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社会性培养

2024-07-19

小班幼儿社会性培养(共12篇)

小班幼儿社会性培养 篇1

摘要:以挖掘具有浓厚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地方资源——民间游戏为载体,探索如何培养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满足幼儿当前的身心发展需要,促使其分享、合作、交往、助人等亲社会行为向积极层面发展,为培养未来社会需要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民间游戏,小班幼儿

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社会化了的个体来推动,其中就包含了刚入园的小班幼儿。

传统的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轻松灵活,不拘泥于场地、材料的要求,不仅带给我们童年极大的快乐与喜悦,更寄予了它美的思想和追求。为此,我们从适合小班幼儿的民间游戏入手,探索和挖掘民间游戏资源,充实和丰富幼儿园游戏内容,培养其良好的交往能力、分享合作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向积极层面发展,为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调查———收集亲社会行为培养的敲门砖

调查如同一块敲门砖,使教师掌握丰富、可靠、可分析的第一手资料,是制定实践研究方案、指导活动实施过程的保障和前提。亲社会行为包含内容较广,包括:分享、合作、助人、交往、规则、关爱、谦让、奉献等,在小班初期,全面开花、全方位教育培养显然不可能实现。因此,我们有所侧重地设计了相关的八项内容,运用家长问卷的方式调查小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状况(抽样):

从调查的数据显示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相互交往、遵守规则,合作分享等几方面更显差异性,多数孩子都不能主动地与同伴交往,不能遵守活动的规则,不肯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调查测试为我们开展实践提供了借鉴与依据。

二、筛选———汇聚亲社会行为培养的铺路石

民间游戏纷繁复杂,经历了不断演变与加工,很多都未形成清晰的文本。首先,利用教师资源,查阅《王庄镇志》《民间传说》等参考文献以及上网搜寻游戏内容,并召开专题研讨交流,鼓励教师打开儿时记忆之门,回忆小时候曾经玩过的经典游戏。其次,利用家长资源,发放民间游戏征集表向家长请教,并走入社区、访问老人,获得更多宝贵信息。“打勾儿”“捉小狗”“骑马到松江”等精彩纷呈、活泼有趣的民间游戏在一次次的寻访中跃然纸上,变得鲜活而灵动。

实践证明,这是一本集大家智慧、多方资源、丰富内涵的园本参考书,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如同汇聚了一颗颗圆润、美丽、多彩的铺路石,拓展并丰富了游戏内容,为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积淀了深厚的基础与底蕴。

三、开展构建亲社会行为的童话屋

1. 创设民间游戏环境,引发兴趣,奠定亲社会行为基础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能自然引发孩子游戏的欲望和兴趣。我们在公共环境中如在活动场地上用彩色油漆画出“跳房子”“太阳花”“十字叉”等,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根据兴趣三两结伴,共同参与,玩跳房子、踢石子、荷花几月开等简便易行的游戏,激发对民间游戏的关注和喜爱。

2. 综合利用多种途径,创新玩法,发展亲社会行为

(1)充满野趣的民间游戏。我园地处农村,发挥园本优势,经常组织幼儿来到田间、野外游戏,带孩子走入自然,融入民间,将民间游戏还源于民间,制作和收集了许多充满野味的玩具,如稻草人、竹梯子、铁环、皮筋等,充当开展民间游戏的各种材料。孩子不仅体验到愉快的民间游戏本质,也培养了孩子们不怕困难、勇敢自信的意志品质。

(2)亲子同乐共游戏。取得家庭的支持与配合至关重要。开展“亲子同乐-民间游戏精彩瞬间”活动,发动家长积极参与,寻找游戏材料、撰写游戏玩法、规则,拍摄亲子游戏照片。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融洽,获得了沟通、分享、配合、协作等一系列积极的行为,亲社会行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结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很多幼儿能自愿走出自己的小天地,主动与他人交流,还能愉快地进行各种游戏,对父母、亲人的单纯依恋消失了,但尊重父母、老人,愿意帮助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幼儿增加了,成为相对独立的个体。

在实施这一课题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幼儿的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游戏是支持这一发展的最佳途径,它是幼儿生活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性的最佳融合,能让幼儿释放自己的情感,发挥自己的本质与潜能,而民间游戏就是其中一项宝贵的资源,孩子快乐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小班幼儿社会性培养 篇2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精选社会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1

活动目标:

1、初步懂得保持安静,并喜欢安静的环境。

2、学习轻步走、轻轻说话、轻放物品。

活动准备:

木偶表演台,木偶小鸭和鸭妈妈,系列图片(男孩、女孩用餐;幼儿喝水;幼儿上下楼梯;幼儿睡午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谈话导入:下午好。你们知道我是谁吗?可我还不认识你们啊,谁来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

2、请个别幼儿站起来做自我介绍。

师:刚才有几个小朋友做了自我介绍,我们把掌声给他们,好不好?等下还会有几个小朋友做自我介绍,大家看看是谁?

(二)基本部分:

1、木偶表演:小鸭,鸭妈妈做自我介绍。

问:刚是谁做了自我介绍?小鸭和鸭妈妈都轻轻做了什么?我们再来看一遍。

2、第二次木偶表演。

问:小鸭敲门是怎样的?是轻轻的敲。我们把椅子转过来,学学小鸭子轻轻敲门的样子。(幼儿练习在椅子背上轻轻敲打)

3、扩展提问:小猫是怎样轻轻捉老鼠的?做什么事还能轻轻的?我们走路时也要怎样?

4、小结:小猫轻轻走路,这样才能捉到老鼠。我们走路也要轻轻的。我们也来试试。(让幼儿轻轻走到老师边,鼓励幼儿轻轻走路时也要挺起胸,要求幼儿轻轻走回座位)。

5、出示系列图片,引导观察。

(1)出示男孩、女孩用餐图片,启发问:他们在干什么?吃饭时要怎样?

(2)出示幼儿喝水图片,启发问:他们在做什么?喝水时我们要怎样?假如喝太快会怎样?

(3)小结。

(4)出示幼儿上下楼梯图片,启发问:他们在做什么?上楼梯和下楼梯一样吗?

(5)出示幼儿睡午觉的图片,师:呀,他们睡的真香啊。

(6)小结。师:睡午觉需要轻轻的,那么走路呢?除了这些之外,咱们做什么事情也要轻轻的。搬椅子呢?

(7)引导幼儿轻轻搬动椅子,小结:轻轻把椅子搬回原处,这样不会吵到别人,也不会弄坏椅子。提醒幼儿轻轻搬回原处。

(三)结束部分:

1、启发问:怎样做才能不吵到听课的老师?

2、幼儿回答后,教师引导幼儿轻轻走出课室,到外散步。

3、结束。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2

活动目标:

1、知道遇到困难不能哭,要学着自己想办法解决。

2、学习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准备:每人一个橘子、每人一份含有包装的糖果。

2、教师准备:“生日歌”音乐、狗宝宝头饰一个、情景表演的小朋友。

活动过程:

(一)情景表演,创设问题

1、播放生日歌,引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呀?今天是谁过生日呢?

2、幼儿观看情景表演。

小狗:小朋友你们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朋友们送给我好多礼物,我真开心!还有棒棒糖呢?这是我最喜欢吃得。哎呀!怎么打不开呀!呜呜呜……

(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1、幼儿讨论。

教师:今天是谁的生日呀?小狗为什么哭呢?如果你是小狗你会怎么做?

2、帮助小狗。

教师:谁愿意帮助小狗打开棒棒糖?

3、请出小狗教师:我们把小狗请出来吧,小狗你不要哭了,我们帮你把棒棒糖打开了。

小狗:谢谢你们,我太难为情了,遇到这么小的事情还哭。以后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学着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教师:小狗也知道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哭,要学着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

(三)自己动手,初步体验。

1、小狗请客。

小狗:小朋友今天是我的生日,我请大家吃橘子。

教师:我们该怎么说?(谢谢小狗,祝你生日快乐!)

2、幼儿尝试幼儿学习自己独立剥橘子,教师给予独立剥橘子的孩子奖励。

教师:你是自己剥的橘子吗?吃到了橘子心里觉得怎么样?

(四)游戏比赛,体验升华。

教师:小狗还有礼物要送给我们呢,猜猜是什么?

教师:小狗说要让小朋友进行剥糖果比赛,看那一组的小朋友在规定的时间里,糖剥的最多。要等老师说开始以后才能剥,剥好的糖果放在中间盘子里。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和小狗一起过生日,你们开心嘛?我们还发现了,原来我们的小手也这么能干,会自己动手来解决问题。

(五)歌曲表演,体验乐趣。

师生共同参与,表演结束。活动反思:

1、节省第一次打开包装前的讨论环节,让幼儿自由探索打开包装的方法,在品尝食物后交流自己的方法。

2、活动中引导幼儿边品尝边交流自己吃到的食物的味道,这样不利于幼儿咀嚼与消化,更容易噎到,这是很危险的,如果提醒幼儿“将口中的食物咽干净后再说话”就比较安全了,也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3、“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这一目标更多的倾向于科学领域,即便是作为社会领域的目标,也应该通过其他活动来实现,4、在幼儿尝试打开包装前,可以请全体幼儿回忆并讨论以前吃过的东西是怎样打开的,在尝试探索的环节中就可以直接请幼儿操作了。

5、活动中发现有幼儿争抢、不与他人分享的情况,这是今后在活动中需要重点培养的目标。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3

有些小朋友对幼儿园环境其实并不是非常的熟悉,他们只认识从门口到教室、从教室到卫生间等经常要走的路,其他的地方不一定认识,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加熟悉幼儿园,喜爱幼儿园,我们准备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熟悉幼儿园的环境,知道保健室、食堂等场所的用途。

2、会有礼貌的和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及工作人员打招呼。

3、产生喜爱幼儿园的情感。

活动准备:

设计好参观线路,并与各部门提前联系;相机。

活动过程:

1、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参观幼儿园的兴趣。

“你们每天吃的香香的饭是在哪做的?和我们一起上幼儿园的哥哥姐姐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一起起找一找吧。”

2、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了解各部门和活动室的用途。

每到一个地方,教师向幼儿介绍该地方的特点或带幼儿玩一玩。如:走到保健室可以认识一下保健老师,请保健老师给小朋友介绍他的工作,走到食堂,可以请食堂的叔叔阿姨介绍今天的饭菜,鼓励幼儿多吃点,让身体长得棒棒的;走到大型玩具区,可以让幼儿玩一玩,体验游戏的快乐。还有图书室、教师办公室、传达室……每到一处,引导幼儿声音响亮的和工作人员打招呼。

3、教师播放在参观过程中拍的照片。

(1)你刚才看到了幼儿园的那些地方?看照片,回忆各个部门的名称以及用途。

(2)你最喜欢幼儿园的什么地方?为什么?请幼儿字有讲述,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3)见到叔叔阿姨是怎样打招呼的?提醒幼儿见了熟人要有礼貌地打招呼。

4、讲评活动情况:表扬认真跟老师参观、大胆回答问题的幼儿。

活动延伸:

小班幼儿社会性游戏初探 篇3

关键词: 游戏 社会性 小班幼儿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幼儿园基本活动,幼儿能从游戏中认识周围生活,培养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动手动脑能力。幼儿教育中所谓社会性指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所需特点、品质。它是和平相处、解决矛盾、和睦相处的技巧和策略及使用或掌握公共资源的能力。社会性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意愿进行的一种游戏,也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

一、问题提示

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用幼儿的仪态和礼貌评价幼儿的社会行为,对小班幼儿来说很少会关注自己的仪态或外貌问题,如何评判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幼儿园中我们通过创设社会性游戏评判孩子的发展水平。教师可以通过社会性游戏,观察和发现幼儿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怎样与他人交往互动。

娃娃家是幼儿园最常见的社会性游戏,在小班布置让幼儿感觉温暖、安全的娃娃家环境,给予幼儿家庭生活体验,幼儿通过游戏体验家庭的温暖,减轻分离焦虑,同时学习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完善人际交往。观察幼儿自主游戏时娃娃家中若干幼儿的游戏情况,评价班级中部分幼儿社会性游戏发展情况。

二、案例

来园后的自主游戏时间,小G很快选择了娃娃家区域,插好卡片后她和清清、轩轩在娃娃家忙开了。小G拿着一个蓝色圆柱小玩具撑在娃娃的身旁,侧身坐在床边,把梳妆台拉近了身侧。清清左手用箩筐装好一个水壶,右手拿着一个杯子,弯腰凑近身体问:“你要吃什么?”小G抬头“菠萝菠萝蜜”,说着眼睛瞟了一下在旁边玩的其他小朋友。清清转过身去小灶台摆弄她的工具,小G嘴里开始念着:“菠萝菠萝蜜,菠萝菠萝蜜。”并开始摇头晃脑地唱起来,双手拿着积木晃动着身体唱了2遍,看了一下清清,并轻轻瞄了一下老师。接着她停了下来看着旁边的轩轩左手拿着小碗,右手拿着一把刀和一个小平底锅绕了过来,一边敲击着一边唱:“嘿哟嘿,嘿呦嘿,烧呀烧饭了。”然后转过身继续唱着:“菠萝菠萝蜜,菠萝菠萝蜜。”轩轩在小灶台的左侧挤开了清清,清清向后退了2步,小G只能往小床的右侧挪动了一下。嘴里继续咕哝着她的歌,这时听到有小朋友来的声音,抬头侧向左边看了一下门口,又回身向右看了一下清清的灶台。轩轩已经做好了饭,拿着他的平底锅和铲子,右手抢过清清手里的小碗,清清和他拉扯了一下说:你不给我们的厨师。轩轩一用力还是将碗拿走了并回身放到了小床上。清清很委屈地转身看了老师一眼继续回身拿灶台上的工具。小G坐在床边把轩轩放餐具边上的小熊拿起说:“要不它睡觉吧。”站起身说着:“睡吧!”转身跪在小床上掀开小被子把它并排放在小床最右边,并盖好了被子。这时轩轩拿着小碗也挤到了小床边看了一下娃娃,小G轻轻退下小床说:“你是她的爸爸,我是她的妈妈。”轩轩回身准备新的食物,小G也跟着一起蹲在食物框边上看着,轩轩用小碗装了一个香蕉和一条鱼,小G拿起框子里的煎鸡蛋和鸡蛋说着:“我来烧。”将鸡蛋拿到灶台上分别放进2个杯子,左右摇晃着最后倒了出来。轩轩也找到了食物在灶台上烧着,小G看了一下他说:“这是我们的控制台,这是我们的控制台。”左手轻轻搭在灶台上看着轩轩做饭。“爸爸”小G大叫了一声,停了一下咕哝了一声“老—老公”,声音小了些,轩轩没有答应,只是从右手边绕过她将菜端到了小床边。小G看着轩轩的动作,中间抬头看了我一眼,走到床边趴下看轩轩喂娃娃,嘴里说着:“多吃菜营养高!”声音很高。清清也端了饭菜走了过来,蹲在他们中间一起。小G笑着说:“谢谢清清,谢谢清清!”

三、案例分析

《纲要》指出幼儿在3~4岁期间在社会领域中人际交往之目标是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本事件中小G已经能实现此目标。娃娃家是孩子们常玩的一种社会性游戏,做饭、喂娃娃是他们乐此不疲的活动形式。经过观察可以发现游戏中轩轩更多的是在同一个区域进行平行游戏,小G始终在游戏中扮演角色。开始时和清清玩做饭,“喜欢吃什么”,并利用摇头晃脑的歌唱形式表达了出来。当两个人的游戏受到干扰时(轩轩抢了小碗),清清表示抗议,小G用更积极的方式解决了这个冲突,她给轩轩安排了一个角色,“我来当妈妈,你来当爸爸”,轩轩也接受了安排,小G成功用她的策略使游戏继续了下去。接下来分配做饭的过程中她主动要求做鸡蛋,可以看出她扮演做饭角色时已经有所经验。开始使用“爸爸”这个称呼大声叫轩轩,后来停顿转用小声的“老公”称呼表明她对家庭成员中同一人不同称谓已有所认识,并能适当转换,不过并没有得到同伴的回应。在最后的喂娃娃过程中,清清再次加入游戏,小G表示很欢迎,继续这个游戏。从始至终小G都能用积极的方式在游戏中扮演自己的角色。

四、案例反思

对于进入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进程。起初,幼儿完全自我中心,源于婴儿阶段本能,进入幼儿园后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个体,要开始学会如何和同伴相处。幼儿在最初的阶段往往会出现焦虑、紧张,和其他幼儿发生冲突如抓人、咬人等不适应症状,如何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开始学习如何与同伴相处一直是小班初老师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能从游戏中认识周围生活,培养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动手动脑能力。幼儿从刚入园的摆弄、操作玩具,初步模仿到进入中班渐渐加深对角色的理解,并进行初步合作,再到大班时在游戏行为中产生假想替代行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幼儿社会性游戏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及时了解幼儿社会性游戏发展水平,并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幼儿更好地与同伴交往。

1.让幼儿与教师一起观察和讨论

将游戏拍成视频和幼儿一起观看并讨论。如“你喜欢在娃娃家玩什么游戏”?“你是怎么玩的(具体玩法)”?帮助一些不会玩的幼儿提供借鉴经验。如果和幼儿观看视频时出现攻击性行为,教师可以和大家讨论这种行为会导致什么结果,一般来说大多数幼儿都不会喜欢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同伴的,可以给有这种行为的幼儿一些警醒。

2.教会一些游戏策略

当别人玩的过程中,如果有幼儿想要参与,需要一定的介入策略,如询问,在旁玩相似的平行游戏,直接“闯入”。不同介入方式往往会影响游戏进程或者中断游戏。同样游戏过程中如果出现影响游戏的因素,如何用积极有效的方式解决,可以是协商、妥协,也可以是转移注意力等。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谈话、集体活动或者个别指导中示范或者教授相应积极策略,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社会性游戏,这就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技能的重要过程。

参考文献:

[1]幸福新童年编写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秩序感 篇4

2~4岁是培养孩子秩序感的最佳时期, 也是敏感期。我们作为幼儿教师, 如何从小班开始培养幼儿的秩序感呢?

一创设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促进幼儿形成内在秩序感

小班幼儿都是刚入幼儿园不久的孩子, 对一切都很茫然, 教师在安排活动时要考虑到规律的作息时间, 在每日例行的活动尽量采取相同的步骤, 如每天早上的集体活动上先点名, 数数幼儿的人数, 介绍今天的日期天气等。每个活动环节也应充分考虑秩序性, 教师还可做一些让孩子能看明白的标记, 如在饮水机前面的地上粘贴一条整齐的小脚丫线, 提醒并示范孩子在喝水时沿着在这些脚丫排队, 一个一个地接;每一张小床前贴上小脚丫图片, 午睡时刻就能提醒孩子把脱下的鞋子摆放整齐。但是在活动室里老师尽管贴上各种标记, 提醒孩子们去遵守, 但孩子毕竟年龄小, 常常会忘了老师的话, 有的幼儿也会故意调皮,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像妈妈一样细心地爱护他们, 耐心地引导他们完成正确的行为动作, 如当孩子把玩具扔在地上时, 教师要很明确地告诉他:“把玩具捡起来, 宝宝扔玩具老师不喜欢”, 老师主动地和他一起捡玩具, 只要孩子能捡起一件, 老师就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扬。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觉到老师的真爱, 从而促进内在秩序感的形成。

二寓秩序感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

如吃饭, 引导孩子讨论怎样保持整洁, 孩子们讨论出吃饭时不把饭粒洒在桌子上, 不挑食、不剩饭, 吃完饭把碗盘摆放整齐。平日里, 当我们发现有教育幼儿的机会, 就要紧紧抓住, 如日常生活中的随口一句“你的桌面真干净。”饭后, 就会有好多孩子把自己的桌面整理好。上课时常常提醒幼儿举手回答问题, 比一比看谁举手的姿势最漂亮, 孩子就会做好并摆出一个漂亮的举手姿势给老师、小朋友看。洗手排队, 我们可以引用儿歌, 教育幼儿自觉排队:“我是喜羊羊, 喜羊羊来了排第一, 我是懒羊羊, 懒羊羊来了排第二。”这样孩子在游戏中排队,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秩序感。

三和孩子一起制订规则

孩子总是在遗忘遵守规则, 而让他们参与制订各种规则, 加强对规则的记忆, 促进秩序感的形成。渐渐的孩子们由简单、被动地遵守秩序转变为自身良好的习惯。为了整顿娃娃家材料摆放凌乱的问题, 考虑到参与娃娃家活动的孩子不固定, 我们老师就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动脑, 制作一个娃娃家的贴纸, 贴纸上画上娃娃家材料的种类, 并分别贴在玩具筐里。活动后, 孩子们就可以按照贴纸上的材料图把玩具放回不同的筐子里, 就不会再出现乱放的现象了。

四教师做榜样, 与孩子一起遵守秩序

《纲要》明确指出:“教师的言行举止应成为孩子学习的良好榜样。”这里, 明确地指出了教师的榜样作用。以前, 由于存放的教具、孩子学习的操作材料、收集的废旧物品较多, 教师工作时间有限, 总有随手乱摆乱放的坏习惯。教师首先从自身开始进行自身秩序的整顿。班上两位老师让每个孩子都知道固定物品的摆放位置, 并且规定了“哪里拿, 哪里放, 用完了就放回去”的规则, 老师首先要遵守秩序。教师遵守了秩序, 孩子们在不经意间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孩子在自己的桌子上也就像老师一样把用品摆放整齐了。

五家园联系共同教育

对年龄小的孩子进行秩序感培养, 单靠幼儿园的努力是不够的, 必须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第一,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良好的作息制度不但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好处, 而且还有利于孩子秩序感的形成。要求家长尽量给孩子一个有规律的作息制度, 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每天早上按时起床, 让孩子自己洗漱后吃早餐, 再按时上幼儿园。

第二, 根据小班孩子年龄特点, 教师在园进行“生活活动常规的培养” (如见面问好、自己脱衣服、自己用勺吃饭、小便后自己提裤子、自己穿鞋等) , 要求孩子在家、在园都要保持。

第三, 家庭生活环境和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不同, 但都是为了孩子的发展而设立的, 我们要求家长尽量把玩具、书籍、衣服等物品保持在相同的位置。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 人虽然小但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 家庭中摆放的物件, 特别是孩子要用到的用品和玩具应该让孩子知道它们的固定位置, 孩子玩完玩具后要求他自己整理和放置。同时大人也要养成使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的习惯, 这样不但方便家人, 使幼儿知道大家都应当遵守秩序。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每年的一月一日是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

2、能大胆的对新年庆祝活动提出设想和建议。

活动准备:

1、绢花、小玩具、玩具水果、玩具糖若干。

2、贴有2-6数卡的毛绒绳若干,贴有2-6数卡的礼物带若干,贴有2-6数卡的小篮子若干,贴有2-6数卡的透明小糖盒若干。

3、四份已包装好的礼物。

4、贴有4、5、6数卡的礼物展示台,几只大篓子。

活动过程:

一、包装礼物。

1、新年快到了,很多小朋友想送礼物给好朋友。

2、出示贴有4、5、6数卡的展示台,引导幼儿观察各种礼物包装的方法,如用毛线绳扎出花形、用礼物袋装小玩具、用小篮子装水果、用透明小盒装糖果等。

3、幼儿自选材料操作,按数取物,进行包装,然后将包装好的礼物放到几只大篓子中。

二、给礼物分类。

1、引导幼儿按包装上的数卡给礼物分类。

2、提醒每个幼儿自己检查礼物上的数卡和展示台上的数字是否一致。

3、篓子中为什么有一些礼物没放到展示台上?

三、送礼物。

引导幼儿与好朋友互赠礼物,并说一些祝福的话。

建议:

1、一年一度的迎新年活动能增添快乐的气氛。让幼儿共同参与一些活动更能增加欣喜的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自己投入的程度愈大,愈能获得成功、满足、自信的体验使自己更加快乐。

2、在尊重幼儿提出的方案的前提下与幼儿园同年级组的教师商量新年庆祝形式。

3、在区域活动中布置活动的拉花、灯笼、窗花等。

小班社会教案:小蜜蜂

一、活动名称:小蜜蜂

二、生成背景:

春暖花开,在寻找中、远足中、游戏中,我们曾先后两次带孩子来到“延中绿地”寻找春天的足迹。由此,我们与孩子、家长、一同进入了以学习教参中的主题“小花园”为主线的一系列关于春天的活动。

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好奇、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百花园中的小精灵让他们产生了好多的疑问:

老师飞来飞去的是蝴蝶对吗?

老师我知道蝴蝶正在采蜜呢?

老师昨天我家飞进了一只小蜜蜂,我好怕。妈妈说它要咬我的。

……

对于孩子们的疑问和相互间的谈话,老师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或是否定孩子,而是根据孩子们生成的问题,捕捉到最有价值的热点话题预设活动DD“小蜜蜂”。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如何习得知识,如何激发他们的情感,是教师思考活动设计的关键。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以音乐活动和情景式环境创设为切入口,通过亲身扮演小蜜蜂来了解蜜蜂的外形特征,在游戏中知道蜜蜂的勤劳和喜欢采蜜的特质。

三、内容与要求:运用各种手段,帮助孩子认识春天里小蜜蜂的特征。

四、材料提供:

音乐素材:铃儿响叮当、小熊走、蜜蜂飞、蜜蜂做工

扮演道具:服装、头饰、镜子、黄色小桶

环境支持:“春娃娃”、桃花若干朵、PPT、花香喷雾

五、活动与指导:

1、欣赏音乐故事“蜜蜂与小熊”。

提问:听了故事你喜欢小蜜蜂还是小

熊?为什么你喜欢小蜜蜂呢?

2、游戏:勤劳的小蜜蜂。

重点:扮演小蜜蜂,了解小蜜蜂的外形特征和勤劳、喜欢采蜜的特质。

3、音乐游戏:“蜜蜂和小熊”

4、分享品尝蜂蜜。

六、活动反思:

1、教学活动的设计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教师运用多种手段让孩子通过直接体验帮助他们认识小蜜蜂的明显特征,在组织学习活动时教师改变了以往学科式的教学,充分考虑孩子学习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活动的整合性,让幼儿人人无拘无束地投入到活动中,使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帮助了孩子更有效地学习。

2、教学活动的设计有递进性,层次清晰,有浅入深、有目的地选用不同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贯穿始终,并有效地整合了数、思想品德、运动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情感。

3、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还应不断提高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对孩子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

老师的点评:

1、教师在活动中有效地整合了数、运动、品德、儿歌、音乐等多种因素,尤其将品德教育蕴涵于这样的活动中对孩子进行教育效果就很好。

2、整体是由细节组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注重细节的设计,决定了此教学活动的成功。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宝贝玩具

活动目标:

懂得玩过玩具后要把它放回原处,学习收拾玩具的方法。

活动准备:

1.一个会哭、会笑的娃娃。

2.一些散放在各处的玩具。

3.根据玩具的特征,制作玩具标记贴在玩具架上,帮助幼儿建立常规意识。

活动过程:

1.送娃娃回家。

寻找哭声:将玩具娃娃丢弃在一角,使其发出哭声,带领幼儿寻找哭声是从哪里来的。

找到娃娃后抱一抱、亲一亲,引导幼儿关心娃娃。

请幼儿将娃娃送回家,使其发出笑声,启发幼儿想像自己找不到妈妈时会怎么样,使幼儿懂得玩完玩具后要送玩具回家。

2.帮玩具找家。

找一找还有什么玩具没有在自己家里,请幼儿帮助它们回家。(即按玩具标记摆放)

3.游戏“谁走错了家”(先请幼儿闭上眼睛)。

先将部分玩具拿出玩具柜,散放各处或调换位置。

?请幼儿睁开眼睛观察什么玩具走错了“家”,帮助玩具回家。

4.欣赏儿歌:宝贝玩具

宝贝玩具真有趣,

天天和我做游戏,

轻轻拿,轻轻放,

收拾整齐要牢记。

建议:

在游戏时经常提醒、鼓励,帮助幼儿逐渐形成良好习惯。

评价:

1.能够关注娃娃的哭声同情找不到家的娃娃。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进餐习惯 篇6

一、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形成

为什么初入园的小班幼儿食欲差,有的进食习惯不好,我在观察中发现,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社会的,它们通过不同侧面,各种渠道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没有哪个做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行为不良,然而许多孩子的不良行为都同父母有着直接关系。就不良的饮食习惯而言,很多家长溺爱孩子,一味依着孩子的性子,喜欢吃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孩子的口味就越来越高,饭菜一不合口味就不肯吃了,而有些孩子吃腻某种食物之后就再也不愿意吃了,偏食也就这样形成了。有的幼儿零食不离口,一方面,零食吃多了影响食欲,吃饭时更容易挑挑拣拣,久而久之形成偏食。另一方面,爱吃零食尤其只吃精加工的零食,会使幼儿的日益"剔嘴"。

二、创造良好的进餐氛围

初入园的小班幼儿情绪波动较大,特别是要到进餐的时候爱哭闹,因此,老师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餐前气氛,帮助幼儿稳定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餐前不处理问题,使幼儿情绪平静,给幼儿讲一些开心的故事,唱一些儿歌,猜迷语,听的音乐,向小朋友们介绍今天要吃的食物,鼓励他们要吃得饱饱才长大让小朋友带着快乐的心情用餐。

三、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初入园的小班小朋友偏食和挑食是最常见的现象,家庭的美食在他们脑海中还印象很深,所以对幼儿园的饭菜不感兴趣,甚至有个别家长早上送幼儿入园时左手卡根油条,右手抬一串耳糕,到幼儿园吃饭时没有食欲了。针对小班幼儿的情况,我们除了教育幼儿不要买街头零食,零食不卫生,会传染疾病外,我们还采用一些"小花招",既调动幼儿的快乐情绪,又调动幼儿食欲。如把饭菜提进教室后,就用鼻子东闻西闻,有意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菜这么香?""呵,是排骨炖土豆,怪不得这么香啊!"从而调动了小朋友的食欲。

对待比较难纠的幼儿老师不能失去信心,也不要急于求成,特别是要注意不能增加幼儿的心理负担,不能让幼儿畏惧吃饭、哭着吃饭,这样就违背了教育培养的目的了。

四、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老师要细心照料,精心呵护。但是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做出榜样,自觉改变不当的饮食习惯。如果家长自己挑剔食物,或经常在孩子面前说这种食物不好吃,那种食物味道不好,孩子会因此受到影响。幼儿园和家长相互配合,家园共育,统一行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引起广大家长对幼儿进餐习惯的重视,做到家园一致行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举办家长研讨会,由园领导和主管教师首先进行主题发言,讲清家园共育的意义和具体要求,形成家园共识,营造良好的共育氛围。

(二)家园共育作为课题来研究,我们从小班的角度探讨幼儿在饮食方面怎样与家长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利用班级网络平台,创办家园联系栏等向家长介绍了孩子在园进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偏食、挑食对孩子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家长的重视。

(四)经常与个别进餐习惯差的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及时把幼儿在园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请家长也将幼儿在家情况如实转告老师,这样双方配合积极施教,让幼儿在和谐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进餐习惯。

实践表明,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单位:湖南省保靖县幼儿园)

小班幼儿计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掌握小班幼儿计数的阶段及特点

1.一般3岁幼儿已能够口头数10以内的数 , 但对数学表达的内容并不懂或不完全懂。因此唱数的水平并不就是按物数数的水平。 (1) 一般只会从“1”开始数, 不会从任意数开始; (2) 往往一口气往下数, 稍受干扰就不会数了; (3) 经常出现漏数或重复数的现象, 到进位的部分经常出现错误。这种口头数数虽是一种机械记忆, 却是计数能力发展的重要的第一步。

2.按物点数是要求幼儿在口头数数的基础上 , 将数字与客观事物的数量联系起来, 建立数与数之间的一对一的联系。幼儿容易产生漏数或重复点数的现象。

3.不少幼儿会点数, 但不一定能说出所点物体的总数。只有能说出总数, 才意味着计数能力到达一个新水平。因为能说出总数, 就表明幼儿已能把一个数作为已点数过的一群元素的集合, 出现了数群的概念。这时幼儿对数的实际意义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形成了最初的数概念。

4.按数取物, 这个过程是对数概念的实际应用 , 从说出总数到可按数取物是从一般回到个别的过程, 是一般的具体化。学会了计数, 也就初步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

二、遵循格尔曼等儿童数数的五条基本原则

1.一一对应原则 , 即儿童在数数时 , 一个数只能对应一个 物体。

2.固定顺序原则 , 即数与数之间有一个不变的顺序 (1, 2, 3…) 。

3.基数原则 , 即数到最后一个数的值就代表这个集合所 含元素的个数。

4.顺序无关原则 , 即一个集合的数目 , 和从什么地方开始 数数无关。

5.抽象原则, 即关于数数的原则可以用于任何事物。

三、培养幼儿的计数能力, 首要的是激发幼儿对数的兴趣

1.创造轻松、愉 悦、丰富多彩 的教育活动环 境 , 诱发幼儿学习计数的兴趣。幼儿与环境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丰富的环境可刺激幼儿的感知。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注重创设与计数活动相适应的适时、适宜、适度、宽松、愉悦的教育环境, 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 从而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 快乐地学习。

2.采用丰富多彩的教 育形式和灵活多样的教 育方法。教 幼儿数数时, 一定要让孩子动脑、动手、动口, 在想一想、看一看、摸一摸、拿一拿、听一听、画一画、讲一讲、说一说的过程中, 认识物体的数量;以游戏的形式、游戏的口吻激发兴趣, 切忌为了让孩子数数, 而一遍一遍逼着孩子数。

3.在活动中积极鼓励和表扬,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 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让他们在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乐趣中增强自信, 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学习计数

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 能大大提高幼儿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将游戏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使他们在游戏中吸取新的数学知识。如:在玩“大灰狼”和“小兔子”的游戏时, 就可以让幼儿点数“大灰狼”抓到几只“小兔子”, 让幼儿在游戏时不知不觉地接触数, 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

值得一提的是, 幼儿的双手是个“宝”, 十个手指是幼儿随身携带的计数器, 可以通过“手指数数”、手指游戏等形式练习手口一致的数数。可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编成有一定情节和韵律的歌词, 如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碰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个, 让我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 一二三四五。幼儿边说儿歌边数自己的手指, 使抽象的数和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幼儿就在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较快地掌握了一至五的数字 和数的顺序。

五、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操作材料, 在操作活动中学习计数

操作法是帮助幼儿形成数感的极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幼儿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只有在实践中提供可操作性、适宜性、科学性、层次性材料, 幼儿通过看一看, 摸一摸, 在游戏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才能逐步体验抽象的数概念。如让幼儿摆弄计算棒、纽扣、螺蛳壳、小石子、小纸片、牙膏盒、喝牛奶用的吸管、一副比较漂亮的扑克牌等物体, 孩子靠这些实物进行数数、计数, 使抽象的数从具体形象入手。另外还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 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例如, 在小班数学的“按数取物”的活动中, 首先按卡片上物体取相应数量的实物;其次按卡片上的圆点, 取相应数量的实物;最后按卡片上的数字取相应数量的实物。这样, 能够激发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在一日生活中善于发现数, 随时随地结合实际让幼儿 学习手计数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 每件物品、每个地方都是幼儿寻找知识的源泉。如水果铺上的水果;动物园里的小动物;幼儿园里的小朋友; 幼儿园周围的小树苗小花朵; 我们所提供的图书、碗筷、毛巾等, 都可引导幼儿寻找到“数”的存在。例如幼儿都很喜欢做一件事———搬凳子, 孩子喜欢几张凳子搬来搬去, 这时候你只需要让孩子在搬凳子的过程中数数“1张凳子、2张凳子、3张凳子……”就可以了, 孩子边搬凳子就能掌握数的概念与分解;又如上下走楼梯, 可让孩子们数一数、算一算;再如在课间喝水环节、吃午点、吃饭的时候, 有意识地数数。这样, 将数概念的培养融于日常生活中, 在生活中不经意地引导他们,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到数学知识, 逐渐培养幼儿数的概念。

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篇8

在幼儿园, 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使幼儿想说, 敢说, 喜欢说, 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和幼儿之间建立一种亲密、和谐、融洽的关系, 使幼儿想到什么说什么, 乐意把自己的疑问或见解传达给教师, 而教师就要及时正确地给予解答, 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营造和谐的语言心理环境。

对于小班幼儿, 由于入园初可能存在适应不良等情况, 还不敢在集体面前大声表达, 所以这时要多给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 教师应了解幼儿的兴趣, 把握和注重与幼儿个别交流的机会, 可以提些问题让幼儿思考, 见事论事, 话题要平常自然, 只要和幼儿在一起, 就要尽量和幼儿多说话, 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幼儿没有压力, 没有自卑, 心情舒畅, 有话敢说。只要幼儿身心放松了, 开口的次数也就多了。

2、选择有趣的话题, 引起幼儿交谈的兴趣。

在谈话活动中, 这个话题必须是幼儿熟悉的、新颖的, 大家都关注的、感兴趣的内容, 才能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一个谈话活动, 把幼儿感兴趣的场所作为重点的谈话内容, 幼儿就会投入到活动中去。幼儿的生活中有很多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发生, 教师只要稍稍加以调整、筛选, 就能寻找到有价值的内容。

3、引导幼儿开展各种有目的语言活动。

如举行讲故事比赛活动, 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 不仅幼儿兴趣高, 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当教师充满感情, 富有表情地讲述每个故事时, 幼儿听得那么认真, 当请他们讲述时, 他们又会绘声绘色地表演, 不仅能模仿老师有表情地讲述, 而且还能创编故事的开头或结尾, 并能伴有表演动作, 对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能起到很大帮助。

4、从儿童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 开展“广而浅”的语言教育。

自我认识及日常生活经验都是孩子相当熟悉的, 通过老师的合理组织和引导, 能让幼儿在回忆相关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引导儿童对自身及日常司空见惯的现象加以关注、概括和交流。如:“我的家”“扮演爸爸、妈妈”“玩具展览”等;选择“天气预报”“交通规则”等幼儿可以理解的让幼儿感到新奇社会信息, 刺激孩子们表达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组织幼儿可感受的、可理解的“特殊电话号码”“环保标志”“桥”等科技发展信息, 深入浅出地予以引导, 使幼儿的语言表述、运用的量大大增加。

5、创造机会学习谈话规则, 提高交谈的水平。

一是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交谈。如在“假如我是……”的谈话活动中,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表述自己扮演的人或动物。有的幼儿扮演奥特曼, 就会用勇敢、响亮的声音说话;有的幼儿扮演小白兔, 就会用轻轻的声音和简短的句子说话。在这个活动里, 幼儿体验到了多样的交流途径, 获得了有关语言运用的方法。二是采用轮流的方式交谈。谈话过程中往往会有2~3个人甚至是更多的人参与, 这就需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轮流交谈的习惯, 可以帮助幼儿真正理解对方的意思, 也能使幼儿明确让自己的想法被别人知道的方法。

二、家庭中的幼儿语言教育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主要天地, 是给孩子温暖、安全、舒适、快乐的港湾, 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对于幼儿的成长都影响深远, 因此为了幼儿更健康、全面的发展, 作为家长应该在家庭中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做好榜样, 培养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根据科学研究表明, 3-4岁的小孩子正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候如果在运用正当的方法给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普通话教育, 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家庭中, 家长还要以身作则, 规范孩子日常的交流语言, 为孩子语言习惯的养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孩子们更乐意用普通话交流。当孩子们进入幼儿园学习的时候, 在和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交流、沟通的时候, 更要引导他们说普通话, 从小培养幼儿说普通话的兴趣。

其二还可以利用周围的环境, 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在周末休息的时候, 家长们可以带孩子们去公园、游乐园去放松, 做一些户外亲子活动, 还可以引导小孩子和售货员、或者其他在游玩的阿姨、叔叔们进行谈话, 也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和动物、植物说话, 当孩子们的小脑袋中有了这些事物的印象和内容, 就会自然流露出想把它们说出来的欲望, 同时孩子们也可以从小培养思考、想象等方面的能力。

其三还可以睡前给孩子们讲故事。小孩子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睡前讲故事了, 孩子依偎在妈妈或者爸爸的怀抱, 听着有趣的故事, 这不光是一种美的享受, 也是培养孩子和父母之间感情, 同时在讲解的时候要用普通话进行, 这样子孩子耳熟目染的熏陶, 就会更加的感觉到语言的魅力, 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思考故事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格, 从小培养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述能力。

其四要利用诸多的媒介来让孩子们感受到语言信息, 接受到语言教育。比如:电视、网络、手机等, 幼儿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是高于一般的成人的, 有时候小孩子看1个广告看了几次, 就可以脱口说出该广告的广告语;再陪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要学会引导孩子思考, 同时也可以模仿动画片的人物和孩子交谈, 再者家长可以搭配一些美妙的音乐让孩子欣赏, 时间长了, 幼儿就会自然跟着学, 跟着读, 这些都是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 让孩子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活动学习, 接受语言。

最后父母需要跟孩子建立起共同阅读的互动关系。同孩子一起看书, 并讲解其中内容, 多让孩子看些图文并茂的书, 以此来开阔他们的眼界, 提高其阅读兴趣;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 多带孩子去书店转转, 给孩子买些符合其年龄的书籍, 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刘丽.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J].学周刊, 2011

怎样培养小班幼儿的秩序感 篇9

秩序感是指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幼儿时期秩序感的培养对其以后的成长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所以,我们要牢牢把握幼儿时期这个年龄段,了解幼儿秩序感养成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秩序是通过时空形式所表现出的事物或要素间和谐统一的运动状态,具体表现形态有均衡、比例、对称、节奏、韵律等。由此可以看出,秩序感是人的生命对秩序的感受和追求,它是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是人类自然———生物和历史——文化演变的结果。我们通常所谓的秩序感,是指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

二、幼儿秩序感养成的重要性

良好的秩序有利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交往,可以提高幼儿的发展,更好地帮助幼儿成长。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秩序,在幼儿时期就对孩子进行秩序感的培养,让这种秩序感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成为一种习惯,势必对孩子的将来是有所帮助的。因此,我们要让儿童在爱的抚慰中,自由、快乐、有序地活动、探索和尝试,体会成功、树立自信,使他们获得更有价值的发展。

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你发现孩子秩序方面有所表现的时候,请一定不要忽视它,更不要觉得,这个孩子真聪明、真棒。我们一定要意识到,这是孩子所特有的一种秩序感,而且,我们一定要乘着这个机会,及时把握,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三、怎样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创设和谐平等的氛围

小班幼儿年龄小, 即使本来在家里能说会道, 到了新环境也会因为害怕、胆怯等原因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 因此, 我们教师应努力创设口语练习氛围。选择幼儿生活中的话题来作谈话的内容。如, 幼儿喜欢的动画片里的角色, 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壮大说话的胆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使幼儿在游戏中能轻松自如地交谈。如, 在语言游戏《可爱的小动物》中, 幼儿通过对动物的颜色、形体语言描述和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叫声等方式, 充分调动说话的积极性, 为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在一日活动中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说”

幼儿与成人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语言既是人际交往的工具, 也是获得知识的媒介。幼儿每天的活动与学习都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所以, 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如在数学教学中, 可以让幼儿描述物体的形状、大小;在艺术活动中讲解自己的作品;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创编诗歌、故事中设立表演角色等。我们不仅仅要在教学环节中对幼儿进行语言表达的培养, 而且要在晨间活动时让孩子说说来园路上的所见所闻;离园时让孩子说说自己一天最开心的事。这些都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另外, 教师还应多用表扬和奖励的方法。如, 对于积极发言的幼儿和有点滴进步的幼儿及时以奖励小红花、拥抱、鼓励等方式给予肯定, 以点带面刺激其他幼儿积极发言。

传统的语言教学过程中, 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教师教, 幼儿“听”, 然后模仿“说”。幼儿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儿歌、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 没有留给孩子们自己思考的空间。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形式, 不单单是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 还要让其具有举一反三, 会依照一些语言范例, 填换内容, 以此来提高幼儿口语表达的能力。如, 在诗歌《秋天的画报》的教学过程中, 我在幼儿仿编环节时, 更换诗歌中的水果并出示相应的水果图片, 通过提问:“黄橙橙的梨, 还有什么水果也是黄橙橙的?”“红通通的枣, 还有什么水果是红通通的?”“金灿灿的苹果, 还有什么水果也是金灿灿的?”幼儿很快创编出了“黄橙橙的香蕉”、“红通通的石榴”、“金灿灿的柠檬”……孩子们积极踊跃说出了他们知道的水果, 通过让幼儿进行仿编活动, 既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同时也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关注个体个别指导

小班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和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 认识能力与语言表达水平是很不相同的。有的幼儿对新的环境、教师、伙伴发生兴趣, 善于与人交谈, 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反之有的幼儿产生胆怯变得不爱说话, 更无法说清自己的意思。所以我们要掌握各个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情况, 做好个别工作, 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不爱说话或以点头、摇头代替说话的幼儿, 我们要主动亲近和关心他们, 有意识地与他们交谈, 解除他们说话的顾虑, 创设语言交际的情境, 鼓励他们大胆说话, 通过多说多练, 使他们逐渐习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 我会走过去蹲下轻轻地对他说:“告诉我今天和小朋友玩得开心吗?”“为什么不玩你喜欢的玩具?”“今天的饭菜你喜欢吃吗?”“有没有开心的事要对老师说吗?”

四、整合各领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发展密切相关。因此, 通过各领域之间互相渗透的教育是发展幼儿语言的主要途径, 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经验, 为幼儿语言的发展提供条件。如讲故事时, 我不仅让孩子听故事、回答问题, 还用故事表演、将短小的故事创编成歌曲等手段, 加深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 调动了每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象性, 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增强。

怎样培养小班幼儿倾听习惯 篇11

关键词:倾听;兴趣;注意力;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240-01

倾听就是仔细地听别人说话,倾听是幼儿最早掌握的言语活动;倾听也是幼儿接触社会、接受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善于倾听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修养,学会倾听不但能正确完整地听取自己所要的信息,而且会给人留下认真、踏实、尊重他人的印象。我们在学习《纲要》时发现,在“表达与表现”部分的第一条便是“注意倾听他人讲话,理解别人讲话的意思”。特别是对小班的幼儿,倾听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内容。良好的倾听能力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前提,它对语言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新学期开学一段时间后,我发现班里的孩子很浮躁,最外在的表现就是没有安静“倾听”的好习惯。不管是教学活动,还是在小朋友互相交往时,都喜欢抢别人的话,乱插嘴,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能去仔细听别人的讲话,这样,就导致其余同伴无法听清楚,造成活动室里特别的混乱,活动没有办法进行下去,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是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们都知道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需要老师花费很大的精力,因为这个时候的幼儿才刚刚适应幼儿园生活,情绪方面反复性比较强,对于这个现象,我很焦虑。蒙特梭利指出:0~3岁左右的幼儿为潜意识吸收性心智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学习就象吸水海绵,只要配合敏感期预备完善的环境,引导孩子去探索,启动孩子的感觉,学习也就一步步向前迈进了。那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倾听习惯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来培养小班幼儿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一、组织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引起幼儿倾听的兴趣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我总是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孩子年龄小,往往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充满好奇,感兴趣,注意力就容易集中,因此我利用其兴趣来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倾听习惯。如幼儿爱听故事,也很喜欢与小动物交朋友,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扮演各种小动物形象,边讲故事边表演,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这些生动形象的活动能使孩子们集中注意力,保持安静,专心听讲。如组织语言活动《小兔乖乖》,我针对故事里面的角色设计好情景,先是出示一座小兔的房子的图片来激发幼儿的兴趣、紧接着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语调、不同的表情和动作进行演绎。这时,我发现幼儿深深地被老师的生动有趣的表演所吸引,幼儿产生一种愿意继续听下去的愿望,活动既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又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安排一些游戏活动,如律动《拍手点头》、《我爱我的小动物》,游戏《小猫睡觉醒不了》《老狼几点了》《吹泡泡》等。孩子们带着各种小动物头饰玩的是不亦乐乎。这种有趣的教学形式,幼儿的注意力容易集中,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中,不知不觉便学会专心听课,久而久之就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

二、定时倾听——用美吸引幼儿注意力

对于新小班幼儿来说,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需要老师花费很大的精力。因为这个时候的幼儿才刚刚适应幼儿园生活,情绪方面反复性比较强。因此, 培养小班幼儿“倾听”的习惯,首先教师要努力创造适合幼儿“倾听”的氛围,给予幼儿“倾听”的心情,引发幼儿“倾听”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幼儿“倾听”的质量。

幼儿一天中精力集中最快、大脑最灵活是在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左右。为此我们在这两个时间段安排了定时倾听活动。倾听活动集音乐美,语言美,文学美,形象美为一体。活动中可以让幼儿边反复倾听生动、形象的故事,边看相应的图画;边倾听音乐性质对比很明显、情节鲜明的音乐,且这种音乐配有生动的故事介绍。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去发现,感受这些美。让幼儿在美的感受中获得满足,不知不觉中学会倾听。

三、游戏中倾听——幼儿边玩边听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中幼儿往往只注意游戏过程,而忽视老师的要求。为此,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些专门培养幼儿倾听的游戏,如体育游戏《我是顺风耳葫芦娃》、智力游戏《猜猜我是谁》、音乐游戏《黑猫警长破案》、角色游戏《小兔乖乖》、《汪汪看家》、传统游戏《猫和老鼠》等。显而易见,这些游戏中的角色都是幼儿熟悉的对象,心中的偶像,而且它们有一个共性:都有一对会听的耳朵。在游戏中巧妙地把“耳朵”作为玩具,且游戏,儿童特色浓,具有趣味性,具有一定的角色,情节性,让幼儿百玩不厌,倾听习惯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四、面向全体,兼顾个体学会倾听

教师应重视并加强一日生活中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评价同时也应渗透在这个过程中。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情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予以指导。

五、作好家长工作倾听能力

家长也同样存在这种倾向。教师应利用家园栏和宣传资料,指导家长了解倾听能力的概念及幼儿倾听能力发展水平的目标,以便家长更好地关注幼儿在听、说过程中的表现。同时建议家长经常和孩子交谈,听听他们都说了什么。也可以与孩子一起看动画片或儿童电视节目,让孩子把听到的、看到的讲出来。同时家长也可领孩子倾听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鸟叫,树叶的唰唰声,小河的哗哗声,汽车的鸣叫声,并让孩子用语言描述出来。

浅谈小班幼儿常规的培养 篇12

一、关爱幼儿,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幼儿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的环境,常常会感到害怕、不知所措,这一时期取得幼儿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能顺利开展常规培养的前提。面对哭闹的幼儿,我们可以抱抱他,让幼儿提高安全感的同时告诉他,老师会像妈妈一样爱他陪伴他。同时要让幼儿深信放学后爸爸妈妈一定会来接他们回家。爱是教育的前提,面对小班的幼儿我们必然不能用要求小学生的标准那么严格要求他们,我们要用关心、体贴带给幼儿安全感,让幼儿接受教师,接受幼儿园这一新的集体、新的环境。在很自然的状态下接受常规培养,接受幼儿园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二、建立明确清晰的准则,教师言行一致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喜欢观察,爱好模仿,所以在明确幼儿常规准则的同时,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榜样。老师的要求也要一致,杜绝出现常规标准前后不一,影响幼儿的判断力。常规培养要融入生活,在一日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分领域、分门别类地制定常规目标。比如生活常规:饭前便后要洗手、喝水吃饭要排队、垃圾果皮丢垃圾桶、玩具玩完放回原位、睡前衣服摆放整齐。学习常规:上课坐姿端正、认真倾听老师说话、学会一页一页翻书、双手搬动课桌椅。安全常规:来园不带锐利物品、上下楼梯不打闹、不随意乱跑、不轻信陌生人。明确常规目标,在学习生活中严格按照目标,循序渐进地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习惯中,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方法灵活,巩固常规培养

(一)巧用儿歌,培养行为习惯

采用儿歌,能让幼儿对行为准则认知更加清晰,使常规标准更加具体。例如,小朋友,排队走,你在前来,我在后,不说话,不回头,老师夸我真优秀。简单有趣的儿歌,边唱边走,来使幼儿理解排队的方法和重点。小班大都是以儿歌的形式像幼儿传递常规信号,效果可以延伸到放学回家,我们总能听到幼儿在洗手、小便、游戏时很轻松自然地便将儿歌脱口而出,这便充分地证明了通过儿歌这种手段能让幼儿主动接受并习惯于正确的生活常规。

(二)鼓励、表扬幼儿,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在传达明确的常规准则后,巧妙地运用儿歌将常规培养渗透到日常行为习惯中,之后在园期间观察幼儿的表现,正确地引导。运用小红花等能激励幼儿的奖励方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利用小朋友们也希望永争第一的心态,将正确的常规习惯传达给每一个小朋友。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的进步,夸细节、夸具体,及时地给予表扬和奖励。错误的行为习惯也要指出,教师明确告诉幼儿对与错,对待犯错误的幼儿更应耐心指导,积极鼓励,指明正确的方向并对幼儿予以肯定,他们欣然接受的同时也会按照老师的指引去完成好自己要做的事情。

四、分阶段培养,常规培养循序渐进

常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必然要通过不断的重复巩固加深记忆。对于小班幼儿,常规培养作为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分阶段、抓重点地培养是行之有效的。针对不同的时期强调不同的常规准则,例如,入园初期,充分利用点、线规范幼儿如厕、饮水秩序。在幼儿接受这种行为约束的背景下,选拔值日生、组长来监督组内幼儿的行为,从而达到巩固常规培养的目的。冬天来临,教幼儿穿脱衣服,掌握伸袖子、穿裤子的技能后,鼓励幼儿系扣子、拉拉链,表扬独立穿衣的小朋友的同时,慢慢教会他们叠衣服、摆整齐。当孩子们发现自己一点一滴进步的同时,他们会更愿意去学习,生活自理的基础上会愿意去帮助其他小朋友、帮助教师,为教师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家园共育,塑造完美幼儿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幼儿园的孩子不同于小学生,他们平均每天在园九个小时,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生活的导师,在园严格约束孩子,巧妙引导他们都是必然。树立正确的常规意识后,勤与家长沟通,将良好的生活常规延伸到放学回家,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家长的配合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应当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从而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针对不同幼儿的个性特点挑选适合的方式培养其行为习惯,让家长也加入到培养常规的队伍中来,最终实现家园共育,打造幼儿完美的个性。

对于小班幼儿,常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关乎孩子的成长,关乎其性格养成、个性塑造。作为老师,我们要有耐心,本着对孩子有爱心,让孩子开心、让家长放心的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用耐心和智慧帮助孩子度过这一非常时期,打造完美的个性,幼儿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摘要:小班是幼儿离开家庭生活跨入社会集体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培养常规的关键期。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就是自律能力差,是典型的他律时期。教师在这一时期要培养幼儿规范的常规意识,最终使其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是极其重要的。小班良好的常规培养,也会为中班、大班良好的学习生活规律奠定基础。

上一篇:基本部分下一篇:价值澄清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