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

2024-09-26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通用12篇)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 篇1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是驱动学生学好功课的内在动力, 学生只有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不应该急于推进新课程, 而应当以展示一些比较有趣味的实验为改革点,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 增加课堂的魅力.通过一些化学现象, 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从而调动、激发并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一来, 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步提升, 形成强烈的学习爱好或者是学习动机, 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极大地张扬和发展.当前,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的必然要求,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够攻克难点、化解重点, 能够用直观、具象的形式表现出学生所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掌握计算机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利用视频的方式导入教学, 以便在一开始就展现给学生一种化学世界的神奇多彩的印象.要能够运用多媒体设备的声像优势不断拓宽学生的求知视野, 能够充分利用化学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进行教学并从中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点的增多, 学生会对化学逐渐失去兴趣.为了能够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可以在化学教学中把化学史引入到化学的教学中, 向学生介绍著名化学家的故事.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关于化学家的事迹的教育, 还在讲述的过程中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积极倡导学生参与合作, 积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 使他们能够主动的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高中化学教学改革要以转变观念和创造条件为前提

在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教育工作者要端正教育思想, 还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不要过于依赖传统的教育方式, 要与时俱进地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要切实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避免只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避免只重视教学活动的计划性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才能的培养和发展, 通过学习过程中的思考, 学生才能够享受到探索化学奥秘的乐趣.另外,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要在课堂上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 注重对学生全面的综合评价.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需求, 特别关注学生的主动性, 让教师的真正职能得到不断强化.同时, 当前的教育业要求教师关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保障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养成.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应当积极关注学生的思想、态度和情感的发展, 这不仅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也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确保教学改革的顺利落实

教师是社会生活中比较特殊的行业, 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它独特的地方.一个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往往决定着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所谓教师的劳动过程, 就是对学生培养的过程.在这个培养的过程当中, 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够造就学生的完善人格和比较高尚的思想品德.在当前新课改的大环境下, 教师不但是专业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和开发者, 更是学生学习的指路人和合作伙伴.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建立在学科教育理论和专业的知识基础上而获得的经验.因此, 教师不应该走学术的路子, 要脚踏实地的从日常教学入手, 提高自觉性, 不断的推陈出新, 只有不断的改善自身的条件才能够锻造成为一支拥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还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才能增强实施新课改精神的自觉性,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为人师表, 敬业爱生.

四、提高并拓展教师的业务知识

在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切忌把学生当做接受教育的被动者, 而把教育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尽管曾经强调过学生的主体参与, 但是对于教师来说, 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要教师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那么教师就能进入一种程式化的教学中, 这种可操作的教学程序,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深深扎根于无数教师的日常教学观念和行动中.新课程改革要求一定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要求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这就意味着, 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重大改革, 改变自己已经很熟悉的教学方式, 改变每天都重复的教学行为.教师不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 还应该有精湛的教学技能, 比如教师的形象的语言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五、改变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 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变学生被动接受评价为积极主动参与评价, 应高中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 要实现对学生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让学生及其家长一起参与到对学生评价的过程当中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长足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实施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相互结合,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对于学生获得该答案的过程漠不关心, 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新化学知识过程当中, 只是重视知识的结论而忽略了形成结论的过程条件.

综上所述, 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 加强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 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且扼杀了学生追求知识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以高中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探索并发展一种新型的课堂改革教学模式, 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只有把新课程改革真正付诸于实践, 才能够培育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专业性高素质人才.

摘要:当前, 高中的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新时期的教育形势也为高中化学的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也渐渐地凸现出来.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教学要求.我们应当积极创新和探索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从教学模式的革新、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积极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 推动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化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朱慕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 篇2

关键词:高中教学;教学方式;转化途径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反思教学问题的同时,课程是影响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应试教育”的课程,不可能为日常课程教学开展素质教育的平台。只有当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整个课程模式都发生改革时,素质教育在课堂内才能真正有所进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改革为素质教育的深化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1.学生现状

当今学生,就其学习方式、学习心理、师生关系等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汇总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受制于高考,教师和教材表现出“权威性”,教师不能恰当选择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高中教材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2.教育现状

学生并不是没有创新的潜质,而是创新的潜质被过早地扼杀。可供学生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屈指可数,除了吃饭和睡觉以外,就是周日的一天或半天,其余的时间都在学校。学生与家长、老师的交流僵化,思维呆板,自主性差,恶性循环。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转变途径

首先,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同时,教师应帮助和指导学生采取以下方式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在问题情境中激发思考、质疑。从众多媒体和素材中获取知识,收集信息。针对不同任务设计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行方案设计。在小组活动中合作学习,互相交流。通过调整学习过程,反思学习。此外,转变学习方式是最重要的,主要是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意识,让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过程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去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其次,教师应适当转变角色。教师不只是所谓的知识“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新课程对教师们在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程的实施能够有效建构合理有效的思想教育体育,能够更加完善教育系统的不足之处,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化,能够激励学生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丽.在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2).

[2]李桂连,尹卫东.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J].科技信息,2010(2).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 篇3

摘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是课堂,课堂教学应怎么发展,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急待研究的课题。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从前有很大不同。然而,通过我的调研发现课改新理念和实际有效教学之间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老师们还有许多困惑,也有许多担忧,下面我就此种教学观念下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怎样去积极应对,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解决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弊端和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以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学内容 构建 引导学生 课堂学习评价机制 教学资源 思想政治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师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互动、和谐的关系。教学形式变得灵活、开放、不拘一格,教学手段也变得先进、丰富多样,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在学习中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然而,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教育理念,教师感到眼花缭乱,不知哪种适合课堂教学,能否被学生接受,在课堂上有时便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我们必须冷静的审视和反思当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现状,客观地传承积极有效的教学经验,在探索教学创新的同时保持思想政治教学的优良传统。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自主化的课堂,但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流于形式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话道出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意识的人,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等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一些教师认为,既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可以让他们组成几个小组互相讨论、探讨。自此课堂上教师谨小慎微,话语不多了,做出一副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时听到“你们可以自主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畅所欲言,不要拘谨”,却难得听到他们分析与讲解的声音。新课改虽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是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主导地位。其实,自主、探究学习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何种程度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为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弱化甚至漠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异化”,是把自主演变成了一种放任。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搜集资料,否则可能会浪费大量的实践和精力,完不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生动地举例,恰当的讲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也会有事半功倍得效果。

在新课程理念下,政治课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摆正学生和教师的位置,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导放”有度,让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合二为一,而不是让“自主”流于形式。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发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学生在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满足学习需求,激发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二、莫让教学手段模式化,忽视课堂实效 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通过学习中的合作与竞争,个体的知识结构才能更趋于合理、丰富和全面。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要求课堂教学提供足够的多向交流机会。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注重活动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将其片面化理解,认为一节课当中活动越多越好,或者用几个案例或一个话剧构成一节课,完全流于形式。这样既导致预定教学目标没有完成,也会导致师生对课本知识不去分析,对社会生活不去思考,不作评价,不去解析,讨论中也没有达成共识,没有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升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从而失去了思想政治课教书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知、情、信、意、性的功能。陶行知说过,教育的方法要采用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克服片面教育,注重养成终身好学的习惯以克服短命教育。“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是只注重课堂好看,热闹而不讲求实效。

三、促进评价标准多元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已经正式颁布,以新课程理念为灵魂的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在全国部分省、市试行。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激励性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没有正确的考核方案,仍以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在课堂上,对学生一些有悖于正确价值取向的观点依然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扬,有些教师认为这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激发学生的灵性和智慧。这些无疑背离了新课改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初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们一致认为“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方法克服了学生间分数竞争的现象,可以让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激发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积极性,让他们都有一种独自优越感。

四、探索课本去粗取精、体现案例选编的典型性

案例堆砌,为案例而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大忌。运用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使抽象理论具体化,书本知识生活化,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活学活用。不加选择地大量罗列案例,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兴趣盎然,实际上根本就目不暇接,更谈不上对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容易冲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因此,案例并不在多,而在于精。

“精”,一方面体现在案例的质量要高,辐射面要广。社会生活纷繁芜杂,新鲜事件层出不穷,而课堂时间有限,教材内容有限。我们应当尽可能挑选、使用那些能“最贴切地说明概念和原理、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关注、最集中地反映某方面社会问题、最具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件作为案例。例如:当讲到《中华民族精神》时,正值我国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之际,学生对相关信息极为关注,国内外反响也非常强烈。笔者考虑再三,放弃了原先收集的大量材料,对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正在播放的系列片《追月人》进行剪辑,精选出几个“嫦娥一号”研发过程中的典型事例编辑了一段视频材料,启发学生通过合 作探究,从案例中发现航天工作者的精神境界,以及这些精神对卫星发射成功所起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思考这些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古往今来这些精神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精神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何意义等系列问题,从而收到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缩短了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精”体现在案例的数量要少,可挖掘度要深。案例不同于举例。举例是教师讲解知识的一种手段,既可以精心准备,也可以信手拈来的。而案例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生成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对象,它要能通过层层挖掘,尽可能多地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教师在新课改理念下,勇于探索课堂教学的策略,并树立必胜的信念,处处留心观察,做个有心人,则教学效益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增强将是指日可望的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圆满完成新一轮的课改任务。

参考文献

[1]徐贵权.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3.[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6.[3]张明生.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新课程背景下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地市:平顶山市 县: 舞钢市 单位:舞钢二高 姓名:李新敏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4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原因,提出了教师角色转变的策略,以及对我国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原因

义务教育新课程,是全新教育理念下研编而成的,在内容上、教法上均产生了质的改变。它呼唤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会终身学习,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师的教法、素质和能力,都需根本性转变和提高。传统理念下,教师体现的“指挥官”的角色,是无法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其原因有四:

(一)新课程注重以生为本的理念,课程内容设置有利于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把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作为教育的思想基础和基本目标。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表现,从根本上讲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它彻底解放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被动局面,学生有自己课堂活动的权力;同时它还重视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自觉、积极、主动地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意识和欲望。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根本性转变。

(二)新课程的设置具有人本性、综合性和均衡性,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实用性和师生共建性。在研编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力求保证每位学生全面、均衡、和谐地发展。同时还强化了学生的地域差异与课程的适应性,每个知识面处处都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展开。

(三)新课程突出了知识来源的自然性和探索性。在内容上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需求和身心发展需要,把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的培养放在了重要地位。解决了传统教材“繁,难,偏,旧”的现象和来源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缺乏与现代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相联系的问题。

(四)新课程的开发具有民主化、异地化,突出了地方和学校对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和切合实际性。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教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二)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比如在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比比皆是。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这也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感知→概括”,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知识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是“概括→应用”,这是把掌握的知识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显然,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四)由教“学问”变为育“思维”

学生潜能能否得到开发,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是学生学习中主要的智力活动,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而更应该是方法,正确灵活的思维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创新思维的火花常常产生于多种思维相互碰撞、高度协调和合理组合之中,潜能的开发常是诸多思维品质长期积累而出现的突破。【1】[2]

(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传统的教学理论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了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也是造成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六)评价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

原来对学生的评价完全由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决定,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新课改下,对学生的评价也变得多元化,既要对学生获得的知识进行评价,又要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获得知识进行评价,也就是要对学生的各个阶段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和缺陷,并能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就是要评价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世界观。在评价时还要注意信息的全面性。全面的信息包括学生学习缺陷部位、性质和程度,以及纠正的方法措施,这样才能切实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取得进步。教师必须承认差异,并注意进行层次教学,进而才能缩小差异,以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健康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应从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学习新理论,接受新观念,从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出发,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确立新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对我国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的思考

从近几年我国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教师角色问题的研究成绩是显著的,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观点可谓“百花齐放”各自均有不同的视角。尤其是2003 年以后关于新课程教师角色的研究论文和相关专著呈现不断增长趋势。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的实施给一线教师们带来了挑战和压力, 使教师角色定位问题引起了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研究基本较准确地把握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基本内容, 为我们全面思考教师角色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教师角色研究的领域不断地拓展, 如教师角色冲突的研究、教师角色理论的研究等等, 使教师角色问题的研究向前迈进。同时, 也丰富了我国关于教师理论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可以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师可以参照

这些研究发现自身的不足或借鉴他人经验, 从而为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发展指明方向。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对教师的角色转变在内容上只是片面地注重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 并且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角色内容大体相同。特别是不同学科下的教师角色内容也都没有明显的区别,没有具体化。二是是对教师角色的研究中理论研究较多, 而实证性研究较少,导致我国教师角色转变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没有落到实处。三是提高教师角色的措施不够细化, 特别是在心理调适和素质培养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对教师角色的研究在客观上折射出了新课程背景下正确认识并合理定位现代教师角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海霞《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定位》2005

[2]张娟《谈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 篇5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于建锋

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图从激发兴趣、强化诵读、重视积累、教会方法、鼓励质疑和重视课外阅读等六个方面浅谈笔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强化诵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

三、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四、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五、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六、重视课外阅读

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篇6

一、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在不断追求创新和改革, 努力尝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 但是高中生物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瓶颈。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学理念的革新。遗憾的是, 有些中学教师要么观念陈旧, 难以转变, 要么知识受限, 不能创新。这直接导致新课程改革流于浮浅。有些高中生物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还比较单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法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物教学的需要, 不利于高中生物教学水平的提高。

2.除了单一的教学方式, 单纯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也影响了课堂教学应有的实效性,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开展。我们应充分意识到课堂气氛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有积极作用, 但是如果这种追求变成了唯一目的, 往往容易舍本逐末, 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3.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把本来应该属于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然, 这么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改变教学方式方法, 也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仍然不习惯把课堂还给学生, 或者说, 仍然不懂得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这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就要更加认真地备课, 在课堂上还要能随机应变。不仅如此, 教师还要具有更广博的知识, 以应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学生在学习中只有经历“做”的过程, 才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还给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探索

1.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该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习生物知识。

2.尝试使用比喻教学法。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一些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概念、原理、术语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我们可以恰当地使用比喻教学法, 把抽象的知识用形象生动的事物再现出来, 使知识更有趣味。使用比喻教学法,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加深学生 对知识的 印象 , 使学生学得更加轻松, 记忆更加深刻。教师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通过观察联想, 运用比喻教学法把生活中的直观结构和生物课程中的微观结构联系起来, 帮助学生 理解生物 学的基本 知识和原理, 化难为易。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要尽可能运用恰当新颖的比喻, 语言要生动形象, 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把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 教师成了传声筒。这样的课堂显然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生物教学应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 在小组成员的合作下开动脑筋, 主导自己学习的过程, 从而以学习主体的身份获得知识。然而, 在此过程中, 获得知识并不是唯一目的, 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提高合作能力, 并积极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教师要设置有意义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此外, 在开展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自由, 让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只需要适当引导即可, 没有必要做过多的干涉。这样,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搜集资料, 利用所学到的知识,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生物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生物课程资源。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和自然、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果生物教师只顾教授课本知识, 那就浪费了生物课程资源。因此正确处理教材和补充教材, 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生物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赵中林.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2) .

[2]潘加磊.浅谈新课程改革形式下高中生物的教学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 (16) .

[3]刘恩山, 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4]林祖荣.与植物激素相关实验.试题的例析[J].高考, 2010 (11) .

[5]仝瑞建, 李勇慧, 路东霞.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物教学的调查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5) .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07-01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更且应注重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本文试图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成功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课堂角色,融入课堂教学,为整个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导入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一节课的成败。历史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法导入,利用一首诗词、一首歌曲、一则故事、一部历史电视剧、一幅漫画或各国时政要闻导入,使学生感受历史和我们生活的贴近,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我在讲《一国两制》时,我就让学生齐唱《七子之歌》,回忆澳门回归的场景,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

二、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其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指导,学生是主体,其主体作用体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实施和落实。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创建灵活、宽松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要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心态开放、主体性凸显、个性张扬和创造性解放。这就要求教师从一讲到底的“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式的合作关系对待,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学生担心回答问题出错,引起同学的嘲笑,会造成了一种心理紧张,可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以认真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对课堂提问答不出的同学说一声:“请坐下,再思考一下”,而不是让他长久地站着;对回答错的同学说一声:“不要紧,再听听别的同学的回答”。在历史教学中,还适时对学生的发言加以鼓励和表扬,当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时,我会伸出大拇指,表示赞扬等,给学生一种和蔼可亲、鼓励的感觉,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其次,我认识到课堂便是情感场,改变了以往板着面孔上课,我以微笑面对学生,给学生带来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从而迅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学生也会以微笑回报教师,这样便形成了一种很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我还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人施教,比如,课堂提问时,简单单一的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同学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回答,力争使全班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当发现有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我会用用严肃而期待的目光提醒他们,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改正。

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要求我们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下列课堂教学方法:采用顺口溜来描述历史知识。顺口溜琅琅上口,生动形象,便于记忆。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揭示教学目标: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探究——小组讨论、同伴合作——师生质疑、释疑——检测评价——总结概括、构建知识板块。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四至六人分成一组,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积极思考,进行小组讨论,我深入到一些小组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情况,以便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点拨。然后让各组选出代表发言,这些代表可以是“教授”、“教研员”、“馆长”、“局长”等,我还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解答问题,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对同学们的回答给以肯定及总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还通过模拟教学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鸦片战争》一课,让学生通过扮演鸦片战争爆发前后各种势力代表,通过集体讨论后进入历史情景,使过去的历史现实化,抽象的历史具体化。我还在课堂内开展“模拟联合国”的活动,由学生代表有关国家,共同来讨论如何解决当前全球环境污染的问题。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声、形、色、图等方面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理解历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前,我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网络信息及教学参考,精心制作课件,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历史教学中,我用实物投影仪对各种历史图片进行投影,让学生直接感受历史的真实,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如在讲“日本战败投降”时,向同学们放映了《东京审判》这部电影,给他们展现了那段真实的历史,。又如讲《鸦片战争》一课,播放电影《林则徐》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及林则徐采取的禁烟措施片断。进而引导学生看书思考: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要向中国输入鸦片?清政府对待鸦片的态度如何?鸦片战争的爆发因何而起?让学生看书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教师给予辅导补充,这样课堂气氛活跃,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很好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学 篇8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学

河北省永年县职教中心霍建蔚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新的气息,对教师教学观念、能力结构、专业素质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作者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出来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533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07-0016-01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它如同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同时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应如何应对,以促使学生开展新的学法呢?作为新形势下的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我们必须作出深刻的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学观念必须改变

1.高中化学新教材学科难度明显下降,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新大纲所赋予化学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此承担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并能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

2.以变革课堂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增强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欲望,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学生探究所需要的能力。探究式教学,重在探究,贵在引导。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动脑、探索研究的平台,给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化学教学充满活力。

3.造就良好心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不仅要有牢固的“双基”、较强的能力,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作风、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等科学品质。组题时,设计一些有陷阱、干扰因素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接受挫折的机会,锻炼他们坚韧不拔的信心。这样,可以使学生终生收益。

4.新课程改革着眼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能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等在信息网络条件下的更大改革,把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选择性课程等多种新的尝试纳入发展目标。其功能不仅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角色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能力结构必须改变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民主教学、启发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这对传统的以“讲授―接受”式教学模式主导下的教学方法,以及在这种教育模式和方法下构建的教师能力结构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行为,并具备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能力。同时,教师教学的阵地从教室、学校向广阔的社会延伸,形成大教育的格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活动组织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对于习惯了讲台和照本宣科的教师来说,无疑必须构建全新的能力结构。

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必须提升

1、教师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

心理教育能力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发展个性的能力。教师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塑造学生的灵魂;就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关心、会自我教育,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

2.教师应该具备一种反思的`能力。

过去教师工作往往被当作一种简单操作的技术工作来看待,先观摩别人的课,然后自己模仿。这种技能的训练是由外到内的过程,没有关注教师自身的经验与技能。因此,必须有一个肯定教师个性化发展的评价观:教师的成长是个性越来越鲜明的过程,要在发展中体现出每一个教师的个性,不能千篇 一律。

3.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一个好的课件制作还得靠教师,因为他最熟悉学生,他创造出来的内容最适合学生,因而是最有价值的。

4.教师应具有健全的专业情意。对待职业的态度、情感、需要、创新精神、自主意识等都将影响教师的职业行为。专业情意健全的教师,往往善于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能够民主管理、公正处事、平等待人、尊重学生人格,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做到胸怀坦荡、宽容守信,善于遵循教育规律,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我们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化学教师,我们更需要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加强对学生的要求,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培养出更多的、新型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 篇9

天柱县渡马中学

许积灯

化学用语是国际统一规定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符号,它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也是化学学习启蒙阶段的重点和难点,纵观新课程下各地中考化学试题,化学用语不仅是中考必考的重点内容之一,而且还以较高的频率出现在每一份试卷的不同题型中。然而对有关试题考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却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失分较多。针对这些情况,在新课程中更要重视化学用语教学。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化学用语教学要过好四关,提出以下四个观点。

一、过好元素符号关: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然而物质的化学式又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的,因此,元素符号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我刚刚涉足初中化学教学时,忽视了元素符号的教学,一学期后,竟然发现有的学生连元素符号都不会写,可想而知,他们的化学成绩必然很差。针对这种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常常把元素符号的教学,分散于专题一,二、三、的教学之中,提前记1-20号元素、金属活动顺序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每节课让学生读一遍元素符号,让学生在无意识中的记住元素符号。在专题三学完之后,采用听写,对个别后进生采用人人过关等手段,来强化学生记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记住并正确书写常见的27种元素符号。

二、过好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和原子团化合价关

元素及原子团化合价是我们正确书写化学式的工具,只有记住,常见元素及原子团化合价,才能正确书写化学式,从而把学生从死记硬背化学式的苦海中解脱出来,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一般采用把元素化合价及原子团化合价编成口诀,比如:一价是尖兵,氟氯溴碘氢,钾钠和银金。二价要记清,氧镁钙钡锌。三价就是铝和铁。四价碳硅大将军。氮磷就在五价寻,变价元素单独记,一二铜,二三铁,二四六七锰硫。并且每节课上课读一遍,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记住并理解化合价口诀,再采用默写和抽个别学生背诵等手段来强化学生对化合价的记忆。

三、过好化学式的书写关 化学式能否正确的写出,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针对这一知识点,一般应讲清楚单质和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一)、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应该给学生指明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如:铁Fe、钙Ca、硫S、氖气Ne,而氢气、氧气、氮气、氯气等双原子分子,常用元素符号右下角加一小数字“2”来表示其化学式即H2、O2、N2、Cl2。

二)、化合物化学式的写书 首先,在讲授书写化学式时,先讲课本上的例题,再结合例题编成如下口诀:一排顺序二标价,价数交叉写右下,约简价码作角码,代数和为零去检查,通过这个口诀,学生书写化学式就不容易出错。

其次要向学生讲解化学式中的几种常见读法,如某化某由两种元素组成,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硫酸某含硫酸根,碳酸某含碳酸根,硝酸某含硝酸根,氢氧化某含氢氧根等。这样能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从而克服死记硬背化学式。

对于这一知识,讲完之后,印成题单,及时检测,而且是多次检测,直到学生熟练掌握为止,对个别较差的学生应个别过关。

四、过好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关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是学好初中化学最为关键的地方。如果化学方程式掌握较差,那么必将影响化学计算的教学,因而,我一直特别重视化学方程式的教学。

在化学方程式教学中,首先应讲清楚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三个书写步骤,即,一是正确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二是配平化学方程式;三是注明反应条件,生成物状态,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应加强练习。也通过编写如下口诀进行训练:左反右生一横线,配平过后加一线,等号上下注条件,箭头来标气沉淀。学生运用这个口诀写出的化学方程式就少了“丢三落四”的毛病,学生就轻易就掌握了书写化学方程式。其次是课本中出现的化学方程式,均要求学生一一记忆,并且每周定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次,学完酸、碱、盐后,把书上化学方程式归纳四类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其它反应。印成题单,让学生记忆,并定期检测,做到人人过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正确且熟练的书写化学方程式。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 篇10

在新课程背景下,重视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不但能够推动音乐教学的创新,更能够为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创造有利条件。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为实现高中教育教学目标服务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在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中,确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音乐教育基础性相结合的,能够体现时代性的高中音乐教育内容体系,是培养高中生文化素养的关键。

众所周知,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容易打击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高中音乐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多元化需求,对所学的音乐必修课进行整合和补充。例如,在教授音乐剧单元时,可对单元结构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专门的音乐剧赏析环节。除此之外,还可通过拓展选修课的方式,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条件。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完善的表现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于高中生来说,在学习上还存在有高度依赖教师的现象,且缺乏系统的自我规划,对于音乐的学习常处于被动地位。而作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在为学生搭建通往音乐学习的桥梁时,应从学生实际的兴趣爱好出发,从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主动构建和完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从根本上改善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被动局面。

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尽力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例如,在音乐鉴赏课中,搜集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音乐原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循循善诱,鼓励学生用心聆听,相互交流,倾心感受乐曲所呈现的意境,在比较中发现,从发现中提高,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开设生生点评、师生点评和自我点评等环节。

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就必须将自主学习贯穿于音乐学习过程的始终,为学生构建完善的表现平台。例如,可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和设施,举办高中生才艺比拼大赛。参赛选手可自主选定比赛所用的曲目、明确表演形式、通过请教音乐老师或者与学生的交流合作,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音乐水平。而不参赛的学生中亦有很多自发参与到活动中,群策群力,为参赛选手出主意、想办法、构思演出形式,反馈表演的意见等。如此一来,不但能够调动所有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使其学习音乐的意识得到启发。

音乐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与音乐相关的实践活动,使音乐真正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媒介。传统的学习观注重的是以知识和课本为中心的认识活动,把学习的本质视为一种认识过程。而对于音乐的学习来说,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以及在表现领域的技能性。不管是演奏、歌唱、创作,还是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都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以歌唱为例,如果学生在学习音乐时,只一味地关注呼吸、咬字和吐字、器官的构造等方面,而不将其与歌唱联系在一起,那么,学好音乐只能是空谈。又如演奏乐器,只知道某种乐器的构造与性能,了解一些演奏方法,但不去实际操作,那么你永远都不可能真正掌握演奏的技巧。尤其在识读乐谱时,更要与具体的音乐实践领域结合起来,否则只能是充满理性的纸上谈兵。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现今的学业与未来的事业能否取得成功,与其智力有直接联系。而音乐一旦与学生的心理节奏、旋律以及生理结合在一起,则会产生一种自信和希望。对生活增强自信和力量,充满人生的希望追求,更能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和谐发展与健康成长。大量实践证明,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虽然有时一些学生做得不够好,但对于音乐的指导教师来说,不能单方面的采取过激手段,应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从而调动其积极性,让学生们在平日的音乐活动中,能主动地尽情发挥自己的音乐实力,与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成长和发展。

在高中音乐课程中,音乐教师应该重视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成长在不同的环境,性格当然也各异,基于这种情况对学生实施音乐教育,在音乐中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面向全体,其实质就是针对每一个个性迥异的学生,切实做好音乐教育,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于教育的教师。如何正确地对高中阶段学生的智商、才能及其发展的潜质进行判断,是作为高中音乐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同时,这也是教育智慧中的关键部分。如果是泥土,则可烧制成砖瓦;如果是铁矿,就能百炼成钢。在音乐教学中,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使他们从中受益,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中,陶冶情操,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让音乐课成为主阵地,最终促进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广,对于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独特个性。同时,还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只有不断去努力钻研和探讨新的音乐教学方法,不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才能提高自身素质,真正走进新课程,为素质教育的实现贡献力量。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 篇11

一、认真搞好课前预习, 奠定课堂学习基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许多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 努力“向45分钟要质量”, 而缺少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 这就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时间紧、任务重, 难以真正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其实, 学生如果能够坚持“功夫在课前”, 一旦形成认真预习的良好习惯, 那么课堂学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轻松自如。一是指导制定预习提纲。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制定比较科学的预习提纲, 这是开展预习活动乃至课堂学习的纲要性计划。提纲中要体现预习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体现简明扼要的预习流程, 还要体现问题的提出和见疑过程, 能否释疑和结果却并不重要。提纲形成后, 整个预习过程即可有序进行。二是指导如何有效预习。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方法, 就是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或是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进行自学, 或是同学之间合作探讨, 同时要搞好预习笔录, 将一些重难点内容记录下来, 便于课堂上集中对付、攻克消除和巩固强化。要培养学生“眼到、手到、心到”的综合预习能力, 让预习过程变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知识梳理的过程, 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三是指导开展成效自测。高中生具有较强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在预习活动结束以后, 教师要指导学生适当进行预习成效的自我检验, 形式由学生自行选择, 可从学习资料上选题自测, 也可同学之间互测, 以强化课前预习效果。

二、注重探究学习引导, 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开展探究教学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应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素质化程度, 把教学重心放在对学生探究指导上, 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学习目标。对此, 教师应当抓住这样三个着力点:一是做好探究思考题的拟定。探究思考题的设计要遵循科学合理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要围绕教学目标贴近教学内容, 注意前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内容的编排上要逐层深入, 努力体现对学习思维的引领作用, 让其成为促进学生探究活动不断深入的有力线索。二是做好重难点内容的点拨。虽说教学活动应当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更多的学习空间尽量留给学生, 但是光靠学生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尤其是对一些重点内容的消化和难点问题的突破上, 学生受到学识、阅历与思维方式的限制, 无法做出准确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此时教师应当进行有效的引导、启发和点拨, 以保证探究学习得以畅通顺行。三是做好探究学习的总结和分析。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罗列和归纳, 也是培养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应当在探究活动的最后环节上予以强化指导, 帮助学生对自学成果进行进一步地总结和提炼, 在对学习成果进行巩固、提高和扩大的同时, 不断提高学生的系统归纳能力。

三、开展课外深化活动, 巩固课堂教学成效

高中历史是一门载厚载重、情感丰腴的社会人文学科, 体现在教材之中的只是重点和精华, 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不能照本宣科, 也不能就着教材讲教材, 而应当围绕教学内容, 整合教学资源, 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主题活动, 以拓展教学空间, 强化和巩固教学成效。一是围绕教学开展信息补充活动。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历史浓缩品,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实际需要, 适当补充一些教学信息, 丰富历史现象和历史形象,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除此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和整理一些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汇报交流, 促进历史资源的互相补充和共享。例如在教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的时候,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学生汇报各自搜集到的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伟大成就, 如最近取得的载人航天技术和生物工程基因技术等等, 通过鲜活的实例来增强学习感悟。二是围绕教学开展讨论辩论活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实际存在的一些难学问题或思想疑惑等, 因势利导地开展一些讨论辩论活动, 让学生们进行直面交锋, 通过摆论点、谈论据、讲道理, 让教学重点在讨论和辩论中得以实在化、明朗化, 让教学难点在讨论和辩论中简单化、清晰化, 让历史事实在讨论和辩论中最终明确思想认识, 让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教学变得趣味化、深刻化。通过这种方式和措施, 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消化历史教学。三是围绕教学开展拓展延伸活动。结合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诸如征文竞赛、读后感交流以及历史专题研讨活动。如在教学“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内容之后, 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 搜集一些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和失败教训等信息, 就此展开一定范围内的学习研讨, 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败得失, 从中找出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共性与不同之处, 以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思想和敏锐的判断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 还应当结合本地区的历史教育资源, 结合校本课程, 结合国际国内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 对学生进行“课堂+社会实践”“历史+现实”的立体化教学, 以扩大学生的历史视野, 深化学生的历史思维, 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摘要:在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指挥和影响, 教师往往把着力点放在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强化记忆上, 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历史素养的培养。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应当在突出尊重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注重对教学手段的创新和优化, 努力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效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 篇12

王有帮

摘要:本文旨在阐述新课程下,化学教师如何转变角色,应转变那些角色?从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话者,课时程发展的主体,使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等几个方面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化学教师角色转变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新教材的试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必须随着改变,尤其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化学教师的角色更要改变,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角色既代表着教师的社会地位,同时也蕴涵着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地位更是被置于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上。化学教师的角色转变不仅意味着教师作用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学校功能的变化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因此化学教师应站在改革的前列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

一、化学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化学教育研究者

长期以来,从事化学教学实践的化学教师往往被排除在研究者范围之外,化学教师只是被动地听从教育研究者或课程专家的指导,成为化学专家研究成果或知识的接受者。化学教育研究者把研究获得的某种有关化学教育的理论知识、化学实验仪器或实践技术通过一定的手段、方法转递给化学教师,再通过教师应用于化学教学活动中。化学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化学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不再等化学专家去研究与制订一套改革的方案与方法。而是化学教师自己在实践中主动进行研究、创造或改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而且可以形成自己对化学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指出,“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一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化学教师成为研究者也意味着改变教师的职业形象,使教师不仅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因此“教师既研究者”这种观念应该大力提倡,这也是提升教师社会地位、确立教师工作特性的最佳途径。这样教师想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不得不从“工匠型教师”角色中摆脱出来,努力成为具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学者型教师”。深刻理解教育情景的复杂性,寻找和创作出新的教育教学策略,改进化学实验仪器、方法等,推动化学教育向前发展。

其实,教师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教师是同学生交流的主体,教师对学生、对教学过程往往最先感受到,课堂又是教师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能够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而外来的研究者对教育实际情景的了解往往比较肤浅,提出来的建议往往难以切入问题的关键。任何外来研究者都会改变课堂教学的自然状态。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因为教师本来就置身与教学情境中,因此教师是最好的研究者。

二、化学教师由讲授者变成学生学习化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学生如果靠死记硬背,学起来自然感觉枯燥无味,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找出易混淆的知识点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记忆它们的共性与个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氧气时,把性质、制法、装置图及所用仪器的名称、反应原理、收集方法和用途与学生一道边讲边作一次认真的归纳,列成表格。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求学生以同样的方法把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列成表格,以达到条理清楚,一目了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对比分析,抓住矛盾的普遍性,突出了各类物质的特殊性,使思维条理化,促进了思维的敏捷性。这种启发式教学法“激疑启思,变教为导”,把“课堂”改为“学堂”,一改过去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极大地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在健康的积极进取的心理驱使下更加主动地学习。

三、化学教师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

化学教师作为学生的真诚对话者,不需要掌握必要而精湛的对话艺术,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教师应具有一种对话意识。正如藤守尧先生所说的,“对话主要是一种„对话意识‟,如果没有一种„对话意识‟,即使使用了纯熟而优美的语言,即使在谈话中有问有答,即使这种问答花样百出,那也只是机械的问答……绝非真正的对话”。这种对话意识是一种民主的意识,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共生和生存,致力于和睦相处和共同创造的精神的意识。有了对话的意识与态度,对话就能相互投入,而投入的标志有时表现为强烈的争论,有时表现为内心深处的默默交流。化学教师应把“一言堂”改为“群言堂”,“教师独白者”改为“教师对话者”。教师与学生作为对话者就如同打乒乓球一样,是彼此不断轮流“抛球——接球”的过程,教师不应只是“抛球者”(即言说者),学生也应该只是“接球者”(即倾听者),教师与学生作为“抛球者”和“接球者”的角色应该是不断转换的。

真正的对话,是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自由交流,是扫除了一切正规性和严肃性之后的随意性的和不拘一格的交流。教师应“走下神坛”,作为伙伴和学生平等民主的体验感悟真理的力量、对话的乐趣、人格的尊严与生活的美好。教师与学生围绕既符合任务,又同为师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教学专题展开畅所欲言的平

等对话和信息交流。

四、化学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

传统的化学教学,教师被动地执行指令性的国家课程计划安排的任务。化学教师只考虑如何把规定的课程内容有效地教给学生,为什么教这些内容则不属于教师考虑的事。这就形成了教师是“消费者”,应该按照专家对课程的“使用说明”,即“空气”这一章用几个课时及其如何进行教学,全规定好了,化学教师就循规蹈矩地实施教学。在这种课程意识的支配下,教师们都坚信:课程编制是课程专家们的事,自己只是执行者;化学教师是对化学教科书的操作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是接受由教师复现的化学知识。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任何教育改革,若得不到学校教师的支持和配合,是很难成功的。教师的参与与否和参与程度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参与课程研发,成为开发者,并能创造性地实施。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介入课程发展以后,教师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有利于教师化学专业上的进步,并通过参与课程编制、改编和评价,提高他们对自己和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因此,化学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但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也是课程开发工作的必然需要。这样,化学教师作为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实施者的角色必须转换,转而主动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五、化学教师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的教育特别注重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扮演着学生课程成绩评判者的角色,致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测试的消极境地。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以“人”的发展着眼重视教育评价的教育与发展功能,这样,教师角色就面临向着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转换的任务。

化学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释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化学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化学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化学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根据专家分析,促进者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积极地旁观者。学生在自主讨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阅读思考时,化学教师细心看认真听,利用换位思考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掌握情况,灵活地作出反应,指导学生学习。二是促进者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化学教师应视学生为兄弟姐妹,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对自己他人负责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帮助、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

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新课程强调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积极学习

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了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法的内涵和本质,把握它们的设计过程、操作技巧、操作要求,勇敢地将理论付诸实践,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嘴上讲的都是新课程理念,课堂上采取的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必须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具有面对失败的勇气。

总之,当今的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教材的改革,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化学教师有责任对教学理念和自身角色进行全方位的转变,这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以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第140~142页。

2、滕守尧:《文化的边缘》,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177页。

3、[苏] 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94页。

上一篇:高二即将升高三励志文章下一篇:搁浅那年盛夏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