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2024-11-12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精选8篇)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1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计算能力。一个小学毕业生应能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达到这个要求,才能为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打好基础。如何实现这个教学要求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讲清算理和法则: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以上这些基础知识,都应讲解得很清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如,“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部分知识就很重要。在讲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小数、百分数互化时,就要用到它。分数单位的概念,在讲解分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法则时也离不开它。这两部分知识,学生如能掌握得很熟练,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计算才能顺利进行

二、要讲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因此,讲清这个运算顺序是很重要的三、要讲清运算定律的意义。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讲解时,首先要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掌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并配合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他们记熟定律的意义。到四、五年级时应要求他们会用字母表示定律。

四、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如987×786一题,就要进行9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口算出错误,笔算必然出错误。因此,不仅低中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在高年级也应同样重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概念、法则,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口算训练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和记忆力。

五、要有计划地组织练习。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要重视算理和法则的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运算定律的教学,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也是很重要的。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工作,还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课堂上,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口算、板演、或书面作业,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做题和验算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2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1. 认真执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现行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是依据培养人才的标准确定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教师要遵循课标所制定的目标, 认真自觉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商不变的性质”时, 可以根据6÷3=2;60÷30=2;600÷300=2;6000÷3000=2这一组题, 又出示另一组题型64÷32=2;66÷33=2;68÷34=2;70÷35=2。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思考。这样,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被除数与除数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其商不变性质的理解程度,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抽象的能力。像这样坚持对学生引导训练, 逐步形成学生的思维习惯, 从而达到提高他们思维能力的目的。

2. 有意识的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 其思维特征是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逐步变化提高的, 但是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这种提高, 而应该分层次的进行培养, 促使他们更快、更好地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 达到认识活动的高阶段。因此, 要针对小学生的不同阶段, 循序渐进的进行培养, 由易到难, 由低到高地训练。如对低年级的学生, 应该更多地给一些直观、具体的材料, 让他们借助实物、图片的表象进行思维;中年级则逐渐抽象出一些图形, 实现由直观形象向抽象的过渡;到了高年级, 则可让学生根据一些定义来进行初步的判断和推理, 等等。思维过渡完成顺利,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会得到提高和发展, 进而向更深远的思维空间发展。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

1. 开展趣味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知道, 思维活动就是要开动脑筋, 就是必须动脑子, 这里有一个愿不愿意动脑子的问题。怎样才能把学生脑筋这把锁打开呢?最好的办法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 一是要精心设计学案, 把课上得有声有色, 投其所好, 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促使他们善于动脑, 乐于思考;二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如教“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 以游戏形式, 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分数, 不做除法, 就可以知道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一听感到十分好奇, 都想知道是怎么回事, 从而产生了学习的需要, 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这时教师再进一步引导他们去找规律、求结论。这就是由好奇心引出求知欲望, 通过激起学习情趣, 激发学生产生灵感,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所以在引入新课时, 教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2. 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探索活动。

学生学习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般来讲不会自然涌现, 关键是取决于老师所创设的富有变化、能激发新鲜感的学习情境。对学生感到深奥以及思维上的难点, 只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不能完全解决的, 我们必须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环环相扣, 直逼目标, 以达到突破思维难点之目的。如学生感到“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较深奥, 我们就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设计: (1) 什么是公约数? (2) 18和30的公约数分别和18、30是什么关系? (3) 这个公约数是否必须包括18和30全部公有的质因数? (4) 最大公约数是公约数中最大的, 是否应包括18和30全部公有的质因数? (5)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应怎样求?这样创设的学习情境, 既能引起学生对求最大公约数的思维活动, 又能使学生容易理解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3. 提倡质疑问难, 启发探讨释疑。

质疑问难应该是对师生双方面的要求,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 更要鼓励和提倡学生向老师进行质疑, 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思考。这方面教师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 (1) 不怕被学生问倒, 更不能不懂装懂。课堂上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时, 不要觉得面子过不去, 也不要发火训斥学生。 (2) 回答学生的问题要周密, 并起到引导作用。在一般情况下,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能够给予正确回答的。但是教师也会遇到对答案一时拿不准的时候, 这时候就要真诚的对学生讲:这个问题老师需要想一想, 想好了再回答你。如在讲“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时, 学生问:“老师讲长方形有的特点正方形都有, 而正方形有的特点长方形没有, 那么长方形邻边不相等这个特点正方形就没有, 这怎么解释呢?”对这个问题, 教师要思考是讲错了呢?还是学生的思考方法不对?所以, 不要立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否定或肯定的回答, 而是要经过周密思考。教师在有了准确答案后, 先表扬学生敢于思考的精神, 然后反问学生:长方形有哪些特征?“邻边不等”是长方形的特征吗?通过提问, 引导学生自己弄清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的邻边可以不等, 也可以相等, 邻边相等的长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也是正方形。这样就发扬了教学民主, 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不懂就问, 想问什么就问什么, 培养学生由“敢问”到“善问”, 由“不问”到“会问”。

4. 加强语言训练, 重视口头表达。

(1) 注意语言训练的阶段性。不同阶段要有不同侧重,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有声思维阶段, 在思维活动中往往多伴随自己说话的声音。如在做题时, 嘴里要念叨, 边做边说, 这是低年级思维的特点, 不说话思维就无法顺畅进行。所以在低年级, 就不能绝对要求课堂鸦雀无声, 甚至禁止学生自言自语, 要知道这样做是不符合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的。这时候, 教师要因势利导, 给他们创造一个发挥其特点的课堂气氛, 以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到了中年级, 学生虽有了一些默默思考, 但是那种愿说、敢说,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愿意表现自己的特点依然存在, 对一些问题总想用自己的话表示想法和意见, 这时候就应鼓励他们把话自由地讲出来, 把意见自由地发表出来。高年级爱说爱讲的特点相对少了, 他们的想法多了, 怕说错了丢面子, 怕别人说是出风头等等, 这些都成了语言训练的障碍。这时候语言训练的重点, 是把不自信转化为自信, 把被动转化为主动, 把自我表现转化为自我奋进。 (2) 注意语言训练的有效途径。可以运用以下方法:谈话法。教师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 师生可以直接对话, 引导学生回答每一个问题, 这样使学生及时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同时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互助法。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组人数不要太多, 一般保持4~5人, 对程度不同的同学进行搭配, 分组训练他们说话, 这能起到互助带动作用, 学生讲话就不受拘束了, 发言也就活跃起来了。鼓励法。要注意发掘学生的积极因素, 对他们的进步表现要多表扬、多鼓励, 尤其是对那些不爱说话或不敢讲话的学生, 在他们有了转变时, 更应给予肯定, 给他们壮胆、打气, 增强他们踊跃发言、大胆讲话的勇气和信心。 (3) 注意语言训练的引导性。学生敢发言, 语言变得活跃了, 教师就能通过学生的语言来发现他们思维过程的某些状态或缺陷, 并及时给予肯定或纠正, 正确加以引导, 让他们说出思维过程。如3/4=8+ () /16时, 就要引导学生准确、精炼地说出:因为分母从4到16扩大了4倍,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子也应扩大4倍, 即应是12, 故而应8+4。如果做再复杂一些的题, 那么思维过程的讲述, 也就要求得更高、更严密, 从而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不断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5. 运用直观教具, 提供操作条件。

怎样培养学生数学的计算能力 篇3

一、要牢记基础知识

要想学好数学。首先得认识数,认数是学习数学计算的首要环节,换句话说,计算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数的概念,它们两个是通过数的组成和分解紧紧地连在一起的。低年级是学习数学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学习是学生今后学好数学的启明灯。而认数更是学习加、减、乘、除的基础。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要想让孩子学得快、记得牢,就要根据孩子这一特点。设计一些动手的环节。例如:在教学“认识10以内的数”这一单元的时候,我是这样做的:每教学生识认一个数后,我都要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数的合成与分解。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来巩固数的合成与分解,并且注意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动作、思维、语言相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是小学低年级数学的重点。同时,他们也是学好数学的根基。不管是多位数的加减,还是多位数的乘除,或者是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都离不开“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这些最基础的知识,如果这些基础知识学生掌握得不够牢固,在以后的数学路上会遇到多少坎坷,我们可想而知。

二、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计算精度的前提条件。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对计算法则能够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而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其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做题时不用心。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引导学生养成用心校对的习惯。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将校队纳入做题的过程之中。要求學生对题目中的数字、符号等,都要一点不落的一一进行校队,努力做到不漏环节、不处错误。

2、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前,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所有项目(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简便合理的运算方法。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精心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师从平时的练习中就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把字写工整,解题的格式要规范。同时,有把握能口算准确的环节要口算,否则一定要认真认真地笔算,即使在草稿纸上的计算也不得随意乱画。只有教师平时的严格要求,学生才能养成计算认真、书写规范的学习习惯。

4、使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验算也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教会学生验算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计算结束后自觉验算,才能保证提高计算的精度。可见。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十分重要。

三、善于分析出错原因

在学生的计算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不能长时间记忆所学的知识,学得快,忘得也快。例如,在学习退位减时,老师讲课过程中,学生回答的非常积极,完全能够跟着老师的引导走。看起来,对新知识的接受情况良好。可是,在做练习时,前一位退了1,在计算中却忘记了减去1。在做进位加法练习时。又忘了进位加一。尤其是连续进、退位的加、减法,忘加或漏写的现象随时可见。因此,教师要善于留心观察学生的计算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计算错误原因的分析,并因材施教。

仅仅找到出错的原因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把学生出错的原因及时的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再去分析研究。使他们在知错的基础上改正错题。如:“批改作业时,发现了错误,教师应在它的附近加上批注,标明出错的原因。”由于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相差甚微,往往会出现同样的错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要集中进行讲解:对于出错较为典型的学生而言,教师要因材施教:每个班级多多少少都会有几个学困生,作业中错误连篇,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在课余时间内开些小灶,绝不能丢下不管。

四、注重算理教学,打好计算基础

算理对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运算方法的能力起着推动性作用。要想会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好。学生必须充分理解算理。因此,教师在计算教学时。必须进行算理教学。如果只单单的进行计算教学,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这样,计算教学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让学生产生厌恶之感。理解算理必须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将“老师要学生算”转变为“学生要算、学生想算”。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低年级学生爱动手,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并遵循他们的思维规律,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如:在教学9加几时,我准备了一些小塑料棒,发给学生们。并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借助小塑料棒自主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操作中找到答案,得出凑十法,为后面继续学习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

计算教学任重而道远,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教学任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练习态度和“铁杵磨针”的学习精神,耐心坚持长期刻苦钻研算理算法。熟练运用数学运算定律,提高口算能力和计算的精度。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4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一、二、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

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四、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

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5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计算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等能力的发展,甚至导致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失败。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计算得是否正确、迅速和灵活。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计算能力的形成得到同步的发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掌握算理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础。

每一种运算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掌握这些理论依据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如果不懂算理,只是机械训练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在计算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讲清算理,就能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还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那么,计算教学定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教学时,可利用教具演示或学具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一年级教学初步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右手有5只铅笔,左手有4只铅笔,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教师两手出示的顺序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教师先右手后左手,列式为:5+4=9,先左手后右手,列式为:4+5=9。使学生看到加数位置的交换,只不过是出示的顺序有所变化,因此,并不影响计算的结果。通过演示,可以直观形象地说明:在加法计算中,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二、熟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培养计算能力的保证。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只有熟记这个运算顺序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

三、重视口算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

口算也称心算,是一种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仅依靠记忆与思维,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口算在计算能力的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准确、熟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的基础,笔算就无从谈起。培养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着手。在不同年级,根据教材的不同,口算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表内的乘除法,要加强训练,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中高年级,除了熟练记忆表内乘除法以外,还要熟记常用数据,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如25×4=100、25×8=200、125×4=500、125×8=1000等等。

除教材中的口算题目外,教师应该再精心编制一定数量的涉及多种口算方法的练习题,在自习课上让学生反复练习,我们要把口算训练穿插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使口算训练经常化、长期化,逐步提高学生数学计算的快捷性。

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数学教师一定要将口算练习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练习。

四、注重简便算法是培养计算能力的捷径。

有些数学计算试题具有明显的形式和数字构造特征,这些特征正是我们施展简便算法的大好机会,通过一定数量的简算练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步强化了学生数学计算的技巧和快捷性,而且还给学生带来了快乐的精神享受,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大有裨益。

五、有效练习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必要手段。

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前者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后者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并不是要学生无休止的做一些重复、单调的题目。要想提高练习的效率,练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一定的坡度。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有趣的数据、新奇的题型、巧妙的算法,都会使学生对枯燥的计算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如“送小动物回家”、“送信”等变式匹配题,都是一二年级同学喜欢的练习形式。四年级学生学习了两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在□45÷34的除法算式中,在□中可以填写哪些数,商是两位数?填写哪些数,商是一位数。通过这种填空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商的位数的确定方法。

总之,多样化的练习不仅丰富了练习的内容与形式,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从教学实践总结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

1.重视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避免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

2.认真审题。我认为这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审题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简便就简便,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3.仔细校对。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学生作完题后,再一次

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

4.细心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难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至少也要采取口算、估算验算;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验算感觉厌烦和抵触情绪。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论文 篇6

一、讲清数学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新课标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理解算理在学生掌握计算法则的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更要让学生知道这样算的理由是什么,即算理。正确的运算必须要建立在透彻的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法则才会记得牢固,这样计算时才会有条不紊。

二、注重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口算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要想提高计算能力,首先应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每天会利用课前二分钟时间让学生练习口算,通过口算簿、听算、视算等形式出示口算题,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对每组学生的口算时间进行记录,一星期后以口算结果的正确率和口算时间为参考条件,比较各组的口算成绩,哪组学生答对的题数最多,并且答题用所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获胜。此时,我会针对比赛的结果,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三、培养估算能力,强化估算意识

估算是检验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快速而又简便的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为了及时渗透估算思想,我经常引导学生运用估算法检验解题结果,运用估算对数学规律进行猜想,用估算法检验解题思路等,将估算思想贯穿教学始终,以此提高估算的意识。同时,课堂上尽可能提供一些与生活密切相连的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去运用估算解决问题,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四、善于发现错误,寻找解决方法

学生的计算错误既有普遍性又有相通性,导致学生计算产生错误的原因有很多,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

1.犯科学性错误:学生对于某些知识不理解,导致在计算时下意识地犯了错误;

2.不良的学习习惯:审题不仔细、读题不认真、抄错数字、看错题目、没有验算习惯等;

3.眼高手低,口心算不熟:部分学生就个别需要笔算的计算不愿意用竖式计算,而是仅仅依靠口心算,但实际上这些学生的口心算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4.自我检查能力欠缺:对于已经做好的题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我检查的能力,他们很难找出自己的错误。有的错误,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容易能纠正过来,但有些错误深深根植于脑中,纠正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我会将收集的错题和易错的地方和学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培养细心审题的习惯

看错题、抄错数、看错行、加法做成减法、减法做成加法,书写不工整等等都是不细心的结果;

2.培养认真分析的习惯

部分同学做题时大致浏览完题目就忙着下笔答题,对于题中的隐含条件以及数量关系还没有分析清楚,就这样糊里糊涂答题。在学生做题时提醒他们要认真仔细,看清题目所表达的题意,看清题目中所提供的数据,根据题目的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并正确列出式子进行计算,以提高学生在解题时的准确性。

3.培养有序验算的习惯

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来确保计算正确,因此,验算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率。事实上,笔算依旧是验算的主要形式,是保证数学计算正确率的重要手段。而笔算杂乱潦草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在能口算就口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稿纸上笔算时,书写要清晰有序,这样,有利于学生迅速看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便于学生有条理地自我检查。

五、激发计算兴趣,加强计算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枯燥无味的计算题中,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恰当融入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元素,比如童话、游戏、比赛等等;为了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好奇心与热爱,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更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进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2.介绍数学家的故事,开拓学生的数学视角。

在课堂上适时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比如高斯定理的由来、陈景润是如何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等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学生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提高计算能力。

3.加强训练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7

一、数学直觉概念的界定

简单地说, 数学直觉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 (结构及其关系) 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

1. 直觉与直观、直感的区别

直观与直感都是以真实的事物为对象, 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感觉或感知.例如, 我们仍无法想象千角形, 但我们能够通过直觉一般地思考多角形, 多角形把千角形作为一个特例包括进来.由此可见直觉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 没有具体的直观形象和可操作的逻辑顺序作思考的背景.正如迪瓦多内所说:“这些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于他们对研究的对象有一个活生生的构想和深刻的了解, 这些构想和了解结合起来, 就是所谓的‘直觉’……因为它适用的对象, 一般说来, 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是看不见的.”

2. 直觉与逻辑的关系

从思维方式上来看, 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长期以来人们刻意地把两者分离开来,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从来就不是割离的.有一种观点认为逻辑重于演绎, 而直观重于分析, 从侧重角度来看, 此话不无道理, 但侧重并不等于完全, 数学逻辑中是否会有直觉成分?数学直觉是否具有逻辑性?在教育过程中, 老师由于把证明过程过分的严格化、程序化, 学生只是见到一具僵硬的逻辑外壳, 内在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 学习的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 得不到思维的真正乐趣.

二、直觉思维的主要特点

直觉思维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 从培养直觉思维的必要性来看, 笔者以为直觉思维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 简约性

直觉思维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考查, 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 通过丰富的想象作出的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 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 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它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 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升华, 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 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 但是它却清晰地触及到了事物的“本质”.

2. 创造性

现代社会需要创造性的人才, 我国的教材由于长期以来借鉴国外的经验, 过多地注重培养逻辑思维, 培养的人才大多数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 缺乏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直觉思维是基于研究对象整体上的把握, 不专意于细节的推敲, 是思维的大手笔.正是由于思维的无意识性, 它的想象才是丰富的, 发散的, 使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无限扩展, 因而具有反常规律的独创性.

3. 自信力

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两种, 一种是教师的人格魅力, 其二是来自数学本身的魅力.不可否认情感的重要作用, 但笔者的观点是, 兴趣更多来自数学本身.成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 直觉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相比其他的物质奖励和情感激励, 这种自信更稳定、更持久.高斯在小学时就能解决问题“1+2+…+99+100=?”, 这是基于他对数的敏感性的超常把握, 这对他一生的成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现在的中学生极少具有直觉意识, 对有限的直觉也半信半疑, 不能从整体上驾驭问题, 也就无法形成自信.

三、直觉思维的培养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 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数学直觉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1. 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

直觉不是靠“机遇”, 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 但绝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 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 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的.阿达玛曾风趣地说:“难道一只猴子也能应机遇而打印成整部美国宪法吗?”

2. 渗透数学的哲学观点及审美观念

直觉的产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 而哲学观点有利于高屋建瓴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些哲学观点包括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例如, 即使没有学过完全平方公式, 也可以运用对称的观点判断结论的真伪.

3. 重视解题教学

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 有利于培养、考查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选择题, 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择支中挑选出来, 省略解题过程, 容许合理的猜想, 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 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 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 由因索果, 提出猜想, 由于答案的发散性, 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4. 设置直觉思维的意境和动机诱导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 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 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 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 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 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8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失误的出现并不能代表学生对此问题的掌握程度,而是在于学生在计算时的心态与习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数学老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四点计算方法,即:一看、二想、三算、四查,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1.看,即做好计算之前的对比与数字确认。如果学生不能够保证计算数字的准确性,又如何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呢?所以,数学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计算题目之前要做好数字和符号的核对,为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2.想,即做好计算之前的数字确认与方法确认。数学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简洁快速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做题时,不要提笔就算,要耐心思考题目中的关键点,分析题目中的寓意,找到简洁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提高计算准确度,降低难度。

3.算,即是要求学生在计算题目时要有良好的心态与习惯。无论是平时上交的作业还是自己私下的算术本,在计算题目时都应该认真对待,字迹要清晰整洁,格式要按照要求去列举,数字的抄写,小数点的对应位置,计算符号的需求与规范,都应该要有良好的习惯,不要急急忙忙,数字的计算是一种精细的工作,所以需要以精细的心去对待。

4.查,即是要求学生在计算出结果之后,要有一定的检测方式验证自己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自己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与失误,所以数学老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算后之后的检测与验证的习惯,确定数字的对应性,小数点的准确性,运算符号的符合性与单位是否会漏写,等等,都应该得到重视。

二、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

数学老师若是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能够仅仅抓住学生的列式计算,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口算能力。口算是纸上计算的升级版,它对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口算不仅考验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且考验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需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计算出正确结果,所以数学老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数学老师可以让学生记忆一些比较特殊的数据组合,并依据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制定一些数据结构让学生进行思考与探讨,例如和的倍数与积的倍数等,这种方法的培养与记忆可以有效缩短学生的计算时间,提高计算质量,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其次,注重平时的练习与培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数学老师若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一定要定期对学生进行练习,例如抽取课堂上的几分钟,依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出几道题目,让学生进行口算。这样日积月累,就会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最后,注重数学教学模式的转换。课堂上的引导者一定是老师,但主角不一定是老师,数学老师应该善于利用机会举行一些数学口算竞赛,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度和口算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计算的重要性。

三、加强估算教学

学生在学习时,都会对每一科目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学习语文时有意境的感悟,读英语时有一定的语感,那学习数学当然也不会例外,我们在计算数学题目时也会有数感。数学老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前预测计算结果,估算数值的大概范围,让学生在计算出结果时有一个大概定位,缩短学生的计算时间,也有利于避免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失误。

四、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思考思维模式,无论对错与否,都会在他的脑子深根发芽。数学题目的计算与学习也依然如此,学生在计算数学题目出现的错误环节与忽略细节都会有一定的类似与联系,数学老师的纠正与指导或许会产生一些效果,但有些地方不是很容易改变的。所以,数学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身错误习题的积累与搜集,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与指导,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知识的运用,从错误的地方改变学生的错误思考模式。针对这样的培养方法,通常有两个基本程序,第一,就是要求学生自己找到错误的地方,以及自己领悟与发现错误的原因,并在最后作出错误的分析与总结,让学生更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第二,依据学生的错误形式进行加强练习,让学生自己做,互相改,通过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更好地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将错误的计算方法与思考模式从脑海中拔出。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依据自身需要制作例题本和错题本,为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自强不息 诚信践诺下一篇:帮助的力量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