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024-10-11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精选10篇)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1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幼儿园 姓名:梁亚兰 邮编:712201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幼儿期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此话道出了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苏联教育家马卡柯曾经说过:‚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绝了.不易变。‛可见好习惯的培养一定要从幼儿时期抓起,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近几年在幼教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我认为应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抓起:

一、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的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让幼儿参与生活常规的制定.他们会更乐意、更主动地遵守常规,更容易养成好的习惯。即使有个别幼儿一时疏忽,他们之间也会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及时改正。自从常规制定以后,幼儿们都能按照我们共同制定的要求做。例如每次午睡前,他们都能很自觉地脱下外套,有太阳时让衣服经过阳光暴晒消毒,没有太阳时,自己进休息室折好衣服放到指定的地方。由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

三、从细节抓起,寓教育于日常行为训练中。

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开始的时候,我只要求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早上入园的时候要向老师、小朋友问声好,回家的时候要说声‚再见‛;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我还要求幼儿做个讲卫生的孩子,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扔纸屑,不在桌椅上乱涂乱画……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幼儿才好照着去做。

四、以正面引导为主,多鼓励表扬幼儿。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要细心观察幼儿的点滴进步,多鼓励表扬。在纠正不良行为习惯中,还应注意运用适当的语言,要‚对事不对人‛。如:‚我不喜欢你把饭菜都掉在地上‛和‚你真讨厌,又把饭菜都掉落在地上,‛显然前一种可保护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而后一种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伤害孩子。再有‚快来帮老师收拾玩具‛和‚老师和你一起收拾玩具‛两种说法对幼儿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五、寓理于生动活泼的故事中。

幼儿年龄小,对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因此老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以及良好的习惯会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他们个性的发展和优良品质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如在上社会活动课时,通过挂图、事例的讲解,使幼儿明白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否则,细菌粘在食物上,小朋友吃了就可能得病等道理。讲了一个爱吃糖却又不爱刷牙的小女孩牙齿住着小妖怪,专门吃塞在牙缝内的东西,直到医生拿钳子把蛀牙拔掉,并开始天天刷牙,才把小妖怪赶跑了。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幼儿明白平时要经常漱口,刷牙讲卫生等道理,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并促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模仿尝试,最终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等行为习惯。

六、寓理于生动活泼的游戏中。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有一次,幼儿玩‚过家家‛游戏,游戏里有两个三口之家,一方带着孩子去另一方家走亲戚,开始他们互相争吵都要当父母,没人当孩子,我及时出现,给他们临时分配了各自的角色,并让他们一轮游戏结束后,新一轮游戏轮流当父母,看谁把角色扮演得好,通过游戏,他们能互换角色,还学会了互相谦让,增强了待人接物的常识。我们还做了‚带宝宝看病‛的游戏,游戏中,幼儿模仿父母照顾‚孩子‛,带孩子去医院看病,体会孩子生病了,父母的焦急与辛苦,使幼儿更加理解和尊重自己的父母,从而听父母的话和孝敬父母。另外,他们还经常玩一些社会游戏,如‚理发店‛的理发师,‚公共汽车‛的驾驶员,‚医院‛的医生与护士,体会各种职业的社会角色,幼儿可从中得到社会规范意识和伦理精神的最初启蒙。

七、寓理于幼儿的儿歌中。

儿歌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短小精湛,意义明了,读起来琅琅上口,深受幼儿喜爱,我们充分挖掘儿歌的教育功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创编成儿歌。让幼儿在读儿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针对幼儿入园时的礼貌教育,教孩子说儿歌《老师早》: ‚小宝宝,有礼貌,看见老师问声‚‘好‛’,老师夸我有礼貌。‛为让幼儿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教幼儿学说儿歌《漱口》: ‚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着嘴,咕噜咕噜吐出水。‛不要小看一首首小小的儿歌.它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紧紧相连,能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它可以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八、抓住典型,锲而不舍。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积淀与形成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就能够养成的。要养成一种好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弱的儿童来说,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有的幼儿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我就有意识的组织幼儿收拾玩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儿童养成在不用提醒的前提下,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养成好习惯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是不断与坏习惯较量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要多强调。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幼儿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于塑造,不良的行为易于纠正,作为老师,我们必须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大事来抓。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2

一、幼儿园课程必须生活化、游戏化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园的生活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幼儿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 必须选择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建立积累经验。例如, 我在教幼儿玩“世界商贸银行”游戏时, 把幼儿分成六人一组, 共分成五组, 每组发一种工具若干件, 制造不同形状的纸币, 规定在五分钟内完成, 然后把纸币存到银行, 数量越多就胜利。游戏过程中需要每一组把多余的工具相互交换成自己那一组所需的工具才能完成, 这样幼儿不仅在愉快的游戏中学到了集体相互配合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而且还学会了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良好品德。

二、各种活动中以表扬、鼓励为主, 少惩罚

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 也对成人的评价十分敏感, 他们总是喜欢得到肯定的评价。比如, 我所教的班是一个混合班, 幼儿的行为习惯很差, 有的不团结友爱、有的不讲卫生、有的没有礼貌、有的没有整理玩具物品的习惯。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 我采取了一个“每天竞选班长”的行动, 由本班幼儿推选, 说出他的优点, 然后举手表决, 超过本班幼儿人数的一半就当选, 最后教师总结, 今天没有当选的幼儿还有很多都表现不错, 可能有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 希望继续努力明天当选。这样既不让没有当选的幼儿感到不如别人而垂头丧气, 同时又教育了他, 使他该掉了不良行为习惯。

三、教师的态度要温和, 切忌粗暴

教师要以身作则, 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当幼儿做了错事时, 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他们, 而不是粗暴地训斥他们, 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比如, 有一次, 我带幼儿玩“三只小羊”时, 发现大羊头饰不见了, 于是我奇怪地问:“小朋友们, 大羊生气了, 跑到哪一个小朋友身旁了, 快找找。”我话刚一说完, 发现郑孙源小朋友突然脸红了, 他见我在看他, 连忙把头饰藏起来。我又说:“我知道有一个小朋友最喜欢扮演大羊了, 所以大羊早就跑到他那里去了, 我们欢迎他上来好吗?”这时大家都用异样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大羊”的出现, 结果他上来了, 我摸了他的小脑袋一下, 给他带上头饰, 开始玩游戏了, 我笑了, 他也笑了。

四、教师要在活动中满足幼儿的合理正当要求

我有一本很大的绘画书, 突然“不翼而飞”, 我“明察暗访”才发现是本班的一位家境有点困难的刘佳怡小朋友拿的, 我问她:“你喜欢这本画画书吗?”她点点头, 我说:“老师就送给你吧!”她高兴地说:“老师, 我错了, 谢谢!我喜欢画画, 可妈妈就是不给买, 这样我就把画画书带回了家。”我说:“孩子, 以后你需要什么, 给老师说一声, 老师会尽量满足你的。”她搂住我的腰说:“我能叫您一声老师妈妈吗?”我激动地说:“可以, 可以。”通过这件事, 让我感悟很深, 家长和老师要满足孩子的合理正当要求, 不要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这样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发展。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3

一、帮助幼儿形成健康心理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一切都是由父母、爷爷、奶奶来包办,养成了幼儿娇惯,缺乏独立性,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针对这一特点,我有针对性地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某种活动,如:组织穿、脱衣服比赛,幼儿虽然还比较笨拙,穿、脱衣服速度较慢,但当他们完成任务后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高兴。幼儿通过诸如此类的活动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步摆脱依赖教师依赖家长的心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活动中我还充分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尽可能的用积极的态度去评价幼儿,肯定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其消除自卑心理,使其产生荣誉感,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行为态度。

二、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幼儿年龄小,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对他们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在孩子心中是榜样和权威,孩子们无时无刻都在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倾听教师的话语,体会教师的情感,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如:言行举止要符合教育要求成为幼儿的榜样。在一次教育活动中,我由于自己工作上的疏忽而错怪了某个孩子,看到孩子眼中委屈的泪水和期待教师理解的目光,我觉得无地自容,我不知道因为我的工作失误会给他的心里蒙上怎样的阴影,于是我走过去,认真的对这名幼儿说:“对不起,刚才是老师错了,请你原谅。”幼儿的目光一下子变得分外明亮,里面充满了惊喜。从此后,“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礼貌用语被幼儿经常挂在嘴边,而且也能够向教师那样,勇敢正视和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幼儿园里到处充足欢乐、和谐的气氛。

三、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一位专家在谈及家庭教育问题时,曾写过这样一个公式“100+0=50”,意思是说,即使学校(幼儿园)的教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也只能获得一半的教育效果。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和行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家长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才能去影响孩子,家长对孩子要严爱有度,因此要注重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于是我利用接送幼儿入园的时间,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并利用家长开放日把家长请到幼儿园里来,和家长一起商讨教育措施。我还专门制做了家园联系卡,及时将幼儿在园内的行为表现反馈给家长,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里的表现。正是这种家园互动的教育氛围,帮助家长掌握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改变了家长的教育行为。同时,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教师也受益匪浅。

总之,要把幼儿培养成具有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协同配合,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有目的地在幼儿生活及各项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其逐步转化为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才能真正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以上是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粗浅体会,我愿与同行们共勉,在幼教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用自己平凡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浅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4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 “愉快”、“大胆”、“主动”、“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纲要》再三强调要让幼儿主动活动,而皮亚杰也曾说过,儿童是自己的哲学家,教育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只有充分地尊重幼儿,使其发挥应有的主体性,幼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活动。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幼儿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注重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的良好行为内化为他们自身内在的素质,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的我,通过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不断总结、不断感悟,概括出以下几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共广大幼教同仁参考和借鉴。

一日活动都是课程,课程必须生活化、游戏化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园的生活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幼儿在三岁―六岁是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飞速发展的时期,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他们的大部分生活经验将在幼儿园中获得,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建立积累经验。例如:我在教幼儿玩“世界商贸银行”游戏时,把幼儿分成六人一组,共分成五组,每组发一种工具若干件,制造不同形状的纸币,规定在五分钟内完成,然后把纸币存到银行,数量越多就胜利。游戏过程中需要每一组把多余的工具相互交换成自己那一组所需的工具才能完成的,这样幼儿不仅在愉快的游戏中学到了集体相互配合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还学会了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良好品德。达到了幼儿在乐中学、学中乐的效果。

一日活动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少惩罚

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横向看待每一个幼儿,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惩罚。一位哲学家说:“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弱智,我就能把他变成优等生。”有人问他成功的密诀时,他说:“其实很简单,就是表扬。”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也对成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他们总是喜欢得到肯定的评价,哪怕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比如:我所教的班是一个混合班,幼儿的行为习惯很差,有的不团结友爱、有的不讲卫生、有的没有礼貌、有的没有整理玩具物品的习惯。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一个“每天竞选班长”的行动,由本班幼儿推选,说出他的优点,然后举手表决,超过本班幼儿人数的一半就当选,最后教师总结,今天没有当选的幼儿还有很多都表现不错,可能有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希望继续努力明天当选。这样既不让没有当选的幼儿感到不如别人而垂头丧气,同时又教育了他,使他该掉了不良行为习惯。

一日活动中教师的态度要温和,切忌粗暴

良好的教师风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当幼儿做了错事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他们,而不是粗暴地训斥他们,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比如:有一次,我带幼儿玩“三只小羊”时,发现大羊头饰不见了,于是我奇怪地问:“小朋友们,大羊生气了,跑到哪一个小朋友身旁了,快找找 。”我话刚一说完,发现廖峻洁小朋友突然脸红了,他见我在看他,连忙把头饰藏起来。我又说:“我知道有一个小朋友最喜欢扮演大羊了,所以大羊早就跑到他那里去了,我们欢迎他上来好吗?”这时大家都用异样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大羊”的出现,结果他上来了,我摸了他的小脑袋一下,给他带上头饰,开始玩游戏了,我笑了,他也笑了。

一日活动中满足幼儿的合理正当要求

我有一本很大的绘画书,突然“不翼而飞”,我“明察暗访”才发现是本班的一位家境有点困难的`李美容小朋友拿的,我问她“你喜欢这本画画书吗?”她点点头,我说“老师就送给你吧!”她高兴地说“老师,我错了,谢谢!我喜欢画画,可妈妈就是不给买,这样我就把画画书带回了家。”我说“孩子,以后你需要什么,给老师说一声,老师会尽量满足你的。”她搂住我的腰说“我能叫您一声老师妈妈吗?”我激动地说“可以,可以。”通过这件事,让我感悟很深,家长和老师要满足孩子的合理正当要求,不要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这样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发展。

借助文学作品的力量,贯穿一日活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美的文学不仅能陶冶幼儿的情操,让幼儿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教育他们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比如:我班有一位不讲卫生的小男孩,每天来到学校口袋里都装得满满的,什么东西都有,每天检查他睡觉的床上也有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老师给他说了几次他还是老样子。针对这种情况,我每天抽十分钟的时间给小朋友讲“你喜欢谁?”、“小猪变干净了”、“母亲河哭了”等等讲卫生的故事,每一周请校医来上卫生保健课一次。这样过了不久,他真的改变了许多,同学们喜欢跟他玩了,老师也喜欢跟他做好朋友了。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5

摘要:当今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情感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幼儿情感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现状不容乐现。要想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要从情感入手,激发幼儿情感动力,协调家庭,社会的力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随机教育,游戏,幼儿情感,主题活动

引言:有一对双胞胎,在他们15岁时双双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引起众多家长的关注和热议。于是他们纷纷向其母亲请教育儿秘诀。其母亲说:“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从小抓起,并坚持不懈,这就是我的秘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确实好的习惯成就人的一生。在我国的《幼儿教育工作规程》总则第五条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提到了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很多孩子的家长认同这样一种幼儿教育:小时候让孩子学太多东西并不实际,应注重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上,特别是道德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有了好习惯以后学什么都不晚。但作为一名幼教的我也认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单方面的,是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携手,才能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作用,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的教育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6岁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形成期。老师可以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融合在一日学习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耐心教育,讲清道理

幼儿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限。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更要细致,耐心。如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懂得故事中所讲的道理。比方“孔融让梨”就是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不自私,学会分享。在“我当值日生”活动中,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不但要约束自己,还要监督他人,讲究卫生,勤剪指甲,勤洗手、洗脸,勤换衣服,不随地吐痰、扔垃圾、纸屑,碰到垃圾要主动捡起,保持良好环境卫生,养成讲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除此之外,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重要,如对人有礼貌,教师要告诉孩子见到别人要主动打招呼,到校要主动和小朋友、老师问好,回到家要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我回来了。”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如“谢谢”“对不起”“不客气”“打扰了”等。

2.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通过游戏活动,强化习惯养成。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扮演角色,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自主设计一些游戏活动,用以强化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地养成。比如: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后,我就带幼儿到活动区去玩滑梯,结合游戏强化幼儿懂得谦让,不拥挤,注意安全以及安全的重要性。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对幼儿表现出好的行为习惯给予肯定和表扬,如大童让小童。对幼儿表现出不好的行为习惯给予指导和批评,如不按秩序滑的,使教师的态度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另外为了幼儿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班内设立“比一比,我最棒!”谁表现好就给他一些物质或行动上的奖励,使幼儿正确的行为得到认可。

3.教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他们模仿的直接对象就是教师,对教师的言行举止观察最细,而且会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教师的话可以说是“圣旨”,家长的反映也是“孩子不听我们的,就是听老师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是要求孩子们做的,首先自己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别做。一旦违反,要在孩子面前勇于承认错误。如正餐时及午睡时,我时常给孩子们说要做到“食不言.寝不语”。我和搭班老师吃饭时,就各自分开,不互相讲话,因为孩子们看着呢?偶尔我们在一起谈话,也给孩子们讲清为什么讲话,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解释,就如古人所言“言传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因此,教师不论在哪些方面都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二.家园共育,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在未入园之前,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单方面的教育形成的,必须家庭和幼儿园结合方能取得成效。因而,家长工作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比较多,有些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的照顾是细心周到,什么都不舍得让孩子做,如到校后,家长都要给孩子搬凳子,让孩子坐,甚至放纵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致使刚养成的习惯得不到巩固,成效不大。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措施来加强家园共育目的,以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进行家访,与家长相互交流幼儿在园在家的情况。(2)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3)丰富家园联系栏,宣传有关教育方法,如育儿微博。(4)开办家长学校,共同学习育儿知识。

三.结合社会环境,强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社会又是幼儿接触的另一个大群体。所以,社会环境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起到极大作用。首先,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文明的大家庭中,我们要告诉幼儿在这个大家庭里需要我们共同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去维护,如在公共场合,集体活动的地方,要遵守秩序,不大声喧哗,要爱护公共设施等。有一次,我们去春游,到了公园,好多小朋友去摘公园里的花送给老师。我发现后,及时制止他们,告诉他们你们的想法是对的,但这样就损害花草树木,花不能随便去摘,是园林叔叔辛勤劳动的成果,是供人们欣赏的,是美化我们的家园的,我们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其次,及时发现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例如我带自家的孩子到朋友家去玩,到朋友家后,儿子很高兴去玩朋友家的玩具,临走了,儿子拿着朋友家自己喜欢的小汽车要带回家,我不同意,朋友却说:“一个小汽车,带走吧,没事的。”我对朋友说:“不能让他养成这样的坏习惯,时间一长,好拿别人的东西,要让他知道,别人的东西再喜欢也是别人的,不能随便往家里带。”

总之,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只有三方面统一结合,才能塑造一个“身心健康”的幼儿,一个“愉快.大胆.主动.乐于交往.勇敢”的幼儿,一个让“家长、老、社会”放心、省心的幼儿。

参考文献: 【1】 于春柳,刘锐,牛平《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长江教育学院报2006年12月。

【2】

吴颖《浅谈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12月。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6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 我们发现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有很多,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起先导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 不到一半的实测对象认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的训练;50%的实测对象认为教师在幼儿园中重视对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55%的实测对象认为家长过分溺爱, 凡事包办、纵容是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主要原因。这充分反映出观念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先导作用。

很多家长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 总是在生活上对幼儿关怀备至、过分溺爱, 在学习上不断对幼儿施加过大的压力, 却往往忽视了习惯养成的教育。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 幼儿长期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环境中,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有人曾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这位学者答道:“我在幼儿园学到了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 即要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 东西要摆放整齐, 吃饭前要洗手, 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 午饭后要休息, 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 我学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他的话道出了学前教育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二、实践锻炼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手段

如果忽略了实践锻炼, 那么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日常生活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必须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训练, 从而让幼儿在各种游戏等实践生活中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强化, 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和家长应放手让幼儿自己做事, 为幼儿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珍惜幼儿的“第一次”, 不要因幼儿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我们要鼓励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会的事情学着做, 会做的事情帮着做”。自己要学会穿脱简单的衣服、鞋袜, 自己玩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好。而对于幼儿不会的事情, 我们要手把手一步一步地进行详细讲解, 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进行示范, 耐心地引导和督促幼儿, 并鼓励幼儿进行反复的练习, 直到掌握正确的方法为止。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它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主动的过程。比如, 爱护公物教育中的“搬椅子”这个行为训练。为了让幼儿改正把椅子在地上拖来拖去的坏习惯, 我们结合谈话《椅子的来历》、儿歌《小椅子我爱你》、游戏《小猫搬椅子》《抢椅子》、劳动《擦椅子》等各种手段来进行综合教育, 从而让幼儿知道椅子的来之不易, 它是工人叔叔辛辛苦苦制造出来的, 可以帮助我们做许多事, 学许多本领。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们每次都要求幼儿坚持按正确的方法来搬椅子, 发现不对的马上予以纠正。同时, 教师自己也要以身作则, 每次搬椅子都要与幼儿用同样的方法:一只手抓着椅子背, 一只手抓着椅子面的边沿轻拿轻放。久而久之, 幼儿都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班再也没没出现过拖椅子的现象。

小班幼儿刚入园, 规则意识淡薄, 他们还不能分清楚什么是能做的, 什么是不能做的, 即使教师三番五次地说教也起不了明显的作用, 这让许多教师和家长都深感头疼。而游戏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游戏活动中, 幼儿通过体验和认知游戏规则, 逐渐学会了如何进行适当的自我约束。如通过“带菌者”的游戏, 幼儿形成了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的行为习惯;通过“分果果”的游戏, 幼儿学会了关心他人, 懂得了奉献、分享和谦让等;通过“游公园”的游戏, 幼儿学习了使用礼貌用语“你好”“再见”, 养成了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三、环境是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必要条件

幼儿教师和家长既要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的、目标化的物质环境, 更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温馨的精神家园, 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幼儿喜欢模仿, 思维具体形象, 教师及同伴的良好行为是他们的最好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做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镜子;还要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化环境相结合, 在环境创设上努力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活动室主题墙“我真棒”布置有小朋友自己吃饭、自己刷牙、自己洗脸、自己穿鞋袜、排队喝水、便后冲洗、互相帮助背书包、浇花等幼儿自己的照片, 这些照片像榜样一样鼓励着幼儿积极地通过互相学习和帮助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走廊顶棚上正在“造房子”的小喜鹊暗示小朋友要做一个爱劳动、讲团结的好孩子;卫生间墙壁上在幼儿眼睛能平视到的地方贴有“节水标志”“手纸入篓”的提示图片, 这也让幼儿受到了润物细无声式的启发教育。同时父母也要做到言传身教, 如父母要想让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家长自己就应该首先做到无论是上班、还是节假日都按时就寝、起床;当家中老人生病时, 父母应端茶、送饭、喂药, 细心照顾老人, 从而使幼儿懂得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道理。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7

【关键词】良好行为;兴趣;游戏;榜样;生活能力

根据多年的观察我总结幼儿存在以下几点行为不良状况:(一)害怕承担责任;(二)幼儿良好生活习惯通过率低;(三)幼儿的生活活动大多依赖于成人的帮助;(四)不爱参加劳动;(五)不吃亏,自我防御性太强容易伤害别人。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提高孩子的兴趣是好习惯养成的开始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行动的动力,更是幼儿行动的原则。它能使幼儿主动的从事某种活动,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只要感兴趣,就能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只要有了兴趣,再困难的学习活动,幼儿也会乐此不疲。对较小的幼儿来说,趣味性将使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开学之初,为帮助幼儿尽快认识自己的水杯和毛巾,我班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准备二张自己的照片,在分组活动时,请幼儿尽快找到自己的照片,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很快认识了自己的水杯和毛巾,保证了水杯、毛巾的专人专用,也杜绝了细菌的传播,促进了幼儿的身体健康。我还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在自然角给幼儿设计了观察记录表,让幼儿用追踪观察的方法间断性地观察和记录,了解种子从播种——发芽——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兴趣爱好。在这个活动中,我改变了以往把擦手毛巾直接挂上和水杯乱使用的状况,而是以一个幼儿感兴趣的认识活动的形式出现,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找寻活动,达到毛巾和水杯专人专用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游戏活动的形式,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幼儿有良好的倾听能力,是以后的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有效方法之一。因为在倾听的过程中,孩子可以直接吸收别人的经验,为己所用。如在体育活动后到午饭前的短短十分钟里,我设计了一个“悄悄话”的小游戏。它不仅可以调节好他们活动后兴奋的情绪,让他们能安静用餐,也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倾听习惯。每天我请五个孩子分别和老师说一句悄悄话,然后由老师或者幼儿自己来表演说话的内容,用动作和口型来让大家猜他说的什么内容。在别人表演和轻声说的时候,教室里安静得鸦雀无声,孩子们都听得特别认真,看得特别仔细,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字眼。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小游戏。在这个游戏里,每个孩子都体验到了分享和倾听的乐趣。每天十分钟,不仅锻炼了孩子们倾听的能力,还让他们学会了说一句完整、连贯的话。

三、树立榜样,恰当地运用表扬和批评来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

当某些幼儿做出良好的行为时,如专心认真听讲、动手能力强、积极动脑、遵守规则的小朋友,我都会适时给予表扬,使孩子们产生一种光荣感和满足感,从而产生一种动力,促使幼儿的良好学习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对幼儿所表现出的错误行为,通过严厉的批评让幼儿知道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以筑起防止违规行为的心理防线。批评时需要注意:批评要适时、适度、适量。同时教师和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平时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首先要做到。

四、重视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

有许多良好的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习得的。因此,教师应重视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如:刚开始时多数幼儿拿椅子时只用一只手拖着椅子走,不懂得轻拿轻放,而且时常翘起椅子互相碰撞,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亲自示范、讲解怎样正确搬小椅子,然后幼儿动手练习,孩子们模仿着我的样子双手轻轻拿起椅子,小心翼翼地放回座位,从此拖椅子的小朋友不见了,撞椅子的声音没有了。如果有谁偶尔忘记了,违反了要求,立刻就会有别的小朋友提醒他立即改正。

五、家园共教,合理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结合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对幼儿来说,家庭仍是他们生活、学习的重要空间,家庭教育仍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许多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要求甚严,另一方面又不顾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讲教育教学方法。因此,我班通过召开家长会、建立家园联系册、举办家长学校讲座、请家长进课堂、邀请家长参与班级活动、进行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开展主题亲子教育活动、家园同乐会、利用“宣传栏”、“家长园地”栏目将幼儿在园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行为习惯及教师在活动中对孩子的引导和要求,更多地体会到良好行为习惯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上述方法是有效的。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活动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要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变成孩子自身需要的行为方式,幼儿园和家庭还必须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8

1、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

“幼儿”是指“3-6岁的儿童”,“习惯”是指一个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行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是通过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全面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从儿童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促进幼儿内部素质的发展,以保证幼儿健康的身心,培养兴趣、获取经验、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理论依据】

理论研究表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是各种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培养合作的精神,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等。《纲要》的颁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选题背景】

在我国,独生子女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身体状况方面一般表现出较大的优势,而优越的生活和家长的溺爱也使一些儿童产生了不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好的习惯可以造就一个人,一个坏的习惯能毁掉一个人。因此,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成为当前研究解决独生子女问题的重要环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凡人生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秀分子。”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健全人格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在这一时期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善于模仿成人的行动,容易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和教育的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越来越多的事实也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另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使幼儿园工作的根本需要。一是新入园的幼儿急需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其常规教育、习惯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二是幼儿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有较大差异,如何指导家庭与幼儿园配合进行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也是幼儿园不可忽视的工作。现在的幼儿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将来的思想品德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实施养成教育也是提高全民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

通过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全面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幼儿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促进儿童内部素质的发展,以保证幼儿健康的身心,培养兴趣,获得经验,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1、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与要求。

2、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途径和方法。

3、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评价体系。

4、使在园的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分为三个大方面,即: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其体验的核心理念是自理自立,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清洁、进餐、睡眠、排泄、锻炼的好习惯。

2、良好品德行为培养,其体现的核心理念学会做人,体现的重要人格特征是尊重他人,懂礼貌,诚实勇敢,乐观,遵守规则,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等。

3、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其体现的核心理念是学会学习,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善于思考和探索。

4、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研究过程】

1、研究准备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1月)

(1)进行理论文献的收集、整理、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课题的申报。

(2)材料、书籍和申报表材料

2、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6月)

(1)分析我班幼儿的基本情况,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习惯;并进行个案调查,观察记录,跟踪指导;理论学习,指导实践研究;根据小结的情况纠正不足,突出重点进行研究。

(2)撰写研究论文2-3篇。

3、课题总结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0月)

(1)收集整理课题资料,装订资料;认真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申请结题。

(2)研究成果、结题报告。

【研究方法】

1、实验法:幼儿入园进行实验前基础测试后开始实施实验计划,每学期末进行实验后测,将幼儿的测定结果进行纵向比较,了解实验是否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调查法:结合每学年幼儿的教育目标,设计调查表,由家长和教师根据幼儿在家在园的表现给予评分,调查了解幼儿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养成状况。

3、观察法:对幼儿三年的行为进行观察,并作观察记录。

4、行动研究法:结合实验过程中的评估情况,边实验边调整目标,旨在指导实际的工作。

5、个案研究法:选取实验班级中比较典型的案例跟踪研究,找出解决问题最佳方案。

5、课题研究条件及保障:

【研究条件】

1、天坛路幼儿园是一所公办幼儿园,有较先进的设施设备,目前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正向着市优质园目标推进。我园现有13个班,420余名幼儿。根据我园“以文明礼仪为特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立终身学习之基础” 的办园思想,有利于我进行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科学研究。

2、我是小班语言老师及班主任,这就为我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研究保障】

1、主要抓幼儿园中的行为习惯教育。

(1)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从晨间接待开始,一日环节包括入园、进餐、睡眠、学习、游戏、户外活动、盥洗入厕、离园等,在各个生活、学习过程中,如果行为习惯教育跟不上,幼儿可持续性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会受到影响。

(2)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到幼儿游戏活动之中,注重行为习惯教育的游戏性。

(3)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各种教学活动之中,注重行为习惯教育的综合性。

(4)运用多种主题活动,生动活泼地对幼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使幼儿时刻受良好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形式有:①游戏竞赛,促使幼儿初步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②阅读一些行为习惯小故事,使幼儿从行为习惯故事中获得相应情感,产生情感共鸣,自觉接受故事中的内容,认识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③观看礼仪情景示范表演,帮助幼儿获得行为习惯相关知识和强化情感的体验。④抓住节日活动的教育契机,创设体验情境,帮助幼儿巩固行为习惯地养成。⑤利用环境开展行为习惯教育。

2、主要抓家庭中的行为习惯教育。

(1)开展家庭行为习惯教育活动,是为了将教育延伸到家庭,真正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为使幼儿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我们要求家长,在家里还可以提醒幼儿启发幼儿帮大人做事;有客人来时,让他拿糖果来招呼客人;让他照顾小弟弟、小妹妹等等。

三、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研究阶段及内容 阶段性成果内容及形式(2012年10月—2012年11月)

研究准备阶段

(1)进行理论文献的收集、整理、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课题的申报。

(2)材料、书籍和申报表材料(2012年11月—2013年6月)

课题实施阶段

(1)分析我班幼儿的基本情况,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习惯;并进行个案调查,观察记录,跟踪指导;理论学习,指导实践研究;根据小结的情况纠正不足,突出重点进行研究。

(2)撰写研究论文2-3篇。(2013年6月-2013年10月)

课题总结阶段

(1)收集整理课题资料,装订资料;认真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申请结题。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9

一、课题研究背景:

当前世界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是:人的发展。只有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收获一种习惯,就收获一个成功”,一个人习惯的培养往往在儿童时期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自我保护、品行、健康心理等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各种不良的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培养。随着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造成人口流动性大,我园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我园学习,据统计流动人口孩子已占我园幼儿人数的30%以上,这些孩子大多较聪明,有灵气,但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有机的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途径。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核心概念:

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综合心理学家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课题界定:

行为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其实这也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

家园共育是指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进行教育工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我们这里借鉴“家园共育”概念,并不是纯粹“教学管理”与“家庭教育技术”层面的含义,而是指幼儿自然智能开发课堂教学向“教后”延伸,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整合的功能。通过家园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教学双方智慧潜能整合。《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旨在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

三、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研究领域现状:

就国内外现有研究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行为习惯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近年来,研究儿童行为习惯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200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来自全国的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并深入地探讨了儿童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尤其是对幼儿来说,他们刚从家庭个体生活转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最有利于扭转和改变孩子以往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新的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石。

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本课题的提出,给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增添了新的内涵,如何在课题研究和常规教育相结合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是我园全体教师关注和探索的永恒课题,它能最大限度激活教师的工作热情。在教育实践与课题研究中,我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3、促进幼儿家庭素质提高的需要。

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成长及其重要,而幼儿作为家庭中的个体,家长良好的榜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幼儿,而幼儿良好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也可以反过来教育家长,使他们顿悟和反思。通过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自身素质超越其家庭素质,以幼儿良好的行为举止来影响家长,促进其家庭教养素质的提高,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

4、对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幼儿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着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催着我们奋发向上。我们虽有一流的硬件设施,但我们的师资水平和保教质量也要不断的提升,我们愿意通过不断地努力,在课题研究中走出一条具有本土本园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使我园真正成为幼儿教育战线上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

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的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来探索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为幼儿园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四、理论依据

理论研究表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是各种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培养合作的精神,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等。《纲要》的颁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人的各种习惯综合成系统,就形成了“人格”。而习惯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有诚意、有创造力、没有怯懦自卑心理的人。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根据幼儿年龄、身心特征,针对我园独生子女以及外来人口子女在各种习惯上出现的新问题,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通过实践研究,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良好习惯培养对 策。让更多的人明确良好行为习惯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身追求的目标,是当今社会每个成员努力奋斗获得成功的基础。研究重点:

结合幼儿园实际以及幼儿年龄特征,重点培养幼儿以下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1、小班幼儿,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其中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指导良好的饮食饮水习惯、睡眠习惯、排便习惯,尽量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良好卫生习惯主要包括饭前便后正确洗手,饭后漱口,保持五官清洁,正确使用毛巾,保持身体清洁,保持环境整洁等。

2、中班幼儿,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见人能主动热情地打招呼,礼貌地回答别人的问话;举止文明,懂得谦让,与人友好相处;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知道简单的交往礼仪等。

3、大班幼儿,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喜欢学习,对学习活动有兴趣,能集中注意力专心于某一项活动;有正确的读、写、坐和握笔的姿势;会按照一定要求去翻阅图书,能爱护图书文具,会整理玩具用品等。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和过程:

1、运用调查法等方法,多方查阅有关的理论与资料,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

2、建立课题组,确立课题组核心成员及分工。

3、构思设计课题论证报告,完成课题研究的申报工作。

4、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专家进行开题论证。

5、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观察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来带领教师开展各种理论学习的分享活动、观摩研讨活动,鼓励教师互相交流各自在教学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发现的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实施策略,使课题实施与课题研究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6、优化园内环境,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工和家长作好孩子们的榜样,开设“卫生之星”、“文明礼仪之星”等评比活动、举办“大手拉小手”、“我能自己干”、“我是小小值日生”、“我是班级小雷锋”等活动,让幼儿培养和巩固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7、广泛收集第一手过程资料,并及时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积累,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适时地开展过程评价。

8、运用经验总结法回顾、反省、分析、总结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资料,鼓励教师不断挖掘,及时总结提炼成功的活动经验,撰写有关的经验论文。

9、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整理一系列物化的研究成果,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10、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科研能力,将课题研究成果与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延伸课题活动,使《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研究不断深化,力求成为我园的又一办学特色。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科研方法,力求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实效性。

1、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分析我园目前幼儿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不足,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实验研究。把教师搜集、观察、调查到的信息,运用到她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并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作出分析、评价。

2、调查法、文献法:采用问卷和家访的方式,调查不同教养环境方式对幼儿不同个性的影响。收集国内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借鉴其研究成果,针对我园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3、观察法: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言语和行为表现,从而了解已有的行为习惯,加以分析、研究、评价其发展情况,并作好观察记录与分析。

4、情境测验法:设置一个具体情境,观察幼儿在这一情境中作出的反应,从而测定幼儿的发展水平。

5、谈话法:通过循循善诱、耐心交谈,帮助幼儿明确是非,增强观念意识,从而作出积极的行为表现。

6、经验总结法:对课题分阶段实施情况定期分析总结,并通过分析来认识规律,寻找新方法。

七、研究对象

幼儿园小、中、大班全体在园幼儿。

八、研究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调查法等方法,多方查阅有关的理论与资料,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和内容,申报课题。申报成功后制定方案,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8年3月——2020年1月):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情境测试法和谈话法等质的研究方法来带领教师和家长开展各种行为习惯理论的学习分享活动、行为习惯观摩研讨活动,鼓励教师互相交流各自在教学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发现的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实施策略,使课题实施与课题研究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0年3月——2020年5月):运用经验总结法回顾、反省、分析、总结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资料,鼓励教师不断挖掘,及时总结提炼成功的活动经验,撰写有关的经验论文。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整理一系列物化的研究成果,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九、课题研究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指导的高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孩子的教育及发展越来越重视,而在幼儿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无疑是迈好了人生的第一步。好的习惯是人们走向成功的钥匙,让孩子拥有良好的习惯,其重要性并不亚于有一个好的成绩。

俗话说,没有理论的高度,就没有研究的深度。为使实验课题的研究深入有效,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每周向实验教师推荐一篇理论学习的内容,学校出资订阅《学前教育》、《幼教导读》、《幼儿教育》、《幼教博览》等杂志,采取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讲座、辅导与总结交流相结合,检查与评比相结合的办法,形成学习制度、更新观念,增强科研意识。

2、制订幼儿行为习惯常规,引导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依赖于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常规来作保证。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幼儿的行为特点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拟制订以下几项常规制度: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幼儿日常行为规范、幼儿文明礼仪常规等,每周上好一节养成教育课,每学期至少追踪调查一名幼儿,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要收集或自编一条养成教育的名言,一首儿歌,一首歌曲,或者一幅图片,一个谜语等,同时发放到每个家长手中,让孩子在园在家对照执行。幼儿园要在知与行的统一上下工夫,长抓不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这些常规成为幼儿的习惯永久地保留下来。

3、改善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环境。

许多孩子在园在家表现不一,这主要是家长比较宠爱的缘由。这加大了教师培养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难度。因此,我们变利用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为把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贯穿于一日活动之中,并利用环境布置促进对孩子的熏陶。

4、运用各种方法,家园形成合力。

(1)、组织召开家长会,向家长系统讲授科学育儿的知识,定期开展咨询活动,提高家长育儿水平,共同教育好幼儿。

(2)、发放各类常规细则说明书,把幼儿园每次主题教育告知家长,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从而形成合力。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孩子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开办家长园地和家长信箱栏目,家长园地是老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专栏。该专栏可以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家长信箱主要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信箱传递给老师。

(4)、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同乐活动。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

十、预期研究成果:

1、总结出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多样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式和组织管理模式;

2、使幼儿园形成特色氛围,班班有良好的班风,人人有良好的习惯。

十一、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行为规范、教育个案的形式体现。

2、课题研究结题,形成一篇终期成果报告。

3、在研究过程中,做好会议记录、理论学习笔记、个案研究分析、中期鉴定实录、教师论文汇编、教案汇编、问卷调查情况分析、教师观察笔记等资料,将开展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研讨、观摩活动和论文交流会,以此丰富课题的研究过程。

十二、研究成员

课题主持人:段维兰

课题组核心成员:

黄铸萍 何娇 许莉 柯雪

成员:全体教师

十三、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及保证措施

1、课题负责人何娇老师是我园保教主任,学前教育本专学历,认真负责的管理者能够确保我园教育科研课题的顺利进行。

2、课题组的主要成员都是学校辅导组的教学能手,都是多年从事幼儿教育科研工作的骨干教师,多位老师曾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并在教育刊物发表各类文章。参与该课题研究的课题组其他成员学历高、思想意识新,具有多年的教育科研经验,在教学改革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课题组成员们业务素质过硬,有较高的教科研工作热情,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实施该课题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已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

3、我园是郧西县优质幼儿园,幼儿园发展得到镇领导的大力支持,一直以来重视幼儿园硬件设施的投入。我园教学资料丰富,教学设备齐全,随时能上网查找资料、收发邮件,能够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一把手园长在教科研方面舍得投资,建立了教科研的专项奖励制度等,硬件的投入为课题的研究作了物质上的保障。

羊尾镇中心幼儿园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10

一、充分发挥老师的榜样作用

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教师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激发幼儿的这种情感及行为,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二、循循善诱,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开头的时候,我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妨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等。

从幼儿的能力来看,既要履行一些内容极其简单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如果教师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们接受不了,那么这样的要求就会落空。当幼儿做不到教师的有些要求时,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并且对教师的话产生怀疑,不信任教师了。

当我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比如,要求幼儿对人要有礼貌。我就这样告诉幼儿:早上入园的时候要向老师、小朋友问声好;回家的时候要说声“再见”;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要专心,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要求幼儿讲卫生,我就说,我们要做个讲卫生的孩子,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要求幼儿午睡时脱下的衣服裤子叠好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幼儿才好照着去做。

三、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的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又如我们班有个新小朋友胆子特别小,他不习惯集体生活,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也往往不敢去做。对于他来说,我们需要让他养成合群的习惯。我就运用各种方法来鼓励他。先是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如上美工课的时候,让他来分发美工纸;上活动课的时候,让他组织同学们站队,经过多次的锻炼。他的胆子慢慢大起来了,我这时及时的给予表扬。当幼儿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也就会自觉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为了。

四、注重幼儿的个性差异

由于每个幼儿的情况都不一样,这就使得幼儿的个性特点、思想品德状况都存在差异,因而老师必须在进行集体教育时注意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行为,及时发现教育契机,进行多样化的个别引导。如:一把小椅子倒在地上,几个小朋友看在眼里,绕着过去,竟无一人将小椅子扶起来,有的幼儿将别人撞倒后,视而不见,不管不问,这时教师切不可熟视无睹,错过了教育契机,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去做并及时予以表扬或批评,以巩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

上一篇:广州亚运志愿者下一篇:看庄镇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