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习惯从小养成(精选12篇)
良好习惯从小养成 篇1
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在小学这个阶段阶段。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不是学习知识, 而是要让孩子们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习惯, 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有个特点那就是成绩忽好忽坏, 而这样的孩子往往就是因为缺少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造成的。尤其是新入学的孩子, 这个时期的学生们的可塑性很强, 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这样才能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一、养好听课的好习惯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提高注意力, 让他们能够一开始就进入课堂并且能够开始学习。
1. 学会倾听。
我们的老师都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 所以我们老师的每个动作都会影响到孩子们, 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 我们老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懂得倾听, 绝不可以在学生们发言的时候, 老师去做其他事, 我们应该认真听学生们的发言, 并且给予肯定和鼓励的眼神,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说下去, 还要充分地思考他们的回答, 当他们结束后, 要给予鼓励的评价。
2. 多鼓励学生。
学生们养成了懂得倾听的习惯后, 这时候我们要培养学生们的自信。怎样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呢?那就是表扬鼓励, 当学生们敢于配合我们老师的行动时, 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们应有的鼓励, 可以是动听的一句“你真棒”, 也可以是一个关注的眼神, 这样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是特别的和不同的。与此同时, 我们老师也更要多多地关注学习较为落后的同学,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我们老师更应该做的是明白每个孩子的不同之处, 赞美鼓励他们将自己的优点发挥出来, 逐步地改进自己的不足, 这样才能促使他们更快地进步。
二、养好表达的好习惯
在我们小学的这个阶段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并不是很好, 所以有一部分的学生们暂时还不能完整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有时候心里想得很明白, 但是放到嘴上确实讲不清楚, 也说不明白, 这样的表达让学生们自己感到很紧张, 其他的同学听得也不是很明白。那么怎样才能够让学生们表达出他们想要的答案呢?我们可以故意在学生说不完整句子的时候, 装作没听懂的样子来个重新让学生们陈述一般, 在我们老师的鼓励下, 学生们就会再次地解释一遍, 而这次的陈述学生们的表达就会很流畅了, 通过这种多次提问的方式就可以帮助学生们说简洁而完整的句子。在我们教学生们阅读时, 学生们的发音不清楚也不是很正确。低年级的小学生发言的准确度不高是很正常的, 可以让学生反复地阅读, 然后我们进行纠正, 多阅读几次我们多多地进行纠正, 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需要学生回答问题时认真思考, 并在思考后进行回答, 对于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 而且十分配合我们的提问的同学应该加以表扬, 目的是为了让其他学生们都向他学习, 而对于那些性格有些腼腆而且胆小怕说的同学, 我们要做的就是多多地鼓励, 给机会让他们来锻炼自己, 有了进步就加以赞扬, 这样慢慢地就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了。而我们在上课时要尽量地面向全体学生, 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 长期坚持训练才能够让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和进步。
三、养好阅读的好习惯
当学生们进行阅读的时候, 我们就要开始进行纠正,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读的姿势正确:二是要没有错别字。我们一定要将正确的姿势教给学生们, 右手点书, 做到人坐正, 字读准。学生们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读慢点, 等到读熟悉了再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们小学的教材文字优美而且很有趣。这就给了我们朗读训练的机会和条件,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初读。
在最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慢慢读, 扫除文字障碍, 通读一遍课文。把不会的或者不熟悉的多读几遍。一段读书热然后再读下一段, 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通顺、读正确。
2. 细读。
当学生们已经熟练了, 这个时候可以有感情地朗读,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也可以围绕问题找句子读。
3. 速读。
小学这个阶段是可塑性很强的一个阶段, 但是由于各种好习惯没有养成, 所以在读书的时候总是特别慢, 所以在我的教学中, 我会教给学生们阅读的速度, 也就是让学生们读课文相对地速度快一些。先从老师示范, 学生跟读开始, 慢慢地学生读得入情、读得入境, 初步养成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习惯, 最后让学生们快速的朗读。
4. 经常阅读的习惯。
要让学生们养成一个爱阅读的好习惯, 利用阅读课, 本周都有阅读主题、午休、每天至少2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让“阅读”成为“悦读”。对于读得多的学生们我们应该给予表扬, 这样才能够从正面引导, 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让学生在氛围的熏陶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四、养好写字的好习惯
每一个字都由基本笔画构成。因此, 写好一个字, 就要写好它的每一个基本笔画。而每一个笔画都须经历起笔、运笔、收笔几个过程。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在认识基本笔画的同时, 我还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笔画指导, 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横要平, 竖要直, 撇出尖, 捺出脚, 这些基本笔画要人人过关, 才能帮助全体学生把字写得规范。为今后的写字教学开一个好头。大部分的汉字都有自己的偏旁, 而这些偏旁的书写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了这个偏旁的书写, 就可以运用到带有这些偏旁的字里,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使字的结构安排更为合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 让他们安安静静地坐着, 集中精力写字是件枯燥的事儿, 所以想方设法地提高他们的写字兴趣。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写好字, 如写得优秀的少写一遍。对于有进步的同学, 及时给予表扬,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督促学生在学习时要专时专用、讲求效益。有的学生学习时“磨”得很, 看书做作业心不在焉, 时间耗得很多, 效益不好。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因此, 针对这一缺点, 可以要求学生, 注意速度、质量并重, 在一定的时间内, 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这既要讲清道理, 更需要认真训练。刚开始, 学生往往不会掌握时间, 我就注意指导他们, 该学时学, 该玩时玩。重要的是, 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要求, 一旦坐下来, 就要进入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并且建立起评价机制, 每次学习之后, 让学生自我评价做得如何, 而我及时纠偏或给予鼓励。坚持下去, 使他们逐渐形成专时专用的习惯。
总之, 小学阶段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知识的缺陷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补上来, 而学习习惯的养成却需要很长的时间, 而且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学生如果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将是自然、流畅的, 将会事半功倍;相反, 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就会事倍功半。当然我现在所说的, 许多老师也都在做, 有的老师做得更好。相信我们从“习惯”上做文章, 教会学生学习, 必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摘要:在学生们的小学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不是学习知识, 而是要让孩子们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习惯, 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有个特点那就是成绩忽好忽坏, 而这样的孩子往往就是因为缺少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造成的。尤其是新入学的孩子, 这个时期的学生们的可塑性很强, 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这样才能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习惯,学习,养好
良好习惯从小养成 篇2
在今年的“非典”期间,我从电视上、报纸上和爸爸、妈妈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讲卫生方面意识 我懂得了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对每个人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妈妈曾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让我很受启发:在战国时期,有两个著名的军事家,一个是蜀国的诸葛亮,一个是魏国的司马懿。打仗时他们俩不分上下,都想方设法要除掉对方。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喜欢看书,看书时还有一个坏习惯,就是每翻一页都要把手指放到嘴里舔一下。于是,诸葛亮就给司马懿写了一本很厚的书,书的每一页都浸泡了毒药。司马懿不知道,等他看完了这本书后就中毒死了。
从小养成好的书写习惯 篇3
“见字如见人”,妈妈经常用这句话来鼓励我。好的书写习惯不仅可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称赞,更是一个人终生的财富。
但是,好的书写习惯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点一点养成的,是不断努力的结果。我过去曾经是一个十足的“小马虎”,对写字总是漫不经心,认为只要会写就可以,从来不重视书写是不是工整、漂亮。字被我写得大的大,小的小,字迹十分潦草,老师和爸爸妈妈为了我的字费尽了心思。虽然爸爸妈妈曾经不止一次对我说过写字的重要性,“见字如见人”,“写字的良好习惯能培养一个人的气质”,“写字不认真会给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麻烦”……可是,这些我都没有听进去,甚至越发地对写字更加轻视了。不过,后来我终于受到了教育。有一次考试,我本来信心满满,认为这次考试十拿九稳。但是,分数下来之后,我惊呆了。原来,我的卷面过于脏乱,字写得非常潦草,让人难以辨认。同时,老师为了纠正我写字脏乱的毛病,在本应打100分的卷面上给我扣了2分。这给我的触动很大,决心一定要好好练习写字,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做事认真的好习惯。从此以后,我决心痛改前非,写字一定横平竖直,认认真真,坚决不让字“飞”起来。现在,我写字进步很大,经常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我一定会再接再厉。
同学们,多一个好习惯就会多一分自信,让我们拿出信心,去养成更多的好习惯吧!
作者系伊春市黎明小学二(3)班学生
指导教师 吴金凤
良好习惯从小养成 篇4
一学习习惯概述
1. 学习习惯的概念
学习习惯, 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式, 是学生学习态度、方法、能力和方式的综合表现。从心理机制上看, 习惯是一种内在需要。习惯形成以后, 不需要别人的督促和提醒, 不需要运用意志力的努力, 就能自然按照已经形成的行为方式操作。
2. 学习习惯的特点
学习习惯有四个主要特点:稳定性、自动性、约束性和可塑性。稳定性是指习惯形成后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环境中不容易改变的特点;自动性是指习惯形成后对个体的作用具有自发性, 个体能自然而然地按照习惯的行为方式操作;约束性是指习惯对非习惯行为有一定的排斥作用;可塑性一方面指习惯不是一成不变的, 习惯形成后可以发生改变, 另一方面指习惯不具有遗传特性, 是后天习得的。
3. 构成学习习惯的要素
构成学习习惯有四个基本要素: (1) 态度是学习的动力系统, 包括动机、兴趣、爱好等; (2) 方法是学习的策略系统, 包括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应试等方法; (3) 能力是学习的调控系统, 包括学习计划、调节、优化、控制等; (4) 方式是学习的行为系统, 即学生以何种方式组织实施学习活动, 包括学习计划、过程、反馈、评价等。
4. 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是人重要的心理素质。积极的、良好的习惯是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则构成了人的不良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核心意义在于, 通过习惯培养,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甚至厌学、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低下的状况, 进入以“乐学”“会学”为主要特征的学习状态, 从而轻松地步入更高层次的学习, 能独立学习、认真思考, 学有所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表现, 而且是其终身学习品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
二不良数学学习习惯的表现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通过观察总结, 发现一些学生数学学习的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习不主动
一些学生在学数学时不主动, 主要表现为: (1) 没有计划, 学习全凭一时的兴趣和情绪; (2) 课前不预习, 老师怎么讲, 就怎么听, 老师讲什么, 就学什么; (3) 思想懒惰, 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 作业靠抄袭。
2. 注意力不集中
数学不像其他科目那样直观有趣味, 一些学生经常是一边做作业, 一边看电视;一边做口算, 一边玩玩具, 常常是处于分心状态, 学习时精力不能集中, 结果作业常出错, 思考问题理不清头绪。
3. 学习效率低
不少学生在做数学练习和作业时慢慢腾腾, 拖拖拉拉, 不讲速度, 效率不高。不勤于思考, 学习纯粹是为了完成作业, 不能举一反三。
4. 做事不细心
不少学生缺乏认真审题的习惯, 往往做事不细心, 马马虎虎, 丢三落四, 由于不认真审题导致解题常出现错误, 准确率低。有些学生对一年级的数学知识不系统掌握, 知道怎么做就算了, 不认真演算书写, 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 就是简单题型出错, 复杂题型反而答对。
三怎样养成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
1. 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一年级的新生难免改不了在幼儿园的习惯, 课堂上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 尤其是刚入学时, 40分钟的课堂对他们来说很不习惯。所以,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比如, 引导孩子们端正坐姿, 可以让他们在椅子上安静地坐五分钟, 看看谁坐得最端正, 表扬他们, 并在每节课上反复练习, 久而久之, 就会养成习惯。再如, 引导孩子们养成上课看黑板的习惯, 努力吸收黑板上的知识, 以便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2. 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老师讲课, 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为此, 教师要善于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 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比如, 在教学“数一数”时, 我就让学生在家用纸盒制作了正方体、长方体等几何体, 让他们数其边数。其次, 要引导学生学会专注倾听其他人的发言。刚入学的学生不懂得在别人发表意见时要认真倾听, 我们可以说“比比看谁听得最认真!”等话, 多次及时提醒和鼓励, 逐渐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发言的习惯。
3.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很难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 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 去想知识。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 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 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一边分计算棒一边思考, 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 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 他们能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 而这些经验不是口头教会的, 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我们必须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们动手操作, 只有如此, 才能让孩子们对“数学的分与合”形成清晰的表象, 实现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5. 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在做数学作业时,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限时内完成作业, 并做到以下四点: (1) 认真审题。要教给学生读题方法,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强调多读, 读懂题目的要求; (2) 细心演算。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 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 计算要仔细认真; (3) 检验改错。要求学生在做完作业后再认真检查, 发现并改正错误; (4) 规范书写。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 从把数字写清楚、整齐、美观到格式正确, 都要有规范要求。最后要求学生在限时内完成作业。
6. 培养学生独立复习的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很难独立完成复习任务, 这里要借助家长的力量。其实家长做起来并不难, 贵在坚持, 一年级课上学的东西一般不多, 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今天上课老师都讲了什么知识?你能不能当个小老师, 将老师所讲的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等, 以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 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再慢慢放手, 让孩子逐渐养成独立复习的习惯。
四结束语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 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我们必须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注重培养孩子们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同时,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 接受新事物快, 只要我们引导得法, 训练效果好, 就可以使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 并使之在学生们的学习中扎根、结果, 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申仁洪.学习习惯:概念、构成与生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2) [1]申仁洪.学习习惯:概念、构成与生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2)
[2]高晓娟.一年级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小学时代, 2011 (06) [2]高晓娟.一年级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小学时代, 2011 (06)
良好习惯从小养成 篇5
大家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让我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纵观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告诉我们书籍对于人以及人类的进步是多么的重要。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高尔基则直接告诉我们:“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有人在用最简单的道理告诉我们,书籍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面包、空气、阳光,是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不能缺少的。大文豪莎士比亚的比喻却更形象,他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是的,人的成长和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书籍。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我们在书籍中汲取营养,增长智慧。
作为学生,我们中还有很多人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很多同学只是在老师布置了课外阅读的作业,才能去阅读课外书籍。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努力,展开课外阅读比赛吧!让我们互相推荐好书,展示读书笔记。让我们在节假日、双休日多读课外书,让我们每天想一想,“今天我读书了吗?”,“今天我读课外书了吗?”,让我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吧!让我们从电视机、游戏机旁边走进奥妙无穷的课外阅读生活吧!
良好习惯从小养成 篇6
关键字:培养;学习习惯;教学
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好习惯就像是孩子走向成功之路的一把利剑,很多问题会在利剑之下迎刃而解。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下面笔者针对如何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形象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是至高无上的,教师的一言一行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是很多小学生的偶像。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不能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不能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学生在老师良好习惯的熏陶下,自己的
学习习惯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
二、具体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包括:上课听讲的习惯,语言表达的习惯,思考问题的习惯,做作业的习惯等。
1.教会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
上课首先要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是学生听懂一节课的前提。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听教师讲课,注意观察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讲课的动作及表情等,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故意说错,然后问学生谁听出老师刚才说错了什么等。二是学会倾听,倾听也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学生往往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课而忽视同伴的发言,别人一说就接话,如果叫他来回答问题其实他说得还不如别人。所以老师上课要求学生要尊重其他伙伴,回答问题要举手,讨论问题要举手,不能随意打断伙伴回答问题,这是不礼貌的。老师用各种方法培养和疏导,让学生的表达欲望有合适的渠道,且不影响课堂的效果和秩序。
2.教会学生养成好的说的习惯
我们要求学生上课回答问题要积极大胆,并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这既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表达的平台和时间,组织好其他学生用鼓励地眼神望着发言的学生,认真地倾听。如同一个问题老师可以找多个同学回答,然后看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法,最后老师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引导学生用最好的表达方式。让每个学生能用完整、流利的语言,适度声音回答问题、讨论问题,是我们的目标,得一步一步地实施。
3.教学生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生会思考,使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激起交流的愿望,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训练,思考能力随之提高。教师在课堂上设置足够多且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领悟,只有学生不断地体味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教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有不少学生在做作业时很不认真,书写马虎,字迹潦草,不按时交作业,拖拖拉拉,乱写乱画,常常抄别人作业。教师要培养学生做作业时要认真书写,教学生解题时要书写整洁,格式规范,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如对学生的作业要认真批改,公正评分,及时发还,进行讲评,多加鼓励。对作业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做错的学生要及时个别辅导,使之自行改正,提高其下次作业的信心和兴趣。
三、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从小事做起,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握笔的方法,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语气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这些细节渗透到学生的“骨头”里变成学生身体的一部分,使他终身受用。
四、学校与家庭要进行密切的配合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除在学校教师的培养外,家长的积极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并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坏行为做出及时的纠正。家长也要主动与教师及时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
养成良好习惯铸就未来成才 篇7
记的习惯。人类凭借记忆力, 才有知识的积累。语文是一个积累型的学科, 它强调聚少成多, 厚积薄发。这正如修房子, 只有一块砖一块砖地往上码, 才能建成高楼大厦。学语文, 要坚持记, 包括记笔记和多记诵。记笔记, 是遇到的好词佳句、重要知识、典型材料以及脑中闪现出的灵感火花, 随时摘记笔录。我们可以用一个精致的积累本, 定时、定向积累一批雅词、妙句、精段、名篇等, 并且随时翻阅, 多做记诵, 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 你会拥有一个语言宝库, 等到运用时, 便能得心应手, 呼之即来。多背诵, 应规定或鼓励学生坚持背诵一些经典诗文以及名言警句。要有科学的记忆方式, 以记得“快、准、牢”这三要素为标准, 以记忆内容的特点、学生自己的特长出发选择一种或多种并用的方法。诸如尝试回忆法、再现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图示记忆法、列表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编写故事记忆法、比喻记忆法、形象记忆法、按规律记忆法等, 无论是哪种记忆法, 不必机械, 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爱读书的习惯。“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 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普希金) 。读书, 一为读知识, 长学问, 从而高雅;二为读智慧, 把知识变为觉悟、动力、谋略;三为读出人品, 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养性。中学生这个年龄可塑性大, 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 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 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 一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终生受益。
动手的习惯, 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 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 可是写的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 巧妇有米不会“炊”, 这不是找饿吗?所以学语文就得多动手, 养成写的好习惯。平常就写写日记、随笔,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 其实还不都是写出来的, 真正的文章不是比技巧, 看看那些历史上的状元, 留下了几篇让你记住的文章啊。可能在中小学的时候特别羡慕文章语言等方面的技巧。不要一味追求那个。可以写写带有哲理性的话语啊, 这个对现在的学生很简单了, 谁没有个思想啊, 尤其是青春期的男生女生。
向别人学习的习惯。“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 是一个互相学习的社会, 要想战胜对手, 超过对手, 就得重视团队的合作, 就得善于向对手学习。固步自封, 就注定只能被对手甩在后面, 充当时代的弃儿。三人行, 必有我师。歌德也说, “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最大的天才, 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 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善于向别人学, 甚至要会“偷学”, 每个人都有你学习的地方, 而且一般语文好的同学都有点才, 其实大家回忆一下自己从语文老师那里学来了什么, 你是不是突然发现, 其实在语文老师当中流行这样一句话:语文好的同学不是教出来的。虽然这句话值得商榷, 但是也说明了语文的学习不像数理化那样过多地依赖老师, 可是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的时候, 还真有几分道理。
善思好问的习惯。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 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解决问题, 也许仅是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只有学习时大量质疑, 不断地问, 才能使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才能在质疑中求疑, 在求疑中发展思维, 才能越学越活、越学越轻松。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 只在不会问, 人力胜天工, 只在每事问。老师几乎都特别喜欢好问的学生, 质疑是你在用心用脑地思索了, 是不盲从的独立意识的觉醒, 也能够形成创新的条件。卢梭提醒读书者, “读书不要贪多, 而是要多加思索, 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天地造人也蕴此意: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 就是让你问的, 让耳朵在后面好好听的。
勤翻字词典, 大有好处。词典是我们的好老师, 平时我们一有需要就请它帮忙。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查字词典, 大量识字, 进入大量阅读, 提高了阅读能力, 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整体素质。可以说, 字词典, 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好朋友和好帮手。我敢说, 如果我们能够熟练准确规范地使用《新华字典》中的一万多字, 我们将终生受益。我们很多人都有习惯性误读、误写某几个或者几十个汉字的习惯, 其根源在于我们都习惯于凭印象记忆汉字, 不经常去翻字典验证汉字的准确读音和规范的写法。如果在没事时就翻翻《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 而且养成了习惯, 日积月累, 你就能准确规范读写汉字, 从而会减少很多误读、误写的汉字。
要练就一手好字。语文与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个字都写不好的学生, 很难说他能学好语文。现在很多学生不是不聪明, 而是不认真。练字必须全身心地投入, 心静气和、端正姿势, 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严谨认真的好习惯。事实证明, 接受书法教育的学生能获得一种极强的协调和自控能力, 它可以为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 随着电脑的普及, 市民用手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 “提笔忘字”渐成普遍现象。虽然现在手写汉字的机会少了, 电脑普及了, 但是写出来的字千篇一律, 都是复制品, 是没有感情的, 而用手书写的字是通过大脑思维支配手指后写出来的, 是有血有肉的。电脑打字只是一种基本技能, 但用笔书写汉字却是每一位中国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就像一位著名作家认为, 毛笔、硬笔都是传递思想感情的书写工具, 有其自身的美学特点, 是任何新科学书写工具都代替不了的。中小学生应该同时练习毛笔字和硬笔字, 抽空拿起笔来练习写字, 让一手好字伴随一生。应该为自己寻找一本喜欢的字帖, 花一点时间进行摹写, 让自己的字漂亮起来, 为自己学好语文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燃起学好语文的希望。
以上一些良好习惯的养成, 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实现有效、高效, 能够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踏实、扎实的过程, 铺垫中学生丰厚的语文功底, 也会为学生的人生奠定良好的文化底蕴, 铸就未来成才。
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篇8
一、从幼儿的点点滴滴抓起
幼儿年龄较小, 对良好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然而, 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儿歌等, 因此, 我们可以在平时各类活动中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 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在日常生活中, 良好的习惯会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平时每到吃饭的时候, 总会有孩子扔菜, 通过对幼儿进行教育, 产生较好的效果, 进餐习惯较好, 桌面、地面较干净生活活动中, 通过图片、事例的讲解, 使幼儿明白饭前便后要洗手, 否则, 细菌沾在食物上, 小朋友吃了就可能得病咳嗽、打喷嚏时用手或手臂遮挡, 不然易散播细菌等。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脱下的外套折叠整齐, 并按一定的摆放方法放在箱子里, 这样既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又能在摆放的过程中考虑到他人, 使箱子放下更多他人的衣服。午睡起床, 引导幼儿折叠自己的小被子, 使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等。通过对一系列身边发生的事例及时分析、引导和教育幼儿, 使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他们在平时自觉地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通过重复训练对幼儿强化教育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 它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 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 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 逐步强化, 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来说, 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幼儿在运动活动中容易出汗, 教师就必须做个有心人, 及时向幼儿进行卫生宣传, 同时反复提醒幼儿用干毛巾擦汗等, 使幼儿有良好的意识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又如幼儿在玩玩具后, 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 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多次练习, 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 玩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习惯。平时, 教师还要营造温馨、舒适、安全、优美的活动空间, 设置有利于幼儿独自活动、平行活动、小群体活动的区域, 提供充分的活动材料和玩具, 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不断地尝试、重复着他们的游戏活动。这样利于帮助幼儿在活动中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使幼儿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 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爱幼儿, 营造宽松的环境, 奠定良好的品德意识
教师对幼儿的爱, 会使他们产生安全、愉快、积极的情感和心理体验, 促使幼儿更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 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 促使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
我们班里有个孩子, 对什么都“无动于衷”。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我发现他智力没有问题, 只是心理封闭、不合群, 而且他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于是, 我首先发挥取长补短的教育策略, 以他的语言智力为突破口, 把语言智力运用到交往智力的领域中。在组织幼儿表演故事时, 根据故事的角色游戏, 我让他来扮演他喜欢的角色, 并对他的表演给予肯定评价, 以此让他感受到集体的乐趣。然后, 我提供机会, 激发愿望, 多为他提供与其他幼儿合作的机会。我还针对具体情况, 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在手工活动中, 我发现他的剪纸能力特别强, 就及时鼓励他、表扬他。渐渐地他活泼起来了, 增强了自信心, 能够和同伴友好相处了, 并能大胆地参加各种活动。
四、教师要正确引导, 为幼儿树立榜样
在幼儿活动中, 幼儿的模仿性非常强,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影响, 幼儿在校期间, 会不由自主地模仿着教师的一言一行, 因此, 教师要注意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 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为幼儿做表率, 正确引导幼儿的思想观念。
要求幼儿掌握正确的是非观, 是需要长时间和反复的训练的。首先让幼儿明确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并让其养成习惯。比如, 为了让幼儿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我们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日常生活中, 要求幼儿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鞋袜, 并叠好放在指定的地方, 自己玩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好, 午睡和离园前摆好自己的小椅子。这些事情要求他们立刻做好是件不容易的事, 而是通过我们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示范, 耐心诱导、督促、鼓励幼儿反复练习巩固。经过不断的日积月累和强化提醒, 幼儿良好的行为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良好的行为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 如心中有他人, 会宽容他人, 意志品质坚强, 做事认真, 要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礼貌地倾听他人的讲话, 不随便打断他人的话语, 日常生活和外出活动中, 能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积极参与各类活动, 遇到困难, 想办法解决, 同伴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 要学会谦让, 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等,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必要对幼儿加强诸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五、良好的习惯要持之以恒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是一个故事或一项活动就能完成的, 要细水长流, 持之以恒, 反复练习不断强化, 切忌“三天打渔, 两天晒网”。
首先, 观点要明确, 态度要坚决。为使他们自觉遵守要求, 首先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应该怎样做,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例如小班幼儿在学习正确穿鞋的时候, 通常比较困难, 这时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两只鞋应该怎样放才是正确的。并告诉幼儿只有这样穿, 脚才会舒服。同时在户外活动时, 带领幼儿玩印脚印的游戏, 巩固对左右脚的认识, 这样一段时间以后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 要“一致”和“一贯”。“一致”:幼儿习惯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有赖于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幼儿园做好宣传工作, 让家长认识到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家园双方要形成共识,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一贯”要求和规则一经提出就必须天天坚持, 不要让幼儿存有侥幸心理, 这次我没做也许教师没看见。所以要想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就要一直坚持下去, 中途不要停。
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篇9
一、养成会提问题的习惯,促进自主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好奇心理,往往可以促使他们深入细致地、主动地观察事物,反复思考,进而提出问题。教师应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提问,号召全体学生向爱提问题的学生学习,并对学生及时地给予评价。要正确处理学生在提问题中所出现的错误,鼓励学生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逐渐让学生由不敢提问题、不懂提问题变为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学生通过提问题,深思熟虑,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使问题最终得以解决。为了使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切题,教师可以教学生如何提问。比如运用寻找法:从问题入手想一想“为什么这样”,从条件入手想一想“怎么样”。此外还有“趣问法”“追问法”“反问法”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恰当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愿学并逐渐养成善于思考和提问题的习惯,对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对提出独到见解问题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
二、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发展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教学的结果,还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算一算,剪一剪,比一比,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探索新知,同时把数学的抽象化变为具体化,感知新知识。比如应用题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画一画线段图,比一比,思考问题应该如何解决,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样解决问题就事半功倍。刚入学的学生,“数”的概念比较抽象,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的方法,就能获得“多多少”“少多少”“同样多”等数学概念。对几何的认识,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方法,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或其他四边形的认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可以获得新知,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更加巩固,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探究能力。
三、养成喜欢动口的习惯,促进思维发展
操作是外表,思维是内在的,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提供多动口的机会,通过语音表述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很多同学存在“我懂了,但让我说不会”的现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习就不能做到触类旁通,遇到类型相似的题目“换汤不换药”就不知所措了。因此,语言的训练是数学认知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应该强化。在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多说说“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理解的”,在几何教学中说说特征与区别,在计算中说说算理等,对问题的解决与知识的巩固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同时,教师也能从学生的语言中及时了解掌握的程度,适时加以辅导,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四、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问题自主解决”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在同学间形成合作的同伴关系,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同时,也培养同学间互相帮助的情感意识。小组合作交流,可以满足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意愿,通过交流得出解题方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各不相同,只有通过小组合作,集思广益,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提高整体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能充分合作,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智慧锦囊,里面有纸片做成的测量工具、有代表餐厅和厨房的卡片、胶棒等材料。想不想通过我们的动手实践,得出正确的结论?生:想。师:动手之前,请大家先看活动要求。(1)利用信封里的材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较一下餐厅和厨房哪个面积大。(2)各组组长做好记录,将测量结果记录到记录单上。(3)动作迅速、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用时最短,最先完成。这样,通过合作学习,验证学生自己的猜想,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智慧,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了合作,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合作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
五、结束语
养成良好习惯,学好小学语文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勤于动笔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的本旨是养成能力, 养成习惯, 使学生终生以之。 ”其中学习习惯的养成, 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具体知识, 而是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使用语文的习惯, 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 为将来的更深层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这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一方面是为了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另一方面是为了做好具体知识内容上的准备。 课前预习的具体步骤和做法是:认真阅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 把握重点内容, 寻找难点部分, 为听讲做好准备。 进行了课前预习后, 在听教师讲课时, 能够有目的地突破重点和难点, 益于接受新的知识。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监督。 学期开始, 在拿到新课本后, 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引导他们在大体上浏览课本的目录, 对教材有初步了解;每周开始, 教师指定将学习的课文, 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细致的预习, 有不明白的地方, 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记;每天课程开始之前, 教师应要求学生, 认真阅读课文, 分层次、划段落, 找出内容的重难点, 并在课上进行适当检验, 以此巩固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小学语文中的课文, 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学生之所以感受不到, 是因为他们没有细致观察。 作文的写作, 需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学生只有细致观察周围的生活, 耐心寻找和发现事物的更替、变迁, 人性的真善美、假恶丑等, 才能激发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 写出言之有物、感人至深的作文。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最重要的是从生活、学习中入手, 引导学生处处留心。 如学校组织学生外出游玩时, 看到新奇的动植物等, 在学生兴奋之余, 教师要适时提醒和引导他们, 让他们既知大概, 更知细节。 细节的审视, 需要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 研究细微。 最好的办法是, 同类事物进行比较, 找出细微的差别。 比如引导学生对鸭和鹅进行对比, 说出它们的区别。此外, 学生也可以通过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对其进行认识和学习, 逐渐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 为语文学习奠定牢固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 而是阅读, 再阅读。 ”由此可见, 阅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常为学生挑选适合阅读的图书, 推荐给他们, 并引导认真阅读, 并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使学生受益终生。
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可以与“书香河北”全民阅读活动同步, 每月定时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段的阅读书目, 使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生活技能, 了解自然、社会, 认识人生真谛。 此外, 教师还应通过具体的阅读活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使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为阅读更多书籍提供有利条件。
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我国清代学者陈宪章曾说:“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道出了质疑发问对学问进步的重要作用。 对于课文中不懂的问题, 不敢于发问, 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是对学习不好的;对于课文中存在争议的地方, 不善于质疑, 是不能很好地领会文章的内涵的。 这都是不会学习的表现, 都不能使学生取得学习进步。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教师首先要会提问、会引导, 激发学生的疑问, 进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在课文讲解伊始, 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随着教学的深入进行, 鼓励学生提出较复杂的问题;课文讲解完后, 鼓励学生对课文中自己认为有悖常理、自相矛盾等内容, 提出质疑, 并阐述观点和看法, 教师选择有典型意义的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 学生在质疑、讨论中, 对所学知识不断深化, 为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五、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习要勤于动笔,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 无论是自己读书还是课堂听讲, 都应做到这一点。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
课堂听讲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记笔记, 标记重难点, 勾画表达感情的句子、段落等。 课外阅读时, 教师刚开始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拿笔在书上标注, 或在本子上摘抄、记录;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水平后, 可以引导学生在书的留白处, 对字、词、句、段、篇等作批注, 起先不要求必须成句, 可以是简单的一个词, 如“精彩”、“太妙了”等, 然后逐渐用完整的一句话、几句话代替, 形成完整的意思表示。 在校外, 学生的所见所闻很多, 生发出不同的感想, 把其及时记录下来, 不仅可以为写作文积累丰厚的素材, 还可以养成动笔的习惯。
六、培养学生阶段复习的习惯
人的记忆是有阶段性的, 学过的知识不经常复习, 久而久之就会忘掉。 因此, 要培养学生阶段复习的习惯。 其好处表现在:首先, 可以从旧知识中获得新知识的线索。 其次, 可以避免忘记所学知识。 再次, 可以查漏补缺, 使所学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
培养学生阶段复习的习惯, 首先从每天课外作业开始, 在做作业之前, 要求学生首先将当天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 并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整理。每篇课文学习完后, 对整篇进行复习、整理;每个单元学习完后, 对整个单元进行复习、整理;一本教材学习完后, 对整本书进行系统复习、整理。 学生在不断地复习、整理中, 巩固所学, 对知识进行内化, 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贾瑞英.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09 (09) .
[2]刘珍珍.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J].中学课程资源, 2008 (04) .
[3]江廷超.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小学时代 (教师) , 2010 (08) .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 篇11
一、教会学生学会求知,不忘学习是根本
我们把“教会学生学会求知”作为教学的根本宗旨,通过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1.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养成课前预习习惯。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引导学生有效预习:读,即统揽教材,了解内容梗概。思,即思考、动脑。通过阅读教材、深入思考,找出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对自己能够解决的,如,生字、生词、作者等,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加以解决,自己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带到课堂上,作为听课的重点。记,即记录、标记,将预习所得、发现的疑点,以及应着重注意的地方,做出相应的标记或记录。
2.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养成专心听讲习惯。在教育、引导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的同时,要求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耳到”,即专心听讲。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眼到”,即仔细观察。在注意听讲的同时,还要看课文、看板书、看演示实验,观察老师的动作表情,以分析、扑捉相应的信息;“心到”,即用心思考,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在听请老师所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要结论的同时,分析老师在讲解基本概念、得出重要结论的过程中的基本思路,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口到”,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手到”,即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上,画出学习的重点,记录讲课的要点及自己的见解。“专心听讲”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需要长期训练。
3.指导学生学会作业,养成独立作业习惯。重点引导学生养成“先复习,后作业”、“边作业,边研究”、“先作业,后检查”的习惯。
4.指导学生学会复习,养成高效复习习惯。如指导学生养成有计划复习、及时复习、系统化复习和举一反三的习惯等。
此外,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习惯的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自主阅读等习惯,引导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二、教会学生学会健体,每天锻炼一小时
为了贯彻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精神,我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校实际,以篮球运动为切入口,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目标、以“快乐运动,健体益心;增强体质,提升品质”为理念,积极创建篮球特色学校。一是编印《我爱篮球》校本教材,开设篮球课,开展学生篮球达级考核。二是组建班级和校级篮球队,开展篮球训练的研究与训练工作,提高学生的篮球竞技水平。三是营造浓厚的篮球运动氛围,建设以篮球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如,学校宣传窗设有“篮球专栏”、班级黑板报有“篮球角”。 利用操场围墙建立篮球文化墙。四是自编了篮球操,每年进行一次篮球操和花式篮球表演赛,每学期评选一次阳光体育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和篮球特色活动的开展,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生活理念深入到每个师生的心田。
三、教会学生学会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现代小学生的基本生活能力普遍较差,家庭的溺爱使他们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的依赖性非常强。为此我校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教育。如开展“谁有一双巧手”、“劳动光荣的小红花”、“爱劳动的好孩子”等主题活动,举行叠被子、钉纽扣比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专门召开“让学生学会自己照料自己”、“学做家务”等专题讲座,提高家长的认识,并同家长一道提出培养计划与步骤;设立“家务劳动记录卡”由家长记录学生的劳动表现,定期交班主任,期末进行考核评定。
长期开展“今天我值日”活动,值日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擦玻璃、扫地、抹桌子,搞好室内外公共卫生,教育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丽洁净的校园环境。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帮助敬老院老人打扫卫生,帮助社区打扫街道等。定期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参观生产线的工人师傅劳动场面;与我校附近的利华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挂钩,定期组织学生到生态园开展劳动实践。在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勤于自理、乐于奉献、尊重人、体贴人的优良品质,教会学生学会生活。
四、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文明诚信我先行
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我校通过长期开展“文明诚信我先行”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文明诚信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一是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并带动家庭一起改掉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通过红领巾广播站,跟踪报道学生的行为习惯,寻找身边的榜样,回收不文明的行为,成立红领巾文明礼仪监督岗,让学生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同时,开展“文明之星”、“文明家庭”评比活动,激励更多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是开展“我与诚信手拉手”活动。如,低年级开展讲“诚信故事”活动,让学生们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明确为什么要讲诚信,知道哪些现象是诚信的表现,哪些是不诚信的表现;中年级开展有关讲诚信的小品或儿童剧表演,让学生在模拟身边不诚信行为中明白丢失诚信的危害性,在表演他人讲诚信的行为中真切明白怎样确立诚信;高年级开展讲诚信演讲和辩论赛,让学生能对一些复杂的不诚信现象进行正确分析;设立“诚信考场”,评选“诚信标兵”,通过系列性“诚信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对诚信的体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诚信的知行合一。
养成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两年来,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效益。我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宿迁市文明单位,宿城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宿城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宿城区常规管理示范学校。我校男子篮球队在市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中年年获奖,我校运动队在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连创佳绩,年年获得团体前六名,2013年获得团体第二名。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点滴谈 篇12
一、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作用, 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1. 建立一日常规, 开展系列化的教育
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 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得以渗透和强化。然而, 幼儿年龄小, 是非辨别能力差, 对许多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 教师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就得先把有关生活、学习习惯的概念传授给幼儿, 如吃饭前要洗手、睡觉时要把鞋子放整齐、小椅子要轻拿轻放、玩具要放回原处, 看图书时要轻轻翻书, 保持安静等等。幼儿只有在明白了这些概念以后, 他们才能学着遵守常规, 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从小班刚升上来的幼儿, 在幼儿园制定的一日活动常规要求的执行过程中, 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幼儿在饭前便后的洗手过程中, 没有排队, 互相推搡、打闹、玩水、洗湿衣服等现象时有发生, 针对这样的情况, 老师大声的呵斥制止只能保持暂时的安静, 应示范给幼儿正确、规范的洗手方法, 并且通过主题活动与幼儿一起探讨如何洗手, 并且洗手时应注意什么, 然后引导幼儿总结经验教训。在每次活动的过程中, 对于能力稍弱的孩子, 教师要仔细地示范, 通过手把手的、不厌其烦的言传身教, 让孩子在反复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在执行的过程中则要严格, 教师要反复指导提示, 通过一段时间的强调, 并将这些要求延伸到其他活动中, 才能循序渐进地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2. 教师要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良好习惯
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 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认可是一件高兴的事。对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日常活动中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通过当众表扬、发小奖品等方法, 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及自信心, 在新的目标和要求中他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当幼儿出现问题时, 教师应认真分析原因, 进行恰当的评价, 耐心细致地引导幼儿改正, 或者给予幼儿积极的暗示, 来帮助孩子改过。应避免用消极的命令来要求孩子如何如何, 更不可用一些惩罚的手段来逼迫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3. 言传身教, 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教师是幼儿入园后一切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人师表, 教孩子如何与同伴和谐相处, 教师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同事之间相处融洽, 对家长一视同仁, 平等交流, 对孩子要细致耐心。教师的言行对幼儿具有权威性, 幼儿会不加选择的加以模仿, 在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 教师更应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因此, 教师良好的表率作用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做到仪表整洁, 精神振作, 语言亲切, 热情大方, 经常帮助幼儿, 提高其自理能力, 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4. 创设生动的情景教育, 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教师可能反复的讲道理、提要求, 由于幼儿没有亲身经历, 就很难体会到其重要性, 往往教师刚刚提醒, 幼儿则重蹈覆辙。因此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 为幼儿创设生动的情景, 让幼儿在切身体验中, 形成良好的习惯。开学初, 刚刚升入中班的幼儿玩完玩具后容易乱扔、乱放, 作为教师应放手让幼儿自己学习如何逐步进行自我管理。我就采取了“送玩具回家”的游戏, 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 幼儿知道了什么玩具该送到什么地方, 养成了幼儿玩具哪里拿, 哪里放的常规习惯。
二、家长注重言传身教,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创造条件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言行举止, 会对幼儿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父母如果具备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孩子就会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从中得到熏陶, 受到启发, 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如:要让孩子不喝碳酸饮料, 家长就不能当着孩子大喝饮料而对孩子讲其有害性;要让孩子讲卫生、爱整洁, 父母首先要讲卫生, 保持家中的整洁等等。身教重于言教, 在生活中, 如果家长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 那么孩子也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教师把科学的育儿理念及时反馈给家长的同时, 家长一定要严格执行, 在教育幼儿时不能急于求成。针对个别幼儿在家里的不良习惯, 一定要及时与教师沟通, 教师在不同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对幼儿采取强化措施, 最终使幼儿向良好的方面发展。
三、在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1. 科学指导性原则
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幼儿的一些行为习惯并不能用一刀切的手段判断是谁对了, 谁错了。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教师、家长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 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来让幼儿在隐性的教育中分辨是非曲直, 孰对孰错。
2. 反复性原则
充分的、不断反复的实践是建立良好班级常规的关键。生活在集体中的幼儿, 他的一天由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所组成。其中包括饮食、睡眠、盥洗、游戏、学习和交往等内容, 从而获得“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该如何做, 不该如何做”的认知、体验和经验, 逐步形成一系列正确的行为方式, 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强化, 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班级常规。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条件, 为孩子提供练习的机会, 无论在态度上还是方式方法上, 都要有足够的耐心, 千万不要抱有“教你做, 等你做太烦、太慢, 不如自己做来得快、省事”的想法, 不自觉地剥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机会。
3. 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既有教师间的教育方法、手段的一致性, 也有家庭、幼儿园和社会教育的一致性。一些习惯的养成不仅要求每一位教师对幼儿的整体要求一致, 而且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一日活动的不同环节上, 要求前后相一致。绝不能朝令夕改, 随心所欲。家庭和幼儿园通过多种渠道的沟通联系, 确定幼儿在一定时间的常规培养, 步调一致, 方法统一, 在多方配合中, 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
总之,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更是如此, 它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 使幼儿在生活环境中进行行为练习、实践, 巩固良好的习惯, 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在日常活动中深刻体会到幼儿养成良好习惯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教师、家长必须以科学理念为指导, 以身作则, 并且为幼儿创造良好习惯养成的环境。因此, 笔者结合工作经验, 从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以及促使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应遵循的原则等方面入手, 探讨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幼儿,良好习惯,养成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江苏教育出版社.
【良好习惯从小养成】推荐阅读:
良好的卫生习惯要从小养成08-12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06-05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09-05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10-04
小学养成良好行为习惯05-30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07-12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09-07
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10-22
养成良好习惯-国旗下讲话06-01
养成良好习惯倡议书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