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共8篇)
浅谈新课程理念 篇1
浅谈新课程理念“新”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
隘孜小学
肖艳
一、新课标下空间与图形的特点 1.培养空间概念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为了切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新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提供了丰富的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和素材。其次,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经验活动,注意到创作对发展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设计“拼图”、“花边设计”、“搭积木”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创造,相互欣赏,感受图形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空间观念得到逐步的发展。2.培养创新精神,关注情感体验
数学在涉及情感和表达方面与艺术有许多相同之处,同数学教学一样,艺术教学中过分强调技艺的学习而忽视情感的作用同样会使艺术变得枯燥无味。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新教材里得到了重视。如让学生通过找生活中见过的其他平行四边形,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3.突出空间与图形的文化内涵
我国传统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非常少,教师也不注意适当培养。纵观国外,日本小学四年级数学课本中“测量”单元,却有中国“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些内容在中国教材却十分少见。学习几何的价值不仅在于训练思维和它的实际应用,也在于它所蕴涵的文化因素揭示了几何的内在魅力,这也是几何吸引学生的实质。教材以连环画的形式介绍数学文化,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空间与图形”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4.逐步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依据“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的课程理念,新教材结合相关知识内容,把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早期孕育、逐步渗透、层层深化的方式进行编排,使重要的数学原理和数学思想逐步让学生认识。
5.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强多感官参与
新教材“空间与图形”中的很多素材都取自生活中的原型,力求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方向与位置、旋转与平移、图形的认识等内容。小学“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应该建立在活动的基础之上,让各种感觉器官参与。新教材空间与图形部分的编排利用了这一规律,安排了“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等栏目,通过问题将活动与其背后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把学生引导到对其中的基本关系的理解上。
二、新课标下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的原则 1.探究性活动是重要的教学形式
“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2.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可缺
教学时要注意加强学生理解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变换、推理、设计、欣赏、表达与交流等多种方式,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活的一维世界,并发展其空间观念。3.教师应具有四种意识
第一应具有探究意识,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教学方法,受到极大重视,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点。
第二应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学生发展的双翼,科学教育只有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第三应具有“STS意识”,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尤其倡导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适当地渗透STS教育思想,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四应具有“人文意识”,新课程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
三、新课标下对空间与图形教学教育的评价原则 1.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原则是指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一种动态的、整体的(学科观上的)、过程的、相对的观点,对照课程目标所作出的客观定性或定量评价。2.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原则
所谓多元化就是评价的角度、语言、方式、内容、标准等应以激励学生更好的学习几何为目的而丰富多彩,通过评价也许能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好奇的未知领域。3.教育评价的个性化原则
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是决定其进入数学知识学习状态深浅程度的关键因素,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已改变了原有教材的内涵和形式——不再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模仿对象,它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强调个性化的学习也是新一轮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新的几何课程更具有弹性,课程目标涵盖了培养学生更丰富的科学情感,更全面的科学品质,教师的教育评价应有利于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要,体现因材施教和个体全面发展,这就是教育评价的个性化之要旨。
新课程强调从多种角度来认识图形,认识空间,也就是几何绝对不等同于有关图形的计算它是对空间和图形的刻画和把握。以下是我几点心得体会:
一、空间观念的体现
小学数学提出空间观念这样一个概念,具有创新意义,是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小学的空间观念着眼的是空间,我想它主要是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怎么把握空间。第二,就是制作,或者画出来。有了图形以后,怎么去把它表达出来,无论是制作模型还是画出来。第三,就是分析。从复杂图形中去分解基本图形,在分析的过程中去体会图形的特征。第四,就是想象。既包括描述和想象物体或图形的运动变化,也包括描述或想象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关系。第五,特别重要的一条,也是王尚志老师特别强调的一条,就是图形直观的作用。
二、发展空间观念的价值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主要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方面,就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需要。在生活中、在所从事的职业中,可能真的需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这就使人想起了前面采访的一位生物学研究者,他就提到了两维和三维的转化在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图和几何直观的作用。像王尚志老师提到的,用图来启发创造,启发思考。记得一位财会人员开始想象不到图形和空间观念在工作中有什么用,后来他也提到用图可以将几部分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实际上也说明了几何直观的价值。
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利用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
浅谈新课程理念 篇2
一、激发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和信心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作文也不例外, 老师要把激发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和信心放在重要和首要位置。尤其是小学阶段, 不要让学生对写话、习作产生畏惧感, 而要让他们有话可写, 有话敢写。
1. 让学生有话可写。
指导学生写话、习作, 关键要解决“写什么”这一问题, 有了写作素材, 学生不会为无话可写而发愁, 不会写假话、空话、套话。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如何培养学生有话可写, 老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老师要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自己周围的人、事、物、景, 从而积累习作素材。例如:前段时间那场突来的雷阵雨, 我就引导学生细心观看。我先指导学生看天色, 听声音;然后指导他们看雨, “你们看雨像什么?对面的房子有什么变化?听到了什么声音?”接着要学生观察操场, 放学路上的变化。事后, 我组织学生三个一群, 五个一伙地聚在一起谈论这场雨。写话时, 我让学生用几句话描写一下这场雷阵雨。有个学生写道:“放学路上, 嫩绿的禾苗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我好像看到无数的解放军战士在狂风暴雨中守卫祖国的边疆。”其余学生也都写得很真实生动。我把写得好的推荐到校广播站播放, 让他们获得习作成就感,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积累习作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教学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去实践, 去亲自感受现实生活, 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 贴近社会, 贴近生活的活动。如组织学生爬山, 带领学生做市场调查, 开展猜谜语、叠衣物比赛等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动眼、动脑、动口、动情, 使其留下深刻印象, 让他们写话、习作时有话可写, 有感可发, 真正做到“要我写”为“我要写”。
(3) 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拓宽知识领域。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品味课内阅读, 更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吸取精华, 将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句、片断摘在自己的“聚宝箱”里。平时多看看, 写时多用用。使课内阅读与习作相联系, 学与用相结合。拓宽习作思路, 丰富习作词汇, 使其有“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之快感, 从而意识到写话, 习作并不难。
2. 学生有话敢写。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限制, 习作时难免语言单调, 内容乏味, 结果冥思苦想, 绞尽脑汁写出的作文又被老师挑出了许多毛病, 产生畏惧情绪, 认为习作高深莫测, 抹杀了习作的积极性。老师应尽量做到“好话多说, 坏话好说”, 及时发现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 哪怕是一句话, 一个词, 一个标点符号, 只要说得好, 用得恰当, 点得正确, 都应该肯定或表扬, 增强学生习作自信心, 使其愿意习作, 热爱习作。
二、重视有个性, 有创意的表达
《语文标准》特别重视自由表达, 放开种种束缚, 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第一学段的目标指出:“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 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学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21世纪是高科技的信息时代, 要培养可持续发展, 有个性, 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必须从中小学教育抓起, 特别要从小学教育抓起。因为小学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最佳时期。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有个性, 有创意的表达, 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 求真, 发展学生个性。
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 家庭条件和生活环境不同, 他们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 各有侧重的, 因而表现出来的个性各不相同。“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但为什么他们写出来的作文却千人一面呢?无可厚非, 他们都写了假话、空话、套话。其实, 这是一股不良的学风。长期以来, 老师要求学生要表现高尚的情操, 美好的生活, 社会的光明, 忽视、无视甚至掩盖社会生活中的不健康的或丑恶的东西。然而, 在商品经济时代, 学生发现社会并不是像老师讲的那样纯洁, 他们想写这些但老师不让写。那么, 他们又能写什么呢?于是, 为了表现崇高、美好、光明, 他们就搜索枯肠、胡编滥造。他们真实的欲望, 如想去玩耍, 想吃好东西, 想当市长等就通通藏起来了。这样, 还谈什么做诚实的人呢?
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说真话, 想说什么说什么, 想怎么样说就怎么样说, 一定要表达真情实感, 坚持“有话必说, 无话不说, 心口如一, 不说谎话”的作文原则, 让学生说真话, 抒真情, 展个性, 做真人。
当然, 说真话, 展个性的作文, 可能会碰到表露错误思想趋向的作文, 对于幼稚的小学生来说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对, 什么是错。老师首先应该对他们真实的表达表示肯定, 甚至表扬;然后从思想上正面引导, 使学生的精神家园不歪斜。
2、敢想, 培养有创意的表达。
敢想包括想象、联想、幻想, 甚至所谓的“想入非非”。老师应为学生提供自主习作的空间, 少写命题作文, 使他们解放头脑, 大胆想象, 创造新的内容。例如要学生写想象作文, 可以写梦境, 写童话, 也可以出些新颖别致的想象作文题《假如时间停止了》、《二十年后的……》、《如果地球不转了》、《假如我是孩子的爸爸 (妈妈) 》等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写。对新奇而合理的想象要大力表扬, 宣读, 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使其获得成就感。其实作文主题的选择好比我们逛街买衣服。服装城越大, 挑选的机会就多, 就越能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服装。让学生自己挑选习作的主题, 充分发挥其想象和创意, 走向作文的成功之路。
3. 感触生活, 提供广阔的习作空间。
陶行知指出:“创新需要广博的基础, 解放了空间, 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 扩大知识的眼界, 以发挥其内在之威力。”他主张学生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 青山绿水, 日月星辰, 以及大社会中士农工商, 三教九流, 自由地对宇宙发问, 与万事为友, 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 为发展创新能力打好基础。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作文实践活动, 富作文训练于生活之中, 让学生亲自体验, 有所感受, 有所发现, 为培养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淡化形式, 自由表达, 放开学生作文手脚
淡化形式有利于学生自由地、表情达意地泼洒写作内容, 张扬独特个性。学生动笔之前, 如果先给他个框框——硬性地规定写作内容, 这也不能写, 那也不能写, 习作就不是学生自由倾吐的乐事, 而成为应付教师的苦事。因而,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文本习作训练内容的同时, 应允许并鼓励学生依照单元的训练重点, 想写什么, 就写什么, 不一定要“有意义”、“记忆深刻”。哪怕是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可以在笔下表现出来。另外,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为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 “心里想什么, 笔下就写什么, 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 从头脑中流到指上, 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 深愁也好, 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在纸上” (著名文学家冰心语录) , 切莫引导学生说那些没有真情实感、真实体验的空话、套话, 特别是不要强加给学生高于生活、远离现实的所谓“深刻立意”的价值倾向, 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宰, 成为习作的主人。
总之, 小学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从“写话”到“习作”的过程。教师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让学生自由表达, 重视个性发展, 放开学生作文手脚, 才能取得作文教学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倪高武:学生个性发展的载体[J], 中国民族教育, 2006 (2) .
[2]黄惠蓉:小学习作教学点滴谈[J], 基础教育参考, 2008 (12) .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篇3
第一,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理念的人文性,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正好是当今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
这种“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学科为本”而言的。“以学科为本”过分强调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学生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学活动中人的因素——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摈弃那种“重知识讲解,轻能力培养”的“满堂灌”观念,改变那种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必须要做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学生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调动学生感觉、知觉;挖掘非智力因素对英语学习的正效应,并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开发其创造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突出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体现语言学习的目的性和实践性
传统的英语教学以“语音,语法,词汇”为主线,教师讲解为主导,形成了“耗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状态。新《课程标准》从人发展的需要出发,确立英语教育教学的目标,在总体构建上特别重视“语言运用”,这不仅使受教育者获得了交际的“工具”,更体现了语言教育在智力发展和情感结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新《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方面强调五项内容:技能——听,说,读,写;知识——语音,词汇,语,功能,话题;情感——兴趣,态度,动机,自信,意志;策略——情感策略,知识策略,管理策略,交际策略;文化——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文化艺术,行为规范。
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还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有意识地扩展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更要注意渗透德育,激发兴趣,培养能力,以便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第三,突出教学要求的层次性,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新《课程标准》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所以,英语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各种操练活动中;要坚信每个学生的潜能,正确诱导,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还要爱护学生成长,关心学生疾苦,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虚心接受教师的引导;还要作好模范表率作用,有道是“其身正,不令则行”,无论是广博的知识,高洁的德行,还是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都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良性发展。同时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最终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总之,新教材,新标准,新模式,就要求我们高中英语教师首先要树立新观念,才会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 篇4
成都市城厢中学校 蒋世政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应更新,高中物理教学改变,应从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始,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然而,当前的物理教学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结果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物理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为中学物理教育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在全面倡导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探讨。
一、教师要有新课程意识
新课改实验以来,广大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所谓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长期以来,在教师的意识中只有“教学”的概念,而缺少“课程意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多使用教学术语,很少谈论课程论话题。在新课程实施中,广大教师尝试用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理论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当前的教学改革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在课程的话语范围进行的,因此,在两者关系中,课程首次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成了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了教学观。
由于长期受传统课程与教学论影响,在对新课程目标的理解上,常常混淆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希望在一堂课上充分体现课程的“三维目标”,所以使课堂教学目标欠缺了学科特点及课型特色,目标欠具体,内容重点、难点不清楚,把理想的课程目标当成标签,使教学陷入困境。又如,“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没有统一要求的教材,教师会用“教学”的话语与思维去解决课程领域的问题,基于此,在新课程实施上,教师应确立这样的课程意识:关注课程而不仅仅局限于所教学科,把所教学科放到整个课程结构中去思考、去衡思,树立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把自己的教学工作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去认识,去处理好教学中各种矛盾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师只有确立了课程意识,才可以使自己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不再是机械被动的课程方案计划的忠实执行者。
二、创设丰富、有效的物理教学情景,增强学生学习乐趣
良好的开端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所谓良好的开端,就是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彻底调动起来的一种状态,教师可以在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直接提出新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产生学习的需要。问题的提出要以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为前提,使其 1
充分感受到身边确实存在物理,引起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尽量创设一个良好的物理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中有关的信息加以提取、分析,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何在物理学习中培养兴趣和乐趣,是值得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问题。兴趣与动机有关,如果在物理学习的历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得到满足,兴趣将随之产生。因此,只有从调整物理学习动机去设想,才是培养物理学习兴趣的可行途径。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明确阶段性学习目标,把课标中对物理知识的要求分解细致,目标越明确,也就越容易评定自己的成绩,达到了自己预期的成绩,自然就会满意,兴趣也随之产生。对于学习物理教材疑难偏多的学生,应选择与疑难问题有关的浅显的材料来学习,使学生的能力与内容相配合,这样学习才会有成就感,兴趣自然会产生,然后再不断深入地学习,疑难就会被解决。
将学习物理的心得体会及时地表达出来,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一条途径。学而有得是一种满足,把心得表达出来,有利于加强学习时寻求心得的兴趣。学习心得的表达方式很多,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之间讨论,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设立板报,办物理小报,征集实验方案等活动。为了准备将心得表现出来,学生在学习时自然要用心思考,能将书中的材料重新组织,纳入系统的记忆之中,心得表达出来会受到别人的重视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尊,这会更加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物理学习不应只局限在教科书内,应伸出触角,广泛接触前沿的、边缘的相关知识和成果,感受物理学科的价值,深化对物理学的兴趣。
三、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1、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特性。例如,有些学生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动手操作;有些学生对物理与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联系感兴趣,喜欢带着问题去做社会调查;有些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感兴趣,喜欢进行一些逻辑、理性的思考和探索。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与提倡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展开,联系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创造种种成功机会。
2、物理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
物理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物理知识能帮助人们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物理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自然现象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背后的物理规律。教学中用于问题研究的对象不应仅局限于小球、木快、小车等更多的采用学生在生活中能轻松感到的物理事物的现象。例如:在曲线运动中的物体有汽车、导体、铁饼、雨伞上下落的雨滴,在受力分析的例子中可以列举发生形变的跳板和被弹起的运动员及悬挂着的工艺品,在强撞中有台球的碰撞、两节列车的链接问题,在简谐 2
运动的图象中可给出心电图仪、地震仪的记录图像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以及将物理规律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发挥作用,教师必须忍痛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并且初步具备自主学习的条件。教师的任务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不可面面俱到,应尽量缩短讲课时间,教材中学生能看懂的内容一律不讲,留给学生更多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大胆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任。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增加对学习任务和对自身学习过程的理解,引导他们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允许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变得富有个性。
四、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怀疑、发问的意识和能力
物理教师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势引导,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要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角度,强化学生的问题提出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民主环境,教师要善于吸收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将其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并努力营造民主气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怀疑是创新的心理动力,是思维独立性、自主性的体现,要倡导多向怀疑。如果没有怀疑,物理学就不会有新发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探究,对书本,对以往的结论敢于怀疑的精神,鼓励学生针对要怀疑的某一课题多方面收集信息、资料进行探究,勇于从多角度、多层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案。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如果对任何事物能大胆地问一个为什么,就能揭示矛盾,发现不足,找到课题探究的突破口。教学一开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时,就要保护、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为多数学生还未养成发问的习惯,而且此时心中即使有问题也顾虑重重地怕自己提的问题太简单,怕提错了问题被别人笑话而不愿和大家一起探讨。
浅谈新课程理念 篇5
衢州一中 全 苗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指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度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约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深度和效度。2006年下半年浙江省全面实施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研究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信息技术的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教材的使用让许多教师感觉压力不小——它的涵盖面扩大、灵活性增强。整个教材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让人觉得无从下手。一堂信息技术课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之一。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新教材就是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使用新内容的同时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形成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文立足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存在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一、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不仅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而且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鉴别、积累、使用者,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信息技术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一个实践性很强、涉及面很广、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对于课堂经验相对比较缺乏的信息技术教师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挑战。然而,信息技术教师有他们自身的优点: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思想前卫。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时间相对宽裕、上网时间长的优势,通过不断地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论等,使自己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转变,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合理使用教材,开发新课程、新资源,逐步理解、实践新课标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资源开发意识。只有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转变,才能在实践中做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心人。
2.更新拓展专业知识与技能,丰富教学理论,提高业务素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课程也在不断发展、更新。不同发展时期,对于信息技术老师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新课程标准中除了原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之外,其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其中蕴涵了部分信息学、传播学、系统论等的基本原理,涉及到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计算机紧密相连的应用技术,还渗透了人文、艺术、社会法律道德规范等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原由的一些知识储备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老师在原有的学科知识基础上,不但要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补充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努力开发自身的资源,才能更好地驾驭本学科的教学。“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本身需要一壶水”,这一条在新课程中仍然是教师们提高自身水平应该追求的方向。但是,在新课程中,不再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接收的水杯,而是有自主意识的发动机,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储存到更丰富的能源,产生更大的能量。因而教师还必须要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3.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增强教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提升教师素质和学校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是促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教师要想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也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信息技术教师群体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群体,缺乏的是老教师的经验和引导,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虚心向本学科和其它学科的老教师学习,积极申报课题,强化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做到年年有课题,人人有科研,把参加教育科研作为提升自我素养、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之一。只有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才能让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快速成长,形成具有个性的、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教师才能成为新课改中最具有活力的课程资源。
二、关注学生,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其次,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课程也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设备也要更新。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对学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显得犹为重要。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1. 科学、合理的开展实践活动,张扬学生个性
信息技术课程比较特殊,有大量需要学生实践的内容,因此,让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走入了误区,以为让学生动手了就是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活动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目前,学生水平差异大是信息技术课的一个主要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和认知结构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前提下,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经验、知识储备以及其它可用资源,有创造性地完成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给每个学生提供探究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从而,也能为新课改提供大量的、宝贵的课程资源。
2. 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因此,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就成了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表面上看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信息技术课充满了兴趣。只有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最清楚,掩盖在这种兴趣下的,其实是一种浮躁的心理,对什么都有兴趣,但都不会长久。因此,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挖掘、不断发现。研究青少年的普遍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种种活动,既有利于发现多姿多彩的奖励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和取得良好学业的信心,也可以启发教师打开记忆宝库,从自己以往与学生交往的经验中挖掘出大量有益的参考资料。教学方式特别是学习方式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就学习动力而言,研究普通青少年的种种活动与兴趣,尤其是调查特定课程受教育对象的兴趣和活动可以归纳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方案、问题,以及如何布置作业、安排课堂内外学习等诸多要素,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教学所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达到《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要求。
3.善于利用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
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比如课件的制作、设计等大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方法,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乏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和捷径,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这些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环境,使敢想、敢说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充分提高,而且在思维方法上也会得到有效的训练。
三、加强基础设施与设备建设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必要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是课程实施的物质基础。要配备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设施;配备数量合理、配置适当的计算机和相应的外部设备(打印机、投影仪、扫描仪等);具备上网条件。同时,基础设施与设备的配备和管理必须科学、合理,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对此,笔者有以下看法:
1.合理投入、充分利用
在规划和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购置设备时,要遵循“合理投入、充分利用、避免浪费、量力而行”的原则,对投入进行全面规划;切忌目光短浅,设备配置低端,导致重复建设,或者,一味地追求设备配置,随大流,“盲目攀比”。应该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校的硬件设备与软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还要结合本地或本校的发展水平和特色,因地制宜。
2.科学管理、有效保护
在管理和使用已有设施和设备时,坚持“面向教学”的原则,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有效服务;注意提高学校现有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图书室或电子阅览室等要尽可能向学生开放;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电视台、展览馆、信息中心以及其他可供利用的校外资源。
要根据教学要求,做好有关设备的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做好必要的设备更新。
四、教学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信息资源包括两类,其一是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其二是非数字化资源,如图书、报刊、录像等。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
1.充分开发、利用数字化资源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加入互联网,因此,数字化资源成为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最重要的资源形式。校内的信息资源建设更多的是关注给学生提供信息的渠道和信息本身,因此数字化校园网建设成为开发、利用数字化资源的重要手段:1.建立信息技术教师备课系统,提供信息技术教师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信息技术教师间的交互;2.建立学生的网上学习系统,提供网上探究的主题,引导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互;3.建设信息资源库,开发和筛选引进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网络课件、各种学习资料,推介各种网站资源信息,收集学生的优秀作业和探究论文等。
2.合理开发、使用非数字化资源
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过分依赖互联网上的网络资源,而忽视传统的媒体形式的资源,如图书、报刊等纸张印刷品。事实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传统媒体目前在我国依然起着主导作用,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出于版权方面的考虑,并不通过网络传播。因此,合理开发、使用非数字化资源,也是开发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
[小结]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把课程资源的资源要素发掘出来,真正为学校教育服务。为了确保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功,我们应该积极拓展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应面向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应遵循相关技术规范,便于交流与共享;应充分利用网上共享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开发,让学生在参与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学习。应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关网站的开发、应用与管理,为信息技术的学习创设丰富、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浅谈新课程理念 篇6
----浅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音 乐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论 文
----浅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
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
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音乐教育者们本着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信念,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4
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育 论 文
---浅论提升高师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德
德 育 论 文
---浅论提升高师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任务,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行为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近年来,在音乐教育师资队伍中存在着重音乐技能而轻职业道德,甚至是为了达到功利的目的而无视职业道德的不良现象。同时,由于音乐艺术所要求的技艺性和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不当理解,无形中又加剧了这一不良现象,如果不加以控制,音乐教师的整体形象势必受到损害,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势必受到阻碍。
目前,虽然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并不完善,但音乐教育早已成为了育人的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音乐教育都应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高师音乐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一个较高阶段,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为人师表。在课堂上要利用言语引导,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领悟音乐的美感,怀着高度的责任感来尽心完成本堂课要达到的目标;而在课堂外,高师音乐教师更要以身作则,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美育”,那么,音乐教育者更不能因为自己对名利或金钱的追逐而玷污了“美”的心灵。那些有失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是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玷污,更是对自身人格的侮辱。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音乐技能和知识素养固然重要,但如若没有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贯穿于教育实践中,就很难培养出真正的音 7
乐人才。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教师所产生的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思潮、任何奖惩制度都替代不了的。可见,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价值观形成最重要的大学阶段来说,学生思想上形成的价值观念会直接作用于他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进而也将会对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中学阶段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时期,怀有一颗真诚的心热爱学生的教师,会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通过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教育不能够离开感情,也不可能离开感情。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作为纽带,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个充满责任心的老师,一个真正视教育为天职的老师,必会用尽一切教学手段来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做到”,而且要求他们在能驾驭的技巧范围内做到最好、精益求精。因此,如果没有将良好的师德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那么学生的技艺水平也是得不到保障的。
1、以育人为根本准则。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使人更加完善,趋于完美。所以,无论是教授乐理知识还是技能知识,都要本着育人的原则。
2、高尚的个人品德。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会在他的教学实践中,8
将他的个人魅力展现于学生面前,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取向。
3、广博的文化知识。正如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音乐课虽说有自己的特征,但它与诸多文化之间的联系同样也是割不断的。音乐教师的知识面不能仅仅局限在音乐方面,而是要博大精深,能为音乐教育所用,力求在教授每一个知识点时,都能够扩展其涉及的知识面,并达到知识自我化。
4、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音乐作为一门声响艺术,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展现出来,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演练的机会,并且尽量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对于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大型比赛等较高层次的实践舞台;对于音乐素养水平稍差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班内表演等普通的实践表演。这样既能为他们提供演练的机会,又能兼顾到他们的心理需求,切忌只重视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
5、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的劳动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在对音乐课的讲授上,教师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再加上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尤其是对音乐技能课程来讲,它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绝不能因为学生的水平高低而偏袒或放弃。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而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最智慧的选择。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一贯重视教书育人,他说:“教育事业是 9
要养成‘人’的,要使学生会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若有人问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我绝不说‘教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做事,把学生培养成为健全的社会公民,才是教育事业的最根本目的。高师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分支,其根本目的同样是教学生做人,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高校音乐教师的师德培养,这是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强而有力的助推器。
师 业 务 学习心 得 体 会
---如何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音 乐 教
音乐教师业务学习心得体会
----如何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
音乐课不能仅仅停留在唱唱歌,而更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教育。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我们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把握的必须到位,把音乐的美感夸张化,让学生能够深刻体验,在教学手段上要有创新,不要单一,丰富课堂内容。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加的表现形式。应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教唱歌曲要注意形式,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放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
根据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及内容,课件要充分利用声、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音乐教学不仅可以从听觉上感受,也可以在强烈的视觉配合下,直观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在课前做好、做足准备工作 12 的意识,同时也要求我们有埋头苦干、不畏艰难的勇气,更要求我们有勇于专研,不断拓宽自己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精神。
我深刻地体会到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提问都要有针对性,要有意义、有价值,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要把问题问到位,每一次聆听都要有不同的目的,每次听都能使学生有新的感受,让他们的身心感到愉悦。正如王国强处长所说“音乐能够使人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和谐心理、幸福生活。音乐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感悟音乐的美,实现学生能主动地去创造美”。
今后,我要依据《音乐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努力工作,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实践活动,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积累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
音 乐 教 师 转 变 观 念 的 见 解
-----高度重视音乐教师的师德培养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音乐教师转变观念的见解
-----高度重视音乐教师的师德培养
回想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突然发现这几年是我事业中的一个成长期,从一名学生到一名音乐老师,这期间我在不断进步,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女孩成为了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
当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踏进四乡中学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多么地自豪。然而,俗话说得好:醉后方知酒味浓,为师方知为师难。为了上好一节课,我常常日思夜想,认真阅读各种有关的参考资料,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有时已是夜深人静,劳累了一天后,躺在床上,但满脑子仍是问题、答案,灵感一来便忘记了疲劳,一骨碌爬起来写,直至满意为止。十年了,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一路走来,没有轰动的大事,也没有令人忽然亮眼的轨迹。教学生活给予我的是更多的是思考。
经过这几年的教育学习实践,无论是教育、教学,我感到自己深思的东西多了。再也没有过去像小孩一样为丁点大的成绩就沾沾自喜的感觉了,更多的是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我一方面充实和磨练了自己,一方面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此,我的心里十分着急,生怕因为课上不好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所以,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进行认真的斟酌、思考。
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会在他的教学实践中,将他的个人魅力展现 15
于学生面前,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取向。教师高尚的个人品德表现在生活上是吃苦耐劳,勇挑重担;表现在思想境界上就是助人为乐,关爱学生;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忠于职守,尽心尽力;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刻苦钻研,孜孜不倦,锐意进取。可见,教师在为学生树好榜样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
音乐作为一门声响艺术,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展现出来,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演练的机会,并且尽量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对于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大型比赛等较高层次的实践舞台;对于音乐素养水平稍差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班内表演等普通的实践表演。这样既能为他们提供演练的机会,又能兼顾到他们的心理需求,切忌只重视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
教师的劳动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在对音乐课的讲授上,教师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再加上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尤其是对音乐技能课程来讲,它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绝不能因为学生的水平高低而偏袒或放弃。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而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最智慧的选择。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一贯重视教书育人,他说:“教育事业是要养成‘人’的,要使学生会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若有人问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16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习作教学 篇7
一、指导观察, 培养观察能力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 有不少学生害怕习作, 习作时大脑一片空白, 要么胡乱地写上几句, 要么在作文书上照抄几行, 大话、空话连篇, 文章也很枯燥无味。这是为什么?这就是由于平时没有细心观察事物, 头脑中没有积累写作的素材。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丰富多彩, 是学生习作永不枯竭的沃土, 可以说事事皆素材, 时时为契机, 处处有学问。关键是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也要给学生一双慧眼。因此, 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认识事物, 让他们跟小鸟弟弟谈心, 和柳树爷爷拉家常, 到嫦娥姐姐家做客……学生把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中出现的丰富多彩并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或人物及所见所闻及时记录下来, 成为他们自由习作的源头、活水。
例如, 要求描写一处景物, 抓住特点具体写下来, 要写出动态和静态。我把学生带出课堂, 让他们集体观察校园里的丁香树, 并列出观察提纲:远看 (整体) ———近看 (局部) ———具体看 (干、枝、叶、花) ———重点看 (花的色、味、形) 。按以上顺序观察的同时, 再指导学生从动态、静态方面进行观察, 从而把握丁香树的特点。在观察丁香树的基础上, 我又指导学生观察其他花草树木, 把丁香树与其他观察物做比较, 找出各自不同点。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 由易到难, 由观察动物、植物到观察人, 观察某个事物、某个景物、某个场景, 让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 在那“熟悉”的事物中发现有新意、有价值的东西, 从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不断提高观察能力。这样, 学生写作文时, 才能有意运用观察所得的材料, 写出形象生动、特点鲜明、内容充实、题材新颖的文章来。
二、运用媒体, 激活学生思维
黑格尔曾经说:“对于作家来说,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但是在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试写习作就是“闷作文”、“造作文”, 大都“闭门造车”。学生经常是将自己在作文选中看到的文章用在自己的身上, 效果不好。
恰当地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作文教学中, 能将图像、声音、文字等教学材料融合, 实现作文教学的优化组合, 使全体学生获得更多的课堂时空, 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全体学生 (特别是中下生) 都能根据计算机依次展现的画面、出现的提示, 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予以表达, 如此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其次, 多媒体网络环境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在这一氛围中师生共同探讨,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 去观察、思维、表达、畅想, 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而同学间互相补充、互相启发, 在融洽的交流中激发了想象力, 打开了写作思路, 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资料、布局谋篇, 形成对全文的基本构思。然后再通过网络, 出示搜集到的范文, 在写作方法上启发引导, 为学生架设“脚手架”, 从仿写到创新步步攀升, 使其能自由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达到言而有序。
如我在教学《介绍我的小制作》习作教学时, 我在屏幕上出示了制作过程的不同步骤, 在指导学生充分观察每一个画面的同时 (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重复观察) , 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画面完整地、通顺地予以口述, 然后在计算机上以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这时屏幕上出现了表达制作过程的四句完整、通顺的话。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读一读, 想一想, 怎样使这四句话连起来成为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然后进行扩写。学生经过思考, 提出在这四句话中间用上一些连接词, 如“先、接着、再、然后、最后”, 这样引导学生按步骤、有顺序地写成了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三、指导改评, 提高写作水平
1. 增删润改, 授之以渔
叶圣陶说:“教师应该把作文的修改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我的习作和反复修改中悟出写作的规律。”
教师要有计划地将指导学生修改习作的训练纳入课堂教学。教师可选取有代表性的病例, 引导学生从选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修改习作。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试改———教师点拨———学生自改互改循环往复, 掌握“增”、“删”、“润”、“改”的一些方法, 把文章“改好”、“改美”。再选取几篇起到示范作用的典型习作进行讲评。特别让那些能从优美词句的积累手册、课外阅读或阅读教学中通过“移用”、“删除”、“改换”等方式, 把其中的精彩片断内化运用到自己习作中去的学生, 让他们谈谈如何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从而提高学生内化运用优美词句的能力, 达到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2. 评析鉴赏, 集思广益
指导学生评赏习作, 既是对前面“作”和“改”的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 也是提高学生评赏能力, 激发学生成就动机的过程。习作评析要坚持激励性原则, 通过“示范评赏”, 教师有意识地剖析佳作, 从内容到语句, 教给学生评赏的方法, 使学生得利于讲评, 集思广益, 博采众家之长。再让学生自评自赏, 产生获得写作成功的巨大情绪力量,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切实让学生自能研究, 自能合作, 真正让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 篇8
【关键词】作文; 方法; 积累 ; 训练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急待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的与生活脱节的弊端,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导致作文教学成了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
新的课程理念给作文教学带来新的挑战,这对在语文教学改革大背景的前提下如何改进作文教学是值得研究的。新课程作文教学不是否定以往的教学经验,而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是当前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的心路成长历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充实精神,提升人生境界,是新课程写作教学的应有之意。
作文教学的确是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是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花了大力气,费了真功夫,却并不一定得到多大的“经济效益”,投入与产出总不成比例。所以,很多语文老师干脆就“弃”之,任由学生随意发展。但那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恶性循环,学生的语文成绩渐渐下降,甚至有一些人不再喜欢语文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这块“鸡肋”,如何来啃食这块骨头呢?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写作亦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都向我反映,感到作文写作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不知该怎样下笔,即使能写出来,自己也觉得言之空洞,索然无味。其实,从信息学的角度讲,作文写作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输出的过程。很显然,要输出就必须要有内容输入,那输入也可以看作是学生的一个知识积累过程。积累优美的语言,积累经典的故事,积累名人名言等。而阅读是一个很好的积累途径之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丰富的阅读兴趣,作好读书笔记,写下读书体会,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从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日积月累,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并能说好话”,写出立意新颖、文体别致、文采斐然、题目鲜亮的优秀作文。
二、加强学生的爱心培养,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
写作是一个人心灵的流露,是一种独特的“心灵跑步”。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写出感情真实健康的好文章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所以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爱心。试想,没有苏轼对亡妻一往情深的爱,会有《江城子·十年生死》吗?没有朱自清对父亲深情真挚的爱,会有感人至深的《背影》吗?没有恩格斯对马克思情同手足的怀念,会有催人泪下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吗?作文写作同样如此。教育是影响人的艺术,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座山连着另一座山、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良知呼唤另一颗良知、一个灵魂镌刻另一个灵魂的事业。我们倡导“爱心”教育,努力建设民主平等的现代师生关系,培养造就性格开放、畅所欲言、热心助人、有效沟通、言出必行,顾及他人感受、自尊自强、处变不惊、积极向上的学生,酝酿营造宽容、希望、宁静、祥和的办学文化就离不开“爱心”教育。高境界的爱心教育应该是无痕的,是浸润、渗透、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因此,爱心教育需要身体力行、春风化雨。能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得到爱的熏陶,有所感悟,产生心灵的震动,从而由内及外自然地发生变化,得到升华,这种爱心教育便是刻骨铭心的,定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有了发现爱的眼睛,就会有一种渴望表达爱的冲动,水到渠成就会有好的文章。
三、开创多种训练形式,多写多作
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有了作文写作的热情,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吗?答案是否定的。它就如我们要修一座高楼,有了美好的愿望,就相当于有了一大堆砖头、砂石,可房子不一定就能搭建好。怎样搭建,还需要专业的设计、认真地施工。我们作文的设计和施工是什么呢?那就是平时的训练。作为教师,应创设多种训练形式,如,写日记、做摘抄、改写短文、完成片断、故事续写、情景再现等等,甚至有时可以将书面作文改为口头表达,改变以往单一的作文模式,多形式、多角度地训练,让学生把作文当作一般的作业,而不是一听作文就愁眉不展成为痛苦不堪的负担。这样,通过各种形式的作文训练,从而改变学生畏难恐惧的心理,让其正确面对作文训练。
四、改变传统方式,灵活多样地批改
谈起作文的批改,叶圣陶先生曾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尤其是对“精批细改”,叶老几乎是予以全盘否定的。说实话,当过语文老师的都怕改作文,要真正的全批全改、精批细改,教师能办到吗?那要花多少时间?即便是教师办到了,但作文本一发,学生一看,他们都能完全明白吗?顶多对评语产生三分钟热情。所以,我觉得应该改变这种传统的批改方式,运用多种形式的批改,或采用循环面批,或请同学课上互相批改,或者印发几份好的、几份差的,由学生自己阅读,作出比较,这样老师轻松了,减负了,学生却“富裕”了,他们从阅读、欣赏、比较、批改中加深了印象,得到不少的启示,从而写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要做好“作文差的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乐意拿出自己的习作与同学一起分析,让同学们互相找出不足共同提高作文水平,经过以上作文指导实践,我所教的学生普遍喜欢阅读,喜欢写作,并且在期中期末考试中都因作文自如,得分较高。
【浅谈新课程理念】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理念的改变12-13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角色的转变11-22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07-27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08-09
浅谈新《课程标准》与识字教学12-15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08-30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06-28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的方法08-13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政治课教学论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