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良好的价值观

2024-07-06

怎样培养良好的价值观(精选12篇)

怎样培养良好的价值观 篇1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一个人在学习上养成什么样的学习品质, 会对其学习成绩直接产生有利或有害的影响。良好的学习品质能保证知识水平的充分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充分发展, 会使人受益终生。那么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如下:

一、课前预习的品质

课前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课前预习能够使我们提前弄清新课的重点难点, 知道哪些地方容易, 哪些地方难, 使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 注意力更集中, 从而提高了听课效率。

预习课本时, 要准备一张纸、一支笔, 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对定义、公理、公式、法则等, 可以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复述。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批、划、圈、点。这样做, 不但有助于理解课文, 还能帮助我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 有重点地听讲。预习可以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 形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二、认真听讲的品质

上课专心听讲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是学习的中心环节。预习时, 我们只对所要学的教材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不一定都已熟透理解和消化吸收。因此有必要对预习时所做的标记和批注, 结合老师的讲授, 进一步体会内容, 从而掌握重点、关键, 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专心听讲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注意看, 就是上课要注意观察。观察老师板书的过程、内容, 例题的特点, 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二是注意听, 尤其是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 老师讲课的语言具有连贯性。如果上课不注意听讲, 丢掉了一部分内容甚至一句话, 就可能影响到对整节课内容的理解, 影响听课的效果。三是记, 就是要勤做笔记。做笔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上课时及时的将一些重点、难点、易错点, 以及老师所补充的一些内容记录下来, 有助于将知识简化、深化和系统化。并且在复习时一拿出笔记本就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求异和质疑的品质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 是我们学习的内驱力, 是我们探索和创新的源头。主要是指养成思考的习惯, 学会思考的方法。独立思考是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 同学们在学习时, 要边听 (课) 边想, 边看 (书) 边想, 边做 (题) 边想。

古人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我们是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对于老师的讲解, 我们不仅仅只是听懂, 对于我们所遇到的题, 我们也不能仅仅只是会做。而是我们要经常思考, 为什么要这样讲?为什么要这样做?长期坚持下去, 既培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 又真正掌握了知识及知识形成的过程, 提高了能力。

怎样培养良好的价值观 篇2

习惯的作用是巨大而又顽强的,其一旦形成,没有十倍百倍的毅力和努力,是很难加以改变的。正如俗话所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习惯对于每一个人,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长期受环境影响,潜移默化所养成的。良好的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父母们应该意识到一点,不能忽视从小对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具体做来有以下几点要求:

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是保证人体健康成长,避免或减少疾病的需要;其次也是一个人精神风貌的形象反映,

备考资料

对孩子而言,这时起床、睡觉,餐不挑食、食不过量,早晚刷牙、饭前洗手、用品有序、指甲勤剪,以及坐则端、立则正,不随地吐痰等,都是应当从小学会的。

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主要有赖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并且这种教育开始得越早,越易于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好模仿是幼儿行为的特点,模仿是幼儿养成习惯的先导。所以,家教中,父母应更多的注重用自己的“身教”去引导孩子的行为习惯,凡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应首先做到,为孩子的行为规范树立一个好榜样。

在孩子直接模仿的基础上,父母再加以必要的的语言引导,及时表扬孩子好的行为,批评不好的行为,进一步强化孩子的行为导向,诱使孩子向着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方向发展。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人们对知识的准确掌握,而且有利于人们将刻板的知识灵活运用。毫无疑问,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人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样有赖于父母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地教育和培养,父母若缺乏耐心,孩子就遇事急躁;父母若粗枝大叶,急于求成,孩子就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3

关键词:学习;习惯;良好;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85-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来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这一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就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怎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树立形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然而,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要求学生写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问,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二、从小开始培养

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早在胎儿时期就养成了,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的指示去做。《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在上面涂画,你把他涂黑,他就变黑,你把他涂红,他就变红。因此,越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当小孩染上恶习后,要改变他,那就难了。举个例子,我儿子三岁大时,他每天早上8点多钟就要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一到时间,不带他到幼儿园,他就开始闹,无论你怎样哄他他都不买你的帐,但你把他带到幼儿园,他就立即转怒为笑。显而易见,小孩子的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落实。

三、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四、校内外并肩行

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生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点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可以是面访,也可以是电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坏行为做出及时的纠正。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

五、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孔子就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篇4

一、转变观念, 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 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其实不然, 如果没有端正锻炼态度, 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 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 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因此, 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1.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 不仅会影响到锻炼效果, 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 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 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 以及体育爱好者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其次, 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 此外,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 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 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只有经过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 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 制定严密的、科学的目标, 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

3. 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

应与端正态度, 激发兴趣相结合, 锻炼态度端正, 参与锻炼兴趣浓, 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 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 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 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 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

2. 促进学生形成自律性。

学生是锻炼的主体, 体育教师不但在课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 而且要帮助学生制定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 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 踏踏实实, 从点滴做起。不断提高学生积极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 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篇5

一、习惯是什么?

二、习惯的最佳养成期。

三、孩子最应该养成的十二个习惯。

四、一个好习惯形成的四部曲。

五、培养孩子习惯要注意的八个原则。

一、习惯是什么?

习惯实际上一种动作定型,是一种自动化的、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的动作。习惯动作已经进入潜意识,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不需要刻意用意志去控制。

一个人好习惯越多,对这个人成长越有利。相反,一个人坏习惯越多,就越阻碍这个人成功的机会。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概括地说:一个人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就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终生在研究习惯教育,也认为:“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但是习惯不是一样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害。”一个勤奋惯了的学生,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自觉学习,如果外人强迫他停止学习,去打游戏机,他会觉得不习惯,甚至厌烦别人的打扰,拒绝去打游戏机。

一个懒惰惯了的学生,别人不说,他总是懒得动,家长老师逼得没办法了,才学一点;但如果家长老师不说,外力一停,立即又不动了。

好习惯使人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工作、去助人。为什么?回答:学惯了,不学难受;干惯了,不干难受;帮惯了,见到人有困难不帮便难受。

坏习惯使人不知不觉地,很省力地,很轻松地去拖拉,去懒惰,去干扰人。他为什么那么做,细想起来,不为什么,也不是故意的,就是拖惯了,懒惯了,干扰惯了,不干扰难受。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习惯的好坏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所以说,我们有必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养成许多好的习惯。

二、习惯的最佳养成时期。

教育是什么?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那么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在什么时候?在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在幼儿阶段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比如:按时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洗脸、刷牙,吃饭不掉饭,做事不磨蹭、动作要快等等。在小学阶段,则要尽可能多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做完作业自己检查,不会的字自己查字典,按时学习,写完作业后自己整理好书包,在外面要留心观察。

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篇6

一 、习惯的养成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生活经验提出不同的侧重点

幼儿因其年龄不同、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其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也不同,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不同年龄区别对待。3—6岁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代。由于孩子生活的环境差异较大,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集千万宠爱与一身,从而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有些孩子做事拖拉、自控力较差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做为教师我们要有耐心,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在幼儿良好行为出现时及时表扬。哪怕是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始幼儿产生要更加好好表现的欲望,产生良性循环。

(1)、根据年龄段有所侧重。一方面,不同年龄班的孩子,注重不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小班应以生活卫生习惯和语言习惯为主:因为幼儿初入园,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弱,应注重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同时,有许多幼儿在家中没有接触普通话,从家庭走到幼儿园,要学习使用普通话和礼貌用语。在中班应以健体习惯、劳动习惯和审美习惯为主: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自我服务的同时,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加强身体锻炼,通过种种手段来感受美和表现美。在大班应以学习习惯和社会性交往习惯为主:通过两年多的幼儿园集体生活,小朋友之间已经非常熟悉,出现一些冲突、矛盾也是很正常的,要解决好矛盾,就要学会交往;同时,大班的幼儿面临升入小学学习,要搞好幼小衔接,应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2)、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有所侧重。枯燥、单一的教育形式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因此,在生活教育中,除了口头提醒、正面引导之外,还在环境方面下了功夫。

二、教师的身体力行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教师的榜样作用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教师就是他们心中的偶像,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品德优良的人才。欲正人,先正己。我们都知道,孩子经常是用他稚嫩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一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幼儿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我们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把工作中的一切细节问题当成一件大事来做,花大力气做,把小事做细、做全面,真正做到细致严谨,用我们的爱心、举止和言语来为孩子展现自己高尚优雅的风度和修养,对他们施以正面影响。教师和幼儿朝夕相处,是幼儿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给幼儿以耳濡目染的影响,在教师的潜移默化长期熏陶下,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并以此来检验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儿童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师都是这样的”。教师要求儿童将地上的玩具捡起来,同时也在要求自己去捡,一改过去教师站立不动,却对幼儿行为指手画脚的“严师形象”;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时,教师也常常对幼儿的行为作出“谢谢”的反应;在街上偶遇幼儿家长,教师热情地向家长打招呼等等这些都看似微不足道却十分重要的教师表率行为会直接作用于幼儿。

三、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发现孩子快乐的源泉。

快樂虽然对每个成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体验,对孩子来说却是大同小异。他们会为了得到一个玩具而快乐,会因为老师的一声赞扬而快乐,会为了获得一颗五角星而快乐。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并与他人融洽相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向幼儿渗透、灌输“好孩子要常常想到别人的需要”的思想,介绍一些对社会作出过贡献的人物。让幼儿在实践中加深感受他人的情感体验,加深理解关心他人行为的意义。让幼儿学会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思想情感。并教给孩子关心他人的一些做法。提醒幼儿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应伸出援助之手。组织一些“玩具大家玩”、“喂娃娃吃饭”等活动,引导幼儿学着关心别人,说说“今天,我帮助了x x”,及时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体验关心他人的快乐。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使这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篇7

关键词:体育,培养,锻炼,习惯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 他们活泼好动, 在完成紧张学习后的休息中, 为了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 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实现参加体育活动的满足感, 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帮助, 相互协作, 共同参与。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或是课外体育活动, 其本身特点决定了很多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 这就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在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 相互之间具有依赖性、牵制性和影响性。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体育关系中, 寓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 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参加和观看体育比赛中, 在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 陶冶了情操, 调节了身心, 获得了精神享受, 心理上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

一﹑认真组织教学, 关注学生的兴趣

体育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通过练习简单的体育技巧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增强个人运动兴趣, 培养个人的体育爱好, 促进学生积极锻炼, 使学生形成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体育教学还要求学生通过体育学科的学习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体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 了解健康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从而提高自身的个人健康认知水平, 也是体育教学力求达到的目标。通过全面系统的体育教学, 使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具备参与和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体育的动机和兴趣。体育兴趣是认识和从事体育活动的一种倾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体育 (或某一个项目) 产生了兴趣, 表现出了一种求知欲望, 这对体育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因此, 体育兴趣对学生学习体育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 应用各种手段来激发,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体育兴趣与课的类型无关, 我们知道, 体育课一般分为引导课, 新授课, 复习课和考核课四种类型。新授课是学习新教材, 授课方式是以“练”为主, 任何一项教材学生要掌握它都必须经过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过程。

二、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

初中生的关节软骨较厚, 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 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 所以, 在体育教学中, 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 柔韧性越好, 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 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 与此同时, 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 如年龄小做体操的能力差, 主要原因不是柔韧性差, 而是躯干伸肌力量不足所致。身体素质虽然是通过人体各种基本活动和动作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方面的能力, 但也是人体内在综合机能的集中反映, 因此, 身体素质的状况是衡量学生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来说, 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单一的练习会造成机体发展不均衡, 体育教师应采用全面发展的身体练习, 以利于他们身体各种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对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依靠教师积极营造, 要对体育运动加以重视:对体育知识的宣传, 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体育场馆有效维护和利用,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等, 都是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只有这些条件得到了满足, 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锻炼。

三、改变教学方法, 师生共进

要持之以恒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再优秀的教师也是平凡普通的人, 也会经常遇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冲击和干扰, 时常出现忧愁、烦恼、悲伤、激动等情绪。若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 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博大胸怀包容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 养成走进课堂之前迅速排遣心理干扰的能力, 带着愉悦之情来面对学生。教师在愉悦情感的支配下进行教学工作, 思维敏捷, 语言丰富有情感, 动作优美自如, 面部表情自然丰富。从而创设出轻松、欢快、无忧无虑的教学情境, 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由于体育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 加之体育教学本身特点, 能够触发激情的刺激源较多, 如学生在投掷教学中不注意安全, 违纪现象屡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愉悦的心境会使之平静理智地来处理问题, 不至于因发怒而影响原有的良好的教学气氛。反之, 教师本来心情烦燥、压抑, 遇到这种情况便怒火中烧, 失去理智, 向学生发泄出来。结果往往是, 说话走火, 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整个教学情境随之变得沉闷、压抑起来。这样, 会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 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 只有经过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 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 以良好的教学形式, 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兴趣, 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 使学生学有所得, 受益终身。

四、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经验的欠缺往往使得有些学生做事犹豫不决, 瞻前顾后, 甚至是唯唯诺诺。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相关的体育课程来培养学生果断、干练的处事方式。比如, 通过篮球或乒乓球的对抗训练可以让学生懂得如何准确判断传球的方位和时间;在跳高或跳水项目中可以通过鼓励, 示范等方式让学生摆脱心理负担, 让其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通过在体育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的敏感程度和果断处事能力, 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的性格和品质产生主要影响, 有利于学生果断意志品质的形成。

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篇8

一、发挥教材优势, 以读促写, 养成先读后写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名篇佳作, 语言规范, 生动优美, 且结构合理, 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因而利用教材与作文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一个好方法。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十课《风筝》这篇课文时, 在学生学完这篇课文后, 深入理解课文是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写, 层次非常清楚。我就引导学生写身边的事、亲身经历的事。比如说“升旗”模仿课文的写法, 按“升旗前、升旗中、升旗后”的顺序, 把升旗的具体情景描述下来, 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住了文章的层次。由于升旗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 所以, 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完成了作文。有的学生还在读完课文后摘取文中优美的语句来描述自己放风筝时的高兴心情, 把它写在自己的日记里。完成习作, 学生很轻松, 很高兴, 有个学生笑眯眯地对我说:“老师, 原来这就是作文呀!”

二、教学生学会观察, 挖掘写作的源泉, 养成认真观察、下笔成文的习惯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对纷繁复杂的事物, 小学生在观察时常常是走马观花, 漫无目的。他们获得的印象是凌乱的、模糊的。在教学中, 我总是有意思地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让他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并从中去发现事物的真、善、美, 假、丑、恶。指导学生用语言去讴歌、去唾弃。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中的习作时, 我提前布置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坛, 学生兴致很高, 虽说是自己校园里的花坛, 以前也不一定认真观察过呀!下课后, 同学们就兴致勃勃地.三五成群前去观察。有的学生上学来时、放学走时都会走到花坛边仔细观看一番。他们竟然发现了花坛中的太阳花和前面第二课《金色的草地》一文中的蒲公英花有相似之处。蒲公英花随着早、午、晚不同的时间, 花瓣会自动张开、合拢;太阳花会随着太阳的出没, 花瓣会自然张开、合拢。在口语交际课上,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有时为了一个不同的发现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同学不甘示弱, 干脆下课后再去观看、验证自己的说法。一天后, 我抽出一节课让学生写《观察中的发现》, 学生胸有成竹, 不但写得快, 而且写得很美呀!

三、引导学生开阔思路, 养成自由表达的习惯

要开阔学生的思路, 关键要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 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给学生设计过这样一个习作:按内容要求编写童话。草原上有三匹骏马, 它们本来和睦相处, 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但是忽然有一天, 从森林里跑来了一只老虎, 把它们的生活打乱了。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 想象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 自命题, 写一篇童话故事。在学生拿到“习作要求”后, 我没有多讲, 只是说:“请你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自由自在地去想, 三匹骏马和那只老虎只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请你们也来当回作家编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不大一会儿, 教室里就响起了沙沙的写字声, 不到一节课, 不少同学的作品已经完成了。有的同学在故事中写了三匹骏马齐心协力想办法除掉了那只大老虎, 它们又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有的同学在故事中写了老虎如何离间三匹骏马, 让它们相互斗争, 从此草原上再也没有欢声笑语……学生写出了许多种不同的故事, 有的故事内容非常新颖, 使人耳目一新。

四、推荐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 鼓励学生养成积极创作的习惯

俗话说, “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 兴趣是最重要的, 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动力, 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 必须鼓励学生多说多写, 培养他们作文的兴趣, 而推荐发表习作是激发学生创作激情的一个好办法, 每次作文要求学生认真对待, 选出一些比较好的习作参加各种作文竞赛, 往报刊杂志上投稿,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激励机制久而久之便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

怎样培养良好的价值观 篇9

一、培养专注听的好习惯

教师要注意立足课堂,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在课堂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地域、学识等差异,做到有的放矢,控制好上课的节奏,张弛有度,让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倾听。一般而言,应遵循先慢后快、先简单后复杂、先具体后抽象等原则,使学生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让课堂教学变得高效。

二、培养学生认真说话的好习惯

说话之于表达,和倾听之于吸收,在语文素养培养中同样重要。然而,课堂教学中真正全面落实“说”的真实内涵,教育工作者还要做大量切实而又细致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除课堂上“说”的训练外,还要培养课外说话习惯。课外说话习惯的培养主要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的。通过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逐渐让他们养成敢于发言、善于说话的良好习惯。只要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能把握住学生的心理,抓住学生想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欲望,就一定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

阅读习惯需系统性培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长期的实践练习,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兴趣是阅读的最原始动力,是影响语文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最直接因素。因此必须重视激发和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要唤起内心中更高的需要;要经常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好地激发阅读兴趣;要巧用活动驱动,设置新颖内容,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在新颖的内容中探索更深层次、更有意义的文本解读。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除了激发学生兴趣之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阅读不仅要掌握“精读”“泛读”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勤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锤炼他们对语言的掌握运用能力。

总之,在阅读时,学生要养成巧阅读、勤动手的良好习惯,使自己在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有收获,不白白浪费时间。

四、培养随时能写的习惯

养成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除了有正确的教学价值取向和端正的写作态度外,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促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作文,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主动而真实地把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1. 观察生活,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作文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培养。在大语文的教育背景下,文章的素材从生活中来,不仅将生活中的事情真实地记录了下来,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真实又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2. 端正态度,养成打腹稿、列提纲的习惯

培养学生打腹稿、草稿和列写作提纲的习惯,尽量避免写自己不熟悉的人或事。把以往观察生活积累的素材及情感体验,通过打腹稿、列提纲酝酿、思考、加工,唤起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让文章显得更加有条理、有深度。

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作文教学,而且应着重强调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学生既能学习严谨的构思和行文,还能引起更深的情感体验,学会与作者、文本进行多重对话。在这些基础上,学生经过批判性的反刍和审慎的阅读,将文本内容和文章传达的思想内化于自身。

3. 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

学习写作不仅要培养学生撰写文章的能力,而且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良好习惯。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点学生,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呢?第一,必须改变学生在传统作文学习活动中的被动接受的地位,让学生成为作文创作的主体;第二,教师需要智慧地引导和系统深入地指导,考虑结构布局和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让文章更加流畅、真实、生动。

因此,教师的指导要与学生的修改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主动创作的习惯,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作文素养,达到内化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怎样培养良好的价值观 篇10

在体育课堂上,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转变观念, 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 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 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 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 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 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 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 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 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 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 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 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 成为一种习惯。其中, 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 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 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 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 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 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 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 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1)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 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 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 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 (2) 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 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 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 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 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 只有经过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 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 制订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 要由易到难, 由单项到系列, 由部分到整体, 坚持不懈, 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 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 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 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

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 三者之间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 参与锻炼的兴趣浓, 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 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 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 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 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 只有形成了习惯, 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 好的态度

一、案例

构1.早读课上, 老师在检建成查作, 老师业时, 张小磊作业没完气愤地把他从座位和拉到人行道, 声色俱厉地说:

“又没完成?看看你今天还能谐编出什么瞎话来蒙我?肯定师的作业认真地抄写又去上网打游戏了。三遍把今, 放天生李亚飞2学前送.班会课上给我检查, 。老”师指着王关朋批评:“给我们班级丢分的系戴红领总是你, 巾这, 我们班先进班级的次要不是你昨天没的遍也是对牛弹琴牌子会被摘走吗?, 明天叫你的跟你说一百策父母到我这儿来一趟。”略透二、反思过这些在校园里屡听

不鲜的教师语言, 不难看出

师生之间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教师经常用盛气凌人的语言, 简单粗暴地教育学生, 忽略了学生应有的权利和尊严。我曾在班级里做过一个调查:你心中理想的老师是什么样?很多同学都用了这样几个词:尊重、理解、宽容、爱心。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 在融洽的氛围中, 让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成长。

1.尊重———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地发展。”在教育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够把每一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朋友, 敞开心扉, 平等交流,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 多给学生一份真诚和理解, 多给学生一份尊重和爱护, 帮助他们学会思想。

出于本能, 受益于终身。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 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 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 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 认真贯彻课堂常规, 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 并且加强练习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 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 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 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 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

曾经读过一则教育故事:

静静的教室里, 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做作业, 只有小波眉头紧锁。老师凭直觉知道他遇到困难了, 就善意地说:“小波, 有不懂的问题就拿着本子上来问。”小波一点也不领情, 一动不动。老师又提高嗓门说:“小波, 不懂就要问!”可小波依然无动于衷。第二天, 在小波交上来的作业本的夹缝里写着这样几个字:“我不喜欢你帮助!”于是就有了老师和小波一次发人深省的对话:

“小波, 昨天老师真的想帮助你, 你为什么不上来呢?”

“你为什么要告诉大家我不会做呢?”晶莹的泪水涌入了小波的眼眶。

“我没有啊!”老师极力辩解。

“你当着大家的面说要帮助我, 不就是告诉他们了吗?”小波大声哭起来。

老师轻轻地把小波揽进怀里, “小波, 真对不起, 老师以后一定会改变一种方式的。”

小波激动的情绪渐渐地平息下来, 一种和谐、信任的情感在他们之间传递。后来这位老师了解到, 小波因为常年寄居在姨妈家, 很少与人沟通交流, 有很强的自卑心理。当老师在班级里说要帮助他时, 在他看来, 无异于是让他“当众出丑”。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 孩子的情感有时在我们成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 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合理的。教师要以同情心,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 去思考他们的需要, 触摸到孩子情感变化的脉搏。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 教师应该有充分的情感投入, 自然的表现自己真挚的情感, 用自己的真诚去影响学生。尊重, 是架起师生间心灵的桥梁。

2.爱心———师生关系的粘合剂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若没有锻炼习惯的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 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 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 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 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 踏踏实实, 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 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 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 没有情感, 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 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学生非常需要教师的爱, 教师只有情感投入, 把爱的甘泉洒向每一个学生, 使他们获得心理上最大限度的满足, 从而引导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 创设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付出爱是快乐的;得到爱更是快乐的!教师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以自己的爱赢得学生的爱, 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教师, 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育是爱的共鸣, 是心与心的呼应, 敞开心扉, 去爱每一个孩子。

3. 赏识———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赏识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 也是一种教育方法。用赏识教育的理念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付出爱心, 激励他们把内在的潜能发挥出来, 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 自主探讨, 学会学习, 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的奥秘就在于给孩子以信心, 老师的期待和赏识, 是开启学生潜能之门的金钥匙。半个世纪前,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醒教师:“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今天, 不妨让我们换一种眼光, 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学生、欣赏学生, 我们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其实, 在我们学生中间, 真的有爱迪生的影子;其实, 每一位教师都能创造出“神奇”。请把我们的学生, 培植在爱的土壤上, 呼吸着民主、平等的空气, 再以尊重和赏识灌溉, 那么, 和谐的师生关系定会在校园里尽情地绽放!

怎样培养良好的价值观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学;贯彻理念;意义;紧密结合;个性化;以身作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14-01

当今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课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笔者结合常年数学教学实践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仍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结合数学教学,培养良好的习惯,包括那些内容呢?《小学数学教学义务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砖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认真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的习惯”。以及学生乐于课前准备、活于课堂探究、勇于课后延伸;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等习惯。新课标还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综合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那么怎样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贯彻新理念、实施新教法

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善学生学习状态。倡导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及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信学习、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二、让学生懂得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

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算好,怎样做才能做得好;让学生明白要这样做的意义。例如,要求学生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时,必须要先认真审题。这样做不但能从整体上把握好运算顺序,寻找简便计算方法,而且还能避免因看错抄错数据、运算符号而产生错误。学生明白了,就会认真审题,逐渐形成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再如学生写字时老师要经常告诉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即头要端正,不要歪斜甚至伏在手臂上,眼睛离笔尖一尺左右;腰要正直稍有前倾,不要俯向桌面;双臂要撑开些,保持一定距离,如果两臂缩拢,会书写不灵便;双足放平,脚踏实地,不要一前一后,或交叠一起。对于写字姿势不好的学生随时纠正,同时讲一些危害性。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写字姿势习惯。

三、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严格要求,认真检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必须结合教学过程进行。从小抓起,长抓不放。例如,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老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做得是否正确,还要检查学生是否按老师提出的要求来做,是否独立完成作业,按要求做的,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再加上一些精神方面的奖励,示范给其他同学看。让做得好的学生体验成就感,从而激励其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同时牵引写的不好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对有抄袭作业等有坏毛病的学生,应以鼓励性语言教育为主。如:“你如果独立完成,思路肯定是最独到的,相信自己!”、“如果你用心去写,肯定会把字写的最漂亮!”,随时反馈学生信息,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以及时表扬,耐心帮助他们,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四、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课堂上或是作业中,对于同一道题,不同学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却“殊途同归”,自然包含着学生各自不同的独创因素,即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敢于另辟蹊径的做法、想法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甚至是不成熟的、或是错误的见解。教师都应从不同侧面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让情感在这里交融,知识在这里增值。切忌抹杀学生的独到思维。另外课后练习适当增加拓展创新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勇于探索钻研一题多解,以题简意深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得新颖、独到、变通的回答。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教师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

如教师工整合理的板书,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生也会像老师那样字迹工整地认真书写。即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言传身教,起楷模作用。

六、老师要有耐心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对学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努力地耐心培养。同时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和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合作,寻找最佳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怎样培养良好的价值观 篇12

一、认真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 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二要审运算顺序, 明确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 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 , 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等方法使运算简便, 然后才去动手解题。

二、多动手实践的习惯。数学运算是学习必不可少的, 只有平时做好训练养成计算准确、正确率高的好习惯才能有效杜绝思路清晰、方法正确而又出现计算错误的概率。每次测试过后, 要让学生统计哪些是粗心出现的错误, 从而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书写工整, 格式规范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 字迹端正、不潦草, 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很多学生不注重练字, 经常书写潦草, 导致自己看错, 从而导致计算出错。

四、看清题目的习惯。学生在计算中由于看题目过快, 有时会把数看错, 如 (-4) 3看成 (-4) 2, 有时会把符号看错, 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看清楚题目中数的习惯, 速度不要过快, 要整体记忆, 不要看一位写一位, 从而减少误看而带来的计算错误。

五、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法则的习惯。对于跟计算有关的概念、法则, 要熟练掌握。概念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 如果学生对新的概念法则掌握得不扎实、不完整, 就常会导致计算错误。如解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去分母时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而学生往往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或分子是多项式的去分母后没加括号, 如解方程时, 去分母得3x-9x-2=12,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6x=4, 系数化为1得, 而正确的解法是:去分母得3x- (9x-2) =12, 去括号得3x-9x+2=12,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6x=10, 系数化为1得

六、培养学生认真检查和验算的习惯。验算的方法有很多, 因题而异。一般对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可以用直接法和简便法计算;对于解方程或方程组, 可以把得到的解代入方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在平时的计算教学过程中多渗透检查和验算的思想, 让学生从中体会认真检查和验算带来的成就感, 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养成主动检查、积极验算的习惯。

上一篇:水体保护下一篇: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