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策略

2024-05-20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策略(共9篇)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策略 篇1

一家访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可以叫他们的乳名, 可以减少幼儿对新环境的陌生感。

二哄一哄

对早上入园哭闹的幼儿抱一抱, 或者给一个幼儿喜欢的小贴画或小糖果, 让其以愉快的心情入园, 使父母放松紧绷的心弦, 使父母放心离开。孩子在家中挑选一件最喜欢的毛绒玩具带到幼儿园, 通过物品的传递转移孩子的焦虑情绪。

三讲一讲

主要讲: (1) 利用第一周的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消毒常规, 消除家长担心孩子感染传染病的顾虑。 (2) 讲一讲幼儿园的便民服务措施, 解除家长对担心孩子不会吃饭、入厕的后顾之忧, 使其安心工作。 (3) 讲一讲怎样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经验, 比如晚送早接, 让孩子体验与家人团聚的喜悦, 不要让孩子有被遗忘的感觉, 而对幼儿园产生恐惧感, 逐步适应后按正常接送。

四提要求

要求: (1) 要求家长送幼儿入园后, 立即离开, 不要躲在门、窗后偷看, 或者中途来看, 延长或增加幼儿哭闹次数, 影响幼儿的适应能力。 (2) 让家长多关注孩子在幼儿园认识的新朋友, 尤其是同一个社区的小伙伴, 接了孩子后不要着急离开, 让孩子与本班的小朋友多在一起玩, 让孩子尽快熟悉幼儿园的人和事。 (3) 不要用负面语言误导孩子, 让孩子感觉幼儿园是一个恐怖的地方。要求家长不要用“你不听话, 就送你上幼儿园”之类的话, 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恐惧感。 (4) 避免宝宝耍花招, 说幼儿园不好, 某某老师对他不好, 不想上幼儿园, 要求家长坚持天天送, 让孩子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五善意的谎言

初入园的幼儿可能不太适应幼儿园生活, 在中途有哭闹、不愿意吃饭和入睡的现象, 但当家长来接孩子时问起幼儿在园的表现时, 应该先肯定孩子好的表现和成绩, 比如:孩子在园挺好, 表现不错, 吃饭、喝水、睡觉及玩得都挺好, 首先让家长放心, 解除家长的顾虑, 孩子才会更安心, 才能更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走上正轨, 然后进一步向家长提出要求。

六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和主题活动

游戏是幼儿都喜欢的, 这不仅因为幼儿爱玩, 还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 暂时忘记想家。在游戏中有利于促进幼儿自身良好品质培养和个性的形成。如娃娃家的游戏中, 教师可以担当妈妈的角色, 和幼儿互相打电话:“你是谁呀?”“妈妈正在上班, 下了班我来接你”等, 幼儿便在游戏中获得满足感。体育游戏中如老鹰抓小鸡, 老师可以扮演“鸡妈妈”, 孩子们扮“鸡宝宝”, 一个幼儿作老鹰, 通过游戏逐步地使幼儿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乐趣, 体验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和表现自己的成就感。

七准备多种多样的玩具供幼儿玩耍

几乎每个幼儿都喜欢玩具,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色彩鲜艳、安全卫生、美观形象的玩具, 如雪花积木、几何图形积木等, 或带幼儿玩滑梯、过独木桥、跳跳床等大型玩具, 表现好的幼儿, 分发一些诸如小红花、小星星的小礼物, 激发幼儿喜欢、向往幼儿园的感情。

八给孩子创造家的氛围

给孩子创造家的氛围, 让孩子自由地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 耐心对待每一个幼儿, 用爱心拉进他们的距离。静下心蹲下身, 让孩子感觉幼儿园就是自己的家, 老师像妈妈, 小朋友们都喜欢和自己玩。同时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解决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比如鼓励孩子学会自己吃饭、入厕等等, 以避免因为生活上的不适应而产生焦虑。

九用熟悉的音乐吸引孩子, 缩小家园差距

如今的家长都重视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 教师可利用家访了解孩子喜爱的音乐, 幼儿入园初期, 教师可以常常播放这些音乐, 组织孩子一起来听, 特别是当某个幼儿哭闹时, 有针对性地播放一段他在家里喜欢听的音乐, 有助于转移他的注意力, 使他产生对幼儿园的熟悉与亲近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多组织些音乐模仿动作, 如:拍手、走步、打鼓、吹喇叭、鸟飞、象走等, 节奏要稍慢, 力度与速度要均衡, 动作变化要少, 多重复。实践证明, 孩子对这样的韵律活动很感兴趣, 肌肉的大幅度动作能够让孩子身心处于放松、愉悦的状态, 从而减少对父母的想念。

十及时进行家园沟通

主动与家长交流, 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比如:孩子是由谁带大的、日常的习惯是什么、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玩具等, 以更好地照顾幼儿在园的生活起居。

摘要:孩子能否适应幼儿园生活, 是父母对刚入园幼儿最担心和牵挂的问题, 比如孩子在园不会脱裤子怎么办?孩子在园吃饱了没有?睡得香不香、能否融入班集体, 都是父母不放心的。面对着一颗颗牵肠挂肚的心,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怎样做才能让家长放心, 促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呢?本文就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适应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霞.提高小班幼儿入园适应能力的策略[J].早期教育: (教师版) , 2013 (7)

[2]许烨.对小班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研究[J].幼儿教学研究, 2011 (12)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策略 篇2

张璐伟

北京市北京工业大学幼儿园

摘要: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幼儿和社会的交往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有的幼儿在父母面前天不怕、地不怕,可是一到生人较多的场所便藏前躲后、畏头畏尾。刚入园的幼儿,大多数不能适应集体生活,常常哭着喊着要妈妈,闹着要回家。有的还不吃饭,不午睡,整天哭闹不止,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家长也忧心忡忡,因此,帮助幼儿顺利渡过入园适应期显得尤为重要。

新入园的幼儿爱哭闹的原因,主要是幼儿感到爱的缺乏和环境的陌生,对幼儿来说,从家庭来到幼儿园,是生活上一个大的转折,本来他们在家里习惯有很多人围着他转,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在幼儿园里却要和同伴分享老师的爱,本来在家总是独享玩具、食品,现在却要与同伴分享;在家里,周围的环境那么熟悉,那么习惯,一到幼儿园,一切都是那样陌生,于是产生不安全感。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们尽快是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主要总结以下方法:

一、入园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做好心理准备,在未入园之前家人给幼儿铺垫好思想准备,告诉幼儿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生活以及游戏的场所,多说一些幼儿园的情况和好处,增加幼儿对幼儿园的好感和向往,使幼儿有想来幼儿园的欲望,此外还可以带幼儿到将要上的园所参观玩耍。这样提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对于幼儿以后上幼儿园更好的适应环境还是特别有好处的.2.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家尽量让幼儿自己吃饭如厕喝水,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希望家长能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这样他就不会有想依赖别人或者想着别人帮自己做的想法。现在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全家照顾,希望更多的家长明白包办代替并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一些生活技能孩子都能自己做他就不会去想爸爸妈妈这样就减小了依赖的机率。

例如:今年新生入园有个小朋友叫安安,从小婆婆带大的,自己能力比较差,不会喝水、不会上厕所、不会吃饭、挑食特别严重。遇上什么事情都说你给我怎么怎么样、你给我喂我喝水、你喂我吃饭、你帮我洗手、他就丝毫不明白这些都是他自己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就没有自己要做的想法和概念。认为别人帮他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这样无论他碰到什么事情都会想婆婆,因为他不会这些事情都是婆婆帮他做的。这样就增加了他的依恋情节。我在想假如他什么都会,就不会对某一个人这么依恋,没有那么大的依恋分离焦虑也就不会产生。

3、家长的心理做好心理准备幼儿新入园换一个环境生活肯定会有哭闹现象,就算是大人换个环境生活也会有不适应的现象。所以要做好幼儿哭的准备,在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坚定每天送幼儿入园的决心。这样才能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刚入园的时候回家后要给孩子多喝水多吃水果这样避免幼儿上火生病。

4、家长的分离焦虑要克服,幼儿入园不光是幼儿有分离焦虑要克服,家人也有分离焦虑老是担心孩子会不会吃不好?会不会穿的不合适?会不会渴着?会不会饿着?离开家人会不会睡不着觉?会不会受小朋友欺负?等等。永远有好多好多担心,焦虑着急想的上不成班只要孩子没有在眼前家长总是在担心种种焦虑。其实家长大可不必这样孩子的适应能力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强的多。幼儿入园大部分是家长比孩子焦虑,孩子哭家长也跟着哭,孩子哭完该活动活动早就没事儿了但是家长还在焦虑。

例如:和合从小就是爸爸带大的,无论上哪里都带着出去开会也带着,这进幼儿园了和合哭爸爸也跟着哭,孩子哭着看见好玩的好吃的就不哭了,可是爸爸焦虑的上不了班就在幼儿园门外走过来走过去焦虑的走来走去简直是度日如年。其实孩子的适应能力好得多看到幼儿园的新鲜事物早就被吸引过去了。二:转移注意力

当幼儿入园后,会有哭闹现象严重的会满地打滚儿,有的哭的额头上会起红色的点点。每个孩子面对新环境的表现不一样,有的会大哭,有的特别安静也不爆发,有的孩子还没有反应过来丝毫不意识到上幼儿园了,当幼儿明白过了反倒比那些满地打滚的孩子还爆发的厉害。遇到这些情况时要让孩子发泄出来,这些不好的情绪爆发出来反而会好些。当孩子哭的时候家长会舍不得也跟的掉眼泪。这时候家长应该理性的离开不能感情用事。当遇上哭的幼儿时,先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拿一些好吃的好玩的,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让幼儿缓解情绪。在孩子哭的时候通常嘴巴里总是说我要妈妈我要找婆婆我想要回家,而且是不停的重复这些话一边哭一边说。为了缓解幼儿这些紧张的情绪我们一般都会开解幼儿或者说等着妈妈一会儿来,等着下午就来接你了。刚入园幼儿哭的比较严重不太爱吃饭也不适应环境就是一味的哭泣。这时候老师要想办法让孩子多喝一些水或者吃一些水果什么的,免得孩子生病。用沟通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 幼儿刚入园还不太熟悉可以与幼儿交谈他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比如妈妈叫什么?家住在那里?喜欢吃什么?告诉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让幼儿初步了解。可以带幼儿参观教室以及幼儿园的环境选择幼儿喜欢的地方让他们玩耍。

和家长做沟通了结幼儿的基本情况和兴趣爱好,根据这些照顾幼儿的饮食。让幼儿更好的适应新环境。每天放学和家长简单的说一下孩子的情况。共同配合。可以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在户外大型玩具那里游玩,增加幼儿对幼儿园的好感.六、有的放矢,助新生度过“依恋关”

(一)动之以情法

幼儿对依恋物往往具有较深的感情。为此,教师可从爱护依恋物的角度出发引导幼儿暂离依恋物。比如,给毛毛熊、布娃娃等建立一个“托管所”,让幼儿感到自己的依恋物在“托管所”里“生活”的很安全舒适。我一般是引导幼儿将带来的物品放到托管所里。当幼儿和依恋物暂别后,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有趣的活动,如游戏玩拼图等来充实幼儿的精神世界,否则幼儿可能会索要依恋物。在幼儿索要依恋物时教师应先允许幼儿接触依恋物,然后再想办法让幼儿离开依恋物,比如。张浩博向我索要依恋物汽车后,我看到他把小汽车涂上颜色后,关心地说:你看小汽车被你弄脏了,咱们先洗洗车吧!要不汽车该脏了。没办法赛车了。虽然心有些不干但是还是把小汽车放了回去。

(二)以物代物法

教师可提供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的物体来替代幼儿的依恋物,尤其是那些不安全、不卫生的依恋物。比如四晨安经常将奶嘴吮吸,即使在如厕时也不肯放下奶嘴。为了改变他的这一依恋行为,我先仔细观察四晨安的爱好。经过两天的观察,我发现四晨安特别喜欢看有关巧虎的图画书和动画片。我想何不利用与巧虎有关的物体来解除四晨安对奶嘴的依恋行为呢?于是我自制了一顶可爱的巧虎帽。我拿着巧虎帽对安安说:“如果你同意把奶嘴交给老师暂时保管,我送给你这顶可爱的巧虎帽。”安安犹豫片刻后就和我做了交换。为确保巧虎帽能对暗暗有持久的吸引力,我还设计了一系列关于巧虎的游戏促使他逐渐爱上巧虎帽。为了防止安安对巧虎帽产生依恋行为,我又用巧虎T恤衫巧虎手帕等来替换巧虎帽,然后再逐渐用与巧虎无关而安安又感兴趣的物体来替换巧虎有关的物体。

运用游戏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 用轻松的亲子游戏帮助幼儿逐渐与教师、同伴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亲子游戏能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有助于幼儿良好情绪的形成。一般在新生入园时我们会开展亲子游戏。用丰富的教育游戏帮助幼儿享受幼儿园的生活的快乐,如温暖的肢体接触性游戏、放松的涂鸦游戏、好吃好玩的游戏、温情的娃娃家游戏、快乐的音乐游戏等。这些都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在幼儿园的快乐。

1、给幼儿无微不至的爱,让幼儿在园体验到“家”的感觉

为了使小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我们首先要帮助他们克服由离开父母而产生的焦虑,让他们从依恋父母转变为依恋老师。因此,老师要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一些情况,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入园后,教师应以行动和语言满足他们情绪上的需要,用爱尽快

消除他们的不安心理。老师可以抱抱他们,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蹲下来同他们轻声说,甚至亲亲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可亲可爱,渐渐从依恋父母转变为依恋老师。

有些幼儿不管怎么哄他,都无济于事,整天哭闹不止。对这些特殊的幼儿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切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粗暴、恫吓,以免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其身心健康。如:为了让幼儿得到更多的爱,我们可以在开学的几天里,组织“一对一”大带小的活动,让大班的哥哥、姐姐跟他们同吃、同玩,以弥补班级老师带许多幼儿的不足。

2、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寻找快乐,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我们觉得小班幼儿更是如此,因为好玩是幼儿的天性,丰富多彩的活动最能吸引幼儿、留住幼儿,尤其要以幼儿园同龄幼儿集中的优势,让幼儿感到集体生活的乐趣。

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幼儿。如:为了满足幼儿喜欢户外活动的需求,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去玩大型玩具,如:娃娃城、滑梯、迷宫等,组织幼儿玩沙土等;我们还可以开设活动区,在活动时老师参与活动,并且到各个活动区内照顾组织好孩子。这样孩子们会完全放松地去活动,在自由自在的玩耍中,让他们感受到极大的乐趣和满足。

教师还可以给幼儿讲好听的故事,带他们唱他们喜爱的歌曲,做他们喜欢做的游戏,教师在游戏中充当角色,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小朋友在一起有无限的乐趣。当幼儿在活动中有一丁点儿进步时,教师要及时以肯定和表扬,让幼儿愉快度过每一天。

(三)、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是幼儿将来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走出家庭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物质基础。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儿年代,应当特别主张习惯的养成。”刚入园的幼儿,由于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和不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受不了常规、纪律的约束,而不愿上幼儿园。因此,教师必须教会幼儿必要的自理能力,让幼儿习惯幼儿园的制度、生活和学习纪律。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将常规教育溶于各种活动中。如:许多孩子在入园前没有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教儿歌等方式激发他们自己吃饭的愿望,我们可以采用“喂动物吃饭”的游戏来帮助幼儿掌握吃饭的方法。对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要求,并学会用语言表达。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是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本身的需要。我们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水平,因势利导,因人施教地帮助他们向学前期顺利过渡,为他们在整个学前期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三:不能一味迁就

在孩子入园的阶段可能会遇到比较特殊的孩子,他们会习惯跟着一个老师如果这个他们喜欢的老师在就会比较有安全感,但是不能离开一会儿看不见就哇哇大哭,将对家人的依恋转移到老师身上,在老师身边寸步不离。遇到这样的情况刚开始幼儿跟着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不能一味迁不能毫无原则的退上,老是宠着幼儿,顺着幼儿,该干什么就得让孩子去干什么不能搞特殊化,这样反而是害了孩子。他会比其他的孩子适应的更慢。其实有的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老师或者家人是大家惯的。孩子特别聪明他知道跟谁撒娇有用,知道谁比较好“欺负”。例如:丹尼每天早上来幼儿园的时候都会哭,时间长了我发现妈妈送他的时候他哭,爸爸送的时候就不哭,只要妈妈在就撒娇就哭闹,当家人一走该干什么干什么就跟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六: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和个别性表现

在入园这个问题上还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与个别性的表现,每个孩子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环境有所不同,所以、性格、脾气、爱好、习惯、年龄等都存在差异,根据这一点教师应该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因幼儿来进行因材施教,用不同的办法方式,来对孩子进行了解,针对这些情况,再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帮助幼儿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环境,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快速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并且喜欢上幼儿园,这就更需要教师用加倍的耐心和爱心来对待孩子,让幼儿更好的快乐健康的成长,拥有一个七彩并且快乐的童年时光。放慢脚步等等孩子

幼儿幼儿存在差异性与个别性,教师还应该给幼儿时间和空间,来接受和转化情感。有时候我在想幼儿是一张记忆卡储存卡,你说的话教的东西他们不会马上做出反应他们需要时间来接收,有些话得不断的重复和反复,这样才能储存到他们的记忆卡里,随着时间的累积他们会一股脑将所知道的知识以及才能全给你展示出来。所以放慢你的脚步等等孩子,耐心等待孩子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奇迹。

小班幼儿如何顺利渡过入园适应期 篇3

那么,如何帮助幼儿顺利渡过入园适应期呢?笔者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幼儿园方面

1.熟悉幼儿

暑假对每个幼儿家访,向家长发放问卷表,了解幼儿的个性爱好。同时多和幼儿接触,叫幼儿的小名,牵牵他们的手,通过身体接触使幼儿对老师产生好感,还可以送一件小礼物以缩短距离。在幼儿入园前进行家访,可以通过走进幼儿家庭、走近幼儿,与幼儿建立初步的感情。了解幼儿的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家长的教育观、教养态度以及幼儿在家中的表现,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幼儿入园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老师,了解幼儿园的教育。

2.预入园

预入园,即在幼儿正式入园前,让家长与孩子一起上幼儿园。家访时,我们可以向孩子和家长发出热情的邀请,激发幼儿对幼儿园的向往。预入园那几天,可安排一些有趣的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如:和妈妈一起做小草裙:让爸爸驮着做小乌龟: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手指游戏等等。丰富有趣的亲子游戏会让幼儿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鲜、快乐,使幼儿感性地认识幼儿园的生活,对幼儿园获得美好的第一印象,在心理上制造一种深刻的“首次效应”。孩子与父母一起熟悉幼儿园环境,参加幼儿园活动,在心理上会感到安全、放松。预入园为幼儿早日适应幼儿园新环境提供了“心理安全基地”。

3.分段安抚

分段安抚就是把宝宝的入园分成几个适应阶段。如:吃饭段、午睡段、连续段、正常段,每个适应阶段都用一周的时间来让宝宝逐渐适应。第一周宝宝来园只要能在幼儿园用餐,家长中午来接宝宝在家午睡;第二周宝宝在幼儿园午睡,提前一个小时来接宝宝:第三周正常作息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第一周宝宝特别不适应,上午已哭闹很久,中午回家午睡,可以让宝宝睡个好觉,恢复体力;另外缩短宝宝在园的时间,让家长在心理上也有一个缓冲的过程。第二周经过一个星期的适应,在园吃饭已经形成初步的习惯,这时只要攻克宝宝的午睡问题。家长提早来接,回家还能睡一会。通过分阶段适应,我感觉最大的优势是:让宝宝循序渐进地适应幼儿园生活,让家长感受“人性化”的入园方式。

4.开展有趣的活动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小班幼儿更是如此,因为好玩是幼儿的天性。丰富多彩的活动最能吸引幼儿、留住幼儿,尤其要以幼儿园同龄幼儿集中的优势,让幼儿感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幼儿。例如,为了满足幼儿喜欢户外活动的需求,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去玩大型玩具(娃娃城、滑梯、迷宫等),组织幼儿玩沙土等:我们还可以开设活动区,在活动时老师参与活动,并且到各个活动区内照顾组织好孩子。这样孩子们会完全放松地去活动,在自由自在的玩耍中,让他们感受到极大的乐趣和满足。教师还可以给幼儿讲好听的故事,带他们唱他们喜爱的歌曲,做他们喜欢做的游戏,教师在游戏中充当角色,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小朋友在一起有无限的乐趣。当幼儿在活动中有一丁点儿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幼儿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二、家庭方面

1.做好入园前的准备工作

多讲故事,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同时鼓励孩子把故事讲给别人听。以培养他的勇气和表达能力。多让孩子与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带他到儿童娱乐城,多接触一些陌生小朋友。告诉他幼儿园的小朋友更多,那里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从而引起孩子对幼儿园的向往。了解幼儿园提出的有关教育孩子的具体要求,培养孩子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同时给孩子安排与幼儿园相应的作息时间,缩短家庭与幼儿园生活、卫生习惯方面的距离,使孩子对幼儿园有一定的间接经验。

2.鼓励宝宝多交朋友

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对于孩子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有朋友的陪伴,他就不会对大人离开身边的事情念念不忘了。因此平时可以邀请其他的小朋友和其家长到家中来玩,以促进孩子们之间的友谊。

3.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

不管天气冷热、刮风下雨,都要坚持按时送孩子上幼儿园。如果经常强调客观原因不去幼儿园,会养成孩子怯懦、娇气、任性和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这些行为一旦形成,就很难根除。它不仅会影响孩子上幼儿园的积极性,而且对其性格也会产生不利影响。长大以后,他会把这些不良习惯不自觉地带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因此,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纪律性,培养他坚强的意志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4.及时与老师沟通

如果入园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孩子还是有强烈的害怕和抵触情绪,父母就要注意了。要及时与老师沟通,找出具体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遇。到了困难,或受了批评,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或找出做错事的原因,教育孩子要勇于克服困难,承认并改正错误,做一个坚强的孩子。若发现孩子身体不舒服,可暂时不上幼儿园,在家观察。

浅谈小班新入园幼儿的适应性问题 篇4

一、幼儿初入园时可能会表现的行为

每年的九月份是新生入园的季节,清晨,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新入园的幼儿哭喊着不愿入园,他们紧抱着大人的腿,或拼命的撕扯着大人的衣服,躲闪着老师伸出的双手,仿佛老师是吃人的怪物。幼儿离开家庭,走进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容易出现依恋家人、不愿入园、情绪低落、紧张、、焦虑、害怕、胆怯、不合群、注意力不集中等“不适应症”。

1. 情绪方面。

孩子初入园时,常常出现不安,情绪波动、哭闹等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出现的时间也是不同的。

2. 饮食方面。孩子入园后,可能会出现食量减少,便秘,消化不良等现象。

3. 睡眠方面。少数孩子会出现夜惊、夜哭等现象,经过一段时间自行消失。

4. 行为方面。

入园后,孩子会出现一些行为变化,如依恋增强,行为退缩,胆小,沉默不语,反抗性增强等。

5. 身体方面。少数孩子入园后不爱吃饭,可能会导致暂时性体重下降。

其实,经过上述现象是一个孩子成长所必须的,适应一个新环境本身就是孩子心理成熟的一种表现,家长对此要有足够理解和心理准备。

二、入园焦虑产生的可能原因

幼儿为什么不愿上幼儿园?每年的新生入园,都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哭闹。幼儿为何不愿上幼儿园,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 情感不适应。表现在依赖性强,感情上不满足,有不安全感,离不开父母。

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情感的不适应,其次是新的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2. 生活不适应。表现在应该做的事不会做(如不会吃饭、上厕所等);作息时间与家里不同,表现出规则意识不足。

生活规律的改变是幼儿不愿上幼儿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入园前,幼儿在家自由自在生活,饿了就吃,想玩就玩,起居没有规律。上了幼儿园后,早上要按时上幼儿园,中饭点心要自己吃,游戏活动也有规定时间,这就使幼儿感到很不习惯,因而不愿意上幼儿园。

3. 人际交往不适应。表现在不会交朋友,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与需求。

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角度来看,3、4岁儿童的交往范围还主要停留在家庭中。他们的友谊概念还很淡薄,交往意识不强,较少感受到交往、维持长期友谊关系的乐趣,他们交往的乐趣更多的在于共同的活动,而非感情的联系。

三、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因素

导致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我觉得家庭、幼儿园还有幼儿自身条件者三个方面是主要原因。

1. 家庭因素。

其一,家庭环境。家庭社交环境较为封闭,幼儿在大部分是成人的世界里成长,家长又较少的让幼儿与同龄人相处,在与同龄人相处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生活自理能力也会很差。其二,家庭教养方式。一种是家长过于宠溺孩子,事事顺着幼儿,导致幼儿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合作能力较差,而且这类幼儿往往生活自理能力差。其三,家长接送幼儿的态度。家长往往会因为幼儿的哭闹而不舍,有的长时间呆在幼儿园,有的家长直接把孩子带回家。

2. 幼儿园因素。

其一,幼儿园每个班级的人数超标。现在幼儿园的标准时两教一保,而有些幼儿园的班级人数严重超标,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照顾每一位幼儿。其二,教师的素质。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新入园幼儿,往往会运用恐吓使幼儿安静、不哭闹。其三,幼儿园作息制度不合理与缺少人性化。

3. 自身的特点。

一方面,幼儿自身的性格。如果幼儿性格内向,不能与别的幼儿进行友好交往,甚至躲避其他幼儿,依赖性较强,很少单独活动,也会使得适应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幼儿的自理能力差。由于自身的自理能力较差,幼儿会比其他幼儿更加的被动,幼儿会出现更多的适应性问题。

四、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策略

1. 入园前加强幼儿对环境的熟悉程度。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入园前,带孩子去幼儿园看看,各个教室走走、玩玩,和老师拉拉手,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这样可以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能提高他的安全感,并产生想到幼儿园的愿望。

2. 帮助孩子建立“幼儿园脚本”,就是让孩子在认知上接受幼儿园的一系列行为方式、行为模式及交往规则。

幼儿在3岁左右的时候就形成了有关的关于事件的图示。比如,孩子知道在电影院看电影和休息日去快餐店的表现肯定应该是不同的;在外婆家的表现和在自己家中的表现可以有所不同。孩子进入幼儿园时也会意识到这里的活动规则与其它地方不同。这种不适感既可以激发孩子的信息加工能力,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同时也会增加孩子对这个环境的不适应感和无助感。

3. 建立科学的一日常规和作息制度。

幼儿园的常规对幼儿来说应该是积极的,幼儿一般都能够愉快的接受。新生入园后,老师要用积极的语言描述常规,并讲解示范,这是常规培养的基本方法。应该向幼儿解释理由,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并进行适当的行为训练,一是有助于常规的形成,二是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幼儿园提出的要求,使他们知道现在是在上幼儿园,老师的要求和父母的要求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并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

4. 塑造一个慈母形象,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

幼儿在陌生的环境里,最容易缺乏安全感,而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则是形成安全感的基础。教师应该自觉地把老师和母亲的角色统一起来,而且突出慈母角色,对幼儿充满慈母之情,施以慈母之爱。在和新生的接触中,教师应该始终保持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话语、疼爱的眼神,使幼儿更加亲近教师、喜爱教师,进而感到幼儿园的教师就像妈妈一样可亲可爱,幼儿园就想家一样温暖。

5. 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真正做到家园合作。

新生入园后,除了幼儿有分离焦虑,家长同样也会存在分离焦虑。他们每次在接送时都会向教师询问幼儿在园的情况,而这个时段又是老师特别忙碌的时候。因此,应该为每一位幼儿准备一本《家园日记》,教师每天把幼儿在园的一日情况(包括情绪、进餐、入睡、学习活动、同伴交往等)记录在上面,让家长清楚地知道幼儿在园的表现,使他们对幼儿园、对教师、对幼儿放心。

总之,小班新入园幼儿产生不适应性问题是全社会家长以及幼儿教师共同关注也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幼儿教师要具备一颗博大的爱心,包容之心,对待幼儿要亲切、有耐心,精心准备与幼儿的每一个活动,努力缩小与家园之间的距离,增进师幼之间的感情,取得家长的信任与配合,就能使幼儿逐渐喜欢幼儿园,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希望所有家长和教师能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并及时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这个新环境,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摘要:幼儿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随着家庭结构等因素的变化,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幼儿都出现了入园不适应现象。本文通过对幼儿初入园时情绪、饮食、睡眠、行为、身体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研究,从物质环境、人际环境、活动环境、的差异以及家园对入园适应上的不同认识和引导方式等方面分析幼儿初入园时产生的不适应性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幼儿初入园时不适应性问题的方法以及对家长的一些建议。

幼儿入园适应状况调查 篇5

题目:以幼儿入园适应状况调查为例,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调查对像是幼儿家长。要求:问题类型多样化,解析:可设计七个问题,五个封闭式,一个半封闭式,一个开放式。

问题一:

幼儿在将要入园之前是否进行入园准备(向幼儿讲入园之后的生活等)(问题类型,正误式,也作是否式)

1.是2.否

问题二:

父亲或母亲在送幼儿到幼儿园后,离开的时候幼儿的表现是什么?(问题类型,等级式)

1.幼儿哭闹的厉害,不愿留在幼儿园2.幼儿哭闹的厉害,勉强留在幼儿园

3.幼儿很少哭闹,能留在幼儿园4.幼儿不哭闹,留在幼儿园

5.幼儿开心的留在幼儿园。

问题三:

幼儿回家后谈论在幼儿园内生活的次数是多少(问题类型,数量式)

1,一次2,二次,3,三次,4 四次,5,五次

问题四:

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入园不适应很正常,会慢慢消失,不用去管它,有些家长认为入园不适应应该慎重对待地,做好应对帮助幼儿适应,你怎么认为?(问题类型:择一式,也作选择式)1,同意第一种观点2.同意第二种观点

问题五:幼儿在家的时间你是让幼儿怎样度过的(问题类型:半定案型)

1.让幼儿自由玩耍。2,陪幼儿做游戏

3.给幼儿请家教,4,让幼儿练特长

5.其它

问题六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策略 篇6

入园是小班幼儿其从单一的家庭生活环境迈向集体的社会性生活的第一步,对幼儿发展有重大影响,但是由于幼儿身心发展不健全,适应能力差,绝大多数幼儿入园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障碍,常见的表现有哭闹不止、紧张焦虑不安、不吃不喝、静坐在一角、态度漠然等,这些种种不适应现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初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幼儿早期的分离焦虑,不仅让教师感到棘手,同时也使家长非常担心和忧虑,严重的还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针对这些种种不适应的原因提出相应的策略,提高幼儿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能力,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一、初入园小班幼儿不适应的原因分析

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是生活上的一大转折,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作息制度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宠爱于一身,在幼儿园则要与许多幼儿共同分享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以往独享玩具、食物的特权,变成了与他人分享。在家中幼儿的饮食起居几乎全部由成人包办代替,在幼儿园则开始学习自己照顾自己,学习“劳动”。这些不同和幼儿集体生活中的一些常规要求以及家长的担心焦虑,都会使初入园的小班幼儿感到恐惧、陌生和孤独。

二、提高初入园小班幼儿集体生活适应能力的策略

1.创设温馨宽松的环境,引起幼儿入园的兴趣。环境是造成幼儿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初入园小班幼儿在入园以前,主要接触的是家庭中的人,当他们来到幼儿园,发现好多不熟悉的人和事物,便产生一种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焦虑,会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压力。因此,根据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学初我将活动室装扮一新,并提供各种颜色鲜艳、生动有趣的玩具,让幼儿从入园见到的第一眼起就能被强烈地吸引,感受幼儿园有趣的生活,引起幼儿入园的兴趣。

开学第一天,开展半日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到幼儿园来参加活动,让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参观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的环境,熟悉老师和新伙伴,了解自己所在的班级活动室,通过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粘纸贴在茶杯、抽屉处,以及与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做有趣的亲子游戏等,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初步熟悉和感受了幼儿园有趣的生活。

平时对于哭闹厉害、不接受老师帮助的一些孩子,就要像妈妈一样,用一些身体的语言安抚孩子的情绪,如:蹲下身子抱抱他们、哄哄他们;给他们喜欢的玩具;露出一个小小的微笑;亲切热情地称呼孩子家中的小名等,给孩子以抚慰和鼓励,使初入园的孩子感到温暖和安全,消除孩子的拘谨和陌生,让他们主动轻松地去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幼儿喜欢上幼儿园。小朋友之间互不熟悉,不会相处也是造成幼儿不愿上幼儿园的原因之一。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常常一个人玩耍,没有与同伴一起相处的经验。针对这种情况,组织幼儿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集体游戏活动,让幼儿与同伴之间尽快熟悉,如:在主题《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活动中,通过让孩子唱唱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念念儿歌“幼儿园就像我的家”等活动,使孩子进一步感受到老师像妈妈,幼儿园就像自己的家一样。在平时一日活动中,组织幼儿做一些“抓泡泡”、“躲猫猫”、“找朋友”等集体游戏活动,帮助孩子互相熟悉和了解同伴,体验与同伴游戏交往的快乐。

另外,开展大带小活动,邀请大班的哥哥姐姐来表演节目;一对一结对带着去玩最喜欢的滑滑梯、跷跷板等大型运动器具;哥哥姐姐亲手送上自制的手工礼物等,在活动中让孩子们暂时忘却了家里的亲人,融入到集体的快乐中,也初步尝到了与人交往的快乐,使幼儿更加喜欢上幼儿园。

3.帮助幼儿掌握生活技能,促使孩子适应新环境。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的一个重要原因。入园前,孩子在家自由自在地生活,饿了就有大人帮着喂,冷了就会有大人帮着穿,上了幼儿园后,什么事都要自己动手来,这就使孩子感到不知所措,难以适应。因此,平时在生活中我尽量帮助幼儿,并利用各种方法,使幼儿愿意自己动手。如:进餐,开始许多幼儿都不愿动手,等着我们来喂,后来通过“喂娃娃吃饭”游戏、学习朗诵儿歌“吃饭歌”以及讲“小河马吃饭”的故事等活动,让幼儿知道正确吃饭的方法,懂得自己动手吃饭的道理,餐前经常向孩子们介绍当天的菜谱,说一说菜的色、香、味、来激起孩子的食欲,在用餐时,对幼儿说些鼓励的话,使孩子们在吃饭时能保持愉快的情绪。

其次,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本身较为单调的生活技能训练转化成幼儿乐于参加的游戏活动,如在学穿脱裤子时:我将裤管比喻成山洞,将双腿比喻成火车,教孩子钻山洞的游戏;在学钻被窝时,我将打开被子比作开门,盖被子比作关门;而在学习穿脱衣服时,则通过念一些儿歌,让幼儿记住穿脱衣服的正确方法。如:“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等等。这些方法都是幼儿容易理解接受的,不仅使幼儿较好地掌握了一些生活技能,也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初步感受到自理的乐趣,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也使幼儿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4.取得家长的配合,有利于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孩子将要入园,最放心不下的是家长,他们忧心忡忡,担心孩子口渴了会不会要水喝,不会吃饭怎么办?尿湿裤子了怎么办?……诸如此类的担心和焦虑,对新入园的孩子会产生负面影响。细心做好这些即将入园幼儿的家长工作,让家长全面了解幼儿园及孩子在园的学习和生活,家长才能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从而主动做好孩子入园前的一些准备工作,这是初入园小班幼儿适应能力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开学前,我们首先召开了新生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新生入园须知,如:请家长有意识地给孩子讲讲有关幼儿园的事情,使孩子向往幼儿园的生活,帮助孩子对老师产生好感和信任感,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孩子们的乐园,是他们学习本领的地方,使他们对幼儿园的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培养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等,以便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

其次,通过开学家访工作以及请家长填写幼儿情况表等形式,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帮助家长分析孩子入园不适的种种原因,希望家长能正确对待,积极支持和配合幼儿园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另外经常开展亲子活动,给孩子、家长和教师进一步提供互相熟悉了解的机会,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家长的参与性,增进家长之间、幼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消除幼儿初入园时的陌生及恐惧心理,促进孩子依恋对象的过渡和转移,同时也为今后的家长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是幼儿独立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孩子生活中的第一次重大转折,这次转折会给孩子在生活习惯、行为要求、生活环境方面带来诸多的不适,小班阶段的适应能力教育只是整个幼儿教育中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环。只要遵循这个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依照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因势利导,就能使幼儿很快步入正常的集体生活的轨道,为以后的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幼儿入园适应特征分析及解决策略 篇7

关键词:幼儿,入园适应,心理学,解决策略

这几年幼儿入园年龄越来越小、入园时间各不相同, 这就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 尤其是入园问题, 幼儿入园适应是幼儿园、教师、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现在非常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我已连续几年带小班, 现根据带小班的经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究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心理根源及由此带来的对幼儿生理、心理的影响, 并以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观察心理学理论为依据, 提出幼儿尽早、尽快适应入园的策略。

一、幼儿入园适应时间长短不一

根据这几年带班的观察, 我发现, 幼儿入园适应时间有长有短。

1.很快适应

这类幼儿很大一部分不是由父母亲自所带, 而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保姆所带, 早就离开父母怀抱, 依恋心较小, 知道自己要去一个新环境是必需的, 哭闹是没用的。如我班的李涛小朋友, 他是外地人, 父母在老家, 他一直由姥姥带大, 而且姥姥还带着小姨的孩子, 在家时他也老是自己玩没人管。入园前一天姥姥领着认了一下教室和老师, 第二天姥姥放下他哼哼了一会儿就没事了, 还帮老师安慰别的小朋友。

2.较慢适应

这类幼儿大多是父母不上班一手带大的, 孩子一直在母亲怀抱长大, 依赖心理严重, 让他们离开保护伞真是太难了, 而且孩子摸透妈妈的脾气知道哭闹能解决问题———不上幼儿园, 带自己回家。如我班的孟子尧, 他妈妈生下他后为了照顾他而不再上班, 这样的孩子放到幼儿园妈妈不放心孩子哭闹不止, 入园很长时间了妈妈还是要中午接走, 说自己一下离开孩子不适应, 而孩子知道哭闹就可以不来幼儿园, 致使入园非常困难。

3.刚入园不哭过段时间才不适应

这类孩子双重性格明显, 在今后工作中是会带来“麻烦”的孩子。如我班的乔子瑞一开始入园就没怎么闹而在入园一周后哭闹不止, 怎么哄都不行必须哭闹完才听你说, 性格有时特硬有时又特软, 老做一些过激的事, 很难捉摸。

二、幼儿入园适应的心理学思考

那么, 幼儿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特征呢?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1.基本需要尤其是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

综观幼儿入园适应的种种问题, 究其本质, 是基本需要尤其是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 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是其他高级需要 (如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的需要, 探求新鲜事物的需要) 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拥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 需要由相对固定的成人来照顾, 这是幼儿基本需要的体现。幼儿刚入园时突然和亲人分离, 从早到晚面对的是陌生的教师、小朋友和周围环境, 加上活动的相对不自由和一系列集体生活规则的约束, 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 所以常常哭闹着要找妈妈、爸爸。

2.社会性依恋及分离焦虑的产生

社会性依恋是指个体对和其有密切关系的人 (如父母、亲戚或亲近的人) 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和依赖。与社会性依恋的形成相伴而生的是分离焦虑。一般而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 分离焦虑会减轻并消失。初入园时, 亲人的离开, 陌生的情境, 导致幼儿基本需要的缺失, 激发依恋情感, 再加上生活习惯的不适应与要求的不能及时满足或延缓满足, 分离焦虑就会如期而至。幼儿对亲人的依恋及分离焦虑的产生与成长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及教师的言行关系密切。

3.情绪与机体状态的变化。幼儿入园基本需要的暂时性缺失及分离焦虑的产生必然导致两种结果

(1) 幼儿情绪恶化, 行为失常, 如不停哭闹, 不肯吃饭, 不肯午睡, 大小便解在身上, 等等。 (2) 机体状态的变化, 如夜惊、盗汗、恶心、呕吐、免疫力下降、发热等。如果幼儿长期适应不良, 就会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 成为个体发展中心理问题产生的隐患, 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

三、幼儿入园适应的策略

1.幼儿入园的准备———入园适应的良好开端

幼儿入园的不适应主要是由于环境和人际的陌生导致基本需要的暂时性缺失造成的, 因此, 做好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过渡工作, 缩小家庭与幼儿园生活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1) 扩大幼儿社交范围, 降低幼儿对父母的完全依恋。心理学研究表明, 幼儿对亲人的依恋一方面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 另一方面与幼儿成长过程中接触社会的程度有关。所以, 在幼儿入园前, 家长应有意识地扩大幼儿活动的空间和交往的范围, 使幼儿初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交往的安全感。

(2) 鼓励幼儿主体参与, 缩小家庭与幼儿园的差异。过去对幼儿入园, 我们更重视外部条件的作用, 而忽略了适应过程中幼儿主体 (内因) 的积极作用, 从而导致幼儿只是被动适应。现代教育理念非常强调主体的学习、体验过程。在幼儿入园适应问题上, 我们同样应在了解幼儿、理解幼儿的基础上尊重他们, 关注他们的感受和内心体验。例如, 在入园前带幼儿去幼儿园玩, 让幼儿感受幼儿园上学生活的乐趣, 感受每个教师的和蔼可亲;可让幼儿参与准备入园要用的东西, 要穿的衣服等, 使幼儿体验入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盼望早日入园。

(3) 初步建立师生信任, 形成新的依恋关系。大部分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到一个陌生的环境 (幼儿园) 、见到陌生的人 (教师) 会有安全感, 通常也不会产生分离焦虑。因此, 可以让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提前入园, 使他们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 把精力放在认识和探索新奇的事物上, 产生兴趣并建立人物依恋。另外, 在家长的帮助下, 幼儿通过提前入园与教师在潜移默化的交往中建立起信任关系, 等到正式入园时, 幼儿有了新的依恋对象, 与父母的告别就相对容易多了。

(4)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形成良好的生活技能。分离焦虑的产生有时还与幼儿的生活能力差, 在幼儿园不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关。这种适应不良同样也会引起幼儿心理上的紧张。所以, 在入园前, 家长应该给予幼儿生活技能上的指导, 如要求幼儿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饭, 不随意走动;指导幼儿在大小便时自己脱、穿裤子, 自己洗手, 自己睡觉, 认识自己的物品, 等等。另外, 注意创设条件,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晚上按时停止游戏或看电视, 按时漱洗, 按时睡觉, 等等。

2.幼儿入园的渐进———入园适应的有效技巧

(1) 循序渐进, 实现依附对象的转变。幼儿对亲人的依恋是在双方接触的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 同样依恋对象的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这个过程的存在, 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2) 循循善诱, 逐步完善幼儿入园行为。首先, 对于幼儿入园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表现,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其次, 遵循耐心引导、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 教师不要勉强幼儿在刚入园时就很懂礼貌, 说“老师好”, “老师再见”;家长也不要在幼儿入园之初送了孩子就走, 接了孩子就回, 更不能在幼儿不听话时轻率地说出“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之类的话。

3.针对入园适应时间长短的不同应采用不同的策略

(1) 很快适应的幼儿。这类幼儿不仅不会带来麻烦反而能帮老师忙, 对这类幼儿应多加表扬发挥他的优势, 使他有成就感, 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老师需要他的帮助, 这样他就更喜欢来幼儿园。如孟祥宇, 我不断表扬他使他很自豪, 而且表现出我离不开他, 特需要他的帮助, 使他觉得他很厉害必须每天来园帮老师。他特爱来幼儿园, 而且来得都很早。

(2) 适应慢的幼儿。这类幼儿不仅要更加关心, 而且要多做父母工作, 只有取得家长很好的配合才能改变幼儿的心态, 才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幼儿园生活, 这样对家长和幼儿都是最好的。如栾淳善, 在我和他妈妈大量沟通, 让她了解怎样让孩子入园才能让孩子以最快速度适应环境, 才是对孩子最好的。让她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 对幼儿园有信心, 对教师放心。最后在他妈妈很好的配合下, 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幼儿园生活而且越来越爱上幼儿园了。

(3) 刚入园不哭过段时间才不适应的幼儿。这类幼儿应先和家长沟通了解其在家情况, 告诉家长这类孩子入园特点解除家长后顾之忧———孩子为什么现在不愿去幼儿园而一开始愿意呢?取得家长的配合。同时要更多关注幼儿, 多抱抱, 多哄哄, 让幼儿感觉你就是妈妈, 愿意和你在一起, 喜欢和你在一起。如乔子瑞, 当他妈妈了解孩子不愿来园的原因不是来自幼儿园而是来自自己的孩子时, 很好地配合了我们的工作, 使孩子很快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4.家长要积极配合

要解决幼儿入园适应问题, 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家长要统一意见, 坚定信念。幼儿入园之初有些哭闹是正常的, 家长适当地陪伴一下就可离开, 并且相信教师一定有能力哄好。有时候, 幼儿哭家长也哭, 这种情况对幼儿绝对没有好处。有的家长在送完幼儿以后不忍离开, 不时地在门口张望, 这样只能使幼儿刚刚稳定的情绪又产生波动。有的幼儿入园时较少哭闹, 过了三四天哭闹却厉害起来, 家长以为幼儿在幼儿园受了什么委屈, 就暂时不送幼儿入园了, 结果幼儿上幼儿园是“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其实, 幼儿哭闹与反复是正常现象, 家长一定要坚持让幼儿入园, 幼儿一般会在20天左右的时间里适应幼儿园生活。

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探讨 篇8

关键词:幼儿入园,适应不良,原因,对策

幼儿时期无论是在生理、心理还是社会行为上都在发生着强烈而迅速的变化, 这是幼儿真正开始进入社会生活的基本前提。这一时期正是绝大多数幼儿进入幼儿园之时, 因此幼儿入园期是开始实现其个人基本社会化的重要时期, 也是个人身心健康的奠定时期。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的起始点, 他们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 告别家人的呵护, 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扮演新的角色, 开展新的活动。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转变。顺利面对人生面临的第一次环境巨变, 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环境, 相当于成功地迈出了社会适应的第一步。

一、研究对象

本文旨在研究幼儿园入园适应问题, 自然把刚进入园的幼儿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作者选取了一所对入园日期没有严格规定的非公办的乡镇幼儿园, 并从中选取了30名新入园 (刚入园或不到一学期) 的幼儿作为这次的研究样本。他们年龄为2岁~4.5岁, 其中男孩18名, 女孩12名。这次研究得到了幼儿园负责人及幼儿父母的许可, 在调查研究中得到了他们大力帮助, 为我的调查研究提供了便利。

二、研究过程

观察记录表的运用。在研究幼儿入园适应的不良表现时, 需要同时观察记录部分幼儿在幼儿园和在家中的情况。为了让观察更具目的性和客观性, 给研究提供可靠数据, 向部分幼儿家长发放观察记录表。1) 观察记录的维度设计。三个方面:A.自理方面, B.心理情绪方面, C.人际交往方面。2) 观察记录的项目设计和实际操作运用。观察记录的具体内容是参考开放式调查的结果来确定的, 得出幼儿在入园时一些适应不良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其一, 自理方面。 (1) 问题:进餐困难。描述:认为幼儿园的饭菜不好吃, 吃不饱;自己不肯吃饭, 希望让老师喂饭。 (2) 问题:难以午休。描述:不肯睡觉, 要回家睡, 睡觉不踏实, 容易醒。 (3) 问题:排泄异常。描述:容易尿裤子, 经常去厕所, 想大便却不敢讲。 (4) 问题:饮水减少。描述:不喜欢喝幼儿园的水, 喝水量明显下降, 但回家后猛灌。 (5) 问题:生病增多。描述:身体抵抗力明显下降, 三天两头发烧感冒, 生病次数明显增加。 (6) 问题:体重下降。描述:气色不好, 明显瘦了很多, 没有入园前胖了。

其二, 情绪方面。 (1) 问题:经常哭闹不止。描述:每天早上一想到去幼儿园就哭闹不止, 经常因为小事哭鼻子, 看到其他小朋友哭就会跟着哭起来。 (2) 问题:焦虑恐惧。描述:每天在幼儿园门口都要拉着大人的手不放, 看到大人离开会突然放声大哭;经常带着恳求的语气说“妈妈别不要我”“你一定要早点下班接我”;提到去幼儿园, 就大哭。 (3) 问题:反感提及。描述:允许提幼儿园三个字, 不许问在幼儿园的情况, 问其幼儿园的生活时装作没听到。 (4) 问题:沮丧低落。描述:有的经常一个人看着小朋友玩耍, 且看得出心情不好;经常默念“我想妈妈”, 经常一个人掉眼泪, 问其原因却自己闷着不说, 从不回答问题。

其三, 人际方面。 (1) 问题:与教师的关系。描述:不让教师抱, 不让教师碰自己的小书包;对教师的话不理不睬, 不会和教师讲他需要什么, 只能凭老师的观察;不听老师的话, 自由散漫。 (2) 问题:与幼儿伙伴的关系。描述:自己独处, 不爱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 明显不合群;有的有时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 游戏时经常动手动脚;有的因为胆小, 有时被欺负。 (3) 问题:与家人的关系。描述:有的表现出对家长的敌视, 回家后黏着爷爷奶奶, 与爸爸妈妈明显疏离, 在家吃饭不再让妈妈喂而换成了奶奶, 明显与家人不亲昵了。

三、研究结果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 得出幼儿入园初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不良反应。

(1) 焦虑情绪。这是全部幼儿入园初期极为普遍的现象, 且这种焦虑情绪表现为一定规律:幼儿入园与父母分离时焦虑程度最为严重, 户外活动时焦虑程度相对轻微, 焦虑程度随入园天数的增多而降低。

(2) 难以入睡, 拒食同样是幼儿新入园时的普遍表现。不少幼儿新入园时表现为不肯入睡或睡眠不安等情形, 也有不少幼儿拒绝午餐、水果等食物。

(3) 依恋亲人, 哭闹不止。依恋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联结, 是一个人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结的一种倾向。它具有指向性、亲密性、持久性等特点。刚入园的幼儿不懂得请老师和别的幼儿帮忙, 一旦遇上自己为难的小问题便因陷入困境而哭泣, 以哭来求援。同时性格软弱的幼儿常常受到个别调皮幼儿的欺负, 自己无能为力, 所以就以哭来表示反抗。总之, 幼儿自己不小心跌倒, 身体不适, 别人的批评不符合事实等情况, 都可能引起幼儿的哇哇大哭。

因此, 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这些原因, 制定相关对策, 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吕音.家庭环境对2岁~3岁幼儿入园适应性的影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 .

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实践探索 篇9

一、分析“家”“园”异同,弱化幼儿入园焦虑,缩短两者环境差距

通过编制和运用《家庭环境质量表》,对幼儿的家庭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包括物质环境(家庭空间、幼儿游戏区域、隐秘空间等)和教育环境(家长保育教育方式,如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安排、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语言发展、游戏指导等)。对幼儿的家庭设施以及环境、一日作息的安排、午睡、进餐、如厕、安全意识、亲子互动等,以访谈的方式在家访中再进行细致了解。总的分析表明,相对于幼儿家庭环境而言,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幼儿园环境对于幼儿来说还是陌生的。

为最大限度地弱化幼儿园作为“陌生情境”而对幼儿造成的入园焦虑,缩短家庭与幼儿园的环境差距,教师应在假期前制定好开学的环境创设,可将班级的区域环境设计成“娃娃之家”:暖暖小卧室、香香小厨房、有趣盥洗室、百变玩具屋、安静小书屋等,投放洋娃娃、小床、沙发、餐具、毛巾、泡泡球等材料,并且请幼儿带来自己喜欢的玩具、图书投放至不同的区域中,供自己游戏、阅读或者与同伴分享。在墙面上呈现幼儿与父母的“全家福”,如家般的感觉能够帮助幼儿更快地适应新环境,自己的物品更让幼儿有归属感与安全感,在安抚情绪、逐步适应的同时也让幼儿的认知在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得到不断发展。

此外,幼儿园还可借助系统VCR的拍摄,实现家庭与幼儿园微系统之间信息交流的对接,帮助幼儿与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园及班级的环境、一日生活安排等,家长与幼儿在入园前共同观看DV,做好入园的物质与心理准备。

二、运用有效工具,对幼儿进行测定,明确分类指导依据

新入园幼儿进入幼儿园如同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的状态、反应往往会让教师和家长措手不及。《陌生情境下幼儿的行为表现调查表》就是为了了解幼儿在遇到各类不熟悉的人或进入不熟悉的环境时的表现,我们据此设置了“陌生人到家中”“父母带幼儿去陌生的地方或见陌生人”“家访时幼儿的表现”三大类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作为分类指导依据。

在分类指导过程中,笔者所在幼儿园特别编写了《新生入园指导手册》,基于问题进行分类指导,如“孩子到幼儿园后与家长分别哭闹不止怎么办?孩子在幼儿园沉默寡言,不愿意与老师、同伴交流怎么办?孩子不愿意自己吃饭怎么办?”家长与幼儿一样,在入园适应方面也是一名“新生”……让家长了解各种新生入园问题,协助幼儿园做好入园前的充分准备,让幼儿平和地度过适应期,享受美好的幼儿园的生活。

三、在社区制定家庭地图,就近组织亲子活动

家庭地图是建立假期家庭小分队的依据之一,由于小班新生均按学区划分就近入园,我们将一个班级的幼儿的家庭住址输入电脑中,使用网络中常见的地图工具进行定位,把各户幼儿的住址标注在一整张地图中,以就近的原则或在一个小区为划分依据,组成4~6个小分队,每个小分队5户左右家庭,由家长自愿成为各小分队队长,组织相关的亲子活动。

我们为家庭小分队提供了一些可玩性强的集体游戏活动,几个家庭一起参与到其中,形式与幼儿园内的集体规则游戏相仿,幼儿能在其中体验到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谦让、分享、先来后到等良好品质也可从中养成。

四、在幼儿园开设宝宝预备班,提前熟悉环境

宝宝预备班,即在开学之前的两周内,家长带领幼儿来园参加相关游戏活动,让幼儿提前熟悉幼儿园环境,并为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作铺垫,也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初步认识班级同伴,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减少入园后的陌生感。

在新生入园报到日,可进行入园亲子活动。这也是幼儿第一次参加幼儿园的活动,父母的陪伴可以让幼儿更有安全感,更能投入地体验幼儿园的游戏活动,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以动静交替结合的亲子、师幼互动形式,也能进一步让幼儿在感受亲子情感的同时,促进师幼关系的建立。

※“球儿找朋友”:以滚球、传递球的方式让幼儿认识班级里的同伴。

※“幸福一家亲”: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亲子制作装扮全家福,来体验感受不同环境下的亲子情感,熟悉幼儿园的游戏形式。

※“小脚穿大鞋”“猴子上树”:通过运动型的互动方式,及教师的加入,让幼儿再次熟悉教师,感受与教师共同游戏的不一样的快乐。

※“我的幼儿园”:家长带领幼儿自行参观幼儿园,进一步熟悉幼儿园的环境。

五、入园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性干预

(一)实行梯度入园适应体系

利用系统脱敏法帮助幼儿逐渐适应家庭与幼儿园环境的转换。

1. 一日(半日)环节梯度式安排

2.活动形式梯度化连接

安排以音乐、户外为主的自主式一日(半日)活动。

首先,考虑降低幼儿在园的过渡环节,如盥洗、喝水以及搬椅子在活动室之间的转换。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这些过渡环节的内容都是生活自理的一部分,而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生活自理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因此,在活动中适当地省略过渡环节,以减少因为过渡环节过多而造成对幼儿活动的中断,或因此而引起的自卑感所带来的焦虑情绪。以自主的形式让幼儿根据需要自主地选择种类及相对时间段进行盥洗、喝水、吃点心。

其次,以自主性游戏占幼儿在园活动的主要内容,让幼儿在自主选择中熟悉环境、熟悉同伴、熟悉幼儿园一日生活。如第一周来园时间段幼儿进行自主的区域活动,在每一次与材料的互动中认识熟悉班级的玩具、每个区域的布局、摆放,并在游戏中自行发展交往,认识部分同伴等。

再次,将音乐贯穿于一(半)日活动中。实践证明,音乐对于安抚、平复幼儿情绪有比较明显的治愈效果,因此可以尝试将音乐融入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环节之中,减少幼儿的入园焦虑。比如早上一走入班级便能听到欢快音乐的迎接,在音乐伴随下进行自主探索,操作玩具材料来熟悉班级环境,《在钟表店里》的音乐响起时结束自主游戏活动,尝试学会整理玩具,进入下一环节;在幼儿的过渡环节中,让音乐游戏《散步》《碰一碰》《小红帽》《开火车》等陪伴幼儿,通过音乐适应相应的规则,避免消极等待;用音乐节奏《我的小手》《开始和停止》等来帮助幼儿面对陌生环境时语言和肢体的表达;午餐和午睡环节分别加入柔美舒缓的音乐《水边的阿狄丽娜》《摇篮曲》《杜鹃圆舞曲》,用音乐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户外活动从入园开始。由于刚入园的幼儿存在情绪问题,担心这些情绪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幼儿的安全,教师一般的做法是开学第一周将游戏活动安排在室内,其实户外是幼儿天生的摇篮,到户外去玩游戏,对幼儿的精神是一种安抚和滋养。因此,基于幼儿的天性特点,可在入园初期就设计开展户外活动,如“吹泡泡”“草坪游戏”等,让幼儿感受自由,感受快乐,消除紧张感。

(二)入园适应记录与干预

为使干预效果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在幼儿入园的前几个月,应进行入园适应记录,观察记录表可以由时间、幼儿表现及教师策略三个内容组成,入园前两周对每一位幼儿各个环节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录,后期针对个别适应困难的幼儿进行重复的记录及实施相应的教育策略。一个月后,再对个别幼儿进行后续观察记录,以文字、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记录的形式可以是整体阶段性观察记录,即以幼儿入园适应量表为评分依据,根据所观察记录的幼儿行为表现,对每一位幼儿适应表现进行评分,分析处理对照班与实验班在不同阶段的整体适应趋势与情况;也可以是个别持续化观察记录,即对于个别适应困难的幼儿,呈现不同阶段的适应情况,从适应不同困难方面,针对其家庭环境质量、气质类型等进行个案分析,总结相关策略。

此外,为使干预措施取得成效,还必须注重家庭的配合,建议家长配合梯度入园时间安排,坚持送幼儿入园,积极与教师交流交换信息。

总之,要使幼儿入园适应工作取得成效,必须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对幼儿入园前各个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明确分类指导依据,系统安排、指导家庭做好入园准备,架构幼儿在园梯度式的一日生活,形成提升幼儿入园适应的有效措施,实现新幼儿入园“零适应”,以系统解决学前教育的疑难杂症。

上一篇:专利授权量下一篇:跌倒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