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024-10-04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精选12篇)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篇1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 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也一直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习惯是把信念变成习性, 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 我们认为, 更应重视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一、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意义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健体、增智、育德和培养人的能力、意志力、提高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旧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中国学校体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用一种注入式和被动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 以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体育现象。同时, 在现代学生的心里也以瘦为美, 特别是女生, 怕体育锻炼多了影响自己的身体线条, 同时也怕出汗多, 体育课后还要上文化课, 导致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这是体育教育的悲哀。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种新的教学理念, 模式和思想的不断涌现, 让体育教学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让学生能参与到体育活动锻炼的过程, 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从而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体育锻炼, 并保持一种持续性、独立性的体育锻炼能力, 使自己能健康成长。

二、如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1. 抓好习惯养成关键期的体育教育

习惯的养成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体育课堂教学是习惯养成的主渠道, 要不断诱导学生良好行为动机的形成, 播下体育习惯的种子。利用理论课教学和每节课的开始、结束部分, 进行体育与健康的宣传, 使学生认识到习惯的养成对体育锻炼的重要。在学习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训练学生。在体育教学中, 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教师要采用一定的“教”的方式, 而这种方式例如“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教与指导是培养学生对体育学科兴趣和爱好的有利条件与因素。体育学科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的环境, 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欲望对促进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提高, 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2. 淡化体育课程评价的数据测量, 重视理性分析

如果单纯采用运动项目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体质, 必定对个矮体瘦的学生不公平, 打击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体育运动重在参与, 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身体练习, 能使学生机体承受科学强度的生理负荷, 促进身体健康。另外, 促进健康与调节情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海格尔教授提出的“笑”既是促进健康的一面, 也是体育课追求的目标。因为“笑”既可以说明学生对体育课的组织、身体练习的效果、各种运动愿望满足的满意程度等, 又可以衡量学生对教师设计的这节课的适应程度。另外, “笑”还可以消除精神紧张, 推迟疲劳出现。让体育课“笑”声常在, 就应对体育成绩进行理性分析。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 大部分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 相比之下, 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 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 同时, 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 学生就将在文化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样, 学生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 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逐渐把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3.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课外体育活动有别于体育教学, 其活动内容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欣赏、体育图片资料展览等。近些年来, 我们学校甚至开始尝试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形式, 受到了学生广泛的喜爱。这些活动的开展, 不仅可以活跃校园文化和营建体育文化氛围, 而且还可以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 从而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课余体育活动不拘一格, 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灵活多变,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独到的作用。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形式和方法来满足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此外, 学生体育特长的形成与保持也依赖于他们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不断强化、巩固和提高。课余体育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运用所学体育基本知识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因此, 课余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终身体育习惯一经形成, 体育活动就成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学生的健康成长, 体育的学习必不可少, 要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 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 生活中离不开体育, 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篇2

校园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所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共同创造美好校园环境是我们每个同学的责任。

什么叫习惯呢?所谓的“习惯”是指长期重复地做,并逐渐养成的不自觉行动。习惯的力量很大。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应从我们做起,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地乱扔垃圾,看到地上有果皮纸屑主动捡起„„„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恶”也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会使我们的校园变得丑陋、肮脏。我们还要制止其他同学不讲卫生的行为。这些让人不屑一顾的“小善”可以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让我们的校园更加干净整洁。我们每位同学都应该自觉地保护教室和卫生区的环境卫生,要坚持一些良好的习惯

同学们,校园是我们的家,让我们自觉维护校园环境。努力养成不乱扔废纸、不随地吐痰等良好习惯。同时把班级和卫生区的卫生认认真真做好,并且时时刻刻保持;做到有人检查和没人检查一样干净,一样整洁。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坚持不懈,我们的校园就会像花园一样一尘不染,空气清新,令人神清气爽

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篇3

一、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关注在里面。”目前,在同学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应付作文的同学身上,即便有些同学,作文功底煞是了得,但没有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他们的作文即使极有文采,依然脱不了胡编乱造的弊病,因此难以打动人,难以获得高分。我教学生写《母爱》,先是布置学生作业,到家里为妈妈做一件事,让他们亲身感受这份亲情,然后在课堂上回味这一过程,同学们饱含深情地叙述感人的情节。倾听的同学无不动容。可见,文章贵在真情,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才能使你写出的那些话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

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书写自己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尤其是初学学生必须遵从的。

二、养成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

常常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的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

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學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同学写作苦于无言,只好“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仓库里储存的素材多寡,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因此,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这样才不至于随读随忘,随见随忘。

三、养成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多修改的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持之以恒,写作习惯也就养成了。多思考,除了指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在写作时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没有思考就没有深邃隽永的文章。动笔之前,要思考选什么样的材料,定什么样的主题,以及对材料如何组织等等。最好养成列提纲、打草稿的习惯。

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法,文坛上流传着不少方家修改文章的故事。而修改又重在养成学生自改习作的习惯。大纲也要求学生养成“多写多改”的习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公认的事实。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从起始年级起,就应交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自改的习惯。“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有了良好的写作习惯,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能够得到不断提高。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篇4

一、树立榜样, 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在体育教学中一个动作反复强调多次所取得的效果可能远远比不上教师的亲身示范, 对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如果教师不热爱体育活动, 上课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平时也不注重体育锻炼, 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那么如何来教育学生,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呢?因此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教师必须要做好表率, 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首先, 热爱体育事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热爱教育事业。体育教师要热爱体育, 热爱教育工作, 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热爱学生, 与学生打成一片, 与学生一起展开自主学习, 与学生一起进行体育训练。

其次, 具有扎实的体育知识, 打铁还需自身硬。体育教师要具有扎实而宽广的体育知识, 要熟悉与了解各种体育项目, 能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这样才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才能以良好的教师形象来吸引学生、带动学生。

再次, 有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师要积极锻炼身体, 积极参与晨练等, 不论严寒酷暑都要坚持, 这样教师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 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 使学生耳闻目睹, 从而加强养成教育, 让学生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激发学生兴趣, 发挥兴趣的牵引作用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动力。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学生不感兴趣, 就会产生消极怠慢情绪, 就会把体育活动当做繁琐而劳累的任务, 这样不利于学生习惯的养成。相反如果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 那么就不会把这当做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一种乐趣, 就会产生正面的情感效应, 学生就会从内心产生认可, 这自然也就会发展成学生的一种自觉化的行为, 成为一种习惯。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如对于排球的垫球的训练, 我们可以组织多样的训练方式, 在学生个体间展开比赛, 看谁是最终的获胜者;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训练, 看哪个小组的达标率最高等。这些富有竞争性与合作性的活动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 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了运动的乐趣, 自然会坚持下去, 而逐渐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

三、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新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新课程提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的体育教学目标并不只是增强学生的体质,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 培养自学自练能力, 养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的教要让步于学生的学, 要以学生的学来决定教师的教, 要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我们可以通过适时指导来帮助学生在知识的系统性与动作的规律性间建立直接联系, 让学生在积极的练习中主动思考, 逐步将其内化, 从中悟出学习与训练的方法。这样的学习与活动给予了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学生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与选择权, 再也不是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学习与训练。这样的环节设计更符合高中生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能力, 更能激起学生学习与活动的动力, 发挥学生的体育潜能, 让学生真正掌握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方法, 这样也就掌握了体育的精髓, 从而为今后的自觉学习与锻炼打下基础。

四、发挥激励性评价的推动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的努力。”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运用激励性评价,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 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继续锻炼强烈意识, 形成长久稳定的学习动力, 长期坚持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是否达标为体育评价的唯一方式, 建立科学有效的多元评价体系, 关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全过程与全方面, 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敢于挑战, 勇攀高峰,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与推动作用, 以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 以更大的热情与动力参与到今后的体育活动中来, 在活动中养成习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 当学生灰心时帮助学生重拾信心, 让全体学生都可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关注、期望与期待, 强化学生的成就感与愉悦感, 推动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篇5

新舟镇龙坑小学彭章涛

内容摘要: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但教师们往往都只关注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却在极大程度上忽略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教师们知道造就学生成功的因素,却不知道寻找自己成功的条件。

关键词: 教育教师习惯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但教师们往往都只关注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却在极大程度上忽略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教师们知道造就学生成功的因素,却不知道寻找自己成功的条件。于是我们看到,大批现代教师虽然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却不能成为优秀教师。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良好的教育行为习惯。

很多时候,一名教师之所以不能成为名师、优秀教师,并非专业知识、课堂艺术等学术因素不优秀,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缺乏良好的习惯与教育细节的培养,教师就会裹足不前,正是这些忽视的习惯和细节,让教师失掉许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机会。

我校杨老师在走上教学岗位的头两年里,觉得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只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太单调了,久而久之,他觉得很无聊。但身边的同事却津津乐道,他很不解。于是向一些教师请教经验。老校长告诉他:一名教师在岗位上要记住一个“勤”字,平时要多学习、多研究教学方法,多关心教育事业发展动态,年轻漂亮的周老师说:“关于学术类书籍不能翻完就忘,里面有很多涉及教育前沿最新的内容。”„„从此,杨老师时时留心,处处留意,在教学之外,挤出时间研读了大量教育理论著作。嘿,功夫不负有心人!你看,他撰写的教学论文《抓养成教育从小事做起》,对当代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杨老师在成为教师之初没有一种良好工作习惯的自觉意识,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开始学习,逐渐向一名追求进步的教师转化。这就提醒了广大教师,在岗位之上,不是随便教教书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的,必须在做好自己教学工作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工作习惯。简单来说,教师的工作习惯就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生活方式,是教师在教育场合下形成的一种相对固定、相对一致的的教育行为方式。他如何面对学生、如何使用教材、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流程、如何处理和领导、同事的关系,这些事务之中都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方式。而当这种行为方式延伸到各种新的教育情境中、延续到各种教育环境中,就变成了一种习惯。而且,最重要的不是教师养成“哪种”习惯,而是要切切实实地保持这些习惯。

陶行知先生说过:“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确,教师如果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思想和意识,就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影响自己形象的细节,也不会成为一个学术型的优秀教师。

笔者认为,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养成良好的课堂教学习惯

教师工作的第一要务,是先要养成课堂教学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首要保证。

1、教师一定要有耐心。

无论是面对学生、面对教学工作、面对教学研究,还是学校的其他事务,教师都要有耐心。耐心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很多教育工作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完成的,很多事务具有重复性,而且有些枯燥,这都考验着教师的耐性。

我校陈老师在管理班级时,总是要求自己更加耐心一些,多听听学生们怎么说,这种习惯来自于一次教训。那次她正忙着布置手抄报工作,正好看到班里两个学生打架,她立刻把人带去办公室训斥了一顿,并责令每个人都要写检查,结果一个学生委屈地哭了。后来陈老师才知道,那个学生是单亲家庭,最讨厌别人拿这个开他玩笑,偏偏打架的另外一个学生故意在他面前嘲笑他,于是两个人由争执变成了打架。陈老师想到:自己处理事情太轻率了,虽然打架不对,但是没有耐心弄清情况就进行了“一刀切”的处罚,没有对两个人分别进行思想教育,这次教育工作有很大后遗症啊!于是,她在以后的工作中,总是尽量提醒自己,一定要耐心、细致。

耐心是教师对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认真负责的体现。无论是什么教学风格的教师,都应当保持具有耐心的良好习惯。

2、尊重学生,换位思考的习惯。

为人师者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以学生为对象进行教育实践。现代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学会站在学生立场上看问题,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

记得有一次,上课铃声响过很久了,我校有一位任课老师还在喋喋不休地训斥学生。十几分钟后,有个同学终于忍不住小声嘀咕了句:“老师,还上课吗?”„„对于这种情况,学校里老师们议论纷纷,不少老师说:“占用上课时间说班级事务,往往会引起学生反感,影响他们的听课情绪,而学生不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又会反过来令老师不满,继而又教训他们,从而形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恶性循环。”

二.学习的习惯

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外,自己用比学生更加努力的状态去继续学习,否则就会从教学队伍中落后,跟不上时代潮流。

1、阅读专业书籍,加强理论修养的习惯。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教师就必须加强自己的教育理论修养,无论喜欢与否,都要经常研读教学杂志,教育专业书籍,做到看得细,看得进去。这些专业书籍之中蕴藏着数不清的营养,教师要尽力汲取,作为进步的力量。

2、思考、质疑、反思的习惯。

教师的人生其实是一个不断思考、质疑、反思的过程,教师要思考如何备课、如何讲好课、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将教育理念用于实践,如何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勇于质疑传统、经典、原有的经验理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常有疑问,常有问题,才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所谓反思,指的是教师要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得意之笔是否还要补充,在一天工作结束之后反思自己的得与失。

3、多讲课、多听课的习惯。

同样一节课,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教育智慧;同一节课不同的教师处理的技巧也不同,教师要想进步就需要团结协作、互相取长补短,避免文人相轻传统观念。因此教师应当养成主动上公开课、多进行课堂实践、多听其他教师的课的习惯。

三.搞研究做学问的习惯

如果说教学是教师生涯的第一生命,那么教研则是教师的第二生命。教师要想进一步提升自身实力,就应当抓紧时间做研究,把教学成果转化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有人说自己无题可写,那是真的吗?实际上,只要教师处处留心,就会发现许多前人没有注意或是研究不完善的地方可以用来作一篇大文章。学校无小事、事事皆学问,身边的事、课堂上的事、听课备课中的事、批改作业的事、与学生交流的事都够成为课题。

如何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篇6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不良的习惯贻害无穷。多年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的计算发生错误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因素是属于学生不良的计算习惯方面造成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只有注重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愉快学习的氛围

1.开展计算竞赛活动。对于枯燥无味的计算,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之后,往往会随便应付,造成更多的计算错误。这时,适当开展一些计算竞赛活动,往往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计算的兴趣,达到提高计算准确率的目的。

2.热情鼓励学生,加强愉快学习的体验。 对于学生由于粗心出错,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切的希望,促其改正缺点。“琢玉在手,成玉在心。”只要我们用心钻研,勤于思考,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找准计算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乐学,愿学,会学,能学,就一定能使计算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慢慢你会发现计算教学其实也很美丽。如:教学一位数乘二位数的乘法这一内容时,新教材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景:小胖到超市买薯片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12罐一箱,每箱42元,小胖买了3箱,需要多少钱呢?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就能解决很多的生活问题,于是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更妙的是,这样的情景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42€?怎样计算呢?学生跃跃欲试,先算3个40罐的价钱,再算3个2罐的价钱,最后把两部分的钱合起来。

二、对比分析,反复练习,形成计算技能

1. 对于较为普遍或易混淆的计算问题,就要利用课堂最佳时间,通过典型错例的对比分析,使个别同学的教训转化为全班学生的共识,从而明晰学生的计算思维。如把2€?算成了6,或进位忘了加,或退位忘了减等等。因此在教学时不要一味要求学生算得快,而是首先要算得对,然后在正确的基础上再提出相应的速度要求,这样也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2. 对于学生易计算错误的计算题,要建立错题档案卡片,反复巩固练习,切实克服常犯的计算毛病,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计算中的错误有时也是因为学生计算马虎造成的。

3.每天的教学保证一定的计算量,使学生的计算能力由量变到质变,逐步形成计算技能,不断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为学生的数学成绩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

4.计算教学中的“说”和“写”是很重要的。说的方式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形式。在学生动笔以前一定要把算理算法说透。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写”是学生思维的“纸质化”。“写”是学生个体的行为,不需要其他人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提醒学生保持教室的安静,也就是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最佳的思考氛围,可以让学生把思维的结果真实的表述在纸上,同时提醒学生细心,沉着,注意书写的质量等等。

5.注重批改。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载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便于教学中“对症下药”,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也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学生在计算中由于看题目过快,有时会把数看错,如345看成354,有时会把运算符号看错,前后颠倒等,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看清楚题目中数的习惯,速度不要过快,要整体记忆,不要看一位写一位,写好后可以迅速与原数比照一下等等,从而减少误看而带来的计算错误。

6.检查和验算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检查和验算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和减、乘和除等之间的逆运算关系。但小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不能自觉坚持检查和验算,敷衍了事大概看看,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检查和验算。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检查和验算的方法(如逆运算、估算、再算一次等),监督他们养成检查的习惯,另外也可通过恰当的时机让检查出错误而获得好成绩的学生进行现身说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由于认真检查和验算所带来的成功,自觉养成主动检查的习惯。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篇7

一、何为体育锻炼习惯

要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从习惯的概念和体育锻炼谈起。所谓习惯:是指经过多次重复或联系而巩固下来并转变为主体需要的“行为方式”。与熟练技能紧密相连, 它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养成, 也可以在多次无意义重复中形成, 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行为方式。而体育锻炼: 是指人体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 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 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体育锻炼对参与的个体健康是有益的, 但是锻炼能够给个体的这些效益并不是凭空产生或通过一、二次的活动可以获得的, 它需要个体的亲自参与并加以坚持。因此体育锻炼只有成为习惯才能对人们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我们认为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 是指人们在不断的健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的、经常的、稳定的身体锻炼行为并构成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

长期以来, 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 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 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 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 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 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 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 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 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 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要科学地培养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 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 才能称得上是良好的锻炼习惯。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 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 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 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 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 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体育教师在教学和活动中, 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 了解人体的结构,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 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 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 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理论和实践课中传授。其次, 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 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 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四、培养学生对锻炼的兴趣、爱好是使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前提

兴趣, 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 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 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 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 一般来说, 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 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 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打起球来不觉得累, 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球类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 学生从“只知乱蹦乱跳到打球打出些门道”, 这个过程, 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 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五、培养学生由锻炼的他律———内化———自律的转变

1. 开始时运动量不要过大

这条建议也许是最有用的。我刚开始锻炼时, 每次都怀着雄心壮志, 觉得自己一定能做得更多更好。但是, 开始阶段如果做得太多的话可能会对你的整个锻炼计划带来不良的影响。当你第一次试着去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时, 你的身体也许还不能适应那个程度的压力。关键在这里: 最开始时每天锻炼20分钟, 并且不要做强度太大的运动。这并不困难吧? 甚至刚开始时你只需要锻炼10 ~ 15分钟。关键在于迈出第一步, 让你的身体逐渐适应每天锻炼, 然后慢慢的养成这个习惯。

2. 逐步加大运动量

一旦身体开始适应日常锻炼, 就可以慢慢地加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过至少在两周之后再试着这样做———因为身体需要这么久的调整时间。当20分钟的锻炼时间已经让你觉得很轻松时, 你就可以试着30、40分钟, 甚至逐渐的增加到1个小时。当做到这些之后你就可以逐渐地提高运动强度了———譬如跑得更快一些。不要试着同时加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3. 让锻炼变得快乐起来

如果把一个习惯和痛苦联系在了一起, 那么潜意识里你肯定想远离它。如果这个习惯能让你联想到快乐呢? 你当然会很乐意去做。这就是为什么在我刚开始锻炼的时候, 我总是把焦点放在锻炼的乐趣上。我一边慢跑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 呼吸早晨清新的空气, 日出时美丽的天空, 一个人的安静……这些都是我喜欢的。

4. 事先把运动装备准备好

在你养成一个习惯的过程中, 你遇到的障碍和阻力越小, 你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试着想一想, 大清早你睡的迷迷糊糊的, 想到锻炼之前还要一堆运动装备要整理, 你很可能一郁闷就继续睡下了……但是如果你之前就把运动服、运动鞋、手表、MP3等这些都已经摆放好, 随时可以开始锻炼, 也许事情会更顺利一些。

5. 各种锻炼项目穿插进行

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篇8

一、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一)转变教学理念

体育教师撤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丢弃“严师出高徒”的理念,平等地对待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提出恰当的教学目标和体育训练要求。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把学生看成正在成长中的人,包容他们的过失和错误,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鼓励他们自主创新、合作探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表扬和鼓励,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成功。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走进课堂每个环节的空间和时间,促使他们在实践中通过亲自经历,获得亲身感受。当学生对所有从事的课堂活动产生某种愿望和要求后,教师就应顺水推舟地点拨,帮助学生设计一种环境,让学生自主去感受、体验、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内化效应。即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乐趣,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责任,在改正错误中完善和提高认识。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观念,让学生多一些选择。教学中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器材和场地,独立地进行练习。在自主和独立的选择活动中,培养他们做课堂主人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让学生多一些自主的选择,多一点独立的思考。比如在进行投掷教学时,我提供了实心球、小沙包、纸飞机、降落伞等器材让学生自由选择,同时还提供了三个训练场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训练方式,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练习的器材和场地。体力强、力量大的学生,可选择实心球在一号场地上练习;体力弱、力量小的学生,可选择小沙包、纸飞机、降落伞等在二号场地上练习;喜欢投准的学生可选择在有目标设置的三号场地上练习。整个练习过程中,学生可自由变换器材和场地,也可以自由组合练习的伙伴。

选择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每变换一种器材,每交换一次场地,都会有新鲜感,都会产生新的兴趣和一种自由支配的激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成为课堂学习主人的意识和能力。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所有的锻炼都是有益的。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

过去,我们学校有的学生抓起器械就练,练完就走,似乎他们的时间很宝贵,一点都不能耽搁。其实,运动之前的热身是必不可少的。热身运动能拉伸肌肉、肌腱和关节,加快血液循环,为训练做好身体准备,避免在训练中受伤。

有的学生早晨起来脸也不洗,就穿着棉毛衫裤参加晨练,这种饿着肚子训练的方式是不科学的。经过一夜,胃已经空了,热量已经消耗完了,此时锻炼无异于开着一辆没有油的坦克,所以晨练前需稍微吃一点点东西。

有的学生认为锻炼的效果与锻炼的次数成正比,为了达到锻炼效果,特别是在体育中考前一段时间,他们会拼命地锻炼。其实,身体也需要“休息”,要想增强肌肉力量绝不可以心急,肌肉需要48小时来维护组织和提升力量。正确的做法是,每个肌肉群每周最多锻炼两次,一定要给它们充足的恢复时间。

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告诉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讲清不科学锻炼的危害,让学生通过锻炼能提高身体素质。

三、强化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

初中体育教学是一种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学习,除了学习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体育技能外,还有情感、意志、兴趣等心理因素的引导。体育课程的设计需要多样化,做到更加专业、更加易于学生接受,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育与其余学科相联系。因此,教师应让学生轻松地接受课程,慢慢吸引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由简单到复杂,从被动到主动,逐渐形成体育锻炼意识。

第一,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体育赛事,感受参与的乐趣,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之情。

教师可设计一些比赛,让学生体会运动带来的乐趣与满足,逐渐把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第二,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缺乏必要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在练习中机械重复、死搬硬套,不能判别自己的错误,甚至可能由于一再重复导致技术的错误定型,长此以往就会挫伤自我锻炼的积极性。

第三,培养学生自我辅导能力。

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在可能的情况下,努力让他们自己选择练习方法和小组合作对象。在完成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及质量上,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尽可能地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亲自体验,从自己信任的同学中学到好的方法与经验。

第四,告诫学生锻炼身体的目的是增强体质,具有强健的体格将来才能建设强大的祖国。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篇9

一、转变观念, 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 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其实不然, 如果没有端正锻炼态度, 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 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 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因此, 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1.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 不仅会影响到锻炼效果, 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 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 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 以及体育爱好者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其次, 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 此外,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 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 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只有经过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 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 制定严密的、科学的目标, 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

3. 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

应与端正态度, 激发兴趣相结合, 锻炼态度端正, 参与锻炼兴趣浓, 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 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 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 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 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

2. 促进学生形成自律性。

学生是锻炼的主体, 体育教师不但在课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 而且要帮助学生制定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 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 踏踏实实, 从点滴做起。不断提高学生积极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 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篇10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锻炼习惯,培养

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健康、体质强健,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使得学生具有奋发向上、执着追求目标的毅力,良好稳定的情绪,以及乐观豁达的胸怀。只有身心健康,学生才能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是每一位中学体育教师必须实现的教学目标之一。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能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的健康观,并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自主愉快地进行体育锻炼,是养成良好锻炼习惯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中学生要想获得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必须很好地参加体育锻炼。

一、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些体育教师认为,上体育课时只要让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就足够了。通过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如果对体育没有浓厚的兴趣,根本不可能自主地锻炼身体,更不要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体育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提起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名人爱好体育锻炼的事例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如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自编了一套模仿鹅掌划水动作的徒手体操———“鹅掌戏”,并用它来锻炼身体。此外,他还经常把一块砖头压在笔顶端,悬臂书写。久练之后,腕、指、臂力量大增,书写时运笔自如,其笔法清新飘逸,落笔有神,力透纸背,最终练成了著名的书法。又如居里夫人有一句名言:“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尽管工作很忙,但她从不忘锻炼身体。散步、郊游、骑自行车、钓鱼、游泳、登山、滑冰和滑雪等都是她经常进行的体育活动,甚至她的蜜月旅行都是骑自行车进行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访当地的长寿老人和一些长期坚持锻炼身体和不锻炼身体的人群,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兴趣。曾经有一个学生刚开始时不愿意锻炼身体,他认为只要吃好睡好就能有健康的身体。我耐心地给他列举了居里夫人等名人坚持锻炼身体的例子,以及周围人群中的实例,使他改变了观点,不但积极锻炼身体,而且积极带动其他同学一起锻炼。

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是指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并把它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

1.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

并不是所有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如果方法不当,就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所以,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等,让学生清楚身体哪些部位容易受伤,如何合理锻炼,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初中生的骨骼富有弹性,不易折断,但是容易弯曲变形。根据这些特点,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姿势要正确,以免导致骨骼畸形。另外,要注意身体的全面锻炼,避免一侧肢体或局部用力过多,造成肢体发展不均衡。肌肉发展的速度也具有不平衡性,大块肌肉发育比小块肌肉快,躯干肌肉比四肢肌肉发育快,上肢肌肉发育比下肢肌肉发育快。在体育锻炼中,初中生宜进行柔韧性、弹跳力的练习。初中生的心血管系统能够承担一定量的体育锻炼,但是运动负荷不宜过大,时间也不宜过长。初中生的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还不够均衡,兴奋过程占优势,易扩散,因而容易学会动作,但也容易出现多余动作;动作的准确性差,协调性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够持久。在体育锻炼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内容,通过各种有趣的体育活动、游戏和比赛,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更全面有效地锻炼身体。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素质等,提出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比如:长期生病、体质差的学生可以采取慢跑的方式锻炼,体质较好的学生可以用长跑方式;女生在经期要降低锻炼强度。

2. 进行良好的锻炼习惯的训练

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心理特征、教学的需要和可能,制定严密、科学、可行的计划,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还要经常监督检查学生的锻炼情况,使学生持之以恒,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3. 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

在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主愉快地锻炼,而不是被迫锻炼。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锻炼态度端正了,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厚了,必然加快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养成。

三、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形成自律性

1. 充分发主导作用

教师要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作用,要做到模范讲解,规范地做出示范动作,并且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以此来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我自己多年坚持晨跑,给学生做出了榜样。

2. 监督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教师先带领学生一起锻炼,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让学生逐渐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并且持之以恒。有很多学生在我的带动下从不锻炼开始锻炼,并且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树立现代的健康观

健康是人生共同的愿望,长寿是人们普遍的追求,健康长寿乃是人类一直的目标。人们只有在日常学习、劳动、工作和生活中,坚持身体锻炼,加强心理修养,才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究竟怎样才算是健康?有人认为没有疾病、能吃能睡就是健康,也有人认为健康就是人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有劳动效能。真正的健康应该指身体没有疾病,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有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现代健康观。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是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我经过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必须培养学生对锻炼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健康观,如此才能实现体育教学大纲培养身心健康、心理健康的新一代中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系列)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

[2]夏思永, 叶毅.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浅谈良好习惯的养成 篇11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习的重要前提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懂得: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正常学习的重要条件,而且会影响到品德和人格的发展。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轻松愉快地学习。比如:在一次期中考试后,成绩经常第一的同学却考到了15名,她垂头丧气,甚至不敢正眼看我。于是我利用课间给她讲了《一定要争气》和《爬天都峰》的故事,告诉她要从小养成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独立自主的好品格。后来她振作精神,努力学习,成绩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名列第一。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学习的前提。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学生是充满生机的人,总喜欢提出许多奇怪的问题。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和家长一定要配合,使他们在学习中表现自己的能动性、独特的个性。有一天下课,几个学生问我:天空为什么会出现闪电?为什么有的东西摩擦后会带电,有的不带电呢?为什么有时衣服会冒火星?我让学生大胆尝试,自己动手、动脑找答案。有的学生查资料,有的学生查电脑,答案找到了,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然后我再同他们进行交流,使他们巩固了知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智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真可谓一举三得。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经说过:“如果按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如果学生面临学习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如果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以便掌握,如果掌握规定明确的标准,那么,所有的学生事实上都能学得很好。”围绕布鲁姆这一理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1.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如边学边复习,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和知识。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自觉性。在学习《观潮》一文时,先让学生看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3.做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更贴近生活。4.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相信自己能做好。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也会随着增长。

四、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能力提高了就能学以致用,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如童话、散文、小说,读书不要一目十行,要细嚼慢咽,悟出书中的道理,读完后要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知识增长了,写作水平也会明显提高。

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 篇12

看看班级同学的学习情况就更清楚了, 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就用“嗯嗯”两声含糊带过, 全班找不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查阅工具书的习惯没养成。作业写一半漏一半, 很多同学一个答案:自主、独立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没养成。听老师讲课和同学发言, 书本上干干净净, 不留一点痕迹:随手做笔记的习惯没养成。一篇课文读一两遍就算学过, 浮光掠影:熟读成诵的习惯没养成。书写随意, 字迹潦草, 笔画模糊, 难以辨认:规范书写、文面整洁美观的习惯没养成……

其实一个人自觉养成某种好习惯并非易事, 有时不“强迫”一下, 恐怕难以形成“条件反射”。我在具体实践中就采取了另类措施———“强迫”, 我发现原来“强扭的瓜”也甜。

一.培养学生经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字典, 它是一个无声的小老师。但我发现班里大多数学生认为整天带着它是个很大的负担, 每每碰到一些“拦路虎”, 他们只好干瞪眼、瞎着急、胡乱读。

有一次, 我真的动怒了, 采取了“杀鸡儆猴、痛打落水狗”的狠招, 即不带字典者一律罚抄课文。此招果然灵验, 学生们一时被我吓住了。第二天检查时, 结果令我感到十分满意。但好景不长, 总有个别学生不长记性, 我于是严格按规矩办事, 学生不敢再偷懒耍滑了。为了让学生们把这种好习惯长期坚持下去, 预习课文时, 我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字音, 读通课文;讲读课文时, 遇到重点词、多义词、不理解的词, 我也有意识地让学生翻阅字典、词典来解决;作业练习中也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来完成。这样, 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 就经常得到了字典这位不会说的“老师”的帮助, 尝到了使用工具书的甜头, 自然地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有的学生作业习惯很差, 每次检查作业时, 总有不完成作业的“老大难”。为了纠正这种恶习, 我采取了“一网打尽、各个击破”的策略, 专门把班里那几个有名的“大懒虫”“请”进了我的办公室, 责令其现场保质保量地完成。在这种“严盯死守”下, 这帮小家伙个个吓得都把作业写完了。后来, 再有随便不完成作业的, 一律请进“班房”, 享受我的“特殊优待”。久而久之, 到我那儿写作业的人不再成群结队, 反而越来越少了。班级有个学生叫孙晓风, 经过我仔细观察发现她写作业时喜欢玩笔, 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我就陪她写作业, 一看到她有小动作就及时提醒。我又发现她的字写得很工整, 就在班级公开表扬她, 很少被表扬的她又害羞又激动。尝到了被表扬的甜头, 从那以后她都能积极主动完成作业。

三.培养学生勤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勤读课文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好习惯, 但个别后进生总是不用心背, 有时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得不成样子。有一次, 我布置了读课文的任务, 而且明确要求家长配合、监督签字。结果第二天早上检查时, 发现几个学生读不好课文, 更没有家长签字。看来不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 根本压不住这股歪风邪气。你不是不读嘛, 我就采取“故意找茬、相互竞争”的策略, 即要求那些不认真读书的学生, 只要一下课, 就必须拿着课本迅速来办公室报到, 轮番读背后再进行一对一的“PK”, 每组的优胜者再进行“PK”, 直到我满意才可“PASS”。否则, 你就得跑来跑去的, 整天不得安宁。“PK”胜利的同学沾沾自喜, “PK”输了的同学暗中卯足了劲。自从用了这一招, 班级一些落后生也能说出一些自己在书中看来的妙词佳句。看到了没, 这就是被强迫出来的“良好效果”。

四.培养学生规范书写、文面整洁美观的习惯

练好钢笔字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有的学生能自觉临摹字帖,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有的学生以“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的姿态应付差使。后来, 班里明显出现了“书写两极分化”的现象。为了弥补这一差距, 让落后生生也能写出一手漂亮的钢笔字, 我采取了“魔鬼训练、日积月累”的策略, 即专门为他们成立了“书法小组”, 要求每天放学后, 必须认真临摹一张字帖再回家。我会亲自坐阵监督指导。此举一出, 的确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从前那种乱涂乱画的现象没有了, 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书面, 规范的字形。我班的学生书法有了整体性的提高, 在学校举行的钢笔字书法比赛中, 我班获奖者最多。看着自己的学生登上领奖台, 我的心里也是甜滋滋的。

上一篇:发展伦理下一篇:宗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