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024-07-20

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用15篇)

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1

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提出一些新问题、新看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也是数学教学不断追求的发展性目标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起求知欲望,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教师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促使其学习动机的形成,促进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萌芽。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对,以及几个平行四边形,进行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一看能不能通过拼、摆、移、剪成以前学过的什么样的平面图形?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的同学用一对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的同学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有的同学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方法,也能转化为长方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在老师创设的问题中,学生动脑探索,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研究、创造,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2

1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

长期以来, 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受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不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只管自己怎样教, 不管学生怎样学,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使得一个个充满个性的学生都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对此, 广大的教师要注重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 认真学习邓小平的教育理论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系列文件, 深切领悟时代要求, 注重学法研究,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意识的培养, 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创新能力, 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 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 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发现, 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 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 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 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 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 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 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 互相交流思想, 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与学生平等对话, 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 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 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 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3 注重学法传授

强调个性化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 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 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在训练中获得知识, 形成能力,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当前的课堂教学, 有的老师喜欢搞“统一”, 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 以此套住学生, 压抑了学生的思维, 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 更谈不上创新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 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 展示学法, 再举一反三, 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 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 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学法指导要强调个性化, 还必须通过思维训练, 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因课而异, 因人而异, 充分发挥个性, 增强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3.1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中, 培养独立性的思维能力

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 教是外因, 学是内因,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教师要让课堂活起来”。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多向交流, 课堂方能真正“活”起来。据此, 教师要做到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答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参与讨论, 提出独特的见解。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 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新知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独立性思维的发展和迁移,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3.2 拓宽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 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 可以突破常规, 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在教学中, 要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 “提问”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前一部分, “答问”则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后一部分。如果总由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机械地回答问题, 那么学生的整个思维活动就是在教师控制下被动完成的, 哪谈得上自主发现、解答问题, 进行发散性思维呢?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 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 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挥个性创造力。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决问题, 既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使学生领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 积极评价, 培养创新能力

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反馈矫正, 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评价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等形式。课堂上让学生九分发表意见, 集思广益, 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 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 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 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念头更要加以保护, 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让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 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 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教师再做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 是创新的开始, 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 而是有问题不敢问, 学生心理上有三怕:一怕问题浅, 同学会嘲笑;二怕问题偏, 老师责怪;三怕问题多, 老师厌烦, 因此不愿冒险提问。对此老师鼓励学生提问, 使学生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会”、“想学”、“乐学”的创新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是一片广袤而美丽的天地, 只要我们坚持实施自主教育, 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强化, 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 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游铭钧.论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

[2]扈中平.现代教育学 (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

[3]冯忠良, 伍新春, 姚梅林, 等.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书系.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

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3

一、树立创新教育意识,营造创新教育氛围

教育教学从本质而言就是创新的生成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变“教堂”为“学堂”,想方设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起来,才能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1.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过去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高高在上,说的每一句话、讲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种权威;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听和记,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抑制和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維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教堂”为“学堂”;要想方设法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活动。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放开手脚和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常言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足以说明合作交流的优越性所在。因为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把别人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自己的思路中,使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数学思维不断地得到提升和完善,拓展自己的解题思路,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

2.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问题是人类认知发展的起点和动力所在,是创造之源。首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到具体问题当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婉转地指出不足,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敢提问的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数学课堂就会活起来,遇到问题学生就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并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其次要训练学生学会提问题,善于提出有效的问题,不能使学生提的问题漫无目的,不着边际,不然就失去了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真正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和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只有当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时,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才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就会很集中,就会思维活跃、感知清晰、观察细致、理解深刻、想象丰富、记忆牢固。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数学总体来说比较枯燥、单调,再加上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不太扎实,在学习中遇到较难的题一时解不出来,这就很容易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每一个举动和每一次反应,哪怕只发现学生的一丝闪光点都要进行肯定和表扬,发现学生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要进行及时的激励,让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要彻底明白数学的作用不仅仅是算账,它还可以解决我们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譬如,利用旋转、对称的知识可以设计出许多美丽的图案,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可以测物高、修路、筑坝等。学生一旦运用了书本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他的那种好奇、好胜的心理会急剧上升,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地得到锤炼和提升。

三、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他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间的本质联系,并教给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审视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广阔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4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重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教学情境:我问可爱的小同学们,我们上商店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这一下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认识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买东西时才会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

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另外,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为主原则,合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成显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3、加强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探新知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就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编排原则,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拼组图形”的练习时,课前老师准备许多大小

各异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照着例题的图形拼图,然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拼组。教师要求学生任意选出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具,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结果,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他们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人物等等。如拼出了不倒翁、小松树、小鸡、人物等。就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拼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倡导解题方法多样化,在不同方法中求创新

学习过程是个体的认识活动。小学的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老师应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方法的灵活性,比较方法的优缺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也要让学生一题多解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我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例题时,我就没有用课本中的计算思路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体验中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找出题的多种计算方法。在教师”看谁最聪明,想的方法最多”这样富有激励、煽动的语言刺激下,学生兴趣盎然,探索情趣高涨。通过动手、动脑,一张张小嘴娓娓道出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思路。有些与课本

中的计算思路虽然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实在难能可贵,这就是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表现出来的很了不起的求异和创新。我在每位同学表达了自己探索的计算方法后,都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了这种计算方法,从而满足和鼓励了学生探索、表达的强烈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5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音乐教育能够全面发展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高校学生能学到知识和技能,并能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磨炼顽强意志,培养求异思维,丰富形象思维,最终形成创新思维的能力.

作 者:王娅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刊 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642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创新思维

如何提高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篇6

在社会中社交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该怎么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来更好的与人进行社交呢?

首先,我们要坚持“多读书多看报”的原则,多读些书籍,用来提高自己的词汇量,多看报,多了解一些现在的新闻资讯,以至于和他人聊天的时候不至于那么尴尬,有话题聊。

其次,你需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有了自信才能在他人面前说话流畅,不会出现舌头打结的现象,也可以把想说的话用更好的表达方式说出来。

再次,你需要多写文章,短篇的长篇的都可以,这是在锻炼你的写作能力,也是在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写的越多,逻辑思维越清晰。

我建议再和他人交流之前做个草稿,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在自己的脑海里整理成一个树状型文档,以至于能够更好的、更清楚的编辑完善,虽然这个很耗时间,整理好了就会节省很多时间的。不过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会给你有打草稿的时间,不可能说话都是在你预料之中的事。那你应该在说话的时候放慢语速,边思考边说话,这样练习时间长了思考的时间会越来越短,最后会达到出口成章的效果。

多看一些破案的书籍,里面都是用文字记载,不仅锻炼了你的记忆能力,也锻炼了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一举两得,多好。

学会这几点之后,我相信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个飞一般的跳跃的。

二、逻辑思维能力的技巧

方法/步骤1:

1.对事物产生好奇,提高想象能力。从小开始树立一个好习惯,对事物产生好奇,从而使大脑处以思考状态,思维能力也有所改进,有所增强,慢慢的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使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方法/步骤2:

2.训练心算能力,激发大脑活力。遇到比较简单或一般的题目,训练心算能力,使大脑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激发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出一份能够快速转变的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小事做起。

方法/步骤3:

3.多参加辩论赛。辩论赛不仅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是培养和锻炼口才的地方,相当于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多多参加辩论赛,善于发现或想象论据是否充足,这样慢慢的提高能力。

方法/步骤4:

4.多看一些推理电视剧,培养推理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一些关于推理的电视剧或者小说,都对于逻辑思维的锻炼,都有一定的作用,从事物的一点小细节去推断事情的发展,这样慢慢锻炼自己的能力。

三、表达能力的技巧

方法/步骤1:

1.多看新闻与报纸,锻炼阅读能力,进而锻炼表达能力。多看一些关于口才或表达方面的书籍,试着说说,每天进行锻炼,总有一天会成功的。多看一些新闻、报纸,关注大事,为以后与人交流找到合适的话题做准备。

方法/步骤2:

2.善于运用诉说来完善表达能力。表达表达,不说怎么表达,每天都说一些话,锻炼自己的口,提高表达能力。运用多重方法来诉说,也可以用肢体语言来判断和完善自己的表达能力。

方法/步骤3:

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7

一、认识学生“个性”的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创新教育, 从某一角度说, 是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的一种教育, 要从小就鼓励他们的个性有一种创新意识。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 一切教育, 只有通过学生的个体活动, 才能转化为素质, 没有活动就没有素质, 没有交流也就没有教育, 交流的艺术在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而应试教育过于强调统一,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言堂, 满堂灌, 目标统一, 内容统一, 答案统一, 来规范学生的思维, 根本不顾及学生在想什么, 想说什么,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 压抑甚至摧残了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 没有一点差异, 没有一点新鲜气味, 培养出来的学生, 就像从一个“模子”里做出来的人, 就是“标准件”。为学生设置了一个禁锢的、高压的牢笼, 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浇灭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和思维的亮点。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学生会缺乏生机活力, 缺乏想象力, 这是教学中的弊端。因此,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不搞一刀切, 特别要扬长避短, 多与学生沟通, 让他们畅所欲言, 多听学生的见解、意见, 即使他们的话可能是幼稚的、可笑的, 但要知道“童言无忌”, 相信童年时期是培养想象力、创造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

二、教师应宽容, 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氛围

宽容意味着理解, 意味着创新, 是一种“心灵的呼唤”。学生思想活跃, 敢说敢想, 课堂上纪律难免有点混乱, 但老师应该适度地去宽容他们, 少指责, 少批评, 少约束, 少严厉, 多微笑, 多鼓励。但宽容绝不是姑息、放纵, 也决非是不讲原则的包庇和迁就, 只有多给学生点自由呼吸的空间, 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和谐、愉快、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 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尊重、理解、信任、关注、赏识的新型师生关系, 使他们无拘无束, 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这样学生的思维才可能敏捷, 才会“活”起来, 他们才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提出自己的质疑, 他们的创新思维潜力才能被激发出来, 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蓬勃发展的创造力。相反, 教师若以强制的粗暴的方法使学生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 只能把学生变成驯服的羔羊, 或者使他们带着不满从紧张回避走向欺骗、反抗。因此适度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学习环境, 创造自由争论的气氛, 宽容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 保护好学生的思想火花, 学生才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鼓励多问, 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

长期以来, 人们都在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固然重要, 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却更不可忽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 在活跃宽容的氛围中, 教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提倡学生自由思考、独立思考, 甚至异想天开, 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因素看问题, 多问个为什么;鼓动学生大胆质疑、别出心裁, 敢于逾越常规, 敢于想象猜测, 敢言别人所未言, 敢做别人所未做, 使其成为“偏才”、“怪才”、“奇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多给予鼓励, 相反教师若对学生的提问无任何反应, 对有新意的提问不鼓励, 对无价值的提问不理睬, 那么学生质疑的水平不但不会提高, 反而积极性也会受到挫伤, 求知欲望就会淡化。因此教师对毫无创新的学生也应寻其长处, 予以鼓励, 使学生觉得自己的提问被重视、有价值, 产生愉快感, 千万不可伤害其积极性, 因为积极参与是创新的基础。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向学生提出“三欢迎” (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见解) , “三允许” (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正错误、允许保留意见) 的做法, 这就是鼓励学生多问, 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典型实例。

四、引导学生善问, 提高思维能力

善问是创新学习的关键, 但恰到好处的引导是激发学生善问的重要环节, 教师从低年级就应该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积极思考的习惯, 使学生在预习时, 能运用已掌握的方法积极主动地思考, 从而产生质疑, 提出一些问题, 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很好的问题, 应给予热情赞扬。这样, 他们的思维才会活跃, 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 问题也越来越多, 高质量的问题、独创性的思维就会油然而生, 同时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 谁提的问题较好, 为什么?谁提的问题不太好, 为什么?以此来引导学生提出更有价值、会悟更高的问题, 但必须注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尤其是超出教师自身理解的创新见解, 切忌视学生为“异端”, 要正确认识到“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客观事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 并勤于学习、观察、分析、总结, 注意开展创造性思维的研究,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确保教学中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8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改革日新月异,时代对教育赋予了更加神圣的使命,我们正在迎接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自主的学习者,使学生能够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应对挑战。从育人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未来的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主教育、自主学习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自己教育和自我良好成长的人。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实现现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呢?在长期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体会。

一﹑從生活到物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认识更加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当时刻遵循物理学科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真规律,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它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皆物理,但他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我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实物,如“什么是电”一节,关于摩擦起电的演示实验,除了教材里采用的方式外,我特别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用圆珠笔、塑料尺子等学习用具来摩擦自己的头发,学生用亲眼见到的实验现象总结规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电学的学习兴趣,又使得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又如“杠杆”一节,可利用教室中的扫把,请几位同学上讲台扛起来,然后改变扫把的不同位置放在肩上,让其感受用力大小变化,增强了实验的真实性和机动性,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学生认识事物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和知觉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教学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就要加强直观教学,例如:在教学生“功”这一章,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我设计了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把五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到四楼,测出自己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案,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确凿数据进行回忆、对比、联想、分析,终于明白了道理。这比我在课堂自己演示,枯燥讲学要好得多。这样,在教师演示的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很多,提倡多观察、多分析,对学习和巩固物理知识很有必要,这也能时时记起,不会遗忘,自然界的电闪雷鸣,雨后的彩虹,太阳光的色散,冬天人们呼出的“空气”,汽车的发动,发光的电,照相机照相,工人利用杠杆把很重的东西滚上去,都离不开物理知识。我叫学生多观察,随时联系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道理,这样,既能让他们掌握课本知识,又能让他们开阔眼界,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三﹑及时肯定和激励学生的回答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答问题不可能都是正确的,也不可能与你的标准答案一字不差,因此,我总是先肯定他们回答正确的一部分,再帮他们分析不足部分,或经过学生讨论共同分析学生为何错的那部分,而不是一概否定他的答案。这样,他们就有勇气回答下一个问题,积极参与老师的教学,不懂就问。老师做到上课随和但不随便,学生也能在老师的肯定和赞许中自主学习,学习积极性就会更高。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篇9

数学的发展和数学家们走过的道路是充满挫折的,每一个命题的发现和证明,常常是凭着数学家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挫折。但课本却不能把这些都编进去,只能按“定义、公理、例题”的模式编写,直接了当地给出结果,而隐去了数学家们曲折的探索,归纳,猜想,发现的过程。如果教师只讲正确的方法,忽视歧路的分析,在课堂上总是一猜就中。一选就准,一证就对,一用就灵,那学生看到的只能是一个魔术师的表演,但学生一遇到挫折就会束手无策。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思维过程的暴露:一要暴露数学家们的思维过程,在知识的发生阶段和认识的整理阶段,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数学原理和法则的获取及数学方法的形成过程。二要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对例题和习题的解答,教师要暴露起初的思维过程,努力提示方法的思考选择过程,特别要重视歧路的剖析。有时教师不妨学大数学家富克斯的做法,在课堂上把自己置身于“险境”,开设“即席答题”课,对于学生提出的难题“现想现推”,给学生一个机会,看看老师最初的设想是怎样碰壁的,更看看受到挫折后,教师是怎样调整自己的思想,逐步寻找到正确的对策而战胜挫折的,从而教给学生正视挫折,战胜挫折的方法,培养他们正确对待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10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学改革必然涉及两个方面:教学理念的改变与教学策略的革新。本文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谈对教学改革的理解。

一、改进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沟通的形式是制度化了的形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台为中心。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渗透着教师的权威,即在教学形态里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标准揭示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活动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关系,而教学就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中进行的。现实的教学分析表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教学过程既不是单纯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师和学生是教或学的中心人物。怎样改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第一要注重同学生的交往。教学中应有互动、协调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都具有独立人格价值,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和表达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是交往。如果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将严重剥夺学生的自主权,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摧残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将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将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改变师生关系因此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让学生体会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种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第二在教学中要改进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更有自信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教学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又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与交流;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转向侧重发展。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生活中的图形》一章的学习评价可分几个方面进行: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在家折叠与展开图形的情况(可由学生评比);小组讨论时的发言;书面测试;作业情况;以及同老师的谈话等等。第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

二、改变教学形式,重视数学活动。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和一张讲台,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很少有数学活动进行,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总是的能力,学会学习,进一步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我认为数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提出问题

动手做实验

观察记录

解释讨论

得出结论

表达陈述。

具体地说,在开展这一活动时,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学生观察一个物体或一种现象,或者操作某些学具。第二,学生在研究所观察的物体或现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中的不足。第三,老师按一定的顺序给学生们推荐活动,学生可从中作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学生在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第四,这一活动可以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生每周至少花两个小时进行同一主题的活动,并保证这些活动在整个学习进程中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第五,孩子们每个人都记录活动过程。学生通过这一活动逐渐学会操作,同时加强并巩固口头和书表达能力。例如在北师大实验教材〈展开与折叠〉一节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操将学具中的平面图形折叠成几何体,然后观察讨论所折叠的图形的形状(柱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涌跃能得出以下几种结论:上下两个面是平面,上下两个面互相平行,上下两个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的个数同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都是长方形等等,他们所回答的问题基本上都比较准确,同学之间能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然后再让学生先想象将柱体展开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再动手操作,同自己想象的结论进行比较,最后回想一下操作的过程。这样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让学生总结直棱柱的概念及其展开图。

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11

关键词:思维 能力 创新 人才

地理思维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考察地理事物或现象,把握其本质,揭示其内部联系,从而达到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规律的认识。也就是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概括反映。思维能力在各种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它控制和制约着各种能力的发展,指挥和调节各种能力的运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同时,人类的一切创造性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开发智力,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和求知欲.给思维以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一些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采取两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充分尊重学生和及时鼓励学生,现今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是父母的宝贝,甚至是小皇帝,都具有好强、好胜的个性,尊重他们,鼓励他们,他们就会认为老师看得起他们,也就能够吸引他们,他们的学习热情就高涨。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鼓励性语言如“很好”、“不错”“你们真的很聪明”等等来表扬他们,吸引他们,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很浓。第二,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去思考、去理解、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例如:讲地球公转规律时提问:“地球公转至远日点时,为什么北半球气温反而最高,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北半球气温反而最低?”又如:讲大气垂直分层中对流层温度变化时提问:“庐山山顶地势高温度低,为什么站在太阳底下,感觉到很晒?”等等,这些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学生对学习内容最有兴趣的时候,也是学习状态最佳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计划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设置一定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理解和掌握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是指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凭直觉尝试解决问题。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首先要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特别是掌握知识的结构,让学生清楚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这要求教师要不断钻研教材,掌握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体系。同时,要强化学生掌握知识。其次,经常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大胆猜测。如讲完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时,鼓励学生思考:假设地球不自转只公转,地球上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和五带等如何变化?进一步假设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时,状况又将如何?又如,在讲完五带划分时,鼓励学生思考:假设黄赤交角减小,地球上五带范围将如何变化?第三,经常进行直觉思维的示范,剖析教师直觉思维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对直觉的敏感性。例如根据等压线的“欲高则低,欲低则高”的规律,可以迅速解决等压线的弯曲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中学地理教材是以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材料为主,因此,地理教学中就要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逻辑思维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是比较法和综合分析法。

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极其广泛,无论是地理表象,地理概念,地理基本技能,地理原理及地理事物的分布的教学都离不开比较法的运用。它可在学生已知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未知的地理事物,有助于学生认清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明确地理事物发展的过程及规律,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要加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讲述中国大陆性气候时可以列表比较中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与美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异同。又如讲述褶皱时,可以从岩层形态,对地形影响,矿产等方面列表比较背斜和向斜,有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逻辑思维的培养。

综合分析法是地理教学运用广泛的逻辑思维方法之一。分析的目的在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综合是要揭示地理事物的总体特征。二者是不可分的。只有通过综合才能透彻地理解地理事物各个要素的总体特征,从而获得正确完整的地理知识。例如:陆地环境包括地貌、岩石、陆地水、生物、气候和土壤等各要素,这些要素的讲述就是分析,而陆地环境由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结果,这就是综合。

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成份,这种思维方式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地理教学中要利用各种课内外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特别是鼓励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首先应充分利用地图,培养读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要研究地理环境中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立体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利用地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地理教学的工具。地图是各种地理事物在时空分布上形象直观的概括,运用地图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它不仅可以告诉学生许多地理知识,也可反映出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区域特征及地域差异,还可以找出各类地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如指导学生读“拉丁美洲气候图”,看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然后再结合地形、气压带、风带、洋流等分布图,分析其差异的成因。这些内容的获得,是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是要通过学生积极思维才能完成。所以指导学生运用地图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地图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过程。其次,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今日的中学生是祖国21世纪的栋梁之材,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要责任。创造性思维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思维能力,不是某种单一的思维形式,是具有开拓创新特点的思维活动。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一要摆脱教学中习惯性的认识的束缚,开拓思维,挖掘教材中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因素和材料,借助教材中的插图、附图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教材中的活动题训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讲述完传统工业区后引导学生思考课后活动题,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第二,鼓励学生质疑,探索求异。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各抒己见,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创造性思维系统充满活力。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去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未涉及的奥秘,去触摸课堂教学无法获取的东西。让学生展开智慧的翅膀去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从而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12

一、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 营造轻松舒畅的氛围, 激发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把微笑、宽容、欣赏带入课堂, 和蔼可亲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欣赏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 消除教师的权威形象,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活跃在课堂上, 让学生在思维的空间自由驰骋, 任意翱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 使学生敢问、敢说、敢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看法。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争得面红耳赤, 学生与教师也可以平等对话。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 教师要充分肯定, 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 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感受到思维的乐趣,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巧设情景,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语言脱离了情景就难以表达其意义的。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如果学生单单的掌握单词、语言规则和功能项目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将它用于实际的情景中去表达所见所闻所想, 它才是活生生的、有意义的。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重用实物演示情景, 用表演感受情景, 用音乐渲染情景;充分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录音、来创设情景,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的积极参与, 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运用直观演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 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知识趣味化, 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条件,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强化合作互动, 拓展创新思维能力

语言的最本职的功能是语言的交际性。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而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在课堂这样一个团体学习的过程中, 互动思维是相当重要的。当其中一个人的头脑活跃起来提出新想法时, 就会激发大家的头脑都活跃起来。活跃的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场景、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能提供给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合作学习给爱动、贪玩、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又好表现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参与表现的机会, 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学起来饶有兴趣, 并且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四、进行积极评价, 体验成功喜悦, 有利于强化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对于学生的表现在方式上, 我们应该进行积极评价, 鼓励创新思维。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表扬, 需要体验成功喜悦的群体。在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中, 教师的信任和鼓励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的产生, 也将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这就要求课堂上,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作出积极评价,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

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13

内容摘要:创新思维应包括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的科学方法等方面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方法、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物理 创新思维 精神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掌握创新的科学方法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是一门以实验、实践为基础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物理学研究问题的结构原理和科学方法囊括了人类尝试各种创新活动的途径、思想和方法,物理学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应当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任。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通过优化教学方法、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发展。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是一种不必经奖励与强化而自觉激励自己不断进行某种探究活动的动机,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启发、导向的功能,是发掘创新思维、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创设情景激起好奇能启迪思维,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追求新知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正是学生对这种学习活动持主动参与的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最积极、活跃的状态,变被动的学会为主动的会学,思维才最具有创造性。

二、用物理科学研究故事,激发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渗透介绍物理学家科学研究、发现的经历和故事,不仅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与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在相关教学中渗透介绍:牛顿通过发现苹果落地现象得到启示,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联想到物体的平抛运动扩展到月球绕地球运转,才有了人造卫星上天;阿基米德从在浴缸里洗澡的感觉中发现浮力定律;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推翻了亚里斯多得的观点;发明大王爱迪生各种发明创造背后的`艰苦经历和不折精神;天文学家第谷经过几十年长期不懈的观察,积累了750个星体有关运动的“天文”数字;开普勒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整理第谷的天文数字和自己亲身实践运用猜想、假设、计算、分析、归纳总结出有关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定律;英国物理学家布拉凯特为了证实卢瑟福发现质子的事实,在充氮的云室里重做实验,拍摄了两万多张云室照片,分析40多万条α粒子的径迹中,才发现有8条径迹发生分叉,从而证实质子的发现。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发现和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志趣和严谨、求实的创新科学态度。

三、营造宽松和谐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开放具有创新性

通过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打开思维想象空间,大胆提问、引发猜想、想象。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物理学家们在提出新的物理概念、物理模型和物理实验,创造性地建立新的物理理论之前或过程中,想象力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比如法拉第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提出“场”和 “场线”的概念,为电磁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在实验前和实验中,想象力都不断作用和指导着他。对法拉第来说,没有他大胆的想象就没有他的“场”。

通过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科学、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带着批判的观点去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敢于克服从众、崇尚权威心理思想。玻尔在分析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时,发现与经典电磁理论存在二大矛盾,正是因为他没有盲目崇尚牛顿和麦克斯韦的经典权威理论,而是敢于反常规地大胆提出与经典理论相矛盾的三点假设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进行完善,后经实验证实获得成功的。 四、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1、除了必做实验外,还可以改变课堂老师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动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获取直观感性材料,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

2、改变验证性实验为研究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追求“原知”的实践创新能力。比如楞次定律的分组实验教学可以和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相结合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出感应电流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总结得出楞次定律,更深刻掌握楞次定律的本质内容。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创设一些设计性实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创新设计活动。

3、对于一些实验条件要求苛刻或相对抽象、学生较难理解、而实验难以完成的知识内容,如:布朗运动、波的干涉现象分析、卢瑟福的α散射实验等,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借助声音、图象、动画等视听媒体创设生动、形象和深刻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课件演示来增强课堂的新颖性与趣味性,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具体,唤起学生好奇心,克服单纯讲解的“空对空”单调特点,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性。

我校在实验班的物理教学中通过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优化教学方法、重视实验教学,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十分浓厚,整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综合创新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在学校开展的科技节活动中,更多的学生创新性地设计“发明”出许多有实际意义的作品。如液体折射率测定仪、回滚轮、自动节水冲便器等。

参考文献:

1、张宪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14

第一、加强语感实践 语感具有直觉性特点。它不预先经过一番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而是凭借着言语活动的经验直觉地对语言作出敏锐的感受,瞬间感知和领悟语言。因此,通过培养语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觉思维能力。

加强语感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背诵。阅读(包括朗读、默读、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其义也。”杨雄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这些观点都强调了大量阅读(其中也包含着背诵的含义)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反复阅读和背诵,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获得真切的敏锐的感受,激起情感的共鸣,悟出为文之道,掌握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规律。实证明这是培养学生语感、发展直觉思维的重要途径。

二,指导学生切已体察。培养语感,还要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去感受。叶圣陶认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学上去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直觉由于是人们对观事物的直接快速反映的过程,因此,要求反映者对自己周围的生活现象有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三,指导学生注重整体感知。整体性是直觉思维最显著的特点,直觉思维从认识过程一开始就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在语文学习中,课文在内容上是融价值观、情感、能力、审美等多方面教育效益于一体的综合体,在形式上则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有机结合。对课文如此复杂的从内容到形式的认识和把握,必须从整体出发,效果才会好。例如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执教《少年中国说》,就是从整体出发,让学生先形成语感,然后再逐步体会深入分析的。他教学的第一步是先让学生谈谈初读的印象,要求回答一个个直觉的大体感受。学生根据初步的诵读、体味,谈了各自的看法,如“我感到作者的感情很强烈”、“写得热情奔放”、“作者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字里行间有一种自豪感,读了使人振奋等。”又有一个学生说“文章有鼓舞人心的力量。不过,里面有些句子我不大懂。”钱老师针对最后一个学生的回答问道:“既然不懂,怎么还会受到鼓舞?”紧接着钱老师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这叫跟着感觉走’„„你虽然对这篇文言文的一些地方还没弄懂,但却感到了作者的热情,这就是一种理解,不过这种理解靠的不是理性的分析,而是靠直接的感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它有时候比理性分析更重要。”当然,这种初步的整体理解有时可能带朦胧性、猜测性和不确定性,但它却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闪烁着智慧火花的,而且它还很可能成为学生进行深入研讨的难得的起点,而这些则正是直觉思维所具有的意义和特点。

第二、强化速读训练 速读的实现主要凭借的是直觉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强化速读训练,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培养时可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直接领悟语言的能力。

速读能力强的人,在阅读中,不仅可以做到眼脑直映的快速领悟,而且能够对句段联系及其意义快速作出预测和判断,要做到这些,直觉思维活跃是必备条件。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教师必须有效训练学生的眼脑直映能力以及跳读、猜读等能力。

二,培养学生敏锐快速提取文章要点、主旨的能力。这种提取不是建立在熟读深思、揣摩推敲基础上的,而是通过默读快速搜寻文眼、重点句段,并从中获得本意、大意或言外之意的。这种敏锐、快速提取文章主旨的能力,是进行速读训练所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直觉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

主要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15

一、创新思维能力对中学生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其实是一门非常贴近生活的学科, 它所阐述的内容不是艰涩难懂的大理论, 而是非常浅显易懂的自然规律以及物理知识, 并且它的例子基本上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所以很容易在学生的内心中产生共鸣。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刚迈过欢乐的童年, 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幻想与好奇。如果为人师者能在这个时候给予学生恰当的启发教育, 定能在学生心中埋下探究思维的萌芽。初中物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温床, 因为学习这门学科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需要由表面的自然现象过渡到抽象的自然规律的系统性的学习上, 这必能够让学生觉得很好奇,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也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引导。这样, 我们就能够激起学生那种探索的热情, 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尊重个性, 激发创新源泉

(一) 个性品质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石

初中学生是一个刚刚迈入青春年华的群体, 他们普遍会出现青春期的叛逆心理, 对于来自师长的谆谆教导和金玉良言往往会采取置之不理的反对态度, 但他们却会对物理定理和那些自然规律会多问一个为什么。这就是他们的个性品质, 看似桀骛不驯, 但却充满好奇。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这种个性品质, 这种个性对学生的思维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 在面对教师讲授的定律面前, 他们常常会试着去否定, 思考着如何去推翻教师的结论, 有时还会抛出一些在教师看来很古怪的想法。在过去, 很多教师认为这些学生是来唱反调的, 因而没能对学生的奇思妙想给予一个正确的疏导。于是, 教师就会慢慢地发现, 会问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 课堂也越来越沉默, 越来越无趣了。

在今天, 越来越多的教师都表示, 尊重学生的个性, 激发学生的创意思考能力越来越重要了。教师应当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思考的空间, 鼓励学生勇于展现自己的个性, 勇于表达自己。同时, 教师还要在实际行动中给予学生切实的支持, 让他们遇到困难时, 能够有一个抒发的渠道, 能学会独立地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让他们学会如何面对挫折, 如何在挫折中依靠坚强的意志力站起来, 并最终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真相。由此可见, 个性品质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护航者。

(二) 回归生活,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物理是很注重实验的, 物理常常需要拿实验结果亦即事实来说话。也正因为这样, 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验操作平台,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都知道, “纸上谈兵”终究是肤浅的, 因而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广阔的试验天地中去, 不仅要让他们享受到动手的欢乐, 还要让他们享受到那种克服重重障碍最终取得胜利的喜悦与激动, 这无疑是激发他们创新思维的绝佳路径。

做实验是初中物理课外活动的主流。这些小实验往往是由生活中的某一小现象引发出来的, 与我们联系甚是紧密。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组织一些课外活动, 或是分小组, 或是到实验室去, 亦或是到野外去实地考察, 以开阔他们的视野。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小活动可以使学生对自己辛苦探寻来的结果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晦涩难懂的物理定理的理解, 能使他们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储存起来。更重要的是, 课外小实验的开展, 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得以暂时的放松, 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

要想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教师首先要取得来自学生的信任。这时候,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非常重要了。初中生处于懵懂的叛逆期, 他们无法理解教师的用心良苦, 而教师也没有用心去理解他们在青春期的彷徨。这时, 教师若能够和学生采取一种平等的交友的形式, 像朋友一样倾心交流, 在课堂上采取多种形式的互动, 或是分组进行圆桌会议等, 定能缓和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明确自己的目标, 清楚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教师在更多的时候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人, 要引得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观点没有所谓的对错, 解题没有固定的模式, 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都可以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用担心可能会被别人嘲笑, 挨教师骂。这样, 良好的教学效果就会得到实现, 新奇的想法能够被说出、被鼓励, 学生也会认为创新是一件较酷的事情, 从而会积极努力地行走在创新这条大道上。

古语有云:韬光养晦, 厚积薄发。要想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开发, 光谈上面这些是不行的, 因为没有一定知识的积累, 创新更是无从谈起。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 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好好学习, 掌握基本的知识, 为创新储备必要的知识积累, 还要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库添砖加瓦, 不断地充实自己, 以更好地指导学生。

作为教师, 我深知自己是学生的引路人。所以, 在教学过程之中, 我十分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 并体恤他们幼小的心灵, 在学习生活中启发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重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价值观上注重对他们的积累知识意识的培养, 从而为他们迈上创新之路铺平道路, 扫清障碍。

摘要:初中物理是国民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为我们打开了自然普遍规律的大门, 强调用事实说话, 以实验结果来反驳谬论, 并且它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此, 笔者在此向大家简单地阐述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并对如何激发这种潜能发表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望与众位分享。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思维,教学方法,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陈超红.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陈丰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D].四川师范大学, 2012.

上一篇:湖南省教师资格证2006-2011年真题下一篇:2024年中国铁路客运市场投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