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抑郁心理(共9篇)
大学新生抑郁心理 篇1
抑郁是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心理卫生问题之一[1,2]。青少年时期是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而抑郁作为一种负性情绪,已成为21世纪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3]。处于身心巨变时期的青少年抑郁具有一些特殊临床特征,往往以外显行为如学业困难、人际冲突与退缩、成瘾与攻击行为等为明显症状[4],而内向性症状如抑郁、焦虑等却被掩藏,因而容易被周围人误解为非抑郁困扰,进而延误治疗,延长或加重对青少年的社会学习功能的不良影响[5],并且可能导致成年期社会心理损害[6]。另外,抑郁的个体差异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归因、自我认知、应对方式、应激等多种心理和行为[2,3,7]。因此,近年来青少年抑郁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
大学新生入学后,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周围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生对大学生活容易感到不适应,处在迷茫和困惑中,进而陷入“发展性危机”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另外,由于正处于个性与观念的成熟期,生理与心理趋于成熟与社会性不成熟的矛盾,使社会的变化与冲突在他们心灵中引起的波澜也最明显、强烈。巨大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亦使他们心理压力沉重,各种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大学新生的抑郁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和表现特征,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笔者开展了此项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武汉某高校部分学院16~24岁本科新生1 247名(入学时间0.5 a),其中男生773名,女生474名。
1.2 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调查。包括年龄、性别、民族、专业、家庭类型、经济状况等基本信息。(2)抑郁状态评定。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该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采用1~4级评分,反映精神性-情感症状(DF1)、躯体性障碍(DF2)、精神运动性障碍(DF3)和抑郁的心理障碍(DF4)4组特异性抑郁症状。采用抑郁指数评定抑郁严重程度(D)[8]。(3)人格评定。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问卷[9]测定人格维度,包括内外倾向性(E)、情绪稳定性(N)、精神质倔强性(P)和掩饰倾向性(L)4个分量表。(4)父母养育方式评价。应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进行调查[8] 。 该量表由66个条目组成,采用1~4级评分,包含父亲养育方式6个因子,即F1(情感温暖、理解)、F2(惩罚、严厉)、F3(过度干涉)、F4(偏爱被试)、F5(拒绝、否认)和F6(过度保护)。母亲养育方式5个因子,即M1(情感温暖、理解)、M2(过度干涉、过度保护)、M3(拒绝、否认)、M4(惩罚、严厉)和M5(偏爱被试)。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1.5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及路径分析。
2 结果
2.1 学生抑郁状态检出情况
抑郁状态检出率为12.19%(152/1 247)。其中男、女生检出率分别为12.55%(97/773)和11.60%(55/4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05)。
2.2 抑郁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表明,来自农村、家庭贫困、就读于非重点高中和来自多子女家庭的学生抑郁程度要高于来自城市、家庭富裕、就读于重点高中和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从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来看,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抑郁程度明显偏高,农民家庭的学生抑郁程度相对较高,而知识分子家庭学生的抑郁程度相对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P<0.05,**P<0.01。
2.3 抑郁状态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2.3.1 大学新生抑郁状态与人格维度的偏相关分析 见表2。
注:*P<0.05,**P<0.01。
、 由表2可见,人格维度得分与抑郁指数及各因子分偏相关分析表明,人格特质除掩饰性外,其余特质均与抑郁指数呈显著相关。其中情绪稳定性和各症状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且相关度较高;而内外向性和各症状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精神质和除精神运动性障碍以外的其他3个因子呈正相关,在精神性-情感症状和抑郁的心理障碍2个方面相关性显著。另外,掩饰性和躯体性障碍及精神运动性障碍呈负相关。
2.3.2 大学新生抑郁状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偏相关分析
见表3。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抑郁指数及特异性症状因子分的相关分析显示,除父亲过度干涉、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外,其余养育方式与新生的抑郁指数均呈显著相关,其中以母亲偏爱被试的相关度最为显著。另外,部分因素对特异性症状的相关性方向并不一致。
注:*P<0.05,**P<0.01。
2.4 路径分析
在单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可能有相互作用的因素,并确定它们之间可能的影响方向,在此基础上,建立大学新生抑郁状态影响因素的路径模式图。见图1。
路径模型为:X1=0.104F2+0.197F6-0.141M1+0.966E1;X2=-0.211ξ1+0.300F6+0.141M1-0.128M3-0.290M5+0.906E2;X3=0.233ξ1-0.149F6+0.072M1+0.138M3+0.202M5+0.941E3;Y=0.077X1+0.372X2-0.125X3+0.652E4。
路径分析4个方程均是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9.410,54.646,32.154和185.921,P值均<0.01),结果显示,各个因子对抑郁状态不仅有直接影响,还有间接影响,两者共同作用产生差异总体影响。外衍变量(是否独生子女、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母亲拒绝否认和偏爱被试)和内衍变量(精神质、神经质和内外向性)对抑郁度的总体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394,0.101,0.231,0.104,-0.137,-0.625,0.077,0.372和-0.125。按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绝对值从大到小排序,显著性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母亲偏爱被试>是否独生子女>神经质>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内外向性>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情感温暖>精神质。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学新生中部分学生处于抑郁状态,抑郁发生率为12.19%,与国内外近期研究结果[10,11]相比较低。
研究表明,人格特质的4个维度(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向性和掩饰性)均对抑郁状态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高度的神经质、精神质以及内向的人格特质容易导致抑郁,而外向的人格特质则不容易导致抑郁的发生。处于抑郁状态的青少年父母较多采用冷漠、不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不良养育方式,与国内外一些研究相似[12,13]。这些行为易使子女产生相应的人格特点,为抑郁障碍的产生提供充分的条件,说明个体人格、家庭养育环境对于子女心理发展和抑郁状态有明显影响。
路径分析结果显示,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神经质和内外向性直接影响抑郁状态;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母亲拒绝否认、母亲偏爱被试和是否独生子女则间接影响抑郁状态。研究表明,父亲越是严厉惩罚、过度保护子女,母亲给予的情感关爱越少,其子女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冷漠、残忍、敌意、有攻击性、倔强和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精神质特点[14,15,16]。父亲越是过度保护以及母亲关怀过于细微周到,其子女越可能表现出焦虑、紧张、易怒或抑郁、沮丧、情绪易于波动和对刺激反应强烈等神经质倾向,并易于形成内向的人格特质。另外,研究中发现,母亲的情感温暖与偏爱被试对于神经质因子有不同的影响,母亲的情感温暖对精神质和神经质也具有不同作用。与父亲养育方式的影响比较,母亲的养育特点对于子女人格特质和抑郁的影响表现得更为复杂和微妙,需要在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非独生子女的抑郁度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与同期国内相关研究[17]一致,原因可能与其家庭成长环境和面临压力等因素相关。
本研究结果提示,青少年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方式及是否独生子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抑郁情绪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在抑郁治疗和干预工作中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
大学新生抑郁心理 篇2
1.新生心理状况及原因分析
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比较大。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关系敏感、躯体化、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性因子等方面。能否顺利渡过适应期,对大学新生的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若有些问题处理不当或认知错误,就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新生心理不适应或出现心理问题,究其原因,有原有生活、学习环境和个人心理素质原因,还有进入大学校园后的不适应引起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新生的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
二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学生心理失衡。如学生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有的学生填报志愿时受到老师、家长的左右,所上大学并非自己所愿;
三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教学模式与自己以往的生活环境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
四是人际关系不适应是大学新生比较普遍的问题。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需要建立新的交际圈,由于他们各自的生活习惯、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在人际交住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有的同学为了避免不愉快,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害怕与他人交往的矛盾之中。还有的是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同学中不被了解而被排斥,其中一部分不愿意主动接触别人,使很多大学新生产生了压抑、孤寂和烦闷的抑郁心理;
五是大学新生呈现出失去奋斗目标的迷茫心理。新生在对大学的环境和特点不甚了解的情况下,许多人很难在较短时间内确定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很多学生在感到轻松之余,不知该如何安排课余时间,在心理上往往会感到茫然和空虚;
六是新生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进入大学后,环境、生活、个人地位的变化等引起很多心理矛盾,而新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又没有达到能够真正独立恰当地调节自身行为的程度,这就出现了他们独立支配自己行为的强烈要求与行为结果相悖的情况,从而产生内心痛苦和不安;
七是有的新生因为自我评价失调导致的自卑心理,在上什么大学、专业上,在能力、家庭、生理条件、智力条件等方面相互攀比,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心理就会失去平衡,怨天尤人,心生烦恼,情绪低沉;
八是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吃苦精神和承受挫折能力差,依赖心理很强等也是造成其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值得关注的是,个别学生在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上或在对生活环境的适应上出现负面情绪之后,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在其他问题上接连碰壁,产生严重的悲观情绪和挫折心理。
四、心理教育对策
1.加强对新生的适应教育
学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将来的发展,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要真正把新生适应教育纳入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并加大对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力度,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在校各方面问题。一是教育并引导学生迅速树立新的人生目标。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找到学习生活的动力。
二是开展新生生涯设计和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新生空虚、茫然和失落感等消极心理,本着先入为主、优先占领的原则,开展大学生涯设计与理想信念教育,以尽量缩短“理想间歇期”。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大学新的坐标系中,正确认识自己、估价自己,重新给自己定位,让新生明确社会角色意识,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是建构与新生畅通的沟通渠道,如有学生遇到不适应的问题,可以找班主任、院系领导交谈,也可在找任课教师或心理咨询老师。四是对学习方法不得当、不适应大学教学方式的学生,可以通
过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指导报告会等方式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注重引导与培养新生学习目标与动力,使他们明确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增强紧迫感,提高学习兴趣,挖掘潜能,激发成就动机,提高综合素质。
2.开展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
针对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问题普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采取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适应教育工作机制,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新生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心理调适能力,达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首先,要组织新生进行心理测验,以了解新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全面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并对测评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要在随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如根据测评中体现出来的人际关系敏感,自信心不足等普遍性问题,安排系列新生讲座和专题团体训练。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进行跟踪教育。
其次,通过构建以个别或团体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和电话咨询为主要形式的心理适应教育网络,及时解答新生的各种困惑,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第三,建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观念。有不少心理专家认为,大学生在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交际困难及各种压力等方面没有出现问题,并不代表他们就不会有“心病”,以上这些诱因只不过
是“导火索”而已。学生在心理成长过程中受到的环境影响、心理基础的“先天不足”才是其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这里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所以,在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做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将发展咨询贯穿于学生成才的始终。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引导示范作用,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尊重、友善、宽容、朝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大有帮助的。大学新生在不适应问题上是迫切希望有良师益友,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亲近。学校要在构建和谐校园主题下,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新生从一开始就在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尽情展示自我和发展才能。一方面增进了师生、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提高同学间的亲和力,增进同学间的相互关系,推动群体中互助互爱的精神。新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充满乐趣,一些不适应也自然而然地淡化以至消失。另一方面让新生在新的人际环境中找回失落的“自我”,有效排除因不适应而引起的内心冲突和矛盾。最重要的是可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培养其团队精神。
4.重视差别教育
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及其引导 篇3
【关键词】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 引导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各方面竞争日趋复杂和激烈。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关系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和情感态度起伏多变,各种利益关系上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在这种激烈复杂的社会变革之下,如果人们不会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现实,不能很好地协调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势必会在心理上引起很大的不适。而且这种心理上的不适若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和排除,长期压抑下去,还会演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并有可能导致极端性行为的发生。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要面对校外复杂的社会及其关系,他们面临或遇到各种矛盾困难及不顺心的事情是常有的。怎样避免、消除由各种矛盾引发而来的心理压力及由此造成的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身心健康,减少和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成为各高校共同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的来说是好的,他们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乐学好学;他们有较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活力;他们的情感健康,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人民的生活,对未来满怀憧憬;他们意志比较顽强,敢说敢干,不怕困难,追求真理;他们的人格比较完整,喜欢幻想,勇于创新,努力向上,积极进取;他们有较完善的自我意识,关系自我、接纳自我,主動展示自我;他们喜欢交往,追求友谊和爱情,他们关心社会,想更多地了解社会,不断调节自我,主动适应社会。但大学生作为现在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变革和时代变迁对他们心灵引起的激荡也是最明显、最强烈的。过高的精神需要与满足的相对不足、各种心理压力与排遣能力的相对不足、集中的心理刺激与转移空间的不足,是大学生成为心理病变的重灾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既有与其社会群体相似的一面,又有大学生群体特有的内容。一般而言,凡是社会群体中已经和可能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群体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事实上,各种心理障碍、神经症以及严重的精神疾病在大学生群体中都有一定的发病率。就打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而言,主要基于大学生特定的身心发育阶段、特定的社会、人生发展课题方面的问题。在一般心理问题领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复杂、更多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二、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自我认知与思维模式差错
人的心理健康特别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而情绪又受人的认知态度所支配。不同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不同,所受的学校教育与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因而对同一事物采取不同的评价态度,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有的学生本来是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但被录取到其他非教育学专业,而且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由于所学专业同他原来理想的专业与抱负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产生激烈的冲突,而感到痛苦万分。显然,面对上述矛盾,学生在无法转系或调换专业的情况下,只有通过重新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如果这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还不能转变认知观念,对所学专业还不能培养兴趣,那么,他们就有出现心理疾病的可能。
(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
现在的大学生是青年一代中的佼佼者,他们有的在中学成绩名列前茅,学校和老师都给予特别的关心和爱护;有的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受到长辈的百般呵护和过多的溺爱。因此,缺乏对挫折和失败的经验,缺乏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以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
三、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正确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大学生可以参加有关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听有关心理健康的讲座,阅读有关心理学的书籍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里特别要提醒的是现代社会流行在互联网上查找收集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考证,也可能是过时的概念,因此,大家要注意选择科学性更高的知识和信息。
2、培养乐观主义,保持良好情绪状态。记得大仲马曾经说过,人生是一串有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成功者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人。海伦·凯勒是个先天不足的人,他又聋又盲,但是她凭着非凡的乐观精神,欣赏着上帝给她带来的一切,最终成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积极乐观的精神能促使人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从而轻松、从容应对生活。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优秀的个性品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其优点和缺点的表现是各有其特征的,大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发展乐观、热情、诚实、宽容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努力克服和改造不良的性格特征。
4、配备心理辅导师
根据每年大一新生的数量进行统计,像如同为学生配备政治辅导员(导员)一样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辅导师,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题讲座,课余时间学生也可以向心理辅导师咨询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
[2]唐柏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张晓明、陈建文,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4]齐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程[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12
[5]姚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
大学新生抑郁心理 篇4
关键词:心理护理,非母婴同室,病理新生儿,产后抑郁,生活能力
妊娠妇女易产生各种担忧,其中最大的担忧是胎儿的健康,另外担忧孩子的外貌,怀孕会不会影响夫妻关系,怀孕期间是否影响工作,影响家庭的经济问题以及产后休养问题等[1]。但是目前国内尚未见文献针对出现新生儿病理者的心理进行护理干预的报道,本研究则主要总结我院针对妊娠妇女最多担心的问题,新生儿病理情况进行护理干预的措施,并通过比较干预后不同时期产妇的抑郁程度和生活质量SF-36评分,分析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妇产科住院分娩后出现病理性新生儿的产妇62例,随机将所有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在观察组中,产妇年龄21~36岁,平均(28.6±1.4)岁;孕周33~42周,平均(38.5±1.9)周;早产儿13例,新生儿颅内出血4例,中重度窒息8例,病理性黄疸3例,新生儿肺炎3例;在对照组中,年龄20~35岁,平均(28.5±1.5)岁;孕周32~43周,平均(39.5±1.8)周;早产儿1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5例,中重度窒息7例,病理性黄疸4例,新生儿肺炎3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以及新生儿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观察组
1.2.1. 1 产前护理
产前孕妇既对分娩方式存有恐惧害怕心理,加上产检预示可能出现的新生儿病理状态,在担心妊娠结局的同时,还担心胎儿发生意外,这一切对其造成强烈的心理应激,加上住院环境的陌生及未知的治疗效果等因素的影响,常使孕妇出现焦虑不安、甚至恐惧害怕的心理,住院期间经济负担加重,又担心花了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大多孕妇有失眠、情绪低落、沉默少言、坐立不安等忧虑表现[2]。护理上针对产妇的心理特点,加强其健康教育,加强与产妇的交流,耐心倾听产妇的诉说,同时注意语言的和蔼,与产妇形成一种有好的呼唤关系,使得产妇主动将心里所担心的问题讲出来,帮助其缓解焦虑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1.2.1. 2 产后护理
产后应该尽早进行母婴同室,并行母婴接触,术后除要常规检测产妇生命体征,对于剖宫产者,除要保持其手术切口敷料干燥、注意阴道出血情况外,更要注重其心理护理,因为术前产妇并未形成新生儿存在病理缺陷的意识,一时间心理上难以接受,在产后1 d时,因为许多疾病无法得到确诊,只是一个初步的临床映像,所以许多产妇抱有一线希望,期待新生儿一切正常的心理,此时护理上要对产妇多加安慰,告知某些病理状态的发生,不会对新生儿产生严重的影响,其具有良好的预后,而且有些疾病不是24 h内就能确诊的,必须通过进一步的检查,且临床初步映像有一定的不准确性,增加产妇战胜疾病的信息,加快术后恢复,减少其焦虑,较少产后抑郁的发生,对于已经确诊存在新生儿病理状态者,护理上要针对新生儿不同的病情,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告知在目前发达的医疗技术下,许多新生儿疾病是能通过医学干预治疗的,且大多数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好。
1.2.2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如饮食指导、健康教育、会阴护理等。比较两组患者产后1 d和6周抑郁程度以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
1.3 评价指标
产后抑郁[3]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评估,包括心境、乐趣、自责、焦虑、恐惧、失眠、应付能力、悲伤、哭泣和自伤等10个项目。每项根据症状分:0分:从未;1分:偶尔;2分:经常;3分:总是。对于EPDS>9分者作为抑郁临界值。生活质量采用美国医学研究所的生活质量量表(SF-36)进行评价,包括36个条目,以及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等8个维度,根据得分多少,将生活质量分为低:<70分;中:70~80分;高:>80分3个层次,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4]。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率的比较使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前、产后1 d和6周抑郁程度比较
产前两组抑郁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产后1 d和6周抑郁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产后6周抑郁程度较产后1 d和产前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产后6周抑郁程度显著低于产后1 d(P<0.05),但与产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同组产后6周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产妇产后1 d和6周生活质量SF-36评分比较
观察组产前总体健康、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等7个维度得分高于产后1 d(均P<0.05),对照组仅生理职能1个维度得分高于产后1 d(P<0.05),观察组产后1 d生活质量中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等8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产后6周以上8个维度得分均较产后1 d升高(P<0.05),而对照组仅躯体疼痛和精神健康2个维度得分高于产后1 d(P<0.05),其余6个维度得分与产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病理新生儿产妇往往需要忍受新生儿出生后与母亲分离的痛苦,不但无法及时执行母亲的角色,而且还为新生儿所患疾病以及治疗和护理的有效性担心,因此容易出现产后抑郁,同时因为产妇在住院期间,所处的陌生环境,以及集体的作息时间、相关的医院规章制度等,出现一些不适感,加上产后伤口的疼痛、奶胀等的影响,也是导致产妇出现抑郁、焦虑的原因[5,6]。
患有抑郁症的产妇拒绝治疗的原因也许是没有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认为该病是一种慢性病、很少有人支持、该方面的保险费较少和家庭收入低以及教育程度低,早期放弃治疗的参与者,大多数是来自家庭和资金支持受限的单亲家庭[7]。产后6周内是抑郁症的高发时期,在做好常规的产后访视、产后检查、了解产后生殖器官恢复状况的同时,注意观察产病稳定期患者确诊的早期、整个治疗过程、治疗后家庭缓解期分别进行评估,根据各个不同治疗时期修改制订的护理方案,使之更加贴近于患者的实际情况,切实起到居家护理的独特功效,可以扩大治疗的临床疗效。妇的心理变化,通过本研究的护理干预发现,产前两组抑郁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产后1 d和6周抑郁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两组产后6周抑郁程度较产后1 d显著下降。在护理工作中,对于产后6周者,访视人员只要重视产后抑郁症的先兆,完全有可能早期发现,对轻症患者提供咨询技术,对中重度患者,及时联合应用抗抑郁药物,防止病情发展[8,9]。本研究发现,一旦产妇出现产后抑郁,则会严重影响到产妇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生活质量SF-36评分,发现观察组产前除生理功能外生活质量其他7个维度得分均高于产后1 d,而对照组仅生理职能1个维度得分高于产后1 d,同时产后1 d时,病理新生儿的产妇中,观察组生活质量8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产后6周生活质量8个维度得分均较产后1 d升高,对照组产妇则随着新生儿病理的发生发展,慢慢的心理上被动接受,其仅躯体疼痛和精神健康2个维度得分高于产后1 d。
注:与同组产后1 d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
所以笔者认为,对于病理新生儿母婴分离的产妇,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值得引起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吴春燕,田昌碧.不良心理因素在孕期对母婴健康的影响[J].广州医学,2005,29(5):458.
[2]陶春花,舒宗建.前置胎盘期待疗法期间孕妇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护理,2004,1(8):493-494.
[3]吴丽萍,何仲,王立新,等.信息支持对减轻母婴分离早产产妇产后抑郁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6-8.
[4]刘美莲,陈耀强,叶凤珍,等.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3):281-283.
[5]Calas JF.Taking care of a newborn suffering from dysmorphism[J].Soins Pediatr Pueric,2010,5(254):40-42.
[6]Swift MC,Scholten I.Not feeding,not coming home:parental experi-ences of infant feeding difficulties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in a neonatalunit[J].J Clin Nurs,2010,19(1-2):249-258.
[7]黄蓉.一种新的围产期抑郁症治疗护理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5):19-21.
[8]柳和平,吴爱靖,武春建.影响产后抑郁的因素及预测[J].中国新医学论坛,2007,7(4):61.
大学新生心理问题 篇5
做好心理准备
大一新生往往沉浸在高考成功的喜悦之中,对大学生活、学习有着美好的憧憬,但必须做好迎接各种问题和挫折的思想和心理准备。首先是完成由中学生变成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要提前了解大学学习、管理、生活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学会自学和自我管理。然后确立自己的专业思想,明确新的学习目标,大学新生从进校第一天起就应结合学校规章制度为自己的大学四年生活进行规划。重在调整心态
大学新生在刚入学兴奋过后的一段时期里,成就感降温,兴奋期消退,心理会出现失衡。从考大学的紧张到进入大学后的放松,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大学生活的平凡枯燥形成反差,学习没有了目标,与亲人的远离,环境的不适应,都可能成为新生的心理问题。所以,心态的调整是新生需要重视的首要问题。很多新生中学时都是佼佼者,到了大学,这种优势只有少数人可能保持,大部分人会在大学的金字塔中重新定位。于是,如何重新树立自信心就成为一个新课题。对于所有学生来说,“归零”的心态都是可取的。这样可以不因过去的荣耀固步自封,也不因暂时的劣势而退缩。对那些在大学时期仍然能够保持优势的学生来说,一切“归零”可以保持平和谦虚的心态,继续向前。对于暂时失去优势的学生来说,一切“归零”意味着可以以起步的心态为自己做长远规划。
树立专业思想
常言道“既来之则安之”。许多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到底是什么,所以大学新生必须认真参加入学教育,培养对学校、对本专业的认同感,树立专业思想。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在入学教育时,这些都将详尽介绍。如果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努力,自己还不能对学校和本专业产生认同感和喜欢,那么就要真正了解自己喜爱的专业到底是什么,有没有能力在保证自己本专业正常学习之外,对自己喜爱的专业进行学习,也可以考虑将来报考研究生时,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
积极面对挫折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不遇到挫折,作为新生,经历挫折是必要的,关键是要想好在遇到问题时自己该如何应对。可以向高年级学生或者心理咨询老师请教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也可以把自己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一一列举出来,有备无患,积极面对。
制定可行目标
大学新生抑郁心理 篇6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能力;心理健康;适应教育
心理学家妮特(P.Janet)认为每个人生阶段都是一个适应的过程。从高中向大学转变,大学新生面临全新的环境,随着生活、学习和人际环境的变化,容易产生心理不适感,甚至出现适应障碍,这就是大学生适应(college adjust or adaptation)。国外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大学生心理适应进行研究,Baker等编制了著名的大学生生活适应问卷(SACQ),将大学生适应分为学习适应、独立生活适应、社交适应以及归属感四个方面。[1]吴秀碧等编制了新生心声调查表。[2]从高校学生工作实践经验来看,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适应能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适应能力强,心理健康水平就高。产生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大学生往往是低年级适应不良的学生。有人将新生适应不良称为“新生综合症”。[3]大学生适应问题已受到了国内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但多是在经验或理论上阐述新生适应问题及教育措施。[4]有些研究也只是应用人格问卷量表(UPI)或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新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本研究针对新生适应问题本身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旨在为新生心理适应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广州某综合高校文科、工科、理科和农科2008级各2个自然班的大学新生共212人,其中男生79人,年龄为16~22(18.82±0.96)岁,女生133人,年龄为17~21(18.70±0.78)岁。问卷有效率为87.60%。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1)自编新生个人信息表,包括被试的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家庭关系、经济状况、宗教信仰、住校经历、专业满意度、入学时是否有陪同等与心理适应相关的信息。
(2)大学新生适应量表(FARS)用来评定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状况,该量表是在吴秀碧、贺孝铭编制的新生心声调查表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5],该量表将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分为人际关系、学习方法、职业目标、独立生活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困扰,共37道题,按4级评分。量表总分或分量表得分越高,说明适应的困扰越大。
(3)症状自陈量表(SCL-90)用来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分为躯体化、抑郁、人际敏感等10类有关精神状况的因子,共90道题,按5级评分。[6]量表总分或因子分越高,说明精神状况越差,健康水平越低。
(4)自我和谐量表(SCCS)用于评价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原因,该量表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灵活性和自我刻板性三个分量表,共35个项目,采用5等级评分。[7]将自我灵活性反向记分,还可以将三个分量表相加得到总分。量表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施测程序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对以上调查表采取记名的团体测试,完成时间大约30分钟。所得数据由SPSS13.0进行t检验、r相关分析以及逐步回归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新生适应量表的测试结果
(1)大学新生适应量表因子均分及项目均分
从FARS的因子分来看,新生在资源利用和人际关系方面困扰较多,职业目标和独立生活困扰次之,学习方法困扰相对最低(见表1)。进一步分析,在FARS得分前10位的项目中,资源利用困扰有四个项目,人际关系困扰有三个项目,职业目标困扰有两个项目,而独立生活困扰有一个项目,学习方法困扰没有一个项目。
(2)不同大学新生群体适应量表得分的比较
从个体的基本特征来分析适应的影响因素,专业不满意度、独生子女、性别以及生源地等因素在FARS总分和因子得分上都有或者部分有显著性差异,而省内省外、有无宗教信仰、家庭关系亲疏、有无陪送(职业目标困扰因子除外)、经济状况优劣等没有显著性差异。
(二)大学新生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1FARS与SCL-90、SCCS相关
除了职业目标困扰与敌意、偏执因子没有显著性相关(P>0.05)外,FARS总分及因子得分与SCL-90总分及因子分都有显著性或者极显著性正相关(见表3)。
FARS总分与SCCS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有极显著性正相关(P<0.001),而与自我的灵活性有极显著性负相关(P<0.001)。除了职业目标、独立生活困扰与自我的刻板性没有显著性相关外(P>0.05),FARS因子得分与SCCS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自我的刻板性有显著性正相关,而与自我的刻板性有负相关(见表3)。
(2)影响心理适应因素的回归分析
為了进一步探讨影响心理适应的影响因素,笔者将心理适应状况作为(以FARS总分为指标)因变量,以与其有着密切关系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SCCS总分、专业不满意度、恐怖等三个因素进入回归分析。
三、讨论
(一)新生心理适应困扰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从生物学来说是一种适应,适应可以概括为同化和顺应两种相辅相成的作用。从外部来看,心理适应是个体与不断运动变化的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从新生与环境的互动来看,FARS因子得分说明,资源利用、人际关系困扰最为明显,职业目标和独立生活困扰次之,学习方法困扰最低(见表1)。这可能与新生入学首先面对的是全新的自然环境和人际环境有关,而熟悉专业,适应大学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今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67.5%的调查对象有住校经历,独立生活困扰不是最突出的。有研究者也认为人际关系是新生适应中持续时间最长,出现问题最多,难度最大的困扰。[8]
(二)新生心理适应与健康的关系
从内部来看,心理适应是个人内在的心理和谐。FARS总分及因子得分与SCL-90总分及因子分几乎都有显著性正相关(见表3),这说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困扰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心理适应不良可以表现为广泛的精神症状,包括生理、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从FARS与SCCS的相关分析来看,FARS总分及因子得分与SCCS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有显著性正相关,多数与自我的刻板性有显著性正相关,而与自我的灵活性多数有极显著性负相关(见表3)。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是指个体自我观念与经验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引发的内心冲突与紧张。自我灵活性和刻板性反映着自我概念的灵活性与僵化程度。这说明新生适应的发展与个体的自我概念对经验的期望是否合理有关。当自我判断是理性评价时,会促进心理适应的发展,反之,则抑制心理适应的发展。同时,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否灵活和变通与心理适应有关,思维刻板僵化则阻碍心理适应的发展,反之亦然。本研究发现新生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这说明心理适应良好必然会在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和谐水平上表现出来。有人认为新生心理适应过程是人格发展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必然表现。[9]
(三)新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因素
新生心理适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表2可知,专业不满意度对适应的影响比较广泛和深刻,对专业不满意的新生适应起来的难度可能更大。而独生子女的大学新生比非独生子女的适应困扰更少,更容易适应。除学习方法困扰之外,男生比女生的适应能力更好。相对来自城市的新生,来自农村的新生人际关系困扰、资源利用困扰更大,这说明城市学生比较容易了解和熟悉高校的文化,可能与大多数高校位于城市,高校文化与城市文化相似有关。没有陪同入学的新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困扰更多,这可能与缺乏更多有效的社会支持有关。
从心理适应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来看(见表4),SCCS总分、专业不满意度、恐怖等三个因素进入回归分析,说明这三个因素对新生心理适应尤为重要。自我和谐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理论的重要概念。根据C.Rogers的观点,自我是个体的现象领域中与自身有关的知觉与意义,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同时个体所采取的行为大多数都与自我概念相一致。面对环境的改变,新生必定会遇到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经验,从而打破自我的和谐状态,对自我概念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产生冲击。自我概念越固化、僵硬,与环境的冲突表现就越明显,就越使得个体难以适应新环境。因此,面对新的经验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我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就是一种适应良好的表现。专业的满意度实际上就是大学新生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考入满意的大学或者专业的新生,对自我能力评价的一致性往往会发生变化,在心理调适中需要对自我和专业重新审视,这必然要经历艰难的心理历程。恐怖是SCL-90的一个因子,主要反映被试对出门游行、人群、空旷场地、公共场所、交通工具以及社会交往的极度害怕的情绪体验。恐怖的体验保护当事人尽量回避恐怖情境,或者远离不熟悉情境,自然不利于新生适应未知的大学新环境。
(四)对新生心理适应教育的思考
从新生适应的困扰类型来看,不同类型困扰的适应状况有所不同,所以要根据特点,有重点有步骤的推进新生适应教育。首先要对大学新生进行人际关系和资源利用方面的教育,其中人际关系最受关注,通过班级建设来优化人际关系可能是一种较好的思路。在目前高校班级功能不断弱化的状况下,出现一批游离于班级之外的“自由人”。这些“自由人”与同学缺乏交流,是容易出现心理困扰的群体。从新生适应的影响因素来看,个体干预与团体辅导结合更有力。对专业不满意、非独生子女、来自农村的心理健康水平不良的新生要加以重点关注。国内有研究针对新生群体采取了团体辅导加以引导[10],以发挥新生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功能,但大多关注维护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缺乏针对新生适应能力提升的系统辅导的研究。
从新生适应的角度出发,结合新生发展中的各项适应议题,如针对资源利用困扰、人际关系困扰、独立生活困扰、职业目标困扰和学习能力困扰等设计辅导方案,将会更有助于促进新生尽快适应校园的物理环境并熟悉各种资源、明确自己的爱好与努力方向、掌握一定的大学学习方法、学会独立和与人相处的艺术,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如果将团体辅导的对象定位为自然班级就是班级团体辅导。班级团体辅导是在班级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班级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并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我们认为可以利用班级团体辅导,将新生适应能力和班级建设有机结合,即设计新生适应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通过班级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协助处理新生面临的适应课题,让他们创造机会共同解决适应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其适应能力,预防适应问题的发生,同时优化班级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班风。因此,新生适应的班级团体辅导是加强新生心理适应教育手段和模式的创新,也符合心理教育发展趋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Baker R.W.,Siryk B. SACQ(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 Los Angeles,California: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1989.
[2]吳秀碧,贺孝碧. 新生大学生活困扰之调查研究[J].(台)辅导学报,1991(14):175~206.
[3]宋斐.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教育干预模式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8~173.
[4]刘红斌,钟向阳. 高校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与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研究,2004,69(3):63~64.
[5]王才康.大学新生生活困扰的初步研究[J]. 应用心理学,2002(8):33~37.
[6]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增刊):42~46、314~317.
[7]赵富才,谢国栋. 高校新生适应问题的调查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78.
[8]向守俊.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与教育[J].人才开发,2004(9):26~28.
[9]叶玉清.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入学的作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4(34):43~44.
大学新生抑郁心理 篇7
人类在享受日新月异的社会带来的高效、舒适与文明的同时,却由于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与日俱增和压力舒缓渠道的匮乏,越来越多的人遭受到抑郁症的折磨。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11%,全球抑郁人口多达1.2亿人,抑郁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有关统计显示: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5%,目前已经有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每年给中国带来的经济负担达到了621.91亿元。大学生承受着诸多的烦恼与困惑,在社会优势群体的光鲜外表下,心灵的迷茫很难得到公众的真正理解,“郁闷”已成为大学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头禅。我国学者对青少年抑郁的研究显示,大中学生抑郁检出率可高达18%—36%。抑郁情绪导致大学生学习、交往、生活方面遇到障碍,自伤、他伤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引导大学生关爱自我,走出抑郁倾向,建立和谐的身心健康机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二、大学生常见轻度抑郁倾向的特点
大学生轻度抑郁倾向的常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认知偏差,倾向于以消极的角度看待人和事,对现状有所埋怨。二是情绪低落,闷闷不乐。三是社交退缩,对学业与生活表现出无所谓,不感兴趣。尽管这些表现一定程度上与抑郁症有类似之处,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未达到抑郁症的症状标准。因此,我们称之为轻度抑郁倾向。
大学生轻度抑郁倾向在不同的年级、性别、环境间具有显著差别。
1. 不同年级的学生抑郁倾向存在显著差异。
大一新生的抑郁程度最高,主要原因是未考上理想的院校或专业、远离家乡生活不适应、不适应社交圈变化、学习内容与方法的变化等。其次是大四,主要原因有就业压力、处理大学恋情等。大二和大三的抑郁程度较之前两个群体较低,且大二和大三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 不同性别的学生抑郁倾向存在显著差异。
抑郁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女性抑郁患者是男性的两倍。女性经历悲伤时会想到可能的原因及其对她们感受的意义。相反,男人则试图通过集中注意于其他事情或者投入体育运动来积极地分散自己的抑郁情绪。
3. 大学生抑郁情绪与生活环境紧密相连。
大学阶段是人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阶段,大学生仍然处于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生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可能引起抑郁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影响程度较高的十种生活事件依次为就业(升学)压力、亲友死亡、亲友患急重病、恋爱不顺利或失恋、学习负担重、长期远离家人不能团聚、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家庭经济困难、被人误会或错怪、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
三、心理调节对策
既然抑郁倾向的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那么相应的心理调节对策也就应当是多维度的。
1. 接受专业心理辅导
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关注,纷纷成立了正式的心理健康中心,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培养兼职心理咨询师,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为大学生抑郁倾向的调节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寻求专业、半专业心理辅导,学生可以有多种选择途径:一是一对一的专业心理咨询;二是团体心理辅导;三是朋辈辅导。每种方法的效果各有千秋,但都是心理辅导的好方法。
2. 参加丰富的校园活动
所谓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校校园特定环境为背景的学校文化精神和氛围。一般来说,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同步发展,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总是通过一定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个体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精神、心灵、性格、素质的塑造。当个体融入到集体中,充分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展示自我才能,获得充足自信,结交一些朋友,具有抑郁倾向的学生往往就会变得乐观、开朗。
3. 自我调节
(1)运动法
不同的运动形式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压力,放松心情,减轻抑郁情绪,使人们精力充沛,增加平衡性及柔韧性。从总体功能上来讲,运动疗法安全、有效而且简单易行,但进行新的运动项目之前,一定要同医生商议。结合抑郁倾向及各项运动的特点,在此主要介绍四种运动:一是慢跑。慢跑可以改善睡眠,增强体质,愉快心情,还可以净心宁神。二是乒乓球。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全身运动,可以锻炼全身,集中注意力,使人灵活起来。三是登山。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登山是一个相对艰难的过程,同时也在克服困难的同时看到了更壮观、更宏伟、更辽阔的风景。对于具有抑郁倾向的学生来说,登山是一次锻炼身体的过程,更是一个锻炼毅力、体验生活的过程,对于他们的消极思维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四是瑜珈。瑜珈的功效之一,便是帮助人放松身与心,以最自然的疗法消除身体的不适。瑜珈的最精深的内蕴不仅在调身,而且在调心;既塑造人外在的形象,又关照人内在的感受,给人一个源自内心最深处的力量。
(2)社交法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抑郁倾向的人常常不愿意与人交往,久而久之就容易丧失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撑。社会支持是指被支持者所觉察到的来自重要他人或其他群体的肯定、尊重、关爱和帮助。研究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良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根据刘春梅的研究,大学生感受到来自重要他人的肯定与支持、陪伴与亲密感、满意度主要与SCL一90的抑郁、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来自重要他人的冲突与惩罚与SCL一90的9个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可见,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在大学生抑郁症的自我治疗中要重视良好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与利用。
(3)积极日记法
积极日记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写积极日记,发掘生活中的人、事、物的积极的一面,进而改变一个人消极的思维方式。“每个硬币都有两面”。具有抑郁倾向的人往往只看到反面、消极面,从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与斗志。积极日记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主张心理学应该对人类自身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建议患者每天自由地书写,不限题材、体裁,不限字数,不予检查,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须从乐观、积极的角度看待笔下所写之人、事、物。坚持半年左右,写日记者往往已经学会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对于抑郁倾向的人而言,犹如釜底抽薪,是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的。
(4)阅读法
阅读心理治疗源于古代,流行于现代。阅读疗法是一种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达到修身养性、建立新的认知、调节情绪、重塑行为模式等目的的心理治疗方法。阅读疗法的特点是:治疗目的藏而不露,治疗过程潜移默化,治疗方法温文尔雅。笔者推荐一套用于阅读心理治疗的文集———《阅读心理治疗》,该文集有5本,分别是《大自然是一间疗养院》、《人生一首未完成的诗》、《挖掘你的快乐之源》、《习惯铸造人格》和《音乐的精神分析》。如果能够每天大声朗读一段或优美、或宁静、或恢宏、或幽默的文字,自我调节效果是非常好的。
(5)音乐欣赏法
音乐疗法是一种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治疗方法,是研究音乐对人体机能的作用,以及如何应用音乐治疗疾病的学科。在心身疾病的防治中,音乐疗法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它将成为心身疾病的非药物疗法的主要手段之一。音乐疗法是音乐艺术与医学、心理学、物理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综合的应用,音乐疗法简便易行,无须特殊设备,在基层医院及患者的家中尤其适用。在医疗资源尚不充分的今天,对提高心身健康,辅助治疗各种疾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使用音乐疗法时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是“自信自强”,树立康复的信心和勇气;第二是“对症下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音乐,必要时可以咨询专业人士,如擅长使用音乐治疗的医生、心理咨询师等;第三是“随机应变”,根据病情缓和的程度变换不同的音乐。
四、结语
如果一个人的兴趣是单一的,那么他快乐的源泉也就是单一的,一旦这个源泉出现任何问题,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本文所综述的几种心理调节策略,尤其是自我调节策略,既可用于治病,又可用于预防。这些方法不仅无痛无污染,而且简单易行,节约社会资源。在大学期间,如果能形成这些良好习惯,对于人一生的影响都将是长远的,可以为他带来更多的快乐理由。此外,通过运动、社交等活动,还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改善社会支持系统,真是一举多得。我们应共同铭记这句格言:“你不可以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快节奏、高竞争与低沟通导致具有抑郁倾向的人与日俱增, 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不小的负担。“郁闷”已成为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口头禅。本文作者根据在高校中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的实践经验, 对大学生常见轻度抑郁倾向的特点进行思考、研究, 总结出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参加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自我调节三种对策, 特别重点介绍了运动、社交、写积极日记、阅读和音乐欣赏等五种自我调节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轻度抑郁倾向,特点,心理调节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建民, 杨映兰.浅析大学生抑郁症形成原因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5) :148-151.
[2]李双, 吴卫东.大学生的抑郁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J].宜宾学院学报, 2007, (7) .
[3][美]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435.
[4]刘春梅.社会支持系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 (4) :113-114.
[5]王承清, 崔立中.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8, 2 (12) :33-34.
[6]邱鸿钟.不用出门的精神旅游——阅读心理治疗[J].生活与健康, 2007, 4:35-36.
大学新生抑郁心理 篇8
关键词:抑郁,社会支持,精神卫生,农村人口,学生
抑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 不但与多种健康危害行为相关, 而且是大学生休学、退学及自杀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 且自杀与抑郁的严重程度有关[3,4]。农村大学生因求学而来到城市, 对城市环境的不适应与学习生活的压力所导致的多重心理冲突, 更易使其产生抑郁等负向情绪。有研究表明, 社会支持在增进个体心理健康方面有重要作用, 能缓解个体心理压力, 消除心理障碍, 并对自杀意念存在影响[5,6]; 而心理韧性可以减少自杀意念的形成[7], 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子。本研究从“社会—心理”模式角度, 探讨抑郁与社会支持、心理韧性的关系及作用机制, 以期为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从温州、重庆、成都、绵阳等地6所高校分层整群抽取大学生1 553名进行问卷调查, 回收问卷1 593份, 有效问卷1 553份。以其中905名农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 男生401名, 女生504名; 大一学生345名, 大二学生290名, 大三学生162名, 大四学生108名) 。
1.2研究工具 ( 1) 抑郁自评量表 ( SDS) [8]。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条目组成: 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每一条目均按1~4级评分 ( 抑郁指数=各条目累计分/80, 范围为0.25~1.00, 其中<0.50为无抑郁, 0.50~0.59为轻度度抑郁, 0.60~0.69为中度抑郁, >0.70为重度抑郁。具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 ( 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 SSRS) [9]。由肖水源编制, 分客观的支持度、主观的支持度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量表第1 ~ 4, 8 ~ 10题为单选, 有1, 2, 3, 4等4个选项, 分别计1 ~ 4分; 第5 ~ 7题分A, B, C, D 4个计总分, 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计0~5分, 总分为题目计分之和。得分越高, 支持度越大。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 客观支持0.75、主观支持0.61、对支持利用度0.44。 ( 3)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由胡月琴等[10]编制, 共27题, 包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等5个分量表, 每一题按照“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总分越高, 心理韧性越好。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均>0.7, 内部一致性效度为0.85, 题目鉴别度均>0.30, 区分度良好。
1.3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和AMOS 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农村大学生抑郁水平分布情况根据Zung拟定的常模标准[11], 农村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55.80%。男生抑郁及中、重度抑郁检出率均高于女生, 女生轻度抑郁检出率高于男生; 大四学生抑郁及中度抑郁检出率均高于其他年级学生, 大三学生重度抑郁检出率最高, 大二学生轻度抑郁检出率最高。见表1。
2.2不同社会支持水平农村大学生抑郁与心理韧性得分比较接触社会支持得分从高到低排列, 以27% 的分数作为高、低分组界限, 将社会支持水平分为满意 ( 高分组) 、一般 ( 高、低分组之间) 、较少 ( 低分组) , 结果显示, 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越高, 心理韧性越强, 抑郁障碍较少; 不同社会支持程度农村大学生躯体性障碍、抑郁心理障碍、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维度及抑郁指数、心理韧性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1) 。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检出率/%。
2.3农村大学生抑郁、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的相关性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各维度与抑郁呈统计学负相关 ( P<0.05或P<0.01) , 心理韧性各维度均与抑郁呈现统计学负相关 ( P值均<0.01) , 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各维度之间呈现统计学正相关 ( P值均 < 0.01) 。见表3。
注: * P<0.05, **P<0.01。
2.4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和抑郁的回归分析为进一步检测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根据温忠麟等[12]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对3种变量进行分析, 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都达到了可接受水平, 模型拟合良好。图1所示模型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社会支持对抑郁行为的总体效应 ( β=-0.58, P<0.01) 与间接效应 ( β= 0.51, P<0.01) 均达到了统计学水平, 但直接效应无统计学意义 ( β = -0.07, P>0.05) 。由此可见, 心理韧性在2个变量之间的完全中介效应显著, 中介率为51.2%, 社会支持对抑郁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个体心理韧性发生作用的。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 905名农村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55.80%, 高于相关研究结果[13,14], 说明农村大学生抑郁状况总体较严重; 男生总体抑郁水平高于女生, 并在抑郁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已有研究一致[15,16]。农村大学生来到城市, 面临环境、学习、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多重压力与冲突, 男生作为传统文化下的“社会栋梁、家庭支柱”, 相比女生背负更多的社会责任, 在面对逆境和困难时更易出现各种精神、情感及躯体障碍; 大四学生抑郁检出率最高, 与其他年级学生在抑郁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已有研究不一致[17,18]。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婚恋等多重选择及来自同伴、家庭、社会的压力, 容易呈现焦虑、不安、失眠、自我评价过低等负性情绪。调查显示, 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越高, 心理韧性越强, 抑郁检出率越低, 并在抑郁和心理韧性多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已有研究一致[19,20]; 提示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时, 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长效发展。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已为众多研究所证实[21,22], 本研究中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抑郁三者均呈现统计学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 农村大学生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值为51.2%。农村大学生通过来自家人、同伴、社会的主客观支持对心理韧性产生影响, 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的正向预测作用达到69.0%, 与已有研究一致[23]。表明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重视和加强社会支持力量仍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 心理韧性对抑郁具有74.2%的负向预测作用, 原因为心理韧性较强的农村大学生在面临挫折和压力情境时, 更倾向选择合理的应对方式, 较少出现负向情绪[24]。
大学新生抑郁心理 篇9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2011级本、专科新生为调查对象,共计7843人,进行网上测评。研究方法采用王征宇翻译的SCL-90中文版量表。该量表共有90个条目,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准确描述被试自觉症状特点。概括为9个因子和1个附加项。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1-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分数越高,表示该项目测评结果越差。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除附加项外,SCL-90的九个分量表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SCL-90同质性信度(α系数)为0.97,分半信度(s)为0.94,各个因子分的相关在0.55-0.71之间,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7-0.92之间,表明SCL-90在本研究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阳性检出率
根据SCL-90量表的特点和国内对此量表的筛选标准,把各因子维度得分≥70分作为心理问题的检出标准。结果发现7843名被试中有2105名大学生存在一项及以上症状的心理问题,占被调查人数的26.8%;其中有焦虑、强迫、恐怖、人际关系敏感四项因子分均≥70为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有79人,占总人数的1.01%,见表1。
(二)大学生不同症状心理问题的检出率
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学生在多维度症状上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检出率在1.01%以下;总体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从大到小依次是焦虑、强迫、恐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躯体化、精神病性、偏执、睡眠、敌对,其中焦虑、强迫、恐怖、人际关系敏感的总体检出率较高,都在40%以上。
调查显示存在一项及一项以上不同症状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26.8%,其中,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发生率为1.01%。由于区域分布和实验控制不同,不同的调查统计显示出大学生在SCL-90不同症状上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学生的检出率差别较大。但从总体上看,存在不同类型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发生比率比国内许多研究结果要低,另外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上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比全国大学生群体常模要好。但是,也需要强调的是,一般的国内外研究结果和我们的心理普查的具体情境不一样,科学研究主要是探索科学规律,调查对象是匿名的,被调查学生会没有任何顧虑认真作答,而我们的心理普查是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会留下学生的姓名、班级等基本信息,所以有一些学生具有掩饰性,故意降低自己的心理问题。
心理正常与异常是一个相对概念,没有非常明确的界线,并且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没有绝对正常和异常的个体。心理健康的个体也很有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不适,心理异常的个体也存在许多健康的心理因素。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对于本次筛选存在不同维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只能说这段时间在某个心理健康维度上状态不好,今后需要给予积极关注。
三、干预措施
对于此次测试筛选出来的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特别是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症状容易产生自杀倾向的学生)名单,及时直接送达各院系相关责任人,以便各院系相关责任人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做到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调适,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学生工作人员重点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危机干预;对于问题严重的学生,学院及时通知其家长,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辅导员共同做好工作,具体包括:
一是采用适合方式包括电话、信函、网络等与筛选出的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沟通。同时建立电子、纸质心理健康档案。二是通过入学教育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自我保健,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采取委婉的方式督促已筛选出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到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心理咨询。三是有针对性地分组对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症状严重的容易自杀或其他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
4.学生工作人员平时要多关注预警学生的饮食起居,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并且保持信息反馈渠道畅通,建立有效预警机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及时解决。
5.在做好心理辅导、与所有预警学生面谈的基础上,对接受了心理辅导的学生进行跟踪和回访,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长效机制。
四、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及分析,关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需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和改进:
1.为学生营造良好、宽松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情绪能够得到合理宣泄,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进而缓解心理压力,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2.加强学生对具体相关事件的心理减压工作。比如说新生开学初心理转变和新环境适应、专业选择、考前的心理减压和复习方法指导工作、人际交往指导等。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开设专题的心理讲座外,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研讨课,以及开设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课。同时,发挥各学院学生咨询室的作用,扩大学生接受心理咨询的面,更便于学院及时发现问题。
4.设立班级心理辅导委员,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功用,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助人自助。
5.学生工作部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前的宣传发动和准备工作,充分重视测试工作,比如,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测试的意义、了解做测试题时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等,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6.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需要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认识到筛查出来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以,不要因为一次测试就给学生贴标签,认为筛查显阳性的学生就是心理异常学生。
7.对于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不能处理的个案,及时会诊或予以转介,并到医院做相关的医学检查,保障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在短时期内得到处理。
[责任编辑:王建武]
【大学新生抑郁心理】推荐阅读:
大学新生心理调适感悟08-25
大学新生焦虑心理透视及其对策07-06
大学新生,你心理调适好了吗?07-01
大学生抑郁心理现状08-14
大学新生课06-01
大学新生班级06-18
农村大学新生07-30
大学新生教育09-09
聋人大学新生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