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精选12篇)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篇1
学生良好的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 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生一旦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 那就为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一、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当代社会,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期望高了, 他们渴望子女成才。因此, 他们开始关心、注重孩子的学习, 以为孩子学习好, 将来能升上重点中学, 考上高等院校, 自然就会有出路, 但他们却忽略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殊不知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孩子的学习习惯差, 最后结果必然会导致孩子学习成绩差。实际上, 凡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 大多是由于无心上学、不守纪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
绝大部分学生, 都在学习习惯上存在着不足。他们不会独立思考, 不能自主阅读, 对待作业抱以应付的态度,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用心去做。长此以往, 将不利于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所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势在必行。
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育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 便会终身受益不尽, 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 是一种经常起作用的积极因素。
儿童时期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 应及早培养。那种认为树大自然直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一棵带有枝丫、枝叉弯弯曲曲的小树, 长大是成不了大才的。学生要学会学习, 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提高学习成绩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 低年级则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作为担负“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 应把握好这一关键期, 让学生养成一系列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语文学科中的习惯培养
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也是学生对语文课文感受、品味、领悟的最重要的手段, 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要读好书, 首先要有正确的读书姿势。在教学中发现, 有的学生捧书读时眼睛不是离书本太近就是太远, 因此, 教师要常常提醒学生应该双手捧书, 书本稳稳拿在手中, 还要稍稍往外斜。更要牢记:“眼离书本一尺远”。姿势摆好了, 学生读书的精神也就来了。
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即“三读”:初读课文, 读准生字字音;再读课文, 读准词语、读通句子;三读课文, 读懂内容, 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 并能提出质疑。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 注意力容易分散, 故不能专心持久地听老师讲解、同学的发言, 这样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久而久之, 也会使学生养成不认真听课的坏习惯。苏联心理学家西。索洛维契克说过:“要想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 我们还是从一年级就学会做简单的事情开始吧:身体坐正, 振作起来, 做好听课准备, 这样, 学生就会非常容易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讲解上。”确实, 教师只有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习习惯的具体措施
1. 明确目的, 正确引导。 为了让学生知道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作用, 教师要经常利用班会, 给学生讲中外名人和科学家的故事, 让他们明白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重要条件, 使他们明白道理、知道利弊, 教师要耐心引导, 启发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自觉性。
2. 激发兴趣, 转变观念。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兴趣存在于学习动机中, 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学生愿做什么, 几乎全凭兴趣左右。所以,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慢慢地转变不爱学习、不积极学习的消极观念。
3. 率先垂范, 以身作则。 儿童善于观察、模仿, 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所以教育者要以身作则, 起好模范带头作用。要学生做到的事情, 自己首先应该做到。比如在要求学生写好字时, 教师首先要认真、端正地板书。因为, 此时无声胜有声, 端正的板书肯定会在潜移默化中指导着学生的字迹。“不动笔墨不读书”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这也需要教师自己先动笔, 做好示范, 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 才有可能养成动笔的习惯。
4. 奖赛并行, 相辅相成。 低年级学生的特征是荣誉感强。因此, 在班中引入奖励、竞赛机制, 会更好地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我在班中开辟了多个比赛项目, 如, “积极发言奖”、“优秀作业奖”等等。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篇2
1.多加训练。单靠书本说教不行,需经长期严格训练。习惯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2.认真评比。对学生的习惯行为要给予及时的评价。要做到七结合:行为考试和书面答卷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平时和期末相互结合;班主任和科任相结合;自我评估和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和学生相结合。
3.友好竞争。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诸如尊师、友爱、遵纪、劳动、学习、作业等竞赛活动。
4.正确指导。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具体指导,如怎样扫地、怎样擦玻璃等等。
5.以身作则。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一种隐藏的教育。凡是要求孩子做的,教师、家长也要做到。
6.奖罚分明。这也是形成习惯的后盾。必要的惩罚也是应该的。凡有制度和规定,都要经过孩子讨论、认同。
7.窗明几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教室、走廊地面发光见影,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痰或乱扔纸悄。
8.认真疏导。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实践体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篇3
一、熟诵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对照守则加强良好习惯的指导
任何好的习惯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在开学之初就要组织学生们制定行为准则和约束机制,把习惯行为教育培养抓紧、抓好、抓细、抓实、抓小、抓早。利用低年级新生优势,严格要求,强化训练。养成教育是非常复杂的教育,不仅涉及到每个学生个人,还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由于社会情况非常复杂,客观环境千变万化,学生的心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家庭状况等也千差万别,所以,养成教育的方法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注意引导疏通、正面说明。不仅要让他们明理,而且要重在导行,引导学生从尊师爱幼、乐于助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勤俭节约等做起,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做人,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强化学生良好习惯养成
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将道德教育与现实教育结合起来。如要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可以开展“记住父母的生日”、“今天我当家”、“感恩教育”等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跟着父母做家务,既体验了生活,又体会到做父母的艰辛,培养了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使他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达到道德品质上去追高尚,让父母放心;在生活上,学会自主,让父母少操心;在学习上刻苦努力,让父母称心。这样将孝敬父母也教育落实到具体活动之中,既加强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又增强了道德的针对性,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树立典型,运用榜样示范
小学生具有善于模仿、可塑性强、善于幻想、主动活泼、追求高尚道德的特点。我们应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让真、善、美在他们心中牢牢扎根。
四、自强不息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上
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教师要想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就必须在人格塑造上勇于履行“以身正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教师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这无声的语言,是最有说服力的,将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五、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作用
要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单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对教育子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尽量做到言行举止不“出格”。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并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同步性。
六、认真修订三风一训,把学校精神贯彻到日常活动中
学校要将学校校训、培养目标、中学生行为规范等内容写在宣传栏上,时时警示学生;组建校园广播站,开辟校园红领巾广播,学生生活,好人好事等播音,使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激和熏陶,使学生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监督和约束。利用团队活动、周会、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题演讲会、讨论会、辩论会,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加大自我教育力度,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还可以利用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晨会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说理教育,使学生行为习惯始终不脱离学校要求。在早操、课间操上找到突破口,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
我相信,只要我们多方努力,采取各种手段为学生行为习惯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让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多次重复的机会,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定可以养成。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篇4
记得我刚工作时, 接一年级的语文及班主任, 最让我头疼的就是班级的卫生工作。由于学生年龄小, 加上在家里娇生惯养, 不是家里的“公主”就是“少爷”, 大多数同学在家里根本没动过笤帚不说, 自己的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包, 更不用说在班里做值日了。由于这种情况, 我只能每天早到校带领班里几个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搞教室的卫生。更要命的是, 你的劳动成果几乎没人珍惜, 每节课下来, 教室里纸铺了一地。起初, 我非常生气, 严厉地批评、苦口婆心地说教, 但发现收效甚微, 好多学生不但没有改正自己的缺点, 反而增加了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当老师眼瞅着时, 他才会把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当老师离开时, 纸又扔了一地, 好像和老师对着干。该怎么办呢?常言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鱼。忽然我眼前一亮, 我们为什不变废为宝呢?我立马叫来班干部, 经过讨论, 想出了带领班里同学捡垃圾的办法, 并制定了我们班的卫生公约。为了让同学们很好地遵守公约,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我分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 确立班级的卫生目标。争取使班上的每个同学不乱扔垃圾, 见到垃圾能自觉捡起来, 并放到指定的位置, 使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决定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我们在教室后面放了三个大纸箱子, 一个里面放废纸;一个里面放饮料瓶;另外一个放其它的垃圾。在班会课上, 我把卫生公约公布了, 并贴在了教室醒目的地方。班委会成员把每一位学生的卫生习惯记录下来。
第二, 初始目标阶段。经过两周的时间, 我和班委会成员汇总出了在这两周卫生保持得好、捡垃圾次数多并能按规定放置的10名同学, 作为“环境小卫士”。把这两周捡的垃圾卖掉, 添了点自己的钱, 给这10位同学买了奖品。当10位“环境小卫士”接到奖品的那一刻, 我看到他们是那么自豪, 其余同学是那么羡慕。他们不再觉得捡垃圾是丢人的事。
第三, 目标的形成阶段。从此, 同学们看到保护环境和学习一样, 只要在这方面做得好, 同样是好样的。所以全班同学都行动起来了。当你走进教室, 明显地感觉教室干净多了。看来现在状况不错, 我感到很高兴。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告诉同学们,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 优美的学习环境要靠我们大家共同来创造, 所以不光要搞好本班教室的卫生, 更要保持整个校园的干净, 所以希望同学也能捡起校园的垃圾。又过了一段时间, 我对既能保持教室干净又能在外面捡垃圾的次数多的同学, 利用卖垃圾的钱买了奖品, 发了“环境小卫士”奖。这样, 全班大多数同学能保持自己脚下干净, 班里百分之五十的同学能做到看见垃圾就捡, 并能放在指定位置。学期结束了, 班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养成了较良好的卫生习惯。我深深地感觉到选择恰当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最后, 目标的升华、深化阶段。同学们虽然在行动上有一定的进步, 但还不够, 更要让他们在思想上有深刻的认识。我结合所学文章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如在教学一年级语文《纪念》《特别的作业》, 教学二年级语文《植树的季节》《杨树之歌》《一片树叶》;教学三年级语文《一只小鸟》《失踪的森林王国》等文章时都渗透了环保教育, 作为小学生, 他们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保护环境方面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同学们在环保方面不但有行动, 而且在思想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在2008年为灾情献爱心捐款活动中, 我班同学把卖垃圾所得的20元钱捐了出去;2009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后, 我班又把卖垃圾所得的36元钱捐了出去。钱虽少, 但这是全班同学亲手挣的钱。在这两次活动中, 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以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 为别人奉献爱心是最大的幸福。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案例 篇5
广宗县件只中学 胡艳巧
由于学校的安排,今年我担任了七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由于学生年龄小,各项行为规范都在养成期,就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我们一定要重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现在,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越来越重视人们的养成教育。比如,我们走在公园里、漫步在广场上,经常见到这样的标语牌:“爱护花草树木”、“请勿践踏草坪”、“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目的是培养人们爱护公物、讲究卫生的好习惯,提高全民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大家知道,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质量。因此,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这个工作做好了,学生的素质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不也就提高了吗?看来,我们的工作很重要,关系到孩子的明天,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行为习惯的培养真是重中之重呀!因此,开学后,我把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
首先,培养学生好习惯,持之以恒是关键。中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只要你肯花工夫,肯下力气,就能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如果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生又能怎样呢?就拿我班的贺龙康来说吧,他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子,上课时,他总是走神,下座位。写起作业来也非常马虎,一切全凭兴趣,下课时,喜欢跟同学打闹,经常有人来告状,而且卫生习惯也很差。他的所作所为与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学校的课堂常规和各项制度都格格不入。我经常与家长联系,也无济于事。针对他的这些不良习惯,我没有对他失望,更没有放弃他。而是耐下心来,尝试和他交朋友。把他的座位挪到讲台旁边,让他和我更近距离地接触,另外,课堂上,我对他总是多提问,多提醒,多表扬,少批评。下课了,跟他谈心,并且和他约定只要他在半天内把身上保持清洁,我就在下午或者第二天的晨会课上表扬他。尽管他很调皮,但他毕竟是个孩子,心灵还是很纯洁的。这样坚持下来,龙康的一些坏习惯改了不少,逐渐往好的方面发展,成绩也逐步有了提高。是啊,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他们自制力差,常常不由自主地会违反学校和班级的各种规定。在教育过程中,他们易忘记,反复错,如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不但好习惯没养成,还添了一身坏毛病。所以,我们要耐下心来,不怕麻烦,时时讲,处处讲。以情促行,持之以恒,学生一定能习惯成自然的。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教师要善于当好医生。新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是多重角色的职业。是演员,又是服务员;是长辈,又是朋友;是学生,又是老师。然而,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我觉得教师更应该像医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症状”,把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医生”的作用,对症下药,治病救人。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自信,我采取了“红色留言”的办法,效果不错。“红色留言”就是批改作业时,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学生留言,与学生无声地对话,激励学生。我班吴建宝同学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吴建宝是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一看长相就知道是以个小淘气,作业总是乱糟糟的不成型。怎么办呢?我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一次家访,通过与家长交流了解了不少情况,他看到我来他家表现得非常高兴,我便找他谈心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老师相信你能按时完成作业的。”此后,我便特意留心他的变化,每次作业,我都在他的作业后面或多或少地写上几句,如“今天你能认真完成作业了!”,““看,你的进步真大,老师真为你高兴!”“瞧,你多棒,现在的你不但能认真完成作业,而且还写得那么好!”“老师特别爱看你的作业,你知道为什么吗?”“你棒极了!老师祝贺你的进步!”等等,一次又一次无声的对话极大的调动了他的积极性,使他增强了自信,唤起了上进。现在,他的字有了可喜的进步。此外,我班的李伟亮、武琳迪等人也都在“红色留言””的帮助下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培养一个好的习惯很不容易,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力,老师也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纠正一个不良习惯更是难上加难。有关专家指出,一个人几天养成的不良习惯,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彻底改掉。的确,他们是刚入中学的孩子,但天真活泼、聪明可爱,在他们身上,不良习惯仍随处可见。如:上课时随便讲话,东张西望;随便下座位,随手扔纸片;乱放学具,作业拖拉等等。这些不良习惯一旦形成,纠正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很多时间也在纠正不良习惯。既要塑造他们,又要改造他们,既要做好“园丁”,又要做好 “医生”。
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策略 篇6
养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A-0109-02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在完成练习时出错的原因很大一方面在于审题不够细心、认真、到位。此外,有的学生在练习时把阅题与析题分两步走,看归看、想归想,读到问题时才想着重新审题寻找所需的条件,思考解题的方法,因此在解题速度上比较慢。审题是解题的首要步骤,要提高学生解题效率,我们就要重视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边读边思中理解题目的意思,理清解题的脉络。
一、变看为读,边读边画,弄清题意
在平时的练习中,很多学生往往一拿到题目,快速浏览一遍(有的可能连题目都没读完),然后就根据印象快速做出判断,起笔答题。这样一来,很可能由于对题目中的关键词句没弄明白而导致对其中的数量关系理解不到位,另一方面可能忽视了编者故意设下的陷井如单位不一致、具体量当分率等而造成解法上的错误。因此,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审题时要默读题目,并边读边用线划出关键的字、词、句,把该注意的、易错的地方如“单位不一致的”“无盖的”等关键字眼用圈圈起来。读和看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默读需要学生一字一句的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对题目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对题中所设的一些小陷阱也能有所察觉,从而在解题时就可以避免由于审题不到位而造成不必要的失误。如有这样一组题:
(1)一根竹杆,露出水面的部分为2.4米,没入水中的比露出水面的多米,这根竹杆有多长?
(2)一根竹杆,露出水面的部分2.4米,没入水中的比露出水面的多,这根竹杆有多长?
这两题一字之差,但解法完全不同。如果学生在解题时,没有一字不漏地默读下去,很可能就会把第1题当成第2题来解答,特别是在刚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时候。因此,教会学生怎么准确读题是提高审题效率的第一步。
二、阅中有思,由此及彼,理清脉络
提高学生的审题效率,除了要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阅题习惯,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边读边思,由此及彼,边读边进行句与式、量与量、已知与未知间的联想,在联想中弄清其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在读题后就能快速理清解题的脉络,提高解题的效率。
(一)句与式的联想
到了高年级,随着知识的拓展和深入,特别是小数、分数、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出现,有的学生对其中一些需逆向思考的题目较难把握其中的数量关系,乘的做成除的,加的做成减的。这时教师如果能及时引导学生抓住题中的关键句进行分析,并把它转化成相应的等量关系式,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如:
“儿童商场十月份营业额比九月份增长,十月份的营业额是150万元,九月份营业额是多少万元?”一拿到这道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心里可能开始纠结了,到底是用乘还是除呢?括号里是(1+)还是(1-)呢?这时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试着画图来分析,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将其中的关键句“十月份营业额比九月份增长”转化成一个等量关系式“十月份营业额=九月份营业额×(1+)”。根据这个关系式,学生很快就可以得出题目的解法。
(二)量与量的推理
解决问题离不开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一些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如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另一方面在分析题意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量与量间的联想。如看到“一种洗衣机降价15%”,要联想到现价是原价的85%,或如学生在读到“电影院原有座位32排,每排38座”时脑子里能立马想到这两个条件放在一起只能用乘法计算,求出总的位置数。
(三)题意情境的再现
数学讲究的就是实际问题的解决,但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题中所讲的内容,那么在考虑解题方案的时候就可能有失偏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题意适时再现当时的问题情境,从而快速找到准确的解题方案。例如:一种饮料大瓶2升,卖6元,小瓶250毫升,卖1元。节日期间开展买一(大)送一(小)活动,李叔叔要买13.5升这种饮料,只须花多少钱?有的同学在读完题后并不能一下子找到解题的方案,这时如果引导学生在脑海里再现一下熟悉的商场买一(大)送一(小)的情境——一瓶大瓶的饮料绑着一瓶小瓶的饮料,即只要付一瓶大瓶饮料的钱6元就可买到(2+0.25)升的饮料了,这时对只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学生都已知道该如何解答了。
三、讲中有练,循序渐进,形成习惯
要让学生在审题时能熟练地做到“边阅边思边联想,读完题目解法也就有了”,教师必须通过各种专项练习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让学生在阅题时看到类似的条件就能形成正确的条件反射,作出正确的判断。
如在学生一开始接触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时候,笔者就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看到诸如“甲是乙的或甲比乙多”类型的关键句就能直接联想到相应的等量关系式:甲=乙×或甲=乙×(1+),这样,在后面的分数除法学习中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再如在这个版块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知的一个比或一个分数展开联想,如由“男生是女生的”或“男女生的比是3∶2”联想到相关内容。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遇到类似简单的问题时都能轻车熟路,遇到复杂的变式题也能较好地进行分析。如:修路队在修一条路,修了3天,已修和未修的比是2∶3,这时如果再修100米就完成一半的任务,这条路共有多少米?这是一道相对较难的题目,但如果在审题时,学生读到“已修和未修的比是2∶3”就能马上联想到已修了全长的,这道题就不难了。
教师还可结合学生平时易做错的题目类型组织训练,如没统一单位就开始计算或没审好条件而把无盖的水桶表面积求成6个面或把具体的量当成分率来计算等类似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相关的变式题,引导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让他们在对比中、在错例分析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总而言之,学会审题是准确高效解题的关键,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的重视,从细处入手并持之以恒,有效促进读、思、解的紧密结合。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篇7
一、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
俗话说:“良好的习惯, 让人受益终生, 不良的习惯, 则贻害无穷。”如何使学生明白这一点呢? (1) 经常引导学生读、讲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收获成功的事例, 以此感染学生, 让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 (2) 借助身边的同学的事例, 再次让学生受到启发教育, 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有所认识:良好习惯的养成对自己的发展的确很重要, 从而愿意自觉去养成良好的习惯。
名人离学生的生活远, 或许当时听后有所感动, 可过后随着时间的流逝, 渐渐会淡忘。这时借助身边的同学的事例, 对学生加以教育, 引导学生向身边的人学习。如有位女生, 她不论在学习习惯上还是在生活习惯上, 行为习惯上等都有良好的习惯, 她的事例最具说服力。于是就请她给同学们讲她是怎样养成这些好习惯的。由于是身边的人, 接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听后触动大。在后来的日子里, 学生作业整洁的人变多了, 不交作业的人少了;自觉学习的人多了, 打闹的人少了;自觉做好事的人多了, 偷懒的人少了。
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当学生有了自觉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后, 就开始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等着手, 采用各种方式加以培养。
(1) 明确自我培养目标, 加以培养。为了使学生能自觉养成好习惯, 取得一定的实效,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一个容易达到的目标。比如劳动卫生上:自觉养成劳动的习惯, 做到打扫时干净整洁。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和老师的目标范围制定自己的月目标范围去实践。在实践时我及时加以指导督促, 同时取得家长的帮助, 监督。这样双管齐下, 学生的良好习惯就逐渐养成。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篇8
一、习惯越早抓起越好
学生年龄小时, 习惯既容易建立, 也容易巩固, 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 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 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 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 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 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 可往往是改了又犯, 犯了又改, 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 才能彻底改掉。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多玩, 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是极其错误的, 所以从小学一年级, 甚至幼儿园起, 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 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二、兴趣、训练促习惯养成
抓学生不良习惯的转化、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 无论对学生, 还是对老师来说, 都是一个艰苦甚至是痛苦的过程。我的做法是:反复训练、严格把关、激发兴趣、养成习惯, 在对学生进行排队出操训练时, 我要求学生集合站队做到“快、静、齐”, 听到口令, 老师数三下, “声落、动止、队形成”。慢了, 解散重做, 做好了表扬, 反复训练, 直到达到要求, 形成习惯为止。
三、循序渐进, 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 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 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 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 循序渐进, 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 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 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 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 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习水平的提高, 知识的不断更新, 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 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 如阅读习惯, 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 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也是极其有害的。
四、竞赛活动巩固良好习惯
纠正不良习惯, 形成良好习惯, 需要不断的巩固训练, 需要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上进心。为此, 我与学生开展多种比赛活动。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我班存在的问题, 然后讨论从哪些方面来开展比赛活动, 最后制定出评比方案和一系列评比要求。我在黑板下的瓷砖上开辟出了“比、追、赶、超”争夺红星的竞赛活动栏目, 给每个学生剪了一颗淡蓝色的大星, 比一比谁的大星里的小红星最多, 谁的淡蓝色星变得最红。按照制定出的比赛要求, 设立了“天天奖, 周周奖, 月月奖, 大总奖, ”每天从早读就开始评, 评出”早读之星“, 上课评出“纪律之星”“爱动脑之星”等等;然后周末数数谁的红星多, 评出本周之星, 到月底的时候, 再数数这个月谁的红星最多, 评出“本月之星”, 并发给他们奖品;到了期末按照红星的累计数量评出“十佳之星”, 在此基础上评出“三好”生。通过这样的争夺红星竞赛活动, 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得到了及时提醒、督促, 逐渐形成行为迁移, 养成良好习惯。
五、严格要求, 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 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 并且对学生来说, 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 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 也易消退, 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 直至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 而应结合教学实际, 精心备课, 细心指导, 反复训练, 认真检查, 严格督促, 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中, 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 教师与家长之间, 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 步调一致, 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 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六、树立榜样, 启发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 所以设身处地, 树立榜样, 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就是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 作业工整, 遵守纪律的学生, 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 形成习惯, 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 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 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 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 做好学生的表率, 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 勤奋好学, 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 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 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影响, 从而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家校联系促习惯养成
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离不开教师, 也离不开家长。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 不仅沟通信息还增进了情感的交流。我班学生明明, 学习上依赖性很强, 一遇到做作业, 他总是愣在那里, 等着老师去教他。我发现这一现象后, 一方面与他父母取得联系, 了解该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 原来该生做作业, 每天都由父母陪着他做, 已经形成了习惯。我就与家长讲这样做对孩子的危害性, 要求他们培养孩子独立作业的习惯, 等作业做完了再检查, 作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我找他谈心, 让他明白作业是自己的事, 一定要自己完成。经过家长的配合, 现在他终于会自己作业了, 一般会做的题目他都独立完成, 实在不会做的也会问老师了。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篇9
一、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情景是为教学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来唤起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我在创设问题情景, 提供诱因, 把学生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变为真正的正在“活动”的, 实实在在的需求, 并不断唤起求知欲, 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进行数学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例如, 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 我一上课就说:这节课我们先来做猜谜游戏.同学们听了都十分高兴, 个个聚精会神地听我讲述:同学们不论你们说出几位数, 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它能否被2和5整除.不信, 我们来试试.同学们举出的数愈来愈大, 我一一回答.学生又通过计算验算证明我回答得正确.这时, 大家都很惊奇, 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呢?于是我便因势利导地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们就会解开这个谜.”这时同学们就带着急于探究知识的心情去认真学习.这正是“有所疑才有所思, 有所思才有所得”的道理所在.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反思,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的规律, 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牲, 使学生喜欢动脑, 乐于思考问题.
二、学习过程中巧设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所面临的问题之间的冲突或差异.教学中教师只偏重于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为主, 课堂中多采用教师提问学生答题, 教师设疑, 学生解题的老框框, 大至相同的课堂教学模式, 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 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使思维处于惰性状态.压抑了自己质疑的能力.长期以往, 有的学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恰当遭同学嘲笑, 对自己能否提出问题也产生疑问.
而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首要就是转变教师的育人观, 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按照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数学学习的技巧认知冲突, 对激发学生思考我从以下方面切入:
一是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巧设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敢于质疑, 乐于质疑.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 我先从复习旧知开始.
师: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是如何得来的?会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师:现在老师将这个平行四边形斜切一刀, 把它分成两半, 它的一半是个什么形?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呢?
生:是三角形, 每个三角形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同学们从中发现了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一环节学生认知活动出现了新的基点.
二要剖析新旧知识的分化点, 巧设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思考.
如:“圆的周长”时, 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际问题.
师:怎样量5分硬币的周长?
生:用硬币在直尺上滚动一周便可以知道周长了.
师:那要量水池的周长呢?
生:用皮尺绕水池一周.
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 促使学生进入深思.知识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开始分化.
三、让学生在提问中得到提高, 在解决问题中成长
随着课改的发展和健全, 它更强调学科间的整和与联系, 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特别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注重让学生在课前的准备中找问题, 想问题, 在课程进行中做到有问而来, 有问而学.在课程中, 针对学生的差异, 我将学生的问题分为几个层次.
1. 学生的个别问题, 个别同学能够给予解答的.
2. 学生的个别问题, 但是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能够给予解答的.
3. 学生共同发现的不能解答的问题.
在课堂上不仅仅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更注重学生释疑的能力, 让学生在方法, 内容, 感悟中发现问题, 同时也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解释疑问, 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增长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 思考生活, 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和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念.一种良好的习惯, 会伴随人的一生, 数学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和世界观的美育课程, 总之, 学需有疑, 学贵有疑, 学习是从问题与需要开始的, 教师应充相信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激活学生的思维, 以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整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摘要:善于发现, 勤于思考, 勇于实践——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是学生最基本的责任和任务.
引领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 篇10
一、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 也应让学生倾听别人的见解。注意倾听, 既能满足发言者的愉悦心理, 也是对发言者的一种尊重, 发言者的思考可以启发自己的思维或作为自己错误思考的借鉴。
1. 充分调动学生倾听的积极性,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决定了只有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能被自然地、轻松地、牢固地接受。针对这些特性, 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打造吸引学生的数学课堂, 因势利导,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倾听的积极性。
2. 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
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听课?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入手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 专心听讲;其次, 要指导学生会听教师的课, 主要应注意听老师每一节课开始所讲的内容、重点和学习要求, 注意听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 注意听教师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 注意听教师每节课的小结和对某些较难习题的提示。此外, “亲其师, 信其道。”小学生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往往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 就喜欢听他的课。所以, 教师要用爱心吸引学生听课, 应努力做到爱每一个学生, 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 走近学生,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当发现学生认真听讲、用心思考、努力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 教师要用赞许的微笑肯定他们, 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 往往会摧毁一个人的自信, 甚至抑制了学习的愿望;而一次小小的成功, 却能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能量, 走向新的成功彼岸。
3. 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方式, 要让学生边听边想:别的同学的发言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哪些地方你有意见?让学生在认真审视其他同学的思维过程中正确作出判断, 并对照自己的思维过程, 学习他人的长处, 修正自己与他人的错误、不足和遗漏, 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也可采用互换角色的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组织学生通过竞争, 轮流当小老师, 给同学们讲课, 教师作为“学生”在倾听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 并及时帮助同学纠正错误, 对负责的小老师加以表扬鼓励。在这样的活动中, 教师倾听的表情、提出意见的语气、语调及口吻等, 能都起到示范作用, 有利于学生认真倾听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学生“说”的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引导学生运用语言, 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措施, 也是实现教学有效调控的主要方法。
1. 启发学生说思路, 说思维过程。
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自己想法的机会, 可以让学生根据某一问题独自小声说、让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说、四个人为一个小组悄悄说等。通过采用这样的形式, 有的学生说:“我原来在同学面前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怕说错话, 现在不怕了。”还有的学生说:“以前我一节课回答不了几个问题, 现在我也能说了。”学生脸上洋溢着的那种自信, 使我感觉到新课程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确实能开启学生的心智,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 引导学生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回答问题。
小学生知识面窄, 数学语言贫乏。他们往往能够想到、做到, 但不一定能准确地表达出来。根据这一特点, 教师要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一定的教学情境中, 让学生边操作、边表达, 循序渐进, 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 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培养学生“读”的习惯
有效的数学阅读, 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和数学学习的水平。
1. 读题。
数学课中, 读题的作用非常重要, 因为读题是审题的前提, 而审题是解题的基础。通过认真读题,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理清条件和问题, 明确条件与问题的联系, 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 为解题做好铺垫。“题读百遍, 其义自现。”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读题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到之中, 心到为重, 让学生用心去读, 并与思考同步, 使学生养成认真读题的良好习惯。具体做法是: (1) 把题目读正确, 不读破句, 不添字和漏字, 学会独立阅读题目; (2) 会解释题目中每一句话的意思, 弄清题意; (3) 会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的意思, 例如, 芳芳家买一把椅子花了168元, 买一张桌子比椅子多花282元, 这张桌子多少元?芳芳家这一套桌椅共花多少元?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读题, 然后用自己的话解释题目中每一句话的意思, 并分析题意。 (1) 说说芳芳家买了什么? (2) 椅子多少钱? (3) “买一张桌子比椅子多花282元”, 这句话中的“多”是指谁多?是指买桌子花的钱多, 还是买椅子花的钱多? (4) 多多少钱? (5) 那求这张桌子多少元, 该怎样列式计算? (6) 这道题做到这里结束了吗?为什么? (7) 谁能说说还有一个问题问的是什么? (8) “这一套桌椅”指的是什么意思? (9) “求这一套桌椅共花多少元”该怎样列式解答?有效的数学读题既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读数学教材。
小学数学教材是首选的数学阅读材料, 因为数学教材中的语言精练, 叙述严谨, 科学性强。要指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深入理解课本内容: (1) 读标题。要求学生细细体会标题, 能提纲挈领地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 (2) 读例题。在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例题, 并初步领会解题方法。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基础后, 教师在教学时就能更多地让学生通过尝试来获取新知识, 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当进行新课之前, 严格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做好课前预习, 具体完成三件事。 (1) 明天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与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 例题是否看得懂?在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核心重点的地方或自己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打星号。 (3) 做两道题试试看, 哪里有困难?经常这样要求, 学生不仅可以初步扫除学习例题的障碍, 还会主动探索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学生在预习时钻研得愈深, 收获就愈大, 参与意识也就愈强, 预习的习惯就愈容易养成。 (3) 读插图。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上的插图, 使学生更具体、更准确、更形象地理解文字的内容。 (4) 读算式。应要求学生准确地读出算式, 弄清算式的意义。 (5) 读结语。要求学生对教材的结语逐字逐句地理解分析, 以便准确地把握。
四、培养学生“问”的习惯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因此, 在教学中, 老师要花大力气, 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引领学生形成质疑的良好习惯。
1. 善于发现问题, 营造质疑环境。
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 也是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应该在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中, 使学生学会“我要说”、“我要问”、“我最行”等学习心语, 多提问, 善思考, 主动地进入自觉学习状态。例如, 在教学“循环小数”时, 出示两组计算题: (1) 1.6÷0.25, 15÷0.06; (2) 10÷6, 70.7÷33。学生很快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 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 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 “如何定出商呢?”学生已知的形式与新的表达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 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该牢固树立“学生无错、言者无罪”的意识。学生答错的允许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教师有错允许提意见。一个善学的学生, 质疑应贯穿其学习的全过程, 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质疑, 课外也可以质疑, 不仅可以对老师质疑, 同学家长亲朋好友都可成为质疑的对象, 不仅可以对所学内容质疑, 而且可以对相关知识、相关学科质疑。
2.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使学生会问。
学生在质疑时往往不能把问题提到关键处和点子上, 这就需要教师加强指导。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 (1) 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如揭示课题“平行线的认识”后,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课题, 你想了解平行线的哪些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等, 学生纷纷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什么叫平行?平行线的特点是什么?生活中有平行线吗?平行线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平行线是不是像垂线那样, 也有符号?平行线怎么画等, 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2) 针对关键字词进行质疑。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则规律、性质、定律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质疑。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 要抓住“完全重合”进行质疑:为什么对折后一定要完全重合?如果部分重合行吗? (3) 通过类比质疑。即根据相关的概念、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 提出质疑。例如, 可以把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对比。 (4) 联系生活实际质疑。如在学完“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 学生知道了比的后项不能为零,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为什么在球赛中, 记分牌上的比分可以写成3:0呢? (5) 做好示范, 锻炼学生质疑。教师要做好质疑的言传身教, 不仅要告诉方法, 还要做示范, 要鼓励学生提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 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质疑。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13-9”时, 教师不妨提出:计算13-9到底一共有几种算法呢?在学生得出多种算法后, 又可提出:为什么可用13-3=10, 10-6=4?为什么可用10-9=1, 1+3=4?又为什么可用因为9+4=13, 所以13-9=4呢?由于这样的问题富有思考性、启发性, 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问题情境之中。长此以往, 潜移默化, 在教师的示范下, 学生就不会不假思索地乱问。
3. 善于点化。
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篇11
【关键词】课堂复习;引导学生;巩固记忆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develop good habits of the review
Su Jianmei
【Abstract】Review old knowledge, access to new knowledge and old knowledge is continually understanding, consolidate, sublimation. In the review guide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sort out, summed up afte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set aside for students to their own memories, to consolidate.
【Key words】classroom refresher; guide students; the consolidation of memory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矣”。的确,我们有共同感受,复习旧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知,不断使旧知识得到理解、巩固、升华。每次在单元之后进行小结或期考前夕要进行复习,学生面对所学知识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复习时乱翻书本,翻到哪页就读哪一页,不分主次.要么脸上茫然一片,毫无兴致,对学科重视程度不够。因此,为了达到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有效巩固与有效复习,特拟定了以下步骤:
1 识别 识:识字;辨:辨别.这一环节并不是识新字,辨新字,而是在以往所学基础上进行巩固的。对每篇课文中所出现字、词,学生学习之后容易遗忘,容易混淆,如难写字、形似字,有些学生对那些难写、难认字往往只识半个字。复习时通过不断强调,字、词也会在学生头脑中清晰起来。如“锹”字,读“qiāo”,课堂上明明学过、书写过,但复习时仍把它读“qiū”音,如“艾”字,有两个读音,在“期期艾艾”中读“ài”音,在“惩艾”中应读“yì”音,但学生在判别读音时,仍把它读作“ài”音。面对此种情况,复习时不断强调,让学生会认会写。对单字这样,对那些同音字,形似字也应通过不断强调。如“和”字,是多音字,在“一唱一和”中读“hè”,这时,顺便引导学生在附“和”中也读“hè”;又如“歼,阡,纤”,这三个字是形似字,学生不容易区分,这时引导学生明确读音,再组词进行理解。这样,经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会在反复强调中记下这些字、词。识别、巩固、理解的过程中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尤其对那些笔划繁多,难识记的字、词,督促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以达到彻底掌握。语言文字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不仅要学生会读,还要会写。在复习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归纳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行记忆、巩固。
2 记忆 ①对文学赏识的记忆,如作者、文体知识。这一环节放开让学生自己去记,去巩固,以单元为一阶段,教师抽出一定时间进行检查,学生也会在短时间内对这些知识进行消化。②对词语解释的记忆。除根据字面意思进行扩展,揣摩外,对有些词还要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理解。如对“契机”一词,要让学生进行字面理解恐怕比较困难,这时要求学生先把它的解释记下来,然后放到具体语境中去理解,如:“抓住契机,扭转局面”。这样,学生不仅记下了,而且进行了理解。③对重点文段的记忆。这些文段往往会用一些精妙词语,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简洁。这时,引导学生多读文段,在熟读中把握事物的特点,把这些词语记下来,如《松鼠》一文中描写松鼠漂亮的外貌时写道:“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这一连串的词语写出了松鼠美丽而富有活力的特点,是其它词语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复习时,多读文段以达到巩固。
3 理解 这一环节是对哪些不能着手于记忆的字、词、文段设置的。①比较理解。把两个相近的词语或两篇相同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如我们学过的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这两首词都是表现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赞颂梅花高尚品质的词句,但两首词表现的梅花形象不同,感情基调不一样。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处比较,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多了。②推敲理解。有些文章中用词非常巧妙、精炼,对这些词不妨进行推敲,为什么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 “望长城内外”,若把“望”换成“看”字,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望”字有登高远眺之意。“望”中所见,既有真实的视觉观感,又带有很大的想象成分,而“看”字没有这种表达效果。又如宋代散文家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对“绿”字的锤炼,改成“过”“到”,“度”等词,让学生进行比较理解。③文段理解。复习时引导学生找文段中的中心句,关键词,针对文段进行概括,归纳。在学习旧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理解、巩固。
4 背诵,积累 语文课本中涉及到背诵的基本篇目,诗词很多,词汇量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复习时检查关一定要过。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惰性较强,因此,采取了以下方法:对语文基础好,语感好的学生由教师督促背诵,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小组长,督促本组学生进行背诵,教师定期询问,检查,最后“淘汰”出那些懒于背诵、散漫、语言基础差的学生,再由教师督促背诵。这样做到了两头抓,学生共同进步的效果。我也常常强调学生,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读的多,背诵的多,积累也就多,写好文章,就要有丰富的积累和背诵。
“临时磨刀三分快”呢!在整个复习阶段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像过电影似的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理解,巩固,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成绩也表明,这样的巩固与复习对提高学习成绩与学生能力是有好处的。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始于足下 篇12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学习习惯的养成应该始于学生进入学习生活初始的低年级, 始于平日点滴积累, 是在一定的情境中, 通过模仿、练习而养成的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特别在小学低年级, 学生年龄小、自控力能力差但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强, 所以加强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训练就成为每一位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长期在农村低年级教学, 我发现学生身上存在很多不足, 如从课前准备到下课时分, 课堂上总是乱糟糟的, 有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规矩, 什么是要求, 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 不停地搞小动作, 玩耍, 总是制造出各种小插曲, 无视课堂纪律;不善于也不喜欢思考和提问题, 定下的规矩对于他们来说都毫不起作用;作业格式杂乱无章, 字迹潦草, 错误率较高;没有自觉改错的习惯, 等等。我曾为如何改正他们身上存在的这些不良习惯而感到无从下手和焦虑。经过多年的小学教育教学实践, 结合长时间的摸索, 我总结出了一些方法, 在此愿与大家分享。
一、正面引导, 树立榜样
小学低年级学生见识少, 辨别是非能力差。老师可以正面引导, 让学生知“可为”与“不可为”, 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经验也告诉我们, 养成正确习惯比纠正不良习惯容易。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歌谣呈现教师的要求, 即认知指导, 使他们自觉愉快地去实现老师的期望。有学校自编了朗朗上口、蕴意明了的《常规歌》, 对孩子们课堂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一二三, 我坐端, 言语动作记心间。”节奏强烈, 字字铿锵, 句尾上扬, 极具震撼力。同时, 师领:“一二三”, 学生马上应对:“我坐端, 言语动作记心间。”适时适度运用,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集中了学生注意力, 课堂纪律收效佳。小学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 崇拜偶像, 老师可以向学生多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伟人故事, 首选伟人小时候勤奋好学事例;也可以以孩子们身边某人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例, 广做宣传。常见一些教低年级的老师经验很丰富, 在黑板一角专设“今日之星”星牌, 把表现好的孩子姓名公之于众, 彰显孩子课堂守纪、发言积极、团结协作、书写规范等诸多良好表现。我也曾尝试过, 不过还增加了一些后续活动———借机在课堂上、在学生中表扬这些孩子, 累计“日星”评“月星”, 向学校推荐评“校星”。低年级学生表现欲特强, 总想让人说自己“行”。捕捉这种良性动机加适当强化, 许多孩子都会为了维护这份“行”的荣耀, 坚持不懈地做出种种努力, 不断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其实, 他是把好的自我变成心目中学习的榜样了。我曾见生生皆榜样, 早读习惯养成之实况。一天, 我校一年级 (三) 班一位女生第一个进教室就捧书朗读, 来者皆效仿她, 于是全班书声绕梁, 全校书声琅琅。
二、激发兴趣, 学会倾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用设计巧妙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主动识字。如利用实物、图片、投影等一些直观的材料去吸引学生, 加深所认生字的第一印象, 还及时运用表扬与表扬性批评的方法鼓励认真听讲的学生, 纠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随便说话、做小动作等不良习惯。低年级语文课文内容少, 但识字量大。大家都知道教生字这个环节是很枯燥无味的, 学生也会在这一时候产生厌烦, 所以在教生字时, 我就让学生自己回家后把生字编成小故事, 这样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就会渐渐地对识字感兴趣, 同时也训练了孩子们对普通话的理解以及会听普通话的能力。说真的, 有些孩子就是因为听不懂普通话而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三、持之以恒, 认真写字
在每一次写字前, 教师要不厌其烦, 训练孩子先做到头正、身直、脚平, 本放正, 握笔握在削过的笔头上方, 良好的写字习惯培养要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教师也可用唱儿歌的方法来帮助训练:“头正、肩平、臂张、身子挺, 双眼与纸有一尺, 胸部离桌有一拳, 两臂放开纸放正, 双腿平摆脚放平, 正确姿势要记牢, 字能写好人健康。”这样久而久之, 能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使他们养成沉着、冷静、一丝不苟的习惯。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时, 学生作业的量也不可忽视。一个班学生的书写水平参差不齐跟作业的布置有一定的关系。作业太多, 会导致部分学生写不好字。从学生的生理特征看, 教师不应给小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 要根据不同的年级, 布置合理的作业。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由于孩子们小肌肉正在发育中, 不宜长时间握笔书写, 课堂作业过多会导致他们手疲劳, 影响书写的质量。很多接受力强的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坚持练习, 汉字书写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而对于那些速度较慢、接受知识困难的学生, 我要求他们认真完成每一次的作业, 保证质量, 再求数量。事实证明,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写出整洁、规范的字, 还能提高学生书写能力, 有利于他们把作业完成得更好。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推荐阅读:
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1-16
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12-05
浅谈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的良好习惯07-25
中学生如何养成良好习惯07-23
中学生必须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05-23
养成良好习惯做文明学生演讲稿11-10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成果报告09-09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实施方案08-22
《养成良好习惯,做优秀中学生》演讲稿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