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情绪培养论文(精选6篇)
幼儿良好情绪培养论文 篇1
发展心理学家说过:“幼儿的世界就是一个情绪的世界。”对于幼儿来说, 情绪体验无处不在, 幼儿基本的情绪体验一般有:快乐、痛苦、悲伤、恐惧、愤怒、害怕等。而快乐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情绪, 快乐的情绪体现了孩子健康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上一般将喜悦、快乐等情绪称之为积极情绪或良好情绪, 将痛苦、悲伤、恐惧、愤怒等称为消极情绪或不良情绪, 是否拥有快乐的情绪对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情绪也能更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性格, 所以, 注重对幼儿积极情绪的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笔者在培养幼儿积极情绪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主要做法如下:
一采用多种手段, 培养幼儿良好愉快的情绪
1. 以情育情, 激发幼儿良好愉快的情绪
孩子年龄小, 他们的情绪具有极易受感染的特点, 所以教师要以自身积极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幼儿。在活动中我发现, 如果教师的精神状态不佳, 没有积极愉快的情绪, 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幼儿也会提不起精神, 注意力容易分散, 活动的效果也不会理想。反之, 教师的精神饱满, 情绪积极向上, 幼儿也会随之表现出积极愉快的情绪, 主动投入到活动中, 使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 作为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排除各方面因素的干扰, 始终以积极的、愉快的情绪和幼儿一起游戏、活动, 注重用自己的微笑、热情影响感染幼儿, 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
2. 以行育情, 促进幼儿良好情绪的发展
人的情绪总是在活动中产生、发展、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孩子积极情绪的激发更是如此。教师要提供各种机会, 让孩子在游戏中、在各项活动中促进良好情绪的发展。
第一, 允许鼓励幼儿在玩中学习, 体验“玩”的快乐情绪。玩是孩子的天性, 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幼儿特别喜爱游戏, 玩起来甚至可以废寝忘食。游戏是一种自由轻松, 充满乐趣的活动。在游戏中, 孩子们能最大程度地体会到快乐。同时, 游戏又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它对幼儿的整个身心发展都能起促进作用。让幼儿在玩中发展, 体验玩的快乐。如在玩有趣的沙、泥时, 孩子能体验沙、泥的物理特性;玩拉勾游戏时, 孩子能体验到来自纯真友谊的快乐;在玩七巧板游戏时, 可以培养创造力;玩配对卡时, 可以提高其数字理解能力。
第二,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 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情绪。年龄越小的幼儿, 他们往往只满足于吃、穿方面的需要。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 不仅仅只满足于吃、穿方面, 应同时让幼儿在完成学习、劳动任务中,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孩子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如到小饲养角给动物喂食、打扫卫生等, 给花草浇水、施肥、松土, 参与布置幼儿园室内外环境, 包括收拾玩具、用具、布置主题墙等。让孩子在环境的创设和管理中, 生活得到充实, 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和愉快。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我们也应允许孩子犯错误。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在不断地尝试中学习和成长的, 尝试就免不了犯错误。
第三,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主题教学活动, 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感受快乐的情绪。如今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 大部分缺少与他人分享快乐的体验、比较任性、爱发脾气、缺乏自信和独立性, 在交往和学习中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针对班内幼儿的情况, 我开展了“我们都是好朋友”“我能行”“会变的情绪”“赶走小烦恼”等主题活动。在活动中, 通过看一看、学一学、动一动、想一想, 学会了与同伴友好交往, 掌握了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方法, 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通过在相关的情境中体验, 幼儿获得了排除烦恼, 保持愉快情绪的经验。活动中, 幼儿的情绪愉快, 积极投入, 身心也得到了健康和谐的发展。
3. 以境育情, 培养幼儿积极愉快的情绪
情绪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 创设宽松、平等、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氛围及良好的生活环境, 可以使幼儿感到安全和愉快。夸美纽斯曾说:“教师要让儿童在没有殴打, 没有暴力, 没有厌恶的气氛中, 总之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这不正说明了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性吗?为此, 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 使幼儿在生活中处处感受到轻松和愉快。例如, 经常与幼儿一起唱歌、跳舞、玩游戏;吃饭、睡觉前让幼儿听一听优美的音乐, 说一说笑话等。
二采用多种方式, 指导孩子把握好自己情绪的航向
对于孩子来说, 也会出现许多困惑和烦恼:常常因为小事而互不相让, 甚至大打出手, 事情过了却又后悔不已;获得成功时得意忘形, 唯我独尊;失败了一蹶不振, 陷入了悲观的深渊……在幼儿园的生活中, 当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时, 作为教师要用恰当的方式去引导他们。
1. 宣泄调节法
因幼儿情绪很不稳定, 有时可能会因为一点点小事而情绪激动。比如有时因家长没给他们所喜欢的玩具而大哭大闹, 甚至不愿上幼儿园;有时为老师给的一朵小红花而高兴得手舞足蹈。当幼儿情绪不佳而哭闹时, 应当让幼儿尽情地哭叫。哭叫是解除烦恼和痛苦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是缓解痛苦和烦恼的一剂“良药”, 它能宣泄悲痛、释放不良情绪, 排除体内毒素。因此, 当幼儿烦躁不安想哭叫时, 应让他哭得淋漓尽致, 决不可强迫、压制幼儿哭叫。但哭闹时间不宜过长, 可用适当的方法转移情绪, 让其破涕为笑。
2. 逗乐调节法
当遇到幼儿情绪不佳时, 教师要想方设法转化其情绪, 将其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尽量逗幼儿发笑。逗笑是转化幼儿情绪最直接、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逗笑的方法很多, 例如讲笑话, 做鬼脸, 模仿幼儿熟悉的滑稽人物动作、语言。若幼儿哭叫, 教师还可模仿其哭声、表情, 只要夸张地模仿上三、五声, 一般幼儿都会破涕为笑, 实践证明, 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逗乐幼儿的方法。但在转移幼儿情绪、逗幼儿发笑时, 切忌为了让幼儿高兴一时而空许诺, 这对幼儿心理健康极为不利。若诺言不能兑现, 幼儿就对教师、家长产生不信任感;即使诺言兑现, 幼儿也会形成“只要我耍脾气、哭闹, 大人就会满足我的要求”的不良心理。
3. 运动调节法
在幼儿情绪低落时, 往往不爱活动、不爱说话、不爱跟小朋友玩。越不活动、不说话, 情绪越低落。老师要尽量想办法带幼儿做一些他们喜欢的运动, 如滑滑梯、玩游戏、与小宠物玩耍、做小动物模仿操等。运动可以把幼儿体内聚积的能量释放出来, 使幼儿的怒气和不愉快的情绪得到发泄, 从而改善幼儿的心情;运动可以转移幼儿情绪, 使幼儿从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 由悲伤转为喜悦, 由低沉转为亢奋。因此, 做运动是调节幼儿情绪的一种好方法。
4. 转移注意调节法
当幼儿情绪不好甚至有抵触时, 不要对幼儿下强制性的命令, 更不能惩罚幼儿。强迫、压制或惩罚性的管教, 容易伤害幼儿的自尊心, 会增强幼儿的逆反心理, 不但对教育幼儿不利, 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当使用强制方法管教幼儿时, 他们当时也许不敢哭、不敢闹了, 但那只是口服心不服。所以, 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比如给幼儿讲故事、念儿歌、画画给他们看。通过这些幼儿喜爱的活动, 改变幼儿的注意焦点, 从而把消极情绪转化成积极情绪, 冲淡以至忘却烦恼, 使情绪逐步好起来。
给孩子快乐, 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责任, 而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作为幼教工作者, 在全面开发幼儿智能的同时, 更要重视孩子快乐情绪的培养, 让孩子在笑声中和谐发展, 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幼儿良好情绪培养论文 篇2
(一)认清自己当前的教养方式
1.忽视型
2.反对型
3.放任型
4.辅导型
(二)提高对情绪辅导意义的认识
(三)掌握情绪辅导的技巧,让孩子拥有健康良好的情绪体验
1.温馨和谐——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
2.尊重孩子——让孩子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成长
培养良好的基础情绪 篇3
基础情绪容易引起疾病。因为它们总是持续不断,而且从根本上来说,基础情绪通常都是不良情绪,持续时间很长,会不断地引发各种病症,但患病的人却不清楚这种情绪的存在。为了避免病从情绪而生,必须培养一个人的良好的基础情绪,必须满足人的6种精神需求:爱、安全感、认同感、创造性、新体验和自尊,并注意矫正不成熟的心智。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做一个成熟的人。而成熟的标志是,有责任心和独立自主;付出而不是索取;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争强好胜;性心理要成熟;不与人为敌;分清现实与虚幻;灵活变通。
同时,也要用正确的方法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比如,在身处逆境时调整和转换自己的心态。(1)做到心平气和;(2)不要反复想着不幸的事,不发脾气;(3)凡事订好计划;(4)努力拥有以下几种品质:平和、顺从、勇气、决心、愉快、善意。从这些入手,就不仅不会因情绪和心理而引发疾病,反而会慢慢找到摆脱困境的方法。而且,把这些原则应用到家庭、职场、两性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人生的各种年龄段,尤其是老年时期,就会有平和的心态和美好的人生。
浅谈幼儿情绪智力的培养 篇4
摘要: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人们更加重视幼儿情绪智力的培养。概述有关情绪智力的几种主要的理论,幼儿情绪的发展特点,影响幼儿情绪智力发展的几个因素以及探讨了培养幼儿情绪智力的几个方面,对于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 情绪智力 培养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否的反映。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 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情绪和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世界的特殊反映形式, 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活动都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强调人脑的认识功能不足以揭示人类千变万化的心理世界,智力水平的高低也与个体未来的成功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关系, 情绪、情感的重要性在八十年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情感智商和情商的概念, 认为情感智商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取得职业成功、生活成功, 情商比智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爱情、婚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以及整个事业 , 甚至有人提出了成就的测量方程式:20%的IQ(智商)+ 80%的EQ。
一、情绪智力的概念、内涵及理论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概念的最佳界定,当推沙洛维(Peter Salovey)教授和梅耶(D.Mayer)教授的研究。最初他们认为 情绪智力是社会智力的一部分, 包括审视自我和他人情绪和情绪的能力;辨别情绪并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1997 年,他们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修正—“ 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绪的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可见, 情绪和智力都是多元化的, 那种把情绪和智力绝对分离开的做法是不符合实际的。情绪智力强调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状态的识别和理解,以及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 其具体过程包括四个部分—认知和控制自己及他人的情绪, 动机、兴趣和自我激励相结合的心理动力, 坚强而受理性调节的意志, 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一)、国外有关情绪智力的理论
国外关于情绪智力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绪智力能力模型的理论研究
Salovey 和Mayer(1990)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情绪智力是一种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包括准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的能力恰当表达情绪的能力和适应性调控情绪的能力。其情绪智力结构模型包含3 个因素: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运用情绪的能力。这三个因素又可以细分为十个变量:自己言语、自己非言语、他人非言语知觉、他人移情、调节自己情绪、调节他人情绪、计划灵活性、创造性思维、改变注意方向、形成动机。1997 年两位学者对情绪智力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情绪智力觉知、表达和评估情绪、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调控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情绪促进思维这四种能力的综合。情绪智力结构模型有4 个因素:反思性情绪调控,即疏导情绪、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促使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情绪理解,即分析情绪、判断它们大概的 发展趋向,并理解其结果的能力;用情绪促进思维,即调动和转换情绪,并通过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认知和表达情绪,即感知和识别面部表情、图案设计及故事所传达情绪的能力。为了区分情绪智力与人格的概念,Salovey和Mayer(2000)提出情绪智力是认识情绪意义及其关系,利用知识推理、解决问题,并且使用情绪促进认知活动的一种能力。该情绪智力结构模型包含4个因素,即感知表达情绪,情绪促进思维,理解情绪,管理情绪。又可分为11个变量,即感知自己情绪、感知他人情绪、表达情绪、情绪引导注意、情绪引导思维、情绪影响问题解决、理解情绪意义、理解复杂情绪、认识情绪转换、管理自己情绪、管理他人情绪。
2、情绪智力混合模型的理论研究
1995 年Goleman 提出情绪智力包括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管理自己情绪、激励自己情绪、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Goleman(2001)又提出了情绪胜任力(Emotional Competence)的概念,并指出情绪胜任力是在情绪智力基础上,导致工作中杰出绩效的习得的能力,它能够帮助学习与工作相关的实际技能,并把情绪智力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领导情绪胜任力模型将领导情绪胜任力分为两种:个人胜任力和社会胜任力。其中个人胜任力指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具体包括情绪自我意识、评价和调节、成就动机、积极主动、自信、透明、适应、乐观等方面;而社会胜任力指的是社会意识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具体涵盖了移情、组织意识、服务导向、激励、影响力、管理冲突、促进变革、团队合作等方面。Bar-On(1997)指出:情绪智力是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的非认知性潜能、能力和技巧的综合,它影响个体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是决定个体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2000 年Bar-On进一步提出,情绪智力是一系列情绪的、社会的知识与能力,它影响个体如何有效应地对环境要求。该情绪智力理论模型主要包括5 个元因素:自省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压力管理、适应性、一般情绪状态。15 个子因素是:自我认同、自我意识、坚持性、独立性、自我实现、移情、社会责任、人际关系、压力容忍、冲动控制、现实测验、弹性、问题解决、乐观、高兴。以Cooper为代表的学者们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感觉、理解情绪,并有效的运用情绪的力量帮助人们激发能量、增强信任、进行创造和实施影响。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5 个部分:当前环境、情绪意识、情绪胜任力、情绪价值、态度和结果。还可以划分为生活压力、生活满意、自我情绪意识、情绪表达、他人情绪意识、目的性、创造性,灵活性、人际交往、建设性的不满、前景展望、同情心、直觉、信任范围、个人权利、综合自我等各个成分。情绪智力两大模型的研究重点不同,对于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的贡献也不同。能力模型对情绪智力的概念界定比较清晰,对情绪智力模型的构思比较严谨,在学术界得到普遍的认可。混合模型则把所有有助于解释绩效的因素,不管是否与情绪有关,都纳入到其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之中。然而,学术领域普遍认为该流派对情绪智力概念的界定过于宽泛,关于情绪智力理论模型的构造不够严谨,研究的内容过于庞杂,该模型故而受到了学术界的批判。
(二)国内的相关理论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西方“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对于情绪智力的研究也引起了我国心理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重视,我国学者也积极尝试着定义情绪智力这一术语,并构建情绪智力的理论模型。卢家楣(2005)则认为:“情绪智力是人成功完成情感活动所需要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以情感为操作对象的一种能力”。学者张瑞良则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给出情绪智力的定义:“所谓情绪智力,是指人具有一种善于调适五觉感受、平衡六欲取值、控制七情抒发及保持八方和合的理 智和能力”。关于情绪智力的结构,有学者指出情绪智力包括情绪自觉和情绪他觉两个方面(董海滨,1997)。还有学者提出了大学生的情绪智力结构,认为情绪智力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影响其成功与否的非认知性心理能力,包括情绪觉知能力、情绪评价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等五种因素,这五种因素具体又分为18 种次因素(徐小燕、张进辅,2004)。许远理(2004)在情绪智力能力模型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情绪智力三维结构组合理论”。将情绪智力定义为:加工情绪信息和处理情绪性问题的能力。具体又可以从三个维度对“情绪智力”予以界定。第一是对象维度,包括三个部分:面向自己、面向他人、面向环境。第二是情绪智力的操作维度,可以划分为感知与体验、表达与评价、控制与调节。第三是情绪智力的内容维度。可分为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情绪、情感两个部分。根据“对象”、“操作”和“内容”三个维度成分的划分,可以构成3×3×2种情绪能力,即将情绪智力划分为18种信息加工的能力。
二、幼儿的情绪发展特点
幼儿的情绪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
情绪理解是指对所面临的情绪线索和情境信息进行解释的能力, 为情绪交流和社会关系提供了基础, 是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良好反映指标。已有研究表明小学生识别和标定情绪的能力与他们的社会适应和学业成就密切相关。
1、对简单情绪的理解
学龄期儿童已能够认识到与自我评价有关的一些情绪体验, 如高兴、骄傲、自豪、悲伤、难过、内疚等。到小学高年级时儿童已不需要教师通过他们的成绩来激发他们的自豪情绪, 也不再为一些偶然的过失而自责, 已充分拓宽了对简单情绪的理解。
2、对混合情绪的理解
混合情绪理解是指儿童认识到同一情景可能会引发同一个体两种不同或矛盾的情绪反应。比如9岁的儿童已能理解在全班同学面前讲演这一个事件所激起的既高兴又害怕的复杂的混合情绪体验。然而Harter(2001)在研究中发现7岁儿童只能识别同一性质的情绪, 例如同为积极情绪, 或者同为消极情绪;只有到了11岁, 儿童才能理解存在一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情绪同时发生在同一个体的现象。目前关于儿童能理解混合情绪的年龄没有一致的结论, 这与不同研究者对混合情绪的界定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有关。尽管如此, 大多数研究者都承认只有当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到较高的阶段, 才具有理解混合情绪的能力。
3、对情绪原因的理解
学龄期儿童已能认识到情绪的因果关系, 知道特定的情绪总是由原因引起的,而同样的原因会使背景、经验和个性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情绪。目前在研究情绪归因时多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比如Cassidy等人(1992)让儿童谈论自己、父母和同伴的情绪, 结果表明, 5~ 6岁的儿童已经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体验给出合理的解释。Fabes等人(1991)研究表明, 儿童对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更能够稳定识别, 这可能因为消极情绪的强度更大, 更频繁且更容易突出情绪唤起的资源。目前也有研究探讨特定领域的情绪归因, 比如徐琴美、鞠晓辉(2004)研究发现: 7~ 11岁小学生在成功和失败的学习情景下的情绪归因存在年龄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 在成功学习情景中的积极情绪归因倾向于指向他人, 在失败学习情景中消极的情绪归因倾向于指向自己。这个结果与中国文化背景一致, 说 明随着儿童的社会化, 儿童逐渐内化了社会的一些行为准则。
4、对情绪社会调节作用的理解
罗峥、郭德俊、方平(2002)考察了小学二、四、六年级学生对情绪社会调节作用理解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 小学生认为愤怒、悲伤和恐惧情绪标志着表达者不同的人际地位,会诱发接受者不同的情绪和后继行为: 愤怒情绪标志着表达者的支配地位, 会诱发出接受者的恐惧情绪和道歉认错行为;悲伤和恐惧标志着表达者的非支配地位, 会诱发出接受者的悲伤情绪和目标恢复行为, 恐惧情绪有时还会诱发接受者的高兴情绪。在对愤怒、悲伤和恐惧情绪反映表达者的社会目标的理解上, 没有差异, 都反映了表达者期待接受者采取目标恢复的社会行为。然而, 这只是小学生的一种推断, 实际情况下情绪会怎样, 还需进一步进行考察。
(二)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特点
人们表现出的情绪不一定是实际体验到的情绪,同样, 人们体验到的情绪也不总是表现出的情绪。Ekman和Friesen用“情绪表达规则(affective or emotional display rules)”来解释这种现象。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学龄期儿童的情绪表达在年龄、性别、情绪类型、人际背景、文化等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
1、年龄差异
侯瑞鹤、俞国良(2006) 发现, 小学儿童的情绪表达规则在一到三年级发展最快, 三年级以后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稳定下来。徐琴美、鞠晓辉(2005)在研究中也发现儿童在失败学习情景的情感表达的意愿受年龄影响: 在失败的学习情景下, 11岁儿童比9岁儿童更愿意表达他们消极情绪, 这是因为年长儿童社会和认知能力发展得更好, 认为相对独立的情景不会对观众人物造成直接的影响, 情绪表达能给他们带来好处。可见, 儿童应用情绪表达规则的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发展以及社会技能的提高而发展的。
2、性别及不同情绪类型下的差异
有研究发现,女孩比男孩更擅长调节情绪, 这种差异在他们年龄较小时尤其明显。然而情绪表现的性别差异, 依赖于特定的情绪类型。Zeman等人(1996)的研究发现, 男孩倾向掩饰痛苦的情绪, 女孩更可能掩饰愤怒, 且女孩更擅长自我疏泄情绪, 或直接表现某些情绪以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而男孩则较少寻求情感支持和帮助。这可能与社会对男女角色的期望不同以及情绪社会化过程的差异有关。文化对于男孩生气、愤怒等带有攻击性的情绪表现比较宽容, 父母倾向对女孩谈论情绪话题(从而女孩表现出较高的情绪能力)。另外女孩和男孩表达情绪的方式也不同, 男孩在生气和伤心的情景下多采用攻击, 而女孩较多通过哭来表达情绪。
3、人际背景差异
Saarni(1988)研究发现年长儿童(10~ 13岁), 尤其是女孩, 更愿意对同伴而不是父母表达他们的情绪, 而年幼儿童愿意对父母而不是同伴表达情绪, 尤其是消极情绪。Zeman和Garber(1996)研究也证明, 儿童报告给父母比对同伴要表达出更多的消极情感, 因为父母可以帮助自己, 而从同伴那里会得到更多的消极后果。Underwood, Coie和Herbsman(1992)还发现儿童在老师面前比在同学面前更能控制他们的生气情绪, 因为老师在儿童眼里是权威的象征,在权威面前表现出自己不满的真实感受相对于父母和同伴来说负面影响要大得多, 因此他们会极力掩饰生气的情绪。这些研究都表明儿童的消极情绪的表达除了受儿童的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外, 还受谁在场的影响。
4、不同文化背景下情绪表达的差异
情绪表达规则受文化影响非常大。同一刺激情景,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绪表达可能完全不同。比如对于表扬, 中国文化接受的情绪表达规则一般是掩饰内心的高兴;而西方则是直接表达自己的高兴。国内侯瑞鹤、俞国良(2006)在实验中发现如果直接表现真实情绪体验不符合社会期望, 儿童在积极情境下较多使用平静化策略, 而在消极情境下较多使用掩饰策略来表达情绪。西方儿童则较开放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感受。
5、城乡差异
在城乡差异的研究上徐琴美等人的调查发现, 城市儿童比农村儿童具有更高的表情调节知识, 使用更多亲社会表现规则。这可能是因为普遍来说城市父母更强调儿童应该怎样, 不应该怎样等亲社会表现规则, 城市儿童强化了这种强调, 而在农村家庭中父母对这方面的强调可能不多。(三)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特点
情绪调节的发展是儿童期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我国学者黄敏儿、郭德俊认为情绪调节过程是在一些策略和机制作用下, 情绪被管理和调整的过程。它既包含意识的、努力的、控制的调节, 也包括无意识、无须努力的、自动的调节, 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从意识到无意识的连续体。儿童情绪调节的方式随其运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 情绪调节能力随其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发展, 情绪调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外部调节转到内部自我调节的过程。
1、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特点 Denham(1998)认为, 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可分为支持性的、参与性的和独立运用的调节策略。Walden研究发现, 在压力或模糊情境中, 婴儿会利用母亲的表情线索帮助调节自己的行为。2岁时, 幼儿逐渐开始依靠自己的内部情绪资源管理情绪行为。在学步期和学龄前期, 主要依靠照料者提供的支持性的情绪调节。到了学龄期, 儿童开始使用解决问题、寻求支持、远离、内化、寻求外在原因、情绪伪装等应对策略。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能更多地利用认知策略、以建设性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Fabes和Parkinson等(1994,1999)的研究也证实: 与年幼儿童相比较, 年长的儿童更趋向于用有利于达到目标而不破坏人际关系的方式, 应付人与人之间的情绪冲突。
2、情绪调节策略意识的发展特点
对儿童情绪调节策略意识的研究多是采用自我报告法进行的。有研究表明, 学龄期儿童已知道不少直接或间接的调节消极情绪的办法。比如4~ 11岁的儿童在沮丧时大多数都会提到游戏的策略, 或者是做些有趣的事使自己感觉好过些。留守儿童在暴露出思念父母的伤感情绪时会以“爸妈外出打工是为了挣钱供我上学, 将来还要我出国留学呢!”这样认知重建的方式来调节消极情绪。Altshuler和Ruble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学龄前儿童更多地把社会支持和寻求成人帮助作为情绪调节的解决办法, 而学龄期的儿童则更多地提出直接的问题解决和认知策略。
3、儿童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及影响因素
第一,气质及生理因素。Eisenberg(1992)等人假设要预测儿童所采用的情绪调节策略, 必须评估两个重要的气质,一是维度情绪强度参数上稳定的个体差异, 二是调节过程中稳定的个体差异。有研究者发现, 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理变化之间有着某种对应关系, 例如在一个啼哭的婴儿面前, 学龄前儿童的心率变化与其安慰行为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第二, 父母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 的影响。父母或看护人对儿童情绪行为的反应, 以及父母之间或看护人之间的情绪相互作用, 对儿童的情绪及情绪调节有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 儿童的情绪调节及同伴交往能力, 与其父母的情绪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那些在同伴中情绪表现较积极的儿童, 其父母的情绪表现也较积极。第三, 早期社会化对情绪调节发展的性别差异的影响。Malstesta 和Haviland(1982)在研究中发现, 母亲常对女婴表达的愤怒作出严厉反应, 而对男婴则较少作出同样反应。男孩和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获得关于社交中可以接受的情绪表达方式,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女孩善于掩饰愤怒情绪, 而男孩善于掩饰痛苦情绪。
三、影响情绪智力发展的因素及培养策略
通过上述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幼儿的情绪智力:
(一)教师积极教育方式对幼儿的情绪影响
幼儿不会对自己的情绪好坏有什么认识。作为教师, 应激发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的产生, 充分发挥教师情感渗透于教学的作用中。首先, 教师每天要情绪饱满, 教师之间关系和谐融洽, 同时要与幼儿建立感情,让幼儿感到幼儿园象家一样温馨, 感到教师的爱和关注, 这样幼儿也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幼儿园环境中。其次, 教师要教育幼儿认识各种情绪及其特征与后果, 特别是要使幼儿对一些过激情绪有初步的认识和看法。在认识情绪的基础上再教给幼儿一些情绪表达的方式方法,例如: 言语表达方式, 自我发泄方式, 运动方式等。最后, 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定条件, 让幼儿在自我实践体验中培养情绪调控能力。幼儿对情绪的认识和情绪的表达往往不一致, 体现为情绪表达发展的滞后性。因此, 让幼儿在自我实验体验中实现情绪调控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为幼儿设计一些情境, 让幼儿体验喜、怒、哀、乐, 培养幼儿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设定合理的规范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教师应与幼儿共同设定一些规范, 逐步培养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 进而在活动中用这种能力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做出价值评判只有当幼儿能够对自己的情绪做出价值评判时, 才具有实现情绪调控的可能性。而对幼儿的各种需要, 教师要客观分析, 满足其合理要求,拒绝不合理要求。如: 幼儿看到香甜可口的草莓, 恨不得不吃饭就要吃草莓, 这样就违反了餐后吃水果的规定,这就需要教师教育幼儿适度节制各种欲望, 抵制各种诱惑, 让幼儿时常既有需要得到满足的体验, 又有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体验, 慢慢地就能正确对待需要和满足关系, 逐步学会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加以适当的控制。
2、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条件
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得到发展的最好形式。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然流露自己的情绪情感, 得到情绪情感真实体验。如果幼儿长时间独处, 失去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会产生孤独感, 导致幼儿情绪压抑。积极与同伴交往不仅可以愉悦幼儿的身心, 也为幼儿提供实践情绪调控的机会。幼儿在游戏中, 可以从同伴身上学习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尽管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会发生一些冲突, 但这正能使幼儿学会如何与别人协调, 如何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愿望, 如何解决问题、处理好同伴关系等等, 有利于训练并逐步形成幼儿的情绪控制机制。游戏本身就是幼儿松驰紧张情绪、宣泄消极情绪的有效方式。在游戏中幼儿会借助于动作、语言、角色扮演来体验积极情绪, 发泄消极情绪, 在内心产生一种满足和快乐感受, 从而促进幼儿良好情绪的发展。此外, 幼儿园可以开辟心情屋, 让幼儿把自己心情写 出来、画出来;也可以开设发泄室, 让幼儿面对发泄物, 把自己心中的积愤宣泄出来;还可以创设一块封闭安静地带, 让幼儿把心情用悄悄话给说出来等等。
3、教给幼儿一些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征表现出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 当幼儿产生过激情绪时, 教师应讲究一些策略, 根据不同的幼儿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克服其消极情绪。有时幼儿为一样玩具得不到满足而哭闹时, 可以运用冷处理方式;有时两名幼儿发生冲突时, 可以运用语言讲述方法;有时幼儿在争抢玩具时, 可以运用转移幼儿注意力的方法等等。但同时教师应帮助幼儿学习主动自觉地控制情绪, 告诉他们, 当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时, 就到发泄室去, 也可以到心情屋去, 让自己的心情逐渐稳定下来, 尽量不发生攻击性行为, 使幼儿保持良好心态。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情绪的影响
家庭是以骨肉亲情为纽带形式的特殊社会组成形式, 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特殊的情感关系, 家庭是孩子情感习得的启蒙学校, 是人类情感最美好最丰富的资源所在地。一般来说, 幼儿在家庭中, 尤其在父母面前更容易表达其情绪和情感, 不论愉悦还是忧伤, 高兴还是忧闷, 他们都会随时随地, 毫无顾虑地表现出来。幼儿在家庭中的情绪是不受抑制的, 是自由奔放的, 幼儿情绪表达不会招致任何惩罚, 原因在于特殊家庭情感氛围。孩子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免不了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 而且往往会把积压的情绪带回家向父母宣泄,从而使他们的情绪得到某种微妙的平衡。我们常可以看到幼儿因一些琐碎小事在家哭闹, 恐怕就是这方面原因。因此, 我们应充分发挥家庭在幼儿良好情绪培养中形成的特殊作用。
首先, 要处理好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围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 如果父母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尽可能表现得愉快、喜悦、客观向上, 那么孩子也会形成积极情绪, 成为一个快乐、友好的人。幼儿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 得到了关心爱护, 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 从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 对孩子学会理解和处理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之间经常争吵, 家庭关系紧张, 幼儿极易产生焦虑不安、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幼小心灵, 产生不良的心理现象。
其次, 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不和谐可能会给幼儿学习情绪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 甚至会导致幼儿长大成人后情绪控制能力低下, 给他人及社会带来危害。在大多数家庭生活中, 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父母永远处于主导地位。现实生活中, 亲子关系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两方面: 一是溺爱。父母对子女过分迁就, 孩子易形成以“我”为中心的优越感和自私、骄横、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二是粗暴之爱。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 要求孩子一律服从家长的意愿。这种家庭带来的是情绪表现压抑, 久而久之, 幼儿良好的情绪受到潜在的阻碍。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正常的父母之爱应该是一种理解、尊重、理智之爱, 幼儿是自己情绪情感的主人, 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 父母和子女之间需要情感交流, 沟通和应答, 而不是家长以强制的手段去监控、阻碍孩子的情绪表达。当幼儿闹情绪时, 父母惟有首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达其情绪的需要, 才能抚慰孩子的情绪。在家庭中, 父母先要克服自身情绪的不良表达方式, 如:暴躁、武断、独裁以及威胁和惩罚, 以理智的方式博取孩子的信任, 认清孩子情绪背后的真正动机。值得注意的是, 在家庭生活中, 幼儿情绪的发泄可能较为频繁, 父母难以忍受, 于是造成情绪冲突, 结果可能是父母情绪占了上风, 而孩子情绪没有发泄出来, 抑郁纠结, 逐渐积累, 等待下次更猛烈的爆发。这样下去是危险的, 幼儿情绪不仅得不到宣泄, 反而越积越多, 情绪发展有可能走向消极方面。因此, 应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对其影响和作用, 建立起理解、宽容、和谐的家庭氛围, 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积极情绪。
(三)创设良好的物质及精神环境
幼儿教育受社会、家庭、幼儿园三方面的影响。
首先, 应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尽量避免幼儿接触暴力、武力、色情等方面的影响。一些为成人制造的影视节目孩子看了以后, 使其经常模仿武打、侠客等行为, 互相打闹, 情绪浮躁。有些幼儿看见小动物、昆虫,一点同情心都没有, 说一些“ 搞死它”“ 整死它”的言语。这样发展下去, 容易形成不健康心理, 给社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其次, 在幼儿园里, 教师之间、师幼之间的感情融洽也会促进幼儿良好情绪的健康发展。教师之间应友好相处, 每天带班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丰富幼儿一日活动内容, 使幼儿生活得快乐, 满足, 幼儿情绪就会得到正常发展。
第三, 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在家庭, 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为幼儿稳定情绪提供物质上的可能性。它包括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 宽敞明亮的活动室, 整洁干净的卧室, 合适的图书资料及玩具等。幼儿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可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显然, 空间的局促狭窄可能导致幼儿潜在的心理压抑。如果幼儿在其他因素影响下情绪出现波动甚至失去控制时, 室内的杂乱无章有可能会加剧幼儿情绪的不稳定。总之, 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时期, 幼儿园规程明确要求: “ 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 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我们应该把握好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 重视情感投资, 使幼儿体验到爱和关注, 同时经历愉悦的情感体验, 进而在积极的情绪情感的支配下, 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注释
幼儿积极情绪培养策略研究 篇5
【关键词】 幼儿;积极;情绪
幼儿还处在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大,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我们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制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探索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设计相应的教育方案,并按计划实施,从而培养幼儿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
一、运用情感策略,增进幼儿对情绪的感受力
情感策略是指塑造出一种安全、温馨、平和及完全被接纳的心理情境,使身处其中的幼儿较自由、开放地进入同伴和成人的情感世界,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才能被接纳、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原本某些正常的情绪感受不因压抑而变质,为某些不愉快的情绪、感受找寻正当的出路。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增强幼儿对快乐的情绪体验
我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教师深切感受到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对培养幼儿积极情绪的感染力。因此我们特别重视幼儿晨间接待,教师每天微笑地与幼儿问好,观察幼儿的表情,关注幼儿的心情牌,请幼儿说说自己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及时分享幼儿的情绪体验,对幼儿快乐情绪积极肯定,对于不良的情绪则及时给予引导和化解。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幼儿提供积极情绪的示范榜样
情绪是可以互相感染影响的,尤其是中班幼儿,情绪不稳定,且模仿性、受暗示性强,教师和家长都要注意自己的情绪,时刻都要给幼儿一个良好的情绪示范,要有意识的以愉快、喜悦的积极情绪去感染幼儿,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我们在班级开展“我的好朋友”、“我最棒”、“赞美时刻”等活动,让幼儿发现自己和同伴的优点,从而不断强化与学习。作为老师则加强自身修养,保持心理健康,以饱满的精神,愉快的情绪出现在幼儿面前,与幼儿亲切交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幼儿起到良好积极情绪的示范作用。通过家长会、亲子运动会、电子邮件、假日小组活动等促进家长与幼儿融洽的亲子关系。
二、运用认知策略,帮助儿童理解和正视自己的情绪
教师和家长应教给幼儿关于情绪及其表现的基本知识,觉察自己真正的情绪,帮助他们探索自己的各种情绪,使之理解和正视自己的情绪,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从而更好的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一)创设丰富的情景,感受情绪的多样性
幼儿对于情绪有了初步的感受,能分辨基本的表情,知道不高兴、生气等情绪会带给自己不舒服的感觉。教师创设表情娃娃情景,让幼儿感受不同的表情,学习用完整的句子表述自己的经验,让幼儿体验高兴、难过、悲伤等不同的情绪。在游戏举表情牌中,有个别幼儿会举相反的牌子。如麦当劳,多数孩子都是开心的,杨奕则举哭脸,说那是垃圾食品,到游乐场玩,永祺也是哭脸,说妈妈要带他去玩但是没有兑现承诺,大人觉得应该很开心的事情,有的孩子则认为不开心,都有各自的理由,说明孩子对情绪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心情晴雨天》活动中,教师设置了晴雨表天气转盘,小老虎拔牙及小动物收到礼物及遇到困难的情景,引导幼儿说出不同天气时自己的心情,感受晴天、雨天、阴天可以代表愉快、难过、生气等不同的情绪,把天气与心情联系起来;《小记者播报心情》则创设森林电视台,请小朋友当小记者采访播报心情,让幼儿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孩子在情景活动中都乐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教师提供多种表达的机会,让孩子两两、小组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
(二)以绘本为载体,引导幼儿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
绘本中精美的画面深深吸引幼儿阅读的兴趣,简洁的文字让幼儿读过之后很容易记住。以绘本为载体,借助故事内容的情感宣泄和情感表达,培养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如《爱发脾气的小老鼠》、《小仙女的云》、《壮壮生病了》、《小山羊找快乐》等都隐含和渗透情绪情感的教育功能。
三、运用行为策略, 创造表达积极情绪的机会
(一)在游戏中满足幼儿表现积极情绪的愿望
从情感发展的角度来看,游戏是沟通儿童内部的心理生活与外部现实的桥梁,是自我表现与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手段与因素。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自我表达的工具,儿童可以通过游戏的同化作用来改造现实,满足自己在情感方面的需要,它也是幼儿解决认知与情感冲突的重要手段,帮助自己处理不愉快的情绪。在区域游戏中,幼儿制作心情卡,装扮“快乐树”;在体育游戏中,幼儿与同伴一起玩捉迷藏、钻山洞、蚂蚁搬豆等游戏,幼儿学习与同伴团结合作;在表演游戏中幼儿学习与同伴协商分配角色,共同布置游戏场地,学习解决游戏中的纠纷,体验扮演的乐趣。在期末的闭学式表演中,全班幼儿参与表演的《三只蝴蝶》,获得了幼儿、教师、家长的一致好评。
(二)有意识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幼儿表达积极情绪的能力
我园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设计不同课题,如“快乐的我”、“面对输赢”、“我不生气”等,参与心理健康课题研讨活动。在园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中,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照顾蛋宝宝、自助餐、“让感恩走进心灵”亲子摄影比赛、大手牵小手读图活动等,幼儿与家长都积极参与。幼儿在照顾蛋宝宝活动中扮演爸爸妈妈,拿到蛋宝宝后幼儿都小心翼翼的,生怕蛋宝宝破了。有的孩子随身带着,去公园、吃饭、爬山,洗澡、逛街,为蛋宝宝穿上衣服,准备小床铺等,知道照顾宝宝的辛苦,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情。活动中我们评选出了照顾蛋宝宝的优秀爸爸、优秀妈妈奖。幼儿在活动中都体验了积极快乐的情绪。
经过一年的时间研究,我们发现幼儿在学习、生活、与同伴交往等方面都有了显著地进步。能主动参与学习,愿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生活环节各项常规有条不紊,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做家务,不随意发脾气;与同伴交往时互相配合、合作能力增强,有了更多的朋友,情绪愉快。幼儿的情绪是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应该是持续的、长期的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抓住活动中的契机,对幼儿进行积极情绪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一心.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李燕.游戏与儿童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8.
培养幼儿情绪表达能力的策略 篇6
一、情绪词典,提升幼儿情绪认知能力
所谓情绪认知,主要是指人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情绪。情绪认知是情绪表述的基础,人对自己的情绪认知得越清楚,所表述的情绪就越准确。我们的调查发现,幼儿大多只会用“高兴”和“不高兴”来笼统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因此,我们专门设计、组织了认识和制作“情绪词典”的主题活动。首先组织幼儿在两周时间内收集各种人物面部表情的图片,利用这些表情图片和若干张红、黄、蓝、绿、黑、白的彩色小纸片,教师组织了一个集体教学活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用一个情绪词汇,如高兴、生气、开心、伤心等,说出自己看到某张表情图片后的感受,然后选择一张彩色卡片,由教师将这个情绪词汇写在上面,并将记录有情绪词汇的彩色卡片粘贴在相应表情图片一侧。教师引导全体幼儿一起分享、感受:“这张图片配这个词语合适吗?为什么选这种颜色的卡片来记录?”教学活动快要结束时,教师和幼儿共同将这些记录有情绪词汇的卡片和表情图片装订起来,形成几本“情绪词典”,这样的词典呈现了图片(表情)、文字和色彩三种“情绪语言”。将制作好的“情绪词典”挂在活动室里,供幼儿随手取阅。制作和使用情绪词典,帮助幼儿丰富了有关情绪表达的词汇,并正确了解了各个情绪词汇的含义,为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表达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心情日记,帮助幼儿准确表达情绪
成人可以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心情,如记日记,而幼儿表达情绪的重要途径是绘画,因此我们设计了符合幼儿表达特点的心情日记,格式如下:
通过一个学期“心情日记”的记录,幼儿越来越关注自己的情绪,记录“心情日记”的频率越来越高。幼儿在“心情日记”中,能使用在制作“情绪词典”活动中所学习的各种情绪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状态。并且,幼儿在描述自己的情绪状态时会画出造成这种情绪的具体事件和自己当时的表情。从“心情日记”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幼儿都能准确完整地叙述自己的情绪状态及导致这种情绪发生的事件。其实,描述事件的本身,对幼儿来说就是很好的情绪疏导。“心情日记”的记录还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绘画能力的发展。教师也可以通过翻阅和解读幼儿的“心情日记”,了解幼儿情绪发展的状况,从而设计出符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的情绪教育活动。
三、倾听和提问,诱发幼儿情绪表达意愿
大部分3岁~6岁幼儿已能与他人进行简单的口头交谈,因此,倾诉成为幼儿排解消极情绪的主要途径。有时幼儿有了苦恼,想要对教师倾诉,但由于表达能力所限,常常说不清楚。这时教师要耐心地聆听幼儿的倾诉,并引导他们说出产生情绪的原因,帮助他们找出有效表达情绪的办法,安抚幼儿的心灵。对不善于倾诉的幼儿,教师则更要注意观察,一旦发现他们情绪低落,就要及时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苦恼。我们在班级活动室里创设了特定的区域,用于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倾诉。在这个区域中,教师和幼儿可以随意地坐、躺、靠在地垫上,说说悄悄话。师幼谈话的形式多样,但谈话时教师要注意增加自己和幼儿的身体接触和亲密的程度,因为营造温馨、宽松、和谐的师幼交谈环境,是解决幼儿情绪问题的有效方法。面对缺乏安全感的幼儿,教师在生活方面给予他们更多、更细致的关爱、帮助和照顾。每天,教师要会运用拥抱、摸头、亲吻等肢体语言和幼儿交流。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帮助;在幼儿间发生矛盾时,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引导;在幼儿需要情感慰藉时,教师要给予妈妈般的爱和温暖,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安慰和满足。
四、心情剧场,培养幼儿情绪表达能力
【幼儿良好情绪培养论文】推荐阅读:
幼儿良好个性培养08-04
幼儿良好品德培养09-23
培养幼儿良好常规10-25
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培养09-30
幼儿良好性格特征培养10-07
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10-09
幼儿良好饮食习惯培养12-13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08-28
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幼儿的常规习惯10-12
1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