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与常见的心理适应问题及调节方法

2024-10-03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与常见的心理适应问题及调节方法(精选9篇)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与常见的心理适应问题及调节方法 篇1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

01生活环境的改变

王耀老师一开始就将大学生活和高中生活作对比。提到大学是一种过集体、一切靠自己的生活,它不像中学一样生活起居都有人料理,并且希冀着大一新生应该努力适应所谓的大学生活,努力让自己变得坚强,去面对迎面而来的困难。

02评价标准的改变

在大学里,评价标准已经不同于中学,比如大学里以“能力特长,学习成绩”为标准,然而在中学就非也,并不只是把学习成绩当做焦点,大学,是一个完善自我的平台,借助这一平台,我们应该争取做到全面发展。

03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正如王耀老师所言,大学管理较宽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能力。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课外实习,社会实践等教学方式,时刻记得大学是以自主为目的的,而中学是以接受为主,其差异还是很大的。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或许在很大程度上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04生活的适应

生活如诗,有美好却也有烦恼。我们知道:心态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了性格。面对生活,王耀老师指出:首先应该独立生活,照顾自己以及对自我进行管理(合理兼职),进而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同时也可以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于同学,要学会宽容,尊重别人的世界模式,同时守着“黄金法则”。其次,以微笑待人,这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多一些真诚的赞美,多一些真诚的聆听,结友而行,或许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路上会多一些乐趣。

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适应问题及调节方法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具体表现:

1、因环境差异不适应产生焦虑感

2、因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孤独感

3、因学习方式不适应产生失落感

4、因理想与现实差距产生落差感;

5、因发展目标不明确产生茫然感

大学新生需要掌握调适心理的方法:

(一)环境的适应

自然环境:校内环境、校外环境

人际环境:同学关系、师生关系

语言环境:讲普通话、语言沟通

(二)人际关系的适应

1、人际关系三件宝

第一宝——微笑

第二宝——赞美

第三宝——聆听

2、人际交往黄金和白金法则:

黄金法则:想别人怎样对你,你就怎么对人。

白金法则:明白别人的需要,适当给予所需。

3、位置感知法

(1)把自己当成别人——换位思考

当你感到忧伤的时候,从痛苦情绪中抽离出来,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让心理位置拉远点,然后再靠近,这样痛苦自然减轻了。

(2)把别人当成自己——一视同仁

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需求,而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3)把别人当成别人——保持距离

要充分的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验完全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是一样的,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够绝对一致,亦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会一样,每个人的心灵地图各异,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4)把自己当成自己——自我满足

我很重要!只有自我满足、自我实现才能更好为他人服务!

(三)学习的适应

1、确立人生目标

哈佛大学一个非常出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25年后再来看被调查的人。

3%有清晰且长远目标的人: 他们成为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

10%有清晰但短期目标的人: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

60%有较模糊目标的人: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但没有特别地建树。

27%无目标的人:他们的生活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

2、认同你所在的学校和专业

除了“选你所爱”,大家不妨试试“爱你所选”。很多同学经常抱怨或后悔自己在入学时选错了学校和专业,以至于大学三年都过的不开心,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力,而转校、转专业都不是容易的事,于是就以兴趣为借口,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专业,荒废了学业,白白浪费了时间。

因此大家首先应尽力试着把本专业学好,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此外,一个专业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也许你对专业里的某一个领域会有兴趣。因此,只要多接触、多尝试,你就会碰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3、适应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资源

(1)课外学习——力学笃行

(2)选修课——选我所爱,爱我所选

(3)调整学习方法

培养自学能力——善于举一反三,学会无师自通

(四)经济的适应

理财专家给了三个建议:

钱要花在刀刃上

学会记帐和编制预算

遵守一定的生活消费原则(学生时代吃要营养均衡,穿要耐穿耐看, 住要简单实用,行要省钱方便)

(五)心态的适应

每一个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生活和环境的新变化都可能会出现适应不良的现象,这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经历。大多数人会在面对困难、克服困扰、调整心态中逐渐成长和成熟,但也有少数人会陷入痛苦和挣扎中难以自拔。

学会自助

也许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转变心境;

也许我们无法避免挫折,但我们可以选择微笑面对;

也许我们无法扭转命运,但我们可以使自己生活得更快乐些。

学会求助

建立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业咨询老师、学院领导和老师。

建立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朋友、同学、师长。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与常见的心理适应问题及调节方法 篇2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1 大学新生常见适应性问题

1.1 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新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第一个巨大变化就是生活环境的转变。“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看得重,养得娇,独立生活能力有些欠缺,甚至有不知道如何洗衣服而还把衣服寄回家去洗、同学不叫就忘记起床等现象。同学来自天南地北,气候、饮食习惯甚至语言都不相同,再加上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家庭环境过渡到相对自立的集体生活,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会使他们遇到很多困难或感到不适应。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因而出现想家、思念亲人、怀念老同学等现象,并由此可能产生各种烦恼,出现焦虑、抑郁、敌对、低落的情绪,严重者会影响心理健康。另外,一些学生表现出不良的生活习惯,诸如睡懒觉、逛街、打牌、熬夜、沉迷于网络等,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消遣活动中,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时间长了,很多学生几乎淡忘了在大学里还能干点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

此外,还有不少在家衣食无忧、生活优越的“富二代”,从小到大父母都给他提供了很好物质条件,生活上也是无微不至,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的、用的都是最好的,这也就导致了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吃不惯食堂的饭菜,住不惯学校的宿舍;而从小山村飞出来的“金凤凰”面对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自惭形秽。

1.2 学习的不适应

不少新生会因为学习上的不适应而前往心理咨询中心求助。一般来说,他们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学习节奏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由中小学阶段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如今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更强调自学式教育,课堂讲授时间相对较少,覆盖内容相对较多,讲课速度快、跨度大,不少学生感觉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课堂后,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还要阅读大量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因而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不少新生承袭过去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结果完全适应不过来。

二是不知道如何安排课余时间。中学阶段,学校把每一节课安排得满满的,甚至回家后还有大量的家庭作业。反之,大学有大量的“自由时间”,绝大多数新生,不知如何利用这些时间,不知图书馆、机房、听力室、自习室如何使用,往往是在和同学们一起睡懒觉、逛街、玩游戏及参加大量活动中度过。

三是不知道学习目标在哪里。在高中阶段,学生以考上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考上大学后,不少学生感觉自己一下子得到了解放,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希望在大学里好好享受一下生活,未能及时树立新的学习目标,造成了考上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此外,不少“90后”新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有时会有意无意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做法,诸如“他们玩我也玩”,“他们谈恋爱我也谈恋爱”,随波逐流。

四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冲突。进入大学后,新生或是兴趣使然,或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大部分均会积极参加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各种学生组织,不少学生身兼数职。这些学生每天晚上忙于个社团的各种活动,没时间学习,每天都忙忙碌碌,时间久了却容易感到空虚和失落,甚至会因为落下了学习而感到焦虑和恐慌。

1.3 人际关系不适应

“90后”大学生往往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不少学生是独生子女,在换位思考、体谅他人方面比较欠缺。另外,由于缺乏与兄弟姐妹或者玩伴之间的互动,不少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也较为欠缺。在与大学里的新同学接触时,由于班级和宿舍里的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发生冲突。而不少新生习惯拿高中时的好友为标准来加以衡量,认为大学的同学没有高中那么单纯,那么好相处,从而感到孤独和苦闷。

此外,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少新生较少当面互动和交流,发短信、打电话、聊QQ、玩微博、聊微信等成为“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在现实中,又有不少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

2 促进新生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在适应过程中,不少新生出现焦虑、空虚、迷茫的情绪,还有少数新生因为适应不良而产生退学的想法。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有利于帮助他们较快适应大学生活,融入校园环境,确定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学习和生活。

2.1 开展新生心理健康入学教学教育活动

首先,高校应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校刊、宣传栏等多种媒介,积极开展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在新生报到场所或宿舍区布置新生适应主题展板和海报,让新生了解大学生活常见的适应性问题,指导学生如何适应、调整和应对。

其次,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可以提前培训一批专门做团体辅导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或对带班学长学姐进行团体辅导技能培训。待新生入学后一两天,由心理咨询中心组织人员和制定新生团体辅导方案,开展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活动,帮助新生尽快熟悉环境。长沙某师范学校从2008年开始,每年均对所有新生开展了适应性团体辅导,辅导过程约两个小时,分为热身、相识和结束三个阶段,通过做马兰花开、微笑握手、信任背摔、同舟共济等游戏,使学生在开心游戏地过程中融入了集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该校每年的《团体指导员反馈表》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几乎所有新生均能投入到活动中,而且认为通过游戏认识了班上许多同学,感觉很温馨,对同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强了亲密感等。

第三,由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或学校其他心理咨询师面向新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讲座内容宜针对新生在适应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做出一些指导。通过讲座,能使新生了解自己在适应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产生的情绪,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消除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提高心理咨询求助意识,知道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地点、联系方式、师资力量、预约方式及咨询时段等,以便适应不良时能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第四,组织新生参观心理咨询中心,让新生到现场观看预约等候室、沙盘游戏室、个体咨询室、宣泄室、团体辅导室等功能室,体验音乐放松椅、沙盘等心理产品,对心理咨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此外,可以在新生参观心理咨询中心的过程中,发放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的宣传册、书签等,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2.2 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平台促进新生适应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文件精神,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其中明确规定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学校应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给予相应学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在帮助新生在适应的各种措施中,没有一个平台有心理课堂这个平台影响面那么广,那么有针对性。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在新生入校第一个学期便开设,课堂内容应涉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新生适应指导、自我认识、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情感及常见的心理障碍等章节。这些内容将有效的促进学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另外,还要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回访辅导。

2.3 加强日常心理咨询和辅导

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问题及辅导 篇3

[关键词]新生 适应 心理

从紧张的高中走出来,经历了初期的喜悦和新奇之后,新生很快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模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一时期是新生从中学到大学的一个过渡期,过渡得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影响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对于新生的过渡期心理问题的关注与辅导十分必要。

一、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特点

1.独立与依赖并存。经过了十年寒窗苦读,中学生变成了大学生,身边没有了父母的唠叨,确实感到轻松快慰,独立的意识也随之更加增强了。但是,在上大学前,不少学生没有远离过家门,饮食起居多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有的学生因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时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学生开支无计划,时常出现“经济危机”;有的学生每天循环往复于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面对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的校园文化生活无所适从;有的学生因缺乏集体生活的习惯,总希望组织与他人的照顾和帮助,不知道也不会关心他人;还有的学生不适应水土和饮食方面的差异以及气候、语言环境与作息时间的变化,等等。

大学新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致使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痛苦、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由此,许多新生产生了强烈的思乡心理,个别学生甚至放弃大学生活回到父母身边,甚至有一些挂念孩子的父母为了圆孩子一个大学梦不惜辞掉工作,不远万里到学校“陪读”。

2.理想与现实落差。进入大学前,许多学生想象的大学都是校园风景如画,教室宽敞明亮,师生团结友爱,处处欢歌笑语,充满诗情画意。然而,进入大学,经过短暂的兴奋期之后,这些学生却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比如,食宿条件、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氛围,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些人也就发出了“不过如此”的磋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感到沮丧和失落,灰心丧气导致情绪波动,甚至有许多学生有了退学的打算。这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致使一些学生常常怅然若失,忧心忡忡,情绪低落,感到前途渺茫,困惑失望,从而形成失落心理。

3.学习上的焦虑感与自我定位的偏差。中学时期,学生的学习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考入理想中的大学,可以说十年寒窗的目的集聚于此。入了大学,十几年奋斗的目标实现了,他们需要新的学习目标,需要产生新的学习动力。但是,很多学生却有了“放松心理”,甚至开始缺乏学习动力,感到茫然。可以说,中学时期几乎完全是被动的学习,只要跟着教师即可。而大学生则更注重自身的素质培养,要求在教师引导下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上课只是提纲挈领,介绍思维方法,更主要地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地思考、消化。因此,部分新生不懂得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的重要意义,缺乏利用优良学习条件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教师的督促就心里茫然。

此外,大学是人才荟萃之地,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多数是中学时的尖子,教师称赞,家长鼓励,同学羡慕,自我感觉良好。但到了大学,昔日小河竞舟的佼佼者,而今在大学这条大江中若不奋力拼搏,就会有落后、沉没的危险。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原有的优势和平衡被打破,不少人从鹤立鸡群变成了平庸之辈。其中多数学生满怀信心和希望,开始新的拼搏。而有些学生却因原有的优势被削弱甚至丧失,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导致自我评价失调,由强烈的自尊心转变为自卑心理。

4.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造成的抑郁心理。在中学里,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与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是个体在青春时期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重要的精神支柱。但进大学后,人际关系一切都是陌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又不尽相同,新生常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那么困难,特别是那些性格偏内向的学生,更感艰难,可心里却非常渴望尽快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这种矛盾冲突,造成他们不安、孤独的心理,甚至有些新生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由于不愿意主动接近别人,思想情感得不到及时沟通和表达,很多大学新生出现人际关系不协调,感到“知音难觅”,产生了压抑、孤寂和烦闷的抑郁心理。更有一部分人感到自己的生活受到同学的干扰时,心中不满却无法与人沟通,索性躲进网络在虚拟的人际交往空间中寻求满足。

5.收费和就业制度改革带来的危机心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师资水平的提高,高校收费给一些来自于贫困家庭的的学生在开学伊始就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一名普通本科学生每年需交纳6000元的学费和住宿费,加上生活费和其他费用,每年最少也需支出10000元左右。这对一般家庭来说已是个不小的数额,而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讲更可谓是天文数字。许多学生尤其是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时感囊中羞涩。而这部分学生则会时常带有“如果不好好学习则对不起父母”的想法,由此带来的压力如果不及时发现并给予开导,很容易使这部分学生进入另一种思想极端。

另外,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加剧,并随着高校的扩招而愈显激烈,不少学生在经济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普遍存有一种危机心理。其中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由压力变为动力。因此,刻苦学习,提高竞争能力的思想逐渐占据主流。但也有部分学生难以摆脱危机心理的支配,常感心理压抑,甚至自暴自弃。

二、做好大学新生的适应期辅导工作

1.抓好入学教育,帮助新生做好应对新生活挑战的心理准备。抓好入学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抓住契机,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新生入学之初,是对其进行心理适应教育的最佳时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一契机,紧紧以成才为中心,从社会实际和大学生实际出发,通过“两课”教学,结合大学生涯设计,加强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和生涯规划工作。通过“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教学,向学生讲授大学集体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新生学习、生活和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迅速适应大学生活。

2.以班级设立新生班主任。目前,多数高校都只是由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直接管理,而辅导员人数、时间与精力有限,不利于及时掌握新生的情况,不能及时解决各类问题。高校应该为新生配备由本院的任课教师担任的班主任,若能由所在班级任课教师担任则更好。班主任教师可以随时观察、了解学生情况,及时给予其生活学习以指导。同时,学生也可以随时向班主任反映内心活动,以求得及时指点帮助。

3.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学习方式与以前截然不同,所以,对他们进行学习辅导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

(1)做好自我监控辅导。大学生必须具有自我监控能力,因此对他们自我监控的辅导也必不可少。自我监控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的特征,是学生学习自觉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只有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审视与反思,学生才能不断改善自己的学习能力。

(2)传授新的学习理念。让新生弄清中学与大学在教学内容、形式、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使之明白大学学习更强调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学业的成功要靠勤奋和刻苦,更要靠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要加强学习方法辅导和经验介绍,如请专家和教授辅导,请高年级学习优秀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传授学习方法,使之迅速熟悉学校可以提供的一切教学及辅助设施,并充分利用现代多种高科技教学手段来掌握、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3)自我教导训练。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寻找与原有非理性观念不相容的思维方式,并用新的内在对话来表达,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应对技巧,以便更好适应考试情境。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首先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社交意识,要让他们充分的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其次,要让他们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准则,端正交往态度,即:同学之间的交往要坦诚相见,友善相待;尊重和信任他人,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人际交往的目的是使人在交往中完善自己、完善他人;在交往中学会宽容,学会理解。

5.努力探索,建立多元的资助政策体系。面对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如何使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高校应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奖、贷、勤、补、减”和“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资助政策体系。同时努力探索与高校收费制度相适应的社会捐助、有偿服务等社会资助体系,确保贫困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在进行资助的同时,应注意到贫困生的心态问题比经济问题更重要,因此要教育他们转变观念,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克服困难,奋发成才。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建设,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奋进、刻苦学习的健康教育氛围,加强校训的宣传工作,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调试作用、凝聚作用,提高学校的教育效能,都有利于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景荣.大学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高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J].教育理论,2005,(4).

浅析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与对策 篇4

论文摘要:大一新生入学就面临很多方面的适应问题,其中心理适应最为关键,本文从新生主要心理矛盾入手,探讨了新生心理不适的原因,归纳了学生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心理适应教育对策。

大一新生在刚入学时,会面临许多方面的适应问题,如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择业适应、价值观适应等内容,其中心理适应最为关键,能否顺利通过“心理关”,对新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生活正是一个从单纯走向繁杂,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裂变时期。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每一名新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曾有过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活美妙的联想,然而,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骤变,使许多新生感到迷茫、困惑。据对淮阴工学院某二级学院339名大一新生调查结果显示:37.8%新生入学3个月还未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

大一新生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复杂的,在适应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不同方面的心理矛盾,主要心理矛盾有:茫然、失落、无措、孤独、失望。这些心理矛盾交织在一起,若长期寻求不到合理解决的途径,就易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论文关键词:大一新生 心理适应问题

1.大一新生心理不适原因

1.1角色改变与自我评价

大学里评价人的标准并非是单一的学习成绩,能力特长是在实际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有愈来愈重要的倾向。比如一个大学生知识面很宽,或者社会交往能力很强,或者能歌善舞,或者有体育专长,这些都能令人刮目相看。这会使那些只看重学习成绩缺少能力或特长的新生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感。一方面新生自己成绩优秀却得不到掌声如潮,另一方面学业不如自己的人却在校园和社会上如鱼得水。因而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就发生了动遥对这种困惑迷茫的心理状态调整不好,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1.2重要人际关系丧失与挫折感

大学新生最重要的丧失是丧失了对家庭完整的依赖。从事由大人做主到常常

要自己拿主意,包括如何合理消费、如何分配好时间、如何安排好生活等,在最需要大人帮助时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这使得初次离家者顿生无助之感。大学生因无法独立生活而退学回家的事例也时有发生。

第二种是指对教师的依赖减少。大学比中学更多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学习生活中都要充分发挥自觉性、主动性,自控能力要强,大学新生刚来常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不能及时完善地调整自己的学生则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和人际关系难以适应,由此会引发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第三种是指朋友的分离。中学时代许多人都结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这种友谊是人青春时代重要的精神支柱和财富,这种朋友关系是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外在因素。但升学使多数好朋友各分东西,身处异地,新的环境中又难以短时间内觅到挚友。一旦遇到困难,受到挫折,就油然而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对新生活不适应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多通过书信、网络、手机与朋友交流思想和感受,维持友谊以获得心理上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2.大一新生心理自我调适方法

2.1积极暗示法

新生学会正确运用积极暗示可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完成任务的潜在身心资源,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增强自信,保持平静的心态,而且有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例如“我能行”、“我的好想法越来越多”、“我的进步越来越快”。

2.2顺其自然法

这种调适法的核心是要在整个适应过程中保持一种自然、宁静、平常的心态,主动直面各阶段出现的得失成败,准确使用顺其自然法不仅有助于避免或减轻在适应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急躁和抑郁情绪,而且也有助于提高生活情趣。

2.3重新评价和再定目标法

新生在上大学前长期使用单一评价方式,与大学新环境的多元评价方式不适应。因此,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对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非常紧迫。新生进校后不久主要表现为目标迷茫化、目标丧失化和目标冲突化。在新环境里,为使新生的学习、生活有明确动力和努力方向,每个新生应结合自身特点,重新设定合适的目标。

2.4宣泄情绪法

新生在适应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负性情绪,为防止长期被负性情绪所困扰,应及时、适度、合理地宣泄负性情绪,从而获得心理平衡、恢复正常心境,在宣泄情绪时要注意及时、适度、合理三个原则。宣泄情绪法有:运动、听音乐、找人倾诉、睡好觉、日光法、击打沙袋偶人、痛哭喊叫、观山水、赏花草、洗淋浴等。

2.5交流沟通法

当大一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方面产生困惑苦闷时,应针对不同问题,及时大胆、主动与父母、导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同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其他新生或同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一起交流和沟通,向他们倾诉苦闷,与他们共同探讨对策,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寻求各方面的社会支持。

工商管理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与常见的心理适应问题及调节方法 篇5

考生在政法干警面试时要做好心理准备,就首先能在心理上已经领先于竞争对手。但是要想做到在面试考试时保持正常心态、力争超常发挥,考生还需要在备考中多加注意,避免产生心理问题。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将罗列几种面试备考以及考试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并给出调节方法。一、三大心理问题

1、期望过高:和其他许多复杂因素结合起来,赋予过高幸福指数值。

“神化”成为政法干警的生活,或者成绩很好相信自己一定会被录取。在个人对政法干警的期望方面,需要有一个合理预期。过高的期望会对表现产生消极影响。

那么,期望值调整的方式就是多一些成功渠道。比如多几个毕业后的选择机会,而不是把所有的未来都压宝在政法干警岗位上。当然,也不能因为这个低的比率就轻易放弃。再次强调,中等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行为表现——尤其是最有利于那些需要智力挑战的行为表现。

2、过度紧张:重视他人营造的紧张气氛,不断暗示考试成败的重要程度,增加焦虑感。

过度紧张会给自己施加更多压力,这样就会进入过高压力状态。而过高的压力状态会使人要么定过高的要么定过低的目标。但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的目标,结果都是不理想的。

那么需要做什么呢?需要从周围人的“指导”中找到动力,或者接受别人教导的时候直接寻求他们的建议,而不是任他们诉说政法干警面试成功的好处与失败的坏处。

3、错判形势:单一标准的错误推论。

这个表现经常发生在考试、面试过程中。比如个别方面没有很好地表现,就感觉一切都完蛋了。因此在考试、面试过程中需要提醒自己,决策成败的是综合表现,而不是个别题目上的表现。

二、调节方法

要想在消除这些心理问题,首先需要从心理上进行调节。

(一)积极的自我暗示是必须的。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暗示,面试者就会充满自信,心境悠然,注意 力集中,思维敏捷,以至在面试中积极地表现自我,面试结果也会常常被自己的积极暗示所言中。当然,积极的自我暗示并不是盲目乐观,脱离现实,以空幻美妙的 想象来代替现实,而是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并对自己有积极的期待。

(二)利用“系统脱敏法”,消除过度焦虑。第一步,认真反思自己的情况,依程度轻重将引起面试焦虑的情境排序。第二步,运用想象进行“脱敏”训练。首先从能引起你最轻度焦虑的情境开始想象。尽量逼真地想象当时的各种情景、面试官的表情和自己的内心

体验,一旦有身体 的紧张反应或内心的焦虑状态出现,便用言语暗示“沉着”、“冷静”、“停止紧张”,同时进行有规律的深呼吸,尽量放松肌肉,以缓解自身的紧张状态,直至镇 定自若。然后想象第二个情境,依次进行训练,最后达到想象最紧张的面试情景时,也能够轻松自如。

(三)充分的自我认识和对面试过程的详尽了解。面试者既能充分地了解政法干警面试的要求、题型、时间、地点、类型等具体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不自轻自贱。这样一来,面试前的焦虑自然会减轻。

其次,需要从身体上进行调节。

好的身体状态也是有效备考的前提,身心相通,当你的身体放松时,你的紧张情绪也就得到了缓解。中公教育专家为考生提供以下几种身体调节技巧。

(一)散步解忧。

有一项研究要求面试者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步子走路:正常的步伐;摆动双臂昂首阔步;低头懒散行走。结果发现,前两种姿势能使人心情更加愉快。对此,心理学家分析说,摆动双臂时,可产生一种机械运动,使因焦虑而紧张的肩膀、颈部和背部肌肉得以放松。

(二)开怀大笑。

开怀大笑可令你紧绷的躯体迅速放松,在开心地笑过之后,由于手臂、脚部的肌肉不再紧张,血压、心跳有所缓和,你会感觉全身如同卸掉了千斤担子,你就会相当轻松。

(三)洗澡化忧。专家指出,理想的洗澡水温为38~40℃,比人的体温略高,它能增加血液循环,使人镇定下来。它会使你紧张的肌肉放松,令你睡上一个好觉。

(四)深呼吸。

我们不高兴时,常长吁短叹。其实,长吁短叹就是一种无意的深呼吸,它无意中部分地排解了焦虑和紧张。面试前,你不妨主动做做深呼吸来缓和紧张情绪,很多时候,只要一次深呼吸便可让人平静下来。

(五)提升睡眠质量。

面试前,很多人睡不好觉,没有好的精神状态自然无法有效备考。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帮助睡眠,比如适当的运动、入睡前放松身体、喝热牛奶、进行冥想等。

(六)调整饮食。

德国生理学家沃尔可·帕顿教授经长期研究后得出结论:香蕉等水果中含有一种可让人脑产生血清基的物质,而血清基有安神和让人愉悦的作用。帕顿教授进 一步指出:某些人之所以患躁狂抑郁症,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血清基的缺乏。所以,面试前的一餐,注意给自己加点水果。饮食专家亦指出:在你的菜谱上除常见的 肉、鱼和蛋等高蛋白之外,再加上几片粗面粉做成的面包、马铃薯、丰富的蔬菜和水果等,有助于乐观情绪的产生和保持。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中公教育”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范文] 篇6

失落心理是一种对自己某种行为后果或境遇与预期相差甚远而感到失望的一种消极心态。其产生与两种因素有关:(1)感到学校或专业不理想。这是一种较普遍存在的、影响新生情绪的消极心理。自认为未考好或志愿未填好,产生对高考结果的不满意,上此学校是一种无奈,是抱着权宜之计上学。带着沮丧、遗憾、无奈等复杂情绪入学,也在考虑退学或转系的意念,更谈不上学习的目标与动力了。由于对录取学校所学专业不接纳、不认同,导致对前途的茫然、失望,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和失落感比较严重。

(2)所上大学与理想中的大学差距太大。由于入学前将大学生活过分理想化,把大学生活想象的浪漫、神秘和多姿多彩;另外对所上学校优势的不了解,入学后却发现或感到并非完全如此,现实的生活与想象中的差距也使得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他们往往是从校园环境等表现现象得出结论。过高的期望值与大学的现实生活反差较大,导致部分新生入学出现情绪波动和失落。

1.2 放松心理:过份放松与放任

高中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体验是学子们终生难忘的“黑色的六月”。经过三年超负荷的拼搏,使身心能量过度透支,入学后也难恢复。再加上老师、家长和朋友为了激励他们考上大学,运用“大学就是天堂”手段,使很多新生产生“进大学等于享受”。整天沉湎于交朋友,认老乡,玩游戏,看小说,谈恋爱等活动中。

1.3 茫然心理

由目标缺乏所致,故也可称之为“目标缺乏症”。因为目标具有动力、导向和激励作用,中学阶段奋斗目标非常明确与强烈,即一切围绕高考而拼搏。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高效、专注、充实的,个体的潜能被最大限度挖掘。考入大学后实现了目标,如不及时建构新的目标,就会导致目标丧失。有的新生入学初期新的人生目标尚未确立,出现目标的丢失和理想真空,动机缺乏,意志减退,导致行为懒散。

1.4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由于比较自己与别人某一(些)方面进而产生己不如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自我评价偏低。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有很多种类,如学校、成绩、能力、出生、外貌、气质、经济、社会地位、所在环境等。大多数新生,在中学时代或多或少都有过一段对未来的向往,进入高校学习也许并不是自己的“理想”,加上一种新的竞争压力使不少学生产生心理失衡,转向自卑。另外,还有部分同学会因为学习的优势的丧失、家庭经济的贫困、缺乏文体特长、人际交往障碍或身材相貌缺陷等方面原因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影响心理健康。

1.5 人际交往障碍

最主要的是与同学交往方面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渐趋成熟,独立意识增强。如果同学们对这种变化缺乏了解,处理不当,往往会使自己的性格趋于偏激,难以控制。与同学无法交朋友,生活习惯的格格不入,人际矛盾。个人原因常常与自我中心、个性不良、人际交流技巧缺陷等有关。

1.6 学习方法不适应

大学的教学方法与中学有显著的差别,在高中,老师多实行课堂教学,大家也早已经习惯了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大学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除课堂教学外还有课外实习、社会调查、学术演讲、社会实践、以及公益服务更多方面。但是很多同学认识不到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脱离课堂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

2宿舍常见问题

宿舍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着其特殊地位,宿舍是大学生的“家”,是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在大学生“教室———餐厅———宿舍”三点一线的主要生活模式中,宿舍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单位。根据调查,大学生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集体宿舍里度过。由于宿舍的每个成员是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生活习惯的矛盾、物质的差距、人际关系问题等。我们应该建设和谐向上的宿舍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积极情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人际交往知识与技巧等,营造和谐宿舍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2.1个体差异的矛盾

与高中相比,大学里宿舍同学往往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家庭经济背景、不同的语言和饮食习惯,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混合宿舍中不同年级、专业的同学也可能具有不同的作息时间和作息规律而互相造成交叉干扰。由于个体差异的原因,很容易导致宿舍同学之间交流沟通的方式在时间、空间受到限制,并引起人际间的矛盾和冲突,造成宿舍内部的人际“分裂”。

2.2生活习惯的矛盾

生活习惯矛盾,是同寝室同学之间无法回避的问题,生活习惯对人的心态、心情、精神状态,从而对学习状态和身体健康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生活习惯不仅在于饮食习惯,还有作息时间,说话声音大小,说话的语气态度,干净卫生程度,穿着打扮等等,寝室内矛盾经常是一些非常不起眼的生活习惯的差异积累造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宿舍生活中最不能容忍的生活细节依次是:不讲个人卫生、脚臭、不打扫寝室卫生、打鼾、休息时间接电话、开关灯和风扇意见不一致、晚归、留宿外人、不经允许使用他人物品。宿舍生活中,如果不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顾己而不照顾他人感受,往往得不到宿舍同学认同而造成人际交往困难,并影响宿舍团结。

2.3物质差距的矛盾

在宿舍中,家庭条件较好的,在溺爱中长大,五谷不分,穿名牌、吃饭馆、出入消遣场所,手机、电脑已成必需用品。他们心里都知道这是花着父母的血汗钱,但是处在攀比的环境中,他们的行为总是背叛自己的良心。而经济较困难、来自农村的学生,则在贫富共存的集体环境中产生自卑和无奈。大多数贫困生除了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后,还会为了自己的学费、生活费去做一些别的工作,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成绩,如果因为这样导致成绩不好,那么他们的压力就会更大,甚至会出现迷茫、无助。由于生活和学习上的双重压力,使得贫困生很少有时间去和别人交往,偏激和孤僻的心理比较明显,导致在人际交往中,不够柔和;胸怀不开阔,容易为了一点小事情就发生冲突;逆反心理严重,常与别人发生争执,无法适应集体生活。

2.4人际关系的矛盾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表现为亲近、疏远或者友好、敌对等的心理距离关系,反映着满足人们的交往需要、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需要的心理特性。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与同宿舍同学交流和沟通的心理关系。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最重要和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宿舍人际关系是否良好,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宿舍是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一方面为学生创造了彼此交往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容易引发同学间的矛盾纠纷。由于组成一个寝室的成员此,在有些问题上难免会出现分歧,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有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矛盾,就会导致同学间关系不融洽,久而久之甚至形成孤僻、自私的性格,成为同学眼中的“独行侠”。而更多的情况则是很多学生以寝室“画地为牢”,把自己的交往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无论是参加班、系、学校活动,还是上自习、娱乐,甚至吃饭,都只和本寝室成员聚在一起,而对寝室外的一切持一种防备和排斥心理,从而导致大学生交往面过窄,缺乏与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老师与同学沟通时需要注意的

3.1 尊重主体平等相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企盼社会对自己的尊重,是一个人天性的需要。亲情、热情加诚意,可以形成无法比拟的教育优势,这样大学生的自尊需要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样学生才愿意和我们交流、说真话。因此,我们辅导员应该时刻以尊重人的态度,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尊重每个人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尊重每个大学生的人格。承认各自的独特个性,尊重他们的个性爱好和合理要求,以平等的态度同学生相处,改变那种以“教育者”自居,“我说你听”的简单做法。在实施教育中,唯有尊重,才能信服于学生,当辅导员以平等的身份,真实的感情,同大学生平等相处,学生就会向辅导员敞开自己的心扉,用全身心来接受。

3.2 倾听观察 捕捉信息 倾听是辅导员的责任,是管理的方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此外,倾听还是获得学生心理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们往往通过倾诉来排解自己的郁闷和苦恼,这些倾诉反映出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态、情绪变化等,同时也是对辅导员的极大信任。辅导员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倾泻情绪,放松神经,还能促进他们自我认识。同时,通过倾听学生的倾诉,可以了解产生问题的原因,掌握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可以通过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适,防事故于未然。辅导员如果抱着不耐烦或不理不采的态度,极度易与学生产生隔阂,轻则双方产生冲突,造成心理距离,不利于辅导员管理工作;重则还会使学生出现心理疾病,导致严重后果。辅导员与学生交谈中,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倾听大学生的心声、想法,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尽最大努力消除可能产生心理障碍的不利因素。

观察是辅导员捕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辅导员对学生心理特征的认知与判断,对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高超的观察能力,敏锐、深刻的洞察力,是辅导员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先决条件,是获得真知灼见、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基础。观察是辅导员通过日常学习、活动、交往,有目的地注意和分析学生的外部表现从而了解学生的过程。观察是辅导员获取学生心理及健康信息的一种方式,善于利用观察所获得的关于学生的信息比较真实,有较高的可信度。

3.3 情理相融 重再说服 情是人们认识的前提,是人思考的窗口,只有用感情的春风启拂人的心灵,才能用思考的雨露去滋润人的心田,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之谈。可见真挚的感情是沟通人们思想的“桥梁”,是促使人们思想转化的“催化剂”,是激励人们积极上进的精神力量,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础。“情”是“理”的感情基础,直接影响着“理”的效果,如果感情相悖,讲得道理再好,别人也难听进去;“理”又是“情”的进一步深化,通过基本道理的灌输,使以情感人更加具体形象。说服是辅导员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说服不是压服,而是晓之以理,以理服人说理是核心。要善于把理讲透、讲实在,使道理不失真不伤其理、不迷其途、不绝其源、不离其实,要抓住学生内在心理的症结,有针对性地说理,说理中要敢于讲大道理,要把大道理化为小道理,把小道理升化为大道理,用大道理管住小道理,让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可;说服要真诚,避免空洞的说教,要结合学生心理实际,不回避现实心理问题,找准问题症结,用心掌握时机和火候,生动实际地讲道理。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营造学生班级良好的心理氛围,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串讲 篇7

一、心理适应对大学生的意义

(一)什么是心理适应

(二)心理适应的类型 1.积极的心理适应 2.消极的心理适应

(三)心理适应的意义 1.接纳自我的开始 2.有效学习的需要 3.积极交往的基础 4.身心和谐的要素 5.健康生活的前提 6.个人发展的起点

二、大学生心理适应的任务

(一)心理适应的四个阶段 1.紧张敏感期 2.调整适应期 3.麻木顺从期 4.重新适应期

(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心理尚未成熟 2.自我意识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不协调 3.情感不稳定,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

4.智力发展达到高峰,心理活动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 5.性意识的发展,渴望建立亲密关系

(三)大学各年级的发展任务 1.大一适应期

2.大二探索期 3.大三决策期 4.大四执行与过渡期

三、大学新生常见的适应困扰

(一)生活困扰 1.生活环境方面 2.时间管理方面 3.其它方面

(二)学习困扰

1.不适应学习大学的方式 2.缺乏自控能力 3.其它学业困扰

四、如何适应和管理大学生活

(一)学会管理生活,保持良好状态 1.培养健康生活习惯 2.学习时间管理技巧 3.提高消费管理能力 4.丰富课余精神生活

(二)制定科学目标,促进有效行动 1.探索成长目标 2.做出行动计划

(三)学会自我调适,保持积极心态 1.建立合理认知 2.适应角色要求 3.恰当管理情绪 4.积极悦纳自我

(四)掌握社交技巧,建立和谐关系 1.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变化 2.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态度

3.学习人际沟通技巧

(五)关注心理健康,优化心理品质 1.主动了解咨询中心 2.正确认识心理咨询 3.积极提升心理素质

和谐——从人际交往开始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意义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 1.平等意识强 2.较强开放性 3.感情色彩浓 4.富于理想化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 1.有助于社会化 2.促进自我认识 3.益于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常见问题

(一)宿舍交往

(二)异性交往

(三)朋友交往

(四)家庭交往

三、人际交往训练(一)人际交往的原则 1.主动原则 2.平等原则 3.交互原则 4.相容原则 5.信用的原则

(二)人际交往的策略 1.努力完善自我 2.人际沟通的技巧 3.提升人际魅力 4.建立亲密关系

快乐——从管理情绪开始

一、认识我们的情绪

(一)了解情绪

(二)健康情绪的标准

(三)影响情绪的因素

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及常见的情绪困扰

(一)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三、有效管理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一)觉察情绪

(二)接纳情绪

(三)表达情绪 1.向自我表达 2.向他人表达

3.向自我及他人以外的客观环境表达 4.升华表达情绪

(四)调整情绪 1.善于控制负性情绪 2.学会自我平衡情绪 3.调节认知改变情绪

成功—从学会学习开始

一、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学习动机趋向多元

(二)学习内容更为丰富

(三)学习方法更加灵活

(四)学习管理走向自主

二、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困扰

(一)没动力,不想学

(二)没毅力,学不成

(三)不得法,不会学

(四)压力大,学不好

三、培养积极学习心态,掌握有效学习方法

(一)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二)设立合理学习目标

(三)制定科学学习计划

(四)运用有效学习策略

人生——从珍爱生命开始

一、生命与生命的价值

(一)认识生命

(二)大学生对生命的困扰

1.人生目标迷失 2.人生价值失落 3.人生动力欠缺 4.人生希望破灭

二、珍爱生命

(一)如何认识死亡

(二)捍卫生命

1.自杀危机的识别 2.自杀危机的预防 3.自杀危机的干预

三、热爱生活

(一)享受生活、体验快乐

(二)感恩生命、回报他人

新生团体适应性心理辅导总结 篇8

为做好2010级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帮助新生更快更好适应大学生活,切实有效地开展好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国防科技学院按照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由艾立梅老师、王磊老师携同大一辅导员郭晓霞老师、聂小琴老师对新生年级组织开展“我们在一起”团体心理辅导系列活动。通过五次的团体辅导活动,覆盖到236名新生。这一系列活动有利于帮助班级成员尽快相识,形成良好的班级集体意识,建立互信互助关系,并且提高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意识和能力,为个人与班级的和谐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活动中,新生们参与积极,情绪高涨,辅导老师引导科学合理,活动氛围热烈活跃,活动完全到达预期效果,尤其是辅导老师的精彩点评和专业解读更是得到新生的高度认同和热烈掌声,使新生在活动中提高了与人沟通、倾听、团体协作等的技巧和能力,锻炼了胆气和处事能力。同时也激起了新生们对自己现状和未来的思考,从而促使自己更加积极主动的把握现在和规划未来。

一、心理团辅的内容

为了构建团体关系,融洽团体氛围,让团体成员找到团体支持的资源建立安全的氛围,培养团体凝聚力,为以后的班级建设和相关团体辅导活动开展打下基础。我们把活动分为五个版块:

1、相识相知

为了让同学们迅速暖身和相识,开展了“握手比赛”的暖身活动,在指导者喊“开始”后所有成员必须面带微笑问好的不停的和不同的人握手,一分钟之内与所有的人握一次手,问一声好。随后为了让成员进一步相识,产生亲密感,指导者喊“四人组合”后,两人一组一起找到另外一组成员,并向另外一组成员介绍自己的伙伴。用“剪刀、石头、布”的方式确定介绍次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快速的进入活动状态,彼此相知。然后,为了促进大家的团体合作精神,指导者让每一位同学手拉手成为一个圈,看清楚自己的左手和右手拉着的是谁,确认松手后,在圈内自由走动,指导者叫停,成员定格,站在此时走到的位置不动,手拉一开始左右手拉着的成员的手,由此而形成许多结或扣,然后同学们不能松手,但可以钻、跨、绕,要求成员设法解决难题,恢复到起始状态。这就要考验同学们的耐心以及齐心协力的合作精神。

最后指导者给每个小组一盒彩笔和一张白纸让小组成员一起设计一幅主题是“家在四川”的画。设计好后,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所有的成员解释本小组的设计。然后所有的小组成员一起喊出自己小组的口号和契约,将小组的设计贴在墙上。

是“相知相识”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拉在了一起,让大家彼此相知,彼此了解。通过这次活动让大家增强了交往技巧,在大学人际关系中迈出了第一步,也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心态,有了正确的生活和学习目标。

2、我们相信

为了加强团体成员的之间的合作与信任,让团体成员进一步体会团体力量,寻找团体支持,加强团体凝聚。在第一个版块之后不久我们给大一新生强化了活动二——我们相信。

负责人让同学们三人一组,二人扮大树,面向对方,伸出双手搭成屋顶状,一人扮成松鼠,蹲在屋顶下面,形成一个温暖的家。然后负责人可以给大家发号施令,让同学们在家与家之间不停的变换位置,创造了活泼的团体气氛,拉近了同学们之间的距离。然后指导者让同学们围成内外两圈,两两面对面站好,指导者提供话题,让同学们自由讨论,通过“松鼠搬家”和“循环沟通”这两个活动强化了良好的氛围,加深成员之间的了解与信任。随后按照一一对应的两人小组形式,一位成员扮作盲人,一位扮作帮助盲人的人,盲人蒙上眼睛,原地转三圈,暂时失去方向感,然后在帮助者的搀扶下,沿着指导者选定的线路,带领盲人绕室内外练习。期间不能有任何话语的交流,只能用手势动作帮助盲人体验各种感觉。同学们都感觉这个活动很有难度,同时也很能帮助同学们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最后每个小组围成一圈,指导者喊“开始”,小组成员坐在彼此的腿上,形成牢固的一圈。比比哪一个组坐的最稳,最久。同学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指导者的帮助下成功的围成一个完整的圈。这个信任坐活动让彼此之间建立起了深深的羁绊。

“我们相信”这个版块通过强化的游戏环节让同学们深深的理解到团队里面合作需要彼此相信与关怀,然后互相分享彼此从活动中领悟到的一些精神,不仅让同学们进一步的掌握了交流的技巧,而且也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团队观念,更浓厚了他们的学习氛围。

3、我们是谁

第一次踏入大学学府,新生们还不能适应这突如其来的改变,我们为了使团体成员进行初步的自我探索与接纳,进而认识别人、接纳别人。培养良好的表达氛围。紧接着第二次团辅活动,我们开展了第三篇章——我们是谁。

“口香糖,粘什么”作为热身活动,让所有的参加者必须迅速的找到另一个人,两人的某个部位粘在一起。在考验同学们反映速度的同时也制造一些快乐元素让大家把气氛活跃起来,进而打破彼此的距离感,增进亲密度,激发活力。然后请一名成员坐在小组的中央,其他任人轮流说对他的“第一印象”,所有同学积极发言,活动中也不乏活跃分子,也烘托了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表述完后,该成员要说出自己的感受。轮换其他成员坐到小组中央,直到每个成员轮换到为止。虽然这个活动轻松愉快,但从他人的角度认识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个再认识。随后发下练习纸,要求成员认真思考后填写,然后组内分享交流。练习题中的问题把同学们带入了比较深一个阶段来认识他们自己。活动到尾声的时候,负责人让每个小组站成一圈,互相帮助前面的人按摩肩背部放松;然后全体转身,交换按摩。这样不仅让大家在身体上得到了放松,也促进了大家之间的交流。

通过这个版块的活动让大家在了解其他同学的基础也也深深的认识了自己,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交流,同时也通过某种角色扮演的方式强化了他们面对挫折的心理。

4、我们的目标

在前几个版块同学们已经深化了自我认识,但是在大学里还需要一个目标,有了目标,就会有动力,就敢去拼搏!只有探索生命目标,增加学习动力,就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这个版块依然以一个热身活动拉开序曲,在指导者带领示范下,同学们蹲下成为“鸡蛋”,接着鸡蛋寻找鸡蛋进行“石头、剪刀、布”,赢的同学进化成为半蹲着的小鸡,输的同学还是鸡蛋,继续寻找鸡蛋,小鸡可以寻找其他小鸡再次进行“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赢的同学进化成为凤凰,输的同学退化成为鸡蛋寻找其他的鸡蛋进行“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力争进化。热身之后我们在纸上书写下我们的“生命线”,记录了我们不完整的过去同时也描绘了我们未来的蓝图,这个“生命线”帮助我们再次审核自己,对自己做了一个小结,这是对我们自己的肯定,也是对我们未来的希冀!我们会好好规划我们的未来,让它合理而现实,然后根据限期去实现它。“生命线”不是掌握在别人手里,它只有一个主人,就是我们自己。无论我的生命线是长是短,每一笔都由自己来涂画。大学时代将是你的生命中重要的一笔。负责人教同学们使用9分格绘画,来描绘自己的大学,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不再困惑,活动最后同学齐唱《真心英雄》来给“我们的目标”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团辅活动开展到此已经算是完整了,同学们都对自己身边的朋友彼此熟悉,也清楚的认识了大学生活,并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合理的地方,抓住了大学奋斗的目标,需要的只是起跑的枪声,冲向未来的终点。

5、课程总结

为了再次强化团体认同,使成员对系列活动有一个思考与总结,适当结束整个活动,我们在11月底结束陪伴新生半学期的团体适应性训练。

第一个活动叫“温馨道别”,负责人让同学们分小组围圈而坐,由一位同学当主角,大家讨论他现在与刚参加团体时有何不同,参加团体后在哪些方面改变了。然后给每人发一张卡纸、一把剪刀和一支彩笔,然后请同学把卡纸剪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剪完后在纸上写上对自己的祝福,然后向右传给每一位成员,每人都写下自己对他人的祝福和建议,当转完一圈时,每一位成员细细阅读他人的祝福和建议,并对他人怀着深深的感谢,一一握手道别。同学们都很珍惜最后一次的活动时间,大家都十分认真的对待每一张收到的卡片与写下的每一句祝福语,大家真的做到了彼此相交相知。然后,所有同学用四张大纸拼贴起来作画。每人选择喜欢的颜色,自由选择作画的位置作画。再一次唤起了团体认同感,使成员对班级有一个新的认识与总结。活动最后并给每一位同学颁发结业证书,合影留恋。

经过五个版块环环相扣的活动,不仅让大家增强了交往技巧,改善了人际关系,而且树立了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挫折,同时也强化了同学的团体认知感,使同学们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共同体验,一起腾飞。

二、构建活动课程落实的网络体系

新生团体适应性心理辅导活动开始于激情似火的九月,在冰清霜冷的十一月落下了帷幕。活动中我们激情饱满,魅力四射,充分调动同学们积极性,热情开展每一次团体辅导活动,让每一位同学感受到我们的热情,用爱的火花包围他们。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艾立梅、王磊老师等带领高年级的导生对新生开展团辅活动,同时在活动中协同新生心理委员发掘有组织天分的同学,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并着手让他们来带领新生开展团辅系列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在活动中积极构建了“辅导老师——高年级导生——新生心理委员——新生组织人才”的网路辅导体系,不仅让我们的活动能够顺利的开展下去,而且也培养了一批有领带能力的新生,同时为了下一届的团辅活动的开展准备了充分的人力资源。

三、课程开设前的培训指导

开学不久,国防科技学院按照校心理健康要求,积极准备为新生开展团体适应性心理辅导。王磊老师对高年级导生进行课程讲解和培训,同学们积极认真,受益颇多。

同时我们对新生开展了问卷调查,了解新生具体情况:

1、新生能广泛认识到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短缺,自信心不充足。

3、新生团队意识比较淡薄,个人意识比较强烈。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在方案上稍作改动,让同学们在全方面都有所发展,并且积极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对大学生活的向往让他们快速的成长。

四、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思考和总结

现场总是显得复杂多变,期间有让人即时棘手的问题。

1、同学们不能自然融入团体。

开始的环节是问好,这是一个整体热身的阶段,同学们不能以很好的面貌回应;到了握手环节,涉及异性间的握手交流时,活动的阻力就更大了。通过一些同学的排斥情绪,反映了他们的团体活动态度,我们除了需要检查一下我们的组织动员方式,还需要认识到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所在,和他们一起建立积极的人际交流观。我们在这里采取了鼓励和一丝丝的强制,消除羞涩感,我们对此则是一边接纳,一边忽略,一边改变,可以让愿意的同学带头,带动整个场内的气氛,可以不在乎个别同学的排斥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自然就很开心了。

2、尊重同学们的隐私。

在分队自我介绍的环节,我们安排有出生年月,但是参与者认为这是大家的隐私,但事先宣布游戏的规则是必须记住每个人的出生年月信息,这又需要临时调整。

3、注重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分享

在整场团体辅导中,我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的情绪越来越高涨。但是这也许和后来的环节本身特征有关,在确立队名、队歌的时候,大家开始如火如荼的切磋,欢乐和竞争成分凸显出来;盲人方阵的时候,大家体验到团体辅导的内涵,总结阶段大家很愿意分享经验。

4、活动环节的临时调整

我们可以依据一些事实进行优化,比如环节顺序的调整,内容的增减,比如大家不宜适应的环节放到后面,最能达到活动高潮水平的活动放到中间,选择一个更好的氛围让大家退场。有时第一个热身活动不能带动同学们的热情,没有煽动一个活跃的氛围,负责人可以凭借经验临时加入一个热身活动让大家充分调动起来;有时某个主题活动大家特别喜欢,负责人可以借用下一个活动的时间来延长主题活动的时间;还有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同学们在尝试一次之后未能成功,可以让同学们短暂总结之后,鼓励他们再次挑战。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与常见的心理适应问题及调节方法 篇9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一例高一新生适应不良的一般心理问题 咨询案例报告

摘 要: 在初中升高中的过渡时期,高一新生会产生诸多不适应和矛盾困 惑。本文通过分析高一新生梁某适应不良的表现以及内心矛盾困惑,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使求助者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和错误思维方式有 所认识, 逐步引导求助者实施自我行为训练,缓解消沉、焦虑的情绪, 帮助梁某尽快适应紧张而充实的高中新生活,最终较好地实现了咨询 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促进了求助者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关键词: 关键词: 高一新生适应不良 一、一般资料 基本情况 梁某,男,汉族,高一学生,16 岁,独子。体态正常,无重大 躯体疾病史。父母均为机关公务员,文化程度较高,事业都小有成就。父母感情很好,但在如何教育求助者的问题上有分歧。家族无精神病 史,无家庭遗传病史。个人成长史 自小,父亲对梁某要求就严格,对儿子期望值很高;母亲对梁某 要求宽松,觉得儿子能人格健全、快乐成长就行,在学习上没有过高 期望。小学时,梁某成绩不错。初中阶段,梁某在一所自治区重点中学 的初中部就读,同学间竞争激烈,梁某成绩大不如从前,开始出现厌 学情绪,为了上网而逃学,抽烟、喝酒、与同学打架,带头扰乱学校 正常教学秩序,经常被老师请家长。初三第二学期,父母告诉梁某要 好好学习,会想办法通过关系让他到内地高中班就读,为此梁某开始 感到学习的压力,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收敛,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努力,成绩相对原有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两三个月的努力想达到内高班的 分数线不现实,梁某的中考成绩远远达不到内高班上线的最低要求。一般心理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

梁某受到很大打击,情绪低落、消沉。父母通过关系仍使其进入我市 一所重点高中的平行班就读,并承诺会继续想办法使其插班进内高 班。由于没考上理想的高中,又觉得自己只是暂时借读在我市很快就 能去内地上学,梁某不愿与老师和班里的同学交流,常常独来独往; 彻底放松了学习,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在班中倒数。这种现状让梁 某感觉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与内心的期望值相差悬殊,非常无 助,出现焦虑、烦躁情绪。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 由于对高一新的学习环境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情况远远没有达 到理想状态,二者之间形成明显落差而情绪低落,苦闷,造成了对高 中生活的适应不良。个人陈述 我初中在一所自治区重点中学初中部就读,以前跟我一起的朋友 现在都考进了市里的重点高中;而我内高班没去成,却在这所不出名 的学校里借读,高不成低不就的。每次听他们说学习有多紧张,高中 的生活有多么的丰富,我就很难过。我觉得自己本来可以去内高班,在一个学习氛围很好的高中里学习,也不会比别人差,不知道怎么就 来到了这样一所破学校,还在平行班。我不喜欢现在的班,不喜欢带课的老师,我觉得班里的同学都太 幼稚,我也懒得跟他们玩。刚开学时,我觉得自己随时都会转走,上 课基本上就是趴在桌子上睡觉,根本没有好好学习;现在期中考试都 完了我还是走不成,看来是没什么希望了,只能在这里继续呆下去了。我落下了很多知识,成绩很差,觉得上课跟不上老师,很吃力,我知 道高中课程很难,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补上来的,我很苦恼。因为学习,我和爸爸关系很僵,我们可以一个星期不说话,他对 我很失望。爸爸总觉得为了让我上内高班,到处托关系到处求人很丢 人,总是骂我不争气。我很崇拜我妈妈,她的事业很成功,我和她无 话不说。我都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了大半个学期了,觉得很难受,希望可以

得到帮助。

三、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的反应: 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的反应: 求助者母亲: 我和他爸爸在各自的工作方面都有自己的成绩,我们的感情非常 好,家庭条件也不错。他爸爸对儿子的期望很高。儿子在初中时成绩 大不如从前,上网、打游戏、打架、违反课堂纪律成为家常便饭,我 们经常被老师请去谈话,感到非常头疼,他爸爸对孩子非常失望,总 是非常严厉的批评儿子,这让他们父子俩的关系非常僵,经常好几天 不说话。我和他爸爸想的不一样,我觉得儿子能有个正确的价值观,不坏,健康成长就行了。现在想想,我们不应该告诉他有办法让他上 内高班。儿子根本无心学习,整天惦记着到了内高班再好好学习。这 事到现在我们还没办成,开学都两三个月了,现在他的状态时是走没 走成,学又没学好,在学校的平行班成绩都垫底,孩子很受打击,我 们很着急,很后悔。求助者的班主任: 梁某不论上什么课都趴在桌子上,学习成绩在班里比较靠后,与 班里同学关系一般,经常独来独往,对班级事务漠不关心。找他谈过 几次话效果都不明显。咨询师的观察: 求助者来咨询时,穿着校服,里面的衣服很时尚。身体和智力均 发育正常,讲话声音不够清晰,情绪低落,意识清楚,接触交谈合作,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从进 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都表现得比较自如,但在谈到上学的事情和与 父亲的关系时,情绪明显消沉和低落。说到现在的成绩时情绪很低落,语速缓慢; 讲到与父亲的关系时,情绪起伏很大,需要调整后才能继续陈述,讲到母亲的成就和与母亲 的关系时,很自豪;反复说明自己不应该待在现在的学校,如果认真 学习了会很快赶上来,觉得在这个班里完全有能力当班长老师却没发 现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评价好于实际。

四、评估与诊断 心理状态的评估与诊断 心理状态的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求助者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较 强,有些暴躁;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情绪低落。综合分析所获 得的临床资料,梁某的问题持续时间不到三个月,与现实密切相关,没有产生泛化,整个心理状态属于正常范围,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鉴别诊断与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与诊断依据(1)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梁某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 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缉思维的混乱,无感知 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属于心理正常的范围,可以排 除精神病。(2)与抑郁症相鉴别: 梁某的心理问题与其现实的生活密切有关,并且含有道德色彩,属于常型冲突,虽有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的表现,但不是主要症状,而且有想改变现状的情感要求,可排除抑郁症。(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梁某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对新环境的期望值太高与实际情况之间 的明显落差造成的适应不良所引起,持续时间不到三个月,未发生泛 化,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1)求助者 16 岁,处于青春期,比较敏感,对所处状况感到无 能为力和迷茫无助。(2)没有器质性病变。

2、社会原因(1)家庭物质条件较好,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教育理念不一致,使其有些无所适从,由于一直受到母亲的宠爱,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形成了错误的认知。(2)经历了对梁某来说剌激 强度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

3、心理原因(1)个性因素: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2)错误观念,认为自己就不应该在现在的学校里上学,之所 以造成现在的结果,都怪自己的父母给了自己一个很高的希望。(3)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评价:在现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学习就一定不会好,不会考上什么好大学,会没有出息。(4)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没有上成內高班的事件一直困扰着 自己。

五、咨询目标的确定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学会与父母特别是父亲进行积极交流,与同学友好相处; 进行积 极的自我对话,修正错误认知,消减不良情绪;培养学习兴趣,掌握 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增强自信。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其自信心和 社会适应能力;真正认识到无论遇到什么

挫折都要积极进取,健康成 长。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根据求助者的实际情况与具体的咨询问题,采用“家庭疗法”和 “认知行为疗法”。以“家庭”为单位,指出父母在教育求助者过程中的不当之处,改善父母对“求助者”的教养方式,强调互相关爱、尊重与鼓励,信 任与支持的家庭氛围。对求助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首先,在认知上,让求助者了解自己行为与目前状况的联系, 确 定改变愿望,提高自我控制的意识与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没有上成內高班,完

全是父母的责任吗?就算是暂时在现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就可以不努 力吗?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考上理想中的大学吗?大家的学习状态、学习成绩都不理想吗?(2)探寻改变愿望 : 既然对目前状况不满意,怎样做才会改变 现状,期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3)设想具体情境,思考可能的应对策略:既然上不了内高班,自己的学习成绩已落后于班中同学,应该怎么办?(4)模拟演练,分析后果,选择最佳应对方式:想象如果一开始 进入现在的学校就认真努力学习,然后得知不能去内高班,会发生怎 样的结果;比较各种可能,确定最佳的应对方式。其次,在行为上,给予可行的建议、指导与训练,包括学习方法、自控能力的培养。制定行为目标及评价监督方法,循序渐进,逐日改 善。2.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及其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权利:(1)有权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原理;(3)有权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5)对咨询方案、咨询时间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 师。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权利:(1)有权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面的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 者。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 50 分钟。进行三次后视咨询效果做 进一步安排。咨询收费:免费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心理帮助阶段; 结束与巩固阶段。具体咨询过程 第1次 目的:(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 2010 年 12 月 3 日

过程:(1)经求助者同意,建立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2)向母亲了解求助者的成长过程,向班主任了解学生在学校 的表现。(3)确定咨询主要问题(4)与求助者交谈,探寻其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布置咨询作业:(1)“再现”事件:父母与求助者重新讨论关于没有上成內高班 的事件,着重让其表达“当时知道了这个消息怎么想,半个学期过去 了还没有走成又怎么想,感觉如何 ”。目的:让求助者宣泄,让父母 学习与求助者沟通。(2)让求助者找出班里学习上的榜样,思考为什么他的学习成 绩名列前茅。第2次 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2)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模仿法。过程:(1)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求助者交流了关于是 否上内高班的想法,承认不应该给求助者一个不能确定的承诺,使其 不能安心学习。明确:打消可能上内高班这个念头,静下

心来抓紧补 上当前落下的功课更加重要。(2)与求助者讨论班里学习尖子的学习方法,找出差距,促进 自我认知,寻找自己的努力方向。(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学习方面的自我控制,保证 尽量不在课堂上趴着,努力跟上老师的讲课进度做笔记,并在咨询室 演练。布置咨询作业:(1)父亲改变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尝试发现求助者身上的的8

2010 年 12 月 10 日

优点,尤其是在其学习努力的时候,即使做作业很慢,只要是在坚持,就给与及时鼓励。母亲在求助者坚持学习的时候,不去打扰,“很 不说 心疼”之类的话。(2)求助者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上课不趴在桌子上,尽量记全笔记和作业,尽最大努力独立完成。如果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主动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3)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第3次 目的:(1)学会合理评价(3)提高学习的自觉性(4)初步增强信心 方法:会谈、认知行为疗法。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 “行为契约” 完成基本顺利: 这一周的课,只有两次趴在桌子上; 学习笔记记得还不够全面,但求助者愿意借同学的笔记补全;求助者 的努力得到了父母的肯定。(2)深入分析 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 求助者对自己高一学习生活的现状进行合理评价,认识到:即使明天 就要去内高班,今天仍应该努力学习;既然现在去不了,就正视自己 与同学们在学习上的差距,通过自己艰苦的努力,补上落下的课程,赢得家长、老师、同学们的认可。布置咨询作业:(1)继续按“行为契约”行事。请同桌帮忙,杜绝上课趴在桌 子上的行为,提高笔记和作业质量,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付诸 实施,争取在第二次年级月考中取得进步。第4次 2010 年 12 月 24 日

2010 年 12 月 17 日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激发学习的信心 方法:会谈、认知行为疗法。过程:

(1)反馈作业:基本完成目标,在第二次月考中成绩有所提高,尤其是理科成绩,消灭了不及格的科目。(2)与求助者深入交谈,探讨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后的感受。布置咨询作业:

(1)选一门最头疼的功课:语文,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并 付出实施。(2)收集班里同学们与他的友好互动瞬间,通过日记记录自己 的内心感受,尝试主动与大家交流。第5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1)反馈作业: 能够按语文老师要求完成最头痛的文言文作业,觉得文言文也不 是那么难学,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很有成就感。前一天班里进行了欢庆元旦的活动,恰巧是求助者的生日,班主 任老师和同学们专门为他合唱了生日歌,求助者很感动,觉得自己真 正是班级中的一份子了。(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加强自我监督与控制,持之以恒的 刻苦学习。(3)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们的关系。(4)基本结束咨询,制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并在父母老师的 监督下坚持完成。

2010 年 12 月 31 日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的自我评估: 求助者自述通过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觉得很自 豪,心情好了很多,与父亲关系明显改善,与同学的关系也比以前融 洽,有了自己的好朋友。认识到以前的许多想法有些幼稚不成熟,再 提到没上成内高班的事已不会觉得特别沮丧,能正确对待了,现在感 觉轻松了很多。

(二)咨询师评估: 咨询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基本实现: 求助者基本消除或缓解了 消沉、焦燥的情绪,在认知、情绪、行为模式上出现了积极变化,学习状态和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自我认识趋于合理,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三)周围人的评估 班主任肯定了求助者精神状态的转变和学习成绩的进步。回访得知,在学期末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模块考试中,求助

者 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从班中倒数,提升到班级中等偏下水平,大 大增强了求助者对自己的信心。

上一篇:学生到校上晚自习申请书下一篇:核酸检测前注意事项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