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用10篇)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以实验教学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物理教学特点的充分体现。
一、更新实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是通过观察、分析与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到结论,或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物理学所涉及的定义、定理、规律等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之中,包括学生的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等。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进行;可使用实验室现成的仪器,也可以自制教具器材,甚至可以使用日常生活垂手可得的常见物品,提倡用学生身边的常见物品做实验,如用矿泉水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一端削尖的铅笔做压强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糖块和水做扩散实验等等,这些会使学生更熟悉,更加有利于让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而且借助这些课本上没有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刻提醒学生们动脑想一想,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要知道的内容?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用来解决哪些其他类似问题?等等。培养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与开拓精神。
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大胆提出合理化猜想,科学设计实验方案,掌握观察、读数和处理结果的技巧,能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进行电学实验前,教师要反复强调改接电路前断开开关、将滑片移到最大阻值处、电流表与电压表的连接要求等。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才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获取理解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各种技能。
二、在实验观察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尤其要重视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要让学生明确,认真观察是获取大量事实和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前提,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中,要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加热过程中,能看到哪些现象和变化?进而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让学生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不是教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列出,再让学生去对照实验。那样会限制到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些新奇的、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日常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引导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新奇的想法,例如:在观察“摩擦起电”时,要提示注意: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在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与实验,不仅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技能与创新精神。
三、变演示实验为小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把某些演示实验设计为学生小组探究性实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操作完成,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动脑动手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教师预先设计好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各个实验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让每一名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例如,将“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用饮料瓶、塑料方便袋、气球等常见器材,设计方案验证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历自主设计方案、选择器材、探究操作、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对实验所揭示的方法规律以及实验的设计思想均留下了深刻认识。
四、通过开展课外小实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物理课堂实验教学因受时间、空间与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能研究更多的物理现象,也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带有较大的局限性。课外实验充满了科学性、实践性、创造性和趣味性,它不同于实验室里的分组实验,既没有现成的、成套的仪器设备,也没有教师现场指导,完全由学生自己掌控独立设计、动手完成,出现故障需要自己设法排除。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创造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例如,学生自制电铃,首先要设计好电路,自制出电磁铁、开关、电池夹、衔铁、铃锤等零部件,然后合理安装正确操作,才会听到正常发声。教师要注重课外创新实践性作业的布置,引导学生善于动脑、动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可以搞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如课本中“自制潜水艇”、“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会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样,通过小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
综上所述,无论是观察物理现象和模型,还是进行各种实验,都是发展创新思维,提高技能的有效途径。在日常实验教学中,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创新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适应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收稿日期:2014-04-15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2
一、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丰富的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广博的知识,兴趣是推动学生产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当今社会各种知识、信息瞬息万变稍纵即逝,旧知识不断地被新知识取代,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对物理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创新能力是指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和新事物的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 是指能够独创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所以,为了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 广泛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只有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 就对物理知识产生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积极地思维,执著地探索。
只有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不惊不诧地站在科学文化变换的风云中迎接挑战。针对物理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特点,要培养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好物理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 结合相关学科知识,把所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进行分析综合,把有关知识纳入一定的知识系统中,提出一些不同主题,激发学生选题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探讨不同主题下的相关内容。
二、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介绍知识的来源过程,讲著名科学家、发明家成功的故事,故求异思维是一种培养学生开拓和创新的思维。联系教材内容介绍科技发展前景,把知识点连成知识面,形成知识网络,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创造动机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内驱力。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只有学生产生要求和欲望,才能真正调动其心智能量进行创造活动。即使学生的某些发问是可笑的, 某些提法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创新能力也会提高,所以教学过程应当是,为学生研究物理问题提供条件,从积极的方面加以肯定和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并且物理学科的内容较亲近生活、亲近社会、亲近学生的实际,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保护好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毫无疑问应让学生积极参与,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方式,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基础的学生,给予分层指导,加强效果反馈与激励评价,所以教师在施教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它既要一个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的过程,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给学生造疑,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让位于学生的学,促使学生存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不但能牢固掌握原理规律,更获得主动学习的方向, 创新物理实验物理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科学,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发展的精神,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如走路、骑车,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其中其实都包含许多物理知识。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学习光学时,可以介绍激光测距技术使我们精确地测出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归纳总结出原理和规律,如用铅笔和橡皮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直接用学生的身体完成一些实验。如果教者将教材内容与科技发展前景紧密联系起来,就能吸引学生,例如用两只手掌相摩擦感觉发热探究“做功可改变物体的内能”等。
总之,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思考,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没有模式可用,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只有广大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作风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寻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形成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知识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的意识, 一定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摘要:知识经济以知识为核心,知识的创新需要创新能力,丰富的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兴趣是推动学生产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只有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进行创造活动的要求和欲望,才能真正调动其心智能量进行创造活动。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过程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86-01
物理学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紧密相关的一门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面临着教育的改革,物理教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足够的重视,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而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当然,创新能力是经过时间慢慢积累而得来的,不能一蹴而就,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不论是语文教学还是教学或者是其他学科的教学,想要是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首先应该有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尤其是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比较枯燥无味的课程,创造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课堂环境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当中,适当的设置教学情境,不但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当中学习,从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师更新自己,摒弃传统教学中的糟粕,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的主体,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转变成引导者的角色,将课堂完全的交给学生。与此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宽容待人,对学生进行批评的时候尽量的组织一下语言,帮助学生克服害怕教师的心理,当出现问题时学生可以大胆的进行质疑。
二、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的过程中,思维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而思维的引发是由问题引起来的。因此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的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并且进行合理的运用。由一个问题进行不断的延伸,引发出更多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入难,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从旁进行引导,而不是直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果帮学生直接解决问题就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让学生发现的问题不断的深化,逐渐的延伸到物理现象方面,从而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是比较注重实验教学的,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同样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验、观察以及思维是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最基础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以实验的作为教学的手段,不但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能够为学生创设创新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學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为了能够更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应该让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和探索,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对实验的性质进行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验是为了验证教学理论,这样的实验是不会很大程度激发出学生的兴趣的,因为已经知道了结果,实验就变成了一个形式。因此在进行实验时,应该转变实验的性质,在教学之前进行实验,教师以启发性的问题作为指导,让学生跟着实验去发现和探索相关的物理知识。或者是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跟着自己的想法去做实验,根据成败与否去仔细考虑其中的问题所在,提出自己的分析和看法。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完成整个实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2.改变实验的方式
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实验的过程完全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来做,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演示,完全的把学生当做是观众,完全没有沟通,教学实验完全的沦为了形式,没有实质的作用。因此,应该转变实验的方式,把演示实验转变成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对探索得来的知识进行总结。这么做不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主体创造意识。
四、总结
随着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成为了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的提高。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传统教学当中的糟粕去除,留其精华,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设和谐轻松的课堂,适当的运用设置情境,改变实验的性质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观察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4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详细强调了二十一世纪实验室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改革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大学生在实验记录、仪器操作和数据处理方面技能和方法,为二十一世纪和十二五规划培养优秀人才而努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严谨求实;综合素质
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素质,而人才素质的优劣则体现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创新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别出心裁,突破常规,首次出现的思维活动。在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塑造创新性和创造性人才,是当今教育和教学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本文就此谈谈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重新认识物理实验课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面向21世纪,为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首先应该对高校实验课的地位和作用重新认识。高校的实验室是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反映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诞生的摇篮。更重要的是,它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欲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课堂。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学习和应用新仪器、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人才培养方面,实验室是开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因此在高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改革陈旧的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模式,树立知识能力并重的创新实验观
目前,实验室开设的实验课大多数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其教学方法多为灌输式,教师包办,学生“全托”,仅以验证所学的某一理论为目的,起不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作用,达不到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实验研究能力的目的。目前多数实验项目仍为验证性实验,实验教学方法仍为机械式的学生“跟着教师走”,甚至教师“牵着学生行”,走完“程序化”的步子,实验也就结束了。体现不了学生在实验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感到实验课枯燥无味,没有学习兴趣。一旦让学生独立操作或换个实验项目,便目瞪口呆,束手无策。改革的思路应该是:一方面,要减少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的实验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要与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审议过去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研究传统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存在的问题,要注意吸收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成果,注意应用实验研究和实验教学的现代化手段,不断充实新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实验课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不同学科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交叉与融合,用实验来串联知识,通过实验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是需要改革的目的。
三、通过实验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就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而言,应该是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综合培养。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理工科学校本科教育从基础到专业课都有实验教学环节。在实验课教学中,经常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实验记录不规范、不完整,个别学生还有抄袭实验报告的行为。这些现象反映出有的学生对实验教学课不够重视,还缺乏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从最基本记录实验数据抓起。向学生强调实验记录的重要性,并告诉他们同一实验而不同设备的基本参数和系统误差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实验前必须记录实验仪器设备的编号和有关参数,以便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用,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和严谨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观察、探索能力既是综合素质的基本要素,也是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首先具备的。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能力应该贯穿整个实验教学环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是单纯地给学生演示或简单地告诉学生实验操作过程,而是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和要求,提出许多相关问题,启发诱导学生认真思考和探索。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认识到要想做好实验,必须认真观察,思考和努力探索后才能获得。提高了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有的学生轻视实验操作训练,实验动手能力低,造成同学之前不能协调配合,也常造成同一小组实验失败。因此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也是实验课教学目的之一,不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实验操作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要尽可能增加实验仪器的台套数,控制实验人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逐步克服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4.培养学生实验数据整理归纳,分析推理的能力。
在实验课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另一种倾向:学生以为实验课只要学会实验操作就行了,不重视实验结果,因此有的学生在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不知道保留几位有效数值,不会进行误差分析,甚至不会画实验数据相关关系图,更不能从实验数据中归纳出普遍规律的.现象和推理。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根据不同的实验,让学生学会处理不同的实验数据和误差分析,并做出实验数据相关的关系图,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归纳,推导等训练,然后再写出实验报告。通过这些措施和手段逐步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归纳,分析推理的能力,最终让学生认识到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只是实验课教学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分析验证某些定律和假设,建立某些法则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道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创新”有两层含义,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创新意识就无从谈创新能力,但不是有了创新意识就有了创新能力。两者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综合素质,才谈得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精神振作起来,在学生茫无头绪时给予启迪,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受益终生。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也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围绕着物理实验教学这个核心,开展以物理实验的创新为主体的创新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养成物理素质,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实验技术与管理第20卷第1期,.276~81页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5
【摘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氛围,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为心理动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物理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关键、保障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在中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物理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作如下思考:
一、物理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 2 兴趣来维持。那么,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什么呢?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物理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物理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利用生产、生活中依据物理定律发明的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生产、生活用具,有的是依据物理中的重要理论产生、发明的。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联系到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物理走向生活、生活走向物理,产生共鸣,驱使学生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物理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物理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物理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物理学家的故事,象物理理论所经历的沧桑,物理学家成长的事迹,物理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物理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物理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的鼓励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保障
3(一)学生早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物理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 4 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字数:3024)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卢明德 编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关文信 编著,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李瑾瑜等主编:《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5、袁振国 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6、张天宝 著《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6
[摘要]: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重要摇篮。在初中物理教育中,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初中物理教育之重任。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物理教学;建筑平台 营造氛围;开拓知识领域;联想和想象;充实课外活动。
现代教育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而作为科技基础的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就显得尤为突出。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就此问题根据自己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从几方面谈点浅见。并希望对初中物理创新教育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在课堂教学中,建筑创新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
如,上初二电路时,给学生二只小灯泡和二只开关,以及必要的导线、电池,让学生自由连接,最后由老师一一讲评,分析各种所接电路的优缺点,从而得出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各自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2、创设宽松环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一般都觉得物理比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许多物理实验都能让学生浮想连翩。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麻木,甚至是讨厌。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个地抓进了他们不心敢情愿进去的知识框框中。
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作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不要把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在请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培养师生情感,营造民主氛围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接触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发生兴趣,没有
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之情。
4、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挑战精神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班门弄斧就是一件好事,可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
5、重视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
教师要抛弃应试教育那种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效果的学习习惯,养成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为此,在教学中我做到: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够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持之以恒,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发展。
二、优化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氛围
1、凭借多媒体教学资源,化解教学疑、难点
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错综复杂,有的太快或太慢,有的太大或太小,有的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或不
可能发生的,如平面镜成像原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磁感线的分布以及核的裂变与聚变等,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理解,但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的实验室条件,都是有限的,也不可能让学生做太多的现场参观,因此,切合学习实际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是十分必要的。在物理课的学习中提倡使用智能型软件,当输入条件后它按照科学规律自动给出正确的情境。例如,凸透镜的焦距由学生给定后,用鼠标拖动“物体”,计算机就按科学规律给出物体的像,其位置、大小、正倒、虚实都由机器正确地呈现出来。这种教学软件可以丰富学生对物理情境的感性认识,深化对科学规律的理解,对于中学实验室中不能完成的实验,这类软件、课件的作用就更为重要。
2、运用直观教具,演示物理现象的过程
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物理学中有一些概念、规律很抽象,光靠教师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师可收集或自制相关教具、学具,在授课时演示或让学生操作,把抽象的概念或规律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
3、美化语言表达,激活课堂气氛
初中学生处在青春成长期,大脑容易疲劳,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抑扬顿错的语音,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都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紧张学习的同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插入风趣的语言或故事,来激活课堂气氛,缓和紧张的情绪,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用“排水法”、量筒测量不规则小固体的体积时,应先在量筒中放入“适量”的水,许多学生不理解“适量”的标准,于是我就列举了我们生活中在脚盆中洗脚时加多少洗脚水为好时的情景(即不能太少,至少要把脚浸没,也不能太多,最多也不能使水溢出),从而间接地使学生真正理解了“适量”,即加的水既要把物体浸没,但又不能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线。
三、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在习题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设想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如通过观察右图,可提出哪些物理问题?又如为了测出石块的密度,可用哪几种方法?如用天平和量筒测、用天平测、用弹簧秤测、用量筒和小浮筒测等等。
四、训练直觉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科学家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他们的直觉。直觉对于新出现的现象或事物,能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地认识到其内在本质或规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突变、升华,当然直觉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电路这一节中,在讲解串、并电路时,可制作二个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暗箱,分别让两只灯串联和并联,然后分别拿掉其中一只,根据出现的现象,训练学生的猜想能力。
五、充实课外活动,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课外科技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如举办“鸡蛋碰地球”的比赛,用什么办法使鸡蛋从六楼扔下不破碎,从而发动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的东西。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
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物理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空间,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去保持创新教育的广阔天地,培植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热情和提供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展和亲身体验中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锦岳,吴承埙主编。物理学发展中的创新思维选例。吉林大学出版社。
[2] 郭东岐编著。教师的适应和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3]《创新与创新教育》,漆权 主编。[4]《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
[5] 韩忠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7
首先,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增加教师的亲和力,融入学生中去,课下做学生的朋友,课上做学生的合作者。其次,应正确地引导学生,使他们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克服羞涩的心理,放下“怕说错”的包袱。“初生之物,其形必丑”,只要是自己的想法,都是值得大家所尊重的,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中难免要出现错误和偏差,而最为可贵的是探索过程。只有在不断的磨砺中,璞玉才能成为美玉,只有通过不断的锻造,凡铁才能成为名器,特别是那些平时会“耍小聪明”,能使出“雕虫小技”和“敢于吃螃蟹”的学生,更要进行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标新立异。再次,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课型的特点合理设计学生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要调节好课堂气氛,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形成了,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激越了,发现和创新的种子也就萌芽破土了。
二、利用物理学史料,培养创新精神
在物理教学中,适时、适量地将一些物理学史料介绍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他们勤奋刻苦,勇于探索的精神,有利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例如,可结合进度,向学生介绍伽利略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科学推理和小球斜面理想实验,开普勒对行星运动规律的研究,法拉第对电池感应现象的十年探索,普朗克“能量子”假说以及玻尔“氢原子模型”的提出等有关资料。学生在对科学家羡慕钦佩的同时无不“心向往之”,甚至跃跃欲试,创新精神在脑海里扎下了根。
三、侧重定量、定律发现探索过程的展现
在对课本上的定理、定律处理上,模拟前人的研究方法和探索途径,启发学生归纳、推理、总结。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定理、定律的认识理解的过程,更是积累经验,扩展视野,孕育创新的过程。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处理上,可以进行如下尝试。提出猜想:物理的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是怎样的定性关系?他们之间有何具体的定量关系?设计实验:给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器材,请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指出实验中的不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学生们大多能够顺利地设计出思路正确的实验方案,相互对比、借鉴,并在课堂上进行操作,体会到了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在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教学中,我们都可以就规律的探索过程大做文章,将探索过程充分“放大”,将规律的得出“推迟”,让学生自己来完成一系列的“从无到有”的探索,进行“发现”与“创新”。
四、注意对物理过程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在物理学习中,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尤为重要。而从不同侧面对同一物理过程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对物理过程进行深入的把握,而且能提高对已有知识的选择比较、灵活运用,使知识得到深化、活化,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侧面的思考,使新方法、新思路、新规律的发现成为可能,为创新提供了途径。
五、注重知识的对比、发散、迁移
运用对比、发散、对比、迁移,寻找物理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物理知识在技术领域的运用,克服学生对物理知识呆板僵化的认识,提高物理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六、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讲清基础实验的原理,为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奠定基础;要分析基础实验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开阔学生实验设计思路;要注重实验过程的观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误差分析,提高学生实验素质。对实验进行多方位的发散,在实验器材、实验手段、实验原理、数据处理、实验目的等方面进行扩展,在知道实验“课堂上怎样做”的前提下,思考“我还可以怎样做”、“我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课外实验,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有同学提出实验构想,有计划地进行自主实验,在课外实验中,教师要做好助手(并且仅仅是助手),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的品质和能力。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8
一、更新实验教学观念
教师观念的陈旧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我们长期徘徊在“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应试教育”的怪圈里,直到现在,还有部分教师把演示实验甚至学生实验课作为讲读课来上,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探索性、开放性的实验课。从根本上有悖于新课标的精神和新教材的要求。
因此,作为教师,要想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树立创新的观念,立足于开发学生的实验潜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保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与创新精神,让学生由教的对象,变为学的主体、创新的主力。在物理中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时间投放在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上,而不仅仅是老师讲明白知识,学生听懂了知识。为此,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可以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路子,不是先由教师介绍实验方法,然后教师演示或学生实验,最后分析总结得出结论;而是先让学生进行构思然后学生设计实验,再用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当学生设计出来以后,我们不由得为学生的创造能力之强而叹服,学生的创造潜力确实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开发。
二、激发实验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兴趣是构成创新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份,是形成学生好奇心的基础,是创新动力最重要的源泉。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功能。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摧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驱力,是学习和探究的先导,求知的动力,成功的关键。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新欲望得到充分发挥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一个人的创新思维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因此,激发兴趣是铸造创新的阶梯,是设计和建造培养创新能力的立交桥。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使学生进入“乐”学境界,这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我要学”的意愿。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的情景,制造“悬念”,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的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三、 从实验现象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不仅我们的教师完全适应了越俎代疱的教学方式,我们的学生更加习惯了“饭来张口”的学习方式。表现在实验教学中,则更令人痛心。这样,不但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观察,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 加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设计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它应该具有“新颖”、“有趣”的特点,并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新颖”并不是无原则的新,而是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为基础;“有趣”即要有趣味性,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例如,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中,除按课本上的方法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外,教师可引导:若题目中不具备电压表或电流表中的任意一个,而是给出了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同学们能不能测出小灯泡的功率呢?可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当学生完成这两步后,教师再深入引导,“假如已知电源电压,而电压表的量程小于灯泡的额定电压时,怎样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呢?”这样步步引导,逐渐深入,利用新颖、有趣的实验设计,激活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中学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即先学事物发展的规律、原理、定律,然后用实验去验证,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开展一些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探索来获得结论,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观察,学生们不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探索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
六、重视实验方法的总结,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1.多观察,勤归纳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对实物、模型、实验现象的观察,不仅可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对事物的初步认知,而且也是进行理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归纳则是把分散的知识形成网络,使其规律化,系统化,便于掌握。
2.多联系,多运用
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大都是通过实验操作得出相应结论,然后运用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物理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书上的理论和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联系起来,并与生产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在应用中加深理解理论知识。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9
一、根据笔者的经验,一届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据笔者了解,科学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一般有下列三种原因:
(一)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二)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三)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
二、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不是一个方式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问题。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一)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2)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教育学生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1)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2)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倒立的像?”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又如:讲温度计时,先让学生看昨天的天气预报。从天气预报中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气温为什么有高低?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四级风有多大?„„。
3、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质量一定比水小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考虑油和水的质量,还要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入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
4、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又如:做覆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起米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
5、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二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
(三)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
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闹钟实验,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听到声音?声音靠什么来传播
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4、适当出一些探究题,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须注意的二个方面
(一)切忌急功近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开始时的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
(二)与其整天抱怨学生启而不发,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观念,将教为主改为学为主。时刻牢记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最好的向导是脑中的问号,最大的动力是自信。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0
高中学生具有相对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而且,高中生今后无论是升入大学深造还是进入社会求职,自学能力都是很关键的。因此,培养高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
一、自学能力培养上存在的主要障碍
对于普通学校的高中生,当前在物理学习上较大的问题是学习方法问题。这也是能力培养上的最大障碍。他们一般是上课急于抄笔记,回家急于完成作业。解题时又急于对得数、凑答案。并不会从中总结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正确答案得出了,而错误思路却被掩盖了。这些学生的作业,日常都还整齐无误。一旦考试,就“六神无主”,原本会的也因为紧张而出现失误,他们的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常此以往,恶性循环,所以总觉得高中物理“难”教,摆脱不了学习被动的境地。这种不良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形成,大多是由于长期依赖老师,套公式、套例题的结果。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从教法的改革入手。
二、“班门弄斧”是克服学法障碍的好办法
教学的宗旨是,在能力培养方面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首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敢于在老师面前“班门弄斧”是难得的好事,只有这样,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展现出来,误区才能暴露出来。例如对一些选择题,按常规填写出选项符号就行了。但有的任课教师却没有简单处理,也没有因为某道题有一定的难度,举一个类似的例题,教会学生解这道题了事,而是鼓励学生对问题首先进行解析,要求学生做到“根据在前,结论在后”。要鼓励学生在老师面前当老师。这样从学生的思维活动中,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漏洞,更重要的是找到学生学法上的问题所在,以便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疏导和教育。对选择题、填空题不仅进行解析,我们在试点班中还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让他们始终坚持对选择题、填空题写出求解的思路和根据,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考试成绩上得到了提高。
“班门弄斧”的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出这一特点来。要让学生成为名符其实的主体,其成功的秘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最佳匹配。这种最佳匹配的保证是搞好课堂教学设计。 三、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是能力培养的前提
自我学习的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包括了观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自学不仅仅是一般地独立阅读和课内看书,它是课前设计好的`一系列的有序启动的各种环节的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施的主体是学生。重在能力培养的课堂设计,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1.设问质疑。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3.检测和小结。
下面以电磁感应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说明一下设计思想。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节课都要把启动顺序、知识结构等写在教学材料上。从表面看有点像程序教学,实质上它有更多的灵活性。其中操作上有分有合,时间上可长可短,运行中有序也交替。总之,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训练要求,避免“一刀切”。
1.“设问质疑”的设计思想。
(1)用学过的磁通量ф来回答△ф、△ф/△t,重点突出针对性很强的预备知识△ф=?0。
(2)3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深化△ф是否“零”现象和条件,为E∞△ф/△t作准备。
(3)由实验导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以上内容不需老师讲述,也不抄笔记,一般学生都能独立填好教学材料上要求填写的内容。基础好的学生把实验结果和小结写在反馈式投影片上,放在投影仪上进行公布。多余的时间回答有关这部分的练习题。这样的设计,上课之始就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全身心的投入。他们在主动想问题,而不是旁观的听众。其结果就可避免死记硬背,因每一步都有科学的逻辑推理,每一步都能紧扣教学目标。
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的设计思想能力的培养总是伴随着知识的内化进行的。
内化的外因又总是寓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电磁感应这节课由ф、△ф、△ф/△t出发,重点解决E(感)的产生,突破“动势这一难点。感应电动势是在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出现的。在此过程中学生把低位经验(电动势等同为电压)概括纳入到高位结构中去。
由于问题提出的顺序符合学习的同化和顺应的逻辑关系,所以使其能够顺利进行。因此使学生的心理结构得以改变和更新。对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进行了优化,能力的孕育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得到落实。
3.“检测和小结”的设计思想。
通过挂图、模型、实验和练习题,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模糊认识和存在的误区,让学生口答、笔答,到黑板上画图等、获得即时反馈,小结的作出是学生对知识内化的结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强化和锤炼的具体内容是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对一般同学要求熟练掌握右手定则的具体应用,提高一步要求会使用楞次走律。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荐阅读:
物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论文10-24
创新能力培养物理实验11-15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11-04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08-11
在高中物理解题中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06-15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