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科学探索策略

2024-07-28

小班幼儿科学探索策略(精选12篇)

小班幼儿科学探索策略 篇1

【镜头回放一】在幼儿认识了蒜头后, 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现在我要将大蒜宝宝种在土里, 该怎样放?为什么呢?幼1:应该大头向上放在土里, 因为好喝水。幼2:要横着放在土里, 大蒜宝宝好睡觉。幼3:要把小头放在上面种……接下来, 教师按照幼儿说的三种种法制作了集体记录表格 (如图1) , 并给幼儿准备了标记贴, 请幼儿把自己的标记贴在表格中相应的位置 (如图2) 。然后, 幼儿按照自选的方法种植大蒜。

【镜头回放二】教师将不同种植方法的大蒜分开摆放, 让幼儿观察它们的发芽情况。当有些大蒜开始发芽时, 教师问:大头向上种的大蒜宝宝能发芽吗? (目的是想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得出“大头向上种的大蒜不会发芽”这一结论) 幼1:过几天, 我种的大蒜就能发芽。教师指着幼2大头向上种大蒜的纸杯说:它根本就没发芽, 所以大头向上种的大蒜是不能发芽的。幼2说:多浇点水, 它就能发芽。幼3说:浇水也没用, 老师说的是对的。幼4说:大头向下种的大蒜宝宝才能发芽。……教师见幼儿争论起来, 便改变了预先的教学计划, 将幼儿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 让幼儿讨论交流起来, 并在一个纸杯中用三种方法种植了蒜瓣。过了几天, 教师和幼儿惊奇地发现:三种种植方法的大蒜都发芽了。于是, 在承认自己错误认识的同时, 教师对坚持正确观点的幼儿予以表扬。 (如图3)

【镜头回放三】一名幼儿的罐子里发了一大两小的芽, 这引发了幼儿的争论。一部分幼儿认为是大蒜宝宝的芽, 理由是:别人发的芽长长的, 它发的芽也长;这芽还没长大, 长大了就像了;它有两个芽, 一矮一高……另一部分幼儿认为不是大蒜宝宝的芽, 理由是:它的芽瘦, 大蒜宝宝的芽胖;肯定是野草, 大蒜宝宝只有一个芽;它的芽细细长长的, 太尖了……面对幼儿的争论, 教师拿出一罐大蒜发的芽, 让幼儿与之比较。 (如图4)

【镜头点评】幼儿对植物探究主要关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以及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需求等。种植植物并想要了解它的成长状况, 就要在植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不断地观察、讨论。现来分析一下小班种植活动《种大蒜》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关注幼儿想法, 提供探究选择机会

在《种大蒜》活动中, 教师不仅关注幼儿的想法, 还通过制作记录表、标记贴等活动, 给幼儿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的选择或者想法的机会。在接下来的观察活动中, 一旦幼儿有新的发现, 教师就提供相应的活动记录单, 鼓励幼儿以各种形式进行记录, 并组织幼儿讨论所记录的有关问题。

二、尊重幼儿观点, 适时改变探究计划

在科学活动中, 教师应创设支持和鼓励幼儿探索的活动氛围, 学会倾听幼儿的想法, 对幼儿的想法不要急于是否评价, 而应提供一些材料和方法鼓励幼儿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从而发展幼儿的科学能力, 培养幼儿的科学品性。

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常常会有事先设计好活动计划和目标, 有时往往致使教师难以灵活开展活动。比如, 教师原本想引导幼儿得出“大头向上种的大蒜不会发芽”这一结论, 但不少幼儿却持相反观点。面对这一教学中突发的事故, 教师机智地将幼儿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引导幼儿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辩论。通过辩论和此后的事实证明, 教师的结论是错误的。对此, 教师果敢地承认了自己在认识上的错误, 这体现了教师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态度, 给幼儿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三、抓住偶发机会, 深化探究关注要点

对幼儿在活动中的一些偶发性问题或行为, 教师要予以关注和支持, 及时抓住机会通过交流活动来推进幼儿的探究进程。

交流活动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在集体交流活动中, 教师应将个别幼儿有意义的发现转化为集体关注的问题, 将个体的经验转化为集体的收获。例如, 在个别幼儿提出的“小芽是不是大蒜苗”的话题中, 教师适时地提供了幼儿交流的机会, 将个别幼儿的关注点进行集中和提炼, 将大部分幼儿的思维集中于正在探索的“大蒜苗”活动之中。这可以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拓展幼儿的理解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兴趣。

小班幼儿科学探索策略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颜色并能通过给小动物送礼物体验游戏的乐趣。

2、通过各种游戏增进动作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各种颜色的头饰、地上画好的圈、各种颜色的水粉色及宣纸、各种颜色的玩具、故事《宣纸的故事》、6种小动物及小动物的家

活动过程:

1、《颜色大风吹》的游戏引入课题。小朋友们今天咱们玩一个好玩的游

戏——颜色大风吹,把小朋友们分成六组,每组戴不同颜色的头

饰,我们先请幼儿看看自己的头饰是什么颜色的,然后老师说:

“大风吹红色头饰的小朋友”红色头饰的小朋友就站在圈内,其它

颜色头饰的小朋友则站在圈外用力吹,老师检查有没有错,再替换

不同的颜色。

2、这个游戏好玩吗?好玩!那小朋友们表现的那么好,现在请你们帮个

忙行吗?行!你们看小猪它们家住的是什么颜色的房子,红颜色的,那它们家放什么颜色的玩具?红颜色的,小猫的家是什么………,瞧!这么多颜色的玩具放在一起都混了,那请小朋友们帮帮忙给分一

分,把各种颜色的玩具放在小动物的家里。

3、小动物们热情地邀请咱们去做客,那咱们带什么礼物叱?噢,有了,老师教你们染色,每位小朋友染一幅漂亮的染画送给小动物们,这是

一个好办法:进行染色游戏。

4、利用染好的“小手绢”进行舞蹈表演,《彩色世界真奇妙》

5、小朋友们戴着自己的礼物到小动物家做客——进行区域游戏。

科学区进行调色游戏,观察颜色的变化。

美工区进行涂色各种颜色的水果,各种颜色的碎纸来添色

语言区进行表演,想一想,红色的物体并说出它的作用。

6、进行户外锻炼,各种颜色的队伍进行比赛

效果分析:

小班幼儿科学认读的方法 篇3

关键词:小班;科学认读;关键期;好奇心;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204-02

“科学认读”顾名思义乃认和读的科学方法。实施“科学认读”的难点和重点就在于掌握方法,要因势利导、持之以恒,按照幼儿教育规律施教。幼儿的认知结构的建立是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与外界环境接触,主客体相互作用,从而得以发展。为此,提供幼儿活动的机会和物质条件,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是展开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

一、循序渐进,因势利导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没有早期阅读的经验,认读状况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性。以幼儿为主体的科学识字活动,首先应该从培养幼儿认读的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幼儿认识一切事物的动力和源泉,使用多种方法诱导幼儿自主认读,让认读成为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计划,难度适中。[1]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任务太低,学生觉得缺乏挑战性而不感兴趣;如果难度太高,学生力所难及,又会使学生因遭受挫折而丧失自信,或为避免自尊心的受挫而产生回避倾向。最后,要不断调整和丰富科学认读的过程,循序渐进,使幼儿既具有初步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又能得到多元智能的全面开发和身心和谐发展。

我们首先要选择一些比较常见的简单汉字作为认读的基础,如“大、中、小、人、口、手”等等一些简单好认的字,这些汉字在图书中、大街小巷的广告中幼儿经常可以见到,就有迫切认读的渴望。从“不知”到“知”的认读过程中,幼儿会伴有“茅塞顿开” 般愉悦的情绪体验,正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识字是儿童能够做的,识字是儿童迫切要求的。”接下来把“眼睛、耳朵、嘴巴”等与幼儿休憩相关的字词选为深一层次的阅读内容,这些字所表示的地方幼儿可触、可摸、可看,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幼儿识记也较容易。再如,小班幼儿认读的难点就是句子的练习,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重复性语言较多的句子和儿歌给幼儿认读和练习。如:“宝宝下楼梯,宝宝上楼梯”;“小不点醒了,二胖子醒了,高个子醒了,你醒了,我醒了,大家都醒了(五指歌)。”等等。这种带游戏性的循序渐进认读方式较轻松,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对于不愿参加活动的幼儿,不要施加任何压力,要积极主动地为幼儿创设、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吸引幼儿参与。不能强求每个幼儿在一定时期里,要认字有多少,而在于看幼儿认读的兴趣是否有所提高。

二、针对特点,允许出错

小班幼儿期是整体模式识别能力和自然记忆能力的最高峰,也是学习口头语言、学认汉字的关键期。人们通常认为幼儿学口头语言容易,学识字难,而专家们研究发现的实际情况是:幼儿学认字最容易,然后依次是学听话、学说话、学写字。对于幼儿来说在认字过程中将字形、字音与实物同时联系起来,要比只将语音与实物联系起来容易。因为幼儿把汉字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读,不在乎字的笔画顺序、间架结构,看字就如看一幅画。[2]幼儿识字教学是人类文化教育的遗产,古从今中外皆有之,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三岁时开始识字,四岁大量阅读。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也是四岁就开始读书识字的。识字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的识字教育活动可谓经验丰富。

幼儿记忆的年龄特点是:记得快忘得快,记忆不精确且完整性较差。他们回忆学习过的故事或儿歌时常常会漏掉主要情节和关键词语,认读汉字时也不例外。如整体认识了“嘴巴”这个词语会把单独出现的“嘴”字再认为“巴”。针对于他们这种不经意的出错,我们要给于机会,允许幼儿出错,不能动不动就加以指责,这样会大大挫伤幼儿的自信心;相反的,要对幼儿出现的错误抱以宽容心,平常心,耐心地引导他们正确认读,他们才能让他们有继续学习的动力。例如:幼儿认读“一眨眼”时常出错,他们一看见“眼”字就不约而同地读成“眼睛”。成人要用各种方法让幼儿知道两张卡片的区别:“眼睛”有两个字宝宝,而“一眨眼”有三个字宝宝,特别要让幼儿注意到“一眨眼”最前面的字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字。通过比较认识,幼儿就能轻松认读,不容易出错。

三、激发好奇心,寓教于乐

幼儿的特点是好奇心强、爱玩、好动,因此,把科学认读活动作为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愉快的心情下认读汉字,是学好汉字的关键。[3]陈鹤琴指出:“儿童凡对于一切新的东西就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与新的东西想接近。一接近,那就晓得这个东西的性质了。”要经常开展一系列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吸引幼儿注意力的认读活动。例如:

游戏一:我来说,你来做

玩法:教师读出卡片上的汉字“耳朵”,幼儿则用手摸一摸自己的耳朵;教师出示“小脚丫”三个字的词语,幼儿就跺跺小脚。此游戏趣味性较强,可多次变换字卡顺序,激发幼儿活动的好奇心,让幼儿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下进行认读活动,教师和幼儿都能“乐在其中”。

游戏二:躲猫猫

玩法:出示两张一样的汉字卡片,将其中之一藏到教室的一个角落,藏时请幼儿闭上眼睛,当幼儿睁开后,请幼儿说出“谁”藏起来了,再请说得最快的幼儿去寻找字宝宝。幼儿争强好胜,活动的主动性较高,乐此不彼。

游戏三:猜猜我是谁

玩法:在角色游戏表演中,教师把“熊猫医生”等名称汉字贴在表演者的头饰上,然后就指住头上的汉字问:“我是谁呀?”幼儿就会一起说:“熊猫医生”。随着他们的回答,扮演者一个一个地指出汉字,然后表演故事。借助表演过程,幼儿被深深地吸引了,认读的情绪高涨,气氛热烈,愉快而又不费力地就接受了汉字。

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幼儿有了好奇心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幼儿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教师要鼓励幼儿主动提出问题和有创意的新观点,并且在活动中互动交流和讨论自己的想法,激发幼儿认读的主动性,给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

四、巩固复习,养成习惯

幼儿经常把认读过的材料忘得一干二净,其实认读效果不理想,复习至关重要。[4]复习的常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把全部的时间用来反复识记;另一种是只把部分的时间用来反复识记,而另一部分时间用来尝试回忆。幼儿选择后一种比较有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告诉我们:遗忘的数量随时间的进程而递增,且递增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所以刚认读过的汉字要及时复习,尽量抢在遗忘之前,否则等于重新学习,结果是事倍功半。另外,复习的时间安排要先密后疏:开始复习时,间隔时间要短些,次数要多些,随着遗忘速度减慢,复习时间间隔可以逐渐拉长。例如:刚认读的汉字,一天后复习一次,过两天再复习一次,然后一周后复习一次,最后一个月复习一次就可以了,这样幼儿就不再容易遗忘。

除此以外还需要经常复习,要合理分配复习的时间,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例如:在幼儿午餐时,可以出示认读材料:鱼元、肉、青菜、萝卜、土豆等和午餐食物配对的卡片读物;在音乐游戏中找到反面带有字宝宝的小树叶,送到相应的大树妈妈身边;请幼儿找到家中自己能认识的字宝宝,带到幼儿园语言角来说一说等等。掌握了复习的方法后,学习效果会得到有力的巩固,也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应有固定的时间和幼儿一起复习认识过的字,每次时间不宜过长,五到十分钟即可,但要坚持。再把汉字张贴在活动室相应的地点,便于幼儿识记练习。

五、情境教学,生活即教育

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渗透着汉字,要想方设法地利用自然环境,扩大视野,面向幼儿的生活,通过参观、游览,在实践的过程中直观感知识字。[5]苏霍姆林斯基就十分重视自然情景的教育作用,他经常带领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去细心地观察、体验大自然之美,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幼儿认识事物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无意识心理状态,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兴趣。比如在园内学习中,可以引导幼儿认识大、中、小班班牌、标语,再帮助幼儿认识少量的生字;外出参观时,路边的广告牌、厂牌、横幅、商店招牌、巨型灯箱广告等等都能成为成人有意识教学的课本。

家庭是幼儿人生的始发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向导。幼儿科学识字教育的成功,和家长的密切配合是分不开的。应鼓励父母和幼儿一起认读,幼儿识记效果会更好。在开家长会时要向家长们讲明幼儿科学识字教育的原理和方法,鼓励家长制作字卡,在家里的家电、沙发、门窗、橱柜、装饰物等地方贴上相应的汉字,随时引导幼儿认读。这样幼儿就会爱学、乐学,还能激发孩子和父母交流的积极性。带孩子外出时,也要和孩子一起寻找马路上的汉字。这样,科学认读就自然地走进了孩子的生活。

2001年教育部把“科学认读,发展语言及思维研究”作为“科学教育——开发儿童少年潜能研究”的一个子课题,进行“科学认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对幼儿进行“科学认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这既是幼教改革不断更新的要求,也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 幼儿在学习中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愉快主动的学习者。在认读的过程中,要以《纲要》为准则,牢固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个别差异,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资料

[1] 乔建中.现代心理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2

[2] 沈扬.在区域游戏中激发小班幼儿科学识字的兴趣.科学认读网,2007.12

[3] 唐淑,钟绍华. 中国学前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50

[4] 乔建中. 现代心理学基础.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7

[5] 肖成全. 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0

小班幼儿科学探索策略 篇4

一、解放儿童的空间与时间,架构儿童“自由”心灵

“陶行知思想”指出:要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自由的对宇宙发文,与万物为友。要让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的知识并积极的创造。要满足儿童的探索需要,给孩子充分探索的时间和有目的的创设一个让孩子充满探索欲望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以往我们的教室都会在中间空出一大片集体活动的场地,区域柜和桌椅都沿着教室的四周摆放一圈。乍一看是节约空间,实际在操作过程中,会发现有许多的不便之处。比如,每个区域的场地划分不明显,每次区域活动时都要把桌椅重新摆放。而如今,我们更注重小组化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自由发展。它与以往的集体教学不同的是,既有需要幼儿独立思考和完成的内容,又有合作交流的项目,所以如何合理的设置各区域间的场地,是非常重要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材料柜和作品装饰划分出不同的半开放式学习区域,这样既有私密空间,又增加了区域间的结合。所以,走进我们现在的教室,再也不是那几张光洁的桌椅唱主角,取而代之的是琳琅满目的材料柜,和色彩缤纷的探索物品。

之前,中大班的课程是两课一游戏,如今我们改成了一课一游戏,这就大大提高了孩子游戏探索的机会。孩子们在这样轻松、平等、温暖的环境中自由的探索,能使他们活泼大胆,积极主动,充满自信的学习。这对孩子的人格素养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解放儿童的双眼和嘴巴,满足儿童“创造”发现

“陶行知思想”中提出:应培养儿童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儿童言论自由,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情有疑问。

自然界,是孩子们常常出现自发探索行为的地方。一天雨后的清晨,许多黏黏的鼻涕虫吸附在自然角鱼缸的周围。孩子们在晨间锻炼的时候发现了它们,一时间全围了起来,我也就跟着走了过去。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议论不停,我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正在讨论那一条一条的“小蛇”呢!“老师,这是蛇吗?”“老师,它身上怎么那么粘啊?”“老师,他的粘液好像鼻涕哦!”“太恶心了吧!”对于第一次看见这东西的我,也是很惊讶,我对孩子们说:“这些小虫的身体像蜗牛,但是没有壳,到底是什么,要等老师去查一查才知道。”在课间活动的时候,我为孩子们在网上查了这些虫的知识,原来是蜒蚰,俗称“鼻涕虫”,孩子们听了,都笑着说“难怪它身上黏黏的像鼻涕。”接着,孩子们又了解到了这些鼻涕虫的由来和生活习性。因为孩子们的一个兴趣点,我们班就开展了一次丰富的科学活动,所以的小朋友都全神贯注的听着,我想,这比任何一个预设的科学活动都更有价值。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即使原本的教学活动被打断,不能继续,但是孩子获得了更让他们感兴趣的知识,正切合了“解放儿童”的观点,也符合了指南中强调的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三、解放儿童的双手和大脑,支持儿童“自主”发展

“陶行知思想”中指出:要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和孩子开始了一段养蚕之旅。蚕卵中钻出一条条又黑又小的幼蚕,孩子们的一颗心就都扑在了它们身上。来园前,孩子们亲手采摘嫩嫩的桑叶,擦干净了装在保鲜袋里带来。入园后,孩子们给蚕宝宝们清理“房间”,再给它们铺上新鲜桑叶。历经两个月,蚕宝宝变成了“爸爸妈妈”,又产下了许多黑色的卵。从一粒粒蚕卵到色彩各异的蚕茧,以及后来再收获更多的蚕卵,这其中不仅仅让孩子们了解了蚕的生长,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生活中的直接经验。虽然喂桑叶、清理残渣只是一些小小的举动,孩子们每天细心地照顾这些弱小的生命,慢慢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理解了守护的价值,逐渐地变成了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小家长”。从而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不仅要接纳孩子的探索,更要参与到孩子的探索中去,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科学探索机会和工具,满足孩子多种探索的需要,在生活中做一个处处是“教育”的有心人,从而支持孩子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感知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尝试分辨一些不同的声音。

2、知道耳朵能听声音,要保扩好耳朵。

二、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略多于幼儿人数(会发声的乐器如小铃、铃鼓等,铁罐若干,内装米粒、黄豆、纸团)。

2、空铁罐若干,黄豆、米粒、报纸若干。

3、每人一个小动物头饰。

三、活动过程

1、感知声音。

——请幼儿自由选择桌上的材料进行操作,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听一听都有些什么声音?是怎么听到的?

2、倾听分辨不同的声音。

——教师摇动铁罐,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是否一样。

——分别将黄豆、米粒、报纸装入空罐子中,请幼儿倾听辨别,并根据幼儿用手指指出声音来源的方向。

——小结:耳朵能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声音。

3、讨论怎样保扩耳朵。

——没有耳朵会怎样?

——请幼儿捂上耳朵,教师轻声说话,引导幼儿感知听不见的不方便。——怎样保扩耳朵?(不要对着耳朵大声说话、不要让水流进耳朵或留在耳朵里等)

四、活动建议

1、活动后可带幼儿到产外散步,听一听自然界发出的各种声音。

2、除了游戏“谁的耳朵灵”外,还可带幼儿到产外空地上进行听辨音源的游戏。方法:幼儿戴上头饰遮住眼睛,教师敲击铃鼓或小铃,幼儿根据声音的来源朝相对应的方向前进。

延伸活动:

1、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搬椅子、收拾玩具、脱衣服、脱鞋等。

2、体育游戏:滚大球。准备各种大球1软性材料制成,直径为100厘米)。玩法:①双手推滚大球,边推边跑。②用力把球推出,球向前滚动时,幼儿快跑,追上后继续滚。③两名幼儿距离2米左右,相对推滚大球。④幼儿推滚大球比赛。朝同一方向,同时推滚。

3、游戏:挠痒痒。准备小草、羽毛等轻柔物品。玩法:①幼儿自选一种物品在脖子、脸、手臂等部位轻轻拂过,说说自己的感觉。②在空地上(最好铺有地毯或地板)相互挠痒痒,感受肌肤接触的乐趣。

4、建筑游戏。提供插塑积木若干,引导幼儿拼搭成花、房子、枪等各种形象,互相介绍、展示。

5、美术活动:美丽的泡泡。

6、在日常喝水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知清水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

小班幼儿早期阅读策略初探 篇6

本学期,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力求创设一个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

一、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是开展幼儿早期阅读的前提

心理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最直接的是教师营造的心理氛围。因此,为幼儿早期阅读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一)为幼儿提供优美的语言环境

优美的语言环境能给幼儿一种舒适感、一种美的享受。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很欠缺、词语不够丰富、情感不够突出,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示范,激发幼儿更高的兴趣、更大的求知欲望。

(二)多给幼儿鼓励和表扬

鼓励和表扬是幼儿做任何事情的“良药”,每个幼儿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不仅能给幼儿带来自信,还能激发幼儿更高的积极性。我们要抓住幼儿这一心理,指导幼儿阅读,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及时给予奖励,还可以设置“每周阅读之星”等。

(三)在阅读活动中保护幼儿的想象力

教师应蹲下从幼儿角度理解。同样的图书,不同的人在理解上往往会出现许多细节上的差异。因此,在幼儿阅读图书时,对于故事情节的理解,只要有道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使幼儿从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

(四)因材施教

在幼儿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不仅关心那些能力强的孩子,还要花更多精力关心和鼓励那些能力弱的孩子,给他们提供多看、多听、多想、多讲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宽松丰富的阅读环境,是开展幼儿早期阅读的基础

宽松丰富的阅读环境是“早期阅读”环境创设中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从幼儿阅读兴趣和需要出发,设置图书角,使孩子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一)设立舒适温馨的阅读区

在活动室里,我们为幼儿设立舒适、温馨、卫生的阅读区。在安静且光线充足的角落摆放书架、书袋、地毯、小桌子及一些娃娃玩具,让幼儿在活动间隙或区域活动时间自由选择。孩子在舒适的环境中阅读,感到阅读是一件很舒畅和惬意的事情,很自然萌发阅读兴趣。

(二)提供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图书

在幼儿活动的场所为他们提供随手可取的书籍或其他文字游戏材料,使幼儿随时随地有机会接触书和文字。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图书时更多的是注重图书的外在形式和质地。

三、温馨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是开展幼儿早期阅读的保证

调动家长参与阅读教学,营造温馨的家庭阅读环境是“早期阅读”环境创设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具体做法是:

(一)让家长明白应遵循“早期阅读”的原则

1.兴趣原则:孩子有了阅读兴趣,就会产生更多深入学习的动力。我班童童小朋友对“小老鼠”比较感兴趣,他的父母就从《鼠小弟系列丛书》入手,培养孩子“早期阅读”的兴趣。这样,既使小朋友有了阅读兴趣,又让家长找到了培养小孩阅读兴趣的切入口。

2.生活化原则:生活中现成的“教材”无处不在,而且孩子们对其非常感兴趣。让孩子阅读各种生活用品上的文字,不但能培养他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他们拓展生活空间。如和孩子一起阅读食品包装盒上的字,既可以让孩子很早就学会识字,又会帮助他们认识和辨别更多食品。

3.教育性原则:小班幼儿正处于观察、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但他们对行为的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教他们阅读要注意教育性原则。如草坪、花园边的告示牌就是既方便又有教育意义的阅读材料。

(二)提供早期阅读的家庭指导方法

为家长提供早期阅读的家庭指导方法是激发家长参与阅读教学兴趣,营造温馨家庭阅读环境的重要条件。

讲一讲绘本故事: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分层次为幼儿选择一些多元化的阅读材料讲给幼儿听,可尝试让幼儿复述故事内容或续编故事,这样不仅密切了亲子关系,还使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看一看多元读物:引导幼儿观看动画片之类与视觉刺激有关的多媒体材料,也可教幼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与符号,或逛街时带幼儿认识马路上的交通标志、商店名称、马路路名等,这些多元读物都是早期阅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何提升小班幼儿科学探究兴趣 篇7

一些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把握不准, 致使在组织指导上出现了偏差, 出现了材料的提供未能起到支持幼儿探究和发现的作用、提问没有指向核心目标等弊端;一些教师虽然努力引导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对幼儿有效指导, 但还是暴露出对一些探究环节的作用理解不够, 对各环节应如何指导把握不准的问题, 对各环节中应如何指导经验不足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我们组织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从而也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不感兴趣。

【案例描述】

(1) 在小班的科学活动《沉与浮》中, 教师提供一装满水的盆子和一些石头、铁块、泡沫、积木、小皮球、玻璃球等各种材料。我们让幼儿辨认后, 说:“孩子们, 我们带着这些朋友一起去玩一玩吧。”我们话音刚落, 他们便一拥而上纷纷争抢材料。教师虽然在努力维持秩序, 但那场面仍然比较混乱, 有的幼儿把水洒到地上、同伴身上, 还有为争一个泡沫哇哇大哭的。教师已经无法控制场面了。

(2) 在科学活动《分清左右鞋》中, 教师请小班的小朋友辨别“那只是左鞋, 哪只是右鞋”。有的幼儿一看就知道, 但是有的幼儿无论你怎么解释怎么演示都不能分清楚, 集体辨认左右鞋的时候还是含糊其辞, 教师使劲地指导解说:“左脚穿左鞋, 右脚穿右鞋。”“不能将左边的鞋穿在右脚上, 不然脚宝宝会哭的, 鞋宝宝也不高兴。”

【误区所在】

1.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定位不当

小班幼儿知识点的学习, 是一个操作感知的过程, 最后能不能说出结果, 不是小班科学探究活动最终的目标。在整个活动中, 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感知体验, 教师便基本完成了目标。延伸活动, 可在一日生活中强化引导。

2.活动选材不当

教师若没有选择多种探究材料, 会使实际效果和期望偏差太大,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调动不了小班幼儿的兴趣。

3.指导语过多, 忽略了其探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幼儿。案例中, 教师按照环节顺序, 不准他们乱动。由于教师的指导过多, 幼儿探究活动太少, 总会反复地出现差错。若教师提供了充足的操作材料, 让他们自己探索鞋子, 当幼儿出现问题时, 教师只做旁观者, 更能激发幼儿探究操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以生活教育激发小班幼儿动手学科学的兴趣

好奇心是基础, 是兴趣的先导。我们要在一日活动中注意保护和引导幼儿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对探究周围世界以及学科学、玩科学的兴趣。利用他们内心“我爱科学”的这份愿望, 培养小班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和玩科学的情感。

1.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学科学、玩科学的先决条件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 幼儿是主动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知识经验的建构者。小班科学活动实践中, 我们要注意给幼儿创设宽松和谐, 有安全感, 能大胆尝试和探索的心理环境。这样不仅能激发小班幼儿的探索欲望, 还能使有目的的教育与活动的兴奋点相一致,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是和幼儿建立支持型的朋友关系, 做到热情支持和鼓励幼儿科学探索是很重要的。其次, 我们要爱护幼儿的探索发现“成果”, 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自信心。探究发现活动是师幼之间信息的传递、分享, 也是师幼之间情感的交流、碰撞。我们在科学探索中, 应注意捕捉幼儿的点滴成功, 并及时给予他们鼓励, 使其能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最后, 让家长们积极参与进来。我们根据小班幼儿依恋性强这一特点, 让他们与自己的家人在一起, 他们会更有安全感, 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更高。

2.选择适宜的科学活动内容

我们选择的活动内容一定要从生活中来, 体现适宜性。幼儿学习的宗旨是——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学习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幼儿发展, 必须把握好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3.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小班的幼儿相对比较稚嫩、胆怯, 自信心也很容易受挫。所以, 我们要用心地呵护, 细心地培育, 引领他们步入科学的殿堂。在探索中, 要让幼儿获得成功, 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他们对科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1) 选择可以操作、简单有趣的材料。

小班的幼儿是通过直接接触材料, 再动手操作材料, 然后充分地感知材料, 最后反复地体验材料来学习科学的。

(2) 勤鼓励, 多表扬。

我们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会直接影响小班幼儿的主动参与愿望。

4.努力创设适合幼儿活动的游戏情境

我们要有正确的育人观念,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情境, 真正理解他们的心。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 游戏才是最需要、最生动、最快乐的活动。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小班幼儿的心, 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游戏情境, 使他们在游戏的海洋中展开想象, 深入探究。

对于小班幼儿, 科学教育活动以集体教学为主要的活动形式, 这样有利于幼儿学习和掌握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 对零碎的经验也能进行完整的概括, 从而获得知识技能。

三、初步成效

通过实践, 我们充分地利用资源, 调动了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一日生活中组织简易的科学发现活动, 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不仅能投入探索, 而且还乐此不疲。

(1) 幼儿通过科学探究活动, 能直接感知接触周围的事物, 从而取得早期的科学经验。对他们来说, 早期的科学经验是他们在感知的事物上留下的印象。一个小朋友说:“我看见过鸟有翅膀, 所以鸟会飞, 鱼没有翅膀, 所以鱼只能在水里游。”“风车如果没有风, 它就只能停止休息了。”这些都是幼儿在探索生活时初步习得的基础, 很有意义。

(2) 通过开展简易的科学探究活动, 幼儿逐渐学会了一些接近生活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种植大蒜、饲养蝌蚪、手撕小纸条等。这些简易的能力培养对小班幼儿来说不仅锻炼了探索的观察能力, 还使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了思考, 富有创造性。

(3) 操作探索活动是小班幼儿自主获取知识的途径, 我们有意识地为他们提供机会, 鼓励他们有意无意地运用视觉、听觉等感官发现问题, 并能积极动脑“玩”问题, 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思考能力。在《奇妙的磁铁》活动中, 我们提问:“磁铁是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吸住?”小朋友人手拿着一颗吸铁石这里吸吸, 那里吸吸, 他们都积极地猜测并实验着。俞儒海说:“我发现磁铁可以吸住门把手, 但是吸不住门。”张艺天说:“磁铁能吸住俞伊诺的发夹, 不能吸住她的头发。”张馨予说:“老师, 我发现磁铁能吸住铁丝的。”……活动中没有一个小朋友说“我不会”。这个自我探究活动大大地发展了幼儿的主动性。

四、反思

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小班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 我们深刻体会到, 教师教育观念的提升和创造意识的增强对提高幼儿的探究兴趣是有直接关系的。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探究活动要生活化

小班幼儿的认知是与现实状况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我们激发幼儿科探兴趣时的选材要看得见、摸得着。我们要从幼儿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 运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 以“生活化的儿童思维”鼓励幼儿学习。

2.科学探究活动要自然化

陈鹤琴先生的“大自然、大社会”这个活教材, 是要让幼儿直接到大自然里去探索发现, 直观地感受自然的美丽和奥秘。

3.家园教育效果要理想化

家庭教育, 是以“生活中教”而占据了教育优势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接触的事物, 许多幼儿园是无法接触的, 若家长能够抓住机遇, 适时引导, 那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策略 篇8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可以叫他们的乳名, 可以减少幼儿对新环境的陌生感。

二哄一哄

对早上入园哭闹的幼儿抱一抱, 或者给一个幼儿喜欢的小贴画或小糖果, 让其以愉快的心情入园, 使父母放松紧绷的心弦, 使父母放心离开。孩子在家中挑选一件最喜欢的毛绒玩具带到幼儿园, 通过物品的传递转移孩子的焦虑情绪。

三讲一讲

主要讲: (1) 利用第一周的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消毒常规, 消除家长担心孩子感染传染病的顾虑。 (2) 讲一讲幼儿园的便民服务措施, 解除家长对担心孩子不会吃饭、入厕的后顾之忧, 使其安心工作。 (3) 讲一讲怎样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经验, 比如晚送早接, 让孩子体验与家人团聚的喜悦, 不要让孩子有被遗忘的感觉, 而对幼儿园产生恐惧感, 逐步适应后按正常接送。

四提要求

要求: (1) 要求家长送幼儿入园后, 立即离开, 不要躲在门、窗后偷看, 或者中途来看, 延长或增加幼儿哭闹次数, 影响幼儿的适应能力。 (2) 让家长多关注孩子在幼儿园认识的新朋友, 尤其是同一个社区的小伙伴, 接了孩子后不要着急离开, 让孩子与本班的小朋友多在一起玩, 让孩子尽快熟悉幼儿园的人和事。 (3) 不要用负面语言误导孩子, 让孩子感觉幼儿园是一个恐怖的地方。要求家长不要用“你不听话, 就送你上幼儿园”之类的话, 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恐惧感。 (4) 避免宝宝耍花招, 说幼儿园不好, 某某老师对他不好, 不想上幼儿园, 要求家长坚持天天送, 让孩子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五善意的谎言

初入园的幼儿可能不太适应幼儿园生活, 在中途有哭闹、不愿意吃饭和入睡的现象, 但当家长来接孩子时问起幼儿在园的表现时, 应该先肯定孩子好的表现和成绩, 比如:孩子在园挺好, 表现不错, 吃饭、喝水、睡觉及玩得都挺好, 首先让家长放心, 解除家长的顾虑, 孩子才会更安心, 才能更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走上正轨, 然后进一步向家长提出要求。

六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和主题活动

游戏是幼儿都喜欢的, 这不仅因为幼儿爱玩, 还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 暂时忘记想家。在游戏中有利于促进幼儿自身良好品质培养和个性的形成。如娃娃家的游戏中, 教师可以担当妈妈的角色, 和幼儿互相打电话:“你是谁呀?”“妈妈正在上班, 下了班我来接你”等, 幼儿便在游戏中获得满足感。体育游戏中如老鹰抓小鸡, 老师可以扮演“鸡妈妈”, 孩子们扮“鸡宝宝”, 一个幼儿作老鹰, 通过游戏逐步地使幼儿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乐趣, 体验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和表现自己的成就感。

七准备多种多样的玩具供幼儿玩耍

几乎每个幼儿都喜欢玩具,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色彩鲜艳、安全卫生、美观形象的玩具, 如雪花积木、几何图形积木等, 或带幼儿玩滑梯、过独木桥、跳跳床等大型玩具, 表现好的幼儿, 分发一些诸如小红花、小星星的小礼物, 激发幼儿喜欢、向往幼儿园的感情。

八给孩子创造家的氛围

给孩子创造家的氛围, 让孩子自由地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 耐心对待每一个幼儿, 用爱心拉进他们的距离。静下心蹲下身, 让孩子感觉幼儿园就是自己的家, 老师像妈妈, 小朋友们都喜欢和自己玩。同时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解决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比如鼓励孩子学会自己吃饭、入厕等等, 以避免因为生活上的不适应而产生焦虑。

九用熟悉的音乐吸引孩子, 缩小家园差距

如今的家长都重视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 教师可利用家访了解孩子喜爱的音乐, 幼儿入园初期, 教师可以常常播放这些音乐, 组织孩子一起来听, 特别是当某个幼儿哭闹时, 有针对性地播放一段他在家里喜欢听的音乐, 有助于转移他的注意力, 使他产生对幼儿园的熟悉与亲近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多组织些音乐模仿动作, 如:拍手、走步、打鼓、吹喇叭、鸟飞、象走等, 节奏要稍慢, 力度与速度要均衡, 动作变化要少, 多重复。实践证明, 孩子对这样的韵律活动很感兴趣, 肌肉的大幅度动作能够让孩子身心处于放松、愉悦的状态, 从而减少对父母的想念。

十及时进行家园沟通

主动与家长交流, 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比如:孩子是由谁带大的、日常的习惯是什么、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玩具等, 以更好地照顾幼儿在园的生活起居。

摘要:孩子能否适应幼儿园生活, 是父母对刚入园幼儿最担心和牵挂的问题, 比如孩子在园不会脱裤子怎么办?孩子在园吃饱了没有?睡得香不香、能否融入班集体, 都是父母不放心的。面对着一颗颗牵肠挂肚的心,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怎样做才能让家长放心, 促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呢?本文就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适应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霞.提高小班幼儿入园适应能力的策略[J].早期教育: (教师版) , 2013 (7)

小班幼儿科学探索策略 篇9

我园拥有15首礼仪儿歌, 涉及来、离园礼仪、进餐洗手礼仪、学习运动礼仪等一日生活礼仪的各方面。三个字的儿歌, 幼儿已经能朗朗上口, 所以对于小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 来、离园时已经能主动说“早上好”、“再见”。但在实际生活中, 我发现利用固有的礼仪儿歌培养幼儿多元的礼仪习惯, 能够更深地内化幼儿的礼仪行为, 让礼仪教育达到1+1≥2的效果。

一、喝水礼仪中的谦让教育

在幼儿园, 生活活动包含孩子的喝水、进餐、洗手、入睡等。就喝水方面, 每天幼儿的喝水次数不少于5次。“取一取、接一接、拿一拿、喝一喝、放放好”, 简单的儿歌就让孩子学会了拿杯子接水喝的习惯。而针对简单的幼儿喝水礼仪, 我挖掘出更多的礼仪内涵。

1.喝水之前的谦让教育

每当一个活动结束后, 就开始了幼儿的盥洗时间, 可喝水空间有限, 只能分组去喝, 可让哪组幼儿先去呢? 我把选择权利交给了孩子。于是, 我问孩子们:“如果把你们分为男孩、女孩两组, 你们让谁先去喝水? ”中间有几个带头的孩子争抢着说:“男孩先去”, “女孩先去。”于是我便答道:“这样到最后还是所有的幼儿都去, 挤不下啊! ”这时豆豆来了一句:“还是女孩子先去吧。”柯柯说:“还是男孩子先去, 我们不渴。”听到孩子的话语, 我很开心, 他们已经有了谦让的苗头了。于是, 我给孩子们讲了西方国家的礼节:“男士 (男孩子) 对妇女 (女孩子) 要主动谦让, 电梯门开了, 都是女士先进去, 男士跟在后面进去;入座时, 都是男士为女士拉开椅子, 一切都遵循女士优先。我们的男孩子将来可都要成为绅士, 那现在让谁先去喝水呢? ”男孩们异口同声地说:“女孩先去, LadyFirst! ”现在每次喝水时, 女孩总是先去, 有时也会引导她们让男孩先去。突然发现谦让之花已经在孩子心田悄然发芽。

2.接水过程中的规则教育

接水的水龙头只有一个, 虽然已经分组接水了, 可七八个孩子一起接水, 还是显得很拥挤, 不时就有小朋友打报告说: “她不让我, ”“她把水弄到我手上了, ”“她插队。”于是, 接水过程中的排队规则教育就很重要, 小脚印告诉孩子们要一个一个排好队。当效果不够明显时, 我便询问他们有没有到肯德基里用过餐, 当看到长长的队伍时, 如果你插队了, 其他人会怎么样, 孩子们都会大声说:“别人很生气, 会笑你不懂礼貌。”于是我趁势说:“我们排队接水喝也是同样的道理, 以后你们能够做到一个一个排队接水喝吗? ”孩子满口答应:“能。”

二、进餐礼仪中的服务教育

“洗洗手、选餐具 、慢慢吃、理干净 、放放好”, 这首礼仪儿歌让幼儿对进餐前的准备、进餐过程中、进餐结束后的流程有了明确的认识。但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4+1”家教模式下的独生子女容易有自私、任性 、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 缺少主动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于是, 在实践活动中, 我抓住进餐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进行幼儿服务意识的培养。

1.餐桌的摆放体验合作精神

幼儿进餐的桌子是长方桌, 直接拉出来, 会将桌脚拉断, 必须两个小朋友相互抬。于是, 我便安排力气比较大的两个孩子一起抬桌子, 当孩子们排好餐桌, 我便请所有幼儿一起说谢谢。渐渐地我发现, 每当吃饭前, 总有几个熟悉的身影忙着摆放桌子, 有时还看到那些力气比较小的孩子主动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之中。

2.餐具发放中的主人翁意识

独生子女的家庭, 父母将所有事情都帮孩子安排得周到细致, 以至于很多孩子已经形成了习惯性接受, 忘记了付出和回报。于是, 每组推荐一个小组长, 每天为本组孩子分发勺子, 采用轮流制, 让每一个幼儿都有为他人服务的机会, 渐渐地孩子们都争着当小组长, 进餐时能够主动提醒本桌小朋友吃饭要吃干净, 不要浪费。在这样的活动中, 孩子收获了为他人服务的荣誉感和集体主人翁精神。

三、入睡礼仪中的交往教育

“找小床, 脱衣裤, 钻小被, 睡觉喽! ”入睡礼仪儿歌告诉幼儿整个睡觉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可对于孩子们来说, 入睡前脱衣裤是一件繁琐的事情, 尤其冬天不会脱外裤, 有的孩子脱了半天, 裤子还是在屁股处动也不动, 急的有些孩子在那里抹眼泪。我想一个一个帮他们脱的话, 老师的任务肯定相当多, 何不让孩子相互帮忙。于是, 我给孩子提出了一个好办法, 就是将裤子脱到屁股底下, 然后坐在床上, 请你旁边的小朋友帮忙拉你的裤脚, 于是就能将裤子脱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锻炼了主动交往的礼仪, 我要求孩子用“请你帮我拉一下裤子”的礼貌用语请别人帮忙。刚开始瀚文小朋友羞于表达, 一个人在床上花了5分钟都没有脱下裤子, 急得掉眼泪。他比较内向, 不善于与其他幼儿交流, 于是我着急了, 可又不能违背我说过的话, 我走到他身边, 诱导他说: “冯老师, 请你帮我拉一下裤子。”在啜啜的声音中, 我帮助他完成了。在他躺进被窝后, 我轻轻地对他说:“希望你下次能和旁边的小朋友相互帮忙脱下衣裤。”不知何时起, 我发现瀚文已经能够和旁边的小伙伴开心地相互帮忙脱拉裤子了。

论小班幼儿情境美术活动指导策略 篇10

关键词:小班幼儿,美术活动,情境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美术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依然是教师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游戏法、操作法等教育方法和策略虽然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受传统教育教学观的影响,幼儿园美术活动仍然存在沿袭传统方法按部就班地呈现教学内容,注重美术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等弊端。从而促使美术活动或远离幼儿的生活,或偏离幼儿的真情实感,或使幼儿学习的乐趣淹没在枯燥的技能训练中。因此,怎样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运用良好的策略设计和组织美术活动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情境通常指对人发生作用、产生意义的环境,这种作用与意义源于人与周围人、事、物的“交往”和“对话”。相对于中大班,小班幼儿的思维更具具体形象性,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交往、持续对话中建构着关于这个世界的意义从而获得发展。从此出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从情境教育入手,以各种环境事物为主题,通过运用和创设各种情境,努力将美术活动还原为幼儿自主体验的意义过程。

一、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增强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主动性

自然而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小班幼儿自在生活的场所,也是他们形成经验、获得各种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不仅如此,受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小班幼儿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和情节有创作的兴趣。因此“发掘生活情境在美术活动中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好真实的生活情境,首先要求教师从幼儿生活环境中取材,幼儿园的花草树木、社区里的飞鸟鱼虫、爸爸妈妈、老师同伴……这些贴近生活的各种人、事、物都打动着幼儿,吸引着幼儿,都可以适宜地设计为美术活动的内容。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使艺术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过程。例如,在三八节“漂亮的妈妈”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妈妈在家劳动时喜欢穿围裙,于是有些幼儿就选择了折纸,折成了很多小花粘贴在围裙上,认为妈妈穿围裙很漂亮;有些幼儿还选择了在围裙上画五颜六色的线条,说妈妈喜欢穿有彩色条条的围裙。通过教师的引导,有些幼儿说“妈妈的头发最漂亮,弯弯的,长长的。”于是就生成了“给妈妈设计发型”这个美术活动,幼儿在活动中为妈妈设计了很多种发型,有弯弯的长发,还有短发,还有的把妈妈的头发画成了红色,告诉老师“这是妈妈新染的颜色”。幼儿沉浸在为妈妈设计发型的愉悦中。通过不同内容的美术活动,不仅增强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主动性,而且使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了提升。

利用好真实的生活情境还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与生活情境充分互动,以使其对事物加深理解、丰富表象,便于创作。其有效途径是指导性的观察,通过指导幼儿观察周围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帮助他们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扩展美术创作经验。由于“3岁左右的幼儿大脑兴奋和抑制的发展不平衡,他们容易激动,抑制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只能观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的表面或明显的特征,其观察的印象也是模糊的、笼统的,不能区分事物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对事物的细微差别分辨不清”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学会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等有序观察技巧,并通过启发、迁移等方式引导幼儿关注事物的主要特征并展开想象。此外,教师还要减少约束,尊重幼儿的观察体验,允许幼儿对观察事物做出自己的解释,在提高他们观察思维力的同时,关注幼儿审美感受能力的获得。例如,在组织幼儿进行“给树叶宝宝穿衣服”的涂色活动时,幼儿都将树叶的颜色说成是绿色的,通过教师组织幼儿去户外观察落叶,并且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落叶的颜色和形状,萌萌说:“老师,我捡到的叶子是黄色的。”琪琪说:“老师,我捡到的叶子有绿色还有红色。”还有些幼儿说:“我捡到的叶子是长长的。”还有些幼儿说:“我捡到的叶子像手。”回到教室再组织幼儿进行涂色的时候,有些幼儿在一片叶子上涂上了红色、绿色,还有黄色……每一幅作品都非常漂亮,颜色各异。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不仅感受到了周围生活中的颜色变化,而且还学会了观察,对事物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激发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主动性。

二、构建支持性的人际情境,激发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创造性

人际情境指的是由人际交往所构成的心理环境。虽然从表面上看,模仿在小班幼儿的美术活动中必不可少,但是,作为幼儿表现自我、宣泄情绪的方式方法之一,美术也是幼儿运用多种方式发挥想象,进行个性化思维和自由创造的活动过程,这种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幼儿所处的心理环境。一个开放、包容、互动,能给予幼儿支持的人际情境能促进幼儿自然流露情感,从活动中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在获得美的陶冶和愉悦时独立思考、主动实践。因此,教师首先要给予幼儿情感支持,通过语言、肢体语言等,表达自己的鼓励和肯定,接纳他们各种形式的标新立异和奇思妙想,并且不以作品是否客观、真实为原则评判幼儿,让幼儿感受到被理解的喜悦。例如,在玩色活动中,亮亮用板刷将画纸上的太阳刷成了深蓝色,同桌的小朋友看到后说:“太阳不是红色的吗?怎么变蓝了?不好看。”亮亮说:“那是因为要下雨了,乌云挡住了太阳。”说完,亮亮感觉自己的作品得不到认可,顿时有些失落。教师见到了这种情景,并没有从客观的角度去评价作品,而是表扬了亮亮的想法,并且在全班这小朋友面前讲评了亮亮的作品,表扬了亮亮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教师为幼儿创设的自由、宽松、和谐的人际情境有助于激发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创造性。

除去情感支持,教师还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持和灵活的策略支持,使幼儿随时都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维持创作动机。在区域活动中,几名幼儿在美工区在画“毛毛虫”,幼儿在画毛毛虫的身体时遇到了困难,乔乔着急地说:“老师毛毛虫的身体我画不圆?”教师及时将准备好的一个个毛毛虫身体的圆形卡片给了乔乔,告诉乔乔可以借助小卡片,把圆形小卡片拓印在纸上连起来就变成了一条可爱的毛毛虫了。乔乔高兴地画了一条可爱的毛毛虫,觉得特别满意。教师也参与其中和幼儿一起画,其他幼儿也拿起了老师提供的材料大胆地画了起来。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觉得自己的毛毛虫画的都很棒。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投放活动材料,以平行绘画的形式介入活动中来巧妙应对幼儿的需求。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及时针对活动的难点进行引导,如:毛毛虫的身体是由一个个圆形连接起来的,不要把圆形分开,要不毛毛虫的身体就会断了。孩子们在绘画时就将圆形一个个连起来,并且体会到了活动的乐趣。教师通过语言的引导,帮助幼儿迁移、整合已有经验,进一步启发幼儿在活动中的创造性。

支持性的人际情境不仅取决于教师,也源于同伴。儿童与同伴间的关系和与成人间的关系是儿童世界中两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而同伴关系作为其中的水平关系,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比与成人间的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广泛(Hartup,1989)。虽然美术活动强调个人创作,但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来自同伴的激励和启发,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更能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在美术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多种途径与同伴进行积极交往的机会,引导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学会认识自我、大胆表现自我,通过积极的同伴互动,促进幼儿同伴间灵感的激发与启迪。例如,在“帮助大树妈妈找树叶宝宝”剪纸活动中,有些幼儿将叶子剪成了直线,有些幼儿叶子边剪的不是很光滑,教师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对于剪得比较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并且让这名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剪的叶子,怎样剪才能将叶子的边剪成弧线,这名幼儿边说儿歌边演示:“爬呀爬,爬山坡,爬到山顶下山坡……”幼儿通过借鉴同伴的经验来学习,更能激发参与活动的欲望,促进幼儿同伴间灵感的启迪。

三、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增强幼儿美术创作过程的兴趣性

随着人们对美术活动本质认识的深入,幼儿美术活动与游戏的联系就愈加紧密。“幼儿美术活动,特别是幼儿早期的美术活动,仅仅是一种自发自为的涂鸦行为。幼儿最初并非出于塑造形象而使用工具,更不是利用材质、机理等表达式表现自己内心和客观世界,而是将工具材料视为可操作的有‘意思’的‘玩具’”“幼儿美术活动是幼儿意识和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原始、本能的一种存在方式,是自然状态下自由发生的,是幼儿生命进程不可缺失的游戏活动、简约的审美活动。”美术活动的游戏本质使美术活动游戏化变得顺理成章,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游戏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拉近了美术活动与幼儿现实生活的距离,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学创作,在创作中享受快乐。

游戏化的教学情境首先表现为活动任务游戏化。教师结合活动特点和所需材料等客观要素将教育意图融进一个个幼儿能够扮演或担当的角色活动中。受形象思维的影响,这样的活动总能激发起小班幼儿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成为活动的主体,主动想象、主动操作,从而有效增强了幼儿美术创作过程的情趣性。例如色彩活动“秋天的果实”中,教师利用涂鸦墙为幼儿设计了一个大果园的情境,幼儿化身为魔术师,拿着板刷自由自在的为果园里的水果宝宝涂颜色,给果树妈妈和树叶宝宝换衣服;在绘画活动“好大的毛毛虫”中,教师先请幼儿扮演毛毛虫,引导幼儿发现毛毛虫的特点:身体是一节一节、圆圆的,并且每个圆都连在一起,在之后的绘画中幼儿从“让毛毛虫快长大”的想法出发,反复画圆的枯燥无味荡然无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美术活动中往往过于注重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一定程度上轻视了幼儿美感和初步审美能力的培养。但是,美术技能也是顺利进行美术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美术活动中,游戏化的教学情境还表现为技能传授游戏化。教师在引出技能知识点、强调常规要求等各环节,以及细节指导时都要注意使用符合游戏情境和角色身份的言语表达方式,此外,还要根据创设的游戏的特征和教学本身的需要,尽量以活动的形式引导幼儿充分运用感官进行操作、训练和体验。例如,在线条画“喜欢水的鱼宝宝”活动中,教师设计了情境——鱼妈妈带鱼宝宝在水里游,鱼宝宝喜欢很多很多的水,引导幼儿为鱼宝宝添画水波纹。教师将波浪线的技巧编进儿歌“小鱼小鱼水中游,向上游,抬抬头,向下游,快加油!”在儿歌的引导下,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画出一条条波浪线,在学习的同时又体验了成功感。

四、总结

总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构建支持性的人际情境、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教育者不仅能增强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主动性和兴趣性,还能在满足幼儿生理、安全、表达等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激活思维,唤起情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这将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孔起英.试论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J].学前教育研究,1997(03).

[2]赵玲.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几点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1998(01).

小班幼儿进餐问题及其教育策略 篇11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109-001

研究者在本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发现小班幼儿的进餐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餐前准备时不能做好餐前准备工作

1.问题的分析

这个问题大多数是幼儿在平时生活中早已形成的,有些幼儿在家时一看到桌上有好吃的菜就会顾不上洗手,有时甚至会直接用手去拿。有时候家长可能忙着开饭也没注意,更多的时候家长即使发现这个问题也不会那么在意,现在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幼儿的进餐问题总是让家长头痛不已,所以家长看到幼儿愿意自己吃东西,高兴还来不及,哪还会想到去教育幼儿饭前洗手这个问题。

2.解决问题的教育策略

进餐前可以让小朋友先认识自己的小手,知道小手的用处很大。然后教幼儿正确的洗手方式和洗手后要保持手部的干净,但由于是小班幼儿,为了让幼儿形象地看到洗手的过程,可以准备一些正确洗手的步骤图贴在洗手池前面。还可以将德育画册中《宝宝小手真干净》活动中通过明明和乐乐行为的对比:明明玩后洗干净手再拿东西吃,吃得很香,乐乐玩后没洗手就拿东西吃,结果肚子痛。从而让孩子们知道洗手的好处,愿意洗手。为了让孩子们掌握洗手的方法,教幼儿上口的儿歌:挽、挽,挽袖子,冲、冲,冲湿手,抹、抹,抹肥皂,搓、搓,搓泡泡,洗、洗,洗干净,甩、甩,甩干净。教师教的时候应该慢慢的教,让幼儿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掌握方法,改掉洗手就是玩玩水的坏习惯,为卫生进餐做好了准备工作。

二、进餐过程中幼儿不愿自己吃饭,等着老师,阿姨来喂

1.问题的分析

小班幼儿身体和手的协调性已发展的很好,也开始有了自理的愿望,但是父母却对幼儿的这种愿望不以为然,他们总是喜欢包办代替,然而他们不知道,其实他们的这种行为已经在不经意间打击了幼儿自理的积极性,阻碍了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作为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并认识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多么重要;作为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重视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2.解决问题的教育策略

如有的孩子胃口不太好,可以给孩子喂一些开胃的食物,或者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是否是因为缺乏微量元素导致胃口不好。为了吸引孩子兴趣,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开展简单的餐前游戏,或者介绍营养食谱,提供给孩子的伙食应考虑色香味形的搭配,提高孩子吃饭的欲望。另外,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表扬班内吃饭不挑食,不说话,不打闹,规定时间吃好饭又不浪费粮食的幼儿,鼓励幼儿向榜样学习,自己吃饭,吃好饭!作为教师还应该理解幼儿的一些行为,因为换了一个环境需要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指责,这会影响幼儿进餐的食欲。在盛饭菜的时候可以根据幼儿情况不要盛的太多,应少盛点,如果吃不饱可再添,这样可以让幼儿体会到自己吃完饭的成就感。在吃饭过程中教师对幼儿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多加鼓励,让幼儿在鼓励声中吃好饭,保障幼儿每天有足够的营养。

三、进餐过程中习惯差,不能保持自己及周围环境的整洁1.问题的分析

首先,小班幼儿本身年纪还小,小肌肉发展不是很协调,所以经常会将舀在勺子里的饭菜撒出去,以至于吃完饭后经常弄的满桌满地满身都是。其次,因为在家时,幼儿一旦将饭菜洒开来,家长会立即处理,所以到了幼儿园中,幼儿即使将饭菜洒了,也没有将它们放入空碗中的意识。第三,一般在幼儿园中,保育员为了方便,总是等一组幼儿全部吃完饭后,才会去收拾脏乱不堪的桌面。

2.解决问题的教育策略

首先应营造一个宽松、愉快、干净、整洁的进餐环境。对进餐表现好的幼儿,教师用眼神投给他们赞许的目光,用亲切的摸头等形式表示赞扬,激励幼儿积极用餐。在生活区设立一些可以简单有效的锻炼幼儿小肌肉协调性的活动。对进餐中有的孩子掉饭菜或不小心把饭菜倒在地上,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持宽容、关心的态度,要谅解孩子。教育幼儿吃饭时保持安静,不要玩闹哭叫,以防不小心将食物吸进气管。幼儿爱模仿,用情绪感染他们,如教师有意识的吸吸鼻子,夸张地说:“哇,今天的菜好香啊,看, 还有猪脚炖黄豆呢,哇塞,多香啊!”这样,幼儿也会学着我的“馋”样,动手吃起饭来。我们常碰到孩子不喜欢吃蔬菜,我就讲小白兔最爱吃青菜和萝卜的故事,如我们也像小白兔那样爱吃青菜和萝卜,也会变得像小白兔一样长得又白又漂亮,还跳的很高。富有情趣的故事吸引了幼儿,有了进餐的欲望,都静静地吃起了青菜……吃得又快又香,收到明显效果。其次,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要求家长在家以身作则,谨言慎行,帮助幼儿改掉不良的进餐习惯。我利用班级网站和放学时间向家长介绍了孩子在园进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吃完饭后飯菜桌上地上都有,以引起家长的重视。并经常与个别进餐习惯差的幼儿家长交流,寻找原因取得共识,寻求解决方法。我还把幼儿在园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请家长也将幼儿在家情况如实转告老师,这样双方积极配合,让幼儿在和谐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进餐习惯。

四、进餐过程中用餐姿势不正确

1.问题的分析

同样是小班,为什么有的幼儿可以完全独立的进餐,做到干净整洁像个大人,有的孩子却连勺子都不会拿,要用手抓饭菜,进餐情况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有的家长过度宠爱。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不要勉强。

2.解决问题的教育策略

在幼儿园中,一旦发现幼儿的进餐姿势不正确,如扒在桌上、搁起脚等,教师或保育员要予以纠正,这可能会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因为幼儿的错误姿势养成已久,要一下子改正也是很难的。

小班幼儿集体生活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12

一、幼儿集体生活能力培养的内容及意义

1、幼儿集体生活能力培养的内容

传统的幼儿生活教育的内容常常是指幼儿生活习惯 (吃饭、穿衣等技能) 的培养。而我们认为幼儿生活教育的内容应该更广泛些, 它应该包括幼儿在园生活的多方面的内容, 如交往、合作、分享、劳动、生活习惯等的培养。

2、幼儿集体生活能力培养的意义

杜威说: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活。而幼儿教育即是生活教育。一个人生活习惯能反映出个人的自尊和教养水准, 而生活技巧则代表一个人的生活能力。生活教育也可反映出国民素质的高低、社会的文化水准即整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可见生活教育的重要。

为了探究小班幼儿集体生活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我们对我园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进行了生活素质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幼儿交往能力较弱、自我服务能力较弱、缺少分享意识。

二、幼儿集体生活培养的策略

在以往的生活教育中, 教师与幼儿周而复始地演绎着“请你照我这样做”, “我就照你这样做”的程式, 这种直接灌输的教育方式, 虽然也能让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生活技能, 但在萌发情感、发展能力和养成习惯方面却不尽人意。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教育。

(一) 交往能力的培养

幼儿的交往能力只有在良好的环境和更多的交往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刚入园的幼儿对陌生的环境往往会产生恐惧、不安、焦虑的心理。针对以上情况, 教师应该为孩子提供交往的环境和机会, 以消除孩子的不安心理, 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1、互换玩具, 感受交往的乐趣

让孩子带一件心爱的玩具上幼儿园, 并在集体面前展示玩具。让全体幼儿讨论“如果有人喜欢别人的玩具, 那该怎么办?”我们及时启发幼儿交换着玩, 并要和交换玩具的幼儿握握手, 成为好朋友。让幼儿体验到交往的乐趣。

2、美化环境, 提供交往的场所

游戏区角是最好的交往场所。在游戏中, 幼儿可以接触许多同伴, 体验各种角色的内心感受。幼儿就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合作。

3、班际互动, 扩大交往的范围

经常带孩子去中、大班串门, 看哥哥、姐姐画画、唱歌、跳舞等, 与哥哥、姐姐一起做游戏。在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大家庭中, 孩子们完全处于平等、和谐的气氛之中, 学会交往与合作。

(二) 劳动观念的形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 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教师和家长要做的, 就是要为幼儿提供劳动的机会, 教给他们劳动的方法。

1、创设环境, 激发劳动情感

小班幼儿的情感是较主观的, 只有对某一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 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我们通过欣赏故事、歌曲、诗歌等, 为幼儿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同时, 创设了与之相适应的游戏、操作环境, 引起幼儿参加劳动的兴趣。

2、结合实践, 学习劳动技能

小班幼儿的学习是反复的、感性的,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练习, 久而久之才能成为既定的习惯。可以将一些劳动知识、技能编成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 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操作;结合“每周之星”的评比活动, 指导幼儿巩固、练习某一方面的劳动技能。

3、家园配合, 养成劳动习惯

孩子劳动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 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放手。我们通过家访、家长会、电话联系等形式, 宣传劳动习惯养成的意义及教育方式。许多家长能够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体验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 并有计划地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

三、分享规则的建立

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多分享的机会, 教师要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提醒幼儿注意分享。我们会在班内定期开展“经验分享日、玩具分享日、食品分享日”等活动。为使幼儿的分享行为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我们还建立了以下几条分享规则:

1、平等分享

在入园初期, 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要让幼儿讨论:是不是带来的分享物只给自己的好朋友?别人想要怎么办?当别人把自己的玩具给你玩时, 你是不是很高兴?如果别人不给你玩, 你是不是很难过?让幼儿通过情感的换位, 来体会别人的心理。

2、共同分享

在提供操作材料和食品时, 应该确保数量。如:在搭积木时, 大家应先商量, 然后共同使用;带来了好吃的东西, 就大家一起每一样尝一点。这样才能达到你快乐, 我快乐, 大家都快乐的目的。共同分享制度的建立, 为幼儿今后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奠定了基础。

3、轮流分享

轮流分享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内, 大家将分享物轮换使用。刚开始实施此规则时, 会发生一些争执。这时, 要让幼儿明确:谁先拿到玩具谁先玩, 后来的人想玩, 应该征得别人的同意。渐渐地, 幼儿学会了协商, 也了解到尊重别人及等待轮换的重要性。

幼儿集体生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要关注幼儿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当然, 由于幼儿年龄太小, 一些有难度的自我服务技能还是很难又快又好地掌握。还有部分孩子已有一定的自理能力, 但做事的速度很慢, 事事落在别人的后面。只要教师能放开关爱的双手, 给幼儿一个锻炼的机会, 相信孩子, 经过磨练, 他们一定会更加的自信、独立和能干!

参考文献

[1]姚蓓喜:《学会自理-孩子走向幸福的必经之路》, 《启蒙》, 2002.12。

上一篇:儿童青少年的力量训练下一篇:安全网络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