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2024-10-09

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共12篇)

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篇1

近年来, 我园选择了以养成教育为主的园本教育课程特色, 在课程研究中我们不断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 通过教会幼儿独立自主地做人、做事, 来完成发展目标, 最终在一日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养成教育, 使园本课程逐渐趋于科学化、生活化、自然化, 使幼儿能够自主、愉快、文明、向上、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

1、人文化的外部环境。

我们从周围环境因素对幼儿行为的促进作用入手, 不断引发幼儿对自身行为提出新的要求。如:一进幼儿园, 就可以从墙面

上看到醒目的“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的名人录;幼儿园院内的草地上随处可见的温馨提王晓

示:“小草对您微微笑, 请您把路让一让”, “小草给我一片绿, 我给小草一份爱”等标志牌;在户外游戏场地上的“慢慢上, 别着急, 大家不推也不挤”等, 处处体现出本园的养成教育理念。

2、生活化的内部环境。

在活动室的设计上, 首先我们根据各班幼儿年龄特点, 以落实主题目标和养成教育相结合来创设。其次根据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出现的养成教育方面的不良习惯, 我们以落实主题目标和养成教育相结合来创设。如:在指导小班幼儿学习洗手、漱口等生活教育的内容时, 我们用相机把幼儿正确的洗手、漱口时的情景拍下来, 每个幼儿都有镜头, 分别代表其中一个步骤, 然后我

们按流程把照片排好, 贴在盥洗池的墙面上。这样, 幼儿就可以边看照片上的提示步骤边模仿学习了。这种方式生动形象, 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由于照片上的人物都是幼儿熟悉的同伴, 甚至还有自己, 所以他们很自豪, 也非常乐于模仿学习。

二、优化一日活动

在实践中, 我们体会到一日活动各环节是实施养成教育的主要渠道, 而且充分体现了每一处细微环节最大的教育价值。随着我园养成教育的启动, 通过全园教师及各年龄组教师的多次教研, 自主研发, 形成了一套我们自己的养成教育园本教材。

1、我们将养成教育的目标按年龄特点进行了划分, 通

过把目标明确化、具体化, 各年龄班教师对目标更容易把握, 在一日活动中也能得以更好地落实。

2、在养成习惯的培养过程中, 我们结合主题活动,

采取分类分层的方式, 根据层次提出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 梯度分明, 便于指导。横向上, 根据不同类型的孩子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个别化地展开矫治、培养工作, 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习惯培养上获益。我们根据主题活动及养成教育目标, 结合我园的实际, 组织教研员共同讨论, 制定出了“幼儿主题目标及养成教育评价表”和“幼儿主题目标及养成教育跟踪措施表”, 让教师把未能达到目标要求的幼儿, 继续跟踪指导, 让每一个幼儿在习惯养成中都不掉队。

培3、在养成教育的目标落实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 于是我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 让教师把问题养提出来内容是“, 大家一起讨论解决生活习惯评比栏的墙。如饰有:必要要吗一次教研”活, 持动幼肯定意见的认为保留生活习惯评比栏能够提高孩儿方觉得不可取, 认为发展好的孩子就容易得到鼓子的积极性, 强化习惯的养成。持否定意见的一的化励, 。讨论双方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我们最后达成发展慢的孩子永远在后边, 容易将孩子等级良共识, 教师可以在活动室中设置这样的墙饰, 但好是同的在奖使励用要时求, , 不让能孩全子篇知一道律, , “要我根哪据方内面容习设惯置好, 不习的目标老师为, 又提高了孩子什么会表扬我”, 等等的自信。心这。样既达到了培养惯三、赢得家长的配合

养成教育在幼儿园里固然重要, 但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幼儿思想单纯, 可塑性强,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很深的印象, 特别是幼儿人格思想的形成, 家长的影响占着重要的一部分。幼儿行为习惯的

养成教育, 必须家园同步进行, 才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我们先从转变家长观念入手, 通过园长对养成教育理念的总介绍及各班老师和家长的交流分析, 让家长了解了我园的园本课程及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并愿意积极地配合。我们请家长在孩子面前起到表率的作用, 除了自己能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自己也要做到与邻居和睦相处, 尊老爱幼, 关心他人, 让孩子时时处处感受到爱与和谐的重要。其次幼儿园购买了大量的有关习惯养成方面的书籍资料, 便于家长借阅。我们还充分利用宣传栏, 将习惯养成的优秀家教方法及时张贴, 让家长能够借鉴。各年龄班将每个主题目标和习惯养成目标及幼儿的发展情况及时张贴在班级宣传栏中, 这样家长就能及时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表现, 并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到教育的目标。

养成教育是幼儿学会做人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 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共同合作, 持之以恒地进行教育和影响, 也更需要多种方式的引导才能形成和巩固。

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篇2

低龄幼儿是走向自我行为的起步阶段,也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加强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极为重要。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想要纠正就十分不易。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发挥榜样的力量,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具有思维形象具体、好模仿的特点。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必须要时刻注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点滴的闪光思想,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是神圣的,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幼儿,教师常常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对幼儿关心、鼓励的教育态度,不仅使幼儿充满了自信、上进、愉快的情绪情感,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它无形地为幼儿树立了榜样。由于幼儿具有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成人的语言行为以及幼儿中间的好人好事,都能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能有效地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发挥激励的作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篇3

关键词:幼儿; 习惯; 进餐;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11-002

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这就是说,良好的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幼儿期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期,应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为主。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及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家长需高度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目前幼儿习惯的分类

习惯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即包括饮食、起居、卫生等生活习惯。有专家认为,这些主要方面的习惯基本上都包含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三个大的方面。也就是说,良好习惯的培养,应该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即:做人、做事和学习。那么,面对如此庞大的习惯体系,家长朋友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呢?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日益深入人心,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给一向疼爱子孙的人们,在喂养、教育子女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尤其是幼儿的饮食习惯问题,引起了家长及幼教工作者的普遍关注。这不仅仅是关系到幼儿身体健康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祖国建设的明天、未来民族兴旺的大问题。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已成为保证独生子女身体正常生长发育的当务之急。而我们在纠正幼儿偏食、挑食、无节制吃零食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幼儿不良习惯表现及形成原因

1.父母太多的呵护和包办

真实反映了目前中国“小皇帝”们的现实状态,提醒:“中国的父母应该醒醒了!”

这一代孩子父母并无抚养独子经验,他们经常出现害怕失败、不理智状况,对孩子百依百顺,能自己干的活绝不让孩子来干。家长们不知道,这一切宠爱最终只会害了孩子。因为孩子们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幼年点点滴滴养成的,不叠被子、不自己穿衣服,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迁移到学习上来,导致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一代在未来的成长中,就不可能拥有学习和生活的健康人格和责任心,自觉读书意识自然会很差,没有任何条理可言:“脑子不是懒婆娘的垃圾箱”。这一切,都需要家长们从小对孩子进行培养和教育,切不可大包大揽。父母一厢情愿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只会叛逆、放纵,最终成为父母最大的“问题”。影响幼儿进餐质量的因素,一是饭菜是否可口,二是进餐的环境设置。

2.进餐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物质环境主要指进餐的空间、设施、使用的餐具等。我们观察发现,进餐的活动室有以下一些因素影响幼儿的食欲。

(1)噪音。幼儿园临街,高音喇叭和各种噪音不断干扰,容易使幼儿烦燥,影响进食;餐室内有多余人员走动或讲话,会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减少进食量。

(2)室温。餐室温度过低,饭菜易凉;温度过高,会造成幼儿烦燥,降低幼儿食欲。

(3)整洁度。餐室杂乱,如玩具乱放,地上有纸屑杂物等,会影响幼儿进餐的注意力。

(4)空间因素。餐室小,幼儿坐的拥挤,彼此碰撞产生矛盾,影响进食情绪。筷子过长,幼儿操作困难,会减慢进食速度。

进餐的精神环境是指进餐时的气氛。包括:教师在进餐组织中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幼儿间的行为、态度及其他一切影响幼儿情绪的精神因素,在构成进餐精神环境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态度言行是最主要的。有的是来自幼儿间和幼儿本身的行为、情绪及饮食习惯的影响。

情绪反应之所以影响人的食欲,其机理是:神经系统调节情绪反应和消化腺分泌的区域都是下丘脑部位,人的情绪变化会引起相应部位的抑制与兴奋,当人情绪低落时,消化腺的分泌受到抑制,人就没有了食欲。

三、幼儿不良进餐习惯形成的原因

经过调查原因分析,形成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有:

1.病理原因

某些幼儿体弱多病,经常肠胃不适,上呼吸道感染,这些都会引起幼儿食欲不振。体弱幼儿的肠蠕动速度缓慢,胃内排空时间长,从而导致食欲减退。

2.饮食不当

幼儿食品琳琅满目、层出不穷。什么酸奶、巧克力、可口可乐、果冻……等等,无不刺激着每一位幼儿,而他们的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家都这么一个宝贝,孩子想吃啥,就给他买啥,营养没问题,致使他们无节制吃零食的现象有增无减。

3.教养不当

由于家长娇惯使部分幼儿养成了挑食的习惯,喜欢吃的拼命吃,不喜欢吃的一口也不吃或从小没吃过的食物至今仍不肯吃。

4.活动量不当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活动量過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幼儿的食欲和进食量。有的幼儿个性文静,好静不好动,活动量过小,且活动内容单调,从而影响了他的消化吸收功能;而有的幼儿个性好动,活动量过大,活动时间也过长,由于过度疲劳也会影响幼儿的进食量和食欲。

5.教育方法畸型

有的家长也曾意识到幼儿有不良饮食行为,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往往采取强硬手段。他们对孩子不愿吃的东西命令其“必须吃下去,不吃完就打”。这无疑给幼儿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产生厌食的情绪。在幼儿园里,你也会经常听到保教人员为了让幼儿早点吃完饭菜,都会让幼儿进行“看谁进餐快”的比赛,殊不知,这样的妙计其实一点也不妙,进餐是快了一点,但食物没有经过细嚼慢咽就进了肠胃,影响了健康,不利于消化。

四、如何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的不良进餐习惯是长期形成的,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要靠家长,同时也要靠保教人员。

第一幼儿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根据调查结果,我们保教人员互相配合,针对幼儿的不同情况,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工作。一方面通过讲故事、学知识、做游戏等活动,向幼儿介绍蔬菜、水果,知道它们都是有营养的食物,讲解偏食、挑食的危害,使幼儿对食物产生兴趣。

另一方面,在幼儿进餐时,采用介绍饭菜的色、香、味,多鼓励、表扬以及榜样影响等方法,引起幼儿的食欲,并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具体帮助,以纠正幼儿的偏食、挑食行为。如我们班有一幼儿叫周翔,不吃鸡蛋,苦口婆心一遍一遍地给他讲道理,他全然不听,嘴紧紧地闭着就是不吃,问他为什么不吃,回答“很恶心”!起初我真想痛痛快快地向他发脾气,可冷静下来一想,家长对我们充满了希望,如果我严厉地批评了他,将伤了他的自尊心,也取得不到效果,于是我再次耐心给他讲鸡蛋的营养价值,告诉他吃了能长个儿,并夸他聪明,教师的话一听就明白。就这样坚持不厌其烦地劝导和鼓励,他终于开口吃鸡蛋了,从吃第一口,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让他慢慢适应,一段时间后,孩子愿意一次把整个鸡蛋都吃完了。另一方面,在教学、游戏活动中,注意内容上的新旧搭配,形式上的动静交替。

第二,做好家长工作,家庭配合一致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中,争取家庭配合是很关键的一环。首先,父母要了解科学喂养幼儿的常识,家庭食品要多样化,掌握基本的烹调技术,并尽可能地烹制色、香、味俱佳的饭菜,激起幼儿食欲。

第三,父母应有良好的进餐习惯,不应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幼儿。第四,家长与幼儿园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幼儿养成良好进餐习惯的自觉性。

五、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具体措施

幼儿园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为保证群体生活有序进行,就必须对不同个体进行约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呢?

1.合理组织,使幼儿有良好的用餐情绪

1.1正确对待不同饭量的幼儿。进餐时,对生病的、个别食欲不好的幼儿应为他们提供清淡可口的饭菜,不要強迫他们吃掉全部的食物。若幼儿长期饭量不大,但精神状态良好,应尊重幼儿本身的意愿,能吃多少就吃多少。

1.2科学进餐。现在很多幼儿都挑食,喜欢的就多吃,不喜欢的就少吃,甚至假装生病不吃。教师应多给幼儿讲不同食物对人体生长的帮助,如果不吃会带来的影响。

1.3餐前安静活动。帮助幼儿调节情绪,让幼儿在良好和愉悦的情绪下进餐,是餐前安静活动的主要目的。

1.4创设温馨的用餐环境。教室一定要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给幼儿一个优美的环境进餐。还可以在进餐前给幼儿讲讲故事,听听舒缓的音乐。

1.5少盛多添、增加孩子信心。少盛多添坚持让孩子自己动手盛饭。一次性给幼儿盛太多的饭会让幼儿有恐惧感。生怕吃不下或吃得慢而受到责备。孩子对盛饭、添饭很感兴趣,每添一次都会很自豪,增加了孩子的信心。

2.幼儿园美化餐室,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

2.1幼儿园应尽量设在安静地带,有条件的可加设隔音墙。餐室要有取暖和降温设施,在过冷、过热的天气应调节室温。餐室的清洁卫生一定要在饭前打扫干净,尤其应注意将玩具、教具收整齐。

2.2进餐前,教师应以亲切的口吻,热情的态度向幼儿介绍饭菜的品种,激发幼儿食欲。教师要表现出对饭菜非常喜欢的样子:“好香啊!”“我真想吃一点。”

2.3正确对待有偏食、挑食习惯的幼儿。对待偏食、挑食的孩子,教师应对“症”下“药”,一味强求不是好办法。若是由家长偏食、挑食影响造成的,应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一起纠正。平时可结合文学作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讲明危害,正面引导。纠正过程中不可过于急燥,让幼儿吃不爱吃的东西时可先让其少吃,逐渐增加。要注意肯定进步,积极鼓励。

总之,幼儿有了良好进餐习惯,才能使幼儿的身心得到进一步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钫.学前卫生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篇4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

我们大家知道,幼儿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幼儿教师与他们在一起的时间长,是他们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幼儿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观察最细,而且由于他们年龄小,会对教师的言行不加选择地模仿,他们认为教师的话就是圣旨,就是“最高指示”,我们经常听到他们说:“老师这样说的”“老师让这样做的”等等,因此教师就应该对自己的言行提出较高的要求,就应该严于律己,从自我做起,比如,吃完饭主动擦桌子、洗手;在教室里不大声喧哗;下了课轻声走路;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等, 这些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决不违反,如果违反了,也要勇于承担错误。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幼儿在走廊内大声喧哗,于是我当场批评了他们,可能是我的态度有些暴躁,声音大了些,其中一个小朋友委屈地说:“老师,您不也是大声讲话吗?”我当时一愣,真是这样,于是,我这样说:“孩子,对不起,谢谢你给老师找到了错误, 我改正。”他也扬起可爱的笑脸说:“老师,我也会改正的。”这正好应了“言传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古训,可见,教师的表率作用何等重要。

二、对幼儿提出合理要求

幼儿天真幼稚,即使是一些看似极其简单的要求他们也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如果教师给他们提出不合理要求,幼儿很可能接受不了,就会导致我们的要求落空,久而久之,幼儿会对自己丧失信心,会对教师的话产生怀疑。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幼儿教材时,我总是用明确、具体、简练的语言对幼儿提要求,告诉幼儿对教师、同伴要有礼貌,早晨入园要向教师和小朋友好;放学时要和教师说“再见”;回到家要和爸爸妈妈打招呼;别人说话要专心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要讲卫生,饭前、饭后要洗手;不要随地大小便,衣服要放在固定位置等等,这样的要求明确具体,幼儿很容易做到。

三、采用鼓励原则

幼儿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我常常采用鼓励原则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因为幼儿很在意教师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对幼儿进行及时评价, 以便于让他们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例如,有一次在课堂上,我正和幼儿做游戏,平时爱哭闹的张×又哭了起来,这时,李×小朋友走到他跟前哄他,看到这一幕,我及时鼓励李×,说: “你真是一个爱帮助人的好孩子,你的行为值得大家学习”,我又转向张×说:“上课哭闹是不对的,可是,李×一哄你,你就不哭了,你的进步也很大啊”,正是这鼓励原则让幼儿眉飞色舞。

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篇5

高青县实验小学幼儿园

杨翠娟

常规习惯就是日常行为规则的习惯。我们的常规习惯教育一般是与幼儿的安全,礼貌和行为规范等直接相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时会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班级常规比较乱。于是我在工作中反思及找原因并想怎样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我认为幼儿常规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耐心细致的培养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进餐习惯、睡眠习惯。

1、做好幼儿饮食与睡眠的护理,增强幼儿体质。

做好幼儿午餐、午睡的管理工作,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幼儿午餐时要鼓励幼儿吃饱,将碗内食物吃完,教育幼儿不挑食、不浪费,保持桌面、地面干净,餐后要关注幼儿漱口,督促幼儿保持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午睡时要教育幼儿将衣服、鞋子放整齐,并盖好被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及正确的睡眠姿势。

2、做好幼儿的生活习惯培养,饭前便后要洗手,并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不大声喧哗,轻拿轻放椅子、玩具,看书、礼貌等习惯,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的 生活自理能力,自己吃饭、穿脱衣服、鞋子,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教师要做好榜样引领。幼儿好模仿、好学习,这为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俗话说: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影响至深。他们不仅把周围的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有板有眼的表现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努力做好孩子的表率。不要只顾自己喜欢,却让孩子放任自流,孩子会看在眼里的。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行为习惯;教学方法

幼儿时期的孩子,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希望能快速地了解认识这些吸引他们眼球的事物,他们的自主意识开始被激发,肢体开始自主活动起来。这个时期是儿童形成各自习惯的重要阶段。在幼儿园教学中,孩子们可以通过与其他孩子进行沟通、交谈、互相帮助等,慢慢地形成各自习惯。此时,幼儿园教师需要对幼儿的初步行为进行引导,并适时地进行规范和纠正,才能避免幼儿产生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以影响以后的发展。作为幼儿教师,应多关注幼儿的行为习惯,有意识地采取各种对策培养幼儿形成良好习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本文将结合幼儿园教的内容和幼儿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探讨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幼儿教师提供一些教学参考意见。

一、适时地给予孩子希望

适时地给予孩子希望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如果没有希望和目标,是很难培养孩子的上进心的。但教师在设置期望和目标时,不能偏离幼儿这个年龄段所能承受的范围,而一定要做到适度,这样才能在给予孩子期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故,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行为教导时,应注意因材施教,并给予幼儿不同的期望和目标,这样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可以在分布一项任务的时候,设置一些奖励制度。比如事先准备好优秀儿童卡片或小星星等奖品,在儿童表现出色时,给予他们奖励。例如,教师想要培养孩子吃饭的行为习惯时,就鼓励孩子,让孩子在一周之中,不借助任何人的帮助,自己自主地吃午餐,然后教师通过孩子的表现,给孩子颁发优秀儿童小卡片的奖励,并给予表扬。这个过程,不仅让幼儿学会自己动手,而且通过鼓励让儿童能有动力去完成各项任务,从而提升自信心。同时,教师在给予孩子期望目标的同时,应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适当并适时地设定期望,以提升教育的效果。

二、通过活动,提升幼儿的综合发展能力

游戏是幼儿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活动,幼儿在体验游戏快乐的同时,可以加强思维的活跃性,提升学生的接受能力。幼儿还可以在游戏活动中,正确地处理同学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优良的品质。这些品质包括:讲信用、注重礼貌、拥有爱心、拥有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等等。通过游戏,还可以锻炼幼儿坚强的内心、谦恭的态度和一颗宽容博爱的心等。对此,教师可以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侧重点设计各种有利于教育的游戏活动。例如,教学内容是需要培养孩子养成整理玩具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可以设计凌乱的情境,让幼儿进行感受,然后引导幼儿对玩具进行收集整理,体验整洁的环境,从而让幼儿理解整洁的环境的重要性。还可以指导幼儿以轮流值班的形式,每天由两位小朋友进行玩具收拾整理。不光如此,教师还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特殊节日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引导幼儿表演节目,为妈妈过节,让孩子懂得爱护父母、回报父母;清明节到来之时,带领孩子去扫墓,祭奠烈士,从而让幼儿学会珍惜当前的美满幸福生活、爱惜时间、勤俭节约、坚强面对等的美好品质;五一劳动节,可以引导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行为习惯;儿童节,引导幼儿为自己举办节日,提升幼儿自主发挥的行为习惯;教师节、感恩节、元旦等节日,引导幼儿学会感恩、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分享等的行为习惯。

三、给予孩子肯定,激发幼儿的表现欲

幼儿和大人都一样,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这样才可以激发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拥有一颗自信的心,故,教师在进行幼儿相关教育时,应对幼儿正确的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使他们将这种行为更长久地坚持实行下去。教师在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肯定和表扬的同时,应该让幼儿理解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又是错误的,肯定是需要及时的,这样才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和效果。如,一些幼儿因为尿急,常常在午睡过程中大声寻求老师的帮助,以致对其他幼儿的休息造成了影响。教师可以针对这种情况,及时地提醒幼儿,让幼儿认识到在安静的场所进行大声喧哗是不好的习惯,会影响到同学的休息。幼儿就会慢慢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及时给予孩子一个肯定的大拇指,孩子的表现就得到了肯定,从而行为习惯就得以纠正过来。

四、为幼儿树立榜样教育,以巩固幼儿的行为习惯

幼儿活动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类现象,就是在排队过程中,经常发生推挤的现象,还有上课不遵守纪律、爱打闹,并打小报告的现象,在玩的过程中,还时常出现争抢玩具、独占玩具的现象,教室内经常出现椅子倒了、桌子不整齐没人理睬的现象等等。对此,教师仅仅通过口头的说教,是无法改变这种现象的。教师应该设计各种对策,引导幼儿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带领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讲《小红花找朋友》的故事,让故事里的爱好桌椅的小姑娘的形象深入孩子的心灵,为孩子树立榜样,从而规范孩子的行为。再如《孔融让梨》的故事主人公孔融让孩子学会爱护别人、帮助别人,从而纠正自己的行为。再如在就餐的过程中,个别幼儿不珍惜粮食,挑食等现象时常发生,教师可以选择《大公鸡和漏嘴巴》《锄禾》等故事进行教育,以培养孩子热爱粮食,尊重人们劳动成果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故事中的榜样,引导幼儿慢慢地学习正确的方法,形成好的习惯。

总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创新,并结合幼儿时期孩子的各种特点,进而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地改进,以找出适应孩子的教学对策,从而推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进程,以实现幼儿全身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倩.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4).

[2]王强.论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现代交际,2013(09).

[3]李燕飞.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四原则”及运用[J].时代教育,2014(14).

[4]王久茹.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新课程学习:下,2013(04).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策略 篇7

一、更新观念,提高培养意识

长期以来,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直未受到家长足够的重视,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训练、轻行为培养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调查结果显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家长的个人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有关,生活自理能力与幼儿家庭结构也有很大的关系。可见,只有家长转变观念,重视家庭教育中幼儿的习惯培养,才能让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人生的重大影响。孩子的命运从思想、行为开端,到落实于行为习惯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到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幼儿良好生活、学习等习惯的养成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因而,家长要想方设法提高认识,改进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幼儿习惯的培养,从而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为将来的学习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家庭合力,统一培养方法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首先,家庭成员要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如,父母的言行要一致,对同一问题不能各执一词,让孩子无所适从。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带给幼儿的不仅是健康的体魄,更重要是健康的心态。如,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和尊重、对老人的尊敬和善待,在温馨、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中,使幼儿富有爱心、同情心,懂得什么是尊重和理解,同时养成幼儿活泼开朗、乐观外向的性格。

另外,需要重视的是,家长特别是父母及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要一致,如果在家庭教育中,一方在批评孩子,一方却护着孩子,这样容易养成孩子有错后就寻找“庇护”的心态,对改正不良习惯会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爷爷、奶奶,在父母批评教育孩子时,不能总是护着孩子。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为了避免出现此类问题,父母及爷爷、奶奶要在教育孩子的态度上保持一致,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三、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

父母的行为对幼儿来讲是无声的引导、有形的榜样。孩子模仿力极强,他们常常无意识地模仿身边人的言行举止,所以父母应有意识地创造良好氛围,为孩子树立榜样,做到不卑不亢、坦诚相待、尊老爱幼、先人后己,使幼儿在言传身教中受到良好教育,让幼儿的良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

家长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幼儿影响很大,小到行为习惯,大到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幼儿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不仅要在语言上对孩子提出要求,更要在行动上作出表率。如,要让孩子爱学习,家长就要经常读书、看报,必要时,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学习、读书或做一些对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形成有帮助的活动,以此加深幼儿的印象;要让孩子讲礼貌,家长就要待人和气、善良、宽容。

四、家园联系,做到教育同步

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特别需要家园教育一致性。家园互动、经常交流、反馈信息,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必须家庭内外要求一致,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一起抓,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很困惑:在幼儿园里,孩子表现得很乖,而回到家里,孩子就任性、不懂礼貌。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孩子在幼儿园里已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废止。如,在园里,小朋友坚持每天独立进餐,不挑食,而在家里,孩子是“掌上明珠”,贪玩不吃饭时,家长便会心疼地连哄带骗,喂孩子吃饭。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孩子好不容易形成的好习惯却被家长的“好心”所破坏。因此,加强家庭和幼儿园的联系沟通,及时交流幼儿在家和在园的行为和表现,采取配合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个性化教育,会更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篇8

那么,怎样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正确认识游戏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对于幼儿而言,生活永远是当下的,它并非为了一个遥远的目的,“我”因为此时此刻的需要和体验而存在,这里体现了一种纯粹的游戏精神。游戏代表着儿童的自由、天真无邪、自然的天性和潜在的能力,同时游戏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手段,是促进其智力发展的工具;游戏在幼儿教育的应用中,其实是一种道德教育,用于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游戏还能加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激励幼儿克服困难,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发展儿童创造能力。总之,游戏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对幼儿整个身心的发展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为什么要做游戏?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这三份文件当中都提到一句话:幼儿园教育应该以游戏教育为基本活动。目前我们的社会、家长、部分幼教工作者对游戏是顺应儿童天性的活动方式这个理念的理解不是特别到位。

怎么做游戏?比如老师给孩子们做一个游戏,让他们看一看苹果的形状和颜色、闻一闻气味、尝一尝味道、掂一掂重量,然后告诉他们这就是苹果。孩子们把这么多的信息统和起来,对苹果才有一个大致的印象。这就告诉我们游戏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途径,我们要真正关注游戏,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游戏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获得多少知识,而是为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产生兴趣。

二、游戏创新是永恒命题,需要与时俱进的探索

让游戏成为孩子的生存方式,教育应该具有更开阔、自由的内在精神。呼唤幼儿游戏精神的回归,改变现有模式,不回避现有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对于现实教育来讲,我主要有四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俗话说:“无规则不成方圆”,规则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而幼儿因其年龄小,在他们眼中还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就更不懂的该怎么遵守规则了。例如:他们上课时在教室里随意走动,下课了和小朋友无礼打闹,午睡了拽其他小朋友的被子不让人家睡觉等等,这一切都是幼儿缺少规则意识所致,此时老师的说教根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简直是有一种对牛弹琴的滋味,而这时游戏教学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为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因为游戏一般都制定了游戏规则,幼儿可从中得到社会规范意识和伦理精神的最初启蒙。如通过“猫妈妈和小猫”的游戏,幼儿可以愉快地养成轻轻进入房间入睡的行为习惯;通过“玩具找家”的游戏,幼儿可以学习正确收拾玩具,并放在固定的地方;通过“大灰狼捉兔子”的游戏,幼儿可以学习认识自己的位置,并做到坐好、站好、不随便动等。总之,幼儿在游戏情景中能轻松愉快地反复学习、巩固良好的常规习惯。

第二点体会,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无处不在。幼儿期正是人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庭都是几个人守着一个孩子,在家庭中这些幼儿多数表现为自私、孤僻,觉得什么都是自己的,不愿意和别人合作分享,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这种现状如果就此发展下去,新一代的幼儿将会被未来的社会所淘汰。为了改变现状,我在教学中尝试用游戏教学去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效果还不错。例如在平常教学中,我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人担任一个角色,然后让他们共同来完成一个游戏,配合协调的孩子和小组将给予奖励。就这样慢慢地孩子们明白了:任何一项事情光靠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奋斗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这就要学会同不同人打交道,并能取长补短。渐渐的孩子们就在无意识中有了团结合作的意识。

第三点体会,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优秀品德。“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在游戏中有意识地设计各种角色,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如在“我是小警察”、 “乘车”游戏中,有残疾人、老人、迷路的小朋友、抱小孩的阿姨等,他们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该怎么做呢?在《小羊和狼》故事表演中,通过幼儿扮演故事中的各个角色,让幼儿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通过这些游戏培养了幼儿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9

一、培养幼儿接受新环境的习惯

幼儿从踏入校门开始,就对新环境感到特别陌生, 对教师也怀有畏惧感,要想让幼儿接受你,教师要有绝对的耐心。

开学第一周,幼儿对学校的铃声还不习惯,下课后,只顾在操场上玩,不知道做一些上课前的准备活动,听到上课铃声也不知道回班级,还要教师一个个往回叫。回到班级后,喝水的喝水,吃零食的吃零食,说话的说话,有的刚回来又要上厕所,乱作一团。不管老师用什么样的眼神去看他们,他们都不会理你,弄的教师手忙脚乱。对于这种情况,教师生气是没有用的,要有耐心。首先,要训练幼儿注意听上下课铃声,告诉他们上课应该做什么,下课应该做什么。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学校教师要定期检查幼儿的个人卫生,在发间食时,教师要带领幼儿先洗手,饭后再让他们漱漱口。教师可以利用歌谣,帮助小朋友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三、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如每天午睡起床后教会幼儿自己叠被子,自己穿衣服、穿鞋子。每天还要带领他们对班级进行一次大清扫,让幼儿自己清理自己座位下面的垃圾,使他们养成自己做事情的意识和习惯,提高自理能力。

四、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条件的提高,幼儿有吃零食、挑食等不良习惯。要改正这些不良习惯,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对幼儿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教育幼儿不买“三无”食品,让幼儿知道垃圾食品的危害。 并告诉他们合理饮食身体才会健康。其次,教师在用餐时多为他们分发一些蔬菜,尽可能地为每个幼儿提供合理的饮食。

五、培养幼儿文明礼仪的习惯

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幼儿的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幼儿、教育幼儿。平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仪表端庄、服饰整洁、语言文明、态度可亲。讲话要多使用“谢谢”“请”“对不起” “没关系”等文明用语,让幼儿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学习。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法探讨 篇10

一、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 给幼儿讲清楚道理

幼儿的年龄比较小, 伴随其理解能力也比较差。这就要求老师应该细致耐心地对学生进行讲解。例如, 刚入园的小孩对“礼貌”往往不是特别明白。因为老师可以耐心的告诉小孩当见到人的时候要打招呼, 如果不打招呼就是不礼貌;当遇见大人的时候给大人打招呼的时候不能叫大人的名字, 这是因为小孩如果叫大人的名字实际上也是非常不礼貌的;进入和离开幼儿园的时候要跟老师和同学互相打招呼, 如果不说再见或者不问好也是十分不礼貌的。

二、形成良好的习惯, 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

学生良好的习惯都是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可以真正的形成, 这需要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阶段过程。要完成这一个过程就必须要进行反复的训练, 特别是对于那些控制能力和记忆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来讲, 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比如一些幼儿在玩过游戏之后, 往往没有将玩具放回去的良好习惯, 所以老师应该组织幼儿进行收拾玩具的训练。老师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 玩具也是有自己家的, 那就是玩具柜啊, 放学之后小朋友要回家, 玩具在用完之后也要回家, 小朋友想不想让玩具找到自己的家?”这样进行多次的训练, 幼儿在老师不断的提醒和督促之下, 就能够自觉、及时的将自己的玩具放回到玩具柜。这样久而久之, 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这样幼儿的良好习惯就会逐渐形成。

三、老师要以身作则, 以榜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激励

作为一名老师, 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不仅仅是要靠老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说教, 同时还要依靠老师自己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 以做到正面示范和引导教育, 为幼儿做好榜样, 同时及时的要对学生进行表扬。如老师在要求学生不要大声讲话的时候, 自己就不要大声在教室进行讲话, 要求学生搬移桌凳的时候轻拿轻放, 自己也就要注意。在工作中, 如果发现班级的幼儿表现的非常好, 哪怕是有一个幼儿有了一些比较小的进步, 老师都可以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表扬,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对于幼儿良好习惯的表扬和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会让幼儿能够不断的进行自我肯定, 也能够让幼儿园中的其他幼儿有了自己身边的榜样。比如老师在学生面前将幼儿图书掉到地上, 就可以问:“小朋友们, 你们是想看干净的书还是不干净的书呢”。这时老师当着小朋友的面将书一本本的捡起来放回书架。以后当学生遇到这种情况后, 就会自觉的将书放回书架, 从而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重视环境对于幼儿的熏陶作用, 从而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幼儿良好的习惯的养成, 与环境对于幼儿的熏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的时候, 要对幼儿园的硬件条件进行美化, 营造良好的幼儿园环境, 通过墙体板报等形式对幼儿良好习惯进行展示。另一方面老师也要在自身为人师表方面狠下功夫。如老师经常教育学生之间要团结友爱, 那么老师就应该和同事之间团结, 不在幼儿面前和其他老师进行争执。同时老师也对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给予更多的宽容, 多用欣赏的眼光去发掘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对幼儿帮助其他小朋友等行为要进行表扬。让学生明白帮助他人是好习惯好行为, 老师和家长都非常喜欢这样的小朋友。

另一方面, 老师可以充分的利用格言、图片等形式来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教育, 比如可以在水龙头边上贴上“节约用水”, 让学生明白在自己讲卫生的同时也要进行节约用水。老师也可以在餐厅贴上多种食物, 让学生明白爱心粮食和不挑食的小朋友才是好宝宝。可以在图书角贴上“书籍是人类的好朋友, 要保护书籍”等。通过老师这样细心的提醒教育, 促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在自我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从而对好习惯得以巩固。

五、与家长进行配合, 促使学校和家庭对学生进行共同教育

家庭同样是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场所。现在社会, 很多小孩都是独生子女, 是家中的小皇帝。家长往往对于学生是百依百顺, 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是给予最好的满足。这样很多时候促使幼儿就养成了依赖性强以及自私自利的坏习惯。另外, 幼儿因为年龄比较小, 其生理习惯都还没有真正的形成。在学校对于学生进行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之后, 如果得不到家庭的配合, 孩子回家之后很快就会将习惯丢弃。所以幼儿园的教育是不能够离开家庭的配合和支持的, 学校可以定期的举行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与家长进行经验的交流, 从而向家长更好的解释幼儿在学校的表现情况, 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幼儿的成长情况, 同时要求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进行良好的配合, 从而取得教育的一致性。也只有这样, 才能够促使幼儿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

六、父母以身作则, 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

父母同样也可以是幼儿的榜样。父母的行为对于幼儿来讲是一种无声的引导和有形的榜样。幼儿具有非常强的模仿能力, 他们常常是可以进行无意识的模仿身边的人的一些言行举止。所以作为幼儿的家长, 应该有意识的为幼儿的成长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 给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作用。家长应该尊老爱幼, 先人后己, 能够让孩子在父母的行为的示范作用下得到很好的教育, 促使幼儿的良好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发展。

父母自身的习惯对于幼儿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小到家长的一些语言和行为, 大到家长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这些都会在幼儿的脑海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可以说家长想让幼儿成为什么样的人, 自己就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表率。比如家长如果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看报, 自己也就要起到表率作用, 必要的时候家长可以带着学生一起来学习。

七、结束语

幼儿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 需要学校和家庭以及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 使得幼儿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的成长, 幼儿可以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之下, 对于良好习惯进行不断的练习和实践, 从而可以更好地达到巩固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 为幼儿后期的求学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碧芬.语言教学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课题[J].考试周刊.2010 (18) .

[2]宁娜.家园协作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J].安徽文学 (下半月) .2010 (11) .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篇11

关键词:习惯培养;幼儿;方法;探索

一、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

幼儿的各种行为习惯都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的形成的。例如:按时作息、按时上学、不任性、不挑食、不偏食、饭前便后要洗手、珍惜饭菜和衣物、爱护公物和自己的用品、讲究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团结小朋友,與小朋友友好相处、不经别人允许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懂得尊老爱幼对别人有礼貌等等。诸多方面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是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指导,不能半途而废。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会失去意义。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当地提出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规则要求,对于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意义。当然常规要求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分阶段提出。每一项规则的提出,从一点一滴开始,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边教边帮到幼儿逐步学会独立完成,这样良好的班级活动常规自然水到渠成。因此,我们在向幼儿提出要求之前,必须先思考这种规则是否真正适合幼儿的需要,还是仅仅为了教师自己的方便;提出的要求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是否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等。比如,要求幼儿对人要有礼貌。我就这样告诉幼儿:早上入园的时候要向老师、小朋友问声好;回家的时候要说声“再见”;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要专心,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要求幼儿讲卫生,我就说,我们要做个讲卫生的孩子,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要求幼儿午睡时脱下的衣服裤子叠好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合理明确的规则就容易被幼儿所接受,愿意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变他律为自律。

二、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家庭既是孩子的生活环境也是很重要的教育环境。对于幼儿来说,在家庭的时间约占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道理很简单,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为了使家园教育同步,我们注重引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首先,要求父母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让幼儿在这样温馨的家庭中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求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让幼儿从小萌发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再者,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以此来巩固良好行为习惯。

三、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进行良好习惯教育

孩子的发展总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习惯好,有些孩子习惯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但是,孩子之间也是可以相互影响和相互同化的。当我发现一个小朋友在某方面做得好时,我马上会对其他小朋友说:“你们瞧,我们某某小朋友做得多棒啊,如果我们都能像他那样做,老师相信今天的小红花一定会属于你的!”一听到这句话,小朋友们马上向他看齐,然后像他这样做。这样,相对于教师天天的苦口婆心,效果就好多了。所以,教师要尽量在孩子中间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这样,让孩子之间相互促进,养成好的习惯。幼儿教育空间大,可塑性强。教育家孔子曾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幼儿是纯净的、无邪的,我们教育者应给受教育者一个平等、和谐的教育平台,让不同的孩子都受到最好的教育,让他们成为国家、民族的有用之材,成为对社会、家庭负责任的人,这样才无愧于教育的真谛!

四、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寓于教学活动和游戏之中

幼儿的学习习惯、品德行为习惯、劳动习惯等都可以与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结合起来。例如:以前我们班的孩子在每天的活动结束之后图书、玩具到处都有,放学后我要整理很长的时间 才能把所有的玩具和图示整理好 。后来,我和孩子们做了几个简单的游戏之后,图书、玩具到处乱放的现象基本没有了。游戏(1)给玩具分家。让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给玩具分类,如:球类、圈类、图书类、积木类、智力玩具类等。分类之后给每一种玩具找一个固定的摆放位置,也就是给每种玩具找一个合适的家。如:皮球放在球筐里,图书放在书橱里,呼啦圈挂起来,积木放在塑料篮子里,智力玩具放在玩具橱里等。游戏(2)送玩具回家。把多种玩具混放在一起,让幼儿把它们送回各自的家,然后让大家共同评判孩子们送的是否正确。此外,每天放学前提醒幼儿,小朋友要回家了,大家看一看我们玩的玩具都回家了没有?如果没有,请你们先把玩具送回家,小朋友再回家好吗?每次教学活动或者是游戏活动、体育活动、区角活动、自由活动等之后,都要提醒幼儿把用过的玩具放回原处。这样让幼儿坚持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活动室里乱放东西的现象就没有了。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拥有健康的人格,才拥有健康的人生,快乐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有希望。所以,我们应该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开始,强化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是我们留给孩子最为宝贵、受用终生的财富!

浅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12

关键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利用故事、儿歌等孩子喜欢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年龄小,喜欢模仿,所以老师可利用故事、儿歌等教育幼儿。例如:《我是一个大苹果》,通过儿歌教育幼儿吃东西前要洗手,《玩具送回家》则可以让孩子们知道要把物品归放好。除了儿歌、故事,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教育幼儿,如:在厕所张贴洗手的过程图片,供幼儿模仿、练习,激发洗手的兴趣,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通过生动形象的儿歌、图片等,幼儿就会非常乐意学习,不知不觉中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抓住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把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中。在一日活动的各项环节中,(如孩子们的进餐、午睡、游戏等)每个环节都可以贯穿行为习惯教育。如饭菜掉满桌、争抢玩具、便后不洗手、不遵守游戏规则等,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利时机。例如:饭前洗手,操作性较强,老师可以亲自示范,和幼儿一起洗手,边洗手边念儿歌:“手心搓搓,手背搓搓”等,小朋友就会很自然地跟着做了。慢慢地,就会养成洗手的好习惯。又如,在游戏中,既有交往习惯的培养(搭积木),又有学习习惯的培养(手工等),游戏结束后,还可以教育幼儿把玩具送回家等,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总之,老师一定要抓住有效的时机,机智、灵活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家园联系,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只有大家共同沟通,家园双方保持同步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真正养成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们可以向家长宣传有关科学知识与方法,让家长明白其中的意义,放手让孩子去动手操作,愿意配合老师,在家也创设环境,老师还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儿歌、故事,为家长积极创造条件,参与到我们的教育中来,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上一篇:数字伺服驱动器下一篇:荷载平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