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之我见

2024-11-05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之我见(共10篇)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之我见 篇1

内容提要: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应培养的一种基本能力。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标理念的理解上产生了一些偏差,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计算兴趣不高,师生苦于应试疲惫不堪。本文着力论述在形势下要重新定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阐明计算教学的意义,明确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题词:学生计算能力培养

正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进行了调整,降低了计算的复杂程度,特别删除了大数目的笔算内容,同时也适度的降低了对计算速度的要求。各套教材在编排计算内容时也减少了篇幅,教学课时相应地比以前减少了,这必然导致相应的巩固练习时间和练习量的减少。再加上大家都没有什么使用新教材的经验,对新理念、新教材的把握也存在一些偏差,这些情况都直接影响计算教学的效益。凭借老师们过去的经验和最近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计算检测,我们发现不同老师任教的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比较大的差异,尽管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都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一些计算能力很强的学生远远把别人抛在后面,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计算能力很不理想,值得我们关注,也许这些学生的落后不完全源自于课程改革,但他们太弱的计算能力确实为进一步的学习带来了不少的麻烦。鉴于此,我们认为加强计算能力培养是燃眉之急。具体教学中需要加强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联系实际问题情境认识计算的意义理解计算的意义是计算的基础,

任何知识一旦赋予了它特定的实际意义后,它就容易在学生记忆中有所依着,如果能够联系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计算的意义,更容易让学生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变得鲜活而不抽象,让数学变得可以亲近而不是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谈。

二、加强算理的理解和感悟

如果学生理解了算理,老师又有意识引导学生加强对算理的感悟,那么学生就自然地掌握了算理,就容易使得运用算理进行计算成为自觉的行动。虽然死记硬背可以在短期内见成效,或者大量机械的模仿也会有速成的效果,但从长远看,学生只有懂得了算理才可能真正接受计算方法本身而且就算遗忘了计算方法本身,他还有可能通过回忆老师课堂提供的材料,寻着一定思路把计算的方法再次推演出来。探索算理也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提倡算法多样化

计算教学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达到算得对和算得快的目标,计算教学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绝好机会,在鼓励算法多样化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新颖灵活的方法从学生脑子里不断蹦出,不同思路在这里碰撞,人家尽情享受着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这对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是很有帮助的。更重要的是,把多样化的计算方法排列在一起,学生有机会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算法,这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所要求的。在教学中,基本的计算方法往往会在我们的引导下,很快被学生思考、得出,但是我们也经常会发现有些方法虽然不易被发现,但一旦被揭示出来,它确实很实用,也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比如,五年级学生学习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列举法是很基本,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但是它确实比较慢,如果学生发现了在众多的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练习中发现不断把大数翻倍.也一定可以得到最小公倍数,这种方法不但简便易行,而且还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倡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对同一试题的多样化计算方法。

四、注意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增强练习的实效性

曾经有人简单地认为课程改革降低对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些要求,就是说计算教学不那么重要了,进而大大地放松对计算技能的练习,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学生计算能力的强与弱还直接影响到学生其他方面数学能力的提高。虽然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可以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工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寓学于做,教、学、做合一;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让多样化的练习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以前的“要我练”为现在的“我喜欢练”,把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挑战同学,挑战自己;把练习变成技巧的探索,我发现,我总结,我成功;把练习变成是小游戏,我游戏,我快乐,我喜欢;此外,学生的小组听算检查、比赛,自编计算题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来巩固计算技能,学生的计算技能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对教师的备课无疑是一个严峻地挑战。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训练的目标,精心设计练习题,确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课堂练习真正具有层次性、趣味性,从而达到增强实效性的目的。

五、引导学生了解一些速算的技巧,发现一些计算规律。

虽然我们反对教师一味地把一些计算技巧塞给学生,但是仍然认为学生有必要适当了解一些计算的技巧。任何事物都会有潜在的规律,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去琢磨其中的一些技巧,学生也不例外。学生学会了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随之,他们就会感到这种方法的烦琐费时,一种寻找简化过程的愿望就会充斥一些优秀生的头脑,这时只要老师给学生足够的时空,他们就很快会把注意力集中来寻找其中的规律,一些数对之间的特殊关系很快就会吸引他们的目光。这说明探索计算技巧的过程也是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的规律性知识就是在这种求简的意识驱动下被发现的。再如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则能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如:25×2、25×3、25×4…125×8、125×7、125×6、125×5…35×2、75×2…,熟记1-10,还有环形面积的计算等都能通过比较总结出比较快捷的计算方法。

六、恰当地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

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走进和接受周围存在的一切是必然的,生活在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引导学生自觉使用计算器也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一旦掌握了计算器这个便捷工具的使用,再遇到大数目的精确计算就可以轻松应对了。熟练了计算器的使用,面对一些纯计算问题比起以前就可以省去许多时间。但是,我们并不希望学生过分地依赖计算器。一方面,我们不必要也不可能时时带上计算器;另一方面,一些不复杂的或粗略的计算,我们的笔算、口算和估算更便捷、实用。过分的依赖计算器可能使得一些学生不能积极地掌握笔算、口算和估算的基本方法,而实际上,学习笔算、口算和估算的意义远不只是计算本身,它们对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培养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形成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

有部分学生,在测验、考试之前单独关照一下,盯得紧一点,成绩会起很大变化。分析原因,不是基础的东西没有掌握,而是平时的习惯不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在教学中,应与应用题教学一样,养成看到题目,首先审题的习惯,这样计算起来方法会更正确、更合理,计算速度会不断提高。学生计算出现差错,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常有的事,因此指导好学生认真书写也十分重要。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运算的思路和计算步骤。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每次的单元检测中发现自己计算上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诚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靠一朝一夕,也不能时紧时松,只有坚持不懈,一抓到底方能有成效。另外,老师也应以身作则,板书时、批改作业时要认真细致,都要作出表率。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永久的主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切实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从每一节课做起,严格训练,科学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逐渐增强。计算能力的提高也必然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这也使我们所期待的。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之我见 篇2

口算是基础

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个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 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通过紧张而有序的训练, 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对一些口算能力较差的学生, 我则让他们在课后多多通过口算训练本来练习, 或鼓励他们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如, 让他们随父母上街采购物品时, 帮助父母口算钱数, 这样不但能培养他们口算的能力, 并能激发、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我相信, 只要能持之以恒, 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就一定会提高。

法则是重点

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 因此,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和法则为基础。“理解”要求不但要知其然, 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认知算理, 以“理”悟“法”,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而是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在课堂中, 教师必须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和法则为基础, 重视凭借例题讲清算理, 使学生们不光知其“法”, 还能懂得依“法”解题运算。 (1) 教具演示, 说明算理。如, 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 教师左手拿着3支红铅笔, 右手拿着4支蓝铅笔, 要求学生列出加法算式:3+4=7;然后, 教师把两手中的铅笔调换, 再让学生观察列出加法算式:4+3=7。最后, 学生从教师的演示比较中, 认识到了“交换加数位置, 和不变”的算理。 (2) 学具操作, 理解算理。如, 在学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时, 对于“9+2=?”多数学生能很快地说出和是11。但是, 教“9+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 更重要的是揭示计算规律, 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因此,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先按算式摆小棒, 一边摆9根, 一边摆2根, 用小棒摆出结果, 学生一看就知道是11根;接着, 教师要求学生把操作的思维过程在算式上展示出来。这样, 通过动手操作, 可以让学生掌握“凑十法”, 并由此过渡到学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渐进。 (3) 联系实际, 讲清算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 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 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 可选用这样的事例:每张学生课桌75元, 每把学生椅子25元, 买这样的10套学生桌椅一共要付多少元?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列出式子75×10+25×10和 (75+25) ×10, 从而通过同一道题的两种不同解法, 让学生明白了75×10+25×10= (75+25) ×10。当学生从实际事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后, 还可以要求学生自编应用题, 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计算教学中,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其次, 要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 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 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而讲究训练形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如, 可进行接力比赛, 即教师发给每列学生一张口算卡片, 上面印有6~7题 (根据每组人数而定) 。第一个学生做完一题后, 迅速传给后一个学生, 后一个学生做完后, 再传给后一个学生, 如此传下去, 看哪一列最后一个同学先将口算卡传到老师手里, 并且计算结果正确, 就算哪列胜利。也可进行抢答练习, 即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让两个同学口算, 看谁先算出正确结果。还可以进行找朋友、送信、夺红旗等游戏。

习惯是保证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正确、迅速的保证。许多小学生对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 但在计算时常常会产生错误, 这主要是缺乏认真严格的训练,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原因。因此, 计算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认真, 可减少错误,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要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审题习惯不仅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培养, 在计算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这就要求学生做到:一看, 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 明确运算顺序;二想, 想题目特点, 可否利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三算, 应用法则计算时要边算边检查, 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总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时, 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 要统一办法与要求, 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之我见 篇3

一、养成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养成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对于应用题,大多数学生还能认真审题,但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却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这时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

2.培养学生打草稿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不喜欢打草稿,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布置了计算题,有的同学直接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大多数的计算题,除了少数学生确实能够直接口算出结果以外,大多数学生恐怕没有这个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草稿本,认认真真地打草稿,同时教师必须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严格督促学生落实,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慢慢地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习惯。现在的学生做作业就象完成任务,不管三七二十一,写完了就行,这就导致了计算错误率高。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随时提醒学生检查。

4.养成良好书写习惯。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

二、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现在的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计算更是觉得枯燥,这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让学生乐学、乐算。

1.枯燥的计算融入生动的情境。一提到计算,学生马上会与枯燥联系起来,简单的符号、枯燥的运算。在日常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创设生动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算的兴趣。

2.单一的计算融合丰富的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可以设计丰富的活动,如视算、听算、抢答、开火车、小组竞赛、闯关、游戏等,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3.设立形式多样的奖励机制。就计算本身,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了学习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提高计算的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之心动,继而行动。

三、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教学中基础知识是算理的依据,对运算具有指导意义,基础知识混淆、模糊,基础知识不过硬,往往是引起运算错误的根本原因,所以加强和落实双基教学是提高运算能力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具体要求做到:

1.加强口算训练,夯实计算基础。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计算的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离不开扎实、有效的持续训练。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而口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笔算、估算及简便运算的基础,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良好手段。笔算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口算要持之以恒,天天坚持训练。

2.重视算理教学,注重策略优化。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计算依据法则,而法则是根据数的性质以及有关运算定律、运算性质推断得来的。充分重视算理,驭理入法,方能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计算能力的提高也就有了切实的保证。

3.练习抓住重点,逐层深入。计算教学在练习的设计上一般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的发展顺序。一般先是例题模仿练习,然后是形成性练习(相对于模仿练习而言,题量稍大,且题目由浅入深,层次明显,一般评析时突出提高练习题)、变式练习(一般以判断、选择、匹配的形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的外延与内涵,从而使学生深层次地把握知识)和综合运用(一般通过解决一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通过练习的逐步递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基本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借助于练习的多形式、多角度,使大家都能体验到成功解题的快乐,进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4.注重知识迁移,适当延伸拓展迁移所依赖的主要条件是不同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共同因素越多,越容易产生正向的迁移。在新课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挖掘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并充分利用这些共同的因素,创设迁移情境,以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比如说,由百以内加减竖式计算法则,迁移到后面学习万以内加减计算,由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法则,迁移到后面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之我见 篇4

培养与提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之我见

文/吴超婵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对外交往日益密切及高考试题的不断改革,英语写作能力愈见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通过加强基础训练,循序渐进地系统指导,才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逐步提高,从量变到质变。主要论述如何加强英语写作的基础训练及如何有系统地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英语写作;基础;循序渐进;提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对外交往日益密切,这对国人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会“说”,还要求会“写”。另外,英语写作既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英语综合能力考查的一个方向。因此,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英语写作能力是学生词汇量、词法和句法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等素质的综合体现,而这些素质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只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基础训练,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指导,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一、夯实英语写作基础

1.创设良好的英语环境,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

有不少英语教育专家指出,写好英语作文的一个成功秘诀是“英语思维线”,即由构思到完成都是用英语来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环境,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比如,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结合教学内容,尽量用英语授课,同时也鼓励学生多讲英语,做到师生和学生间尽量用英语交流。此外还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观看英语电影、开展英语游戏活动、举办英语角等,从视、听、说三方面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使学生逐渐习惯用英语来思维,为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2.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练好写作基本功

基本功训练可从“横向”和“纵向”入手。“横向”是指学生的词汇量的储备和词法、语法使用能力的训练。教师要求学生每天熟悉课本的单词,课前用5分钟时间考核学生记忆单词的情况;建议学生多看英语课外书,多摘抄单词,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严格规范学生的书写,注意大小写和标点符号,熟记英语句型,并训练学生套用英语句型造句的能力,鼓励学生多用简单句或短句,尽量避免繁杂,同时还要多让学生进行组词成句、组句成段的练习。“纵向”指学生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培养。每种文体的写作方法与格式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先让学生掌握各种体裁文章的格式和要求,然后指导学生按一般的写作过程来完成作文,即定题→构思→收集材料→拟定提纲→写初稿→修改定稿。拟定提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为一个好的提纲可以帮助学生扩大思路,整理素材,并且明确写作的中心思想,不致走题。

坚持狠抓“纵横”二线的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功就会不断提高,在进行书面表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底了。

二、加强写法训练

1.个人写作和集体讨论相结合

传统的写作课通常是遵循教师讲―学生个人练―教师改的程序,因此很多学生觉得单独写作是一件枯燥而且困难的事。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写作过程,写作课可以“Groupwork”的形式进行。如,要求学生写一篇题为“Our School”的文章时,课堂可按如下步骤进行:(1)要求学生分组讨论“Our School”一文的.写作重点,每组选一个学生做笔记记录讨论情况。在讨论期间,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查找出他们不会表达的词汇。(2)讨论结束,每组做笔记的学生向全班汇报讨论情况,其他组的学生提问或讨论,最后教师补充意见。(3)学生开始写作。写作结束后,每位学生找同组的一个组员阅读他的文章并给出意见。(4)教师提供范文,学生核对,有问题的可提出来让教师帮忙解决。以这种集体讨论的形式进行训练,一方面可以弥补个人写作的单调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互相讨论,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只要个人写作与集体讨论两种训练形式灵活结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必有促进作用。

2.巧用范文

在训练学生进行英语写作时,范文可以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使用好范文,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前,教师可提供各种文体的范文,分析各种文体的要求,给学生树立一个样板,让学生从中明白正确的写作格式。每次习作后,教师及时向学生提供一两篇可供参考的文章,可使学生在紧张的思考和写作之后比较自己的习作与范文在格式、内容要点、语法修辞和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距,衡量自己答题的准确度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英语文章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平时应多鼓励和指导学生多收集好文章,多读多练,坚持不懈,熟能生巧,以至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3.重视批改与讲评

抓好习作的批改与讲评,及时处理学生反馈的信息,是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批改习作可采取三种方式进行:(1)教师面批,即抽查部分学生的作文评阅,采用当面批改的形式。(2)学生分组讨论自评或互评。教师在批阅学生习作时,对其中的错误不作详细的批改纠正,而是打上符号表示该错误的类

别,如“W”(Word)指用词不当,“G”(Grammar)指语法错误,“T”(Tense)指时态不对,“V”(Voice)指语态不当,“L”(Logic)指句子结构错误,“――”表示大小写和标点符号错误,“∧”指漏字等。学生分四人一组,互相讨论自己与组员的作文中存在的错误及其改正方法,若有疑问的,可以当场请教教师。这样既可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教师收齐学生的习作进行批改。这种方式虽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可以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改善。三种批改习作的方式可以交替使用,灵活结合,以达到互相补充和相得益彰的效果。此外,在批阅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记录习作中存在的带普遍性和典型性错误的情况,在讲评课上向学生指出来,及时进行讲评和解答学生的问题,而且还要把学生中写得较好的习作张贴出来,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励学生比优

赶优。

4.限时训练,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综合提高

快速高效是当今社会的大势,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必须要跟得上社会的发展,因此对学生进行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作文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训练时当场发题,限时交卷,可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收信息,并加以分析和整理,迅速表达信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和发挥他们的写作潜能。但对学生来说,这是一大难关,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时间。开始训练时,要求学生在25分钟内完成作文,且可向学生提供一些与写作材料有关的拟用词语,这样可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随着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和写作技巧的进步,限定的时间可减少至15分钟。经常性地进行限时训练,不仅可以杜绝学生写作拖拉的坏习惯,还能提高学生临场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鼓励学生敢于成功

学生的词汇量、词法和句法能力是英语写作的基础,有了扎实的基础,学生的习作才能言辞达意。不断积少成多的成功,学生才会对写作更感兴趣。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在词量、文法等方面的进步,引导学生不断突破,感受到写作的乐趣。把写得较好的学生习作编辑成文集,供其他学生学习,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于较优秀的学生作品,鼓励学生投稿,争取更大的荣誉。妙笔生花不是梦,相信通过师生不懈的努力,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一定会得到

提高。

参考文献:

[1]谢云锦,王萱。中学英语典型课示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赵谊,梁晋元。中国中学生英语优秀作文选。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05.

提高基层干部的办事能力之我见 篇5

所谓能力,辞典上解释说: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主观条件应当包括:智慧、学识、技术、谋略、方法、办法、策略、手段、事业心、责任感等等。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时刻都在体现着一种能力。人之初,即人从哇哇坠地的那一刻起,就要体现一种生存能力。长大以后,进入社会,就处处体现一个人的能力,如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办事能力等。一个身为基层干部的人,尤其要体现上述主观上的种种能力,才能胜任他所担当的工作,才能完成本职工作所赋予的任务。

“办事能力”看起来似乎简单,其实它涉及很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我们仅仅把它通俗化了,便于理解和实践。“基层干部”这一定义所限制的范围比较小,但它所涉及的范围却相当的广。只有从客观和微观的结合上探讨这个问题,才能使我们对这一命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提高基层干部办事能力的意义所在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新要求,也是对各级领导班子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提出了新课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主题就是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

《决定》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即提高5个方面的能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决定》强调,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一定能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如何提高基层干部的办事能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以上所说,都是党中央站在全党全国大局的高度来论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这是从宏观上讲的。对于我们处在基层岗位的干部来说,无疑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并坚决贯彻执行。但具体到我们面临的任务和职责,归根结底要提高办事能力。

二、提高基层干部的办事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提高办事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现在处在21世纪。21世纪是电子时代、信息时代、数字化时代。飞速发展的现代化,需要越来越多的人为它服务。提到服务,就有个层次高低的问题,是应付服务、被动服务,还是主动服务、优质服务,都体现到能力问题。所以提高办事能力是时代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迫切需要。

2、提高办事能力是完成我们所担当的任务的需要。

我们所担当的任务,从大目标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具体目标讲,就是我们建设人的职责,即城乡建设,再具体一点,就是县城建设、小城镇建设、建筑市场管理、房地产管理等。在完成这一系列任务中,没有出色的办事能力是不能担当此任的。在同一件事情的处理上,也能看出办事能力的差异所产生的不同的结果。所以,提出办事能力是圆满完成我们建设人崇高职责的需要。

3、提高办事能力是提高干部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

现如今,素质一词叫得很响。一个人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以至心理素质等,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而办事能力就直接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我们平常好说:那个人的素质不错。那么素质究竟体现了什么,其中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看一个人的办事能力。办事能力强的人,无论办事的方法、速度,还是效果,都会令人满意叫好。反之,办事能力差,速度和效果都不会好,或者重新再办,或者另换别人去办,这无疑影响了速度和效果。毫无疑问,提高办事能力是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需要。

4、提高办事能力也是纠正干部队伍存在不良倾向的需要。

在具体的工作中,体现干部的办事能力不仅有种种差异,而且还有一些不好的倾向。具体表现在:

⑴、缺乏主观意识。每逢遇事或者遇到较为重大的事、较为困难的事就一筹莫展,不知所措。这是缺乏主观意识的一种表现。

⑵、相互推诿扯皮。遇到某一件事,不是主动承担,积极去办,而且推三阻四,推诿扯皮。这既有责任心的问题,也是缺乏办事能力的表现。

⑶、办事效率低下。办事效率的高低,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办事能力,是雷厉风行,说干就干,还是松松夸夸,优柔寡断,产生的办事效率是截然不同的。日常工作中,办事效率低下的事例并不少见,甚至还有把事情办砸了的。

⑷、怕惹人怕风险。遇到难办的事,有时难免要惹人,有的事情要办好还要冒点

风险。为了不惹人,不担风险,就干脆不去办事,能推则推,能躲则躲,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就已经是陷入自由主义的范畴了。

⑸、不办事、乱办事、瞎办事,这种倾向在工作中也不是没有,虽属个别,但危害极大,必须戒之。

以上所列的5种表现,仅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一些不好的倾向,还可以再举出许多。这里指的是具有普遍性、广泛性问题,并非哪一个单位所独有。但也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三、提高基层干部办事能力要在“五个必须”上下功夫

1、提高办事能力,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提高办事能力就必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责任感从大处讲,是为党和人民负责,从小处讲,为单位和自己负责。具有责任感的人,必定能够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深知自己肩头的责任,知道怎么办事,该如何办事,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领导和上司。

2、提高办事能力,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是干不好事的。具有强烈事业心的人,办任何事情都有明确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无论前进的道路有多么艰难曲折,有事业心的人总是坚忍不拔,毫不动摇。这样的人也一定是办事能力很强的人。

3、提高办事能力,必须具有敢于负责的精神。在办事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甚至会带来麻烦和不良后果。要想把事情办好,办彻底,就必须敢于负责,敢于为事后承担责任,而且还要始终与领导保持一致,而不能擅作主张,推诿责任。敢于负责还表现在不怕冒风险。疾风知劲草,危难识英雄。白色恐怖的日子,面对血惺屠刀;你死我活的战场,面对枪林弹雨;天灾人祸降临,面对生死决择,都是危难关头,关键时刻,也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办事能力。正一个如故事所讲:“一只老虎带领的一群羊能够打败一只羊带领的一群老虎”。此中的道理非常深刻。

4、提高办事能力,必须具有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得罪人的“三不怕”精神。办任何事情都会有牵涉个人利益的时候,难免要吃苦,甚至要吃亏,同时还有得罪人的时候。办事能力强的人,总是能够运筹巧妙,方法得当,想方设法把事情办好。倘若承担情况复杂、矛盾尖锐、利益冲突严重的事情,也要发扬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得罪人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办事能力。

5、提高办事能力,必须勤奋学习,增长才干,提高办事本领,讲究办事技巧。

体现一个人的办事能力,除了责任感、事业心、敢于负责、敢担风险、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得罪人以外,还要看会不会讲究策略,有没有办事技巧。策略和技巧在办事过程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俗话说:那个人很会办事。“很会”就讲的是策略和技巧。要提高办事的本领、策略和技巧,唯一的途径就是勤奋学习,增长知识,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同时要在实践当中边学边干,提高办事能力。

除了以上五个方面外,提高办事能力总的来说要靠过硬的综合素质。办事当中看干部,怎么看?看什么?现在我再讲“四看”——

一看政治意识强不强。我们常说,要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危难时刻,在日常工作中,就要听党的指挥,全力以赴,扎实工作,党指哪里就奔向哪里。这是衡量

干部政治意识的重要标准。

二看群众观念牢不牢。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办事过程中,能不能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实实在在为民办事,为民解难,这是对干部有没有群众观念的最好考验。

三看应对水平高不高。我们在工作中,也常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突发问题。每个干部需要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但很重要的是应对突发事件和驾驶复杂局面的能力。在复杂情况下,能不能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处理好各种复杂关系和矛盾,这是对干部办事能力的考验。

四看自身作风正不正。办任何一件事情,是雷厉风行,果断决策,还是左顾右盼,迟疑不决;是精诚团结,密切合作,还是各自为政,推诿扯皮;是谦虚谨慎,淡 泊名利,还是拿功推过,追名逐利,这些都是检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

培养学生记忆能力之我见 篇6

培养学生记忆能力之我见

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思想政治课在要求学生记忆的问题上,有三种模糊认识必须克服;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 者:王世改 WANG Shi-gai 作者单位:扬中市新坝中学,江苏,扬中,212212刊 名:镇江高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JIANG COLLEGE年,卷(期):15(1)分类号:B842.3关键词:中学生 记忆能力 重要性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之我见 篇7

一、通过加强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常言说得好:“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你有再好的拳脚功夫, 如果不经常练习也就生疏了, 真正施展时也会出差错;你的歌曲唱得再优美, 如果不经常开口唱, 真正上台演出时, 也会出现纰漏。同样的道理,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多读、多练, 不断培养语感。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 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 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 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对阅读的材料多读、多感受, 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阅读的时候要讲究方法, 一是要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口与耳朵等感觉器官, 对文章进行反复诵读。诵读时必须要全神贯注, 一边诵读, 一边体会, 由慢逐渐快地读若干遍, 直到自然上口, 能品尝其中韵味为止。从理解角度讲, 除了理解文字意义外, 还要把作者的思路和语言表达得条理, 尤其是文章前后内容的衔接, 大体上要明白、清楚。例如, 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 教师教学时可以先不急于对教材进行分析, 而是应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地对课文反复诵读几遍, 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和体会散文诗中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敢于搏击暴风雨的勇敢形象。这样使学生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反复感受激发起内在的主观感受。通过对课文的反复阅读, 学生很容易赏析出文章那种气势磅礴的美感。这样, 让学生在在对文章反复吟咏诵读中会不断体会海燕那种无畏强暴、勇于抗击的精神和形象, 并在诵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的优美, 领略文章的独特韵味, 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 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教师要注重对那些文辞优美、感情真挚、情感动人的文章的指导, 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 感悟文章, 来触发学生的语感;二是通过教师充满感情的示范诵读来指导学生诵读。教师通过课堂上声情并茂的示范诵读, 让学生体会到诵读过程中与作者思想情感相通,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 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 让学生耳与心谋, 得到深切的了解。例如,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李白的《梦天姥吟留别》等课文, 教学时可以先由教师范读, 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同、心灵感应的境界, 从而理解作者的那种独特情怀;三是通过多层面诵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诵读的方式有很多种, 包括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学生接龙读、戏曲作品表演读、诗歌作品高声朗诵、抒情散文在音乐伴奏下朗读等, 教师要以这样的读法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如高尔基的《海燕》, 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 借助丰富的想象, 学生可以体会到这样一种境界: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 力求冲破黑暗的环境, 以必胜的信念迎接光明。以此为切入点, 学生就会较快体会这是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迅速把握海燕的象征意义。

二、用心体会文章、分析研究文章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之我见 篇8

【关键词】能力 提高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81-02

有这样一个例子:卖蔬菜,别人买了3千克每千克3.5元,你可能计算能力不好要用计算器去按,而别人计算能力好的口算就能很快算出来是10.5元,当你算出来的时候可能别人都又卖了两次蔬菜了。说明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 ,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所以必须把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提高。

新课改以来,在计算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课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40分钟的课堂教学经常都是你说我说,而减少了很多必要的练习,但在进行了一个阶段时间之后,大家发现学生们的思维虽然活跃起来了,但是学生讨论交流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练习,有不少学生对算理并不理解,结果计算错误率偏高了,不少学生的计算速度也大大降低,这显然不是新课程改革的本意。那么,计算教学应该如何做才能扎实而不失灵活,我们一线教师又应该如何做才能克服计算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呢?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

一、计算能力的提高需要加强算理的学习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要明白计算的顺序和运算定律的意义,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 两个错例如427-(27+75)=475,89×2÷89×2=1,都说明了学生对于计算法则和运算定律的错误认识。

二、牢牢掌握基础知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学生面对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决定了是否具有计算能力。例如,学生要具有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必须先要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理解并且掌握如通分、约分、带分数与假分数之间的互化等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相对于低年级来说,高年级的基础知识更为丰富,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迁移,不断深入。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首先让学生回答加法的意义,学生就会知道是把两个数(或多个数)合半成一个数的运算,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发现异分母分数、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知识,“化异为同”,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掌握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了。

三、计算能力的提高需要过硬的口算能力

口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而且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养。如何进行口算能力训练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课堂上注重口算训练。教师在授课之前,结合本节内容进行必要的口算训练,是提高学生口算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学生相互出题,对答式的口算练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而且还有助于融洽学生间的关系。

(三)家、校结合的教育才真正是走向了成功教育。家长要想使自己的子女有较快的反应能力,在饭前、饭后闲谈的时间中,抽出几分种的时间,与孩子对答式的口算练习,再配合适当的奖励,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鼓励孩子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譬如,让孩子跟父母外出购物时,帮助家长口算用的钱数,也是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反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并能激发、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强化性的口算练习,也是提高口算能力的重要方法。间隔一段时间,出示部分口算题,让学生进行口算比赛,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这对提高口算能力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但要注意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六)多种形式变换练。 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教学实践告诫我们,学生的口算能力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做题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以下几点。

(一)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点: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二)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三)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四)查:就是认真演算。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五)要善于打草稿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不喜爱打草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布置了作业,有的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有的干脆观望,等待别人的结果,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意识,更能让学生掌握知识,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应该贯彻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针对性的训练。让我们共同努力,认真钻研,在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认真挖掘计算题中的能力因素,使学生喜欢上计算课,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培养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之我见 篇9

逯家寨学校武海凤

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应时代的发展,用口语交际取代了传统的听说,即“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表述的变化“这不仅是提法的改变,首先是认识的变化”。但是认识的进步与教学实践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初中生口语交际的现状不容乐观:说的能力差,或口齿不清、不能说明白;或表达无条理,不能准确、简明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或说话无礼貌,举止不符场合等等。如何拉近实践与理论的差距是所有一线语文教师迫在眉睫亟待解决问题,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就如何培养中学生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能力提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期能切实实现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

一、提高教师素养,引航口语交际

要想培养出有较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学生,语文教师不仅要改变一些陈旧观念,而且要具备相关方面的知识修养与能力素养。

(一)树立新观念

就观念调整来说,中学语文教师要从应试的语文教学的窠臼中走出来,树立语文综合素养观念,不仅重读写,也要重口语交际,让语文教学体现时代需要。中学语文教师不仅必须认识到需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须努力将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实践与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口语活动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个心中有新观念的语文教师,才会开展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语文教学活动。

(二)拥有广博知识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学生语文水平有密切联系。口语交际教学要求语文老师要了解与口语交际教学相关的知识。如:了解听与说的科学,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这是正确指导口语交际的基础;社会交际学知识,包括社会学、演讲学、辩论学等,这是由口语交际的特点——互动性决定的;另外,语文教师最好还懂一点艺术表演学、美学、表演学、配音学等等。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他的知识越丰富越专业,越能把口语教学推向最优化。

(三)提高口语表达等能力

在能力素养上,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普通话要标准、语言表达要得体。有文化内涵。吕叔湘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其次语文教师不仅在语言运用上要“率先垂范”成为学生口语交际模仿的“范本”,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够使语言示范与教学引导结合起来,即时挖掘口语交际课堂中生成的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第三,语文教师要具备优良的课堂组织能力。能够设计口语交际活动、创造民主氛围、充分引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让学生在说说论论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听、说、交际的能力。

二、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如何营造现实性强、趣味性高的口语交际环境是影响学生面对口语交际任务兴趣高低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口语交际活动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一)情境愉悦化

民主、愉悦、宽松的课堂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合力,共享口语交际的“高峰体验”。比如,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协助他们分析口语表达的任务等等。如当有学生对情节生动的课文尤为感兴趣时,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充当不同角色的人物,置身其中演一演,学生会感觉其乐无穷。当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后,可以把分角色朗读

和表演的权利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为主持人和策划者,带领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商量故事中的每个角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共同讨论用什么样的动作和表情表演最合适,最后小组每人担任角色一次,进行表演,互相评议、取长补短。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所感所想后,就会体验到说话的成功和喜悦,从而提高口语交际的欲望与兴趣。

(二)情境生活化

口语交际的开设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情绪也会随着高涨。另外,学生在类似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宛如置身于生活当中,易自然而然地进行交际,从而不知不觉地习得与人交际的方法。

如进行“我爱母亲”这个口语交际话题时,有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交际情境:教师用与学生生活最贴近的“母亲”为题,用充满深情的语言娓娓道来:同学们,每个人都深爱自己的母亲。无数的诗人、作家都写诗、著文赞美过自己的母亲,你爱自己的母亲吗?母亲为什么平凡而又伟大呢?请同学们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认真观察自己母亲一天的生活和工作,然后在口语交际课上各自赞美自己的母亲,说说母亲在一天里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是怎样挚爱着她的亲人的。交际课上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发言。有的说:“我以前以为妈妈没什么事,一天到晚地唠叨,真烦人。可这次通过细致观察,我发现妈妈实在是太辛苦了!”还有的说:“我原以为妈妈爱我是应该的,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妈妈为我们一家人付出的巨大代价,她太伟大了!我爱我的妈妈!我长大了一定要以真情回报妈妈对我的爱。”学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情境。

教师只要处处留意生活,就能在生活中发现可用于口语交际活动的好素材,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广辟课内外渠道,提供多方实践

(一)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口语交际训练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语言鉴别能力和语言的感受能力。如鲁迅、冰心等文学大师的文章,语言的运用都非常的考究。学生通过读可以学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把话说得准确、得体,更富有表现力。

(二)在写作教学中开展口语交际训练

写与说同属语言的“输出”系统,语文教学素有说写结合的传统,先说后写不但有助于理清思绪,明确中心,还有利于教师指点,启发同学。现行的沪教版教材,编者把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编排在一起就是着眼于此。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在写作教学中融合口语交际训练。通过口语指导,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比如笔者在一节“说鲁迅”的写作课上,先让学生畅所欲言、七嘴八舌而又要求措辞准确地选择鲁迅的各个方面展开口头“写作”,这样既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写作打下材料的基础,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炼字造句的能力,可谓一石三鸟。

(三)开展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

人文精神浓郁的语文学科要陶冶学生关照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怀,为了这种熏陶,语文教师应带领或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深处,通过多方面的协调能力的发挥,让学生的交际、交流能力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也能使学生增长见识、受到文化、审美多方面的启迪。在上海有一个叫黄玉峰的特级教师,他就经常带学生走出教室,在城市乡村的古壁旧城间进行实践活动,长期如此,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外界之间的“原生态”的交际增多了。可以说,真正回归生活本然的口语交际活动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高效途径。当然,语文教师在选择实践活动的内容时要根据学校及学生客观情

况酌情考虑。

(四)口语交际课

要让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必须安排一定数量课时的口语交际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从倾听到表达、从口头语言到体态语言,按部就班,逐步推进。这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里涉及到教材对口语交际内容的编排,现行的沪教版教材编者在口语交际内容的难易程度上考虑较少。所以教师要在交际课上按部就班地进行训练,就需要有选择的,甚至是自主设计交际方案,重新按照从倾听到表达、从口头语言到体态语言的顺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安排口语交际课的话题。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之我见 篇10

司中立

(河南省平頂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 河南平頂山 467001)

摘要:當前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現代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關鍵所在。本文就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提出幾點看法。

關鍵字:物理教學 培養 創新能力 創新思維

創新能力是運用一切已知資訊,產生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美國心理學家馬婁斯認為:創新能力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特殊才能的創造力;另一種是自我實現的創造力。前者是特殊才能的創造發明,對整個社會來說是新穎的、獨特的、前所未有的;後者主要是對個人來說,是新穎的。隨著資訊化社會的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變得尤為重要。在物理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探究能力、創造能力,是落實素質教育的核心。但就目前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仍十分注重系統知識的傳授,對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和研究的還很不夠。教師在教學中也較少考慮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應該結合創新教育的精神,在物理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思維的主體性,改革實驗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發揮主體作用,培養創新思維

1、注重物理學史教育,激發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指一種願意發現問題、積極去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創新的動力源泉。

我們可以在教學中適時滲透物理史的教學,結合教材的有關內容,適當向學生作以介紹,如:瓦特由水沸騰對水壺蓋的振動現象受到啟發發明了蒸汽機;牛頓由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伽利略看到教堂天花板上掛燈的擺動提出了“擺的等時性”等,通過這樣教育,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無處不有,創造就在身邊,物理這門科學的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創新,科學發現過程就是創新過程,這些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同時也要重視課堂教學內容的時代性,適時引入與物理教學內容有關的最新物理成就,介紹學科新動向。讓學生接受更多的科學技術資訊,增加有關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資訊,增強學生創新的使命感,也有利於學生建立一個發展變化的而不是孤立的客觀物質世界的基本觀點,引導他們去探索更新的知識、培養創新意識,使他們意識到創新永無止境。

2、注重啟發,調動創新思維

思維是大腦對客觀事物間接概括的反映,創新思維不僅能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繫,而更重要的是能產生出新穎的、前所未有的成果。

啟發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比如運用直觀啟發方法,加強“示範”效應,引入學生“搶答”,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運用設疑啟發方法,將設計的疑難問題發掘深化,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運用比較啟發方法,抓住可比知識,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運用情景啟發方法,抓住關鍵環節,不斷轉變問題的情景,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運用類推啟發方法,借助於已知的熟悉物件達到對未知生疏物件的某種理解和聯想,訓練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通過上述種種靈活多樣的啟發方法,強化訓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

創新人格主要表現為:良好的思維品質,獨立的個性特徵,如懷疑精神、創新意識、不迷信權威;優良的意志品質,強烈的求知欲:不竭的進取精神。

在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創新人格的培養。例如在物理教學中穿插介紹伽利略敢於懷疑、不盲從權威的思想;介紹布魯諾為堅持真理而獻身的精神;學習牛頓的勤於思考、善於總結;學習居里夫人的刻苦鑽研、勇於實踐;結合我國當代的物理學家為祖國的強大而奮發拼搏的生動事蹟,激發學生勇於探索、積極進取的科學熱情,這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實驗教學,培養創新能力

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基礎和手段,實驗不僅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實踐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為學生創設創新氛圍,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提高科學素質的有效途徑。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實驗的具體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實驗技能,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物理問題的實驗方法,為培養他們的物理創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如常用的間接測量的實驗方法、“控制條件”的實驗方法、“以大量小的實驗方法、測量微小量的”疊加法“、”替代法“和”比較法等。教師通過選擇典型的實驗(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實驗、學生實驗等內容),通過多種實驗方案的設計、討論和辨析來培養學生的物理創新能力。

1、吃透原理,創新實驗方法

實驗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一種實踐過程,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往往埋頭於實驗操作而忽視了原理對實驗的指導作用,或對實驗原理不甚瞭解。例如在驗證平行四邊形法則的“互成角度的兩個共點力的合成”的實驗中,有的學生對原理並不清楚,在這樣的情況下做實驗,勢必使實驗成為“按方配藥”式的機械性操作,這只能提高學生對實驗操作的熟練程度,但不能培養和鍛煉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只有吃透實驗原理,才能在原理和方法上有所創新,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了同一個實驗目的,可以選擇不同的實驗原理,從而創造出不同的實驗情景和操作方法。這是學生實驗教學中一種可供挖掘的創新因素,也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和實驗創新能力的一個極好素材。

例如,在“用電流錶和電壓表測定電池的電動勢和內阻”的實驗教學結束後,可向學生提出:本實驗運用了 的公式通過測電流和電壓的方法測電池電動勢ε和內阻r的值,那麼能否運用我們學過的其他知識來測定ε、r的值呢?事實上,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利用電流錶和電阻箱可以測定ε、r的值,或利用電壓表和電阻箱也可以測定ε、r的值。

2、想方設法,創新演示實驗

在演示實驗中,教師可以不拘泥於教材或教參的安排,進行一些創新設計,如可以將一些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性實驗。讓學生選擇器材、設計實驗方法,在實驗中發現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等等。通過創設條件,讓學生充分地動腦、動手、動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實驗教學中,教師不失時機地對學生中的標新立異的方法給予肯定、支持和幫助,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和獨立地思考,並通過實驗否定錯誤的假設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從而使學生解決問題的勇氣、信心、毅力、科學的批判精神和創造力得到有效的培養。

教材中有些演示實驗,照搬教材效果並不好,如對它作點簡單的改進,其效果就大不一樣,如做受迫振動演示時,可先照教材做一遍,發現振子難以達到穩定振動狀態,再叫一位元學生上來操作,情況也是如此。然後教師提問學生:做好這個實驗的關鍵在哪里,有什麼辦法改進嗎?讓學生進行探討後,教師再從器材籃內取出一隻裝有水的燒杯,將振子浸沒在水中以增加阻尼,這時搖動手柄,振子就會較快地進入穩定振動狀態,且在水中看起來還有放大的效果。對比前後兩次實驗,學生會發現有時改進實驗裝置並不困難,只要把以前學的知識和技能靈活地應用上,就會獲得較好的實驗效果。

3、結合教材,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能力

現行教材中的學生實驗大多數都屬於訓練類、測量類和驗證類,它對於訓練學生掌握基本儀器的操作,學會對物質的某些特性和某些物理量的測定方法,以及驗證所學物理規律的正確性起著很好的作用,但有關探索性、設計性方面則涉及太少,這又不利於學生通過實驗觀測來模仿前輩科學家的發現過程,也不利於培養學生獨立設計實驗的能力,因此很需要加強實驗設計訓練,使學生從照著教材做實驗逐步過渡到能作部分實驗設計,學會自行選用儀器,確定實驗步驟或設計簡單的裝置、電路等。

例如,在驗證機械能守恆的實驗中,可以啟發學生思考,你能否利用現有裝置測定當地的重力加速度?你還能設計幾種測定當地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在學生電學分組實驗中,在掌握實驗原理的基礎上,允許學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實驗步驟進行操作實驗,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個性,活躍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實驗中學生需要在各種因素中取捨,對所得的資訊進行篩選,這就要求學生在追求既定目標的過程中應變、思考和探索,使學生的分析、抽象、綜合、表達的能力都得到訓練和發揮。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發展創新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周圍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以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通常有:查閱資料、實驗操作、社會調查、問題討論、現場觀察等。

結合物理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接觸到大量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大膽實踐,多讓學生取得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經驗,提高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幾乎所有的課題研究,首要的一步是收集資訊資料。有的從圖書館獲取資料,有的從網上獲取資訊,有的編寫問卷調查表,有的通過實驗獲取資料。第二步是處理資訊資料。或作出統計,或製成圖表。第三步就是加工資訊資料。因此研究性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和加工資訊資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促進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展。

上一篇:请再给我一个机会作文下一篇:诗韵常用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