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

2024-09-18

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精选13篇)

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 篇1

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

目前,不少的家长对知识信息的渴求和掌握,越发显得迫切与重要,一味地重视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知识积累,然而却忽略了品德行为及好习惯的培养,许多孩子卫生习惯差、自理能力差、待人接物不礼貌、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交往合作的能力,自己的生活都靠别人安排。因此,我们要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循序渐进地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父母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好习惯的养成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我利用家长会和家长接送幼儿的时候,向家长介绍良好习惯对幼儿的帮助、让家长知道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使家长明白,良好习惯对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平时我会根据幼儿的个别情况和家长做交流,告诉家长们在家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人的习惯的影响最早、最持久。不要“5+2=0”,即幼儿在幼儿园有良好的习惯,回到家里似乎就“忘”了,完全形成了“两面派”。家长对子女溺爱、娇宠,使之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某项规定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了。

另外,由于孩子的可塑性、模仿性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要充分重视耳濡目染的作用,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忌一味地批评指责。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如孩子学穿衣服扣错了纽扣,学拿筷子吃饭把米粒掉到了地上,家长

不能因卫生脏了中止他们去干,而是要用赞赏的目光去肯定他们活动中的积极因素。慢慢地等孩子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后,再对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吃饭不要把饭粒撒一地等。可以对孩子说:“宝宝吃饭时如果不讲话,我会更喜欢你”、“你真能干”等来激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仅要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还必须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才能做的更好。

二、教师积极的指导促进幼儿好习惯的养成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与一日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息息相关的。幼儿在活动中,会常因排队发生推挤,出现不遵守纪律、打闹、告状或争抢玩具、独占玩具,或室内的小椅子倒了,小桌子歪了没人理睬。对此,教师采取的口头说教收效甚微,且幼儿易旧病重犯,教师可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如:幼儿喜爱的故事《我最爱的小朋友》、《孔融让梨》、《三只小鸡》、《小花狗真能干》等,让故事里爱护桌椅的小朋友,关心爱护别人的孔融,团结友爱的三只小鸡,活泼可爱的小花狗等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景深深地刻在孩子们的心上,并在大脑中留下我也要象小朋友、小鸡、小花狗、孔融那样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友爱谦让的印记,从而使其在自觉不自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从中受到教育。并知道在集体活动中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幼儿在朗朗上口、易读易记的儿歌《漱口歌》中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培养幼儿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以情境表演“娃娃家”,让幼儿感受玩具凌乱的场面,然后让幼儿将玩具收拾好,体验环境整洁的好

处,从而使幼儿懂得整理玩具的重要性。还可以用值日生的形式,指导幼儿每天坚持收拾整理玩具。

三、在环境教育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环境污染”“浪费资源”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我园地处城区内,在我们的周围:马路边、农贸市场、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环境被污染的现象到处可见,人们在马路上乱扔果皮、乱吐口香糖、随地吐痰,居民随意往街道扔垃圾,电线杆、墙壁、路旁都有广告纸,街上餐饮店的垃圾筐丢满了一次性筷子,家长经常用长流水洗菜、洗衣服等等,幼儿可塑性模仿性强,大人的随意行为引发到了孩子的身上,意识与行为的不统一,孩子们一方面似乎很关注环保的问题,另一方面乱扔废纸、随地吐痰现象也较为严重,时常将餐巾纸、纸团、手工纸扔在地上,浪费水、大喊大叫的现象也经常发生。我们把这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现象拍成生活片段,让幼儿观看,老师也带领幼儿参观小区的垃圾场,同时,带领幼儿来到绿化小区周围参观、游戏、玩耍,享受绿树、青草带来的清新空气。让幼儿谈谈哪里的环境美,让孩子交流与讨论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会给我们人类带来那些危害?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在环境教育中让孩子学习环境科学知识,参加环保实践,从而促使环境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形成。

四、同伴的相互交往中发展幼儿的良好行为

幼儿与同伴交往对幼儿心理发展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须充分利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让孩子在老师的表扬声中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并激发他们乐意向同伴学习的愿望,让他们感受到“我行”、“我能做到”、“我是最棒的”,如“当当饭前小手洗得真干净,真讲卫生”、“小鹏主动为小妹妹让路,真会关心人”„„让幼儿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地去学习典型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与典型一致的行为习惯。同时,为孩子们开展“找好朋友”等互帮互助的小组游戏活动,让他们能逐步地找朋友一起玩,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交往能力,共同提高。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由此可见,具有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极为重要,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更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我们要让良好的习惯融化到幼儿生活的每个角落,深入每个幼儿的内心,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 篇2

一、以身作则, 让教师成为幼儿的表率

幼儿分辨能力低下, 他们自己还不能辨认哪些行为是对的, 哪些行为是错的。而且幼儿有着很强的向师性与模仿力, 在幼儿园中教师是与幼儿接触最为直接、最为频繁的,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在无形中被幼儿模仿, 或好或坏的行为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广大幼儿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对自己有一个重新的定位, 要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幼儿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幼儿心灵的塑造者, 将会对幼儿的心理、情感与道德等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就要对自己严格要求,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道德情操, 成为幼儿的表率。凡是要求幼儿们做到的, 自己首先就要做到。

如要求幼儿按时到园, 不迟到不早退, 教师就首先要做到。要求幼儿们课外活动时积极参与, 认真做操, 教师就首先要做到动作标准规范。要求幼儿之间和睦相处, 教师首先就要搞好与同事与幼儿的关系。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

二、趣味活动,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

如果只是枯燥而机械地告诉幼儿要怎么做, 要养成什么样的习惯, 这无异于天方夜谭, 幼儿不爱听, 尤其是小班的更是听不懂, 依旧不知道自己要如何做。为此, 我们要将行为习惯的培养寓于生动而有趣的活动之中, 这样更能引发幼儿的主动参与, 更有利于幼儿的接受。

1. 趣味游戏。

游戏是幼儿所最喜爱的重要活动, 一说起玩游戏, 幼儿都会手舞足蹈, 积极地参与其中, 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也会切身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思维更活跃。如为了让幼儿掌握相关的交际技巧, 我们可以带领幼儿来玩“商场购物”的游戏。

2. 生动故事。

故事是幼儿的最爱, 将行为习惯寓于生动而有趣的故事情节之中, 更能让幼儿带着听故事的愉悦心情认真地听, 这样有利于幼儿的理解, 让幼儿在模仿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真实表演。

表演可以将幼儿对行为的理解付诸实际行动之中, 这样更加利于幼儿的理解与掌握。为此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更多表演的机会, 让幼儿来演一演好的与不好的行为, 让幼儿置身其中, 这样更能引导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行为矫正, 关注幼儿行为中的细节

幼儿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良的行为, 这同样引起我们的重视, 不要因细小而忽视, 这样会慢慢养成不良习惯。如有的幼儿爱发脾气, 当别的小朋友拿走玩具时, 他们可能会表出用脚踩地板、握紧拳头等行为。教师要深入幼儿中间, 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敏感眼睛, 关注幼儿学习与生活中的细节, 要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不良行为, 相机诱导, 以帮助幼儿纠正不良行为。

如小班幼儿由于刚刚入园, 会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 教师的提醒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为了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 我们可以开展富有竞争性的活动, 如评选“进步最快者”“班级小能手”等等, 以激发幼儿的上进心。从而让幼儿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中来。教师再带领幼儿们一起来制订标准:吃饭认真, 不挑食不浪费, 不东张西望, 不交头接耳;坚持到园, 不迟到不早退, 不随意旷课等等。根据幼儿的表现由教师与幼儿一起来给出一星、两星不同的评价, 星级越高代表完成得越好。然后根据幼儿的得星情况来评出最优秀者、最有进步者等。这样自然就可以激起幼儿的上进心与进取心, 从而使幼儿更加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家园合作, 共建促进幼儿成长的平台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学习与生活的两个重要场所。只有实现这两个场所教育的一致性, 才能不断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虽然近年来许多家庭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 但仍有不少家长只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 而忽视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园教育不一致, 会让幼儿产生认识上的误区, 而不利于幼儿行为的养成。

首先, 要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我们要重视家园合作, 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要向家长宣传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共同为幼儿构建行为养成教育的平台, 这样才能让幼儿更加健康和谐地成长。

其次, 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互相了解幼儿在家中与园中的情况, 这样有利于教师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幼儿, 从而针对不同的幼儿来制订不同的教育方案, 以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化地成长, 以及身心的和谐发展。

总之,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系统而艰巨的任务, 广大幼儿教师要高度重视, 贯彻落实在幼儿学习与生活中的各个环节, 注重方法、加强引导、不断鼓励, 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育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娟.如何抓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22) .

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 篇3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42-01

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孔老夫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例如:翻东西,是儿童时期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好奇。小孩去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挨着个儿地翻。爸爸妈妈下班了,孩子就翻爸爸妈妈的包。但是,对儿童来说,这是一个特点,不是一个缺点,他就是好奇,他还不知道要尊重别人。如果大人不及时纠正和教育,他翻惯了,就成了习惯。

家长们更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人头地,长大后能有一番大作为,于是就开始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偏差。如: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各种能力的培养;重视了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了智商的高低,忽视了情商的作用。在幼儿园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惯。如:骂人打人、不懂礼貌、乱扔纸屑等等。教师们再三强调,总是不见好转。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人受益一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幼儿学会的一个舞蹈、几个汉字,会讲几句英语,长大后可能都会忘记,但一个良好的习惯,却能使孩子终生受益。下面是我们在工作中的一些点滴做法:

一、重体验——情感体验产生需求

习惯的养成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家长工作、环境创设五种途径,遵循“将每种好的行为先让幼儿认识,再产生情感、端正态度,然后通过培养其能力和技能,最后变成幼儿的自觉自愿的行动——即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在习惯养成过程中,真正使幼儿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幼儿本身,要调动起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让幼儿自已约束自己。如案例“学做小绅士”,教师通过谈话活动,让孩子们讨论:怎样才算是小绅士?激发幼儿的内在需要,并把讨论内容用绘画的形式把它展现出来,教师在日常活动中抓住教育契机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好习惯。

二、重渗透——融合日常生活教育

行为习惯的培养根据年龄段有所侧重。一方面,不同年龄班的孩子,注重不同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小班以生活卫生习惯和语言习惯为主:在中班以健体习惯、劳动习惯为主,在大班以学习习惯和社会性交往习惯为主。另一方面,同一种习惯在不同年龄段也有所侧重。如,礼貌用语的使用习惯,在小班主要学习使用,在中班会正确使用,在大班会主动恰当地使用。再如书写习惯,在小班主要通过绘画训练正确的握笔姿势,在中班练习书写数字,在大班学习简单的汉字基本笔画书写。

幼儿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教师、家长的榜样作用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如幼儿礼貌用语的使用,在幼儿入园时,教师要主动与幼儿及其家长打招呼,并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幼儿在回答教师的同时,学会了用礼貌用语与教师交流;再如,要求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教师在给幼儿分餐前,用正确的方法主动洗手,同时提醒幼儿洗手,都会给幼儿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比教师的言语要求效果要好得多。

三、重同步——家园社会同步教育

幼儿生活的环境除了幼儿园以外,家庭对幼儿的影响非常重要,要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单靠幼儿园一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卫生习惯中的“勤洗澡”、“勤理发”、“每天早晚要刷牙”等,再如幼儿劳动习惯中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等,许多家长娇生惯养、溺爱自己的孩子,担心孩子受累,生怕孩子吃苦,而不让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家长竟然到幼儿园帮孩子做值日,包办幼儿的一切活动,剥夺了幼儿劳动的权利。因此,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让家长明白其中的道理,专门召开家长会、举办专题讲座,家长开放日,把一些行为的正确要求及做法教给家长,同时,让家长知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比学习几个汉字、学会几道数学题更重要,知道幼儿参加劳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成功感,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主动配合幼儿园开展养成教育。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影响就逐渐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孩子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家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学习的直接范例,家长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如排队、让座、不随地吐痰等到细节都是如此,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一定首先不做。

四、重强化——逐渐巩固形成习惯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 据2009年7月新华网报道:英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大约经过66天坚持之后,人们就会做到“习惯成自然”,把好习惯转化成生活的一部分,不再需要刻意坚持。那是不是所有人都会在66天内养成一项习惯呢?研究报告说,95%的人养成一种习惯的时间在18天至254天之间。所以我们在行为巩固教育时,还要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对行为表现好的孩子在墙报上贴上星星,使其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在值日生活动中开展“小小检查员”的活动,每天安排1-2个幼儿担任班级的“检查员”,让他们检查和评价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规表现,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的养成作用很大,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开展幼儿自理能力比赛,在比赛中增强幼儿的能力。

培养幼儿工作是繁重而光荣的,涉及到方面也很多,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和进取,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总之,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必须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必须家园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云晓.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4

幼儿行为习惯的好坏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 有来自幼儿园以及社会的.不同的侧面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们的幼儿教师在幼儿园里要培养好幼儿的遵守纪律、有好的习惯是不容易的.首先,我们的幼儿教师要爱每一位幼儿,把孩子们当成是自己的孩子,还要有方法地引导和教育.带好一个新的班应从小班开始抓好常规工作.我以前总抱着一种观念就是只要我对孩子们好一些他们一定会听话、常规一定会好.其实,从事实证明是不对的.因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养成娇生惯养、我行我素的坏习惯.家长们对孩子过分呵护反而会造成孩子依赖及没有纪律的坏习惯.在幼儿园老师如果不从开始就抓好纪律抓好行为习惯,后果就麻烦了.孩子们不懂得遵守常规,不懂得控制.以后老师在开展各项工作就会非常辛苦.孩子们养成自己喜欢说就说、做就做完全控制不了自己.老师在孩子面前没有了权威.孩子就不听老师的话.我以前带过一个班中班,曾经哭过.因为这个班的孩子非常调皮,不听老师话、返伴.气得我不得了.例如:上厕所随便跑步 打架,上课插嘴、谈话,不会收拾玩具等.屡教不改.老师也拿他们没办法.到了大班了,常规依然没搞好.从这个事实得到的启示.使我们以后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我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谈谈我的见解.一、从孩子的点点滴滴抓起,在长期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譬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

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当然,作为老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这样对于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必然受益匪浅。

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做为老师要细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孩子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

第一,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

良好的习惯要经过不断的重复。反复地实践才能养成。所以要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形成“定型”。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反之,他会感到紧张、压抑、难受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难形成习惯。

第三.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简单粗暴。

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

培养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5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我们每位家长和老师的义务和职责。

孔子曾以“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名言概括说明孩童时期受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人的某种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自然而然的事了,每一位成功者在总结他的经验教训时,总会谈到某种习惯给他带来的诸多益处。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幼儿期和童年期的孩子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发展期,正是培养一个人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恰恰在这个时期一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爱而忽视了良好的习惯培养,从而养成了许多恶习,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那么,到底应该培养幼儿的哪些习惯呢?过去谈到培养孩子的习惯,无非是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的习惯,上课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等。我认为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幼教改革的深入,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提出,幼儿的基本习惯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我认为也应该具有时代特色。我们只有积极培养幼儿形成新时代所要求的基本习

惯,才能更有效地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懒惰、自私、依赖等不良习惯。因此,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时,首先应从劳动习惯开始。幼儿刚入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自我服务训练,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教师可以逐步要求幼儿学会洗手、洗脸、吃饭、穿衣、系鞋带等生活小事。然后,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的劳动兴趣,持之以恒,反复强化,最终形成良好习惯。比如,每天要求早到园的幼儿为大家摆放好桌椅,让值日生管理种植区等,从而培养幼儿为大家服务的思想和劳动的兴趣。实践证明,劳动教育既能提高幼儿的劳动技能,也能发展幼儿的智力。

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1、激发自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刚开始学做一些事情,都应在兴趣中开始,在愉悦中完成,而不是被迫地、勉强地去做。其实幼儿做任何事情,都有感兴趣的一面,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孩子自理生活时,首先应该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如,教孩子刷牙,我们可以用变“魔术”的方法吸引幼儿。“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好玩的魔术,我能让牙膏变成一团团的泡沫。”于是,我开始示范刷牙,一会儿功夫,牙膏泡沫出来了,小朋友们很开心,觉得好奇,我便趁热打铁地问“你们想不想变泡沫?”“想”我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牙膏和牙刷,让一个幼儿到前面来变“魔术”。看见他把牙刷放在嘴里,左捣捣、右推推,久久不愿释手的样子,我很高兴。刷完后,我让他张开小嘴,对他说“哎呀!你的牙齿真白啊,嘴里还有香味呢,以后要天天刷牙,好不好?”全班幼儿看见了,异口同声地说:“以后我也要天天刷牙,让牙齿变得白白的”。

2、教给自理的方法

现在有不少幼儿能独立穿衣、吃饭、刷牙、系鞋带了,但是有些事情并非仅仅有了兴趣就能做好,因为孩子刚开始仅凭兴趣做事非常粗糙,基本还会闹出笑话,因此,我们必须教给幼儿正确的方法。比如教幼儿穿毛衣,我们可以告诉他们穿衣服要分前后,只要把肩膀的两条缝拎起来一抖,领子低的一面是前,高的一面是后。这样反复教

几次,他们就不会出现把毛衣穿反的现象了。

3、培养自理的能力

做事贵在持之以恒,而幼儿做事的随意性很大,有些事有时很乐意做,有时却说什么也不愿意做,能做的事情不愿做,不能做的事偏要做。对此,有些家长会大声呵斥一阵,有些家长则听之任之,这些都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作为家长,应该使孩子把学会的每一项自理活动都坚持下去,变为一种习惯,否则,前面的努力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的情况,以浅显易懂的道理开导他们或给他们讲个故事教给他们。比如,我们就拿前面的刷牙举例吧。有的幼儿刚学会的时候,坚持天天刷,后来是要提醒才刷,再后来,天冷了,便不肯刷牙了,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给他讲个故事,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小白兔和小灰兔学种萝卜,小白兔很勤劳,坚持每天给萝卜浇水、施肥、松土、捉虫,后来收了很多萝卜。小灰兔却不想吃苦,浇了几次水,觉得太累,就不浇了;松了几下土,觉得太热,就不松了„„最后萝卜不是干死了就是让虫吃了,只好饿肚皮。讲完后,你可以问:“小白兔和小灰兔谁做得对?”“小朋友应向谁学习?”最后可以告诉小朋友:“我们都应该向小白兔那样不怕辛苦,天天坚持,才能把事情做好。现在天冷了,我们都因为天冷就不刷牙吗?只有天天坚持,牙齿才会健康,才不会生虫子。”

三、要培养幼儿初步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较强,小故事、小寓言、神话传说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父母、老师都可以买这方面的磁带给他们听。范讲时语调要抑扬顿挫,神态要自然活泼,语句要简短流畅,必要时加上一些动作。这样,幼儿就能较形象地感知故事,这对于培养幼儿的记忆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很有好处。

四、培养幼儿品德好习惯

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为了将来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的奠基。良好品德行为的培养,要从小事做起。比如,礼貌问题,幼儿来园、离园时老师和幼儿要互问:“早上好”“再见”。当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说声“谢谢”。我们还应该在幼儿园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孩子萌发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我们可以采用情景教育的形式培养孩子诚实、勇敢、宽容、谦让、友爱、协作、爱护公物、遵守纪律等习惯。这样反复抓、抓反复,天长日久就能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实施方案 篇6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的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突起的时代,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最起码素质,良好的行为表现也成为测量和评价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国外也曾有教育家这样说过:“开始做得好,一半做到了”,“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的行为习惯可使幼儿生活、学习自然有序、充满生机,相反则会使幼儿一日生活杂乱无章,死气沉沉,以至影响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由此可见,习惯对孩子的一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培养一代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保证他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当前农村的幼儿,其父母或由于自身素质或由于工作等原因,无暇顾及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或者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教育;而祖辈们则认为:只要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其余一切则让孩子顺其自然,无所谓什么习惯培养。而孩子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还认识不到好的行为习惯所带来的好处。长期以往,孩子们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出现了许多陋习:卫生习惯差(早晚不刷牙、不剪指甲、饭前便后不洗手、不经常洗澡换衣服等);学习习惯欠缺(倾听习惯、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完成老师的任务方面表现都不尽如人意);礼貌习惯欠缺(遇到生人不会打招呼、不主动问候老师和小朋友、脏话粗话到处滚、与幼儿有冲突时,不能用语言沟通的往往就用武力解决);缺乏应有的思想品德和社会交际能力(缺少同情心和有爱心、与同伴协商、合作能力差)……

因此,综上所述,抓好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在未来三年中进行“家园共育,促进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课题研究,旨在通过研究,营造出良好的家园共育的氛围,促进幼儿园及周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课题研究对象

杨树林中心园(中班幼儿)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幼儿园配合,共同做好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2、明确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并进行分类研究;

3、明确农村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及矫正策略;

4、初步探索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1)研究方法:

a、行动研究法

按照提出问题、收集整理信息、拟订计划、行动实施和评价总结的总体步骤,真正实现行动为研究提供实践依据,研究为行动提供理论指导的目标。

b、问卷调查法

广泛收集教师、幼儿、家长以及社会对幼儿行为规范的调查报告,并发放问卷,就幼儿家庭基本情况及幼儿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观念、方法、教育内容等问题,对家长进行调查,并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从中把幼儿的行为、要求放在教育第一位,使不良的行为得到及时矫治。

c、观察法

教师不加任何干预,对幼儿在自然状态下的活动及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幼儿的想法、看法和做法。

d、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对班级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的一种方法。通过对若干个个案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今后的工作。

(2)研究原则:

a、整体性原则: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幼儿园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但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家庭和幼儿园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重要。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注重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b、主体性原则:幼儿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不管在家庭还是幼儿园,都要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形成良的好行为习惯。

c、差异性原则: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要注意个性方面的因材施教,幼儿间存在着个性差异,研究者要根据幼儿的不同类型,加强扬其长补短的训练,以达到教育效果最优化。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

1、组织课题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和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使课题组人员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以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化。

2、课题研究人员要在认真学习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以期形成具理论含量的教育经验。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同类研究的动态和成果,以利于在对照中明确自身研究的地位和方向。

3、把本课题研究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本课题的研究纳入幼儿园工作重点。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对于养成教育,我们的总体思路是:以培养幼儿的各种良好习惯为主线,渗透于学习、生活、活动的每个领域之中,注重家庭、社会的支持和配合,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研究的重点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内容很广,我们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a、突出进行做人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培养幼儿的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语言、文明衣着以及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也就是教会幼儿“如何做人”,培养幼儿掌握必要的交往规则,提高交往能力,以及正确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提高幼儿的社会化水平和社会适应性。

b、突出进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针对不同要求,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幼儿阅读的习惯;乐于和善于思考、总结的习惯;勤于自学的习惯;善于观察、乐于动手的习惯等等,使幼儿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c、突出进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培养幼儿的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良好生活习惯,使幼儿懂得一些生活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2)实验的内容

a、通过幼儿园的家长学校和班级家长会以及其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家长自身的意识,帮助家长了解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的有效的方法,并指导家长能够恰当运用。

b、根据研究的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将从“目标、环境、方法、评估”四个方面具体进行。具体实施时,做到密切家园联系,让家长切实参加到课题研究中来,从而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3-2011、7)准备阶段

1、组建课题的研究和组织,进行选题讨论,并设计课题方案。

2、收集资料,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

第二阶段(2011、9-2011、9)实施操作阶段

1、做好问卷调查工作。

2、运行操作,修订计划,继续实施。

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 篇7

一、模仿在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方面的重要意义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 幼儿良好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 这样才更有益于幼儿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 而是需要通过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的。而模仿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 而这种模仿的过程往往在幼儿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多数幼儿都是通过模仿别人的一些行为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换言之, 幼儿也可以通过模仿来学会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这个习惯养成的过程中, 教师和家长的作用是很大的, 他们不仅要对幼儿的模仿加以正确的引导, 同时还要起到监督的作用, 从而避免幼儿们在模仿的过程中沾染上不好的习惯。幼儿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学习能力较差, 接触到的生活范围较窄, 其大多数的习惯都源于生活, 源于周围人的影响。模仿作为最原始的学习方式, 是幼儿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周围人做什么, 幼儿也会跟着做什么。因此, 家长和教师要在幼儿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和监督幼儿模仿正确的行为方式, 从而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利用“模仿”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时所出现的问题

幼儿由于受年龄的限制, 其模仿行为时常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同时当前许多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方式也存在许多的问题, 导致幼儿未能通过模仿养成良好的习惯, 反而沾染了很多坏习惯。我通过实际调查, 发现利用模仿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时所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 幼儿时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 但是由于幼儿们的自制力或判断能力较差, 他们不明白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而只是一味地模仿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缺乏基本的是非判断。因此, 家长和教师不能让幼儿只是盲目地模仿自己喜欢的事物, 而是要帮助幼儿分辨对错, 从而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次, 现在很多幼儿的模仿行为在幼儿园能够得到教师的正确指导, 而回家以后父母却不加以管教, 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两张皮, 这样的现象是非常值得警惕的。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只有教师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 幼儿在校的时间毕竟少于其在家里的时间, 如果幼儿盲目的模仿家长却不加以制止的话, 就会严重削弱学校教育的效果, 甚至使幼儿沾染上不好的习惯,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消息, 说一个六七岁左右的幼儿一天已经可以抽掉大半包烟了, 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消息, 就是换到成年人身上也是不可思议的。幼儿看到身边的一些人在抽烟, 出于学龄前幼儿的好奇心, 他通过模仿也学会了抽烟, 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由此可见, 模仿也是有利有弊的。家长必须配合教师, 家园共同努力, 而不是一味地迁就溺爱幼儿, 否则只会让幼儿在错误的模仿上越陷越深, 最终走入歧途。

三、利用“模仿”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对策

模仿对于幼儿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那么教师和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幼儿通过模仿养成良好的习惯呢?首先, 家长和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责任, 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正确的模仿。在这一过程中, 家长和教师不能只是进行简单、重复的说教, 而是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 并适时地教育幼儿, 从而将言语说教和行为示范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更具有说服力, 教育效果会更好。同时, 家长和教师应双管齐下, 相互配合。教师对幼儿模仿行为的引导只是垫脚石, 更重要的还是家长在家里的监督和引导。只有将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使幼儿的模仿行为时刻处于监督之下, 才能从根本上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提供积极的保障。其次, 家长和教师要在不扼杀幼儿的好奇心的基础上为幼儿创设一个舒适而又安全的成长环境。好奇心是幼儿模仿的心理诱因, 也是他们的宝贵财富。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会主动去接触很多生活中的事物, 进而产生模仿行为, 但幼儿尚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生活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和家长要在满足幼儿好奇心的基础上尽量优化幼儿的成长环境, 发挥监护人的作用, 避免幼儿接触不良的行为和言语, 从而为幼儿的模仿行为创设一个优良的外部环境。

四、结语

总之,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而在这一过程中, 家长和教师要担负起引路人的责任,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规范自身的言行, 践行高尚的道德准则, 从而为幼儿的模仿提供一个积极的榜样。同时,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从小抓起, 又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抓起。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 对其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会有相当大的帮助。因此, 家长和教师既要对幼儿的模仿加强指导和监督, 又要尊重幼儿的天性, 给幼儿的模仿以足够的空间, 并注重对幼儿模仿能力的培养, 从而使幼儿在不断模仿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孙云晓.习惯决定幼儿的命运[J].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012 (08) .

[2].刘锌.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8.

[3].于佩琴.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3 (23) .

谈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篇8

一、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但要循循善诱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当地提出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规则要求,对于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意义。幼儿园各班的常规要求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分阶段提出。每一项规则的提出,从一点一滴开始,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边教边帮到幼儿逐步学会独立完成,良好的班级活动常规自然水到渠成。因此,我们在向幼儿提出要求之前,必须先思考这种规则是真正适合幼儿的需要,还是仅仅为了教师自己的方便;提出的要求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是否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等。合理的规则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愿意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变他律为自律。如小班幼儿,我们可以要求他们只要上课时不随意走动、下位就行。大班的幼儿就要求坐姿端正。

二、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但要不断鼓励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要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孩子非常关注教师和同伴的评价,孩子对同伴的评价非常真实且敏感,对教师的评价也非常在意。所以,一般情况下,在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束时我们总要及时地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孩子存在行为规则方面的问题,我们让幼儿讨论评价,明确认识,共同寻求改进的措施等。在评价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但能说出已有的要求和规则,还知道了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后果。这样可以促进幼儿进一步深化对规则的认识和思考,强化规则意识,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在常规培养时我们必须要发挥好评价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规则的调整和完善。我们还可利用每个周五的下午放学前的半小时,进行每周幼儿行为表现的评价,让幼儿自己评价或者互相之间进行评价。只要某个方面表现得好,我们就发一朵小红花进行奖励。这样极大地激励了他们的表现欲,使他们知道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做得不好的要及时改正。

三、随时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并采取多种形式

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候,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对于幼儿来讲,他们的自控能力还是比较差,知道该怎样去做,但往往搞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或好的习惯得不到巩固的现象。如果一味单纯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老师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应多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开展相应的活动有针对的逐个击破。他们知道的道理很正确,也很多,但在很多时候不能够正确的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生活、活动的时候多多注意观察,并且要时时刻刻提醒其纠正不良习惯,使这些好的习惯真正地内化为自己的优良品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有时候当孩子儿错了。老师也可以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来告诉幼儿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以及这样做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后果。让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这样改正起来要比老师一味的指责要有用得多。

四、家长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其实他们很多的不良习惯都是从家长身上学来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着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常规教育的效果和家长的配合关系重大。所以我们应先召开家长会,把幼儿平时在园中的不良习惯告知家长。让家长知道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只有从根源上找到病症才能以症下药。我们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树立榜样,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进行一致性教育,才能巩固幼儿的规则行为。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积极影响。

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 篇9

良好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不良恶习则会贻害孩子一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最重要内容,我们应重视婴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从日常生活中检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有意识的引导他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婴幼儿 良好习惯 养成教育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指的是孩子的习惯及性格是在7岁之前养成的。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曾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孩子是否在未来社会能够立足,能否生活得踏实、快乐、幸福,真正比拼的不是才艺,而是“习惯”。学龄前特别是3岁之前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所以,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婴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人格教育依赖于6岁前之培养,这个时期培养得好,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升入小学,需教师用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形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所以,良好生活习惯不仅是儿童身体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对儿童良好个性的培养以及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维护孩子健康的身心

身心健康是学前儿童茁壮成长的基础,这点在幼儿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可以调节孩子身心支付能量的平衡,使孩子既不因太疲劳而损伤稚嫩的身心,也不因无所作为而让幼稚的身心得不到锻炼。

2.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潜能

好习惯是最节约时间和最节省精力的,好习惯能使孩子把精力集中到主要的事情上,不至于被其他事情所干扰。因此,家长不宜片面地认为开发潜能就是培养记忆力、学习某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应将孩子的启蒙教育定位在各种好习惯的建构上。

3.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塑造孩子优良的品质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

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条件

良好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个具体的事件中日积月累而成的。因此,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要从儿童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着手,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要求要有持续性和一致性。

1.家庭环境的影响

我国古代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充分反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造就优秀人物过程中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人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孩子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和教育。

2.心理环境的营造

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影响非常大,当孩子身处彬彬有礼的环境时,他的言行就会被影响和感染变得礼貌起来;当孩子身处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时,他的性格会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当孩子身处自由民主的家庭环境时,他的行为就会变得自主起来。

3.日常生活的渗透

一般习惯的养成都要经历四个阶段:从被动到自发、再到自觉、最后到自动的过程。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它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或老师就要做有心人,时刻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要及时发现、及时鼓励、时常提醒。

三、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任务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孩子来说是受益终生的。所以,必须从小加强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吃饱、吃好不仅能满足孩子体力支出和生长发育的需要,而且进餐时的良好气氛还能给孩子带来快乐。这需做到:

(1)培养孩子对吃饭有积极性,有极大的兴趣,始终保持心情愉快。

(2)进餐时要有固定的座位,进餐时注意力集中,细嚼慢咽,不可以边吃边玩。

(3)进食要定时定量,饮食全面,做到爱吃各种食物。

(4)经常喝白开水,不随便喝生水,不随便吃不洁食物。

3.养成良好的自我服务习惯和为他人服务的习惯

(1)自己吃饭。自从孩子能够自己拿小勺吃饭,家长就应始终坚持让他们自己动手吃饭,并让孩子对自己吃饭产生间接兴趣。

(2)自己睡觉。孩子一出生家长就应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入睡,养成独立睡觉的习惯。

(3)自己穿脱衣服,穿脱袜子,穿、脱鞋子。

(4)收拾自己的玩具、图书。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那里摆着各种各样的玩具,而让孩子整理这块小天地正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绝好机会,家长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在孩子玩玩具、看图书前要和孩子“约法三章”,即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自己的图书自己整理等,并等孩子同意后才让其玩。在孩子玩好后及时提醒他自己收拾,久而久之,孩子就了解了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5)在家里要鼓励孩子为爸爸妈妈拿鞋子、为爷爷奶奶拿眼镜、为客人拿拖鞋,等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服务意识,更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提高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4.养成良好的家务劳动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提供很多身边的工作,如放筷子、洗手绢、擦桌子、擦椅子、扫地等,为孩子创造实际操作的环境,让其逐渐掌握劳动要领,并主动参与家务劳动,为家庭尽一份自己的义务。

四、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积木玩了随地扔,进餐饭菜满地撒,脱下衣服到处丢等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成人的教育方法不当。一方面,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自然变成家长的服务中心,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很容易出现大人包办一切的现象;而科学研究证明,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年龄阶段,如果成人不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不为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就会错过这个宝贵时机,到时再想弥补,就既困难又费力了。另一方面,成人自身的生活习惯也时刻影响着孩子,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人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少的。

1.言行举止榜样化

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是最容易接受形象教育的,而成人的榜样作用又最具说服力。如教室里各类教具、桌椅摆放得错落有致,户外活动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平时注意不乱扔果皮纸屑等,都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的模仿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生活要求明确化

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贵在使孩子明确具体的要求。即为培养孩子进餐前洗手的习惯,就应事先向他们提出要求:如饭前要洗手、洗手时把衣袖卷起、手心手背都洗干净,然后把水倒掉,再把手擦干,等等。这样,每天不断地巩固练习,久而久之,就会行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

3.习惯引导经常化。学前儿童年龄小,好奇心强,自控能力比较差,对家长或老师提出的要求很容易淡忘,但他们又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只要家长或老师引导得法,是不难形成良好习惯的。

参考文献:

如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篇10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如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每年的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号召每个会员通过全力合作,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使少年儿童在生活、学习和游戏的环境中更加健康成长。作为一名中小学生,我们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因为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某个人的私事,他关系到我们整个校园环境卫生。而学校的卫生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也是学校师生素质高低的综合反映。但由于同学们还存在许多不良的卫生习惯,经常给校园文明带来不良的影响。如乱扔乱丢,乱涂乱画,随地吐痰等不卫生行为,即影响了学校文明整洁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同学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了解卫生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疾病,保证和促进我们身心的正常发育,保护和增进我们的身体健康。

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建议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不随便使用别人的生活用品,如毛巾、衣服、拖鞋、餐具等。遵守作息时间,生活有规律。

二、均衡饮食。随气候变化而增减衣服,定期运动,定时、定量用餐,早晨起床后坚持早锻炼。要懂得照顾自己,真正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只有有了良好的身体,才能更认真地学习,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生活,才能真正幸福生活一辈子。

三、要自我减轻心理压力。在紧张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做到紧张而活泼,保持愉快的心情,遇到困难和不愉快的事,学会自我调节,特别是碰到同学之间矛盾、家庭父母发生纠纷,考试成绩不理想等等不愉快的事情时千万不能闷闷不乐。要科学、合理,尽快解脱出来。

四、教室、宿舍、寝室保持空气流通。随着天气逐渐转热,教室、宿舍保持通风状态,空气流畅,有利健康。

五、用眼卫生。

同学们,良好的卫生一双眼睛一对宝,从小就要保护好。读写坚持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握笔手指离笔尖一寸,胸离桌沿一拳。走路、躺着、乘车、过强过亮灯光下不看书。常做眼保健操。

同学们,习惯是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慢慢养成的,美好的生存环境是靠大家共同创造的。今天的青少年是明天的社会栋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一个美丽的校园环境,健康的生存环境。让健康伴随我们愉快的一生吧!

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11

关键词:环境;情感;家园合作;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238-01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怎样开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呢?依据十几年的班级管理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适宜的环境,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环境对人的影响有着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特点。我们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上,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这一中心,在室内教育环境与室外教育环境中大胆尝试、精心设计,从色彩上、造型上、内容上,为幼儿们营造了一个轻松、生动、自然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习惯。活动室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我们在活动室内专门设置了“好孩子、好习惯”的主题动态墙饰,让幼儿随时都能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感染和教育。为了引导家长参与其中,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我还制作了国内外教育学家的名人名言横幅展示于活动室内。逐步改变家长重智力、轻能力,重知识、轻习惯的思想,使家长能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结合教学活动,巩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对于幼儿来讲,行为自知能力以及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往往知道该怎样去做,却搞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或好的行为习惯得不到巩固的现象。一味单纯说教是无济于事的。针对这种现象,必须根据班上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强化幼儿的行为,如:我发现我班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我利用音乐活动《人人叫我好儿童》、《客人来了》,通过有感情地歌唱,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能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识到,以往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实际行动比理论教育更胜一筹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好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 促“行”。我们为此开展小班“分果果”的主题活动。我们在让幼儿懂得分享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幼儿体验“爱”、“关心”、“尊重”等情感资源,要求幼儿回家后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送给爸爸、妈妈吃,观察爸爸、妈妈的反应和心情,入园后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强化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学习、实践、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四、家园密切合作,是幼儿良好习惯的关键因素

幼儿园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只有做好家园配合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幼儿正在成长的发展阶段,诸如多方面都没有形成,许多不良习惯还没有根深蒂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养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学前儿童养成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家庭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忽视。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儿童吃、穿方面关注较多,但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及行为习惯问题却忽略不见,甚至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如一位家长在孩子的书被别人撕坏后教育孩子:“他撕了你的书,你也要撕他的书。”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通过家长会、交流家教理念、创办德育小报等一系列的家园活动策略,极大地转变了家长的思想及做法。从教唆幼儿打架到教育幼儿团结友爱;从一味顺从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到主动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

小班幼儿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12

一影响小班幼儿卫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1. 幼儿自身发展局限性

第一, 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是由大到小。小班幼儿还不能做特别精细的动作, 如洗手时手上的泡沫还没冲洗干净就走了, 或是系纽扣时不能将纽扣系进洞里, 因为他们的手只能大概将手背和手掌的泡沫冲走, 而指缝中的泡沫不能顾及;而系纽扣时只能将纽扣靠近洞边却系不进去,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 幼儿的认知水平。小班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需要用动作来帮助思维。如教幼儿如何正确洗脸时, 老师只讲解洗脸的步骤, 而没有实际操作, 那么幼儿就不会了解如何正确地洗脸。而且幼儿的自控能力较差, 洗到一半, 会被周围其他的事物吸引, 这对幼儿学习一些较刻板的卫生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

第三, 幼儿的情绪。情绪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非常明显。小班幼儿行为受情绪的影响很大, 易受外界影响。如当老师教幼儿如何正确洗手时, 洗得正确的幼儿得到老师的鼓励, 而洗得不认真的幼儿遭到老师的训斥, 这时, 遭到训斥的幼儿会产生抵触情绪, 而不喜欢洗手。同样是学习能力, 在不同的情绪影响下, 幼儿的学习效果很不一样。

2. 周围环境存在的不利影响

儿童机体的可塑性很大, 如果幼儿长期受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会损害幼儿身心健康。小班幼儿好模仿, 当看到周围一些不良的卫生行为习惯, 他们会模仿, 如果这时没有立即制止, 告诉幼儿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话, 长此下去, 不利于幼儿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3. 幼儿园教育的影响

小班幼儿的心智处于发育阶段, 易产生对榜样的崇拜和模仿心态。对他们来说, 老师的地位非常高, 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如老师吃饭前没有洗手, 回到家后吃饭前家长要幼儿去洗手, 幼儿就会拒绝, 还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老师吃饭之前也没洗手!”但如果老师在吃饭前带领幼儿洗手, 幼儿回家后则会主动要求洗手, 而且还会告诉家长:“我们老师说饭前要洗手, 不然肚子会疼的。”可见, 教师对幼儿卫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之大。

4. 家庭教育的影响

如果家园对幼儿所提要求不同, 就会造成幼儿“无所适从”或行为表现两面性的局面。如在幼儿园幼儿睡醒后自己穿衣服、鞋子, 在家中家长就包办。这种家园不一致的现象, 会削弱或抵消了老师所做的努力。而且很多家长不重视培养幼儿的卫生行为习惯, 如上完厕所不洗手等, 使幼儿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殊不知,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 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将很难纠正。

二培养小班幼儿卫生行为习惯的策略

1. 利用游戏、学习活动,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 每个幼儿都有着好玩的天性, 要通过平时的一些游戏活动, 让幼儿在玩和做中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如小班幼儿吃饭时容易掉饭粒, 如果只是靠老师讲解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 可以通过表演游戏《漏嘴巴的大公鸡》, 让幼儿在看、听、表演中学会正确的进餐方法。

2. 正面教育, 采用多表扬、多鼓励的方法

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表扬而感到喜悦, 会使好的行为习惯保持, 这是一种好的反复强化的过程。所以对小班幼儿来说, 鼓励、表扬是达到教育目的有效的方法。如幼儿在玩玩具时, 常会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 这时老师巧妙地鼓励他们:看看谁最能干, 把掉在地上的玩具拾回框内, 然后表扬速度快的小朋友, 这时其他小朋友也会急忙拾起玩具, 从而获得老师的表扬。通过正面教育,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3. 重视同伴的作用

在幼儿园里, 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是最频繁的。所以, 可将卫生行为习惯较差的幼儿融入卫生行为习惯好的幼儿中, 通过同伴间的交往, 使卫生行为习惯较差的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如让班里表现好的幼儿当值日生, 检查幼儿的卫生情况, 并进行奖励, 共同促进幼儿卫生能力的提高。

4. 家园共育,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 家庭教育应负重要责任。”作为父母要为幼儿做好榜样示范, 不溺爱孩子, 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同时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要求一致, 相互支持。因为幼儿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较差, 需要不断提醒和督促, 这样才能使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得到强化, 逐渐形成自觉行动。因此, 幼儿园应经常开展家长会、家访等活动, 与家长交流, 了解幼儿情况, 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 提出养成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方法, 促进幼儿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麦少美、孙树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21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129

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 篇13

在这一学期中,我们中班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我觉得效果真的很不错,其中效果最好最明显的是普通话的运用和区角活动时玩完玩具后分类收玩具的良好习惯等。

我们是怎样来给幼儿养成和巩固这些好习惯的呢,要求幼儿一进幼儿园必须讲普通话,我利用了。

1、表扬鼓励法,如:在某一幼儿用普通话与老师和小朋友交谈时,我会及时表扬鼓励,某一小朋友普通话讲得真好,老师要奖给他一颗小红五角星,然后把红五角星贴在他的额头上。引起其他幼儿的关注,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讲普通话的激情。

2、家庭教育要和幼儿园教育要保持一致。孩子在幼儿园得到的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建立,家长应予以了解,并积极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一致性的教育,以免家、园教育出现脱节,不利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巩固,为此我们利用家园共育栏和家长会,与家长讲解原由、举案例等,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讲普通话的巩固方法。由于我们在农村,是村办幼儿园,对农民来说,他们讲惯了方言,讲普通话还是有点儿别扭,比如:一次有一位家长来送孩子时,孩子还在哭泣,我忙问孩子是怎么回事,家长很生气的对我说:“老师,这孩子不好好说话,我揍他了。”我忙问怎么啦,这位家长说:“我送他上学,他嚷着要解大便,我问他什么,他还在说解大便,我又听不清什么意思,最后他说,我要拉屎,把我这个气,拉屎就拉屎,还解什么大面,你还解馍馍呢,所以我就狠狠的揍了他一顿。”听了这些话让我哭笑不得,后来我弄清因为这个孩子说话咬词不清楚,把“大便”讲成“大面”,家长对大便的意思又不是很明白,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事情虽小,但对孩子来说很不利,本来孩子在幼儿园刚刚形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可在家却因讲普通话挨了打,孩子还有学讲普通话的兴趣吗?所以让家长配合幼儿园给孩子创造一个讲普通话的生活环境,孩子很自然而然的形成讲普通话的良好习惯。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班幼儿的普通话已经讲的很好,孩子与孩子之间交流用普通话与老师交流更是用普通话,久而久之,孩子已形成了与任何人交流都会用普通话的良好习惯。

对于玩完玩具后,分类收玩具的良好习惯更是巩固得特别好,以前孩子们玩完玩具后把玩具弄得乱糟糟,还得老师帮助他们收好玩具,自从提出培养让孩子分类收放玩具的习惯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渐渐的养成了分类收放玩具的良好习惯。孩子们再玩玩具时再也没有出现乱扔乱放的,收玩具时会摆放的整整齐齐,老师也变得好像有点很清闲的样子,不再忙于帮孩子们收放玩具了。

上一篇:我的童年下一篇:发电厂总经理在答谢晚宴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