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精选11篇)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 篇1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
关键词: 主体 课堂效率 新课改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从根本上进行观念的更新和体制的改革。我们教师作为主力军,要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摆在首要位置,努力配合新课程改革,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要解决传统的教学问题——即教学中只重视对教学结论(教学所需学生达到的目的或所需的结论)的灌输而忽视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过程),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扩大课堂容量。
结合化学科的实际,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拨、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在新课改的形势下,笔者根据自己一年来的实际教学和对新课改教育理论学习认为在下列几个方面要特别注意:
1.充分合理利用新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的不是知识容量密度,应该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容量和密度,这就需要我们在安排课堂内容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层面出发,处理好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
新教材“新、实、精”,增设了许多插图,编入了趣味性小故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并且加强了化学实验教学,加强了化学学习中科学方法的指导,穿插了家庭小实验拓宽了学习时间和空间。对于新旧教材的对比,教者要有发展的眼光,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要把握好知识点的增删和与初中内容的衔接,不要过分追求深度和广度,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新教材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构建知识体系,降低了高中化学的起始难度,同时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更为自然。例如“电解质”与初中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及电离基础衔接上,知识跨度小,克服了旧教材没讲弱电解质知识前引入学习氯水、氨水成份时很难说明为什么氯水中有H+、ClO-、HClO分子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在化学平衡后引入电离平衡,这实质是对平衡移动原理知识的延续,有化学平衡作为基础,学生对电离平衡的掌握,不仅认识深刻,而且又巩固了对上一章有关知识的理解,这种设计使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我们要避免因循守旧,要切实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作用,利用好教学媒体,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图片、阅读、课题研究等形式渗透德育教育,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交互式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
2.改善教学方法,抓好素质教育。
运用实验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及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新课改教育理论强调知识的灵活性,对实验教学方面进行强化,教者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像变魔术一样只是让学生作为观众,还要让学生多参与到其中,有切身的体会,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以实验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索,不能步入用多媒体代替实验的误区。教育很注重过程,同样是一堂课,面对不同的对象,我们应及时调整课堂安排的细节,做到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氨气的喷泉实验》演示实验内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易引起老师的重视,但我觉得这一教材内容蕴含着跨学科综合知识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极好切入点。我和几位老师精心设计的《喷泉实验》专题研究课,这堂课教学设计流畅、很有新意,体现了实施素质教育及二期课改的思想方向。对化学学科中落实综合思想作了大胆的尝试,将物理和化学知识有机融合、综合运用,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课题:化学模拟喷泉实验设计》
一、研究内容 1.模拟喷泉的原理。
2.气体溶解度的大小对喷泉实验的影响。3.吸收液的作用,吸收液的使用有何要求。4.喷泉的颜色、装置的改进。
二、研究目的
1.培养学生查阅资料、信息处理、实验设计及操作的能力。2.了解喷泉形成的原理,熟悉一些常见气体的溶解性,能解决喷泉实验装置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3.初步掌握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分析问题→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结果处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潜力。
三、研究建议
1.查阅资料,处理信息,明确模拟喷泉实验形成的条件。2.探讨化学模拟喷泉实验的原理;
运用力学知识,分析受力情况,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说,明确原理。
3.设计实验方案,研究气体溶解性大小对喷泉形成的影响。
建议设计三个方案:(1)易溶于水的气体(NH3)。(2)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气体(CO2)。(3)难溶于水的气体(H2)。4.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吸收液是否存在对喷泉形成的影响。
像O2、H2S、C12等气体,不用其他吸收液,仍用水可否形成喷泉,研讨装置的改进。
5.设计方案,采用不同的试剂(或药品)研究喷泉的不同颜色。6.将材料进行汇总,加以讨论,在班级举办化学模拟喷泉实验设计晚会,激发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对设计的各种装置原理采用竞猜的方式,增加晚会的气氛,巩固所学知识。
这节课以新课改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应用了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观点,即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让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去指导以后的实践,多媒体应用有特色,设计合理,以演示喷泉实验引入课题,创设问题情境,用鲜明的实验观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继而讨论产生喷泉的原因,利用Flash软件,开发制作了配套课件,恰当运用“设计”“联想”等课堂语言,引导学生对喷泉实验的改进方案设计及展示交流,展示学生个性,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思维的养成,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此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3.上好习题课。
新课改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本质在于引导而不是讲解、传授。换句话说,课堂上教师的责任在于布置任务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紧张地跟着教师的问题走,让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尝试解决、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主动质疑。在讲解问题时,如果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为何要这样求解、为何不能那样求解,只是按照教学参考书介绍的告诉学生应该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这样的教学学生没有经理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认知活动过程,因此学生就难于学得相关的知识,也难于真正的理解和巩固。一般教师对习题课的处理都比较随意,可是对于理科来讲,习题课才是重中之重,我们要在习题课中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达到交流的目的,就一定要精心设计习题课,选择和归纳典型习题,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重视分析过程,把思维的选择、变换作为讲评的重点。4.理论联系实际。
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重视教材与生活的对应,注意渗透对环保意识的培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之学会一些生活小常识,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使化学这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展现原有的魅力。让学生从解释身边化学现象、处理身边化学问题做起,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处理一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例如,可结合消防常识介绍一些灭火器的类型、用途及操作方法。如在介绍泡沫灭火器时,可问学生:灭火器中盛装的是什么溶液?玻璃筒中装的是什么?铁筒中装的是什么?使用时发生了什么反应?它的灭火原理是什么?灭火时应该怎样操作?再如学到《硫酸》一章时,不妨让学生算一算所居住的城市一年由于烧含硫的煤向空气中排放多少SO2,能形成酸雨的量,酸雨对大自然有什么危害,如何治理等问题,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对农村学生可提出如何科学使用化肥,各种不同的化肥对土壤酸碱性有何影响,并用盐类水解知识解释,使学生了解科学种田的重要意义。还可通过如用柠檬酸和小苏打为原料调制甜汽水,用有机溶剂溶解化纤废品制取简单粘合剂,配制农药防治病虫害等简单实用技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勤于动手,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了解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从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撷取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材料,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应用化学知识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5、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评价每个学生
新课改教育理论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5.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5.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5.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压力、也是动力、更是机遇。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拨、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才能搞好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 《课程标准》 [2]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体会》 [3] 《新教材的特点》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 篇2
一、教师课堂学识的表现力
教师要确保自己充满信心地完成一节课, 必须要在课程进行之前做好专业知识的准备工作, 即在相关资源的辅助下, 做到知识上准备充分, 确保知识的讲解无错误、无漏洞、无偏颇, 对文本有一个端正、详尽、深入、高层的理解与诠释。此外, 还要在文本所立足的能力提升、情感价值、审美兴趣、个性发展等方面设计一个完备、高效的计划。课堂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足够好, 教师面对自己的课堂和学生时, 才会有足够的底气与信心。
同时, 教师优秀的课堂表现还来源于自身丰富而充实的知识。因此, 教师要做一个勤于读书之人。良好的读书习惯, 能够培养教师优秀的文化底蕴与文学气质, 也会给学生带来这方面的影响与熏陶。相信, 一个博学而多才的教师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 从容应对, 而且这份人格魅力也会深深地吸引学生, 使之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教师。
二、教师个性气质的表现力
很多老教师都谈到这样一种现象, 某位教师经纶满腹、功底非凡, 但课堂效果不佳, 学生成绩也不好。究其原因, 有可能是教师“茶壶里煮饺子, 倒不出来”, 或是不能将自己的全部才华完全地展示给学生。这是非常遗憾的一种现象, 而且这种现象在其他领域也时有存在。其实, 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授业教师能够给自己呈现出精彩纷呈、充满艺术享受的课堂。由此来看, 教师在进行课堂实践时, 要特别注意自己课堂上的精神气质, 要将自己所具备的优秀气质、个性特征展示于课堂之上, 吸引学生, 引领学生, 让教师和学生都产生美好的课堂感受, 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沟通。
同时, 教师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 正视学生的学习情绪, 真诚地与他们建立心理上、情感上的体会与共鸣。在课堂上, 教师放下教师的架子, 平等对待学生, 把知识的授予当作是一种思想的交换、心灵的触碰、灵魂的陶冶, 那么, 课堂将不再有沉闷的气氛, 不再有停滞的思想, 不再有木讷的表情, 有的只是如淙淙流水般清新和缓的氛围、清澈闪烁的思想和阳光般疏朗的笑容。相信, 教师以平等认可的姿态, 学生以积极向学的信念, 会共同创设出一个师生所期盼的课堂佳境。
三、课堂师生互导的表现力
“师者, 知人也。”教师要对学生有一个全方位、立体性的了解与认识, 这是展开师生互导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真正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审美情趣、个性气质、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 才能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选择适合的交流研讨方案, 从而抛弃以往课堂主宰者和领袖者的形象, 变身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与评价者。教师要相信学生自己的能力, 激励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 发掘他们的潜能, 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智能空间, 提升学习质量和自身素质。
同时, 学生则应在教师及有效导学资源的辅助下, 在思考、探索、实践的活动中, 塑造优良的能力品质, 完善纯熟的学习技能, 在学习上做到精益求精、精雕细刻, 让学习成为一项身心相宜的快乐活动, 真正实现课堂的优质、高效。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音乐;创新;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高中阶段的音乐课教学面临新的挑战,课程教学创新势在必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营造自由轻松、和谐欢快的教学氛围,更要高度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音乐知识的探索及创新欲望。音乐课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应用创新意识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进行完善,实现个性化教学。
一、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学生兴趣的缺失,是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中阶段,学生承受着巨大的高考压力,作为副科存在的音乐课未能得到教师、家长的重视,受教师和家长的影响,学生逐渐失去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其次,教学活动过于形式化。高中音乐教学普遍存在平面化、形式化现象。任课教师仅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再次,教学活动形式单一枯燥。音乐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仅将教学活动停留在教学歌曲的层面,而音乐作品的欣赏、鉴赏等很少涉及,直接导致音乐课课堂教学活动枯燥单一。
二、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音乐教学实现创新的主要措施
1、充分挖掘教学素材,提高音乐教学的趣味性。音乐教学素材的选择和应用,对音乐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教学素材的挖掘,适当地将其应用于相应的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在肖邦钢琴曲赏析过程中,教师可用周杰伦的《十一月的萧邦》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这首歌学生都很熟悉,周杰伦是大部分学生的偶像。因此,在课堂上听到他的歌曲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会立刻集中起来,并对这堂课产生浓厚兴趣。在学生欣赏《十一月的萧邦》的过程中,教师可对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进行简单介绍,进而引出肖邦,将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转移到肖邦上,从而顺利进行课题讲授。此时,教师可以将肖邦创作过程中的相关励志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对其音乐作品产生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應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多门学科进行音乐教学。音乐课程中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因此,教学活动中,应结合多门艺术类课程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综合多门学科实施音乐教学,可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艺术鉴赏水平提高。同时,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综合性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有效将场地、时间、空间等限制打破,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提供便利,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增强学生求知欲。如在欣赏德彪西音乐作品《海妖》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或相关书籍,对德彪西的音乐创作风格进行了解,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可欣赏到充满想象空间的美术作品。这样的教学活动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将对学生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力,进而提高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兴趣,增强其艺术鉴赏能力。通过音乐课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为国家培养时代特征鲜明的综合型人才。
3、充分将形体教学应用于音乐教学活动中。形体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实现对学生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塑造,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如在《非洲拍手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可引导学生做与音乐节奏相匹配的律动。非洲舞蹈音乐节奏鲜明而强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亲身感受到非洲音乐的特点,进而降低音乐鉴赏难度,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音乐教学创新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工作。音乐教师应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及教学技能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深入了解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标改革的相关要求,不断更新音乐教学理论,完善教学模式。音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应用创新精神对音乐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进行完善和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篇4
高一英语组马卫东
在社会生活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新课改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新课改在价值取向做出了重大的调整,即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从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提倡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创新学习,所以,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需要改变我们的旧观念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课改下人才培养的需要。下面我结合自己新课改下几年的教学体会,谈一谈自己在新课改理念下对高中英语教学所做的调整。
(一)强调英语基础知识
所谓英语的基础知识指的是英语的词汇和基本的语言知识。没有这些基础知识,语言学习便无从谈起。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词汇和基本语言知识仍不能被忽视。但是在新课改下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词汇和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记忆方法。我的具体做法是采用场景式教学,设计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并配合定期的检测,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二)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点是提高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时我采用场景式任务教学,预先设置好场景,使学生可以预知即将发生的事情。在课堂练习过程中,只要不影响交流,注意力应放在流利程度上,而不是准确程度上。在课外努力给学生创造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譬如,组织英语角,定期举办英语演讲和朗读比赛,每学期给学生布置英语原著阅读任务并写英语阅读报告,等等;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让学生体验英语的魅力和学习英语的快乐。
(三)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全球意识
学习一门语言包含学习其内在的文化。因而英语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单纯的语言来学。英语只是一种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在新课改下学习英语语言本身的同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等,并与我国的情况做适当的比较,既加深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又可以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全球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改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新课改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动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每布置一项教学任务,都会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用英语这个工具,通过交流、合作完成该项任务。同时,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扩大他们的阅读量,增强他们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让他们真正使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课教学 篇5
王华萍 宋玉琴
摘要:一线的高中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处理好教学进度与教学效果的关系、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平等和谐互动 领会课改的意图 三贴近原则 时政教学 正文:从2008年秋季开始,山西省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此时,全国已有不少省份进行了三年高中新课程实验。他们在这三年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后加入课改的教师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是高中政治教师,教的正是第一批学习新课改教材的学生,因此参与新课程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在这两年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政治备课组不断学习较早课改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拿出来以和大家共同探讨。我们认为要顺利完成新课程政治教学任务,一线的高中政治课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不同的师生关系,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下,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要绝对服从,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学习激情,学习效率低下。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建立合作、和谐、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这有利于促进信息交流达到最优化,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等多种感官,确保学生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与能力。所以,政治课堂教学要重视师生交往,强调构建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我们认为倡导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为建立这种关系,我们主要从以下角度做了努力。
1、对学生抱一颗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
我们努力做到在人格上充分尊重学生,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对他们的缺乏和错误给予理解、宽容。除课堂和学生接触交流以外,我们课下花时间与学生沟通,对学生生活和学习过程多关心,以增强老师的亲和力,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十分注意谈话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教师亲近学生,学生才能亲近教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2、转变观念,对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一切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有了这种意识,有了这种学生观,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自然建立起来。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抱着对学生充分信任的态度,我们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我们认为教师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比直接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时,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支持。教师要对学生可能达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并且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
新的时代,老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新教材以实践为逻辑构建知识体系,我们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积累生活经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信息,老师要真正平等对待学生,必须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不能再以知识的唯一传授者自居。虽然我们认为,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努力改变就会有收获。
二、处理好教学进度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调整,新教材的课本虽然薄了,但从教学实际情况看,要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课时有些紧张。究其原因:课本虽然薄了,但知识点、高考考点却增加了,教材设置的活动栏目多,材料容量大;学生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是开卷考试,学生积累的政治术语少,识记基本观点的方法没有掌握、习惯没有养成;教师存在思维定式,习惯于旧教材的教学要求,补充多,耗时长。为此,我们在工作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第一、转变观念,用新的课改理念武装头脑。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新教材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还课堂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多看、多读、多思、多说、多动手。作为教师要掌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千万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否则,会使课时更加吃紧。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我们要认真阅读,领会其精神实质,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教师应该根据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定位,分为了解、识记、理解、掌握、运用、情感、价值观等几个层次。这样教学时有重点,训练时有选择,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所有的内容都一样对待,即在课标要求的范围内做到精讲精练。如《经济生活》模块教材,相对来说知识点尚比较多,也比较杂,而且教学过程要留给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学时间比较紧。因此,教师应抓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按照“淡化知识、注重情景、强化解析”的要求,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次进行适度拓展。对教学难点,尽量补充一些背景材料,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尽量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第二、处理好新教材和旧教材的关系
现行高中政治新课程的《经济生活》部分,强化了教材的生活逻辑,弱化了学科逻辑;在内容上突破了以往的繁、难、旧等弊端,显得简单明了。有些在旧教材中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而在新教材中只是部分的提出并没有展开讲,有些内容在旧教材中讲的很条理,很详细,新教材中根本没有提到。
经济生活中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在旧教材中是重要的知识点,课本以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为标题,详细讲述了价值、使用价值的含义,各自的特点、二者的关系。新教材中并没有在正文中详细讲述,而是在辅助文中之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对于类似的问题还有货币的产生过程在旧教材中作为一个框题讲货币的产生分为四个阶段,新教材中在商品的含义讲了以后,就接着引出货币的产生,并且过程并不像旧教材明确、详细。哲学部分的知识,旧教材原理及相应的方法论一一对应,讲得很系统,新教材有些原理不明确,甚至没有方法论。如: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讲了以后性赢得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下一框讲。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都没有明确提出相应的方法论。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喜欢将新课程与旧课程进行比较,甚至将旧教材作为参考书。这些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有意识地对学生渲染新旧教材中观点的异同,并且将新教材中没有的知识点补充进来。有些教师就将旧教材中相关的内容补充进来。这样不仅会导致学生学习上的混乱,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也影响了教学进度。我们认为处理教材的主要依据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认真领会课改的意图,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遵守新课程的理念,要恰当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三、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甚至有学生把政治课看作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政治课上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要想普遍提高成绩,就需放慢速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要按时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就应当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办法。
1、贯彻“三贴近原则”,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对于政治课程中理论性强、原理抽象、枯燥的知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选 择当前的学生感兴趣的能说明问题的材料,让学生理解其中包含的道理。材料的选取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学素材很多,不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而是要典型、贴切,一个能说明问题的,不要用两个,课本上的案例能说明问题的,就不要再舍近求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采用也要符合学生实际。方法恰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新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师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课型、不同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恰如其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活动要讲求实效,不能只图热闹,走形式。
2、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陈旧单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做了不少尝试。比如 4
尝试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探求问题的答案、获得知识。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同时可以激发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对于高中政治教学来说,应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当中,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这过程当中,通过他们的思考和讨论,对问题下结论,可以高度提高他们的参与课堂的情绪和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在这过程当中可以达到高中政治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应该说是高中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所在。
尝试采用小组讨论法。这种方法是将学生三至八位分成一个小组,一同讨论课程中的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彼此分享各人的意见与独到的见解,然后作出对该问题的研讨结论,再和其它的同学分享。小组研讨可以提供每位成员较多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于那些害羞与不敢在众多人面前讲话的学生而言,小组研讨会让他们较有自信和发言的胆量。比如可以将高中哲学教学中的基本原理结合时事设置成有争议性的问题,让他们去进行讨论,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情绪和兴趣,也可以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让他们充分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正确的见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当中去解决他们认为深奥的问题,从中并获取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则是他们继续学习下去的强大动力。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占用的时间少了,在课下花费的时间多了。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会提出一些新问题。教师要在课前有充分准备,以解答学生的疑难。我们课堂像一件艺术品,教师要精心设置,精刻细雕,这需要教师用心,需要用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要有一定的预设。学生最有发言权。课前可以和部分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本课知识的了解程度,困惑在哪里。政史不分家,政治课上的理论,引导学生课前搜集历史书上的事例来论证。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课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寻找课文中有教育意义的切入点,及时扫清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阻碍学生发展的绊脚石,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原动力。
3、运用时政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的统一,时政教育不仅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互相补充,也是贯彻高中思想政治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需要。我在对学生进行的一次“我最喜欢的政治课”调查中发现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时事’感兴趣,这使我意识到加强时政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兴趣的重要途径,并且在时政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应该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我结合政治课堂教学特点,在每节政治课开始的前五分钟进行“时事简评”,让同学们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进行简要评述。例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开幕后,我要求大家关注会议的进程和内容,并要求同学们做好发表体会的准备。上课了,几位同学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讲稿轮流上台发言。使我感到惊喜的是他们能用政党制度的理论来阐述会议的重要性,而不是简单的情况通报,也有同学试着从经济生活的“消费”、“分配”等方面分的知识分析会议内容的意义。他们的发言都不长,分析也算不上精辟,但看得出事先都经过了精心准备,这个准备过程必然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然会随着这样的思考而不断得到提高。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发言中所流露出来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感。
如何上好政治课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是我们每个高中政治老师都应该思考的,不断对高中政治教学进行探究是通往成功的关键,作为高中政治老师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会不断努力。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课堂有效性 篇6
新课程如春风化雨,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倡导自主探究,关注有效生成,成为新课程改革永恒的主题。当前,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课堂是一个教学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成长历程。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势必成为每一位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这牵涉到教师的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师素养等等多方面的问题,要使我们教学的目标,达到良好的有效效果,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明确教学目标。让教师和学生都明确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针对性强,师生能共同向一个方向努力,同心协力。因此,要深入研究课标,挖掘教材内容,寻找“三维目标”之间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要深入把握教材的内涵,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在授课的过程中寻找知识之间的网络链接,做到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用新知识巩固旧知识,通过探究、设计、反思重新整合教材,然后制定出具有个性和特点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教材的潜能,实现教师与学生、教材的一体化。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提升。同时一节好课还应挖掘情感价值观因素,渗透德育,既要让课堂成为传播知识的殿堂,更要成为培养人、塑造人的殿堂。
2、教学过程要灵活,方法要多样。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太死板,既要按设定的程序进行,又要根据课堂情况进行适时调整.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互动,让课堂既有序,又不沉闷,这样效果一定不一样.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数学情景,让理论联系实际,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让他们能接触到社会,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又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密切注意随时调节教学手段,争取最佳教学效果,努力探索现代科学教学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目标的整合,恰当运用多媒体,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新课标下,教师如何正确处理课堂上“放与收”的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行为。
3、要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师要总结,学生也要总结。教师总结这节课的得与失,以便下节课弥补调整;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向老师咨询。从学生的小测以及作业情况,可反映出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接受情况等等。从而通过对知识的查漏补缺,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督促形成,再加之教师不断的反思总结,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尽可能的适应数学学习。
4.针对性练习。练习要精而少。在当今新课改形势下,把时间还给学生,要求教师一定挑了再挑,学生从题海中把给捞出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形成愿学乐学的良好风气。
5、加强学生的主体认识,提高个体的思维品质,在尽可能多的情况下,利用课堂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主体的认识: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真正的作用应该是导学,教师只有导得巧、导得活、导得适时,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生动活泼;如果对于主体有着深刻的认识,就能很容易避免高耗、低效、死板的课堂教学。
(2)思维的认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教师在设计与实施教学时,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出发点,注意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维素材,尽可能多的为每个学生提供思辩的机会,使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方法,教会学生有理、有据、有序地思考与解决问题。实践表明,一个人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学习的效率是很高的,那么,课堂上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呢?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首先,教师要增强思维意识,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始终把激活数学思维放在首位。其次,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更应该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活泼而又蕴涵着一些思维力度的数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第三,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善于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状态: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在不断的问题中得到了升华。
(3)练习的认识:必要的练习是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要正确理解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精心设计习题,做到精练、巧练、及时练。只有有效的练习才能为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着必要的补充,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复的练习只能使课堂的有效性出现必要的折扣,甚至出现相反的一面。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 篇7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 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如果严格按照探究式教学的程序, 每一个环节都是根据老师的意图、遵循教材制定的方案、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出老师想要的结论, 那么, 学生自主的空间非常狭小甚至没有, 这样无法培养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实验探究有名无实, 是无效的。所以在“实验探究性”教学中, 教师应该只作为一个咨询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学生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问题, 收集、分析、处理材料和信息, 提出猜想和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进行反思和评价, 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师生双方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 彼此交流情感、体验,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 又求得了新的发展,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创新课堂教学, 归还学生自主权
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曾指出:”真奇怪, 我们期望学生学习, 然而却很少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教会学生学习, 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成了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和热点问题。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加强学法指导, 可以解决当前教与学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是可以大面积地改进学生的学习, 提高学习的质和量, 特别是能促进智力发育迟滞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学习的困难;二是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 教师通过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及利用学习策略的教学, 可减少教学和训练时间, 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并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挥首创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将知识“外化”———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实现自我反馈———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反馈信息来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例如, 在《化学能与电能》一节的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明确电力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利与弊以及燃烧的氧化还原本质及其体系能量的变化, 引导学生建立新思路, 提出新的探究任务: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怎样才能实现这个转变?接着提问:要想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变为电能, 要设计怎样的一种装置?
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热烈讨论, 大胆推测、猜想, 讨论和交流, 并画出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图, 进而动手实验探究,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 实现了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的思维模式向“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维模式的转换, 同时形成了高效利用燃料, 不浪费能源, 积极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
演示实验中实验者是教师, 而认识的主体是学生, 虽能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之间的规律, 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应将某些操作简易、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如在《钠和钠的化合物》一节的教学中, 将学生分组, 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仪器、药品, 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Na2CO3和Na HCO3性质异同的方案, 再由各组代表阐述方案, 师生共同讨论。可行的给予肯定, 不可行的给予指导改进, 当然不可一棒子打死。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 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观察、分析、推理、探索、归纳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异同, 并完成实验表格, 这样体现了“给学生一个问题, 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给他们一片空间, 让他们自己去耕耘”的教学思想。或者在课堂上找学生来做演示实验, 下面的学生通过观察该生的操作, 可以指出一些错误操作, 而且还思考了实验中的一些问题, 还可以轮流培养某些学生的操作能力, 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
四、精心选编习题, 激发学习热情
1. 选编有多种解法的习题,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渗透化学知识点, 灵活运用化学概念和规律, 打破学生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NO2与O2混合溶于水的计算中, 除了教材中传统的利用方程式叠加的方法外, 还可以假设NO2与O2组成酸酐N2O5, 再溶于水计算, 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其他的解法, 比如用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的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意识。
2. 选编供讨论引申的问题,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化学问题中设计讨论、引申素材, 使研究的化学问题显得具有活力, 思维有广度和梯度,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多思、多问, 在一系列的讨论引申过程中, 能使知识网络化, 问题归成类, 可以设想更多意想不到的新情景, 活跃思维, 从而实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是一项持续而艰巨的工作, 有待于我们广大的化学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只要我们努力探索, 勇于革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一定能不断地走向深入, 走向成功。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探索而获得知识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方法的传授、情感的体验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问题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 篇8
【关键词】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优化结构;改革教法;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是最基本的教学活动,也是推动“新课改”和提高教学质量最关键的一环。我认为,新形势下进行课堂改革是实施新课标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而优化课堂教学则是推动新课改的基本保证。一个不具备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及教学艺术偏低的教师,要想把课改工作做得卓有成效,那只能是纸上谈兵,耽误教学改革。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教师在新课改形势下优化课堂教学,上好一节让大家满意的课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教育观念全面更新
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该始终体现“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理念;体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新角色;体现教师是学生的良师、朋友和师生互动、平等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科学学习方法的新思路。
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常言道“教学有方、教无定法”。由于学科不同,授课类型不同,教师的层次不同,一节好课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也没有适合所有教师的教法。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新教材的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探索适用自己、符合教材、贴近学生且具有创新意识的新教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体验为红线”和“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创建“创设情景、巧妙质疑、探究交流、归纳总结”的教学新模式,“自学辅导法”、“尝试教学法”、“六步教学法”、“导学法”、“诱思教学法”、“先学后教法”、“发现法”、“八字教学法”等新教法和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教学模式要灵活、恰当运用,做到课堂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学生搭建探究交流、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课堂真正成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习乐园,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目的。要坚决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等陈旧的教学方法;莫再把学校当“教校”,避免“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听得 莫名其妙,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重现。
三、教学内容精准到位
(1)教学内容保证“四性”。讲授知识要把握其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2)课堂语言准确。教师课堂上的口头、书面语言一定要规范,符合本学科特点。
(3)及时纠正错误。对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训练作业出现的错误或不规范之处能及时反馈纠正。
(4)渗透德育教育。要结合教材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环保教育等。
(5)注重知识应用。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要注重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四、课堂结构科学优化
(1)思路清。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解决疑点的思路清晰。
(2)环节整。复习导入情景融,传授知识创意新,巩固小结方法当,反馈训练题要精,作业布置量适中。
(3)安排当。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量、度、序的安排合理适当。
(4)活动灵。教学活动安排灵活、恰当。
(5)学生动。在整个课堂活动中,看教师是否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6)讲练精。“讲”做到质疑、引导、点拨;“练”选择练习、作业选择具有“梯度、角度、效度”的精题。
五、教辅手段先进实用
(1)善于使用现代化教育设备。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功能丰富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投影、幻灯、电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设备在教学教改中的作用。
(2)充分利用传统教辅设备。能充分利用收录机、教具、模型、仪器、挂图、小黑板等直观、形象、省时、省力、效果好的特点,辅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3)创造条件做好实验。教学中,教师能克服困难自制教具、仪器,寻找仪器、药品、教具的代用品,努力做好每个演示和分组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行为文明规范
仪表朴实大方(不慌不忙、不卑不亢、不媚不俗、为人师表);不上无准备课;按时下课不拖堂;作业布置少而精;演示规范效果好;表扬激励少批评。
七、教师基本功素质高
(1)教态亲切自然,举止稳重文明,始终充满活力和激情。
(2)课堂语言除规范使用普通话、清晰、准确、文明、生动外,还应抑扬顿挫,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性。
(3)板书规范,扼要简明,布局合理,重点突出,优美有序。
(4)课堂组织和应变能力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采用常见的方法组织教学外,还能利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眼神、表情、音乐、舞蹈等不同形式诱导学生“脑、耳、口、手、眼、笔、情”都活动,达到既能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另外,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驾驭教材、驾驭时间、处理意外,收放自如的课堂应变能力。
八、教学反馈效果良好
(1)学生学的主动,学习积极性高,质疑好问,探索创新。
(2)学生学得会,具有初步运用知识能力。
(3)课堂反馈,当堂达标检测效果好。
(4)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探索在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除把握好以上几个环节外,还应具有乐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只要能够持之以恒,一套好的课堂教学方法就不难寻求到。几年来,我市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实验、培训、实施、引导、总结、推广等环节,已在全市全面铺开,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推动了全县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改工作我们是在探索中发展,成绩微不足道。今后我们将加大投入、增加力度,继续开展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为核心的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努力使全市的教学步伐跟上形势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推动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2]《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3]《教师与学习指导》
作者简介: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 篇9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通过生物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原理和提高实验技能,特别是在积极推进新课改的条件下,对于高中生物实验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手脑并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农村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面临师资力量不足、设备陈旧、经费不足等困难,但如能敢于创新、勇于探索、更新观念,合理开发实验教学资源,一定能走出困境,并逐步显示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关键词】农村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困难 对策
实验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生物实验的正常开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的实验态度,并为学生下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是当前存在诸多原因,农村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存在一些困难。
1 当前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面临的困难 1.1 师资力量不足,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
造成农村高中生物学师资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政府配备教师速度慢,学校学生人数每年在上涨,但教师数量没变。二是,部分优秀教师流向城市。三是,师资配备不合理,没有配备实验员,任课教师兼任实验员。许多原因造成农村高中生物老师因为课时负担过重而对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显得力不从心,实验教学无法正常深入开展。
1.2 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许多教师在课时负担过重的情况下,认为“实验教学”费时、费力、费钱,只要用粉笔在黑板上给学生描述实验原理、过程、结果,然后让学生背下来就可以应付高考了,但是,这样一来,学生没有主动性,没有思想、没有创新,学生成了纯粹的学习工具,极大的破坏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失去了实验课原本的价值,生物课也因此失去了其特有的色彩。
1.3 设备陈旧,药品不齐,经费紧缺
农村学校往往不会受到重视,经费投入少,很多设备都是比较陈旧,无法使用。另外,实验试剂要不缺乏,要不过期。很明显,在新课程实施中农村高中的硬件设施跟不上,虽然现在政府也在这方面极大投入,但是目前还是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没有独立的实验室、必备的实验仪器、实验药品等等,实验课开设遇到很大的障碍。
1.4农村高中学生生源差,学生自主实验困难
选择农村高中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困难且比较懒惰,较难组织,实验过程秩序容易混乱,效果不佳,实验目的无法达到。
2 搞好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对策
2.1 加强师资培训,充分发挥网络教研,以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手段
高中教师学历基本达标,但是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比较热衷于老教材的“教与学”,这种观念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就显得比较滞后。因此,一方面需组织生物科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另一方面需加大力度落实网络教研,促进农村与城市生物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改变部分生物科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手段,使教师充分认识生物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上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从更高层次来认识生物科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2.2加大投入,完善设备
新课改下,对生物科实验的要求更上一层次,主要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农村高中生物新课程要能顺利实施,需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建立独立的生物实验室,更新必备的仪器设备,补充必需的实验试剂,努力创造条件使生物科实验教学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形式。另外,应合理配备实验员,减轻任课教师的工作量,使生物科实验教学能正常深入开展。
2.3 勇于创新,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勤于动脑,虽然无条件装备实验室或缺乏实验器材,但只要教师思想重视,敢于创新,充分利用当地常见的材料或废弃材料设计低成本实验,很多生物学实验还是能够正常进行。如:细胞结构模型的制作、小生态瓶的制作实验,等等。只要开动脑筋,积极创造条件,农村生物学实验同样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另外,农村学校虽然实验设施设备落后于城市,却有城区无法比拟的生物资源,只要我们勇于创新,勤于动手,完全可以变弱势为优势。如关于生物学实验材料的来源问题,一方面可通过发动学生到野外采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利用综合实践课或课余时间创建自己的“小田园”,这样既解决了实验材料的问题,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我校学生利用学校的闲置角落,自己规划,种植蔬菜水果,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体验农民的艰辛,品尝“盛夏的果实”的美味。可见,只要因地制宜,农村学校也同样能把实验教学搞得有声有色。
2.4 加强学校于当地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是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正常开展的有效途径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的一些实验,对实验条件和实验技术的要求很高,某些实验教师也不曾做过,所以,为了保障实验教学能正常进行,农村高中要积极与所在地的医院、农科院、研究所等建立联系,争取得到技术、器材、药品(试剂)等方面的支持。例如: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研究所中的杂交水稻种植基地和实验室参观,请专家讲解有关杂交水稻、植物组织培养、PCR、菌培养等方面的知识,为学校开展相关的实验打下基础。另外,邀请有关专家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同时让部分学生参与到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中,使其切身体会到探索生命奥秘乐趣。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材 篇10
道真中学历史组:陈玉
2010年秋季,我省普通高中已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的内容之一就是改编教材,新教材的编排是按专题的形式呈现,这样的编排好处固然多,比如说它更接近大学教材,这样学生在上大学的时候更容易接受,另外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更加容易。但缺陷也非常明显。
知识分散,结构不紧凑。整套教材都一样,它将高中三年的教材分为必修
一、必修
二、必修三,分别讲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史,把一个知识点分割开来讲述,必修一的内容,在必修二里有,在必修三里也有,往往在课文后面都写到,本课内容参考必修二或是必修三第几课,这样一个知识就散落在三本教材里,教师教学不方便、学生学习也不方便。
该有的知识没有,该回避的内容没有回避。同样以历史教材为例,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在新教材里面根本找不到踪影,如安史之乱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不详或是根本就没有,而考试的时候却又会出现按时间排序的题目;还有一些数字不应该以大字的形式出现,甚至不应该把它写出来,如解放战争时期消灭国民党军队的数字,国民党的军队那也是人啊,更是中国人啊。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化学;演示实验;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实验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035-02
作者简介:温世琦(1979.2-),女,中教二级,现任迭部县高级中学化学教师。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化学知识中,许多知识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为一个愉快学习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绚丽多彩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化学奥秘。这就是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在新教材中注重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天性,通过提供与学生背景有关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高中实验教学活动,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笔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1 做好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的能力,要靠多方面的配合、靠客观和主观的努力。目前,各学科常采取“精炼、多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笔者觉得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实验设备尚不完善的条件下,演示实验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在备课时做教学研读教材、教参。要做到心中有数,精心设计实验,改进课堂演示实验,发挥演示实验在课堂上的特殊作用,将是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课题之一。
1.1 实验带头,提出主题:常规教学往往使在讲解某一概念、性质时,插入演示实验,再解释实验现象,这样学生是被动地思考。若采用开门见山地先演示实验,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讨论、看书、得结论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很活跃,不但能较快地解决有关问题,而且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1.2 精心设计,突出重点:演示实验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若需时长或非重点内容的实验,应改进实验装置,进行综合设计,尽量做到一个实验既是重点,又能激发学生钻研问题,贯通新旧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1.3 预测现象,探索结论:科学大都是遇到问题时再探索解决的办法而发展的,在一种理论解释不通时在寻求新的方法解决能否在学生中培养肯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呢?应当进行试探。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引导学生自发地去看书、分析,发表各自的见解,教师集中他们的意见,学生则会兴致盎然,最后让他们直接获取知识。例如:学习盐水解时先让学生判断。教师用实验来判断学生的正确性。
1.4 借助实验,拓展思路:做实验不在多而在精。一个简单的实验往往可以让学生观察到许多现象,提出许多问题,促进他们联想、对比。一堂课的演示实验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使在一堂课里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演示,其效果也是不佳的,。甚至还会其副作用。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对实验进行合理安排,合并同类实验,并尽可能做到“精讲精练”,用一个实验进行分析、综合,让学生思考得出结论,扩展了思维范围,获得的结论是扎实、实在的。
1.5 运用小结,发展思维:一节课结束前,教师往往要进行小结、归纳。采用实验小结,通过演示综合实验,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发挥。
2 提高实验效率
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实验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习惯;组织学生实验是尽量避免单纯验证教师讲课结论的正确性,应让学生亲自去探索问题,以实验促思考,使他们在实验课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之中。
2.1 边讲边做,合理安排:现行的高中化学新课本里不但安排了教师讲解过的有关知识及演示过的实验内容,还安排了许多家庭小实验、课外探究实验及思考题,这无疑是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自己探究性做实验的余地,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而教师正确指导学生如何做实验,怎样做好实验,怎样对已做出的实验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是最关键的。
2.2 小组配合,成败分析:学生实验时,不易讲得太多、太细,没有思考的余地的实验效果不大。但进行小组实验时,若安排不好,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例如做中和滴定实验时),所以进行实验时,要求学生既要独立做实验,又要相互配合。
2.3 开动脑筋,设计实验: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是逐渐形成的,有层次的,从初中学会基本操作到高中的部分技能形成,直到具有了较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每阶段学生的实验,对不同内容的实验都因有所分析。进入高中后的实验应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探索问题,解决为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分析为什么有这些现象?其变化的实质是什么?要它来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这样操作?有没有更好的实验设计方法?你准备怎样设计等等。
2.4 严格要求,提高效率:学生实验时,往往急于求成导致实验失败,或方法不拓造成失误。学生不重视最佳效果,有的实验内容虽较少,但学生“照方抓药”,不动脑筋,耗时很多。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可进行限时完成实验,并检查效果。限定时间也能激发学生注意思考。
2.5 自选实验,开拓思路: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元素化合物部分,学生基本能看懂,就让他们自学。指导他们做某些性质实验时,有些内容就先准备好涉及一节课内容的实验药品,放手学生自己看书、做实验,小组分析讨论。对学生自学时遇到的问题仅做一些简单的回答,帮助他们分析。对基础不好的学生及时辅导、指导。尽量把学习、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总而言之,化学实验不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实验技巧,更重要的是借助于实验培养他们的思维创造能力。根据实验内容和类型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启发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实验和学习过程,从实验思考、操作过程中来获取知识,来获取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分析、解决与化学有关的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09-12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06-29
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必备素质的教学评价10-10
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育优化策略11-22
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禁忌10-21
谈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12-03
483浅谈新课改中的课堂讲解技能10-22
谈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