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培养

2024-09-30

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培养(精选12篇)

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培养 篇1

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关系到幼儿个性品质发展, 能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 增强幼儿的体质, 使幼儿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 促进其他良好行为习惯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使其受益终生。

一影响小班幼儿卫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1. 幼儿自身发展局限性

第一, 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是由大到小。小班幼儿还不能做特别精细的动作, 如洗手时手上的泡沫还没冲洗干净就走了, 或是系纽扣时不能将纽扣系进洞里, 因为他们的手只能大概将手背和手掌的泡沫冲走, 而指缝中的泡沫不能顾及;而系纽扣时只能将纽扣靠近洞边却系不进去,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 幼儿的认知水平。小班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需要用动作来帮助思维。如教幼儿如何正确洗脸时, 老师只讲解洗脸的步骤, 而没有实际操作, 那么幼儿就不会了解如何正确地洗脸。而且幼儿的自控能力较差, 洗到一半, 会被周围其他的事物吸引, 这对幼儿学习一些较刻板的卫生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

第三, 幼儿的情绪。情绪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非常明显。小班幼儿行为受情绪的影响很大, 易受外界影响。如当老师教幼儿如何正确洗手时, 洗得正确的幼儿得到老师的鼓励, 而洗得不认真的幼儿遭到老师的训斥, 这时, 遭到训斥的幼儿会产生抵触情绪, 而不喜欢洗手。同样是学习能力, 在不同的情绪影响下, 幼儿的学习效果很不一样。

2. 周围环境存在的不利影响

儿童机体的可塑性很大, 如果幼儿长期受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会损害幼儿身心健康。小班幼儿好模仿, 当看到周围一些不良的卫生行为习惯, 他们会模仿, 如果这时没有立即制止, 告诉幼儿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话, 长此下去, 不利于幼儿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3. 幼儿园教育的影响

小班幼儿的心智处于发育阶段, 易产生对榜样的崇拜和模仿心态。对他们来说, 老师的地位非常高, 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如老师吃饭前没有洗手, 回到家后吃饭前家长要幼儿去洗手, 幼儿就会拒绝, 还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老师吃饭之前也没洗手!”但如果老师在吃饭前带领幼儿洗手, 幼儿回家后则会主动要求洗手, 而且还会告诉家长:“我们老师说饭前要洗手, 不然肚子会疼的。”可见, 教师对幼儿卫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之大。

4. 家庭教育的影响

如果家园对幼儿所提要求不同, 就会造成幼儿“无所适从”或行为表现两面性的局面。如在幼儿园幼儿睡醒后自己穿衣服、鞋子, 在家中家长就包办。这种家园不一致的现象, 会削弱或抵消了老师所做的努力。而且很多家长不重视培养幼儿的卫生行为习惯, 如上完厕所不洗手等, 使幼儿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殊不知,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 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将很难纠正。

二培养小班幼儿卫生行为习惯的策略

1. 利用游戏、学习活动,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 每个幼儿都有着好玩的天性, 要通过平时的一些游戏活动, 让幼儿在玩和做中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如小班幼儿吃饭时容易掉饭粒, 如果只是靠老师讲解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 可以通过表演游戏《漏嘴巴的大公鸡》, 让幼儿在看、听、表演中学会正确的进餐方法。

2. 正面教育, 采用多表扬、多鼓励的方法

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表扬而感到喜悦, 会使好的行为习惯保持, 这是一种好的反复强化的过程。所以对小班幼儿来说, 鼓励、表扬是达到教育目的有效的方法。如幼儿在玩玩具时, 常会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 这时老师巧妙地鼓励他们:看看谁最能干, 把掉在地上的玩具拾回框内, 然后表扬速度快的小朋友, 这时其他小朋友也会急忙拾起玩具, 从而获得老师的表扬。通过正面教育,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3. 重视同伴的作用

在幼儿园里, 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是最频繁的。所以, 可将卫生行为习惯较差的幼儿融入卫生行为习惯好的幼儿中, 通过同伴间的交往, 使卫生行为习惯较差的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如让班里表现好的幼儿当值日生, 检查幼儿的卫生情况, 并进行奖励, 共同促进幼儿卫生能力的提高。

4. 家园共育,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 家庭教育应负重要责任。”作为父母要为幼儿做好榜样示范, 不溺爱孩子, 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同时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要求一致, 相互支持。因为幼儿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较差, 需要不断提醒和督促, 这样才能使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得到强化, 逐渐形成自觉行动。因此, 幼儿园应经常开展家长会、家访等活动, 与家长交流, 了解幼儿情况, 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 提出养成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方法, 促进幼儿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麦少美、孙树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21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129

[3]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培养 篇2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们在幼儿行为习惯调查中发现,幼儿吮手指、挖鼻孔、餐后不漱口、玩具乱扔等不良生活卫生习惯较突出。幼儿时期可塑性大,正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敏感时期。幼儿就象一颗幼苗,只有在开始阶段就注意细心培育,才能保证健康、正常地成为大树。现在的幼儿是未来的的主人,他们将来所面临的是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对其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明人,是一个国家进步与发展的标志。良好的卫生习惯作为文明人的素质之一,如何养成尤为重要。中国有句古训:“先入为主”。所以,对幼儿期的孩子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便是重中之重。包括生活卫生习惯在内的各方面素质对其今后发展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果注意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孩子将受益终身,为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其适应将来竞争的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应从小培养,幼儿园和家庭都应该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我在十几年的幼教过程中十分注重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常常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以强化,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良好的卫生习惯要从幼儿期开始培养。首先,幼儿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幼儿时期,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极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行成一些定型的概念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但幼儿知识贫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学好学坏都在无意识之中。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所以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幼儿加强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尽力避免不良卫生行为对幼儿的影响。其次,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但也是十分娇嫩时期。如不养成良好讲卫生、爱清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就会给身体发育带来危害,影响身体健康发育。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都是在平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自然养成的,所以它的形成并不感到困难。比如,家长平时教育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趴着或蒙头睡觉、经常洗澡、修剪指甲等卫生习惯。同样的,如果幼儿时期由于家长教育失当而形成了不良卫生习惯,成人后要想加以矫正就非常困难。

二、在培养幼儿良好卫生行为过程中要注重一定原则。首先:坚持不懈原则。良好卫生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它是一个不断养成、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所以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干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不要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应让幼儿“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在幼儿园中要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幼儿每天在幼儿园必须用毛巾擦手、喝水;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等,这些规则的制定幼儿必须遵守,最后习以为常,形成自觉的行动,严格地要求和幼儿的反复练习促进了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

其次:标准统一,共同监督原则。活动中需要统一的规则,教师和全体幼儿要牢记于心,这样良好卫生习惯才能很好地培养起来。如果老师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模棱两可,小朋友无所适从,不知该怎么办,结果随心所欲,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如在要求幼儿喝水时,老师也应与幼儿同时进行;幼儿洗手,老师也要与幼儿共同洗手,并在与幼儿共同活动中,做出洗手的正确方法,让幼儿模仿。

最后要充分利用集体和榜样作用促进个别原则。良好的班风可以约束个别幼儿不良的行为。因此,要善于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转变个别幼儿的不良行为。如:有些幼儿不喜欢剪指甲,老师可通过情境故事讲述形式教育幼儿要勤剪指甲,因为指甲长了很容易藏着细菌。在集体的合作和带动下,个别的幼儿就改变了原先的不良习惯。幼儿的模仿力极强,他们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师在幼儿的眼中是最伟大、最有权威的偶像,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为此,作为老师我们首先检点自己的行为,真正成为孩子的表率。幼儿在教师良好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然也形成了好的习惯。另外,故事、诗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有很强的榜样力和感染力,幼儿也很喜欢模仿。因此,教师注重引导幼儿接触好的艺术作品,通过这些最直接、最具体、最形象的影响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的常用措施: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幼儿学习有两种情况,被迫与自愿,后者来自幼儿主动、积极的反应,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幼儿年龄越小,尤其要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主动学习不让幼儿感到这是一种负担,结合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此具体提供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从而转化为他们的自愿活动。在活动中多采用童话故事与富有童趣的儿歌,如《洗手歌》、《小猪变干净了》等教学内容。或者要幼儿扮各种小动物参与表演等教学手段从而大大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将根据幼儿的实践生活体验,让幼儿理解良好生活习惯给自己带来得好处,从而从内心发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得要求,最后受于尊重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方法进行正面指导。

2、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幼儿好玩、爱做游戏,组织活动中根据好模仿这一特点,把各种生活习惯内容渗透在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枯燥的内容转化为生活的游戏。幼儿初入园,会有许多不便,采用大带小的形式,如开学初让大班小朋友帮忙他们穿衣服、系鞋带,或请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帮忙年龄小幼儿,让幼儿在帮教中学习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有些幼儿在学习中可能已经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为了让幼儿自觉自愿的改掉缺点。采用在评比中学习,开辟“小能手栏”,周周评比,树立榜样。让幼儿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3、给幼儿反复实践的机会以巩固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由于年龄的特点,使他们不可能像成人那样一学就会,无论在态度上还是在方式上,都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幼儿充分、反复实践的机会。不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利用各种游戏,上课,日常生活等形式,让幼儿不断地,反复和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认知、体验和经验,逐渐形成一系列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强化。

4、家园同步,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是幼儿园、家庭相互作用的结果。幼儿生活卫生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密切配合。配合得好,幼儿的教育就如锦上添花;配合得不好,幼儿的教育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方式与氛围直接关系到幼儿能否健康成长。针对现代家庭不同类型的特点,我常用的方法是家访。对于有教养的家庭,我尽可能将幼儿的生活习惯如实向家长反映,主动请家长提出教育幼儿的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对于宠爱型的家庭,对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先给予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幼儿的不足,并用恳切的语言指出宠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用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如向孩子传授相关的生活技能,给孩子分配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对放任型的家庭,我通过谈话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改变对幼儿生活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幼儿的教育活动。同时,委婉地向家长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培养 篇3

【关键词】幼儿;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家园合作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幼儿园这一关键期开始。同时,家庭给予儿童的影响也更多、更大。我从农村幼儿园的实际出发,在研究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培养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探究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农村幼儿不良卫生习惯形成原因

农村幼儿之所以会形成不良的卫生行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农村的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差,缺乏公共厕所,垃圾桶等,卫生基础设施跟不上;很多生活垃圾和污水没有处理好。幼儿从小生活的环境卫生较差。家长卫生意识淡薄,农村幼儿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卫生意识淡薄,对子女卫生方面的指导极为欠缺;有的家长对孩子更是娇生惯养,出现问题也不及时纠正;大部分父母外出务工,无暇照顾、教育孩子。

二、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培养内容与目标的确立

良好卫生习惯培养目标与内容的确立,主要围绕《纲要》健康领域总目标,以本园幼儿健康行为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制订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不同年龄班养成教育的内容体系以及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同时确定各年龄班的培养工作侧重点:小班重点教会简单的生活技能,提高生活卫生常识水平,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中班在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生活技能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生活卫生常识水平,重点抓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在中班阶段初步形成;大班重点要坚持抓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巩固工作,防止认知和行为的脱节,避免出现生活卫生常识水平高而习惯差的现象,使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基本定型,并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养成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策略

养成教育的培养策略从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面展开研究,幼儿园着重于幼儿健康行为的建立、改变和巩固的教育模式的探究,家庭则是在幼儿园的指导下着重于以练习、巩固、优化、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的合作模式的探究。

1.基于园本养成

搭建开放的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平台,培育健康的幼苗。集体教学――学习生活技能、汲取健康知识。集体教学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幼儿不太容易理解的健康常识、不太容易掌握或需要系统训练的健康行为技能等,只有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地引导、启发幼儿探索、理解和掌握。集体教学包括专门设计的健康教学活动,也包括综合渗透于其他领域或学科的活动以及主题中的教学活动。

游戏活动――复习巩固技能、促进习惯养成。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以游戏的形式学习比其他形式更加有效,有益于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益于幼儿健康认知水平的提高,有益于对幼儿健康态度、行为习惯的改善和养成。我们充分利用各类游戏,寓教于乐,以达到复习巩固、促进习惯养成的目的。

日常生活――练习动作技能、提高自理能力。幼儿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应当在来园、盥洗、喝水、进餐、睡眠、离园等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实施渗透的教育策略。通过日复一日,经常性的重复行为练习,不断刺激幼儿大脑皮层,形成动力定型,促使幼儿以正确的行为方式逐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幼儿轻松自如、活泼愉快地生活在集体之中。具体方法有:一是请你跟我这样做。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非常复杂、细致、具体的工作,要渗透到一日生活活动中,重在养成,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对于天性好模仿的幼儿来说,不管是正确或是错误只要是直观形象的都会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为此,我们首先要从教师自身的生活习惯做起,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先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为幼儿做表率,这样对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干净孩子亲亲你。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被老师关注的对象,特别是拉拉手、来个拥抱、亲亲小脸蛋儿这些亲昵的动作,只要你给予了孩子他就会显得很乖巧。只要是卫生好的孩子,老师就要给与奖励,奖励的办法就是某某小朋友,你真干净,老师好喜欢你,随后给这个孩子一个甜甜的拥抱。私下里经常会听到孩子们炫耀的话语,今天老师亲我了,今天老师抱我了。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奖励,时间久了要求孩子讲卫生,也就成了孩子要求自己讲卫生了。因为孩子明白了,干净孩子才讨人喜欢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活动中,隐含着许多的教育时机,因此需要教师有灵敏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善于抓住、捕捉教育的时机,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促其积极练习,提高技能。我们要求老师们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处处有教育”,在与孩子交往中做个有心人,随时捕捉教育的良机。

在长期的培养过程中,少不了成人的检查、督促,也避免不了严格要求或适度的批评教育。但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有时比物质环境的影响更为深刻。因此,我们始终积极构建健康的心理生活环境,在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过程中,保教人员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营造理解、和谐的班级氛围,建立平等、鼓励的师幼关系,让幼儿在宽松、温馨的氛围中快乐地生活。在培养过程中,要求教师牢记:幼儿是一个有情感的整体的人,其情感直接影响认知的发展。

2.夯实家庭根基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既保证身体的健康,又保证心理的健康。一是完善家长会类型,强化辅导功能。完善家长会类型,充实家长会内涵。在原有的每学期一次家长会基础上补充增加了围绕课题实施而召开的不同类型、不同内涵的家长会,包括:以转变家长的健康教育观念、丰富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辅导型全体家长会;以宣传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培养意义、内容和要求为主的辅导型分年龄班家长会;以了解孩子阶段性习惯养成情况为主的信息反馈型沙龙式家长座谈会;以交流家、园教育策略、教育经验教训为主的多元互动交融型经验交流会等。二是充实家园联系栏,提升辅导效能。基于农村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健康教育知识贫乏,我们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健康教育的知识,把每阶段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目标、内容和要求等粘贴在联系栏里,让家长了解,并要求家长在家里进行同步培养。例如,我们在联系栏里粘贴了《让孩子养成正卫生习惯》的文字资料,从“正确洗手”、“文明进餐”、“收拾玩具”、“不暴饮暴食”、“正确睡觉”、“打喷嚏要捂住嘴巴”等知识的传授,全方位地指导家长在家庭里培养孩子的良好卫生习惯。

浅谈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篇4

一、合理运用言传效应

真正持久和厚重的力量,往往来自于发自内心的语言。这种语言常常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够渗透灵魂的力量。一个人的行为会受自身思想意识支配,大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单纯的说教只是一种强制的过程,无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认同感,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前提是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讲卫生的重要性。为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教导应发自内心,要让他们通过教师的言语深切地感受到一个整洁的环境所具有的美感以及一个肮脏的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以逐渐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意识,这种意识是和个人利益相关但又植根于集体的环境和氛围,而这种氛围的营造则需要班主任运用诚挚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如,教师可将“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生活中的谅解可以产生奇迹。”(纳素夫)诸如此类的名言抄在班级的黑板上,这种无声的语言同样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懂得自己和集体力量的价值,长此以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讲究卫生会变成学生的一种思维惯性,无须班主任再费力伤神地说教,而学生一旦形成了讲卫生的意识,就会主动采取行动。

二、充分发挥榜样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班主任首先应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如,要求学生见到杂物主动捡起,班主任应主动捡起教室中的杂物,要求学生不乱扔垃圾,班主任则要做到不随手乱扔。班主任如果能够身体力行,“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又何愁见不到呢?此外,班主任还应善于发现和表扬具有良好卫生行为表现的学生,并将其树立为其他学生效仿的榜样,这样能够在潜移默化间促进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竞争是一种评判优劣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令人前进的动力。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英雄,他会在你想要前进的时候及时推你一把。班主任在班上建立一个合理的监督机制,并制定公平的评价标准,有效地利用竞争来激发每个学生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班主任可每天进行常规检查,每周开展周表现评价活动,也可把自评、生评、师评延伸到“家长评”,如果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卫生习惯表现欠佳,其本周就不能评“星级学生”。将这种多元化评价的方式融入到学生卫生习惯的培养中,不但加强了学校和家庭的联系,也使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得到了保持。

四、实行学生自我管理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篇5

果园乡屯庄堡小学

袁丽芳

幼儿期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应该从刚入园的幼儿抓起。幼儿年龄小,对于各种卫生习惯没有准确的概念,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针对这一现状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抓好幼儿的卫生习惯。

一、充分发挥榜样作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成人做出表率,做出榜样。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提醒自己以身作则,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身教胜于言传,幼儿模仿力较强,尤其爱模仿自己心中的偶像。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往往是最伟大、最崇高的人物之一,作为孩子的老师更应该给孩子做表率、做示范。如:每周二进行手工操作时,用了卡纸、剪刀、双面胶,用完后我立即把剪刀和双面胶放回原处,并且把掉在地上的碎纸片扔在了垃圾桶里,其目的就是通过老师的良好行为,潜移默化的感染幼儿。另外,孩子们还特别喜欢模仿动画片中的人物,通过这些最直接、最形象、最具体的作品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小朋友都很熟悉西游记,尤其是孙悟空有一双火眼金睛的眼睛,我就利用这一点对幼儿进行教育。如:在做手工时,会剪很多纸片,有些纸片掉在了桌子下面,我提醒幼儿却没有人愿意去捡起来。于是我灵机一动,对孩子们说:今天看看谁的眼睛像孙悟空的眼睛,能把碎纸片很快找出来,没想到一眨眼的功夫,孩子们就把桌子底下的纸片捡起来并扔在了垃圾桶里。

二、随机教育贯穿日常生活,用生活故事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随机教育是日常卫生习惯养成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我们要善于捕捉并运用得当,使幼儿的卫生习惯落实到行为上,并逐步内化为品质。我发现有许多幼儿不能勤剪指甲,幼儿还有吃手、挖鼻孔等坏习惯。我结合了教材《不咬手指头》、《勤剪指甲》,教育幼儿不吃手、不挖鼻孔、勤剪指甲。在上《淘淘讲卫生了》这一课时,我问:淘淘为什么肚子疼,幼儿很快告诉我因为他吃东西不洗手,所以肚子疼。我接着问:小朋友你在吃东西前应该怎么办?幼儿很快举起自己的小手告诉我吃东西前要洗手。通过故事让幼儿明白在进餐前、户外活动后、大小便后要洗手,但幼儿却不是很会洗手。我就结合《洗手》这首儿歌,教会幼儿洗手的步骤和方法:先用清水冲一冲,再用香皂抹一抹,双手交叉搓一搓,再用清水洗一洗,我的小手干净了。让幼儿在学儿歌的同时也学会了洗手。这样使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有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家园一致,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两方面结合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因而家长工作对于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很多幼儿在幼儿园能够在老师的经常提醒和要求下与同伴在统一行动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但回到家就变成了另一副样子,致使幼儿刚刚形成的良好习惯得不到巩固,消弱了教育的效果。小班幼儿自控能力较差,对刚刚形成的初步卫生习惯需要反复练习,加以巩固,这就要求家园互相沟通,共同为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提供条件。幼儿园通过“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家园联系册”等多种形式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方法及进展情况,介绍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使家长了解幼儿教育。教师还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并要求家长配合,积极支持取得教育的一致性,使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得以巩固。

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之我见 篇6

摘 要: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大小便、饮食、盥洗、劳动与互助,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等,它是发 展小儿智力、培养良好行为及独立生活能力的有力措施,也是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劳动、团结 友爱良好品德的需要。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应从小开始,它需要经过成人长时期的培养与教育才能养成。而坏习惯却很容易滋长,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为此必须引起老师及家长的重视。

关键词: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孩子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67-01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俗话说“病从口入”,说明了是否讲究卫生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有人认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在现实生活中,确有那么一些人不甚讲究卫生,而身体也还健康,但是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不是由于卫生造成的,而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活动充分,营养齐全等。如果他们再注意讲究卫生,身体会更加健壮。我们更应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由于不讲究卫生,染上急性或慢性疾病,影响了身体健康。尤其是孩子,他们的抵抗力比较差,容易感染疾病,更应注意讲究卫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不仅对预防疾病、保障健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改变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卫生面貌和道德风尚也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一个国家的人民有没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往往标志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及道德面貌。孩童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个时期进行培养,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习惯容易养成,而且牢固,影响终生。

农村相对城镇来说,人们的卫生观念和卫生意识本来就较为淡薄。加上现在小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由婆婆爷爷代管。老人们常有“不干不净,吃了不生病。”的说法,所以孩子在大人们的影响下,生活起居不讲卫生,随地吐痰、大小便、乱扔垃圾等成为他们的习惯。为了让孩子们改掉这一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我做了以下工作。

一、教师要在学生中起表率作用

教师为人师表,教师的形象及言谈举止都直接影响到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如学生个人卫生里有一条:“勤洗手、剪手甲”在这方面,平时不但要求学生做好,教师自己首先做到勤洗手、剪指甲。垃圾一定放入垃圾桶等等。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正在学习阶段,什么东西都会向大人学,那么,他的学生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在个人卫生方面一定会做得很好。

二、培养学生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良好习惯

教育学生讲卫生爱清洁、勤洗手、剪指甲十分重要。我们通过举例,观看课件让学生知道不讲卫生的坏处,每天晚自习前五分钟,小组内对一天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都来一次互评互夸。强化了学生的卫生观念和卫生意识,逐步培养学生自觉养成习惯,现在绝大多数的学生己经养成了讲卫生爱清洁,勤洗手,剪指甲的良好习惯。

三、树立典型,带动整体

对于一个班来说,一个好的典型能带动一大片。对出现的好人好事及时进行表扬,就拿我们班来说吧,有一次课间,我在教室改作业,有个同学气喘吁吁地跑来改作业,我问他干啥去了,他说他看见改作业很挤,就先去倒垃圾了。听了这番话,我非常感动,于是我停下手中的活,马上在班上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并号召全体同学向他学习。从而使学生学有榜样,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从那以后,教室里的垃圾桶不是没人倒,而是抢着倒,地上再也看不到垃圾了,时时处处都讲卫生、做好事。同时,对那些有不良卫生行为的同学要及时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不良的卫生行为不但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给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四、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

由于卫生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长远的过程,有些同学在学校表现很好,回家后又受家长的影响。针对这一点,我开展了“小手拉大手”的活动,让他们在家帮大人改掉坏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好习惯就慢慢形成了。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篇7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

我们大家知道,幼儿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幼儿教师与他们在一起的时间长,是他们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幼儿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观察最细,而且由于他们年龄小,会对教师的言行不加选择地模仿,他们认为教师的话就是圣旨,就是“最高指示”,我们经常听到他们说:“老师这样说的”“老师让这样做的”等等,因此教师就应该对自己的言行提出较高的要求,就应该严于律己,从自我做起,比如,吃完饭主动擦桌子、洗手;在教室里不大声喧哗;下了课轻声走路;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等, 这些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决不违反,如果违反了,也要勇于承担错误。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幼儿在走廊内大声喧哗,于是我当场批评了他们,可能是我的态度有些暴躁,声音大了些,其中一个小朋友委屈地说:“老师,您不也是大声讲话吗?”我当时一愣,真是这样,于是,我这样说:“孩子,对不起,谢谢你给老师找到了错误, 我改正。”他也扬起可爱的笑脸说:“老师,我也会改正的。”这正好应了“言传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古训,可见,教师的表率作用何等重要。

二、对幼儿提出合理要求

幼儿天真幼稚,即使是一些看似极其简单的要求他们也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如果教师给他们提出不合理要求,幼儿很可能接受不了,就会导致我们的要求落空,久而久之,幼儿会对自己丧失信心,会对教师的话产生怀疑。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幼儿教材时,我总是用明确、具体、简练的语言对幼儿提要求,告诉幼儿对教师、同伴要有礼貌,早晨入园要向教师和小朋友好;放学时要和教师说“再见”;回到家要和爸爸妈妈打招呼;别人说话要专心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要讲卫生,饭前、饭后要洗手;不要随地大小便,衣服要放在固定位置等等,这样的要求明确具体,幼儿很容易做到。

三、采用鼓励原则

幼儿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我常常采用鼓励原则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因为幼儿很在意教师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对幼儿进行及时评价, 以便于让他们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例如,有一次在课堂上,我正和幼儿做游戏,平时爱哭闹的张×又哭了起来,这时,李×小朋友走到他跟前哄他,看到这一幕,我及时鼓励李×,说: “你真是一个爱帮助人的好孩子,你的行为值得大家学习”,我又转向张×说:“上课哭闹是不对的,可是,李×一哄你,你就不哭了,你的进步也很大啊”,正是这鼓励原则让幼儿眉飞色舞。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篇8

那么,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呢?

一、从小抓起, 循序渐进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在年龄小时, 习惯既容易建立, 也易于巩固, 不良的行为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 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 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 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幼儿上课不专心听讲, 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 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 可往往是改了又犯, 犯了又改, 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 才能彻底改掉。因此从幼儿园起, 教师就要开始引导幼儿学习活动地时候注意力集中, 能专心听讲, 积极思考, 初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结合幼儿能力增长的需要, 循序渐进, 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 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 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

二、结合活动, 强化巩固

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 通过教育活动, 分阶段地培养幼儿任务责任感, 对其走上有一定独立性的小学生活, 无疑有着极大影响。例如, 我在进行科学活动“聪明宝宝寻宝”时, 就布置幼儿任务, 回家找一些小电珠、电线、电池、电线拼路板等操作材料第二天带到班上来。目的是通过幼儿帮助老师准备教具, 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意识。果然, 第二天, 许多小朋友带来了“小电珠”、“电池”、“电线”等等, 活动开展的很成功, 孩子们的情绪很高。这时, 我又不失时机地针对那些没有完成任务的孩子面前进行榜样教育:“这些能从家里带来操作材料的小朋友能认真记住老师分配的任务, 帮了老师的大忙, 是个负责的好孩子。”又让孩子们说说如果大家谁都没带东西来, 这次活动会怎么样?从而使孩子们了解到不负责任的后果。通过这一类型的教育活动, 教育幼儿做事要认真负责, 善始善终, 从而逐步树立起幼儿的任务意识。在教育活动后, 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巩固良好行为。在检查中对行为习惯好的幼儿进行表扬, 对较差的孩子个别帮助。评比可以每日一次, 也可以每周一次, 对评比中行为表现突出的儿童在墙报上挂上小红花, 使其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 以激励其他幼儿学习。

三、言传身教, 作出表率

幼儿的思想很单纯, 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启蒙老师的言行举止, 尤为上心, 教师不雅的一句话, 一个动作, 都可能误导到幼儿。老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 做幼儿的表率, 老师用自己人格的魅力, 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 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突显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如:教师看到书架旁掉了很多书, 就对正在玩耍的小朋友们说:“你们看, 书本都掉在地上了, 你们以后是想看干净的书呢还是不干净的书呀?”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把书一本一本地捡起来放回书架里。此后有这种情况出现, 小朋友们都很自觉地争着捡书本。

四、树立榜样, 启发自觉

幼儿的一些习惯是在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 所以设身处地, 树立榜样, 对幼儿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 如: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 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 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用照相机拍照下来, 然后在班级的小红花园地里展览。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 一张图为脏的小手, 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 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 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 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 当幼儿洗干净手后, 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 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教师除了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之外, 还要适当地鼓励有进步的幼儿, 肯定幼儿的进步, 使幼儿对自己有信心, 这样幼儿良好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五、家园合作, 共同教育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现在的孩子, 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是家中的小太阳, 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 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 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 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 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结果, 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况且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 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 如果家长不配合, 孩子回到家后, 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可以制定家园联系表、家园信箱, 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 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 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定期召开家长会, 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 运用各种形式, 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 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 循序渐进, 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 家庭也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 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 情绪稳定, 得到爱心的熏陶, 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 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 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 爱护物品, 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最后, 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 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 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 才能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9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习惯培养,反复练习

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每个家长的共同愿望。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吃它的亏, 想改也不容易。”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 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 “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自身有很多好处, 但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因为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 一旦形成又不容易改变。现就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分析。

一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及重要性

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 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会终身受益, 据调查, 很多知名人士认为, “一个人的好习惯, 是在幼儿园养成的。”在幼儿园学习时, 幼儿们学到了什么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 饭前饭后要洗手;做了错事要向对方表示歉意;学习要勤动脑、多思考, 要善于观察大自然等。一个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 就是在幼儿园培养的良好习惯。

幼儿年龄较小, 对良好习惯的形成没有多少认识。幼儿好动, 喜欢听趣味的故事、儿歌, 在平时各类活动中采用讲故事、唱儿歌等易于接受的方式, 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 良好的习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如引导孩子观看纪念长征的电视剧《陈赓大将》中有关粮食片断:孤儿九斤半因年纪小, 尚未被正式认可为红军, 他在过草地时不但拒绝别人赠送的粮食, 而且还把自己少得可怜的粮食分给那些伤病员和抬担架的战士, 但他的干粮袋里一直是鼓鼓的, 并且还经常背着大家“偷”嘴。直到九斤半饿死在草地上时, 大家才发现, 他的干粮袋里放的是一块布满牙印的烧焦牛骨。当孩子看到这里时, 眼圈都红了, 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吃到, 每天放学父母还带来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真是太幸福了, 以后不浪费粮食, 要帮助有需要的人。

当看到孩子把大碗的饭、菜剩在碗里不吃, 就把孩子进餐的情形和幼儿园泔水桶的剩饭拍摄下来播放给他们看, 让他们知道每个人掉几粒饭、每个班吃剩几碗饭, 就会积少成多。当孩子看见自己洒泼饭粒的镜头, 开始时前仰后翻捧腹大笑、不以为然, 接着看见盛满泔水桶的剩饭剩菜时则都目瞪口呆, 嚷道:“太多了, 好浪费啊!”

让孩子学习古诗《悯农》;学习进餐方法的顺口溜, 如:小小手, 真灵巧。一手拿勺, 一手扶碗。挺起胸膛, 轻靠桌子。一口饭, 一口菜。不洒不漏, 送到嘴边。唱爱惜粮食的歌曲;绘制认识的粮食及制品;听有关粮食古今中外的故事;在幼儿园举行有关爱惜粮食的画展或文艺表演做宣传, 都是很好的教育方法。

通过对一系列身边发生的事例及时分析、引导和教育幼儿, 使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平时会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规范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养成好习惯需要很大的坚持, 需要不断地强化。在这个过程中, 很容易疲劳以至于忽视, 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特别是小班的孩子, 他们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 需要老师的提示和帮助。幼儿争抢玩具的事例, 在幼儿园屡见不鲜, 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教师应有不同的解决方式。

小班的幼儿, 教师心里应该明确: (1) 幼儿已经存在基本的是非观念; (2) 能够培养一定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3) 还停留在个体活动的阶段。所以, 遇到幼儿争抢纠纷, 小班教师可直截了当地制止:“不可以抢玩具!”通过教育, 让幼儿明白“抢玩具是不对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 将自主性“行为”提升为“习惯”,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性”的引导以后, 可以在集体游戏活动时渗透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最后尝试引导幼儿自主解决争抢玩具的矛盾。相信不久, 班级里会传来和谐之音:“这是我们大家的玩具”, “我们一起玩吧!”

在以后玩玩具的过程中, 对遵守规则的幼儿及时表扬肯定, 而对于违反规则的幼儿及时制止, 并给予一定的教育。一旦某个幼儿某些方面表现好了, 或者有进步, 老师都采取不同的方式及时给予表扬, 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这样可以使成功的幼儿肯定自己, 也给其他的幼儿看有形象, 学有榜样。

三让幼儿在练习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好习惯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 老师和家长像土壤, 孩子像种子, 在教育中, 教师转变自己的观念, 与家长联系, 统一观念及行动, 以实现共同的教育目的。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 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 可以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 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比如, 大家在午睡的时候, 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 脚步走得很重, 老师给他一个暗示, 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时, 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得对。又如班上有个新小朋友, 胆子特别小, 不习惯集体生活, 不相信自己的力量, 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 也不敢去做。对于她来说, 就需要让她养成合群的习惯。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来鼓励她, 让她做一些简单的事。如上美工课时, 让她分发美工纸;吃午饭时, 让她来分小汤勺。经过一次两次的锻炼, 她的胆子慢慢大起来了;同时还训练她在大众面前讲话的习惯, 并不断给予鼓励, 这样她的意志力、注意力就得到了锻炼, 能力越来越强, 提高了其自信心。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策略 篇10

一、更新观念,提高培养意识

长期以来,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直未受到家长足够的重视,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训练、轻行为培养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调查结果显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家长的个人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有关,生活自理能力与幼儿家庭结构也有很大的关系。可见,只有家长转变观念,重视家庭教育中幼儿的习惯培养,才能让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人生的重大影响。孩子的命运从思想、行为开端,到落实于行为习惯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到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幼儿良好生活、学习等习惯的养成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因而,家长要想方设法提高认识,改进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幼儿习惯的培养,从而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为将来的学习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家庭合力,统一培养方法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首先,家庭成员要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如,父母的言行要一致,对同一问题不能各执一词,让孩子无所适从。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带给幼儿的不仅是健康的体魄,更重要是健康的心态。如,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和尊重、对老人的尊敬和善待,在温馨、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中,使幼儿富有爱心、同情心,懂得什么是尊重和理解,同时养成幼儿活泼开朗、乐观外向的性格。

另外,需要重视的是,家长特别是父母及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要一致,如果在家庭教育中,一方在批评孩子,一方却护着孩子,这样容易养成孩子有错后就寻找“庇护”的心态,对改正不良习惯会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爷爷、奶奶,在父母批评教育孩子时,不能总是护着孩子。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为了避免出现此类问题,父母及爷爷、奶奶要在教育孩子的态度上保持一致,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三、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

父母的行为对幼儿来讲是无声的引导、有形的榜样。孩子模仿力极强,他们常常无意识地模仿身边人的言行举止,所以父母应有意识地创造良好氛围,为孩子树立榜样,做到不卑不亢、坦诚相待、尊老爱幼、先人后己,使幼儿在言传身教中受到良好教育,让幼儿的良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

家长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幼儿影响很大,小到行为习惯,大到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幼儿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不仅要在语言上对孩子提出要求,更要在行动上作出表率。如,要让孩子爱学习,家长就要经常读书、看报,必要时,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学习、读书或做一些对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形成有帮助的活动,以此加深幼儿的印象;要让孩子讲礼貌,家长就要待人和气、善良、宽容。

四、家园联系,做到教育同步

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特别需要家园教育一致性。家园互动、经常交流、反馈信息,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必须家庭内外要求一致,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一起抓,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很困惑:在幼儿园里,孩子表现得很乖,而回到家里,孩子就任性、不懂礼貌。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孩子在幼儿园里已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废止。如,在园里,小朋友坚持每天独立进餐,不挑食,而在家里,孩子是“掌上明珠”,贪玩不吃饭时,家长便会心疼地连哄带骗,喂孩子吃饭。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孩子好不容易形成的好习惯却被家长的“好心”所破坏。因此,加强家庭和幼儿园的联系沟通,及时交流幼儿在家和在园的行为和表现,采取配合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个性化教育,会更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篇11

首先,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发展指南》中都明确指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在过去的幼儿教育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重知识轻习惯的想象,为了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幼儿习惯养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品格的余姚。幼儿阶级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刻,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体现做多就是各种习惯。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就成为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形成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品格的最佳途径。再次,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纵观国际、国内不同历史时期,凡是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无不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寓于教学活动和游戏之中。

一、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寓于教学活动和游戏之中。

幼儿的学习习惯、品德行为习惯、劳动习惯等都可以与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结合起来。例如:以前孩子在每天的活动结束之后图书、玩具到处都有,放学后教师要整理很长一段的时间才能把所有的玩具和图书整理好。但经过我们做了几个简单的游戏之后,图书、玩具到处乱放的现象基本没有了。

二、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

幼儿的各种行为习惯都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的形成的。例如:按时作息、按时上学、不任性、不挑食、不偏食、饭前便后要洗手、珍惜饭菜和衣物、爱护公物和自己的用品、讲究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团结小朋友、与小朋友好相处、不经别人允许不随便拿别人东西、懂得尊老爱幼对别人有礼貌等等。诸多方面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是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指导,不能半途而废。

三、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和老师共同培养孩子。

家庭既是孩子的生活环境也是很重要的教育环境。对于幼儿来说,在家庭的时间约占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因此,家庭教育在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责任,因此,我们采用家长开放日、召开会等形式,向家长讲明这样做的道理,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创设较好的教育环境,直到脚掌运用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教师和家长的表率作用。

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篇12

那么,怎样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正确认识游戏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对于幼儿而言,生活永远是当下的,它并非为了一个遥远的目的,“我”因为此时此刻的需要和体验而存在,这里体现了一种纯粹的游戏精神。游戏代表着儿童的自由、天真无邪、自然的天性和潜在的能力,同时游戏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手段,是促进其智力发展的工具;游戏在幼儿教育的应用中,其实是一种道德教育,用于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游戏还能加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激励幼儿克服困难,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发展儿童创造能力。总之,游戏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对幼儿整个身心的发展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为什么要做游戏?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这三份文件当中都提到一句话:幼儿园教育应该以游戏教育为基本活动。目前我们的社会、家长、部分幼教工作者对游戏是顺应儿童天性的活动方式这个理念的理解不是特别到位。

怎么做游戏?比如老师给孩子们做一个游戏,让他们看一看苹果的形状和颜色、闻一闻气味、尝一尝味道、掂一掂重量,然后告诉他们这就是苹果。孩子们把这么多的信息统和起来,对苹果才有一个大致的印象。这就告诉我们游戏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途径,我们要真正关注游戏,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游戏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获得多少知识,而是为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产生兴趣。

二、游戏创新是永恒命题,需要与时俱进的探索

让游戏成为孩子的生存方式,教育应该具有更开阔、自由的内在精神。呼唤幼儿游戏精神的回归,改变现有模式,不回避现有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对于现实教育来讲,我主要有四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俗话说:“无规则不成方圆”,规则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而幼儿因其年龄小,在他们眼中还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就更不懂的该怎么遵守规则了。例如:他们上课时在教室里随意走动,下课了和小朋友无礼打闹,午睡了拽其他小朋友的被子不让人家睡觉等等,这一切都是幼儿缺少规则意识所致,此时老师的说教根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简直是有一种对牛弹琴的滋味,而这时游戏教学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为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因为游戏一般都制定了游戏规则,幼儿可从中得到社会规范意识和伦理精神的最初启蒙。如通过“猫妈妈和小猫”的游戏,幼儿可以愉快地养成轻轻进入房间入睡的行为习惯;通过“玩具找家”的游戏,幼儿可以学习正确收拾玩具,并放在固定的地方;通过“大灰狼捉兔子”的游戏,幼儿可以学习认识自己的位置,并做到坐好、站好、不随便动等。总之,幼儿在游戏情景中能轻松愉快地反复学习、巩固良好的常规习惯。

第二点体会,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无处不在。幼儿期正是人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庭都是几个人守着一个孩子,在家庭中这些幼儿多数表现为自私、孤僻,觉得什么都是自己的,不愿意和别人合作分享,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这种现状如果就此发展下去,新一代的幼儿将会被未来的社会所淘汰。为了改变现状,我在教学中尝试用游戏教学去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效果还不错。例如在平常教学中,我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人担任一个角色,然后让他们共同来完成一个游戏,配合协调的孩子和小组将给予奖励。就这样慢慢地孩子们明白了:任何一项事情光靠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奋斗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这就要学会同不同人打交道,并能取长补短。渐渐的孩子们就在无意识中有了团结合作的意识。

第三点体会,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优秀品德。“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在游戏中有意识地设计各种角色,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如在“我是小警察”、 “乘车”游戏中,有残疾人、老人、迷路的小朋友、抱小孩的阿姨等,他们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该怎么做呢?在《小羊和狼》故事表演中,通过幼儿扮演故事中的各个角色,让幼儿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通过这些游戏培养了幼儿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

上一篇:《秋韵》下一篇:分层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