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2024-10-21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精选13篇)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篇1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对儿童来讲维持生命和保证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是通过吃各种食物来取得,所吃食物的质量直接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可是,在当前物质条件日益提高的前提下,孩子偏食、厌食、肥胖和营养缺乏症等情况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是孩子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

1.饮食要有规律2.不挑食、不偏食3.不随便吃零食4.不暴饮暴食5.注意饮食卫生

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增进食欲,保证营养供给,避免过瘦或过胖,对孩子的健康十分有益。而自幼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必须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共同配合。怎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老师和家长们一直关注的话题。本学期,我们班进行了中班幼儿教育活动(食)生活化的课题研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中我们都要为幼儿创设平等和谐的气氛与就餐环境。

家庭、•幼儿园要保证幼儿在最佳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下进餐。餐前不能训斥幼儿,不能强迫进食,造成环境压抑。进餐前,家长、教师以亲切的口吻,热情的态度向幼儿介绍饭菜,让幼儿看一看颜色、闻一闻香味,尝一尝味道,并可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使孩子进餐时感到愉悦,促使唾液分泌,激发幼儿的食欲。从很大程度上讲,孩子的饮食习惯是由家长给养成的。有的家长比较粗暴,总是恐吓孩子,你不吃饭,我马上打电话告诉老师。有的家长边吃饭边在旁边放一把尺子。有的家长正好相反,过分溺爱孩子。

比如,一些家长,惟恐孩子吃的少,让孩子边看电视边喂饭;也有的边讲故事边喂饭;还有的追着赶着喂饭;更有甚者蹲着便盆喂饭。久而久之,形成了一顿饭要吃很长时间的习惯。于是我们便通过家长问卷、家长讲座、发放问卷的形式向家长宣传怎样为孩子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安静进餐环境,以及如何让孩子在安静发环境中就餐。

当然,仅有宣传是不够的,关键是宣传后的落实情况。每天的晨间谈话时,我们做好对幼儿的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工作,大家一起讲讲昨天晚在什么地方,和谁一起进餐的,你觉得哪一件事你特别开心?哪一件事你特别不开心?对于几个吃饭咽不下去的幼儿、需要家长跑一条巷的幼儿,我们把它们作为交谈的重点对象。并且和孩子说明,吃饭时应坐在餐桌上,安安静静地进餐,这样才会长得高、长得大、长得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篇2

关键词:幼儿时期,习惯培养,实践研究

一、观念引领,使养成教育深入到每位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理念之中

为了让教师们能真正规范地落实“把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去”,我们认真学习了《上虞市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制定出了适合我园各年段幼儿的《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评价指标,对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念培训,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幼儿开展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进对幼儿教育的方式方法,使每一位老师做一个爱孩子、尊重孩子、懂得赏识和引导孩子的优秀教师。2012年以来,我们把养成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全面化,制定出便于幼儿记忆的《幼儿行为规范( 三字经) 》并分发到每一位家长手中,让家长也认识到孩子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家长在孩子养成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和主导作用,我们还依托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对家长进行家长教育行为的专门培训和具体指导,使家长能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我们幼儿园的工作,参与到幼儿一日常规和养成教育活动中来,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二、分层施教,将养成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常规之中

我们在把养成教育目标具体化、规范化的同时,针对我园大、中、小班幼儿的不同特点和具体实际,制定分层培养计划,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完善。小班年段重点是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我们从洗脸、漱口、吃饭,到午睡、整理床铺,所有的环节都制定了教育目标; 中班年段重点对幼儿进行礼仪和感恩教育,让幼儿了解父母、长辈的职业与自己的关系,尊重他们的劳动,提出每天为家人做一件事,并且在“养成教育评比栏”对幼儿进行评比,让幼儿在学习、实践、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大班年段重点培养幼儿初步的责任感和规则意识。如开展《我是中国人》活动,让幼儿加深对家与国的理解与认识,从小爱家,爱祖国、爱幼儿园、爱身边的人,树立起初步的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开展“大手牵小手,大班带小班”活动,培养大班幼儿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并主动帮助小弟弟、小妹妹,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同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谦让与分享,知道做个守信用的孩子等等这些良好品质,都可以在各种主题活动中得到训练和培养。

三、寓教于乐,将养成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来源于生活,完善于生活,通过幼儿一日活动及特定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幼儿的思维既具有直觉行动性,又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教师抓住这一特征,结合教育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做到月月有计划,周周有活动,次次有记录。针对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出现的语言、行为、举止、仪态和合作意识等方面的不良习惯,我们搜集了大量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故事,或者教师与幼儿共同创编、续编故事。例如,为帮助幼儿学习和正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我来帮你好吗”等,我们设计了以下多个主题活动: 通过讲《买礼貌》等故事使幼儿懂得讲文明有礼貌的重要性,使幼儿知道当你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如何表达你的感激; 通过“礼仪儿歌比赛”的活动,从班里评选出“文明用语小宝贝”、“文明学习小宝贝”、“关爱老人小宝贝”等,促进了幼儿道德价值的内化,使礼仪行为真正成为幼儿内部的需要等等; 创设主题环境“文明小天使”,设置红花评比栏,对讲文明、有礼貌的孩子进行及时的肯定。

四、优化环境,营造幼儿养成教育的浓厚氛围

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利用氛围塑造幼儿性格,具有极强的渗透性。首先,我们从精神环境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他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愿望。例如: 通过表演《小猫和小弟》《小猪变干净了》等故事去感染幼儿,通过演唱一些歌曲让小朋友知道大家都有一双手,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其次,我们从物质环境入手,结合“生活习惯”的培养内容,在活动室为幼儿创设了能力区角、娃娃家,配置了供幼儿练习系鞋带、穿衣服用的物品等,使幼儿从中受到了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环境教育法既要注重物质环境的感染又强调精神环境的熏陶,还要注意创设与幼儿年龄想适应的环境。如教师把材料分层次地投放到角区中,幼儿通过区角“拼拼摆摆”活动,进行归类整理,养成玩具玩完后要放回原处、摆整齐的好习惯。教师每天用微笑、点头等亲切的举止表示对幼儿的友好,给幼儿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渐渐幼儿就会从教师行为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学会一些表示友好的语言、动作和方式。

五、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果

1.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园幼儿的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明显好转

幼儿的文明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悄悄的起着变化,以前经常能在操场上看到幼儿吃过的早餐袋子、筷子,现在已经很难发现了。走廊上再也找不到家长接送孩子时乱扔在地上的香烟头了。每天清晨都能听到一声声稚嫩的“老师早! 老师好”。

2.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逐渐发现了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三大规律

一是趋早性: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萌发于幼儿期,幼儿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越小教育培养越好。

二是渐进性: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

三是反复性: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常出现反复,他们的行为起伏变化,表现不稳定,易反复。

3. 通过本课题研究,改变了我园教师的育人观念和园风园貌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篇3

不难发现,新入园的幼儿在生活习惯方面的表现欠佳,尤其是小班幼儿,在家表现的一些坏习惯在幼儿园暴露出来了。例如: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与小朋友争抢玩具、打架;不和老师家长打招呼;说话不文明等等。为此,幼儿教师应在实践工作中对幼儿品德教育予以认真探索、研究,让他们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下,不知不觉的受到品德教育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我针对小班幼儿教育中的具体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粗浅地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品的习惯。

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

环境是最好的老师,适宜的环境能够引领幼儿自主的参与。品德教育环境主要包括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

人文环境主要是教师的示范。通过教师的示范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都强调教师应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育家陶行知强调正人必先正已。小班幼儿对老师的话当作“圣旨”,对老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模仿和学习。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正面示范,让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孩子。例如:早晨教师在班级门口,或者学校大门门口都会和小朋友打招呼,说“小朋友早上好”,放学会说“小朋友们再见。”对小班幼儿来说他们没有离开过家人,还没有打招呼的习惯,当老师跟他们打招呼的时候,部分小朋友会回应,部分小朋友不理睬。老师主动向幼儿打招呼的时间长了,告诉幼儿上学和放学应该和老师、叔叔、阿姨打招呼。时间长了小朋友会上学放学和老师主动打招呼,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会打招呼的好习惯。再譬如:教师看到地上的纸屑捡起来,小朋友看到了教师这一行为,下次会模仿老师把地上的纸屑捡起来。反之,如果教师的行为不得体,例如:随便扔垃圾,那么幼儿也会跟教师一样,随便扔垃圾。这样,幼儿的品德观念就错误了,他会以为随便扔垃圾这一行为是可以的。所以教师要求严于律己,使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育的威力和作用,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明确知道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

物质环境主要是环境布置。例如:在阅读区里家长为幼儿提供良好行为习惯和礼仪交往的书籍,在幼儿翻阅的时候可以对礼仪、常规方面有初步的了解;在评比栏里可以给有礼貌、讲文明的小朋友奖励一个五角星,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表现是正确的;把行为好的小朋友,例如:排队洗手、弯腰拣垃圾、帮助小朋友穿鞋子等,用拍照的方式把他们的行为拍下来贴在墙上给小朋友看,成为小朋友的榜样,让其他小朋友进行学习;在家长园地把一些好的品德习惯用儿歌的形式展示给幼儿和家长,让他们共同学习,根据幼儿的掌握情况进行跟换。

二、加强一日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指导,进行随机教育

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对表现好的幼儿及时表扬,让好的行为得以巩固和发扬,对表现差的幼儿进行指导改正。教师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会有显著的效果。例如:小朋友喝水的时候会着急着去倒水喝,而没有进行排队,导致幼儿在喝水的时候有推挤、把水打翻等现象,影响幼儿喝水的秩序。我把幼儿喝水时候的场景用摄像的方式把它拍下来,等小朋友喝完水了放在电脑上给小朋友看。小朋友看到了刚才喝水的情景,有的小朋友说:“太挤了,是他在挤我。”还有的说:“我在排队,我没有挤”、“我被她撞翻了”、“好乱呀”……小朋友看了之后发现喝水的时候秩序很不好,很乱。我趁机问小朋友:“你们看了之后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小朋友喝水不挤来挤去?”小朋友们都说要排好队,一个一个去倒水。之后小朋友们喝水的秩序有明显的进步。

三、在游戏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游戏活动主要有区域角游戏和桌面游戏。进行区域角游戏的时候,幼儿能通过自己与伙伴分配角色,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在幼儿游戏的时候进行指导。例如:娃娃家小朋友接待客人是否有得体、有礼貌。菜场的员工应该怎么接待客人等。桌面游戏在进行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幼儿合作、分享和帮助的精神。在结束桌面游戏的时候幼儿进行整理玩具。小班幼儿在刚开始的时候会忘记整理或者没有把地上的捡起来,教师进行提醒和帮助,时间长了他们自然而然的养成了玩好之后要整理玩具这个好习惯。

四、幼儿园的德育工作需要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

幼儿园与家长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品德习惯较差的幼儿。有的幼儿在幼儿园里表现很好,在家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例如:在幼儿园不会乱扔纸头,在家或者在马路上就会把纸头随手一扔。因此家长在家也要注重幼儿品德习惯的养成。我相信家园结合,幼儿会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教师把握好以上四个方面,能更好的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品的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 篇4

合理安排幼儿零食

正确选择零食品种,合理安排零食时间,既可利于补充能量,又可避免影响正餐食欲和进食量。给予零食的时间最好在两正餐之间。零食应选择水果、乳制品等营养丰富的食物,控制糖果、甜饮料等含糖高的食品,以利于维持儿童能量平衡,使儿童保持合理体重增长,避免儿童瘦弱或肥胖。

如何选择幼儿饮料

水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1-3岁幼儿每日需水总量约为1250-毫升,幼儿需要的水除了食物中所含的水分(特别是奶类、汤之类食物含水较多)外,大约有一半的水需要额外补充来满足,约需600-1000毫升。幼儿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应该严格控制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的.摄入。

重视幼儿饮食卫生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篇5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们在幼儿行为习惯调查中发现,幼儿吮手指、挖鼻孔、餐后不漱口、玩具乱扔等不良生活卫生习惯较突出。幼儿时期可塑性大,正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敏感时期。幼儿就象一颗幼苗,只有在开始阶段就注意细心培育,才能保证健康、正常地成为大树。现在的幼儿是未来的的主人,他们将来所面临的是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对其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明人,是一个国家进步与发展的标志。良好的卫生习惯作为文明人的素质之一,如何养成尤为重要。中国有句古训:“先入为主”。所以,对幼儿期的孩子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便是重中之重。包括生活卫生习惯在内的各方面素质对其今后发展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果注意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孩子将受益终身,为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其适应将来竞争的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应从小培养,幼儿园和家庭都应该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我在十几年的幼教过程中十分注重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常常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以强化,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良好的卫生习惯要从幼儿期开始培养。首先,幼儿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幼儿时期,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极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行成一些定型的概念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但幼儿知识贫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学好学坏都在无意识之中。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所以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幼儿加强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尽力避免不良卫生行为对幼儿的影响。其次,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但也是十分娇嫩时期。如不养成良好讲卫生、爱清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就会给身体发育带来危害,影响身体健康发育。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都是在平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自然养成的,所以它的形成并不感到困难。比如,家长平时教育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趴着或蒙头睡觉、经常洗澡、修剪指甲等卫生习惯。同样的,如果幼儿时期由于家长教育失当而形成了不良卫生习惯,成人后要想加以矫正就非常困难。

二、在培养幼儿良好卫生行为过程中要注重一定原则。首先:坚持不懈原则。良好卫生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它是一个不断养成、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所以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干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不要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应让幼儿“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在幼儿园中要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幼儿每天在幼儿园必须用毛巾擦手、喝水;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等,这些规则的制定幼儿必须遵守,最后习以为常,形成自觉的行动,严格地要求和幼儿的反复练习促进了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

其次:标准统一,共同监督原则。活动中需要统一的规则,教师和全体幼儿要牢记于心,这样良好卫生习惯才能很好地培养起来。如果老师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模棱两可,小朋友无所适从,不知该怎么办,结果随心所欲,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如在要求幼儿喝水时,老师也应与幼儿同时进行;幼儿洗手,老师也要与幼儿共同洗手,并在与幼儿共同活动中,做出洗手的正确方法,让幼儿模仿。

最后要充分利用集体和榜样作用促进个别原则。良好的班风可以约束个别幼儿不良的行为。因此,要善于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转变个别幼儿的不良行为。如:有些幼儿不喜欢剪指甲,老师可通过情境故事讲述形式教育幼儿要勤剪指甲,因为指甲长了很容易藏着细菌。在集体的合作和带动下,个别的幼儿就改变了原先的不良习惯。幼儿的模仿力极强,他们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师在幼儿的眼中是最伟大、最有权威的偶像,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为此,作为老师我们首先检点自己的行为,真正成为孩子的表率。幼儿在教师良好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然也形成了好的习惯。另外,故事、诗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有很强的榜样力和感染力,幼儿也很喜欢模仿。因此,教师注重引导幼儿接触好的艺术作品,通过这些最直接、最具体、最形象的影响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的常用措施: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幼儿学习有两种情况,被迫与自愿,后者来自幼儿主动、积极的反应,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幼儿年龄越小,尤其要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主动学习不让幼儿感到这是一种负担,结合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此具体提供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从而转化为他们的自愿活动。在活动中多采用童话故事与富有童趣的儿歌,如《洗手歌》、《小猪变干净了》等教学内容。或者要幼儿扮各种小动物参与表演等教学手段从而大大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将根据幼儿的实践生活体验,让幼儿理解良好生活习惯给自己带来得好处,从而从内心发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得要求,最后受于尊重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方法进行正面指导。

2、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幼儿好玩、爱做游戏,组织活动中根据好模仿这一特点,把各种生活习惯内容渗透在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枯燥的内容转化为生活的游戏。幼儿初入园,会有许多不便,采用大带小的形式,如开学初让大班小朋友帮忙他们穿衣服、系鞋带,或请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帮忙年龄小幼儿,让幼儿在帮教中学习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有些幼儿在学习中可能已经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为了让幼儿自觉自愿的改掉缺点。采用在评比中学习,开辟“小能手栏”,周周评比,树立榜样。让幼儿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3、给幼儿反复实践的机会以巩固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由于年龄的特点,使他们不可能像成人那样一学就会,无论在态度上还是在方式上,都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幼儿充分、反复实践的机会。不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利用各种游戏,上课,日常生活等形式,让幼儿不断地,反复和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认知、体验和经验,逐渐形成一系列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强化。

4、家园同步,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是幼儿园、家庭相互作用的结果。幼儿生活卫生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密切配合。配合得好,幼儿的教育就如锦上添花;配合得不好,幼儿的教育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方式与氛围直接关系到幼儿能否健康成长。针对现代家庭不同类型的特点,我常用的方法是家访。对于有教养的家庭,我尽可能将幼儿的生活习惯如实向家长反映,主动请家长提出教育幼儿的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对于宠爱型的家庭,对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先给予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幼儿的不足,并用恳切的语言指出宠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用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如向孩子传授相关的生活技能,给孩子分配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对放任型的家庭,我通过谈话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改变对幼儿生活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幼儿的教育活动。同时,委婉地向家长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篇6

中国有句老话“先入为主”,所以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小班是幼儿踏入集体生活的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陈鹤琴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确实,幼儿园的许多活动都在生活中进行,因此生活习惯的培养在小班来说,就由为重要了。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首先让幼儿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

小班的孩子年龄很小,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习惯是正确的,往往会有不太好的习惯,这时候家长不能一味的指责他们,批评他们。要给他们讲解这样做为什么是不对的,要给他们正确的指导,告诉他们那些是好的生活习惯:

(1)饮食习惯包括:正确地使用餐具,独立进餐、进餐时不大声讲话,不东张西望,专心进餐、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的好习惯、按要求定时按量喝水,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渴随喝的习惯等等。

(2)卫生习惯包括: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不乱掉饭粒、不随便坐地上、养成游戏后勤收拾的习惯,保持桌面的整洁等等。

(3)睡眠习惯包括:睡前大小便,独立安静地入睡、掌握正确的睡眠姿势。(右侧卧睡或仰睡)、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等等。

(4)自理能力包括: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玩具、图书不乱扔乱放,会自己整理玩具、学会有序地穿脱衣服;不穿反鞋,会系鞋带;并学会自己整理床铺、喜欢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等等。

二、其次,家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只要我们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形成“定型”。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如孩子学洗手弄湿了衣袖,孩子学拿筷子吃饭把米粒掉到了地上等。此时,大人不能因噎废食而去中止他们的行动。而要放手让他们去干,用赞赏的目光去肯定他们活动中的积极因素,慢慢地在孩子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后,对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良好的习惯并非一日养成,对孩子要有耐心。

2、直观性原则:

孩子善于模仿,特别是对于身边的人,例如家中的父母,大人的举止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所以作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我们要无时无刻注意自己的举止。另外在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时我们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转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如果一位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而另一位放纵,或者今天严格,明天放松,都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的。

3、反复性原则: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不难,养成就需要很大的坚持性,需要不断的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疲劳以至于忽视,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基本上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所以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关键在于“渗透”和“坚持”。家长要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孩子们一日生活中。为幼儿制订一个生活日程表,从小就依照一定的时间进食、睡眠、活动,为以后的良好生活习惯打下基础。对孩子的习惯培养,一方面要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更要孩子每天做到。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孩子的意志力较差,家长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并且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培养孩子讲卫生的习惯时,就要养成孩子每次上玩厕所要洗手,吃东西前要洗手的习惯,刚开始时,孩子们肯定不会很自觉,但相信经过大人的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就会养成勤洗手地好习惯。

三、最后,家长要充分利用好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途径:

1、利用游戏,养成习惯

陶行知说过“唤兴味起。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在他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能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不良的行为,限制自己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当孩子不是很好地按要求去做,这就需要我们家长用心教诲。游戏是对小班孩子进行生活习惯教育的良好手段。

2、坚持正面教育,多表扬多鼓励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孩子来说,得到肯定就如同得到表扬,会信心大增,无论做家务,还是其他方面,都会更积极地去努力。

3、重视家园合作,进行一致性教育。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不仅要在幼儿园里,在家里也要同样重视。这就要求了家长和老师之间要互相沟通,目标一致。幼儿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后,要不断的巩固。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篇7

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可以将养成教育融合于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中有很多进行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时机, 如早上入园洗手、进餐、如厕、盥洗、午睡、离园等环节, 处处充满了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培养的机会与条件, 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教幼儿自我服务的技能, 并不断地引发幼儿自主进行巩固练习, 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 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并使这种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 促使幼儿逐步形成自觉行为。

1. 利用游戏, 养成习惯。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他们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 在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 幼儿能按照一定的要求, 约束自己不良的行为, 限制自己。不应该扰乱幼儿的生活习惯, 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一个集体里, 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 不能随心所欲。如:站队时不能拥挤, 不能大声喧哗, 玩玩具时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 而且玩完之后把玩具摆放整齐, 不能撕书, 不破坏幼儿园的东西。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的生活习惯。但有的幼儿不是很好地按要求做, 这就需要我们用心教诲。游戏是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教育的良好手段。如:我班小杰小朋友做事总是我行我素, 喜欢怎样就怎样, 玩具不会收, 我们就开展了“送玩具回家”的游戏, 在活动中, 他学会把玩具分类, 并放在指定的位置。在以后的活动中, 我们都时时提醒孩子以“送玩具回家”的形式, 提醒孩子把玩具收好。还有一次, 我组织幼儿玩“配对”的游戏。请幼儿在一套图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图片, 再拿着这张图片到毛巾架和茶杯架前, 找出与小图片完全一样的标记。此时, 我就告诉幼儿:“好孩子, 你找到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 这张漂亮的小图片就送给你作为奖励。”小朋友们很快就认识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可见, 有趣的游戏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很有作用的。

2. 通过玩水、玩肥皂泡泡培养洗手能力。

宝宝们虽然喜欢洗手, 可不懂如何把手洗干净, 常把衣服弄湿, 于是我告诉宝宝洗手前先把袖子拉上一点点, 水龙头开得小一点, 先搓手心, 再搓手背, 我还自编了洗手歌:“小小手儿伸出来, 水宝宝和我做朋友, 先搓手心一二三, 再搓手背一二三, 我的小手洗干净。”通过形象的洗手游戏, 幼儿掌握了基本的洗手方法, 不会用肥皂。我设计了一个新的游戏, 水和肥皂就成了他们的新玩具, 我让他们看到手上脏乎乎的, 就来来回回地擦肥皂, 肥皂和水用手搓产生了许多泡泡, 他们可兴奋了。在玩中他们发现肥皂泡越搓越多, 泡泡渐渐由白变黑, 被水冲走了, 在玩肥皂泡泡的游戏中渐渐学会使用肥皂。

3. 为了帮助幼儿学会自己吃饭, 在生活区组织“给小动物喂食”的游戏。

用硬纸板剪成各种可爱的动物头部形象 (如小猫、小狗等) 贴在鞋盒上, 并把嘴巴部位挖空, 便于幼儿喂食。同时准备黄豆、绿豆、蚕豆等大大小小的“食物”及长柄勺等喂食工具供幼儿练习。每到区域活动时间, 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玩, 连平时不爱吃饭的小婷也抢着玩。有一天, 小婷又在喂小猫吃饭, 只听她口中念念有词:“小宝宝, 来!‘妈妈’喂你吃饭饭。”边说边舀起一勺绿豆小心翼翼地送到“猫宝宝”的嘴里, 看着“猫宝宝”顺利地吃下, 心满意足地又喂上第二口, 还不住地夸奖:“恩, 宝宝真乖, 要多吃饭饭, 宝宝才会长大!”瞧, 多尽职的“妈妈”。我一直冷眼旁观, 没有打断她当“妈妈”的热情。在讲评活动情况时, 我表扬了她, 并让其他孩子向她学习。然后, 提出对她的要求, 希望她也像“猫宝宝”一样乖, 多吃饭饭, 长得高高大大。她听了高兴地点点头, 小朋友们都露出了羡慕的表情。接连几天, 小婷吃饭都很认真, 吃完了还不忘给我看看, 虽然吃得很慢, 但那是她自己吃的, 我及时地表扬了她的进步。以后每当小婷吃饭问题出现反复时, 我就提醒她要向“猫宝宝”学习, 做个乖孩子。在我的鼓励下, 小婷坚持了下来。现在已能较快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为提高兴趣, 动物的“嘴巴”可以挖成不同形状, 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提供的“食物” (如“饼干”) 也可以有相应的形状上的变化。

4. 为了让幼儿学会自己穿鞋子, 设计“穿鞋比赛”的游戏。

一个暖和的下午, 午睡起床, 我说:“小朋友, 今天我们来穿鞋比赛吧。”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欢有成人参与游戏, 尤其喜欢和老师做游戏。在游戏中不再是老师与幼儿的关系, 而是平等的同伴关系。这样的关系有利于他放松心情, 自由自在地练习穿鞋子。赢了很有成就感, 还会叫你跟他比, 他会为此感到自豪;输了他会不服气, 总想赢一次, 而要求再来。不管是输还是赢, 他都不断地重复一个动作:穿鞋子, 同时也让这种能力得以巩固。这样的游戏对于老师和幼儿来说获得了双赢, 既让幼儿学会了自理, 又增进了老师与幼儿之间的感情。

5. 创设情境, 以“情境表演”的游戏方式, 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浅议幼儿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8

关鍵词:幼儿;良好习惯;培养方法

幼儿教育越来越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尤其是素质教育的不断提高,幼儿教育也在不断探索创新。我园立足于实际情况,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积极为幼儿创造宽松平等的教育氛围,致力于塑造幼儿健全的人格,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下面本人结合幼教实际,谈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些做法。

一、在家园合作中培养幼儿日常行为好习惯

我园幼儿多半来自城市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入园来,卫生习惯不能自理,做事拖拖拉拉,抢东西吃等不良习惯时有发生。面对种种情况,我们配合园方召集孩子家长来园参与学习、体验、思考、讨论、认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地位,让家长特别是语言发展方面,跟家长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让家长更直观地感受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了解孩子在集体中的规则状态,师幼相互结合而成的集体力量则可谓强大无比,他们在集体中有榜样的教导,同伴的鼓励,竞争的鞭策和荣誉的引导,以致习惯的力量在这儿可登峰造极,更进一步体验行为习惯对孩子的重要性,懂得从小养成礼貌为先、宽容待人、助人为乐,这种参与式的家长会,使家长意识到应为幼儿创设整洁、有序的物质环境,应提高自身素质,为幼儿树立榜样,积极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养成讲文明、守秩序的好习惯。因此,我们说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在塑造幼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从身边事中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习惯

英国作家杰克·霍吉说:“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于一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因此,在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良好习惯时应首先从劳动习惯开始。幼儿刚入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自我服务训练,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比如在吃饭前,先让孩子排好整整齐齐的队伍,带领他们去洗手间。这样训练有序、井然有序。多数幼儿在家主要以零食为主,不爱吃米饭与蔬菜。因此,大多数小朋友饮食习惯不好,吃饭时挑三拣四,蔬菜落在碗里,或偷偷扔在地上。我发现时细心开导、耐心讲解多吃蔬菜好处多、营养丰厚,多吃蔬菜让我们健健康康、茁壮成长。

比如:张小河小朋友不情愿吃蔬菜面食,吃饭时比吃药还难受,她身体弱,长得瘦小,我看到这些情况,心里着急,每当吃饭时,我就坐在她身边,一勺一勺地喂她吃,把菜和面食混合在一声,鼓励她细嚼慢咽,自己碗里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久而久之,她吃饭时确实离不开蔬菜了。这一事实给了我一个成功的喜悦。吃饭后,引导孩子自己收拾碗勺,再用各自的小毛巾自己清理餐桌,拣起地面上的垃圾,摆放桌椅、板凳等一系列活动,孩子们干得可积极了,挣着抢着,都忙碌着。午休前,老师喊口令“猫咪休息,静悄悄。”这时孩子们忽拉一下,脱鞋、摆鞋,动作干净利落,都争取把自己的鞋摆放在最佳位置,然后整个寝室鸦雀无声。饭前饭后这段时间,孩子们在不停的动手劳动、思考问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小脑袋清清楚楚的。起床后,有的孩子忘了他的鞋的样子,看到这情形,其他孩子也着急地为他找鞋,为他穿衣,从而培养了幼儿为大家服务的思想和劳动的兴趣。实践证明,劳动教育既能提高幼儿的劳动技能,也能发展幼儿的智力,更能培养孩子高尚的合作精神,为幼儿独立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自理习惯

1、激发兴趣。爱因斯坦说:“最杰出的创造肯定不是当一个人不愉快时做出的”。罗森塔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力受自信的影响,能力并非固定资产,能发挥到何种程序有极大的弹性。”幼儿刚开始做一些事情都应在兴趣中开始,在愉悦中完成,而不是被迫的、勉强地去做。其实幼儿做任何事情都有感兴趣的一面,根据这一特点,我们教孩子自理生活时,首先应该激发孩子的兴趣。

2、培养能力。凡事贵在坚持,而幼儿做事的随意性很强,能做的不愿做,不能做的事偏偏要去做。作为家长应该使孩子把学会的每项自理活动都坚持下去,变成一种习惯,否则,前面努力将会白费。因此,我们应对不同情况的浅显易懂的道理去开导他们,比如读书、讲故事,因为一篇美文犹如一杯清茶,沁人心脾,一则故事犹如一面旗帜,指导他们的方向,一本好书犹如一缕阳光照跃他们的天空,讲《画家小老鼠》小故事:小老鼠想成为画家,但是小动物们没有一个说他能成功的,小老鼠没有气馁,而是每天坚持画画,最后竟然获得了比赛的一等奖。小老鼠的做法,可以提醒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不要理会别人的轻视,而是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并坚持努力,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四、在学习中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好习惯

作家徐志摩在《再谈管孩子》一文中说:“品格教育,不是知识教育,我们不敢说合理的养育就可以消灭所有的败类,但我们确信,环境与有意识的训练在十次里至少有八九次可以变化气质、养成品格,管好你的孩子,帮他开好方向,以后他就会自己寻路走。”因此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为了将来,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需要。良好的品德行为培养要从小事做起,幼儿活泼好动、模仿性强,我就为他们开展了些喜闻乐见的学习实践活动,如:读儿歌、顺口溜积累、绕口令比赛、笑语一刻,为他们创造语言运用的场所,我变着花样进行,总是给他们一个新鲜有趣的感觉,逐渐使少数民族幼儿大胆开口学汉语、说汉语。

参考文献

[1] 吴蕾.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新课程(下),2011.05.

[2] 孙云晓.有良好的习惯才会有良好的素质[M].云南:丽江出版社;2007.

[3] 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界出版社,2003.6.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篇9

一, 分步学习,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2——3岁的幼儿可以听懂成人的话,也可以和成人用语言沟通,单毕竟有限的,当成人一次要求幼儿做太多事,他们无法记住的,更谈不上按要求执行。在洗手时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步进行,一次只讲一个动作,如:教幼儿洗手“小肥皂,手中拿,手心手背搓一搓,冲一冲,甩一甩,擦擦毛巾小手好。”每天我只教一步,幼儿很快就学会了正确洗手的方法。养成每次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幼教之友《浅谈托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我班的顾天成小朋友,刚入园时老师让他洗手,他总是说我不洗,我的手洗干净了,户外活动回到活动室,他坐在小椅子上不肯洗手,我和他一起去洗,他说我不会洗,后来经过我的分布步洗手法,他很快的学会洗手了,每天活动回到活动室,他不用老师提醒一声不响的去盥洗室洗手了。看到别人忘了关水龙头,他还会帮助别人关掉。多么好的习惯呀!

二.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篇10

中的培养

浅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培养

【摘要】一方面,幼儿时期是语言表达能力的萌芽时期,在该时期,幼儿的可塑性高、好奇心强且具备较好的模仿能力;另一方面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就注重进行有意引导和教育,不仅可以为其树立良好的语言表达典范,规避污言秽语或者错误的表达习惯等不良的语言发展倾向,还可以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因此,幼儿园教学需要重视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培养和提升。

【关键词】 幼儿 语言表达能力 日常生活

幼儿期是幼儿园语言发展的启蒙时期,并且这一阶段所受的教育会对其一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做好这一时期的语言能力培养工作至关重要。但目前学校对幼儿的语言教育大多局限于唱儿歌、讲故事等前篇一律的形式,长此以往,不仅幼儿们觉得乏味,学习兴趣不断降低,从教的教师们也会感到试教的难度不断提高,因为很难使孩子们保持持久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习效果自然受到影响。

所以,我们不能将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仅仅寄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而应更加重视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通过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方式实现培养和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巩固和提升传统的语言教育课的教学质量

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授课老师就需要明确宏观上的本学期、微观上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制定的

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幼儿园整体发展方针。此外,每节课老师需要在教案中呈现出细节化的教学内容,例如采取唱歌的方式还是讲故事的方式上课,要教会孩子们使用哪些词汇、句式等进行表达。表演游戏是丰富课堂的一种重要手段,他不仅具有突出的趣味性,而且集声音、动作、表情等表现形式于一体,对幼儿多元表现力的培养有极大优势。所以,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课本中的素材,改编成适合表演或做成其他好玩的游戏的方式丰富我们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们既要有认真的教学态度,也要有扎实的教学技能。教师们充分重视备课这一环节,恰当支配可获得的教育资源,并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多种教学情况,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举个例子,母亲节来了,教师可以教会孩子们对母爱的认知,对感恩的认知,以及如何运用语言向母亲表达他们的爱和感恩。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回家

后要亲妈妈一下,然后对自己的妈妈说“妈妈我爱你”、“妈妈你真美”或者“妈妈,谢谢你的爱”等表达爱和感恩的话;也可以教孩子们唱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或者组织孩子们专门为妈妈们集体表演一个儿童剧等。

二、注重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施教

日常生活相对于课堂学习要轻松自在的多,孩子们不会产生害怕老师而不敢表达、担心在同学面前丢脸而不主动表现的畏惧心理。教师们可以组织学生们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恰当的植入教学内容,比如以花为话题,让孩子们观察家里有什么花,选一种最爱的花,说出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味道,看到花你想到了什么,或者分享你与花的小故事等等。这些素材都是来源于生活,对幼儿园来说都是切实可感的,所以学习难度大大降低,能够很好的引导他们学习语言表达。

在这一个环节中,最主要的是要求

孩子们多观察、多交流、多模仿以及多练习。马克思哲学说过,实践是认知的源泉,而认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所以孩子们由观察、交流实践获得认知,并通过模仿,练习形成自己的能力,最终会指导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实现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以人为本,注重幼儿的共性和个性

幼儿是语言表达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无论以何种方式、何种内容开展教学,都需要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诱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主动表达,使其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获得熟练的表达技能。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们的身上同时存在着共性和个性,共性是日常教学重视比较多的部分,而个性特点就几乎被幼儿园的班级式教育忽视掉了,这常常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能力。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处于文明进步的社会中的当代教师们,更要注意观察孩

子们的个性特点,针对各自的语言能力情况,实施差异的教学。

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布置一些高难度的学习任务,例如:请他在课堂上用流畅的、富有感情的语言为大家讲一段童话故事,或是唱一首自己喜欢的儿歌;而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的,表现欲不强的幼儿,教师则要注重心理辅导,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感受到亲切关怀,带给他们更多的勇气,并提供合适的坏境氛围,让他们自信自由的说话。这就需要教师对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成长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多于孩子及其家长沟通,打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鼓励他们主动交流,使他们逐渐习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幼儿时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家长和学校都需要重视这一点,做好语言能力的培养工作,将其渗透于幼

儿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教师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抓住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个机会,让孩子们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萌生表达的欲望,实现表达、交流行为,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海兰.日常生活中幼儿园语言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2014,,0:141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篇11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以及意志品质和交往能力的培养。

开学第一周,班里来了一批新生,有几个孩子非常调皮,特别一名叫刘洋的小男孩,入园不到一周就发现这孩子特别难管,幼儿园的东西随便扔,早上来时拿的东西,下午走时总找不着。而且,这孩子还非常懒,吃饭时老师给他盛好的饭,如果不喂他,他一口都不吃。大家一起整理玩具时他也想帮忙,但不知如何入手。当别人帮助他时他好像觉的理所当然。在幼儿园里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还满口脏话,简直没有一点常规意识。

由家访得知他家是三代单传,家里就这一颗独苗。没上幼儿园时,都是爷爷奶奶带,对他特别娇惯,父母对他也是百依百顺。父母给他买的许多图书玩具之类的东西,他每天扔得到处都是,而且从来不收拾。每次都是父母帮他收拾,就连洗手吃饭这些最简单的生活小事也懒得做,因此自理能力特别差。

对于望子成才的家长来说,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报特长班,报艺术班,什么都给孩子最好的,但忽略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长应端正自己的教育理念,从孩子的生活细节着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并帮助幼儿长期坚持某些良好的行为,取得幼儿园老师的支持与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班里还有一部分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是在农村生活。其父母由于工作忙,或自身对教育的认识片面,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培养,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教育,认为孩子吃饱了、穿暖了就可以了,其余一切都是次要的。而孩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还认识不到行为习惯带来的好处。长期以来,孩子们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出现了很多不好的习惯,如在卫生习惯方面,早晚不刷牙、长期不剪指甲、饭前便后不洗手等。在学习方面,倾听习惯、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等都不理想。在礼貌习惯方面,见了生人不会打招呼,不会跟老师和小朋友问好,与小朋友有矛盾时不会用语言和解,易用武力解决。所以抓好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

所以要想培养好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

第一,卫生习惯的养成:要培养幼儿知道饭前便后洗手,吃饭时不掉米粒,不随便在地上玩耍,玩玩具后知道把玩具收拾整齐并放回原处,不随地吐痰,保持桌面、地面整洁。

第二,饮食方面:要正确使用餐具,自己独立吃饭,进餐时不说话,不东张西望,专心进餐,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的好习惯,按时按量喝水。

第三,睡眠方面:睡前大小便,独立安静的入睡,睡眠姿势要正确,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

第四,自理能力方面:会自己整理玩具,学会有序的穿脱衣服,不穿反鞋子,会系鞋带,会自己整理床铺,喜欢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还需要长久的耐心、正确的态度、亲和的语言,还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去包容包容孩子的一切。并要求家长与老师积极配合,家、园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

第一,对幼儿的培养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原则,要抓住幼儿期这个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的关键期。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要常抓不懈,不断诱导,日久为功。“不积小流,无以为江海”,先从最简单的做起,如进餐、睡觉、日常生活习惯等几个环节。要幼儿明白吃饭前先洗手,吃饭时不撒饭,饭后用餐巾擦嘴。每天可以评比吃饭小标兵,谁吃饭按老师的要求做得好,老师非常喜欢,能得到老师的聪明豆、小红花等。小宝在家从来不吃蔬菜,他是一个一吃蔬菜会吐的孩子,家长担心孩子的身体又无可奈何。他奶奶跟老师天天交代,一定要小宝多吃蔬菜。刚开始教师也很难,他就是吃不下。教师很有耐心,天天让他吃一口,如果吃下去就给他小礼物做奖励,并鼓励他下次多吃点。这样的鼓励对他还是挺有效的。日积月累,每天坚持多吃点,慢慢地小宝吃的蔬菜越来越多。

第二,睡觉方面,让幼儿知道要安静入睡,睡觉要有正确的睡姿。如有个别小朋友在睡觉时总不能安静入睡,這时教师可以轻声给他们讲故事:现在到睡觉时间了,小猫咪睡着了,小花、小草也睡着了,小朋友和它们比一比,看谁最先睡着好不好。这样小朋友就会慢慢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第三,日常生活方面,让幼儿知道站队不能挤,玩玩具不能抢,而且玩后摆整齐放在原处。刘洋总是我行我素,玩具不收拾,教师就用游戏的方式感染孩子。引导他玩玩具回家的游戏,在游戏中他学会把玩具分类,并放在指定的位置。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篇12

一、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目前的现状

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现状调查表明,有73.3%的家长懂得要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培养。有26.7%的家长认为, 孩子还小, 待长大后自然会懂事, 循规蹈矩的。于是.随他们自由发展, 哪怕是不良的行为习惯, 也任其发展。这样没有一贯性, 又缺乏耐心、耐力的教育, 会导致孩子的行为习惯不稳定。著名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 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要正确地对幼儿进行引导, 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作为家长, 我们应该如何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二、幼儿良好的习惯培养的主要内容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生活习惯的养成。生活是人生的第一课, 生活习惯的好坏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而且也是幼儿综合素养的体现。如讲生, 不吮吸手指;按时睡眠、起床;不挑食偏食, 独立进餐;能衣、叠被;用过的玩具、学习工具能随时归位, 摆放整齐;能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擦桌、倒垃圾、整理床铺等。

2) 道德习惯的养成。这是每一个人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的重。早期家庭幼儿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应包括:遵守各种行, 能用礼貌用语主动问候长辈;爱惜东西, 珍惜别人的劳动能换位思考, 考虑他人感受;能与小朋友分享自己爱吃或爱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并能善始善终等。

3) 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绩有很大的影响。大凡学习好的孩子学习习惯都比较好, 习不好的孩子, 多数并不是因为脑子笨, 而是没有良好的学。喜欢阅读、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喜欢提问、关注周围生活……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

4) 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主要包括礼人、尊重他人、能够平等地与他人交往, 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小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 是孩子社会性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环境, 是十分重要的。

三、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主要方法

儿期是孩子良好习惯培养的最佳期。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一夕。父母要从生活的点滴入手, 以持之以恒的态度培养孩实证明, 人的成功取决于人的能力, 而人的能力来自于习惯的只要我们抓住这个根本, 孩子未来的发展一定是理想的。要让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就要掌握科学的方法, 从现在开始。

1)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增强培养意识。长期以来, 幼儿良好惯的培养一直未受到家长足够的重视, 他们认为刚生下来什么也不懂, 教育为时过早, 缺乏早期教育意识。甚至把智同于知识, 以为教育就是教知识, 重技能训练轻行为培养是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早期家庭首要的、关键的任务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这项工作应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家长要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艰巨性, 对孩子严格要求, 反复强调, 持之以恒。幼儿良好习惯只有通过长期严格的教育, 严格要求, 才能逐渐养成。“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式的教育, 是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来的。

(2) 整合家庭教育资源, 合力培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 往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

(1) 家庭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 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 情绪稳定, 得到爱心的熏陶, 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 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 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 爱护物品, 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最后, 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 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 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 才能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 对孩子进行学习的熏陶。比如, 在房子的墙上, 挂满了幼儿学习的图片;在家里, 我们每天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看书, 孩子也会拿起自己的书本;每隔一段时间, 都要给孩子教一些词语, 并坚持把它们记录下来……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孩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中的问题, 及时纠正孩子缺乏耐心、毅力, 以及做事草率、学习三心二意等不良习惯。在家庭中养成尊重知识, 热爱学习的气氛, 使孩子感到勤奋学习值得仿效, 拥有知识值得自豪, 以促使孩子养成自觉、自愿学习的良好习惯。

(2) 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蒙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 成人要尽量以优美的语言, 用丰富的形的。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就会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从得到熏陶, 受到启发, 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家人带幼儿出玩时会打招呼, 打扰了别人说“对不起”。幼儿年龄越小越容易养, 这是因为幼儿具有爱模仿的年龄特点。所以, 父母应较多地注用自己的“身教”去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惯。

(3) 要及时评估, 用各种方式表扬、引导。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 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法。孩子爱听好话, 喜欢被人称赞, 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曾说过:“无论什么人, 受激励而改造很容易的, 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所以, 家长应该及时表和鼓励。这样, 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会使幼儿固下来, 逐渐养成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篇13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诸如虚心上进、勤于操作、专心阅读、认真书写、积极探究等习惯。”学前、小学,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两个时期,而孩子进入小学后,由于小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有别于幼儿园,孩子往往反映出很多课堂问题。近几年来,幼儿园和小学都比较重视幼小衔接工作,而且,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小学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幼小衔接工作做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进入小学后的乃至于适应社会后的发展。因此,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在幼小衔接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前几年,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我们教育局直属的幼儿园与小学也扎扎实实进行了幼小衔接的工作,通过这项工作,大家对幼儿园与小学课堂教学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并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师也能主动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努力缩小幼小衔接的坡度,但作为教师教研的一种形式,大家更多关注的还是教师的“教”。从总体来看,幼小衔接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原有的幼小衔接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2、幼儿教师的短期效应观念,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从而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3、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幼儿园教育要求与小学教育要求不同,幼小教师互不接触。

4、幼儿角色转换,心理上需要一个过渡期,当前幼儿教育缺乏过渡培训期。

5、忽视幼儿个性的正常发展,保教不能并重,往往是“保育过度”或“教育片面”。这个问题不紧存在于中国,也是世界性的一个问题。它广泛地涉及到家庭、教育机构,并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深入地开展“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培养研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幼小衔接工作的规律,探索培养良好课堂习惯的策略,从幼儿园、家庭、小学三方面全局考虑,使幼小衔接工作更加有效。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研究与探索,以及对幼小衔接中课堂习惯的培养内涵及意义进行深入的理解,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课题注重方法和途径的探索,侧重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预期成果易于推广,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更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这种建构有利于知识技能的迁移积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无法由他人取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对外部信息的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再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建构主义也强调教师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支持,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2、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教育上的人本思想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具体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教学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

3、成功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取得成功。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4、潜力学理论。在人的体内蕴藏丰富的自然、社会的精神禀赋与潜能,即“沉睡着的潜力”这种潜力是强大的、无穷的,唤醒它能让人奋发向上,提高智能。

三、课题的界定

良好课堂习惯具体地说,就是以唤起受教育者的习惯意识,在正确地理解习惯与学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高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道德观、规范科学化学习行为,培养持久恒定的学习情趣。另外,从习惯培养的一致性、相承性、连接性以及渗透性的这些方向去考虑。幼小学习习惯的衔接它需要幼儿园、小学、家庭三者共同配合协作完成,而且也只有家、园、校达成共识,步调一致,在发展方向上同步,在发展目标上同步,在教育原则上同步,在不同的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共同承担起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才能很好地做到幼儿园到小学的过程。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对一年级学生及幼儿园大班孩子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及问题调查分析,找出问题所在。

2、探索培养幼儿良好的课堂习惯的策略,以使幼儿能具备适应小学课堂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为幼儿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级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研究内容:

1、使幼儿具备幼小衔接的课堂习惯的意义与价值。

2、幼小衔接中幼儿课堂习惯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

3、培养幼小衔接中幼儿倾听、积极发言、观察思考、合作学习、有序操作等课堂习惯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我们将通过查找、分析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2、个案研究法:通过问卷、座谈、观察等方式,对一年级学生及幼儿园大班幼儿进行课堂行为习惯现状调查,并开展影响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归隐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研究实施方案,力求实施方案科学、可行。

3、行动研究法:我们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儿童各方面的观察、测试,建立档案等,不断修改完善培养措施,开展幼小衔接教育中的课堂习惯培养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我们准备2011年8月—2012年8月,共一年。来研究本课题。

(一)准备阶段(2011年8月——2011年9月)

1、成立课题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

2、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加强研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3、学习理论文献,寻找理论依据,明确实验目标分析,提炼先进理论经验,提出研究假设,完善实验方案设计。

(二)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6月)

1、研究全面启动,并完成实验前对研究对象的检测与评估。

2、构建基本操作模式:通过“学习----研讨----开课----再研讨----小结----学习”的方式,让教师在实践中侧重幼儿倾听、观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按要求操作、合作学习等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

3、阶段性推测: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总结等。

(三)研究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8月)

1、分析各种数据。

2、汇集各种研究材料。

3、撰写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理论成果:

1、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并编辑成册,形成《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培养研究论文汇编》

2、撰写《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3、有关专家进行专业鉴定、论证。实践成果:

1、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养成,为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奠定了基础。

2、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研究能力得以提升。

3、可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运用。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主持人:朱海英 全面负责课题的规划与实施工作

主要成员:李春枝、朱亚楠、刘美玲、张凯、武乐负责对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研究实践工作。

其他成员:吕倩、赵建华、陈莹、赵芳、李钦进行方案的具体实施工作。

九、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我园是省级示范幼儿园,教师素质较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强、氛围浓,近年来,相继开展的重要科研课题有:国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新三片地区发展水平研究》;国家级子课题:“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案例的研究与实践”、“以教学案例分析为手段促进教师反思能力提升的研究”;省级课题“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通过探究式学习活动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研究”、“幼儿美术教育有效性评价的研究”;市级课题:“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幼儿主体性缺失现象的原因和改善策略的研究等。

课题主持人为副园长,小学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曾主持过国家级子课题“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案例的研究与实践”、“以教学案例分析为手段促进教师反思能力提升的研究”、省级课题“幼儿创新美术教育的研究”;市级课题“幼儿安全自我保护教育的实践研究”、“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中有保教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均曾主持或参与过多项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幼儿园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参考资料,声像资料,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初步的资料基础。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保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指导与实施,建立规范的课题管理机制,做好学期计划与总结,定期开展活动,建立资料档案:确定专人管理,每次活动都要有一整套材料与详细规范的记录。

我园与开封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为邻,并得到小学领导和教师的支持,有利于开展各项课题研究。课题组已做好经费预算,幼儿园给予资金及研究中录像机、照相机、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的全力支持。

十、参考文献

1、朱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陈帼眉《学前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克劳幕娅(美)《美国人的家庭教育》,1998年版。

4、卢乐珍《幼儿道德启蒙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年8月。

8、孙云晓《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北京出版社,2006年5月版

上一篇:饲养管理下一篇:入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