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2024-08-07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共11篇)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篇1

标题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姓名

孙孝文

单位

湖北襄阳二中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湖北襄阳二中 孙孝文

现在我们常常听到“高效课堂”这个词语,那何为高效课堂呢?有这样几种观点:其

一、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是时髦的理念,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需。其

二、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其

三、高效的课堂应该让孩子们过得心情舒畅,有良好的安全学习心理环境。高效的课堂即学生学习的高效。为什么就不可以少讲,有针对性地讲,把学生的作业消灭在课堂中呢?

我认为高效课堂首先得有效果。表面上的轰轰烈烈不一定是高效的。效果取决于老师对课堂的把握和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和引导。同时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实现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然而,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和学的效益低下,甚至无效的现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还普遍存在。要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必须实施有效的教学。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我就多年的高中教学经历谈谈如何把握教材,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数学机智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点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应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要实现这一目标,前提是教师必须创设一个言论自由、和谐适宜的开放式课堂环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思维的真实状态便于教师及时采取对策,从学生智慧的闪光点中采集创造性思维的精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双赢。还可以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入数学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课题的引入,它必须有丰富的实际背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数列》这章的章头图,从讲述一个有趣的象棋故事引出数列,通过提问“第八个格子能放多少颗?八个格子总共有几颗?”这样学生求知欲被大大的激发,很想知道数列到底是怎么回事?学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课堂;且这个故事有一定的生命力为以后的等比数列和等比数列求和埋下伏笔。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知识点传授,它应建立在学生已学知识和经验上,易于学生主动建构,如椭圆的第二定义的引出,学生普遍认为这一定义出现的太突然,不易接受。其实教师只要由椭圆定义得移项平方得a-cx 启发学生除以a 提取得e椭圆第二定义。这样不仅使学生容易接受它,并且回放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还附带知学生探求动点轨迹新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二、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课上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应把数学教学看做教师、学生与数学文化三种生命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为了使课堂既生动又有效,教师就必须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开发教学的丰富资源。

首先要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愉悦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教学实践中,正是由于问题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学习显得更为必要。每节新课前教师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提纲预习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的主要区域,课前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中解决,课堂中未弄明白的问题课后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教老师,实现真正的“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在同桌、临桌之间相互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审题,合作探讨,把问题分析留给自己,这种做法可以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当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施以援手。例如,有一组学生深感城市交通阻塞和混乱情况严重,为了调查这一问题,不惜用整个周末的时间在街上统计车流情况,最后作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城市道路布局问题》一文,文中用频率统计表和频率分布折线图论证一天中不同时间交通阻塞情况,通过道路两侧障碍物和摊点与车辆的相关散点图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自行设计许多改进意见。观点明确,立意鲜明,使得所学“统计”一章的知识得到充分应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印象深刻、不易忘怀的数学结果。

其次要提倡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有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的创造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

最后教师要精选例题,让学生多实践,及时给予鼓励。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可以由教师完完整整写出,也可部分写出,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另外,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课堂善用多媒体,改善教学效果。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许多数学概念、数学模型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疑点,就是因为太抽象、不具体。仅凭教师的描述讲解和演示课件,教学效果不甚明显。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既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高效率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老师乐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讲。从学生的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要在明确数学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关于这一内容的生活背景,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经验的联结点,充分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是生动活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新知识的场所。要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不断努力、探索和实践,为我国新课标的推广和深化,培养高素质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篇2

一、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开头几分钟往往影响整堂课的成败.因此, 教师在新课进行前必须有别出心裁的引入,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我讲授“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 就以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入题:有一次, 高斯的小学老师想考验一下学生, 就让学生算“1+2+3+…+100”.不料, 几分钟后, 高斯就举手回答:“5050.”教师大吃一惊, 详细问之.原来高斯以首尾两数相加为101, 共有50对, 结果自然是101×50=5050.在学生觉得很有味道的时候, 我接上去:“这种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思想方法.今天, 我们就来推导公式, 用理论来说明问题, 比高斯进一步, 怎么样?”学生马上进入思维的积极状态, 跃跃欲试,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大提高了求知欲.还可给学生安排如下课堂练习:

思考题:

①前n个奇数的和:1+3+5+…+ (2n-1) =;

②前n个偶数的和:2+4+6+…+2n=.

这两道题必须寻找解题的技巧与规律, 使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知识有了强烈的认知欲望, 此时开始学习恰到好处.

二、目标设计, 追求个性实用

在一份导学案中曾看到这样的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 并熟悉地运用图像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目标, 要求高、跨度大, 缺乏个性, 不便于教者操作, 也是大多数学生在一节课内难以达到的, 变成了大而空的教学目标.所以, 要制定出具有个性的课堂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吃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关注不同类别的学生.只有这样, 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个性化教学目标, 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目标制定至少有两类:一类是基础性目标, 是国家规定的教学课程学习目标, 是人人必须达到的;二类是发展性目标, 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心理需要等, 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高效数学课堂应该在学生实现基础性目标的前提下, 通过努力实现发展性目标.

三、优化模式, 具体课型具体分析

有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的实践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过程理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教学实践具有丰富的活动性和可操作性.不同的课型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达成课堂的高效性, 特总结如下:

第一, 情景——体验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作用于学生心理过程, 以促使学生个性生动活泼、积极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激发和改善学生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 为每名学生提供并创造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基本要求, “情境——活动——体验”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模式.

第二, 过程——活动式.这种教学方式是指教学中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激励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

第三, 发现——探究式.探索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高中数学的两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它们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各有利弊, 不可偏废, 而发现——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以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着力点, 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常在概念、定理、规律的教学复习过程中使用, 通过再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通过学生的再创造和内心体验来获得数学知识, 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四, 自主——交往式.以合作学习为基础, 以激励学生个体自主学习, 调整学习群体交往, 引起学生心理共鸣的交往为重点, 自主参与、合作学习、共同提高是自主——交往式复习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使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互渗透, 相辅相成, 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 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达成共识,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发挥个体作用, 又发挥群体效应, 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四、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教学质量

把握现代教学技术与其他影响教学发展因素的关系, 认清现代教学技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之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 形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合力, 力求突破传统教学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心理, 把握使用电教媒体的契机, 恰当、适时、适量、合理地运用先进的电教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 进行科学导学, 实现高效低耗.

五、关注细节, 形成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 学习习惯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得最多的东西, 其实质就是对学生学习细节的要求.学生在一个数学证明完成之后, 是否能有自己的思考, 一个数学题目做完之后, 是否能有所收获, 是否能有自己的创意, 等等, 这些学习细节的培养有时候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要让学生知道细心观察, 知道求实验证, 知道创新思考比学习知识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 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 使这些学习细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习惯, 是高效数学课堂的特点之一.

总之, 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一方面要思考学科特点, 要根据数学学科对课堂的要求进行设计;另一方面要思考教与学双边的特点, 根据数学教学的规律和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此外, 还要思考学生的发展需求, 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们思考的主要的一点就是人的发展, 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主要依据而思考设计.

参考文献

[1]郑毓信.简论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个性化、生活化取向[J].教育研究, 2003.

[2]李新芳.高中数学教学中常见问题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3]杨英杰.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现代交际, 2010.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生 物理教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43-02

在高中理科的各科目中,高中物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要想学好高中物理不能仅依靠死记硬背,还要不断的进行物理实验和操作,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形成与物理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分不开的,物理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程理念去设计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动力,为学生营造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使高中生将物理学习作为学习的重点对待。但是在教学中会出现一些问题,阻碍物理课堂的开展,比如高中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是做题时就不知道怎么做;学生参与度低,不能与物理教师进行有效互动;部分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缺乏创新精神,使课堂氛围枯燥乏味;高中生对物理教师过于依赖,遇到问题不主动的去解决等。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将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形成高效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氛围

高中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需要物理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身心愉悦。我在教学中会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方式改善课堂氛围,使高中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能够发挥主动性和想象力。比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为了让高中生知道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在引入新课前我会带领高中生复习开普勒三定律,然后引入新课并提问:如果行星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所受的引力大小与行星到太阳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吗。为了体现物理知识的广泛性和开放性,我会提前在网上找到教学资料,上课时通过多媒体大屏幕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把枯燥的教材内容转化为生动的课件。在物理教学中,现代化技术还有很多,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去使用,经常用到的还有音像设备、录像等,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注重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教学要注重与生活的结合,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的存在,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物理现象,然后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随着高中新课改的实施,高中物理教学面临着巨大的调整和改变。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师必须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身上,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创设具有生活化和趣味化的课堂情境,从高中生的基础出发,真正达到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比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物理教师不要将讲课的重点直接抛出,而是要引导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我会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反应速度是多少吗?你们觉得你们的反应速度够快吗?然后我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实验,教师把黑板擦抛下,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去接。在这种课堂教学环境下,不仅满足了高中生的好奇心,还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三、有效的设计课堂提问和练习,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物理教学不能忽视课堂提问的作用,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高中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还会调节课堂枯燥的氛围,促进新旧知识有效衔接。物理课堂练习也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设计课堂练习,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使高中生得到长远的发展。比如讲《圆周运动》一节,在给出“离心运动”时,高中生可能会觉得很陌生,不能及时理解什么是离心运动,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课堂提问,运用一些小例子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同学们,你们家里使用的洗衣机是根据什么原理达到衣服脱水的效果?学生可能给出很多种答案,但是肯定会有学生提到离心运动。然后物理教师再向学生讲解洗衣脱水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离心运动的含义。还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高中生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同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作答,然后教师根据学生作答的情况进行辅导,尤其是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高中生要想使物理成绩提高,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学生找到了学习物理的方法以后,才会积极的进行研究和探索,才会发现物理中蕴含的奥妙。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高中生学习物理没有方法,感兴趣的题就多做点,不感兴趣的题或者难度大的题就放到一边;想学物理的时候就抓紧时间,不想学的时候就置之不理。这样的学习方式是错误的,学习高中物理要持之以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尤其是高中物理知识更加具有系统性和抽象性,仅靠死记硬背是不能将物理学好的。我在教学时会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还会找一些上等生与其他学生分享学习物理的经验,这样学生们坐在一起交流,学习的信心会极大的提高。

五、锻炼高中生独立解题的能力,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弱,经常依赖同学或者教师的帮助,遇到问题不善于独立思考。针对学生出现的这种现象,我在教学时严格执行课程改革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即使是小组互助学习时也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发挥作用。高效物理课堂的形成需要每一个高中生的努力。比如讲到《力的合成》时,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考点,我会教学生运用等效替代思想理解合力概念,通过举例子、做练习、查资料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徐进娟.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2年第10期.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篇4

数学学科对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前,初中数学课堂存在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如何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效果显著成了每一位数学教师面临的难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

一、做好课前准备,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做好课前教学准备工作,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首先,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做好课前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实现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其次,教师一定要注重研究教材,了解教材各知识点的关联性,突出重难点知识,形成系统备课体系,充分发挥出教材的启发、指导作用。同时,教师要吃透教材,针对课本例题做到举一反三,以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促使其活用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二、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能促使学生探究新知,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用教学方法,营造教学氛围,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好奇心。例如,在教学“轴对称”一章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独具特色的轴对称图片,如剪纸、故宫、赵州桥等,教师适时教学生们认识图中的各种图形,学生们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浓厚,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在这种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获得了新知识,课堂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三、开展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合作学习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就学习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并培养其合作精神。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平衡搭配的`原则实行优差生合理搭配的方式,促使合作学习深入开展。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用一张半透明的纸复制之前所画的平行四边形,并将复制后的四边形绕一个顶点旋转180 度,你能平移该纸片,使它与你画的平行四边形ABCD 重合吗?平行四边形ABCD 对边、对角分别有什么关系?能用别的方法验证你的结论吗?”众多问题的抛出,使得学生产生了激烈的讨论。教师让学生分组合作探讨,各个小组分别展开研究探讨,有的制作平行四边形展开实际操作,其他学生根据所得到的结果针对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最终集组员的智慧来解答这个问题,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部分知识。

四、加强问题引导,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散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中,问题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主动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例如,在“图形的旋转”教学中,教师可先向学生展示有关图片,如风扇、秋千、时钟等,接着发问:“这些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能够在阅读教材时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当学生初步了解旋转的定义后,教师可继续提问:“应用旋转的概念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思考,使之深入探究知识,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学联系生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元素来进行教学,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更轻松、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进而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时,教师可以拿出生活中常见的一大一小的两个呼啦圈,让学生拿着两个呼啦圈站在教室的两侧,随着两位学生的靠近,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当两位同学拿着呼啦圈走近时,两个呼啦圈的位置关系有多少种?”听完教师的问题后,学生纷纷回答:“3 种”“4 种”,此时教师再将本节课“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知识引出来,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学习效率也有明显提升。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使之认识到知识的有用性,从而积极学习数学,提高学习质量。

六、结语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篇5

孙早利

(辽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辽宁 辽阳市111000)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施的关键与最终实现的途径则是课堂教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又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利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物理课的教学设计,已成为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根据科学的教育观、物理新课程理念及物理学科特点,笔者认为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引入激趣化

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引起学生兴趣的规律有两条:当所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时;当所学知识揭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涵义时。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使他们感受到身边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增大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应用物理知识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圆周运动”一节时,笔者设计了“水流星”实验,当水桶旋转到倒悬在空中时,桶中的水并没流出来,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争着来做这个实验。这一现象与学生原有的认识不一致,因而产生了认知冲突,激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了学生的潜在意识来投入学习研究。

二、教学目标三维化

物理课堂教学目标是对物理课堂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结果的表述,它确定了教学工作的方向,制约着物理课堂中教与学的活动。新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物理课程目标,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世界,并结合物理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遵循四个原则,即课堂教学目标与物理课程目标一致性原则,三维目标纵横贯穿的整体性原则,高层次目标中包含低层次目标的层次性原则,教学目标的难度适中、明确、可测量、易操作的具体性原则。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物理课堂教学,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其关键是从知识教学转向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探究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式学习、情景学习、活动学习、技能操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物理调查和物理专题研究,使学生在更广泛的空间去体验物理的乐趣,发掘物理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四、教学手段信息化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信息呈现方式,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系统或教学课件,突显课堂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因为多媒体教学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灵活地放大和缩小场景,化无形于有形,化抽象为形象,所以借助多媒体能让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在效果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等方面,比以往常用的幻灯、挂图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五、教学过程互动化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着活动、民主、自由。要实现民主,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引导者不仅要引导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要在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找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

互动的方式很多,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形式来看,有以教师为主的互动(“问话式”,教师问学生答)和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对话式”,互问互答)。就互动的内容来看,主要是通过“问题——操作、思考——回答”的方式来展现。例如高一新教材《力的合成》课堂教学,老师问“一桶水,可以由两个人提起,也可以一个人提起,这两个过程相同吗?” “已知分力求合力就叫做力的合成。那么如何去求合力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二力合成进行研究,例如:“3N和4N的力,合力是多少?” “可以等于5N吗?可以等于3N吗?可以等于1N吗?”“合力与分力之间到底遵循着什么样的关系,如何验证?”通过师生互动、实验研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六、教学小结反思化

课堂小结是教学基本环节之一,如果处理得当,则是“画龙点睛”。课堂小结,应促进学生学会归纳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为此,应将小结交由学生自己完成。要留足够时间给学生自我总结反思,反思的内容可以是: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问题? 你还想知道什么?要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教师可做适当的引伸与提高。

七、教学板书审美化

按照认识论的规律,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而教学板书设计的目的,一是引起学生注意,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能有提示。二是方便学生记忆和运用。教学板书要有新意,条理分明的板书应融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让学生享受板书美的同时,接受新的知识。

八、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三部分。物理新课程倡导以评价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为中心,其评价标准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张综合地、积极地、真实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在评价中,一是要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二是要体现评价途径的多元化,既要评价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情况,也要重视评价学生在探究能力、科学情感、科学态度与科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在教学评价设计时,不但要制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标准,而且要制定评价探究能力、实验技能、兴趣爱好、批判性思想和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差异等方面发展的标准,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总之,高中物理新课程课堂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探索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过程。在课堂实践中不要拘泥于预先的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手脚,一切以学生为主,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景变而变,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为全面提高物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联系:sunzaoli@sina.com

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篇6

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作者/ 刘玉丽

摘 要: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越来越着重教育教学的发展,尤其是高中化学教学。而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提出,全面提升高中教育质量的目标应运而生。从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入手,针对新课程的新型教育理念提出见解,并根据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来探究其教学实践内容,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良的.新型化学人才。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化学人才

传统教育往往是理论“填鸭式”教育,并没有根据学生自身需求来因材施教,没有真正的发现、发掘以及加强学生的自我能力。而现今,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旨在发掘学生内在潜力、启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实践改革。

一、学生与生活相结合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本理论知识应该贴近学生生活,通过课堂上教授的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并且将知识运用于生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这一重要思

想。因此在新课程中,要求学生积极投身于高中化学教育教学中,多观察、多实践、多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自来水厂,让学生亲身体会净水过程以及净水原理。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化学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让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理解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这一道理。

二、改进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往往忽略了评价体系的重要性,而在新课程标准中,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加强参与互评体系、多多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而不是如传统评价中,仅仅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从而减轻了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也从多方面鼓励学生学习,给予学生更加积极的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加强学科间渗透

传统的教学中,仅仅注重单一的学科学习,将学科作为单一的存在个体,并没有做到联系发展,所以学生在学习多种学科时感觉困难、内容繁重。而新课程中,更加注重学科间的渗透联系,不仅仅将学科作为单一存在个体。例如,在学习化学中可以将数学与物理相结合,让学科间充满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联系发展的思维模式。又如,学习化学中岩石构成时,可以将化学与人文历史相联系,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化学也学习了历史。所以,这种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学习模式能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科学观。

参考文献:

欧卫强。“新课改”要求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9)。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篇7

下面就新课程下的高中文科数学谈几点本人的教学探索: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爱因斯坦认为:对于一切来说,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的数学成绩与对本学科的兴趣 (积极的学科兴趣) 呈高度正相关.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 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 以学习为享受, 不以学习为负担, 所以人们在浓厚的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所以, 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只是纯粹教授书本知识是不够的,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兴趣并且帮助学生树立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

(1) 教师应热爱学生, 多与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增加情感投入, 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中, 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 许多问题很容易受情感感染, 高中文科生尤甚.若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 或经常打击他们, 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 学生也就没有学好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 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无, 成绩大幅下降.

(2) 课堂教学要化枯燥为有趣, 利用中学生的“好奇”心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 教师要抓住这一心理特征, 在教学中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 大胆创设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

(3) 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 发现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制订学习数学的计划方案, 准确定位知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成绩的上涨, 从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教育文科学生正确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

高中阶段的文科数学不外有两个目的:

第一, 通过高考, 取得好的成绩通过高校选拔.这类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性较强, 不需要老师过多地督促;老师更多的是指导其学习方法.

第二, 文科生学习数学可以提高智商, 养成科学思考问题的习惯.对那些成绩较差、对自己要求不高的学生, 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数学, 学数学有什么好处.由此我们要让学生清楚学数学除了高考竞争以外, 还有更重要的功能那便是学生在学习和思考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养成一种思考问题的习惯, 同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处理一些日常生活问题.这一点很多数学教师也还没有形成意识.要让学生觉晓到自己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和思维都得到了锻炼, 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3.注重文科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较而言, 无论在思维、计算能力, 还是知识的迁移能力上, 都有一个较大的飞跃.因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

(1) 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 但到了高中90%以上的学生还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 教师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 熟悉内容, 标记自己不懂的地方.如:集合的确定性这一内容不懂, 就在这打上自己的记号, 在上课时, 认真听教师讲, 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2) 要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高中文科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 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第一, 听课专心, 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 抓重点, 做笔记.在上课时, 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 (或多次提到的问题) , 即为本节重点, 学生在听时, 要将知识点记下来, 复习巩固.第三, 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 应“认真听, 多提问”, 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 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 做到与老师的步调一致.第五, 认真完成课堂练习, 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 发现存在的问题, 多想多问.

4.重视通性通法教学, 引导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 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它是一种数学意识, 属于思维的范畴, 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 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只有对数学思想与方法概括了, 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 书本的、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每一种数学思想与方法都有它们适用的特定环境和依据的基本理论.如数学方法的选择, 二次函数问题常用配方法, 含参问题常用待定系数法等.因此, 在文科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通性通法, 淡化特殊技巧, 使学生认识一种“思想”或“方法”的个性, 即认识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对于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效.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合理、正确地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考试综合能力教育

高中文科数学教师在进行日常数学教学时, 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心理上的教育.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甚至老师的角度来分析和体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 使学生能够以一个健康而不是惧怕的心理来看待数学, 从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知晓自己的得失, 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正因为有了日常的学习数学的基础及信心, 所以在考试前还要加强考试综合能力教育, 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 学会以自己的实力和考试科目的难易程度来进行有计划的答卷.

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课堂 篇8

关键词:新课题数学教学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断的改革,我们提倡的创新教育,不但在教育的设备、手段、工具要更新,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数学教师应认识数学本质,树立科学的数学观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什么是数学,数学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等问题缺乏清楚的认识。从宏观讲,认识数学首先得認识数学的本质,也就是数学是什么的问题。因为数学的本质问题是学习和研究数学所不能回避、首要的和最基本的问题。虽然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完整的答案,但无论是数学学术专著,还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都把数学的本质问题放在开篇的位置。当代对数学本质的较为普遍的描述是: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数量关系、模式和秩序的科学。

数学学习在学生中始终是难以叩开的大门,多少学子未能取得满意的成果。其实并非他们学不懂,而是因数学学习感到吃力,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产生畏惧感、厌学的心理。究其原因,他们都会归结在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灵活的应用性,是枯燥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的确,数学的本质是那样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他们只认识到数学学科其中的一面,没有感受到它的另一面,数学的思想美、技巧美、对称美、推理美、建模美、应用美、语言美、数学史美等。数学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应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必需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发挥教师作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文化,体验数学学习乐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二、数学教师应认清数学的教育形态,树立新课程理念下开放的数学教材观

像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形态一样,数学有原始形态、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三种基本形式。原始形态是指数学家发现数学真理、证明数学命题时所进行的繁复曲折的数学思考。它具有后人仿效的历史价值。数学的学术形态(科学数学)是一个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理性思辨系统,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运用符号和逻辑系统对抽象模式和结构进行严密的演绎和推理,各部分知识紧密联系,形成严格的科学体系。数学的学术形态的基本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统一性、系统性、形式化和模型化。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等原因,不能用数学的学术形态和学生直接交流。数学的教育形态(学科数学)是教育专家或教师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依据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生活背景等,把数学的学术形态适当返璞归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回到数学家当初创新发明的状态,把数学的学术形态知识的线性排列“打乱”,融合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融合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融入教师的理解,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裁剪、充实、活化教学内容,赋予数学知识新的意义、价值。这样就把数学的学术形态激活,使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和容易理解的数学的教育形态。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就要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并且用生活化的语言表现出来;要把数学融入到本土社会、自然、历史、政治和生活中去,从而使数学具有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形成具有民族色彩、乡土气息浓厚的数学。

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让数学回归数学的教育形态,关注师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能否道理谁都明白。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我们也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注意方法教学:学生举一反三关键就在于是否掌握了其中的思想方法。如果我们教条地把一种思想方法灌输给学生,他们未必能接受,而数学史中隐含了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将前人的思想方法介绍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这些执教者不断的学习总结。使学生能直观地接受。

在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寻找水源的问题。数学的本源从逻辑上说是数学的逻辑起点,即数学产生、发展的源泉。学习数学就是要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生动形象、具体、容易理解的教育形态。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汇点、网络点、关节点、联结点。从而探寻数学的本源,理解数学的本质。数学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源于社会。人是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中的,认识、理解和体验数学就是要探寻数学的生活、自然和社会本源。

新课程理念和科学的数学观,对教师实施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至今天仍处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境地之中。但是,我相信:我们只要具有新课程理念与科学的数学观,拥有较强的数学教学创新实践能力,就一定会有信心,有能力在追求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与素质提升之间实现最佳平衡。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篇9

论文摘要: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1.有效教学的意蕴。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而有效教学是一条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有效性是指:

1.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牛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1.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1.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1.4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1.5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2.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2.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偏差,使“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发展状态,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2.3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问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2.4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

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实践。

3.1兴趣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①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②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沦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⑧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④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生活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3.3信息化教学策略。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①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②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③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篇10

新课程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正一步步地向我们走来。与传统教育观念不同的是,新课程强调了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面对这样新的课程理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构建自己的适应教育改革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们一道走进新课程,在新课程中共同成长。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主体观”

谁是教学的主体?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语文教育界曾为此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各种观点,基本上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学生主体论”、“教师主体论”、“双主体论”。而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则一锤定音,宣告这一争论的彻底终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突出语文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要树立以下几个观念:学生观上,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教学价值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师生观上,强调师生互动,提倡尊师爱生、民主和谐;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能统一、知情和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知识和规律的内化;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观上,要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以学生主体性素质生动活泼的发展为主要评价标准。

二、树立以灵活多样为特征的语文教学“开放观”

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客观依据。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的开放性特征,无不为语文教学的开放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历史的必然回归。

开放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内容开放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开放的语文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本、教室、校园,还应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相沟通。

2.教学形式多样

现在的语文教学形式太机械化、单一性了,只限于一种教学形式即课内的教学形式。真正的百花齐放的教学形式还没有展开。

3.教学评价灵活

语文教学评价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的因素众多。开放的语文教学评价应该灵活而富有弹性,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评价主体参与。在当前的条件下,语文教学评价的开放可从以下几个侧重点去努力:(1)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2)统一性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3)批评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4)单一性评价与多样性评价相结合;(5)结论性评价与建议性评价相结合;(6)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等。

三、树立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的语文教学“素养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从“素养”这一角度对语文课程的功能进行新的规定。行文中“语文素养”一词前后出现十多次。在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首次把高中语文课程的功能规定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什么是语文素养?多年来大家已经习惯于“语文能力”的说法,这里摒弃“语文能力”而提“语文素养”,意在强调“素养”高于“能力”,“素养”丰富于“能力”。

长期以来,就语文教学来说,我们都习惯于解释“语文能力”为读写听说的能力。而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表达,语文素养则主要包括下列几项:1.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2.培养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非能力;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感情;4.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字欣赏能力。5.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文字、文化知识等。由此可见,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总之,“主体”是出发点,“开放”是途径,“素养”是归宿,是目标。“主体”“开放”“素养”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这一整体构想对落实《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关学生发展的“五个方面”的目标能起到保证作用。那么,现在语文课上我们该怎么做呢?我是从学生的人文自悟和学生自我赏识教育两方面尝试的。

一、学生人文自悟。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突出学生本位,强调形成个性,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实现学生自学和自悟,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求育人,把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看作是语文课堂的基本任务,把听说读写思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让语文课堂焕发师生个性和生命的活力。

1.让学生在角色中自我学习。语文学习是以感知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主体必须对文本感同身受,形成表象。产生独特新颖的个人体验,才能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把握文章旨趣,形成读者与文本、作者的交流,实现人文教育。我在讲《烛之武退秦师》时要大家把自己想象成是烛之武去感受他“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说这句话的心情,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同学甚至模仿起来:手做摸胡须样,弓着背,点着头。引起同学们的一片笑声,接着同学们便高声回答说此时的烛之武有怨恨不得志之情,但毕竟“国危矣”他顾全大局欣然前往秦国说服秦退兵。

2.让学生展开情感联想。课堂教学是针对人的教学,而人是有情感的,因而在教学中融入情感联想,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人文教育。我在上《雷雨》时,我要同学们想象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见时的特殊感受,想象并描述周朴园当时汗涔涔而下的情景,体会他们相见时的情感。

3.让学生提升感知力和评判力。让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各抒己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会自主感知和客观评价,促进感知力和评判力的逐步提高,追求健康个性和高尚志趣,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作用。

二、学生自我赏识教育。

学生自我赏识教育是指以赏识为核心的“赏识教育”,在学生学习和活动中,优化课堂氛围,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地受到赏识,并在不断获得赏识的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创新,逐步完善,超越自我。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制约学生的行为,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习有始无终。因而在语文教学我们应经常创设展示才能的舞台,能让学生在赏识中树立自信心。

1.创设被赏识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学生说得结结巴巴,都要给予肯定的赞扬,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过程中,我设计了颂读比赛的环节,让学生大胆读出当时毛泽东的情感。只要有同学能站起来朗读,无论朗读怎样,我都进行表扬,树立学生自信。因而在教《再别康桥》这课时,同学们便争着来朗读。

2.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滋味。在语文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中,我都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试成功的滋味,特别是后进生。记得有次我在课堂上一后进生普通话说地很标准,还要他进行朗读示范。后来,我发现他上课特别认真,每次有朗读时便积极参与。又如,在上作文课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分别寻找合适资料的基础上,共同讨论、研究,然后让其中一人执笔撰写文章,最后我把好的文章贴在教室后的黑板上,受到表扬的小组里,每一成员都为自己出了一分力而感到骄傲。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让他们在赏识中不断完善自己。

3.以导促探,以探解疑,让学生在赏识中完善自我。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指导学生,应像对待问路的人那样,只指示他的方向,而不牵着他走。在语文教学上,我以引导为主,促使学生探索,让学生在赏识中自主解决问题。如教学《祝福》时,在初看全文后,我便提问:“这篇报告文学很长,有没有同学能给课文划分结构。”同学思考一会后,便有人回答说以“芦柴棒”的遭遇为线索可以分为两部分,还有个同学说以书是的三个时间为线索分为三部分。我对他们进行表扬,而且要同学们进行讨论,最后一致同意后一个同学的说法。我做了总结,答案不是死的,只要有理由有根据便可以。这样,在以后的阅读中,学生们的脑子里就拼发出无穷无尽的点子来,从而训练了学生求知探索、质疑问难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语文是一个人文教育课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语文教学。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学更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我们教师必须将自己变成了一个全新的角色,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成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传递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关心学生终身发展的长者;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完成新课标的教学任务。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辅差

中图分类号:G623.5

当今数学网生的问题已成为家长、教师及心理学家、生理学家、教育学家等专业人员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随着这些教育理念的转变,使我们必须重视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潜能,始终对每一名学生都怀有较高的期望,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心理意象,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要建立起学生间互容、互助的文化氛围,特别是我校高中生源结构特殊:有少数民族生、农村中学生、学困生,那么,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辅差补缺呢?

一、培养差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自觉地有目的地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品质,是构成人格的重要方面。情感和意志往往构成相互制约的心理过程,即意志调控情感,情感激励意志。积极的情感由于意志的支持,才能持久和巩固,而消极的情感则要依靠意志来克服和调控。坚强的意志力能够使人们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意志坚强者可以克服和消除各种消极情感的干扰,使情感服从于理智,把意志行为贯彻到底;意志薄弱者则可能被消极的情感所压倒,使行动半途而废。比如数学学困生普遍对那些计算过程繁琐的问题一见就烦,对数学中的公式、定理的记忆深感头疼。这明显表现出他们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由于意志不够坚强,学习没有毅力,他们往往畏惧、逃避,产生消极情绪,结果可想而知。可以说,意志品质低下也是妨碍数学学困生提高数学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对全班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施教是分层递进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老师在同一节课上,面对分层的学生,分层次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层面上,经过自身的努力,都能够得到提高,尝试成功的喜悦。具体又分为:第一,分层备课:依据数学课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教法。第二,讲课分层:课堂教学老师要明确学生的层次目标,在讲解新知识过程中利用低层学生接受新知识能力差、速度慢的特征,安排高、中层学生自学或训练,对低层学生进行新知识第二次讲解,对低层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表彰,激励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投入学习的热情。与此同时,教师注意对全体学生或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面向学生逐个进行启发指导;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总结出学习重点,强化学生训练,进行分层练习。第三,作业分层:课堂作业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练习,把层次不同的学生按四五个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低层学生练课本例题和习题,中层学生做一些自选题,高层学生做老师的帮手,带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同时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通过竞赛激励各层参与不同层次的课余活动。让学生在练中学,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学,意识和感悟数学知识,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和发展各层学生的潜能。第四,分类指导: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生品质的指导,都要因人因组而异辅导时,对差生力求坚持面批面改,对优生加强检查督促和提示。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差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长盛不衰,学习的动力源源不绝,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良性循环,就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这种有用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和在学生个人成长、发展上有用。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其次要让学生知道某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为个人成长提供一种语言、思想和方法,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在学生有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后,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到数学知识的王国中去邀游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因而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深厚的生活基础。要改变学生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做中学”,即在实践操作中,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来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如讲授“指数函数”时,教师提出问题:“将一张0.01毫米的纸折叠多少次后厚度与珠穆朗玛峰一样高?”学生兴趣盎然,在折纸、分析、计算的学习活动中发现了知识,也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指数函数的意义,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式,从而使学生达到“我会学”的境界。

四、培养差生的解题反思能力

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有知识缺陷造成的,又有能力缺陷造成的,也有逻辑上、策略上造成的,更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在解完一个题目后就有必要对解题的正误作进一步的思考,并及时总结。纠错反思可改善学生思维能力和习惯,提高解题能力。订正作业和测试中的错误。是数学学科的一个常规活动。对错题,老师讲解很详细,但效果却不一定好,遇到类似情况,错误又会重复出现。学生表面上懂了,实质上没有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含义,没有把书面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师若能选择典型错解,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反思错误原因,查漏补缺,改善认知结构中不完善的地方,寻找克服错误的有效途径,收获会更大些。解题后反思一下解这道题有否考虑全面、周到,是否有疏漏和错误的地方,总结应该注意的方面:如答案是否与题中的隐含条件相抵触,是否符合现实生活,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情况,是否掉入了命题者精心设置的陷阱之中。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纠正解答中的错误。对解题进行反思能促进学生的理解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的水平。

五、结语

上一篇:社区工作者个人工作述职报告5则范文下一篇:六下口语交际习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