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

2024-08-30

小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共5篇)

小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 篇1

一、调查目的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部分家长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自我服务的能力大大下降,幼儿过分依赖,没有独立的个性,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体力、智力的发展,以及良好个性的形成,甚至对孩子一生,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尤其是幼儿园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实施过程

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园小班的幼儿调查,调查数据表明,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与家庭情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幼儿的自理能力的发展关系到幼儿的独立性和生存能力的发展。

三、调查结果

(一)自我服务意识

许多家长虽然在平时帮助幼儿做许多事情,但实际上还是希望幼儿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具备一定的独立能力。我通过“家长对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看法及百分比”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数家长赞成幼儿做力所能及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学习自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二)自我服务能力

生理方面的自我服务能力主要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体现出来,看幼儿能否自己照顾自己,我们从独立吃饭、独立睡觉、独立如厕、独立穿衣这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和比较,发现小班幼儿在生理方面的服务能力还不是很高,有所欠缺,他们需要家长的鼓励和支持,以促进自理能力的提高。

四、影响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从幼儿角度看

1. 从幼儿生理角度看,3—6岁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之际,各方面机能还不完善,特别是小肌肉群尚未发育成熟,动作协调性差,给幼儿的生活自理带来了困难。

2. 从幼儿心理角度看,幼儿期感性认识占主要地位,理性认识才刚刚发展,因而自理意识未能达到自觉的程度,这也是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差的原因。

(二)从家长角度看

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现状使家长往往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知识教育,对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的培养却马马虎虎,认为孩子还小,“树大自然直”。殊不知,幼儿事事依赖他人,就会形成“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别人都应当为我服务”的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对孩子的将来是非常有害的。

(三)从教师角度看

从幼儿教育现状来看,教师往往比较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即使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在不断改变,也仍不能摆正“幼儿生活自理”的位置。

五、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前提下,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让幼儿参与实践活动,掌握方法,获得经验,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是十分迫切的。

(一)从教师角度谈

1. 寓教于乐,让幼儿识得自我服务的方法。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

2. 根据差异个别辅导。

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幼儿的要求就有所区别。对于自我服务能力较强的幼儿,要用较高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要求相对降低。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出不同的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

3.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当幼儿获得初步的自我服务技巧后,要注意帮助幼儿提高做事情的速度和质量。

4. 贵在坚持。

自理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教师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对孩子的教育应耐心细致、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在操作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这时,教师应多鼓励,少指责埋怨,以保护孩子做事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表扬孩子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从而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二)从家长角度谈

1.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的推动作用。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会影响现代的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

2.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在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时,家长一定要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长发育的规律。一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方面的习惯,多关心多鼓励指导,时间久了,幼儿自然就能自觉地满足大人的要求。二是要对幼儿严格要求。幼儿很有灵性,会抓住家长的弱点提出各种各样的不合理要求。家长在情绪上可以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他们约束,绝不能有任何迁就的表示。三要适当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利用幼儿易于被其他新鲜的事物吸引的心理特点,把他们的注意力从不合理的事情上转移开,以免受到错误的诱导。

3.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必须重视在生活中的培养。家长要对孩子放手,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培养的过程中,家长要正面教育,否则会伤害幼儿的自尊,从而使教育起到反作用。

(三)家园结合

家长在家中对幼儿实施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同时,要与幼儿园老师保持沟通,这样可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进度及幼儿在园的一些表现等,从而积极配合幼儿园老师,达到家园同步教育。高尔基曾说:“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所以说爱要具备理性,有一定的度,绝不能对幼儿溺爱。

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反复的过程,需要家园经常督促、检查、提醒,这样才能使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得到不断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心的呵护,结合家园共同能力,培养幼儿生活自我服务能力的目标才能实现,为塑造幼儿优秀的个性品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 篇2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及其人格品质和良好个性的形成。研究表明,幼儿期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获得控制与影响环境的能力,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及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快乐,而快乐作为强化物,使幼儿对游戏本身产生兴趣。兴趣和快乐这两种正情绪体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使幼儿在游戏中愿意遵守规则,接受成人的教育。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承担责任,学习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学习建立和维护秩序,学习轮流、等待、合作等社会技能,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教给幼儿一定的自我控制的策略。

虽然幼儿在很早的时候就表现出自我控制的能力,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但由于幼儿神经系统整体发展不成熟,因此自我控制的能力还很差。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自我控制时间短,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的技巧和策略。研究表明,2岁幼儿通过使用成人教给他们的.分心策略、寻求安慰策略和寻求帮助策略,他们的自我控制的时间就会延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从整体上就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给予幼儿充分活动的自由,不要过于压制幼儿。

心理学家布洛克认为,在严厉、专断、限制模式的控制下,儿童一般有情绪压抑、盲目顺从等过度自我控制的特征。拜克伯尔等人指出,限制控制下的儿童大多有退缩和攻击性行为。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给予幼儿充分活动的自由,对他们不要过于限制和束缚。其实,幼儿由于年龄尚小,他们有时的“乱说乱动”并不是故意的。如果不加区分就加以限制,会造成他们情绪上的压抑,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得不到健康发展。

四、教师、家长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

小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 篇3

为了巩固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使得家园常规教育的连续性、一致性等,要求家长们必须端正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培养方法,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进步。为了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对家长和幼儿在自我服务意识及能力方面的指导和培养,为此,我园开展了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一、通过调查,找出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对我园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现状及家长认识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共对70位家长进行问卷,实际收到59份,有效问卷55份。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家长的认识与行为存在着差异。抽查的60位家长都认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是重要,但在实际生活没有真正赋予行动。80%以上的家长包办代替,导致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二、总结提炼出指导家长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策略

1 策略一:多途径的信息宣传转变家长观念。观念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因而其转变同样也需要一个过程,家长对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忽视的状况需要教师以更多的耐心与付出去改变,教师们利用安康网、家园联系册、育儿栏、家长会等多种渠道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在理念的碰撞中逐步达成共识——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应放手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全方位的发展幼儿的不同能力,而不是只发展智力。①畅通信息;②家长助教活动;③家长座谈会。

2 策略二:丰富的指导形式是家长乐意接受的。①个案追踪;②儿歌相助;③元旦观摩。

3 策略三:灵活多样的方法提高家长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水平。①语言鼓励;②榜样激励法;③创设情景;④精神或物质奖励。

4 策略四:根据不同情况的家长,采用相对应的指导形式。在指导家长培养孩子自我服务能力时,根据不同类型的幼儿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没有培养意识的家长我们的工作重心是着重转变观念,对于有意识无行为的家长,我们以指导培养方法为首,不同家长不同对待,旨在帮助我们的家长都能重视和真正做到培养孩子自我服务能力。在形式上,我们也根据家长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家长对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意识谈薄的情况,我们组织部分家长进行辩论赛,其他家长旁听,通过家长之间的辩论了解了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明确对孩子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既是家长的责任,也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从不同家长的实际出发,采用形式多样的指导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家长参与这样的指导活动,这是我们研究获得成功的基础。

三、研究实施效果分析

1 家长的变化:研究表明,我们的方法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从家长对培养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认识态度由被动的接收到主动积极的参与,说明我们的指导方案是可行的,我的实践活动是成功的。

2 幼儿的改变:对我园小班70位幼儿在园日常生活自我服务能力实验前后进行调查问卷。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后,小班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有了显著发展。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孩子在进餐、盥洗、午睡方面,后测的数据要高于前测数据50%左右,可见孩子自我服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从孩子这方面再次验证我们的研究是成功的。在劳动方面:实验前、后所测数据相比,不如其它三项增长的明显。我们还需针对这一内容继续做好对家长的指导与园中对幼儿指导相结合,选取合适的内容,运用有效地方式,提高幼儿这方面的能力,养成幼儿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3 教师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也是一个重要受益者,指导家长和培养幼儿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学会借助多途径、运用多形式对幼儿进行培养。

(1)以零碎的时间为穿插点,结合游戏,养成幼儿规范的生活常规。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除了安排一些比较正规的活动以外,还有些时间是比较短暂的,活动内容是比较自由的:如幼儿洗手时,小便时,活动前,进餐前,午睡前,起床整理时等等。由于没有明确、严格的教育内容,教师往往会忽略了对幼儿进行随机的生活常规培养。我在工作中抓住这些零碎时间,结合游戏对幼儿进行有意识地培养,效果不错。例如,对于幼儿来说,要做到洗手时不玩水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情况,我组织了幼儿玩游戏,“看谁洗得快”,即哨子响时,幼儿洗手,口哨停止,幼几立即停止洗手。通过几次游戏,幼儿很快记住了洗手规则。

(2)在区角活动中练习自我服务能力的技巧。如:学习正确的使用小勺。在益智区,老师为幼儿提供小勺、碗、绿豆、黄豆等不同材料,让幼儿练习用勺;在娃娃家,提供玩具娃娃、小椅子、小桌、小勺,让2幼儿在给娃娃喂饭中练习技巧,从中培养幼儿自己吃饭的习惯。又如在表演区,老师提供了不同款式的衣服,有纽扣、拉拉链的、系鞋带的、叠衣服的,供幼儿自由取用,让幼儿在自主操作中锻炼了技能。

(3)以教学活动为深化点,运用多种方法,促使幼儿主动掌握不同的生活常规。孩子们的生活常规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逐步积累起来的,教学活动正是使我们的常规培养内容不断丰富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一日生活中,我有时选择一些幼儿已知的,程度略比以前提高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多种方法对幼儿进行指导,让幼儿主动掌握不同的生活常规。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幼儿园)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 篇4

自我控制力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过程,这属于一项特殊的行为活动。自控力的针对性分为两种类别,第一种为针对客观世界,通过对物质的占有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控制,第二种为针对主观世界,通过语言、强调自我意识达到对自身心理与行为控制的目的。自我控制力的本质是对自我行为的判断,属于一种较为理性的行为,这一理性的判断与执行方式构成了自控力的主体。自控力的重要体现在于很多事情需要经过分析与研究,对事物做出明确的判断后再进行处理。幼儿的自我控制力是指幼儿在个人成长阶段对于自身心理和行为的判别与掌握,在一定程度这种行为与掌握是区别于外界干预与限制的。(1)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对于目标的选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对目标实施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

1 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意义

1.1 有助于幼儿意志品质的形成

传统上,幼儿在“家长能做的事都不需要幼儿自己做”的育儿观念下,部分已经形成了遇事半途而废、依赖性强的意志观念,在学习生活中也时常表现出三心二意、怕苦怕累的问题。不过,一些具有较强自我控制能力的幼儿无论在学习、生活中都会表现出专心致志、有始有终、坚强勇敢、不怕苦不怕累、不乱发脾气等优秀品质。在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幼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适当地控制、调节,这是自主性教学的重要体现,效果非常明显。(2)在生活中,要与家长进行密切配合,幼儿不能在游戏中过于冲动,要学会抵制诱惑,要形成一种坚持不懈保证目标实现的素质。

1.2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是社会化形成的重要心理准备,也是发展社会性的重要组成元素。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规则意识的建立、习惯养成、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三方面。

规则的建立必须遵循科学、合理、合法的行为规范,这些社会规范在幼儿今后的生活中起到极其重要的标尺作用,也是幼儿初步认识社会的唯一工具。

对于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有研究表明习惯养成既受认知的支配调节也受情感的主观因素影响。也可认为习惯是内化后的道德标准和思维方式,然而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两个领域:道德发展与亲社会行为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早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指标,也是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

影响幼儿社会交往的有两方面:第一:亲子交往,主要内容有观察模仿、认同和态度的转变;第二:同伴交往,能让幼儿获得归属感和情绪及人格的健康发展。两者看似独立,实则相互联系,幼儿进行同伴交往时往往参照亲子交往方式,然而同伴关系某种程度上反映亲子关系。这两方面的关系发展不良可直接导致社会适应困难。(3)

1.3 增强学习适应能力

增强学习适应能力需要对自控力的发展有明确的认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是社会化形成的重要心理准备,也是发展社会性的重要组成元素。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具有自我控制能力的幼儿已经能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范围,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他们可以从客观实际出发,一些问题也可以从他人的角度进行思考,这也是增强学习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此外,在进行某一行为的过程中,具有自控力的幼儿可以较好地压抑住自我冲动,并根据社会规范、人际交往原则、具体的情境要求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幼儿具有人缘好,在游戏中能起到协调、监督作用的特点,这也可以进一步地增强学习适应能力,形成良性的循环。

2 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途径

2.1 培养幼儿自我控制意识

2.1.1 创设情境,让幼儿体验和学习换位思考

一般情况下,在没有外界的干预或限制的情况下,幼儿会选取符合自身特性的某种方式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自我控制能力的本质就是对于自身特性的选取。在保证目标的形成与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协调好与他人的关系,最终以社会的标准来约束与调节自身的行为,这同样也是对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幼儿在发生某一行为动作的过程中主要以兴趣为行为动机,然而,由于幼儿情商发展的原因,这一兴趣状态是较为不稳定的,常常会受情绪冲动的影响而改变兴趣点。例如:冬季教师带领幼儿过马路时有的幼儿会将注意力转移到路面的雪块上,踢雪为乐而忽视雪下可能有冰而带来的安全隐患。此时,教师要立即制止,待到达安全地点后及时组织幼儿开展谈话活动,讨论这样做的后果。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运用创设情景、讲故事、谈话活动等方式教学,锻炼幼儿对于自身心理和行为的判别与掌握以及对自我行为的判断。教师还要经常举办“小小老师”等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体验不同的角色,并学习换位思考,让幼儿逐渐有意识地控制自我行为。

2.1.2 语言指导,让幼儿从他人控制转向自我控制

在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形成的过程中,一般而言,如果想要对其进行语言指导,可以分为如下两个指导部分。第一:他人言语指导部分。主要对幼儿行为运动方面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第二:自我言语指导部分。主要使幼儿从他人控制转为自我控制的表现,此时的幼儿应已经具有初步的自我控制意识。对初步形成自我控制意识的幼儿,教师和家长要及时给予指导并鼓励幼儿使用自我言语指导,如堆积木时不断重复“我要建高高的大楼”,这是有效维持幼儿注意力的手段,引导幼儿运用自我言语控制从而更好地提升幼儿自我控制能力。

2.2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主要体现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家长和教师要从幼儿生活的点点滴滴着手,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比如,用渐隐的方式让幼儿养成正确的执笔、写字等习惯,并配以适当地语言奖励用以强化习惯的养成;用强化的方式对幼儿进餐、起床、午睡的时间和行为习惯加以规范,并配以代币进行奖励;教师还可运用行为契约和适当的惩罚制度对幼儿在游戏、教学等活动中出现的不适当行为加以改正,并配以说教、讲道理、换位思考等方式让幼儿认识到错误并引导幼儿控制冲动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束缚。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后幼儿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同时形成,同时期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3 发挥榜样的作用

家长与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容易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与老师应当以积极向上的言行与态度影响幼儿,要善于引导幼儿模仿的天性。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与老师应当为幼儿树立起优秀的榜样,这也是对幼儿未来发展提供一个较好的成长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表扬积极向上秩序感强的小朋友,鼓励幼儿向这样的小朋友学习,并积极表扬有进步的小朋友。家长和教师还要给予幼儿适当的关怀,满足幼儿心理需求,父母与幼儿之间应在民主的家庭气氛中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教师与幼儿之间应在平等相处的关系中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目的是让幼儿建立其自信心和安全感,让幼儿以父母和老师为榜样,运用以上几种方法可有效提高幼儿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2.4 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

在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中,需要对幼儿的气质、年龄等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把握,从这些影响因素的角度为幼儿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游戏类型。当今适用于幼儿的主要游戏类型有操作性游戏、情感游戏、运动性游戏、智力游戏四类,其中操作性游戏主要运用于小班幼儿自制力的培养,抑制争抢玩具现象的发生,培养幼儿学会等待和轮流。其余三种运用于4岁以上的中班和大班儿童,在情感游戏和运动性游戏中幼儿情感被逐渐调动起来,并在游戏中依靠兴趣的强烈动机作用引导其对参与游戏的兴趣和对规则的重视,引导幼儿初步形成控制自身心理和行为的能力,5岁以上的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秩序性,在游戏中更注重对游戏规则的遵守。游戏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从长远角度看,还可以提升幼儿的智力水平,为幼儿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为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与他人协调关系、成功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素质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通过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价值探讨与意义分析,从而提升幼儿自控能力培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广大幼儿工作者提供科学的教学研究参考。本文主要对幼儿自控能力发展与培养方式进行研究,并切实提出多种有针对性的幼儿自控能力培养途径,促进幼儿自控能力水平的提升,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化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幼儿,自我控制,途径

注释

11 刘桂宏.浅析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误区[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11).

22 盖春明,王春来.论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5

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 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 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 克服困难, 排除干扰, 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 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1]。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控制是人类个体从幼稚、依赖走向成熟、独立的标志[2]。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非常关键。如果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就能促进幼儿形成富有魅力的人格, 在将来的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中都会如鱼得水, 事半功倍。自我控制能力是从幼儿时期开始萌发与发展的, 因此, 我们要抓住这一黄金期, 重视幼儿自我能力的培养。

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误区

(一) 自我控制的不足与过度化

人们在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时候, 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家长或教师对幼儿不正确的行为放任不管, 使幼儿进入散养状态, 进而造成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另一个是过于严格地管教幼儿的违规行为, 对幼儿的自我控制培养呈现出过度化的倾向。前者多出现在家庭中, 现在的家长都过于溺爱幼儿, 对幼儿听之任之, 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形成飞扬跋扈、不讲道理的恶习;而后者较多出现在幼儿园中, 一些教师对幼儿的管理过于严格, 在实施教育活动中对幼儿的言语、行为等都过度地约束和限制, 容易造成幼儿造成唯唯诺诺、胆小慎微的性格, 甚至给幼儿造成心理创伤。其实, 对幼儿进行严格的管理无可厚非, 对幼儿的违规行为和不当行为也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规范, 但要控制好“度”。

(二) 对幼儿情感与认知的自我控制重视不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自我控制, 主要包括情感方面的自我控制、认知方面的自我控制及行为方面的自我控制[3]。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幼儿时, 通常都比较注重对幼儿的语言、行为方面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却对情感与认知方面的自我控制不够重视。比如, 在开展教育活动时, 教师组织幼儿排好队, 遵守秩序时, 一旦发现幼儿插队或者互相推搡、打闹的行为, 就会大声呵斥, 没有去深入挖掘幼儿违规的原因。一些教师没有去关注幼儿自我控制的内隐因素, 而对幼儿的外显因素过于的控制, 起不到真正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作用。

(三) 偏重自我控制的抑制功能

自我控制不仅包括对活动的抑制, 还包括对活动的促进功能, 即积极地对设定目标的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顺利完成计划的功能[4]。一些教师非常重视培养幼儿运用自我控制力来对某些冲动的行为进行抑制的能力, 在相关的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教育活动中, 不让幼儿做某事, 禁止幼儿的一些行为。教师更为关注幼儿是否能够抑制自己不去欺负小朋友、不去抢玩具等违规行为, 但对幼儿是否能在所创设的活动中抵挡住这方面的诱惑不是很在意。

(四) 僵化地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某些教师在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中, 容易出现僵化的情况。一些教师以为策略运用得越多越能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因此使用大拼盘、乱炖的形式培养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进行培养。也有个别教师不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与身心发展情况, 用同样的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此外, 还有的教师过于注重在教育活动中引导与培养幼儿学习自我控制的策略, 而往往忽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创造机会来对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加以培养。

三、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 给予幼儿充分的关怀和爱护

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时要对幼儿给予充分的关怀和爱护。这样不仅能增加与幼儿的感情, 同时也能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对那些注意力不集中、任性不讲理、经常发脾气等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幼儿, 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爱抚与关心。比如, 在教幼儿收拾玩具并把玩具放回原处的时, 家长或教师发号指令后, 幼儿开始的时候可能不去收拾, 并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或教师可以尝试和幼儿一起收拾玩具, 并且给幼儿鼓励和信心。经过几次反复训练, 幼儿就逐渐自己去收拾玩具。

(二)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和教师要重视对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习惯养成是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基础。而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时, 不能够太心急, 要保持足够的耐心, 注意生活中的点滴, 进而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比如, 在规范幼儿的时间观念上, 从幼儿的起床、洗漱、早餐、上幼儿园的时间都要严格规范, 幼儿逐渐会克服自己的惰性, 爱惜和遵守时间。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与磨炼, 教师潜移默化地让幼儿对自己的一些行为进行认识和规范, 逐渐养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 应延迟满足幼儿的某些要求并发挥榜样的作用

家长和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某些要求时, 应适当采取延迟满足的策略。延迟满足也是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手段。延迟满足是当幼儿向家长或教师提出要求时, 不要马上满足幼儿的要求, 而是在一段时间以后或有条件地满足幼儿。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耐心, 使他们学会等待, 而且还能培养幼儿抵抗诱惑的能力。比如, 幼儿想吃零食而不吃饭时, 家长可以提出只要安静地、细嚼慢咽地吃完饭, 就可以吃零食, 通常幼儿就会乖乖地吃完饭。当幼儿吃完饭后有了饱腹感, 家长再趁机说吃零食的危害并及时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延迟满足幼儿的某些欲望, 这样不仅能够让幼儿知道世界上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够轻而易举得到的, 而且能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此外, 发挥榜样作用, 也是幼儿自我能力提高的重要策略。幼儿都善于模仿成人的一举一动, 家长和教师的言行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

因此, 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 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此外, 家长和教师也要对一些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正面人物加以宣传, 让幼儿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四) 通过游戏练习, 多元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游戏练习是发展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主要途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幼儿平时的活动主要是以游戏为主。在对幼儿进行自我控制能力训练时, 如果一味的说教或者对让幼儿参加单调、无聊的教育活动,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通过游戏, 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使他们体验游戏的快乐, 分享成果的喜悦以及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幸福感。因此, 家长和教师都要重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 使游戏与自我控制能力相结合, 并且创设相对宽松的环境, 发挥游戏的魅力, 进而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使幼儿学习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 建立和维护秩序, 学习轮流、等待、合作等社会技能, 承担责任, 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摘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首先明确了自我控制的含义及重要性, 其次分析了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误区, 如自我控制的不足与过度化、对幼儿情感与认知的自我控制重视不够、偏重自我控制的抑制功能、僵化地培养自我控制能力等, 最后提出几点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策略:给予幼儿充分的爱抚和关怀,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充分发挥游戏练习, 延迟满足和发挥榜样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策略

参考文献

[1]杨丽珠, 宋辉.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3 (1) .

[2]郭晓飞.自我控制行为研究概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2 (11) .

[3]宋辉, 杨丽珠.儿童自我控制发展以及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 (6) .

[4]许政援.3-6岁幼儿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发展的因素[J].心理学报, 1987 (1) .

上一篇:低品位铁矿石下一篇:移动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