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2024-07-27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共9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篇1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师的有效教学

叶希勇

益才高中

摘要:本文从转变课堂教学观、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及如何实施有效课堂几个方面对高中生物教师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做了浅析。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要而组织实施的。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如何实现呢?

一、转变课堂教学观

高中生物新课标的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目前大多数教师未能摆脱服务于高考的惯性思维,传统的“传授知识”和“应付考试”的教学观念仍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取向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者或受训对象,很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新课程提倡的是“发展能力”、“端正态度”和“教书育人”的教学观,希望教师采取互动培育式的教学取向。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建立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教学观。

二、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

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即备课。具体应做到: 1.研读教材、课程标准,准确理解核心知识、核心概念。在备课时要注意研究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准备与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方面。

2.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视角,激发求知热情。传统备课往往注重备教材、备学生,教师一般主要是分析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教材的重、难点,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确定教学内容;而有效备课更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对学习这些知识的热情去备课。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如在进行“细胞膜与细胞壁”一节教学设计时,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设计:(1)通过课前布置的验证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活动,用煮过的和未煮过的玉米作对比,比较胚的着色情况,初步得出什么结论。(2)通过阅读有关细胞膜的材料,重点根据膜的结构示意图准确描述膜物质分子的排列,根据一定条件下膜形态的变化推知其流动性。(3)通过得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征,思考这种特性有什么作用,为以后的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一节的教学埋下伏笔。平时,为了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的设计,教师要了解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学生有没有认识这些内容的思维方法和基础等。

3.掌握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生物科学的动态发展。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生命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经济保健、经济活动、环境保护等密切相关,教师应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生物学。如在进行“生物变异的来源”一节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必修了解到:(1)生物的变异与疾病的关系,它可能会引起疾病、癌症的发生,如果能诱导突变的致病基因逆向突变,可以从根本上治疗有关疾病;(2)生物变异中的基因突变与环境的关系:众多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环境的变化因素是引起基因突变的外因,要减少基因突变应当尽量避免接触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如各种射线等,最后归纳为注重环保,有利于人体健康;(3)提出生物的变异对生物进化和人类生产实践有什么作用的思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物变异的理解。另外,生物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中的知识往往与当代生物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平时应关注生物科学与发展的动态,收集相关信息,并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

4.营造富有激情的“课堂设疑”。“设疑”能培养学生思维、探索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创造出一种活跃、和谐、生动的气氛。如在进行“伴性遗传”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创设以下情境:(1)大多数雌雄异体的生物和人的性别比例为什么是1:1?(2)所有生物的性别决定都是XY型吗?(3)所有生物的性别都是由性染色体来决定吗?(4)人类色盲病患者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5)有没有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的遗传病?(6)有没有女性或男性独有的遗传病?(7)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一样也带有基因吗?如果有,这些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与遗传有什么特点?连续的问题情境能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保证。但要注意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

三、如何实施有效课堂: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如何实施:

(一)做好课前准备。课前的准备包括充分的备课和各种教具的准备等。

(二)注重课堂生成。生成,是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成出教师原计划中所没有的新问题、新情况,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成功的课堂生成能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如:在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的时候,我在讲完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多肽的基础上,分析讲解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并明确指出,肽链中氨基酸的数目、种类和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等因素变化会导致蛋白质结构的变化。为了巩固这一认识,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种类的氨基酸,那么这三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可能形成多少种三肽?”学生思考后回答:6种,学生2答:应该是3种。(我愣了一下,学生继续发言)三种氨基酸虽然有6种排列方式,但其中有两两相同的,如A-B-C和C-B-A是同一种三肽,所以只能有3种。于是我马上提问:A-B-C和C-B-A每一端所含的基团一样吗?以上案例中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对脱水缩合形成肽键的理解还不够到位,他还没有认识到,肽链一端的末端氨基酸总是至少留有一个氨基,而另一端的末端氨基酸总是至少留有一个羧基,而且,肽链存在着一定的空间结构,所以A-B-C和C-B-A不是同一种三肽。在遇到此情况后,我抓住这一契机及时调整预设,对脱水缩合进行另一角度的分析,帮助学生达成对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因此,关注学生的即时生成,关注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并在课堂上不断鼓励生成,就会出现更多的生成时机;同时,这也是教师对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尊重的最佳表现。

(三)做好课后反思。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的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教学反思要“思”之有物。经历教学实践后,教师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思特色是什么?思“精彩”在哪里?思“偶得”有哪些? 思“缺失”在何处?思“效果”如何?

有效教学对老师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以上只是我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如何才能真正有效?这仍是我们今后努力探索的方向。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篇2

关键词:生物,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也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对生物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角色定位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现就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点、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合理组织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的系统的、有计划的方案实施过程。简而言之,教学设计的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和必经途径。

教学设计是一项有创造性的工作,创造性是教学设计的最高要求。教学过程由教师来控制,是预设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是“以学定教”,而不是传统的“以教带学”。课堂上学生的思路就是教师教学的线索,书本不再是知识的模板,绚丽多彩的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

二、实施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指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之前和探究学习过程之中,为调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动力而精心设制一定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发现,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更谈不上创新。教师带着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从探索和研究的角度让学生去思考,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就会在与学生的合作互动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教学实效。例如,在进行渗透作用的原理教学时,可以实验导入,先做这样一个实验:在两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处各密封上一层玻璃纸,往两漏斗内各注入蔗糖溶液和葡萄糖溶液,然后将漏斗分别浸入到盛有清水的两个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液面的高度相等,引导学生观察漏斗管内的液面变化,然后提出问题: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上升?玻璃纸有什么作用?你能否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呢?两漏斗内的液面变化为何不同?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探索求知的激情油然而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多元思维。

2.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来逐步引入问题,让学生感觉到知识就在身边,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识和体验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只有掌握了更多、更先进的知识,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学习也将不再枯燥无味,自觉地将对大自然的热爱、积极的人生观渗透到生物学习中来。例如,在“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一节教学设计时,联系生活实例,设计一些通俗易懂的问题来解释这些知识:人不吃早餐,为什么会感觉头晕?为什么不宜空腹喝牛奶?脂肪肝是怎样形成的?等等。以这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去巩固、升华生物学中的同类知识,学生会感到有趣、易懂,贴近生活实际。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情境

开放式生物教学课堂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是指把生物教学活动置于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来进行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课堂情境在变,学生在变,课堂走势在变,教师与学生互动中地位也在变。面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多变,教师要保持开放、接纳的积极心态,机智地处理可能发生地“意外事故”,捕捉契机与学生一起构建灵活开放和生成发展的新课堂。例如,在讲述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内容后,大胆阐述基因工程的成果和今后的发展前景,可让学生充分舒展想像的翅膀,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又如,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可让学生设计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大胆尝试,当超过一定浓度时,学生发现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然后以盐酸代替蔗糖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会提出实验现象不同的质疑,引发学生思考,对这类问题作答,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在处理问题时的单一化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由知识性教学转变为发展性教学

三维目标的确立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这个目标的确立超越了传统教学目标只关心知识学习,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忽视人整体发展的局限。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样的理念,不仅没有降低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反而教师的作用还得到了加强。因为你自己弄清楚一件事情比较容易,要想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弄懂这件事情,你就要不断引导他,组织他开展活动,不断地给予点拨和启发。例如,在执教“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时,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出ATP的结构简式A—P~P~P启发学生思考并推测,从化学变化角度看,ATP分子有何特点或特性?(末端高能磷酸键易断开,也易连接)引导学生尝试写出ATP水解时的反应式及合成时的反应式ATP→ADP+Pi+能量ADP+Pi+能量→ATP。然后,师生共同总结ATP的特性之一,化学性质活泼(不稳定)。引导学生得出:因为ATP化学性质活泼,所以其高能磷酸键中的化学能成为活跃的化学能。最后组织讨论:上述反应式中,物质能量是否可逆?当反应向右进行时,能量的去向或用途是什么?当反应向左进行时,能量的来源途径是什么?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主要能源和最终能源各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如此的发展性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总之,教学的追求永无止境。有效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也不可能是单一模式,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2]《生物学通报》.2008年第3期.

[3]《中学生物教学》.2008年第10期.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双边互动;有效教学;发展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086-02

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策略,同时又是一种理念,它要求每个教师超越一般的、共同的技术,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怎样提高45分钟的效益”,“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等等。因此,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一系列的策略。为此,我在教学中开展逐步尝试构建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下面是我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生物新课程标准摸索出的一些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的方法,现呈献给各位同仁。

一、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是很大的,只有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学活动才能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我认为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受到老师的感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不漠视讥笑,尊重学生的思考,不匆忙打断;教师要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优点,用望远镜瞄准学生的将来,对学生多一些肯定,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指责,少一点批评。教师要放下居高临下的威严,走到学生中来,在课堂上要尽可能采用幽默诙谐的表现手法,让学生笑起来,使课堂活起来,便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二、精心备课,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目前中招考试中不考生物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做法似乎不太现实,这就更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教师备课的精细程度关乎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高低。

1.备教材。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透彻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内在联系。把握好重点,解决好难点。同时要明确教材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部分,备教材还要注意与其他的教学资源实行有效的结合。

2.备学生。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兴趣爱好、气质类型、性格特点、智力差异等因素都是不同的。教师要从学习情绪、作业情况、课堂表现等动态上了解学生,采用适当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手段,我们生物教师一方面要熟悉传统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重点学习新课改中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章节知识,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

三、课堂导入是奠定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课堂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最基础的阵地。因此,充分利用好第一节的生物课和以后每一节课的开端,对学生积极性的提高非常重要。对每一届学生初一的第一课,我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致同学们”为基础,以小故事的形式为他们展示生物学中最新的发现、最新的进展以及生物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而在讲的过程中我通常会有所保留,每个故事都以问题结束。例如在讲到他们都很感兴趣的克隆羊时,我就问他们:克隆羊是如何诞生的?会不会有克隆人出现?如果真有克隆人的话,世界会有什么影响呢?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备每一节课时,我都会根据每一节的内容找出适当的开场话题或画面,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为开端,引出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话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不能只一味注重形式,追求花样,应从“实效”的角度出发。即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进行宏观化模拟,将生物实验中不能替代的内容进行虚拟化,将板书内容进行直观化和简单化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初中生物七年级(下)的血液循环图,因为血管互相交错,学生不易读懂。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该图分解为心脏、体循环、肺循环三幅图,分别引导学生读图,最后把三幅图放在同一屏幕上的三个位置,利用动画技术在学生眼前使三幅图移动到一起重叠起来,构成血液循环图,从而使血管互相交错。这样,学生难以读懂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快速掌握。

五、重视实验的作用,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和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和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时再紧张的情况下,我也会尽量让学生多动手。每一届的学生对《观察细胞的结构》这一章节都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一章的内容大多在实验室里完成,还有机会接触到他们未曾使用过的显微镜和其它的实验工具。有些实验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我就会组织部分学生先进行预备试验,再让他们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同学作报告。这样既达到培养兴趣的目的,又节省了课堂时间,更能让一部分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甚至能力一般的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六、课堂小结与练习是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完善和补充

因为初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对知识的探究有深有浅,常常不能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有时还需要教师将知识简单歸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理归纳的过程。另外,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最终目的。为了落实这一理念,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我改革了以往的作业形式。如对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一节我设计了如下作业:(1)谈谈你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做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2)调查你生活的社区或工厂等地方是否有环境污染的因素?为了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根据你所调查的有关情况,写出调查报告。这样的作业是开放性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篇4

新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偏差。有的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只注重了课堂表面的热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做能使我们迷失的课堂回归本真,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如何实施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

一、深入钻研教材,实施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那么,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

1、深入钻研教材,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材有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教师要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深浅也要适中。内容太深,学生不能接受;内容太浅,又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

2、备课必须要找准教学的真正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因此,要从学生实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应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关键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问题:(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3)想知道的这些问题学生能否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来解决?(4)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拔和引导?(5)哪些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教学的真正起点和主要目标。

2、备课必须要强化目标意识。

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其教学目标是多元的。如何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中整体落实三维目标呢?加德纳指出:“贪多,是现代课程设置的致命伤。”如果贪多,最好的情况不过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皮毛,弄不好则会失败。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宁少勿多,这样课堂中不仅可以扎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打好桩,还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如教学人教版三下年级《面积与面积单位》,教材在安排时不仅要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学习三个常见的面积单位,还要通过操作学具使学生经历面积单位的产生。如果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上完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于是,我对目标进行了如下定位:(1)通过直观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建立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2)经历用不同方式比较图形面积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经历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过程中,提高交流、实践能力。将“米”和“分米”两个面积单位的认识安排到了下一课时。

虽然学习目标少了,但课堂更实在了,学生既理解了面积,建立起了1平方厘米的表象,而且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经历了面积单位的形成过程,获得了积极的数学情感的体验。

3、备课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

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些具有生命价值的生活资源应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按比例分配》这一课例题本来是:“银燕电器厂有职工270名,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这个厂男、女职工各有多少个?”这个应用题给我们展示了“按比例分配”的一般题型,但离学生的生活现实较远,学生在生活中恐怕很难遇到这类问题,人为编造的痕迹太重,不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基于对此的认识,在备课时,教师选择了一件“非常平常的小事”——冲泡果汁这样常见的生活情景来教学。“泡制一杯400毫升的果汁饮料,果汁与水的比为:1:7。果汁放多少毫升?水放多少毫升?”上课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伙伴操作,最后一杯杯香甜可口的果汁终于成功配制出来。整个课堂气氛其乐融融,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其实,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资源。备课前,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认真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生活资料“为我所用”,融入教学设计之中。力争做到:学“生活”、用 “生活”、服务“生活”、创造“生活”。

4、备课中必须要学会自我反思。

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终身备课的思想,不再把备课看作是短期的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应成为教师有效备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基于自我反思的备课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反思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分析的研究活动。也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事件和教学效果并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做合宜的调整和修改。就备课而言,可以反思的问题很多,诸如:上一节课或在更早的时候,我的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与什么问题相关?这个问题我以前见过或听说过吗?别人曾经遇到并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别人是怎样解决的?我能否借鉴别人的想法或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涉及到某些“教学理论”问题?我的教学技能完善吗?我的情感丰富吗?我的态度积极吗?当然,反思的目的不会终于理解问题,而应该努力解决问题,改进方法。通过这样的反思,教师可能由此而获得某种“教学机智”,而“机智本身可能也变成一种习惯。” 也只有这样来备课,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才有实效。

二、精心创设数学情境,增强课堂教学氛围,促进有效教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我们不得不自问: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我认为可以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等等。

1、创设真实生活的情境。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根据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点,创设以学生生活为素材或具有生活背景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加以解决。这种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笔算乘法”一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师随意在学生们的课桌上借用了6盒水彩笔,将这些水彩笔整齐摆放于讲台后问学生:“同学们,这些水彩笔每盒有12支,你们能帮老师算出6盒一共有多少支吗?试做一做,看你能想出几种算法。”真实的物体,真实的数据,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创设问题思考的情境。

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思维的动因。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有效方法,它造成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而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状态,就要思考问题。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教学“可能性”这一内容时,通过摸球、猜球等游戏活动的开展,学生对“一定”“可能”“不一定”等概念有了初步的感受后,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口袋里有10块奶糖和3块水果糖,要想摸出水果糖的可能性大,怎么办?”通过思考和与同伴的交流讨论,学生很快得出“把奶糖数量减少”“把水果糖数量增加”等方法。教学中,这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学生很具吸引力,他们都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合作交流,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深化有效教学。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新课程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积极背景,如:立足生活、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情境的创设等,作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这些因素,随时关注学生参与的状态、广度、时间、方式、及效果等,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确保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3、把“想”的时间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针对提出问题多想,这有助于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索能力。如教材中所出现的“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什么规律?”“你能概括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吗?”“你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这些都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认识过程,亲身感知和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说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4、把“问”权利放给学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起源于“疑问”。多问是开拓创新之门的钥匙。好奇和好问是学生的天性,是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如在教学“分数意义”时,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又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问题多去探索,提出不同见解。有时教师对学生的质疑不作简单的答复,而是巧妙地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热烈的讨论中解“疑”。

5、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认识、感想的交流更重要,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而组织课堂讨论,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同时在讨论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特别是与众不同的见解。对于学生见解,无论是否正确,是否完整,只要在思考,只要敢说,就应表扬、鼓励,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乐趣。使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姿态,主动参与讨论、汇报交流、提问、质疑、争论的全过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辨别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6、把“练”的舞台供给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搭设一个“练”的舞台,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精心设计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一是学生实物举例、分组讨论:探索圆的特征。二是小组合作,放手让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图钉、线绳、铅笔头在作业线上画圆。三是小组交流画圆时应注意什么,让学生说说自己小组是怎么画的。四是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分组讨论圆的特征。五是自学课文,学习用圆规画圆。整堂课融入活动中,学生在活动的开展中,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言,表现异常积极,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四、善于激励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有效教学。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隐、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

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而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学生能从中认识到自已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吸取别人的长处,摈弃自己的短处。

3、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自我。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交流指出其不足,不要为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篇5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学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并从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倾听三方面阐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有效教学行为,提出了地理教学具体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提高地理家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教学 积极学习地理教学 新课程

一、对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1.积极学习与消极学习

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注重的是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很多地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上课是明明把所有该讲的问题都讲清楚了,学生也说听懂了,但是到了课后,或是做练习的时候,大部分知识都被遗忘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参与进来。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消极的,而非积极的。

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才是“积极”的呢?在积极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他们使用头脑,探究观念,解决问题,并能应用所学。积极学习是一种快步调的、有趣的和支持性的学习,并有个人参与。通常学生表现活跃,出声思考。

如果学习是消极的,学习者就不会对结果(也许除了分数)感到好奇,不会提高,不会产生兴趣;如果学习是积极的,学习者会寻找某些东西,想要某一问题的答案,需要信息来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寻找做某一工作的方法。2.有效教学与无效教学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从理论上讲,有效的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的水平上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饿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二、地理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着和引导者,因此在有效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成为有效教学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有效教学的过程可以有多种描述:如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杜威的“按时---问题---假设---推理---用行动检验假设”等。但不管那一种,有效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以下几个行为。

1、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讲授也是必需的。当教学目标是传递信息时,教师讲授是有效而经济的。教师讲授是可以更好的对班级进行调控;有益于学生成功,尤其是信息性的知识的获得,讲授能增进学生的理解;教师讲授是对时间有效的使用,是学生获得知识最经济的一条捷径。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⑴使讲授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精心设计的导言;把目标告诉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等,都是引起学生注意的有用技巧。

⑵使讲授保持一定“节奏”:教学节奏应与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它不仅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还可以使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

⑶提供鼓励性的及时反馈:“行为与反馈之间尽可能短的时间间隔是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行为与反馈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学习就会越快发生。” 及时反馈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矫正和强化。

2、有效“提问”与“倾听”:无论“讲授”多么有效,教师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的“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保持某种“互动”的、“对话”的教学。

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回应,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活、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有明显的教学价值。有效提问应有一定的开放性;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问题可分为:记忆型、理解型、应用型)。

⑵有效“倾听”:真正有效的提问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并提供及时地反馈;教师的反馈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妨碍学生的参与。提问中对学生的关注、欣赏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提问学生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相信自己、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过程,它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成功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

三、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的准确、清晰和可操作

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按照教材来制订,而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地理内容深度和广度,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和组合,情感与价值观的内涵,并以此来处理教材。

关于大气的教学,要理解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大气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将大气自身的物理学原理作为重点。教学目标的表述从“使学生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转变为“给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说出图中三圈环流的名称,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其成因”,使教学目标从抽象变为具体,从笼统变为准确,从模糊变为清晰,从指导教师变为指导学生,学生可以理解和操作。依此教学,不必要的难度得以降低,有示意图作为载体,能比较好地利用先前活动的学习成果来说明地理成因,并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环境观。教学目标的合理和实现,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2.联系生活,让学生学有所用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不只是课程资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兼作课程资源的主动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只是指教师开发地本教材、校本教材,主要的课程资源还是配合课堂教学主阵地加以开发和利用的。

关于地球运动的教学,是高中地理的重点与难点,非常需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配合。为了使这类课程资源能够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应开发校本化、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可以设计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测定,当地太阳能热水器仰角的调整,当地为充分采光计算楼间距离等探究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形成可供课堂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这种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变枯燥为兴趣,变抽象为具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和地理学习过程化的新理念。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教学过程的展现,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

3.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地理课程标准讲究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提升到教学目标之中,要求针对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理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应当明确指出,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企图在教学中只运用某一种方式的认识和做法是绝对错误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各有特点,不能相互替代。接受性学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探究性学习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即使组织学生探究,也必须考虑教学时间的规定。如果把所有的课堂教学时间都用于探究,势必难以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启发讲授教学方式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绝不可以误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少讲,甚至不讲了。那样做,才可能恰恰使得教学更无效。

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只有当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 M·希而伯曼.积极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绍兴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理解新课程[M].2006.单位:诸暨中学暨阳分校

姓名:王国美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篇6

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者: 杨 友 胜 单

位: 涛城中学

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新课程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把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优化课堂教学,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情境 探究式 学习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化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由以往的应试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和灌输,忽视学生智能、情感、品德和个性的培养,转变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打好基础,把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这种变化要求我们每位从事化学教学的工作者,平时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通过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如何做到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教学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初中生都是90后的孩子,他们正处于一个很特殊的成长时期。对很多新鲜事物都很好奇,很容易兴奋并开始产生探究内部原因的欲望。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平时教学课前要认真做好准备、收集素材,充分挖掘教材中一切可以引起学生兴奋点的因素。

例如:在上九年级化学第一课《绪言》时,学生对新课 充满期待、学习的热

情很高,急切想知道化学到底研究的是什么?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化学实验,通过表演化学“魔术”:清水变牛奶、空中生烟等等,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对化学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我又通过讲解和课件展示:化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化学与人类生活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以及学好化学的重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然初中生的兴趣容易产生也容易转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并把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另外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走进学生心里,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做学生知心朋友。我们都知道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和学生建立融洽良好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所教的课感兴趣,使课堂成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共生的课堂。

二、创设真实而有意义教学情境

课堂中教师创设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已有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选择情境素材、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教学中除了可选择教材中提供的素材,组织教学外,还可通过采用化学实验、问题、新闻报道、史实、小故事、图片等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 在 学习“氧气性质”一节内容时,可以通过创设以下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探究氧气的性质:

情景一:收集有氧气的集气瓶和氧气钢瓶。

情景二:身背氧气钢瓶、头戴呼吸面罩的潜水员。情景三:鱼在水中安稳地咂嘴、游动。情景四: 鱼池正在用增氧机增氧(录像)。情景五: 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录像)。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提供真实图片资料和录像资料,增强了学生对氧气性有一个直观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小组发言等活动,初步得出氧气的性质。通过以上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然后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炎热夏天鱼塘里的鱼为何爱浮头?

2、为什么家庭养金鱼时要经常给鱼缸换水?

同学们展开积极的讨论,运用刚才所学知识加以解释。因此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很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学习能力得以提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转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课程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时期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生学习愿望和能力。那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单独设立主题,明确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内容和要求,同时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平时善于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选择和确定主题,创设一种

研究的情境。通过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加以验证、初步学会分析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探究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进行探究性教学,教师必须遵守认识规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在教学中要做到:(1)发掘蕴涵在教材中的探究因素。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在化学教学中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还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2)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兴趣,不仅满足学生观察化学实验现象的兴趣,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思考实验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兴趣,并能主动进行探究活动。

例如:我在上《酸碱中和》这一课时,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大多数小组同学都按照制定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将HCl逐滴滴入事先滴加了酚酞的NaOH溶液中——→当NaOH溶液颜色由红变成无色——→NaOH与HCl恰好完全反应。但有一组同学事先忘记在NaOH溶液滴加酚酞,当加入一定量HCl后,再往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观察到溶液仍为无色,他们也得出与大家相同结论。当我发现这一情境后,我没有立刻否定他们,而是作为一个很好的问题素材。

【提出问题】上述两位同学所得溶液中所含成分是什么? 此时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大家相互交流作出猜想 : 【猜想】

猜想1:溶液中只含有NaCl

猜想2:溶液中含有NaCl、HCl两种。继续发问: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2 学生思考、讨论、查资料,设计了如下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

方案1:取少许反应后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方案2:取少许反应后溶液,滴加Na2CO3溶液; 方案3:先加入几粒金属锌,倒入少许反应后溶液。方案4:闻气味; 【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1)往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2)往试管中滴加Na2CO3试液有气泡产生。(3)金属锌表面有气泡产生。(4)几乎无气味。【解释与结论】

(1)上述两位同学试验中,加入稀盐酸过量,反应后溶液中除了NaCl还含有HCl两种。

(2)由于稀盐酸量少,几乎无气味,不宜采用方案4。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激发,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以教材的基本为依托,实施化学学科内的探究性学习是非常有价值的。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更关键的是,它改变了学生在学习时的被动地位,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总之,当今新的课程理念给化学课堂教学带来一次深刻的变化,为广大教

师提供了崭新的舞台,面对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讲解、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并根据化学课堂教学实践,平时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进行反思和总结,来更好地促进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主编:吴俊明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教材疑难问题研究与解决》(主编:江家发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篇7

一、努力把握课程特点,为兴趣教学注入精神元素

基础物理是一门强调实验操作的自然学科,其教学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即高中物理教学不只是为了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和信息,应该促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是在有关原理指导下进行的,并学会把从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能够演绎和归纳成一种正确的结论,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教学”精神.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了解掌握学生的物理基础、感知能力、学习需求,梳理整合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建议,并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利用,从而使教学活动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展实际、需求实际,使学生在情景交融的乐学情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思考.例如,在教学牛顿定律内容过程中,如果从“双基论”的课程培养目标去分析,自会有人认为牛顿第一定律是第二定律的特例,因而后者比前者显得更为重要.

二、努力把握学生特点,为兴趣教学注入积极元素

有心理学家曾对人们“喜欢鞭炮味,而讨厌医院里的药味”现象进行研究,结论是——喜庆鞭炮能够带给人们愉悦的情感体验;而药水味带给人们的则是相反的情感体验.与之相同,高中物理是一门知识性、逻辑性和严谨性的自然科学,其知识复杂性和学习任务往往给学生造成较大的身心压力,就人的心理愿望来讲,很少有学生愿意接受这样的学习任务;再加上应试教育的激烈竞争和日常教学中存在的艺术方法等问题,许多学生对其是“无可奈何”“勉为其难”“近而不亲”.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并努力从根本上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才能行之有效地提升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质效.一是通过构建和谐教学关系、充分施展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等手段,发挥亲师信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学科情感;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之上,努力开展双边教学和分层教学活动,以有效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不断增强物理学习的信心和成功体验;三是努力把知识教学与趣味化体验链接起来,变相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如,在教学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内容时,我们可以借助“抛绣球”游戏来完成——在绣球抛动过程中,只有它和接球人的连线是该时刻的切线方向时,才能接到绣球,这就是线速度方向.

三、努力把握教程特点,为兴趣教学注入活力元素

教无常形,教无定法;灵活实用,贵在得法.我们不必因循守旧教材教法,也不要完全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流程,而是要根据教学动态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灵活多变、因势而化,只要能够做好“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式教学”即可.如,在进行理想气体等温变化的微观解释时,突然班级里有学生因为座位前后空间发生了争执,笔者随即放弃了课前设计的准备内容,这样比喻道:我们班级有近60位学生,在这样比较狭窄的空间里容易形成碰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然而,如果把全班学生放在一个大的会议室里上课,彼此碰撞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了.这就是理想气体等温变化的现象原理.在此,我们十分感谢这两位学生为大家提供了非常及时而适当的通俗版解释.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不露痕迹的批评教育,收获了一举多得的实用性效果.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篇8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英语课堂 有效教学

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学是英语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不断变革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策略,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但是实际教学中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笔者认为影响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目标模糊,教学随意

每个教师都明白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但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往往忽略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忽略结果性目标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本课知识内容掌握、了解到什么程度,教师本人若模糊不清,必然导致教学的随意性。举例来说,下面是一节英语课的教学目标:KnowledgeAims:1.toteachnewwords2.tolearnthetext3 AbilityAims:toimprovethestudents?蒺abilityofreading.首先看知识目标,通过教师的教学,要学生掌握生词到什么程度,要求学生只是会读生词,还是听说读写都会?目标中没有提到。学习课文要求学生只是understand(理解),还是retell(复述),教师自己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在能力目标中要求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占用了大量时间教给学生如何写课文的summary(总结),像这样的模糊目标,在教学中谈何实效性。

二、教学方法,不求甚解

一些教师把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当作是“体现采用新课标、新方法”的一种标志,根本没有认真学习该方法的理论,了解和掌握该方法的实际用法。如:Task?鄄based Approach(真实任务型教学法)是英语新课标中明确倡导采用的英语教学方法之一,有些教师对真实任务型教学法还没有真正理解,他们只是把课堂教学中的所有活动换个名称,就当作任务设置。任务与任务之间没有联系,教师对如何完成任务也没有明确的示意,使得任务流于形式,结果时间用了不少,实际效率低下。

三、情景牵强,追求形式

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强调了导入阶段的趣味性、探索性;介绍阶段的情景设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导入阶段只注重趣味性而忽略了科学性,在介绍阶段只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而忽略了时间和实效。创设的情景占用大量时间,而没有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思考,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兴趣的作用。有些情景内容与主题毫不相干,其结果是既浪费时间又造成学生理解新语言的困难,最终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针对以上问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高中英语课堂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呢?下面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巧妙导入,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导课是课堂有效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课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会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活动也会得到很好地开展。因此,我们应运用多种导课手段,把握一定的原则,优化Lead?鄄in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我认为导入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导入前的设计是否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导入材料要有趣味性,尽可能新鲜、生动;二是导入过程要有导向性,自然进入讲授内容;三是导入内容要有刺激性,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四是导入语言要机智、准确,并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

二、有效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有效教学是在学生“想学、要学”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师要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学习动机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

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通过有效提问,可以获取教学双方信息、反馈。在课堂提问的情景下,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对旧课的掌握程度和对新课的理解程度,借以衡量授课得失;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做出及时调整,从而确保教学实效。学生通过回答老师的提问,获取学习的信息、反馈,找出学习的疑点和弱点,有利于自我调控。

三、了解学情,注意个别差异,沉着调节教学进度

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不同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学习风格等都会使他们在学习中产生不同的需求。要面对全体学生,教师授课应该不要受周围学校甚至同事的冲击而左右自己的教学步骤,宁肯求稳也决不盲目求快,因为盲目赶进度会影响基础及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学习,一旦无法及时消化知识他们就会逐渐失去学习信心。在教学中,要坚持一步一个脚印,通过控制任务难度让学生学得踏实,学得有信心。

总而言之,要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在师生关系上,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扮演指导者,辅助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而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强调学的核心地位,一切教学活动均以学生有效的学习作为指挥棒,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桂花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课堂导入》 教育科研网

3.尹雪霞 《有效教学与英语课堂提问》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篇9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尝试

李宏高

(福建省清流县实验中学)

摘 要: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人才,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立足校本实际,总结了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的初中历史教学尝试,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当今素质教育区别于过时的应试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把探索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而这个要求对于点多面广,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相对滞后,却又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生源,为社会培养劳动力的广大农村初中而言,其意义更为深远。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立足校本实际,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能力,是新课程理念教学的重要尝试。

一、在活动中教学,融趣味性和能力培养为一体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强调“要提倡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列出了13种活动形式作为参考,对此,笔者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探索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口头表达式

开展历史课堂小故事活动。在每学期之初的第一节历史课上,笔者将事先整理好的本学期小故事题目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选题,并提出如下要求:每节课讲述一个与当日授课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待笔者即将讲述相关内容时,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每两人一组,共同分享所搜集的资料,推举一人或两人登台讲一个故事,每学期全班学生各轮流一遍;小故事资料必须整理成文,字数可限制在800字以内,学期结束时,将全年级优秀文章编订成册,供全体同学传阅。

2.阅读与书面表达类

开办历史图书角活动。配合教材内容,让每位学生将自己认为最可读的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带到学校,书皮上注明班级、姓名、学号。然后将各班书籍收齐后,打乱班级顺序,发给每人两本书,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两周内至少读完一本,且每本书均要制作一张读书长卡,注明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和读后感。两周后利用一节课开展读书报告会,每组推选一两名读书最有收获的学生介绍读书心得。

编辑历史小报。小报以历史知识为内容,尽量图文并茂。

3.学生观察类

组织识读甲骨文活动,以字证史。例如,笔者在讲述商朝历史时,将涉及当时社会经济的甲骨文,“田、囿、禾、籍、猪、羊、牧、鼓、磬”等字分别用幻灯片打出,让学生猜认。结果多数学生能够依照甲骨文的形状猜出文字表达的意思,并能准确说出与今天相应的文字。然后启发学生说出以上甲骨文所反映的商朝经济的繁荣情况。

探究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活动。学习汉代历史时,笔者将散见于教材各节的画像砖、石制做成幻灯片,并依画像砖、石反映的内容分为几组向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在理解每幅图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每组图所反映的汉代社会生活。

二、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排疑解难的方法,通过设疑、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问题的答案,逐渐掌握正确的思路,()游刃之时特别注意诱导学生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创见。

1.对学生进行问题启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自主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笔者在组织教学时大胆地变教师设计课堂程序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实践中采用学生阅读―自主提问―精选重组―构建知识板块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从旁点拨,适时总结,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通过观点的碰撞,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3.大胆质疑

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心目中,教材是“权威”,教师是“权威”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观念极大地约束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当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当仁不让于师”的道理。

其实,过去中学教材存在的缺陷和错误是众所周知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曾连续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缺陷和错误,其中大多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况且,随着历史学科新成就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念和结论,已经明显过时,甚至证明是错误的,而教师由于个人知识能力和认识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更是在所难免。尤其是近年来对学科综合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其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

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树立不迷信、不盲从的思想。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尴尬,笔者不回避,而是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探讨,甚至争论来获得“真理”,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结构教学,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殊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知识结构就从整体上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线索,学习起来就会驾轻就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历史学科也是如此,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适时地进行结构教学,展示教材结构,勾勒教材线索,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

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各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掌握。鼓励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数学的“集合”概念,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途径。

而在章节的教学中,在学生阅读讨论、质疑问难、师生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笔者不失时机地总结、归纳、概括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巧妙地转化为板书提纲,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有序的认识,形成知识点―知识链(线)―知识板块(面)。

四、民主平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教师需要更新观念

师生关系的处理,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师权至上”的思想,破除教师中心论,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觉动脑、动口、动手,大胆探索,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勇于承认错误,多与学生平等交流、探讨,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获得学生的信任。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会削弱教师的作用和威信,可笔者以为教师的作用和威信恰恰来自学生的成功。只有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的师生双方才能进入“谐振”的状态,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2.教师需要建立民主课堂,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如此,就需要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民主化,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践中真诚爱护,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对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要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对学习困难者则倍加关心,并适时加以点拨,而不能动辄训斥损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对表现不良者,不做简单的批评,而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注意理解学生的烦恼与痛苦。总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在教学中的浅薄探索,旨在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本身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成伟。初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下如何高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15)。

[2]李萍英。试论新课改下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

上一篇:中考英语作文热门话题:我的未来计划下一篇:二年级作文春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