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习惯(精选12篇)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习惯 篇1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习惯
品德教育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靠家长的自身影响。不妨先说个例子。有一个初中生偷偷地学抽烟,他的父亲当然大发其火。但当他指着孩子批评的时候,他儿子却指着他正叼在手里的香烟说:“你为什么还抽呢?妈妈不是一直不让你抽吗?”这位父亲欲言又止,他冷静地思考起来。后来有一天,他把儿子叫到身边,告诉儿子说:爸爸抽了十多年的烟,现在一时戒不了,但我决心戒,从今天起,我每天比过去少抽一半,一个月后,我不在抽烟了。一个月后,他果然把烟戒掉了。他的儿子很感动,他从父亲的身上感受到一种力量棗一种克服自我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变成了他指导生活学习的一个准则。从这个小故事里,我们不是可以受到启发吗?孩子最善于模仿,初中生尤其喜欢学大人样。父母满口污言秽语,孩子就会跟着学;父母用棍棒迫使孩子就范,孩子也就会用打骂回敬弟妹或同学,硬把他的意见强加于人。因此,父母要孩子做到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试想一个做父亲的自己成天嗜酒如命,吸烟成癖,却对孩子说:“你年纪还小,不要学爸爸的样,等你长大了,自己挣钱了,那时尽管去喝酒吸烟好了,爸爸绝对不管。”这样去教育孩子,非但无效,反而会适得其反,助长孩子去偷父亲的酒喝,偷父亲的烟抽。
品德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是从“一”开始的。如果孩子的第一次错误行为得到默许,甚至受到赞助,那么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这种不良的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恶习。在“一”字关前,做父母的不能心软、姑息迁就,要坚持原则。要不怕繁琐,持之以恒,严格要求,克服惰性。在孩子的生活中,一般多是一些细微琐事,但却小中寓大,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因此,不能怕麻烦,不耐心,或者强调工作忙而不予理睬,或今天管明天不管,一曝十寒,给孩子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那就要形成许多坏习惯。而坏习惯一经形成,想要克服掉,则要花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力气。现在多操心,将来却可省心,这里的辩证法,是不难理解的。
家庭教育中最好的办法是交流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习惯 篇2
2.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 设立心理问题信箱, 开通心理热线, 开设心理自助餐, 订阅有关报刊, 购买有关书籍, 学生自由阅读, 自我寻求答案。建立心理档案, 开展经常性的定期的心理检查及咨询服务。学校对已发现有心理危机或有家庭病史的同学, 要注意追踪了解、交谈, 帮助他们建立克服危机的信心, 特别是要与家庭配合起来, 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心理问题问卷调查, 认真统计分析。
3.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各学科知识的主渠道,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独立人格的培养。利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 教学生学会求知, 学会做人, 学会生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辨是非善恶, 懂得爱憎分明,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初一地理中的经纬网, 教师在讲授时指出:经纬网是一种地理坐标, 用来确定地球上任一点的地理位置。此时初一学生入学不久, 还未适应中学生活心理的转折变化, 可适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每一点都有一个地理坐标位, 给学生一个人生坐标系, 让他们给自己正确定位, 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用知识和能力武装自己, 使自己的人生坐标得以提升, 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人生才会更有价值。
总之,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 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 处事的心态平衡健康与否, 将事关他们适应挑战的成败, 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兴衰与存亡。因此, 研究和探索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苍山沂堂中学)
有个家长说:现在的孩子难教得很, 整个儿像阶级斗争, 我们松一松, 孩子就会变着戏法闹革命。晚上孩子写作业, 他坐在旁边当看守, 整个儿一个警察, 他去拿报纸走开几分钟, 孩子便有几分钟不做作业。这种经历我们做家长的是太有感受了, 还有个家长半开玩笑地对我说, 我的孩子把毛主席的游击战术运用得炉火纯青:“我进他退, 我疲他打, 我退他进”。现在的孩子太有经验了。有的孩子大错不犯, 小错不断;也有的孩子小错不断, 大错也犯。很多家长感到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非常被动。
我们有许许多多做得非常成功的家长, 也有许许多多做得非常失败甚至是惨败的家长。对于成功的家长, 我们想从他们那里学习经验;对于失败的家长, 我们想从他们那里吸取教训。
一、家庭教育要“德”字当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化设施迅速普及, 不良社会风气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往往会侵蚀孩子的心灵和意识。
张先生的女儿在读高一, 开学的第三天突发阑尾炎而腹疼难忍, 连走路都十分困难。于是, 她向同桌女同学借手机, 想让家长来接她去医院。然而, 那位同学明确表示不借:“我手机的话费不多了, 不能借你用。”她又先后向四位有手机的同学求助, 对方都表示不借。万般痛苦中, 她悄悄伏在桌上流泪。直到中午快放学时, 班主任老师发现她情况不对, 才打电话通知到家长。
“救命电话都没人肯借,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这样的孩子长大后, 谁还敢指望他们为社会为他人奉献什么?”张先生谈起女儿的遭遇, 心情难以平静。
人是情感的动物, 是什么促使这些学生面对生命都这样麻木不仁, 无动于衷的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轻视和忽视孩子德育的现象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 而学会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 就是为孩子未来幸福播下了希望之种, 这是我们做父母的所给予子女的最宝贵的东西, 也是孩子生命里最需要的父母之爱。
有许多的家长认为所谓的好学生、好孩子就是学习好、分数高。家长认为德育只是学校和社会的事, 往往只注重对孩子衣食住行的关照, 对孩子思想品德关心过问不多。或者是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片面追求分数, 忽视和放松了德育、个性心理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不注意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和非智力心理因素, 也不要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一切为了考试和升学。小学生课本里有一个种葫芦的故事:一个人只盯着葫芦, 因为他想要的只是葫芦, 他不去管叶子上生了虫子, 他也不去施肥, 他认为施肥叶子会争走大部分肥料, 他白天看着、夜里梦着他的葫芦能快快长大, 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只盯着分数的家长无异于这个种葫芦的人。
为了培养孩子节俭的品质, 我们提出几项具体建议:
1. 教育孩子正确认识钱
要让孩子从小懂得钱是什么, 钱是怎么来的, 怎样正确地对待钱财, 不义之财绝不可取。对于年龄小的孩子, 应联系实际生活给孩子讲解, 多引用一些事例。年龄大的孩子, 可以跟他专门讨论钱的问题。
2. 教孩子学会花钱
孩子消费行为是由被动逐步走向主动的, 从小学低年级开始, 就应教孩子买东西, 如何用钱, 如何找钱, 如何选择物有所值的物品。教孩子把钱保管好, 防止丢失、被窃。随着年级升高, 要让孩子学会先认真思考再花钱, 而且逐渐养成习惯, 避免盲目消费。有些家长让孩子“一日当家”、“一周当家”、“记收支账”, 是教孩子学会理财培养节俭品质的好方法。
3. 教孩子学会积累
孩子手里的零用钱、压岁钱应该计划使用, 适当积累。必需的东西才买, 可买可不买
大力实施和推进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也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要适应形势的发展,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坚持科学的教学导向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 就有什么样的教学, 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首先就要更新教学观念。为此, 广大政治课教师必须明确思想政治课能够使用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是什么?应该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是主动学习, 是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收集处理信息群的能力等。所以, 作为教学导向,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才能以学生的发展 (包括知识、能力、个性、情感、创造力等) 为出发点, 才能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得到生动活泼、创造性地发展, 才有可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二、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很多, 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启发学生主动质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 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引导学生向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学习, 创造学生动脑动手的环境等, 但首要的是打破思维定式, 消除对创造力的神秘感, 这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不要将创造力与了不起的发明创造等同起来, 认为创造力是少数天才人物的专长, 是特殊才能的表现, 创造力的“非凡论”使很多人把创造看做高不可攀、可望不可即, 其结果必然会束缚创新意识的激发和产生。
那么,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 可以列举生活中的种种例子来说明我们的生活处处有创新。例如, 在讲“开发市场”这个问题时, 可向学生说:光头和尚用不着木梳, 作为一名营销员, 如果能使和尚大量购买梳子的话, 说明这个营销员有创新头脑。其次, 教师要带头创新, 为学生树立榜样, 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 是学生消除创新神秘感、激发创新意识的最好范例。教师应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去唤醒学生, 以创新精神去感染学生, 以创新实践去带动学生, 以创新成就去鼓舞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 唯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此外, 应鼓励学生积极投的不买, 把剩余的钱存起来。教会孩子在存钱、用钱的过程中, 培养节俭的好品质。
4. 教育孩子懂得量入为出
要让孩子明白, 花钱必须有经济来源。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同, 花钱要看支付能力。即使家里很有钱, 也要坚持前述的三条标准。
5. 教育孩子珍惜物品, 不浪费
让孩子懂得所吃、所穿、所用来之不易, 都是人们用汗水和心血创造出来的, 随意浪费是不珍惜劳动果实、不尊重劳动的表现。让孩子经常参加劳动, 体会劳动的艰辛。有条件的, 可以带孩子去参观工厂、农村的生产劳动过程, 参观书籍、报刊身创新实践, 鼓励他们标新立异, 大胆想象、探索和创造, 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成功的体验,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新课改基于对课堂和教学一体化的认识, 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 强调师生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 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 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 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 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 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树立学生平等观念, 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 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 营造一个民主, 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开拓学生思维, 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新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核心是发散思维, 它是一种多侧面, 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 因而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以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 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 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这样, 不仅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具灵活性, 而且促使学生的思维多向化, 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唯有创新, 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 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积极探索并创建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在教育教学中, 自觉改革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 注重进行创新教育, 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以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
(通渭县教育局教研室)
的印制过程。
作为家长, 如果不重视培养孩子做人的基本素质, 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 其他的一概不管, 那么培养出来的就可能是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 不管他有多么高的学识, 也很难说他是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甚至还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篇3
【分类号】G611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 既然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长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一、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引导,反复练习
良好的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养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父母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适时地培养孩子的各种习惯。如:在人来送往中,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你好、请、谢谢、对不起、不客气”等,孩子就能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就能养成勤快的好习惯;在公共场所中,教孩子自觉遵守规则,孩子就能养成有公德心的好习惯等等。
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环境是家庭,家庭教育的好环直接影响孩子习惯的形成。幼儿认识肤浅,判断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心理活动带有暗示性和模仿性。中国有句古语叫“上行下效”,如果父母有不好的行为习惯,要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是不可能的。例如有个小朋友,他爷爷来接他,他对老师说“老师,老头子来接我了。”事后经了解才知道,他妈妈背后就是这样喊他爷爷的。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所以,做家长的要有健康向上的人格,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我们张口要说粗话时,当我们在公共汽车上给人让座时……请记住有双小眼睛在看着你。你遇到困难时的态度无意中被孩子效仿,你与人交往的原则被孩子借鉴,¨¨¨
马卡连柯说得好:“你们(父母)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或教导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孩子。”
三、顺应天性,科学施教
教育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家长或老师很想教育好孩子,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例如有的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于爱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钱任孩子花,结果导致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坏习惯,怎么还谈得上孝敬老人呢?再如,对于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一味地指责、批评,结果不但没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还使此习惯得到消极强化。其实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就是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有自觉地行为,这就要求父母细致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选用适当的教育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育中,家长不妨选用下面几种方法。
(一)游戏法。鲁迅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能给幼儿带来欢乐和满足,通过游戏,萌发幼儿健康的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寓教于乐,幼儿容易接受。比如在培养两三岁的孩子玩完玩具后把玩具放回原处的习惯,开始训练时,家长可用游戏的口吻对孩子说:“瑞瑞玩累了,玩具也想回家了,你帮它找找家在哪儿,把它送回家吧!”这样孩子收拾起玩具来就会乐此不疲,如果这时家长再给予正确强化,说:“宝宝真能干。”孩子受到了鼓励,下次定会重复这种良好行为的。
(二)故事法。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家长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孩子不太讲卫生,不喜欢洗澡,家长可给孩子讲《小猪变干净了》的故事,让他知道小猪改掉了不讲卫生的坏毛病以后,大家都喜欢和它一起做游戏,从而让孩子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如教育孩子孝敬老人,可以拿《孔融让梨》的故事来引导他等等。
(三)儿歌法。在培养孩子生活技能的习惯方面,可以把生活技能的有关内容编成儿歌,一边说儿歌一边让孩子操作。如:教孩子叠衣服时可边示范边说儿歌:“衣服摆整齐,左右伸伸臂,胸前抱一抱,向下弯弯腰,衣服叠好了”。穿裤子时可边说儿歌:“两座山洞两边站,两列火车向里钻,呜的一声开过去,两个车头又见面。”边穿裤子,孩子就会很乐意动手去做。
在运用上述几种方法时,家长可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因为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习惯的方法。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估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主张在儿童习惯的养成中应多鼓励,他说“一切的一切,都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的求学,消极的制裁,不会发生多大的效果的,有时候反而更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四、严格要求,坚持不懈
培养孩子的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就像滴水穿石一样,都是一点一滴,积年累月培养起来的,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比如孩子玩过的玩具丢了一地,开始可以帮助他一起收拾,以后就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他,要他自己动手,直到放整齐为止,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好习惯。
五、多方配合,正面强化
多方配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家园共同配合。有不少孩子在幼儿园能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按时睡午觉,自己整理书包,可回到家里却什么也不干,摆出一副小皇帝的架式。这主要是家园教育的不一致造成的,所以家长要主动同幼儿园配合,经常与幼儿园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及需要配合教育的内容,同时也要把孩子在园的表现,主动向老师汇报,使双方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好习惯。二是家庭内部的成员要统一思想,相互配合,一致教育孩子。如乐乐生活在奶奶家,妈妈要求乐乐玩完玩具要放回原处,看完书,画完画要收拾好。一天,乐乐正在画画,隔壁的悠悠喊他去骑车玩,乐乐对奶奶说:“我和悠悠在院子里骑会儿车行吗?”奶奶说:“行,但是你要把画笔和纸收拾好了再去。”乐乐答应着,开始收拾桌上的文具。可见乐乐的奶奶和妈妈对孩子的要求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转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但是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而爷爷奶奶放纵,这样是不会形成好习惯的。所以家庭内部成员即使在某些方面有分歧,也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尽量求同存异。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4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教会孩子如何做。
这里不只是“教”,而是“教会”。就是说,要教到使孩子自己会做。孩子智力的开发过程中,对任何动作的掌握都是缓慢的、渐进的。教孩子如何握笔,怎样写宇,都要一步一步地教,第一步教会了,再教第二步,不要几步一起跨,这里需要的是家长的耐心和细心。譬如,教孩子握笔的姿势,就要从右手的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教起。先让孩子学会每个指头怎样放、怎样用力,指头与笔杆怎样协调动作。再教本子放在什么地方,左手的位置,还要教写字的姿势。然后,使各个动作协调起来,才能握得好。用句老话说,这就叫“手把手地教”。对孩子,只有这样教,才能教得会。单单靠讲几次,那是很不够的。
第二,要反复练习。
教给孩子一个字,一次教会了,还是不巩固,因孩子对周围感兴趣的东西太多。必须反复地进行练习,要练得熟,熟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在练习的时候,要求要严格,一个动作也不能马虎。特别是在纠正坏习惯和错误时,更要如此。譬如,有的孩子写字头总是朝左边歪,对这种习惯不是一次两次就能纠正过来的,要从坐姿,本子的放置,两只手的位置等来纠正,要看着孩子一笔一笔地写,直到纠正过来为止。过一时期,再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的姿势,出现反复,及时纠正,有了进步,就要及时地给予鼓励,让他有信心和兴趣,习惯就容易形成了。
第三,要树立榜样。
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尤其是要具体地学习一种动作和事物时,都要先看看大人的动作。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孩子的模仿力来培养教育他。如果想让孩子学会握笔,就可以买张怎样握笔写字的挂图让孩子看;如果想让孩子字迹端正、书写整洁,就找一本样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看。在家庭中,树立榜样最重要的是父母自身要做好,否则很难帮助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要各方面相互配合。
儿童教育上的任何事情都是相互关连的。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笔记本整洁,不仅要教育孩子爱惜笔记本,还要让孩子在其它方面也注意整沽。首先,手要洗干净,如果手上满是搪汁或泥土,写起字来就会把笔记本弄脏;如果能给孩子的教科书包上一个漂亮的封面,保持得很整洁,那孩子也会对笔记本加以爱护,如果整个房间每样家具都很整洁。
第五,要注意客观的可能性,要求要逐步提高。
怎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5
一、行为习惯和情绪管理并重,把握原则
这个阶段的孩子可塑性非常强,是一个白板,在只要不是性格范畴(性格方面遗传因素可能会比较重)的,几乎家长怎么教,孩子就怎么去学。尤其是最表面的行为层面。
所以这个时间段是建立规矩和孩子规则意识、契约意识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间点上,有些家长可能会事无巨细的约束孩子的行为,也有些家长会是一种粗放型管理,在我看来都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但是关键是要把握住一定的原则: ①树立家长的教育威信
这种威信的意义在于:孩子不一定都听家长的,但是紧急情况下我们要有方法能让孩子能立刻听自己的。例如:很多家长经常用的“1、2、3”式的规矩——你再不听我的我数到3你就死定了!其实说白了,意思就是要让孩子有个怕的时候,这样的话,不管是“放养型”还是“圈养型”,在原则问题上,家长都能很有效率的将孩子揪回来不至于脱离正常轨道太远。但这种方式不能经常用,不然就用处不大了。
其次,家长的教育威信来自于家长的平等、承担、真诚和威严,所以也是较为综合的一个长期过程,但是在3-6岁是一个非常好的阶段,这时候开始建立家长的教育威信要比之后的任何时候都来的更有效率(到了三年级以后你要是再想建立原先没有的威信,就已经很难了,因为孩子已经开始挑战大人了,没那么“听话”了)。②找到良好的与孩子的沟通机制
沟通其实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这里要说明的是,不一定沟通越充分就约好,因为沟通多了(比如讲太多道理),反倒可能会降低家长的教育威信,而且在3年级之前,讲道理的方式基本上效率都是相对较低的,因为孩子这时候基本上都能听懂家长的话,但是不太愿意接受家长的道理。
至于沟通方法,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方法,我的其他问题的回答和专栏文章中有一些内容题主可以去看一看,希望能帮助到你。
二、尊重灵魂,培养独立人格
这里的尊重和独立,其实更多的是家长要学会放手。抓紧谁都会,如何放可能才是最难的。但是原则性的东西还是比较好把握的: 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起床、刷牙、吃饭等等问题,很多家长会在一年级的时候来找我,愁眉苦脸的开始跟我讨论这些问题,其实这些都很简单,都让Ta自己去学着做就好了,刚开始可能会有些困难,家长提出建议(能不亲自动手就不要亲自动手)帮助孩子改进就好了。
好了,问题来了,很多家长看到这里可能会说:“那我的孩子刚开始我不叫他起床写作业,他不起床,就迟到,不写作业,就被老师批评了,这该怎么办呢?”非常对,这就是我第②点要说的:
②尽早的让孩子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其实就是尽量让社会规则去约束孩子,这样我们家长既不用当坏人,还不会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
回到第①点,孩子不起床,就迟到,不写作业,就被老师批评。好了,其实我就是很希望能看到我的孩子能有一次迟到或者被老师批评的经历,下一次Ta就不敢这样了,自己就知道要自己早起,自己做好作业了。老师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于孩子就是社会化的第一步!这些小的挫折其实才是孩子的必修课,但现在还有很多家长都还没想明白,谁先想的明白,谁的孩子就会成熟的更早。
③社会化的平等和尊重
很多家长来找我的时候会跟我抱怨:“现在的小孩不能太尊重他们,不然的话他们就很容易得寸进尺,很难管。”这时候我都会问家长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这个孩子你不认识,而且跟你一样也是成人,他做的那些行为如果影响了你,你要怎么去做呢?”听到这个问题很多来找我的家长都会楞一下,然后会心一笑。
家长太过关注孩子,导致自己没了生活,没了独立的时间,那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已经没有什么榜样可以让孩子自己养成独立的人格了!
现在社会上很多所谓的“正面管教师”或者育儿砖家都在推崇“正面管教”的方式,要求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要更细心的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但是在我看来,这不是尊重,而是在铸造另一种温室,阻碍孩子社会化的发展进程。
真正的尊重是:将孩子当做成年人去看待,对出格的行为要好不妥协的制止,但是在沟通时,适当的尊重对方的情绪和人格,与孩子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
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发言习惯 篇6
孩子的良好发言习惯,是小学中年级阶段学习习惯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笔者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发言习惯不好的典型学生个体的观察、访谈,获悉其行为的大量资料。在研究个案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直接观察法、个体访谈法,然后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发言习惯形成的原因,最后对个案进行反思,提出改善的建议。本文力求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培养学生良好发言习惯的途径和方法,阐述运用培养发言习惯策略在提高幼儿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关键词:良好发言习惯;幼儿;语言能力。
当前,小学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学生的“与人交流沟通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中贯穿发言习惯教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迫切需要。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实施良好发言习惯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幼儿发言习惯的个案研究具体过程
(一)个案一
行为特征:四年级的沙漠同学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的宽松,对孩子要求大而化之,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更是一种“慈母型”的宽容态度。他们对孩子过分宠爱,平时说话表达要求不高,使其学习成绩不稳定,并逐渐滋生了许多坏习惯,如:说话意思表达不清楚且浪费时间等。渐渐失去了发言的兴趣与积极性。
现状分析:经过仔细观察,多次耐心细致地谈心和家访,并从其他同学处对其的了解,我对学生没有良好的发言习惯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幼儿正处于好玩的年龄,而他们认为发言只要大概意思对就行了,便选择了放弃对自己严谨的说话习惯的注意;学生家长对其过分溺爱,在家无人督促,父母忙于做生意,与孩子交流沟通较少;学生在小学低年级时没有养成严谨的说话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更加失去对自己语言习惯培养信心。逐渐失去了积极发言的兴趣。
改进措施:基于这几点原因,我做出了如下的改进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首先从一些简单易回答的问题入手,如:朗读课文,领读的等形式,给她充分的勇气,并激发其发言欲望。在其想说的基础上,及时给予奖励,打消其发言的紧张情绪。
2、及时在全班集体同学面前进行表扬,从她的脸上我看到了他要表现好的决心。这激起了她的好胜心理,调动了发言兴趣和热情。在继续读书时进行指点,再次请她范读、领读,她的兴趣增强了,信心足了。
3、再到学生家里家访,把孩子在校发言情况与家长进行了反馈沟通,确立了共同的目标,我们都将扭转这个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逐步培养良好的习惯定为首要任务。通过家校联系本,让家长把“练习”结果向老师汇报,如外出回家打招呼,在家把上课时的问题重新发言给父母听等。并定期电话联系。通过一周的记录,让学生自己翻阅,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有哪些优点,还存在哪些不足。
改进效果:实践证明,经过课内若干时间的练习,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就初步形成了,激发起了学生的积极发言兴趣与热情。那么再逐渐由课内向课外发展,家庭的教育力量仍然不能放弃,良好的发言习惯就会慢慢巩固下来。渐渐地,该孩子课上发言次数和质量都有了明显好转。
(二)个案二
行为特征:吴鸿祥同学思维灵活,表达欲望强。平时发言较随意,发言时伴随有拽衣角、双腿晃动、站不直等动作。有一段时期,这个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很散漫,不时插嘴,并伴有离开座位等现象,对于老师的制止也不予理睬。
现状分析:经过与家长的沟通与平时的观察,该生发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该同学思维活跃,急需表达自己的思想,有较高的表现欲望,希望得到肯定,会直接跳起来举手喊道:“我知道,我知道!”,导致说话时过于紧张而说不完整.;对于别人的发言没有足够的耐心进行倾听。在倾听别人时,迫不及待地说:“我来帮助他,我来帮助他”,还会直接说出“我!我!”,又如:每次我让学生讨论、堂练时他会多次向老师反映“他/她不跟我交流”、“他/她不会说”、“他/她偷看我的”等;也体现出平时的学习中发言时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不明确。只明白意思,但是表达上欠完整,也不够清楚。
改进措施:通过对几点原因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措施对学生的发言习惯进行改进:
1、针对该生的发言习惯问题,作为班主任老师先在生活上多关心他,鼓励班上的同学和他多交往,多交流。在学生的态度上首先明确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举左手,略高于头,不要碰撞桌子发出响声),注意发言的体态及声音的高低。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反思自己的行为。不仅关心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也懂得去尊重他人的观点。
2、对学生的发言提出明确要求:坐正:脚放平、手放好、胸挺起、抬头看黑板;举手:手放平、放直、不跳起、不乱跑、先举手后发言。每次做到后,就及时进行鼓励与表扬。不断进行强化巩固。
3、常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表达个人的观点。尤其针对学生不太会点评的现状,我反复示范,再经常让学生练习点评。经过多次练习,学生掌握了一些规范的点评语言,比如“我表扬„„我希望„„我向对方提一个小意见„„”等。
改进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促使学生主动调整自我的发言习惯,在不断地主动地调整中形成良好的完整发言习惯,逐渐发现吴鸿祥在平时发言中,懂得了与他人交流的方法,能够让大家接受自己的意见。并且学会了尊重他人,别人发表完意见后,他还会带头鼓掌。如果有不同意见时,他会用委婉的话:“他刚才说的不错,但是我觉得还有„„”发言时的条理明显清晰许多。
二、良好发言习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1] 其实就是一种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现代人在与人合作交流时的基本素质之一,所以强化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素质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从个案研究中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发言习惯会对孩子的学习思维、其他学科的学习习惯、上课的学习效果等各方面产生影响。而在对当前幼儿良好发言习惯状况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上得知,不仅仅是个案的现状,资料显示,幼儿良好发言习惯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一)学生的“发言”是被动的,脱离生活实际;(二)
2、学生在课堂发言中不懂得谦让,学生的发言被少数学生所垄断;(三)发言面较窄,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2] 目前,我国国内的幼儿发言习惯教育现状总体较薄弱。现今小学中,有很多学生还缺乏一种良好的发言习惯。存在说话结巴、断断续续,语言句子不完整,意思表达不清楚等情况。且由于对教学的看重,导致学生发言习惯的养成极其容易受到忽视。
综上所述,良好的发言习惯包括:积极发言与完整发言。发言是一种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发言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并学会进行表达外化、与人交流的过程。它包括回答老师提问、修正他人发言和参加小组讨论三种情况。发言习惯和其它学习习惯一样也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发言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与平时说话是有区别的:口语是指日常口头交谈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而发言习惯是一种书面化的,需要经过酝酿和思维整理的语言。[3] 孩子的发言习惯,是小学阶段学习习惯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语言训练的环境中,幼儿心理上容易形成思维的严密性,有利于他们身体健康以及大脑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对学生要从小养成及时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发言习惯”在教育领域中的研
究有极大的拓展空间。
三、培养幼儿良好发言习惯的具体策略
在实际教学工作当中,结合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目前的教学特点,积极运用发言习惯养成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激励目标,培养发言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1]恩格斯说:“人们通过每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标而创造自己的历史。”所谓目标激励,就是设置或确定适当的目标,激发人的动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激励方法。[4]激励有利于肯定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富有成果的学习成效,尤其是当学生发言出现问题时,我们常以批评为主要的教育方式,结果使学生养成了拘谨、缺乏自信的人格特征。现在的教育要求要学会倾听、沟通,特别是当学生犯错时,不妨绕个弯,表扬他们说的好的地方,还要说清楚好的原因,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适度引导,让学生学会倾听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 [1] 学生发言情况能否有不断的提高,并最终养成习惯,善于倾听是不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学生:能认真听取别人的讲话,尊重讲话人;在听取别人讲话时不随便打断别人;能及时地掌握别人讲话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能做出分析和评价;有不同意见能善于和敢于与人交流。专心听讲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获取信息的必要手段。每一次“听”前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语言能力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会不断提高。与自己的发言进行比较,最后用自己的话再次完整地进行表达,集体进行评议,逐渐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训练说的能力。
3、立足课堂,给予学生锻炼平台
现代课堂教学是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时也包括学生与媒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班级授课制中,师生中的有序发言是完成这种合作与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渠道。[5] 在孩子们说的过程中,不断巡视随时要注意纠正孩子错误的读音和用词,还要教会他们把话说清楚说完整。用示范的方法调控语速,使孩子们养成正确、有序、说完整话的好习惯。学生知道什么该做,怎么做,课堂上学生回答的好,给出他们好的原因,大大激励学生正确思考问题的能力。
4、多种学习形式,全方位养成习惯
各种活动形式中的训练。将学生的良好发言习惯训练有机渗透到日常的晨会、思品课、班会课中,对学生良好发言习惯的养成作重点指导和训练。学生的良好发言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在班级中,通过小组、组间、师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互相交流信息,共同解决新问题。良好的发言习惯应是在尊重同伴或辩论对方的同时,超越自我,表现自己,这就是竞争。辩论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训练,它最能锻炼人的口才,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更重要的是使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采取引探、讨论式教学方法。
5、融入集体,加强榜样环境感染
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是学生直接交往中的一些榜样,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产生一种持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班杜拉所认为的:“事实上,由直接经验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 [6] 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尤为重要。语言示范: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一个人情绪。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教师应时时以饱满的情绪,高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做的行为规范和不规范,直接影响到班级的集体荣誉,这样也能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6、家校合力,全方位训练语言
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学习习惯影响很大,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7] 要帮助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仅仅在学校中进行时不够的,必须取得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为此,除了座谈会、专家报告会、家长会等形式的相互交流外,还定期进行家访,老师和家长一对一相互交流孩子学习习惯培养情况。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指导家长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氛围,同时邀请一些专业人士来我校传授教育孩子的方法。
7、依托各类朗读训练,提高语言能力
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虽然很丰富,内容也很广泛,但毕竟不够严密、规范。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一方面规范了自己的语言,另一方面,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并通过反复运用就可以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是一些名篇名段,语言清晰流畅,扣人心弦,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语言训练过程中,还应注重利用教材中的内容。现在的小语课本中每单元都安排“口语交际”练习,其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每次的口语交际我都精心组织,让每位学生都得到相应的锻炼。
8、预防反复,促成由“量”到“质”的巩固
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意志在良好发言习惯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孩子缺乏毅力,不能持之以恒,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难以形成。[8] 良好的发言习惯初始是不稳定的,然而又总是通过反复坚持、不断训练逐渐稳定最后达到巩固。关键在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求统一和常抓不懈。如果教师要求不统一,则会使一些自觉性不高的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发言习惯。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予以强化,老师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善于观察,发现正反两类典型。重点帮助习惯差生,促其改正,要求学生时时处处规范言行,长期这样,才能慢慢见效。进行专门的指导,提出具体而明确定要求,细心扶植,逐渐提高习惯的层次。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7
一、以正确的姿势进行书写的习惯
在孩子刚刚学写字时, 家长就要协助老师认真地手把手地教, 并随时提醒他:“握笔的姿势对吗”、“头摆正了吗”、“身体坐直了吗”、“眼和练习本的距离够一尺了吗”。刚开始练习写字时, 不要让孩子每次写很多字, 也不要求快, 应强调正确, 让孩子沉住气, 静下心来写, 宁可写得慢些、少些, 一定要写好。
二、养成定时专心学习的习惯
孩子上学以后, 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 不做令孩子分心的事儿。在做作业的过程中, 让孩子不看电视、不吃东西、不玩耍、不拖拉, 做到字迹工整、卷面干净。在行动上约束他, 规定不完成作业就不能玩。不管孩子提出什么理由, 当天的作业必须当天完成。让孩子把学习当做生活中的必要程序来完成, 每到学习时间, 就会主动坐下来做功课, 很自然地养成定时、专心的好习惯。
三、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并及时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我们要指导孩子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时间。几点起床, 几点做作业, 几点看电视, 几点睡觉, 一定要有规律, 并且一定要安排出孩子预习和复习的时间。每天学习新课前, 先把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 不明白的地方上课要重点听;学了新课后, 也要及时地进行复习, 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 加深理解。一个单元学完之后, 可以教孩子系统地进行复习, 使知识系统化, 把先后学得的知识连贯起来,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阅读课外书的习惯
凡是读书多的孩子, 视野必然开阔, 精神必然充实, 志向必然高远, 追求必然执着。读书对于人的成长是最重要的, 家长要经常陪孩子到书店挑选并购买图书;抽时间和孩子同读一本书, 共同交流读书心得, 同作读书笔记;并且督促自己的孩子每天保证一个小时的读书看报时间;自己也要经常性地读书, 作好表率。父母要最大限度地帮助孩子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这将是孩子一辈子的财富。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重要的是系统地、不间断地严格要求, 决不允许任何一次例外。见到了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 父母决不能等闲视之, 要及时纠正;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良好学习习惯的苗头, 也不能视而不见, 要及时给予表扬, 鼓励孩子坚持下去, 形成良好的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8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1)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2)课堂上积极发言、认真思考的习惯;(3)作业不流于形式、大胆创新的习惯;(4)做好各种课堂笔记的习惯。
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教学模式,最主要的是课堂教学。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教学设备比较落后,黑板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阵地,以讲为主是教学的主要方法,课堂教学缺乏丰富性,生动性。如何让干巴、枯燥的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首先,要优化课堂结构,抓住主要内容,精讲、少讲。课堂上,不应该使教师唱独角戏,而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充分发挥展示的机会和空间。不失时机的提出一些问题,请同学们讨论、发言,可以不断提高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养成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也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有浅、有深,由易到难,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使他们乐于回答,而且有内容可回答,对正确回答问题,而且答案有创新性的同学要准确的评价,并且提出表扬,使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同学有一种成就感,时刻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心与鼓励。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不愿甚至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首先要进行鼓励,无论回答是对还是错,只要肯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就是一种勇敢的行为,就是战胜了自己胆怯的心理。对于这样的同学,要引导他们多思考、多发言。对于学生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提出表扬。让他们意识到有付出就有收获,只要努力就会取得进步直到成功。
在课堂上,师生回答之间,可以进一些小评比。定期或不定期的,可以以一个学期为单位,一个月、一周为单位,也可以以一节课为单位,进行评比。
上完了课,总要有一些作业,作业的形式要多种多样,而不只限于写在本子上。还可以把知识面扩展到课外,增加课外阅读,让学生找一些相同体裁的作品来读,或者是相同题材的同一作家的作品,读一读,看一看。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领悟,学会比较,从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写一写,练练笔,写自己所知道的相关内容。当然,要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教给学生如何合理地利用资料,或者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内容,设计适合个人的作业,这种作业充分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和爱好,给了他们充分的自由。
要鼓励学生做好各种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一定要及时记下来,而且要经常翻看,这样以来,就不只做到了“记在本上”,而且还“记在心里”。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笔记也不能强求一个致,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情况,记上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使每个人的笔记都有种特色,真正成为自己学习上的好帮手,常翻常新的“学习宝典”。
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 篇9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为了改变现在许多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局面。家长要遵循循序渐进、坚持正面教育、多表扬多鼓励的原则。只有父母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孩子逐步养成良好进餐习惯。拥有良好的进餐习惯利于孩子的身体生长、发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好处。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呢?
1、保持情绪愉快
孩子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庭为孩子营造的氛围。进餐之前不做剧烈的运动,为孩子播放轻松的音乐,带孩子看看图书、听听故事,做一些安静的游戏,利于孩子胃液分泌。如果饭前做剧烈的运动,胃液的分泌要减少,就会影响孩子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饭前带领孩子洗手,请孩子帮助分发碗筷,让孩子心理有充分的进餐准备。进餐之前不训斥孩子,让孩子保持良好的进餐情绪,不要把孩子养成边看电视或边玩边吃饭的习惯,那样孩子吃得慢,吃进的食物也不利于孩子的消化和吸收。
2、学会不挑食物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做的饭菜要注意荤素搭配,营养俱全,适当让孩子练习咀嚼功能。特别是孩子不喜欢吃的食物,又含有丰富的营养,孩子必须吃的,家长要变换花样,让孩子变不喜欢吃为喜欢吃。平时家长要经常跟孩子讲述各种蔬菜水果都有小朋友身体成长所必须的营养,教育孩子荤菜、素菜、水果都要吃,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菜、经常喝水的好习惯。
3、放手独立进餐
孩子进餐时家长要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学习拿勺子和筷子的本领,正确地使用餐具,养成孩子独立进餐、进餐时不大声讲话、不说笑、专心进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当孩子第一次能独立自己进餐时,家长就应该及时表扬孩子,增强孩子的成功感。当孩子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后,对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吃饭不掉米粒,不要把饭菜撒到桌上、地上等。而不是嫌弃孩子把饭菜吃得到处都是,导致孩子不敢动手进餐,养成依赖家长进餐的习惯。
4、注意定时定量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习惯 篇10
作 者:刘建华
单 位:濮阳县实验中学 联系电话:***
培养孩子的习惯 健全孩子的人格
内容摘要:一位著名哲人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就在他的性格中,一个人一生是否有所作为,是否幸福,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往往就是性格,而不是智力,但是一个人的习惯却塑造了命运。呵护孩子的成长,关爱孩子的健康,培养孩子的习惯,开发孩子的智力,健全孩子的人格,所有这一切都是从家庭出发的,都是与父母分不开的,孩子是从父母跟前学到第一句话,孩子是从父母面前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个朋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人生最初的经验,养成人生最初的情绪。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孩子 健康 性格
作为一名教师,本人从事多年的义务教育工作,深感家庭教育的重要,因此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不断地吸取一些优秀学生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不断探索,坚持研究,寻求一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契合点,力求使两种教育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同时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大环境,培养他的健全人格,以及做人的基本素质,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发展的人,做一个正直守信,意志顽强,开拓创新的人。
教育感言之一:习惯决定人的健康与未来 世界上天生没有坏孩子,所有的孩子天真无邪的,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的语言是美好的,他们的思想是单纯的,但是他们又是生活在家庭
这个小环境里,同时又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大环境里,他们那单纯的心灵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侵蚀,个个孩子都应该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可是如果在孩子的成长之初,我们没有注意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孩子的不良习惯就一个接一个养成。在培养儿子的最初阶段,我们缺少经验,对待孩子培养走了一些弯路,孩子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比如吃饭时,不爱惜粮食,写作业时,爱吃东西,在人多的环境下,不能专心致志等。发现问题后我们作为父母及时反思,以便纠正孩子的错误,一边反省自己,发现原来我们做父母的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也是三心二意,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孩子树立榜样,言传身教,叫孩子做到的我们父母首先垂范,比如,对孩子讲的话“言必行,行必果”,不说做不到的事情,不说不能实现的目标。培养孩子诚实守信,做人正直、认真,不徇私舞弊,不讨好他人阿谀奉承。
在所有的习惯中,孩子最不好的习惯也就是吃饭的问题,这个原因我只能说在自己的身上找毛病,开始时就喂,结果就成了一种习惯,自己不愿意动手吃饭,而且一到吃饭的时候就会哼哼。最近通过鼓励,表扬正在努力地自己吃饭。因此说明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大,有不良习惯也容易纠正,如果再大一些,纠正起来就有些困难。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及时纠正孩子性情方面的偏差,才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了不起的男子汉。也因此我想习惯真的决定孩子的健康。
学习习惯养成是小学阶段最重要且最艰巨的任务,也是教师和家长实施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现在孩子在幼儿园大班,良好的习惯真的让我感到欣慰,从不带零食去学校,上课也从不去厕所,回来后还说:“小手背后,眼睛往前看。”很可爱的样子,经常和姥爷在一起,也是有一种习惯的引导,喜欢和姥爷一起看新闻或是动物世界。习惯虽小,却影响深远。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排除肤色、身高等因素,其实差距很小。如果人们在同样的环境下,接受同样的教育,后来的差距却越来越大,这往往就是由不同的习惯造成的。鲁迅说:“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拿来写作。”于是,他成为了作家。实际上,正是这种微小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相信只要我持之以恒要求,儿子坚持不懈的努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会养成。
此外,我还引导孩子养成多种习惯,比如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习惯,有事向老师请假的习惯,好习惯是一个持续过程的最终产物,它开始于你一生的最初,在以后的十几年中乃至更长的时间都如此去做,健康的习惯需要几年的培养和呵护,因此如果一个人没有建立好的习惯,那么不健康的习惯就会形成而取代好习惯。总之,习惯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是孩子发展的保证,习惯决定孩子的未来,习惯决定孩子的健康。
教育感言之二: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 孩子的发展是多方面,培养良好的习惯,只是为孩子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对孩子教育的关键还是培养孩子的健全的人格,培
养孩子的责任感,社会意识,公民意识,主人翁精神。对于还是小学生的孩子,我们做父母的要从小处入手,比有的时候就会为宝宝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及时了解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有哪些朋友,在学校听到哪些有趣的故事和新闻,班级里有哪些新鲜事,是否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得到老师表扬没有等,通过孩子的回答了解孩子的精神面貌,以及他思想动态。观察孩子的判断能力,以及孩子的是非标准,等到孩子说完,视情况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孩子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的人格,为将来的教育铺平道路。交流是打开心灵之门的最好的钥匙。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要让孩子的心灵之门永远想我们敞开,让我们父母和孩子永远成为最好的朋友。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父亲和母亲关照他的学习和生活相对多一些,而父亲的宠爱,就会有时候对母亲尊重不够,缺乏一颗感恩的心,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他说:“这样不尊重姥姥怎么行呢?”开着玩笑说:“在这样,鸡毛掸子就会跳舞了。”虽小,但他明白妈妈说话的意思。因为儿子的胆小,不用训斥,就会感觉不好意思,或是会哇哇哭。就会教育他,要孝敬爸爸妈妈,但也要孝敬姥姥姥爷,这才是我们该做的。”他似懂非懂的听着,我想儿子会懂得,因为过年后才整整五岁呢?有的时候也会抓住这样绝好的契机对儿子进行教育,我说,“姥姥抚养爸爸妈妈是多么不容易啊!现在她们老了难道不应该给她们买一些好吃的东西?”“那当然”她总是这样情不自禁地说,这是我总要
接着说上两句,“儿子这么懂事,长大以后一定有一颗感恩的心,一定会孝顺爸爸妈妈的,是不是呀?”“那当然”他很高兴地说。这是我们总会会心的拥抱。
在培养儿子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今年四川的大地震,对儿子的触动很大,经常时不时的问姥爷,什么最厉害?因为在孩子幼小的心里,似乎知道地震对人们的伤害,就在那静静地默哀三分钟的时候,孩子竟真的一点也没有抬头。因此借机给孩子讲了那里的人很可怜,让儿子的心里有份感恩的心。
当然,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一个长期教育目标,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从父母的榜样做起。我们还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养孩子独立做事能力,培养孩子活泼向上的情操,培养孩子的尊重别人,赢得别人尊重的品格。
至于如何去做,还真的需要好好琢磨三思而行呢。关键的一点还是要循循善诱,不能用简单粗暴的问题加以解决。我从切身体会中总结出了一些自觉较有益的方法:
首先做人父母的对待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言出必行,赢得孩子的信任,从小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好品行。如果父母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的一拖再拖,或用假话唐塞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使孩子办事敷衍不认真,遇事半途而废失去自信。
然后,要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过程。幼儿时期大脑发育快,思维活跃,对事物好奇性重,自制能力差,所以不要对孩子过于
苛刻,要尽可能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孩子的任性不要动辄就采取责骂、怒吼或附之拳脚,要首先搞清楚孩子这样做的理由和原因,耐心的给以和风细雨式的诱导和疏通。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身心才能健康发展。
再者,也绝不能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要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的需求。有的父母不管孩子的喜好,从个人主观愿望出发,给孩子报这个培训班那个培训班,却不管孩子是否有兴趣,也不管孩子承受能力如何,认为只要舍得给孩子花钱就可以了,都叹可怜天下父母心,殊不知也可怜天下孩子心哪!孩子从小就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何来欢乐而言?
其次,在家庭里,对孩子我们更应该提倡情感式的教育方法,不搞一言堂,用强制的办法管制孩子。要学会经常用鼓励欣赏的目光和语言与孩子交流,使孩子更乐意把父母当作知心朋友向父母倾吐心里话,便于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适应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需要。对于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作父母的都应该用欣喜或亲吻等体态语言回报孩子。如果作父母的能对孩子每一个细微的情绪波动,不要想当然而做到及时沟通心中有数的话,那么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必定架起的是心心相印的桥梁,孩子在这样愉悦、自信、健康的环境下也必定会成长为一个宽容、大度有包容心,理解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的人。
教育感言之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原则的,无原则的爱是溺爱,畸形的爱,是弊大于利的爱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
是爱要有原则,不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一切孩子说了算,不要让孩子的愿望都很轻而易举的实现,爱孩子是没有条件的,但是是有原则的,不要做一个无边无际地爱孩子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我对孩子的爱,首先是表现对孩子的尊重,没有尊重的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由于我们对孩子总是充满信任,充满期望,充满理解,充满爱心,不会不问青红皂白的一顿批评,也不会一顿拳打脚踢。孩子和父母之间永远是平等的,虽很小的孩子,却很懂事,一直以来都是严格的要求自己,在幼儿园里,看见哪个小朋友比自己强,自己会着急的生哭,很有上进心,似乎孩子也在一点一点的意识到学习对孩子而言是一种乐趣。孩子虽然不是最棒,但是孩子坚持追求更棒。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想使这种教育富有成效,必须遵循正确的教育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子女既要有爱,又要对他严格要求,只爱不要求就成了溺爱,溺爱虽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但却是子女遭到毁灭。”正如高尔基所说:“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没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一位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指出:“要做到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当然年轻的父母很难划清爱护与溺爱的界限,包括我自己,因此,家长要做到既爱又有教育。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感情和道理融合起来,做到爱中有数,教中有爱。因此,对孩子进行适宜的性格和气质塑造,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首要任务,也是家庭不可推卸的职责。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
老师。家长给与孩子的不仅是生命,家庭的一切,更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性格。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篇11
一、学生抄作业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学懒者”不想做。他们大多聪明,但“懒”字当头,既贪玩又自负,对待作业很不重视,认为只要上课听懂了就行,没有必要再老老实实写一遍。所以他们常常是连课本都不往家带,更不要说写家庭作业了,课代表要收作业了,他们又怕挨批评,就急忙一抄了事。
2.“学困者”不会做。他们基础薄弱,尤其是外语、数理化四科,更是负积累冗重,之所以还能继续在校学习,是因为文科较好。这类学生对理科作业,根本无法独立完成,也不虚心下问,只好一抄了事。
(二)教师方面
教师备课不备作业,常常是上完课后翻翻书,随意就说“这一课全做”或“第几页到第几页全做”等,这样的作业既缺乏针对性,又繁重,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厌倦感;作业形式单调,缺乏趣味性或挑战性;批改不及时甚至不批,检查督促滞后,造成学生不重视作业,怀有侥幸心理。
(三)家长方面
家长为生活奔波,无暇监管孩子学习。惰性强,嘴上唠叨,行动落空。只看结果,不管过程。调查显示,经常检查孩子作业的家长仅有5%。包庇孩子,相信孩子胜于相信老师,造成孩子家校表现“两张脸”。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抄作业,主要责任在学生。但教师也应当反思,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学生抄作业的现象,达到治本的要求呢?
(一)教师布置作业要遵循的原则
1.少而精原则:减少数量,着眼质量的原则,少布置难题。
2.堂堂清原则:有针对性的辅导,急学生所急,解学生所困。
3.灵活性原则。分层次、有梯度、合理地安排作业量。对部分学生要因材施“业”。
4.趣味性原则。教师对作业的设计也要兼顾趣味性,以免让学生厌倦。可就作业完成情况设奖。作业答案虽然有标准,但求解的过程、表达方式却多种多样,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看谁的解题方法新颖巧妙,谁就有机会得到奖励。在讲评作业时,也要注意,无论学生的作业书写好坏,无论质量高低,教师都要给他一个评价:画一个笑脸,写上你的赞赏,你的感受……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上自己的愿望和想法,进行双边互动交流。
(二)充分了解学生
“态度决定一切”,从改变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入手,多与学生谈心,多予以赏识和鼓励,在亲其师的前提下,谈做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拿他和同等学生进行对比,同样的教室、同样的老师、同样的作业量、同样层次的水平,为什么别人能完成得很好,你就不能完成呢?然后慢慢表扬,小心呵护他们的进步,这样,一定可以改变一些学生抄作业的现状。
“改正一个缺点容易,改变一个习惯很难”,抄作业是校园里一个不和谐却长期存在的音符,是习惯性的恶习。这种行为屡禁不止,令所有的老师都为之头疼,为之苦恼。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彻底改变学生的作业状况,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们老师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才能逐渐让校园学风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习惯 篇12
一联系实际, 晓之以理
思想品德课要依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晓之以理。一种行动是好是坏, 不能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 而应使学生懂得为什么好和为什么坏;一件事是否应该去做, 不能简单地提倡或禁止。有一段时间, 我班提出禁止砸纸牌, 可是禁止不了。后来, 我在“快乐的课间十分钟”这堂课里, 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禁止砸纸牌, 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学生们认识到, 在地上砸纸牌不卫生, 又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还容易沾染赌博的坏习气。学生们弄清了禁止砸纸牌的道理, 就产生了相应的行为动机, 形成了由知到行的内部动力, 从此以后再不砸纸牌了, 代之以其他有益的活动和游戏。
二创设情境, 动之以情
思想品德教学, 要多给学生创设情境。教师应用自己的感情去激发、引发学生的情感。小学生富于幻想, 好胜心切, 模仿性强, 他们特别需要有具体的、值得尊敬的人物来学习和模仿。他们看了战争故事片就想当解放军, 看了科教片就想当科学家。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可利用历代伟人、英模人物、学生中的好人好事进行教育。因此, 我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不但让学生知道他们是怎样做的, 而且让学生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抓住人物的道德情感, 能促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沟通思想, 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 逐步启发学生进入“角色”, 把英雄人物的情感自然转移到学生身上, 推动学生迈出化知为行的第一步, 而不是将观点强加给学生。这样一来, 学生们想起史光柱的事迹, 便会产生对英雄的敬慕与爱国主义的情感;想起李四光、雷锋的形象, 就唤起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自我牺牲的精神。
此外, 思想品德课上的师生感情是否融洽, 对教育效果影响极大。我班有个学生调皮倔强, 作业潦草而且经常不交, 经多次教育, 但效果不佳。在教学“团结友好”一课里, 我讲了解放军在抗洪救灾中不怕劳累不怕牺牲, 救出了一批批灾民, 还有人为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听后非常感动。这时我抓住有利时机, 当众表扬他并选他当生活委员。从此以后, 他每天一早到校就扫地, 擦黑板, 有时, 还主动打扫教室。实践证明, 将学生的行为及时反馈给学生, 让他们对道德行为产生愉快的体验, 强化了道德行为, 促进学生形成道德行为的良好习惯。
三通过事例, 导之以行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不能只让学生明白道理, 辨别是非, 还要使学生把已经懂得的道德规范变为行动, 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品德形成, 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或一通说教所能奏效的, 常常会出现具备一定的道德知识却不能转化成相应的道德行为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课文事例, 导之以行。如我在上“讲卫生”一课时, 不仅向学生讲明随地吐痰的危害, 指出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并且告诉学生, 痰要吐在痰盂里, 或吐在废纸里, 放到垃圾箱中, 或者吐在手帕里, 回家洗净。由于要求具体, 并且坚持监督了一段时期, 学生们终于养成了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另外, 我平时还重视社会和家庭的配合, 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我制定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三管教育”, 以思想品德课的“热爱劳动”为专题, 对学生家务劳动提出了“十会”的要求, 大部分学生学会了家务劳动, 养成了劳动的好习惯。同时, 教师本身要给学生做出榜样, 让学生模仿、学习。以身作则是一种力量, 它能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如有的学生怕脏怕臭, 不愿打扫本班负责的厕所。我发现后, 主动打扫、冲洗, 结果这些学生也跟着干起来。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习惯】推荐阅读:
家长课堂:怎样培养孩子良好听课习惯?06-29
怎样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06-12
怎样孩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07-28
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幼儿的常规习惯10-12
五一劳动节怎样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10-04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心得10-04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健全孩子的人格11-27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08-26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