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

2024-10-30

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精选12篇)

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 篇1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也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核心任务。计算可以说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 计算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有人说, 计算是数学的心脏。可见, 计算对于数学的重要性。那如何加强计算, 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非常艰难地任务。平日我们对于失误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粗心”,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常常会这样说。把错误的原因归为学生不认真, 太大意, 那什么是大意呢?为什么会大意呢?怎么能做到不大意马虎?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上, 学生面对计算题, 要得到计算结果, 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 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决定了是否具有计算能力。比如:学生要具有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 必须先要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理解并且掌握如通分、约分、带分数与假分数之间的互化等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 让学生真正掌握了, 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因此在教学当中, 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理清并熟练掌握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举一个关于整式的乘除的例子吧, 当遇到这种题的时候, 不能拎题就做, 要看清楚想清楚再能下笔:首先要分清楚运算顺序, 其次考虑每一步的计算类型及相关的计算法则, 只有这样才不会青菜萝卜一把抓, 这才是计算正确的前提。

二、基本技能的训练, 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关键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除了要重要算理和法则的教学,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 运算定律的教学, 有计划的练习也是很重要的。正所谓“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三天不练手生”都是这个道理。在计算练习中, 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步骤。例如:在有理数的计算中学生最容易搞错的是符号问题, 虽然学生都知道:“负数的奇数次方是负的, 负数的偶数次方是正的”可在具体的做题中老是会做错。所以一定要反复。当然不是机械地反复练习而要讲究训练内容的变式及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以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如:用卡片, 小黑板视算, 听算;限时口算, 用竞赛等方式训练等。同时在练习过程中和学生共同小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也是能提高计算技能。教育心理学认为, 计算是一种理智操作技能, 而只是转化成技能是需要实践, 时间的, 计算技能的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显然, 在计算教学时只注重算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 也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 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 最后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 掌握相应的策略。

三、良好的答题心态, 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必备要素

其实做任何事情, 心态决定一切, 心态真的很重要, 做每一件事情, 成与败都要把心态摆放到一个合理的位置,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力。据一份对近四万名中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 大约有32%的中学生存在这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与此同时这些心理问题又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紧密相关。在平时的实践中, 我们会发现, 有很多同学非常刻苦努力, 学习方法也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但是成绩就是一直都提不上去。此时很可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例如:敏感, 焦虑, 抑郁, 情绪不稳定。心态不平衡, 压力过大, 适应性差等等, 这类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成绩, 据调查良好地心态对理科考试尤为重要, 也是思路清晰的前提, 过度的紧张会导致思路不清晰, 混乱, 计算错误, 做不出题, 平时很拔尖, 由于这些主观原因导致没有在考试中发挥出真实水平的同学大有人在, 这些同学可能是在一定程度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去应对平常的考试, 心理压力过大, 造成不必要的紧张感, 因此我们会常常说:良好的心态是相当的关键和重要的, 甚至可以说成好的心态是考试成功的一半。把自己的心态摆正, 一切都会变得轻松自如。

四、精妙的解题方法, 是强化计算能力的坚实后盾

解题的计算方法与技巧也很重要, 所以精妙的点拨和指导会让学生的思维火化点燃, 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计算方法、规律等技巧。比如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求多边形边数时有式子:180 (n-2) =1080。常规的方法是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而实际上我们可以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在等式两边同除以180得n-2=6, 口算即得n=8。两种方法相比较显然后种简单的多。再如计算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时学生受加减法影响, 喜欢先化简根式再做乘除运算, 这样最后还得化简二次根式, 这样做是非常麻烦的。应该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先做乘除运算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约分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式子进行化简) 最后一次性化简二次根式的好处。我们在解题时要做到方法的因题而异, 在分式的化简中, 有些题目通过用乘法分配律后可以大量的进行约分从而使计算简单, 而有些则不用分配律反而简单。可见在计算中掌握方法技巧对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粗浅的体会。我想影响计算能力是多方面的, 我只是谈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可以肯定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教学任务, 应该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事, 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 篇2

摘 要: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计算,计算能力是学生进行有效数学学习的基础,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后阶段的学习。因此,在平时要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 数学 小学 计算习惯 计算能力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计算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学生数学基础的牢固程度,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所以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既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和前提。[1]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的比重是显而易见的,从一张试卷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左右,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更让我们忧虑的是,一些计算题学生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了错误。学习粗心、马虎、不认真已经成了所有孩子的通病。曾经被我们认为的小毛病现在正在成为学生计算能力的大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计算能力受个人的计算习惯决定的。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们除了加强计算教学外,还必须从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和计算习惯入手,从细微处做起,逐步形成学生严谨细致的计算习惯。结合教学实际,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从六个方面的计算习惯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

一、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计算题,绝大部分学生缺乏耐性,粗略一看,提笔就算,加上计算题本来就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视觉疲劳,所以在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的时候,学生就往往会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数据等等问题,产生一系列的低级错误,从而导致错误频频。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分四步走:

1.审清题意,弄清具体要求,也就是弄清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

2.审清数字和符号,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

3.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性,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判断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以通过分、合、转换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动手计算前对题进行一番深思熟虑后,计算起来就会水到渠成。

二、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体、心理的发育成长期。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好胜心强,求快心切,往往见题就做,顾前不顾后。结果是要么把加号当成了除号或者乘号,连有没有括号都没有看见;要么就是0、6不分,3、8混淆;或者就是丢三落四,把一个数中间或者末尾一个或几个数字漏掉,小数的小数点要么丢了,要么点错位……因此,在指导学生做题时,养成学生专心校对的习惯也十分重要。在实际的计算中,我要求学生做到三对照:首先,要求学生题读完后要与原题目中的数字与符号对照,做到一字不差;其次,列完竖式后,要把竖式中的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对照,做到上下一致;最后,抄完得数要把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对照,做到万无一失。

三、培养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重要成因就是书写马虎,不够规范。学生有的字写得模糊不清,模棱两可,6写得像0、5写得像8、4写得像9;有的学错后用涂改液、消字液等涂了又写根本看不清数据;有的字迹潦草不堪,甚至将数据连为一体;有的竖式书写不规范,数位不对齐等等。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将提高书写要求放在突出的位置上,督促学生做到:把数字写端正,写清楚,把竖式写规范。同时,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作好表率,板书工整、格式规范;也可以对一些优秀的作业进行讲评,树立标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打草稿的习惯。

打草稿是正确进行数学计算的必要手段,但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学生的许多计算错误都是因为不打草稿或草稿潦草、杂乱所致。在平时的计算练习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嫌麻烦,计算时不论数的大小,能口算的都口算,一次练习或测验下来连一张草稿都没有;有的虽在草稿本上计算,但只算了一半;还有的草稿写的乱七八糟,草稿中的数据到最后连自己都看不清,在计算后不能达到理想的计算效果。所以,教育并指导学生养成认真草稿的习惯对于提高计算正确率也有很大帮助。在平时,我们可为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草稿本,要求学生在草稿本上计算时要数位对齐、字迹工整。计算时,强调口算和笔算的合理把握,口算必须在已学的口算范围内进行,口算有难度的必须笔算。这样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诚实、认真的作业习惯,而且还能克服学生乱写、乱丢草稿的坏习惯。不定时地检查学生的草稿本还能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出现的计算问题并寻找、分析错误原因,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五、培养学生积极验算的习惯

验算是自我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重要手段。一些学生以为验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指导学生验算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要要求学生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计算题必须至少做两次,对于前两次的答案不一致,需要进行第三次计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为了养成学生积极验算的良好习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少而精,使学生能有时间检查及验算;批改作业时可先看该生的作业是否全部正确,如发现错误,暂不批改,发给学生自己检查,出错误所在,订正后再交给老师批改。

六、培养学生及时订正的习惯

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在出现错误时,说明学生的计算仍旧有误,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让学生自己改正过来,并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习惯方面的要求改正,如果是知识方面的要及时讲解。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收集错题,做成一本错题集,经常复习察看,以防再出现类似错误。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但这个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地强化和不断地巩固,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中,我们要有耐心,有恒心,要坚持不懈,这是一个长期烦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学生良好的习惯不仅是培养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而且是学生一生学习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3

一、兴趣引路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故事、激烈地竞赛都会让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故事激趣。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如我在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时,利用课本资源围绕学生喜闻乐见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展开情节,以生动有趣的“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为背景,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2)游戏激趣。计算是相对单一、枯燥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乐在其中,美不胜收。平时我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创设 “金钥匙”“小动物找家” “对口令”“开火车”“找朋友”“摘苹果”等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计算知识。

二、算理引导

大纲要求“计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可见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学生掌握算理的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计算教学的根本。

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24×13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然后是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因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

三、习惯引航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要审数字和符号,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是否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 ,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

2.检查的习惯

一检查题目,二检查竖式,三检查计算,四检查得数。

3.反思的习惯

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思:①计算时要注意什么?②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③验算看看计算是否正确。

四、练习延伸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我认为教师设计练习要做到“五性”: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生活性和开放性。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后,我让学生在复述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以数学门诊的方式,出示较为直观的改错题,让小医生们分析一下“病人病因”,并开方治疗。而这些“病人”正是我针对新授中学生出现较多错误的地方而编选出的错题。如格式上的数位对齐,看错符号,没有加进位数等。这样使枯燥的练习充满了趣味性。我还有意安排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①六一儿童节,我们折了千纸鹤布置教室,折了14串,每串12只,一共折了多少只?②老师去书店买了一套12本《十万个为什么》,每本 24元,老师共花了多少元?③我们三年组共298人去看电影,电影院有14排座位,每排22人,我们能坐得下吗?在这些“融练习于生活”的问题中,让学生获得用乘法计算解决身边问题的活动体验。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賦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新课标要求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验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①( )÷4=35……( )②( )÷( )=40……6,这两道题答案开放,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余数一定小于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这样的运算规律和法则。

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 篇4

关键词:激发兴趣,理解算理,养成习惯,提高能力

一、研究的意义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不仅是小学数学重要的教学内容, 而且是小学数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计算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提高, 其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 计算贯穿数学的方方面面, 是数学的命脉, 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至关重要。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就要从平时的教育教学入手, 认真、严格、持之以恒地训练, 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 因此,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势在必行。

二、存在的问题

造成运算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有:第一, 重视程度不够, 总认为计算机能取代人脑计算。 第二, 不能理解地掌握运算法则和运算定律。第三, 对数学特征的观察推理能力较差。 第四, 缺少良好的运算习惯。 这里我只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计算能力的策略

数学计算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问题, 也是许多学生很容易出状况的一个方面。 计算能力的培养能帮助孩子提高思维的敏感性和灵活性, 同时在心理上更会提高孩子对学习数学的信心, 这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

(一) 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可以有效推动学生进行学习, 在计算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如果我们让学生对计算充满兴趣, 再让学生把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内容上, 那么学生就会乐于学、乐于做了。

1.生动的情境改变枯燥的计算

一提到计算, 学生立即会与枯燥联系起来:简单的符号, 枯燥的运算, 等等。在日常的计算教学中, 我们应想方设法创设生动的情境, 激发学生算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就创设了一个“游游乐场”的简单情境。在上课开始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去游乐场玩吗?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游乐场里有哪些数学知识? 从而引入乘法的教学。 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教学的价值。 教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场情境让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2.多彩的活动丰富枯燥的计算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可以设计丰富的活动, 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比如:可以开展小组竞赛形式的计算比赛、还有抢答、开小火车、闯关等游戏, 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

3.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们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家的故事, 积极引导学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中, 我们要想方设法刺激学生, 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使之心动, 继而行动。

(二) 加强学生对算法和算理的理解

要使学生会算就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 也就是加强法则和算理的掌握。 在教学时应结合实际问题理解算理, 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如: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这节课时, 借助买风筝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5×3, 并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回答:

方法1:3.5+3.5+3.5=10.5元。

方法2: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10.5元。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引导学生说出算理, 重点让方法4的同学说计算方法, 并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 接着再通过一些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巩固算法, 并由学生总结出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1) 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

(2) 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3) 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三) 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在四则运算中, 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和熟练程度的制约。 因此, 要加强口算的教学和训练, 切实打牢计算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 关键是从低年级抓起, 持之以恒, 坚持训练。 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

1.利用课前两分钟进行口算训练。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课前轮流出6至10题口算题, 出得好的评为“口算明星”。 因为学生的程度不一样, 出题的类型也各式各样, 又因为题目是学生自己出的, 学生做题的积极性较高, 课堂气氛活跃。 最后用“开火车”进行反馈。

2.利用 “口算游戏”加强口算训练。 三个学生一组, 一个学生出题, 一个学生说出得数, 还有一个学生当裁判并用自己喜欢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比赛的胜负情况。 这样的游戏不仅使学生乐学、爱学, 还可以把游戏带到课外与同学一起做, 带到家里与爸爸、妈妈一起做。

(四) 重视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估算是保证计算准确的重要环节, 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 同时估算意识形成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 在精确计算前进行估算, 可估计出的数的大致取值范围, 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在精确计算之后与估算结果对比, 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长此以往, 使学生形成估算的意识和习惯, 体会估算的价值。

(五)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学习能力、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 在计算中, 要着重让学生养成一些良好习惯。 如: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清特点, 审清运算顺序, 审清方法的合理、简便, 分析运算和数字特点等。 及时校对的习惯, 校对数字、符号是否抄对。 认真计算的习惯, 计算时, 格式要规范, 方法要合理, 当计算出现错误时, 不仅要检查计算过程, 还要检查草稿中有无错误。 反思矫正的习惯, 每次做题后, 让学生进行反思:想想这道题是怎样做出来的?对自己的算法满意吗?有无更好、更简便的方法?特别是对自己的每一道错题, 更要及时订正, 认真分析, 反思自己计算错误的原因。 这样, 他们就不仅仅是做对了一道题, 更重要的是尝到了一种反思的“发现的体验”、“成功的体验”。 在这种发现中, 感受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 感悟到科学学习方法的力量。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5

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第四小学 苏维丛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熟练”、“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在计算的范围上做了“四个为主”和“三个不超过”的明确规定。那么,如何加强计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呢?

一、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 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讲清算理是关键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 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九义”六册),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 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三、思维训练是核心

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 级教学的始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第六册混合运算74+100÷5×3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法、除法和乘法,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乘以3的积,最后求74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五、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例如教学“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四分之一,第二天修了全长四分之三,?”学生们大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米?”等等。

六、要创设情境,启迪学生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引导他们设想、验证。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是这样建立“圆心”概念的。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来,引导学生思考:不用任何工具,怎才能找到圆的中心点?当学生发现在圆多次对折后,折痕都相交于圆中的一点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设想:谁给这一点起一个名字?学生有的说“圆中”,有的说“中心”,有的说“圆心”。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圆心”比较好。

总之,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更重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14-01

一、运用直观教学,促进学生对于数字的认知

一年级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于理论性、概念性较强的知识理解较为困难,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步骤的规划,多运用直观教学,运用实物演示来加深学生的数字认知,促进学生计算技能的养成。因为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发展,而一年级儿童更多的是具体的形象思维,这时期的学生不能依靠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往往还需要具体行动和直观形象的支撑。例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两个可以装满十瓶饮料的盒子,一盒里装了9盒饮料,另一盒里装了5盒饮料,想一想,怎样装饮料更容易看出饮料的总瓶数?唤醒学生“凑十”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9根,右边摆5根,想一想,我们怎样操作,能使我们一眼看出这些小棒的总数?由于有了放饮料的经验,学生很快想到从右边的5根小棒中拿出一根和左边的9根凑成10根。然后和剩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根。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8加几的数学计算、18加几的数学计算,引导学生运用直观的实物演示来促进他们对于数字计算的认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老师适时的将学生的想法用算式写在黑板上,例如9+1、8+2、7+3、6+4、5+5都能够“凑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操作活动和数学符号联系起来,从而使操作活动和抽象的算理紧密结合,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抽象的計算方法。

二、注重生活实践,加深学生对于计算的感知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素材源泉,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知识的影子,数学知识也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契入点。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以便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计算的综合感知。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经提出“普通常识的数学”的观点,他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经验,不然就会显得呆板无味。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认为比较困难,主要表现在学生能根据已知条件判断出多(少)几,但不能正确列算式,表示比较的过程,也就是不能将比较过程和算式建立联系。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进行知识的学习。例如2、3、5这几个数字的计算的时候,有的学生就想3再数2个数就是5,所以5比3多2,有的想3再加几等于5,所以列式3+2=5,还有的是记住公式大数减小数,然后套用公式得出结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是对算理的不理解,而这个算理是很抽象的,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它的确有很大难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多对比、多比较,例如谁的年龄对谁大多少、谁的年龄比谁小多少、谁的身高比谁高多少、谁的身高比谁矮多少等等……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知识的综合对比、学习,运用生活实践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计算的认识度,提升他们的计算有效性。

三、加强习惯培养,培养学生的计算综合能力

俗话说“习惯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对于人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小学时期正是学生情感认知、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对于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数学计算习惯的培养,以便能够促进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特别是对于初入学的一年级儿童,往往还没有建立学习的雏型,因此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儿童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笔者认为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小组合作等习惯,以保障数学学习的顺利有效的进行。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懂得听清他人的想法,以便能够进行有效的知识学习,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复述老师或同学的话,以提醒开小差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例如在教学“凑十”知识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复述哪些数字可以进行“凑整”计算。其次要教学生学会表达,要学会在倾听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用完整通顺的语言说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知识的时候,有学生就发现只要记住了8比5多3,那么5就比8少3,减数和被减数同时增大或者减小,他们的差都是一样的,例如9比6多3、7比4多3……对于学生的发现,教师要及时的进行表扬,以便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最后还要教儿童学会基本的计算实践操作,例如在平时去商店买东西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买东西总共要花多少钱、至少要带多少钱,在买完东西的时候也要知道付了多少钱、应该找回多少钱等等,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有错题及时改正等习惯,以便能够逐渐的消灭知识盲区,不断的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技能。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7

一、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

有句话说得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在计算的教学中同样如此。一旦教师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逐步让学生对计算产生浓厚的兴趣, 那么只要交给学生一些计算和估算方法, 学生就会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尝试计算。甚至学生会在课下自发地进行估算比赛, 看谁算得准, 算得快。在教学中, 教师要适当地讲一些数学家有趣的小故事, 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和陈景润就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可以激励学生对计算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首先, 教师应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这在日常教学中就要反复强调。其次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分析的习惯, 培养学生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良好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演算。平时练习就要求做到步步有根据、有充足的理由, 并注意运算的顺序性。最后, 还要培养学生的认真、仔细的态度。认真、仔细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态度。我们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态度, 可以从学生的习惯养成上入手。任何一种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 更需要一股外在的力量对学生进行管理和监督, 而且应当做到随时随刻, 所以在平时的学生学校生活中哪怕一点点不认真、不仔细的习惯都要引起重视, 因为很多习惯都可能就是从这一点点开始的。在加强了平常的习惯培养之后, 再结合与计算有关的习惯培养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不认真、不仔细的态度问题了。

三、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学生只有具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计算教学中, 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 学生只有每天坚持不懈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 并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 坚持在课下自觉地进行锻炼才能通过长期的积累, 达到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而这些无一不需要学生坚强毅力的支持。

四、重视练习的应用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8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是以认数和计算为主线而设计的, 包括运算的意义、运算法则以及运算的规律和性质, 这些数学知识一方面加强了对数的认识, 另一方面又为其他数学内容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可以说, 离开了数的运算, 数学内容就难以组织, 数学教学就难以有序展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感悟,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利用直观形象的形式充分感知理解算理, 从而探索、提炼算法。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 教师要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算理。

计算是重要的数学应用技能, 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实际问题, 经常需要进行计算。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 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结合教学实际, 我认为具体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加强和改进口算教学, 培养学生口算能力

口算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一切计算的基础, 口算直接关系到学生笔算能力的提高, 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是提高学生计算水平的重要途径。口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学时必须扎实地抓好“知识———训练———技能”各个环节。口算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开火车、抢答、对口令、小组接力等, 简便易行, 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练习的机会, 巩固和深化口算能力。根据口算训练重点, 要选取较为典型的口算题, 计算后再让学生说出算理, 这样把学生想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 有利于对算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二、强化基本口算, 加强估算意识

在估算方面则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养成估算习惯。许多学生在计算时经常出现一些错误, 如计算28×32结果为696。如果事先估算28接近30, 32接近30, 30×30=900, 28×32的结果应该在900左右, 比900小一些。就不会出现696的错误了。练习中的错误暴露出学生估算能力薄弱。估算对学生提高计算正确率也起重要作用。计算前, 可以用估算来判断结果的大致范围, 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计算后, 可将估算作为检验手段, 对结果进行估算。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提高计算水平

计算教学中重视算理和算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算理是指计算过程中每一步骤在教学上的理由和操作过程的合理性。算法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 学生学习计算时, 教师适时点拨, 只有明确算理, 掌握算法, 才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

计算能力包括计算的准确性、敏捷性、合理性、灵活性。而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又是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审题, 多思善想, 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存在差异, 常出现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如在教学24×12时, 放手让学生试算, 学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有根据口算的方法来计算的;有把因数拆成两个一位数;有直接列竖式进行计算的;教师要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倾听其他同学的解法, 进行小组交流。这样的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新能力, 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愉悦, 学到不同的数学。

计算学习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心理和良好的习惯。无论数学学习还是解决实际问题, 计算结果都应该正确,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变换练习形式, 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师要根据儿童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 运用有趣的数据、巧妙的算法、新奇的形式设计计算练习。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 从而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等学生算法多样化后, 教师要适时优化, 让学生学会有序、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同时, 要充分利用例题或“试一试”中的“可以怎样算?”“在小组里说一说”等问题,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后, 组织学生讨论比较, 指导学生提炼优化算法,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利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9

那么,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人从教计算机专业, 认为利用计算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 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首先,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 我跟学生讲, 21世纪的青年必须掌握的三门技能中, 计算机排为第一。在社会的需求下, 计算机具有广阔前景, 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乃至家庭。这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促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讲课中, 我正确引导学生对这种社会效应而引发了学习兴趣。

例如, 在教word时, 我先示范在word中如何编辑一个表格, 在进行页面边框修饰, 用上艺术型时, 全班学生发出惊讶的声音, 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 再让学生编辑一份功课表, 让他们对功课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 给文字加上颜色等。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赛, 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观, 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 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在这个过程中, 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激发了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其次, 重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 而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 让学生背诵大量的DOS命令, 没有充分的时间上机练习, 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 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有时片面强调繁琐练习、过多背诵以及偏重死记硬背的考试, 使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 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我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尤其是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 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 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激发积极的思维,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有所发现, 有所提高。

第三,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发散思维是在解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方法。收敛思维是在解题中尽可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 从中确定出最佳方案。两者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在计算机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 开阔思路, 找出问题的多种解法。在众多的解法中, 经过归纳、判断比较, 最终得出一个最优化的结论。

例如, 我在教学生运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数学解题时, 让学生如何制作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 以及在运动的任意三角形中来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在这过程中, 学生要思考用几种方法来做三角形, 是画出三个点, 然后再连线, 或是连续画三条线段, 让它们首尾相连, 如何让三角形运动起来等问题。这时, 学生充分发挥了发散思维, 思维活跃, 思考着究竟用哪一种方法比较好呢?我抓紧时机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讲解, 然后让学生自己从中理解三角形的定义。这种教学方法, 经过课后的检验, 学生掌握得很好, 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 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应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举一反三, 提高了对数学题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这样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浅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篇10

一、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有效调动学生计算的积极性

在计算教学中, 可适时地运用生活中的数学情境来感染学生, 或以学生喜欢的数学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计算。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 容易受到外界和某些内部因素的影响的特点, 教师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务必要安排合理, 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原则, 避免学生厌烦的现象产生, 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稳定地集中在练习对象上, 从而保证计算兴趣的持久性。

二、加强口算教学, 为计算教学奠定基础

口算, 也叫心算, 是指不借助于计算工具, 依靠大脑思维记忆而直接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口算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较小数目的计算, 以及迅速地进行估算, 一般都要通过口算来完成。在四则计算中, 学生用得较多的是口算和笔算, 而笔算又离不开口算, 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正确与熟练程度的制约。因此, 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就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口算练习的常见方式主要有:视算, 看题说出得数;听算, 听别人读题并说出得数;读算, 一边读题一边口算;讲算, 一边讲计算过程一边口算。小学阶段口算的教学内容, 大致可分为基本口算和简捷速算两种。如, 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等均为基本口算, 要求准确熟练, 脱口而出。到了中高年级, 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计算, 还要继续练习口算, 使口算与笔算相互促进。简捷的速算一般安排在学习了笔算之后再进行教学, 这样既可减轻学生的负担, 并加深学生对运算定律的理解, 又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程度,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有效地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

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相关知识, 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快速有效地做出大概的判断或估计, 它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估算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 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发展学生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到预先定位, 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 为判断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创造条件, 并随时找出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计算之后进行估算, 还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的手段之一, 以有效地避免由于粗心大意而造成的错误, 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例如, 计算69+23, 通过估算知道其结果大约是九十几, 否则便可断定出现了计算错误。

四、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计算的效率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 计算教学的过程, 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而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又能使计算做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计算能力得到了发展, 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对计算题的观察和思考, 要求他们恰当地进行判断, 决定能否简便计算, 并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 使计算方法合理、灵活,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 还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并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效率。

五、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有效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 我们发现, 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 并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 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如, 认真审题, 书写工整, 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 变盲目机械地计算为主动地、灵活地计算;及时自觉验算, 要坚持“一步一查”, 及时地发现和纠正错误, 从而保证最终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六、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相结合, 有效优化学生的计算策略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字】兴趣 口算 方法 习惯

在小升初及各种考试中,每次都会涉及到计算题目,而每次计算题目的得分率却低得惊人。这种现象不但存在于小学考试,初中和高中考试都存在这种现象。是题目很难,还是有其它的原因?怎样避免计算失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已迫在眉睫。

经过一个月的校内调查,我总结出学生的计算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习惯不好,粗心大意

(1)题目抄错。如将“÷”看成“+”;将“0.93”写成“0.98”;将“645”误写成“654”等。

(2)答案抄错。如把验算的结果抄写成计算的结果,或者算对了结果却写错了等。还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导致数字变形,就把变形了的数字看成其他数字,以致出错。

2.口算不强,基础较弱

如20以内加减口算不熟练,造成在完成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出错较多。有些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能熟练背诵,导致试商出错。

3.算理模糊,张冠李戴

如:557-298=557-300-2=257-2=255,已经从 557 中多减2了,应该加上2;再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常强调小数点要对齐,但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常常就把末位对齐变成小数点对齐了。

4.态度不端正,求快出错

部分学生由于懒惰,只求完成任务,不仔细审题,从而造成错误,如单位未统一、用错公式或未挖掘题意中的隐含条件等。另有部分学生一味求快,急于求成,导致运算错误。

我根据以上原因,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以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

一、明确计算的重要意义

要告诉学生计算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做好计算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计算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计算马虎,那么所做的一切和事情的结果将有所偏差。

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我以介绍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在计算题的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开展计算比赛活动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当计算出现错误时,学生会产生自责感;当自己找到错误的原因时,他们会有喜悦感;当计算正确时,他们会产生成功感;当连续几次正确率在100%时,他们会产生自豪感……这些不同的感受都会从他们的言行中表现出来,更加增强了他们正确计算的欲望。

三、注重训练口算

计算教学中,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口算的速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我们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我们在练口算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坚持做到“节节有口算,天天练口算”,使学生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四、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

1.要弄清算理

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不仅讓学生知道怎样算,而且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其次,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2.灵活应用简便方法

很多学生认为简便方法就是计算题的一类,在表明“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做,但是当同样的式子放在应用题中,学生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如:对于38+75+62这个计算,放在应用题中:植树节,四(1)班种了38棵树,四(2)班种了75棵树,四(4)班种了62棵树,这三个班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学生很快列出了式子:38+75+62,然后按照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把答案计算出来,用简便方法的学生很少。所以要让学生体会简便方法的价值,做到能简便尽量简便。

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教师要教育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对计算的结果自觉检查

必须注意,课堂计算时,教师绝对不要提“看谁算得快”的要求,否则,学生往往是只图快、不求对,久而久之,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

2.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

平时板书、批改作业时,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解题时,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发动家长做好配合

如在家庭作业中,发现孩子有错题,可让家长帮助孩子找到错误的原因,再订正到纠错本上。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摭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 培养计算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向导,是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例如,在巩固“9的加减法”时,笔者先出示小猫钓鱼的情境图:清澈的池水中共有9条小鱼,小猫稳稳地坐在水池边,拿着鱼竿专心地钓鱼。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小猫在水池边做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编出故事情境。让小猫继续钓鱼,根据小猫钓到鱼的数量,列出算式。这样,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帮助小猫数钓到多少鱼的过程中,不但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计算的正确率也提高了。

二、 加强口算训练

口算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每个学生都应具备较强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每天利用课堂三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这些口算题笔者经常以卡片、听算、小黑板视算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然后由笔者计时,看该组学生答完十道题一共用了多少时间。笔者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学生答对的人数最多,并且答题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为本星期的口算优胜组,并给予优胜组奖励。这样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口算的兴趣非常浓厚,口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三、合理安排计算练习

要使小学生计算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就需要进行必要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精心安排好练习。首先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练习不应仅限于巩固知识,而且要有利于学生深化知识的认识,有利于知识转化为能力。要重视练习过程中的思维因素,把计算练习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教材中的重点是学生思维的转折点,也是练习的重点。

例如,在学习完“小数、分数四则运算”,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计算法则是正确的,但结果却是错误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有约分、通分的错误,有互化错误,也有口算的问题,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存在缺陷。为此,在练习中应有的放矢,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四、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根本。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那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计算习惯呢?

1.认真审题的习惯。认真审题是正确计算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2.认真书写的习惯。实践证明,只有书写认真,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才能提高。因此,教学时,应要求学生不管做作业还是平时练习都应书写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规范,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

3.打草稿的习惯。笔者要求每个学生要有一本草稿本,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笔者还经常不定时检查学生的草稿本,表扬计算准确认真的学生,以促使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

4.认真验算的习惯。验算是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培养的一种学习习惯。为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笔者要求学生作业完成后要进行验算。在计算时,要坚持做一步验算一步;计算时反复查,脱式时上下查;计算完毕整体查,反复训练。这样随时验算,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

上一篇:国家强度下一篇:电子政务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