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入园纪实

2024-10-09

小班幼儿入园纪实(共8篇)

小班幼儿入园纪实 篇1

一家访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可以叫他们的乳名, 可以减少幼儿对新环境的陌生感。

二哄一哄

对早上入园哭闹的幼儿抱一抱, 或者给一个幼儿喜欢的小贴画或小糖果, 让其以愉快的心情入园, 使父母放松紧绷的心弦, 使父母放心离开。孩子在家中挑选一件最喜欢的毛绒玩具带到幼儿园, 通过物品的传递转移孩子的焦虑情绪。

三讲一讲

主要讲: (1) 利用第一周的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消毒常规, 消除家长担心孩子感染传染病的顾虑。 (2) 讲一讲幼儿园的便民服务措施, 解除家长对担心孩子不会吃饭、入厕的后顾之忧, 使其安心工作。 (3) 讲一讲怎样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经验, 比如晚送早接, 让孩子体验与家人团聚的喜悦, 不要让孩子有被遗忘的感觉, 而对幼儿园产生恐惧感, 逐步适应后按正常接送。

四提要求

要求: (1) 要求家长送幼儿入园后, 立即离开, 不要躲在门、窗后偷看, 或者中途来看, 延长或增加幼儿哭闹次数, 影响幼儿的适应能力。 (2) 让家长多关注孩子在幼儿园认识的新朋友, 尤其是同一个社区的小伙伴, 接了孩子后不要着急离开, 让孩子与本班的小朋友多在一起玩, 让孩子尽快熟悉幼儿园的人和事。 (3) 不要用负面语言误导孩子, 让孩子感觉幼儿园是一个恐怖的地方。要求家长不要用“你不听话, 就送你上幼儿园”之类的话, 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恐惧感。 (4) 避免宝宝耍花招, 说幼儿园不好, 某某老师对他不好, 不想上幼儿园, 要求家长坚持天天送, 让孩子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五善意的谎言

初入园的幼儿可能不太适应幼儿园生活, 在中途有哭闹、不愿意吃饭和入睡的现象, 但当家长来接孩子时问起幼儿在园的表现时, 应该先肯定孩子好的表现和成绩, 比如:孩子在园挺好, 表现不错, 吃饭、喝水、睡觉及玩得都挺好, 首先让家长放心, 解除家长的顾虑, 孩子才会更安心, 才能更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走上正轨, 然后进一步向家长提出要求。

六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和主题活动

游戏是幼儿都喜欢的, 这不仅因为幼儿爱玩, 还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 暂时忘记想家。在游戏中有利于促进幼儿自身良好品质培养和个性的形成。如娃娃家的游戏中, 教师可以担当妈妈的角色, 和幼儿互相打电话:“你是谁呀?”“妈妈正在上班, 下了班我来接你”等, 幼儿便在游戏中获得满足感。体育游戏中如老鹰抓小鸡, 老师可以扮演“鸡妈妈”, 孩子们扮“鸡宝宝”, 一个幼儿作老鹰, 通过游戏逐步地使幼儿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乐趣, 体验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和表现自己的成就感。

七准备多种多样的玩具供幼儿玩耍

几乎每个幼儿都喜欢玩具,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色彩鲜艳、安全卫生、美观形象的玩具, 如雪花积木、几何图形积木等, 或带幼儿玩滑梯、过独木桥、跳跳床等大型玩具, 表现好的幼儿, 分发一些诸如小红花、小星星的小礼物, 激发幼儿喜欢、向往幼儿园的感情。

八给孩子创造家的氛围

给孩子创造家的氛围, 让孩子自由地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 耐心对待每一个幼儿, 用爱心拉进他们的距离。静下心蹲下身, 让孩子感觉幼儿园就是自己的家, 老师像妈妈, 小朋友们都喜欢和自己玩。同时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解决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比如鼓励孩子学会自己吃饭、入厕等等, 以避免因为生活上的不适应而产生焦虑。

九用熟悉的音乐吸引孩子, 缩小家园差距

如今的家长都重视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 教师可利用家访了解孩子喜爱的音乐, 幼儿入园初期, 教师可以常常播放这些音乐, 组织孩子一起来听, 特别是当某个幼儿哭闹时, 有针对性地播放一段他在家里喜欢听的音乐, 有助于转移他的注意力, 使他产生对幼儿园的熟悉与亲近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多组织些音乐模仿动作, 如:拍手、走步、打鼓、吹喇叭、鸟飞、象走等, 节奏要稍慢, 力度与速度要均衡, 动作变化要少, 多重复。实践证明, 孩子对这样的韵律活动很感兴趣, 肌肉的大幅度动作能够让孩子身心处于放松、愉悦的状态, 从而减少对父母的想念。

十及时进行家园沟通

主动与家长交流, 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比如:孩子是由谁带大的、日常的习惯是什么、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玩具等, 以更好地照顾幼儿在园的生活起居。

摘要:孩子能否适应幼儿园生活, 是父母对刚入园幼儿最担心和牵挂的问题, 比如孩子在园不会脱裤子怎么办?孩子在园吃饱了没有?睡得香不香、能否融入班集体, 都是父母不放心的。面对着一颗颗牵肠挂肚的心,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怎样做才能让家长放心, 促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呢?本文就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适应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霞.提高小班幼儿入园适应能力的策略[J].早期教育: (教师版) , 2013 (7)

[2]许烨.对小班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研究[J].幼儿教学研究, 2011 (12)

小班幼儿入园纪实 篇2

关键词:学会“说话”;表达;敢于开口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5.010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5-019-02收稿日期:2012-03-18

一、从轻松对答过渡到主动表达

小班孩子刚入园,对老师和同伴都感到生疏,对新环境也不大适应,有的情绪不稳定,爱哭闹,有的则沉默寡言、不爱讲话。此时,老师们会组织一些有趣的谈话活动。在孩子自由玩玩具的时候,老师会静静地观察后询问孩子:“你在干什么呢?”根据孩子的回答, 老师再灵活延伸出新的问题,使得对话能够进一步深入,比如,“你开小汽车要去哪里呀?”“你能插一朵小花送给我吗?”等等,一步步地引导孩子表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活动结束后,再让孩子在所有小朋友的面前重新复述一遍自己玩什么了,怎么玩的。一次、两次,从几个词组到几个简单句子,从结结巴巴到大方流畅,孩子们很快就不再满足于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常常是主动拉住老师的手向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师,你看,这是我插的大吊车,你看这个大铁爪,多神气!从这样生动完整的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的进步。

除此之外,老师还和幼儿一起聊家里的事儿,在增进师生感情的同时,也启发了孩子更为丰富的语言表达。比如让幼儿描述周末和爸爸妈妈去哪里玩了,早晨来幼儿园的路上都看见了哪些景色,最喜欢什么颜色,喜欢哪个动画片等等。渐渐地,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这样的谈话,他们在其中展示了自己,也了解了别人,很快乐很满足。

二、在自然、生活的角色游戏状态下习得语言

小班孩子都很喜欢娃娃家的游戏。于是,老师就参与其中,和孩子们一起扮演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宝宝等角色,模仿买菜、做饭、喂饭、哄娃娃睡觉、开车去上班、送娃娃去上学等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孩子们在玩中学,语言发展好的带动语言发展弱的,老师也适时示范完整、准确的表达。孩子在自然、生活状态下习得的语言很快便能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给点压力,让孩子有动力敢于开口

有时候,有些孩子是需要给点压力的。比如在活动区自由活动时,我们鼓励孩子先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期待,说说有哪些需要遵守的规则,谁先说谁就先去玩。有些孩子很快说了就去玩了。在他们的带动下,那些不敢说话的孩子也经过“思想斗争”和“挑战自我”开了口。最初可能就是一两个词,比如“积木”“玩拼图”“娃娃”等,但我们同样给他们掌声,让他们体会成功,如愿以偿玩自己想玩的。逐渐地,他们就会感觉这不是什么难事儿,词汇变得越来越丰富,有些甚至开始抢着说了,因为把自己的意愿表达清楚了,可以获得老师和小朋友更多的支持,玩得更开心。比如有的小朋友说:“我今天要去娃娃家,娃娃生病了,我要照顾它。”语音刚落,就有小朋友呼应他:“我也去,我是医生!”

四、在行动体验中丰富词汇

词汇是组成语言的单位,掌握词汇的数量直接影响着孩子进行语言交流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孩子具有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用直接具体的事物作为参照物刺激孩子的思维,可以帮助他们充分运用感官感知事物,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和学会一些词语。比如在和孩子们一起玩球时老师问:“球怎么玩呀?”有的孩子说能滚球,于是老师和他们一起滚球;有的孩子说能拍球,于是大家一起拍球。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又尝试了踢、传、顶等不同的玩法,同时也掌握了更多的动词。再比如在一次给娃娃洗澡的活动中,我端来一盆水,孩子们伸手一摸,说:“真凉!”我又换了一盆水,这回孩子们说:“真热乎!”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学会了新的词。

五、在阅读中学习美的表达

童话故事是不可忽视的好教材。《小猫钓鱼》《小鸭散步》等经典童话故事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其中通俗易懂、生动优美的语句在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下更是令孩子们印象深刻。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学会了很多美的词句,不仅能够用故事中的原话回答老师的提问,甚至能自己独立讲故事。更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已经开始学习在生活中运用这些语言了。比如老师带领幼儿散步,孩子们说:“我们的队伍多整齐呀!”这是《小鸭散步》里的;吃饭的时候,有的孩子会情不自禁地说:“多么丰盛呀,香喷喷的米饭,味道鲜美的鱼……”这是《谁偷走了食物的味道》里的。孩子们用得多贴切呀!

六、练习发音,提高表达质量

让孩子大胆说话比纠正他们的发音和吐字更重要,我们为孩子们创造各种说话的条件和机会,正是要鼓励他们说话的信心,让他们体会到倾诉的快乐和与人交流的成就感。但是,准确的发音同样也是不能忽视的,语音是发展语言的基础,它影响着表达和沟通的质量和效果。比如,我们将孩子容易发错的“x q”“z c s”“zh ch sh ”等音同游戏和儿歌融为一体,借助多种形式进行了纠正训练。在商店游戏中,我们准备了很多物品,玩具狮子、柿子、纸等,售货员在介绍商品和顾客购买商品时,必须清楚地介绍物品的名称,如果发音不准确,老师就要进行示范,让孩子清楚地看着口型进行模仿。此外,我们还充分运用儿歌形式来练习发音,让孩子在反复练习中感知相近音的微小差别,多数孩子进步很快。

总之,2~3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敏感期,而3~6岁又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小班的老师,要好好把握幼儿初入园这个时期,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帮助小朋友学说话,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愉快入园的情绪 篇3

第一,幼儿入园前,家长一定要通过多种方法让孩子生活上自理。小班幼儿都是三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才初步有了生活自理的权利。但对现在多数家长来说,往往剥夺了他们的权利。什么都不让他们干,自己能做的也不让他们做,比如穿衣服、脱衣服、吃饭等生活习惯,都由成人代替了。其实,对孩子的爱,是孩子情绪发展的必要营养。过分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情绪发展以至整个身心的发展。放手,让他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对他的自信心、控制情绪会有很大的好处。

第二,营造让孩子“笑”的环境。孩子发现环境变了,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哭闹”是必不可免的。就象孩子不能去医院一样,一旦发现穿白大褂的就会哭。保持班中和谐的气氛,孩子在情绪上也会受感染的。如果老师搂抱一下孩子,或者老师规定:谁不哭,就让他多骑一次“大马”,小班幼儿很喜欢争得这种奖励。哄孩子的方法有许多种,关键是要转移孩子的情绪和注意力,我们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和引导方式。

第三,老师要做好自己的情绪自控。成人愉快的情绪对孩子的情绪是良好的示范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孩子如果哭闹现象严重,首先老师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嫌吵闹,就会把所有的气都撒在孩子身上,这样,他们就会更恐惧,哭得也就更厉害了。所以教师应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切断恶性循环,主动耐心、微笑地帮助孩子。孩子也会慢慢地和老师亲近起来。

第四,严格执行一日生活常规是断绝孩子哭闹的良师益友。刚入园的幼儿,什么都需要一点一点地培养,尤其是生活的常规更需要自己独立地完成。老师在教其他幼儿常规时,对哭闹的孩子也有一点的转移,他就会自己慢慢停止,就好象“没有观众,演员还怎么演戏?”孩子一天两天哭,时间长了,养成了常规,他就知道,再哭是没有用的,即便他还想哭,也会跟着其他孩子参加活动的。

第五,用心理安慰品应对分离焦虑。3岁左右的幼儿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让他们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或亲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生活,他们往往会产生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幼儿初入园时的综合症,而心理安慰物品能给孩子带来熟悉的感觉。所以,入园初期可以让孩子带着一些喜欢的物品,例如小枕头、小毛巾、妈妈的围巾等,这样可以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记得我刚来幼儿园时,小二班有个小男孩,每天午睡时,他都会抱着一个小水杯,刚开始,我百思不得其解,现在终于明白了,虽然是个小水杯,但对他来说,那是他的一切,有了它,他才会感到安全、踏实。教师和孩子熟悉后,要观察孩子在幼儿园期间的兴趣点,适时让孩子忘记心理安慰物品,去适应小朋友,适应新的环境。

第六,家园联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幼儿入园初期,教师可以从家长那里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在孩子情绪不好时分散其注意力,从而缓解其恶性情绪。家访,以家长朋友的身份去家里做客,这样孩子就会更容易地接受你。或者也可以用手机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而教师和妈妈通电话这一举动,则让孩子觉得老师是妈妈的朋友,值得信赖,无意中拉近了师幼距离。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老师象邻家阿姨,自然随和;又象自家姨姨、姑姑,毫无生分;更象妈妈的好朋友,值得依赖,无需紧张、害怕、退缩,哭闹也就慢慢消除了。同时,家长在接幼儿回家的路上,也要跟孩子多聊聊幼儿园有意思的事,同时露出十分向往的意思,但不能太过分,过犹不及。

另外,精彩、快乐的教育教学活动也是孩子的心理寄托!活动组织好了,孩子感受到了快乐,自然就会消除恐惧感。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该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去,这样,孩子随时就会感受到快乐,体验到成就感。“娃娃家”游戏的组织也可以缓解孩子情绪,让他感受到愉快。这不仅因为毛茸茸的动物和娃娃、各种玩具家具适合他们的兴趣特点,而且因为娃娃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幼儿对家庭的依恋。所以老师要随着孩子们需求和兴趣的变化,随时增加餐具、家具等物品。

幼儿园新入园小班教师评语 篇4

3、可爱的小不点儿,你进步可真不小:能认真地学本领,快乐地与小朋友做游戏;会念好听的儿歌、唱动听的歌曲;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老师还想跟你说句悄悄话:饭菜的营养很丰富,多吃一些,小身体才能长得更健壮!

4、你有一双勤劳的小手,每天都悄悄地为大家做好事。上课时,你能专心听讲,两只小眼睛总跟着老师转,因此,你认识了许多字宝宝,老师为你的进步而高兴。如果你进餐时能做到不随便讲话,上课时能更积极发言,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5、你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老师最喜欢你不发脾气的可爱样子,喜欢看见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你能用普通话完整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真了不起,但你的坚持性不够,吃饭时,老师总听到你说话的声音,下课后还爱在活动室里追追跑跑,希望你能把这些坏习惯改掉,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到的!

6、活泼可爱的你,对人有礼貌,和小朋友相处时懂得了谦让,进步了不少;你的本领学的真不错:会声音响亮地唱歌、念儿歌;你乐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独立吃饭、不会的能自动请老师帮忙;但是你做作业、画画有时不敢下笔,不敢剪纸,要升中班了,老师送你一份礼物: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的。

7、你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有很强的自尊心,平日里最喜欢听大家的表扬。你在活动中的大胆表现令大家欣赏:听,儿歌念得多么流利,回答问题多么响亮!这就是你——可爱的小苏苏。相信你在新的学期里,一定会学会香香地吃饭,不再边吃边玩了,对吗?

小班幼儿入园纪实 篇5

一、幼儿再入园情况陈述

(一)沉默型

因生病在家休息一个月后的早上,涵涵终于来了。在奶奶的百般提醒和教师的反复问候下就是不开口说话。几个比较活跃的孩子们看见涵涵都蜂拥上去,兴奋地叫着他的名字。但涵涵却表现地很冷漠,并一直抓着奶奶的手。当奶奶跟涵涵再见时,涵涵虽然并未哭闹,但一直看着奶奶,不愿意搭理教师。

(二)哭闹型

昊昊来园第一天时情绪非常稳定,在进餐、游戏等环节都表现的比较踊跃。在此后因为咳嗽一直在家休息。两个星期后来园。跟婆婆再见后一会就哭了起来,一直哭着要婆婆。此后的几天都再也不愿意来幼儿园,但来了之后虽然哭闹也会搭理老师。

(三)活跃型

一个星期后,蒙蒙来到幼儿园了。一进门就主动跟老师打招呼。在老师的热情招呼后,她开始到小朋友中间去了。看到一个小朋友就开始兴奋地叫小朋友的名字,打个招呼或者相互笑笑。同时在教室里转来转去地看,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但不一会告状声就此起彼伏,不是蒙蒙抢了他人的玩具,就是推了谁……

(四)娇弱型

贤贤来园一个月,情绪一直都非常稳定,且很少出现与其它小朋友发生矛盾的现象。生病两周后来园,情绪也很稳定,很快地进入区域游戏中和其他幼儿玩了起来。但不一会贤贤就来告状说丁丁抢了她的玩具……过了一会,老师就听到一阵声音特响的哭声,原来是贤贤,她被擦肩而过的冰冰撞了一下。

二、心灵解码

从上述表现可以看出,幼儿请假后的入园适应问题明显比开学阶段减轻很多。这得益于他们对幼儿园环境和人的相对熟悉,同时他们的不适应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导致:

(一)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较其他年龄段对成人有着较强烈的依恋,因为对家人的依恋存在入园不适应问题,又因为对教师的依恋有着不同于平日的行为举动。

1.对家人和教师的依恋。

由于年龄较小,小班幼儿对亲近的人有着更加强烈的依恋,这种依恋表现在他们在陌生环境中跟亲近的人分开会表现出不愉悦的情绪,如哭闹、沉默等。每个幼儿都有获取性的需要,他们在幼儿园特别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如微笑、拥抱、拍拍等等。因此很多幼儿在再入园后未得到老师的关注,就会采用一些特别的方法来引起教师的关注,如案例中适应能力较强的贤贤在再入园后突然变得娇弱。

2.情绪易外露。

小班幼儿的情绪较不稳定,行为受情绪的支配较大,且易外露。特别是本身存在着依赖心理,所以在看到家人时,在幼儿园不适应的情绪特别容易通过哭闹表现出来。

(二)适应与不适应的矛盾碰撞

1.相对适应。

小班阶段幼儿已经开始关注周围同伴,愿意进入集体生活。由于已经开始了一段幼儿园生活,他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乐趣。所以再入园时,开学初期入园时的入园不适应症状会相对轻很多,同时面对相对熟悉的教师和同伴他们也有了想去亲近的愿望。

2.相对不适应。

虽然已经度过了入园初期的适应,但幼儿园入园时间较短、离园时间较长,刚刚适应下来的幼儿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特别入园前两天会因对幼儿园的好奇和新鲜感而无暇顾及与父母的分离,但再入园时随着新鲜感的消失,其不适应的症状会表露无疑,所以常会出现再入园时较之初入园时的不适应更加明显。

3.现实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同伴牵挂的心理。小班中较活跃的幼儿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能够认识一些同伴。因此在离园后他们会有对同伴的牵挂心理,所以在来园后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寻找自己熟悉的同伴。由于他们刚进入集体生活不久,一些交往的方法和技能还没有掌握,所以在交往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其次是身体初愈的影响。进入到相对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会表现出一定的兴奋度,但由于其身体刚刚恢复,相对来说还较脆弱,所以离开自己的家人或在一天活动后见到自己的家人会有一些撒娇的表现,如哭闹。

三、智慧背囊

再入园幼儿首先存在的是适应问题,而幼儿的适应需要教师、家长和同伴三方面

(一)教师,幼儿不适应到适应的转化器

1.无“线”问候,情感不断线。

在幼儿请假期间,教师要与幼儿保持联系。如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途径勤与家长联系,了解幼儿情况。这样一方面让幼儿保持师幼之间的感情交流,另一方面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中有人牵挂着他,让他对再入园有期待感。

老师打电话给佳佳的妈妈询问佳佳的身体状况。在妈妈让佳佳问老师好时,她拿着电话怎么都不说话,于是老师就告诉他老师和孩子们都多想他,并问他在医院打针时是否哭闹等,佳佳进行了简单地回应。几次电话通话后,佳佳只要听到是老师打电话来了总要抢着和老师说话,开始第一句总会说:老师,我想你了。再次入园后也与老师更加亲密了。

2.当面沟通,负面情绪巧释放。

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会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教师要根据不同幼儿的需要,引导幼儿释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对于那些沉默的幼儿更应该引导他们释放自己的情绪。

认同是幼儿接纳幼儿园的第一步,而认同的获得要建立在教师能够理解幼儿情绪的基础上。因此无论幼儿再入园后有什么样的情绪表现,教师都应该给予理解。如涵涵能够在教师的安抚下较平静地和奶奶分离,说明他的不适应现象并不是特别强烈。但毕竟涵涵刚来园几天就请假了一个月,所以他表現出来的闷闷不乐是正常的,教师要淡化对涵涵的情绪处理。

了解幼儿的心理不是目的,而是要根据了解的结果进行解决问题。小班幼儿语言发展还未完善,他们不能用语言恰当地表现自己的感受。所以教师这时要能说出孩子的感受,一方面能够让幼儿放松戒备,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进行有效地引导。如丁丁在奶奶送来后唯一的表现就是掉眼泪。老师发现后就走过去。

nlc202309031826

师:丁丁,你现在心里一定很难过吧。

丁丁听到后反而哭出声音了,边哭边说:我想奶奶了。

师:想哭就哭一会吧,奶奶下午四点来接。到喝牛奶的时间就不要哭了好吗?

丁丁边哭边点头答应了,跟着老师到处看,不一会注意力就被雪花片玩具吸引走了。

3.多样关注,适应“软着陆”。

小班幼儿较依赖教师,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程度。特别是刚刚生病入园的孩子更应该得到老师多一些关注。

精神关注这种行为方式是幼儿感受到被爱的较直接的方式。如在幼儿来园时给幼儿一个大大的拥抱。当幼儿在游戏时,用语言或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来表达对幼儿的鼓励。这些都能给予幼儿莫大的精神动力,尽快渡过适应期。

生病初愈的幼儿身体状况都不是特别好,所以教师对这部分幼儿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如涵涵在来园的一上午都会有鼻涕出来。因为情绪较稳定,后期的区域活动和户外活动他都玩得特别开心。午睡前,我发现涵涵的脸较红,又出现了上午闷闷不乐的表情。我把它拉过来发现额头上有些烫,用温度计量一量后发现涵涵发烧了。于是我赶快联系了涵涵的奶奶,把涵涵接走治疗。

(二)同伴,幼儿顺利适应的助推器

同伴,是幼儿教育的良好资源。因此在再入园幼儿的适应问题引导上也要充分利用同伴资源。同伴的关爱和牵挂让幼儿开始在情感上留恋幼儿园,进而适应幼儿园生活。

1.在家园间传达爱。

较之于大班,小班幼儿的自我中心倾向较强。但他们开始关注他人,并有认同和接纳同伴的意识和行为。所以当班级中有幼儿未来时,他们就会来询问原因,一个小组中的幼儿表现得更加明显。

好好因病请假在家一个星期了。一些孩子偶尔会问“好好怎么还不来,他去哪里了”等问题。利用这样一个契机,老师将“好好生病了”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并请幼儿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给好好听的话,并用摄像机录下来,发给好好的妈妈。后来听说好好每天都要看几遍录像,并且会要求爸爸妈妈一起看,并给他们介绍录像中的小朋友。

2.在讨论中感受爱。

进入到幼儿园后,幼儿的依赖逐渐扩大到对教师甚至同伴的依恋,他们能感受到老师或同伴自己的关心和喜爱程度,所以利用同伴资源能够促进幼儿再入园的适应速度。

冰冰,开学初哭闹不停,后生病一段时间。今天来园仍眼泪不止,喝完牛奶时好了一点,教师组织幼儿讨论。

师: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今天谁来了啊?

大家都大声说出了冰冰的名字,冰冰的脸上有了一丝笑容。

师:那我们请冰冰到前面来。冰冰,你有什么话要对你的小伙伴说的吗?

冰冰:大家好,我是冰冰。我生病了,现在来幼儿园了。

师:前几天你们都说想冰冰了,现在把你们要对冰冰说的话告诉他吧。

幼1:冰冰,我想你了。

幼2:冰冰,我爱你。

幼3:冰冰,我要送你草莓颜色的蛋糕。

……

孩子们就这样一言一语地说着,甚至有些话都没有条理性。但相信同作为孩子的语言,他们之间是互相理解的。因此冰冰在入园后没有出现初入园时的哭闹现象。

3.在行为中升华爱。

小班幼儿感知外界事物是具体形象的。比起语言,行为更有魅力。因此语言表达的爱远没行为上的亲近来得更加有效。

当老师带着哭闹不止的瑶瑶来询问孩子怎么办时,小雨跑过来拍着瑶瑶的后背,口中念念有词:不哭了,不哭了。奶奶四点就来接了。

天天过来抱抱瑶瑶:我抱抱你哦。

诺诺过来拉着瑶瑶的手,走我带你去玩玩具吧。

(三)家长,幼儿适应的强化器

家长是幼儿教育的有效扶手,因此将家长吸纳到幼儿教育中来成为幼儿园的必然选择。

1.传达师幼问候。

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其生病在家时是无法与老师和其他同伴取得直接联系的。因此家长则成为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连声器。如经常询问孩子是否想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了;当老师有电话联系时,鼓励幼儿与老师说话;及时与幼儿进行入园的情感沟通。如果家长不进行中间的及时沟通,教师再进行幼儿生病期间的关心都不能起到效果。

元元妈妈在元元生病请假在家期间,经常主动与老师取得联系,让元元多与老师通话。甚至询问元元在班级中的好朋友是丁丁时,主动与丁丁妈妈取得联系,让元元丁丁对话。所以当元元来园后他赶快在小朋友中找到丁丁,此后他们真的成了“铁哥们”。

2.家长缩短在园时间。

家长对幼儿再入园的不适应问题表现出焦急的情绪,也特别想寻求到解决的办法。但面对幼儿的哭闹等楚楚可怜的模样,家长往往像开学时一样一步三回头,这样就让幼儿感受到只要我哭闹,爸爸妈妈是会来陪我的,所以他们的哭闹现象更加严重。与开学初一样家长在将幼儿交给老师后要尽快离开幼儿园,以免诱发幼儿负面情绪。

东东奶奶因不太放心东东生病后的情况,将东东送入园后不断折回来向老师交代要怎样关注东东的病情。如睡觉要留意东东踢被子、要催促保健老师及时喂药等等。每次说完都要看一眼东东,并与他再见。终于在奶奶第三次折回来时,东东忍不住大哭起来……

初入园幼儿的适应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而作为再入园幼儿的适应也同样应得到重视,采取有效地措施。因此初入园时的了解,幼儿的再入园适应更多的是在心理上对教师和同伴的再次接纳上,作为教育者要做好对再入园幼儿的接纳工作,充分利用自身和幼儿同伴资源,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配合作用,帮助幼儿顺利渡过再入园的适应问题。

浅谈小班新入园幼儿的适应性问题 篇6

一、幼儿初入园时可能会表现的行为

每年的九月份是新生入园的季节,清晨,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新入园的幼儿哭喊着不愿入园,他们紧抱着大人的腿,或拼命的撕扯着大人的衣服,躲闪着老师伸出的双手,仿佛老师是吃人的怪物。幼儿离开家庭,走进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容易出现依恋家人、不愿入园、情绪低落、紧张、、焦虑、害怕、胆怯、不合群、注意力不集中等“不适应症”。

1. 情绪方面。

孩子初入园时,常常出现不安,情绪波动、哭闹等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出现的时间也是不同的。

2. 饮食方面。孩子入园后,可能会出现食量减少,便秘,消化不良等现象。

3. 睡眠方面。少数孩子会出现夜惊、夜哭等现象,经过一段时间自行消失。

4. 行为方面。

入园后,孩子会出现一些行为变化,如依恋增强,行为退缩,胆小,沉默不语,反抗性增强等。

5. 身体方面。少数孩子入园后不爱吃饭,可能会导致暂时性体重下降。

其实,经过上述现象是一个孩子成长所必须的,适应一个新环境本身就是孩子心理成熟的一种表现,家长对此要有足够理解和心理准备。

二、入园焦虑产生的可能原因

幼儿为什么不愿上幼儿园?每年的新生入园,都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哭闹。幼儿为何不愿上幼儿园,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 情感不适应。表现在依赖性强,感情上不满足,有不安全感,离不开父母。

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情感的不适应,其次是新的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2. 生活不适应。表现在应该做的事不会做(如不会吃饭、上厕所等);作息时间与家里不同,表现出规则意识不足。

生活规律的改变是幼儿不愿上幼儿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入园前,幼儿在家自由自在生活,饿了就吃,想玩就玩,起居没有规律。上了幼儿园后,早上要按时上幼儿园,中饭点心要自己吃,游戏活动也有规定时间,这就使幼儿感到很不习惯,因而不愿意上幼儿园。

3. 人际交往不适应。表现在不会交朋友,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与需求。

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角度来看,3、4岁儿童的交往范围还主要停留在家庭中。他们的友谊概念还很淡薄,交往意识不强,较少感受到交往、维持长期友谊关系的乐趣,他们交往的乐趣更多的在于共同的活动,而非感情的联系。

三、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因素

导致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我觉得家庭、幼儿园还有幼儿自身条件者三个方面是主要原因。

1. 家庭因素。

其一,家庭环境。家庭社交环境较为封闭,幼儿在大部分是成人的世界里成长,家长又较少的让幼儿与同龄人相处,在与同龄人相处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生活自理能力也会很差。其二,家庭教养方式。一种是家长过于宠溺孩子,事事顺着幼儿,导致幼儿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合作能力较差,而且这类幼儿往往生活自理能力差。其三,家长接送幼儿的态度。家长往往会因为幼儿的哭闹而不舍,有的长时间呆在幼儿园,有的家长直接把孩子带回家。

2. 幼儿园因素。

其一,幼儿园每个班级的人数超标。现在幼儿园的标准时两教一保,而有些幼儿园的班级人数严重超标,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照顾每一位幼儿。其二,教师的素质。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新入园幼儿,往往会运用恐吓使幼儿安静、不哭闹。其三,幼儿园作息制度不合理与缺少人性化。

3. 自身的特点。

一方面,幼儿自身的性格。如果幼儿性格内向,不能与别的幼儿进行友好交往,甚至躲避其他幼儿,依赖性较强,很少单独活动,也会使得适应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幼儿的自理能力差。由于自身的自理能力较差,幼儿会比其他幼儿更加的被动,幼儿会出现更多的适应性问题。

四、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策略

1. 入园前加强幼儿对环境的熟悉程度。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入园前,带孩子去幼儿园看看,各个教室走走、玩玩,和老师拉拉手,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这样可以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能提高他的安全感,并产生想到幼儿园的愿望。

2. 帮助孩子建立“幼儿园脚本”,就是让孩子在认知上接受幼儿园的一系列行为方式、行为模式及交往规则。

幼儿在3岁左右的时候就形成了有关的关于事件的图示。比如,孩子知道在电影院看电影和休息日去快餐店的表现肯定应该是不同的;在外婆家的表现和在自己家中的表现可以有所不同。孩子进入幼儿园时也会意识到这里的活动规则与其它地方不同。这种不适感既可以激发孩子的信息加工能力,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同时也会增加孩子对这个环境的不适应感和无助感。

3. 建立科学的一日常规和作息制度。

幼儿园的常规对幼儿来说应该是积极的,幼儿一般都能够愉快的接受。新生入园后,老师要用积极的语言描述常规,并讲解示范,这是常规培养的基本方法。应该向幼儿解释理由,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并进行适当的行为训练,一是有助于常规的形成,二是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幼儿园提出的要求,使他们知道现在是在上幼儿园,老师的要求和父母的要求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并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

4. 塑造一个慈母形象,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

幼儿在陌生的环境里,最容易缺乏安全感,而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则是形成安全感的基础。教师应该自觉地把老师和母亲的角色统一起来,而且突出慈母角色,对幼儿充满慈母之情,施以慈母之爱。在和新生的接触中,教师应该始终保持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话语、疼爱的眼神,使幼儿更加亲近教师、喜爱教师,进而感到幼儿园的教师就像妈妈一样可亲可爱,幼儿园就想家一样温暖。

5. 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真正做到家园合作。

新生入园后,除了幼儿有分离焦虑,家长同样也会存在分离焦虑。他们每次在接送时都会向教师询问幼儿在园的情况,而这个时段又是老师特别忙碌的时候。因此,应该为每一位幼儿准备一本《家园日记》,教师每天把幼儿在园的一日情况(包括情绪、进餐、入睡、学习活动、同伴交往等)记录在上面,让家长清楚地知道幼儿在园的表现,使他们对幼儿园、对教师、对幼儿放心。

总之,小班新入园幼儿产生不适应性问题是全社会家长以及幼儿教师共同关注也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幼儿教师要具备一颗博大的爱心,包容之心,对待幼儿要亲切、有耐心,精心准备与幼儿的每一个活动,努力缩小与家园之间的距离,增进师幼之间的感情,取得家长的信任与配合,就能使幼儿逐渐喜欢幼儿园,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希望所有家长和教师能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并及时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这个新环境,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摘要:幼儿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随着家庭结构等因素的变化,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幼儿都出现了入园不适应现象。本文通过对幼儿初入园时情绪、饮食、睡眠、行为、身体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研究,从物质环境、人际环境、活动环境、的差异以及家园对入园适应上的不同认识和引导方式等方面分析幼儿初入园时产生的不适应性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幼儿初入园时不适应性问题的方法以及对家长的一些建议。

小班幼儿入园纪实 篇7

一、环境与焦虑

(一) 幼儿观察:

当天是幼儿园开学第二天, 还未进入班级内, 沿着整个幼儿园小班区域行走时, 已经听到孩子们的哭声一片。推开小二班门的那一刻哭声“排山倒海”充斥耳朵, 进入活动室后, 大部分孩子都是嚎啕大哭, 有说:“找妈妈”的, “找爸爸”的, 也有一对双胞胎兄弟“找奶奶”。焦虑与不安的气氛蔓延整个班级, 离开原本的家庭, 幼儿的紧张与焦虑情绪升腾起来, 加之幼儿极其容易受环境影响和刺激, 也许本来不焦躁或已经缓解的孩子也跟着哭起来。

(二) 分析与评价:

霍妮认为, 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人、人的心理不是人的生物本性, 而是人的生活环境, 是社会文化、是人际关系。

儿童的焦虑存在于一个陌生或有潜在危险的环境里, 焦虑是他们体验到的孤独感和无助感的不良情绪。小班幼儿刚刚离开熟悉、宽松的家庭环境, 进入一个陌生且具有规则的新环境, 才会产生这样的情感不适, 而这时幼儿并未从情绪上接受、认可幼儿园的人、事、物, 自然而然引发会不安全感, 并且他们的情感需求无法及时得到完全满足, 因而用哭泣的方式发泄情绪、寻求安慰。霍妮曾说:“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 取决于不可分割交织在一起的文化环境和个体环境。”陌生且具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使幼儿陷于无法调和的内心冲突之中, 使他们产生情感的隔离、不安全感、恐惧和无助。

二、幼儿自我、家庭与焦虑

(一) 幼儿观察:

卫生间里, 五个孩子同时要小便, 张轼看着我希望我抱他站到小便池的台阶上, 我将他抱上去后便扭头看别的孩子, 就这样转身的瞬间, 张时说:“我尿到裤子上了!”我一看, 他的裤子只脱了一点, 裤子湿了一片。我把他抱下来, 拉着他坐到椅子上换裤子, 换好以后, 他眼睛里含着泪用哭腔问我:“能不能让妈妈来接我?”我说:“等你吃过晚饭以后, 妈妈就来接你了。”他眼泪就要掉下来想哭出来, 我说:“你不哭的话, 妈妈会早点来。”他马上收起眼泪, 特别干脆、利落地说;“好嘞!”我让他坐到自己座位上去, 他就乖乖一个人回去了。我赶快去安慰另一个小女孩, 安抚了一会, 小女孩好不容易平静了一些, 张轼哭着跑过来让我给他妈妈打电话来接他, 我又跟他翻来覆去说了一些安慰的话, 这并没有止住他的泪水, 我就抱起他指着窗外的滑梯, 他也环抱着我, 我说:“你看, 那个滑梯漂亮吗?它都有什么颜色呢?红色, 黄色, 绿色, 还有什么颜色呢?哎?旁边还有一个滑梯, 你喜欢哪个滑梯呢?”这会, 张轼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滑梯上, 不再啜泣, 他说:“还有一个颜色呐!”我问:“那是什么颜色啊?”他没回答。我问:“是不是橘黄色?”他还是没说话, 但是他已经不再哭闹着找妈妈了。我把张轼放到地上, 他问我:“妈妈来不来接我?”我说:“肯定来啊!”我让他回到集体里和小朋友们一起“搭火车”到室外活动, 他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开我的手。

(二) 分析与评价:

在这样的反反复复“找妈妈”和暂时性焦虑缓解的徘徊中, 幼儿在理想化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中选择, 并且有意识地自我控制。实质上, 这种表面的平衡感是用极大的代价换取得来的暂时的宁静, 它并没有解决冲突。

首先, 从张轼不知道裤子脱到什么程度不会尿到裤子上可以猜想到他在入园前的如厕行为并不是独立完成的, 以此推断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有限, 也就是说, 他并未能够在基本的生理需求等生活方面适应幼儿园的转变, 这可能是引发入园焦虑的原因之一。而这不单是幼儿个体因素单方面导致, 其背后更是体现出张轼的家长精心、细致的照料和过度的关注。幼儿的焦虑也可能源于父母的焦虑。高育儿焦虑感的父母往往会花更多的时间照料孩子, 能对孩子的要求做出快速应答, 这有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依附, 但同时, 父母会因为顾虑孩子的安全而限制他们的探索活动, 使他们对大人的依附感增强, 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很多家长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幼儿园的保教工作不了解, 对教师照顾幼儿的不放心。家长的这种分离焦虑情绪在家庭中也会感染到幼儿, 比如常会在接幼儿回家后对幼儿在园情况进行提问, “幼儿园好不好玩?”、“你哭了没有?”、“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喝水了没有?饭菜好不好吃?”、“老师喜不喜欢你?”等等, 一方面, 过多的提问会加重幼儿上幼儿园的紧张情绪, 另一方面, 一些反面的提问会产生幼儿园不好的暗示, 使幼儿害怕和不愿意上幼儿园。

霍妮认为处于焦虑中的幼儿应付外界的主要手段有:趋众、逆众或离众, 张轼则表现为趋众, 即亲近成人、寻求成人的帮助、赢取成人的感情, 并且在成人的指导中控制自己的不安, 尽管他柔弱而恐惧, 他还是有意识地调整着自己的行为策略来适应环境。但是由于幼儿情绪控制能力处于较低水平, 且无法分清楚理想化的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区别, 越是急于以“应该做什么”来支配自己, 越是违背真实自我的原始欲望就越是无所适从。可是幼儿并不具备认识现实自我的能力, 从现实改变自己更是天方夜谭, 所以这样的焦虑无法消退。

另外, 霍妮把焦虑分成两类, 一是显性焦虑, 是对显性危险的反应;二是基本焦虑, 是对潜在危险的反应。人际关系的困扰引起基本焦虑, 小班幼儿刚入园并未对教师和同伴建立亲密的联结和依恋, 因而在班级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孤独、无助和疏离。霍妮说, 要想真正地解决冲突, 就不是能用理性的决定、逃避或是意志力所能做到的。唯一的办法是改变存在于人格本身导致冲突产生的条件。对待小班幼儿和家长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这样的心理问题是正常且可控的, 接受个体的焦虑感, 不要因为焦虑而增加焦虑, 让他们感受到幼儿园的美好和功能, 让他们熟悉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安排并且寻求共鸣, 认真倾听家长的想法和他们的家庭生活、提前熟悉幼儿的兴趣, 自然地与幼儿和家长建立亲密的联系。当儿童想念父母时, 给予儿童一定的自由和权利, 允许他们做一些在家里会做的事情, 让他们感受到在幼儿园和在家里一样轻松并且得到尊重。

三、替代依恋、教师与焦虑

(一) 幼儿观察:

户外活动时, 张轼可能被幼儿园里丰富、多变的环境吸引, 不再关注我是否一直在他的视线范围内, 我也有意识地与他保持距离, 照看其他孩子。

户外活动时张轼去了一次卫生间小便, 由我陪同, 我拉着他的手让他自己走上便池, 并嘱咐他把裤子脱的靠下一些。他自己做得很好。

大概二十分钟后, 老师让小朋友们继续“搭火车”返回室内, 张时不愿“搭火车”只愿牵着我的手返回室内。回到活动室的座位后, 他已经不允许我离开他身边, 与此同时, 班里又恢复早上刚入园的景象, 大部分孩子都开始哭, 有的嚎啕大哭, 有的撕心裂肺, 有的边哭边说找妈妈, 此起彼伏的哇哇声好像召唤每个孩子都要加入进来一样。

集体教学活动时, 张轼不看老师, 一直看着我, 我一离开他身边他就焦躁不安, 哭着叫我不能走开, 我只能站在他座位旁边, 不到3分钟的时间他就说要小便, 我就带他去卫生间, 返回后, 他无论如何也不想回到座位, 问我:“妈妈来没来?”我说:“来了, 来了。”他还是一脸委屈不想离开我, 我就蹲下把他抱进怀里, 他马上搂住我, 我说:“不要哭了。”他还是带着哭腔说:“你站起来抱着我。”我把他抱起来, 他搂着我的脖子, 把脸埋进我的肩膀, 抱了一会平静后, 这时候到了午餐时间, 他又叮嘱我要喂他吃饭, 不许走。我说:“那我喂你, 别的小朋友怎么办?”他不理会, 抓着我不让走, 我就一点点喂他吃, 他也不再哭闹, 安安静静吃饭, 吃完菜和小饼, 我说:“喝点粥。”他说:“不。”我盛了一碗粥回来, 继续喂他, 他乖乖吃完。

(二) 分析与评价:

幼儿很容易被外界环境刺激、影响, 尤其是陌生的幼儿园室外环境, 花草树木、跷跷板、滑梯、沙水区、操场等等都有可能吸引孩子观察和游戏, 张轼也对幼儿园新鲜、丰富的室外环境产生了兴趣, 但是这种注意力的转移是短暂的, 也并不能真正解决幼儿的焦虑困境, 所以孩子还是要在新环境中寻求除了母亲以外的其他依恋对象, 而此时能够对幼儿积极回应和情感满足的人会缓解幼儿的焦虑感和不安, 成为该幼儿的“替代母亲”, 是幼儿新的依恋对象, 所以该幼儿寻求与我的身体亲近、目光的追随, 同时要求我位于他的视线范围之内, 这些都有利于减轻焦虑的痛苦。

再者, 教师组织的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游戏也有利于分散儿童的注意力, 如果教学活动或者游戏实施的效果不佳并不能及时缓解幼儿的焦虑状况。因此, 幼儿教师宜设计、开展更能引发儿童参与兴趣的教育活动或游戏, 也可以组织丰富的户外游戏、游园活动、发挥大型玩具设施的作用等方式加以应对幼儿的心理不适。

四、建议与反思

在对小班幼儿入园焦虑进行记录、分析与评价后, 我们试图寻求更多的解决路径和思考。实际上, 有些幼儿的焦虑问题如果预先干预是可以避免的, 即使幼儿在入园后产生焦虑也是可以通过及时、合理的应对缓解。

(一) 实行预入园制度

幼儿的不适情绪主要来源于与亲人的分离和对新环境感到陌生, 预入园制度给儿童提供一个提前体验幼儿园集体生活的机会, 使他们熟悉新环境里的教师、同伴、玩具和生活、游戏安排。家长可以借此良机陪同孩子提前感受、熟悉幼儿园里的一切, “演习”入园。起初可以陪孩子在班级内和老师、其他小朋友游戏、学习, 等幼儿基本适应后, 培养其独立在幼儿园半日或全天活动。不管是幼儿还是成人, 我们总是易于接受我们准备好接受的东西。所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心理的缓冲”、“有准备的环境”、“亲切的人际关系”都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二) 培养孩子认识自我、生活自理能力

我们可以由前文看到, 孩子的自我认知、生活自理能力皆会导致幼儿的不安、无助感、疏离感, 比如幼儿认为自己弱小, 不会穿脱衣服, 自己不会上厕所等都会引发幼儿自我效能感降低、自尊心受挫, 有时候也许无法得到教师及时的照料因而加重焦虑情绪。因此, 家庭教育中不得不在某些部分“放手”, 让孩子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比如独立睡觉、吃饭、穿脱衣物、上厕所这些基本的技能。再次,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积极自我暗示, 树立信心, 家长和教师切忌无意识地灌输幼儿弱小、懦弱、无法应对不良情绪的思想意识, 相反要让他们感受到环境的安全性和自我的强大及应对能力。

(三) 关于教师言语安慰的思考

我们可以在幼儿园看到教师在安慰入园焦虑的幼儿时常常会用一些善意的谎言, 如“你不哭妈妈就来接你了”、“你今天表现好就让妈妈第一个来接你”等等, 这些善意的谎言安慰出发点是好的, 有时也可以暂时缓解幼儿的焦虑, 但其实质上无法消退不安情绪。长久以来如此广泛地使用这种策略是否对幼儿产生消极作用还需思考。

摘要: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过渡, 幼儿从依恋抚养者转而依恋其他社会成员, 幼儿在这样的一个转变中接受、调整并且学习应对焦虑。本研究随机选取一名小班幼儿为观察对象, 分成三个部分的观察与评价、分析, 细致观察幼儿半日的行为表现, 以霍妮的焦虑理论为依据分析、评价其入园焦虑的因素, 并据此提出建议与反思。

关键词:入园焦虑,霍妮,自我,环境,依恋

参考文献

[1]王国猛.霍妮的焦虑理论述评[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7) , 23, 3:129.

[2]http://www.zsbeike.com/yuer/34071.html.

[3]隋悦英.城市幼儿园幼儿的焦虑问题及辅导策略研究[D].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 2004:29.

[4]黄志敏.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4:48.

[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1CDq Qwpl A1OKHak7n Ocq Erq Q1428Y_ak2RVw O-Nvs_g Ct1UYNm Ehwfy3f WQJdo1XBx Nek Ngbduu_J0le Pi0n Pa.

浅谈小班新入园幼儿的适应性问题 篇8

关键词:幼儿园 新生 适应性

幼儿园是幼儿人生接触的第一个集体,幼儿在最初的集体生活中形成的个性和行为态度将持续存在并影响幼儿一生。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教育:是指小班幼儿在刚入园时,对幼儿园的环境及生活不能及时地随环境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幼儿早期的适应能力的强弱,将影响他将来对任何社会新环境的适应。

一、幼儿初入园时可能会表现的行为

每年的九月份是新生入园的季节,清晨,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新入园的幼儿哭喊着不愿入园,他们紧抱着大人的腿,或拼命的撕扯着大人的衣服,躲闪着老师伸出的双手,仿佛老师是吃人的怪物。幼儿离开家庭,走进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容易出现依恋家人、不愿入园、情绪低落、紧张、、焦虑、害怕、胆怯、不合群、注意力不集中等“不适应症”。

1.情绪方面。孩子初入园时,常常出现不安,情绪波动、哭闹等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出现的时间也是不同的。

2.饮食方面。孩子入园后,可能会出现食量减少,便秘,消化不良等现象。

3.睡眠方面。少数孩子会出现夜惊、夜哭等现象,经过一段时间自行消失。

4.行为方面。入园后,孩子会出现一些行为变化,如依恋增强,行为退缩,胆小,沉默不语,反抗性增强等。

5.身体方面。少数孩子入园后不爱吃饭,可能会导致暂时性体重下降。

其实,经过上述现象是一个孩子成长所必须的,适应一个新环境本身就是孩子心理成熟的一种表现,家长对此要有足够理解和心理准备。

二、入园焦虑产生的可能原因

幼儿为什么不愿上幼儿园?每年的新生入园,都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哭闹。幼儿为何不愿上幼儿园,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情感不适应。表现在依赖性强,感情上不满足,有不安全感,离不开父母。

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情感的不适应,其次是新的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2.生活不适应。表现在应该做的事不会做(如不会吃饭、上厕所等);作息时间与家里不同,表现出规则意识不足。

生活规律的改变是幼儿不愿上幼儿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入园前,幼儿在家自由自在生活,饿了就吃,想玩就玩,起居没有规律。上了幼儿园后,早上要按时上幼儿园,中饭点心要自己吃,游戏活动也有规定时间,这就使幼儿感到很不习惯,因而不愿意上幼儿园。

3.人际交往不适应。表现在不会交朋友,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与需求。

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角度来看,3、4岁儿童的交往范围还主要停留在家庭中。他们的友谊概念还很淡薄,交往意识不强,较少感受到交往、维持长期友谊关系的乐趣,他们交往的乐趣更多的在于共同的活动,而非感情的联系。

三、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因素

导致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我觉得家庭、幼儿园还有幼儿自身条件者三个方面是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其一,家庭环境。家庭社交环境较为封闭,幼儿在大部分是成人的世界里成长,家长又较少的让幼儿与同龄人相处,在与同龄人相处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生活自理能力也会很差。其二,家庭教养方式。一种是家长过于宠溺孩子,事事顺着幼儿,导致幼儿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合作能力较差,而且这类幼儿往往生活自理能力差。其三,家长接送幼儿的态度。家长往往会因为幼儿的哭闹而不舍,有的长时间呆在幼儿园,有的家长直接把孩子带回家。

2.幼儿园因素。其一,幼儿园每个班级的人数超标。现在幼儿园的标准时两教一保,而有些幼儿园的班级人数严重超标,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照顾每一位幼儿。其二,教师的素质。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新入园幼儿,往往会运用恐吓使幼儿安静、不哭闹。其三,幼儿园作息制度不合理与缺少人性化。

3.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幼儿自身的性格。如果幼儿性格内向,不能与别的幼儿进行友好交往,甚至躲避其他幼儿,依赖性较强,很少单独活动,也会使得适应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幼儿的自理能力差。由于自身的自理能力较差,幼儿会比其他幼儿更加的被动,幼儿会出现更多的适应性问题。

四、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策略

1.入园前加强幼儿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入园前,带孩子去幼儿园看看,各个教室走走、玩玩,和老师拉拉手,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这样可以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能提高他的安全感,并产生想到幼儿园的愿望。

2.帮助孩子建立“幼儿园脚本”,就是让孩子在认知上接受幼儿园的一系列行为方式、行为模式及交往规则。

幼儿在3岁左右的时候就形成了有关的关于事件的图示。比如,孩子知道在电影院看电影和休息日去快餐店的表现肯定应该是不同的;在外婆家的表现和在自己家中的表现可以有所不同。孩子进入幼儿园时也会意识到这里的活动规则与其它地方不同。这种不适感既可以激发孩子的信息加工能力,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同时也会增加孩子对这个环境的不适应感和无助感。

3.建立科学的一日常规和作息制度。幼儿园的常规对幼儿来说应该是积极的,幼儿一般都能够愉快的接受。新生入园后,老师要用积极的语言描述常规,并讲解示范,这是常规培养的基本方法。应该向幼儿解释理由,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并进行适当的行为训练,一是有助于常规的形成,二是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幼儿园提出的要求,使他们知道现在是在上幼儿园,老师的要求和父母的要求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并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

4.塑造一个慈母形象,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幼儿在陌生的环境里,最容易缺乏安全感,而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则是形成安全感的基础。教师应该自觉地把老师和母亲的角色统一起来,而且突出慈母角色,对幼儿充满慈母之情,施以慈母之爱。在和新生的接触中,教师应该始终保持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话语、疼爱的眼神,使幼儿更加亲近教师、喜爱教师,进而感到幼儿园的教师就像妈妈一样可亲可爱,幼儿园就想家一样温暖。

5.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真正做到家园合作。新生入园后,除了幼儿有分离焦虑,家长同样也会存在分离焦虑。他们每次在接送时都会向教师询问幼儿在园的情况,而这个时段又是老师特别忙碌的时候。因此,应该为每一位幼儿准备一本《家园日记》,教师每天把幼儿在园的一日情况(包括情绪、进餐、入睡、学习活动、同伴交往等)记录在上面,让家长清楚地知道幼儿在园的表现,使他们对幼儿园、对教师、对幼儿放心。

总之,小班新入园幼儿产生不适应性问题是全社会家长以及幼儿教师共同关注也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幼儿教师要具备一颗博大的爱心,包容之心,对待幼儿要亲切、有耐心,精心准备与幼儿的每一个活动,努力缩小与家园之间的距离,增进师幼之间的感情,取得家长的信任与配合,就能使幼儿逐渐喜欢幼儿园,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上一篇:轮对故障下一篇:网络自制视频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