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精选12篇)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促使他们掌握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同时又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因此物理实验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由于农村学校实验条件差,加之不少教师怕影响教学进度在主观或客观上并不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为一名新课改中的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切实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是学生求知的动力和影响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初中生对那些新奇的物理现象、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演示实验可以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增强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实验前务必精心准备,确保实验成功,力求实验带有示范性,实验现象清楚、有趣。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归纳总结。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其次指导观察方法,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如按时间的先后,位置的远近等。此外对于不同的实验,还可结合其他观察方法,如对比观察法、反复观察法和重点观察法等。最后对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出现条件,要求学生作记录。还可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失时机的提问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
例如在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引导学生把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渐渐移近凸透镜进行全面观察。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并记录随着蜡烛和凸透镜距离变化而产生的成像变化规律。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附近反复观察,从中引出实验结果: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现象的观察,对比分析实验数据,学生自己可顺利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不仅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使学生学会观察物理实验现象的过程和方法,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加强分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在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就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相互帮助,密切合作,合理划分实验小组、分工明确,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引导他们注意实验小组组员的合理搭配,实验小组长的选定,实验前对实验内容、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的预习、实验器材的准备等;要求小组长发挥领军作用,组织、指导和督促组员完成实验。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或个别小组的独到见解、新的思路,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指导各小组学生亲自动手、齐心协力、自主、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激励他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去猜想、验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己动手实验,从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讨论,最后共同归纳结论。相互交流结果,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分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注重交流评价,给个小组以展示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信心,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的推测、假设、猜想中探究答案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鼓励个小组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学习方式,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操作过程、分析实验中获取的信息、数据归纳总结结论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将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胆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科学地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建立起“引导→探索→实验→掌握”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技能,再加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结果一般能达到预期目标,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迷信权威”的思想,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只在旁边作一些必要的指导,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及实验技能,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相符合的结果,极易引起学生对教材结论的“怀疑”。在进取心的驱使下,为了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他们必定会反复多次地进行实验,只有当自己经过反复多次地进行实验验证后,才会消除怀疑心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各种自主探索实验。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的安排,对演示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将一些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并根据实验要求,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实验仪器,独立进行实验操作,探究实验结论。利用探究性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 “平面镜成像”时,很多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人站得镜子越远,看到自己在镜子中的像就越小。因此他们认为:物体在镜中像的大小跟它与镜面的距离有关。为了验证这种错误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玻璃、直尺、白纸、蜡烛、铅笔等常用器材,亲自设计“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并能取得很好的实验效果。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自主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不仅验证了生活经验中的错误认识,也学会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这既可以增加实验的创造成分,又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创新演示实验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学习的状态;主动思维、主动发问、主动探索、主动研讨、主动创新。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使学生在紧张、热烈、兴奋的状态下掌握物理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积极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实践能力
新教材上设计了很多有趣的课外小制作、小实验。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各种物理小实验,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活动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活动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强烈,使学生的动手习惯和实践能力逐步得到了培养。如“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万花筒”“小潜艇”“不倒翁”等小实验、小制作,就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促使他们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相关问题。这些生动、有趣、简单、易行的小实验能极大的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同时也是对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使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得到了强化。
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物理实验课堂上,观察物理现象和模型,进行各种物理实验、小制作,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动手操作实践、合作交流、创新学习的平台, 也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基本技能,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创造了条件。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2
教师在培养学生内在数学意识过程中,应抓住学生内在情感发展特性,利用数学学科所表现出来的浓厚趣味特性,将学生情感激发有效融入到数学问题情境设置中,注重运用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知和解答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思维达到“兴奋点”,将学生自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内在自觉要求和不竭动力.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工人师傅在砌门时,为什么要用一根木头固定住门的两边?”问题;又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知识时,教师可以设置“某学校组织340名师生进行长途考察活动,带有行李170件,计划租用甲、乙两种型号的汽车10辆.经了解,甲车每辆最多能载40人和16件行李,乙车每辆最多能载30人和20件行李.请你帮助学校设计所有可行的租车方案”现实性问题,让学生在深入感知和分析问题过程中,深刻认知到数学学科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从而有效激发和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在情感.
二、抓住教学互动性,构建“数学建模”,提高学生数学思想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思想,有效运用数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主义认为,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空间想象等多种能力是“用数学”的综合体现.因此,在数学应用意识培养进程中,教师可以将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作为数学意识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发挥学生探究实践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动特性,结合目标要求,将具有探索特性和开放特性的数学问题情境渗透到教学活动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和构建数学模型能力,参与探索研究,解答数学问题,从而切实提升学生分析问题、检验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二次函数y=2x2-(m2+4)x+m2+2与x轴交于A、B两点,其中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与y轴交于点C,OB=30A.设点D的坐标为(-2,0),在直线BC上确定点P,使△BPD和△CBO相似,求点P坐标”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要点内容,运用化归、分类和假设等数学思想,有效构建“数学模型”,进行问题解答,逐步掌握问题解答有效方法,增强运用数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
三、发挥主体能动性,注重实际问题教学,增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能动性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对象和参与者,是衡量教学效能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学生内在的努力,发挥自身能动性,还需要教师悉心的引导和认真地教会,利用问题教学手段,按照“问题解决”一般过程和步骤,抓住“问题”设计关键点,选择和设置具有典型性的数学问题,有效展现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并将知识重难点内容有效体现,抓住“解决问题”环节,树立知识与能力同步提升的教学思想,在问题解答时,将能力培养与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进行有效结合,使学生良好学习能力和习惯有效树立.同时,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在问题设置形式和解答问题方法上动脑筋,将开放性问题和多样性解题融入数学问题教学中,使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灵活性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
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巩固练习环节时,教者根据该节知识点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运用“创新理念”,解决该节教学例题内容,对现有数学问题进行“加工”,设计出了“某学校体育场看台的侧面(如图阴影部分所示),看台有四级高度相等的小台阶.已知看台高为1.6米,现要做一个不锈钢的扶手AB及两根与FG垂直且长为l米的不锈钢架杆AD和BC(杆子的底端分别为D,C),且∠DAB=66.5°.(1)求点D与点C的高度差DH;(参考数据:sin66.5°≈0.92,cos66.5°≈0.40,tan66.5°≈2.30)”具有综合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教师在问题解答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问题解答时间教给学生,教师只“有的放矢”点拨和“画龙点睛”的总结,使学生在“自主解答,教师指导”活动中,提升应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解答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时时处处进行锻炼和体现,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解答问题过程中,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获得逐步增强和进步,有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摘要:在新课程深入实施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应用能力,解答现实问题,已成为数学学科问题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作者结合新课程纲要改革要求,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淑燕.浅析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能力[J].科技致富向导,2010,(20).
[2]张玉生,康淑瑰,张会贞.浅谈数学能力与数学学习[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3).
[3]徐海荣.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实践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
[4]王丽英.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8(6).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3
针对以往的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要求实现从“读化学”、“听化学”,向“做化学”、“探究化学”的转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化,诱导学生深入探究。例如:在组织学生做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相互交流、分析、总结,这样就能学会归纳总结、类比推理、数据搜集与整理、最佳方法或最佳途径的选择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研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发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在学生接刚开始的第一堂课,我就通过“百花争艳”和“变糖为炭”两个趣味实验让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充满兴趣,充满好奇,实验过程中可以看到一张张充满好奇的脸,很多学生都在问为什么?探究的兴趣到达了极点,此时就可以顺势将学生带入奇妙无比的化学世界。
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当密切,我们要学会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导到社会,通过展开广泛的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水污染的认识和治理,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引起的一系列问题等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教学之余,我们按照新课程标准,布置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来探究新知识、实践新知识。我们通过不断尝试,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方面展开探究活动,一方面可使学生更好的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经历发现科学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4
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世纪,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 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关系到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作为小学教师,面对的正是一群充满朝气的小学生,小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础性的语文知识,使之掌握基本的学习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重视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理念正向深层次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当前教学的热点问题。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几点浅显的看法,希望与有志于新课改研究的同仁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要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小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所以当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独创出一些具有个性的想法时,笔者每次都会用惊奇的表情、赞美的目光、激昂的语气感叹道:“呀,你真行!”“你真了不起!”“真富有创造性!”让学生在教师的表扬和肯定中体验到参与的兴趣,思维的趣味,成功的快乐,创造的愉悦,树立起“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信心,从而学会创新,乐于创新。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字词句篇章的积累,而对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手抄报评选”、“故事大王”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故事大王比赛中,讲了关于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故事,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
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能有思维,才会有发明和创造。质疑是创造思维的前奏,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促进思维,才有创新的灵感和源泉。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我们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一个学生在《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中指出:毛主席能把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派到朝鲜,在英勇就义后义无反顾地把爱子葬在朝鲜,联想到中国人民与朝鲜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该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两国关系,这在以往教学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在教育来学的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造、有所创造。”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热情,求异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思维定向,另辟蹊径,大胆假设,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标新立异的思维活动是创造发明的动力。
其次,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定要加以保护。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培养、保护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理智和兴趣,使学生能产生持久的创新欲,形成锐意进取的品质,鼓励他们冲破定势,标新立异,大胆质疑。例如在讲授《两小儿辩日》一文时,学生提出“为什么孔子会对路旁两个小儿的辩论产生兴趣?”“为什么面对孔子这样一个教育学者两小儿敢于发表自己的言
论?”“为什么孔子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没有武断的给出答案?”“为什么两小儿会产生如此独特的见解?”通过上述任务的完成,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堂外,打破了传统课堂交流在时间、人员内容上的局限,大大拓展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空间,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实现了思维的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手段的创新培养
教学手段是实施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好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让自己的课堂常换常新,打破传统教师一言堂的单一教学手段。例如,在讲《桂林山水》时,用多媒体展示出部分文字资料、风景图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维,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片段,给学生创设一个直观和联想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任何创新意识的前提,爱因斯坦、牛顿的创新思维正是源自于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恰恰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身的创新需要,成为推动学生进行创新的心理激励因素之一。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篇5
呼兰区杨林中学汪娟
我市新课改已如火如荼的展开,许多教师都有不少的心得和体会。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决大多数教师仍推行着一套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重教师主导地位,轻学生主体地位,形成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学生的人格不能健全地发展;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课依然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很多情况下,学生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等等。这样,将本来应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一篇题为《枯坐听讲》的文章中,认为学校教育中“枯坐听讲”的结果是:“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已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怎样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呢?初中历史课程历史跨度长、内容多、范围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呢?笔者作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历史教育工作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一、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对学生来说,学习动机是指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力求学好的一种内部动因。因此对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如何提供诱因,使学生那些潜在的、肤浅的需要变成实实在在的需求,就显得十分重要。
由于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机便被激发出来。而且在尝试中,我发现在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创设一种学史的情景和氛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上初三历史《为民族独立而战》时,课一开始我就播放自制小电影《波士顿枪声》,并让学生结合小电影畅谈他们所了解的美国情况,学生们争相发言,还有的出示图片,内容涉及到美国近代、现代各方面的知识。有的同学还找了些插科打诨的滑稽材料,再配以幽默的讲述,不时地引起同学们一阵阵欢乐的、轻松的笑声,使全体同学都能自然地进入到对美国历史的学习中去。有了这种积极向上、乐于学习的心态,我便趁势将学生引入正题。而学生的思维阀门一旦打开,他们的学习劲头、思维的敏捷度便会提高好几倍。因而这节课从头至尾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我们教师去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来的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比较注意这一点,我从日常生活开始,尊重每个学生。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在课堂教改实践中,对学生的踊跃回答,我就经常加以赞赏、鼓励。如在回答“公元前221年为什么很重要?时,教参的表述是:因为这一年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而学生是这样说:“因为这一年战争结束了,天下太平了,所以老百姓欢欣鼓舞。”我认为意思相近,予以肯定。又如在讲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原意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学生这样解释:“封建社会只推崇儒家思想,而排斥其他各家思想。”从字面上或意思上也可以说得过,所以还是要给予表扬的。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组织学生讨论和辩论,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是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或者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把学生分组(一般情况:5-6个学生为一组),根据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边在教材中收集信息资料,边在小组讨论中分析判断。在学生讨论时,我作为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并作适当的点拨和指导,最后由各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其他成员也可作修正补充。在设计问题时,我会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区别指导,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由于这些讨论题都是在一段精彩的录像或是学生生动的朗读之后进行的,因此在小组讨论时,学生的情绪高昂,各层次的学生都很投入。这样,加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与交往。组织学生参加辩论,让学生在唇枪舌战中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如:笔者在上“拿破仑的文韬武略”时,把学生分成“功大于过”和“过大于功”的正反两方学生,让学生参加辩论,学生们为了准备辩论,广泛收集资料(到学校图书室,电子备课室等等)。在辩论中,两方围绕本方的观点列举了许多事例,学生不由自主的学习和掌握了历史知识,通过双方的辩论学会了怎样分析历史人物。在辩论中,发展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自然也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6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己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是解决当前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种种问题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设计是指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系统来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创新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系统来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认定教学要求,确定教学方法,选定教学手段,并策划自己执教课题的教学过程。
一、要正确区分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因此,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任务在于“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一方面,教师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法加工,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要在对教材的把握上进行创新
要善于把握住教材的特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内容为依倨,在总结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在内容的选择上重视“生活中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注重了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讲轴对称时,可设计问题:某汽车的车牌被的物体挡住了,但从地面的水面上可以看到车牌的影子。你能从影子中确定该车的车牌号码吗?
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呈现形式上丰富多彩力,体现了形成与应用过程,内容设计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
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要把握教材的特点,才能准确的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教材的内容。在通览教材的基础上把握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本节教材包含几个知识点,这些内容是如何呈现的,具体知识是如何界定和阐述的,这些内容在整个单元、在全册书乃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理清这些内容的前后联系后,把具体容的教学整个课程的教学体系之中进行统筹的安排与规划。
三、教师要在教学重难点上创新
备课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对象来选择教学内容。在选择时应注重三性,一是突出基础性,使学生杂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个性的发展,;而是要体现发展性,使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三是体现可接受性,视角虚伪内容的难度应处在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可以接受,跳一跳就可以再到果实。
要实现这三性,就应该注重根据教学内容所选取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一般说来,重点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教材而言,是指教学内容的重点,就知识而言,是指具有理论性、基础性、结构性、典型性的知识。难点的确定,就教材而言,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
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关键点是指教材中对顺利地学习其它内容起决定性的知识。它是与众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抓住了关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顺利理解、掌握某一部分内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突破口,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中介和桥梁。
四、突出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代数模型的过程
初中生的学习对象已由具体的数发展为抽象的数学符号,他们将研究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方程、不等式和函数。内容的呈现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展――――回顾与反思”的方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获得数学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和科学态度,而不是直接呈现解决问题的算法与结果。例如,在引入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时,可以采用类似下面这样具有实际背景的例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
五、内容的呈现要突出对实践活动过程的体验和几何活动经验的积累
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包括对图形的观察、操作、归纳和类比等大量实践活动。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推理能力的发展,对图形美的感受,几何发现等都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的。
因此,教学设计中,应特别注意突出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经验的获取,教学内容的呈现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得出猜想,最终形成命题并进行必要的证明,从而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够使他们体会定理的形成过程及证明的必要性和价值。
图形与变换的内容,包括用变换研究图形的性质,用变换认识、解释现实世界中有关现象,以及利用变换设计图案等过程。教学设计要充分设计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利用图形变换能够更好地认识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广泛联系,积累运用变换的方法解释或处理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
总之,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一个成功的教学离不开成功的设计,只有充分地酝酿、思考、驾驭教材,引导学生,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参考文献】
[1]韩彬.谈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吉林教育》,2010年17期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庄少南.从一道例题的变式教学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研究,2006年05期
[4]张志公.数学创新设计.《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第16期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7
一、目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现状
1.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新课改发展背景下,为响应素质教学发展体系,实验教学逐渐进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领域,为初中物理带来了新的发展挑站和机遇。结合目前物理实验教学实际发展情况,虽然实验教学正在不断推广中,相关实验器具、实验课程也处于筹备阶段,但部分学校领导部门对其整体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重理论、轻实验”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还具备相应的问题,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问题中,实验成本、教师主体是其关键影响因素,从而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发展。
2.实验教学的占重比例较少
目前,部分教师由于并未全面掌握课改的规范要求,过于注重教学任务的传统观念普遍存在,再加上学校对实验教学的课时安排等相关问题,物理实验教学所占比重的综合比列较少,严重限制了实验教学的发展并压制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卷面考核仍占据重要地位,实验教学多半是以“形式工程”为表现形式的;在新课程标准的规定要求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以解放学生的逆向思维为实行依据,在实验中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部分初中学校还未达到新课程的规范要求,实际占比是其突出矛盾,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关研究力度还需进一步提升。
3.实验教学的基础设施不足
由于资金流转、教育成本等影响因素,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增强,实验器材的更新工作也要加大推广力度,为实验教学提供科学的发展保障。在实验教学发展过程中,对其重视程度、器材管理力度的缺陷都会制约着实验教学的发展;在物资流通较为匮乏的地区,实验器材缺乏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会出现缺乏实验室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进度;部分学校的实验器材较为陈旧,数量、质量和规模都不能全面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具备阻碍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严重制约着实验教学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二、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效率
在新课改背景下,应试教育仅有素质教育的演变过程,对教学体制、教育改革均具备优化效益,并且只有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有效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教育机制和发展模式。针对实验教学的发展现状,适时提倡新型教学发展模式,吸取传统教学的优势条件,从教学观念的转变工作入手,为实验教学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和运行保障。以实验课程设计为例,重点探究实验教学的改革举措。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过于突出,没有全面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发展要领,通常都是以“实验讲解、课堂笔记”等相关形式为教学内容,没有充分体现实验教学的“实验性”。为此,教师需要重点把握有限的教学时间和实际内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验操作能力强和实践能力差),通过开展真正的物理实验并为学生讲解操作步骤的重点难点问题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物理知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思维创新的发展条件。
在电路章节知识中,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教材讲解、板书电路图等方式完成实验教学,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为此,教师可自制实验教具,如“废弃的电灯泡和小型发电机”,通过展示开关闭合、电流流通方向,让学生更加具体的了解到物理实验独特魅力,并在教师的监督下自主完成电路实验(预防触电事故),为每一位同学提供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在实验中实现独立思考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时间、器材等相关因素的限制,实验教学的实际成效并不明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做好备课设计工作,利用原有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器具,适时丰富教学内容,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例如,在“压强”物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实验现象(如:挂衣钩、水杯盖),让学生了解到压强现象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学习兴趣;利用一张纸与一杯水等简单器具,将纸张平铺在水杯上,握紧接触纸张的杯口并及时翻转,发现纸张可拖住水杯中的水且不会洒落,以证实压强的存在,也可让学生课下自主完成相关实验或尝试其他类型的实验。又如,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优势,以“机械做功”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布置新型实验设计任务,让学生开展自主实验活动并应用于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利用“酒精装置爆炸装置”探究实验,验证内能转换机械能的理论论点,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创新能力,为其提供更加全面的发展条件。
3.培养创新意识,发展综合素养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动手实验以培养实践创新意识则是其关键教学任务。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整体发展情况,创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的新型教育模式,通过改善学生的实验认知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独特魅力,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实践教学”。例如,对于“凹凸镜成像”知识,教师可通过开展小组合作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实时观察凹凸镜的镜面大小、成像距离等相关影响因素,对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配,一人准备实验器材、两至三人观察并记录成像大小和距离远近的实际数据,通过协调分工、参与实践的方式了解凹凸镜成像原理;安排学生课下对汽车后视镜、饭勺等生活中的凹凸镜进行观察,也可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其他实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创新物理实验,以达到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的教学任务。
4.重视物理猜想,引进自主实验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思维形象化”作为人脑的独特优势,对没有经历过的抽象事物进行思维想象,这对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具备有效的实践探索。结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师可积极推广物理猜想教育方式,让学生依据书本知识或实验步骤,自主研制新型实验模式并开展自主实验,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空间联想力。在“电磁感应定律”中,法拉第依据电能生磁延展至磁能生电,并通过大量的实验活动,最终形成了当前的物理理论知识,这也是实验教学提倡物理猜想的重要体现。例如,以“水的沸点”为实验探究点,通过开展“纸锅烧水”等实验猜想活动,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教师可为其提供辅助作用,共同协助实验活动的开展。在此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提出联想依据,利用问题探究实验的可靠性,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具备实际意义,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总结
综上所述,自新课改实行后,目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以“重视程度不够”、“所占比重比例较少”和“基础设施不足”三个方面为实际发展现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差异,从“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创新意识”和“重视物理猜想”等方面来提升实验教学的优势效益,并为学生的思维创新提供发展条件,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以推动物理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江.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16.13:50
[2]徐伟.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6.13:70
[3]丁铁明.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4.36:183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 篇8
关键词:趣味;创新;和谐
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并发现物理教学的规律,努力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新实验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掌握書本知识,不能只是教师的口耳相传,还需要学生的亲自实践。让学生在物理学习参与初中的最好方法就是开展物理实验教学,让学生观看教师的操作实验,亲自动手参与学生实验,在实验的操作中,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实验结果的推导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要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积极开展创新实验教学,推动物理的有效教学。教师平时要经常学习,选择合适的方法,开展好创新实验,推动物理的有效教学。
二、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要认真分析教材,熟练掌握教材,与学生一道开展合适的物理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要多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要积极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物品,创设快乐学习的教学情境;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推导中得出物理实验的结论,并加以运用和延伸,促进学生创新;要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专题讲座、兴趣小组,我是科学家,小发明等物理课外活动,拓展物理实验创新途径;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比如,在教学“机械能”这一节内容时,首先用视频播放钱塘江大潮时的情形,播放大型泥石流发生的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提出流动的水、石块等与能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直观的感受,深入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及应用。
三、营造和谐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弗夫经过长期的调查,得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越高,就会越喜欢这位教师,他们学习这位教师所教学科的积极性也会越高。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要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树立民主、平等、和谐、轻松、公正的教育观念;其次要创设机会,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自我推销”的平台;再次要多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多赏识学生,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让教师成为学生的阳光,成为学生快乐的源泉。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见解后,首先要充分肯定,如果提出的问题或发表的见解是正确的,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如确实找不到任何可以肯定的地方,就可以从学生考虑的思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给予肯定,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积极性。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技能,提升学习能力,创设学生自我表现的平台,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推动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9
音乐学科的教学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环节。也是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环节。然而,长期以来,音乐老师在“评价就是考试” 的观念影响下,音乐教师设计的评价方式和操作程序中有相当部分远落后于社会的进步。这种落后使评价的功能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也使音乐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无法推陈出新。
一、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指导思想存在以下几个误区.过于追求评价的甄别功能和选拔功能:在传统的模式中,教师往往在评价前就设定好评价的目标是让极个别学生成为优秀,一部分成为良好,大多数属于一般。这种建立在培养少数“尖子生”教学观念上的选拔性的评价观,忽视了学生的层次性和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准则。
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和单向化: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包括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 而最重要的评价主体—— 学生却被排斥于评价主题范围之外,这种由上而下的不可逆转的,单方面、直线式、鼓励的评价模式存在极大的弊端。评价往往成为权威人士片面性、独断性的活动。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以音乐课程标准为准绳,以音乐基础能力为基点,在审美情感与审美态度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二、根据新课程要求的变化,在实践中,对音乐教学评价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方式与方法.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在学期之初,我就布置好每堂课前钟是学生的“才艺斗秀场”时间。按学号顺序安排l一2个学生进行才艺表演:表演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提倡多种角度多种才艺:结合学生个人的自评成绩得到学生的才艺成绩。这个成绩在最终的学期成绩评定当中占3O%的比例。这样的评价模式将关注的重点落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给予了每一个学生平等的机会。使音乐课的评价不再是以往的“一蹴而就”型。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欢乐激励的气氛中,每一位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缺点。
音乐课堂的纪律往往足最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在设计评价项目时,我还将课堂学生的表现列为评价的一个模块,存期末成绩评定中也要占3O% 的比例。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出勤、上课的参与积极性、是否遵守课堂常规纪律和能否保持教室卫生等等。
这种评价模式对比较调皮的初中学生最为有效。互评自评与师评相结合音乐课程评价学生自身也要开展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在检验学生自我评价时,我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对自己一个学期以来的音乐课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采取互评、自评和师评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对阶段学习进行总结、回顾。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自我的点滴进步,使学生具有成就感。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能公正、准确的评价他人。再次,教师也要根据平时的记载与期中、期末的考试进行综合评价。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因为个体的差异,科学的评价观要求我们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可以依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将学生分成若于层次。对平时接受了特长培训的学生,就不能仪仅满足于唱好一首歌,而是要让他们在展示自己特长的同时,将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表达出来。
普通学生只要他能唱准一首歌就可以给他很高的评价。如果他能展示自己在音乐课中所学的特长,比如竖笛,哪怕他吹得不是很流畅,都应给予加分的鼓励性评价。对于平常比较内向,或确实是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要其学习态度端正,就不应当完全否定他三年的学习过程。总之,要通过灵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己每个学期都有进步,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评价的目的才真正达到。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0
摘 要:本文就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从切实加强演示实验,搞好学生分组实验,鼓励学生课外做小实验,搞小制作谈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为落实双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详实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探究 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小实验 小制作 多媒体 课件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新课程标准将传统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并要求学生按照探究七要素循序渐进地进行,而且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花大力气进行中、小学实验仪器、电教设备的配套建设,重点中学的仪器设备已经相当完善,一些普通中学的仪器设备也得到了较大的充实,这为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各学校也要求物理教师把实验教学摆在物理教学的首位,不少中学物理教师正在自觉地朝着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的方向努力着。
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很大范围内物理实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际操作少的状态,实验教学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十分低下,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事实证明,只有通过切实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来切实推行新课程标准下的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祖国将来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现就如何加大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力度,改进教师实验教学观念,通过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技能,从而全面推动农村素质教育,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切实加强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习惯于靠经验材料判断分析事物,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认识事物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和活动机会,应加强实验教学。
教师要上好演示实验课,首先我感到不能打无准备之战。教师在自己的教案中要专门设计演示实验的时间,及学生有序观察时应思考的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应对,及怎样引导学生由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等,而且教师要亲自预先做相关的演示实验,以免在课堂上出差错,并要求学生观察时不能走马观花,粗枝大叶。只有成功的演示实验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实验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教师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还可适当改进,对实验室没有的尽量到市场上去买一些替代品,并鼓励学生去市场买一些小商品来做课本上没有危险的演示实验,起到身临其境的作用。
例如,八年级上学习“声的产生”时,可用市场上笛、哨、小玩具鼓来演示声音的产生。学习“光的反射、折射”时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到市场去买小激光电筒、小放大镜等和老师一起做演示实验。学习八年级下“电学知识”时可让学生自己买1号干电池、小灯泡、导线演示串、并联电路等。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切实搞好学生分组实验
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课本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严格按照探究的七要素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学生分组实验在规模较大的学校因班级较多,班级学生多,执行起来难度较大,学校教务处应将学生实验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中,对各班实验课要有具体时间安排,教师要将本班学生分为若干组,并设立小组长负责制,还因为女生一般不愿动手实验,进实验室后总是袖手旁观,所以男女生要混合分组,而且强调女生动手,男生记录测量结果或干辅助活动,这样通过克服女生畏难思想,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并在历年教学中收到较好效果。
另外有些学校因班级较多,实验室支配不过来,教师又要赶教学进度,可灵活机动地将某些分组实验在教室进行,例如八年级上第三章第5节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我将学生按上面思想分组,并要求各小组买来了市场上的放大镜和蜡烛,借助课桌和手中刻度尺就在教室进行了分组实验,每组都测出了实验数据和写出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组总结出了实验结论,并请部分小组进行实验展示和交流,出现问题的小组得到及时补救,这样大大节省了学生分组实验的时间和空间的成本,同时学生有了自己的实验器材,课间还可进一步巩固和练习,效果确实不错,可供大家借鉴。
三、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建立家庭实验室,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进一步学习
当前物理教学中,部分教师因教学时间紧,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后知识,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后这些小实验却因取材得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等特点,吸引着近年中考命题者的眼球,而且它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例如,八年级上的“自制潜望镜”,“利用水盆和平面镜探究光的色散”,“利用放大镜自制照机”,“纸盒烧开水”,八年级下的“利用漆包线和大铁钉自制电磁铁”,九年级利用“二力平衡巧找重心”,“自制重垂线”,“不倒翁”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引导,抽时间让学生拿来学校展示,并对做得好的可搞“拍卖”。通过这些活动来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定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四、恰当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完善实验教学
近年来,国家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投资,不少学校班级都有了先进的电子白板,要求教师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引进到教学中去,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来完善我们的实验教学。例如,八年级上《眼睛和眼镜》这一节教师可通过自制课件对比眼睛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的不同,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八年级下通电螺丝管周围的磁场及安培定则的教学,教师可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目了然。九年级《托里拆利实验》因汞有毒,教材不让教师在教室演示,教师可用多媒体放视频给学生看,来填补“口头式”“黑板式”实验教学的不足。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物理 生活化教学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課程应以学生生活为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课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在生活中的物理规律,并不断地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得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生活化教学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内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相融合,切实的感受物理学科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作为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和要求转化成为生活系列的主题内在要求,进而强化学生物理的综合技能和素养。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新课改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
一、生活化的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成功则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物理知识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起来感觉枯燥、无味,教师更多的是采取填鸭式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从而使得学生被动的学习物理,甚至有的学生对物理失去了兴趣,不利于自我今后的发展。生活化教学则不同,它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为背景开展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思维之光。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借以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物理学习中去。
如:在学习“声音的传播介质”教学内容时,笔者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融合,以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辅助教学内容的展示,即:在地里的两端,一个人呼唤另一个人的名字,远处的这个人需要过一会才能够听到呼唤声。
二、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的核心性内容,也是知识渗透以及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可以说,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源泉。新课改一直倡导生活化物理教学,主要是希望教师能够将原本的理性的物理知识转化成为学生熟知的生活,进而一方面促使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拉近学生内心对物理的认知,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关联性,物理知识的实用性等,增强自我学习物理的自信心。我们知道,生活是物理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映现着物理原理。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转化成为生活常识,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借以来实现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和了解。
如:在学习“光的色散”教学内容时,教材中单一的知识讲解,以及配图学生很难真正的感受到,对知识产生不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此,笔者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雨后彩虹”现象来作为教学案例进行构思教学内容,即:大雨过后天空有时候会出现彩虹,但是有的时候就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很容易就会说出其中的奥妙:大雨过后,出太阳,太阳照到空气中一些残留的小水珠就会出现彩虹。笔者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运用物理术语进行解释,从而学生很容易掌握其中的原理内容,即:大雨过后,阳光穿过空气中残余的小水珠时,产生了色散现象,进而形成了肉眼可以看到的七色彩虹。
三、生活化的实验活动
实验室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最为喜欢的内容。通过物理实验能够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以及物理的相关原理。实验教学对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端正科学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联性,决定了初中物理实验的生活化开展。新背景下,初中物理一直强调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初中生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切实的了解科学,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创造更新的价值。对此,笔者则在教学中较为侧重生活化的实验活动,一方面生活化的实验活动可行性较强,另一方面生活化的实现活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强化学生的技能和素养。
如:在学习“大气压”教学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矿泉水瓶做实验,即:将矿泉水瓶里边放满热水,之后将瓶盖拧紧,上下摇一摇,再将这个装满热水的矿泉水瓶放在冷水口下或者冷水盆里进行观察,看矿泉水有什么变化,切实的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再如:学习并联、串联教学内容时,鼓励学生制作“小汽车”、“小灯泡”等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物理知识,促使学生技能和素养的双重提升。
总的来说,初中物理知识与生活是相通的,生活化教学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升整个物理教学的质量。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的适当的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借以来深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最大限度的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 初中物理教学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汪瑜. 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初中物理高效教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篇12
由于教师课堂教学观念的缺失和课堂角色的错位, 严重挤压了学生展示自己综合素质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学习被动, 交流机会少, 学生知识生成能力不足, 从而限制了课堂这个素质教育主阵地的应有作用。具体在课堂上表现有:教师主宰了学生的学习, 一味把课本知识完整无误地教给学生, 从考试出发, 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和做大量的练习;学生埋头去听和做, 为了应付教师和考试去学, 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 学习过程枯燥、死板, 学生不会灵活运用, 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新课改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成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战场, 让课堂焕发蓬勃生机, 教师从主宰变为学生的主导,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学方式从教学生知识变为教学生学知识, 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变为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实现教学转轨的第一步, 是达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思想保证。
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初中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只有通过实验, 理论和实践才有可能的结合, 也只有通过实验学生的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1.创设物理情境, 并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举例展示实物模型或进行演示操作, 就地取材创设物理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提出问题做好充分准备, 有了一定的教学情境, 结合教学内容, 经师生互动, 提出想要的问题使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状态。
2.展开讨论、猜想、应用实验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针对提出的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猜想可能的结论。在热烈的讨论中, 不断会发生思维的碰撞, 在思维碰撞过程中常会有带有创意的火花出现。它可激发学生物理的学习热情, 培养自觉思维的能力, 也有效的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在猜想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科学的实验方法并进行设计操作, 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得出实验结论, 总结提高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实验结论, 以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的能力。让学生用得出的结论联系实际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和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学生必须做认真的总结才能提高。也只有通过总结才能使学生从简单的感性认识上升到较抽象的理性思维, 完成认识上的一次升华。久而久之, 学生的物理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得以提高。
三、结语
总之,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灵活多样的,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把解决物理问题巧妙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的事物之中,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达到掌握本质, 领悟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改革,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谈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07-18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09-12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06-29
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必备素质的教学评价10-10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09-07
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禁忌10-21
483浅谈新课改中的课堂讲解技能10-22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养成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