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2024-08-12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感(精选12篇)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篇1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领悟能力。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之一, 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语感的强弱直接反映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 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来就很有限, 所以我们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 在富于情趣的学习氛围中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作品的语言准确而又传神, 作者把自己感受到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内涵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要使这些文章充分显露其意蕴, 使学生充分领会其中意境, 我们可以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 品词赏句, 从而启发学生想象。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改造课堂教学环境, 创设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课堂情景, 就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创设情境, 品词赏句。

教材中精选的那些典范作品, 其语言精雕细刻, 妙不可言。我们应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 特别是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语句作为培养点, 让学生进行品味、欣赏, 获得深刻的理解和感受。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及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局限, 有些词句学生还不能够理解, 甚至一些优美的描写也无法从语言中体会, 因此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品词赏句的活动。

二、在朗读中想象, 感悟语言

1. 反复咏读, 体会语言。

朗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 在不经意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产生深切的体验, 进入一个美妙的境界。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 主要是通过吟咏、背诵, 让学生自己直接体会、感悟, 入情明理, 其义自见, 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

2. 展开想象, 入境明理。

想象是培养语感的翅膀, 想象的过程不但是引发学生生活体验和调动知识储备的过程, 而且是学生感知作品内容的表象形式的过程。在小学古诗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进入作品, 领悟意境, 进一步感受文学语言形象性的特点。

三、强化学法指导, 训练语感

1. 删和留相比较训练语感。

阅读教学中, 为便于学生理解词意句情, 品味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我们经常让学生从删留的比较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先假设删去某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 与原句比较, 然后留下某词句, 则意境突出, 生动准确。此法在中低年级的思考练习中很常见。

2. 换词比较法训练语感。

对一些较抽象的或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关键性词句, 训练时用意义相近的词语替换, 之后从语意轻重、范围宽狭、前后照应、语体风格等多角度加以辨析、比较, 这样能充分领悟课文语言的准确、鲜明和得体, 体会其真正含义。

3. 品味精彩片断训练语感。

高年级学生的理解、表达和朗读能力都有一定基础, 对含义较深的词句或结构复杂的句子, 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或体会感情色彩。教材里的思考练习中有“读读下面的句子, 体会句子里的思想感情, 注意带点词语”和“结合课文, 注意带点词语, 体会句子含义”等题型。

四、生活积累是语感积累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 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 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又说:“单靠翻字典, 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 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 积聚得越多, 了解越见深切。”从叶老这些话中, 我们领会到:生活经验与语感积累有非常大的关系。

因而, 我们要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让每一天的生活都会给他们留下美好、愉快的回忆。热爱生活, 才会追求美好的生活。在小学生的眼中,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各种活动, 能够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培养语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要组织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 低年级重在词语的积累, 简单事件的描述, 中年级重在对事件过程的描述, 且能抓住要点。在大量的活动中, 建立词语与生活的联系。

五、指导语言实践, 注重运用与表达

1. 听——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

学生上课听讲、听别人讲话、听广播等, 都是处在语言环境之中, 而由老师创造的课堂语言环境无疑处于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 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 及时捕捉语言信息, 了解内容, 抓住中心和要点等。

2. 说——在一定的场合中, 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是语言的口头运用。在说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在积极地活动, 把语言组织得准确、连贯、得体。教师要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话剧等, 在语言运用中增强学生的语感。

3. 写——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交流、筛选。

写作使学生既能仔细推敲词句, 又能促进语感的形成, 通过写作可以达到锻炼和巩固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既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也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学生的语感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注重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引导, 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篇2

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联想、比较、揣摩、领悟等思维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以使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朗读,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会朗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感悟课文,而对文章的独特体验是学生读好文章的基石。朗读也是学生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悟其神的境界。

在教学中,学生可通过朗读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节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可利用现代化教学,先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庐山那缥缈、捉摸不定、变幻万千的云雾。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正确处理课文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并抓住关键词语“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从而真切感受庐山的云雾那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

二、在揣摩中培养语感

古人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水濯足,可见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评,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二泉映月》中“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沉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倾吐”一词,让学生朗读品味,真正领悟到盲人阿炳是在用心在演奏,是在用琴声“倾吐”自己对家乡、对生活、对音乐深沉的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同样,课文结尾处“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痛苦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文中的四个“爱”字是阿炳感情的升华,是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源泉。学生只有通过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才能把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在教学中,紧扣这些精彩的字词,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内容,细心领会作者的独具匠心,感受文章所要传授的思想感情,就会获得强烈的语感。

三、在积累中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读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如《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在教了这篇课文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历史,还介绍了一些突出人物的特点;学《云雀的心愿》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环保、生态方面的知识;教学冰心先生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后,让学生去读冰心先生写的《小橘灯》《寄小读者》等。如此,课内与课外阅读之间互相补充,大胆引导学生抛开“芝麻”去捡更诱人的“西瓜”,广泛阅读,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再者,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小广播……都是阅读的渠道。教师要多加引导,“物为我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形成良好的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在童话王国,参观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他们与书中的主人同欢乐,共忧思,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奥妙,认知了语言的情趣,把握了语言的精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观。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大量浏览和精研各种文体的优秀范文,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总之,学生语感的培养贯穿阅读训练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揣摩、积累、应用等各种方法不断锤炼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会能力,逐渐将语言文字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篇3

【关键词】英语思维习惯 英语环境和氛围 音标教学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要学好用好英语,应该具备良好语感。随着语言实践积累语感必然会产生,但教师认识到语感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语感,会加速学生语感早日形成和优化。本文从以下七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内含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全准确。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在这种情况下,要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语境应尽于和该词,句所处语境相似,而且要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二、增大学生语言实践的量

本文认为不仅仅阅读有精泛之分。听说写也应有精泛之分。“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回牢固地掌握规律,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语言规律和学习掌握奠定基础,这样既能提高语言复现率,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为他们体验领悟语言创造机会。在“泛”的语言实践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要通过对“泛”与“精”相结合的实践让学生去发现和认识错误,逐渐改正错误,以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

大量背诵古文是过去人们学习汉语的掌握方法,现在语言学习的理论也告诉我们大量的语言转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可能性,这些都是告诉我们积累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让学生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还要他们经常翻阅或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

学习英语除了学生自已要经常练习外,还应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无意识和学习的环境,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学校可办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角等。还要采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办法,如联系许多理科中分式的字母代号相关英语单词的首位字母教单词。这样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有时就成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英语知识的过程,其他学科的某些知识点就成了诱发学生复习英语的因素。

五、运用音形结合的方法,适时进行音标教学

教学中我们已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用汉语或汉语拼音给英语单词注意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准确地听说英语,不利于学生掌握单词的音与形的联系,不利于创造英语语境。学生说出来的中国式英语严重影响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与积极性。在学生开始学单词时,可以结合单词教学进行音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经常运用彩色粉笔,用同一种颜色的粉笔分别写出单词中的某一字母或字母组合以及与此相对应音标,形象地帮助学生把字母与读音联系起来,以加强音形联系。要求学生在需要注音必须用音标,不能用汉语。用音形结合方法进行音标教学,学生不仅能顺利准确地给单词标注音标或根据音标读准单词,还有助于学生在听到读音或能说出、想起读音的情况下,准确写出或大脑中马上就能反映出该词的拼写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

六、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不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汉语式英语是指仿照汉语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

七、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都是为了达到不需教”。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独立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教师“不教”的目的,如学生的泠读应运用默读方法,这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在泠读时要兼顾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精读可采用先默读,学了之后要朗读和背诵方法。朗读对培养学生语感很有作用,朱曾经说过:“凡读书,必须要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总之,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语感的培养。搞好英语课本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英语语感的必要前提,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符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

参考文献:

[1]刘宗寅,元军.英语阅读理解攻略[M].山东地图出版社,2003.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篇4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 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 直接感受语言, 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在教学中, 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 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 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 生动的造句, 巧妙的布局, 感人的情境等, 使课文内容生动化、形象化, 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 即“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如教学《春》一文时, 可利用多媒体手段, 先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的情景, 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文, 正确处理课文深情、婉转、舒缓、欢快等不同的语气变化, 并抓住关键语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等, 从而真切感受朱自清笔下春天那美不胜收、生机盎然的景象。

二、在想象中培养语感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叶圣陶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 才能通过文字, 达到这个目的。”我在讲读《天上的街市》一诗时, 就特别强调学生要展开想象, 从诗人“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短短的诗句中去想象天街繁华富庶, 商品琳琅满目, 赶集的人们熙熙攘攘, 社会和谐繁荣的美好景象。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学生不难感悟出作者把天街描绘得如此美好, 原来是要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 启发学生想象, 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 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 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引起感情共鸣,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感的目的。

三、从深究中培养语感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应当抓住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 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词句,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细细体会, 学生的语感定会不断增强。

例如, 《孔乙己》中写孔乙己初到咸亨酒店喝酒时“便排出九文大钱”, 一个“排”字刻画出孔乙己对短衣帮摆阔气, 炫耀自己有钱的情态, 真是活灵活现。而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喝酒时“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一个“摸”字把孔乙己生极为拮据, 再无力向短衣帮炫耀的凄苦情态刻画得真实贴切,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细致品味, 真正领悟到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 一步步穷愁潦倒, 走向死亡的悲惨命运。通过这样的分析与比较,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思想内容的理解, 还训练了他们的语感。

四、在应用中培养语感

借助生活实际, 教师将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 引导学生咀嚼一些诗句的绝妙所在, 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早春时节, 老师带领学生户外踏青, 让学生领略“草色遥看近却无”那春天悄悄来到, 春草萌生, 远看绿意点点, 近看若隐若现的意韵;中秋佳节, 学校可以组织留守儿童吃月饼, 给远在他乡打工挣钱的父母打电话, 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何道出了人之常情, 人间温情。

总之, 学生语感的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要增强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基本功训练。

摘要:读一篇文章, 能很快抓住中心, 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靠的就是精准的语感。为了让学生今后能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 有较强的社交能力,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就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篇5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中国学生缺少自然的英语环境,因此要增强语感,必须多创设英语环境,尤其是英语听说环境,让学生时时沉浸在英语的海洋中。

(1)坚持用英语授课

任何一门技巧的入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我们经常发现,某些学生说话的语气、语调跟老师如出一辙,这就是长期“语言同化”的结果。所以作为英语教师,对自己的英语口语耍有严格的.要求,课堂上坚持以清晰明快、抑扬顿挫的英语口语给学生鲜活、生动的语言示范,使学生享受到良好的语言熏陶。

(2)组织各种听说活动

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师生双边活动,应用录音机、投影机、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创设形象生动的英语听说情景。上课时还可以通过英语值日生做汇报,看图说话,复述课文,讨论问题等多种形式,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听多说,增加学生接触英语,感受英语的机会。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要培养一种能力,光靠课内4O分钟是不够的,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如鼓励学生课外多听课文录音、英美人士朗读的磁带;观看如《疯狂英语》等录像;定期收看英语电视节目;课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谈尽量用英语进行;开通英语之声校园广播,开辟校园英语园地黑板报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听说氛围中,逐渐感知、模仿语言,不知不觉中增强自己的语感。

二、注重朗读训练,习得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习汉语的方法。对于学好英语,道理是一样的,读得越多,读得越好,文章中的短语、句子、表达方法就会被学生在无意中消化和吸收,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

(1)适时进行语音教学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篇6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语感呢?

一、积累生活,领悟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越真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听见“落叶”二字,不但会想到一个落英缤纷的景象,还会想到初秋、寥落、思乡及无常等等意味。

二、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三、加强朗读、背诵的训练

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地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要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感知文字,在读中培养语感。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朗读训练,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感悟课文,使课文描述的人、事、景、物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内容,培养语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教师利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读读悟悟,教师点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的困难。”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在语文实践中领悟、分析,培养语感

由于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使主体的“神”与客体的“神”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时,我让学生分析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两句话与注解的话顺序不同。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这是强调作用,表示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在山野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时心情会是何等欣慰?这种乐趣不是身临其境的人又怎么体会得到?从而体现这首诗的旨意。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之,则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篇7

在丰富的情景中培养语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可以通过声像画面,为学生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图文并茂的,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生动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教学中,不仅可以充分运用画面再现情景,而且应注重为静止的画面增添动的感觉,让学生静中看到动,从有限的画面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由于小兴安岭在祖国的东北方,我们几乎无一人到过那里,因此,学生对于小兴安岭的美丽难以理解。我主要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再现小兴安岭如诗如画的风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印象。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结合画面去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画面。在教学”春天”一段时,先让学生通过看画面读课文,知道这段描写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在熟读课文阶段,让学生抓住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进行精读感悟。学生在感悟小兴安岭春天生机勃勃的自然美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后,再用自豪的语气去诵读。夏、秋、冬三部分内容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感悟。

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语感

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强化语感训练。通过听读抄背讲写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着急地发问,第二句爱怜地说理,第三句果断地命令,第四句严厉地暗示。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体会到了句子的深刻含义,老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也被输入学生的心田。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咏诵读,让学生体悟语言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在反复背诵中积累,积淀学生的语感

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小学语文学习的普遍规律而言,必要的记忆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是空中楼阁。语感能力就是在大量阅读、大量背诵的过程中逐渐地积累、内化而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6—13岁儿童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间,趁此时大量地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背诵一些诗文佳作,名言警句,多积累一些语言材料,多积淀一些语感经验,日后的阅读、表达就会多一些敏锐,多一些顿悟,多一份神采。只有储存大量的优美词句和名著佳句,让语言材料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苏教版小语教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文辞精彩,犹如一幅幅画卷,让人陶醉,使人遐想。教学这些课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对于低年级儿童,教师可以采用引背、比赛背、做动作背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背诵。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理解了课文内容,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发展了语感。

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中培养语感

联想和想象是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构想出某种事物的形象。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鲜活的形象、生动的景物、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图画是激发学生阅读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这些图画常能唤起学生的观察、联想和阅读的兴趣。如教学《小小的船》第三句时,指导学生观察:丁丁划着小船,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下遨游,星星在他身边闪烁。学生被带到了神奇无比的天空中。此时让学生展开想象,自己如果到宇宙旅行,将会看到什么,是不是“只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张开想象的翅膀,说出自己可能看到“宇宙飞船”、“外星人”、“人造卫星”等,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和思维,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充分感知和领略课文,促进了对语言文字由表及里的消化吸收。

读写结合,升华语感

多读和多写有助于语感的发生与形成。这种发生常常是潜意识的,而多写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熟,由潜意识进入显意识,由内在潜能转化为外在行动,使语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注意读写结合。写是对读、听、说最好的反馈,这种反馈是其他学习形式、练习方式所代替不了的。培养语感是为了更好地写作,同时,不断地写作也能转化语感。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写作方式来培养语感,如抄写、仿写、改写、语句的积累、日记等形式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谈学生语感的培养 篇8

一、理解字词, 学习语言

理解字词是理解全文的基础, 对训练语感有所帮助。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及感情色彩, 是语感培养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方法, 通常有以下几种训练形成。

1. 比较法。

把相同意思的两句话放在一起比较, 让学生在比较中懂得限制词语越少, 句子的表达就越笼统;限制性词语越多, 表达的意思越明确、具体、形象。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 写“丹顶鹤飞来”。用了一个长句“冬天快要到了, 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 唱着嘹亮的歌儿从遥远的北方飞来。”通过比较使学生对“一群群, 美丽的, 嘹亮的, 遥远的。”这些修饰词的作用有所领悟。

2. 换词法。

换词法就是把句子中所要推敲赏析的词语换成一个与之相近的词语, 两相比较, 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如“抚养, 赡养, 喂养”它们虽然是近义词, 但在不同的句子中所用的词是不一样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隐含的丰富意义的感知。

3. 联系法。

有些词的理解并不需要查字典, 如果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使学生更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如《有趣的发现》一课在理解“著名”一词时, 学生通过联系课文知道一百多年前的人到现在人们还记得他, 就是“著名”。

二、重视朗读, 品味语言

朗读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情感的最佳手段, 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现行苏教版教材坚持“多编少搬”的原则, 精心设计教材, 以短少精悍的篇目, 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 使他们易懂爱读乐背。朗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把朗读与表演结合起来

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低年级学生, 低年级学生爱表现自己, 像《英英学古诗》《乡下孩子》《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文章都可以放手让学生演一演, 在演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 也就是更能读出音韵, 读出意境, 读出情味。

2. 把朗读和想像结合起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实际上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口说作者的话,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就是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在头脑中再现作者在课文中描绘的生活画面, 见景生情, 情景交融。如教《夕阳真美》一文时, 教师不应做过多的讲述和分析, 而是带领学生边读边想象眼前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把对大自然的热爱融入到深情的朗读中。

3. 把朗读和适时的结合起来

这种点拨既是对学生理解上阻碍的适时提醒, 更是学生朗读技巧的适时指导。教师应通过范读教会学生在朗读时如何随着表达需要而变化, 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停顿、轻重、抑扬、缓急等把书面上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三、厚积薄发, 积累语言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训练学生的语感, 应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观察, 体验同时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 不是单从语言文字方面进行研究, 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去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叶圣陶先生也指出:“要求语感敏锐, 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 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 单靠翻字典, 就得不到什么深刻的语感, 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 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累起来, 积聚得越多, 了解越见深切。”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 就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学会捕捉生活中的镜头, 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 就要鼓励学生热爱生活, 积极参与生活实践, 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当然, 据专家测定, 一个人只有20%的知识是靠亲身实践得来的, 80%的知识靠阅读获得, 所以课外朗读也是不可忽视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篇9

一、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从教学角度来说, 训练语感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是诵读。诵读, 是一种能充分传达文章情意的自然读法。不求声音宏大, 但求读的清楚、自然, 不求字正腔圆, 但求读出节奏、情感。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1. 多读读熟。

对名家名篇, 精粹短文, 要熟读背诵, 烂熟于心, 日积月累, 便会熟识各种形式结构, 习得语言知识, 增强艺术语感。有句哲言说的好:“语感是言语对象对人们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 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长期雕琢”和“积淀结晶”, 正说明了多读熟读对培养语感的重要性, 也说明了培养语感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 强化朗读。

朗读要“目视、口诵、耳听、心维”, 多方面立体化感知文章, 使文中之意皆出于我之口, 文中之情皆出于我之心。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 体会领悟文中的情感, 加上适当的语气、语调, 才能产生较好的语感效果。朗读训练, 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整体朗读。即以一则相对完整的材料或一篇文章为朗读对象, 以感知作者思想感情或审美倾向为目的的朗读。教师可事先作示范朗读, 学生试读后, 作评价、点拨, 再让学生带着倾向性分角色朗读。如此反复两三次, 学生便能够较全面深刻而又主动地感知作品的意旨和审美情趣了。二是情境朗读。在学生朗读前设置情境, 把学生导入某种情境之中, 让主客体达到一定的和谐, 再进行朗读, 会加快感知的速度, 易引起朗读者与作者的共鸣, 甚至产生对原作品的艺术再创造。

二、词句训练, 品味语言

语感是读者对语言直觉的整体的感受, 是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复杂心理活动和认识的过程。训练语感, 必须了解字词的意义和情味。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词句方面的训练, 从课本名篇中寻找精彩的字、词、句、段, 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品味揣摩, 从而让学生领悟语感。

1. 比较归纳。

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对句子中的词语的删留让学生讨论, 在比较中深入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把具有丰富内涵的词语改换成另一词语, 让学生在比较中去推敲。在阅读教学时, 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对原文句子进行改换, 在比较中体会不同文体语言的不同特色。记叙文中的改换比较, 可以让学生体会其语言的生动性;说明文中句子的改换比较, 可体会到语言的准确性;议论文中的改换, 可体会到语言的严谨性。这样, 学生在比较中就能更深刻地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 从而引导学生归纳语言, 培养语感。

2. 品味揣摩。

品味语言, 主要是对语言材料的意蕴、情味、结构, 进行品析, 展开联想和想象。在阅读教学时, 教师根据作者在字里行间留下的暗示, 引导学生品味词语的深层之意、言外之意。有时由于写作目的的需要, 出现褒贬通用现象, 引导学生辨析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 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在篇章、段落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把握段落的类型与结构方式, 领会篇章结构的精妙, 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

三、生活体验, 语感之源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不断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与自然、人生的知识经验。

1. 观察生活。

教学中, 可让学生观察一个实用的文具、一堂有趣的课, 观察教师、同学、父母、亲朋好友等熟悉的人物。运动会、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入团宣誓等都是组织学生观察生活的好机会, 一个市场、一座新的建筑、一个十字路口、一户农家等都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好教材。鼓励学生写广播稿、出黑板报、办手抄报、排演节目、开辩论会、举行演讲比赛等, 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实践语感, 加深语感。

2. 体验生活。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篇10

一、认识语文, 体会汉语魅力

学习语文第一步就是要认识汉语,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也是最复杂的语言文化之一, 更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和精髓所在。认识学科意义、感受文字语言吸引力是低年级学生最直接的语感培养渠道。

1. 重视识字教学, 奠定语感基础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抓住汉字的象形性和丰富的生活信息特点, 为学生独立揣摩文字、培养学习情感建立引导。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5》的教学中, 笔者围绕“风、沙、贝、浪”等生字教学内容, 采用了形音展示法, 目的是让学生记忆更深、感受力更充足。比如“风”字, 我这样形容:“这像不像飘动的窗帘, 还在中间划出了交叉的折痕呀?风来的时候窗帘就飘起来了。”符合心理认知的描述让学生们愉快地记住了字形, 我还让学生们模仿风声加深记忆。形象地认识文字让学生们有了更敏锐的语感动力, 很容易举一反三, 练习组词时, 学生们给出了:“起风了、风景画、风声”等情感丰富、生动的答案。

2. 加强朗读训练, 巩固语感认知

朗读训练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最基本的学习手段。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司马光》时, 笔者便充分利用了朗读的优势。我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重点抓“光、缸、慌”等相似音的区分, 还引导学生带着故事探究的心情去朗读, 对此我设置了:司马光和小朋友在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司马光最后做了什么?如果是你你还有什么办法?等问题。学生们在大声朗读中都调动了脑筋找答案, 在回答中也很自然地引用了课文中“有的……有的……”句式。朗读不但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而且能让学生通过朗读节奏、情感熟悉句式、提升语感。

二、培养想象, 锻炼语境思维

培养语感不仅需要形象化的引导, 更需要想象力的牵引。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是情境联想, 也可以是角色扮演等。比如学到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云房子》时, 完成课文讲解后, 我引导学生们开启想象:“大家觉得白云像什么呀?”有人说像棉花糖, 有人说像大蘑菇, “如果你们是课文里的小鸟, 会造什么样的房子呢?”学生们立刻投入到语言情境中, 有的说要造比小鸟的冬瓜房子还要大的南瓜房, 有的说要造有很多层的蛋糕房子, 也有学生说要造一个云朵学校。想象力的延伸让学生们对语感的体会尤其通透, 读到“太阳公公来不及把云全收回去”时, 有学生还说出了“太阳公公一定有两个大袋子, 心情好的时候就让白云出来, 不高兴了就放出乌云”的妙语, 想象力为学生们插上了感悟的翅膀, 施展开语文的魔法。

三、实践应用, 培养语言领悟

语感的锤炼是从感受到实践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应用, 学生才能够将语感由散碎的概念组合为形神兼备的语文学习技能。低年级学生更应该从写话、表达的基本训练做起。

1. 开启写话兴趣, 提炼语感意识

写话是写作的前奏, 不拘于正规的日记或作文格式, 可以是灵感的片段, 也可以是情感抒发, 写话锻炼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意识。例如,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雨后》一文的教学中, 我融入了写话环节。对于这样一篇充满诗意、人物刻画细致的课文来说, 仅仅阅读是不够的, 我让学生们以课文内容为启发, 以雨后情景为中心, 进行课堂写话, 并且请同学们朗读自己的作品。在我“大胆联想、学习用词”的引导下, 学生们展示出了不少惊喜:“雨后的清晨, 花瓣上挂着水珠, 闪亮闪亮的。”、“雨后的公园里, 两个小伙伴开心地打闹着, 他们甩着雨伞上的水珠, 衣服湿了, 还是露出圆圆的笑脸。”这些生动的描述充分体现了学生们对语感的吸收和掌握。

2. 强化口语表达, 融汇语感应用

语言和写作向来是相互影响的, 语言表达是语感应用的有效方向, 语文课堂不能只有单调的听与记, 多说才能让语感意识融会贯通。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练习2春天来了》的教学中, 笔者着重强化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在图文引导下, 我让学生们用“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来到了……”的句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口语与写话不同的是即兴性更强, 学生们需要凭第一反应和语感积累快速地表达。我听到了不少好句子, 如“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来到了小镇上, 小朋友们脱下了厚厚的棉袄。”在学生有感情的表达中, 他们的语感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提升。

低年级语文在传统的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关注, 令学生们容易错失语感培养的起步时期。如今素质教改的提倡让语感培养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细化内容, 利用低龄学生的较强可塑造性和惊人的想象力, 将语感糅合成一种意识、一种学习技巧, 一种具体的目标。在教学中更离不开教师的巧妙设计, 听、说、读、写各个环节都要面面俱到, 感染力十足, 才能收获效果。

参考文献

[1]丁时辉.培养小学生语感的途径[J].云南教育2000年19期

学生语感的培养 篇11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浓厚的语言环境。但是在一个英语非本族语的环境中,要让学生课余主动地去接触地道的英语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英语环境——尤其是英语听的环境,使学生时时沉浸在英语的氛围中。学生上课听的最多的就是教师讲的英语。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用英语组织课堂,同时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呈现一些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让学生在听地道英语的同时,更好地了解英语的背景文化。学会用英语思维。这样长期坚持下去,这些听的东西就会内化为学生感知理解语言的能力,即提高了语感。在课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听英语录音或听英语广播,或看英语电影,再通过多模仿就能体验英语的感觉,进而灵活运用英语知识。

二、使用英语,培养语感

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它的交际性。通过说才能增强语言输出,进而增强语感,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交流、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不怕犯错。一旦养成开口说的习惯,也会自然而然地在说的过程中去组织语言,进而完整通顺地表达。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英语运用的习惯。从而使学生真正学会交际,杜绝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多阅读,发展英语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进行大量的输入型的语言训练。而读无疑是最广泛、最有效的输入形式,多读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地道的英语语言材料。多掌握积累一些词汇的用法,多了解英语语言的背景文化,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力进而发展英语语感。读可分为精读和泛读两种。学生精读的最好材料就是他们的英语课本,一般来讲,编入课本的课文都要精读,对课文中的词句、章节都要细心推敲;泛读则要求量多。面广,题材多样,求理解而非精细分析,它是对精读的一种补充,通过泛读学生可以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快速浏览的专项训练,以促使他们快速捕捉信息,把握内容,使他们逐步形成快速阅读、快速感知的能力。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增强语言直觉的感知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的语言习惯。

四、重视写作练习,发展语感

多读和多听有助于语感的发生和形成,这种发生通常是潜意识的,而多写则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熟,由潜意识进入意识。因此,要学好英语,培养英语语感就要多写。英语的写有两方面:一个是机械地写,如抄写、默写和听写;另一个是创造性地写,即写作,写作的好处就是对读、听、说的最好反馈。英语语感的成熟是形成英语思维的能力,而写作练习对于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极有好处。教师在指导写作中,采用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从基本词汇的积累和运用着手,强化基本句型和常用句型的练习,力求表达地地道、通顺、流畅、平易、得体。然后再逐渐过渡到材料作文,看图作文。指导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的组织、结构和段落层次的写作方法,学会运用过渡词语和逻辑关联词语,使短文保持连贯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美感。

五、运用音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有些学生用汉语或汉语拼音给英语单词注音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准确地听说英语,不利于学生掌握单词的音与形的联系,学生说出来的英语,汉语味很浓,听起来别扭生硬,严重影响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开始学单词时,可以结合单词教学进行音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经常运用彩色粉笔分别写出单词中某一字母或字母组合的音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把字母与读音联系起来,以加强音形联系,用音形结合的方法进行音标教学,而不是注汉字。学生不仅能顺利准确地给单词注音标或根据音标读准单词,并且有助于学生在听到读音能说出,想起读音的情况下,准确写出该词,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好处。

六、重视学法指导对培养语感也有好处

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有学习掌握了独立学习的方法,才能达到教师“不教”的目的。如学生的泛读应运用默读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在泛读时要兼顾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精读可采用先默读、学了之后要朗读和背诵的方法,只要多读书,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感培养,能力,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为学生多创造练习语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练习语感,在写作中练习语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使用祖国语言而努力。

一、注重整体感知,强化主体感悟,让学生的个性和灵性在课堂飞扬

小学生学习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现的整体性。整体性正是直觉思维最显著的特点, 直觉思维从认识过程一开始就把认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以其独特特点成为各自独立的个体,是知识、思维、情感、审美等多方面教育效益的综合体。因此,最初教读任何一篇课文时,都必须强调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生动的感觉,努力使学生获得对课文整体的直觉把握。或许初读阶段的这种整体把握是混沌的、模糊的、朦胧的,带有飘忽性和猜测性, 但是这种从整体出发的直觉感受活动是充满生气、灵气并洋溢着热情的,得之于主体积极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不是脱离学生认识水平的超乎学生理解力的分析,而是一种体现灵性的直接感受。长期坚持训练学生直觉把握文章整体,是培养学生语言感受灵敏性、发展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联想与奇特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语言是人类用于传情达意、交流思想情感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指教师运用语言进行表述时,应该是准确、恰当、清楚的,能很好地表述自己所要表述意思的教学语言。准确性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性的体现。如果语言不准确,表意自然模糊不清、言不达意,造成交际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不但传达的思想情感准确,而且给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等带来一定明晰性,同时感受知识美、语言美,有效提高语感能力。

三、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可用诵读感悟的方法,也可称之为语感教学法,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又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和整体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 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美读是朗读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朗读内容的完美统一,美读可使儿童心灵得到滋润,美读可使学生智慧受到激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欣赏性的一遍一遍地读,让学生通过读,跟着语感和作者走到一起,再把体会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文章,教学中我用沉重悲痛的语调范读课文、创设情境,再让学生反复进行感情朗读,将当时人们悼念总理的无限哀思、肝肠寸断、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之情便油然而生,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四、注重朗读背诵,培养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这种读书方法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意蕴,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只有在反复朗读中潜心涵泳,才能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久之,才能积累大量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语言运用规律,形成灵敏的语感。语言学家许国璋先生说:“寒假在家, 取出书试读、再读,在梦中背书。开始时起立大声背书,一口气即是5页。”朱光潜谈到读书时说:“精选几篇经得起推敲的文章作品,把它们懂透背熟,真正消化为自己的营养,会培养敏锐的语感。”两位名家的言谈道出了朗读背诵对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五、在阅读中培养语感

在阅读中悟出语感,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意”的效果。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出来,慢慢体会它们的好处,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由此可见,读是教学中最常见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教师讲述一篇课文,大可不必分层分段、肢解分析,应让学生多读几篇,给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使其进一步体会,并有所深入。为了达到此目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带读时,配上音乐、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视其人、闻其声、观其行,同时揣摩教师的语气,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作者抒发的情和感。

六、推敲品析,增强感悟

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比一比、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

上一篇:提高热情下一篇:听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