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2024-09-15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共12篇)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1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摘 要]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计算速度两方面的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大部分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引入推导;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从低年级的学生入手,认真、严格的训练,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

[关键词]兴趣;计算 ; 能力;培养

计算能力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指的是兴趣。可见,兴趣对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呢?

1、在游戏中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最有效。例如: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碰球”,既能进行口算练习,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计算的兴趣。

2、用故事激发兴趣。如: 在教学简便运算前,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娓娓道来,既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二、反复强化训练,提高学生计算技能

小?W生计算的基本技能是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而逐步形成的。教学中应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只有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让计算这座大厦稳如泰山。数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计算技能的训练不是机械的重复劳动。算法是解决问题时求结果的实际操作程序,而算理则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只有熟练掌握算理才能灵活驾驭算法,也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直观操作、知识迁移等方法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例如,教学“

7、8加几”时,可以引导学生摆小棒,通过摆一摆、移一移、合一合等直观形象的操作,使学生自然、高效地理解满十进位的含义,同时提高了计算的正确性。

三、在教学中,要注意估算能力的培养

加强估算,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在计算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教学中应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此外,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则能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

四、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教师要教育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对计算的结果自觉检查。必须注意,课堂计算时,教师绝对不要提“看谁算得快”的要求,否则,学生往往是只图快、不求对,久而久之,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然后、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平时板书、批改作业时,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解题时,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发动家长做好配合。如在家庭作业中,发现孩子有错题,可让家长帮助孩子找到错误的原因,再订正到纠错本上。最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只要我们善于做计算教学的有心人,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

总之,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漫长,麻烦,细致,长期的过程,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2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 让学生有兴趣学习, 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基本计算能力,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兴趣就是动力, 它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 能变无效为有效, 化低效为高效。为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寓教于乐, 训练时形式要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PPT视算, 听算;限时口算等;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要多种多样, 要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去刺激学生;在教学中还可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二、让学生在理解算理和法则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立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 学生的头脑中要有清楚的算理, 准确的计算法则, 那么学生在做四则计算题的时候, 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而且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都将会得到保障。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 凑十法 (例如:9+7, 就可以把7分成1和6, 把分出的1和9相加得10, 再加上6就得16) 和破十法 (例如:12-9, 就可以把12破成为9和3, 用这里的9去减9得0, 再加原先分得的3, 所以12-9=3) , 相同数连加的概念 (例如:7+7+7+7+7=?它是5个7连加, 可以用乘法7×5来计算) , 十进制计数法, 有关数位的概念,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积、商的变化规律, 分数的意义与性质, 分数单位的概念,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约分与通分等概念。以上这些基础知识, 都应讲解得很清楚, 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帮助学生把这些知识牢牢的记住, 以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 能够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三、让学生在弄清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 如果有加、减, 也有乘、除, 要先算乘除, 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一道题, 如果运算顺序发生了变化, 计算题的意思就发生了变化, 随之计算结果也可能发生变化 (例如:378-78×5和 (378-78) ×5如果不看清楚的话, 就可能发生错误) , 因此, 讲清这个运算顺序是很重要的。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都是让学生先审题, 弄清楚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后才能开始计算的。

四、让学生在弄清运算定律的意义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的和例如:237- (37+152) 。”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 用途是很广泛的。讲解时, 首先要使学生从这些运算定律的内在含义去理解, 去剖析每一个运算定律形式、特点, 灵活运用这些运算定律。鉴于学生比较难掌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 教学时, 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例如:王老师带了200元钱去买学习用品, 买了78元的钢笔, 然后又买了42元的笔记本, 还剩多少钱?方法一:200-78-42=80;方法二:200- (78+42) ], 很多低年级的计算题还配合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在学生理解运算定律的基础上, 他们记熟定律的意义并在作业中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不断优化学生计算题的方法, 更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到四、五年级时应要求他们会用字母表示定律。

五、让学生在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强化训练的过程中去提高计算能力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 加强基本训练是一个非常重要环节, 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计算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 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如879×436一题, 就要进行9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 由此可以看出, 如果口算出错误, 笔算就必然会出错误。因此, 不仅低中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 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 在高年级也应同样重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概念、法则, 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 提高计算能力, 而且可以在口算训练中,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灵活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和记忆力。我在从教二十来年的数学教学中, 一直以来都坚持课前3~5分钟的口算练习, 我所教的学生也在小学的六年学习中养成了经常做口算的习惯。

六、让学生在有计划地组织练习过程中提高计算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除了要重视算理和法则的教学,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 运算定律的教学, 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也是很重要的。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92-01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很重要,贯穿于小学各个阶段,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个极其普通的课题,但意义重大。在尽量缩小城市与农村教育差距的当今,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农村学生学前教育得不到普及,家庭教育跟不上城市,缺乏同学之间的交流能力,数学活动机会少,社交能力差,个人能力特长得不到体现,相当部分班级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运算能力得不到整体提高。本人从事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对此深有感触,浅谈个人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策略。

一、 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单调乏味的计算练习很容易使学生觉得厌倦心烦,为了使学生能够精神饱满的投入练习,老师可以在设计计算练习时多变换花样。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小组开火车,同桌竞赛;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另外,还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注重笔算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笔算是计算的关键,小学阶段大部分数学题都要求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法进行笔算,因此,这一内容是学生们特别容易出错的,在计算时也特别粗心,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班里开展利用每周一次的时间训练学生的笔算能力。这样的训练方式备受学生们喜欢,也非常期待这样的笔算训练,几次的训练结果让我很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们的笔算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正确率也提高了很多,由此证明,学生们的这种笔算训练是非常有效,也是切实可行的。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俗话说,好的习惯受益终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习惯使计算题错误占大多数。有的学生是因为计算时粗心大意,把数字写错了;有的学生把运算符号写错了,书写也不规范;还有的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了事。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狠抓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

1、指导学生“看”。指导学生做每一道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中的每一个“运算符号”;其次要看清楚题中的每一个“数字”。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看清楚每一个“运算符号”和每一个“数字”是提高做题正确率的首要前提。

2、指导学生“算”。“算”是动手操作,是一步一步地计算出最终结果的过程。计算时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格式符合规定、边算边想、边算边查等学习习惯的养成。当然,在计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心算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估算不像笔算那样精确,但能够得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估算可以减少计算中的低级错误,培养良好的检查习惯。另外,还要让学生注意辨清一些容易混淆的心算题。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从而提高心算速度,而且还会促进解题的灵活性。

3、指导学生“检”。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手段。小学生由于意志力弱,注意力易分散,不能自觉坚持检查,常敷衍了事大概看看;或验算时,直接照抄前面算式中的数,往往不能达到检验的目的;或者说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检查和验算。因此,在教学中多教给学生一些验算的方法,

四、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

总的来说,学生做错的题目具有共同性,且还存在着普遍性。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要有意识地纠正学生的这些错误,对于一些已经扎根于他们脑海的错题,教师应该要善于发现其中的规律,及时收集学生的错题,有针对性和预见性地进行错题训练。同时,教师还可以专门用一节课来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集体式的诊断,让学生加深印象,从而达到不仅治标而且还治本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努力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进行题型类似且易错的试题对比练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比较分析、鉴别能力。

对于学生纠错题型的练习,教师可以如此设计步骤和设置相应的要求:首先让学生判断对错,然后找出题目中的错别处,再分析题目错误的原因,接着独立自主地根据教师教导的方法进行改正,最后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总结,以备下次出现相同类型的题目。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作业中错误率最高的题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评价和改正,再结合自己的错题进行总结。

总之,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兴趣,加强口算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才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云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 .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4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同样,要想数学学科能学得优秀,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生的数学计算中,算错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难度的增加,计算的错误仍然随处可见。在小学阶段学好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受益的。

小学阶段:笔算加减以三、四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五位数;笔算乘除以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位数乘三位数和相应的除法;四则混合运算以二、三步的为主,最多不超过四步;分数四则以分子、分母比较简单的和大部分可以口算的为主。根据需要,把“教学要求”也作了调整,分为会、比较熟练、熟练这三个层次。20以内加减法及表内乘除要求熟练掌握,100以内、万以内的加减法;乘数,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乘除法;小数四则笔算和简单的口算、分数四则笔算要求比较熟练,乘数、除数是三位的乘除法,以及有关的四则混合运算,简单的分数四则口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只要求会计算。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解题思路是正确的,可惜计算却错了。分析学生计算错题的原因发现根底却是低年级教学应该扎实掌握的两位数或三位数加减乘除法的错误。因此最基础的还是从口算入手。

一、从口算入手提高计算速度。

教学情况表明,一个学生的计算速度的高低,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是成正比例的。因此,如何提高口算能力,是值得探索研究的。我们几年的教学中,实行分类指导,加强训练,循序渐进,从提高口算能力来达到提高计算的效率,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从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上看,口算的基础要求不同。低年级主要在20以内、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其中整数运算,练好基本功为重点,其次加强乘加、乘减、连乘、连除的口算练习。中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对于中年级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具体要求是,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的三位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迅速说出结果。这项口算训练,有数的空间概念的练习,也有数位的比较,又有记忆训练,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对于促进思维及智力的发展是很有益的。这项练习可以安排在两段的时间里进行。一是数学自习课,二是在家庭作业的最后安排一组。每组是这样划分的:一位数任选一个,对应两位数中个位或十位都含有某一个数的。每组有10道,让学生先写出算式,口算几遍后再直接写出得数。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一般为2~3个月),其口算的速度、正确率也就大大提高了。高年级加强百以内加减法的练习。

二、重视估算和验算,保证计算准确率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如估计一定空间的人数,一段距离的长度、一个房间的面积、一定款项可购的货物数等等。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复杂的计算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估算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人们在使用工具进行计算中,由于操作上的失误会使计算结果有很大的误差,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是否在正确结果的范围内)进行判断,并对其合理性做出解释。因此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如693扩大8倍大约得多少?993×8应等于7944。要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检查积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判断,993接近1000,用1000×8等于8000,993小于1000,积小于8000是正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在三、四年级的乘法练习中,我们都要求学生先对题目进行估算,然后通过估算的结果来初步检查自己计算的答案。所以学生本学期计算的正确率都有了提高。

在除法中熟练判定商是几位数,熟练掌握试商的方法。

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三、加强笔算练习,千万细心。

1.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熟练掌握四则运算顺序。2.计算加减法,数位要对齐。

3.加法进位别忘记,退位减法要仔细,加“0”减“0”别大意。4.乘法口诀要记清,乘积定位要分明,乘加口算要熟练,乘积相加莫小看并慎重处理乘法中的“0”。

5.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商1“0”占位,余数要比除数小,当心余数别错了,试商、调商有规律,商数是几记清晰,商后乘、减要准确。

6.字迹要清楚,书写要整齐。注意!计算结果要填对

在中、高年级的笔算练习中,通过老师对以上几点的严格要求,学生的进步也是很大的。后进生宋航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在计算这一关上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进步,考试中计算部分的分数基本都能够拿到。

四、进一步加强数的意识培养。

所谓数的意识是指对数的含义和关系有所了解,对数的相对大小有所理解,对数的运算及其产生的效果有直观的认识,对周围事物能够有一个数量上的概念。义务教材在培养学生数的意识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有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例如,如何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能够有一个数量上的概念,加强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可以通过丰富的反映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数概念,使学生认识到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学会有意识地从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五、丰富计算能力的内涵。

计算能力不仅仅指会用笔算、口算等进行计算,以及计算得正确和迅速。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至少它还包含对口算、笔算、珠算、估算等多种计算形式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合的计算形式,它还应包括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简便,等等,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六、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计算水平

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主要指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毅力、性格、习惯、方法等。在计算题中,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主要表现在缺乏浓厚的兴趣、认真的态度、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例如:一些计算题并不是学生不会做,而是由于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看错运算符号、运算粗心草率、不进行演算所造成的。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

2.创设情景,激发计算兴趣。计算题比较枯燥,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童话、游戏、比赛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3.成立数学兴趣小组。成立数学兴趣小组,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互相交流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数学讲座、速算、巧算比赛,从而使学生达到算得准、算得巧的目的,增强计算情趣。

七、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演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5

专题研究开题报告

(2014—2015学 第二学期)中卫九小 三、四年级数学组

课题名称: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课题组成员 负责人:官小华

组 员:马霞 李秀红 白慧云

所在单位:中卫市第九小学(三、四年级数学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根据平时作业以及单元测试和期末测试的质量分析情况看,发现我校学生在计算方面普遍存在速度慢、方法不灵活等因素,从而造成学习质量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数学组的教师通过讨论,决定开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的兴趣,能灵活运用各种运算定律,快速、准确地完成各种有关的计算。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计算能力是指学生数学基本计算中的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在此同时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探寻如何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高算法的多样化,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研究的内容

1、分析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和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

2、课堂上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计算训练方法等策略。

3、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4、加强口算速算和估算教学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材料,掌握理论,研究现象。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2、问卷调查法。通过平时观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计算课堂中态度与思维方面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状况,分析原因,研究策略。

3、前后对比法。研究过程中对实验的学生进行测验,从中发现这个班的计算水平,研究结束时再次对实验学生进行测验,在对比中得出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在数学组推广。

4、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围绕研究课题,结合研究实践,积极进行经验总结,及时将教学实践上升为经验理论,并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经验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课题研究的步骤:

1、申报阶段(2015年3月)

根据本校教育教学情况选题,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15年3月—4月)

加强理论学习,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初步探索,制定实施方案。主要围绕新课程理念和数学计算教学的理论,组织开展学习,丰富实验教师的知识贮备;实验教师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流程。调查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开展研究作好准备。

3、实施阶段(2015年4月—2015年11月)

(1)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并备好每一课。在数学课堂中要扎实地落实好计算的训练。

(2)教师密切观察学生的表现,分层次进行作业布置。既要关注能力相对好的学生更要关心能力相对低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3)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

(4)课题开题,完善方案,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找出解决方案,将方案与全校数学教师交流,寻求验证,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并将较为成熟的方法在全校推广。

4、总结阶段(2015年12月)

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准备验收。分析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结题做准备。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六、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专题研究》开题报告。

2、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专题研究课堂教学设计与相关教学论文。

3、《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专题研究》结题报告。

4、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等形式。

5、整理相关资料。

七、课题组成员的分工

1、官小华:负责撰写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记录研究成果。

2、马 霞:负责照片和调查性资料的收集。

3、李秀红:协助马霞整理过程性资料、整理好研究成果。

4、白慧云:准备上好《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专题研究》的汇报课。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专题研究开题报告

2014—2015学 第二学期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6

验算是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培养的一种习惯。从我县课改年段的质量监控情况看,学生漏做题目,审题不严,不会验算导致的无谓失分很多。为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我要求学生作业完成后要作自我检查,验算。在计算时,要坚持做一步演算一步;计算时反复查;脱式时上下查;计算完毕整体查,反复训练,这样随时验算,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要经过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其过程体现了思维过程的顺与逆,思维水平的高与低。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提倡独立思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他们不仅有原有认知结构作基础,还有自身的思维潜能作基础。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要给学生更多地独立思考的机会。要舍得放手,相信学生,让每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多进行独立思考,尽可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计算遇阻时,再让学生互议互评,老师尽量做问题的共同研究者参与学生的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尝试所得。

2、注重质的提高。目前,计算教学大多注意了量的增加,即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法,但往往忽略了有序思维,从质的方面提高。鼓励算法多样化能让我们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第一,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要认真分析,不能只看形式,而要看实质——数学思想方法怎样,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善于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第二,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几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三、关注练习后反思,在错误中不断提升

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课堂效率。在计算中,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不是抄错数字了,就是背错乘法口诀了,要么是小数点点错了,都是一些极小的错误,但却经常出现,让人忽视不得。也因此,课堂作业我总是坚持进行面批,每每批到错题,我常会多问学生一句:“来,检查一下,你这题哪里错了?”可是,却往往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看不出来,你让我重新算一遍吧!”看来,有些学生还是不善于进行检验。针对这一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加注意对学生进行计算方法和检验方法的指导;碰到错题了,我总是追着问一句:“错在哪里了?”要求学生在原题上找出错误,找不出来,就师生一起找;同时我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错题记录下来,整理成错题集,以提醒自己和警戒自己。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7

一、让学生能够参与提供教学资源

在教学实践中可应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使原本繁杂、无味的数学练习活泼起来。如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导学活动中, 我们可让学生根据主题图, 创设合适的情境, 提出问题, 用学生自编的题目展开教学。这样让学生参与教学资源的提供和组织,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让学生能够参与教育探究过程

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历程时, 更应启发引导他们在自我探究实践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如我在9 加几的教学过程中就给学生留足了独立思考的空间, 同时支持和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哪怕是错误的, 只要体现出他们的独立性就行;之后, 组织他们有序地交流互动, 让他们学会完善自我并明确算理算法, 感知知识的习得过程。

三、倡导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以鼓励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对于小学数学中的部分计算问题解决, 它的方式方法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数学练习或计算的过程中能够进行自我的数学知识构建, 通过自己的亲历和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不同学生所处的生活背景和知识基础不尽相同, 原来接受的教育影响也不一致, 这正是他们之间的“数学差异”, 也就是这个“差异”导致了他们在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时, 显现出的解题策略、思考方式等必然也会不一样。据此, 在有关计算教学时, 我们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 通过有效的方式启引他们利用自己在计算方面已有的知识或者是生活中的经验, 进行科学的、独立的自主探究, 通过集体的智慧优化算法, 以实现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

例如, 我们在教学《 口算45 -30》这一课时中, 就可以创设接近生活原型的具体情境, 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 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愿望。过程可以这样进行:先列出“45 - 30”这一算式;接着可以让学生相互合作讨论得出算法,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算法;然后安排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 让不同的算法都一一呈现。这时就会出现算法的多样化, 一般来讲, 有的学生用数数字的方法, 有的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的方法, 有的学生用计数器拨一拨的方法, 还有的学生依据自己对数的意义理解, 想到用40 - 30=10、10+5=15 的计算方法。虽然交流中的一些算法可能是不正确的, 但通过学生学习成果的交流, 使学生能够从学习中感受到数学学科的神奇, 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 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另外, 在计算教学中, 当学生在进行计算时, 我们应该坚持“合适的, 才是最好”的原则, 允许学生择用适合或他们自我认为可靠的算法, 进行计算的练习。与此同时, 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 关注他们在计算学习中习得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新的发现与创造, 保障他们有序地亲历计算学习活动的过程, 真正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四、 巩固练习应有针对性

在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 及时组织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地说, 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 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和计算练习的实际节奏, 灵活收放教学过程, 便于进行系列的归纳和变换练习, 便于学生在面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时, 能够及时地采取相应的策略。在进行巩固练习时, 应针对学生中大面积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训练。如设计一些类似“青蛙比赛”“我是啄木鸟”这样的题, 图文并茂地让学生在枯燥的练习中激发乐趣、积极参与。练习的设计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困难,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重视和加强学生数学学习的数感

我们要重视并强化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在计算教学中, 第一, 要学生牢固掌握必备的计算基础知识, 如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口诀等。第二, 一些常用的口算规律或运算律, 应让学生自己摸索并能灵活运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关键。另外, 我们还应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数学就是为生活服务的, 许多数学问题往往与现实的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连的, 所以在学生解题时, 我们应有目的地让他们估计问题的结果, 并让他们说出自己估算时的想法, 体验估算的价值, 发展他们的数感。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 篇8

一、学生的计算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习惯不好,粗心大意

(1)题目抄错。如将“÷”看成“+”;“0.93”写成“0.98”;“645”误写成“654”等。

(2)答案抄错。如把验算的结果抄写成计算的结果,或者算对了结果却写错了等。 还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导致数字变形,就把变形了的数字看成其他数字,以致出错。

2.口算不强,基础较弱

如20以内加减口算不熟练,造成在完成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出错较多。有些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能熟练背诵,导致试商出错。

3.算理模糊,张冠李戴

如:857 -298=857-300-2=557-2=555,已经从 857 中多减2了,应该加上2;再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常强调小数点要对齐,但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常常就把末位对齐变成小数点对齐了。

4.态度不端正,求快出错

部分学生由于懒惰,只求完成任务,不仔细审题,从而造成错误,如单位未统一、用错公式或未挖掘题意中的隐含条件等。另有部分学生一味求快,急于求成,导致运算错误。

二、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

1.兴趣引路,提升计算欲望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我以介绍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在计算题的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开展计算比赛活动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同时,改善评价的方法,像分小组竞赛、个人加分、评选计算标兵、计算不出错的免去当天晚上的家庭作业等方法,也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当计算出现错误时,学生会产生自责感;当自己找到错误的原因时,他们会有喜悦感;当计算正确时,他们会产生成功感;当连续几次正确率在100%时,他们会产生自豪感……这些不同的感受都会从他们的言行中表现出来,更加增强了他们正确计算的欲望。

2.训练口算,提高计算能力

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口算的速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我们在练口算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坚持做到“节节有口算,天天练口算”,使学生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我们在每次训练中都有明确的目的、恰当的要求,注重形式的多样性,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练口算的积极性。

3.优化策略,强化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与示范。首先要弄清算理。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而且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其次,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训练时,我让学生看题目,想算法,选择正确科学的计算方法;做完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予及时纠正和补充,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计算方法。同时,我将计算题型进行归类,让学生一天练一个类型,隔天巩固练一题。这样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

4.日常入手,培养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教师要教育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对计算的结果自觉检查。必须注意,课堂计算时,教师绝对不要提“看谁算得快”的要求;否则,学生往往是只图快,不求对,久而久之,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做好表率。平时板书、批改作业时,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发动家长做好配合。如在家庭作业中,发现孩子有错题,可让家长帮助孩子找到错误的原因,再订正到纠错本上。

5.重视对学生计算方面的评价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教师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在做评价中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切希望,改正缺点。这样,一方面不打击学生自信心,另一方面使其纠正了不良倾向,培养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实践证明,在学生的计算作业中增加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要轻易的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在计算的时候要让学生养成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演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一些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9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口算能力。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领会计算方法,掌握口算要领。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口算;能力

小学数学老师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差。在计算中所出现的错误花样百出,有的错误很低级,让老师有些哭笑不得,这样不仅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素养。所以在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特别是口算能力,是教师们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地总结,就怎样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有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领会计算方法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实践,喜欢操作。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概念和计算方法,恰恰不能离开学生的亲手操作,这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指出的“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

从本学期一开始,我特别重视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去获得数概念,领会计算方法。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部分,每认识一个数后,我们都通过图画或实物图片,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亲手操作巩固数的组成和分解,并且注意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作、思维、语言密切结合,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动手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没有急于揭示计算方法,而是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圈十”操作,使学生从操作中领会“凑十法”。这样做,使我班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凑十法”,为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好了基础。

二、应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算理

学生只有理解了算理,才会算的快,算的好。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那就是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例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首先在引入环节设置情境,小兔子要请客,它为好朋友准备了两盒牛奶,第一盒里有9瓶牛奶,第二盒里有8瓶牛奶,小兔子一共准备了几瓶牛奶?小朋友你能帮小兔子算一算吗?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进行引入,学生会感到很有意思,愿意帮助小兔子算一算,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在学生考虑了一会儿后,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有多少瓶牛奶吗?这时学生就会深入思考该怎么办,于是凑十法就自然而然的被学生发现了,既从第二盒中拿出一瓶放在第一瓶中,第一盒凑成十,加上第二盒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或者从第一盒中拿出两瓶放到第二盒中,第二盒凑成十,加上第一瓶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很快并且很直观地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这时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进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而理解算理更有益的地方还在于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能够进行知识间迁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一旦学生在计算中遇到了问题也能根据算理推算出不会算的题目。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算理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三、采用多种练习方法,激发学生练习兴趣

俗话说:“熟能生巧”,学生做的多了,就会形成自己的计算规律。为了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而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我十分注意选择练习形式,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同时又便于教师及时检查。除了采用集体视算、听算之外,还改进了过去教师出几张卡片选几个同学口答的练习形式,要求学生制作1~20的数字卡片,并统一涂色要求。例如,教师出“9~6”的卡片,学生就纷纷举起黄色的“3”卡片作答,学生人人动脑动手,教师从卡片颜色上很容易检查。我们还要求学生根据黑板上出示的一些算式,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然后请找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把数字卡片贴在相应算式上。这种练习形式很受学生欢迎。

四、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帮学生找出计算规律

有的老师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多做题,他们认为做的多,学生的计算能力自然会提高。但一味地注重数量,只会损伤学生计算的兴趣,最后得到的是适得其反的效果。因而练习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那些易错、易混的题目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辨析中真正提高计算能力。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可以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是本班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还可以是一些不同题型的计算题,如直接写出得数;看谁算的有对又快;在圆圈中填上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在方块中填上合适的数……在不同的题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很多计算题都有它的规律可循,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既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提高计算的速度,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推理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些题目:2-2,7-7,9-9,10-10,13-13,4-0,6-0,8-0,0+2,3+0,11+0……先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思考,你能把这些题目分类吗?怎样分?你的理由是什么?在分类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中,学生可以发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必得0,一个数与0相加还得这个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这些规律。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许多的计算错误都是因为粗心大意造成的。这就显得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只有写对写好才是计算正确的前提。其次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也就是要看清题目要求,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去解题,以免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这里还要重视提醒学生做题时要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以免出现因为看错题目而算错的现象。最后要培养学生检查的良好习惯,检查的习惯不能说说而已,要教会学生检查的方法,只有会检查才能去检查。不管是哪种良好的计算习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10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琴江中心小学

姓名:何小英 邮编:342700 邮箱地址: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琴江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可以很好的区分学生是否真的充分理解所学知识,掌握所学技能,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谈了一些独特的见解,细化为学生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提高 应用题 解答 能力

中国小学数学教育,正面临着信息膨胀、沟通方式等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改实验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新教材把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结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渗透现代数学的原始生长点为基本线索,呈现解决问题的内容,这样的编排使得整体编排体系相对比较松散,从例题到习题跳跃性较大,配套练习中较多出现例题未出现的题型,给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带来一定的困难。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读问题

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材料,内容相对简单很多,是说明性质的文字表现,它更倾向把问题情景用最简洁的文字展现给读者,让读者在简短的文字中体会一系列的数量关系或等量关系。正是因为数学习题用最简洁的文字描述了一系列复杂的关系,所以我认为,在进行数学题目的阅读时,需要更细致地揣摩文字的含义和文字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解数学题时,如果不能通过读题很准确地领会题目的意思,即便一道题花上一天甚至几天的功夫,也做不出正确答案来!由此看来,“阅读法”在数学教学中是一块巨大的奠基石,它是所有数学方法能得以正确运用的基础!数学教学中“阅读法”的内涵实际就是如何引导通过一阶段的阅读即读题、领会题意达到独立掌握解决各类实际应用题的目的。内涵中强调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在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老师的引导就越显重要。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在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锐度相应较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量较少。教学实践也表明,这样的学生理解能力也差,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这就制约着数学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只有通过阅读,才能突破数学语言世界里的神秘色彩。阅读成了数学教学中一个极好的突破口,是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教学的核心分,因此,教师要留给时间让学生阅读,寻找时机让学生阅读,创造机会让学生阅读,发挥教材的阅读价值,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

二、审问题

由于应用题叙述的生活化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差别,加上冗长、抽象的特点,学生对理解题意往往产生困难。对此,可采用“缩写”、“改写” “用铅笔画写”的方法帮助理解。“缩写”即是把与解题有关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从题中分化出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重新构建,使句式简单,数量关系趋于明朗;“改写”即把应用题的生活化叙述改为更贴近四则运算意义的数学叙述,使学生在学习四则运算后

形成的认知结构纳入新的知识结构并予以同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用铅笔画写”就是比前两种方法更为简洁的方法,在画写的过程中,学生能很快抓住问题的重点,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计算的过程中反复观察自己的回答与问题是否相吻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反复审题能力。

三、分析问题

这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一步。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用实物演示、学具操作、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辅助手段,使数量关系更直观地显示出来,减缓思维坡度;其次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的思维方向是逆向思维--执果索因。即从最后问题想起:“要求出这个问题,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通过一步步的逆推分析,把未知量变成两个已知量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即通过已知量之间的某种运算能得出所需的未知量);综合法的思维方向是正向思维--由因导果。即从已知条件出发,由两个已知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导出一个必然结果。依此法,在基本数量关系的支配下一步一步前进,直至最后求出问题。第三,在学生基本掌握常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简缩思维过程,要求学生直接说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桥梁,同时逐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数量关系,拓展解题思路,拓宽思维广度。

四、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答题的好习惯,建议授课教师关注培养学生做到“一看二算三查”:看列式与思路是否一致,数据是否抄错,算式有无利于简算的特点;算要按照四则运算的顺序进行,锻炼口算能力和速算能力;查指检查结果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题意、符合常理。在有条理的计算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五、讨论问题

通过以上四步,教学已近结束,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只解决问题的层面上,在此还要让学生学会论题,把思维训练推向新的境界。这部分训练包括:较完整、条理地叙述分析过程;计算时叙述每步计算的意义;变换题目的叙述方法;改变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并作出相应解答;把问题与算式搭配起

来;根据算式补充相应的条件或问题;判断多余条件;补充条件或问题并作出相应解答。

六、编题解题

在前五步的训练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解题技能。通过编题解题,学生思维得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驰骋,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教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的训练如:看例题编题、看实物编题;根据线段图或示意图编题看实物编题;根据算式编题;选定范围遍题等。再过对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期望的教学目标。

七、总结问题

培养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总结,我认为这是数学教学 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不断总结中成长,就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应每天三问:一问:我今天碰到了什么问题?二问:我怎样分析解决这个问题?三问:我有什么收获或体会?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最终内化为学生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11

关键词 小学 数学 教学 计算能力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022-02

计算在小学数学中占很大比例。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兴趣、态度和信心。《新课程标准》对计算的要求: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加强数感的培养。口算是依靠思维和记忆得到结果,快速、简便。估算、笔算都是在口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者互相联系、转化。为了提高计算能力,我曾经做过以下尝试。

一、口算天天练

课前提前进入教室,把口算题写在黑板右侧,大约有一列或两列。我会贯穿一些简算题,例如:125?6(8?)、64?0?0。在学完分数和小数的认识后,我会出这样的题:=0.( ),1-=( ),1-0.5=( )。从二年级开始,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口算方法会巧些,速度会快些,正确率会高些。但同时也有一个问题:因为提前写在黑板上,部分学生会在草稿纸上算一些难度略大的题。于是,我改变了出题方式:把题打印在正反卡片上。这样一来,孩子们因为没有依托,短时记忆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得到很好的训练,半个学期后学生的计算能力大大提高。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想试试增加难度,再次改变出题方式:听算式说答案。结果令我非常沮丧。耳朵捕捉信息的能力明显弱于眼睛,捕捉后的信息在处理的过程中漏洞百出。《认知心理学》中阐述:一般听觉系统捕捉信息的能力会弱于视觉系统,同时小学生短时记忆能力较弱,但在计算中却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训练孩子的听觉。所以我大胆把出题方式从看卡片改为听算式,通过两个学期的尝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都获得了更大的提升,计算能力大大提高。

二、估算穿插练

新教材要求加强估算。最初我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没有必要,也让我无从下手。但估算的应用以及学生在笔算中出现的低级错误让我意识到: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我对估算认识的缺失。估算能力是学生运用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判断等认知过程而获得粗略结果的能力。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后,我在课堂上做了如下改变:(1)专门拿出课时来教估算。(2)在计算教学、练习前,让学生先进行估算。(3)让学生进行估算来猜测并验证笔算结果的合理性。(4)在解决问题中,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境,灵活估算。我还会利用课前5分钟口算时间来穿插训练估算。

三、笔算重点练

笔算是口算和估算的基础,只有笔算扎实了才能更好地进行口算和估算。对于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我的做法有三点:

1.良好的计算习惯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对于学生做计算题,我会要求他们格式明确,规范书写,并在练习与测试中给予评分,以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例如:对于笔算中要求列竖式的题,我的要求是这样的:以计算符号为中线,如果要求验算则写在中线右侧,如果没有验算要求,右侧则方便订错。这样做的好处是:①作业整齐美观。字要写小、写好才够位置;②位置有规划,学生在计算中格外小心,正确率也会提高。刚开始实行时,大部分学生不习惯。怎样让他们主动对自己有要求呢?我想,何不对他们的劳动给予评分呢?于是,我会对他们的格式及书写质量给予高达30分的加分,为了区别于实际得分,我会加在后面,所以,在我的作业、试卷中会经常出现这样的分数:100+30,100+20,99+30……因为学生都是有上进心的,再加上我分数的调控及语言表扬的评价导向,慢慢地,我的要求他们都能运用自如,了然于心了。

2.计算教学中算理要明,方法要优

对于计算我要求学生不仅要会算,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算。大家都知道算理对于计算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我要求学生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比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因为少部分学生不明白算理,会导致碰到类似的题一错再错:85?9+85=85祝?9+1),因为他没有明白99个85加1个85,所以等于100个85的道理,根本不理解算式中加1的含义,经常写成85祝?9+85),从而造成失误。对于全体学生而言,只有算理弄明白了,才会少出错,不出错。传统计算教学,方法以学生模仿为主,没有顾及学生个性差异。而课改初期,我和很多老师一样,尊重学生意见,只要学生提到的,再麻烦也是好方法,推崇计算方法多样化。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当学生有了一种方法的时候,往往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会在无意识、有意识中抵制别人的方法,这引起了我的关注。他们对于多种多样的方法没有判断力,无所适从,结果导致每一种算法都没掌握好。“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很多学生坚持:我只注意自己的方法,根本没注意其他同学的方法,因为我的方法得到了老师的鼓励,我就乐意用这种方法。我认为如果没有方法的优化,方法的多样化只是热闹地走过场而己,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升没有任何好处。因此,我是这样尝试着来做的:先让学生谈自己掌握的方法,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各自算法的优缺点,最后得到一种最为基本、通用、简便的方法,并推而广之。

3.加强笔算教学中的过程管理

计算占很大的课时量。怎样上好计算课也是我经常思考的。二年级的时候,我在讲算理、优算法及规则时用时很多,当堂练习的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还没做完就下课,这样就无法找孩子及时纠错。课堂作业最好能面批面改,但现实中这很难实施。于是我想:在计算课的教学中能不能压缩新授部分时间,实施精讲、精练、快速反馈这样一种模式呢?为了达到精讲又要让学生弄懂的目的,我在备课上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让孩子们达到精练的目的,我在课堂作业中强调:书写、速度、正确率三者同样重要,我会给予评分(前面已讲过)。这样的导向导致孩子们在课堂作业上比书写、比速度、比正确率。可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先做完的孩子无所事事,纪律明显混乱。解决办法:适时在黑板上出一些拓展题,根据题后标注的星级奖励智慧星,并及时批阅,在孩子的数学书上画相应数目的智慧星。当智慧星累积达到15颗时,发一些小礼物作为奖励。就这样,在计算类的课堂上,一切都井然有序,每个孩子都能让自己的收获最大化。

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要有新度。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永春.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应与时俱进[J].教学研究,2012,(10) .

[2]胡光锑,晋泉新.小学数学学习心理与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12

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学生计算结果不正确是马虎、粗心等不良习惯造成的, 因而,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有效的办法。

1.抄题或在稿纸上列竖式时, 不要将数抄错, 而且要分清加、减、乘、除号, 不要落下其中的任何一步。

2.计算时, 首先搞清运算顺序, 再进行计算, 有的题目需要简算, 就要运用学过的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有的题目没有要求简算, 在有把握的基础上也可进行简便计算。

3.学生的书写方面也应严格要求, 不规范的书写会给学生造成错觉, 在计算的过程中将数看错, 以至于计算错误。例如, 学生在草稿纸上0和6不分、1和7不分, 不愿去点进、退位点, 小数点也经常被忽视, 给计算带来很大的麻烦。

4.养成自觉检查的好习惯。在每做完一道题时, 一定要进行检验, 检验不光要检查计算过程, 还要检查横式是否写了得数, 如果写了是否和竖式一致。

在整个的计算过程中, 踏实、仔细、认真都是必备的学习习惯, 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错误, 计算结果都会不正确。

二、掌握计算的基本知识和迅速进行口算

在四则运算中, 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和熟练程度的制约。

1.计算首先要掌握运算顺序, 学生要知道先算哪, 后算哪。其次, 对于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学生应熟记心中, 不要混淆。如教学“两位数相加减”, 有的学生做加法时退位, 做减法时进位, 在加减一位数时相同数位不能对齐。小数的加减法与乘除法相混淆, 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 而乘除法是末位对齐, 这些都是在学习法则不清。

2.学生在低年级学过的20和10以内加减法和乘法口诀都必须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这是提高计算速度所必要的前提, 这些基础知识不扎实, 无法又快又准地进行计算。

3.口算应作为每天的常规训练来完成, 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做口答卡片上的计算题, 既提高了学生的做题速度, 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口算的精准是准确计算的一个重要前提, 也是准确计算的一个基本功。

三、掌握运算定律, 灵活进行简算

简算是学生掌握起来有些困难的计算类型, 达到熟练简算程度的必备条件是灵活掌握运算定律。首先, 要仔细观察算式, 从中发现其符合哪个运算定律, 其中有的算式需要进行变形才能符合使得学生难以发现。如:, 学生乍一看看不出可以运用哪个运算定律, 但是将23变形成 (22+1) 后, 就不难看出是运用乘法分配律了。其次, 有的运算定律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事来体现, 这样学生记忆深刻, 不易忘记。如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两个数的和, 可以给学生举买东西的例子, 一共有100元钱, 买笔用了10元, 买本用了20元, 还剩多少钱?我们可以先把买笔的钱减了, 再减买本的钱, 也可以把花的钱加起来, 再用100元减, 这样学生就会对减法的性质牢记心中了。最后, 学生要在计算过程中运用一些小技巧, 如在分数、小数混合计算时, 用分数做乘除法比较容易, 用小数做加减法比较容易, 有时分数的分母和小数也可直接约分, 不必都统一成分数。在计算与圆相关的问题时, 通常3.14最后再乘, 以免先乘完造成后续计算太麻烦。因此, 学生在计算时, 不仅题目中要求简算的需要简算, 没有要求简算的题也可寻求最简便的方法, 掌握计算的技巧, 提高计算的速度, 但是有时计算方法运用不得当, 则会导致计算非常麻烦。

四、讲清算理, 学生不再迷茫

计算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算理上。小学生对计算法则的运用, 往往容易出现一些错误,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算理不理解, 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一定要注重算理的理解。例如, 在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练习题时, 学生爱把一位数放中间, 既不与个位对齐, 也不与十位对齐, 如果讲清个位与个位上的数相加, 是因为个位上的数都表示几个一, 十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是因为十位上的数都表示几个十, 如果个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那就是几个一加几个十, 等于什么呢?无法确定是几个十还是几个一, 所以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学生明白了法则的由来才能牢记并掌握法则。当学生明白了这些法则的由来, 就不用机械地去记忆, 自然而然地就能将题做对。

五、学生的错题不能放过

教师要重视学生错题的收集和整理, 分析其产生错误的思想根源。学生做题时出错, 反映了他做题时出现的一些问题, 不能轻易放过, 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 查出知识的漏洞, 才能及时改正。学生出错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导致计算容易出现失误, 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经常会出现抄错题, 加法当成减法来做, 做题过程中丢三落四, 不能细致认真地完成每一道题, 这样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细致、耐心、踏实的良好习惯。

2.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以后, 由于运用不当导致计算出现错误。如学生在学完进位的加法后, 再做23+42时, 他也会点上进位1, 好像所有的加法都需进位, 这就是对进位法则不太理解。在学生学完分数乘法后, 再计算学生就会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别相加减, 与分数乘法的法则相混淆。

3.计算的基本功不扎实导致计算出错。所以学生做错题之后, 教师可以把题目拿出来与学生共同讨论, 分析出错的原因, 让学生引以为鉴。

六、估算不容忽视

估算是保证计算准确的重要环节, 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系统计算前先进行估算, 可估计出数的大致取值范围, 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如学生在计算完302×21时, 大致可以估计一下结果是否正确, 302可以看做300, 21可以看做20, 这道题应该比6000多, 如果计算偏离这个结果, 那肯定是错误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用到估算, 去超市买东西时, 提前估计一下每样物品共用多少钱, 在算账时就不会出现大的误差, 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七、让枯燥无味的计算更生动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对于学生而言是枯燥无味的, 因此, 增强计算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愉快地去学习, 在增长知识的同时, 也体会其中的乐趣。如可以将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展示出来, 开展“我是小医生”的活动, 让学生来找问题, 并找出问题的原因。这样, 学生既能印象深刻, 又乐于去完成这个任务。在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时, 可以将学生分组, 以抢答的方式完成口算练习, 用竞争的意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上一篇:小学生活作文900字下一篇:武汉晴川阁参观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