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共14篇)
怎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篇1
怎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沈 阳 市 育 源 中 学
宋 长 珍
怎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爱国主义是我们祖国的优良传统美德。一国的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愈深,愈是能激发他的爱国心。”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灿,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而且还涌现了无数的爱国人物。所以我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的实践,为了加强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教育学生。
一、在国家危难时要勇于献身。
忠心报国,勇赴国难。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在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仍高呼“杀敌报国”;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两弹”之勋邓稼先怀看满腔爱国热情,冲破帝国主义重重阻挠于1950年四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议,在身患晚期癌症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祖国核弹的研制工作,为祖国国防事业立下了卓越不朽的功勋的业迹。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教师从讲述古今英雄报效祖国,甚至捐躯的壮烈历史故事入手,使学生产生同感共鸣。这既可使学生从身心上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又能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即如列宁所说:“爱国主义就是千万年来固定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再从理论上分析其含义,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到爱国感情表现为对祖国壮丽山河、灿烂文化、悠久历史和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热爱,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心。“知之深、爱之切”,从而能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还可组织学生召开“寻伟人足迹,学爱国精神”的主题班会和“爱国、立志、成才”演讲比赛会等,讲英雄故事,找自身差距,以“知”导“行”,达到明白做人道理的教育目的。
二、利用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在学习《抗日救亡运动》这节内容时,我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这首歌是抗日战争时期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反映了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事变”后悲惨的命运和渴望回到家乡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愿望。那如诉如泣壮怀激烈的情韵和时而低回时而昂扬的旋律,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随着歌声充盈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思维逐渐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去了。使学生看到了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以及他们那种不愿做亡国奴的强烈愿望。在歌声中教师提问:东北人民为什么流落他乡而又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此时我及时导入新课,指出“九一八事变”使东北开始沦为日本殖民地,从此东北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涯。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歌词的理解,把学生带回到了七十多年前的东北大地,为新课的顺利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歌曲,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爱国主义是我国的优良传统。
在历史长河中,面对异族的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和奋争,涌现出岳飞、文天样、郑成功等无数可敬可爱的民族英雄,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业绩。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屈辱的历史,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每一次战争都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的历史深渊。同时,每一次战争也使中国人产生震惊和民族危机感,爱国主义的精神日益增强,“救亡图存”之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近代中国出现的一切问题无不与这一主题息息相关。无论是郑观应等提倡的“实业救国”、蔡元培等倡导的“教育救国”、“科学救国”,还是邹容等追随的“革命救国”,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敢把乾坤力挽回”,皆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中日近代史昭示我们,要改变贫弱受欺、落后挨打的历史命运,就必须奋起抗争,奋发图强,从列强侵略中国的那一天起,中国人民就举起了团结御侮、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旗帜。从太平天国起义到义和团运动,从戊戌变法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无数中华儿女和爱国志士,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略,前仆后继,历尽艰辛。”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凯歌。正是爱国主义产生的高度凝聚力和民族尊严感,才有了新中国的建立。
四、爱国主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今社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爱国主义的核心。为了说明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办法来引发出要讲述的道理。如通过讲述中国历史上屈原的忧国忧民、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宁死不屈、林则徐的不畏强暴、方志敏的赤胆忠心等爱国事迹,来说明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体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爱国就是要反帝反封建,集中表现为“拯救中国”。当遇到外敌入侵威胁民族生存的时候,爱国就表现为拿起武器同侵略者作斗争,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当今的爱国主义就是对社会主义祖国有深厚的感情,热爱和忠诚社会主义祖国,这是今天爱国主义的核心。通过以上分析讲解,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学生不仅懂得了爱祖国本身包含着热爱社会主义,而且明确了只有将对中华民族的一片深厚的道德情感全部倾注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之中,才是真正的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道理。教育学生要从思想上、知识上充分装备自己,为祖国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对WTO的认可与加入,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已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员。在这个舞台上,如何成功地履行自己的角色,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必须先从思想的高度上认识我们面临的局势:我们虽有辉煌的文明,但仍处于落后的状态;我们虽已取得了成就,并得到世界的认可,但仍有部分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制度十分仇视,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维护已取得的革命成果与建设成就,维护祖国的稳定统一。目前,世界已进入以智力和知识作为资源和生产力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我们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
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内容,向人民提出新的要求。但毫无疑问的是,它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总之,在中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不能单纯地罗列具体事例,也不能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而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全面的爱国主义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实际效果与目的之统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聂幼犁:《给教师的建议》,《历史教学》2005年第4期
3、江泽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N].人民日报,1999-05-04.
怎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篇2
一、激发兴趣, 培养审美
罗丹曾经说过:“这世上并不缺少美, 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篇构思精巧、散发着自然和人性之光的例文, 宛如思想的宝库, 智慧的源泉, 等着我们去感知、去挖掘。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 他们的思想感情较为丰富, 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因此教师首先应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审美习惯。
笔者在一个语文素质较好的班级开设了“古诗文朗诵”课, 一开始学生只热衷于朗诵, 也较有感情, 有部分学生能将摘抄给他们的诗词全文背诵, 于是我趁热打铁, 举行了一次朗诵大赛, 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兴趣已有了, 但习惯尚未形成, 我又采取了以下措施: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或书签, 送给最要好的同学;利用音乐的旋律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 使个人的人生体会与无限的想象结合, 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 总会让他们精选优美片段朗诵, 并试着写一份简评或仿写同题文章, 定期检查, 从严要求, 好的作品汇集成册推荐给校文学社。两学期下来, 学生都已养成良好习惯, 课上课下不论什么文章, 都能有分寸有感情地朗读, 不少学生已可创作出有思想深度的佳作,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开始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有了积累做基础, 审美情感的培养才有了落脚点。
二、放飞思想, 审美中阅读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 “直觉、距离、移情是构成美感经验的要素”。其实这同样适用于中学课堂审美情感的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上, 直觉即阅读感知, 多指对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的感知;距离即文本主题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阅读者可通过生活经验对文本中的世界进行判断, 不受现实中消极因素的干扰, 并与现实世界相联系, 去伪存真, 进而为积累经验提供基础;移情即用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评价文本中的人或事, 这应是语文学习较高的境界了。因此学生审美情感的形成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 教师问题设置就要有技巧, 应让学生放飞思想, 拓展源头, 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学中针对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变化大的特点, 设置的问题应以激励感知和理性思维结合为主, 毕竟理性思维是深层的表现, 更能符合审美的要求。在讲授《背影》时, 先让学生听录音, 跟读, 从“直觉”上有个整体感知, 再让学生走进父亲的背影中, 师生一起随着低缓抒情的音乐去赏析、体味具体事件中的背影, 感受深沉的父爱;最后进入“移情”关, 学生先互相交流, 然后上台口头表述。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 情不自禁, 泣不成声。
三、多种渠道, 享受美感
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通过语文教材, 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系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的。教材中所选课文文质兼美, 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如果借助多种渠道来发掘美感, 那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大大提高。比如, 多媒体不仅有助于教学效率, 还具有实施美育的功能, 它直观形象地展现课文的艺术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唤起美的情趣, 拨动美的心弦, 使学生为之萌发激情, 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文审美能力, 可以收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1. 在视听中感受美。
文学作品大多具有美感物态化的特征, 尤其是散文, 具有较高的审美特质, 作者的强烈情感通过语言引起读者共鸣, 从而获得精神愉悦。多媒体教学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 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集合体, 将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从而拨动学生“兴趣”的心弦、“美”的情感,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 在“视”中感受形象美, 在“听”中感受音韵美, 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2. 在对比中鉴赏美。
多媒体教学可以变抽象的讲述为直观形象的演播,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 产生“乐学”的情绪。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比例的童话和寓言之类的作品, 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 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 褒贬相间地赞扬真、善、美, 鞭挞假、丑、恶。教学这类课文, 发挥多媒体独特的美育功能, 可以诱导学生的“乐学”情绪, 强化学生的无意注意, 使学生深刻地体味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 自觉地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在分析对比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篇3
关键词:爱国主义情感;历史教学;历史情境;乡土课程;社团活动
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必要性
爱国主义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重要标志,不仅对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初中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该时期的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是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爱国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情感,情感教育是历史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之一,是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历史教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
二、利用初中历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相关措施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传授历史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主要渠道。因此,历史老师应立足课堂,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开发和利用历史教科书,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其爱国主义意识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当充分开发利用历史教科书,让学生了解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量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爱国主义意识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理解与认识就会更加深刻。目前初中历史教科书所蕴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有着大量的文字表述和图像资料,是学生了解、掌握历史知识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具体表现为:(1)历史教科书中有很多关于中华文明历史的内容,叙述了我们祖国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整个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这就需要中学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在中国古代史有关内容的讲解中积极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化史教学过程中,老师一方面为学生讲解各个朝代所取得的各项科技文化成就,让学生掌握我国古代文化的基本概况,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达;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不仅领先世界,而且其传播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影响至今,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航天工业、核工业、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人工合成胰岛素等,通过了解、掌握这些内容,能够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有效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2)历史教科书中有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和奴役的屈辱历史,也有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不懈探索、顽强抗争的历史。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近代的屈辱历史,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民族自尊心,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历史,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例如,在鸦片战争及之后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掌握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认识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学生汲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绪,从而树立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奋学习、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与探索,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面对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以中华民族的振兴为己任,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从农民到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最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科书是实现历史教育目标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优势。老师应当充分开发和利用教科书,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促使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2.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知和体验历史,培养其高尚的品德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无法重演,后人也无法亲身体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能引起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在生动、逼真的历史情境中受到感染,使其明辨是非、爱憎分明,有利培养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很多,具体有:(1)利用历史图像创设历史情境。相对于文字而言,图片是直观的,较为具体生动,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感情。历史教科书中有很多爱国者的图像,像《屈原》《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等,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教材文字与图像结合起来,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生动描绘他们的爱国事迹,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民族精神的光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在讲到林则徐时,老师可以让学生看课本中的彩图,告诉学生图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林则徐纪念馆中的林则徐塑像,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修建林则徐纪念馆,而且成为文保单位呢?联系林则徐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和他的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2)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历史情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设备可以生动地再现历史事件的情景,刻画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影像受到感染。如,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在叙述“开国大典”的场景时,播放与之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把学生带回到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的天安门广场,感受开国大典的场景、氛围,体验举国上下欢庆新中国诞生的喜悦豪迈情感,使学生在天安门广场暴风骤雨般的欢呼声中,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3)用角色扮演模拟历史情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让学生扮演一些历史角色模拟历史情境,使学生融入角色中,让他们的心灵真正贴近历史人物,得到心灵的释放和感悟。如,在“戊戌变法”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让一位男同学扮演谭嗣同,两个场景:一是谭嗣同慷慨激昂的陈述变法内容,发展资本主义,改变中国的贫弱局面,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二是变法失败,谭嗣同不肯逃亡,说:“……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在家坐等而被捕,最后被杀害。这样,学生不仅牢记了这段历史,也深刻理解了谭嗣同等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了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将凝固的历史变成可以触摸、感知、聆听、创造的素材,避免了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升华。
(二)在初中历史拓展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开设乡土历史课程,使学生在历史与现实中感受历史,并内化成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
人们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浓厚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可以从知家乡、爱家乡开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设乡土历史课程,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现实世界,了解家乡人民的辛勤劳动,认识先辈对家乡、祖国的贡献,感受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产生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认同和心理归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开设乡土历史课程的资源有很多,如历史遗迹遗址、纪念馆、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相关的文史网站、图书馆、文史工作者、历史专家学者,甚至家中长辈的回忆记录等,都可以提供丰富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由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发现历史并感悟历史。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学生拟定相关的历史探究主题,比如“家乡的昨天和今天”,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开展调查访谈,做好记录并整理成材料,如文字资料、照片、音像、随感等。为方便学生研究,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和查找途径,如让学生到档案馆查找不同历史时期家乡名称、行政区划、行政机构设置、人口、民族构成的变化,查找不同历史时期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状况,从家乡的变化感受时代的巨大变化,学生对家乡的感情也油然而生。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冲山太湖游击队纪念馆、沙家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实地考察,感受家乡的苦难,体会家乡人民英勇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到横山革命烈士陵园进行祭拜,缅怀革命先烈,感受先烈们救国救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一些课堂上没有的历史知识,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献身祖国的情感和理想。
2.开展历史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全方位熏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历史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其不仅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且能使学生了解更多相关的历史知识,能够对其思想感情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作用。在学校的配合下,组织历史社团,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历史课外活动,使爱国主义教育获得更广阔的舞台、更充实的内容、更多样的形式。例如,结合传统节日和纪念日进行专题教育活动。如组织“端午节由来”的故事会,学生经过搜集整理,得到不同的版本,但无论是纪念屈原还是纪念孙武,都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使学生体会到屈原和孙武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可以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輩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诞辰纪念日,组织学生介绍革命先辈的革命活动和事迹的报告会或故事会,不仅使学生深刻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业绩,而且进一步掌握了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又使其受到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观看历史影视剧是学生喜爱的一项社团活动。影视剧具有直观性,能使学生在观看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起到打破时间限制、直接回到过去历史时代的效果。如,老师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南京,南京》,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鸦雀无声,都沉浸在民族悲惨的往事中,一个个残酷的画面,使学生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这部电影激发了学生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起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精神。这些活动,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作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点,探讨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相关措施,对于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怎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篇4
第三阶段研究工作总结
金瑞中心小学课题组
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当代教师,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怎样教育学生利用网络提高自身爱国主义情怀,怎样使他们学有所得,怎样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在“十二五”结题之际,《借助网络电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探索》课题组时刻关注着网络环境以及未成年人心理素质等有关研究,在圆满完成前两个阶段任务后,本着推广应用的目的立即着手进入第三阶段的验审工作。
一、第三阶段研究计划: 课题的第三阶段(2008年9月—2009年6月)
主要任务:
1、完成研究报告的分类撰写。
2、完成各项研究成果的检查。
3、完成研究成果的整合和最终定稿。
4、通过最终研究成果的验收和课题的结题。
5、撰写“网络环境爱国主义情感的探索”论文。
二、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完成情况:
第三阶段主要是对研究成果的验证和通过课题的结题。
1、召开课题组会议,提高成员对第三阶段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向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请结题。
3、撰写、整合了如下研究成果形式:
(1)《中学网络调查问卷》调查报告
(2)《我爱我家》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调查报告
(3)《绿色上网》课堂活动调查报告
(4)个案追踪活动调查报告
(5)《中学生心理档案》活动调查报告
(6)《OICQ:构建平等对话平台》活动调查报告(7)《野外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8)中学生课外活动系列调查报告
(9)研究案例
(10)论文集
(11)向学校申请推广我们的研究成果
三、信心与未来:
我们的课题至此已经取得较大成绩,成绩来之不易,为了保证成绩和成果的针对性、持续有效性,课题组成员还必须不断的进行研究和实验,不断的进行工作,将对这一课题继续深度的研究下去。
课题的研究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每个课题组成员都有不同的教学任务,时间紧,任务多,人与人之间的琐事,外界的干扰都对课题研究产生消极影响,但是课题组老师本着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课题负责的态度,认真细致地收集资料,进行实验、探索、创新,共同努力完成课题的研究。
今天大学生怎样爱国 篇5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因为无数仁人前辈、革命先烈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爱国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历史限定,也就有了不同的表现。如抗战时期,国人奋起抵御外辱是爱国。在解放战争时期,支持中国走新民主主义道路是爱国。当前,共产党员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在日常工作中为人民的解放和发展而努力是爱国。普通社会成员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是爱国,海外华人支持一个中国,维护祖国统一也是爱国。那么,我们当代大学生又该如何爱国呢?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我们的爱国应该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思想上爱国,二是行动上爱国。思想上爱国就是要关心国家大事,坚定作为中国人而自豪的信念,荣国家之荣,耻国家之耻,理智的对待国家面临的问题,相信国家度过难关的能力。坚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行动上爱国就是坚决与破坏国家安全,阻碍国家安定团结的行为做斗争,支持国家重大决策的实行,团结互助,助人为乐,完善自己,做有思想的大学生。自古,说来容易做来难,爱国不一定要常挂在嘴边,需要的是时刻放在心中;爱国也不是卤莽的行动,要的是面对挑战的冷静。
而有些大学生参加游行示威活动就是不理智的了。像以前的“抵制家乐福”游行,说是一种爱国的体现。但是,聚众在家乐福超市,已经干扰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一种阻挠,而不是促进。家乐福所出售的更多的还是中国本土商品。“抵制家乐福”,实质上也是在“抵制”中国本土企业,损害了无辜的中国企业的利益。
怎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篇6
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伟大祖国的朴素情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网络的完善。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治国理念相悖的诸如贪图享乐、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不良风气。究其原因是教育的缺失,是教育在与时俱进上的滞后。同样在当下,我们的幼儿在家庭、社会普遍追求学习成绩和学分的情况下,他们的情感缺失也很严重。如亲情的缺失、友情的缺失、感恩的缺失、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朴素情感的缺失。亲情的缺失、友情的缺失、感恩的缺失充其量是幼儿个体或其家庭的遗憾。但是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朴素情感的缺失,则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明智之举,才是人间正道。因此,作为幼儿早期教育组织,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幼儿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伟大祖国朴素情感的责任。这也是幼儿早期教育组织属性使然。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朴素情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采取 “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的方式方法来实现。
一、以“灌输”教育为主,以活动为载体,强化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的培养。
所谓“灌输”,一是指把水流引导到需要水的地方;二是指输送(思想、知识等)到教育的对象。这里所指的“灌输”,是指后一种意思。这种“灌输”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看似有一点违背教育规律,但是通过多少年的教育实践,这其实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的方法。由于媒体的发达,网络的健全,孩子们主动接受、学习思想、知识的内容难免会参差不齐。因此,只有 “灌输”这种教育方法,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培养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朴素情感的方法之一。对幼儿进行爱党、爱国主义祖国教育,要克服“成人化”,不能指望用大道理向他们灌输爱党、爱国主义祖国知识,这样非但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还会使孩子们产生厌倦感,而是应该站在幼儿的立场上,组织适合他们的教育活动。即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灌输”教育。
1、开展系列主题教育。
围绕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伟大祖国的教育内容,开展活动时间长、活动范围大、受教育面广的系列主题教育。如开展“廉洁教育进乐园”、“小手牵大手——我与党员交朋友”、“我爱祖国的蓝天”,“唱红歌,承遗志,勇担当”“小小红旗手”等系列主题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直接感受、感知,从而实现
“灌输” 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这一主题。
2、传唱爱党爱国主题歌曲。
搜集选取《义勇军进行曲》、《红星闪闪》、《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等爱党爱国主题歌曲,以音乐课为主阵地,每周向学生教唱一首。让幼儿们在唱的过程中通过简单的歌词、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奋发向上的热情。同时,幼儿园还可举办了爱国主义歌曲大赛。
3、开展“五星红旗我爱您”活动。
通过绘画课,向幼儿们介绍五星红旗,让每一位幼儿了解五星红旗的含义,并通过指导让每一位幼儿都能通过纸和笔画出我们伟大的国旗。
二、以“渗透”教育为辅,借力各方力量,潜移默化地培养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伟大祖国的朴素情感。
所谓“渗透”,一是指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一是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这里所指的是后一种。即巧妙地借助其他方面的力量,通过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
1、动员幼儿多关心国家大事,通过看新闻、看报纸等形式,然后每天早晨进行一次交流,让幼儿来谈谈最近自己听到的国家大事。
2、动员幼儿多观看有中国队参加的国际体育比赛,让他们
在比赛中感受到自己是中国人,增强他们的爱国情。
3、经常带领幼儿走出校门到优秀企事业单位参观,观察社会的变化,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4、多给幼儿讲述解放前的故事,让他们的内心受到震撼,从而更珍惜现在的生活,激起爱国情。
5、抓住一些有利的契机,对幼儿进行爱国这方面的教育。比如说“神舟”的飞天,奥运会的顺利举办等等。
6、与革命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联系,定期与他们联合开展活动,在历史和波澜壮阔的革命故事中震撼幼儿的心灵,渗透进强烈的爱党、爱国情感。
7、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幼儿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伟大祖国,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到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伟大祖国,首先要给队员们起到榜样作用,这些都渗透在平时我们生活的一个小动作、一句话中。
怎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篇7
一、学习传统文化发展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首先,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我国是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比欧洲要早700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有着无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明和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其中最优秀的文明当属我国的“四大发明”。其中火药和指南针以及印刷术的发明对于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马克思将这三项伟大的发明称为“预兆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的发明”。除了四大发明之外,我国还有着其他优秀的发明和创造。例如,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其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敦煌莫高窟,被国外的有关学者和专家称为艺术宝库;《天工开物》创作于17世纪,被国外的学者称之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诸如此类的发明,我国还有很多。学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能让学生感知到我国为人类的进步做出的伟大贡献。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会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而感到自豪、自信和自尊,树立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不断努力奋斗的信心。
二、学习近代屈辱抗争史,培养学生民族责任感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是一部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其中充满了国人的困难和屈辱。为了培养学生树立强大的民族责任感,学习我国的近代史十分有必要。从1840年开始,列强用强硬的手段打开了我国的大门。随之而来的便是永无止境的侵略,列强用战争和不平等的条约让我国陷入了“深渊”,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这种屈辱的局面,许多爱国人士挺身而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战争。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使得中国脱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尴尬局面。正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斗争和不断探索,中国终于选择了一条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在面临国家灭亡和民族危难之际,正是中国共产党表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让国人重新充满了信心,一步一步走向明天。学习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和抗争史,能够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落后就要挨打”和“思变才能崛起”的道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屈辱和抗争的历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深刻地分析中国近代史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能让学生学习自强不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更加学会奋发图强和艰苦奋斗的品质和精神,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会更进一步向前发展。
三、学习对外改革开放史,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
五百多年前的明王朝开始实施禁海政策,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闭关锁国有利也有弊,有利之处是便于加强对沿海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御外来侵害。但是相比之下,闭关锁国带来的弊端更加严重,闭关锁国不仅影响了我国与外国之间的经商贸易,经济发展受限,而且由于我国与外国缺乏长期的信息技术交流,不了解外国的信息和状况,整个民族的开拓精神严重下降。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昔日的繁荣不再,最终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经过不断的抗争和努力,中国终于迎来了独立自主的机会。历史教训对中华民族来讲是深刻的:为了发展,必须对外开放,将自己置于封闭的状态下永远也得不到发展。1978年我国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会上决定实行全面对外开放的政策。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在经济增长、就业和国际收支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突破;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得到了提升,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迅速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通过学习对外开放的知识,学生能够更了解和熟知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为了培养和充分体现爱国主义情感,除了上文论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还有很多,如举办历史专题讲座和历史知识竞赛等。举办历史专题讲座能够使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更加系统的认识,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历史知识竞赛对内容的选择要更加广泛,从而考查学生深厚的历史知识底蕴。这样,学生在熟悉和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未来的责任感。
四、结束语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深入挖掘历史教学内容,结合时代的发展特征,按照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路培养学生,使学生成长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进而为国家的强大和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贯彻爱国主义主题,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历史教师的责任重大。结合教学实践,从学习传统文化发展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近代屈辱抗争史,培养学生民族责任感;学习对外改革开放史,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历史,爱国主义,情感,责任
参考文献
[1]程燕.初中社会教学与爱国主义情感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2003(02).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篇8
爱祖国是指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荣辱兴衰,并随时准备为祖国的事业而献身的一种崇高而炽烈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联系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帮助学生了解祖国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的巨大贡献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帮助他们了解我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并客观地分析祖国未来美好的前景,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发愤图强。那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呢?
一、了解祖国
要让学生有爱国主义情感,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
“祖国”一词对学生来说既亲切又抽象,因此我们应该运用一些直观的东西让学生对祖国有大致的了解。通过电视、广播、图书,抓住每个时机告诉学生我们国家的名称、首都、国徽、国歌、国庆节。告诉他们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团结和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学生是国家的小主人。从此,当学生看到飘扬的国旗时会说“这是我们的五星红旗”;听到庄严的国歌能高声同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来到风光旖旎的旅游胜地常不由自主地赞美大好河山……我因此感到欣慰。因为他们的潜意识里已存在了这一切所定义的祖国。
我们可以利用晨会课、班队课向学生介绍有关祖国的一些知识,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让他们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再用唱、读、看、讲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唱,就是大家唱爱国歌曲。《国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等歌曲已成为人人会唱的歌曲。读,就是开展读爱国进步书籍活动。看,就是观看爱国主义图片和影片等。讲,就是举行演讲比赛和主题班会等。
二、 把强化养成行为习惯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规范学生基本言行,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传统美德中的“自强不息、勤劳俭朴、尊老敬贤、诚实守信”与当今学生的道德规范是相一致的。将养成教育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赋予中华传统美德新的生命。我们的教育形式是监督与自律并举。学校提出明确的要求,有校级的文明监督岗,此外还有班级自律的监督岗。让学生互相监督,共同进步;榜样示范与典型引路同在。树立身边的榜样,推广班级的典型经验,把少先队广播、电视作为宣传阵地,深受学生欢迎。将养成教育与思想品德课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起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识,养成道德行为的动机。首先,对思想品德课的老师进行培训,明确要求,突出班级的特色;其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指导家长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家庭教育形成共识,可在开学第一周分批对家长进行培训;再次,养成教育的评价与使用《成长册》结合,制定各年级教育的侧重点。
开展的优秀班级与低年级手拉手活动已经坚持了几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手拉手活动中锻炼了高年级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了关爱小同学的爱心,高年级学生在为低年级行为习惯作示范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行为,也成为低年级班主任的小帮手。
在习惯养成中,应把勤劳俭朴教育、尊老敬贤、诚实守信的教育贯穿始终。
三、活动激情法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在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其教育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化,其中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
1.开展爱国文艺作品赏析活动。如“读百部爱国故事书”、“唱百首革命歌曲”、“观百部爱国优秀影视片”、“赏百首爱国诗词”等,借五彩缤纷的镜头银屏和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文字旋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革命圣地,访问老红军;邀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同志来校作乡情和形势报告;开展一些爱国实践活动,如“我为残疾人事业献爱心”、“我与灾区小朋友心连心”、“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等,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3.结合清明节、“五四”、“七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如凭吊先烈、远足寻根、文艺演出、歌咏比赛、篮球比赛、入团宣誓、书画展、征文等。
这些活动寓意深刻,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使学生耳濡目染,动心动情。
四、爱国主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当今社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爱国主义的核心。为了说明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引发出要讲述的道理。当今的爱国主义就是对社会主义祖国有深厚的感情,热爱和忠诚社会主义祖国,这是今天爱国主义的核心。通过以上分析讲解,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学生不仅懂得了爱祖国本身包含着热爱社会主义,而且明确了只有将对中华民族的深厚的道德情感全部倾注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之中,才是真正的爱国、爱社会主义。
教育学生要从思想上、知识上充分装备自己,为祖国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对WTO的认可与加入,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已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缺少的一员。在这个舞台上,如何成功地履行自己的角色,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因此,必须先从思想的高度上认识我们所面临的局势:我们虽有辉煌的文明,但仍处于落后的状态;我们虽已取得了成就,并得到世界的认可,但仍有部分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制度十分仇视。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维护已取得的革命成果与建设成就,维护祖国的稳定统一。目前,世界已进入以智力和知识作为资源和生产力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我们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
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9
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画图》一课,大家都怀有一种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不用画笔怎么可以画出图画来的疑问,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契机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见过如何用计算机画图吗?”、“计算机又是怎么样来进行画图的呢?”,接着我再利用教学演示光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通过观看,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画图、制作动画、它的作用真大”的想法。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在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
二、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带领学生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我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首先分组,将几个同学分为一组,并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开展小组竞赛的活动,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并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只有合作愉快,才能获胜。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互相指正错误。共同进步,这样掌握知识又快又好。又如,学生借助互联网的功能,查找信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齐心协力一起解决问题,拓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篇10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如今,人们对于大学生当村官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我认为选聘大学生到农村固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大学生当村官所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积极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作出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也缓解了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这固然是有利的一面,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有很多人把“村官”当“跳板”,现如今大批的毕业生找工作的压力很大,当“村官”就成了一条很好的就业之路,“村官”的待遇很优厚,在加上各地纷纷出台的针对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考公务员加分、考地方事业编制加分等,有不少人选择它作为进入行政事业单位的跳板。
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主要做到以下几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要关注国家的重大政治生活。如两会召开期间,不少大学生通过电视、网络视频、报纸等关注大会进展情况,并通过各种渠道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要保持着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能够更加理性、成熟地关注政治,积极参加班集体和社团活动,关注国家大事,有较强的爱国热情。
怎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篇11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爱国情感 培养路径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注重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从中实现教学发展新目标。针对于此,将教学方法进行多样化完善,并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渗透过程,对学生爱国情感形成正确激发。与此同时,通过教学内容所具有的价值性进行广泛传播,以此对学生爱国情感培养路径的创新性因素进行积极探索,满足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全新发展目标。
一、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形成正确导向
针对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爱国情感培养的创新路径探索中,教学方法多样性开发成为重要突破方向。促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中国历史发展所具有的先进性、突破性认知心理有效形成,从中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引导性条件。在这里,可以通过对比教学法、探究教学发以及分组讨论教学法进行学生爱国情感的正确引导。对比教学法主要强调中外历史发展成就之间所具有的差异性,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予以有效激发,促使学生改过情感的积极生成。探究式、分组讨论式教学法则是对学生探索观点形成正确的引导过程,促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心理认知角度积极优化,从而实现爱国情感的正确引导。
二、深层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爱国情感予以激发
1.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价值渗透力度,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途径的探索中,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渗透作为全新培养路径,能够对学生爱国情感形成深层激发作用。其主要的路径在于两个方面,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将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对世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层分析,使得学生能够从文化角度对中国历史文化成就形成心理震撼,以此对学生内心自豪感有效培养。其次则是针对中国历史文化中所能够表达出的民族精神进行深层渗透,以此对学生内心民族精神的感知形成正确带动,以此为基础对学生爱国情感产生正确的培养过程。在这样的培养路径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祖国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从无形中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产生正确的激发、引导作用。
2.宣扬中国历史发展的辉煌成就,有效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从初中历史发展方向以及教学目标角度出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成为当今初中历史教学发展的主体方向,对初中学生情感意识、能力的全面培养产生积极地影响。针对于此,学生爱国情感培养就成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辉煌成就,将初中生对中国历史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认知角度进行正确引导,同时对学生正确看待中国历史发展心态进行积极引导,促使学生能够感知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并且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从而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能够得到有效抒发,对学生社会价值观念形成正向积极引导作用。这是初中历史教学目标能够得到有效实现的关键,并且学生爱国情感培养方向能够保持高度准确,为学生客观认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形成正确影响。
三、以历史教学内容的价值性,引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正确生成
1.注重教学内容心灵体验过程,引导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正确形成
针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进行正确的引导,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心灵体验过程能够进行有效强化。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历史知识感受到中国历史社会中的“大国气息”,以此来构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课外拓展,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给予正确强化
初中历史教学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路径探索中,通过教学内容的课外拓展,对学生中国历史了解范围形成全面拓宽。在这样的发展条件下,学生对于中国历史知识的了解范围更为全面,并且对于知识的感受视角也能够形成全面引导过程。通常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只是将考试内容进行针对性强化,因此选修内容并不能成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里,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认知全面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爱国情感的生成也产生了相应的抑制作用。针对于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针对选修内容进行具体性介绍,从中对学生历史知识面形成积极延伸,以此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强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并能够成为重要培养路径。
四、结语
通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路径探索中,强调对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完善,促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中能够对中国历史发展所具有的先进性形成正确认知过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对学生民族自豪感能够得以深层激发,并针对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内在价值进行广泛传播,进而有助于学生爱国情感的全面形成,成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创新路径,满足当今教育发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全新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胡金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D]. 西南大学,2010.
[2] 贠喜红. 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D]. 华东师范大学,2009.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 篇12
一、开门见山, 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 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为之所动, 为之所感产生共鸣, 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 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 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 创造意境, 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 教师可自制小桔灯, 在导入新课之前, 将模型展示出来, 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 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 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 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 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 在关键处停下来, 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 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 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 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 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可针对所讲内容, 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 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 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 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 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 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 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 针对教学内容, 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 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 授新课前, 花极短时间, 用绘声绘色的语言, 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 显得亲切自然, 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 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 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 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 这样, 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 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 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 环环相扣, 引人入胜。入画, 即以画导入, 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 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 即让学生由情明理, 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 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 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 学生能触类旁通, 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 纲举目张
教学中, 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 这样, 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 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 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 意味深长
怎样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篇13
现代家庭,独生子女较多。由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不少父母无意识地放松了对孩子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致使他们过起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式的生活。到了学校后,生活上不能自理,学习上不能自制,意志力薄弱,常常不能抵抗各种诱因、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已迫在眉睫。
首先,教师应加强学生的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对中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要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
中学生正是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怎样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呢?首先要用马列主义理论和科学知识来武装学生参加一些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劳动观念、群众观念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要引导中学生明辨是非观念,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其次,要发挥集体和团队组织的教育作用。采取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和榜样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要引导学生把正确的思想和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理想与信念。
严格管理教育,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自觉遵守纪律的行为是顺利地从事学习和其他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良好品质意志的重要特征。自制力弱的学生,常常不断抵制诱因或干扰。不能控制自己行为而违犯纪律。因此严格管理教育,养成自觉守纪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在行动中锻炼,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在与困难作斗争中锻炼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只要在困难面前,学生付出意志的努力,才能取得锻炼意志的效果。中学生锻炼意志的途径很多,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在干扰和困境中坚持学习,担任社会工作,参加公益劳动,坚持体育锻炼,遵守学校制度等,都是锻炼意志的好方式。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做到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持之以恒,就可能逐步培养起坚强的意志品质。
针对个别差异,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针对学生意志类型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内容,对优良意志品质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如对行动盲目和易受暗示的学生,应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性、自觉性、责任心;对优柔寡断、冒险轻率的学生,应培养其大胆果断、沉着耐心的品质;对缺乏自信心、萎靡不振和自卑感强的学生,应采取正面诱导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对于软弱个性胆怯的学生应着重胆量、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培养;对缺乏毅力、缺乏恒心的学生,应着重激发学生奋发有为和坚韧顽强的精神。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习惯 篇14
高邮市城南新区中心小学 秦兴宇
摘要:心态决定命运,习惯改变人生。从生活、学习、锻炼、行为习惯入手,从点滴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让孩子们从小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关键词:习惯、养成、锻炼、自觉性、科学性。
心态决定命运,习惯改变人生。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一旦形成,人在一生中都会享受着它的“利息”。
最近。我们学校出版了《养成教育三字经》,内容涵盖体育、卫生、礼仪、学习、活动、生活、安全等多个方面,涉及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从生活、学习、锻炼、行为习惯入手,从点滴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让孩子们从小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为了让《养成教育三字经》深入师生心里,学校努力营造好习惯养成教育显性、隐性环境,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氛围。进了学校大门操场正前方墙壁上一幅喷绘《养成教育三字经》展现在眼前,教学楼里走廊两侧卡通形象的宣传画《养成教育三字经》,让学生时时看到。红领巾广播台播放的好习惯养成小故事,尤其是各班开展好习惯养成主题班会,各班还开展了“画一画,编一编,演一演,练一练”等活动,不仅鞭策着师生积极向上,而且带给师生亲切的体验。丰富活动内容,多形式教育。好习惯养成
教育不是简单地规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要触及学生心灵深处。学校把养成教育与学习及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在活动中体验,从而真正懂得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好有什么好处。
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印发了告家长书、《养成教育三字经》每个学生一本(免费),家长会邀请专家作报告,从专家的角度科学地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好习惯养成教育。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引导家长懂得养成好习惯对孩子一生成长、发展的重大意义;征集家长在培养孩子好习惯中的细节案例,架起了学校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
养成教育是一项“慢工细活”,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我们抓住时机,而且要长期坚持不懈,反复的训导才能形成。小学生的好习惯养成离不开以一位管理大师说过:“现在世界级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习惯源于细节,细节造就成功。我们认为好习惯培养也应该从细节做起。例如,要让“主动招呼带微笑”这一好习惯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正面评价为主的完善的激励评价机制。正确的评价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各班级也构建学生“自评、互评、月评”的评价机制,与我校推行的“高效课堂”学习小组相衔接。
倡导阳光健身,让学生快乐锻炼。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关怀,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健康的小主人。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老师们给予了充分的耐心。不少孩子早上不洗脸,2
班主任们就在学校准备了毛巾、香皂、洗手液等,见到没洗脸者就监督去洗,上完体育课,体育教师挨个提醒他们去洗手。我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和意志品质:
一、学生树立自主锻炼的自觉性。
首先,要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以贯彻新课程理念为主旨,组织学生认真学习、理解“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拥有健康才能拥有明天,热爱锻炼就是热爱生命。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注入快乐体育的全新理念,确立合作、竞争、快乐、主动、健康发展的体育精神,养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学生把锻炼身体当成一种自觉行动。
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还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锻炼项目。
我校通过“体艺2+1”活动,将以快乐体艺、趣味体艺引入体育活动为主旨,强化活动的领导与管理,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在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过程与评价上形成有效管理,不断丰富和发展活动的内涵,提升活动水平。
首先,我校从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地从事体育锻炼,让学生为自己选择两项体育项目和一项艺术项目,向运动目标进发,每班任意构建几个集体的运动团队,实现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的目标。
其次,重视大课间活动。认真组织好每天大课间的活动,安排和组织好课间操的体育活动内容,保证课间操活动的时间,开展班际之间的体育比赛。此外,积极实现“321阳光工程”——每周能上3节体育课,每人拥有2项运动技能,每天保证体育活动1小时。
三、学生自觉养成走好路、做好操的习惯。
走好路,做好操,事情虽小,却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为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让学生走好路,站好队,做好操,创建良好的校风、学风,展示小学生的自信和风采,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都开展“走好路,做好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月活动。
首先,走好路,也就是做到上下楼梯要轻声慢步靠右行,不扶不滑楼梯扶手,在教室内、外不随便追逐嘻戏,走路手不插在口袋里、不随便讲话、打架、奔跑。上、放学路上要注重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同时要严格要求自己,走好自己的学习路、健身路、人生路。
其次,做好操,也就是排队要做到静、齐、快,动作要规范、有力,做广播操进、退场:昂起头,挺起胸,跟准节拍,双
手摆臂,紧跟队伍,直角转弯,口号洪亮,走成两条线。来到操场,跟着节拍,原地踏步,自觉对齐,音乐不停,踏步不止。认真做操,动作到位,做到精神抖擞。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再次,班主任每天利用晨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并总结反馈前一天的走路和做操情况。体育教师利用体育课进行走路训练,纠正三操。少先队开展检查评比活动,通过日检查、周总结、月评比、颁发流动红旗。让学生出操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可由于过于重视智育,再加上社会各方面的不良影响,现在很多孩子不懂得尊老爱幼,言谈举止不文明,有的甚至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小学阶段,应该是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锻炼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好时光。学校应重视良好学习、锻炼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德育。
参考文献:
1.《行动起来,为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而努力》 杨立国《中国学校体育》2011.06.2.《明确责任很抓落实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赖天德 《中国学校体育》2011.10 3.《在体育课中如何促进学生的文明行为》赵晓丹、毛振明
【怎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推荐阅读:
学校应培养怎样的学生08-12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感08-12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08-17
怎样培养学生的好习惯09-20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09-27
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1-12
怎样培养学生品格06-16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06-30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11-12
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