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策略

2024-07-12

适应策略(精选12篇)

适应策略 篇1

入园适应是幼儿亲社会化的第一步, 为了确保幼儿情感的良好过渡, 幼儿园应对有焦虑行为的幼儿采取适宜的攻心策略。

【策略一】抱一抱, 几秒钟的感觉真好

在幼儿因分离焦虑而哭闹时, 教师相当有效的做法是紧紧地把幼儿拥抱在左胸口, 充满疼爱地用右手轻轻拍打幼儿的后背, 并辅以温柔的安慰和劝说。有一天早晨, 爱哭的“小鱼”第一个来到班级。在她到班级的那一刹那, 我微笑着把她抱了起来, 说:“小鱼, 今天又想老师了吧?抱着你的时候, 老师的心和你的心贴在了一起。你的心告诉我:你非常想老师, 你很爱上幼儿园, 今天一定能不哭不闹和爸爸说再见……”听了我的话, 她表现出一副不哭不闹的神情, 说:“老师, 我会很乖的, 我非常想老师的……”后来, 她基本上都是在我的怀抱里微笑着和爸爸说再见。

【策略二】画一画, 我想妈妈这么多

在绘画的过程中幼儿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能够将可怕的东西画得不那么可怕, 并且能够从中获得力量感和控制感, 从而克服因分离等而产生的消极情感。有一次, 我来到小四班午睡室, 看到菲菲手里拿着一支笔边哭边寻找着什么。我轻轻地走过去, 问她:“菲菲, 怎么啦?为什么要拿着一支笔呢?”她哭着说:“老师, 我在找纸, 我想要画画, 你能给我一张纸吗?”我满足了她的愿望, 但她还是一个劲地哭, 手上的纸和笔只是她发泄情绪的工具。看着那被折腾得“面目全非”的纸, 我突然想起了一个好办法, 说:“菲菲是不是想妈妈啦?”她点点头。“我拿了一张新的纸, 说:“菲菲你有多想妈妈呢?你能画出来吗?”菲菲在纸上画了一条很长的线, 眼泪挂在脸上还没干, 但却笑嘻嘻地跟我说:“我想妈妈有这么多。”我告诉她:“想妈妈不仅可以用长长的线来表示, 还可以用别的形状来表示哦!你可以用很多方法来画一画, 让老师看看你有多么地想妈妈。”菲菲在我的鼓励下快乐地画了起来。

【策略三】找一找, 这个是我的

让幼儿在陌生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 能够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我请家长将孩子喜欢的各种东西带到幼儿园里, 当孩子哭闹时我就让其找一找属于他自己的东西。这天, 浩浩又抓着妈妈的衣服“撕心裂肺”地哭闹。我走过去轻轻地拍拍他说:“浩浩, 昨天下午你一回家我就想你了。”浩浩转过身来哭着问:“你为什么要想我呢?”我告诉他:“浩浩, 我在幼儿园里发现了你的小标记, 就让我想到你了哦!你看, 这个是你的标记吗?好可爱的小标记, 就像你一样可爱。”这时, 浩浩似乎和我产生了共鸣。于是, 我趁热打铁地说:“浩浩, 我们幼儿园还有很多你的东西哦, 我和你一起去找找好吗?”浩浩犹豫了一会, 便松开了妈妈的衣服, 和我一起去寻找属于他的东西了。

【策略四】说一说, 我的新朋友

每一个幼儿都有集体归属的需要, 教师帮助幼儿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 可以满足幼儿集体归属感的需要。幼儿若有了可依赖的同伴, 则能将对父母的依恋情感转到同伴身上, 从而有助于幼儿较快地适应幼儿园。新生入园的第二天, 我就组织了一场“快乐宝宝交友会”, 引导幼儿去结交朋友, 让他们交换玩具、合作游戏等, 从而使幼儿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

适应策略 篇2

赤潮藻类的适应与竞争策略

赤潮藻类的生活策略与赤潮发生的机理紧密相关.在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中,赤潮藻类发展出一系列独特的.生活策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赤潮藻类可以在不良环境下形成孢囊以度过寒冷的冬季或者营养缺乏时期并在条件合适时萌发.甲藻可以通过主动迁移或者产生粘液的行为来适应水流和光照,甚至有时能够改变藻细胞周围的微环境.赤潮藻类采用多种营养方式如自养、异养或混养进行生长和繁殖,这对我们就赤潮与富营养化的关系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理解.赤潮藻类与其他生物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某些蓝绿藻可以与细菌或病毒共生,而有毒藻类也许可以通过抑制捕食或者植化相克为自身获利.最后,我们提出了赤潮藻类的形态结构上的不同也许可以解释某些生态策略的差异.

作 者:陈炳章 朱明远 王宗灵 李瑞香 CHEN Bing-zhang ZHU Ming-yuan WANG Zong-ling LI Rui-xiang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刊 名:海洋环境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年,卷(期):24(1)分类号:X55关键词:赤潮藻类 适应策略 生活史 竞争

培养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46-02

加强留守儿童教育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事关社会和谐、教育发展的长期任务。我校地处农村,有将近6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因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成为我校的工作重点。“十一五”期间,我校完成了省立项课题《小学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在研究中积累了宝贵经验,获得了一些典型的个案,许多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得到了辅导,问题行为得到了矫正,学习上得到了帮扶,生活幸福指数在逐渐增加。但受益的留守儿童数量较少,针对性不强,其中的很多问题学校单方面难以解决。长时间围绕问题进行研究,儿童不开心,教师很烦心,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本身表现被动,只是研究者一头热,很多问题表面上看似已经解决,实际上只是扬汤止沸。

于是,我们转换了研究视角,一方面进一步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矫正,另一方面遴选出留守儿童中的优秀对象进行研究,以期从他们身上找到路径,获得方法。为此,我们在“十二五”期间申报了市立项课题“小学优秀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在研究中,我们欣喜地发现,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儿童早期体现得较为明显,具体表现在行为习惯、生活能力、人际交往等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但这种影响具有短时性,随着留守儿童年龄的增长与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家庭所带来的心理影响会逐渐减弱,给留守儿童带来的负面情绪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与外界援助得以缓解和消除。与其让留守儿童被动地受制于问题,不如引导留守儿童正视现状,积极地适应环境。作为学校,培养和发展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促进其当下健康成长、未来持续发展的应然要求。

一、学校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为清楚地了解学校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根据留守儿童监护人的不同情况,我们将全校667名留守儿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由父亲或母亲单方监护的儿童;二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监护的儿童;三是由其他人代为监护的寄养儿童。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又将留守儿童分成了一般留守儿童和优秀留守儿童两类。通过自编问卷和儿童自尊量表,就家庭环境适应状况、学习状态、人际关系状况和自尊状况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并通过访谈对若干个案进行分析,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了解了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结果表明,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问题:家庭认同度低,学习自觉性差,孤僻脆弱,与同伴关系失调,自控能力不强,成就感低。在对比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总体上单亲监护优于隔代监护,寄养的留守儿童状况最让人忧愁。而近90%的优秀留守儿童能深切理解父母的不易和家庭的困境,学习自觉、成绩优异、积极向上、乐于助人、懂得感恩,表现出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是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具有较高的威信。他们的家庭监护人大多文化层次较高。本研究认为,留守儿童社会适应问题的出现尽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却是可以解决的,解决好这个问题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至关重要。当前背景下,学校应充当主力军,在策略上要加强对留守儿童个体的认识指引,突出对留守儿童个体的内在驱动,落实对留守儿童家庭监护水平的科学指导,唤起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关注,协调并发挥好多方面力量促进留守儿童适应、融入社会,在社会中主动发展自我。

二、学校培养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

(一)鼓励孩子正视家庭现状,提高自我抗挫能力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家庭的变故无法改变和掌控,也不能成熟地对这样的事实作出客观的判断,需要从心理上予以鼓励和疏导。而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忽视了这点,学校应当主动担责。第一,引导留守儿童正确地看待家庭现状。在留守儿童对家庭环境变化的适应阶段,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孩子直面这种变化,挖掘变化背后的合理因素和教育资源,形成正确的认知,培养孩子良好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如开展以“爸爸妈妈,我懂你”为主题的习作课,让留守儿童交流探讨父母的辛劳,体谅父母的苦衷,并从中得到正能量。第二,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地应对家庭现状。留守儿童家庭的特殊情况是其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挫折,挫折通常不是应激和冲突本身所造成的,它具有双重性,关键在于个体对挫折的看法和应对的办法,积极的应对可以帮助个体形成内驱力,提高留守儿童的抗挫能力。学校要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挫折,鼓励他们寻找路径调适挫折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如通过经常性个别交流为孩子鼓劲,通过“我是小主人,我能行”等微型德育课导行,提高留守儿童自我抗挫能力。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优秀留守儿童家庭都经常间接或直接地对孩子进行思想渗透和方法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不仅赢得了孩子的理解,还增强了孩子的独立意识。

(二)密切关注孩子心理变化,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缺失主要是由家庭成员变化引起的,即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发生了变化。虽然亲子关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残缺或断裂,但家庭功能的发挥不会完全受到影响,可以通过角色替代来完成,替代的效度如何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支持,尤其在心理层面需要教师进行专业的疏导。首先,种棵“心情树”,时常关注儿童。留守儿童心理上对父母是有依赖的,在情绪低落时表现得尤为强烈,时刻关注儿童的心理变化至关重要。学校可在班级里种上“心情树”,用“笑脸”和“哭脸”代表心情,让孩子们每天进班将“笑脸”或“哭脸”挂上心情树,一方面引发大家关注,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的心理自测能力和表达习惯。其次,建个“倾诉站”,及时关爱儿童。调查发现,多数留守儿童在遇到烦恼时,都渴望向同伴朋友倾诉,更期盼父母或老师的主动关爱。每个班级建个QQ群或微信群,孩子可以自由选择倾诉对象,教师可以教给孩子心理保健的方法,还可以发挥教师的媒介作用,创设亲子沟通的机会,缓解孩子因为环境改变带来的心理变化,帮助孩子自我调整。最后,办个“亲子节”,定期“慰藉”儿童。除了常态的远距离交流,学校可每学期举办一次带有竞争性的亲子活动,要求远在外地的父母参加,让孩子活动前有所期盼,活动中培养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活动后能有持续的情绪延展。研究表明,定期集中举行亲子活动,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参与度和参与面都较高。经常与孩子互动的留守儿童心理状态明显较好,在待人处事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三)发挥优秀个案引领作用,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仅仅引导儿童正确认识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对儿童不良心理进行调节,只是治标不治本。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自信和自尊在小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学生必须的“心理营养”,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免疫系统”,这种“心理免疫系统”对留守儿童成长尤为重要。留守儿童只有充满自信,才能发挥内在能量,主动寻求生活和学习上的进步与发展。首先,学校要创造机会,让留守儿童发现自我。鼓励他们参加校运会、科技节、艺术节等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与个性,获得成就感。其次,学校要树立榜样,让留守儿童赶有目标。利用班会课、国旗下讲话等平台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留守儿童的先进事迹,通过结对子、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激励留守儿童找差距与方向,积极进取。最后,家校互动,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水平。积极宣传优秀留守儿童家庭中的好经验,对家长进行广泛培训与指导,促使留守儿童家长提高监护水平,为留守儿童的自我发展提供保障。

注:本文系“十二五”青年专项课题“小学优秀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成果之一。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策略 篇4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可以叫他们的乳名, 可以减少幼儿对新环境的陌生感。

二哄一哄

对早上入园哭闹的幼儿抱一抱, 或者给一个幼儿喜欢的小贴画或小糖果, 让其以愉快的心情入园, 使父母放松紧绷的心弦, 使父母放心离开。孩子在家中挑选一件最喜欢的毛绒玩具带到幼儿园, 通过物品的传递转移孩子的焦虑情绪。

三讲一讲

主要讲: (1) 利用第一周的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消毒常规, 消除家长担心孩子感染传染病的顾虑。 (2) 讲一讲幼儿园的便民服务措施, 解除家长对担心孩子不会吃饭、入厕的后顾之忧, 使其安心工作。 (3) 讲一讲怎样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经验, 比如晚送早接, 让孩子体验与家人团聚的喜悦, 不要让孩子有被遗忘的感觉, 而对幼儿园产生恐惧感, 逐步适应后按正常接送。

四提要求

要求: (1) 要求家长送幼儿入园后, 立即离开, 不要躲在门、窗后偷看, 或者中途来看, 延长或增加幼儿哭闹次数, 影响幼儿的适应能力。 (2) 让家长多关注孩子在幼儿园认识的新朋友, 尤其是同一个社区的小伙伴, 接了孩子后不要着急离开, 让孩子与本班的小朋友多在一起玩, 让孩子尽快熟悉幼儿园的人和事。 (3) 不要用负面语言误导孩子, 让孩子感觉幼儿园是一个恐怖的地方。要求家长不要用“你不听话, 就送你上幼儿园”之类的话, 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恐惧感。 (4) 避免宝宝耍花招, 说幼儿园不好, 某某老师对他不好, 不想上幼儿园, 要求家长坚持天天送, 让孩子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五善意的谎言

初入园的幼儿可能不太适应幼儿园生活, 在中途有哭闹、不愿意吃饭和入睡的现象, 但当家长来接孩子时问起幼儿在园的表现时, 应该先肯定孩子好的表现和成绩, 比如:孩子在园挺好, 表现不错, 吃饭、喝水、睡觉及玩得都挺好, 首先让家长放心, 解除家长的顾虑, 孩子才会更安心, 才能更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走上正轨, 然后进一步向家长提出要求。

六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和主题活动

游戏是幼儿都喜欢的, 这不仅因为幼儿爱玩, 还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 暂时忘记想家。在游戏中有利于促进幼儿自身良好品质培养和个性的形成。如娃娃家的游戏中, 教师可以担当妈妈的角色, 和幼儿互相打电话:“你是谁呀?”“妈妈正在上班, 下了班我来接你”等, 幼儿便在游戏中获得满足感。体育游戏中如老鹰抓小鸡, 老师可以扮演“鸡妈妈”, 孩子们扮“鸡宝宝”, 一个幼儿作老鹰, 通过游戏逐步地使幼儿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乐趣, 体验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和表现自己的成就感。

七准备多种多样的玩具供幼儿玩耍

几乎每个幼儿都喜欢玩具,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色彩鲜艳、安全卫生、美观形象的玩具, 如雪花积木、几何图形积木等, 或带幼儿玩滑梯、过独木桥、跳跳床等大型玩具, 表现好的幼儿, 分发一些诸如小红花、小星星的小礼物, 激发幼儿喜欢、向往幼儿园的感情。

八给孩子创造家的氛围

给孩子创造家的氛围, 让孩子自由地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 耐心对待每一个幼儿, 用爱心拉进他们的距离。静下心蹲下身, 让孩子感觉幼儿园就是自己的家, 老师像妈妈, 小朋友们都喜欢和自己玩。同时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解决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比如鼓励孩子学会自己吃饭、入厕等等, 以避免因为生活上的不适应而产生焦虑。

九用熟悉的音乐吸引孩子, 缩小家园差距

如今的家长都重视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 教师可利用家访了解孩子喜爱的音乐, 幼儿入园初期, 教师可以常常播放这些音乐, 组织孩子一起来听, 特别是当某个幼儿哭闹时, 有针对性地播放一段他在家里喜欢听的音乐, 有助于转移他的注意力, 使他产生对幼儿园的熟悉与亲近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多组织些音乐模仿动作, 如:拍手、走步、打鼓、吹喇叭、鸟飞、象走等, 节奏要稍慢, 力度与速度要均衡, 动作变化要少, 多重复。实践证明, 孩子对这样的韵律活动很感兴趣, 肌肉的大幅度动作能够让孩子身心处于放松、愉悦的状态, 从而减少对父母的想念。

十及时进行家园沟通

主动与家长交流, 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比如:孩子是由谁带大的、日常的习惯是什么、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玩具等, 以更好地照顾幼儿在园的生活起居。

摘要:孩子能否适应幼儿园生活, 是父母对刚入园幼儿最担心和牵挂的问题, 比如孩子在园不会脱裤子怎么办?孩子在园吃饱了没有?睡得香不香、能否融入班集体, 都是父母不放心的。面对着一颗颗牵肠挂肚的心,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怎样做才能让家长放心, 促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呢?本文就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适应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霞.提高小班幼儿入园适应能力的策略[J].早期教育: (教师版) , 2013 (7)

适应策略 篇5

每个孩子在入园前对幼儿园充满着向往:幼儿园里的玩具、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但当他们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或亲人,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时就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反应。

※我们的观察:

笛笛(没有集体生活经验):拉着父亲的手到教室门口,两眼含着面无表情和爸爸说:“再见”。脚步却未移动。在老师地搀扶到一个活动区域的椅子上。老师一边帮她擦拭泪水一边说:“和小布娃娃一起玩吧,。”笛笛接受了娃娃,抱得紧紧的。一直到活动结束都没离开过那儿。

荟荟(没有集体生活经验):还没到教室门口就听到哭声,紧紧拉着奶奶的手不肯进教室,老师试图接近她,她叫得更厉害:“ 我要奶奶”。奶奶把孩子手使劲掰开径直走了。老师抱她进教室,她挣脱老师冲出教室大叫:“奶奶 ,奶奶”。保育员见状就答应她去找奶奶,随后她跟着保育员才稳定下来。

菲菲(一年集体生活经验):在区域活动一角坐着摆弄玩具,玩一会就不停地打量周围的同伴和老师,看见有同伴哭了,就愣着发呆不停地眨眼睛,用手擦拭眼睛,不让眼泪掉下来。

雯雯(一年集体生活经验):抱着妈妈的腿不想进来,老师搀着她的手说,你看幼儿园里多好玩啊(她顺着老师的手看见语言角的墙面上有幢小房子,还有一扇扇窗半开着。“咦,那里面是什么啊”老师顺势拉着她的手一起进教室翻看起来了.

倩倩(一年的`集体生活经验):看见以前在托儿所的小伙伴她很高兴,玩的很投入。片刻保育员来问她要喝水吗,她说:“好的”。保育员搀着她洗手喝点水,忽然从盥洗室传出哭声,老师和保育员忙问:“倩倩怎么了”。孩子说:“我不会小便。保育员说:要小便和阿姨说,我会帮你的,保育员帮着孩子小便后,倩倩又和同伴一起玩了。

从上述案例看到班级中孩子初来园的不同情绪状况的代表。每个幼儿的情绪反应、焦虑程度的强弱是各不相同。我们归纳出几种比较突出的不适应现象。

1.对亲人的依恋

2.生活自理能力弱和语言能力有限使孩子没有安全感。

3.对幼儿园生活作息时间的不适应。

※ 我们的策略:

1.拟订开学初的活动流程。

2.开展形式所样的活动。

3.创设满足幼儿心理需要的环境。

4.播放欢快而活泼的音乐,让孩子欢乐而投入。

5.开展自助式生活活动。

※ 我们的反思:

通过开学一系列帮助新来园的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精神所在。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孩子作为主体,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1.来园虽然只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一个短暂环节,却是初入园幼儿哭闹的重点时段,会对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注重关注每个孩子,采用调整流程、开展户外游戏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对幼儿园有愉悦、亲切的感觉,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开始新的一天的生活和学习。

适应策略 篇6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学习适应性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78-02

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公办小学,我校流动儿童人数占学生总数的55%。我通过对本校8—12岁的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家访,发现他们的学习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表现为中下水平。因此教师不但要考虑到流动儿童已有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而且要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找到他们接受知识的“最佳点”,以促进流动儿童学业的进步。

一、以学习态度的衔接为切入点,提升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学习态度的衔接主要从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听课方法以及暗示法等方面进行。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学会制订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掌握听课要领,是学生学习态度的具体内涵。

首先,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我给予流动儿童积极的期望与要求,在思想上增强他们学习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其次,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我着重培养他们听课、作业、阅读等方面的习惯,培养他们自立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如我们班的林伟煌和王艺菲,这两个孩子的父母都不在身边,忙着做生意,孩子都是寄居在亲戚家里,周末再回家,就算是周末,家长也难以有空陪陪孩子。所以这两个孩子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如说谎、上课时经常说话、作业有时会耍小聪明不完成、学习用品经常会丢三落四等等。我先和这两个孩子的家长谈心,从自身也是家长的角度出发,将心比心,告诉他们生活上能解决温饱就可以了,孩子才是自己的,把孩子接出来,目的都是想培养好他,如果孩子学坏了,赚再多的钱也没意义了。希望家长晚上尽量在孩子睡觉前回家,到亲戚家关心一下孩子,和孩子一起对着作业登记本检查作业做完了没有,检查学习用品收拾好了没有,做到不丢三落四,让孩子每天睡个安稳觉。周六、日要求家长尽量抽空陪陪孩子,可以到书店看看书、可以和孩子锻炼身体等,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们的爱,孩子就会从心里萌发出一个念头:爸爸妈妈对我这么好,我要好好读书学习,长大后回报爸爸妈妈。我再和这两个孩子谈心,让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么忙,都是想赚钱给他们读书,而且家长这么忙还抽空检查你的作业,周六、日还抽空陪你,而我们作为学生,是不是也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呢?他们边说我边记录下来,让他们知道说到就要做到。然后我安排班里学习和行为习惯都比较好的孩子和他们坐,让这些孩子提醒他们、帮助他们。而我在班里更加关注他们,包括学习、生活细节等。这样四管齐下,发现这两个孩子确实变化很大,不再说谎了,作业都做完而且书写很工整,课前还会认真预习,课堂上效果很好了,不懂的还会主动问了,也不再丢三落四了,这两个孩子更加自信阳光了,家长经常给我打来感谢的电话,说孩子变化这么大,真是太感谢老师了,以后他们会继续做好的。此外,我注意引导学生用暗示法让自己满怀信心地去学习。

二、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出发点,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创设交往的情景,让学生学习交往,善于运用鼓励、表扬去调动流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多给他们发言和交流的机会,促进流动儿童充分发挥学习潜力,注意培养和激发流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并创设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取成功的激励,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和成就动机,让他们真正融入到课堂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如我们班的伦伦,他爸爸已经建立另一个家庭了,妈妈肯定很生气,所以经常和爸爸吵架、打架。而打架的时候,伦伦总是抱着妈妈,大叫爸爸别打了、别打了,在这种家庭氛围中的伦伦经常表现出慌恐、呆呆的表情,哪有什么自信可言。我了解了家庭情况之后,除了和伦伦的家长沟通好之外,我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在校生活,尤其是课堂教学,我更多地表扬、鼓励伦论,创设更多的情境让他去说、去交往、去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同学们也更加喜欢他,让伦伦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从而喜欢上学、喜欢同学、喜欢老师,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高了,自信心慢慢就增强了,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了。

三、以完善师生关系为基本点,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参加团队组织、评优评先、参与文体等各项活动及实行奖励处分时平等对待,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己不断积累中找到成长的快乐。我以学生为中心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对待、设身处地地理解,无疑会建立起尊重、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种有利于流动儿童的良好氛围,使流动儿童对我产生亲切之感,达到心里认同、情感相容,从而促进流动儿童良好的学习适应。如我们学校每学期期末的评优评先,期末每个班都会选出若干名“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队干”“优秀少先队员”“进步奖”等。班里的生活委员会用一本记录本真实记录下同学们平时的表现,如卫生情况、作业情况、纪律情况等,期末评比时全班同学会对着自己的期末成绩和这本记录本公平、公正地进行评比,评比结果大家都满意。我们班的“大胖子”徐鑫朝,每次评比完后,他都会兴高采烈地对我说:“老师,老师,我又评上什么什么了,我很高兴啊!”每次我都会对他竖起大拇指开心地祝福他。这种公平、公正的氛围,使孩子们对我产生亲切的感情,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更高了。

四、借助科学的测量工具,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

我借助科学的测量工具,如采用开放式评价或者过程性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可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尤其对学习困难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与个别辅导,如学习方法辅导、应试方法辅导、心理健康辅导,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同时,经常对学生进行家访、与家长保持联系,可以使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减少流动儿童学期中途流失的情况。如我们班的彭奕钦同学,他是三年级从湖南插班过来的,转学前都是姑姑带他的,他的基础比较弱、接受能力又不强,开始还是很头疼的。我了解情况后,经常和他妈妈联系,他妈妈非常配合,我们一起教他学习方法、考试方法,经常和他谈心,让他心里有什么话就说出来,老师、同学和爸爸妈妈能做到的尽量帮助他。慢慢地,他很喜欢学习了,尤其是我的学科,上个学期期末检测,他的品德考了100分,全班第一;语文93分,全班第四。他能考出这样的成绩我是万万没想到的,我情不自禁地打电话和他妈妈分享了,我们都开怀地笑了,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家校合力的强大。本学期期初的家长会我安排他进行了发言,分享他进步之快的心得,他那种自信之感我们都深深体会到了,希望他带着这种自信继续努力,再接再厉!

参考文献:

[1]罗建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评论,2002,(4).

[2]杨雪梅,叶修.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J].四川心理科学,2001,(3).

[3]徐浙宁,郑妙晨.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0,(5).

探索适应地域性特点的通风策略 篇7

建筑通风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科学高效的建筑通风能够有效降低能耗。而要想实现高效通风就必须要选择科学的通风策略。在降低建筑能耗的过程中通风策略显得非常重要。做好建筑通风必须要紧密结合建筑物地区地域性特点来进行设计。

一、东北地区气候的特点

对东北地区建筑通风策略的研究, 首先我们必须要充分掌握东北地区的地域性特点, 尤其是气候特点。笔者认为东北地区对建筑通风影响最大的就是气候。下面, 笔者就来认真分析以下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东北地区是典型的北方气候,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冬冷夏热。东北地区冬夏季温差很大。夏季气温可以达到30度到40度, 而冬季的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30多度。冬夏季的温差不可谓不大。二是风沙中灰尘含量多。由于东北地区气候比较干燥, 而且大风天气多, 在风中灰尘含量非常大。尤其是在冬天东北地区普遍要采用锅炉取暖, 煤炭燃烧过程中排放出的灰尘煤渣等会随着大风漂浮。灰尘天气的出现非常不利于空气更新和转换。此外还要考虑到我国东北地区夏季以东南季风为主, 而东北地区大多建筑是背向东南季风的。这对于建筑物通风非常不利。夏季时, 我国东北地区建筑物本身空气得不到充分更新。建筑物阴影部分的空气质量要差一些。三是东北地区昼夜温差非常大。沈阳地区七八月的时候白天最高温度是35度, 而在夜里最低温度能达到15度。昼夜温差保持在20度左右。此外东北地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室外阳光照射的地方与阴影部位的温差较大。笔者曾经就此问题专门做过调查, 运用主管评价法通过对多位名人士进行专业调查, 发现有将近95%的人, 认为受阳光照射的地方与阴影部位的温差要大。

二、东北地区气候对通风的影响

上文详细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分析此种气候特点对建筑通风的影响。东北地区这样一种冬冷夏热的气候对建筑通风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1) 东北地区气候对通风的好处。东北地区气候对建筑通风的好处主要表现在它的昼夜温差大。建筑物本身具有热惰性, 其本身的降温速度非常缓慢, 与室外相比有很大差距。因而我们可体通过热压作用来进行通风。之所以能够通过热压来进行通风, 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昼夜温差大。例如建筑物东北方向多风的时候, 就可以运用风压来进行通风。

(2) 东北地区气候对通风的坏处。东北地区气候对建筑通风的坏处,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一是夏季吹东南季风的时候那些位于阴影部位的采风口就很难发挥作用。与受光面建筑物相比空气质量有明显差距。二是本来可以在建筑物周围布置水池来降低空气温度, 可是东北地区本身雨水较少, 一年中大多以干旱为主, 在这种环境下, 建筑物周围的水池将丧失原有的作用。三是东北地区夏季太阳辐射能力很强, 建筑物热度系数也很大。建筑物表面温度高, 采风口才入的空气温度也很高, 此时就会使得降温效果大打折扣。

三、东北地区通风策略的确定

在详细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这种气候对建筑通风造成的影响之后, 笔者就来详细论述在此种地域环境下的通风策略。

(1) 东北地区通风策略构思。笔者对东北地区建筑物的通风策略的构思主要是采用空气降温模块与机械辅助自然通风模块来实现的。采风口通过两次过滤后才能进行通风。具体而言, 首先是要设置好采风口。针对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笔者认为要把采风口设置在树阵之下同时还要做好保护措施,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受到污染的空气进入到采风口中, 从而对通风质量造成影响。其次是初次过滤, 在自然风进入到采风口后一般要进行初次过滤。初次过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净化空气。在对空气进行初次过滤的时候还要进行做好防水处理。最后是进行二次过滤。在室内风排出之前一般要进行二次过滤, 针对空气的二次过滤主要是通过高效空气过滤器来进行过滤的。在过滤完毕之后再排出室外。

(2) 通风策略的具体实施。所谓通风策略的具体实施主要指的是对建筑物各种通风装置进行科学设置的过程。建筑物通风装置, 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导风管线, 过滤装置;采风口和出风口。对这些装置进行设计是保证建筑物高效通风的关键。

对导风管线的布置。针对导风管线的布置主要是要根据布置位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材质。针对埋藏在地下3 m处的长达30 m的导线一般要采用选择那些导热性能强且具有一定防腐性能的管材, 之所以要采用这种管材是为了能够实现管内空气与地面空气的充分的热交换。针对入户段的导风管线一般选择耐腐蚀, 保温性能好, 直径在35 mm的PPR管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入室较低温度在进入室内后不至于马上上升。

过滤装置的布置。过滤装置是建筑通风的关键设备, 通风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滤装置的布置。针对过滤装置的布置, 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在室外采风口出要采用初效过滤装置来进行布置;二是针对室内出风口则是要采用高效空气过滤器来进行布置。采用高效空气过滤器进行布置不仅可以保证空气质量, 同时还可以降低工作成本。在对过滤装置进行布置的时候要及时更换设备, 发现过滤装置存在隐患的时候要及时更换。

风机出风口的布置。针对风机出风口的布置主要采用负压排气技术来扩大出风口。笔者经过调查发现风机出风口的长度直径与通风流量有很大关系。当长度直径为1.9时, 扩张后的管道与原来的通风口相比增大了20%。从东北地区建筑通风的经验来看, 采用负压排气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室内环境, 实现高效通风。换句话说, 如果我们想要在通风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低能耗, 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这种负压排气技术。

采风口布置。在对采风口进行设置的时候必须要慎重选择设置高度。在设置高度的时候要考虑到防止树下人为污染进入室内。另外就是在对采风口前的空气过滤器进行设置的时候需要考虑雨水滴溅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工作人员主要是通过设置倾斜盖板来进行防止。在采风口上部设置倾斜盖板, 雨水就可以顺着盖板流下, 而不会对周边设施造成影响。另外还要设置雨水孔及时排水。

四、该建筑策略的优势

笔者认为在东北地区采用这种方式来进行通风, 具有巨大的优势。具体而言, 笔者认为采用以上策略可以实现三个功能:一是建筑能耗将显著降低;二是空气质量将明显改善。

(1) 建筑能耗将显著降低。建筑通风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要在低能耗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的室内通风。可以说降低建筑能耗是在制定通风策略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的策略。笔者认为在东北地区采用上文提到的通风策略, 整个通风系统只需要一部风机就可以实现高效通风。由此建筑能耗将有效降低。

(2) 空气质量将得到明显改善。通过采用以上通风策略通往室内的空气质量将得到显著改善。通过采风口和出风口双重过滤, 严格保证了空气质量。另外周围树阵也能对空气起到净化作用。

五、结语

建筑高效低能耗通风是实现绿色建筑的重要内容,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 人们对建筑物本身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实现绿色建筑就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建筑通风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实现建筑物的高效通风必须要结合本地区的地域性特点来制定通风策略。本文以东北地区为案例详细分析了我国建筑物通风策略的制定。

参考文献

[1]李敏, 杨祖贵.生态建筑中的自然通风设计探讨[J].四川建筑.2006 (4) .

[2]罗斌, 李嘉华.浅层地热 (冷) 通风系统在川西北地区应用的探讨[J].四川建筑, 2006 (3) .

适应策略 篇8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薪酬制度,内控制度,企业文化

一、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管理职能

(一) 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企业必须是从事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为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取盈利, 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营单位;二是产权关系必须清楚, 有的企业所有者就是经营者, 有的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对分离, 但所有者必须明确, 产权关系必须清晰;三是企业内部的所有者、劳动者、经营者等各方利益主体的责权明确, 既相互制衡又有机统一;四是企业行为规范, 依靠法制、内部规章进行运作, 一切有章可循。

(二) 现代企业管理

企业治理机构具有多重功能与任务, 需要履行多样不同的职能。一是计划与预测职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运用综合平衡的方法, 按照社会需要和企业本身条件决定生产经营目标, 制定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 以及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实现计划的措施。制定计划, 就要进行各种预测, 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作出最优决策;二是组织与指挥职能。为了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和计划, 必须要建立一个运行有序、功能独立的领导、组织体制, 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从劳动分工和协作上合理地组织起来, 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而有效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三是监督与控制职能。企业要实现经营目标, 就需要经常把实际情况同原定目标、计划、标准、规章制度等作对比, 及时纠正偏差, 推动工作前进, 促进生产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四是教育与鼓励职能。企业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 利用经济手段 (如工资分配、利润税收、奖金等) 和经济方式 (如经济合同、经济责任制等) 来执行管理职能, 实现按劳取酬, 使广大职工群众为企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此外, 还要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或者建设独特的企业文化来推动企业发展;五是探索与创新职能。在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工作中, 要不断创新, 不断挖掘企业潜力, 搞好继续革新和技术改造, 提高经济效益, 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使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二、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策略

(一) 现代企业薪酬管理

建立全新的、科学的、系统的薪酬管理体系, 使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生存和竞争优势。现代企业的薪酬体系, 应该是在工资的基础上, 纳入各类激励机制, 比如优越的工作条件、良好的工作氛围、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等, 实现工资薪酬和非工资薪酬的有机结合,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这样的薪酬体系应该能够做到:一要实现公平, 能够体现员工的利益, 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 实现员工之间的薪酬公平。纵向层次涵盖决策、执行、操作三个主要层面, 横向类别包含管理、服务、综合、营销、技术、生产等岗位, 都要能实现公平;二要能满足员工发展, 即薪酬是员工工作的体力与脑力支出的回报, 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开支费用, 还应包括员工个人更高层次发展与进步所需的支出, 这样才能使员工得到更好的保障, 不断实现自我发展, 为社会和企业做出更好的贡献;三要能够起到激励作用, 即依据“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思想, 薪酬的差距符合工作绩效的差异, 薪酬的水平对应员工工作的绩效成果, 能够有效激励引导员工行为, 促进提高企业整体绩效。根据管理的权变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企业可以采用宽带型薪酬结构, 减少薪酬等级的总数, 拓宽同一等级薪酬的变动区间, 各种职位等级的工资之间可以交叉, 有利于企业引导员工将注意力从职位晋升或薪酬等级的晋升转移到个人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方面, 给予绩效优秀者比较大的薪酬上升空间;四要符合企业实际, 即企业在制定薪酬时, 既要考虑提高薪酬对吸引人才和激励员工的重要积极作用, 又要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 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 量力而行, 合理控制薪酬总量, 在薪酬的竞争性和经济性中寻找恰当的平衡点。最后要实现动态管理, 即企业的薪酬结构和薪酬水平随企业内外部各种环境和因素变化而进行动态管理, 进而保证薪酬政策的合理性, 保证薪酬的各种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 现代企业内控制度

企业内控是指一个企业为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 协调经济行为, 控制经济活动, 利用企业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 相互联系的关系, 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 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 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按控制目的异同区分, 可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指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 促进经营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

现代企业应当自身实际运用出发, 制定、实行合理的内控制度, 实现对企业的有效控制, 使之能够独立、有序运转。在对控制的对象和内容的规定上, 要体现共同性和个别性的差别, 体现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要求。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共同内容或环节, 应当做出具体规范性的规定, 即统一标准, 共同遵守;而对有差异的内容或环节, 则应当规定得较有原则, 以便各部门有一定灵活性。如财产保护控制制度中建立定期盘点制度, 定期进行财产清查, 杜绝企业财产流失;建立债权债务清理制度, 使企业资金周转良性循环, 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等。

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在具体规范各控制点或控制环节时, 要体现程序性的特点和要求, 要明确与该控制点或控制环节相关方面的操作步骤, 各步骤涉及的部门或岗位所应履行的职责权限。如全面预算管理控制制度的实施过程中, 年初总支出预算下达后, 一般不做调整, 年终不允许超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生产技术条件、运输市场、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者突发性、重大政策性变化以及不可抗力事件等因素, 不得不进行调整时, 必须按照调整程序和审批手续批准后才能进行调整。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支出标准和支出范围, 不得擅自提高支出标准和扩大支出范围。

现代企业内控制度是一个分层次、复杂的大系统, 要在整个系统中确定总的控制目标, 并把目标层层分解到各个子系统中, 实现各自的最优控制;整个系统的控制则通过协调子系统的办法实现。同时, 控制工作要切实依靠制度来实现, 每个层次都只控制下一级的活动, 而不越级去直接控制更下一级的活动, 只有最下一级的控制子系统才直接控制系统的运行, 上级层次的系统只起协调作用。

(三) 现代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 逐步形成的, 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是企业管理的高级形式。企业文化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 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 通过这些功能的发挥, 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企业竞争力。一般来说, 企业文化具有独特性、继承融合性、相对稳定性、发展性等特征。企业文化建设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现代企业的发展依靠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 技术来自于管理, 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因此,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今天的社会经济环境下, 笔者认为, 大力构建现代企业文化成了一个企业能否形成核心竞争力, 能否长久利于不败之地的核心战略。在笔者所供职企业的管理过程中, 我们认为, 要切实做到:一是注重培养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核心价值观能焕发企业全体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由表及里地约束、引导和激励着全体员工的行为乃至整个企业的行为, 形成企业文化的力量, 使企业在日益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二要强化现代管理中的人本意识。企业的发展不能仅靠几个领导者, 而要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通过企业文化来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实施个人职业生涯计划和企业总体目标统一起来, 把它作为建设企业文化的切入点。作为影响和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要素是蕴藏在人脑中的, 因此需要重视知识和知识拥有者, 做到以人为本;三要塑造优秀的企业品牌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市场、是效益、是生命, 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从一定意义上讲, 一个好的品牌在国内代表的是本企业的形象, 在国际上代表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形象。企业建设优秀的物质文化只有创造国内、国际上的品牌, 才能获取持续的竞争平台, 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最后要形成企业的学习力。现代企业竞争的决定因素是核心竞争力, 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源于学习力的提高,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学习力转化为竞争力的过程。企业文化建设应以形成“学习型企业”为目标, 以增强企业的学习力, 这样才能使得企业的员工超越自我, 开拓创新, 实现企业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鸿.浅析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全面预算管理[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5) .

[2]倪学鑫.完善企业制度与建设现代企业——以安徽国有控股重点企业为主要对象的研究[J].江淮论坛, 2003, (2) .

[3]张灵.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财务管理模式的思考[J].企业经济, 2005, (9) .

[4]李炳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与制度安排[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7, (2) .

[5]李雨德.现代企业制度与人本管理[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2) .

适应策略 篇9

一、大学新生适应中存在的问题

1、生活环境适应问题

生活问题无小事, 对于初入大学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新生来说, 衣食住行等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每一个看似平常的问题, 都可能成为阻碍新生迅速适应新生活的突出障碍, 因此生活问题不容小觑。

上大学以前, 特别是高考准备阶段, 大部分新生的衣食住行, 由家人代劳, 不必自己打理, 因而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进入大学之后, 需要自己重新分配和投入精力去处理日常起居, 以往形成的生活习惯被打破, 所以部分新生产生不适感。具体表现为作息时间不固定, 生物钟紊乱, 导致身体不适;还有的新生理财能力较差, 对于生活支出缺乏规划, 频现“月末经济危机”;有的新生盲目参加大学校园内名目繁多的社团活动, 导致自己时间和精力的大量分散, 从而影响专业的学习。

2、心理落差问题

其实, 绝大部分大学新生都会不同程度的心理落差问题。现实中的大学, 与新生向往中的大学都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进入学前, 受到各种影视、文艺作品影响, 新生心目中的大学应该是历史悠久, 处处充满欢声笑语、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 自己可以在校园里大展才华, 独领风骚。可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 学校没有想象中那美丽, 自己也不再是高中阶段的佼佼者, 周围高手林立, 才子佳人众多。无论是外在环境还是自身素质都没有期望中那样美好, 这样的落差足以让人难以接受, 从而产生迷茫和无助的感觉!

3、学习适应问题

学习适应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大学之前的学习目标似乎都是为了上大学而做的准备, 而进入大学后达到了高中三年甚至更久就已树立的目标。新的目标尚未明确, 对所学专业不甚了了, 在一段时间内处于观望阶段, 难免要出现前途茫然的感觉。

二是学习方式不能及时转变。大学除去集中授课, 对学生的学习也就没有了相应的监督。相对于高中阶段, 集中上课时间明显减少, 学习方式更加自由。部分大学新生习惯了被动式的学习方式, 对大学自主式学习和开放式教学无所适从。

4、人际关系困惑

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的交际圈一般较小且相对固定。进入大学后, 新生需要面对更广泛、更复杂的人际关系。一方面, 原有人际关系的逐渐减弱;另一方面, 新的人际关系带来冲击。如何更好的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同时兼顾旧的人际关系, 平衡二者, 都是新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二、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应对策略探讨

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是新生适应教育的开端, 新生报到后入学教育环节是否到位, 关系到学生对学校和所在院系、所学专业以及老师、同学的看法, 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崭新大学生活的正确理解和新的奋斗目标的确立。因此, 学校在有限的时间里, 应对新生的入学教育环节作科学、周全的安排, 引导学生早日适应大学生活。

要针对专业特点, 安排有关人员介绍培养方案、就业情况, 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初步了解、明确努力的方向;并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学习方法, 使之能够有效学习, 顺利完成学业。

2、加强班集体建设

班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活动的基础, 建立良好的班级环境对新生早日适应大学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学生工作者应通过建立学生基础信息库, 通过基础信息库, 对新生基本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走访寝室, 深入食堂、课堂去掌握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 需要尽快建立高效得力的学生干部队伍, 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信息。

3、家庭、社会的积极参与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影响个体社会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大学新生正处在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过渡期, 因此, 新生适应教育, 不仅仅要依靠学校, 更离不开家庭的关心。同时, 大学作为学生逐步走向社会的过渡期, 其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也愈发加深, 所以, 社会对大学生的成长也负有很大责任。

家长不应以物理距离的加大和孩子成年为由对子女的关注有所松懈, 相反更应加强, 要继续给予子女心理上的关心与支持。社会应当积极考虑大学生发展的要求, 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与家庭一道参与到大学新生成长的工作中来。

摘要:进入大学后, 大学新生面临着生活环境变化、学习任务转变、新的人际关系建立等诸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许多学生会表现出适应困难的现象。研究大学新生适应问题, 找到针对大学新生适应障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促进大学新生尽快成长, 学生工作者责无旁贷。

关键词:适应,新生,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青娥、郭珍梅:《浅谈农科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 。

[2]吴颖梅:《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3 (3) 。

[3]应国勇、卢美芬:《当前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反思》,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5) 。

[4]彭志越:《文化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教育建设》, 《高等教育研究》, 1999, (1) 。

适应策略 篇10

1 气候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通过三种途径改变企业竞争的商业环境。一是物理影响。物理影响表现为气候变化影响企业的原材料、设备资产、供应链风险。例如高温、干旱、降水、冰冻等极端天气会影响粮食、渔业、牲畜、木材等原料的产量和质量, 还会影响能源消耗量的波动 (高温天气要求供冷, 低温天气要求供热) ;海平面上升破坏沿海地区生产设备和油气开采设施增加企业生产成本;飓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对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破坏会增加供应链风险。

二是改变政策环境。随着相关气候制度在国际、国家和地区层面的建立和完善, 企业必须把气候监管政策作为制定商业战略重要考虑因素, 例如欧盟2005年开始实施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 (ETS) , 这影响欧盟地区相关企业的财务融资;另外随着各个国家碳税政策的执行, 碳税最终会体现在企业的经营成本上。总体而言, 气候变化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三个方面:通过直接立法的手段, 利用市场机制或排放限额, 给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一个价格;通过政府补贴、研发投入、直接投资等手段加大力度支持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的开发和使用;通过宣传、行业准入、标准体系、碳标识等手段引导消费者向低碳产品和服务方向转变。

三是改变投资和消费。随着气候变化影响越来越大, 投资者和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企业的气候责任情况。例如2002年开始的碳披露计划反应了投资者要求企业关注气候变化问题。2002年只有35家机构投资者要求大型企业披露温室气体排放信息, 而到2010年1月, 美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在年报中披露气候变化带来的实质性风险和机会。消费者气候变化意识的增强会增加低碳产品的消费需求。

2 气候变化对企业影响的风险分析

气候变化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这些风险具体包括:国际贸易风险、国内监管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和形象声誉风险四个方面。

2.1 国际贸易风险

欧盟、美国等地区和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强制性的减排政策, 例如欧盟的航空碳税, 美国曾经提出的碳关税等, 这种风险从根本上说体现了国家在产业层面的竞争, 尤其是低碳领域的竞争。发达国家一直企图利用碳税政策提高本国商品的竞争力。

2.2 国内监管风险

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压力下, 不同国家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减排目标, 例如我国2009年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45%的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 国家将会通过各种措施加强国内碳排放监管。

2.3 自然灾害风险

气候变化增加了对依赖天气条件和运营处于气候脆弱地区行业的自然灾害风险。例如高温、干旱、降水等会影响农业、渔业、旅游业, 极端天气事件引发的自然灾害会破坏沿海地区生产设施, 及公路、铁路、管道等基础设施。

2.4 形象声誉风险

随着投资者和消费者对气候变化风险意识的加强, 企业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态度越来越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声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的企业会具有更加良好的形象, 会被公众认为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形象和声誉。相反, 对气候变化持有消极态度的企业将对企业形象和声誉造成不利的影响。

3 企业现有商业模式的脆弱性

商业模式是指企业赚钱的方式, 其核心是价值创造。客户、产品和服务、基础设施、财务能力是组成商业模式的四个要素。现有商业模式的脆弱性是指受气候变化影响 (物理影响、政策环境影响、利益相关者影响) , 企业现有商业模式的盈利能力降低。商业模式是企业长期积累逐步形成的, 气候变化问题是新问题, 当前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实际经验方面还相对有限, 这是导致企业现有商业模式存在脆弱性的主要原因。例如消费者低碳意识的提高增加了对低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但由于企业基础设施 (如生产工艺与设备) 难以短期内改变, 导致现有基础设施很难以较低成本提供低碳产品与服务 (如火力发电) , 最终会影响企业的利润。

企业资源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根植于企业内部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资源 (工艺、设备、管理水平等) , 企业内部资源不能直接形成价值, 需结合外部环境培育形成内部能力才能创造价值。根据这一理论, 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资源 (如生产工艺、设备、管理水平等) 是在没有碳排放约束的环境下形成的, 产品的碳含量较高, 而企业提供低碳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有限, 因此企业表现出脆弱性。

4 企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四个途径

为适应气候变化问题, 企业可通过以下四个途径逐渐消除脆弱性。

4.1 提高声誉和形象

企业要认识到气候变化是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 认识到气候变化为企业带来的各种风险, 树立低碳发展的战略意识,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有意识地培育企业低碳形象, 提高企业社会责任。

4.2 发展低碳技术

麦肯锡的一项研究表明:到2030年, 大约有1000万吨的二氧化碳当量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减排, 这些技术分布在建筑保温、机动车燃油效率、空调系统、照明系统、供暖系统等各个领域。企业应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 把低碳技术作为提高企业碳生产力的基础。发展低碳技术是企业应对气候变化, 提高碳生产力, 降低碳排放水平最为根本的方法。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 低碳技术正成为一种先进技术, 拥有低碳技术的企业往往在资本市场上具有优势。

4.3 重构价值链

价值链理论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 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 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价值链中不同的活动排放的碳不同, 企业可通过选择原材料、改进设计、优化生产工艺、改进设备、重新设计供应链或配送网络、建立逆向物流等多种方法进行价值链重构, 以降低企业价值链的碳排放强度。价值链重构方法可以把企业的“高碳”基础设施改造为“低碳”基础设施。

4.4 再造商业模式

再造商业模式是指企业可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开发新的低碳产品, 发现新的低碳市场, 通过企业盈利点的重新布局, 从根本上增强企业在低碳竞争中的竞争优势。例如华能集团主要以煤发电为主, 近年来开始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碳捕集与封存等低碳技术, 通过商业模式再造大大提高了华能适集团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5 结论和建议

企业应对气候变化并不必然意味着增加成本和降低利润。根据企业资源理论, 企业应对气候变化增加的成本,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企业现有商业模式存在脆弱性, 环境变化 (气候变化问题的出现) 使得企业现有资源尚未形成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商业模式, 从而产生了脆弱性。企业通过提高声誉和形象、发展低碳技术、重构价值链和再造商业模式, 最终可以通过新的商业模式消除企业的脆弱性, 达到适应气候变化的目的。

为推进低碳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我国不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在“十二五规划”中, 我国承诺到2020年将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碳排放较2005年削减40%~45%。2011年10月, 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 批准北京、上海、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 预计近年将启动碳交易试点, 2015年基本形成碳交易市场雏形。这些工作都要求国内企业亟需进行低碳转型, 通过重构企业价值链, 降低脆弱性, 以适应气候变化。为此, 建议企业:

(1) 制定低碳战略。企业结合行业特点, 深入认识气候变化问题, 制定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目标和任务,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形象。

(2) 打造低碳价值链。深入分析现有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确定关键环节, 通过改善工艺、改进设备、研发低碳产品等达到低碳价值链。

适应策略 篇11

【关键词】微电网;逆变器;下垂控制;控制策略

随着发电技术中对可再生能源和高效清洁能源的使用,微电网的应用越来越重要。分布式发电系统既满足理了日益增长的负荷需求,同时有效的减少了环境的污染。为了有效的解决电源大规模的应用问题,整合发电的优势,有效的减少分式发电的冲击力和负面影响,提出了微电网的概念。对于目前微电网的主要问题,即协调大电网与分布式电源之间的矛盾提出了重要的研究项目,即对于微电网中逆变器自适应下垂控制策略。本文所提控制策略针对现在微电网的实际应用,将微电网的电源、储能装置和控制装置有效的结合,能够有效的用户提供电能和热能。

1.微网逆变器自适应下垂控制

1.1微网控制与大电网控制的不同

微电网被视为是传统电力系统的微型版。电力系统正在全面的发展,对于电力的传输的提高和电力发展的深入,保持电网的稳定性对于电力系统发热安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电网不断的扩大,对于电网的稳定性也就存在很多不足,在技术和设备上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对于系统的稳定也就不同,对于系统运行的随机性,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的影响也就更大,对于电力系统的运行也就显示了很多方面的不足,对于特大型的互联电网的稳定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对于微电网根据微源的类型和渗透深度,负荷特性及电能质量约束条件等,微网控制欲运行策略与传统电力系统有显著的不同,主要原因如下:

(1)对于微电网的魏源就是根据稳态与动态的特征,对于电力的产生单元,与系统的大电网的发电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2)在微电网中出现的单相负荷和单相能源的不同,微电网中控制平衡的单相也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3)对于微电网供电很多时候也就存在对电网的不可控制的情况,对于一些发电单元也就出现了很多的单元执行方法,不能更好的控制。

(4)同时在微电网控制中储存能源的长短的期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经济性也就是对微网的限制,必须要有效的保证微源的接入和断开,确保微电网的正确的运行。

根据上面的原因,对于微电网的控制需要进行从新研究,同时提出更有效的微电网逆变器自适应下垂控制策略。

1.2微网逆变器自适应下垂控制的相关设备

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逆变器自适应下垂控制本身存在的一些固有的问题和缺陷,导致逆变器自适应下垂控制没有正常的工作,例如,一些逆变器自适应下垂控制在微电网功能出现问题,导致系统中的能量管理系统出现问题,同时对于能量管理系统是每个微电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职责是优化微电源的运行。与微网的保护系统和微电源控制系统相比,能量管理系统从整个微网的角度来调度各种装置,因此对于发电和需求的控制是最为有效的。特别是对于微网逆变器自适应下垂控制的相关设施的管理,在对问题处理之后也就有相应的检查措施,要保证微电网能够正常运行。对微电网内部主要包括DG控制器、能量管理器、潮流控制器、继电保护协调器、可控负荷管理器等。

2.微电网中微源控制方法

对于微电网中微源的控制要根据微网中DG单元的运用不同,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对于电源稳定的管理性能,更好的运用V/f控制策略,同时在受到外部影响较大的电源采用PQ控制,达到优化微电网的运行。

2.1 PQ控制方法

微电网建设管理单位内部进行PQ控制管理工作的相关策略进行健全和完善,对于PQ控制主要就是给定功率的电源中输出功率P和Q进行控制,对于电压和负荷的变化进行测试,主要就是有效的保证恒定功率的输出。当使用逆变器进入微电网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即为电网电压,通过调节逆变器的输出电流,从而实现注入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控制。将有功与无功解耦,对电流进行控制,采用PI控制器可使稳态误差为0。利用锁相环技术,可使采用PQ控制的DG能够获得频率支撑。

2.2 VF下垂控制方法

VF下垂控制主要就是对检测的电压和频率的控制,保证其恒定性,在负荷发生变化的时候,对于电源的输出的频率和功跟上节奏变化。对于VF下垂控制的原理是由于测试的微型电源输出的电压和电流,计算相应微型电源输出的瞬间的有功和无功,然后也就要对通过的波频进行平均核算,并与微型电源参数功率进行比较,在最后通过VF下垂控制器,有效的控制微型电源输出的频率和电压。同时给微电网系统带来了更加安全的使用过程,也是电力稳定性的解决方法,通过提高VF下垂控制质量保证了微电网的稳定性,能够充分的提高电力使用的性能。

3.微网综合控制方法的分类

由于分布式发电的迅速发展,微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微网的控制策略也不断的更新改进,其方法非常多,增加微电网保护技术的投入充分的稳定了电力使用的稳定性,同时也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在电力系统的传输中,能够让整个电力系统正常的运行,这也是主动控制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方法。下面按照不同的控制策略对控制方法进行分类介绍。

3.1主从控制

所谓主从控制主要就是对于微电网由上面的主层控制和底层从控制到实际的有效的控制,对于上层控制向下层的控制单元下达命令,在控制的时候需要进行可靠的通信线路采集和控制信息,在对微电网进行控制的时候也就会导致电压的不稳定性,在进行通信和控制软件的故障的时候也就会导致系统出现故障,在对微网进行扩展的时候还会受到通信成本和通信频率的限制。

3.2对等控制

所谓对等控制也就是针对之前微电网采用即插即用式DG的微网提出控制方法,在对微网的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采用对等的模式进行自动的控制,微电网中进行接入或者去掉其中的一个不对微电网产生相应的影响,这也就是对等控制的作用。对等控制也就不需要通过通信环节,可以有效的实现分式电源的即插即用的效果,让微电网使用中更具优势。

3.3基于多代理技术的微网控制

对于微电网中控制的研究,根据很多的技术研究和实践,将传统的电力系统中的代理技术更好的应用到微电网控制系统,代理的治理具有反应能力和自发行为的特点,可以有效的对微电网的分散系统进行控制,满足微电网自适应下垂控制的需要,同时还提供了一个能够控制性能但又不需要经常管理的控制系统,对于相应的智能控制系統也就是现在微网控制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

4.结束语

对于当前微电网逆变器自适应下垂控制研究主要就是对电网的本身控制进行分析,能量管理系统中对控制系统进行优化,需要不断的完善微网控制系统。这也就是需要对微网控制系统进行集中研究,主要对不同微型电网系统的运行和控制;以及独立运行的模式和网络接连的运行模式中,微网智能的频率转化和电压的控制策略进行研究;还要对微电网的分散控制方法进行有效的优化,提高微电网逆变器自适应下垂控制效果。 [科]

【参考文献】

[1]孙孝峰,杨雅麟,赵巍,沈虹,谭广军.微电网逆变器自适应下垂控制策略[J].电网技术,2014(09).

[2]赵宏伟,吴涛涛.基于分布式电源的微网技术[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9,20(1).

[3]郑宏,史玉立,孙玉坤.微电网并网逆变器下垂控制策略的改进[J].农业工程学报,2012(06).

提高新居民子女学习适应性的策略 篇12

我们以海宁市行知小学二至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该校共有学生348人, 其中新居民子女327人, 在新居民子女中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200份。调查主要从学习环境适应性、学习水平适应性和学习心理适应性等三方面展开, 同时进行了部分的学生访谈和教师座谈, 了解到了新居民子女在新环境中学习适应性的现状, 结合调查提出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的若干策略。

一、改善新居民子女的学习环境

1. 稳定的生活环境是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基础

流动性家庭由于缺乏固定的住所, 大多租用民房, 生活条件艰苦, 其子女缺乏可以静心学习的必要环境和条件。调查中, 学生的流动性与学生的学习条件的具备程度有极大的相关性, 所以说学生的流动性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是不利的, 新居民的家庭居住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某种关联性。我们通过调查得知, 有单位公寓住房的学生比租用住房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高出6个百分点。因此建议全社会都要关注他们的居住问题, 尤其是当地政府和企业, 应积极为新居民建造公寓, 这样有利于新居民安心工作, 有一个舒适的家, 让学生有比较安稳而舒适的课外学习环境。

2. 良好的学校环境是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基本条件

学校的制度是学生学习环境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起着促进作用。尤其是一所新的学校, 要想迅速地发展, 就必须及时建立规范的制度, 去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各方面的行为。

师生交往是学生成长比较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良好的课内外教育教学行为有助于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形成和发展。在调查中, 学生对教师下列教育教学行为最不容易接受:依次分别是上课时不让我回答占31%, 把座位放在不合理的地方占29%, 看人打分占22%。因此, 我们认为, 教师教的方式一定要适应学生学的方式, 要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差异客观存在, 城区学校的教学方式不一定搬来就能用, 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变。

生生交往是在校内外的同一年龄、同一生长发育阶段的心理层面的交往, 容易产生共鸣, 有利于学生快速融入到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之中, 从而比较快地适应学习。从调查中得知:58%的学生既能和同乡交往, 也能和当地的学生交流。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喜欢学习的比例明显高于单纯与自己的同乡交往的比例。因此,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扩大新居民子女的交往范围, 营造交往的氛围。同时我们要呼吁社会建立一个让新居民子女和当地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场所。

二、培养新居民子女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1.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手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只有51%的学生有在双休日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 或者能开展其他有意义的活动。所以, 全社会要建立适合新居民子女的校外活动基地。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 在学校学习上, 学生的学习目前还是以个体学习状态为主, 合作性学习比较少。如何提高校内学习的适应性, 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是我们教育的重点。

2. 培养学习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根本

学习状态是一个人学习时心态、身体、学习方法等综合作用下所处的状态。在“你目前的学习状态”的调查中, 有28%的学生认为状态好, 57%认为还可以, 也有14%认为不好。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 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 让后71%的学生尽可能地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回答“当你感觉自己在学习中存在问题时你是怎样改进的”这一问题时, 我们发现, 57%学生有等的思想, 不主动去解决问题, 更有学生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也不知道怎么办。可见, 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多么重要!

三、调控新居民子女的学习心理

我们调查的心理状态主要从学习动机和态度方面展开。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 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 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外部动机指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外, 他们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学习的直接兴趣 (学习兴趣) 、对知识价值的认识 (知识价值观) 、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 (学习能力感) 、对学习成绩的归因 (成就归因) 四个方面。

在“你喜欢上学吗”的调查中, 有84%的同学认为“很喜欢, 又可以学到新知识”, 对学校有认同感;有11%的同学“没有想过, 只觉得上学读书是我现阶段的任务”;还有5%的同学“不喜欢, 又要在学校呆上一天”。

无论是从学生的喜欢上学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信心度来看, 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充满希望, 心理状态是不错的, 因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两方面都不满意, 我们应该从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方面考虑, 对他们进行教育以及心理辅导,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感受到挑战的喜悦。对学困生, 要制订较低的目标, 让他们经过努力就能实现, 产生成功的喜悦。对一些学优生要让他们自己解决难题, 给他们挑战自我的机会, 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

上一篇:藏族青少年下一篇:磨细矿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