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小一班

2024-11-04

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小一班(通用13篇)

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小一班 篇1

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小一班

张平

未来社会是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文明人,是一个国家进步与发展的标志。良好的卫生习惯作为文明人的素质之一,如何养成尤为重要。幼儿时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致关重要的。具有良好交际行为特征的孩子,其德商与情商都很高。中国有句古训:“先入为主”。所以,对幼儿期的孩子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便是重中之重,是幼儿园课程内容之一,通过上学期在大班进行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幼儿期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为了在以后能更好地开展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小班本学期将从幼儿的卫生和常规习惯入手。具体实施办法:

一、幼儿行为习惯的分析:

良好的卫生习惯必须从幼儿期开始培养,其原因有:

第一,幼儿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幼儿时期,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极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行成一些定型的概念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但幼儿知识贫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学好学坏都在无意识之中。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所以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幼儿加强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尽力避免不良卫生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第二,幼儿正处于生长 发育的旺盛时期,但也是十分娇嫩时期,如不养成良好讲卫生、爱清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就会给身体发育带来危害,影响身体健康发育。

第三,对孩子的一生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都是在平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自然养成的,所以它的形成并不感到困难。比如,家长平时教育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趴着或蒙头睡觉、经常洗澡、修剪指甲等卫生习惯。同样的,如果幼儿时期由于家长教育失当而形成了不良卫生习惯,成人后要想加以矫正就非常困难。

二、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内容

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洗手洗脸的习惯,洗头、洗脚和洗澡的习惯,早晚刷牙和饭后漱口的习惯,剪指甲和保持衣服整洁的习惯等。除个人卫生外,还要养成不随地吐痰、大小便,不乱扔纸屑瓜果皮等。

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饮食要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等。遵守时间习惯。要有生活规律,在规定的时间里就餐、睡觉、休息、学习和游戏活动等,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生活自理习惯。根据孩子年龄的特点,让孩子做一些自身的、家庭的力所能及的活,诸如:自己吃饭、擦脸洗脸、穿脱鞋袜、学习系鞋带、穿脱衣服、睡眠习惯。要培养幼儿养成独自上床、按时睡觉起床、保持正确的睡眠姿势、不骚扰他人等。

三、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方法

第一、通过儿歌、主题活动让家长和幼儿了解习惯养成的内容。

儿歌以其琅琅上口一直为小班幼儿所接受,因此,本学期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加入与好习惯养成教育相关的内容,让小朋友学会儿歌,同时将所学的儿歌布置在《家长园地》,让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学习,真正做到家园共育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守规则常坚持。

幼儿良好卫生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它是一个不断养成、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所以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干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不要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应让幼儿“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在幼儿园中要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幼儿每天回幼儿园必须用毛巾擦手、喝水;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等,这些规则的制定幼儿必须遵守,最后习以为常,形成自觉的行动,严格地要求和幼儿的反复练习促进了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第三、标准统一,家园合作,共同监督

活动中需要统一的规则,教师和全体幼儿要牢记于心,这样良好卫生习惯才能很好地培养起来。如果在幼儿园老师说“左”、家长又偏偏说“右”,模棱两可,小朋友无所适从,不知该怎么办,结果随心所欲,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如在要求幼儿喝水时,老师也应与幼儿同时进行,家长也必须做到,并在与幼儿共同活动中,做出洗手的正确方法,让幼儿模仿。第四、培养集体促个别

良好的班风可以约束个别幼儿不良的行为。因此,要善于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转变个别幼儿的不良行为。如:有些幼儿不喜欢剪指甲,老师可通过情境故事讲述形式教育幼儿要勤剪指甲,因为指甲长了很容易藏着细菌。在集体的合作和带动下,个别的幼儿就改变了原先的不良习惯。

第五、发挥榜样的作用

幼儿的模仿力极强,他们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师在幼儿的眼中是最伟大、最有权威的偶像,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为此,作为老师我们首先检点自己的行为,真正成为孩子的表率。幼儿在教师良好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然也形成了好的习惯。另外,故事、诗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有很强的榜样力和感染力,幼儿也很喜欢模仿。因此,教师注重引导幼儿接触好的艺术作品,通过这些最直接、最具体、最形象的影响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第六、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形成家园教育环节的一致性

积极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召开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经验交流活动.教师经常通过各种方法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生活常规及卫生习惯的要求和教育方法,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要求家长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各方面的良好常规及卫生习惯。

总之,幼儿期既是容易接受教育的时期,也是人生诸方面的奠基时期。为了让孩子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将坚持不懈的做好孩子们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小一班 篇2

一影响小班幼儿卫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1. 幼儿自身发展局限性

第一, 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是由大到小。小班幼儿还不能做特别精细的动作, 如洗手时手上的泡沫还没冲洗干净就走了, 或是系纽扣时不能将纽扣系进洞里, 因为他们的手只能大概将手背和手掌的泡沫冲走, 而指缝中的泡沫不能顾及;而系纽扣时只能将纽扣靠近洞边却系不进去,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 幼儿的认知水平。小班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需要用动作来帮助思维。如教幼儿如何正确洗脸时, 老师只讲解洗脸的步骤, 而没有实际操作, 那么幼儿就不会了解如何正确地洗脸。而且幼儿的自控能力较差, 洗到一半, 会被周围其他的事物吸引, 这对幼儿学习一些较刻板的卫生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

第三, 幼儿的情绪。情绪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非常明显。小班幼儿行为受情绪的影响很大, 易受外界影响。如当老师教幼儿如何正确洗手时, 洗得正确的幼儿得到老师的鼓励, 而洗得不认真的幼儿遭到老师的训斥, 这时, 遭到训斥的幼儿会产生抵触情绪, 而不喜欢洗手。同样是学习能力, 在不同的情绪影响下, 幼儿的学习效果很不一样。

2. 周围环境存在的不利影响

儿童机体的可塑性很大, 如果幼儿长期受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会损害幼儿身心健康。小班幼儿好模仿, 当看到周围一些不良的卫生行为习惯, 他们会模仿, 如果这时没有立即制止, 告诉幼儿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话, 长此下去, 不利于幼儿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3. 幼儿园教育的影响

小班幼儿的心智处于发育阶段, 易产生对榜样的崇拜和模仿心态。对他们来说, 老师的地位非常高, 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如老师吃饭前没有洗手, 回到家后吃饭前家长要幼儿去洗手, 幼儿就会拒绝, 还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老师吃饭之前也没洗手!”但如果老师在吃饭前带领幼儿洗手, 幼儿回家后则会主动要求洗手, 而且还会告诉家长:“我们老师说饭前要洗手, 不然肚子会疼的。”可见, 教师对幼儿卫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之大。

4. 家庭教育的影响

如果家园对幼儿所提要求不同, 就会造成幼儿“无所适从”或行为表现两面性的局面。如在幼儿园幼儿睡醒后自己穿衣服、鞋子, 在家中家长就包办。这种家园不一致的现象, 会削弱或抵消了老师所做的努力。而且很多家长不重视培养幼儿的卫生行为习惯, 如上完厕所不洗手等, 使幼儿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殊不知,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 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将很难纠正。

二培养小班幼儿卫生行为习惯的策略

1. 利用游戏、学习活动,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 每个幼儿都有着好玩的天性, 要通过平时的一些游戏活动, 让幼儿在玩和做中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如小班幼儿吃饭时容易掉饭粒, 如果只是靠老师讲解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 可以通过表演游戏《漏嘴巴的大公鸡》, 让幼儿在看、听、表演中学会正确的进餐方法。

2. 正面教育, 采用多表扬、多鼓励的方法

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表扬而感到喜悦, 会使好的行为习惯保持, 这是一种好的反复强化的过程。所以对小班幼儿来说, 鼓励、表扬是达到教育目的有效的方法。如幼儿在玩玩具时, 常会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 这时老师巧妙地鼓励他们:看看谁最能干, 把掉在地上的玩具拾回框内, 然后表扬速度快的小朋友, 这时其他小朋友也会急忙拾起玩具, 从而获得老师的表扬。通过正面教育,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3. 重视同伴的作用

在幼儿园里, 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是最频繁的。所以, 可将卫生行为习惯较差的幼儿融入卫生行为习惯好的幼儿中, 通过同伴间的交往, 使卫生行为习惯较差的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如让班里表现好的幼儿当值日生, 检查幼儿的卫生情况, 并进行奖励, 共同促进幼儿卫生能力的提高。

4. 家园共育,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 家庭教育应负重要责任。”作为父母要为幼儿做好榜样示范, 不溺爱孩子, 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同时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要求一致, 相互支持。因为幼儿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较差, 需要不断提醒和督促, 这样才能使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得到强化, 逐渐形成自觉行动。因此, 幼儿园应经常开展家长会、家访等活动, 与家长交流, 了解幼儿情况, 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 提出养成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方法, 促进幼儿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麦少美、孙树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21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129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篇3

泰迪熊教洗手

鉴于小班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我利用幼儿喜欢的泰迪熊形象,画了一组“洗手步骤图”贴在盥洗室的镜子上:卷起小袖子——先用清水冲一冲——再请肥皂来帮忙,手心手背都搓搓——小手冲干净——一二三,甩一甩,再请毛巾来帮忙——用完的毛巾送回家。我还利用复读机为泰迪熊配音:“宝贝们,请和我一起洗手吧!首先,请你和我一起卷起小袖子。然后,拧开水龙头,把小手打湿。再请肥皂来帮忙,手心手背都搓搓,要搓出泡泡哦。小小手儿冲干净,一二三,甩一甩,请来毛巾擦擦干。最后,别忘记把用过的小毛巾送回篮子里哦!对了!还要把你的小袖子放下来哦!看一看,你的小手洗干净了吗?真棒!你真是个爱干净的好宝宝!”这样,幼儿在洗手时可以一边听着泰迪熊的指导,一边模仿图片中的洗手步骤,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鼓励墙

我在餐厅墙面上设计了一组卡通娃娃吃饭的图片,巧妙地将进餐要求融入其中。如“耍一手拿碗,一手拿勺子”“吃饭时不要离开座位”“饭菜要吃干净”等,以问题“你做到了吗”引导幼儿对照和改进。与之对应的是一面“鼓励墙”,以“我进步了”为题,强化幼儿的进步。“鼓励墙”上有三朵花,每个幼儿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花瓣,并配有自己的头像照片。我准备了三种贴纸:“眼镜”贴纸代表吃得干净,“红五星”贴纸代表吃得快,“嘴巴”贴纸代表吃饭安静,不离开座位。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当天的进餐表现选择相应的贴纸贴在自己的花瓣上。这种奖励具有针对性,可以促使幼儿改掉进餐中的一些不良习惯。

细节魅力墙

餐后的物品整理和个人卫生习惯也是进餐习惯培养的重要方面。于是,我设计了“细节魅力墙”,用照相机拍下班里幼儿的文明行为,如“碗勺轻轻放”“饭后要漱口”“毛巾用完叠整齐”,然后将照片贴在墙上,提示幼儿养成文明的餐后习惯。幼儿都很希望自己的照片能贴上墙,也很乐于学习同伴的文明行为。

小班幼儿的动作发育還不完善,擦嘴后经常会有残留物。因此,我在墙上放置了适合不同幼儿身高的两面小镜子,巧妙地提示幼儿“你擦干净了吗”。幼儿觉得很新奇,每次擦完嘴都会自觉地去照照小镜子。

自制活页图画书《我什么都爱吃》

为了纠正幼儿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我自制了一本图画书《我什么都爱吃》。书的封面是一个张大嘴巴的笑脸娃娃。内页有主食、蔬菜、肉、河(海)鲜、水果、点心六大类食物的图片,都是教师自己画的卡通图案,非常可爱。这些图片能随意取下,放入笑脸娃娃嘴里。每天午餐前,我都会请幼儿根据当日菜谱找出相应的食物图片,“喂”笑脸娃娃吃饭,给予幼儿积极的暗示,鼓励幼儿不偏食、不挑食,样样都爱吃。

笑脸娃娃与哭脸娃娃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4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叶城幼儿园 王燕萍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此话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已十分不易。俗话说:“三岁看大,八岁看老。”正是这个道理。孩子早期获得的经验,将在一生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

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的不稳定性以及好模仿的心理特点,针对幼儿目前的需要,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是小班学期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结合自己工作以来的幼教经历,联系自己教学实际,针对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初浅谈谈自己体会和见解。

一、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是指什么,包括哪些方面?

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其中包括生活行为习惯,卫生行为习惯,礼貌行为习惯,爱学习、爱劳动的好习惯,礼貌交往、文明举止等等。

二、在一日活动中,小班幼儿呈现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始终呈现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按其呈现的形式归纳为:生活活动行为,运动活动行为,学习活动行为和游戏活动行为。

生活活动暂不作交流。运动活动:

1、不独占、争抢活动器械,学习轮流使用器械和与同伴一起玩。

2、行动时能听从指挥,集合时能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分散活动时能认真活动,不在场地内任意追逐。

3、爱护体育器具,轻拿轻放,玩后会放回原处。

学习活动:

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1、能正确的搬椅子,不推挤,椅子轻轻放。

2、能保持正确的坐姿(以感觉自然舒服为宜)。

3、安静的倾听,说话先举手,发言时站姿自然大方。

4、活动时不乱动桌上放置的学具。游戏活动:

1、能与小朋友一起友好地玩,不大声喊叫。

2、知道玩具是大家的,不争抢和独占玩具,学习轮流着玩,会互相谦让。游戏中能运用“请”“谢谢”“不用谢”“请你给我玩好吗?”等礼貌用语,与同伴商量着玩。

3、爱护玩具,不把玩具放在嘴里,轻拿轻放玩具,能自觉拣起地上的玩具,不擅自将喜欢的玩具带回家。

4、游戏时,愿意听信号做相应的事情。

5、自由活动中会和同伴友好地玩,不推人、打人,不在场地上乱跑。

6、自由活动时能注意保持衣服的整洁,不故意在地上爬滚,不玩脏物。

7、不摘花草树叶,爱惜公物,不随地涂痰,乱扔纸屑、脏物,注意环境整洁。

三、从实际案例中分析与思考

实录一:在玩大型玩具的时候,孩子们总喜欢停留在上面的小亭子里面不肯下来,于是出现了推挤的现象。

实录二:在一次户外游戏活动中,旗旗站在那大声的哭了起来,我连忙跑过去,问怎么了,旗旗边哭边指着祯祯手说:“这个红色的圈是我的,她抢我的圈。”

实录三:乐乐是个控制能力和约束力比较弱的孩子,在一次户外活动结束时,我请小朋友把器具整理好,然后排队。当我带着孩子们排好队准备回活动室时,发现乐乐还在原地玩皮球,当看到我们集合了时,乐乐把球一扔就跑了。

实录四:在一次谈话活动中,孩子们都安静的坐着,突然,华华连着坐着的椅子噗咚一下翻倒在地。孩子们都惊讶的看这华华。

实录五:集体活动时,老师请小朋友们都坐到前面来,乐乐飞快的揣起小椅子连拉带拖的往前走,在这过程中不小心碰到了几个小朋友的椅子。

实录六:游戏活动时,君君在追逐并大声尖叫着,其他小朋友捂起了耳朵。

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实录七:游戏活动中,浩浩着急的跑到老师跟前指着利利大声的说:“老师,她拿东西藏口袋里了!”

这些实录都是来自我们的一日活动中,反复的存在着每个环节,教师要及时的捕捉到孩子的点滴行为,及时的进行分析思考与处理,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这些实录,我们应该来分析处理呢?

(一)、寓理于生动活泼的谈话中。幼儿年龄小,对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因此老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针对实录一,我会通过一个小小的谈话活动,通过挂图、事例的讲解,使幼儿了解不同做法的后果,让幼儿明白大家一起运动时不能拥挤,通过比较式的谈话让幼儿感受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愿意与同伴分享游戏空间。

(二)、寓教于深动的角色扮演。通过扮演角色来再现活动场景,让孩子自己来判别对错,在角色中,通过教师或同伴正确的示范来帮助孩子解决活动中的存在的问题,为幼儿树立初步的判断意识和简单的处理方法。如实录二。

(三)、寓教育于反复的操作中。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积淀与形成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操作,对控制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来说,重复操作尤其重要。正如实录三,乐乐没有把器具放回原处的习惯,我就会有意识的在一次次的运动游戏中反复让乐乐进行器具整理,从而形成不用提醒的前提下,乐乐会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如果同时辅之以鼓励教育,充分发挥同伴的鼓励肯定作用,那么乐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更有动力与信心了。

(四)、寓巩固于教师的身传言教中。实录四,当看到孩子连同椅子一起摔倒时,老师很多会因为自己教学的正常进展而轻描淡写的忽略了孩子这一行为,而以为是孩子不小心造成的。但是,值得关注的应该是这个现象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或许是别的小朋友恶作剧,或许是这个孩子没有好好的坐造成的。而孩子的行为习惯的纠正与培养是不能忽略的。像这样的行为一般都是些顽皮的孩子造成的,单靠老师的说教是不足以要求孩子的,更要靠教师平时规范行为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和鼓励,同伴的榜样,以及及时的表扬与肯定才能逐渐养成的。同样,实录五中,教师的以身作则和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赞许,可以使正确的幼

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儿肯定自己,使其他的幼儿看有形象,学有榜样,这不但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幼儿好习惯的巩固与提高。

(五)、寓教于儿歌与故事,音乐等多形式的活动中。

实录六中,孩子在随意性较大的区域游戏中大声的尖叫,那是小班幼儿固有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很多时候教师会用“请轻声的说话”来引导孩子小声一点,但仅在这么一句提示的语言上对孩子的触动并不大,而且维持的效果也不长。针对这样的孩子,可以利用儿歌《小猫走路静悄悄》,故事《不打搅别人有礼貌》,让孩子从喜爱的活动中感受其中的乐趣,借助音乐活动中对节拍的控制来提高孩子自我的控制力与约束力。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轻轻说话,轻轻走路的习惯。

(六)、寓教于家园共育。

实录七中,针对孩子将材料藏于口袋中的现象,首先要分析孩子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拿?可能是孩子喜欢这样的材料,可能孩子不是喜欢材料而是一个习惯性藏东西。对于这样一个不定性的可能,教师不能对其进行批评,而是要心平气和的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意图,从而与孩子进行商量:“如果喜欢的话,老师把它会送给你,但你要先让老师知道你喜欢它好吗?”在与孩子沟通好之后,不能忽视的是家长工作,当孩子离开幼儿,在家里时也不排除会有藏东西的现象存在。与家长取得一致的教育,确保孩子得到家园双方教育保持同步,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总结: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教师的作用:

(一)、教育环境的创设:利用故事、儿歌等孩子喜欢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模仿,所以我们老师可利用故事、儿歌等教育幼儿。《玩具送回家》则可以让孩子们知道要把物品归放好,除了儿歌、故事,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教育幼儿,如:在楼道张贴正确行走的图片,提醒幼儿安全行走。户外排队,随机性较强,老师可以与孩子边念儿歌:“小手小手拉一拉,眼睛眼睛看一看,小脚小脚站站齐,火车火车要开了”等,小朋友就会很自然的跟着做了。又如在区角活动中,各个游戏中又蕴含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如:游戏开始时搬小椅子,老师可提醒轻拿轻放,还可以以拟人化的口吻“抱抱小椅子,把你轻轻放”等。

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二)、关注一日活动细节。

抓住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把行为习惯教育始终渗透在一日活动中。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一日活动包括了孩子在园的所有的活动,教师细微敏锐的关注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三)、艺术的沟通。

不管孩子还是家长,他们都是一个完整的具有思维的复杂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自己的想法,如何去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进行艺术的沟通是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积累的。用我最为通俗的话来说,首先是要去尝试理解,其次是为他们找可得益之处,再次是建议如何得意,最后是肯定他们的配合。我们很难向作家一样拥有华丽的辞藻和艺术的语言,但求我们老师有真诚的心。

五、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可持续行为习惯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每个点滴中,是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关注和引导的。我们老师(特别是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孩子的活动,要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去创设环境,要有智慧型的分析与思考去反思活动,抓住一切时机,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不同的孩子都受到最好的教育,在帮助孩子塑造个性与习惯的同时,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让他们成为国家、民族的有用之材,成为对社会、家庭负有责任的人,这样才无愧于教育的真谛。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篇5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们在幼儿行为习惯调查中发现,幼儿吮手指、挖鼻孔、餐后不漱口、玩具乱扔等不良生活卫生习惯较突出。幼儿时期可塑性大,正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敏感时期。幼儿就象一颗幼苗,只有在开始阶段就注意细心培育,才能保证健康、正常地成为大树。现在的幼儿是未来的的主人,他们将来所面临的是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对其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明人,是一个国家进步与发展的标志。良好的卫生习惯作为文明人的素质之一,如何养成尤为重要。中国有句古训:“先入为主”。所以,对幼儿期的孩子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便是重中之重。包括生活卫生习惯在内的各方面素质对其今后发展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果注意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孩子将受益终身,为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其适应将来竞争的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应从小培养,幼儿园和家庭都应该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我在十几年的幼教过程中十分注重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常常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以强化,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良好的卫生习惯要从幼儿期开始培养。首先,幼儿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幼儿时期,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极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行成一些定型的概念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但幼儿知识贫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学好学坏都在无意识之中。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所以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幼儿加强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尽力避免不良卫生行为对幼儿的影响。其次,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但也是十分娇嫩时期。如不养成良好讲卫生、爱清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就会给身体发育带来危害,影响身体健康发育。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都是在平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自然养成的,所以它的形成并不感到困难。比如,家长平时教育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趴着或蒙头睡觉、经常洗澡、修剪指甲等卫生习惯。同样的,如果幼儿时期由于家长教育失当而形成了不良卫生习惯,成人后要想加以矫正就非常困难。

二、在培养幼儿良好卫生行为过程中要注重一定原则。首先:坚持不懈原则。良好卫生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它是一个不断养成、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所以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干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不要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应让幼儿“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在幼儿园中要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幼儿每天在幼儿园必须用毛巾擦手、喝水;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等,这些规则的制定幼儿必须遵守,最后习以为常,形成自觉的行动,严格地要求和幼儿的反复练习促进了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

其次:标准统一,共同监督原则。活动中需要统一的规则,教师和全体幼儿要牢记于心,这样良好卫生习惯才能很好地培养起来。如果老师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模棱两可,小朋友无所适从,不知该怎么办,结果随心所欲,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如在要求幼儿喝水时,老师也应与幼儿同时进行;幼儿洗手,老师也要与幼儿共同洗手,并在与幼儿共同活动中,做出洗手的正确方法,让幼儿模仿。

最后要充分利用集体和榜样作用促进个别原则。良好的班风可以约束个别幼儿不良的行为。因此,要善于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转变个别幼儿的不良行为。如:有些幼儿不喜欢剪指甲,老师可通过情境故事讲述形式教育幼儿要勤剪指甲,因为指甲长了很容易藏着细菌。在集体的合作和带动下,个别的幼儿就改变了原先的不良习惯。幼儿的模仿力极强,他们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师在幼儿的眼中是最伟大、最有权威的偶像,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为此,作为老师我们首先检点自己的行为,真正成为孩子的表率。幼儿在教师良好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然也形成了好的习惯。另外,故事、诗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有很强的榜样力和感染力,幼儿也很喜欢模仿。因此,教师注重引导幼儿接触好的艺术作品,通过这些最直接、最具体、最形象的影响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的常用措施: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幼儿学习有两种情况,被迫与自愿,后者来自幼儿主动、积极的反应,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幼儿年龄越小,尤其要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主动学习不让幼儿感到这是一种负担,结合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此具体提供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从而转化为他们的自愿活动。在活动中多采用童话故事与富有童趣的儿歌,如《洗手歌》、《小猪变干净了》等教学内容。或者要幼儿扮各种小动物参与表演等教学手段从而大大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将根据幼儿的实践生活体验,让幼儿理解良好生活习惯给自己带来得好处,从而从内心发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得要求,最后受于尊重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方法进行正面指导。

2、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幼儿好玩、爱做游戏,组织活动中根据好模仿这一特点,把各种生活习惯内容渗透在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枯燥的内容转化为生活的游戏。幼儿初入园,会有许多不便,采用大带小的形式,如开学初让大班小朋友帮忙他们穿衣服、系鞋带,或请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帮忙年龄小幼儿,让幼儿在帮教中学习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有些幼儿在学习中可能已经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为了让幼儿自觉自愿的改掉缺点。采用在评比中学习,开辟“小能手栏”,周周评比,树立榜样。让幼儿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3、给幼儿反复实践的机会以巩固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由于年龄的特点,使他们不可能像成人那样一学就会,无论在态度上还是在方式上,都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幼儿充分、反复实践的机会。不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利用各种游戏,上课,日常生活等形式,让幼儿不断地,反复和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认知、体验和经验,逐渐形成一系列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强化。

4、家园同步,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是幼儿园、家庭相互作用的结果。幼儿生活卫生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密切配合。配合得好,幼儿的教育就如锦上添花;配合得不好,幼儿的教育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方式与氛围直接关系到幼儿能否健康成长。针对现代家庭不同类型的特点,我常用的方法是家访。对于有教养的家庭,我尽可能将幼儿的生活习惯如实向家长反映,主动请家长提出教育幼儿的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对于宠爱型的家庭,对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先给予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幼儿的不足,并用恳切的语言指出宠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用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如向孩子传授相关的生活技能,给孩子分配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对放任型的家庭,我通过谈话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改变对幼儿生活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幼儿的教育活动。同时,委婉地向家长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小一班 篇6

幼儿是家长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幼儿的身心健康,身体发展等是家长最为关心的事情。在《幼儿园新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幼儿的生活离不开健康,健康既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健康是幼儿的幸福之源;离开健康,幼儿就不可能尽情游戏,也不能专心学习,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幼儿时代的健康不仅能够提供幼儿期的生命质量,而且为一生的健康赢得了时间。俗话说:“病从口入”,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保障幼儿健康的第一把锁,因此,幼儿的洗手习惯的养成成为我们幼儿教师关注的焦点。

自2008年至今,我园根据《幼儿园指导纲要》及《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需要,特开展了洗手比赛活动,以比赛的形式培养幼儿的洗手常规及卫生习惯,保证幼儿的健康。在此活动中,我们传授给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以形象具体的动作、表情、故事、儿歌及歌曲等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对正确洗手的兴趣。开始时幼儿感到很新鲜,都能按正确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完成洗手,并能把正确洗手的方法告知家长,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今此项活动已进行两年,孩子们对待洗手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没有了当初的新鲜、好玩,剩下的只是厌倦。尤其现在已是冬季,水温越来越低,孩子们对待洗手就只是应付应付,敷衍了事了。对待这一情况,我一开始采取了“监视”的方法,但效果不佳,反而形成了如果老师在就认真洗,老师不在就冲一下而已。发现这一问题后,我想了很多,决定在他们洗完手后闻一闻他们手上的味道、摸一摸手上的温度,来证明幼儿有没有认真洗手,在加入这一环节后我发现幼儿洗手的积极性又提高了,每次让他们洗手时都会争着抢着让我来闻一闻、摸一摸,

浅议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7

关键词: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培养

从目前我国家庭结构的构成情况来看,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长辈对于孩子的溺爱十分严重,忽略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对幼儿未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也逐渐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受到了幼儿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小班教育阶段增强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可以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

1. 卫生习惯

卫生习惯主要包括幼儿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幼儿个人卫生包括幼儿的面部、手部清洁,身体的清洁,衣着干净;环境卫生指的是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清理和保持习惯。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关于卫生习惯通常是要求幼儿保持自己水杯、饭盒等私人物品的整洁,同时教育幼儿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等。

2. 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幼儿的成长环境有密切关系,如早睡早起、合理膳食、体育锻练等。对于幼儿来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可以促进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也可以在体育锻炼等集体活动中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3. 品德习惯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注重品德和礼仪的国家,幼儿教育中针对幼儿的品德习惯培养,主要有讲文明、懂礼貌,尊重师长、孝敬父母、爱护同学,热爱祖国、热爱集体、遵守纪律等。很多幼儿园中,教师都会引导幼儿在上学和放学时与教师和同学问好、打招呼,培养孩幼儿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4. 学习习惯

幼儿时期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在小班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将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学习习惯,包括热爱学习、正确的读写姿势、爱护学习环境等。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只有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思考、勤提问,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对行为习惯的认知存在偏差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更是良好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的体现。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十分关注幼儿的外在行为习惯,如勤洗手、讲卫生、懂礼貌等外在的行为习惯,但是却忽略了行为习惯背后的心理现象,所以大多幼儿园只是运用规定、规范的形式列出了应当培养的行为习惯,但是却忽略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正是由于教师认知的偏差,使得很多幼儿虽然养成了一些行为习惯,但是却如同完成任务,缺少对行为习惯的正确认知,无法发挥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2. 教师观察缺失

很多幼儿教师都将知识的学习作为幼儿教育的全部,认为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责任,同时由于小班幼儿往往不具备自我行为的控制能力,行为习惯的培养难度相对较大,所以很多教师不愿将更多的精力用来培养看似无用的行为习惯。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观察缺失,体现在缺少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认真观察和重视,不能及时发现幼儿一些错误的、不良的行为习惯,这种失察容易影响幼儿对行为习惯的认知,无法判断出行为习惯是良好的还是不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认知能力。

3. 忽略情感教育

无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家长,当他们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时,往往就会采取一些强化手段,希望幼儿在短时间内快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却因此忽略了幼儿的情感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小班幼儿这种特殊的教育阶段,学生的自制力差、多动,而且对家长和教师都有很强的依赖性,他们的内心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同时也心存恐惧,这些情况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习惯产生较大影响,当幼儿的行为习惯出现异常,大多教师和家长采用的都是大声喝斥,却没有告知幼儿行为习惯是否正确、应该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久而久之,对幼儿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三、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1. 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培养意识

观念和意识对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直接的指导和引导作用,所以在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就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教师和家长都要正确认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对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给予正确的引导。幼儿教师要将行为习惯的养成与知识教学相结合,将行为习惯渗透到幼儿的学习和游戏中,减少幼儿对行为习惯养成的排斥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则要改变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改变孩子生活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培养孩子在行为和思想上的独立性,使他们感受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带来的积极改变,提高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2. 参与实践锻炼

实践锻炼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直接途径,也是最佳途径。在日常生活和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着重针对行为习惯的养成制定一些游戏和训练,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行为习惯,并且在反复的强化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往往可以伴随孩子终生,为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另外,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探索空间,因为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他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熟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生活和学习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素材,如让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每次玩游戏之后都让他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放回原来的位置,久而久之,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再随便丢弃。

3. 良好的外部环境

成长环境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有重要的影响,幼儿善于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如果周围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都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懂礼貌、爱护公物、排队洗手,那么幼儿也自然会受到熏陶,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随处扔垃圾,那么幼儿自己也会模仿这样的行为,所以,环境的构建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教师和家长都要重视环境的构建,为幼儿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同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好的榜样,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幼儿阶段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行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多变性和反复性,所以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以及家长要具有足够的耐心,放眼于未来,在小班阶段就开始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彩.“创设引导支持示范合作”:有效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J].中国农村教育,2016(5).

[2]詹昌平.运用儿歌教育规范儿童社会行为习惯的适用性思考[J].教育探究,2016(2).

农村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篇8

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幼儿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在新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生活习惯相对容易些;同时,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是小班的核心课程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呢?在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得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指责、阻止,而应正确地讲解、示范,使幼儿形成正向概念,有一个可效仿的榜样,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如,在刚开学时,我要求孩子在下课后将小椅子摆到桌子下面去,由于小班的孩子记忆具有即时、随意的特点,集体活动时刚刚讲了的要求,等到下课时又有很多人忘了。同样晨间谈话时说洗手,餐点时说玩具的整理,由于时间太远,幼儿在实施时只会大打折扣。针对小班幼儿的这种特点,我进行了即时的、小组的或个别的教育,下课离位时提醒小朋友将小椅子摆到桌子下面去并及时督促检查,餐点前教幼儿洗手,玩完游戏教幼儿收拾玩具等。发现小朋友乱扔玩具、打人、撕图书时应就地及时地进行教育,这样幼儿才能印象深刻,教育效果才好。

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班是三周岁的幼儿,这些小朋友在家里一般都是小王子或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大小便拉在床上大人们不皱眉头的比比皆是,洗手洗脸也都是大人帮着干。上幼儿园了,孩子什么都不会做,能不能吃饱饭、穿好衣服,有没有及时喝水,能否解决好大小便等,都是很不放心的事情。我想:如果我们能教会孩子们生活自理,既可以让孩子在幼儿园轻松愉快地度过,又可以请家长们放心、满意。

佳佳是我班一位孤僻、性格古怪而动手能力非常差的小女孩儿。刚来园时,一天哭到晚,怎么劝怎么哄都不管用。我就从生活上给她很多的关心照顾,拉近和他的距离。两个星期后我发现她自己不会解小便,更不会解大便,穿脱衣服更不用说了。有一次,她小便急,没有喊,也没自己上厕所,站在教室里哗哗哗尿得裤子上、鞋子里、地上都是。这种情况不止一两次。她每次在幼儿园上厕所时,都需要老师给她解裤子,不然即使尿到裤子上也不会自己动手。在这种情况下,我进行了家访,得知孩子在家里时,大小便一直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大人们经常提醒及时帮助解决的,因此,对于她来说没有了条件反射,更不用说自个儿解决了。我对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要求,请求他们能配合我们的工作,教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在家庭教育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要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是最初的活动场所。家庭教育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应端正教育理念,以自己作为言传身教的榜样,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农村,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庭条件和家长思想意识的影响,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位母亲生气地指责孩子将图书、玩具等丢得满屋子都是,孩子却在一旁委屈地小声嘀咕:“你的东西丢得比我还多还乱。”由此可见孩子的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从父母身上习得,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与父母行为一致的不好的生活习惯。又如,班上有位孩子,吃饭不挑食、不剩饭,并能够在进餐时保持安静,即使有话要说也是在嘴里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小声地说,老师为此还特别在班上提出表扬。当老师问他是怎么做到的时,他很不能理解地摇摇头说:“我们家每天都吃不一样的菜,妈妈说,不管大人小孩都不可以挑食,不然就不会长成健康的宝宝;爸爸说,我是小大人了,要懂得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所以当嘴巴里有东西的时候不可以开口说话,会呛到!”由此可见,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们的活教材,对孩子来讲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把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这就要求父母们不仅能够说出一番道理,还要以身作则地实行,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于无形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切不可“光说不练”,这个“不练”不光是指父母要以行为来表现,同样也要求父母为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如家长在教孩子扣纽扣时,孩子不仅要看和听,还要动手操作,并在实践操作中逐渐提高效率。另外,教师可以帮家长掌握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并提出幼儿生活习惯的目标要求及请家长配合的内容,介绍一些家教方法,以便于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要求,在家庭中保持一致的要求,做到家园同步,使良好的生活习惯得以巩固。

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小一班 篇9

教养笔记

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小儿的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一生奠定基础。

一、把生活能力的培养寓于游戏之中。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说来,最高兴事莫过于游戏了,游戏是孩子幸福的源泉,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小班幼儿特别喜欢边说边玩,抓住这一特征,我们就让孩子在游戏中,在自己动手操作中进行能力培养,同时注意个别孩子的指导培养。

比如,我们在操作区,我们投放了一些塑料瓶让幼儿拧拧盖盖,还放置了用可乐瓶制成的瓶娃娃和黄豆、蚕宝宝、小勺等,让幼儿做喂宝宝的游戏,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让孩子们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还可以在一面墙上用布布置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背景图上树上钉在一些钮扣,雌雄扣等,让幼儿随意设计、制作画面内容,如把果子扣到树上,树干上粘上一只啄木鸟,在汽车上装上两个车轮等,让幼儿在钮钮扣扣、撕撕粘粘等操作中发展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锻炼小肌肉,使幼儿的自理技能得以巩固和强化。游戏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比较容易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从而锻炼幼儿的意志。

二、加强班内老师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配合。

培养好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相信每个孩子,大胆地让孩子自己动作操作,以积极的语言肯定每个孩子的点点进步,特别是对能力较差的幼儿给予更大的帮助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及鼓励,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我们两位老师在交接班时互相交流,并与阿姨互相配合,积极开动脑筋,想出好点子,共同帮助孩子提高生活的自理技能。

三、把生活能力的培养与家长工作联系起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做好小朋友的培养和训练,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为此,我们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栏里,交待内容,让家长了解。同时请家长为孩子提供方便,衣装轻便,便于孩子操作,并要求家长在家里进行同步培养。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谈谈培养方法和孩子们的进步等,并传授一些教学技巧。在班上开展“星星多”评比,比比谁进步最大,这样即注重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又为孩子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情况一目了然,并能督促家长积极地与老师配合,共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许多家长都说:“孩子入园后,独立意识强了,许多事情都愿意自己动手做,老师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敢自理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教养笔记

吉木萨尔县第一双语幼儿园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1 篇10

摘 要:《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小学从行为习惯入手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更应该注重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小班幼儿年龄小,刚从家庭来到幼儿园,养成一个良好的常规习惯,将会受益终生;反之,将会很难纠正,教师要以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陶冶幼儿,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大处着眼。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更要注意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将会终身收益,反之将会很难改正,教师要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塑造幼儿的个性,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有的放矢,持之以恒,做好树立榜样的作用和监督,这些正是开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根本保证。但在实际中,下班的幼儿刚入园,怕生,焦虑,哭闹等等,培养小班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仍是一个难题,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从总体着手,因材施教的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应该做到如下:

一、爱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

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自从带了小班之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师对孩子的爱。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如大、小便不会脱裤子,提子,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一个个脱,一个个提,有的幼儿大小便在身上,还要毫不嫌弃地帮助他们换衣服、洗衣服。教师的爱还不仅是这些,还要体现在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的教育规律上。要通过老师的关心和体贴,使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的常规。

新《纲要》指出: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幼儿个性的社会化发展。师幼互动的有效和谐与否,体现了幼儿园保教目标实现状况,在幼儿园教学中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幼儿教育的整个过程都存在互动。良好的师幼互动对幼儿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教学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呢?

1、创设安全、愉快、宽松的师幼互动氛围。

《纲要》中提到的“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充分显示了对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的重视。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师幼互动”应建立在轻松、自由的基础上,教师和幼儿都保持愉快心情的情况下,相互之间才能产生积极的互动。在幼儿园里,如果幼儿不想、不能,甚至不敢和教师自由、愉快的交往,任何的教育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支持幼儿与教师、同伴与同伴之间的主动交谈,是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的基本前提。

2、教师巧妙介入、平等参与和有效引导

幼儿活动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是经常发生的, 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仔细观察、思考选择恰当的时机,巧妙地介入和平等地参与到幼儿活动中,并有效地引导他们的活动,促使幼儿深入探索和发展。

二、以教师的良好行为来陶冶幼儿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这时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要求幼儿在午睡时要安静、不讲话,老师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也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幼儿园孩子都有爱模仿的天性,教师的榜样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的生活中不管是电视里的还是现实中的,不管是人类还是小动物,孩子有时候都会刻意的去模仿。也许有人认为孩子爱模仿的天性与常规的培养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在幼儿园里孩子是最爱模仿老师的,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很容易被孩子模仿。

三、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小班幼儿虽小,但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的培养应从大处着眼,引导幼儿从小养成互助团结,讲卫生,守纪律等良好习惯,一个人学好学坏往往是从吸处开始的,对幼儿的培养应从一件件具体形象的小事入手,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我们能及时的鼓励,强化,就可以积小善成大善,养成常规的良好习惯,对幼儿做了一件好事要及时的肯定赞扬,对一件错事要及时的批评纠正,并给幼儿多讲道理。

四、建立家园联系

常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请家长和幼儿园老师一齐努力,形成合力。多与园方在对幼儿习惯培养的要求、做法上保持一致,家庭与幼儿园实施同步化教育,使孩子更快、更有效地形成习惯。通过以下形式,与家长沟通:

1.家长会:召开家长会,宣布孩子入园后的生活常规及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要求,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习惯培养要求,并告诉家长在家应配合的地方。

2.家长开放日:教师在孩子入园期间,通过对孩子的一阶段训练,孩子已形成初步的常规时,请家长来园观摩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老师对他的要求,让家长在家可以遵循幼儿园的一日常规制度对孩子进行训练,让孩子快速习惯幼儿园的一日生活。

3.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教师将幼儿在园的生活片段、优势或问题记录下来,及时让家长了解孩子近阶段在园的表现并配合教育。向家长宣传合理为幼儿穿着衣物的知识,并同个别家长联系,让他们注意自己孩子的着装、多考虑一些孩子的生活细节问题。

4.父母经验交流会:围绕一个主题,发动家长共同讨论,让家长们互相交流经验,让班里教育较好的家长代表介绍育儿经验,或请家长发表文章,把文章发给家长互相学习、交流,充分利用家长的知识资源,来解决疑难问题。

5.个别家访:家访是家园共育的直达车,教师可以针对孩子近阶段出现的不良习惯进行家访,在家中了解孩子形成这种不良习惯的原因。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家园共同配合,保持一致和统一,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实现家园同步教育,启发、引导、督促不断锻炼自我服务的信心。这样坚持下去,久而久之,使幼儿良好生活卫生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并随其年龄的增长而得到保持和发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一定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小一班 篇11

关键词:小班幼儿;进餐习惯;培养;饮食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00-001

一、良好的进餐习惯对小班幼儿身心发育的作用

3-4岁正是幼儿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进餐习惯是良好生活习惯的一种,它对幼儿的生长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吃饭慢是小班幼儿的通病,很多老师都伤透了心。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仍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另外,小班幼儿还喜欢夸大想象,根据这样的年龄特点,作为小班教师,首先就要学会善于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采取有趣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做到因人而异,从而纠正幼儿的偏食、挑食及不良的进餐习惯,从小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育。

二、小班幼儿进餐中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

孩子们的进餐一直是令家长们操心的问题,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光有丰富可口的食物也徒然。目前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许多幼儿便形成了吃饭挑剔、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饮食习惯,进而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成长以及良好个性的培养。

1.进餐时的不良情绪

引起幼儿进餐不愉快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由于吃零食过多和食物不合胃口带来的影响很大。部分家长对孩子无节制吃零食和偏食、挑食时批评、责骂,有时还体罚什么也不准吃,这是十分不科学的。另外,用餐的环境、幼儿吃饭时边吃边玩、边吃边讲、东张西望等习惯也间接地影响着幼儿的进餐情绪。

2.进餐时的不良习惯

幼儿吃饭时间较长,这是较为常见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进餐,也对幼儿的身体消化不利,同时也给家长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在进餐时总是心不在焉,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好动的天性,自我意识较强,自控能力差;另一方面与家长平时要求不严和过分溺爱有一定关系。

三、培养3-4岁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方法

幼儿园生活是一种集体生活,在进餐活动中毫无纪律的约束是不行的,为保证集体生活能够有序进行,就必须运用多种方式让幼儿自愿遵守。

(一)营造良好的用餐情绪

1.餐前安静活动

帮助幼儿调节情绪,让幼儿在良好和愉悦的情绪下进餐,是餐前安静活动的主要目的。餐前的谈话活动可以使幼儿较为兴奋的情绪逐渐恢复到平静;通过注意力的转移,使心情不好的幼儿把负面情绪降到最低;有时进行适当的餐前教育,介绍将要品尝的饭菜和点心,以引发幼儿的食欲。这一系列举措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幼儿带着愉悦的心情去用餐。

2.创设温馨的用餐环境

为了保证幼儿进餐时的良好情绪,我们也可以借助情景故事等教育形式,创造一个愉快的进餐气氛。同时,应注意在过冷、过热的天气调节室温,保证桌面、餐具的清洁卫生。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也是不错的办法。

(二)正确对待不同饭量的幼儿

根据小班幼儿年龄段自身的特点,正确对待不同饭量的幼儿。进餐时不要总是强迫他们吃掉全部的食物。若幼儿长期饭量不大,但精神状态良好,应尊重幼儿本身的意愿,能吃多少就吃多少。

少盛多添,一次性给幼儿盛太多的饭,会让幼儿有恐惧感,生怕吃不下或吃得慢而受到责备。孩子对盛饭、添饭很感兴趣,每添一次都会很自豪,增加了孩子的信心,别让进餐成为孩子的负担。

(三)科学进餐,纠正偏食、挑食

挑食是3-4岁幼儿在用餐中常见的不良习惯,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以身作则。通过了解和调查得知,很多幼儿对于一些食物的排斥和他们生活的家庭有着某种特定的联系。比如幼儿往往从成人平时的言谈举止中或者一些成人本身的餐饮或挑食习惯中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影响。这个就要通过和家长的沟通,从而做到逐步的改善,建议家长谨言慎行,帮助幼儿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达到营养均衡的摄取。平时家长可以在幼儿在场时有意识的谈些他们不爱吃食物的营养所在;也可以在餐桌上和幼儿一起尝试;还可以多变化一些烹饪的方式,同一种菜的不同口味也会吸引幼儿。当然,耐心和鼓励也是不可或缺的。有时,我们鼓励幼儿参与饭菜的准备,如介绍今日菜单、帮忙发碗勺等等,让幼儿一同参与,并有意夸奖其劳动成果,使幼儿感受到在自己的参与下饭菜更加有滋有味。

通过不断正确的引导,家长、老师也应该多给予孩子鼓励,帮助幼儿逐渐的克服进餐问题。

(四)合理控制进餐时间,正确使用餐具

引导幼儿自觉调整用餐时间,减少餐后等待。同样是以鼓励为主,进行正面教育,时刻关注有进步的幼儿,并及时进行表扬。提醒幼儿饭前小便洗手、饭后漱口擦嘴,并学习正确的拿匙扶碗姿势,坐好小椅子。

此外,我们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对孩子物归原处、轻拿轻放、爱护班级环境等的教育要求,都在时时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与进餐教育互为补充,形成一以贯之的整体教育。

(五)家园共育,减少零食

许多孩子在家都是零食不离口,以至于没有饥饿感,不愿意吃饭。幼儿园应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对幼儿吃零食的量、次数有所节制。也可以请家长多为孩子准备一些新鲜的水果,逐渐减少零食,帮助幼儿养成按时吃饭的好习惯。

四、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总而言之,在幼儿期的进餐教育,以小班为重点,逐渐形成相应的常规。而在中班则是巩固常规。到了大班时,就应该转化到自觉的行为了。我们希望每一个常规不是孩子的束缚,而是孩子在集体环境中形成的自觉行为,最终为其一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演讲稿 篇12

赖晓h

作家说:“环境是心灵的港湾”画家说:“环境是灵感的源泉。”军事家说:“环境是制胜的法宝”教育家说:“环境是塑造人的摇篮。”而我想对同学们 说:“环境是必要条件。”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勇气演讲团成员赖晓h,来自高一(12)班,今天,我为大家讲的《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共创美好校园环境》

当我们在绿树成荫的校园中漫步时,一定会感到心旷神怡当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时,一定会非常舒心iv我们在整洁优雅的环境中学习时,定会倍感舒畅。优美的环境,我们人人向往。

但优美的环境是要靠大家共同来营造的。就在这美丽的校园中,常常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春暖花开,当你赏心悦目地走进校园,秀美的花丛为我们的校园增添了勃勃生机,我们在芬芳的花香中徜徉;但是当你蹲下身子,你会发现同学们喝过的干奶瓶赫然在目;在书声朗朗的课堂上,我们都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低下头,你会发现地止的废纸是那么刺眼……

校园是我们的家,我们是校园的主人,校园环境要靠大家共同维护!

我们不要抱怨没有清新的空气,没有成片的绿荫,没有整洁的教室,没有舒适的校园环境,保护校园是你我共同的任务,要靠你我共同的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拾起一片垃圾,留下一方洁净!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篇13

不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一个人的行为、语言都折射出一个人的习惯、修养、内涵。这些品质的体现,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在一个人的个性形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我们来说,对孩子进行养成性教育,是渗透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的,我们的一日生活与家庭中的一日生活是有着区别的,幼儿园一日生活是有着具体安排的、一定规则、一定规范的,因此,我们要在一日生活常规中对幼儿进行养成性教育。

概念界定

常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沿袭下来经常使用的规矩”。规矩是一定的标准,法制或习惯。幼儿园常规:是幼儿园保教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幼儿园常规教育:就是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需要,依据相应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对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进行的行为规范的教育过程。

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指在学习、生活、游戏等教育中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定型,从小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能更好地为幼儿全面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一、什么是习惯

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别人都看得见,他自己看不见,因为习惯就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潜意识表现的行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为。

幼儿园是孩子进入社会活动的第一个环境,不良的个性发展,会阻碍孩子身心各方面健康发展。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知识教授重于习惯培养。所以家长每天接孩子的第一句话可能是“你今天学什么了?”第二句话就是“你今天吃什么了?”这也就促成了幼儿园“只要保证孩子一天的安全,让孩子多学字,多做题,家长能看到这些物化的成果高兴,就算对幼儿园教育认可了,至于良好习惯的培养,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管轻了孩子不听,管重了,家长不愿意,别自找麻烦了。”其实,反过来我们思考,安全也好,学习也好,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习惯,所有的问题都会出现。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蜻蜓点水,而应扎扎实实的落实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之中。我们园长和教师,要清楚,幼儿园一日生活包括哪些环节,如果基本的生活环节都不清楚的话,那我们又怎么去把握每一个环节,孩子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则呢?

幼儿一日生活按内容分基本包括:入园、进餐、集体活动、自由活动(区角)、睡眠、盥洗、散步、课间活动(游戏)、离园等几大环节,这其中,就涵盖了懂礼貌、讲卫生、正确地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方面的养成教育,对于每一个内容,又有着一定的规则和标准,让幼儿接受这些规则、标准,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 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哪里有习惯,哪里就有神经系统在工作。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

你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

二、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少成若天性”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说就变成你的天性了。幼儿园常规涉及的范围,可以分为生活常规、活动常规及学习常规。生活常规是班级生活和谐融洽的前提,如:盥洗、午睡、就餐等等;

活动常规是班级集体和幼儿自发活动能够有序进行的根本,如:玩具的取放、图书的爱护、活动材料的分配等;

学习常规是幼儿顺利、有效完成启蒙阶段知识学习任务的保证,如:举手回答问题、学会倾听、认真听老师讲话等。

在这些常规培养中,有显形常规也有隐形常规,显性常规是一些需要大家遵守的规则、标准等,而隐形常规,是幼儿在人际交往中,与老师和伙伴间的关系、态度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等。如:礼貌教育、礼仪教育等等。这些习惯的培养,他需要我们成人去做。

孩子生下来就像一束白丝一样,你把它染成黑的就是黑的,染成黄的就是黄的,蓝的就是蓝的,所以说染丝不可不谨慎。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的道理。

由此可见,良好的常规,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会影响幼儿今后的人生发展,如今幼儿教育理念提倡让孩子自由发展,但是这个自由是建立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幼儿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仍然需要我们的正确引导,即使是被动的接受。

良好的习惯可以:

⑴帮助幼儿学会适应环境,乃至成人后走向社会而尽快进入角色;

⑵帮助幼儿学习在集体中生活,增强行为的目的性,发展自理、自律能力,学习协调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形成群体意识,促进社会性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⑶使幼儿在一个整洁、有秩序的环境中生活、成长。

三、怎样培养良好习惯 首先,要确定规范 确立一日常规的规范,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一日常规中,应该达到的或做到的或养成的习惯。第二,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家园配合)

幼儿教育不只是幼儿园的任务,它是家庭、社会、幼儿园、社区共同配合,教育幼儿促进期健康成长。幼儿园,只是幼儿生活的一个小环境,幼儿成长的影响还来自于周围其他的环境。但是与幼儿最近的就是他的教庭。所以说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

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时候,老师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分析孩子不良习惯的来源,我们的教育同样还要取得家长的支持。我们不能做烧火棍一头热,孩子在老师这一个样,回家习惯统统扔到脑后。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取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第三,要尊重儿童的权利,让孩子充分地参与 ⒈不要将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

习惯养成的最高机制,是形成幼儿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但是,生理、心理发展的决定,孩子没有自制力,我们的作用不是强制,而是督促、提醒、采取能够让他们接受的方法粗略去引导。教育不能走极端,不是我们倡导养成教育,教师就可以视常规为幼儿园教育有效的条件,常规是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的条件,但不是唯一。

⒉教师的工作重心不要倾斜。

有的老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上,一个幼儿违反了常规,教师就在全班幼儿面前花较长的时间来纠正,使别的孩子也不能进行活动;在进行活动区活动中,玩具没收拾好,教师也要面对全体儿童花大量的时间指错,并强调常规,最后使幼儿真正活动的时间所剩无几。活动中常规的确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幼儿真正的纪律性与自制力来自他(她)对活动的投入而非外部的约束,一味强调常规与纪律,把它当作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无异于本末倒置。

所以我们要

⒈了解每一个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

对孩子进行养成性教育,不是一刀切的问题。教育讲究方法,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下面,我们来看看,每一年龄段的幼儿在心理、生理,他的发展都有哪些特点,根据特点,我们应该对孩子的养成性教育做到什么位置。

3岁孩子,他的发展是以他前一时期发展为基础,从托班进入小班的幼儿身心发展略成熟于初上小班的幼儿,这一时期的幼儿多以依恋亲人,哭闹不止行为居多,另一种行为就是独立活动,自我为中心。在她们的头脑中,完全没有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这样的一个概念。这时候,我们老师应该从情感入手,将一日环节及良好的行为准则生活化。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常规建立时,首先教师应从长期自居的“领导者”、“指挥者”的宝座上走下来,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束缚中走出来,不要板着面孔“发圣旨”,给孩子以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应该将规则用生活的语言渗透给孩子,对于中大班幼儿教师可把对孩子的要求在一个平等融洽的环境中提出与孩子们共同讨论。⒊关注幼儿个性的发展

良好习惯并不意味着整齐划一。许多老师在组织活动时第一句话就是,请把小手背后面;再不就是小手放到膝盖上。如果这个老师设计的活动有意思,孩子能够动手操作,孩子还有休息的时间,如果一节课是老师不停地说,我们成人可以想象,是不是很辛苦。

⒋树立榜样,多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

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孩子感受着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不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一板一眼地表现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

在幼儿园的常规建立中还有许多良好有效的方法,总之教师应做“有心人”,不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运用有效地策略,对幼儿进行把养成教育,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是不难形成的。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做到六个“要” 一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

二要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 三要进行榜样教育 四要持久的训练 五要及时评估、表扬 六要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

四、怎样矫正不良习惯

乌申斯基说:“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经过教育,经过培养,人是可以形成新的习惯、新的反射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来矫正孩子们的不良习惯。

⒈在关键期培养好习惯,铲除坏习惯。⒉利用好习惯,替换坏习惯。

幼儿在一日常规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短时间内的呈现,只有在老师有效地教育策略指导下,不断反复的巩固,才可能使显性或隐形规则带给孩子的发展在今后的人生中呈现。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学前教研部 宋军

上一篇:如何有效提高记忆力下一篇:小班科学活动《美丽的蝴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