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共11篇)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篇1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渭南市华州区铁中 政史地组 邬晓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深入认识到高中地理实施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从而使其形成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和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利于通过教学括动实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学习、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要营造和谐融洽民主的氛围
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二、要灵活运用课程资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采用专题单元编写体例,每单元集中探究一个地理问题。而每单元又由相互联系的各课构成有机整体。在教学实践中,专业术语多的单元,往往出现教师很难在规定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使用教材,特别是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补充。如在讲授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时,可适当调整单元教学顺序,不必拘泥于课文的顺序。这样就使一些专题自成一体,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发展的特点。在教学活功中,教师还可以灵活调整、挖掘教学内容,使核心内容更清晰明了。
三.妙用文学名句提高学生兴趣
文学名句不仅脍炙人口,而且还蕴信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在课堂上巧妙地加以利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乐趣横生中学习,以达到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蕴含地理知识的诗词很多,如果在地理课堂中恰当地加以应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以很直观地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又能形象地反映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在讲解垂直地域分异时,引用自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讲解气温的垂直变化,即垂直地带性,正是由于这种地带性,造成了山上山下桃花盛开的时期不同及植被的垂直分异。通过这两句诗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海拔每升高100m蕴涵地理知识的诗词比比皆是,如果在地理课堂上恰当地加以应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结台教材内容发展学生多种智力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多种智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资源——基础知识、课文中的图表、多媒体教学平台及与基础知识点相连的课外知识等,针对个体学生不同的特点,有目的分层次地发展多种智山,既要发展学生的显性智力,还要发展学生的隐性智力。
如让逻辑一数学智能较明显的学生归纳课文中的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并引导他们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地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有语言天赋的学生朗读课文或表述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让空间智能因素发展较好的学生提取图表信息;让有人际智能因素倾向的学生组织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的一些活动;让音乐智能较高的学生唱歌、演奏乐曲或解释其中的核心意义;让肌体一动觉智能较好的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让电脑爱好者搜集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补充材料,拓展学生思维,等等。教师还要创设有利于学生逐渐克服自身薄弱点的环境和机会。如让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朗读课文,然后给于热烈的掌声鼓励等。这里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表现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以此创设人人尝试成功、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
五、大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要引导学生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如在达成某一教学目标时,教师可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构建知识网络等。对社会热点或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帅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此外,教师还要保证为学生搭建展示探究成果平台,使学生通过展示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体会自身成长发展带来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爱国情感。
新课程改革是从全而提高学生的素质角度出发的,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篇2
一、教师要做到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 教学目标转变
以前的教学是单一的知识传授, 其目的不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而是为了应试为了高考出成绩。这严重违背了学生天性, 高中生思维开阔, 精力充沛, 维权意识也有, 凡事爱问为什么, 学生得到信息的手段可能不比教师少, 有些知识甚至比教师知道的还多还全面, 许多学生成绩差不是因为学不会, 而是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教师上课越讲学生越不听, 因为学生觉得课不精彩, 比平时玩的电脑要枯燥许多。课上又不能说话, 只能被动接受, 稍一走神便跟不上了, 长此以往, 学习就差了。
新课程改革后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 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多姿多彩, 让学习走进学生的家庭, 培养学生自主主动的学习习惯。
(二) 教师从主导者变成参与者
传统讲课模式一成不变, 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后, 课堂要交给学生, 课堂是学生的天下, 这个天下不是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 而是解放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 转为研讨会式的讨论交流学习。教师和学生一起作实验, 一起证明, 一起查资料得结论。教师对学生的答案给予指导和补充, 给正确的探究以表扬。
课前, 教师备好导学案和探究课题, 导学案的编写重心放在学生参与和自由发挥上。课堂上, 教师做好聆听者, 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活泼自愿地参与导学案的学习, 并且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 教师对学生大胆的想法要给予鼓励, 重视学生的发言, 欣赏学生。使学生逐渐形成高效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中愉悦身心, 提高能力。
(三) 多样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是课前备课、写教案, 课上满堂灌, 课下留作业、判作业, 教师久之也成了机器, 一年又一年, 一轮又一轮, 周而复始。
新课程改革后, 教学时间不仅能停留在课堂上, 课下、课间都能让学生学习, 这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他爱学, 可能不睡觉也要把不懂的弄会。
如何达到这样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建立自己的个性化教学, 例如, 课堂上, 教师可用多种实验手段, 多用多媒体, 可以简化计算, 改变组织形式等来激发学生兴趣。
近年来最常见的做法是分组探论, 每组几个学生, 当教师把问题提出来后, 留给学生时间自由讨论, 组内组外都可以探究互助学习, 然后指派代表发言阐述, 这样做教师不累, 学生主动性高, 还纠正了学生上课走神的坏毛病,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 全面评价学生
传统的评价体系仍然是看分数, 有利有弊。这样虽然造就了一大批学习型研究型人才, 但是未必适应社会的需要。有一调查显示, 历年全国高考中的状元在步入社会后成为社会精英的比例很低。反而是那些上学期间爱提问爱思索的挑战传统的学生更能够成为社会骨干, 这正是传统教育的缺陷。
课改后评价变为注重人文素养, 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考试考核相结合, 学生课堂参与占据评价的一项, 这样把考核的主体从考试成绩转向学生综合素质。
二、如何让学生参与进来
(一) 教师合理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力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课上讲的题再多, 如果学生不参与也达不到传授的目的, 只有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才能得到“渔”。导学案、教学辅助资料、多媒体都是为学生学好而铺设的,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以发展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 尊重每一个学生, 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主动指导学生, 参与学生活动。教师更要配合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及时对学生的自主探索予以帮助和鼓励, 启发学生质问、设疑、反思、创造、汲取。
(二) 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为范”这一教育理论使很多教师以为只要自己在课堂上充分地讲, 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无一不漏地讲出来, 学生就能学好, 甚至有时讲不完还要拖堂、补课, 殊不知这是学生最反感的。
信息时代互连网普及, 学生动脑、动手意识很强, 他们不想被动接受, 面对教师的一言堂, 一部分有特长的学生难以承受, 失去学习兴趣, 甚至抵触教师。
新课改要教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 屏弃旧的观念, 对学生一视同仁, 和学生共同讨论, 走到学生中间, 变成学生参与探究和讨论, 使学生在学习上多元发展, 把45分钟从上课铃声响起就交给学生。这样做, 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应想方没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兴趣是成功的动力, 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中学生正值年少, 求知欲望很强, 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模仿力, 教师可采用口头表扬、课下暗示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由被管束和灌输、记笔记做作业这种浅层次的学习上升为自主学习研究, 由兴趣而发的学习, 去搜集资料, 不耻下问。这就是稳定的高效的学习模式, 也能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自由分组, 合作学习, 共同提升
人是群居动物, 什么事都离不开合作,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发现学习和思考中的不足, 取他人之长, 分析己短, 共同提高。这样分组合作学习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达到良性竞争。但是有的教师往往把好学生分一组, 差生分一组, 这会造成组内同学无人完成学案的题目和讨论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教师不妨让学生自由结合, 只要为了学习好, 在哪个组都可以, 组内讨论问题不聊天, 组员彼此信任, 组长和组员协作, 互相帮助, 互相约束, 互相管理, 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冬梅.新课标下化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学苑教育.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高中历史;教学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新课改要求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是以“能力为中心”,而不仅仅以“知识为中心”。能力的考核就是通过考试来测量的。历史这门学科承载着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但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历史在中学教育阶段,一直处于不受重视的局面。这种局面既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高中历史在课程改革上势在必行。
一、新课改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新课标实行的教学环境尚不稳定。自高考施行以来,中国普遍实行应试教育,各学校在面临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促使广大教师不得不采取“针对性”教学,以升学考试为模版与目标,而忽略教学的趣味性,忽略教学的本质意义,一味的对学生采取“填鸭式”、“灌堂式”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与兴趣。
2、教师对待新课改的心态不稳、认识不足。教师作为一门课程的实施者,尤其是高中历史学科,更加注重教师的主动性,可以说是历史新课标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领会、贯彻实施与其自身素质便成为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3、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仍然处于探索无经验可循。新课改的实行为当前教育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体现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也是前所未有的一种尝试,这也就决定了其探索性可变性更决定了这种新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无迹可寻。没有经验、没有历史可循,历史学科的教师们便自然而然的采取保守主义,即有改变但不敢充分改变。于是在保留历史严肃性的基础上,或者增加课堂趣味性,或者調动学生主动性,但却不敢贸然尝试完全的创新改革课堂,不敢让学生完全主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导。这也就造成新课标改革实施成效的缓慢性与滞后性。
二、历史新课改实行下的教学方式探索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是重点。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2、注重教学内容的延伸与实际生活的结合。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历史教学能够修正并完善他们自身成长中的缺陷与发展。历史教学能够从思想上影响学生的智力、道德修养的形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将其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合理减负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高中时期可以说是学习生涯中最累的时期,尤其是历史、政治等需要背功的学科更是令人望而生叹。高中学生减负一直都在呼吁,也一直被提上日程,但面对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却从未真正落到实处。而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需要减轻学生压力,根据新的内容,合理布置家庭作业,给其足够的空间,采取自己掌握领会的方法,指导其自己寻找资料、自己学习的方法途径,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毕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4、调动学生主动性,培养其学习历史的热情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印象当中,文科的学习,尤其是历史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的过程,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难免提不起兴趣其实不尽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导入,做到课伊始,趣已生。在导入阶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活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让学生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学习。教学结束时,要作一个精彩而又能激起学生更强学习兴趣的小结,既让学生对本课重难点在整体上有个把握,又让学生为下节课积极做准备。
5、情境教学,创设活动课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更加注重老师的主动性,学生很少参与,这样便形成了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乏味的恶性循环。在新课标下,历史老师根据实践经验提出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设置相应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自导自演,发动学生在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归纳要点,领会精神。同时,还可以设置活动课,让学生自己参与设计历史场景,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通过自己的创造理解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认识理解。这样,既可以改变以往历史教师照本宣科,一味复述的被动局面,减轻教师压力,更能调动起学生参与创造的热情,实现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时刻都在困扰着我们,但是暂时的困难和问题,不会也不可能成为阻碍我们推进新课改革的步伐,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时间和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不懈奋斗,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篇4
摘要:新课程改革旨在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观察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是根本,教师的教应该起到辅助的作用。本文结合自身经验,探讨了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建议。小清新:课程改革 高中地理 地理教学 高中课程
一、课改后的高中地理教材
课改后的高中地理教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教材内容的表达方式变得更加简洁与生动,加入了大量的图片,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和课改前的教材内容相比,新课程减少了许多名词概念,结论性的叙述变得更加简洁,多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使得学生课堂互动与自主学习的比例加大。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变化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自主发挥的空间,同时新课程在整体内容的设计上也更加偏向于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凸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学习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新教材较为重视地理学科信息资源与现实技术的应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资源给教师提供了较大创造性发展空间,利于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课改后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在新教材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调节自身的教学方法,让新课程改革的各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面临这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教材正文的篇幅小,内容简短,概括性比较强,许多知识点都是点到为止,教师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较难把握。第二,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要求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由于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宽广,学生对新内容的接收能力各不相同,重点较难把握,出现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第三,教师对新教材难易程度不好把控。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浓缩,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的探究形式多,同时新教材内容比较突出时代信息,与前沿科技联系较为紧密,而教师现有知识相对陈旧,拓展实践空间有限,新教材知识体系虽不如旧教材系统,但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对待案例的教学,教案和教师用书都没有详尽解释和说明,而且对大多数学生来讲难度也很大,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大多数基层教师心中也没有底。第四、新教材设计的探索活动虽灵活新颖,但这些活动要想真正施行,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且准备的材料较多,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全部完成。第五,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对地理基础知识缺乏系统性了解掌握,比较零散,老师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
三、教师面对新挑战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教学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处理好地理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以往地理课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承倾向,要求地理课程目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知道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方法和结论,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领会地理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与方法,受到一定的人文精神的熏陶。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从而提高教学的目的性,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二)调整教学方法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学生状况、学校情况,选择一种或者多种适合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整合,便于学生更好开展活动,更有利师生互动,更灵活地处理知识点,完成教学目标。必修Ⅰ中,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法方面我设计一个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手持地球仪,保持始终指向一个方向,在教室的行道按逆时针方向走动,以中间学生的目光为太阳直射光线,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地球在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何变化。这样,学生很快就得出在南北半球的回归线之间运动。然后让学生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特点,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地球公转的特点。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如在讲山地形成这部分时,用动画形式展示地球板块是在不断运动的,岩层因受到地壳挤压力形成波状弯曲称之为褶皱,由褶皱岩层所组成的山体称为褶皱山, 岩层断裂并出现明显位移就形成断块山等。山地生成过程的教学变得很形象生动容易理解,并进一步明确了岩层的新老关系,把原本单调枯燥的叙述地理事物变得更充实,更形象,具有吸引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总结:
要想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学的特征,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为学生学会学习、探索与发现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文章来源——海内论坛: 参考文献: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篇5
湖口二中 周斌
新课程如春风拂面,新的教育理念、模式逐渐被 教师所熟悉认同。但同时也应看到,新的评价体系还未真正建立,课堂教育仍然更多地维持着应试的框架,新旧课程的差异和碰撞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想要“新足适新履”地走进新课程,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避免步入以下误区。1.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摈弃,取而代之的是凸现学生主体,关注师生情感互动的“主体性教学”模式。而在实际课堂操作中,又发现课堂上出现另一种异化现象: 教师谈“讲”色变,似乎教师讲了,便有悖于新课程理念,于是在交往互动的活动中,为了凸现学生的主体,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加之一些教师对课堂上生成的一些原生态资源、情境处理不当,从而使课堂成了学生的“乱言堂”,教师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这样的课堂要想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也恐怕是“痴人说梦”吧。
同时,在实践中还发现另一种假“主体”现象 :教师组织学生探究活动时,学生的讨论刚开始就被教师打断了;然后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探索的原理,详细讲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等。一堂课教师足足讲了 30 min多,还剩下 10 min多时间让学生再去讨论和探究,学生根本不知道还要自己去做什么。
应对策略:寻求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平衡。
在课堂具体操作实践中,教师既要坚决改变过去 那种“独霸课堂”的陋习,又要反对搞形式,谈“讲”色变。教师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应从教 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出发,好好研究 “讲”,正确把握“讲”的效果,实实在在地构建平等和 谐的课堂: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精心点评;学生 自主 探究,教师适时引导。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2. 强调探究性学习,忽视接受性学习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非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课程标准中有关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 很多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这次课程改革积极倡 导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而言,意味着由接受性学习向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但目前部分教师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上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 在:视其为放之
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言必称探究,行必称自主,彻底否定其他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性学习方式。
应对策略:谋求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协调。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 2种主要方式。它们都有存在的价值,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首先,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主要是前人积累的现成知识,接受学习是习得现成知识的最基本学习方式;探究学习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些知识主要是通过接受学习积累的。其次,接受学习往往以感性知识作支柱,而探究是学生获得具体经验的途径之一,探究过程能够深化接受学习过程习得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在强调“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其在课程中应有的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方式的选择要适 应教学目标,教师应认真思考并在教学方式之间作出 灵活的选择。这就需要教师明确下列问题:什么时候应讲授知识?什么时候应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样 从而谋求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协调统一。3、滥用多媒体教学,忽视传统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视 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人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大量的内容。因此。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现象、高效等优点,但任何事物 如果一过头,就会走向其反面。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 中,为了提高教学吸引力,使课堂更有现代气息,滥用多媒体教学,以玩弄技术来假冒新理念者不乏其人。在他们看来,一堂好课必须要用现代教学设备才能体现出来。记得听了一位教师的“基因分离规律”的公开课。该教师制作的课件画面设计精美,图像显示动静有致,令人眼花缭乱。教学在“一问一答一显示”中依次 展开,短短 40分钟的一堂课,就把有关“基因分离规 律”全部内容演示了一遍,其容量大得惊人。虽然课堂师生“一问一答”非常“繁忙”,但在这种“繁忙” 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究竟能接受多少?理解多少?积累沉淀多少呢?学生跟着屏幕跑,好似看了一场电影,他们难有阅读、思考、体验、反馈的机会,有的只是学生象征性地思考和表演性回答,学生的主体性如何体现呢? 应对策略:追求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课堂教学说到底是心与心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撞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更多的实践和交流。多媒体这种教学形式应服从教学内 容和目的,其介入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具现象性、可视性,以扩展教学容量,但它只应起辅助作用。教师可以让多媒体去锦上添花,而不应让它去喧宾夺主,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做到慎用,不能为了表演而影响教学效果;做到真用,最大限度的实现人机互动,充分体现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做到善用,让多 媒体作为师生互动的有益桥梁,并在整个课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只有真正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与生物传统教学方法有效整合,才能有效促进 教学质量的提高。
4、强调能力培养。忽视基础知识掌握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 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新的课程内容在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 学科知识体系,学科知识似乎没有了以往的系统性,使有些教师认为,课改的重点就是更突出对学生的能 力培养,淡化生物知识的教学。同时,新课程教学中,又倡导师生互动,强调教师要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平等的参与者,无形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被弱 化。其次,高考试题更强调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就使一些教师不 知不觉中产生了轻视知识的念头。
应对策略:要求知识和能力并重。
新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的否定,而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要 更加重视知识,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如果轻视、削弱知识的学习积累,那么学生的发展更无从谈起,主动学习态度、能力、情感等,便无源无本。正是有了知识的积累,才使新的学习和探究成为可能,才能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事实上,新教材更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突出生物科学知识对科 学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重视能力不能以轻视知识为代价,只有知识和能力并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试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教学 篇6
摘 要:四川省高中新课程改革自2010年实施以来,地理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新一轮新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笔者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媒体的使用等方面简要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效率;提高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都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创造顺应地理新课改的教学方式。
一、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要想取得有效的学习过程,就必须依托于积极的内在动力,即兴趣的支持,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产生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是否能够很好的获得知识,关键在于学生自己,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所以,只有让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浓厚兴趣,才能使他们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促进主动学习行为的发生。教师永远不要忘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对于学习缺乏基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没有实现效率的最大化,换言之,是失败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尽量收集素材,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兴趣感和好奇心,站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上,激活学生的内在机制,促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积极拓展思维能力,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地理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尽可能提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以激发和调动学生潜在的动力机制,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感受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例如我们在讲到因地形因素影响气候变化这一节时,其中讲到了山谷风的形成,地理教师可以引用这样一则文献资料:三国时期,司马懿和诸葛亮在渭水一带进行决战,有一次当司马懿等人追击诸葛亮进入葫芦岛时,诸葛亮命人点燃山谷内的干柴,瞬间葫芦岛就成了一片火海,眼看大队人马就要被火海吞没时,忽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接着下起大雨,司马懿这才得以脱险。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看到这样的历史
资料后就会激发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主动学习山谷风的形成与特点,深入探究其中的原因,并牢牢掌握本节所学的地理知识。
二、采用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是新教学改革标准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立足于师生之间的合作,参照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实质在于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消除陌生感,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地理教师可以参照如下的基本程序设置合作学习的过程:a、确定主题;b、划分小组;c、呈现资料;d、组内讨论;e、组间交流;f、归纳总结;g、全面评价。
该学习过程主要是针对教材内容较为复杂,依靠学生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师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集中收集素材、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体现了以小组活动为中心,实现全班学生知识共享的良性循环模式。有利于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并提高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探究式学习是新教改形势下又一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参与形式多样的开放式研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强调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立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主收集、整理以及分析信息材料,从中汲取有价值的地理知识,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程序过程为:a、设立情境;b、提出问题;c、设计方案;d、分组实践;e、收集素材;f、交流汇报。
例如,我们在探究“热力环流”原理的时候,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创立问题情境。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并准备以下几种实验材料:一盆凉水、一根香烟、一根蜡烛、一个长方形玻璃缸、装满黑色水的带木塞的小瓶、火柴等。实验步骤如下:将装满黑色水的带有木塞的小瓶进行加热,然后放入装满清水(凉水)的长方形玻璃缸中,并轻轻拉出瓶口的木塞;将一只点着的蜡烛靠近一只点着的香烟。
(2)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描述。仔细观察玻璃缸中的黑色热水和清水(凉水)是怎样运动的?蜡烛和香烟产生的烟雾又是如何变化的?
(3)发现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垂直方向上小瓶中的黑色热水会上升?为什么香烟上方的烟会向蜡烛靠近,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循?
(4)讨论与交流。对上一步骤产生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5)得出结论。结合这一实验现象,得出地理知识结论:
①各纬度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分布不均匀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②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在空中形成的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③热力环流所形成的过程是:近地面空气受热或冷却→引起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同一水平面上大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垂直水平运动从而构成地面上地区间的热力环流;
④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最后,让学生根据实验分析过程画出冷、热两个地区间的热力环流图。
(6)验证和应用。让学生自主应用热力环流原理来解释海陆风、山谷风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能够分别画出它们的热力环流图,并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成都为何多夜雨?以此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在对地理知识进行原理的推理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并进行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科学学习地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鉴于其直观、形象、方便、图文并茂的优势,在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尽管地理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较为具体化,但是其中也不乏抽象概念,尤其是与地球运动有关的这部分内容,很多学生对于“黄道面”、“赤道面”、“太阳高度”、“黄赤交角”等抽象性名词感到一头雾水,容易将它们混淆在一起。因此,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将这些抽象性名词做一下整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这些抽象性名词以及与地球运动有关的内容,如:“地球的运动与四季的更替”之间的关系等,直接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形象感,提高地理知识的直观性,便于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
四、协调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为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把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认识水平。但是在改革中我们也不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方法和 3
手段,特别是学生还要面临高考,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教学中协调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况将传统和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机的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素质教育和课改过程中将教学带入到另一个极端,真正意义上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当然,本文对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研究还不全面,有待于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继续努力,继续耕耘,惟有如此才能在改革地理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前进,不断探索出新方法、新途径,更有效的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篇7
一、转变教育观念
搞好新课改的语文教学, 教师首先要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过去的教育观念过分强调统一, 教条死板, 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制定教学要求时一刀切, 并且目标要求也较高, 对一般学生而言完成目标有一定困难, 且忽视了学困生对目标的完成程度。而新课程标准, 既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共性, 也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学习目标的制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些观念的转变。给学生布置作业, 应当科学合理。如七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版) 《走一步, 再走一步》研讨与练习中的前两题是基础题, 第三题则为提高题。我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 就不搞一刀切, 成绩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只做基础题, 成绩优秀的学生完成提高题。这样, 既考虑到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课业学习的目标任务, 又充分考虑到对学有余力学生的开放式培养, 使每个学生的学习特长都能得到发挥。学困生有成功感, 学优生能最大程度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掌握, 各有进步, 各有收获。作为语文教师, 必须充分认识到新课标教育理念的改变和新教材教学内容、作业设置的更新, 运用好因材施教原则, 转变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二、改变教学模式
搞好新课改的语文教学, 必须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需要进行一次语文学习的革命——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要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搞一言堂、满堂灌, 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 充分、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进行合作型学习。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七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版) 《世说新语》两则的第2则《陈太丘与友期》时, 就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 学生可以借助参考书, 可以上网查询资料, 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时,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组内合作探讨学习, 形成观点, 提出问题。经过探讨学习, 各小组提出的问题主要有: (1) 陈太丘与友人期日中, 这“日中”怎么确定? (2) 友人发怒仅仅是因为陈太丘没等他吗? (3) 陈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这些问题分别再由其他组作深入探究, 然后选派小组成员回答。对争议较大的第 (3) 个问题, 我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 同学们踊跃发言, 各抒己见, 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双方的观点撞出智慧的火花, 彰显出创新的意识。
对作文的评改模式也应改革。过去都是教师精批细改, 但学生很少去看, 更不会去反思, 教师的辛劳成为徒劳。我把作文评改搬入课堂, 教师先提出评改要求, 学生再互改互评, 在评改过程中教师再作指导和点评, 课堂活跃, 气氛热烈。这样做, 不但把教师从繁重而徒劳的作文批改中解放了出来, 而且让学生得到了实际锻炼, 受益匪浅。首先, 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生在评改别人的作文时, 看到别人字迹潦草, 语句不通, 就会将人比己, 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 从而把字写工整、规范, 并且做到文通字顺;其次, 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东西。每个学生都有许多闪光点, 学生在修改别人作文时, 吸收借鉴别人的长处, 会发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 取长补短, 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其三, 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讨习惯。有的学生对别人作文中材料的选择、详略的安排、过渡与照应等存在不同看法的, 教师可让双方探讨。有代表性的问题可以在小组或全班讨论, 使每个学生都在作文评改课中有所收获。此外, 作文评改还可采取师生当面批改, 利用多媒体投影教师示范改, 学生多人接力改等方式。
教学模式的改变, 必将给课堂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作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路人。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新时代教师的职责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 而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能终身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学生具有丰富的独创性和个性特长,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创性, 发挥其个性特长, 让每个学生的世界都变得很精彩。
三、改变评价标准
搞好新课改的语文教学, 必须改变过去唯分数论的评价标准。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 不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 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 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就语文学科而言,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讨论、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有的学生尽管语文考试成绩不错, 但在讨论、探究学习过程中沉默不语, 不发表意见, 这种学生存在素质缺陷, 在我们这个开放而充满竞争的社会里, 这是很不利的, 他们在今后应聘工作、人际交往中会处于劣势。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发言, 多给训练他们口语表达能力, 让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观点, 把自己的“才美”都“外见”出来。相反, 有的学生讨论很积极, 表现欲强, 但回答问题总是答非所问, 或偏离中心。这种学生存在知识缺陷, 教师在保护其积极性的同时, 一定要提醒他踏实、细心地学习, 切忌虚浮。
四、营造和谐气氛
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和蔼可亲, 讲课幽默风趣, 学生如沐春风, 学习轻松愉快, 自然乐学、好学。我在上萧乾的《吆喝》一课导入新课时, 给学生模仿了一段车站小贩兜售小吃的吆喝, 学生感觉亲切有趣, 学课文时兴趣极为浓厚, 效果很好。其实, 在教师平静的讲述中, 或说一句幽默话, 或讲一则笑话故事, 或来一场小游戏, 都能使沉闷的语文课堂变得富有生气, 好似在平静的湖面上投进一颗小石子, 激起一朵朵浪花。需要说明的是, 这一切做法都是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而采取的活动手段, 它必须建立在以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上, 决不是不顾教学目的而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此外, 课堂教学注意对学生的称谓艺术, 也能拉近师生关系, 例如称爱讲成语故事的学生叫“我们的成语大王”, 称爱动脑筋、点子多的学生为“智多星”等。学生在老师赏识性的称呼下, 思维活跃, 发言踊跃, 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学习效果自然就会好起来。
五、尝试“走班制”教学
目前的教学方式都是以固定的班级进行教学, 而“走班制”教学则是从某些大学的开放式教学中借用过来。其特点是班级教学的开放, 如A班学生喜欢听B班老师上文学欣赏课, 可以有组织地到B班去听课, 而B班学生喜欢听C班老师上作文评析课, 也可以有组织地去听。我和我们学校的另一位老师就做过这样的尝试, 效果还不错, 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老师的不同教学风格, 老师之间也可以更好地加强交流与合作。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篇8
关键词:新课改;有效性;高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前言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它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数学支承起了工程学、医学、经济学、物理科学、力学等学科,可以说数学是人类文明诞生和发展重要的技术支承和先决条件[3]。近些年随着计算机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带来了计算手段的多样化和普及性,为众多高中数学教员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4]。如何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师的“教”这一方面入手,从而可以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与老师的互动,提倡探讨、合作与自主的新型学习和授课方式。
二、目前影响高中教学质量的一些问题
1. 教师的问题:由于高中数学的定义多,公式复杂,中国教育模式及老师的思想教学水平较低,以及教师课前准备不足等问题导致了绝大多数老师会引导或者暗示学生对相关概念及定义进行死记硬背使得很多学生被动的学习,另学生身心疲惫; 教师个人知识水平有限也是影响高中教学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学生自身的问题:1)目前的高中学生已经是00后,正是祖国改革开放黄金期出生的孩子,他们中的很多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不求上进;2)传统的教育理念在众多学生中还依然根深蒂固,喜欢死记硬背,非常欠缺自我归纳与总结。
3. 社会等外在因素:如计算器的出现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喜欢笔算或是脑算而是选择计算器;还有我们的家长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也是影响孩子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解决的方法
高中数学是在“教”与“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多向沟通与互动的过程。沟通与互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老师应结合合理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由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生活、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数学老师要做到授课思路清晰,与学生互动积极,教学材料充实而有趣,引导和鼓励学生去自我寻找和搜集所需要的信息。
1. 争取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有关研究发现,优秀的老师会把每堂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示范、讨论和演讲上。应避免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个人作业,应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创造出大量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增加师生更大的接触面。在授课过程中要仔细和谨慎的运用语言、词汇、术清晰语来阐述,解释概念或是定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清晰的阐述出为什么这样思考和如何这样思考, 同时清晰度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对数学及数学老师的态度。例如,教师可以在简单、明确的思路下准确的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不可以过深。
2. 其实课堂老师提问问题的数量、种类以及难易程度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根据教学经验反馈的结果来看,有经验且比较优秀的老师会使用大量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问和回答问题。从而可以引导和开发学生主动思考能力。老师提问的问题以难易结合的方式比较适宜,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气氛又可以增强优秀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同时优秀教师会通过提问问题来指导,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并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判断等能力。
3. 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提问意识,鼓励学生间以及学生与老师间的探讨与交流。数学是一门非常渊博的学科,在每次帮助解决数学相关问题前,应该首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且尝试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解决,必要时可以将主要相关知识点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留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可以独立的思考,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在条件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各个小组代表进行分别汇报和答辩。这样在师生间的互动中,让学生获取到了教科中并未表达的知识层面,也让学生可以印象深刻。当然一定要避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将讨论与合作过程流于形式。讨论前要制定相应的目标,讨论的议题,同时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维的价值所在。值得注意的是,探讨问题,并不意味着可以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自我求索的过程。要让学生明白,合作交流是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并且是为了更好的独立思考为最终目的的。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协助学生获得了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以及创新的素质。
4. 利用现代技术及网络学习资源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教师需要积极开发、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辅助使用其他的教学资源,实现学生的学习材料更加丰富;同时要注意重教学中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在有条件的地区,应该尽可能有效、合理的使用计算机和一些其他相关软件,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及解答过程要注重知识与知识以及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如何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简化为数字语言,再将结果反用于现实生活当中去,让学生学以致用。
四、結论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完善,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得到了重视,尤其在高中数学中这一重要性就更加明显。笔者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立足于新课改在高中数学教学的指引作用,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授课方法。要求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唤醒学生的数学潜能,帮助学生可以自主认知、发展和学习数学。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务必要关注了解学生的独特需要和内心生活世界,促进学生自身的有特色发展,帮助学生塑造终身学习和探讨数学的愿望和兴趣,令学生的数学能力可以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占超:《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年2期.
[2]胡凤娟,王万良,王尚志,张思明. 高中数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现状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1,02:36-43.
[3]焦彩珍.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问题的思考[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05:70-73.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读书的有益经验,代代相传,成了语文教和学的法宝。从古至今,有多少莘莘学子,乐此不疲,虽然取得了累累硕果,有的功成名就,但花费了毕生的时间和心血,和效益相比不成比例。传统的阅读方法,显然滞后于高速而快节奏、信息量繁多的现代社会,显然与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相不符。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也应与时俱进。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循序渐进而又快速高效地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预期的阅读能力的目标。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改变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确立可持续发展的阅读目标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要对中学生进行“学习语文的方法”的教育。一个人能说、写得准确而有条理,形象而有层次,波澜曲折而又通俗易懂,精炼而又富有哲理,进而使人听得如风行水上、轻松明白,读得快速而准确,进而促进听、说、写的层次和水平。这就是语文的能力,这也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坚实基础。如果能把这样的能力转化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举一反三的具体规则或方法,这样就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的宗旨是:阅读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为主,这个能力应是可持续的能力,也就是通过课程标准所规定课时的阅读训练,达到既定目标。所有课内外的教学和训练,都应全力以赴为阅读教学的既定目标服务。这种教学和训练应是有序的,而决不是随意的;应是有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的,而决不是盲目的。例如,要用一篇课外的文章补充课内的教学,选择的标准应不尽是“美文”也不能凭教师的个人情感,更不能随心所欲,而是应为能力训练“点”所服务的。
二、从整体入手反复读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线,读得好,可以深刻地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比如,在教余光中的《乡愁》一课时,教师就应该先充分创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再采取各种朗读方式,如集体读、个人读和自由读等,使学生情有所动、心有所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刻地体会到乡愁的含义,以及作者深沉的爱国思想感情。最后采用集体朗读,让学生再一次透彻地体会出情感,把课文读得淋漓尽致,领会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教、教师讲,很少有学生的阅读。新课程强调体验和感悟,实际上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很显然,体验和感悟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体验,才能够感悟,才能够因文悟道。
能力依赖于知识,更依赖于方法,方法是能力的桥梁。新课程新教材强调了阅读能力的层次和要求。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切入点,从学生的思维的形式和模式入手,借助语言学、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的原理和规则,追根溯源,开发出一套快速而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的具体方法,以此贯穿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凭借这种方法并且熟练地驾驭这类系统的方法进行阅读,准确地把握各种各样的阅读材料,达到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真正达到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并且,教师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能使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课堂教学模式得到有效的更新,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四、分层施教,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分层次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机会
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差别,如果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同一标准,则势必是强者智力过剩,弱者畏难扫兴。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分层次训练的方法,既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训练,又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能够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2.采用多种方法,使课堂训练落到实处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学懂内容,在课堂训练中,应层层深入,在“听、说、读、写”这四个字上下功夫,设计各种练习。其中写是最重要的一环,写出来的文章漂亮与否,是很能说明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怎样的。所以教学生写好作文这一工作,是需要长抓不懈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及时学习别人的优秀写作方法和语言,把它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文章的许多写作技巧大家在学课文都已经明确了,关键是如何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这就要教师帮助他们做一些铺垫,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展开写作。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就心中有数了,然后再说明一下自己所要说的道理或要赞扬的精神,选取有代表性事物,拟好提纲,搭好文章的框架,再写完整,再润色,文章就写好了。
浅谈新课改下的英语语法教学 篇10
余金萍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中小学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这里既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英语教学改革更是加大了力度,在教师、学生及社会中产生很大反响。
一、新课改下的英语教材的编写以交际为主线,突出了交际功能,淡化语法教学。淡化语法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很多的疑问。
1、既然语法不是重点,那么语法该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为好呢?新课改下的语法教学会不会影响或违背新课改下的要求呢?在七年级上册英语课本中过早出现了涉及到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实语丛句的有关句子,结果让教师不知怎么处理为好。如果在不讲解的情况下学生分组练习,说白了就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在提昌探究学习的情况下,学生会很骄傲的提出许多有关语法的问题材,教师不讲,学生不明白;简单提一提,学生还是不明白,抓住问题不放,讲得过细,课本没有相关的练习来实践,显得枯燥无味,效果不好,学生还是不明白。这样做又违背了新课改的要求,尤其是在听课时,会被批评得体无完肤。
2、新课改提昌改变教材烦、难、偏、旧的现状,但新课标下的教材明显的增加了词汇量,是否与新课标不符?可以说,学生装的单词量多,对于学习英语是非常有帮助的。但不是说学生的单词输入量大,输出的信息量多。在教材中最多的一节课单词达二十个,无论教师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很难让大多数学生会读。知道全部单词的汉语意思。学生在能够认知的情况下怎样去操练?学习的效果怎会好呢?与其给学生介绍十个单词掌握四个,还不如给学生介绍六个单词掌握五个效果好。因此在新课改下应先降低难度,使广大师生有接受和适应的过程,在真正适应的情况下再适当地增加难度。
3、新教材突出了交际功能,那么如何应对考试?新课程改革下,普遍反映英语课程内容较多,教师教起来非常的累,教学任务很难完成。学生反映单词量太大,学起来费劲,始终感觉很糊涂,语法不是很明白。家长说辅导孩子时有此单词以前他们都没学过,孩子不会做题了。
二、基于以上疑惑以及通过教学实践与思索,在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中不能淡化语法的教学。
1、缺少语言学习的环境。我们都知道,孩子在呀学语时,并没有特意去教孩子就能够说得很流畅,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孩子学说话时有这样的语言环境。孩子周围的人们都说汉语,日常生活中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受语言环境的影响,时时刻刻都在无意识中接受教育,渐渐的形成了语感,有些错误自然而然就会改掉。机时中国学生英语很少有机会与英美人交流,偶尔的交流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加之爱汉语的影响学起来会很吃力。
2、评价机制的“瓶颈”效应。所以说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方向是好的,但是具体实施起来就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学习,听说能力有所提高了,但是到做题时就很费力了,有很多的问题不明白,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语法知识不过关。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角色
教师是新课改的实践者,也是高中新课改是实施中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传统教师角色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完全忽视了教师个人价值与发展需要,强调了教师的权威性和知识单向传递;自古以来,教师就被比喻为蜡烛、春蚕、园丁等,在人们的观念里教师的主要职能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是知识的传授者,也被认为是学生学习的控制者。新课改后教师又增加了学生学习促进者、学生发展引导者、学生探究合作者以及课程研制者等角色。新课改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找到正确的角色,仍然认为自己是课堂“主角”,学生是“配角”。长此以来的教学结果是让学生成了课堂的“局外人”,从而导致教师“一言堂”。
一、教师在新课改中角色变换所面临的几大问题与误区
1.新课改给英语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高中新课改对教师要求有所提升,这使得教师产生了一定心理压力,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生理方面:高中新课改的推行要求包括英语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在各方面对自己重新定位,教师担心不能很好的适应新课改要求。很多教师承认自新课改推行以来出现了精力疲惫的状况,个别教师对新课改过于担扰而出现了失眠现象,严重影响了课堂质量,不利于新课改的推进。②情绪方面:教师提出新课改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情绪焦虑,部分教师与新课改之前比较更容易烦恼和激动,教师情绪通过课堂反映出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学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师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进行全面分析,并寻找缓解和消除教师心理压力的途径。
2.对新课改的认识不足
(1)过分的突出学生在课堂中重要性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的重要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没有办法进行自主学习和自由讨论。课堂表面看起来气氛很活跃,实际上有些讨论脱离了课堂,从而导致低效课堂甚至是无效课堂。
(2)突出合作学习的同时忽视了自主学习:很多英语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忽视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主次地位,也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学生在没有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下直接去进行合作学习,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新课改所提倡的高效课堂就成为纸上谈兵。
(3)认为合作学习只是学生之间合作,不包括教师引导合作:高中英语知识不同于初中,高一学生入学后无法改变初中的学习模式,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抓不住重点。
二、针对帮助教师适应新课改中角色变换中的几点建议
1.增加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对于角色变换适应能力
(1)加强教师培训队伍的建设, 同时教师培训必须与新课改相适应,探索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培训模式, 为新课改的有效推进奠定坚实的教师队伍基础。
(2)帮助教师调整心态, 改变新课改要求不相适应的传统思维模式,自愿的参与课程改革。
(3)关注教师教学理念和个人的发展, 注重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培训方式、课程设置等环节的创新, 并以此来引导教师提升自身教学理念, 反思课堂教学实践,从而有效减少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冲突。
2.教师要注重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注重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师的课堂讲解要注意有知识扩充性和连贯性,不能仅仅就知识点本身进行重复,要做到灵活变动、举一反三、一题多练。要通过语言和眼神的沟通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中英语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和学生合作精神,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锻炼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语用环境。
3.优化教师评价系统
教师的成长具有阶段性与差异性等特点。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不能单独以高考为标准,而是应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在此前提之下根据学校教学管理的需要,将高考绩效纳入,成为教师考核评价标准体系的一部分,这样即可实现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又对基于高考绩效的教师评价方式予以约束。
三、小结
本文对新课改大环境中教师的角色转换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同时也针对出现的问题给出了一些浅显的建议,希望能够得到广大教师同仁们的认可和支持。
参考文献:
[1]焦炜,赵宗孝.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冲突透视[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03:86-91.
[2]康廷虎,黎进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师面临的压力与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11,03:65-68.
[3]尚晓东. 高中教师职业压力与控制策略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6:222-226.
[4]何玉斌. 新课改下高中教师心理压力及其调适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7:46-48.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09-12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09-07
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禁忌10-21
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必备素质的教学评价10-10
谈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07-18
483浅谈新课改中的课堂讲解技能10-22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08-09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