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政治课教学论文(共10篇)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政治课教学论文 篇1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政治课教学论文
在当前政治教学课改的新形势下,中学政治课教学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变化,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对象有了许多新的特点。特别是新课程下的初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如何适应变化、探求新路,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研究的新课题。
1.认真分析学情、重新认识学生
今天的中学生,生活在开拓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环境之中。他们较过去更早熟、更敏感、更自信,竞争意识、独立意识也更强烈。但他们的弱点如同他们的优点一样也更突出。他们是下个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应对高层次的人才要求和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思想政治课有它特定的不可取代的功能。如何才能坚持和完善这一功能,方法很多。就教学本身而言,我认为教者必须从意识中充分了解学生的新特点。
2.政治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要自觉提高
从政治课的价值观念上讲,应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提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专业知识要不断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其次、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再次,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为人师表。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行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 教师要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广泛传扬。
3.重视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强烈。这样的特点,对政治课教学既是挑战又是动力。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彻底改变。只要我们转变观念,立足改革,教学方法必然会更丰富更新颖。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蕴藏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加强学法指导的设计。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指导预习,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要学的知识,提出问题,培养归纳知识的能力;第三层次教者补充材料,让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好社会大课堂,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改革开放如何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请进来”,是据课题需要,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作出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在这些活动中,教者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将活动中获取的知识与课堂中所学结合起来,从而更深刻、透彻地掌握理论知识。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必须确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起到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转,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解疑,对关键问题进行点拨,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对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 总之,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以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为根本特征,努力追求创新能力的培养,张扬学生的个性,以适应新课程下的初中政治课教学与课改的需要。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政治课教学论文 篇2
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要因材施教, 当下的新课程改革也是这样要求教师的。所以, 要想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就是说,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的时候, 不能再制定唯一的一个, 而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要求, 以便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的政治知识之后, 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例如, 在学习“公民的义务和权利”这一课内容时, 教师首先要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即让学生通过对公民义务和权利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学生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的能力, 再结合我们身边的实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待确定了教学目标, 教师要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以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说, 对于理解力比较差的学生,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讲故事的方法, 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政治概念, 这样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就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总之, 教师要想方设法深入浅出地达成课前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最终的教学目标是确定不变的。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 使他们能够拥有一个可以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己创新思维的空间。作为初中政治教师, 我们要时刻谨记, 课本上的政治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教给学生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所以, 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来掌握和安排, 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理解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这样, 有助于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的主动权, 锻炼他们对于知识的驾驭能力, 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 为后面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资料。
二、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政治学习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了解政治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都知道,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 他们对于自己的人生定位还不太明确, 所以, 这个时期的政治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政治知识之外, 还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行积极的引导。这样的影响是终生的, 因此, 我们政治教师要把政治教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 把政治知识融合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 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政治知识,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作为政治教师, 我们都明白, 每一个政治知识点都是能够对应到生活实际当中的。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我们只是围绕教材中的政治知识来讲解, 那么只会使学生难以理解。所以, 我们要拿生活中的客观事实验证课本中的政治观点, 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事件来理解抽象的政治内容。比如在教学“正确认识自我”这一课时, 我首先以一首励志性的歌曲《我相信》来导入新课, 引出本课的基本政治观点, 再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来回答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政治知识和日常生活相结合, 会让学生有话可说, 课堂气氛积极活跃,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拓展学生的政治视野
政治知识是学生形成正确思想的支柱, 学好政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所以, 作为政治教师, 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全面的基础知识结构, 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 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全面综合发展为最终目的,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政治教师要潜心研究, 对学生开展分层次教学, 把政治教学与生活实际、其他学科相结合,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摘要: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很多初中政治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 都采取讲授的教学模式, 成绩的取得也靠的是学生的死记硬背。而实际上, 很多政治学科里的概念都是比较抽象的, 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 对于政治课程的认识始终都是懵懵懂懂的, 对于政治学科的学习也不感兴趣。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 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 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全面发展呢?本文从初中政治学科的学科特点出发, 以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为目标, 结合其他学科, 论述了初中政治学科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玉芳.河北省召开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革实验观摩会[J].思想政治课教学, 1987 (6) .
[2]董欢.初中思想政治课接受有效性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3.
[3]王立范.初中思想政治课情感教学目标的建构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 2004.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政治教学 篇3
关键词:政治教学自我定位
好的教学应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并即时消化,鲜明的教学个性必然能够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情智和价值认同。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舞台,同样体裁下,为提高教学质量,众多政治教师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观点,下面简单谈一下我的体会:
首先要区别互动与活动。新课程强调体验、实践、参与。毫无疑问的,这就使得活动课变得十分重要。然而,"活动"毕竟是形式,我们追求的并不是活动本身,而是活动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体验出来的感受、经验、感悟。然而,在实践中,许多老师并没有完全把握好这一问题,而是盲目地运用活动的形式,缺乏真正的互动、交流、沟通,缺乏准备、组织、指导、针对性。
其次要区分知识与能力。知识就是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主张知识本位。在课程改革之前,人们就意识到能力比知识更为重要,而在课程改革中,能力的培养也进一步地不断被强调,为此初中政治科有了诸多变化。如教学内容、出题方式、考试形式等方面的变化。但在喜悦以及成绩丰收的背后,许多地方的考试变化更多地是在考教师,而非真正在考学生的能力,故而出现考试结果一荣(师)俱荣(学生),一损俱损的现象,评价机制也当然离不开中考成绩的结果,这也是当前考试制度须改革的地方,更是热点问题。什么时候,我们的政治教学评价,能从纯粹的考试制度中真正跳离出来,我们的初中政治教学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培养的也才真正是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学生。
第三,要过程与结果并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学生的理解、体验、感悟。重过程,意味着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获得能力的提升、素质的培养;过程往往就是结果,结果往往就是通过过程表现出来的。而教育的结果和效果或目的是有一定区别的,并不能等同.而我们也经常性地把政治课的考试结果和成绩同教育的结果甚至效果或目的等同起来。这是一个误区。平等交往即重过程又重结果。
第四,注重个性也要共性。共性是要的,即要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和政治觉悟等,但更重要的是在现今的形势下培养有个性的年青人。由于种种的原因,学生个性的培养仍不免受到限制,有来自教师的,但更多的是领导的及体制的压力,而教师在评价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真正放开手去实施的。对政治科教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注重个性也要共性的平等交往,才能推动政治科教学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
平等交往是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本质定位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主要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者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不平等的教学方式,是"假教学"。教育学认为,教师是客体,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帮助学生自己找到结论,让学生以间接学习的形式了解并掌握经验的客体。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政治课教学中平等交往行为的必要性分析新课程政策下政治教师角色定位必须由“传授型”向“平等交往型”转变,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初中政治教师如果不能实现角色转变,那么他就无法承担新课程政策下的使命,也就无从做到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政策下要想实现政治教学的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政治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才能体现平等交往,实现角色的转换。
在国外,这样的观点很流行:“孩子也是独立的人,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所以我们应该蹲下来同他们说话。”能否蹲下来,与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交流,体现了我们是否尊重孩子,能否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人,也决定了我们的教育能否進入学生的心灵。
“蹲下来与孩子说话”,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孩子,特别是了解孩子们的喜恶,并加以谆谆善诱。虽然衔接性不强,但从内容上讲,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际观念、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环境意识、心理素质等几方面的教育应一直贯穿其中。平等交往活动恰恰能组合衔接性不强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具体实施中要注意四个方面。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政治课教学论文 篇4
一、加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队伍的建设
1.对比传统音乐教学,教师观念应转变。传统音乐教材以音乐知识为中心,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学生感觉枯燥,兴趣不高,甚至有的学生有厌学情绪,传统音乐教材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新课改的发展,教师需要更新观念,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的陶冶,触动他们的心灵,激发表演激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适应新课程发展的要求。(1)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新课程音乐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教育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2)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和学习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3)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新课程赋予教学以新的涵义,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生成和创造。(4)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接受、理解、平等地对待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尊重,都能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关注。(5)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意味着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得与开发者,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
2.音乐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新课程环境下,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而且需要持续的知识更新具备音乐教学必备的专业技能(歌唱技能、乐器演奏技能、识读乐谱技能、创作技能和指挥技能),还须不断提高音乐教育理论水平。(1)引进音乐教师时应该严格考核其专业知识和道德水平,看他是否具备现代教学观念;对于已上岗的教师要从行为方面进行考核。(2)提倡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成长。(3)改善教师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保障。同时也可通过开展各种相关活动来促进教师的素质,比如:师校学习和培训,校内外讲座等。
二、提倡学科综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学科综合”,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当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而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不能把分科知识看成孤立的体系,而要设法在多学科知识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例如在欣赏八年级教材第四单元中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我是这样进行的,先介绍云南的自然风光及民俗风情、文化(从网上下载图片辅助进行);再介绍民族乐器“葫芦丝”,并且试奏一下主题音乐;最后引导学生听赏、分析,体验,这就体现音乐与人文,地理相结合,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音乐还可以与舞蹈、美术,文学等许多学科有机的结合,只要我们平时多观察、思考,不仅我们的学生学得轻松,我们自己也教得轻松,而且会取得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科综合仍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新课标提出了学科综合,于是很多的音乐课上加入了有关的地理、历史等知识。曾看过一节音乐课,从头到尾都在介绍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同学们主动地展示他们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这节课非常的热闹,但是,对这个国家的音乐提到的甚少,可以说这根本不是音乐课,而是一节人文课。我们在综合学科时不要忘记了音乐学科的特点,我们是为了解地区音乐的风格特点和发展而去整合其他学科的资料,千万不要为综合而综合。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提出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新课程下的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新课标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它为音乐教学指出了一个方向,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以前的音乐课偏重于思想教育,注重一首歌的政治性、道德性。其实,如一个人对一首歌曲有了审美的感受,自然也就在思想上得到教育。2.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启发想象,唤起创新。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生理听觉为基础,心理想象为出发点,有思考地听赏音乐,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想象中。(2)设置情境,引发创新。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与音乐情境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觉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3)树立自信,肯定创新。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尝试成功的滋味,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4)主体参与,激励创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积参与探究与创造,把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潜质作为重点,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切实从学生的要求和发展的可能性出发,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方法、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四、充分将信息技术和音乐课程进行整合,增强教学手段
在音乐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从而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丰富知识,增强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信息技术采用最多的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像、照片、VCD、音乐、语言、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地集合在一起,图文并茂,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为音乐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音乐教学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只要我们认真钻研,就一定能让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浅谈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反思 篇5
第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
从课堂教学构成要素看: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和学两类活动组成的,在过去,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受动的,学生是围着教师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主宰。同时,在评价课堂教学中,也都是看教师教的怎么样,包括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评优课,教学基本功竞赛仍基本如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一种新型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和“资源人”转变。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也逐渐由注意对教师教的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学的状况。
我认为倡导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那么,从教师这个角度在课堂中如何才能建立这种关系?
1、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人格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他们的缺乏和错误要以理解、宽容,很难想像一群互不尊重对方的人能将很好地互相合作的。同时需要教师要具有亲和力(包括课内课外),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周围,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亲近学生,学生才能亲近教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有的教师一走进课堂就有“三分怒气,七分杀气,没有一点和气”,特别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找其谈话简直就是杀气腾腾,可想而知这样的师生关系无合作、互助可言。
2、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平等的位置来看。这样有利于师生合作的加强。教师如果仍是居高临下俯视看学生,没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师生之间很难形成共鸣。
例子1:一个父亲带小孩去买玩具。
例子2:画家与孙女画画:一棵树----兔子(红毛)----马(长翅膀)----最后画一只老母鸡,下了一只比母鸡还大的蛋。参加西班牙国际儿童画展,获得一等奖。画家爷爷说了一句话:外国人也怎么和小孩子一样。
3、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主人,教师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因为,我认为教师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比直接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时,教师应满腔热情比鼓励支持。教师要对学生可能达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并且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
4、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的学生观。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客户,是学校、教师的上帝,教师是靠学生成就学业的。所以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一切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有了这种意识,有了这种学生观,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自然建立起来。但我们认为,这确实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努力去做,努力改变。
通过教师作用的发挥,最重要的还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体。那么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是不是参与。那么,学生参与是否仅仅是指学生回答老师问题的数量、质量?
学生参与:不仅包括学生肢体、行为、语言参与,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的参与。因此,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是在激活学生思维上下功夫,而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图表面的活跃。(现在政治课课堂提问,学生回答环节中有两个问题普遍存在,需要我们解决:一是学生简单回答老师问题;二是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不能积极参与)。
我们认为:看学生课堂教学中参与状况如何,有五看:
①看学生参与主动性如何;②看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如何;③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往情况;④看智力活动情况;⑤看学生发展情况(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第二,教师与教材的关系问题。
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师唯教材是从,教材是怎么讲,我就怎么教。这已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这就引出在当今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的讨论。
教师教教材,其结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因为经过从教材→教师→学生,信息衰减,教>学。)(教>学、教=学、教<学)其实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清楚要留点问题给学生讲,给学生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问题的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中国人总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而外国人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
事实上: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把教材当作是一种工具。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奴隶,而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
第三,课堂教学中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的问题。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希望将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能顺利执行下来,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节外生枝,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标准,甚至包括学生所回答问题的答案都要与自己预设的一样才好。事实往往不可能都是如此,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教师要关于处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那么,如何有效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意外问题:
(1)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2)灵活机智地处理:切忌不理不问,或故意回避。①一般由学生来解决学生中的问题;②确立为师生共同探索的问题:共同研究,增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兴趣。③确实无法解决,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明,绝不要可能…..大概……,教师在学生面前说不知道已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这能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
第四,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问题。
我们现有许多老师都认为:有许多新课改公开课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淡化知识点的讲解,有的淡化到我们一时难以接受的地步,而这些课尽然是观摩课,专家们是评时也认为是好课,大加推崇。对这个问题如何来看?这就是涉及到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对此,我有两点认识:
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向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
2、对我们政治课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传授知识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都是我们过去所认为的双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这就要求我们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双基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重新定位。什么是双基?什么是21世纪的双基?如语文:过去强调字、词、句、读、写。现在,准确、高效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双基,收集、处理、加工大量的信息也是双基。如现在数学,过去没有的估算、优惠、打折等等都是双基。这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五,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问题。
新课程实施后,人们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教学手段的改变上,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小组讨论,认为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越来越多地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使用多媒体上课。因此一种误区便悄然产生:小组讨论+多媒体=新课程改革,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事实上,现在有些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仅仅是一种形式,能解决多少问题,值得思考,(如:有的老师要求在三分钟内分四人小组讨论一个问题,能讨论出什么东西?)有的多媒体课件纯粹是新课改的一个外衣。
那么新课程改革中政治课堂教学,到底有哪些教学手段?哪些教学手段是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教学手段?
我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答案。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切应由你的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来定,以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来定。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并举。
综上所述:我们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和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上好政治课,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我认为一堂好课,既有标准又没有标准,更重要的是要能跳出标准。
我个人认为:一堂好的政治课
①要清新、自然。像做菜一样,自然一些才有味道。
②要有时代气息,有社会性、贴近学生实际。
③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概括起来要抓好五个实。
①扎实:不要只图热闹的形式。
②充实:要有内容,要有效率,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心启迪。
③丰实:不要把课当作是按导好的戏一样来演,一开幕就知道结尾。
④平实:就是要平常实在.花样太多可能会使学生不知所云.
⑤真实:要处理好完美与真实的关系,真实的课应该有遗憾,遗憾往往反映出真实。
三、对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反思。
(1)我的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达到的标志是什么?如果没有达到的话,标志又是什么?
(2)我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我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处理的是否得当?
(3)这节课我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
(4)在下次课中我打算如何克服这次课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有哪些初步的安排?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和障碍才能做到?
(5)在这次课上有无对我印象较为突出的事件?是什么?
(6)这次课上,成绩较好的学生表现怎样?成绩中等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表现又怎样?等等。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 篇6
成都市城厢中学校 蒋世政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应更新,高中物理教学改变,应从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始,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然而,当前的物理教学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结果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物理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为中学物理教育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在全面倡导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探讨。
一、教师要有新课程意识
新课改实验以来,广大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所谓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长期以来,在教师的意识中只有“教学”的概念,而缺少“课程意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多使用教学术语,很少谈论课程论话题。在新课程实施中,广大教师尝试用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理论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当前的教学改革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在课程的话语范围进行的,因此,在两者关系中,课程首次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成了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了教学观。
由于长期受传统课程与教学论影响,在对新课程目标的理解上,常常混淆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希望在一堂课上充分体现课程的“三维目标”,所以使课堂教学目标欠缺了学科特点及课型特色,目标欠具体,内容重点、难点不清楚,把理想的课程目标当成标签,使教学陷入困境。又如,“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没有统一要求的教材,教师会用“教学”的话语与思维去解决课程领域的问题,基于此,在新课程实施上,教师应确立这样的课程意识:关注课程而不仅仅局限于所教学科,把所教学科放到整个课程结构中去思考、去衡思,树立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把自己的教学工作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去认识,去处理好教学中各种矛盾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师只有确立了课程意识,才可以使自己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不再是机械被动的课程方案计划的忠实执行者。
二、创设丰富、有效的物理教学情景,增强学生学习乐趣
良好的开端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所谓良好的开端,就是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彻底调动起来的一种状态,教师可以在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直接提出新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产生学习的需要。问题的提出要以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为前提,使其 1
充分感受到身边确实存在物理,引起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尽量创设一个良好的物理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中有关的信息加以提取、分析,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何在物理学习中培养兴趣和乐趣,是值得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问题。兴趣与动机有关,如果在物理学习的历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得到满足,兴趣将随之产生。因此,只有从调整物理学习动机去设想,才是培养物理学习兴趣的可行途径。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明确阶段性学习目标,把课标中对物理知识的要求分解细致,目标越明确,也就越容易评定自己的成绩,达到了自己预期的成绩,自然就会满意,兴趣也随之产生。对于学习物理教材疑难偏多的学生,应选择与疑难问题有关的浅显的材料来学习,使学生的能力与内容相配合,这样学习才会有成就感,兴趣自然会产生,然后再不断深入地学习,疑难就会被解决。
将学习物理的心得体会及时地表达出来,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一条途径。学而有得是一种满足,把心得表达出来,有利于加强学习时寻求心得的兴趣。学习心得的表达方式很多,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之间讨论,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设立板报,办物理小报,征集实验方案等活动。为了准备将心得表现出来,学生在学习时自然要用心思考,能将书中的材料重新组织,纳入系统的记忆之中,心得表达出来会受到别人的重视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尊,这会更加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物理学习不应只局限在教科书内,应伸出触角,广泛接触前沿的、边缘的相关知识和成果,感受物理学科的价值,深化对物理学的兴趣。
三、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1、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特性。例如,有些学生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动手操作;有些学生对物理与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联系感兴趣,喜欢带着问题去做社会调查;有些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感兴趣,喜欢进行一些逻辑、理性的思考和探索。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与提倡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展开,联系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创造种种成功机会。
2、物理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
物理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物理知识能帮助人们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物理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自然现象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背后的物理规律。教学中用于问题研究的对象不应仅局限于小球、木快、小车等更多的采用学生在生活中能轻松感到的物理事物的现象。例如:在曲线运动中的物体有汽车、导体、铁饼、雨伞上下落的雨滴,在受力分析的例子中可以列举发生形变的跳板和被弹起的运动员及悬挂着的工艺品,在强撞中有台球的碰撞、两节列车的链接问题,在简谐 2
运动的图象中可给出心电图仪、地震仪的记录图像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以及将物理规律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发挥作用,教师必须忍痛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并且初步具备自主学习的条件。教师的任务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不可面面俱到,应尽量缩短讲课时间,教材中学生能看懂的内容一律不讲,留给学生更多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大胆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任。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增加对学习任务和对自身学习过程的理解,引导他们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允许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变得富有个性。
四、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怀疑、发问的意识和能力
物理教师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势引导,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要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角度,强化学生的问题提出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民主环境,教师要善于吸收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将其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并努力营造民主气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怀疑是创新的心理动力,是思维独立性、自主性的体现,要倡导多向怀疑。如果没有怀疑,物理学就不会有新发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探究,对书本,对以往的结论敢于怀疑的精神,鼓励学生针对要怀疑的某一课题多方面收集信息、资料进行探究,勇于从多角度、多层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案。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如果对任何事物能大胆地问一个为什么,就能揭示矛盾,发现不足,找到课题探究的突破口。教学一开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时,就要保护、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为多数学生还未养成发问的习惯,而且此时心中即使有问题也顾虑重重地怕自己提的问题太简单,怕提错了问题被别人笑话而不愿和大家一起探讨。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政治课教学论文 篇7
一、教师既要成为课程的实施者,更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改后,高中政治教材无论是结构上还是内容上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教材是专家们运用教育教学原理,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生理心理特征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新教材的难度普遍下降,但涉及面更广,很多知识点都在书上一笔带过,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大胆地对教材内容加以删减,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顺序加以重新调整,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恰当合理地处理教材中的探究活动、相关链接和名词点击等部分的内容。比如《国家财政》一课,我先讲授了财政的含义,直接引出财政收入与支出这一知识点,再过渡到财政的作用,改变了教材呈现知识的先后顺序,知识讲解顺理成章、一气呵成,教学效果较好。
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政性,教师要注意及时对时事政治进行裁剪、拓展、深化、升华,将其灵活迁移,嫁接到教材的各个环节。如复习《经济生活》时,正直中美轮胎特保案发生时期,我便利用这一时事让学生讨论轮胎特保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学生兴致勃勃,各抒己见,全面分析,既对教材知识进行了整合,又激发了学生关注时政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证明,将时政引入课堂,不仅使课堂充满浓郁的时代特色,而且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二、教师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传统教学的精华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对传统教学做到扬弃,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传统教学的精华。新课程理念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的教师为了突出新课改,过于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探究,把传统的讲授法看作是新课改的绊脚石,认为应该淡化或取消教师的作用,这其实是矫枉过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该点拨时还要点拨,该讲解时还要讲解。适时点拨、适度讲解有利于引领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的探究与教师的点拨不能相互替代,二者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巩固、记忆、收获知识的过程。因为无论哪种教学方法,学生都要走进考场,缺乏知识的积累,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依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当然,记忆不等于死记硬背,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三、教师既要激发学生兴趣,又要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新课程倡导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趣味性,在实践中教师就会使出浑身解数吸引学生眼球,为此,我们曾经走进这样的误区:精心制作每一张幻灯片,使教学课件精美无比;不断变幻教学手段,花样翻新;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设计多个课堂讨论,对学生的发言统统冠以鼓励性的语言加以评价……总之,教学效果表面上看起来很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学生的确开阔了视野,发散了思维,可是却失去了深入思考的机会,这种趣味性教学的外在多于内在,是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趣味性不等于一味地对学生的趣味加以迎合,政治课的趣味性应该在于给学生提供一种思考的趣味,让学生感觉到思考意犹未尽,这就要求老师对课堂上每个设置的问题都要精心准备,考虑其是否具有思考的价值。
四、教师既要重视课堂教学环节,又要注重教学反思环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不断地反思就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政治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触,自己认为备好了一堂十分满意的课,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总感不足或不妥,常规性地做好课后的反思笔记是快速适应新课程的阶梯。每一节课后,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需要修正,有没有更好地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设计;要反思教学中重点难点如何更好地突破,特别是如何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冲破这些障碍;听课、教研之后,要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教学内容,取长补短,缩小差距,从而提升自己。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高中新课改的要求,从而实现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摘要:新课程理念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个总体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成为课程的实施者,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传统教学的精华;既要激发学生兴趣,又要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既要重视课堂教学环节,又要注重教学反思环节。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政治课教学论文 篇8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仍然主导着课堂,它严重损害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遏制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不喜欢政治课,师生关系错位,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很难实现。改变师生关系,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课堂教学充满情感,情感教育应该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要创设温馨、愉悦的教学情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维护祖国统一”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观看香港、澳门政权交接仪式,那庄严的场面,令学生油然而生敬意,真正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产生强烈的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这种情感是发自内心的,这种强烈的情感使枯燥的思想政治课有了浓重的人文色彩,让学生从此喜欢上了政治课。
其次,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他们的实质是交流。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他们之间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关系。因此必须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平等交流,彼此互动。
再者,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以饱满的热情去组织教学,以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在学习“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时,为了突破“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和曲折性”的教学难点,我上课时在黑板上写了一句歌词:“风雨之中依然信着你。”然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七嘴八舌,思维一下子激活了,我进一步问学生“你”指什么?“风雨之中”有什么寓意等。学生思维活跃,敞开自己的心扉,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教师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了所学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创设学生求知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优化教学过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灌输知识向自我探究转变,由单向输入向双向交流发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被动的接受体,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课堂当中。教师讲只是体现了教师的意图,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思想,学生没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这样的做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挫伤,在学习中依赖性增强,懒于动脑,不愿动笔,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向了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些新课程的理念必须在教学中得到实施。所以教师必须建立一种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新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与教师交流,在平等自由的教学情境中与教师互动,让互动的教学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的环境对学生的参与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语言,哪怕是一举一动也要考虑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引导得当与否,教学设计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是否正确,答案是否完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可忽视,在教师启发学生的过程中,对学生回答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对有争议的问题要合理引导,对正确的答案,要及时肯定加以鼓励。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中应尽量让学生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参与教学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心智的发展。
三、联系现实生活,拓展学习领域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学习内容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习方式的变化,最突出的就是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知识学得更为深刻透彻,而且能够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所以政治课教学要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课程资源,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同时学习领域的拓展,要以教材为依据,以基础性学习为依托,在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适当、适度拓展和延伸,切忌空泛、漫无边际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课堂研究性学习要基于教材,要注意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合理利用现代教学的新成果,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政治课教学中,要实现新的课程理念就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如此,我们的政治课课堂教学才会生动,充满活力。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篇9
花梨乡中学教师
胡嫄
作为初中历史老师,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预习,激发兴趣
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搞好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自主探究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需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所以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否则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二、发掘学生潜能
教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氛围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特别表现在学生质疑问难题上教师要坚信:态度上只有沉下来,学生的问题才能提上去。同时,师生都应明白这样几句话:举疑不在大小,不会则难;解疑重在点拨,喻则善教;求知不应待知,自得才乐;知识重在探究,积累乃博。教育是一个需要激情的职业,作为历史教师更需要充满激情,三尺讲台,要融入历史教师自己的情感。历史教师的情感道德表现在对历史学科的热爱以及对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感上。这份爱只有融入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而真切地流露出来,才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同时教师应具有的情感,就是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生活、所思所想,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就史论事,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事业。真诚的关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会更加信任和爱戴老师,会因为对老师的爱戴而喜爱上老师所教的这门课。
三、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 》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可见,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从传统的中心地位退出,让位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实现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化。
教育的意义,本来就是建立在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之上的。而“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只见分数不见人”,只看重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把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异化为“以分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过程中充满了人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到着眼学生整体发展,立足每一个学生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包括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平台,获得最大最好的发展。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全面主宰学生的学习,是历史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唯一来源。而现在教改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所以师生之间要互教互学,互惠互助,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知识结构的互动就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教学,是知识与知识、师生与知识、现实与历史的交流与对话,表现为课堂内容上加强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如史地、史政、史文等的综合。
新教材要求师生在互动的教学中共同体验,一同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经常对自己在课前的思考,上课中的体验,上课后的认识进行认真的反思,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使自己的教学能力稳步提高。注重学生的“学”,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倾向,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积累等。“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课堂设计只会与学生的实际相差甚远,一堂课下来使师生双方筋疲力尽,收效甚微。所以教师要在“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热闹”中“有序”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落实。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历史课堂,使课堂教学手段能发生巨大的变化,已逐渐成为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初中历史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让教学信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空间、动态概念,激活其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有容量大、节奏紧、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为教师灵活机动的教学、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创造了条件。学生不再是一个书橱,而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品味人生,思索现实、预测未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潜移默化,影响自己人生发展的轨迹。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棘手的事物简单化、平板的形象立体丰满化,缩短时空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见其人、睹其物、闻其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极大地优化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政治课教学论文 篇10
摘要: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新课改的步伐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在新课改理念要求下,信息技术这门课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提高学习的效率。信息技术这门学科随着时代的步伐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场教育改革中信息技术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教师角色转变,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能力,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我们所有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习惯;培养;评价
新课程改革重在强调学生自己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因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就要求我们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学方式变革,努力去探索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一、要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我们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究,去解决问题,这与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宗旨是一致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少讲、精讲,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自行探究,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会学生如何自觉学习显得十分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建立一个功能全面的校园网络学习的平台,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设自己的网络学习的平台,平台里可以有教学指导,教学演示,教学交流,作品发布等。教学平台的建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时间上延伸到了课堂以外,给学生创设了很好的学习空间,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也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自己的自主思考,实际上我们学任何知识都要经过自己反复的琢磨,反复的思考,才能把老师传授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但是学生的思考是否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和老师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多思考、多揣摩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上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地思考学习。例如:在进行学习PowerPoint软件中《插入声音和视频》教学时,我首先在课前利用播放软件让学生欣赏歌曲和影音作品,选取这些歌曲和影音作品一定要选择一些他们平时生活中喜欢听的歌曲和爱看的影片,悦耳的歌声和丰富生动的画面会吸引住了学生,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我们可以抓住时机来问学生:这些歌曲和影片是怎样放到PowerPoint文件里的呢?同学们也能制作出这样的作品吗?引导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我们提示学生:大家想想上节课中学的“插入图片”的方法是怎样的,现在请你插入声音和视频你该怎么办?请大家自己想办法插入声音和视频。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很自然地将新旧知识进行衔接,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并得出结论:“插入声音和视频”和“插入图片”的方法是一样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富有针对性的提问,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当中,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教学小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能产生新的想法。让老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并不是让学生自己不用动脑筋,而是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学生这样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这样,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才是真正学习的主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能力很强的学科,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一点就通,有的学生理解力不够,难以掌握,这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若教学内容浅了,基础好的学生不能得到好的发展,而教学内容偏深了,基础差的学生又接受不了。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组协作学习的方式。分组形式可以将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合理搭配分组,也可以和自由分组相结合,在完成一些难度任务时,这就需要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分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由于策划演示文稿的内容很多,包括主题、设计内容、使用的媒体素材等,如果以个体进行学习,很难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更是无从下手,但如果进行小组协作学习,让他们自选主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应该怎样策划,用哪些图片,声音和视频来突出主题,都在小组进行意见交流后,动手策划。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协作性都充分调动起来了,策划方案也完成得非常好。这样合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四、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评价
教师在每一节课结束后,要根据学生所完成任务的情况做出及时公正的评价,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还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掌握情况、各方面能力有清楚的认识,并做出及时的反思、总结。同时,也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例如: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节课小结时,我把小组合作策划出来的方案加以分析,让学生互评,并让他们评出最优秀的方案加以展示,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完成作品的积极性,而且更多优秀的作品也能地涌现了出来。当然我们不仅要评价策划方案,还要评价学生制作的作品。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与评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获取成功的快乐和满足,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比较,能认清自己的不足,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获取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因此,对学生作品的展示评价,教师应以鼓励表扬
为主,同时也要让学生看到不足,促使学生从更高更好的角度去要求自己。在展示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再对课堂学习内容做出小结,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完成新的任务,学习新的知识。综上所述,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建立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观念,积极在教学过程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彻底转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高。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学习、多钻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这是一个个性飞扬的时代,我们的学习需要竞争。同时,这又是一个全球信息化、一体化的时代,我们的学习需要合作。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的本领,培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自学的良好品德。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信息技术的教学一定会变得举足轻重。
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扬起信息技术教育这艘帆船!
参考文献:
[1] 马兰学与教的新方式及其整合研究[C],2005-05-01
[2] 靳玉乐新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研究丛书[M]..2005-11
[3] 左路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09-08
[4] 高海洋如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J].科学之友,2010
[5] 柯孔标教学评价[M].知识出版社.1999-06
[6] 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政治课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06-28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08-09
浅谈新课程理念06-29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08-30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07-27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的方法08-13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06-29
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必备素质的教学评价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