从而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源泉。通过这些途径和方法,最终形成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大学生成才教育模式。endprint

3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发挥模范作用

学生干部是老师进行班级管理的左膀右臂,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对班级管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优秀的学生干部既要社会工作能力突出,具备良好的学生基础,同时学习成绩也要优秀。突出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学生基础是进行班级管理的必要条件,能够带动班级成员的学习积极性,组织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优秀的学习成绩对班级学生起到模范作用,是班级学生的领头羊,是同学们学习的楷模。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中坚力量,要政治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组织协调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对学风建设等学生工作开展才能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2]。因此新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对班级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新生干部不是选拔出来就能熟练开展工作的,必须加强重点培养。由于高中学生干部与大学里学生干部的工作内容、方法和形式是明显不同的,因此,辅导员老师要对新生干部进行引导,组织培训,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开阔思维,同时要对某些学生干部认为组织活动重要而学习成绩不重要加强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时间管理观念,引导学生干部全面发展,从而为班级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发挥模范作用。对新生干部的培训和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培养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学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自己既是学风建设的参与者也是组织者。第二,时间管理。培养学生干部的时间管理能力,合理安排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做到科学管理,使学习和工作协调开展。第三,建立与学生干部的心理契约,激发学习动力。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师通过与学生干部谈话、座谈、班会等形式进行沟通,传达学风建设的信息,运用情感的激励,文化的营造来构建高校学风建设的心理契约,与直接明确表达学风建设的信息相互补充,使学生干部与高校教师共同形成学风建设目标的期望,促进学生干部的学风从被动的参与转为主动的行为。第四,制订学生干部学风建设监测和激励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学生干部学习成绩预警监测,对出现学习成绩明显下滑、厌学、逃课和心理问题时,要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和学习指导,给予重点关注。

4创新班会及团活,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主题班会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手段,具有主题的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针对性、情景的互动性等特征[3]。因此,主题班会是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开展班级学风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创新班会理念、班会内容和班会形式,推进学风教育主题班会的系列创新,提高学生参与主题班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班级学风建设的实效性。高校主题团日活动作为团组织生活的主要环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4]。因此,要充分发挥班级团支部的主题团日活动有效载体的作用,善于创新,以促进班级优良学风的建设。

主题班会及团日活动的组织实施必须以学风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兴趣为目标,实现班级学生全员参与,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主题班会及团日活动的有效作用。另外,新生班级的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彼此比较陌生,通过形式多样的班会及团日活动,可以促进班级同学的相互了解,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对于班级优良学风的形成也有一定意义。如组织学业生涯指导的主题班会,改变以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讲解为主的班会形式,以学生参与为主,班会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使学生通过游戏活动体验,意识到自己需要确定学习目标,以及如何确定短期、中期和长期学习目标。再如,组织专业知识竞赛的主题团日活动,可以按照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站到底”的形式进行,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谢凤汁,等.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兼议学风建设中辅导员角色作用的发挥[J].教育管理,2014(3).

[2]侯玉新.高校学风建设与学生干部培养的关联思考—以广西某高校学生干部学风情况调研为例[J].学园,2014(2).

[3]张筱荣.主题班会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4).

大学新生班级 篇4

从中学时代走来的每一位大学新生所面临的都是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的思想认识、学习方法、生活习惯和自律能力都将接受新的考验。新生大学班级是大学新生实现顺利转折的依托,良好班级文化的建设,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对于充满无限可能与未知的新生班级,班委队伍水平的高低对其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优秀的班委能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有利于高效地开展各种工作;能快速的凝聚班级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能带动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为增强新生班级的凝聚力,为培养新生班级的优良学风,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工作胆大的班干部队伍是必不可少的。有了一支强有力的班委队伍,班级管理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1 大学班委的主要组建形式及过程

1.1 任命制

任命制是指由辅导员直接指定班委人选,并通过这种方式组建班委会,这种形式适用于新生开学之初。新生开学之初,同学与同学之间,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互不认识,缺乏了解,而且,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了解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新生班级的正常运行急需一个班委队伍的支持与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辅导员根据自己了解和观察到的情况,选拔出优秀热情的学生来执行班委职责,确保班级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通过任命制组建班委所要经历的基本过程包括:(1)在接手新生班级之后,新生报到之前,认真详细阅读每个学生的个人档案,做到心中有数;(2)新生报到当天,通过观察和交流,进一步增加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3)走访宿舍,根据学生的言谈举止,初步确定班委成员人选;(4)军训期间深入军训场地,有意地多安排一些临时性的工作让他们去做,在动态中对他们进行全方位、多方面的观察和了解,最终确定班会成员人选。

1.2 竞聘制

竞聘制是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通过即兴演讲的方式展现自己,然后采用公开投票、公开唱票的方式组建班委队伍。适用于除大一新生班级之外的其他情况。高年级同学经过长期的朝夕相处,通过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多层次的交流,相互了解,彼此熟悉。全班同学的能力、觉悟和参与意识显露出来,广大同学的民主意识也日趋成熟,班级的民主氛围也已形成。为了能给那些有能力、有热情、有号召力的同学一个展现才能的机会,为了提高班委队伍的综合素质,就需要在全班范围内采用公开选举的方式组建新的班委。通过竞选方式产生的班委能代表绝大多数同学的意愿,能保持更加持久的热情,能更好的为班级做好服务工作。

通过竞聘制组建班委所要经历的基本过程包括:(1)做好班委换届选举的宣传鼓励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同学积极参与班委换届选举的热情;(2)学生个人提出书面申请成为候选人;(3)组织班委换届选举大会,候选人在全班公开演讲,全班同学结合他们平时的表现进行投票,当场唱票,根据投票结果确定新班委的人选;(4)辅导员根据每一位同学的特长确定班委具体职位的最终人选。

大学班委的组建形式主要包括任命制、竞聘制两种类型。依据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班委组建形式的分析可知,大学生班委的组建宜采用任命制形式。

2 大学新生班委的组建

班委是辅导员与同学交流沟通的桥梁,是辅导员管理班级基本着手点。班委团队工作能力与服务意识水平的高低,左右着班集体能否养成良好的风气,直接影响到辅导员对班级管理的有效性。鉴于班委团队的重要性,为保证日后工作的顺利展开,班委干部的选拔一定要非常慎重。通过任命制形式组建班委,其选拔过程主要包括前期分析、初步认识、深入了解与核查确定四个阶段。

2.1 前期分析

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之后,在学生来校报到之前,辅导员可以查看对学生的档案,对学生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查看学生的档案资料要做到细致、周密,一定要在对学生档案全部掌握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做出判断,保证不会遗漏真正有潜力同学。查看学生档案资料,主要了解学生在中学时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在班内担任班委职务的情况,参与集体活动的情况等各个方面。通过查看学生的档案资料,初步筛选出品学兼优的班委候选人,为后期的选拔工作奠定基础。

2.2 初步认识

在学生来校报到期间,辅导员要坐守新生报到点,通过对新生言谈举止的观察,获得直观具体的印象。对新入学的学生观察,首先要看其适应全新环境的能力,与陌生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其本身所散发出来的精神气质。如果时间充裕,可与学生进行简单交流,观察其对待师长的态度等。通过对学生本人面对面的观察交流,结合前期了解到的个性信息,初步筛选出活泼大方、积极热情的男女同学各一名,作为新生班级的通讯员,以便管理班级,同时也是班委组建工作的序幕。

2.3 深入了解

新生报到结束后,辅导员要及时走访学生宿舍,一方面是为了做好新同学的稳定工作,另外,也是为了师生认识交流的需要。在走访宿舍期间,辅导员要根据前期所做的工作,有重点的了解相关同学的状况。通过对学生在宿舍中与他人关系的处理,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以其在同学当中的亲和力。通过多次走访宿舍,班委成员的初步人选应该都有定位,以后的工作就是检验当前拟定的人选是否符合要求。

2.4 核查确定

核查确定的时间相对较长,在班委人选正式公布之前,都属于核查确定期。在此期间,辅导员应该有意识的安排拟定的班委初步人选一些班级事务,通过其完成任务的过程检验其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大学新生军训阶段,是了解学生的最佳阶段,因为这是他们入学之后参与的第一个集体活动,是他们彰显个性,展示能力的第一个大舞台。通过军训期间的观察,辅导员应该能详细了解到班委候选人的性格、能力、亲和力以及号召力。

经过以上四个阶段的深入观察与了解,可以最终确定班委的初步人选,然后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优势等因素,确定其在班委中所担任何种职务。新的班委团队的设置搭配要保证每一位班委同学都能尽其所能,同时他们之间的配合互补作用要实现最优化。在新生班委组建过程中,特别是初步组建完成后,要通过各种途径对班委成员进行引导教育,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尽快的把他们培养成班集体的中坚力量和辅导员的得力助手。

3 班委成员的培养

3.1 服务意识、奉献精神的培养

班委队伍应该是一支为班内同学服务的团队,而不是享受特权凌驾于其他同学之上的特俗群体。“班干部”其实不是“干部”,他们是班级工作的志愿服务者。班干部最基本的义务就是为同学服务,而且要保证服务到位,没有为同学服务的意识,是不符合担任班干部基的本要求的。另外,班干部还需要明确,再为班级服务的过程中,并不一定意味着就能获得各种荣誉及机遇,有形的物质奖励,其实不是担任班委职务的真正意义所在。在服务班级的过程中,班干部得到的不是有形的财富,而是无形的财富,即管理的经验和自我的提高,而其他形式的奖励,只代表他人对其能力及奉献的认可。对于班委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必须要做到,热情周到服务班集体,无怨无悔做奉献,这是担任班委职务的前提条件。

3.2 要关注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

班干部本身是一名普通的学生,他们的主要任务依然是学习。班干部本人不一定是班内最优秀群体的代表,但他们必须做到各个方面都要比较优秀。因为只有各方面都能起到带头作用,又乐于为大家服务的学生,才能在同学中树立起威望,做好班级工作。如果自己的学习都搞不好,或是因为做班级工作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这种学生能力再强都是用不得的。

3.3 要培养其处理好和老师、同学关系的能力

很多同学都讨厌那种只会讨好老师,与同学关系疏远的班干部;另外,辅导员也不喜欢那种出于种种目的,讨好班内同学,而敷衍辅导员安排的各项任务的班干部。所以,要明确教导班干部,正确认识他们自己所处的位置,真正成为辅导员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在工作中,班干部要作为广大同学的代言人,如实的反映同学们的心声,真正为广大同学做好服务;另外,班干部要主动与辅导员做好沟通,多从辅导员的角度分析问题,真正能为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提供帮助,成为辅导员工作的得力助手。

总之,鉴于新生班级建设的紧迫性与辅导员工作的需要,新生班委的组建要保质保量迅速完成,新生班委的工作也是新生班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组建一支优秀的新生班委队伍,能使新生班级的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班委工作不仅仅是为建设班级服务,也是学生锻炼和提高的一个平台。做好新生班委的组建与培养工作,必能实现对班级的有效管理,为广大同学的成才、成长保驾护航。

摘要:大学新生班级是刚刚组建的一个新的集体,班级氛围与风气的建设对班级中的每一位成员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于充满无限可能与未知的新生班级,班委队伍水平的高低对其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优秀的班委能成为辅导员工作的得力助手,能快速的团结班内的每一位成员,能带动整个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要组建一支优秀的新生班委队伍,辅导员必须付出许多努力,要做到了解全面,充分的挖掘具有潜力的班干部候选人,然后还要善于引导,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支甘于奉献、活泼热情班委队伍。

关键词:新生班委,组建,任命制,班级管理

参考文献

[1]潘炯辉.浅论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J].科教文汇,2008,(12).

新生班级常规教育 篇5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于学校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不太适应,每一项规章制度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陌生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早进入角色,适应学校的生活,这就要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能有序的引导,并且内容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时时处处向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常规教育。

首先充分利用班队会及晨会的时间学习《一日常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班级设立“小小监督岗”,专门负责监督检查学生的日常行为,并进行一日总结,通过监督岗的汇报,评出“最佳拇指奖”。对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加强教育。

合理利用升旗仪式、重大节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利用教师节、国庆节、少先队建队日和元旦等重大活动举行一些有意义的主题班队会,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

大学新生班级 篇6

【摘要】在医学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对护理专业认证背景下新生班级管理给予高度重视,对于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根据我国医学教学改革的相关要求,制定合适的班级管理模式,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上发挥着极大作用。本文就护理专业认证背景下新生班级管理进行探讨,以推动我国医学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护理专业认证 新生 班级管理

在护理专业认证背景下,加强新生班级管理,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需要注重班级管理标准的不断细化,才能更好的提升班级管理效用,最终促进护理专业学生未来良好发展。

一、合理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增强学生规范意识

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可知,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养等,并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责任意识等,才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从而有效维护自身、患者的权益。因此,合理制定新生班级管理制度,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有利于调节班级内部各个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促进护理专业学生未来良好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实践过程中,新生班级的形成,是护理专业教学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班级管理的自觉性,并制定一套可行的班级管理条例,才能在明确班级成员、干部等的职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个班级成员的作用。同时,严格执行奖惩机制,合理约束学生的行为,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真正体现,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最终促进护理专业学生健康成长。

二、樹立良好学风与班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

在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护理专业的新生班级管理需要树立良好学风与班风,并提高学生对自我完善的认识,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并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是新生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护理专业教学要求不断提高的现代教学中,学生需要具备的良好品行有求实、勤奋、创新等,因此,合理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真正达到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提升,护理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新生班级管理,必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创新能力等,才能让学生全面认识到学习各种知识的重要性,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构建良好沟通平台,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各种知识中,他们需要学习如何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并了解患者的需求、想法等,才能更好的服务患者。因此,构建良好的沟通平台,是新生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有着重要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交流意识等,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从而满足护理工作的相关要求。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的不断推广,护理专业认证下的新生班级管理,需要充分利用QQ群、BBS、微信等现代网络交流工具,才能更好的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不断提升。由此可见,班级管理需要注重学生交际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互助意识等,才能在开展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的情况下,促进护理专业学生未来更好发展。

四、合理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

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学生应该树立“珍惜生命、关爱病人”的职业观念,并增强服务意识,才能有效防范各种疾病给环境带来严重危害,从而帮助患者尽快活肤健康。因此,在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各种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情况下,学生还需要注重自身责任意识的提升,清楚认识到护理专业担负的社会责任,才能在学生道德意识、职业素养等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由于一个班级是一个集体,而护理专业涉及的工作对集团意识要求较高,所以,合理开展实践活动,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点,不但有利于加强班级管理与实践的联系,还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最终达到新生班级管理的目标。例如: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协助医生上门就诊等,都是新生班级管理中学生应积极参加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有着极大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学生具备的道德素质、职业素养等,可以充分体现一个医学院校的教育水平、教学质量。因此,高度重视新生班级管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服务意识、学习理念,合理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等,对于促进护理专业学生未来良好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杜丽,张青,刘晶.班级团体辅导对护理专业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研究[J].护理研究,2014,17:2156-2157.

[2]陆超,王娟,王秋琴,柏亚妹.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新生导生制实施现状及管理对策[J].护理研究,2013,17:1707-1708.

大学新生班级 篇7

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 小组工作是把小组既当作过程也当作手段, 通过小组成员的支持, 改善他们的态度、人际关系和他们应付实际生存环境的能力。笔者将通过具体的实践对小组工作在提升班级凝聚力中的作用加以阐述。

一、简单轻松的小组活动, 有助于新生建立良好关系

新生刚到大学, 对新校园和新班级有一定的顾虑心理, 他们通常以观望的态度代替积极的表现, 试图尽快降低对周围环境的陌生感。这一时期的新生通常是少言、谨慎、内敛、兴奋和好奇的, 具体表现为对所有事物感到新鲜有趣、乐于倾听而不善发言。因此, 在活动设置上较多采用破冰游戏和热身游戏, 旨在加强新生间的接触和彼此交谈, 有助于消除顾虑、打破因陌生而产生的沉默, 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譬如“大风吹”游戏, 大风吹过几轮后, 原先男女分开而坐且从不主动交流的情况得到改善, 变成男女插空而坐并开始彼此谈话。又譬如“一触即发”游戏, 除了考验小组成员的反应度, 更多的是推动新生们由单纯的语言交流到少许的身体接触, 使得相互间的交流更进一步。

二、温馨关怀的小组活动, 有助于改善新生情感体验

从高中到大学, 大部分新生都是经历着由熟悉到陌生、由依赖到独立、由被照顾到自我保护的转变, 从前的温室小苗现在要独自面对各种挑战, 心里难免既期待又惶恐。对此情况, 对新生们进行个人辅导显然是费时费劲而且效果不明显的, 而小组社会工作则可以弥补这样的不足。根据社会支持网络的理论, 班级作为一个小组, 自身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资源和支持体系, 应当充分发掘每一位新生的个人资源, 同时建立强有力的关系, 发挥新生彼此间的工具支持和表达支持。

“守护天使”活动是让新生通过抽签, 选中自己要守护的对象, 在规定时间内, 通过各种方式暗暗表达对他的关心和爱护, 活动结束时, 揭开配对谜底并分享各自的收获。“宿舍一家亲”活动是以宿舍为单位, 让宿舍各成员共同发现问题并承担小任务, 一起完成任务后分享感受。这两个活动都是把班级成员作为主体, 让新生自己发现问题, 或咨询他人意见, 或寻求他人支持来解决问题。活动过程中, 不断鼓励新生以真诚、包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 接纳并支持对方的行为, 真正做到悦纳自我、悦纳他人。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得新生感受到他人的关怀和集体的支持, 孤独、惶恐、忧虑的消极情感也将淡退。

三、竞争合作的小组活动, 有助于增强新生友好合作意识

大学为莘莘学子提供自我修炼、自我提升的平台, 学术研究上的小试牛刀、实践活动中的能力展示都是学生锻炼和成长的好机会。面对繁多而激烈的竞争与挑战, 一部分学生过于进取、恶性斗争, 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信、躲避竞争。因此, 帮助新生树立目标、理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对于日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开展一节主题为“竞争与合作”的活动, 以“坦克履带”、“搬运核废料”、“抢救小生命”等历奇游戏为手段, 以分享和感悟为重点, 让新生亲自体验确立目标的关键性、竞争的必要性和良性合作对竞争的重要性, 启发参与者的自我思考, 并鼓励他们勇敢表达感受和想法。学期中段, 根据新生的学习情况, 在班级内组建学习互助小分队。首先, 积极鼓励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放下心理戒备, 开心见诚诉说苦恼, 勇敢面对眼前的挑战;其次, 鼓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做到真诚与接纳, 乐意帮助对方, 体现自己的价值;最后, 促进双方相信人是具有潜能的, 助人自助的过程是一个激发潜能的过程, 给予双方信心, 坚定双方信念。

四、袒露心声的小组活动, 有助于提升新生班级内部凝聚力

随着交往的深入发展, 新生自我暴露的程度越来越高, 新生彼此间信任感和安全感逐步建立, 与此同时, 这一时期矛盾也容易激化, 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如果不及时化解矛盾, 关系破裂将给人带来巨大心理压力。

开展主题为“我的心底话”小组活动, 让学生以不记名的方式写出内心抱怨, 指出对班上同学某些行为的不满, 收集纸条后, 让其他同学随机抽取一张, 大声念出纸上内容, 简单说出自己的感受。一轮过后, 学生在纸上写出“如果……会更好”的建议, 收集后再次抽纸条把内容念出来。最后, 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 重现矛盾,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决冲突。

从陌生到熟悉, 到疏离到亲近, 从冷漠到热情, 从自卑到自信, 从产生矛盾到化解冲突, 这是一个良性发展的过程, 是新生逐渐成长的过程, 是个人潜能逐渐凸显的过程, 是班级网络逐步巩固的过程, 也是班级凝聚力逐布提升的过程。

摘要:小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动力去影响成员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成员间的分享、相互分担和互相支持来促进大家合力解决问题、发挥各自的潜能。把新生班级看成一个小组, 把提升班级凝聚力视为小组目标, 在社会支持网络和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开展一系列小组活动这有助于促进发掘新生潜能和提升班级凝聚力。

关键词:小组工作,凝聚力,社会支持网络

参考文献

[1]廖新强、童炜娟:《浅谈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 《湘潮》, 2011年5月。

[2]章玉祉:《浅析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中的作用》, 《时代教育》, 2010年1月。

大学新生班级 篇8

1 班级学风建设情况问卷调查数据及分析

为了解新生班级学风建设情况, 为学校构建优良的学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笔者在湖南某高校21个院 (系) 的2014级新生班级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330份, 有效回收319份, 问卷回收率为96.67%。本次调研调查对象为2014级大一新生班级的班长、团支书, 共有21个院 (系) 的319位新生班级的班长和团支书参与, 男生151人占47.48%, 女生167人占52.52%, 文科类占41.82%, 理工类占49.06%, 艺术类占9.12%。对收集的资料通过第一调查网 (http://club.1diaocha.com) 进行定量的统计和分析。从数据上, 本次调研充分考虑了因专业、性别等原因带来的影响, 力求全面、客观、准确。

为了便于数据统计分析, 我们将调查结果分为以下两个内容:班级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如何创建优良学风。我们将从这两个主要方面出发, 从不同维度对新生班级学风建设进行探讨。

1.1 班级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就班级学风建设的现状, 我们主要从新生班级班长和团支书对班级学风建设的认同感来进行探讨分析。认同感, 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下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参与竞选班团干部的原因主要出于锻炼自我、提升自我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到“竞选班团干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 48.74%的被调查者表示是为了锻炼自己、提升自我的能力, 有22.33%的被调查者表示是为班级做贡献。“扩展交际圈、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其他占28.93%。从调查结果分析可知, 大部分同学竞选班团干部主要是从自身利益出发, 多是出于锻炼自己, 提高自身能力, 其次才是考虑班级的整体利益。参与竞选班团干部的动机对日后班级工作的开展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把班级放在首位的班团干部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客观上更强。 (2) 对院 (系) 学风建设的满意程度。一个学院 (系) 的学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级学风建设的好坏。当被问及到“你对你所在院 (系) 学风建设的满意度”时, 很满意和满意分别占21.7%和32.7%, 一般占34.59%, 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分别占7.86%和3.14%。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目前我校各院 (系) 总体学风不错, 但仍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的空间。 (3) 学风好与差的决定因素。导致目前高校整个学风下滑的原因很多, 在新生班长和团支书眼里, 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排第一, 占26.1%, 社会风气占18.55%, 校园文化氛围占17.92%, 学生自身占15.72%, 家庭影响占12.26%, 最后是教师教风占9.43%。由此可以看出, 从学校层面来讲, 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氛围对学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严格的管理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对学风建设肯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整个社会风气不好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风建设;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比教师教风的影响大。

1.2 班级学风建设的内容

我们认为, 学风建设主要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和学习习惯等。 (1) 当被问到“现在的学习目的”时, 37.42%的被调查者觉得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为实现人生理想做准备;拿更多的证书等硬件, 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占30.82%;为今后的深造做准备占20.13%;只为获得文凭和没想过分别占5.66%和5.97%。由此可以看出, 只有1/3左右的同学有明确的远大的学习目标;50%左右的同学基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还有1/10左右的同学则无明确的学习目标。 (2) 当被问到“如果你所在的班级或寝室学风不佳, 你如何应对”时, 试图改善, 共同进步占42.45%;避而远之, 独善其身占33.33%, 随波逐流, 与之为伍占24.21%。从调查结果分析可知, 不到一半的同学学习态度很端正;1/3的同学学习态度一般;仍有1/4左右的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 (3) 学习纪律方面, 我们假设课堂枯燥乏味时, 33.02%的被调查者选择继续听讲, 看其他书占23.27%, 玩手机、睡觉和其他分别占21.38%、12.58%和9.75%。由此可以看出, 当同学们认为上课没意思时, 只有1/3左右的同学选择继续听老师讲课, 剩下的2/3则选择做其他的事情。 (4) 当被问及到“课余时间经常用于干吗”时, 自习和上网分别排第一和第二, 各占20%左右;去图书馆、逛街和校园文化活动各占10%左右;兼职和闲聊各占7%左右;恋爱、听讲座和其他各占4%左右。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 通过此题的调研, 发现同学们在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时, 选择的种类很多, 不同的选择导致完全不同的学习习惯。

2 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思考

高校优良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笔者通过此次调研, 认为应该从学校管理、校园文化、教师教风和学生自身四个层面来构建高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2.1 学校管理层面

从严治学、从严治校是学风建设的基础。导致目前高校整个学风下滑的原因很多, 在新生班长和团支书眼里, 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排第一, 占26.1%, 因此需要从学校管理层面来思考如何加强学风建设。

2.1.1 建立完整高效的服务机制, 保障学生权益工作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与原则, 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管理, 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凡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 都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 并确保学生的监督机制。

2.1.2 建立健全高校教学、考务管理制度

学校应对教学管理、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教材应用、课程设置、学生学籍管理和考勤制度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同时严格执行相关制度, 如“双考勤”制度, 对违反制度的教师或学生按规定进行处理, 真正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要严抓考风考纪, 从考务等各环节入手, 确保从教师出题、监考、阅卷和打分到对监考人员的监察力度, 从对学生加强考试违纪、考试诚信教育到加大宣传形成良好的风气, 都要严格按照有关考试管理工作的规章执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考试的严肃性和违纪的严重性。

2.2 校园文化层面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风建设的重要物质载体, 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必然要求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净化校园风气, 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和设施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使学校的每一个空间、每一个地方都有引导学生向上的教育因素。

2.2.1 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

通过开设哲学与社会、文学与艺术、经济与管理、科学与技术等系列人文素质课程, 促进大学生“读书修身”。通过一些学术交流年会, 权威教授的讲座以及英语角、辩论赛等, 培养科学精神, 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 保证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同时, 接受科学思维的训练。只有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才能实现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的良性互动。

2.2.2 积极开拓网络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

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 通过现在最新的微博、微信或微信平台等新媒体, 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 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 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 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

2.2.3 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如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大学生孝文化节、五四团建月、大学生DV艺术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同时注重将弘扬红色文化与打造校园文化精品特色项目相结合, 开展形式新颖、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特色品牌活动, 营造学校浓郁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 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2.3 教师教风层面

教师直接面对学生, 教师的精神风貌、治学态度、进取心和责任心, 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端正教风是学风建设的突破口, 所以强调学风建设需要从加强教师教风建设做起。教风正, 则校风正、学风正。

2.3.1 加强理念创新, 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理念

加强管理理念创新, 淡化行政管理, 强化学术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营造有利于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行政管理观和教学质量观等,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实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2.3.2 完善管理机制, 提高教学能力, 营造良好教风

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 使广大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教风对学风带来的重要影响。加强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 努力提高教师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完善各种激励机制, 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倡导课堂教学讲重点、讲观点、讲方法, 采取导向性、启发式、讨论式和开放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2.3.3 加强课堂管理, 坚持齐抓共管, 实行全员育人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大学课堂较小学和中学课堂而言, 到课率低和课堂纪律差是不争的事实, 其中有部分原因就是大学教师不管课堂, 对学生来不来和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熟视无睹。因此必须认识到学风建设不光是辅导员的事, 而是全校教职员工齐抓共管的事, 需要实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

2.4 学生自身层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 构建优良学风的落脚点最终要靠学生本身来实现。要真正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方法,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必须依靠他们自身的努力。

2.4.1 养成正确的学习观

培养自主学习观, 不断激发主体意识,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激发和增强学习动力, 自觉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正确对待学习上的困难和挫折;培养专业兴趣, 正确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 同时也要淡化专业的界限。

2.4.2 加强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

树立自我管理意识,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及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 发挥他们在政治上的导向作用、思想上的引导作用、学习上的榜样作用、工作上的表率作用和生活上的模范作用, 带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2.4.3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提高综合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 学生要积极开展专业实践、社会服务、三下乡等, 使自己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郑廷友, 陈静, 冯亮波.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6) .

[2]甘寿国.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探索, 2009 (06) .

[3]陈钢.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 (01) .

[4]郑玮华, 吴梦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深层次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0 (02) .

[5]周远清.学风就是质量[N].中国教育报, 2014-04-07.

高校新生班级集体建设 篇9

一、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办好高校, 教师是主体, 管理是关键, 班级管理则是整个高校管理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证。目前一部分教育工作者, 对抓高校学生班级管理工作有一种模糊认识, 认为大学生已有较多的知识和较强的自管能力, 无需下功夫去抓班级管理, 最多在宏观上管管就足够了。然而无数事实充分说明, 当前抓大学生班级管理工作十分必要。

(一) 班级需要规范管理制度

在班级制度中辅导员或班主任通过班干部, 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 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这种方式导致辅导员或教师只关心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错误行为;学生只关心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干部只从事监视的活动, 监视同学不违纪和不犯错。这种管理方式把集体和个人对立起来, 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情感和态度被整齐划一的群体要求所取代,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 根据班级情况而设定的管理制度十分必要。

二、班集体凝聚力的聚集

2010年12月份北京教工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北京高校班集体建设的意见》特别强调高校内目前唯一能够覆盖全体学生的组织形式是班集体, 同时它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风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所以目前高校班集体建设要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为核心目标。

(一) 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性

高校中开展任何形式的工作都离不开班集体, 班集体是大学生成长的基本环境, 也是学生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大家庭。有相关调查表明, 高校学生的学风建设和身心健康发展与班级凝聚力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事实证明在班级凝聚力高的班级中, 同学之间的相互支持较多而恶性竞争明显减少, 这样的环境对大学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 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此外, 班级凝聚力直接关系到优良班风、学风以及校风的建设。具有高凝聚力的班集体, 可以给班级成员提供重要的社交平台, 为学生形成社交支持网络,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班集体成员间的态度和行为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久而久之, 对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新形势下, 大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 高校中普遍实施学分制、社会活动大量增加, 由于班级成员时间和空间上的流动性日益加大, 班级成员之间的交流就越来越少, 无形之中班级就成为越来越松散的集体。虽然绝大数大学生主观思想上都希望自己的班级团结融洽, 温暖且有凝聚力, 但大部分学生还是对自己的班级并不满意, 而且对于活动的实际参与度也并不高。同学会埋怨班级没有活动, 但班级组织活动, 同学们的积极性却并不高, 这是非常矛盾的两个方面, 值得关注。

三、高校班集体文化的建设

在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出现大学班级观念淡化的现象, 新时期大学班级文化更加自立、自由、多元化, 良好的大学班级文化构建的具体措施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创造条件和机会, 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深究的一个课题。

(一) 设立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 一个朝气蓬勃的班集体应该有集体的奋斗目标, 这是班级的理想, 也给班级体前进指明了方向, 通过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合, 可以使得班级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逐步产生梯次激励效应, 从而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在制定目标时应具体细化, 可以结合各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 逐个分析, 量身定制, 制定出适合本班发展的奋斗目标。同时, 在努力向班集体奋斗目标靠近的过程中, 要充分调动集体成员的积极性, 使大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只有全体班集体成员共同努力了, 班级的共同目标才能够实现, 这个过程会充满荆棘坎坷, 但是他们共同经历, 共同努力奋斗, 最终分享到集体的欢乐和幸福, 从而就会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而且这种感觉会刻骨铭心。例如, 在各大高校每年举行的学生运动会中, 每个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都是要在本次运动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落实到个人, 就是每个队员在近期根据自己的强项有目的地自觉训练, 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然后通过选拔产生运动员, 这样队员们不仅为自己的身体和荣誉而锻炼, 更是为集体的荣誉锻炼, 他们更加有积极性。

(二) 设计班级活动

班级是大学生进行学习、交往、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中介, 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可以不断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收获文化科学知识和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班集体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平台, 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和沃土。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班级活动, 比如开展班级形象设计活动, 将形象松散的集体, 化为可以触摸的形象, 构建班级的价值观和班级精神, 给自己的班级做好独特的标签, 形成自己的特色, 明确共同的追求目标, 如制定班训、创作班歌、设计班徽、设计班级网页等。

总而言之, 高校班集体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 是学校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学生的教育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随着高校班集体建设理念的逐步深入, 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 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 应该从学生的思想政治、管理体系、实践范围三个方面着手, 增加高校班级集体的具体执行项目就更加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朱新华, 张山, 南守宇.以班集体为载体, 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新途径.思想教育研究, 2009.

[2]王斐, 袁丽敏, 孙静.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浅探——依恋理论的启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3]海国化.积极建设班级文化, 构建学生精神家园.中国教育学刊, 2008.

浅谈新生的班级管理策略 篇10

一.耐心引导学生, 把握好新生德育教育

“百年树人, 德育为先。”把好初一新生德育教育。初一新生乃至初三的学生他们都是孩子, 不要把大人的想法强加给他们。班主任少去强调:你们该怎么去做, 而是多想:他们在想什么。在进入初一的最初几周最难管理的就是自习课。很多学生说话、乱动等不良的习惯会在自习课上暴露出来。现在独生子女较多, 很多学生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 没法体会到自己的行为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怎样的影响。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在影响别人。面对这样的现状我给这些孩子举了一个小例子:“如果你的鞋带开了, 你去系吗?”学生必然答“系”。“为什么要系?”“因为不系会绊倒。”“会绊倒谁?”“自己”。“因为鞋带开了会绊倒自己所以要系。而上自习课说话, 影响其他同学学习, 和自己无关。所以上自习课说话无关紧要, 对吗?”学生低下了头。班主任不要对学生指手画脚, 而是做个好榜样引领学生。学生打扫完教室偶尔教室地面上有纸片, 我们不要支使学生去捡, 我们可以弯下腰来去捡。学生向我们问好时, 我们不要点点头应付, 我们可以多一些微笑, 多一个眼神和学生交流, 甚至多一点停留和学生聊聊。我们班主任从细微处入手引导初一新生快速、有效地转变并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 引导他们到新的境界去思考人生与学习, 这比强硬的“闭嘴、不要乱说话、捡起来”去强制管理要有效得多。

二.深入了解学生, 掌握学生的动态

著名教育学家林孟平曾说过:“要关怀一个人, 首先要去了解他, 而要了解一个孩子, 则必须进入其情绪和思想领域中, 以他的眼光去看它的世界, 以他的体验去体会他的心理, 以他的思想去推理他的一切。”我觉得最先要做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记住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制定一个表格统计学生的家长姓名、工作单位、家庭成员、家庭住址、父母联系电话、是否是留守儿童、是否是单亲家庭等等。班主任从这些信息深入到学生中去。另外下课以后不要急于回办公室而是多在教室里停留一下, 在学生中走一走, 看一看, 谈一谈,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至诚的心去接近、关心、体贴学生。从中掌握、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平时要仔细观察, 注意调查研究, 善于体察学生的情绪, 接受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 做到教有对象, 育有目标。

三.严格要求学生, 养成好习惯

俗话说:“教子千遍, 不如养成一个好习惯。”初一学生一入学, 我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 严格要求一抓到底。例如出勤, 初中阶段的学生早晨一般要比小学早到, 对于路程较远的学生来说难免有时会迟到。对于迟到的学生我很少做批评, 一般是提醒他们买个闹钟。而我做到在早读之前一定要到教室, 学生看到班主任都在教室站着了, 学生一般都不好意思再迟到。还有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目标。要帮助学生制订几个学习目标, 再将其尽可能地细化, 要求学生努力完成所制订的目标。如果完成得好, 不仅要表扬还要给奖励。就这样, 目标完成得越多, 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就越强, 而逐步堆积起来的自信和成就感会使学习形成一种习惯。

良好习惯一旦形成, 人人都有良好的习惯, 班风班貌自然得到了发展。习惯是成就美好生活的助力器。作为初一的新生, 除了学习习惯外, 还有很多习惯要培养。这些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我们坚持再坚持。

四.以身作则引领学生, 要有“勤进”之心

大学新生班级 篇11

关键词:技工院校;班级管理;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16-01

技工学校招生对象主要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自制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初、高中毕业生。他们正值青春期,由于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困惑、心理矛盾等多重心理问题。如何在较短时间内熟悉新班级,使班级生活迅速步入正轨,这是每位班主任特别关注而又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抓住关键点

新班级成立后,班主任一定要认真上好始业教育第一课,不能草率行事。很多班主任扮演的角色往往成为了传话筒,工作大多都是上传下达,很少自主的对学生进行教育。通常都是班主任每天都忙碌在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机械的完成学校的任务,并没有在工作中真正的发挥出自己的积极性和热情,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应付的现象。班主任没有抽出相当的时间对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揣摩并开展相应的工作,就无法真正有效的落实好德育工作。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把军训期间与学生的接触既是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拉近师生距离的助力器,了解学生的平台。更是培养“纪律严、作风正、学风浓”班集体的关键期,从军训的第一天开始,不管是在训练中还是在休息期间,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严格要求,做到准时出操、准时训练、准时休息、准时收操。增强了同学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了同学们,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意识。二是统一了内务,组织同学们整理了内务,统一了标准,并进行了检查评比,规范了同学们的内务秩序。

其次在军训晚自修期间和开学伊始,搜集学校的相关资料,介绍学院40年的办学历史、光荣传统和良好的校风、学风,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杰出人才,是当之无愧的“交通的黄埔,技师的摇篮” 让新生了解了校史,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尽快融入学校群体,积极投入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中来。

再次,趁热打铁,做好新生的学业规划,利用主题班会、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追求目标、努力方向,加强了新生对于自己专业的认同度,明确了学业规划目标,为他们以后的校园学习生活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抓住关键人

任何一个集体,总有一些关键人物在有形或无形之中起着决定作用,一个新班级也是如此。关键人物主要有两类:进步的关键人物和落后的关键人物。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既要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到班级内哪些同学是品学兼优的并能带动大多数同学进步,又要留心生活学习中哪些同学习惯或作风懒散,甚至对集体或个人不时的制造祸端,带来较坏的影响,并且影响他们的身后更多的人。一方面,班主任应积极发挥先进的“关键人物”的正面作用,既可以让他们担任班级的主要干部,协助班主任管理好班级,另一方面,更应注重落后的“关键人物”的转化,这里主要依靠班主任的沟通和教育来解决问题。首先,班主任应怀着一颗爱心去转化他们。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为了他们的进步,为了他们的成长,就会赢得他们的理解和尊重。其次,班主任还要有一颗责任心去对待他们。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和核心,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不仅能感化积极进取的优秀同学,也能感化那些消极落后的后进同学。在转化那些落后的“关键人物”时,不要怕反复,不要怕麻烦,要给这些同学改正的时间和机会,一次不行,两次,甚至三次更多次。另外,班主任还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针对不同性格的同学要施以不同的方法,外向的同学可以在激励的原则下多批评,而内向的同学就应该在鼓励的原则下多谈心,以增加了解,增加信任度。

总之,要坚信他们不是顽石,不是朽木,通过老师、家长、同学的共同努力,他们也会成材。

三、抓住关键事

新班级的管理是复杂的,因为学生可能来自许多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性格和思想。班主任需要经常到班级、寝室去走走,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了解每一个学生,因为这些更直观、更有效、更准确。

比如,在新学期的常规卫生工作中,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既可督促学生劳动,也可和新同学一起劳动,那哪些同学的集体主义意识强,哪些同学的责任心强,哪些同学富有号召力,哪些同学的处事灵活,哪些同学能顾全大局,班主任应该对这些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把这些学生当作是班级的骨干,未来的班干部。

又如,在开学初有些学生不可能马上进入角色,可能会有迟到、早退、上课睡觉、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等事件。这些事情可能不是什么大事情,但班主任老师切不可睁一眼、闭一眼,放任自流,要抓住这些学生的第一次,多方面了解学生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既讲清学校的规章制度,又根据学生的实际,具体分析,明确要求;当然针对个别屡教不改的学生,除了常规的思想教育外,必要情况下,还可以要求家长的配合,从多方面加强管理,以使其在开学初能迅速改变不良习惯,走上正轨。

高校新生班级目标管理机制初探 篇12

一班级目标管理机制的理论基础

班级目标管理是目标管理理论运用于学校教育管理的直接产物。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简称MBO,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 F·Druker)基于科学管理学说和人际关系学说而提出的一种过程型激励理论。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恰恰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管理的工作和任务必须转化成目标。目标管理的功能是通过设置目标进而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案,避免工作上的盲从和步调上的不一;通过目标设置来激励人的动机,指导人的行为,使个人的需要期望与集体目标挂钩,以调动人的积极性。目标管理具有以下四个特点:首先,目标管理通过专门设计的过程,将组织目标逐步分解。在目标分解过程中,权、责、利三者已经明确,而且相互对称。这些目标方向一致,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其次,作为一种参与式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目标管理强调组织成员参与管理,强调人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再次,目标管理是一种有组织的行为,是进行整体管理的一种技术。只有当一个组织内部各成员相互了解、合作及协调的情况下,每个成员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标,组织的总目标才有希望实现。最后,目标管理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励人们的动机,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为实现组织制定的目标主动工作。

目标管理因其显著的系统性、参与性、整体性和激励性而成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可以为高校班级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进而运用到高校新生班级的建设与管理中。

二目标管理与高校新生班级管理的契合性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高校的许多管理工作都需要依靠学生的自我管理来完成,人的因素正日益成为有效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高校新生班级建设的关键一环就在于对新生的管理和激励,通过对新生班级合理的教育和管理,逐步激发学生作为班级管理主体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实现学生有效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目标管理恰恰契合了高校新生班级建设的需要。主要体现在:

目标管理可以建立目标锁链与体系,为班级确立发展方向。目标管理通过专门设计的过程,动员了全体学生参与管理,将班级的整体目标逐级分解,把目标制定与实施的每一个分目标都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班级管理目标是依靠全体学生共同协作、互相配合完成的,在管理全过程中,通过班主任、班干部及全体学生的调节与自我调节各种问题和矛盾,使学生学会自我调整和管理,融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班级整体目标的实现。

目标管理重视人的因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马斯洛认为“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能强烈地左右人的行为”需要是行为的动因,它对于人的行为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调动人的积极性,除了应用经济方面的激励外,更为重要的是责任、权力、成就、创造等方面的激励。作为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目标管理能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对大学新生班级而言,目标管理可以利用大一新生的进取心理,满足其正当需要,集中班级全体学生的力量,促使班级每位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促进每位同学积极向上,朝既定目标努力。

目标管理重视成果导向与结构优化,能够促进班级管理趋向科学和规范。目标管理重视目标成果,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在目标管理制度下,虽然其监督成分很少,但其控制目标实现的能力却很强。它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方式,过去学生班级管理方式通常是任务型和危机型的,即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出现新问题……这种方式是放任式的自由式的,班主任只是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而目标管理方式是目标——实现目标——新目标……这种管理机制超越了传统的班级管理机制,有利于使班主任、辅导员实现从家长式、事后把关、事必躬亲、重表现的管理,转向民主式、分权式、层级式管理。

目标管理重视激励和创新,能够有效应对教育管理面临的新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种种挑战。新的条件下,必须改变过去的管理模式,即改任务型的管理模式为目标管理模式。根据目标管理模式重视激励和创新的特点,高校可根据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逐步满足学生希望达到的物质和精神目标,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激发学生的潜能,磨练学生的意志,推动他们行为趋向预定的目标及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在学生明确班级管理具体目标的基础上,激励学生为实现目标做出最大限度的努力。通过自身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最终实现并完成其个人目标与班级的总体目标。

三目标管理在新生班级建设中的应用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对促进个体和群体进步的众多激励因素中,目标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个群体在向共同目标的努力过程中,才能形成凝聚力、战斗力。因此,要建立一个具有较强凝聚力、健康向上的新生班集体,教育管理者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科学的目标管理措施。根据目标管理的相关理论,结合高校新生班级管理工作的特点,可以将大学新生班级目标管理分三个步骤来实施。

首先,设置科学合理的班级目标。从学校和院系党政工作计划和学校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及班级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情况和现实表现等情况出发,设定包含宏观性目标、阶段性目标、单项重点目标的班级管理目标。宏观目标指整个班集体所要实现和达到的共同的奋斗目标。班级目标的确立应以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引导学生适应大学校园管理服务的多元化,积极探索适合的学习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意识。在班级目标确立以后,需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情况,提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目标。由于班级管理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到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心理疏导等很多方面,可分为常规管理、思想工作管理、社团管理、社会实践管理等若干目标。所以班级设置各项目标都应在班级宏观目标的框架内,涉及班级管理各方面内容。在具体操作上,首先由班主任制定宏观目标预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修正。接下来,经过班会的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商定班级宏观目标并建立目标体系,通过分解目标与授权定责,为实现班级的宏观目标打好基础。最后,确立操作性强的目标值,并形成文字图表。主要包括目标内容、目标值、对策、责任人、时间等基本内容,凡能用数据表示的都要避免用模棱两可的概念表示,目标值应略高于指标,切忌空洞宽泛。

其次,加强班级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班级目标实现过程是班级目标管理的中心和重点,它主要包括目标实现过程的咨询引导和目标实现过程的监控两项工作。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对于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师生之间要及时的相互沟通,提供必要的物质或信息的支持。班主任必须掌握每一名同学的个人目标,抓住新生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其阶段性目标进行合理的引导并逐步解决他们在目标实现过程出现的困惑和疑问。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开展工作,要重点关注专业思想不稳定群体、适应能力比较差的群体、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如贫困、心理、残疾、疾病、遭遇挫折等学生个体,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整和自我教育。在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中,过程监控是最核心的工作任务。班主任、辅导员可以开展学生的自我监控、班级内部的逐级监控、班级关键人物事件监控等多层面的监控工作,促进学生个体、班级整体实现相应目标。

最后,对目标实现进行评估和激励。目标实现的评估和激励是目标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新的循环的开始。首先,要进行目标考评。目标考评是建立在目标实现的监控基础上,民主客观地评价班级工作的成果。把目标完成的数量、质量、进步率等综合起来,换算成相应的百分比,便可得出各项工作和每个同学的目标实现率。其次,要进行目标诊断。诊断目标项是否合理,目标难易程度是否得当,目标实现措施是否有效,并通过相关调查研究,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再次,班集体和个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协商讨论确立下一个目标管理周期。最后,要实施激励措施,通过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全体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措施要以目标实现成果为导向和依据,对班级目标实现贡献大、个人目标实现率高的,要按照事先定好的奖励办法予以兑现,坚持精神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要将激励措施和评奖评优、综合素质测评等相关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奖优罚劣的制度。

参考文献

[1]窦俊杰.当代大学生教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程长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论[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建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上一篇:本质安全型煤矿下一篇: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