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适应

2024-08-04

新生适应(精选12篇)

新生适应 篇1

摘要: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问题是我国学者近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我国大学新生适应的内涵、新生适应内容的构成、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和教育对策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综述

近年来,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愈演愈烈, 大学生的数量和规模不断的扩大, 大学新生们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与紧迫。面对日益凸显的新生适应问题, 对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研究, 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学者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现从大学新生适应的内涵、构成、测量工具、影响因素、教育对策以及不足方面进行综合描述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提供借鉴, 为高校新生适应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一、大学新进学生适应的内涵意义

对大学新生适应的概念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完全适应生活发展的过程中抓住大学新生适应的意义。是一个大学新生适应所有的过程中一种特殊的适应。它指的是大学生心理状态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条件下, 无论对自己有利或者有害, 都可以客观地理解, 从行动上积极调整, 让自己的心态适应环境[1]。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新生适应定义。也有其他学者认为, 大学新生适应主要指的是进入大学后, 去体验生活的调整, 学习和心理调整, 完成社会化, 协调各种城市发展, 消除自卑心理的过程和阶段[2]。

二、大学新生适应的构成内容

对大学新生适应的内容没有统一的结构系统。西方研究适应性比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 他们的研究都集中在角色认知灵活性、适应性、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职业适应性的特定区域。我国开始研究后, 2 o世纪8 o年代以来, 国内有一些研究各种条件学生的心理适应。学者提出相关的五因素模型的大学新生适应的结构, 包括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独立的生活环境和适应一般的识别和身心症状[3]。, 一些学者认为简单的划分是不完美的, 学生的心理认知、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学校适应, 所以有些学者把大学新生适应进一步分为生活环境适应, 沟通适应, 学习适应和情绪状态四个维度[4]。

三、大学新生适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以往探究影响大学新生适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 个体因素。大学新生的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研究发现造成新生心理冲突的原因主要有角色难以转换所引起的适应不良、自我意识所引起的自我评价偏差等[5]。新生适应问题的原因还包括心理方面的不适应, 认为新生行为和心理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系统尚不完备, 往往缺乏对自己能力和适应水平的客观认识, 常表现出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等极端化自我效能感倾向[6]。

( 二) 家庭因素。家庭被认为是影响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首先, 家庭制度因素影响大学生适应形势。之前的研究表明, 大学生适应形势与父母的教育水平、程度的亲戚, 亲子关系, 好或坏显著相关[7]。其次, 父母的教育影响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发现即使离开家进入大学, 原仍将影响个人适应家庭动力学。

( 三) 学校环境因素。研究表明那些感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关心, 尊重, 和良好的教学气氛活跃、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的学生有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情绪调整和适应的职业, 和有较高的满意度。和学者提出了大学新生发现他们的社会支持水平和学校适应水平呈正相关。

四、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对策

大学新生适应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是个体与环境互动不恰当的结果, 涉及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大学新生在内的不同系统环境。所以, 针对大学新生适应问题, 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对策或干预措施。如对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模式的建构方面, 有研究探索出六种实际操作模式, 即课堂教学模式、活动教育模式、环境陶冶模式、榜样示范模式、角色扮演及问卷调查模式[8]。

五、现有研究的不足

从总的情况来看, 我国目前针对大学新生适应这一问题有比较多的成果, 研究涉及的内容广泛, 研究角度多种多样。但仍然存在不足, 具体体现为:

第一, 对大学新生适应的概念、结构, 学者虽已从各个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见解, 但是缺乏统一的认识, 没有统一的界定。第二, 研究工具各异, 大都是自编问卷, 专门针对新生适应性的测量量表仍比较少,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统一的测量工具和评价标准。第三, 对大学新生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够全面, 最近几年学者才开始借助统计分析的手段进行定性研究, 但往往限于证实某一因素与新生适应性的相关, 没有全面系统地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来看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0 (2) .

[2]裴学进.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调适方法[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 .

[3]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来看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0 (2) .

[4]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的编制及信度和效度检验[J].咸宁医学院学报, 2006, 26 (1) .

[5]向群英, 陈玉兰.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冲突及对策[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4 (25) .

[6]徐习军.浅谈大学新生适应性障碍的疏导和调适[J].文史博览理论, 2007 (11) :94-95.

[7]史莲萍, 寇增强.大学生适应能力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校医, 2005, 19 (4) .

[8]杨新宇.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6) .

新生适应 篇2

案例1:当“喂食式”变为“放养式”……

对于小周来说,初进大学后最大的不适应就是教学方式的改变。高中时,老师都“盯”得很紧,还不时地有这个测验那个考试,不想努力都难。但是进了大学,作业不常布置了,老师也很少主动来关心自己的学习,连上课地点也不固定了。面对这么“宽松”的学习方式,小周有些手足无措。

心理老师对你说:高中是一个小范围的群体,同学们上下课都在一间教室,课程都由学校安排好了,平时又有老师和家长两方面的督促,所以学习基本上是被动式的。大学则全然不同,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老师不再施加压力,特别是文科的课程,课业一般比较轻松。成绩的好坏就全靠个人平时的学习态度是否自觉了。建议新生在确定所学课程后,为自己制订一个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确切的学习目标,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探索最佳的学习时段,并坚持按照计划进行学习,平时有问题主动请教老师。

此外,大学里很多课程是学生自己选的,即使是一个班级的同学,上课的课表也各有不同。所以要尽量安排好时间不要跑错了教室。大学里的一些基础课程教学一般都在阶梯教室里进行的,建议“抢占”前10排的座位,这样听课效率会高一些。

案例2:平时不努力,考试“抱佛脚”

大学的学习强度和压力,与高中时比起来明显松了很多。新生小马就充分“享受”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上课经常睡觉、开小差,下了课没有作业时就决不温习。到了期末考试,小马才紧张起来,熬了几个通宵,“游题海”,狂背书,变成了熊猫眼。

心理老师对你说:有些同学进了大学会完全放松。平时基本不学习,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才开始“突击”,容易影响健康,而且虽然考试最后通过了,但是成绩大多不理想,毕竟“一口不能吃出个胖子”。学习还是要讲究“细水长流”,临时“抱佛脚”对于知识的掌握毕竟不扎实,考试成绩欠佳不说,靠临时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难以吸收而且特别容易忘却。应该说,大学学业比起高中还是比较轻松,有了十几年读书的经验,只是少了家长老师的督促,只要能够克服自身的惰性,坚持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相信可以学业放松两不误。

案例3:我不喜欢学校的课程安排……

我是一个对自己的未来很有计划的人,当初也是觉得现在的学校和自己的理想吻合才填的。可如今看了课表却发现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我想的不太一样。比如我认为实践操作应当尽早开始,可课程安排却要到大三大四,想先行一步吧又觉得缺少专业的指导,想跟着学校走又觉得太晚了,我该怎么办呢?——新生小王

心理老师对你说:入学的第一、二年,学校都会先安排公共必修课程,专业课往往安排得比较靠后。大学的课程安排是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和育人目标来制定的,本来就不可能适合每个人。如果你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不妨先向学长学姐要一张课程表,看看感兴趣的课程是不是和自己的上课时间安排冲突,如果不冲突的话就可以去旁听。大学的课堂是开放的,年级的区分并不是非常明显。

案例4:突然多了那么多时间,我都不知道怎么过了……

有些同学习惯了高中时每天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上了大学,时间一下子宽裕很多,反而觉得不知所措、无所事事,每天上完课之后如何处理大段的空余时间成了他们最头痛的问题。

心理老师对你说:大学学习的课程多,课时少,每天的上课密度也不一样,有时甚至会出现一天仅有1、2节课的情况。大量的空余时间决定了自主学习是大学里主要的学习方式:

1、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想从事什么职业,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现在就必须了解这一行业或成为这一类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资质,在了解这些的前提下,你的自主学习才能更有效率和目的性。

2、根据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主要是指选择大学阶段阅读的书目和适合的课程,可以参照与自己的理想相近院校的课程安排,看看除了本校的原有课程安排外,还需要补充哪些课程。

3、落实你的学习计划 计划制定完毕后的第一站应该是图书馆,在那里找到需要的书目后要精读。除了多去图书馆外,经常和老师交流,那样可以得到实际的指导。对于松江大学园区内的大学生来说,能方便跨校听课是很有利的一面。

案例5:我发现下了课,老师连面都碰不到了……

我发现大学老师不像中学老师那样一直在办公室里,我有问题也很难及时找到人解答,让我自己去找,我又觉得特别不好意思,没事去找老师干什么,高中时候都是老师主动找我们,盯着我们,可是不找老师,很多问题又得不到解答,着实让我非常为难——新生雨新

心理老师对你说:大学和高中不同,老师往往都有自己的研究或其他工作,一般课后就很难找到人,所以如果你有问题,最好一下课就“抓”住老师。如果还有更多的话想要交流,可以问老师要手机或电话,或先约好时间再去办公室交流。

另外,课前的准备工作绝对不是无用功,只是准备的方向需要改变一下。同以往的教师相比,大学教师除了专业知识外,还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或长期理论研究的心得体会,所以在课堂上,他们往往也更愿意向学生们传授自己独到的见地。因此,如果课前没有足够的准备,那老师的讲课就会显得高深莫测不着边际。

案例6:“充电”也烦恼

刚进大学就听说有同学在课外补东补西,一点不输给高三的时候,我也在考虑是不是也要充电?否则毕业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本本肯定不如别人过硬,可是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培训,我该如何选择呢?——新生蕾蕾

心理老师对你说:许多大学生在校外培训班充电,希望能够在就业时占据优势。然而这其中存在不少误区。如果想给自己加些竞争的筹码当然无可厚非,然而有些同学报名只是打发时间,有些可能是因为父母要求勉强来读,也有可能是因为身边的同学都在读所以也想来见识一下,这样做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并不可取。

因此,报名前不可太随意也不可以太功利。那么在众多课程中该如何选择呢,用老套的话说:先选择需要的。可以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也可以选择与专业方向相反的课程,比如文科可以选择计算机的课程来读。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读一门第二外语。

最后要提醒的一点是,在校外的培训充其量只是作为专业学习的补充,一定要注意适量,切不可影响自己本专业的学习。

案例7:同在屋檐下的烦恼

对那些从未住过宿舍的同学来说,处理好和舍友之间的关系也算一个不小挑战。毕竟,时下有许多同学没有兄弟姐妹,很难体会到突然间多了好几个朝夕相处的“兄弟”或“姐妹”的感觉。中学时只需念好书就行,生活琐事一切由父母包办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怎么办?

心理老师对你说:在一个宿舍生活,“主动最重要”。比如打水的时候主动代给别人打;一个宿舍的同学来的有早有晚,早来的同学就把全宿舍的被子都抱到户外晒个遍,又把床铺铺好,这样刚下火车的同学一到学校就能上床休息。晚到的同学也不闲着,看到舍友大扫除弄脏的衣服没来得及洗就抱到水房洗干净。每个人都这样做,宿舍姐妹间的感情越来越好。许多同学都愿意为宿舍、为别人做点什么,可要么抹不开面子、要么不知道该怎么做,关键是谁先主动,谁先开好一个头儿。

在宿舍里,一个听收音机、一个在睡觉;一个和老乡煲电话粥,另一个却在看小说;大家来自不同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宿舍里的不合拍本属正常,可如果强求别人和自己一致或是对别人的“干扰”一点都不能容忍,冲突就难免发生。当然,每个人在多些宽容的同时更要学会体谅、照顾别人。

案例8:社团活动,莫“贪多嚼不烂”

小红刚进校的时候,非常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她们宿舍甚至集体出动,所有纳新的社团组织逐个报名,接下来走马灯似的去面试。小红她们还因为报名若干却最终没被选上受到“打击”,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问题,由于报名参加的社团太多,小红越来越难有时间静下心来学习了……

心理老师对你说:参加社团不要盲目,可选一到两项,最多也不能超过三项,而且最好先了解清楚某个社团组织到底是做什么的,是否与自己的兴趣相符。有些同学参加了某个社团后不久就开始后悔,但碍于面子等又不能退出。参加活动太多的同学中有不少在期末考试中都有科目亮了红灯。建议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酌情选择社团活动,把学习、工作、娱乐、生活协调好。

新生入学怎样面对“适应不良”? 篇3

告别九、十月,大学开学也已经两个月时间了,这些刚刚考上大学的新生们,带着或喜悦、或无奈的种种心情跨入校门,进入大学生活,开始人生发展的新起点。从轻松与自由的假期,马上投入紧张的学习中,身体与心理上的不适应在新生中普遍存在。

当前,不少大学新生在入学后由于在生活环境、学习要求、人际关系、管理制度等方面都与中学生活有极大差异,经过短暂的生活体验,在新鲜感逐渐消褪后,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凸现出来。有些学生出现生活适应不良、学习适应不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等现象,诱发焦虑、孤独、恐惧等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支持的变化、自我认知不当、家庭教育态度和方式不正确等。专家提醒应通过提高社会支持度、认知矫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来有效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

一、生活适应不良。大学新生从父母身边来到他乡独立生活,在人地两生的新环境里,没有父母的呵护,事事都要自己安排,对新生活方式难以适应。因而产生“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情绪,“每逢佳节备思亲”的怀旧情绪和对陌生环境新生事物的紧张情绪等,这些情绪的长期影响会诱发认知水平下降、习惯性无助、自我意识障碍等心理问题。

二、学习适应不良。学习适应不良主要发生在三种学生身上。第一是缺乏明确学习目标和自我控能力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压力骤然减轻,不再有他人强迫和监督,因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然而大学的学习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轻松,当他们学习落后时又会出现焦虑、浮躁、自我否认等情绪。第二是对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对专业不满意的学生主要是专业调剂生和报考前对本专业了解不够的学生,理想的失落和进校后学习的迫不得已,使学生感到苦恼,缺乏自信心,情绪起伏大。第三是中学时的尖子生,到大学后优秀者如林,感到学习优势丧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感到烦恼和不安,产生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情绪。

三、人际适应不良。进入大学后,学生远离父母,与教师的关系也不如高中时亲密。这时,同伴关系在学生的人际关系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同住一室的同学,由于空间关系的接近,他们之间容易成为好友,也容易产生矛盾。对新生来说,人际关系不适应主要表现为:认为他人不理解自己,同学关系疏远,宿舍关系紧张。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害羞、孤僻、自卑、自负甚至敌对的人际态度和行为方式,产生敏感、情绪不稳定、多虑等心理问题。

产生适应不良的原因

一、社会支持来源及程度的变化。社会支持是影响新生适应的重要因素。新生入校后,社会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高中时,学生主要接受来自父母和教师的支持。入学后,学生远离父母,来自父母的支持降低;同学关系尚未建立,支持度也较低;这时,学生尤其需要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支持,但是高校扩招后,师生比例下降,学生的增加使学校和教师无力给学生以更多的支持和关注,从而导致来自教师的支持急剧下降。这种状况使得新生在最需要社会支持的时候处于社会支持的相对薄弱时期,导致学生产生孤独、无助、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对学校生活难以适应。

二、认知不当。①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产生落差:社会的重望,同辈的羡慕,在客观上助长了大学新生对自身的估价,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理应受各方面的关心、扶持,生活也应该是完全自由的,不应该存在丝毫的约束和限制。②对大学的期望值与现实的满意度产生落差:中学时代,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想象过于理想化,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真正进入大学后,他们发现大学生活远不如想象中那样多姿多彩,浪漫温馨,每天要自己处理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要适应各种各样新的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了较大差距,激化了一些新生的心理矛盾,他们在感到希望破灭的同时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导致大量心理问题的出现。

三、家庭环境及教育导致心理问题。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生,尤其是一部分独生子女,在家里养尊处优,形成了自我中心的倾向。进入大学后,他们只强调自己的感受,只顾自己的利益,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清高、自负、目中无人,致使同学对他们敬而远之。此外,由于他们在生活上长期接受过分“包办”制的服务,加上阅历、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大多生活处理能力缺乏,自我服务意识淡薄,依赖他人的惯性过强,他们大多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处理好一系列复杂的实际问题,容易陷入极端的苦恼与矛盾冲突之中。而贫困家庭的学生,常为交不起学费、生活拮据而苦恼,沉重的经济负担,使这些学生心理压力很大,与经济宽裕的同学比较,他们会产生自卑、嫉妒等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应对策略

增加社会支持度。在新生进校之初,学校和教师要多关心新生,尤其是在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其次,提倡新生之间,尤其是室友之间互相帮助,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指导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以提高社会支持。第三,发动高年级同学关心新同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为新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尤其是在学习方法方面,帮助新生制定学习目标,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增加活动。充实而忙碌的生活是减少心理问题的良方。学校的学生社团要为新生开展丰富多彩,新颖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心理压力,减轻心理焦虑。通过活动促进新生之间的交往和了解,也有利于新生同伴关系的建立,提高新生的社会支持度。

增加学习负担。研究表明,個体在适度的压力和焦虑情绪下,可以提高思考力和机敏度。因此,大学生的学习应有一定压力。这种压力对心理健康发展及学业的完成是必要的。但不应该负担过重。适当增加一年级的专业课的比例,帮助学生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指导他们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对帮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

善于自我调节。大学生具有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教给学生适当的调节方法,提高学生心理防御能力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十分必要的。①认知调节法。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正常的认知过程可以形成正常的观念,支配正常的行为和情感。但是一旦认知过程发生错误,就会导致错误的观念,进而产生不适当的行为与情感。让学生学会并扩大自己的理性思考,减少不合逻辑、非理性的观念是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的基本方法。②转移宣泄法。帮助新生认识到自己消极情绪的来源,正视这种原因,接受这种情绪,然后指导他们用适当的方式将消极情绪释放出来。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切实手段。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个别心理问题较为严重,通过自我调节无法解决的学生。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症结所在,找出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其恢复心理平衡,增进心理健康。

大学新生适应研究综述 篇4

一、研究现状

(一) 大学新生适应内容的探讨

1.根据文献检索情况来看, 有17%的学者对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内容进行了划分。如陶沙 (2000) [1] 提出了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结构的五因素模型, 包括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自理适应、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等五个方面。王才康 (2002) [2] 对大学新生生活困扰的初步研究发现, 大学新生生活困扰涉及人际关系、专业与职业期望、独立生活、资源信息利用和学习等五大方面。除了上述定量研究之外,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也从咨询工作的实践出发, 总结了大学新生的主要适应问题类型。如吴晓青 (2002) [3] 认为大学新生适应期的主要心理问题包括理想和目标的失落、自我价值感的丧失、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人际交往的障碍、生活自理能力差。

2.对大学新生适应内容的探讨还包括对大学新生某一方面的适应的研究, 例如, 对人际适应的研究 (王维杰, 《大学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调研》, 2006 ) [4] ;对学习适应的研究 (冯廷勇, 《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初步研究》, 2002 ) [5] 等等。

(二) 评价工具的编制

入学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的概念。对于应当用哪些指标来衡量新生的入学适应, 是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研究者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通过三种方法, 一是直接翻译国外的量表, 如明尼苏达多重个性测试表大学适应不良分量表, 二是改编或修订已有的标准量表如邓颖琦[6] 等修定了中国台湾学者赖玉芬等编写的学校生活适应量表LASS中小学版 (《学习生活适应量表大学版修订报告》, 2007) , 三是自编量表, 如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2005) [7] 编制出了适合我国大学生适应状况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 将量表确定为60个项目, 分为7个大维度, 分别是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

(三) 对大学新生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定性的研究中, 学者主要从大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角度分析了大学新生出现心理适应问题的原因。在实证研究方面, 目前国内对于影响大学新生适应的个体因素的实证研究主要涉及人格和应对方式, 关于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

1.在这些相关研究中, 大学新生适应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得最深入。龙晓东 (2000) [8] 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者人格特征分析表明, 心理适应不良者的人格具有以下特点:情绪不稳定、高忧虑、高紧张性。钟向阳 (2010) [9] 等人的研究表明, 性格越外向的新生适应困难更少, 情绪越稳定的新生适应状况越好, 精神质得分高者在人际关系、职业目标和独立生活等方面更难以适应。还有学者魏佳 (2009) [10] 探讨了新生不同人格特征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中所表现出来的中介效应。不同人格的大学新生会因对应激源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进行不同的评价, 从而影响对大学生活的适应。

2.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他的社会联系如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支持和帮助, 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精神和物质力量。柳春香 (2006) [11] 揭示了社会支持这一环境因素对处于压力情景中的个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大学新生适应的各个因素与社会支持成极显著的正相关, 而且社会支持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也有学者陶沙 (2003) [12] 关注社会支持与适应的不同方面 (如学业、人际、情绪等) 的关系, 社会支持对于人际适应更多的具有直接作用, 对学业适应更可能是作为缓冲性质而存在, 而对于个体在入学适应过程中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以及对新环境的认同, 社会支持的直接作用和缓冲作用同时存在。

3.家庭因素对适应影响的分析, 国内仅有少数研究。周株娜 (2010) [13] 探讨了大学新生适应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发现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适应能力呈正相关, 父母过度保护与适应能力呈负相关, 严厉惩罚型家庭教养方式与适应能力呈显著负相关, 过分干涉型家庭教养方式与适应能力呈负相关。赵旭东 (2009) [14] 也从家庭系统的整体层面分析大学生的适应状况, 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价值判断的逻辑特征、家庭成员之间情感和行为的分化程度、疾病观念等家庭动力因素都会影响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已经离开家庭进入大学, 原家庭动力仍然会对个体的适应产生影响。

4.应对是人们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情绪困扰而采取的方法、手段或策略, 其本质上就是一种适应过程。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促进新生适应的发展, 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会阻碍新生的适应。还有研究者钟向阳 (2010) [9] 提及应对方式在压力、社会支持与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

(四) 对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干预

在定性研究中, 研究者提出了很多针对新生适应期的个体心理调适方法或干预措施。如李晶 (2009) [15] 、刘淑俊 (2007) [16] 等提出了对大学新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与学习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然而, 真正尝试如何处理新生生活适应问题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一些学者尝试用团体心理辅导培养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 取得了一些成果。有研究证明 (钟向阳, 2009 ;张冬梅, 2008 ) [17,18] , 设计系统的新生适应方案, 利用班级团体辅导, 通过班级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让他们创造机会共同解决适应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能够提高新生适应能力, 预防适应问题发生, 同时也有助于优化班级人际关系, 塑造良好班风, 构建集体同心、彼此关爱、相互尊重的健康班集体。

二、研究趋势与不足

(一) 研究趋势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 我国学者对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研究趋势如下:

从经验描述到实证研究, 在已有的研究中, 定性研究的数量多于定量的研究, 但是定性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研究早期, 05年以后, 实证研究数量逐渐增多。

从整体分析到细节关注, 对大学新生适应的早期研究主要从大学新生适应的整体特点来进行分析, 大多都是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从咨询工作的实践出发, 通过经验的积累, 提出问题, 分析原因, 给出建议的探讨模式。最近几年, 研究者才开始借助统计分析的手段, 分别详细探讨新生适应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因素。

从现状评估到关注辅导策略研究, 研究者们在已有的对大学新生适应现状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逐渐开始了关于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干预的研究。

(二) 研究不足

尽管有上述发展趋势, 现有文献也显示出大学新生适应研究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首先, 从大学新生适应的内容来看, 虽然有不少学者对大学新生某一方面的适应进行了研究, 但是这类研究大都集中在学习适应和人际适应上, 对大学新生其他方面适应的研究较少。

第二,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统一的测量工具和评价标准, 评价工具和量表在理论构思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所测查的大学生的适应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多数研究者编制的问卷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第三, 对大学新生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够全面, 仅限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家庭功能、应对方式等方面。而且这类实证研究多是相关研究, 探讨不够深入, 缺乏从综合的、动态的角度考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因素与个体适应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比如探讨应对方式、人格等个体因素在压力、社会支持与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因此, 这一类研究还应该继续开展追踪。

第四, 对于如何处理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应用研究有所欠缺, 具体的、可操作的模式局限于团体心理辅导, 缺乏系统的教育干预措施。

第五, 已有研究更多的是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来评价大学新生的适应, 强调的是适应中出现的问题, 较少从积极的角度来评价大学生的适应。而适应既蕴含着挑战与压力, 也意味着新的发展契机。因此从积极的角度来研究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有待探讨。

摘要:探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 是我国学者近20年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新生入学适应的维度、评价工具、影响因素、干预措施四个方面对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进行了综述, 并指出了目前该领域中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探析 篇5

[摘要] 很多大学新生会在入学后遇到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适应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得以解决,将严重影响大学新生的健康发展。本文根据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几个主要表现,借鉴美国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特点,提出四个主要对策:

[关键词]大学新生 适应问题 对策 美国大学

大学阶段是人生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对年轻人而言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和改变。刚刚迈入大学的新同学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在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的时候,每名同学都会有一个适应期,这个适应期有长有短,一般在一个月到半年不等。适应期度过的快慢与好坏,直接影响大学新生的身心健康、学业水平、人际关系等方面,给他们的大学生活买下了隐患。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引导,帮助大学新生顺利渡过困惑期,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一、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环境适应问题

绝大多数新生在高中阶段习惯了父母安排自己的生活,不用考虑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在入学之前很大一部分学生忽视了生活技能的培养。从而这些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会出现生活自理能力差、时间管理能力差等问题。由于高等学校基本上都是全国招生,会有许多同学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地域上的差距引起了饮食习惯、气候特点上的差距,尤其是来自空气质量好的城市的学生,来到污染严重的地域会有一定的恐惧感,整天提心吊胆、寝食难安,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有的同学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理财观念,消费无计划、无节制,经常会变成“月光族”;还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生活中忧心忡忡,导致无法安心学习。这些大学新生对新生活环境不适应的现象,成为阻碍他们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尽快适应新环境,学会独立、自理,是大学新生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学习适应问题

在中学阶段,学生都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考试安排好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以及固定的自习教室。学生喜欢死记硬背,对于老师依赖性太强。当这些同学进入到大学以后,大学的学习环境、任务和方式同高中阶段有很大的不同。许多同学在高中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在同学中有一种优越感。然而,他们来到大学后,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多数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积极应对,但也有部分学生在遭受打击之后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动力和信心。此外,在学习方法上,大学课堂讲授时间相对较少,而且相对抽象和概括,课堂信息量大,课程进度快。学习方式主要靠自学,刚入学的时候,许多同学被繁多的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束缚,只是热衷于课外活动,并没有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更别说提高学习效率。往往大一会有许多同学因为不会安排学习时间导致成绩不合格。此外,大学的学 0

习方式更加丰富多彩,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要参与讨论、听讲座、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对于大学生来说,特别是新生,要把学习作为主要职责,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否则将会产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心态浮躁等问题,成绩不佳,甚至会影响一些同学完成学业。

(三)心理适应问题

高中阶段,同学们的唯一目标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而当理想变为现实,在新的目标没有建立之前,往往会出现迷茫、彷徨、无所事事等现象。在这个时期同学们没有学习的方向和动力。此外,许多同学在入学之前对大学了解甚少,自己抱有理想化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当他们一旦进入大学校园,就会发现许多现实并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美好,比如宿舍条件、学校地理位臵、校园环境、饮食条件等,许多同学会产生沮丧和迷茫,产生失落感。

(四)人际交往适应问题

大学校园里的人际交往更加富有社会性、复杂性,而大学新生大多数是第一次远离家门、远离父母,离开熟悉的环境、亲人、朋友,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来自祖国各地的同学,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不适应,会遇到很多困难。有的新生不愿与人交流、敞开心扉,始终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难以交到新的朋友,从而会感到孤独和寂寞。距离感的产生,会严重阻碍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使同学们感情变得相对脆弱,这种现象若得不到及时的消除,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自闭、抑郁,甚至会导致各种精神疾病。此外,随着大学生生理上逐渐成熟,恋爱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他们身心健康的主要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道德观,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问题的关键。

二、美国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特点

(一)美国大学新生教育标准

美国大学针对学生在进入大学适应期内转变的不同需要,丰富了新生教育的内容。90年代南卡罗来那大学将新生教育的内容归纳为7个部分,重点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具体内容主要包括:1)阐明自由教育的意义、价值和期望,激发新生对高等教育的热情;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讲解克服负面情绪的方法;3)给学生提供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的机会,协助他们选择主修专业并确定职业方向;4)讨论目标设定和自我激励的问题,探讨如何确定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5)教导学生如何学习,讲授听课和做笔记中的注意事项,介绍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等学术资源;6)指导学生自我管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7)关注新生人际关系的发展,介绍表达和倾听技巧并阐述人际冲突的处理策略。通过以上标准,美国新生教育的主要工作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程序化的活动,包括迎新工作、新老生交流会、迎新晚会、专题讲座等形式的活动。

2)学业化的活动,主要包括:介绍如何选课、讲解学习策略和所学专业的内容和发展方向等与学业相关的各种活动。3)社会化的活动,主要包括学生及师生之间的各种联

欢、野炊、茶话会等活动。

(二)美国新生适应教育的主要做法

1、新生训练部

美国大一新生训练部和SAT、ACT考试中心保持者常年的联系和数据共享,在大一新生入校前,可以提前获得他们的考试成绩和相关数据,大一新生训练部会分析每个学生的成绩结构,从而发现他们的个性或者缺陷,部里会将这些数据和初步的分析结果送到相关的院系或机构,使相关院系机构能及时介入这些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提高。大一新生训练部从共享数据能发现大一新生不同程度的写作能力,他们会把这些程度不同的数据送到写作课开设院系和教师手中,作为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的重要参考数据,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帮助大一新生提高写作水平。新生训练部的另一个内容是新生周活动的策划和安排。新生周也是美国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一项传统活动,它是大学组织邀请即将在9月入校的新生提前感受大学生的一项活动计划,以为它通常早暑假的6月至8月间开展,所以又被称为夏季周。在这周时间里,新生首先参观校园,了解大学的生活环境。然后大一新生训练部会组织类似新生研讨课的简短课程,由各系选派教师来和新生交流,探讨一些关于学科专业或是社会热点的话题,也可能是已写高年级的学生现身说法来和这些新生交流怎样成功的度过转变期,总之,要让新生们在入校前就对大学的生活环境、学科领域以及课堂教学方式有所了解,让他们提前做好适应的准备。

2、新生研讨课

研讨课是一种课堂教学方式,起源于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是一种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对策新型教学方式,当时多限于小班的、师徒的研究生教育层次。在20世纪初的美国,研讨课也普遍应用于研究生和高年级的本科教学,但没有延伸到低年级或者新生层次。新生研讨课是让新生更早接触大学流行的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更早适应着中流行的学术研究方法。研讨课一般在秋学期举行,班级容量限定在20人左右,教师主讲的同时也会聘请高年级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辅助教学。在开课前,所有参与课程的教职工以及担任助教的学生都要接受短期培训,已明确授课使命与流程。研讨课的内容包括学习技巧、职业规划、时间管理、自我调适以及人际沟通等与学生成功转变息息相关的方面。

三、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主要对策

为了使大学新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缩短适应期的时间,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为整个大学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大学新生的需要出发,针对我国国情,并结合美国大学生教育的经验做法,本文提出以下四种对策:

(一)形成长效的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我国大学对新生生活学习的适应性教育主要是以开展各种校园活动为主,比如迎新

工作、迎新晚会、专题讲座、宿舍联谊等等。这些活动确实对大一新生适应行的转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一部分同学通过这些方式顺利的渡过了适应期,但还有绝大部分同学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心理上的转变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一般在一个月到一年左右。新生适应性教育不能只是一项活动、一项短期工作,不能只是正式学习前的准备的观念,否则会造成高校教育工作者对这项工作的忽视。我们应该把新生适应教育纳入到本科教育体系当中,要在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体现新生适应性教育计划。要从学生四年身心健康的角度全盘考虑,借鉴多外高校先进经验、搭建平台,多部门密切合作,使大学生适应教育贯穿学习生涯始终。

(二)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国内外的学习实践都证明,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启动、激励、凝聚、调控、制约等心理作用。大学生学会确立学习目标,并运用目标去引导学习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发挥学生主体精神,有利于调动学生自身积极主动性,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学习效率。大学新生越早明确自己应该学会什么,他们就会越早自觉地、努力地去学习。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应认真培养学生的目标学习技能,增强学生的目标学习能力。首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建立求真务实、踏实认真的价值观;其次要加强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尤其是要引导新生更深入地了解专业学习的目的。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和各种活动能动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帮助他们明确自己所想,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在人生实践上达到新的境界。大学生也可以将对学习的反应和体验反馈给专业教师。这种学生与教师间的平等、顺畅交流的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学习的目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最后我们还要加强专业教学计划设计,给学生提供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高校的专业教学内容需要回归现实,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理解知识,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只有这样,学生学习才会有乐趣,才会喜欢热爱学习,进而找到并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三)帮助新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的同学们很少接触关于人际交往的理论学习,导致交往技巧欠缺。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如《社会心理学》、《大学生演讲能力培养》等来学习人际交往的基础理论。只有先学习理论知识,才能将这些技巧更好地运用在现实的交往中,实现更好的人际交往。

其次要敢于实践。要鼓励新生主动与其他同学、老师交往,不要畏惧,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性格或观念不同的人,通过交往不同类型的人,努力拓宽自己的交际面。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要因为经济条件不好有负担,封闭自己,要敢于表达和善于推销自己。高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辅导员应该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利用课堂提问、课后答疑、课外辅导等方式,给不喜欢交往、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多的表现与

锻炼机会,让他们在不断地肯定中获得信心。

再次,要加强培养大学新生的专业素养。要做到自尊和尊重交往对象,只有做到了自尊自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尊重别人,才可能有继续交往的可能。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的内容清楚明确,表达的方式正确恰当,将会更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要培养学生解决人际交往危机的能力,要做到勇于面对、主动化解、理清头绪,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推广新生研讨课

从国内大学生源的总体情况来看,本科新生在学习方法、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多遗憾。新生研讨课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希望在大一阶段为学生搭建高中、家庭与大学这一更为开放和独立世界之间的桥梁。新生研讨课可以帮助本科新生实现适应性转变和学术性转变,在教师中建立全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推动高水平师资投入本科教学,不断提高学校本科教学质量。

通过借鉴美国新生适应教育经验,我国新生研讨课的对象是本科一年级新生,以小班形式开设,主讲教师是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授课方式以教师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课程内容是能够激励并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专题。教学工作除了要传递知识,还要将本科生从接受者转为探究者, 让他们学会发现、创造、应用知识。新生研讨课的任课教师们都是各个学科顶尖的一流师资,他们不但在科学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对于学科前景、本科教学方面也有较为全面的把握。以往学生们要到高年级阶段甚至研究生阶段才能在专业课上和这些专家们进行交流,现在这些顶尖的师资直接安排了本科第一线,和新生面对面,利用他们的科学智慧、学术精神和人生阅历去教导、指引本科生,同时也对其它中青年教师起到示范作用,用一流的师资打造一流的课程,从而构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造就高质量的本科教学。

参考文献

[1]李静.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与心理调适的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118-120

[2]芦朝霞,李海星等.班级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3,4:78-80

[3]李晓或,王有智,王文霞。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1:1354-1356

[4]郭琦,黄悦勤.大学新生适应状况的定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69-670

[5]刘小东,王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及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36:72-74

[6]张忠诚.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路径分析与评价[J].决策参考,2006,7,72-73

[7]李珂.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63,91-93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对策

一、大学新生适应问题

1.生活上的不适应

大学阶段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期,是一个人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当代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群体,入学之后反映最多的就是生活上的不适应。大部分新生入学前在生活上对父母有不同程度的依赖,自理能力不足,当面对和以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陌生的环境时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困扰,出现孤独、厌倦、抵触等不良情绪。

2.学习上的不适应

从高中的应试教育到大学自主学习的转变,是大学新生最难跨越的坎。很多新生面对大学课堂上巨大的信息量往往无所适从,课后也缺少有效的自习,特别是有些新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无心向学、逃课、作弊等现象,以致荒废学业。

3.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

大学既是象牙塔,也是社会的缩影,既为新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交际平台,也要求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包容与忍让。新生的交际问题主要体现为宿舍矛盾。新生来自五湖四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兴趣爱好、教育背景存在差异,在交往中难免产生摩擦与不愉快,而且部分新生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感受,行为偏激,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二、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成因

1.独立人格尚未形成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绝大部分新生已年满18周岁,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很多新生心智尚未成熟,对家庭依赖性较强,而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独立实践的能力较弱,同时缺乏控制情绪、调整心态的能力,这是造成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主因。

2.自我认识存在偏差

大学新生自我認识偏差主要表现为自负、自卑两方面。自负的学生优越感强烈,高估自己,对他人要求苛刻、求全责备,听不进他人意见。相反,自卑的学生表现出对自我没有认同感,在学习、交往过程中遇到阻碍时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上述两种情况都不利于新生融入大学生活。

3.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

新生入学前对大学抱有美好的憧憬,但往往过于理想化。当现实中的环境与期待不一致时,不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去接纳,因此产生厌恶甚至对抗的心理。有的学生因学校不理想而心生排斥,有的学生则因对生活环境不满意而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人际交往、学业等各方面的不适应。

三、解决大学生适应问题的对策

1.查阅新生档案,全面了解新生情况

全面了解新生情况是对新生进行适应指导的前提。在学生还未报到之前,通过查阅和整理学生档案资料来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高中阶段的表现,而且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成长环境等有关情况,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做到尽早了解、提前制订方案,以便学生到校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及时开展心理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

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依托心理咨询中心等专业机构对心理普查结果进行分类分析,建立个人心理档案,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爱,对有可能诱发心理危机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并长期跟踪;举办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讲座,介绍心理调适的技巧和方法,使新生能利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自我调整、自我保护;通过团体训练、个别咨询和辅导等途径,加强大学新生的心理自助辅导;对有心理问题的高危学生采取必要的干预防范措施。

3.组织新生参观、熟悉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新生在高校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包括校园硬环境和校园软环境两大方面。对于校园硬环境可通过组织参观的方式进行。让新生尽早熟悉与其学习、生活有关的校园地理环境,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饭堂、医院、运动场所、银行、商店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校园软环境包括校风、校史、办学理念等反映一所高校内在品质的要素。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大学校风和传统精神的体现,通过举办校史校风展示会,专业介绍会等讲座让学生全面了解校情、教学科研实力、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专业发展前景等,帮助新生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开展各种入学教育,促使新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学的学习生活模式跟高中有巨大差异,新生之所以产生多种不适应,最主要的一点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学生工作必须重视培养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使他们及时了解在大学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通过开展校规校纪教育,使新生了解大学生行为准则、学籍管理规定、学习纪律、违纪处分条例、考试纪律、学生奖惩制度等,认识大学生应承担和履行的道德和法律责任和义务,从而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和自律意识,树立纪律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5.引导新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我管理,融入大学生活

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引导学生摸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加强其对学分制管理相关规定的理解和认识,使新生尽快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新角色适应新起点、新生活。对于新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问题,可以安排高年级学生作为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引路人,通过朋辈互助,同龄人间有共同语言的特点,形成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减少学习生活中的不适应。

作者简介:

游彦,男,生于1984年8月,广东省汕头市(籍贯),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储祖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M].科学出版社.

[2]赵明.浅析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界,2011(6).

[3]王芳,孙绪柱.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新生适应教育[J].科技信息,2011(25).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大学新生适应期探析 篇7

在教育史上, 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教育, 曾经以政治控制的形式出现, 被忽视, 被视为可有可无。而在当代中国, 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愈加突出, 已经引起了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重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 切实做好教育工作, 帮助他们顺利地渡过适应期, 尽快地完成角色转变, 融入大学生活, 是高校新生工作的首要任务, 是整个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性工作, 是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高等教育整体性改革的背景下, 我们可以更明确地提问:高校新生适应期的现状如何, 如何开展有效的适应教育, 以帮助大学新生又好又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一、回到问题本身:重新透视大学新生的适应期

(一) 时间管理。

大学新生经历了紧张、按部就班的高中生活步入仰慕已久的大学校园后, 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有了质和量的飞越, 普遍产生了时间管理上的问题。一般而言, 大学新生已习惯了中学相对稳定的课程数量和结构, 习惯了课堂讲授及教师手把手保姆式的教育, 到了大学, 课堂教学相对减少, 自学时间大量增加, 同时大学为学生提供了藏书丰富的图书馆, 设备先进的实验室, 以及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平台, 在大学里能有多大的收获, 更多地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安排和努力。大学更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课余时间自己安排, 尽快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虽然高中刻苦学习的惯性仍会使他们在开始有着一定的努力, 但由于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高校把时间的管理权赋予了学生, 而新生在紧张的高中阶段并没有培养出合格的时间管理能力, 因而在管理时间资源上就面临重大挑战。

(二) 专业学习。

大学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考试制度与高中相比都有着较大的变化, 难免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大学教育要求学生在课下自觉主动地去消化所学内容, 而且要大量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新生习惯了中学时代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习惯了在教师的牵引下一步步向前走, 而突然要其接受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大学里的学习是一种定向的专业学习, 教学内容既专又深, 且与专业学科发展的前沿接近, 这又给学生制造了学习的障碍。此外, 大学课堂中, 上课人数多, 课堂纪律、课堂效率等保障性相对较弱。我发现许多新生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如何去学, 上课往往只知道抄笔记, 课后不消化, 考前背题, 考完就忘, 未能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未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

(三) 人际交往。

高中时期, 学生的人际交往面比较小, 而在大学里,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入准社会交往圈, 存在着与同学、老师、老乡、社会等的多维的人际关系。面对新的环境、陌生的人群, 一些新生产生了交往障碍。而个性、生活习惯、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 以及学业、工作等方面的竞争又会使人际交往复杂化。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在交往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问题。另外, 学生与老师接触远远不如高中频繁, 同学之间由于彼此不十分了解, 也很难在短期内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中,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怎样与来自不同地区、家庭, 社会背景不同的同学相处, 在班级、宿舍生活中, 不时产生摩擦, 造成同学关系的紧张。

(四) 心理方面。

多数大学新生在高中时是班上的佼佼者, 内心存在较强的优越感, 而进入大学这个人才济济的新环境后, 发现考试成绩已不再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 那些综合能力较强、具有特长的学生更受欢迎。因此许多新生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大学生中很平凡、普通的一员, 于是自尊心受到挫折, 很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甚至心理疾病。有的新生失落感强烈, 一经挫折和轻微的打击就较长时间处在焦虑、自责的心境之中不能自拔。自身具有的优势已不复存在, 自我评价的误区和“中心”地位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各种因素, 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不平衡, 一些新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障碍”。此外, 在这个阶段, 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往往使一些新生对自身综合条件、家庭情况以及周围人的评价变得特别在意, 这可能诱发处处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二、重整思路:教育衔接视角下的大学新生适应教育

造成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现象上看是高三到大一转型期的不适应问题, 而深层次的原因是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如何衔接的问题。“长期以来, 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中等与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1]也正是高三与大一间存在的断层或不衔接, 对大学新生成功适应大学生活构成了巨大挑战。由于高中与大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求学环境, 高中的紧张、被动与大学的自由、自主形成鲜明对比, 不少大学新生一进入大学就失去了方向, 不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 缺乏大学各科学习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不适应从高中到大学这一时期的过渡, 许多人往往花了一学年的时间才模糊地感觉到大学生活不能像高中生活一样过。

(一) 加大始业教育力度。

大学新生的始业教育是指高校为了使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而进行的准备性教育, 是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性教育。作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 始业教育对培养新生的环境适应能力、缩短角色转换的适应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 在始业教育的内容选择上, 应渗透时间管理方面的内容。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功能, 针对新生入学面临的诸如角色转换、目标确立、人际沟通等问题, 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 给学生切实的指导。尤其面对大学新生中出现的时间管理方面问题, 在始业教育内容上应加强以往所忽略的时间管理方面的教育内容, 包括正确的课余时间价值观念和善用时间的观念教育等。

其次, 充分利用适应教育, 在适应教育中渗透时间教育的内容。目前高校开展新生适应教育主要依托“两课”教学, 为此必须强化“两课”教学, 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新生适应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另外可以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等引导新生学习借鉴一些老生合理安排时间的宝贵经验, 或组织短期的时间管理培训课程, 等等, 切实帮助广大大学新生树立起科学的时间价值观, 学习一些有效利用课余时间的技能技巧。

(二) 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

1. 充分认识进行生涯规划的意义

彭庆红、张瑜对当前大学生的生活困扰状况及其对辅导的需求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指出大学生感到最困扰的事项是“人生发展规划与职业选择”。[2]随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实现人生发展、选择理想职业是大学新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大学新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开始觉醒。为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新生的生涯规划引导。

2. 强化通识课的教学

目前大学开展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等的教育, 主要依托通识课程的教学进行。通过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大学思想品德修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学习, 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讲授大学集体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 及时解答大学新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心理困惑, 引导他们转变观念, 深化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而人生意义的探寻直接影响到生涯规划, 因为生涯规划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活着究竟有何意义”。

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 大学新生能明白大学是一个人人生的重要时期, 让学生们学会慢慢告别单调纯粹的校园生活而慢慢开始接触社会, 为以后踏上社会作准备。同时能学会思考, 在逐渐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为自己的未来作合理的规划, 从而全面思考如何利用这四年宝贵的时间为自己的未来规划做必要的准备。

3. 开展生涯发展指导

高校在开展生涯发展指导时首先要引导大学新生认识自我, 即通过科学的方法、手段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等;其次是帮助大学新生认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 包括对影响生涯规划的诸种因素的了解和分析;再次是提供教育与职业的资讯, 如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介绍、常见职业介绍等。建议在大一阶段, 生涯规划指导的内容可定位在“适应大学生活及职业目标、理想的教育”。通过组织系列指导活动, 使大学新生明确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性, 学会管理时间, 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知识、技能、素质的储备。

(三) 开展时间管理理论的学习, 引导大学新生自主管理。

脱离了高中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 在相对自由宽松的大学生活环境中, 大学生尤其要学会自我管理, 可以说时间管理是自我管理的核心。时间的利用对大学生的成材至关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们的学习就是和时间赛跑, 谁能驾御时间, 谁就赢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谁就能奔向成功的彼岸。[3]

开展时间管理理论的学习, 主动管理好自己。张惠平主编的《时间管理学》把迄今为止时间管理学的研究分为四代, 第一代时间管理理论着重利用便条和备忘录;第二代时间管理理论强调行事历和日程表;第三代时间管理理论是将目标与计划置于价值观之上;讲求优先顺序、以效率为主旨的时间管理学;第四代时间管理理论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 强调一切以自然法则为中心的罗盘理论, 强调目标和方向, 实质上是将时间管理放在人生这一宏阔的背景下, 使之与个人的人生价值观联系起来, 这是时间管理的深层内涵。高校可以设计一些提高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等的短期课程, “Weinstein等的研究表明, 通过专门的时间管理课程对学生进行训练, 讲授时间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等主要内容, ……结果表明, 通过训练不少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时间管理的行为习惯, 学业成绩也提高了”。[4]

(四) 主动加强与高中的衔接。

大学新生反映出来学业、思想品质和能力培养上的诸多问题, 并非大学教育的缺陷, 而是中小学教育的“后遗症”。[5]而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 是大学与中学互相埋怨的结果。为此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必须共同努力, 做好相互衔接工作。

高校要建立与高中的沟通渠道, 探索与中学建立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 在合作与联系的过程中, 最终受益的将是学生。高校尤其是招生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应通过各种途径主动向外界宣传自己, 如通过网站及时更新并增加校园文化、学生生活等内容, 使之不仅针对本校学生, 而且能为想了解它的高中生提供有效信息。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 可以向学生寄送有关专业的资料, 提早告知专业对其能力的要求, 以便学生提早进行准备。此外高校和高中可以就培养学生的问题举办论坛等进行深入讨论, 可以不定期组织大学的专家为中学生开设讲座等。

同时高校在新生入学后应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和促进学生对高校生活的适应, 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条件和空间, 为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活的学生提供一个支持。“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以满足其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等”。[6]高校应加强大学新生专业课程的师资力量, 组织深度的学习和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在制度层面, 高校可以借鉴各种规范机制, 构建大学新生课余时间的制度空间, 以起到必要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在各种规章制度上要注意与高中相关制度的衔接与过渡, 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大学以自我管理为主的特点, 引导学生保证必要的学习、作息时间, 通过制定弹性时间表来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 使必要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得到保障。只有在这两者得到保证的情况下, 学生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合理利用和安排课余时间。因此,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 确保学生按时学习与休息, 如在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规定自修时间、熄灯时间等, 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安排好作息时间。

总之, 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大学生活与将来的发展, 学校应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便顺利度过困惑时期, 在大学这个色彩斑斓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应有的风采, 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袁本涛, 文辅相.美、英、日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J].北京:高等教育研究, 1995, (2) :97.

[2]彭庆红, 张瑜.大学生的生活困扰及其对辅导的需求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04, (3) .

[3]周宗奎.大学生学习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31.

[4]Zimmer B J, Weinstein C E.:Self-regulating aca-demic study time:A strategy approach.In Sclmnk, DHZim-mer BJ (Eds) ,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Issues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New Jersey:Lawrence Erlaum, 1994:181-199.

[5]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3.

聋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研究 篇8

1 当前影响聋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因素

1.1 人格特质的影响

聋人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要求太苛刻,过分地追求完美。在刚刚进入大学生活时,他们往往会渴求别人的认可,以寻求其价值的证明。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学业竞争时,往往倾向于压抑自己内心的感受,这就会产生大量的、负面的消极思想。对于大学生来讲,担任班级学生工作的人往往会有更多接触他人的机会,相比于其他同学会具有较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而对于其他学生而言,与教师的距离比较远,在个人出现心理等其他问题时,往往不会选择与教师进行沟通。在处理同学关系方面,有的没有担任班级职务的同学往往会觉得没有知音,没有中学同学那样真诚友善,但是他们又不知道怎样进行心理的调整和适应,沉浸在与高中同学的接触中,这些情况无形中就为新环境的适应带来了非常大的障碍。

1.2 家庭环境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家庭关系更为密切的大一新生,聋人和普通学生的在校生活适应程度不存在差异情况。但家庭关系相对较为淡薄的大一新生,聋人和普通学生在校生活的心情和情绪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有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人类的生长发育过程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聋哑学生来说,家庭关系的亲和力对其适应不同方面的能力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3 个人的适应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住校时间不同也会对校园环境的适应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与本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分别在初中和高中开始住在校园的大一新生,聋生的适应程度和普通学生没有显著差异。但自从上大学开始,住校的聋生和普通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适应程度就会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上大学之后才开始住在校园里,聋哑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日益增多,因此,出现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合理的。通过以往对聋哑学生的具体思维的研究,结果显示聋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缺乏自信心,出现认为自己的生活杂乱无章、自己让别人失望等消极的心理情况。聋哑学生在这样长期的消极思想影响下必将会进行观念内化,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即使他们有能力解决一些问题和困难,他们也会从心底里认为不能做到,也就出现了不能良好适应环境的情况。

2 如何使聋人大学新生适应学校生活

2.1 加强对聋人新生社会认同感的宣传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文化向导这一社会功能,努力做好宣传,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加强对聋哑学生的支持和关爱,这样可以有效缓冲环境压力,将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因素,特别是针对聋哑人这一特殊群体,能够使其更好地改善情绪。因此,政府一些相关部门、残疾人大学和他们的家长都应该成为宣传阵地的主力军,向社会各界人士多进行正面宣传,消除不利于聋哑学生发展的社会歧视现象,提高社会对聋哑学生的认同感。

2.2 端正对聋人新生进行科学教育的态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建立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对于聋哑人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作用会更加显著。因此,在确诊孩子听力存在缺陷问题后,家长既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分的保护,也不要对孩子无动于衷,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尽快面对现实,端正态度,对聋哑人进行科学的教育。聋哑孩子在成长阶段,要帮助他们形成对自身客观而又正确的认识,不断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校园生活。

2.3 注重对聋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聋哑新生对学校的适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领导不仅要在新生入学的时候进行指导和管理,还要在学生各个阶段的发展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聋哑新生对学校环境的适应是在个体与大学生活这个新环境的互动中,逐步实现与新的复杂环境紧密相连,最终实现动态平衡的一个过程。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专业的具体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新生培训计划。聋哑学校的学生对学校的适应,需要学校及时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基础。应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或选修课,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手段,建立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不同性格的聋哑学生深入了解,对个别心理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沟通,及早进行诊断并治疗;充分利用各种现有的教育资源,举办一系列的互动讲座和社会考察,与外校的聋人大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多提供发言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学生,使其打开灵魂的窗口;建立咨询中心,设立专门的服务热线,安排专家及时、准确地对聋哑人进行开导和帮助,使其尽快适应学校的环境。

3 结语

在对聋人大学新生教育和管理方面,相关学校要注重多种因素相互调整,合理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加相应的社会实践,以使聋人大学新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他们的学校。要采用一些积极的行为措施,对聋人大学新生当前存在的适应性问题进行矫治,创造一个积极的感知方式,通过锻炼来加强巩固。当个别学生在适应方面存在问题时,应当由特殊训练来加以开导,使学生的处理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增强。因此,对所有聋人大学的教师建立一个有效的指导和支持系统,是帮助聋人大学新生适应新环境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聋人大学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措施。

摘要:学校适应是指学生通过积极地生理与心理方面的调整,与学校的学习环境相辅相成,顺利完成个人学业,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聋人大学新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具有残疾人和大学新生双重身份的群体。帮助其顺利地过渡到大学阶段,使其良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这对促进聋人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对聋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聋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

参考文献

[1]张秀秋.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现状述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01):59-60.

[2]郝均倩.聋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对其学校适应性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马薛娟.我国聋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09.

谈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 篇9

1 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学习目标不明确

很多学生反映, 高中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刻苦学习, 考上理想中的大学, 往往会说“你们读高三是最辛苦的, 等考上大学就轻松了”, 学生对此深信不疑, 等着上大学来轻松。进入大学后, 之前的学习目标已经达到, 大学梦已经实现, 新的目标还没有确立, 很多同学就觉得不再有压力, 不用再努力学习了, 可以尽情地享受大学生活了。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 加上手机功能的强大以及校园内网络流量套餐的优惠等等, 不少大一新生开始沉迷于QQ聊天、看电影、网络游戏等, 使学习花费的精力很少, 经常考试前突击, 只追求60分万岁, 最终导致大一新生各科考试挂科率高居不下。

1.2 学习兴趣不浓厚

许多同学进入大学后, 有着明确的目标, 对于自己的目标, 也有足够的冲劲。但往往在这些同学中, 会有部分同学认为学习不再是重点, 而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他们喜欢的事情上, 比如各种社团、协会、学生会等活动, 等喜欢的事情做好了, 再来学习, 导致学习的兴趣不大。有些同学因考取的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或者理想中的专业而自暴自弃, 对学习常有不满情绪, 最终导致厌学、惧学情绪, 也有一些同学以过于理想化的心态去看待大学校园生活, 当实际的情况和自己的心理预期有出入时, 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最终导致厌学、惧学等心理状态, 学习没有了兴趣, 想取得好成绩是很难的。

1.3 学习态度不端正

大学的学习环境和中学不同, 大学对学生而言具有更宽泛的自由, 没有家长的督促, 没有老师在旁边的强制学习, 课时较少, 一般老师上完课后也很少布置作业, 比较强调学生自主管理、自我规划, 但随着电脑、智能手机和校园网络给学生带来快速获取信息的便捷的同时, 也给学生的“堕落”提供了方便:QQ聊天、微信、电影、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等等, 而上课迟到、旷课、早退、玩手机、睡觉等现象更是司空见惯。尽管学校、老师反复教育学生们, 要端正学习态度, 要主动学习, 要爱学习, 可似乎学生就是主动不起来, 该逃的课还是逃, 该玩手机的还是在玩手机。平时学习不用功, 考前临时突击, 有的甚至在考试中作弊以求得蒙混过关。

1.4 学习内容不适应

高中阶段开设课程门数较少, 教师讲的细、速度慢、内容少、答疑及时, 一个知识点经常要讲上好几遍, 反复练习强化巩固。而大学阶段开设课程较多, 不仅有基础课也有专业课, 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 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增加, 而且课堂教学中信息量较大, 讲授时间相对较少、内容多、速度快、抽象性较强, 很难在课堂中完全吸收掌握, 更多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在课下通过自学掌握, 所以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来说在课程内容上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

1.5 学习方法不得当

高中期间, 为了高考, 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以灌输为主, 自习课上安排时间进行答疑辅导。学生整天在题海中拼杀, 有着做不完的作业, 学生根本不用考虑学什么, 怎么学的问题。而到了大学, 学习任务相对较轻松, 一般是大班上课, 教室一般是流动教室, 位置不固定, 上完课老师基本上也不留作业了, 学生们便觉得无事可做了。很少有同学做到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 也无法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到期末考试前才发现自己对课程的知识点并没有掌握, 而考试相对又较集中, 导致学生顾此失彼, 考试不及格率高居不下。

2 加强大一新生学习适应的几点措施

2.1 加强入学教育和专业指导, 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

大一新生入学后, 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 虽然感到新鲜, 但是经常感到无所适从。这时候, 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宿舍, 除了在生活上多关心外, 更应该多与同学们交流, 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 帮助他们更好的确立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 解决在大学期间学什么, 怎么学, 什么时候学等的问题, 为他们将来制定人生规划打好基础。另外, 大一新生普遍对本专业不太了解, 有些同学对本专业不喜欢或者没感觉, 表示有机会就要调换专业, 针对这一情况, 班主任要抓好大一新生的专业指导工作, 通过召开专业介绍会, 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使同学们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学习, 也可以邀请本专业专家、学科带头人讲专业发展的优势, 邀请同专业高年级优秀的学生, 介绍专业学习中的经验和教训, 其实任何专业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 让同学们通过交流, 了解自己学校和专业的优势, 提高对学校的热爱和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引导大一新生尽快确立学习目标, 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 为步入社会工作做好准备。

2.2 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端正学习态度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 要制定明确合理的规章制度, 规范学生们的行为, 为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保驾护航。首先, 加强日常考勤, 严肃考试纪律, 纠正学生的迟到、早退、逃课、考试舞弊等现象,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其次, 做好班干部的选拔工作, 一个优秀的班干部队伍, 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能在班级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能够带领同学们管理好整个班集体, 对于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至关重要。最后, 开展学习竞赛, 组建班级学习兴趣小组, 开展“一帮一”“结对子”等活动,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激发学习的学习动力。在班级中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 使班级所有同学共同进步。在班级中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采取各种灵活有效措施, 加强学习指导

大一新生入学之初, 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 或邀请本专业高年级优秀的学生来进行现身说法, 对大一新生进行学习指导。也可以借助学校的现有资源, 如图书馆, 鼓励学生多进图书馆借阅图书, 加强学习。另外, 在和学生日常接触中, 发现不少大一新生在宿舍经常是在看电子书、玩手机QQ或者飞信聊天等, 他们更习惯于网络这一交流方式,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 可以采用:手机、QQ、飞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交流, 加强学习指导, 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 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在线答疑、布置作业等, 可以方便及时的与学生沟通, 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做好他们的学习指导, 解决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种种疑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成长。

随着社会的进步, 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大学四年时光美好而短暂, 大一新生从大一入校就要做好准备, 早日摆脱错误的思想认识, 尽快适应新环境的生活和学习, 不管以后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进入工作岗位, 都要做好大学四年学习和生活的目标和计划, 为将来的人生做好准备。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要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方法。

摘要:大学对每位大学生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个新起点。由于理想目标、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变化, 使得大一新生在学习上遇到了很多不适应, 进而出现迷茫。本文以一名大一新生的班主任角度分析大一新生在学习方面遇到的几点主要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大一新生学习适应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大一新生,学习态度,学习适应

参考文献

[1]马闯.大一新生入学引导问题的思考及方法浅析[J].新西部, 2013 (21) :142.

[2]张艳玲.如何做好大一新生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J].科教导刊, 2014 (7) :55-56.

新生入园适应攻心策略 篇10

【策略一】抱一抱, 几秒钟的感觉真好

在幼儿因分离焦虑而哭闹时, 教师相当有效的做法是紧紧地把幼儿拥抱在左胸口, 充满疼爱地用右手轻轻拍打幼儿的后背, 并辅以温柔的安慰和劝说。有一天早晨, 爱哭的“小鱼”第一个来到班级。在她到班级的那一刹那, 我微笑着把她抱了起来, 说:“小鱼, 今天又想老师了吧?抱着你的时候, 老师的心和你的心贴在了一起。你的心告诉我:你非常想老师, 你很爱上幼儿园, 今天一定能不哭不闹和爸爸说再见……”听了我的话, 她表现出一副不哭不闹的神情, 说:“老师, 我会很乖的, 我非常想老师的……”后来, 她基本上都是在我的怀抱里微笑着和爸爸说再见。

【策略二】画一画, 我想妈妈这么多

在绘画的过程中幼儿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能够将可怕的东西画得不那么可怕, 并且能够从中获得力量感和控制感, 从而克服因分离等而产生的消极情感。有一次, 我来到小四班午睡室, 看到菲菲手里拿着一支笔边哭边寻找着什么。我轻轻地走过去, 问她:“菲菲, 怎么啦?为什么要拿着一支笔呢?”她哭着说:“老师, 我在找纸, 我想要画画, 你能给我一张纸吗?”我满足了她的愿望, 但她还是一个劲地哭, 手上的纸和笔只是她发泄情绪的工具。看着那被折腾得“面目全非”的纸, 我突然想起了一个好办法, 说:“菲菲是不是想妈妈啦?”她点点头。“我拿了一张新的纸, 说:“菲菲你有多想妈妈呢?你能画出来吗?”菲菲在纸上画了一条很长的线, 眼泪挂在脸上还没干, 但却笑嘻嘻地跟我说:“我想妈妈有这么多。”我告诉她:“想妈妈不仅可以用长长的线来表示, 还可以用别的形状来表示哦!你可以用很多方法来画一画, 让老师看看你有多么地想妈妈。”菲菲在我的鼓励下快乐地画了起来。

【策略三】找一找, 这个是我的

让幼儿在陌生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 能够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我请家长将孩子喜欢的各种东西带到幼儿园里, 当孩子哭闹时我就让其找一找属于他自己的东西。这天, 浩浩又抓着妈妈的衣服“撕心裂肺”地哭闹。我走过去轻轻地拍拍他说:“浩浩, 昨天下午你一回家我就想你了。”浩浩转过身来哭着问:“你为什么要想我呢?”我告诉他:“浩浩, 我在幼儿园里发现了你的小标记, 就让我想到你了哦!你看, 这个是你的标记吗?好可爱的小标记, 就像你一样可爱。”这时, 浩浩似乎和我产生了共鸣。于是, 我趁热打铁地说:“浩浩, 我们幼儿园还有很多你的东西哦, 我和你一起去找找好吗?”浩浩犹豫了一会, 便松开了妈妈的衣服, 和我一起去寻找属于他的东西了。

【策略四】说一说, 我的新朋友

高职新生适应状况的观察研究 篇11

【关键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高职新生 适应 观察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00-01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在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教育部《中国教育概况——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数据显示,2014年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共招生721.4万人,其中,高职(专科)招生338.0万人,比例达47%,占据了招生规模的半壁江山1。高职生心理健康对其成长成材具有重要作用。而对于刚入校的新生而言,他们在适应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和困惑。做好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尽快融入大学生活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使用观察方法探究新生适应问题,以期能为提高新生适应能力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 被试

选取河南省郑州市某高职院校大一新生作为被试,随机抽取65名学生,其中男生30名,女生35名,人文社科专业28人,理工专业37人。

1.2 研究工具

在分析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基础上,编制《高职新生适应问题开放式问卷》。通过“大学以来,最令你困惑的事情有哪些?”、 “你觉得哪些事情压力很大?”、 “目前,还有哪些其他的事情你尚未适应的?”三个问题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适应性问题。调查采用匿名的方式。

1.3 结果分析

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填答结果,从中可以发现新生适应问题的集中趋势。采用EXCEL10.0进行数据分析。经过词条筛查,得到有效词条195条,有效率为97.5%。整理筛查后的有效语料如表1所示。

表1 适应问题词频汇总表

从表1的数据结果可知,高职新生的适应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活环境不适应、无法合理安排时间、恋爱问题、对未来就业迷茫和学习问题等。

2 讨论

总体上,高职新生适应问题表现在方方面面,涉及学习和生活、未来发展等各个方面,且比较普遍。其中,对生活环境不适应(64.6%)、无法合理安排时间(36.9%)、生活支出的财务管理问题(32.3%)、恋爱问题(30.8%)、对就业迷茫(29.2%)、学习问题(21.5%)为排名靠前的几个问题。探究这些适应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对生活的不适应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有关。刚入校时,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大学生群体开始面临集体生活适应问题。部分学生从衣食住行到生活支出的财务管理等,都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的欠缺。如何适应大学集体生活,是对个体的自我管理、独立生活能力的考验。

大学阶段的学习更加趋向专业化和系统化,学习方法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于自控力和主动性较弱的学生,无法合理规划安排学习时间。还有一些同学觉得现实中的大学与理想中的大学差距大,难以安心学习。

3建议

3.1 个人层面

首先,提高自理自立能力。“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锻炼自己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其次,理性处理人际关系 。应遵循人际交往的平等、真诚、宽容、求同原则,加强沟通和了解,多进行换位思考。同学之间出现观点的碰撞和日常生活中的冲突,都是正常且自然的。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

第三,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全面深刻地认识自我,不仅是自己的外表,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自己的能力、兴趣、学习规律等。在此基础上,应选用合适的社会尺度,用发展的眼光评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进步,也看到自己的差距,减少平庸化,增强自信心。新生也应对理想大学与现实就读学校进行调整,减少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所导致的心理落差和失衡。

3.2 学校层面

首先,开展入学教育,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在新生入学时,学校应加强入学教育,使他们尽快了解学校,融入大学环境。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提高专业兴趣,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适应性教育包括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专业认识、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开展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锻炼机会。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在组织、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交往能力,充分发挥专长,体验掌声和赞扬,在组织中获得归属感。

最后,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学生时间管理能力。高职实行的是三年制,在校时间短;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重视学生的实习。应当在入学后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提供相应的时间管理方法指导,使学生尽早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教育概况——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EB/OL]. http://www.moe.edu.cn/jyb_sjzl/s5990/201511/t20151125_220958.html ,2016-04-17.

[2]王云峰.高校新生适应因素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11.

[3]黄时华,吴广宁,钟泳如,龚文进. 高职新生无聊倾向性、时间管理倾向和学习适应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7:84-90.

[4]吴佳,高职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2(5):16-18.

做好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工作 篇12

一、新生主要心理问题

(一) 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从中学到大学的, 不仅意味着学习环境的改变, 同时更意味着生活环境的巨大变话。从小学到中学, 周围是熟悉的生活环境。但跨进大学之后, 同班级甚至同宿舍的同学都有可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 语言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而86%的新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前, 是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 更没有背井离乡单独生活过的。他们基本上是在家庭的“细心呵护”和班主任“保姆式”的管理下生活和学习的, 而到大学之后, 生活全靠自理, 学习全靠自觉。这种生活、学习等综合环境的变化, 使这些缺乏独立生活经验、长期依赖父母和老师的大学新生难以适应, 无所适从。

(二) 心理的挫折感

大学新生在刚迈进大学校门时, 兴高采烈, 豪情壮志, 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喜悦、亲朋好友的祝愿以及同学们的羡慕之情, 优越感和自豪感写满脸上。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 大部分学生又会产生挫折感。一些学生在与见多识广的同学交流时, 发现自已的知识又少得可怜, 于是自尊心严重受挫;有些同学是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 家庭经济条件不如别人, 生活费也常常无着落;等等。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能大一新生的心理产生严重的挫折感。

(三) 学习的茫然性

在中学时代, 读书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读大学。进入大学后, 紧张的心情自然会因目标的实现而放松, 更有一些学生认为进了大学就实现了人生目标, 且大部分学生早已习惯于在老师的包办下, 被动地学习, 而大学阶段的学习更偏重于思维的发散、课余的自学、综合能力的培养, 因此不少新生感到非常的困惑和吃力。调查表明, 在入校之后, 有73%的新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甚至是很长一段时间的调节, 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正轨。对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中, 28%的同学表示, 没能选上自己喜欢的专业, 且对自己所学专业并不了解, 这使得学生很难调动起自己的学习兴趣;有67%的新生选择“学习缺乏目的性和方向性”;在课余时间的利用上, 有38%的同学选择了“上自习”, 42%的同学进行“娱乐活动”, 还有18%的同学选择“参加社团”, 这表明大一新生的课余时间安排是相当丰富的, 但我们同时又可以发现娱乐活动所占比重过大, 有一部分大一新生并没有将大学中的学习问题摆到正确的位置上。

二、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

(一) 加强思想的教育, 充分发挥党、团的作用

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 更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因此, 在新生入学后要用正确的思想来引导他们, 要进行团的知识教育、党的知识教育, 抓入党积极分子、抓团员意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只有对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 才能正确的处理个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 介绍校情、系情, 尽快熟悉环境

当新生踏入大学校园以后, 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我们应该首先向新生介绍校情、系情, 以帮助他们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

开学以后, 可以利用学生尊敬专家的心理, 请专家教授做报告, 让专家引导学生,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发现所学科的重大价值, 增强他们对所学专业的信心, 以增加其自豪感和自信心。对班级的分班情况、课程的设置、学习的任务及将来的培养目标等, 都要让学生有所了解。还要组织新生全面系统的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让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生的心中生根, 这是以后生活学习的重要保障。

同时, 我们不要忽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大部分同学在读大学之前, 从未出过远门, 要教育学生如何保存好自己的钱物, 遇到突发事件, 不要慌乱, 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这样既可以减少辅导员的工作负担, 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生活能力, 还会给学生一种无微不至的温暖感。在学习上, 可以开展师生座谈会、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让新生了解学习方式的改变, 尽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介绍校园环境, 是为了让新生更好的了解环境, 从而让新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环境, 这是新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过渡的第一步。

(三) 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帮助学生解决具体困难

学生刚入学时, 只身来到异地, 举目无亲, 独立生活能力又比较差, 许多问题不知如何解决, 且大部分新生还存在着一种封闭心理, 谁也不愿去找, 闷在心里, 积存的向题多了, 就会给其情绪、思想、学习造成压力, 时间长了还可能诱发心理疾病, 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辅导员“主动出击”。

了解学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生的姓名和籍贯, 我们要争取在新生入学后的一两天内, 能叫出绝大部分学生的姓名, 这也可以提高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我们要在学生入学前认真阅读学生档案, 把每个学生的相片等有关情况都热记于心, 能见到照片就能想起姓名。在新生报到的那一天, 辅导员守候在报到点, 就会发现对大部分新生都已非常熟悉, 一半以上的同学在走到面前时就能叫出他们的姓名, 报到时又能把一部分同学的姓名和本人统一到一起, 可能还有部分记不住的, 到时转一转宿舍, 也就清楚了。

辅导员还要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接触, 比如利用课余时间或晚自习时间去学生宿舍, 和学生聊天, 同时多留心那些特殊学生和贫困学生。在与学生交谈中, 还可以观察学生的性格, 以确保对每位同学都非常了解。在组织学生活动的过程中, 辅导员要积极参加, 这样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轻松融洽, 学生有心里话也愿意和老师讲, 也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避免因不了解情况而使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四) 抓好新生军训工作

军训对大学新生起着比较强的规范和塑造作用。在军训中, 我们辅导员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 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 让他们尽快的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 多给予鼓励和表扬,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其次, 要和教官密切配合, 对新生进行严格的管理, 借助军纪,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 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 磨练其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勇气。同时, 要注意学生的身体安全, 现如今的大学新生中独生了女居多, 体质状况特别是耐力水平普遍下降, 这就要求我们辅导员在军训期间要主动的与后勤、医护、救助等部门密切联系和配合, 做好沟通服务, 全心全意为新生服务。

(五) 重管理, 认真挑选班干

班干部是学生和老师间的桥梁和纽带, 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者, 有一个团结有力的班委会, 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和保障。

浅析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课堂素质

赵婷婷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音乐系041004)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 音乐教育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提高学生的音乐课堂素质, 使学生平衡发展, 便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音乐;学生;素质

我们都知道,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僵化的教学方法, 已不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 就如何从面向全体学生出发,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力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高其音乐素养和音乐素质, 笔者进行了如下有益探索。

一、对情景的探索

我们经常说:“兴趣所致、乐此不疲”。因此,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望, 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 培养情景不仅可以把学生的视觉调动起来, 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奇景的效果, 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使得他们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例如, 在欣赏《龟兔赛跑》一课时, 如果单纯地放音乐, 让学生欣赏, 孩子们不但理解困难, 而且也不感兴趣。因此, 就可以按照教学规律, 精心创设审美情景。通过电脑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地欣赏, 同时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学生们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 感受着悦耳动听的音乐, 仿佛置身于树林之中, 和小动物们一起观察紧张而又愉快的比赛。在这个童话的音乐氛围中, 孩子们感受到了单簧管有小兔子一样的性格:活泼、伶俐、动作敏捷;大管吹奏出来浑厚低沉的音色, 画面的音调正合乌龟爬行的形象一致;长笛则发音灵巧, 像小鸟的叫声, 富有歌唱性, 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不同乐器所表达的不同效果。然后可以再次再次布置情景, 让学生戴头饰、分角色进行表演。这样, 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就调动起来了, 他们处于一种新奇与有趣的氛围中, 课堂气氛也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便能融洽有序。

二、对师生融合的探索

课堂教学对所有参与者都具有生命价值, 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 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所以在教学中, 要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 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朋友, 从而构建一种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 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 要不断变换自己的校色, 时而走上讲台, 时而到学生中间, 与学生共同讨论, 共唱一首歌, 同奏一首曲, 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例如在讲《小红帽》一课中, 可以改变插秧式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按圆形或半圆形坐下, 老师扮演成小红帽的妈妈, 与学生共同参与, 随着音乐载歌载舞, 课堂气氛就会达到高

在新生入学之前, 我们辅导员要认真阅读学生档案, 从中了解每名学生的基本情况, 从而确定临时负责人。在开学初的一段日子里让他们协助老师做些工作, 比如发放教材、通知事情等等, 考察他们的素质。同时, 班级新生来着五湖四海, 要想把这些独立的个体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集体, 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活动, 增加大家互相接触的机会。比如新生自我简介, 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等, 这些活动都尽量让每位的同学都能参与进来, 以便于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 在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学生骨干。在军训结束后, 通过学生们的就职演讲, 班级同学的民主选举, 再结合该学生的办事能力, 最终确立班级干部人选。在确定班级干部的时候, 尽可能让较多的同学担当班级干部, 以起到一个自身约束的作用, 使班集体迅速进入正常的运行轨道。在班委会成员确定之后, 要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 可以对全部班干部进行常规的培训, 对其学习、工作方法、干部素质等提出要求;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在每次开展活动之前, 让学生干部上交活动计划书, 汇报准备情况, 活动结束后认真总结。当然, 这两种方法同时进行是最好的了。由于入学时问短, 同学间之间了解的也比较少, 选出的学生干部可能也有的不是很合适, 我们可以在一意学期或一义学潮, 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演的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如此教学, 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 就会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三、对启发引导的探索

为了提高音乐课堂情趣, 可以针对学生好奇心强, 想象力丰富的特点, 采用综合性、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以启发引导为主, 唤起学生的对音乐的兴趣和情趣。教学中, 可以通过节奏练习“拍拍看”, 音符回忆“认认看”, 识谱大王“唱唱看”, 竖笛演奏“吹吹看”等几个环节, 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自主学习。在《知了》一课中, 可以模拟知了的叫声激发学生的情感, 并启发他们进行再创作。如在旋律的长音处加入短促的衬词, 在歌曲的开始处加入带有渐强记号的知了叫声, 也可以加入朗诵和声势表演。

为了让孩子们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 要启发学生进行联想“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对音乐表现的各种手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去进一步理解歌词的内涵。

四、对动静结合的探索

音乐课有不同于文化课的特点。由于儿童天性好动, 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 或是仅用歌声来表达感情, 而是更喜欢用动作来补充, 边唱边跳, 编拍边奏, 动静互补、相辅相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 使动与静达到和谐统一, 静中有动, 动而不乱。尽量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直觉上协调起来, 以帮助他们准确掌握节奏, 充分领会意境, 深入体验歌曲中的美感。例如在训练学生附点节奏时, 为了能准确地感知X·X (知了) 节奏, 可以教学生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拍手、点踏、拍”;并在X·X (小知了) 节奏中, 让学生用骑马的动作来表演, 用手拍击哒·哒。孩子们愉快地边读边拍, 很轻松地掌握了附点的时值。接着进行卡农节奏游戏, 让他们听着音乐进行声势表演, 并随之“拍拍看”, 孩子们迅速的反映, 准确的节奏, 协调的动作, 层次分明, 配合默契, 使节奏训练达到高潮。

通过以上分析, 我深深地感受到, 让学生主体参与, 自主学习, 不仅是音乐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 也是新时期音乐课堂教学的要求, 只有突破了知识传授的旧有模式, 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教学形式活泼多样, 才能创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促进小学生主体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锺恩.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

[2]张建萍.童声合唱队的训练[J].《江西教育》.1996. (06) [3]余静姝.学习主动性需要培养[J].《云南教育》.2002. (23)

年之后再次通过民主竞选, 这时班干部就能基本确定下来了。

(六) 加强心理辅导, 重在预防

目前国内的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还配有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新生入学后, 我们应积极拓展心理防范范围, 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为每位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做到心理问题的早发现和预防, 以及对心理危机的早期觉察和干预。同时我们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室、班级心理委员、学生会心理部等等,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对有相同的心理问题的学生, 如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焦虑等学生, 可组成心理小组, 进行特别心理咨询;对个别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学生, 则应进行定期的个人心理回访。尽量做到有问题, 早发现, 防患于未然。

因此, 我们辅导员要“以学生为本”, 因人施教, 帮助大一新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 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好有着过硬专业知识同时也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大一新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日新月异的时代, 优胜劣汰的生活环境, 强烈的竞争意识, 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迅猛改变, 使得大部分的大一新生的心理负荷和心理承受力之间出现失衡, 甚至导致心理障碍。研究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 及如何如何有效的对心理进行调适, 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iPhone的伙伴们下一篇:粮食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