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2024-11-08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共10篇)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篇1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摘 要:在对一个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时,要通读整个题目,审题在这里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针对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要重点关注提高其数学的审题能力,需要老师从心理和思维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引,引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形成一个好的审题习惯并巩固成为其自身的能力。本文主要研究怎么提高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审题能力,并分析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生;审题能力;小学数学

要想解开一道题目,首先要学会审题,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解题的顺畅程度。而审题的能力来自于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积累,在读题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解题思路的有效性。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应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学会反思,不断巩固新知识、提高审题能力。很多学生其实智商都差不多,但是考试的分数却是天差地别,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认为,这就是因为不同学生的审题能力不同所导致的,一些学生在考试时没有弄明白题目的意思,答题时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导致答案出错。因此,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甚至是其他科目的成绩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生对数学进行审题时的一些问题

1.思考方式被定性

小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能力不够,在老师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小学生接收到的知识越来越多,接触到的数学题目也越来越多,到学习一定时间后,多数学生在解题时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考方式。尤其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同一个类型的题目学生可能经常遇到,并反复练习,之后遇到类似的题目,学生很可能忽略了审题的步骤直接作答,结果就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例如,“李老师带了350元去给学校买篮球,每个篮球需要40元,那么李老师可以买到几个篮球?”这道题目不仅考查学生对数学的取近似值、乘除法等知识的接受程度,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现实生活有多少了解。很多学生在解答该题时,使用公式计算350÷40=8.75,根据四舍五入法得出最终答案为9个,而实际上,买第9个球时只剩下了30元,是不足以支付的,因此该题的正确答案应该为8个。这些答错的同学就是因为按照定型的思考方式,没有仔细审题。

2.审题不细心

多数小学生还没有完全定性,无论是学习、做事都不够细心。在数学的审题过程中,这些不细心的小学生在拿到题目后就开始解答,根本没有仔细看明白题目的要求,理解出题的意义,最终导致解答结果错误百出。例如,小明共有20只鸡和25只鸭,每年每只鸡能生10KG的鸡蛋,每只鸭能生8KG鸭蛋,问小明一年能收到几千克鸭蛋?注意审题的同学就会发现,虽然条件中给了鸡的信息,但是问题只需要计算鸭蛋的总数25×8=200KG即可,没有细心审题的同学则很可能将鸡蛋和鸭蛋的所有数量进行相加。

3.理解能力薄弱

很多小学生对于无法理解透彻,比起审题来说,多数学生更喜欢记忆背诵。我国目前的小学教材里,抽象内容偏多,这也就要求学生对其有更高的理解能力。学生可能看懂了题目的意思,但却无法正确理解题目背后的深意,导致没有真正地审懂题目,对题目进行错误的解答。

二、提高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措施

1.加强小学生审题的认真态度

我国教育中一个特点,无论是什么学科,都喜欢在文字中设置许多的干扰,以此来提升考试的难度。笔者曾经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了一道题目,一个圆的半径为2米,求它的周长是几厘米?认真审题的同学就会发现,需要求证的结果被换掉了单位,而最终班上竟有近半数的学生都没有回答正确,得出的结果所用的单位仍然是米,这就是不认真审题的后果。因此,必须加强培养我国小学生认真审题的态度,培养其仔细审题的能力和耐心,发现题目的真正目的,顺利解答。

2.加强小学生读题的细心程度

当小学生拿到题目时,第一步就是仔细读题,了解题目的涵义所在,这个步骤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基础。笔者作为一名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小学数学老师,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在练习或考试时,先要仔细地、反复地读题,不加字、不减字,并在读题的过程中思考题目的涵义,理解题目的目的。这将使得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养成一个细心的好习惯,帮助小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抓住细微的线索,找到题目中的障碍,以便顺利解答题目。

3.引导学生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学习和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更是如此。在实际的生活中,涉及到许多的数学运算和数学用语,这些数学用语和书本上的数学规范用语着一定的差别,但它们是真实的存在,且被人们认可。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应引导学生将书本数学和生活数学联系起来,并做详细的解释说明,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两者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在今后遇到此类数学题目时,能够轻松审题,顺利作答。

4.加强小学生对数学专业术语的理解

在数学的领域中,有许多数学专用的专业术语,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科学性。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些数学专业术语有一定的难度,很容易发生混淆的状况。所以,小学数学老师应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特定的强化训练,将一些意思相反或相近的数学专业术语进行分组,例如,“A减去B”、“B被A减”;“B除以C”、“C除B”;“同向行驶”、“相向而行”、“背向而行”等,以便学生能够对其进行对比、辨析、反思、沟通、理解。学生对数学专业术语有了透彻的了解,能帮助其数学审题的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5.加强小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推敲能力

数学的组成部分包括数学的属于、数量关系、文字与数量的关系等,是现实世界中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展现形式。在小学数学中,数学题目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应用题和文字题。在解答这两种类型的题目时,加强小学生对关键词的捕捉能力和推敲能力,以找到题目所蕴含的隐藏关系,明白题目的意义,同时也提高了小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审题的能力,是需要所有的数学老师引起重视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建议可以通过加强巩固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其认真细心的性格等几个方面入手,慢慢培养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并积累经验,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仔细地理解题目的意义,提高其审题能力和学习成绩。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篇2

一、带领学生仔细读题, 指导学生正确读题方式

数学题目通常有部分文字表述, 带领学生仔细读题, 认真分清题目主次, 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基础。俗话说:“读题百遍, 其义自见”,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读题习惯, 引导学生正确读题方式, 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中会遇到“减少了和减少到”类型题目:

1.学校购进一批粮食, 原来是4 吨700 千克, 减少了2吨100 千克, 就是减少到 ( ) 吨 ( ) 千克答: (2) 吨 (600) 千克

2.学校购进一批粮食, 原来是4 吨700 千克, 减少到2吨400 千克, 就是减少了 ( ) 吨 ( ) 千克答:2) 吨 (300) 千克

解析:不少学生在才接触到这一类型题目时, 不能很好地理解“了”和“到”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带领学生通读题目, 而不是生硬解释“了”和“到”的含义, 多让学生自己在读题中领悟。

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还存在题目没有读完, 数学列式却已经写出来的情况, 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做题正确率。如:小白兔一共拔了40 个红萝卜, 吃掉了6 个, 还剩下多少个?部分粗心的学生只看到题目最开始“一共”, 就决定用“加法”, 没有关注问题的中心是“还剩下”, 因此, 教师必须不断强调学生读题能力, 告诫学生必须耐心读完题目, 弄清题目意思, 使用正确解题方法。

二、规范读题标记程序, 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部分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缺少“标记”习惯, 通常做完题目后, 题干部分仍然是干干净净的, 这可能会让学生忽略题目中重要信息, 造成解题不完整, 如人教版数学中“各”、“一共”类型的题目:

1.小李有12 本连环画, 小红比小明少4 本, 小刚比小明多3 本, 请问, 小红和小刚各有多少本连环画?

2.小李有12 本连环画, 小红比小明少4 本, 小刚比小明多3 本, 请问, 小红和小刚一共有多少本连环画?

解析:学生在遇到这么多条件时, 可能一时无法完全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画图”等简单方式, 帮助学生理清题目意思。同时解答这两大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各”和“一共”的意思, 在审题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下划线” ( ) 或“着重符号” ( ) 等标记方式, 找出解题思路。

在平时练习中, 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相关标记符号, 提醒学生应标记题目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的审题方向和方式, 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

三、抓住题目隐含条件, 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维

审题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抓住题目中隐含的条件, 这些条件可以包括“性质”、“规定”等, 这也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运用情况, 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角形”的学习中, 学生经常会遇到以下类型题目:

有一个三角形, ∠1=98°, ∠2=46°, 则∠3= ()

A.46°B.54°C.36°

解析:在这个题目中, 主要考察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学生只有;牢牢记住这个定理, 才能很好地解答这一类题目, 同时, 从A选项可以看出, 此题也考察学生计算细心程度。

学生的审题能力不仅体现在计算过程中, 也包括隐含条件的挖掘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多考察学生基础定理的掌握情况, 并在审题过程中, 注意引导学生先将隐含条件写出, 提高做题的速度和效率。

四、丰富学生题目类型, 带领学生总结审题步骤

学生审题能力不是一天形成的, 需要大量练习和积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审题能力, 总结出一套实用解题步骤, 更好更快地解决数学问题。如人教版中“方程应用题”:

小红买了2 个棒棒糖和5 本笔记本, 一共花去7.5 元, 每个棒棒糖0.5 元, 请问, 笔记本多少钱一本?

解析:学生在遇到方程应用题时, 会潜意识的逃避, 教师应重视这一现象, 并在日常教学中, 找出不同类型的应用题, 带领学生总结最高效的审题步骤:“通读—找出自变量—设未知数”。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提高小学阶段学生审题能力, 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读题、标记和创新意识, 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多引导学生通读数学题目, 准确抓住题目考察核心, 深入剖析题目隐含条件, 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运用, 帮助学生总结一般审题步骤, 借助相关练习习题, 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提升学生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张羽, 陈东, 刘娟娟.小学课外补习对初中学业成绩的影响——基于北京市某初中九年追踪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15.Z2:18-25

[2]张艺莲.领会教改精神提高教学质量——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4.07:30-31

[3]魏雪峰, 崔光佐, 徐连荣.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4.08:101-107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篇3

一、创造更多读题机会

对于那些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认字是有限的。所以,一般都是在做题的时候,让教师或家长读题,这样的习惯对小学生来讲并没有好处,反而会增强小学生的依赖性的养成。其实,在小学生掌握好拼音后,教师就能锻炼着让学生来读题,题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教师可以加注拼音,这样,小学生既练习了自己的拼读,又理解了题意,岂不是两全其美之事。

二、激发学生读题兴趣

小学生一般性格都比较活泼,做事也比较浮躁,在他们做数学练习具备一定的经验后,就会产生一定的懒惰心理,做题的时候,不经过认真思考,看个大概就动笔做,常常却忽略了题目要求,造成失误。那么,教师就要想办法改变读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读题的乐趣。比如,分小组读,开火车读……这些方式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读题都很适用,符合他们年龄段的特点,也比较感兴趣。

三、指导读题有效方法

1.培养学生认真,精准读题的习惯。现在的小学数学题出得都很灵活,经常在题目中增加些干扰的,学生容易忽略的词语来考验学生读题认真与否,假如认真读题,就会感觉很容易解答。

例如,在做关于圆的练习题当中,无外乎求圆的周长和面积。往往都是在题目的文字中设置“陷阱”,只要你稍不留心,就会掉进“陷阱”去。比如,一个圆的直径是5米,那么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分米?有部分学生答错了,典型的读题不认真,没耐心,可能一看题目如此简单,就没读完整。只是前后单位不统一,最后变换单位的事。为了从中吸取教训,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读题的认真和耐心要加强训练,避免在考试中犯类似的错误。

2.培养学生读题紧抓关键词。学生做题时,第一步就是读题,初步了解题目的意思。教师指导学生仔细,反复的读题,而且读题不添字,不漏字,逐渐养成认真,细心的读题习惯。坚持这样的良好习惯,就能很顺利的识破题目中设置的易错细节,从而准确的答题。

例如,分数应用题中的知识:(1)一件上衣原价200元,现在增加到220元,增加了百分之几?(2)一件上衣原价200元,现在增加了220元,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两道题的区别很大,如果学生不认真读题,没理解题意,就非常容易出错。这道题中的关键词就是。“增加到”和“增加了”。审题时,关键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题目就很容易解答了。

再如,这样一道修路问题:(1)修路队修一条马路,已经修好全长的三分之二,距离中点30米,这条马路全长多少米?(2)修路对修一条马路,已经修好全长的三分之二,距离终点30米,这条马路长多少米?这两道题相对来说有点难度,只要学生审题的时候,分清关键词“中点”和“终点”,中点是整条马路的一半,终点是指整条马路,那么问题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3.指导学生对数学术语的理解。数学术语通常指的是书面用语,小学生有时一下子不太理解,因此,在学生读完题之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一下题目的意思,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这样便于学生理解题意。

例如,数学当中的一些关系式,“A除以B”和“A除B”,既不好理解而且又容易混淆,让学生经过对比,反思,沟通,辨析,才能分化理解这些数学术语,为今后的审题而做准备。再如,在练习“行程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弄明白“相向而行”,“同向而行”,“相背而行”等一些数学术语的意义,只有理解了数学术语,在做行程问题的类型时,就能迎刃而解了。

4.引导学生对生活用语的领会。数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而且还是密切联系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数学用语。教师将这些与专业的书面用语解释给学生,使学生明白它们所代表的意思。这样,就能提高学生遇到这类问题时的审题能力。

例如,获利15%,打八折出售,亏了20%,等等,这些生活术语变成数学术语,就简单多了。获利10%,就是实际售价比成本多20%;打八折出售,就是现价的售价是原价的80%;亏了20%,就是指卖的钱比成本价少20%。让学生明白生活用语和数学用语的关系,以后遇到这方面的题目,就能比较准确的审清题目的意思。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篇4

摘 要:审题是做好数学题的基础和先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环节。笔者认为,在培养审题能力的方面,强化审题意识是前提,掌握审题方法是核心,加强技巧指导,养成审题习惯是保证。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探索

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和结果的正确与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因其审题不清而导致解题错误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看题会做,做起来就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计算题数字抄错,运算符号抄错;应用题看不懂题意,看到题目后不知如何下手;过于依赖老师和家长的帮助,自己不善于读题等等。分析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除了粗心、马虎外,主要是因为审题能力的缺失,缺少审题的技能和审题的习惯。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审题水平的前提。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积极地、主动地分析学生审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较为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克服困难,走出困惑,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效率。

一、找准失误的因素,强化审题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强化审题意识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前提,培养审题能力首先应关注学生的审题情感,找出出错的原因。

学生审题失误的因素有三:一是缺乏细心和耐心;二是审题抓不住关键;三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关注学生的审题情感,强化审题意识的方法有:

1.提高学生对审题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可通过设计具体的相关专项训练、对比分析,潜移默化,逐步渗透,让学生自觉体验到题目中每句话都隐藏着重要的数学信息,感悟到审题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2.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努力培养学生的专注力。专注是认真审题的关键。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引领学生专注听题,集中注意力,坚持做到眼到、耳到、心到(口到);我们还可设计“限时训练”来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3.惩罚与激励并行。在教育教学中,适当的惩罚与激励是必要的,当个别学生马马乎乎、还未看清题就草草完成了事导致错误的,要进行合适的批评或惩罚,比如,给予罚抄三遍或打扫卫生一次,从而加深学生对审题错误的反思和体验。当某些学生能认真、准确地完成作业时,我们应及时表扬激励,在班内树立为学习标兵,号召同学们学习其一丝不苟的态度,学习其认真审题、谨慎作业的习惯。

二、掌握审题方法,明确解题步骤。

掌握审题方法是培养审题能力的核心。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审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本人根据小学数学不同的课型,总结、整理出了与课型相适应的方法和策略。

1、计算题的审题方法: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一看:指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避免思维定势,克服粗心大意;二想:指想清楚计算顺序、是否估算验算,合理选择算法,落实规律法则;三算:养成专注仔细的计算习惯,培养严谨学风;四查:鼓励反复计算,养成认真检查习惯。

2、应用题的审题方法:一读、二想、三述、四记、五思。

一读。就是认真读题,了解题意。我们可对读题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养成认真、仔细、全面、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快速准确收集、提取数学信息。

二想。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一边圈圈画画一边思考,做到手、眼、脑同步,从而准确理解题意,化解障碍。

三述。就是复述题意。抓主干句,抓题目骨架,抓关键词,提炼题意,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

四记。就是在草稿纸上用简明、快捷的方式,记录题目中关键性的信息。

五思。就是回过头来,理清思路,联系实际认真想一想,确认自己的理解与题意有无偏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此外,应用题一直是小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拦路虎”,对待应用题,我们要加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力度。做到通过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广阔性;通过一题多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对比训练,训练思维的深刻性;通过填空补白,训练思维的独特性;我们还要拒绝题海战术,注重方法指导,多做经典题目。帮助学生分清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3、统计与概率方面的审题方法:明确操作常规、审清操作要求、仔细检查。

操作之前先认真读题,后圈点出关于“要求”的关键词,弄清操作要求,联想操作图形的形状和特征,明确操作工具步骤,避免操作误区。操作完后要认真仔细检查,看是否符合题意规范作图。

4、实践活动(综合应用)方面的审题策略:“阅读理解、应用建构”。阅读是理解的前提,教会学生抓重点字词理解概念的含义,认真推敲概念结论成立的条件,切实领悟概念中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加强技巧指导,养成审题习惯。

养成审题习惯是培养审题能力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贵在坚持,需要我们不断地坚持训练,加强技巧的指导;需要我们注重细节,及时引导;需要我们评价引导,奖励鼓励。另外还要学生养成检验、书写和订正错误的习惯。

1、养成检验习惯。①.认真检查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吻合;②.认真检查列式是否正确、合理;③.认真验算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2、书写和订正错误的习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反映学生的加识、技能的水平,表现学的效果,而且也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表现教学的结果。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书写作业和订正错误的习惯,对学生作业的书写要加强指导,严格要求,作业的书写格式要符含规范的要求,数字、符号要写的准确、清楚。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篇5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

数学阅读能力是指完成阅读任务的复杂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表现为如下能力:①语言理解能力;②语言转换能力;③语言表述能力;④概括联想能力;⑤有效猜测能力;⑥直觉创新能力。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对指导数学阅读有重要意义。

一、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1.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

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中间用到的逻辑推理思维特别多。

2.数学语言的特点也在于它的精确性

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对错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数学语言中言语的一字之差、符号的一笔不同,其意义就相差甚远,如“除”与“除以”、“包含”与“包含于”、“>”与“<”、“=”与“≈”等等。

3.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

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

4.数学阅读教学往往是听说读写结合的过程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心理理论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分为信息输入、相互作用、操作训练、信息输出四个阶段”。听、读属于信息输入加工形式,说、写属于信息输出加工形式,它们都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一方面,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读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常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另一方面,教材编写为了简练,不但数学推理的理由常常省略,而且运算证明过程也常简略。因此,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还有,数学阅读时常要求从课文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如解题步骤、证明思想、书写格式、知识结构框图,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这些往往要求学生以注解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5.数学阅读过程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思维灵活

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可以说是通常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言语转化”,即把阅读交流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因此,数学阅读常要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用抽象表述方式阐述的问题转化成用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表达方式表述的问题,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把用符号形式或图表表示的关系转化为言语的形式以及把言语形式表述的关系转化成符号或图表形式;把一些用言语形式表述的概念转化成用直观的图形表述形式;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表述正规定义或定理等。比如乘法分配律可以用字母写成“(a+b)×c=a×c+b×c”,可表述成“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所得的积不变。”;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图形“ ”来表示。总之,数学阅读常要求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而这也正是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的最主要的方面。

二、数学阅读的教育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语言”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教学实践也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

1.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发展

数学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数学交流形式,它能使学生通过与课本标准语言的交流,来规范自己的数学用语,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合乎逻辑,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观点的能力,从而也就能避免出现那种不能正确、有序、逻辑合理地书写解题过程的学习困难。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然而,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作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2.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

数学阅读是一个包括诸多认知因素的心理活动过程,阅读中,学生要不断地同化和顺应新的数学概念、术语、符号,不断地进行假设、预测、检验、推理、想象,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便能得到自由发展。

加强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可是,目前我们广大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教师上课就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地深入浅出地娓娓动听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作练习或爬黑板,之后,总结、布置课下作业,仅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这正是教师讲解精彩而仍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缺少阅读教科书的环节。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已构成现代数学教育的特点之一。

3.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 数学阅读过程中,学生会不时地遇到问题,也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进一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也就锻炼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现化“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众所周知,未来社会高度发展,瞬息万变,这决定了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功底,更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学功底从事终身学习,以便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得以终身学习的基础、保障,创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学能力对于人的未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能且只能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因此,以良好数学阅读能力为主导的数学自学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数学阅读过程中培养。

4.数学阅读将使数学不再难学,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

研究也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差和数学语言水平低,在阅读和理解数学材料上显得无能,在听讲方面,接受信息差。而加强数学阅读教学,可同时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从而对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国内一些较为成功的教学改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及“青浦经验”等,无不得益于课堂阅读教学环节。

阅读向来被认为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加强数学阅读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好比掌握了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金钥匙,会更好地、更主动地去阅读、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三、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

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必须依靠教师对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1. 阅读要动口

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用口默读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准确性。

2. 阅读要动手

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如:在进行“文字题”、“应用题”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边读题边圈-圈题中出现了哪些信息。

二为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学生通过对提供的素材折一折,画一画,描述,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三为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3. 阅读要动脑

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阅读中必有思考,要指导学生顺着教师依设计的导学提纲和阅读思考题,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四、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课内培养

在课内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应从阅读数学课本开始。数学课本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课本是学生学习材料、阅读材料的来源,而不仅仅是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学习内容,适时提出数学阅读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1.理解题意,弄清题目要求,抓住重点词语,注意细节变化

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练习题,这些题的题目要求是很重要的,可适当让学生找一找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费时不多,但收效颇大。如中年级数学练习题中,往往要求“用两种方法”、“用竖式计算”、“笔算”、“保留X位小数”等,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语,就会顺利地理解题目要求,顺利地解答出来。不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丢三落四或不按要求做,出现错误。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提供一些信息“亭子灯有36盏,筒形灯比亭子灯的2倍多10盏”,让学生自己提问,通过讨论他们发现可以提出不止一种问题。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事实也是如此,质疑使学生创造性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

通过同中求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旧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如:“苹果有48只,生梨的只数是苹果的6倍,两种水果共有多少?”与“苹果有48只,是生梨的6倍,两种水果共有多少?”,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虽然都是最后求总数,但生梨的只数却不同,一个是求几倍数、而另一个是求一倍数。

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有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有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如:“增加4倍”,指的是比原来的数多了4倍;“增加到4倍”即原有的1倍加上增加3倍。

4.弄清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中许多应用题让学生头痛不已,教师也觉得棘手,埋怨学生就是不开窍,弄不清数量关系,这也是平时不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造成的。阅读是理解的前提。学生不会阅读,自然就难以理解,教师可以从以下步骤入手,指导学生:

(1)快速阅读,把握大意

在阅读时不仅要特别留心应用题中的事件情景、具体数据、关键语句等细节,还要注意问题的提出方式。据此估计是我们平常练习时的哪种类型,会涉及到哪些知识,一般是如何解决的,在头脑中建立初步印象。

(2)仔细阅读,提炼信息

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各个关键数据,还要注意各数据的内在联系、标明单位,以简明的方式列出各量的关系,提炼信息,读“薄”题目,同时还要能回到原题中去。

(3)总结信息,建立数模

根据前面提炼的信息分析,通过文中关键词、句的提示作用,选用恰当的数学模型,例如由“„„比„„多„„”等联想到用减法解决,由“一共„„”联想到用加法或乘法解决,将题中的各种已知量用列数量关系式的方式来准确地反映出其内在联系。

(4)解决数模,回顾检查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篇6

黄科

小学数学中计算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影响到他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影响对初中数学的能力。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是否正确、迅速和灵活地计算,在平常计算中如何体现“快、对、巧”呢?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见解:

一、激趣,创设情境,培养品质。

将计算教学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情境有机结合起来,我认为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新的东西,把无味死板的计算公式,计算方法,变得生动有趣,树立学生对求知的渴望,充满自信心,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让学生情境中学不但是主角还是配角,因此学生热情高涨,自然而然地把精力都集中到计算教学之中

给学生讲解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以次激发兴趣。例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我首先给学生讲解了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由此,学生审题比以往认真了,对题目的特点分析比以前仔细了,并能灵活利用有关定律、法则,找出解题规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和某些内部因

素的影响的特点,教师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避免学生疲劳、厌烦现象的产生,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稳定地集中在练习对象上,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针对小学生一见难题、简算题就产生畏难情绪的特点,我采取“每日一题”、“难题找家”、“谁是常胜将军”、“我的解法最奇特—— 一题多解”的方法鼓励学生在竞争中征服难题,战胜困难,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上述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我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统计图,记录自己的成绩;每组设计一个统计图,记录本组成绩,定期评比,定期表扬。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和团队精神。

二、全方位引导,合理训练,让学生说:“我也行”。

1、全方位引导。

(1)让学生充分地“说”,把操作和语言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计算教学就是学生“算”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交给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同时,重视师生演示操作作用 ,并把操作与语言结合起来, 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例如:在教授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充分地”说”的同时,边动手 ,边思考,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2)、提倡估算,让学生的直观思维活跃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合理训练

(1)口算天天练。每天利用5分钟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等。

(2)对比练习。我在教学中,将易混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通过有目的的练习,使学生纠正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纠正错误。

(3)改错练习。教师故意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板书出来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过来。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收集错题, 定期上一节纠正错误课,让学生会诊,当“错题医生”,反复练习,便于对症下药。

三、克服粗心,培养习惯,让学生说:”我真的能行”.我从教学实践总结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由于马虎造成的错误,决不能姑息迁就,决不能让学生产生“由于马虎做错的题,没事”的念头,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

1、重视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避免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

2、清晰审题。我认为这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 审题要审数字和

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简便就简便,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3、认真校对。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学生作完题后,再一次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

4、仔细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至少也要采取口算、估算验算;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去验算感觉厌烦和抵触情绪。

提高学生作文审题能力的策略 篇7

半命题作文, 如《我学会了……》题中用了删节号的部分, 需要有作者自己确定补充完整, 可以写《我学会了做饭》, 《我学会了游泳》等, 也可以写学会了别的什么事情。

非命题作文, 不直接出题目, 只提供一幅画, 或者提供一段文字背景, 由作者自己命题。比如, 临高县201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达标检测题, 还有第四大题作文提供的材料如——

超越障碍, 脚下会出现坦途;超越黑暗, 眼前是一片光明;超越自我, 未来将海阔天空。生活中与超越为伴, 会体验执着, 感受惊喜, 拥有自信。请以“超越”为话题, 自拟题目。

以上三种命题, 是关于命题的分类。下面浅谈各种命题的基本审题方法。

一、辨清题意袁抓住重点

如果遇到这样的一个题目:《我有这样的一个家庭》, 我们就要仔细地逐字逐句地分析, 这个题目包括四层意思:第一层要求写“我”, 即写你的生活。第二层要求写“家”, 即家中的情况。这两层是至关重要的, 从审题开始, 你就应该明确这两层, 知道这篇作文必须写“自己家的事”。如果连这两层要求都没弄明白, 认为可以写哪位同学的家, 或者认为可以写邻居的家, 那就错了。第三层要求写自己的“一个”家。第四层要求, 抓住“这样”这个词。不细心的学生很可能把这一层要求忽略掉。“我有这样一个家”, 什么样的呢?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这层意思:一方面“, 这样”的家, 是要求你用具体的事实把家庭的情况摆出来, 使读者看了会感到“, 噢, 他的家庭是这个样子的!”作文千万不要说空话, 假话“, 我们家可好啦!”“我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没有写出具体事实来, 也就写不出“这样”。另一方面“, 这样”的家庭到底是什么样呢?题中没有明确的规定, 也就是说, 你写家里的哪方面的事都行。例如, 近几年来, 高楼林立, 你家也盖起了新楼房;有的人家里发生了不愉快的事, 比如爸爸和妈妈经常吵嘴打架, 日子没法过啦……

以上的审题分析, 是照字面分析了这个作文题目四层含义。分层理解之后, 还需要对它有个总体的认识。《我有这样一个家》, 实际写起来, 一般都能写出“我——有一个———家”这三层意思。问题在于第四层的理解, 这应该是审题的重点所在。因此, 审题要辨清题意, 抓住重点。

二、明确要求袁确定主题

有些作文题, 如《上学路上》, 只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了限制, 那我们只能在这个限制的范围内做文章, 可以写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 但究竟写什么内容, 表现什么主题, 那就得根据自己的体验来确定了。前面提到的半命题作文题目——《我学会了……》, 这里要重点明确你“学会了”什么。至于题材就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可以是做饭, 挑水, 也可以是洗衣服、骑单车等, 但必须是一件你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印象深刻、具体, 写起来才有材料可写, 才有把握, 避免说空话, 内容空洞。对于非命题作文, 前面所述的“超越”为话题的背景材料, 你就要从这段背景材料中琢磨自己要确定的观点, 自己拟定题目, 难度较大, 这就需要你下一番功夫去仔细揣摩、思考、分析。这类作文题目就要添加其他因素辅助, 可以把“超越”一词扩充成一个短语或句子。

三、领会喻义袁开拓思路

有一类作文题, 属于象征比喻的, 诸如《蜡烛》、《路》等之类, 这就要求领会标题的象征和比喻意义, 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来开拓写作的思路, 确切把握好文章的中心和重点。例如《蜡烛》, 并不要求写蜡烛的基本形状, 而是要求写具有像蜡烛一样甘愿牺牲自己、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的人, 他们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奉献一生。再如, 《毁树容易种树难》这样一个比喻性的题目含义比较深。这是因为人们常把育人比做育树, 所以见到“育树”, 就应该联想到“育人”, 如果就树论树, 就没有很好地把题意挖掘透, 那么, 这篇文章就没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四尧根据命题袁决定体裁

文章有不同的体裁, 不同体裁文章的写法也不同。如果体裁是记叙文的, 就要求记叙清楚事件的经过和描写人物;如果体裁是议论文的, 写作的重点在说明道理, 引证事实, 就不必记叙详细的过程;如果体裁是抒情为主的文体, 那就要求借助形象事物的描述来抒发感情, 展开想象, 表达主题, 也就是不必写出事件的经过。

一般说来, 体裁不同, 命题的语言也有区别。记叙文的明显标志常常带有“记”“、难忘”“、忆”等这些词, 如《记一次劳动》、《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此外, 如《春雨》、《秋叶》都可以是写景的记叙文;还有《同桌》、《我的老师》可以是写人的记叙文, 至于记事的记叙文就更不用说了。议论文的标题往往带有“谈”“、论”、“议”之类的用词标志, 如《谈骨气》、《论兴趣》。有的议论文标题本身是设问句或反问句, 如《什么是幸福》, 当然还有一些标题可以写成记叙文, 也可以写成议论文的, 如《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至于还有说明文体, 也就不再一一阐述了。所以, 作文要根据命题, 决定好体裁, 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五、根据命题袁确定题材

作文题材, 当然决定于文章的中心和体裁。题材必须是能够表现中心的, 因此, 作文要围绕中心选择题材。同时题材也和体裁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裁是记叙文, 题材就是人物的事迹、故事的经过、景物的形状;体裁是议论文, 题材就是论点和论据;体裁是说明文, 题材就是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用途等。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篇8

一、说一说,口述内容促审题

学生能否正确地把题目的意思表述出来,是他们是否理解题目之间数量关系的重要表现。所以,引导学生审题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题目。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用手指着题目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能落下任何一个字。在读题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题目的内容,说一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理清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数量关系。

比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了一道题目:甲乙两个粮仓共有存粮120吨,甲仓与乙仓的粮食重量比为,甲乙两仓各存粮多少吨?让学生读题三遍后说一说从这道题目中自己都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我从“甲仓与乙仓的粮食重量比为”这一句话中可以知道,这个是以乙仓为单位1的,而不是120吨的。

生2:这一道题目的已知条件中两个粮仓一共存粮120吨,要求的是甲乙两个粮仓各有存粮多少吨。因为甲乙两个粮仓的存粮不是占总吨数的,所以不能拿120吨来直接乘。

……

通过这样说一说的形式,就可以让学生找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因为单位1不是两个粮仓粮食重量的和,而是以乙仓粮食的重量作为单位1,所以不能直接用120吨来乘以,而单位1的量没有告诉我们,所以我们可以用方程来解答,也可以用分数除法来解答这一道题目。

二、想一想,抓住关键促思考

解题时,如果学生不去想一想,也就不可能深入思考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更不可能有效调动已有的数学经验来思考问题。让学生想一想,就是要让学生调动已有的数学经验来解决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想一想,就是让学生要善于抓住题目的关键词句来进行思考;让学生想一想,就是让学生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然后解答。

比如在教学“运算率”的时候,笔者让学生运用运算率来计算一道算式题“125×88”。由于这一道题目是在学生学习乘法分配率之后出现的,估计学生在计算时多数会运用乘法分配率来解答。为了鼓励学生用多种的运算率来解答,我在学生计算之前,先让学生思考:“125乘以什么样的一个数正好是整千数?”这样,学生通过想一想,就知道如何来拆分这两个数以适合简便算法。有的学生把88拆分成80+8,那么这道题目的解法就是“125×88=125×(80+8)=125×80+125×8=10000+1000=11000”,这是用乘法分配率知识来解答的。还有的学生把88拆分成8×11,那么这道题目的解法就是“125×88=125×8×11=1000×11=11000”,这是运用乘法结合率来解答的。这样,学生通过想一想,就会把已经形成的数学经验调动起来,除了知道运用乘法分配率来解答,还知道了用以前学习过的乘法结合率来解答。

三、画一画,梳理关系促思考

直观形象的图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数学之间的数量关系。所以,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说与想还是不能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时,让学生通过画图来梳理就可以把题目中隐含的深层次的数量关系给呈现出来,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比如教学“倍的认识”时,由于“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往往会出现错误。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是不能够理解的。所以在教学时,笔者先出示了两组圆形(如上图),让学生先思考并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什么,以及图中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倍数之间的关系。当学生基本掌握倍数之间的关系后,笔者再说一些倍数,让学生在本子上画图来表示,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倍”这一概念的理解。

丰富学生的审题策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只有在每一节课中慢慢渗透,细心指导,反复练习,才能有所成效。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篇9

梁志勇

[摘要]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兴趣;习惯;算理;计算

在小学中,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计算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到学生观察、记忆、注意等能力的发展;关系到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计算能力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计算能力的培养要做到科学有效和合理,最关键的是研究学生在计算技能中出现的错误,挖掘其错误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在计算中灵活运用技巧,结合实际,将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以本人经验,对小学生计算容易出错的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是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我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明明是会做的计算题,可就是因为‘粗心’给算错了。”大多数学生对计算题都十分轻视,在他们看来,计算只不过是算数,是最不用动脑筋的数学题。首先是思想上的不重视,从而导致了他们在计算方面的不认真,又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感知比较粗略,就更容易出错,其次是学生的思维定势也会带来非常大的干扰。定势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可以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某种趋势。积极的思维定势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的定势则可以阻碍知识的迁移。在数学计算中,尤其是四则混合运算题目,学生就很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例如,75+25×4,由于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算,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之下,学生就很容易忽略掉25×8。

然后是学生的短时记忆比较弱。人们所记忆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储存,在必要的时候也

需要及时的提取。短时记忆一般是保存信息的时间在1分钟左右,这1分钟的保存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还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的短时记忆还是比较弱,因此他们常会因为记忆时提取失误而出错。例如,学生在计算125×8时,就很容易忘记每一位满几该向前一位进几,从而导致算错了数。

通过平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和测试,我发现学生在计算上面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失分,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进行了探究,查找如何可以让学生减少或避免他们的计算失误。

(一)让学生知道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可见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技能莫过于计算教学。纵观全国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0%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

(二)要重视学生的初次感知。我认为要减少学生的计算失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一定要上好,要在第一节计算课上就让学生把算理理解的清楚、明白。重要的地方用红笔标示一下。重视学生的初次感知,就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正确的记忆,从而可以避免太多的错误。

(三)计算教学应该有一节纠错课和一本纠错本。学生新学习一种计算方法之后,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的可能是算数上的失误,但是大多时候还是由于算理不清楚造成的。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这些错题积累起来,让学生分析、辨别这些出错的原因,从而及时的纠正他们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四)循序渐进的进行加强训练。计算教学还不同于其它的教学,它需要学生经常的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教师应该每天出4-6道计算题让学生练习。一是为了他们能够熟练计算,二是理解算理。

(五)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计算教学相比较其它方面教学,就

显得有些枯燥。时间一长,学生难免会出现厌烦、轻视的现象。因此,在计算方面的教学,应该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至于是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良好的审题习惯要求:一要审清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要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简算的尽可能简算,没有简算的再按运算顺序计算。

2、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对齐。另外,教学中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

3、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一些学生认为验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要让学生掌握检验的方法,一般可以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关系来检验,还可以灵活地运用一些特殊的检验方法,如方程的检验则可用代入法;用估算可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在减法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等等。当然,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篇10

峨山县化念镇党宽小学:魏琼芬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要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导致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失败。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计算能力 提高

一、培养计算的兴趣。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结合教材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新的知识,将干巴巴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让学生自己说:“我能行”。例如: 教师在教学简便运算前,可以给学生讲述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49+50”这5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学生由衷的产生了对数学家的敬仰之情,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学生审题比以往认真了,对题目的分析比以前仔细了,并能灵活利用有关定律、法则,找出解题规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其次,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每天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比如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来训练计算,看看谁能把火车开得更远;采用比一比,拼一拼,看看谁能得到胜利的小红花;可以采用小组竞争的方法,让同学之间相互促进;借用卡片、小黑板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答、游戏

中计算、自编计算等方式训练,充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讨厌计算转变为喜爱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树立坚强的学习信心。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当遇到数据大,步骤多的题目时要沉着冷静,认真分析,逐步计算,不要超之过急。对于学困生,课堂上教师要特别关注、体贴与帮助,要多让他们解答一些较简单的题目;课后,要加强个别辅导,逐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骂;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歧视;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热情,少一些冷漠,努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培养坚强的意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平时抓起,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我通常利用早自习或授课之前的3至5分钟时间,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口算练习。例如:低年级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开火车”“找朋友”、“找门牌号”、“送信”、“对口令”、“夺红旗”、“闯关”等各种方法进行练习,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重视计算方法的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是为了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鼓励每个学生采用与自己的思维方式相适应的方法进行计算,发展自己的算法,它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有效平台,为不同风格的学生提供发展适合自己学习策略的途径,满足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需求。算法的优化也是一个逐步感悟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能把自己认为最优的方法强加给学生,教师应该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创设各种情境,在引导学生发现多种计算方法之后,适时地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使学生逐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并要重视引导学生加以应用,巩固算法,形成技能。这时的教师应是一位在学生需要时及时出现的引路人,而非一个慷慨的给予者。只有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之间的关系,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五、加强估算教学。

估算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估算与其他数学知识也密不可分。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在计算教学时,要合理渗透估算,能把枯燥的计算变得富有生气,激发对估算兴趣,培养估算的习惯,发展学生的数感。捕捉时机,练习估算。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经常接触的计算应用作为估算的题材,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就能增强学生估算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如,光明小学的150个师生去划船,每艘船可以坐12人,租了18艘船,够全校师生坐吗?18艘船有多少个座位?可先进行估算:12×18。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乘数中12接近整十数10,把它看成10再和18相乘,口算得180,或把18看成20,这样口算得240,或把12看作10,18看作20,口算得200,通过这样的估算可判断出这艘船坐得下150人。进而计算就可确定出结果范围在180——240之间,降低了计算错误的风险。上述估算使学生知晓有些估算不止一种方法,学生就会灵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估算。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由于马虎造成的错误,决不能姑息迁就,绝不能让学生产生“由于马虎做错的题,没事”的念头,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避免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

总之,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时, 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把握好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坚持不懈,一抓到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参考资料]:《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上一篇:为进一步规范酒类流通市场秩序下一篇:乡村开展三创两建活动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