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2024-08-16

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共12篇)

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

浅谈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新的世纪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应坚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把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放在第一位的指导思想,而科技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应有长远的眼光,为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打好良好的基础。因此,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所谓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中的最高级别,其本质就是进取。这种进取能使人在学习工作时,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出更高的价值。然而,这种能力的源泉却来自人的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人在思考问题时有别于传统和与众不同的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批判性?p求异性以及突破性的特征。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创新思维并把它运用到学习工作中去就能创造出常人无法想象的价值。这种思维能力只要是个正常人都能培养出来。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外,更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用创新思维的方式去认识并思考这个世界。从而?p培养出具有新世纪特征的能增强我国竞争能力的新型人才。

数学教学过程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有创新意识作指导的基础上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具有前瞻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若要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入手。

一、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在从事数学教学过程中,面对众多的求知者。他们的学习基础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接收问题的能力肯定千差万别。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千万别着急、应冷静的观察、深入的了解、细心的指导。也就是: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征以及反应能力。然后作为第一手资料,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最后运用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教学原则去挖掘出学生内心中的巨大潜力。使每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可塑之材,自己有创新之能。一旦培养出这种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教师就应乘胜追击,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动手、去讨论,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然后从众多的发言中总结出一种最简洁、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只要勤动手、勤动脑、勇于探索、积极进取都会有创新的火花绽放出来。

二、兴趣是创新的最大动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追求高大全的教学目标,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没有激发出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教师花了很大的力气在课堂上声嘶力竭,学生却没精打采毫无反应。教学双方还有可能相互埋怨,甚至互有敌意。因此,要想避免这种消极局面的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其实,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明白: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来自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养。有时是一堂精彩的讲演,有时却是一句鼓励的话语,有时甚至却是一个无意的肯定。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时,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它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还要求在课堂上做到语言清晰流畅条理清楚,更要求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而且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上,营造一种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再用发现的眼光去捕捉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并给以鼓励。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相信:学生只要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去寻找、去探索未知的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再在教师的正确方法的指导下,就会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并燃烧起创新的激情。

三、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培养创兴思维

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从生活中剥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中的每一个定理和公式都是来自于生活实践之中,学生学好数学的目的,就是要回到生活实践中去再为生活实践服务。事实上,生活和数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开拓者,要想使自己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用科学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最简洁、最高效的办法。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老师教会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并从生活中感悟数学的哲理是燃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的助燃剂。由此看来,数学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认识书本知识的内在本质,更要教会学生明白:走出课堂,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难题,以及在实践中获得创新的手段是何等的重要。

我们相信:一旦学生明白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并能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即使是一次很小的成功。他们自然就会从内心中产生学习的兴趣,从思想上激起创新的欲望。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激情,那么他们扬起人生的风帆,去开创美好的人生的局面也就为期不远了。作为数学教师的心血也就没有白费。

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2

我们知道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始就注重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怀着浓厚地兴趣参与教学活动中来,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操作来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等得到了发展,也使教材“活”起来,更使课堂也“动”了起来。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自己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经过中考,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考成功的保障,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做好创新意识的引路人。

我们知道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施创造教育,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创造力。这不仅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三、在正确的基础上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我们知道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关键在于运用。方法的运用讲究正确与灵活。我在数学课中对知识的传授一致贯彻讨论、辨析、取证、定位的思想。每逢一个新知识,先让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归纳知识进行评析,找证据,初步在头脑中对这一新知识有所理解有所悟,然后师生共同辨析,找证据,最后把新知识的位置给以确定。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一新知识产生的前因后果。对新知识前因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无形之中就进行了方法教学。

旧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让学习积极参与实践,勤于动手,很多问题可以很容易的解决。

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3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认知功能,也是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源泉之一。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自己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验教学实践,就如何加强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谈一些想法。

一、通过学生创新实验设计或进行探究性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创新实验设计或探究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创新实验设计或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所不能替代的。

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设计探究性实验课,在实验室中利用生活常见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化学知识中能够实施创新教育的知识点很多,只要我们时时留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长期坚持下去,必定会使学生的创造力不断提高,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劳动者。

二、加强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有一道练习题:在实验室里做硫酸铝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时,采用不同的操作顺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①把少量硫酸铝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里,出现白色沉淀,又很快消失。②把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铝溶液里, 得到白色沉淀。这道题涉及了铝的两性和过量问题,学生一般都能较快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在①中如果连续把硫酸铝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最终能得到白色沉淀吗?在②中继续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硫酸铝溶液里,又有什么现象?白色沉淀会消失吗? 事实胜于雄辩,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对实验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刻,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和创造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特别强调个人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勇于创新,大胆改革,采取各种措施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操作的时间机会,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验技能、知识应用、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诸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适当增加实验内容,通过實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乙醛与 Cu(OH)2 的反应,除按课本完成实验外,又增加了一个对比实验,即CuSO4溶液过量,NaOH溶液不足时生成的Cu(OH)2 悬浊液再与乙醛反应。

2.开展课外实验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方便条件

比如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可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亲自做一做,检验创造的成果。这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有利的。

四、开发实验的深层次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实验:向体积为10mL,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氯化铜溶液中投入10g铝片。

实验现象观察:①铝片表面立刻有紫红色铜沉淀,同时产生较多的气泡;②溶液绿色变淡,继而产生蓝色沉淀;③混合液温度升高,试管壁发烫,产生气泡速度明显加快,铝片上下翻滚;④混合液变黑,铝片周围有少量白色沉淀物产生;⑤一定时间后,试管底部有较多红色粉状铜沉积,溶液变成无色透明;⑥铝片上继续产生无色气泡。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既丰富又复杂,大大超越了学生实验前的预测结果,因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心理。

现象解释与思维创新:①产生气泡加快的主要原因?反应放热,温度升高,铝铜原电池的形成;正三价铝离子浓度增大,溶液酸性增强,反应速度加快。②混合溶液变黑的原因?生成的氢氧化铜分解成黑色的氧化铜。③最后溶液变成无色透明的原因?正二价铜离子浓度减小,促使溶液溶解平衡朝正方向移动,导致氢氧化铜和氧化铜溶解,溶液变成无色透明。限于知识基础,学生无法解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白色沉淀。有部分学生认为白色沉淀是氢氧化铝,也有学生认为不可能,且都提出了一些理由。这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胆推测,鼓励开展思维创新,最终由学生得出在温度较高时,铜和氯化铜可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亚铜沉淀。

通过对该实验的探索,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盐类水解、原电池、化学平衡等化学原理的能力,大大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境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4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西藏工布江达县中学 旦增多吉

【摘 要】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一身的学科,它涵盖的内容广泛,具有启发学生思维,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作用。语文课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要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大胆创新,努力钻研,为他们营造一个好的创新环境。

【关键词】创新思维 培养

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一身的学科,它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哲理、绘画音乐等等,具有启发学生思维,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作用。语文课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但如何才能把这片沃土耕耘好,使其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呢?它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大胆创新,努力钻研,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发展创新思维的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这样他们才能语文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气氛

人们通常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思维更为活跃,更加积极。因此,和谐、民主、活跃、宽松的.氛围,是发挥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在语文课堂中积极为其创设这样宽松民主的气氛。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再越俎代庖,事事包办。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发言,当然他们所思所想不可能完全正确,对于不对的地方我们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看,耐心地给与指导,而不是粗暴地批评,甚至侮辱。如果这样,将会把自己推向学生教育的对立面,师生关系就变得很紧张,传道授业解惑就更无从说起了。语文本身就具有教化人的作用,加上宽松民主的气氛,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就更重要了。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历史上科学家们每一次的创造发明,都是通过对事物的大胆的想象为起点。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自己动手实践创造,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领悟只有丰富的想象与不断努力实践相结合才能有创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时刻注意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如在藏语文教学中,我常常运用我们悠久美丽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进行作文。比如《格萨尔王》是我们民族的先辈们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我在教学中有时会选取其中的一小节给学生学习、朗读,然后让他们发挥想象,将诗歌编成一篇作文,然后选出优秀的习作在课堂上朗读。因为格萨尔王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改编起来并不难,但要想改编好必须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但学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提高了写作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个不敢质疑的人,肯定不是一个有创新思维的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有创造潜能的学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勇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创新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创新。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些学生有一种惰性,习惯什么都由老师来代劳,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的思路不一致,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更不敢提出疑问。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俗话说:刀越磨越快,脑子越用越灵,不用则钝,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弱。

其实,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法也不同。(论文范文 )人们不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只要言之有理,老师应及时给予肯定。不要因他们的一次发言失误就扼杀他们的创新精神。况且,理解一篇课文,老师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看法,而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去思考,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全面、深刻、灵活。例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引导学生想像“鲁迅在百草园里还有那些故事?”学生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开想像,定能从不同角度设想出许多来。这些思维发散点可在备课时设计,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同样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生活处处有语文,要学好语文,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意我们的现实生活。语文教师除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空,还可以联系我们的生活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就能激发起学习兴趣,进而逐步培养出创新意识来。因此,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一是收集民歌民谣。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利用回家的机会多了解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社会调查。让学生详细了解自己家乡的特产,然后选取一个特产或特色来宣传。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比如我会在春天来的时候,带领学生到城外去看美丽的风景,激发他们对春天的喜爱及生活的热爱之情,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回来后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作文。学生特别喜欢这样的活动,因为既可以学到知识有很好玩,能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

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5

——浅析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向谁学》

一课的创新教学实践

创新能力既是民族和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民族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时代呼唤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学抓起。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老师的重任,是培养高素质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如何在这一门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平时的一节教学课《向谁学》中做了如下探讨: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可以说,首先对事物感兴趣,才能主动激发热情去接触、去感受。世界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是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炬。”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 1

持浓厚的兴趣与高昂的情绪,在教学中我首先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从激发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

1、音乐开课激趣,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在《向谁学》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将美好动听的音乐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如一开课,我首先播放一段优美音乐:“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让学生唱歌,回忆这首歌是谁教会的?(音乐老师)我启发孩子:通过学习,我们一天一天长大了,除了会唱歌,你还会什么才艺?(学生例举:弹琴,绘画,跳舞,毛笔字等)那么这些才艺是——向谁学的呢?(少年宫老师、父母、书本、电视等),我引导:学习的途径有很多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它!

学生在愉快兴奋的氛围中怀着强烈兴趣开始了这节课学习。

2、利用群体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在《向谁学》教 学我就充分利用了班级群体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调查小报的设计、制作、评比,调查汇报的节目准备,全部在研究小组群体里完成,老师组织开展竞赛评比,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小组研究的群体氛围中,出谋划策,互相竞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意识被激发后,他们就想积极参与其中了。

二、传授知识,挖掘德育的创新因素。

教育部部长周济2005年12月10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举行的建

社55周年庆祝会上指出,课程教材建设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要注重对学生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动把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教材内容中去。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体现时代特点,激发学生兴趣,编写出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高质量教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所以,教材中的知识是前人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又促使人们掌握之后去进行新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善于灵活地运用知识,就是创造。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积极求异思维是培养创造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味模仿,因循守旧,就不可能有什么创新。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适时地诱导学生求异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有很大的作用。

《向谁学》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知道学习方法的多种途径,只要做有心人,生活处处都能学到东西。而教材中针对这一内容有多幅插图,反映学生生活各方面的学习途径。备课中,我发觉这些内容可以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起来,比如当前的重庆全市热点:“全球市长峰会”,学校重点活动:大单元综合实践体验、秋季郊游、集体朝会等。这些现实生活的活动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如果把它们纳入备课中的重要一个环节,提炼出教学的知识、能力目标,能很好地丰富教材内容,达成教学目标。如:启发学生用各种学习途径调查市长峰会,学生用了报纸剪贴方法、照片收集方法、电视新闻收听等多种渠道的学习,很好调动了求知求异思维,从中感受到向谁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就能得到很多收获,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到极好的调动作用。

三、注重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 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品德学习的经验。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 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形成师生间的积极互动交流。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应当“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因此,教师应当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尝试实施参与的教学模式。根据儿童心理特点来引导,上课有趣,才能使儿童精神饱满,积极参与。因此在日常德育教学中,我逐步尝试实现两个方面的调整:一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二要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改变过分强调接受学习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主体参与、主体创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

率。

1、创设合理问题情境,采用恰当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活动

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才能给予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为了实现这种“互动”,一堂好的德育教学课,既需要有好的研究对象,又需要采用一个恰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应有利于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创新。

在《向谁学》课堂上,我通过创设情境表演小品、或举办展览会等形式,调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探究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如课前我让学生分小组选择主题进行调查研究,然后用他们最感兴趣的方式进行交流汇报。课堂上,学生的创新表现可谓精彩纷呈:如“谁教会你安全常识?”有的小组现场开展知识竞赛,说明学习途径的多种,有的小组用小品模拟表演飞机上空姐提示,有的小组收集朝会安全常识讲座内容„„

学生们通过自主选择,充分调动自己的创新思维,大胆表现探究学习中的收获,课堂不断引发一阵阵掌声,这也是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肯定。

2、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评价情境,鼓励学生勇于参与,勇于肯定自己潜力

主体参与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而作为教师的课堂评价是学生反馈自己的一面镜子,他们往往在这面镜子中

照见自己,了解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也同时是给予自我潜意识的一个判断。如果积极和谐的课堂评价情境营造得法,积极和谐,那么就能极大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主动介入课堂,从而得到更多更大的肯定,发现自身潜力。因此,课堂上我经常反复使用这样的话:你能想到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给以证明或说明吗?你能举例吗?你能写出来或说出来么?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补充„„。调动学生参与的语言,彻底扭转了教师一味的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基本上实现了教师把讲述的内容转化成问题,用一定的情景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以设定学生的活动环节来实现教学目的。传统教育“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现代教育“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就其实质,前者压抑学生的主体意识,后者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实施课改实验与传统教育的分水岭,真正实现学生是主人的课堂教学。

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6

人类的创新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高低离不开一定知识的积累,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创新能力的基石。在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难度比较大,由于在课文中已经串讲过。所以在专项语法教学中就不会像讲新课那样新鲜。所以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我让学生用知识卡(长12CM,宽8CM上方打有两个圆洞的)将已经学过的词汇、语法、句法等来进行专项知识归纳。(知识卡里又分规则卡、特殊卡、比较卡、归纳卡等)规则卡就是把一些有规则变化的同类词,放在一种卡上,如名词的复数形式,动词的四种形式,形容词、副词的比较形式变化等。特殊卡就是把这些词的不规则变化记在特殊卡上。归纳卡就是将学过的一些同(近)义词,反义词,同音异性、异义词等归纳起来记在这种卡上。比较卡就是将一些意义相近而有点区别的词或词组进行比较。如在教学中发现学生also、too和either这三个单词的用法易混淆,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先从课本中找出含有这三个单词的句子,再从词义、词序上去寻找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作比较,同学们很快就发现also、too用于肯定句,either用于否定句,而too、either又用于句末,also用于句中,并让学生将自己比较归纳的知识做成比较卡(如图1),以用作资料。

通过这些卡片的制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搜寻旧知识,在识别、比较、判断、联系、归纳、对比综合中将词类转换、名词复数、动词的四种形式、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等级等在课本中零碎的、松散的、呈不活跃状态的知识有机地串连起来,使学生从零散的知识的学习自然过渡到知识的系统归纳上,使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反馈激发动机,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它主要表现为探究兴趣,求知欲,对真知的执着追求,这是创新的灵魂,是进行创新的价值追求和动力。卡片教学的反馈卡就能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般的反馈手段,多是考试和书面作业,常用的有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经调查,每一学科教师基本上每天要布置半个小时的家庭作业,照此计算每个学生每天就要做3~4个小时的家庭作业。英语作业就有好几项,如单词抄写、语法练习、翻译、听写。这样一来学生的作业就多了,对于作不完的部分,只好互相抄袭,那么信息反馈的真实性就差了。况且,老师要批改几个班的几项作业,反馈不及时。于是我采用了反馈卡来代替作业本,如在教完形容词和副词的级别用法时就做一张反馈卡(分教师题目卡见图2和学生答案卡见图3)。考虑到题目的梯度和层次,我将形容词和副词的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的代表(good、well better、best)都列在这张反馈卡上。这样每天的题量不多。但要精选题目,题目设计要有梯度并符合当天的教学内容。每堂课做两套题目。第一套在课前5分钟通过小黑板或投影仪进行复习测评,以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效果,然后让学生用学生反馈卡写答案,再抽学生的反馈卡进行讲评。另一套题在上完一节课后对当堂课内容的检测反馈,老师用教师卡或小黑板出题。学生用反馈卡答题,写好后立即上交并讲评;课本上的练习课后做在课本上,第二天上课前检查;如果是普遍性的问题就在课堂上讲评,教学反馈基本上就在课堂上完成了。师生都减轻了负担。

“反馈卡”的运用还表现在三个及时上:1.能及时得到教学反馈,了解复习的效果。2.能及时进行讲评。使学生错误得到及时纠正。有信心继续求知。3.学生能及时看到学习结果,了解到自己的进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他们期待再一次的进步。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程序教学中提到:学习程序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生本身有所反映,二是出现反应立即给予强化,英语卡片教学反馈卡就充分利用了强化原理,它能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探究兴趣,更大的成功欲。更迫切的进步动机,从而产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三、质疑开拓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维从问题开始,学生头脑能产生问题,并把问题提出来,说明他存在着未知和疑问。我发现每天上完课后总有好几个学生要问我问题,而且好多问题是重复的,于是我想如果用卡片将这些问题记下来,学生将卡片保留下来就不会问第二次了。例如我在教初一英语讲解“I can see the sun,the moon and two plans”时说到sun、moon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体,没有复数形式,前面要用定冠词the加以限定。第二天就有学生用疑难卡向我发问:我在一本课外英语书上见到a red sun和a full moon,在这里为什么用了不定冠词,于是我就将the sun,the moon,a red sun,a full moon一起板书到黑板上,要学生仔细观察进行比较,这时学生就发现是因为sun、moon前有形容词red、full修饰,所以用a而不用the如(图4)。

在教学中我还发现一些学生不愿意自己去思考问题,只想从老师那直接得到答案,长此以往,学生自己不去思考问题,就会养成一种依赖思想,更谈不上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所以我要求每个学生从当天学过的内容中,找出自己不懂的和感到疑惑的一个问题,写在疑难卡上。第二天早读时,用5分钟让学生自己讲,其中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同学们自己解答;比较难的问题,在课堂上由老师解答或分小组讨论,也可以布置学生回去查资料后第二天再解答。得到正确答案后提出问题的同学,把答案记在自己的疑难卡上,有些问题自己没想到,其他同学提出来的,也可以写在自己的疑难卡上,这样一天解决一个疑难,十天解决十个。日积月累,就有了一个疑难信息库,真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通过疑难卡的制作,学生学会了自觉主动地寻疑、质疑、解疑;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之间又有了互相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机会,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同学间又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式思维网络,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另外疑难卡还可以作为师生保存的资料,特别是对教师而言,它还可以作为下一届教学中突破难点的重要资料。

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7

关键词:中职体育,创新培养,教学改革

当前中职教育的基础教学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它已不仅仅只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是将素质教育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并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个知识与经济都迅速发展的时代, 只有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人才可以在这一片天地中进行竞争, 而教育则肩负着培养人民创新能力以及提高人民创新精神的巨大使命。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了。

一、设置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中职体育教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活动, 在体育教学的在过程中, 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发挥着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和组织能力, 对教学的方法及模式进行不断地创新。我们都知道, 一个好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兴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如果体育教师只一味的使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就会大大的打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性、积极性的形成, 进而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此, 体育教师应当要积极地实现教学情境的预设, 以此来启发学生的灵感。在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影响创新能力形成的直接因素, 同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 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去, 以更好的体验到学习体育的乐趣。例如在进行太极拳的室内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在讲台处分节示范太极拳的动作, 每一节示范完之后,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 让他们说出这一节太极拳的东西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日常动作相像, 或是又与那些动物的造型相像, 之后, 在学生回答完以后, 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放一些太极拳与一些与之动作相近的动物的图片, 让学生观察, 让学生发现之间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想象。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五人一组, 让各小组以生活中的一些日常动作为灵感来源, 自创太极拳。

二、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是一味的发挥体育的健身功能, 对体育锻炼终身性以及体育所包含的教育功能都不太重视。创新教育是一项极具开拓性质的教学活动, 学生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体魄或是健全的人格特征, 都是没有办法顺利展开体育教学的。中职体育应当积极贯彻健身育人的理念和思想, 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感受到体育锻炼的快乐、体育的终身化以及生活化, 进而使学生养成健康而自觉地锻炼习惯。体育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引入体育健儿的实例, 向学生讲述体育健将们艰辛烦人成长之路, 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树立学生正确的行为作风, 坚定学生的信念, 让学生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尽一份力。学生的人格以及其情绪、独立性、动机等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 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等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的着力点。在中职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顽强、进去的精神, 及时的鼓励学生,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以及创新的习惯, 促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实现终身性的创新。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正确引导学生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了教学的整个环节。在教学中, 创建一个良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十分有必要的, 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要如何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 其次积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创建师生关系, 教师应当要具备健康的教学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知识、给予学生极大地尊重和信任。一些调查说明, 经常被教师关心和鼓励的学生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潜力, 与之相反的, 经常受到教师责骂的学生则容易产生逆反或是自责的心理。由此可见, 中职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要努力的和学生建造一种平等、互助、友爱、共进的关系, 营造良好而民主的教学氛围, 对学生要多鼓励, 避免在教学中出现粗暴的教学态度。例如在进行篮球投篮的教学时, 教师对待不能很好掌握投篮要领的学生要有充分的耐心, 给予适当的鼓励, 而不要对学生进行责骂等。而对学生而言, 体育教学的课堂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交往中得到升华。当师生关系和谐时, 在可以更好地营造活跃的教学环境, 才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体育教学情境中进行探讨、互动, 大大加强的学生的可塑性, 进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创新能力更上一层。

总而言之, 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这个知识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 同时也是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要积极的关注着教学理论的时代动态、合理的运用教学器材、抓住体育教学的核心, 只有这样, 才可以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秦建兴.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能力——浅谈中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4, 77:15.

[2]龙亚军.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创新;创造;大胆;兴趣

面对知识竞争的时代,社会需要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历史教师的我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能力。

一、加强学习,认清内涵

创造活动是人类社会所具有高尚内涵的基本活动,人类社会任何进步都根源于创造,因此,培养学生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把握其内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它的教学原则是开放式、启发式,同时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且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本,要联系生活,从生活中进行知识传授,思维拓展,学科渗透等教育。

二、转换角色,更新观念

传统教学是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师醉心于琐碎历史知识的灌输,教学过程中,总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针对历史问题学生不敢谈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更不用说创新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施教的思想,把传统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在参与中创造性地学习。

三、巧设疑,多激发,引导创新

疑问是学习的需要,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创造的源泉。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做不到处处设疑,环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我在授課时,先让学生设“疑”而后思,采取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四、变难而易,由浅入深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那些学术观点和考古的知识很难让学生理解。因此,教师的引导很关键,作为历史教师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到戊戌变法时,涉及的历史知识很抽象,学生分析起来很不容易,而学生往往又死啃课本,所以在讲它的意义和失败原因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它的意义,以及为什么失败。让学生大胆去分析,评价戊戌变法,这样再结合课本讲,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总之,中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但培养思维能力,而且也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学生不能创新,就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张梅.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新课程学习:上,2012(09).

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9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重点探讨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方面。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就业水平,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零对接

一、在广告学专业开设实践教学环节的意义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大力推进,我国已进入信息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的视野较以往更加开阔,传统的“中国制造”逐渐向“中国创造”转型,这就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对于高校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新时期的自我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力。

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广告学专业涉及到的行业范围较广,能够有效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满足社会对人才定位的需要。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提高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与社会零对接,降低成本。所以,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既是培养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有效举措,又是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检验教学成果的需要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积累大量实战经验,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时间,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关联的纽带。学生能否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也是检验实践教学形式可行性的标准。

我院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包括: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两种基本形式。校内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验室实习以及学生活动等;校外实践教学包括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等。

二、实践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计划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取代。较为自由的市场空间在生产、制造、销售流通等方面迅速达到饱和。创新理念的提出,为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被人所重视。

综合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内涵的阐述可分为三种观点:一是根据已有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划分;二是对现有知识和当下新知识的结合与改造;三是对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本文基于广告学专业的设置,综合教学实践经验,从广告设计活动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将创新能力定义为:创新能力是将现有知识和当下新知识加以结合与改造,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和现实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

(一)实践教学对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它是指人们根据主体对象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广告学专业学生有较强的实践愿望,但这种愿望仅限于基本的社会实践技能。没有对实践的整体发展形成完整的创新意识。同样,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缺乏敏锐的创新意识。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做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引导,是未来对学生具备熟练运动创新能力的基础要求。

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使之成为一切创新活动的原动力。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中外美术欣赏、民俗学、经典广告作品赏析等能熏陶学生创新意识的课程。以课堂讲授,课下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创意创新工业园等场所的结合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程学时的制定上,将部分重叠的理论课程合并,增加实践课时。以理论教学灌输创新意识,实践操作反应创新意识。另外,将实习考察纳入实践教学中来,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去广告行业较为发达的城市进行考察,如上海、深圳等现代化都市,以及苏州、南京等将本土特色很好的应用于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城市。教与学相长,知与行合一,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始终。

(二)实践教学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的培养,需通过产学研教育的模式来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高校提升科研水平、企业技术进步、增强地区和国家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

对于应用型广告专业学生的培养,应以社会标准为导向,注重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培养,才能主动积极的应对社会要求。因为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主体要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积极的实践探索。创新思维是一种思考习惯,在没有经过系统而专业的教学培养之前,学生的思维模式还保持着大众化的思维习惯,只有打破旧有、固化了的思维模式,才能重新建立具有创新性的思维习惯。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形成的,通过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和与专业相关的研究成果,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如参加全国性的各种广告大赛,同类院校同时参赛,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也使得他们的创新不仅体现自我价值,而且要在专业领域中具有的一定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三)实践教学对创新技能的培养

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0

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中心小学 郑三琴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进行的联词、造句、理解课文,复述课文以及写作练习等活动中,处处都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契机,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启发和培养。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语文教学的所有内容中阅读教学是“重头戏”,耗时最多,费力最大,文本意义的隐喻性、不确定性也为我们留下了创新阅读的空间。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观察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从课本到课本,教学过程单一化,缺少其他辅助性活动,是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大弊病。如果我们单纯地谈阅读,单纯地教学阅读,忘记了阅读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琳琅满目的现实世界,那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了。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阅读跟观察、想象、思维、模仿以及各种实践活动结合起采。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能真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如果缺乏实际观察的经验,要读懂课文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们头脑中缺乏形象积累,课文中用文字符号描写的关于事物的概念无法在他们头脑中获得鲜明的形象支持,就很难理解。例如缺乏观察植物生长的实际经验的小学生,总感到象《爬山虎的脚》这类课文很难理解,而有这种观察经验的小学生就觉得课文很生动,很鲜明易懂。形象积累的贫乏,不仅影响儿童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不利于发展他们的幻想和想象,这就势必使他们难于进行创造性想象。“观察是积累形象的过程,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又要靠联想来建立。联想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幻想和想象是联想的不同表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这是早已受到重视的,但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提供的形象材料还普遍比较贫乏。要加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向创造性想象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培养高质量的科技人才,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我们不能满足于使学生模仿着课文或课外读物的形式,在幻想和想象中“复制”出各种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来,而应当使他们的幻想和想象带有更多的科学性和理论性。当然,不是离开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可能来谈科学性和理论性的。事实上,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大量可资利用的机会。教师如果将这样的时机白白放过,而用背记词语解释之类的缺乏生气的练习,挤掉他们对神奇的大自然进行遐想神游的时间,就会大大降低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因素的价值。

进行观察、想象和思维,需要有丰富的经验材料作营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努力引导学生把脑力劳动和手工操作的各种制作活动结合起来,把教室里的生活跟教室外的大课堂结合起来。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学生的课外和校外活动,经常组织他们去郊游,也经常给他们看动植物标本、模型等,或尽量利用图片、动画来补充一些直观形象。这些活动虽然都是有益的,但还没有为大多数教师所效法。所以还有必要努力推广,并且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活动领域,把创造性的劳动带到学校里来,把知识和疑问带到学校外面去,在培育植物、饲养动物、参观生产过程、制作小器具、小模型、发明小装置、采集动植物、矿物标本等各种活动中,去锻炼观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

二、鼓励怀疑,培养创新能力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小有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不迷信“常识”和权威,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教师首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挑教师的错,跟教师争论。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怀疑跟学习和思考紧密相连,只有不学习、不思考的人头脑里才不会产生疑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取得的。完全没有疑问的学生,就是在学习上无所用心的学生。但并不是学生处处都能提出疑问来,因为提出疑问并不容易,要求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有时候,学生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他们就提不出疑问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启发诱导,把隐含的疑点揭露出来。疑问提出来后,教师又需引导学生去解决疑问。从“无疑”到“有疑”,是提出问题的过程;从“有疑”到“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每次都引出疑问的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愧为最有可能打开它创造之门的金钥匙。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可以从四个方面人手:

1.教师善于用提问启发学生。提问本身有着本质的不同。有些问题富于启发性,另一些问题则只引出同义反复,毫无意义。朱作仁曾批评过“挤牙膏”式的提问方式,并指出这种提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非但没有什么帮助,反而会养成一种被动地、机械地应付教师提问的“应答性行为”。教师的问题提得好不好,是一个教学技巧问题,是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但一般说来,教师不应当对表面的学生很容易理解的东西提问,而应当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问,针对新旧知识的接合点提问,或针对学生理解中的错误或不完全、不确切之处提问。

2.鼓励学生自己提问和争论。小孩子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他们脑子里有着数不清的“是什么”和“为什么”。教师如果能鼓励这种倾向,就会养成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小学生提问提不到点子上,偏离教学目的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要善于疏导,把他们的思路引向课文的中心,同时又不挫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这同样也是一个教学技巧问题。

3.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一方面要在时间上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教师不要“满堂灌”,把时间全部都占了;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解中不要把话说尽,嚼烂了喂给学生不给学生留下回味的余地。教师的讲解只要起到指点门径,提示要略的作用就够了,主要的问题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动脑筋去发现、去解决。

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1

一、培养兴趣,为创新打下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的阿霞基础。

二、改进方法 把创新渗透其中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教师教一篇课文往往是五大快: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一点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说的头头是道,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创新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设疑给学生解,让学生逾越。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让学生掌握知识,为创新打好基础

首先,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放眼历史 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 ,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接近创新的结果,体现出来的创新情绪,勇气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创新。最后,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

以上三个方面的知识传授,最终可以为学生的创新打好基础。

三、发散思维,给创新插上翅膀

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例如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课中,我主要让学生读,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最后结合教师讲评,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体现出来生命美和力量美。同时,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

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2

《合成化学》是我校材料与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各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全面介绍材料合成知识的课程, 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素质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合成化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阐述合成化学的理论基础, 阐明材料合成的实验技术设计、条件与优化、材料现代合成方法及其在现代材料合成中的应用。因此, 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 而且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 在《合成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潜意识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中。本文根据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合成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求, 针对实际情况, 对《合成化学》课程教学中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了一些尝试, 并对教学环节的体会和认识做了总结。下面结合自己在应用化学专业‘合成化学’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有益尝试, 说明进行创新教育应该注重的几个方面。

1、根据《合成化学》课程特点,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树立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这不仅是高校教师的责任, 也是高校的使命。要培养创新人才, 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生产技术和工艺不断革新, 职业变更和劳动变换频繁, 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 在《合成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应该理论结合实际, 理论只有和实际相结合, 才能为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土壤。

在《合成化学》的课程的教学内容上, 主要选取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基本理论部分。简要阐述材料合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材料合成所必须具备的化学热力学部分、化学动力学部分和物质结构部分最基本知识。

(2) .材料合成技术和方法。重点介绍材料合成实验条件的控制与优化和材料合成的技术方法与设计。材料合成实验条件控制与优化, 主要有溶剂的选择与提纯、气体的分离与净化、真空的获得与测量、高温的获得与测量等。材料的现代合成技术及其应用, 涉及等离子体合成、激光合成、微波化学合成、相转移催化、光化学有机合成、超声化学合成等。这些内容是合成化学的核心内容, 采取多种手段激励学生进入实际, 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创新欲望。还有一部分内容是材料合成的方法与设计, 有无机物的合成方法、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这部分内容涉及范围广泛, 主要发挥大学生的从文献中获取信息的主动性, 然后讨论交流。

(3) .材料合成知识应用部分。要将新材料、新工艺等前沿知识, 及时充实到讲课内容中, 让同学感到课程内容新颖、有现代气息。简要介绍部分较新的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制备过程。重点介绍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的内容, 扩展学生的材料知识面,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基础知识与实例相结合, 激发大学生创新的欲望

创新, 广义地说, 是发现、发明、创造新事物, 就是根据现实需要,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使其取得创新成果[2]。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 然而, 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已经养成了应试教育的习惯, 缺乏创新欲望[3]。激发创新欲望必须得到大学生的配合, 因为我们都知道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学生本人就是内因。因此必须尊重、关心、理解每一个学生, 通过启发、诱导、激励来发现他的价值与潜能, 最大程度的开发他们的潜能与特长, 激励他们勇于探索、开拓、发现、创造。

要在《合成化学》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基础知识要与材料合成实例相结合, 理论结合实际, 让大学生觉得所学知识离实际的距离是很接近的, 这样, 那些成功的或者十分有趣的材料合成的实例是很容易让他们感兴趣的, 有了兴趣自然会去探究, 创新的欲望也就有了。比如, 在材料合成的固相反应一节的课堂上, 我们就列举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的合成实例。大学生们知道了手机电池中所用的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一般都是这种材料, 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结合这种材料合成的过程和应用, 他们对无机材料的固相合成的过程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探究与学习就带有一种动力。得知这种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它的缺陷后, 他们很自然的就有了解和探索新一代有潜力的替代材料的欲望了。这样, 创新的欲望就有了。

要在《合成化学》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基础知识与实践的衔接是课程学习中应该注重的。这种衔接主要是距离他们最近的实践与基础知识的衔接, 比如与毕业设计衔接, 与实验衔接, 与企业生产衔接等。

3、材料合成方面专题与课堂讨论的开展

课堂讨论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4]。

适时的课堂讨论对大学生知识的巩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有利的。适时的课堂讨论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材料合成的理论过程和实践过程的差别, 优良设计、优质原料 (物理化学性能符合过程的要求) 和高质量热处理对提高合成的目标产品性能的重要意义, 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应用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思考分析, 获取信息, 发现问题, 并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学习, 学会了发现, 学会了分析。因此, 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能给与学生更多的主动权, 能激发学生的求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材料合成方面的专题对〈合成化学〉课程的补充,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欲望方面也是十分有利的。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 开展材料合成方面某些领域的专题引导与讨论, 一方面使大学生从实际角度进一步认识材料合成方面的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和欲望。比如, 微波化学合成一节, 我们就开展了微波化学合成纳米金属氧化物的专题和讨论, 通过这个专题, 大学生们对微波的知识、微波合成的知识以及在纳米金属氧化物合成中的应用有了一个较实际的认识, 有些同学就很有兴趣, 当节课结束后就表示希望到我们实验室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可见, 这种形式对培养他们创新的欲望是有效的。

4、在合成化学实验中培养创新能力

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能起到非常独特有效的作用。

《合成化学》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合成化学有5个基本实验, 1个设计与实验, 还有一个开放实验。

基本实验的目的就是, 通过实验对《合成化学》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材料合成过程条件的优化、材料合成的基本方法、一些材料的合成工艺等内容进行实验实践, 加强课程内容的学习。设计与实验, 是教师提出要合成的材料和方法, 学生设计实验的工艺过程, 然后由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工艺进行实验, 如分别采用氧化法或沉淀法合成纳米氧化锡, 要求学生实验前编制一套完整的实验方案, 包括具体的工艺参数和详细的实验步骤 (需查找相关资料) , 经实验教师审查通过后开始。通过设计与实验, 大学生在〈合成化学〉课程中所学得到了应用。所采用的原料基本相同, 但不同的大学生所设计的过程会有不同, 这对他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有好处的。开放实验是选做实验, 是根据应用化学系教师的科研情况所列出的一组实验, 也可是大学生自己选题教师认可的实验, 也用于应用化学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验, 有效锻炼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践动手能力大为增强,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5、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给大学生提供创新机会

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最终都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检验。因此, 实践活动, 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手段和桥梁, 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采取多种创新实践活动。如实验课、多媒体授课、讨论式教学、专题研讨及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中。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或者教研课题会使学生亲身经历到材料合成研究的全过程, 从而消除学生对研究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并以学生取得研究成果时的成就感来强化、巩固其创新意识和心理。

组织学生到相关的工厂、企业参观, 进行现场教学, 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陶瓷材料制备一节, 组织学生到相关工厂车间现场参观, 了解球磨、分级、混料、烧结、退火、回火、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等工艺过程, 这样学生对这些工艺过程有了实践认识, 就能够对这些工艺过程中的一些步骤产生一些想法, 如采取一些措施能否优化这些过程等, 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要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 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去学习, 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组织兴趣小组, 参与教师的科研等课外学习方式, 激发创造精神, 强化自己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地对学生课外学习予以指导, 针对其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提供参考书目, 引导学生了解最新动态, 把握研究方向, 与学生之间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走出学校, 参加各种讲座, 参与校外组织的相关活动, 开阔自己的视野, 增加自己的才干, 逐步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6、注重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

我们都知道, 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是很不一样的。被动的学习过程往往不会产生创新的主动性, 而主动学习的过程则是创新思维产生的一种过程。

让大学生结合《合成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 写出材料合成过程中如合成条件的优化、合成方法和技术的进展、某种功能材料的合成等方面的专题学习论文。这个写论文的过程就是对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这对培养他们的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有益的。增加论文写作的考核内容可以打破以往学生突击硬背概念应付考试的做法,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改变以往学生那种不愿学、被动学的局面, 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 无疑起到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为了写出较高质量的论文, 他们将会更多地去查阅有关的课外书籍和参考资料,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和钻研精神, 同时在论文写作中,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 在批阅论文时, 可以发现学生是否有新的创见, 并以此作为评定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 在较新的科技期刊上, 寻找一些合适的内容作为大学生《合成化学》课程的作业, 让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也是培养他们学习主动性的途径。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 《合成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索,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培养, 更快把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合格人才。《合成化学》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实践环节, 因为需要和主动是创新的源泉。

摘要:对大学生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是应用化学专业培养理工结合型专业人才的要求。在应用化学专业《合成化学》课程教学中,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实践尝试。针对应用化学专业《合成化学》课程教学, 提出了在不同教学环节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合成化学,课程教学,创新能力,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理科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J].大学化学.1999;2:9~201

[2]陈德静, 禾平, 王素华, 聂邦军.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J].江苏高教.2007;1:117-119

[3]马风才, 冷志杰.大众化教育环境下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7;1:206-207

上一篇:2015河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解析:警惕雾霾常态化下一篇:关于计划员竞聘上岗的通知201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