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科学乘车教案

2024-07-28

幼儿园小班科学乘车教案(共16篇)

幼儿园小班科学乘车教案 篇1

《小班安全乘车教案反思》这是优秀的小班安全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小班安全乘车教案反思!

(1)小班安全儿歌教案《孩子安全乘车》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乘坐汽车时不随意按动车内按钮,不干扰成人开车,不把头和手伸出窗,开关车门时注意安全。

2、被困车内时知道及时呼救。

3、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4、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男孩被车门挤到手的图片;男孩坐在车内将头和手伸出窗外的图片;汽车内各种按钮的图片;男孩被困车内的照片;

2、节奏儿歌《宝宝坐汽车》。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提问:

(1)你坐过车吗?坐过什么车?

(2)是和谁一起坐的?感觉好不好?

幼儿都高兴地讲述自己的乘车过程。

二、了解安全乘车常识。

1、观看男孩被车门挤到手的图片。男孩坐在车内将头和手伸出窗外的图片。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怎么了?我们在开关车门时应该怎样做?在乘坐小汽车时怎样做才更安全?

小结:开关车门时要注意安全,不要把手和脚放到车门外,不随意开关车门。

如果车内有宝宝安全座椅,一定要坐在安全座椅上,如果没有,就要提醒爸爸妈妈把车开的慢一点。不要把头和手伸出车窗外,这样做很危险。

2、观看汽车内各种按钮的图片

提问:汽车里这些按钮你认识吗?他们有什么作用?我们坐车的时候能随意动这些按钮吗?为什么?

小结:汽车里的按钮都有各自不同的用处,小朋友在乘车是不能随便乱动按钮,千万不要干扰爸爸妈妈开车。

三、请你帮帮他。知道被困车内的自救方法。

播放一段视频:炎热的夏天,小男孩被锁在了汽车内,车里又热又闷,小男孩满头大汗难受极了。这时候他应该怎样做?请你帮帮他。

与幼儿讨论被困车内的自救方法。

小结:我们一定要提醒妈妈爸爸,不要把我们独自留在车内。如果被困车内感觉不舒服,一定想办法呼救。可以按喇叭、用力拍打车窗等方法向路人求救。

儿歌

爸爸开汽车,宝宝不淘气,开关车门时,一定要注意。

小手和身体,不能伸出去,安全坐汽车,宝宝数第一。

四、做游戏《宝宝坐汽车.》

教师:我是汽车小司机,欢迎小朋友们来乘我的汽车。

坐车的时候要注意安全,要做文明小乘客。我们比一比谁做的最好。

(老师做司机,小朋友排成一排做乘客。)

我们开车了,小朋友一起唱儿歌《宝宝坐汽车》

爸爸开汽车,宝宝不淘气,开关车门时,一定要注意。

小手和身体,不能伸出去,安全坐汽车,宝宝数第一。

五、活动总结:

教师总结幼儿今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让幼儿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感受到社会活动的快乐。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社会活动的兴趣。

教学反思:

现在幼儿缺乏安全乘车常识,家长也缺乏孩子安全乘车常识,因孩子乘车引发的伤害事故屡有发生。我们不但要教育幼儿安全乘车,更应该通过家园共育教育家长照顾好孩子,家长文明驾车,孩子安全乘车。

小班安全乘车教案反思这篇文章共3605字。

幼儿园小班科学乘车教案 篇2

一些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把握不准, 致使在组织指导上出现了偏差, 出现了材料的提供未能起到支持幼儿探究和发现的作用、提问没有指向核心目标等弊端;一些教师虽然努力引导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对幼儿有效指导, 但还是暴露出对一些探究环节的作用理解不够, 对各环节应如何指导把握不准的问题, 对各环节中应如何指导经验不足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我们组织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从而也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不感兴趣。

【案例描述】

(1) 在小班的科学活动《沉与浮》中, 教师提供一装满水的盆子和一些石头、铁块、泡沫、积木、小皮球、玻璃球等各种材料。我们让幼儿辨认后, 说:“孩子们, 我们带着这些朋友一起去玩一玩吧。”我们话音刚落, 他们便一拥而上纷纷争抢材料。教师虽然在努力维持秩序, 但那场面仍然比较混乱, 有的幼儿把水洒到地上、同伴身上, 还有为争一个泡沫哇哇大哭的。教师已经无法控制场面了。

(2) 在科学活动《分清左右鞋》中, 教师请小班的小朋友辨别“那只是左鞋, 哪只是右鞋”。有的幼儿一看就知道, 但是有的幼儿无论你怎么解释怎么演示都不能分清楚, 集体辨认左右鞋的时候还是含糊其辞, 教师使劲地指导解说:“左脚穿左鞋, 右脚穿右鞋。”“不能将左边的鞋穿在右脚上, 不然脚宝宝会哭的, 鞋宝宝也不高兴。”

【误区所在】

1.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定位不当

小班幼儿知识点的学习, 是一个操作感知的过程, 最后能不能说出结果, 不是小班科学探究活动最终的目标。在整个活动中, 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感知体验, 教师便基本完成了目标。延伸活动, 可在一日生活中强化引导。

2.活动选材不当

教师若没有选择多种探究材料, 会使实际效果和期望偏差太大,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调动不了小班幼儿的兴趣。

3.指导语过多, 忽略了其探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幼儿。案例中, 教师按照环节顺序, 不准他们乱动。由于教师的指导过多, 幼儿探究活动太少, 总会反复地出现差错。若教师提供了充足的操作材料, 让他们自己探索鞋子, 当幼儿出现问题时, 教师只做旁观者, 更能激发幼儿探究操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以生活教育激发小班幼儿动手学科学的兴趣

好奇心是基础, 是兴趣的先导。我们要在一日活动中注意保护和引导幼儿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对探究周围世界以及学科学、玩科学的兴趣。利用他们内心“我爱科学”的这份愿望, 培养小班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和玩科学的情感。

1.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学科学、玩科学的先决条件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 幼儿是主动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知识经验的建构者。小班科学活动实践中, 我们要注意给幼儿创设宽松和谐, 有安全感, 能大胆尝试和探索的心理环境。这样不仅能激发小班幼儿的探索欲望, 还能使有目的的教育与活动的兴奋点相一致,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是和幼儿建立支持型的朋友关系, 做到热情支持和鼓励幼儿科学探索是很重要的。其次, 我们要爱护幼儿的探索发现“成果”, 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自信心。探究发现活动是师幼之间信息的传递、分享, 也是师幼之间情感的交流、碰撞。我们在科学探索中, 应注意捕捉幼儿的点滴成功, 并及时给予他们鼓励, 使其能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最后, 让家长们积极参与进来。我们根据小班幼儿依恋性强这一特点, 让他们与自己的家人在一起, 他们会更有安全感, 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更高。

2.选择适宜的科学活动内容

我们选择的活动内容一定要从生活中来, 体现适宜性。幼儿学习的宗旨是——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学习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幼儿发展, 必须把握好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3.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小班的幼儿相对比较稚嫩、胆怯, 自信心也很容易受挫。所以, 我们要用心地呵护, 细心地培育, 引领他们步入科学的殿堂。在探索中, 要让幼儿获得成功, 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他们对科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1) 选择可以操作、简单有趣的材料。

小班的幼儿是通过直接接触材料, 再动手操作材料, 然后充分地感知材料, 最后反复地体验材料来学习科学的。

(2) 勤鼓励, 多表扬。

我们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会直接影响小班幼儿的主动参与愿望。

4.努力创设适合幼儿活动的游戏情境

我们要有正确的育人观念,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情境, 真正理解他们的心。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 游戏才是最需要、最生动、最快乐的活动。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小班幼儿的心, 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游戏情境, 使他们在游戏的海洋中展开想象, 深入探究。

对于小班幼儿, 科学教育活动以集体教学为主要的活动形式, 这样有利于幼儿学习和掌握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 对零碎的经验也能进行完整的概括, 从而获得知识技能。

三、初步成效

通过实践, 我们充分地利用资源, 调动了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一日生活中组织简易的科学发现活动, 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不仅能投入探索, 而且还乐此不疲。

(1) 幼儿通过科学探究活动, 能直接感知接触周围的事物, 从而取得早期的科学经验。对他们来说, 早期的科学经验是他们在感知的事物上留下的印象。一个小朋友说:“我看见过鸟有翅膀, 所以鸟会飞, 鱼没有翅膀, 所以鱼只能在水里游。”“风车如果没有风, 它就只能停止休息了。”这些都是幼儿在探索生活时初步习得的基础, 很有意义。

(2) 通过开展简易的科学探究活动, 幼儿逐渐学会了一些接近生活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种植大蒜、饲养蝌蚪、手撕小纸条等。这些简易的能力培养对小班幼儿来说不仅锻炼了探索的观察能力, 还使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了思考, 富有创造性。

(3) 操作探索活动是小班幼儿自主获取知识的途径, 我们有意识地为他们提供机会, 鼓励他们有意无意地运用视觉、听觉等感官发现问题, 并能积极动脑“玩”问题, 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思考能力。在《奇妙的磁铁》活动中, 我们提问:“磁铁是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吸住?”小朋友人手拿着一颗吸铁石这里吸吸, 那里吸吸, 他们都积极地猜测并实验着。俞儒海说:“我发现磁铁可以吸住门把手, 但是吸不住门。”张艺天说:“磁铁能吸住俞伊诺的发夹, 不能吸住她的头发。”张馨予说:“老师, 我发现磁铁能吸住铁丝的。”……活动中没有一个小朋友说“我不会”。这个自我探究活动大大地发展了幼儿的主动性。

四、反思

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小班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 我们深刻体会到, 教师教育观念的提升和创造意识的增强对提高幼儿的探究兴趣是有直接关系的。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探究活动要生活化

小班幼儿的认知是与现实状况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我们激发幼儿科探兴趣时的选材要看得见、摸得着。我们要从幼儿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 运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 以“生活化的儿童思维”鼓励幼儿学习。

2.科学探究活动要自然化

陈鹤琴先生的“大自然、大社会”这个活教材, 是要让幼儿直接到大自然里去探索发现, 直观地感受自然的美丽和奥秘。

3.家园教育效果要理想化

家庭教育, 是以“生活中教”而占据了教育优势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接触的事物, 许多幼儿园是无法接触的, 若家长能够抓住机遇, 适时引导, 那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班幼儿科学认读的方法 篇3

关键词:小班;科学认读;关键期;好奇心;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204-02

“科学认读”顾名思义乃认和读的科学方法。实施“科学认读”的难点和重点就在于掌握方法,要因势利导、持之以恒,按照幼儿教育规律施教。幼儿的认知结构的建立是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与外界环境接触,主客体相互作用,从而得以发展。为此,提供幼儿活动的机会和物质条件,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是展开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

一、循序渐进,因势利导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没有早期阅读的经验,认读状况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性。以幼儿为主体的科学识字活动,首先应该从培养幼儿认读的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幼儿认识一切事物的动力和源泉,使用多种方法诱导幼儿自主认读,让认读成为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计划,难度适中。[1]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任务太低,学生觉得缺乏挑战性而不感兴趣;如果难度太高,学生力所难及,又会使学生因遭受挫折而丧失自信,或为避免自尊心的受挫而产生回避倾向。最后,要不断调整和丰富科学认读的过程,循序渐进,使幼儿既具有初步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又能得到多元智能的全面开发和身心和谐发展。

我们首先要选择一些比较常见的简单汉字作为认读的基础,如“大、中、小、人、口、手”等等一些简单好认的字,这些汉字在图书中、大街小巷的广告中幼儿经常可以见到,就有迫切认读的渴望。从“不知”到“知”的认读过程中,幼儿会伴有“茅塞顿开” 般愉悦的情绪体验,正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识字是儿童能够做的,识字是儿童迫切要求的。”接下来把“眼睛、耳朵、嘴巴”等与幼儿休憩相关的字词选为深一层次的阅读内容,这些字所表示的地方幼儿可触、可摸、可看,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幼儿识记也较容易。再如,小班幼儿认读的难点就是句子的练习,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重复性语言较多的句子和儿歌给幼儿认读和练习。如:“宝宝下楼梯,宝宝上楼梯”;“小不点醒了,二胖子醒了,高个子醒了,你醒了,我醒了,大家都醒了(五指歌)。”等等。这种带游戏性的循序渐进认读方式较轻松,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对于不愿参加活动的幼儿,不要施加任何压力,要积极主动地为幼儿创设、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吸引幼儿参与。不能强求每个幼儿在一定时期里,要认字有多少,而在于看幼儿认读的兴趣是否有所提高。

二、针对特点,允许出错

小班幼儿期是整体模式识别能力和自然记忆能力的最高峰,也是学习口头语言、学认汉字的关键期。人们通常认为幼儿学口头语言容易,学识字难,而专家们研究发现的实际情况是:幼儿学认字最容易,然后依次是学听话、学说话、学写字。对于幼儿来说在认字过程中将字形、字音与实物同时联系起来,要比只将语音与实物联系起来容易。因为幼儿把汉字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读,不在乎字的笔画顺序、间架结构,看字就如看一幅画。[2]幼儿识字教学是人类文化教育的遗产,古从今中外皆有之,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三岁时开始识字,四岁大量阅读。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也是四岁就开始读书识字的。识字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的识字教育活动可谓经验丰富。

幼儿记忆的年龄特点是:记得快忘得快,记忆不精确且完整性较差。他们回忆学习过的故事或儿歌时常常会漏掉主要情节和关键词语,认读汉字时也不例外。如整体认识了“嘴巴”这个词语会把单独出现的“嘴”字再认为“巴”。针对于他们这种不经意的出错,我们要给于机会,允许幼儿出错,不能动不动就加以指责,这样会大大挫伤幼儿的自信心;相反的,要对幼儿出现的错误抱以宽容心,平常心,耐心地引导他们正确认读,他们才能让他们有继续学习的动力。例如:幼儿认读“一眨眼”时常出错,他们一看见“眼”字就不约而同地读成“眼睛”。成人要用各种方法让幼儿知道两张卡片的区别:“眼睛”有两个字宝宝,而“一眨眼”有三个字宝宝,特别要让幼儿注意到“一眨眼”最前面的字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字。通过比较认识,幼儿就能轻松认读,不容易出错。

三、激发好奇心,寓教于乐

幼儿的特点是好奇心强、爱玩、好动,因此,把科学认读活动作为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愉快的心情下认读汉字,是学好汉字的关键。[3]陈鹤琴指出:“儿童凡对于一切新的东西就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与新的东西想接近。一接近,那就晓得这个东西的性质了。”要经常开展一系列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吸引幼儿注意力的认读活动。例如:

游戏一:我来说,你来做

玩法:教师读出卡片上的汉字“耳朵”,幼儿则用手摸一摸自己的耳朵;教师出示“小脚丫”三个字的词语,幼儿就跺跺小脚。此游戏趣味性较强,可多次变换字卡顺序,激发幼儿活动的好奇心,让幼儿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下进行认读活动,教师和幼儿都能“乐在其中”。

游戏二:躲猫猫

玩法:出示两张一样的汉字卡片,将其中之一藏到教室的一个角落,藏时请幼儿闭上眼睛,当幼儿睁开后,请幼儿说出“谁”藏起来了,再请说得最快的幼儿去寻找字宝宝。幼儿争强好胜,活动的主动性较高,乐此不彼。

游戏三:猜猜我是谁

玩法:在角色游戏表演中,教师把“熊猫医生”等名称汉字贴在表演者的头饰上,然后就指住头上的汉字问:“我是谁呀?”幼儿就会一起说:“熊猫医生”。随着他们的回答,扮演者一个一个地指出汉字,然后表演故事。借助表演过程,幼儿被深深地吸引了,认读的情绪高涨,气氛热烈,愉快而又不费力地就接受了汉字。

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幼儿有了好奇心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幼儿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教师要鼓励幼儿主动提出问题和有创意的新观点,并且在活动中互动交流和讨论自己的想法,激发幼儿认读的主动性,给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

四、巩固复习,养成习惯

幼儿经常把认读过的材料忘得一干二净,其实认读效果不理想,复习至关重要。[4]复习的常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把全部的时间用来反复识记;另一种是只把部分的时间用来反复识记,而另一部分时间用来尝试回忆。幼儿选择后一种比较有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告诉我们:遗忘的数量随时间的进程而递增,且递增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所以刚认读过的汉字要及时复习,尽量抢在遗忘之前,否则等于重新学习,结果是事倍功半。另外,复习的时间安排要先密后疏:开始复习时,间隔时间要短些,次数要多些,随着遗忘速度减慢,复习时间间隔可以逐渐拉长。例如:刚认读的汉字,一天后复习一次,过两天再复习一次,然后一周后复习一次,最后一个月复习一次就可以了,这样幼儿就不再容易遗忘。

除此以外还需要经常复习,要合理分配复习的时间,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例如:在幼儿午餐时,可以出示认读材料:鱼元、肉、青菜、萝卜、土豆等和午餐食物配对的卡片读物;在音乐游戏中找到反面带有字宝宝的小树叶,送到相应的大树妈妈身边;请幼儿找到家中自己能认识的字宝宝,带到幼儿园语言角来说一说等等。掌握了复习的方法后,学习效果会得到有力的巩固,也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应有固定的时间和幼儿一起复习认识过的字,每次时间不宜过长,五到十分钟即可,但要坚持。再把汉字张贴在活动室相应的地点,便于幼儿识记练习。

五、情境教学,生活即教育

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渗透着汉字,要想方设法地利用自然环境,扩大视野,面向幼儿的生活,通过参观、游览,在实践的过程中直观感知识字。[5]苏霍姆林斯基就十分重视自然情景的教育作用,他经常带领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去细心地观察、体验大自然之美,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幼儿认识事物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无意识心理状态,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兴趣。比如在园内学习中,可以引导幼儿认识大、中、小班班牌、标语,再帮助幼儿认识少量的生字;外出参观时,路边的广告牌、厂牌、横幅、商店招牌、巨型灯箱广告等等都能成为成人有意识教学的课本。

家庭是幼儿人生的始发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向导。幼儿科学识字教育的成功,和家长的密切配合是分不开的。应鼓励父母和幼儿一起认读,幼儿识记效果会更好。在开家长会时要向家长们讲明幼儿科学识字教育的原理和方法,鼓励家长制作字卡,在家里的家电、沙发、门窗、橱柜、装饰物等地方贴上相应的汉字,随时引导幼儿认读。这样幼儿就会爱学、乐学,还能激发孩子和父母交流的积极性。带孩子外出时,也要和孩子一起寻找马路上的汉字。这样,科学认读就自然地走进了孩子的生活。

2001年教育部把“科学认读,发展语言及思维研究”作为“科学教育——开发儿童少年潜能研究”的一个子课题,进行“科学认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对幼儿进行“科学认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这既是幼教改革不断更新的要求,也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 幼儿在学习中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愉快主动的学习者。在认读的过程中,要以《纲要》为准则,牢固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个别差异,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资料

[1] 乔建中.现代心理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2

[2] 沈扬.在区域游戏中激发小班幼儿科学识字的兴趣.科学认读网,2007.12

[3] 唐淑,钟绍华. 中国学前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50

[4] 乔建中. 现代心理学基础.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7

[5] 肖成全. 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0

幼儿园小班科学乘车教案 篇4

小班安全教育教案:

乘车安全(一)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情景表演,知道乘坐公共汽车时的各项安全注意事项,并能严格遵守。

2、阅读幼儿用书,了解乘坐小汽车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3、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4、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和两名幼儿排练情景表演(或者与配班老师手持木偶表演)

2、教学挂图和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提问导入活动。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坐过哪些车?乘坐公共汽车、小汽车的时候分别要注意些什么呢?

2、请幼儿观看情景表演“公交车上”。

(1)情景表演第一部分:

① 妈妈:有一天,我带着两个宝宝坐公交车。

②小女孩:妈妈,人好多哦,真挤呀!

③ 妈妈:人很多,所以我们要排队哦,一个一个上车就不会太挤了。

④旁白:小男孩坐在座位上动来动去,东张西望。

⑤小女孩:在公共汽车上要像这样坐稳,扶好,不要乱动哦。(两个小朋友坐在座位上,手把住前方座位的扶手。)

⑥妈妈:姐姐说得对哦。扶好扶手,这才是会保护自己的好孩子。(两个小朋友开心地笑着。)

⑦教师:小朋友们,刚才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怎么上车的?不排队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小男孩在座位上干什么了?这样做会怎么样?

(2)情景表演第二部分:

①小男孩(把手伸到车窗外指着路边的风景):妈妈你看,路边草丛里开着花。

② 妈妈(把小男孩的手拉回来):不要把手和头伸出车窗,这样很危险。

③小女孩(从兜里掏出棒棒糖,自己拿一根,给了弟弟一根):我有棒棒糖,给你一根。

④妈妈:汽车在开动的时候,吃棒棒糖、糖葫芦这样的食物很危险。

⑤旁白:白马公园到了,请乘客们下车。⑥妈妈:等车停稳后再下。

⑦教师:刚才小男孩干什么了?妈妈怎么说?小女孩拿出棒棒糖准备吃的时候,妈妈说了什么?为什么乘车的时候不能吃棒棒糖呢?

(3)教师小结:乘坐公共汽车时,要排队上车,不要拥挤。在车厢里不要跑跳,因为车在行使中人容易摔倒。不要把手和头伸到窗外,因为旁边可能会有其他汽车经过,撞到头和手,很危险。在车上不要吃棒棒糖,糖葫芦这些中间有细长棍棒的食物,万一紧急刹车,棍棒会刺破喉咙的。车到站以后,要等汽车停稳再下车。这些都是乘坐公共汽车的安全注意事项,小朋友们一定要记牢,要做对。

3、引导幼儿看挂图,了解乘坐小汽车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教师:

(1)小朋友们,你们坐过小汽车吗?坐小汽车的时候又要注意些什么?我们来看看图上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吧。

(2)小朋友坐在什么地方?这个特殊的椅子是专门为小朋友们设计的。它可以更好地保护小朋友们的安全。坐在这个椅子上也要请家人帮忙扣好安全带哦。

(3)如果小汽车里没有这样的儿童专用坐椅,该怎么坐呢?(引导幼儿讨论,在幼儿讨论后教师可进行总结:要在汽车的座位上坐好,不要乱蹦乱跳,同样要请大人帮忙系好安全带,不要把头和手伸出窗外。)

(4)坐小汽车时,上下车的时候要特别小心车门,千万不能把手放在车门缝的旁边,防止夹伤手指。看一看,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下车的?他的手放在哪里呢?

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我们班开展安全活动——《乘车安全》。在这个活动中,我通过让幼儿观察挂图引导幼儿讨论:乘车应注意什么安全?由于这种活动比较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这一话题一展开讨论,幼儿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纷纷说出自己的乘车经验。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对乘车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借此契机,我利用幼儿的椅子,组织幼儿玩《乘车安全》的游戏,我当司机,把幼儿的椅子排成两排当公共汽车的座椅,游戏时提醒幼儿乘车时应注意什么安全,这样的游戏把幼儿的激情顿时提高起来。游戏中,幼儿既体验了与同伴游戏的乐趣,同时也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乘车的安全,整个活动效果非常好。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特别是午睡起床后,常常有小朋友把鞋子拿错、穿错。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我设计了《鞋子对对碰》的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关注鞋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进行配对。在游戏中自然渗透数学的概念,达到“玩中学,玩中教,玩中求进步”的目的。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初步尝试按鞋子的大小、颜色、外形等特点进行配对。2培养动手能力、养成自己整理鞋子的良好习惯。

活动重点:

1、按鞋子的大小、颜色、款式等特点进行配对

2、寻找鞋底的 秘密,特别是形状:两头大、中间凹。但鞋子的朝向是相反的

活动准备:

1、与幼儿人数相近的大小、颜色、款式各异的鞋子散落放在鞋架上,用布遮起来

2、故事图片

活动过程:

(一)奇怪的鞋子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出:娃娃家里的宝宝呀,特别爱漂亮,每天都要换一双新鞋子,所以她的鞋子特别多,最后,连她自己都分不清哪两只是一双了。有一天,她穿了一双很特别的鞋子,一只是大的红鞋子,一只是小一点的花鞋子(教师边讲故事边出示两只鞋子)可是这一天,她非常不开心,你们知道她为什么不开心吗?(幼儿猜测,引导幼儿发现两只鞋子的不同)教师小结:两只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也不一样的鞋子不是一双,所以穿的人当然不舒服了。

(二)我的鞋子

师:那你们穿的鞋子是怎样的呢?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自己脚上的鞋子,并说出自己鞋子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初步要求幼儿说完整话。

教师小结:两只大小相同,颜色一样,款式一样,形状也相同,这样的鞋才是一双鞋。

(三)鞋子配对

师:小朋友们今天懂得了这么多的知识,知道了什么叫做一双鞋,而且都穿对了,那么你们帮老师看一看,我今天穿的对不对(教师穿的鞋子不一样)?(幼:不对,颜色不一样,款式也不一样„„.)

师:哎呦!老师今天早上起的急,把鞋都穿错了,没关系,我可以把鞋子换回来。(教师一次次的换鞋子,要求每次换的鞋子都跟原来的不一样,并让幼儿说出哪里不同,最后挑一只与原来的鞋子一样的,但是朝向相同 的鞋子,请幼儿说出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鞋的朝向是相反的

教师小结:两只大小相同,颜色一样,款式一样,形状也相同,但朝向相反的鞋子,我们就叫它一双鞋。

师“那么谁能帮我把正确的鞋子找出来呢? 出示几只不同样式的鞋子,请一名幼儿挑选。(出示鞋架和随处乱放的鞋子)

师:娃娃家的宝宝经常把鞋子乱丢乱放,害得妈妈找也找不到,还常常把鞋子穿错。听说我们小朋友很聪明,能够把鞋子一双一双的整理好,他们家的妈妈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整理一下,好吗? 幼儿分散 收拾,将找到的两只鞋子摆放在身边,并说出为什么要将这两只鞋子放在一起。幼儿互相检查、验证,并把找对的鞋子放在鞋架上。

(四)养成整理鞋子的好习惯

师:我们小朋友真是太棒了,把娃娃家的鞋子一双一双的摆放整齐,这下娃娃的爸爸、妈妈和宝宝穿鞋就很方便了,也不会穿错了,看上去也很漂亮。

2.游戏:对对乐。

幼儿一人手中拿一只鞋,听音乐自由走动,寻找与自己鞋子一样的另一只,配对后,两人将鞋底相互有节奏地碰击,并念儿歌:“对对碰、对对碰,一对鞋子对对碰。”与其他小朋友交换鞋子,再次游戏。

3.依据配对的方法,幼儿再次收拾鞋子。

・教师提醒幼儿一双一双地收拾,并整齐地摆放在鞋柜中。

活动反思:

1、根据幼儿的需求生成教育。

本活动的设计以“为了孩子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为宗旨,教育价值取向强调的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取经验,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当幼儿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配错鞋子),于是我生成了《鞋子对对碰》这一活动。通过幼儿的实践,来解决幼儿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把“数学”的概念渗透于生活,促进幼儿的发展。

2、让幼儿在同伴的相互作用下进行学习。

同伴的相互作用是

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让他们共同交流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互相启发、修正。这种相互的学习方式,会使幼儿学会接纳他人的观点,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篇6

1、能主动观察、了解橙子和橘子的外形特征,比较出它们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培养孩子探索的欲望。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2、活动准备:

1、橙子和橘子若干。

2、集体记录观察表两张(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3、活动过程:

1、我知道的水果。

师:我们一起认识了许多水果,你都知道现在冬季有哪些水果吗?

鼓励幼儿畅所欲言,介绍自己知道的冬季盛产的水果。

2、观察橙子和橘子并进行记录。

(1)橙子和橘子,实体出现。

师:我带来了两种好吃的水果,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好吗?

师:这是什么呢?(橙子、橘子)

(2)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找出它们相似的地方。

师:我们来找一找它们相似的地方,都有哪些?你可以用手去摸一摸。

教师请幼儿下位置观察,分成3组。

(3)教师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幼儿所讲的内容在大表格中进行记录。

小结:两种水果的颜色都是橘黄色的,里面的蒗也都是一粒粒的,尝起来都是甜甜酸酸的。

3、引导幼儿观察橙子和橘子,观察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并记录。

(1)师:刚才,我们找到了他们许多相似的地方,现在我们来找一找它们不一样的地方有哪些?并且把它记录在记录表格中。

(2)幼儿观察并记录。

(3)师请个别小朋友上前介绍记录表,并将幼儿的发现记录在大表格中。

小结:

幼儿园小班科学乘车教案 篇7

【镜头回放二】教师将不同种植方法的大蒜分开摆放, 让幼儿观察它们的发芽情况。当有些大蒜开始发芽时, 教师问:大头向上种的大蒜宝宝能发芽吗? (目的是想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得出“大头向上种的大蒜不会发芽”这一结论) 幼1:过几天, 我种的大蒜就能发芽。教师指着幼2大头向上种大蒜的纸杯说:它根本就没发芽, 所以大头向上种的大蒜是不能发芽的。幼2说:多浇点水, 它就能发芽。幼3说:浇水也没用, 老师说的是对的。幼4说:大头向下种的大蒜宝宝才能发芽。……教师见幼儿争论起来, 便改变了预先的教学计划, 将幼儿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 让幼儿讨论交流起来, 并在一个纸杯中用三种方法种植了蒜瓣。过了几天, 教师和幼儿惊奇地发现:三种种植方法的大蒜都发芽了。于是, 在承认自己错误认识的同时, 教师对坚持正确观点的幼儿予以表扬。 (如图3)

【镜头回放三】一名幼儿的罐子里发了一大两小的芽, 这引发了幼儿的争论。一部分幼儿认为是大蒜宝宝的芽, 理由是:别人发的芽长长的, 它发的芽也长;这芽还没长大, 长大了就像了;它有两个芽, 一矮一高……另一部分幼儿认为不是大蒜宝宝的芽, 理由是:它的芽瘦, 大蒜宝宝的芽胖;肯定是野草, 大蒜宝宝只有一个芽;它的芽细细长长的, 太尖了……面对幼儿的争论, 教师拿出一罐大蒜发的芽, 让幼儿与之比较。 (如图4)

【镜头点评】幼儿对植物探究主要关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以及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需求等。种植植物并想要了解它的成长状况, 就要在植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不断地观察、讨论。现来分析一下小班种植活动《种大蒜》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关注幼儿想法, 提供探究选择机会

在《种大蒜》活动中, 教师不仅关注幼儿的想法, 还通过制作记录表、标记贴等活动, 给幼儿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的选择或者想法的机会。在接下来的观察活动中, 一旦幼儿有新的发现, 教师就提供相应的活动记录单, 鼓励幼儿以各种形式进行记录, 并组织幼儿讨论所记录的有关问题。

二、尊重幼儿观点, 适时改变探究计划

在科学活动中, 教师应创设支持和鼓励幼儿探索的活动氛围, 学会倾听幼儿的想法, 对幼儿的想法不要急于是否评价, 而应提供一些材料和方法鼓励幼儿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从而发展幼儿的科学能力, 培养幼儿的科学品性。

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常常会有事先设计好活动计划和目标, 有时往往致使教师难以灵活开展活动。比如, 教师原本想引导幼儿得出“大头向上种的大蒜不会发芽”这一结论, 但不少幼儿却持相反观点。面对这一教学中突发的事故, 教师机智地将幼儿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引导幼儿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辩论。通过辩论和此后的事实证明, 教师的结论是错误的。对此, 教师果敢地承认了自己在认识上的错误, 这体现了教师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态度, 给幼儿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三、抓住偶发机会, 深化探究关注要点

对幼儿在活动中的一些偶发性问题或行为, 教师要予以关注和支持, 及时抓住机会通过交流活动来推进幼儿的探究进程。

通过小班科学活动案例看幼儿记录 篇8

案例一:各种各样的纸

活动“各种各样的纸”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撕撕玩玩中感知绉纸、手工纸、硬纸板等各种纸张的特性,如纸板坚硬、餐巾纸轻软、手工纸薄脆等。为了进行更直观的比较,教师指导幼儿按不同牢度将撕下来的纸有序黏贴在记录表上。

分析:对于大年龄幼儿来说,他们不仅能用语言表述“坚硬”“松软”“薄脆”这些感觉,还会借助生活经验用各种替代的方法来表达(如画上芝麻饼干表示手工纸的薄脆),可是这样的表达对小班幼儿来说很困难。案例中教师采用的记录方法既方便又直观,可以让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地认识事物的属性,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

当然,实物黏贴也不是任何活动都适用。一些容易黏贴、大小合适的探究材料(如树叶、纸张、布等)比较适合采用实物黏贴的记录方式。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提供一些实物照片或实物简笔画,这与实物黏贴有异曲同工之妙。

案例二:落下来

一次秋天外出活动时,孩子们看到在空中飘飘悠悠的树叶,便兴高采烈地张开双臂迎接树叶落下。于是,教师设计了活动“落下来”。在活动中,教师提供了餐巾纸、沙包、“丫”字形纸片,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这三种物体落下的情景。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向教师报告他们的发现:“餐巾纸落得很慢的!”“餐巾纸飘来飘去的!”“沙包是快快落下来的!”“纸片转着圈落下来!”“纸片转起来像直升机(螺旋桨)!”……

孩子们兴奋地借助肢体语言与教师、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接着,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了经验分享。当教师问他们能不能把树叶落下来的样子记录下来时,孩子们露出了为难的神情。于是,教师当即用“直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沙包下落的过程,用“曲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餐巾纸飘落的过程,再用“螺旋线条”帮助幼儿记录“丫”字形纸片飘落的过程。

分析:在活动前教师曾自问,小班幼儿能不能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记录下来。根据对小班幼儿认知及记录等方面能力的了解,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于是教师便预设了师幼共同记录的方式。果然,经验交流的情况坚定了教师原先的预设——利用集体记录帮助幼儿共同记录所观察到的情景。教师还自编儿歌“沙包落下来,直直快快”、“纸片落下来,转着圈儿”、“餐巾纸落下来,摇摇摆摆”来帮助幼儿整理经验。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集体记录是教师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幼儿交流、巩固探究中获得的科学经验,而且解决了幼儿记录的困难,为幼儿学习记录提供了榜样。

案例三:运水

小班幼儿喜欢玩水。于是,教师提供了一个装满水的水盆,一个空盆,还提供了一些工具。孩子们在游戏中很自然地运用工具去“运水”。在一次次“运水”过程中,他们不断地使用工具,认识工具。

游戏结束了,“谁的本领大”成为幼儿交流、记录的主要内容。教师为幼儿设计了这样一张记录表格(如图一),表格中的工具暗示小班幼儿要有目的地去尝试各种工具。不仅如此,教师还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笑脸花朵图案,小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情况在每种工具相对应的空白处黏贴上不同数量的笑脸花朵,以表示这些工具运水本领的强弱。

分析:在大班我们也组织过类似活动,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格(如图二)给了孩子们很大的空间,幼儿不仅记录了自己的实验顺序,还记录了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比较小班、大班这两张记录表格,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提供给小班幼儿的记录纸浅显易懂,直观形象并具有趣味性,有明确的任务指向,使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并容易记录。而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则几乎是一张空白表,幼儿自主的空间较大。

为什么小班和大班的记录表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是小班幼儿有关科学活动记录的经验很少,记录能力也很不足,所以教师提供的记录表格必须浅显易懂,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并易于操作。而大班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记录经验,他们的记录能力也较强,因此,教师可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记录。

幼儿园小班科学《水果》教案 篇9

1、能围绕“水果”话题,用简短的句子谈论自己爱吃的水果名称、形状、颜色、味道。

2、初步学习安静地倾听别人谈话。

3、了解吃各种水果对人身体的好处。

活动准备:

每人带自己爱吃的水果若干、小盘子等。

活动过程:

一、品尝水果,引出谈话主题

幼儿品尝切好的水果,思考回答问题:水果好吃吗?你喜欢吃什么水果?

二、围绕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自由交谈

1、你吃过什么水果?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味道?

2、幼儿上台,交流自己喜欢吃的水果的特点。

3、教师参与谈话,引导幼儿围绕水果与同伴交流。

三、拓展谈话内容,集体讨论水果,教师作小结

四、水果宴会

教学反思:水果是幼儿熟悉、喜欢的,同时水果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活动开展之前,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带孩子参观水果店,收集水果图片、实物,丰富有关水果的经验。

孩子们通过观察了水果外形特征,认识几种比较特别的水果,感知到水果的多样性,能区分明显的大小差异。让幼儿在吃水果的过程中,知道如何剥水果,了解水果还有其他的吃法,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就是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资料、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布置等就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途径。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幼儿对大自然新奇事物的变化,总会有无穷的探索欲望。云彩变红了,云彩变黑了,云彩变成大狮子了,云彩变成小船了,云彩变成娃娃了,这些自然变化都会不断吸引幼儿,使幼儿在有趣的观察中激发体验创新拓展思维的兴趣。创新源于幼儿对自然的另一种认知,培养幼儿多感官的运用,开阔性的想象,在此过程中感受创新思维的乐趣。我们的创新智慧游戏内容注重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出发,精心选择生活中的内容作为教育内容。以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创新思维特点。

二、幼儿分析

小班幼儿的年龄小,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探索和幻想。他们的思维不受习惯的约束,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观察事物时,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但自身是潜在着创造力的。设计了让小班幼儿所熟悉内容,利用不断变化的形式,在易把握的基础上让幼儿尽情的畅想。本次活动设计了符合小班幼儿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的环节,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三、设计思路

天空中的云彩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充满吸引和无尽的幻想,是培养幼儿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幼儿体验创新思维乐趣的良好载体。活动中根据小班幼儿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调动幼儿的思维兴趣,激活孩子的创新思维,展开他们的思维空间。通过幼儿观察与自我想象相结合,配合以简单的游戏,动静结合,让幼儿在玩中自然而然的知道云彩多变的特点,充分调动幼儿的观察和探索的兴趣,使幼儿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也进一步的提高拓展了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

具体设计思路与设计意图:

1.谈话导入:通过出示图片小星星打开幼儿的联想能力,激发幼儿对天空的兴趣。

2.扩散思维活动

让幼儿想象天空中除了有星星还有什么东西,什么东西还会飞到天空中去,引导幼儿围绕天空展开无尽的想象,对天空展开想象是幼儿感兴趣的,将会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

乌云的出现是引发幼儿探索的刺激物,云彩为什么会变成黑色?幼儿会在这种惊奇的变化中更深入的进行想象,云彩除了会变成黑色还会变成什么颜色?

3.观察内容

各种云彩图片的出现,即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又能刺激幼儿进行深入观察。图片中的云彩变成了什么样子?逐一观察,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习惯。

4.模仿活动

鼓励幼儿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述云彩所像事物的样子,让幼儿体验创新思维的不同形式和方法。

5.创新想象

天空中的云彩除了会变成图片中展示的样子,你觉得云彩还会变成什么样子?让幼儿自由畅想,畅所欲言。

6.操作活动与赞赏激励

让幼儿用老师带来的“棉花云彩”粘贴云彩形状,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按照刚才的说法进行粘贴,让幼儿体验自己动手粘贴的乐趣。

请幼儿互相看看、说说自己的作品,体验互相交流的乐趣,在评价过程中肯定幼儿的作品,呵护幼儿心灵,使幼儿的创新思维得到升华。

四、活动目标

1.喜欢观察云朵,知道天空中的云朵是可以变来变去的。

2.能对云朵的形状展开想象,体验想象的乐趣。

五、活动准备

制作课件、棉花与粘贴材料

六、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谈话

宝宝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哪里有星星吗?天空中除了有星星还会有什么?

2.扩散思维活动:云彩为什么会变色?

师:宝宝们知道云彩为什么会变成黑色吗?云彩除了会变成黑色还会变成什么颜色?(出示火烧云的图片,引导幼儿知道云彩还可以变成其他的颜色)

你想让云彩变成什么颜色?(引导幼儿展开想象)

3.观察内容:云彩像什么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云彩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云彩像什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大胆表述)

4.模范活动:模仿云彩的样子

师:刚才我们说了图片中的云彩像什么样子,你能表演出来吗?来学一学吧。

5.创新想象

师:你觉得云彩除了会变成刚才的样子之外,还能变成什么样子?你想让云彩变成什么样子?

6.操作活动与赞赏激励

师:宝宝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让云彩变成你喜欢的样子?我们来试一试吧。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用自己的小手进行创意粘贴。

7.结束活动

小班幼儿探索科学启蒙教育浅谈 篇11

小班幼儿(3~4岁)处于幼儿期的初期阶段,思维正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他们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情绪不稳定,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和周围人感染,模仿性及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大。针对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及其科学经验有限,对科学材料缺乏操作技能,活动性较弱的现象,如何进行探索科学启蒙教育呢,基于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宽松心理氛围,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环境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陶行知的“爱满天下”是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幼关系作为隐性课程,能够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

《指南》中指出: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小班幼儿比较胆怯、稚嫩、自信心容易受挫,需要教师的肯定、鼓励和及时的赞美。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小班幼儿年龄小,难以理解许多复杂和抽象的科学概念,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环境,选择贴近生活的教育能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使他们对學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二、选择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容,开展游戏化的科学活动

陶行知先生十分赏识他的生活教育,陶行知说: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因此,我们尝试着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这是幼儿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而核心的理念,也是当今“教育回归生活”这一思想在幼教中的折射。《纲要》精神使我们认识到:生活不是游离于幼儿教育以外的内容,课程也应不是把幼儿生活排除在外的单纯的知识体系,只有视生活为幼儿教育的土壤,视生活为幼儿教育的资源,才能使幼儿教育更生动,更和谐,更显张力。

三、抓住偶发性科学活动中的教育契机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些陶行知亲自阐述的教育思想,读来耐人寻味,让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幼儿走进生活,让幼儿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而偶发性科学活动正是指在教师完全没有计划的情况下,由于周围环境中某一有趣现象或有趣事物的出现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浓厚的观察和探索兴趣,随即自发投入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它的特点是源于偶然事件,内容广泛而丰富,受内在动机所驱使,活动需要外在的理解与支持,这正契合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

四、家园合作,引领幼儿走进社会生活探索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必须以大自然为您的生物园,才有丰富的收获……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办……”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应进行家园合作,以大自然、大社会为科学教育的课堂。我们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交流,请家长在家时也能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幼儿可参与的科学活动,生活中到处可见,而小班幼儿父母主要是通过实际的生活经验来观察探索自然的。家园合作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可以引导幼儿进入科学世界,还将滋润幼儿的精神世界,走入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世界。

总之,在小班幼儿探索科学启蒙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营造宽松心理氛围,善于将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纳入科学教育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以游戏化的形式开展各种科学活动,在家园合作中引领幼儿走进社会生活探索,呵护和保持幼儿的科学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园小班科学乘车教案 篇12

1.学习运用感官感知柿子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儿歌,注意正确地发shi的音。

【活动准备】

1.红、黄柿子各一个。(有条件的每人一个)

2.幼儿每人一把调羹。

【活动过程】

1.观看PPT,观察柿子提问:这是什么树?树上结了些什么?(练习shi的发音)摘几个成熟的柿子带回活动室。

2.感知柿子的基本特征。

看一看:柿子的形状有点圆、有点扁,柿子的颜色有点黄、有点红,柿子顶上有一个小盖子(柿蒂)。

摸一摸:柿子的皮是光滑的。

捏一捏:成熟的柿子是软软的。

尝一尝:柿子的味道是甜甜的。(用调羹舀着吃)

3.欣赏儿歌。

柿子红,柿子黄,柿子长在柿树上,揭开盖子尝一尝,柿子是柿科植物浆果类水果,成熟季节在十月左右,果实形状较多,如球形、扁圆、近似锥形方形等,不同的品种颜色从浅桔黄色到深桔红色不等,大小从2厘米到10厘米,重量从100克到350克。

幼儿园小班科学《我会变》教案 篇13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2、在活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精神。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杯两个,小杯子幼儿人手一个;遮的布,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木耳、菊花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起幼儿的好奇心。

师:现在我是能干的汽车人,师:今天我要来变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2、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教师动手实验。

师:知道我手里拿的什么?幼:木耳。

师:木耳长什么样?幼:黑色的,卷卷的。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幼:一样。

师:现在我分别把它放在这两个杯子里,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教师在一个杯子里倒水)。我来变啦!(放音乐“我会变”做动作),师:你们猜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用布遮住让幼儿猜),3、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①木耳变大了;②木耳变小了;③木耳大小没变化;(大部分幼儿说木耳会变大,理由五花八门:因为它喝水就会长大了;向我们一样吃吃就长大了;水把空空的里面填满了……尽管孩子们的想法很夸张幼稚,但我没有打断和干预,而是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述,因为那是孩子们智慧想象的火花。)闭上小眼睛,一二三,变!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开始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围绕“变”的小环节,旨在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幼儿验证猜想结果,并观察比较干湿木耳的区别。

5、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泡茶叶。

师:宝宝们,老师有件事情想请你们帮忙,后面的老师坐了那么久了,有点口渴,我们去泡杯菊花茶,请老师们喝茶好不好?(以寻求帮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

6、幼儿观察没有泡过的菊花长什么样师:看看没有泡过的菊花长什么样?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7、幼儿动手泡茶,泡好后继续观察菊花,有没有变化?

师:请你放一点菊花在杯子里,倒点水,我们一起做“汽车人”来让它变的快一点好不好?放音乐一起做动作。现在我们去看看菊花变成什么样子了?(变大了)

8、请老师们品尝茶水。进一步感知验证。

师:请你把你泡的菊花茶给老师们品尝吧,品尝的时候要说:“老师,我请你喝菊花茶”

幼儿园小班科学乘车教案 篇14

【摘 要】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特征,对周围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由于幼儿园中的科学类知识活动较为抽象,对于幼儿来说,是难以理解和吸收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为幼儿创建出具有良好科学趣味的学习氛围,提高幼儿的主动探索能力和吸收能力。文本通过简要概括科学探究性游戏对小班幼儿的影响,从教师、家长、科学研究氛围三方面来分析对激发幼儿科学探究性兴趣的作用,从而提出激发幼儿科学探究性游戏兴趣的具体尝试。

【关键词】小班幼儿;科学探究性;游戏兴趣;探究尝试

一、科学探究性游戏对幼儿的影响

1.分析幼儿的年龄特征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因素,具备较强的探索心态和对事物的好奇心,往往容易投入到周围事物中,按照他们自己的认知进行学习、了解。然而由于科学类活动较为枯燥与抽象,往往依靠幼儿的认知能力是无法理解和吸收的,如何创建让幼儿容易吸收,且具有科学教育意义的活动、游戏,教师就要站在幼儿的视角上,认真看待孩子的世界,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通过利用各种资源,为小班幼儿量身定制出各种各样的科学探究性游戏。

2.探究性游戏对幼儿的影响作用

根据研究表明,进行科学探究性的游戏可以对幼儿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在轻松良好的环境下进行的游戏还可以提高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吸收程度,并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增强思维能力,做其他方面也敢于进行尝试与体验。在这个解决问题与体验过程中,幼儿也能不断地成长,从而促进智能的发育和探究心的形成。

二、如何激发小班幼儿科学探究性游戏兴趣

1.老师对激发幼儿科学探究性兴趣的促进作用

从幼儿开始步入学习阶段开始,除了家长外,老师在其的生命中扮演的角色也举足轻重。

首先,小班幼儿在这个时期对这个世界已经有属于自己的感知,虽说这种感知不够全面也并非完全正确,但这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而此时幼儿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也逐渐加深。而这个时期便是培养他们兴趣的最佳时期。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可以说是开启孩子们的智慧的第一任老师,因而老师们若是在这个时期,多教导一些简单而有趣的科学小知识,是有利于孩子们培养科学探究性的兴趣的生成。

其次,小班幼儿的教课方式多半是以游戏为主,老师可以通过玩耍的方式使得小班幼儿对简单的科学小知识和小实验有所理解,同时有趣和娱乐性要占主导地位,这个时期孩子的情绪记忆能力较好,这样有利于其的记忆;再者,娱乐和身心愉快会引起他们的兴趣,此时也促进了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2.家长对激发幼儿科学探究性兴趣的引导作用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行为对孩子也具有引导作用,而对于一个幼儿来说,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家长的一切都是对的,所以他们会模仿他们的家长的一些行为。而此时,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一些有关于科学的小知识,为孩子解答一些小问题,为孩子讲述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简单小原理;比如:为什么他们的玩具小车车会开呀,为什么电灯会亮呀……

孩子在幼儿时期的好奇心特别重,开始感知世界但是又一知半解的,还处于懵懂的阶段,渐渐的就产生出许多让家长头疼的问题,家长的回答,对幼儿的思想也起明显的引导作用。正如很多家长无法告诉孩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但是在这个问题探讨过程中,也是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接受,而这些生活中的点滴也会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性的兴趣。

三、激发幼儿科学探究性游戏兴趣的具体尝试

1.对幼儿科学探究性兴趣的构建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十分之大,怎么样的环境就能造就一个怎么样的人。在生活中我们都感受到环境的影响力。然而对于喜欢依样画葫芦的幼儿来说,一个良好的科学实验研究氛围也是十分有利于其成长的。

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如若让幼儿长期处于科学探究的生活环境内,孩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会随之加深,通过一些小视频的播放帮助孩子理解更多的科学性知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设计一些很安全并且很简单的科学小实验能让他们自己动手,而这种科学小实验,不仅对幼儿的智力开发有益,还能对幼儿的科学探究性兴趣有着构建的作用。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在构建教室环境这点入手,一个具有科学探究性的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来说影响深刻。在教室的书籍角也可以多放入一些科学性的动物成长图册,让孩子看一些有趣的卡通科学小知识的书籍,促进幼儿对动物生长过程的理解与知识的吸收,幼儿时期孩子是孩子潜力开发的好时机,如果孩子一直处于一个较好的科学探究氛围,对幼儿的科学探究性兴趣有着很大的构建作用。

2.设计适宜幼儿的科学探究性游戏

(1)站在幼儿的角度,设计简易科学游戏。幼儿的科学教育教学中应该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幼儿的角度去看待这些理论知识,并将幼儿感兴趣的东西融入其中,促进幼儿探究科学心态的形成。创建让幼儿容易吸收的游戏,教师就要站在幼儿的视角上,将抽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简单易懂的科学小知识,从生活中取材入手,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简化游戏步骤,而且在做一些小实验的时候,可以用更为生活化的东西去代替。比如,要教会幼儿摩擦生电的科学原理,教师就可以准备纸片和塑料尺,通过塑料尺的静电吸引将纸片吸引起来。而一开始塑料尺是不带静电的,纸片无法被吸引上来,教师可以通过做区别对比,将塑料尺在衣服或手上摩擦,从而产生了吸引纸片的现象。通过这些巧妙的现象给幼儿一定的新鲜感,从而使他们原意自己动手开始做实验,进行思考探究。

(2)设定自然养殖区,组织科学小竞赛。园所要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性兴趣,可以在内部开设一些自然种植片区,比如,设定一块小田地,让孩子们可以在不同的季节中看到植物的成长情况,能够对自然环境有较大的感知能力。教师还需要认真对待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激发幼儿科学探究性兴趣的游戏内容,增强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

3.为幼儿营造良好科学学习氛围

(1)锻炼良好的科学知识分享意识。在培养幼儿探索能力的过程中,通过营造能让幼儿主动去进行分享的知识氛围,让幼儿能够增强分享意识和吸收科学知识的能力,而幼儿所处年龄阶段较为特殊,幼龄孩子并不具备完善的语言沟通能力,无法将自己发现的新奇事物用科学理论描述出来,这时,就需要另外的表达形式。比如,在实行具有科学探究性的游戏活动的时候,教师除了可以让幼儿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向小伙伴们介绍,也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做法来展现给其他小朋友看,比如,利用画图的方式来展示,从而提高感知能力,促进幼儿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能力。

(2)关注幼儿的个体成长。对于幼儿来说,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是具备极大鼓舞性的,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存在,不管性格是怎样的孩子,都是会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也会渴望得到大人们的关注,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科学性探究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状态,注意创建出良好的科学性探索氛围,在活动的过程中,耐心地教导每个孩子,并给予孩子一定的鼓励与帮助,从而逐渐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更加强烈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结语

幼儿所处年龄较小,虽然其阶段特征会具备较强的好奇心,但是由于科学性的理论知识对于幼儿来说仍太过于抽象化,无法做到良好地吸收和理解效果,要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征,就要制定适合幼儿的科学探究性游戏和轻松的科学知识分享氛围,从而帮助幼儿提高对新事物的感知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与科学的奇妙之处,更好地促进幼儿智能的开发,构建起良好地科学探究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江景雅.浅谈激发小班幼儿科学探究性游戏兴趣的几点尝试[J].电子制作,2013,20:138+129.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垃圾回收 篇15

活动目标:1.有废物利用的意识,对回收垃圾、给垃圾分类有兴趣。2.养成回收垃圾的习惯,增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3.知道垃圾可以回收变成新的物品,垃圾是有用的,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活动准备:1.认知准备:幼儿对生活中的垃圾有一定的认识,看见过垃圾场、垃圾堆。2.材料准备:(1)垃圾场图片,玻璃从回收到再生的图片一套。(2)几个大篮子。(3)每个幼儿从家里带来报纸、易拉罐、纸盒子、玻璃瓶等废旧物品(装在大篮子里)。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出话题。师:什么是垃圾?(不要的东西、没有用的东西就是垃圾。)

二、观察垃圾场图片,了解垃圾的去向,知道垃圾多了的坏处。1.了解垃圾的处理方法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害处。师:我们每天都要扔掉一些垃圾,地球上的垃圾越来越多。这么多的垃圾都到哪里去了呢?用以下这些方法来处理垃圾有什么缺点?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害处?掩埋法:占空地,污染地下水,容易滋生老鼠、苍蝇、病菌;焚烧法:容易产生烟尘污染;积肥法:农业生产几乎都不用积肥了。2.启发幼儿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垃圾?

寻找春天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篇16

了解花朵的生长要件。

认识光合作用。

活动准备

有叶子的枝条、盆栽、透明瓶、铝箔纸、玻璃纸、观察纪录表。

活动过程

1与幼儿回顾之前种植波斯菊的情形,与幼儿讨论种植植物需要哪些营养,才能让植物长得快又好?(阳光、水、空气、土壤)。

2与幼儿讨论种植花朵时,如果缺少阳光、水分,会发生什麼事情?接著进行实验:

(1)水不见了:将一枝带有叶子的枝条插入透明水瓶中,并在水中滴一两滴油防止水分蒸发,在水瓶外面标示水位的高度,再将整个枝条、水瓶

一起称重,用表格记录整体重量〔参见课程计画光碟〕,过一个礼拜后,观察水的位置及重量是否改变。

(2)光合作用:介绍铝箔纸、玻璃纸两种纸的不同处(透光与不透光),取出一个盆栽,询问幼儿如果将这两种纸各包裹在一片叶子外面,再置

於阳光下,请幼儿猜猜看,这两片叶子会发生什麼事情?(玻璃纸的叶子不受影响,铝箔纸的叶子则会泛黄),一个星期后,拆下两种纸,观

察叶子生长的情形,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上〔参见课程计画光碟〕。

上一篇:父母的结婚祝福语下一篇:银行纺织行业授信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