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共11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1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新课程走进高中数学教学,教师要理解新课程理念,建立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谈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甘肃省新课程走进高中数学教学好几年了,广大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并积极参与到具体的新课程实施的实践中.本文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谈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实施高中数学教学.一、转变教师的教学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因为教师不仅是新教材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转变观念,即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归纳数学结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1.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重视对概念、技能、结论的记忆和接受,还必须积极开展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和阅读自学等活动.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应当发挥的作用,将自身视为引导者、组织者,重视对学生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寻数学规律,归纳总结出数学结论.2.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要由原来课堂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高中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为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成为学生探究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提出、构造问题,鼓励学生去猜想、实践,学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激发者、课程知识的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3.加强变式教学
变式是指相对于某种规范模式的变化形式,就是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或问题呈现的形式,使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事物的本质特征却保持不变.变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变式教学主要是指对例、习题进行变通推广,让学生能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下重新认识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能力,是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二、转变学生的学习
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他主的和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多样化的、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1.加强学生合作互动式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合作互动式学习方式,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不同基础学生之间责任明确的分工、合作、互助,形成知识、思维和能力上的互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在集体学习中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在交互合作中获得相关知识,形成合作的理念,锻炼了合作的能力,达成了教学目标.2.注重探究式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陈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方向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三、转变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把数学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数学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错误地估计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训练和培养.新课程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主张“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教师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不仅要关注学生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完成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况的评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把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在评价方法上要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总之,新课程下进行高中数学的教与学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现对人才素质的培养.教师要不断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精研探索,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就一定会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创新功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曹勇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途径.数学通报,2005(12).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2
一、努力把握课程特点,为兴趣教学注入精神元素
基础物理是一门强调实验操作的自然学科,其教学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即高中物理教学不只是为了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和信息,应该促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是在有关原理指导下进行的,并学会把从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能够演绎和归纳成一种正确的结论,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教学”精神.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了解掌握学生的物理基础、感知能力、学习需求,梳理整合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建议,并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利用,从而使教学活动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展实际、需求实际,使学生在情景交融的乐学情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思考.例如,在教学牛顿定律内容过程中,如果从“双基论”的课程培养目标去分析,自会有人认为牛顿第一定律是第二定律的特例,因而后者比前者显得更为重要.
二、努力把握学生特点,为兴趣教学注入积极元素
有心理学家曾对人们“喜欢鞭炮味,而讨厌医院里的药味”现象进行研究,结论是——喜庆鞭炮能够带给人们愉悦的情感体验;而药水味带给人们的则是相反的情感体验.与之相同,高中物理是一门知识性、逻辑性和严谨性的自然科学,其知识复杂性和学习任务往往给学生造成较大的身心压力,就人的心理愿望来讲,很少有学生愿意接受这样的学习任务;再加上应试教育的激烈竞争和日常教学中存在的艺术方法等问题,许多学生对其是“无可奈何”“勉为其难”“近而不亲”.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并努力从根本上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才能行之有效地提升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质效.一是通过构建和谐教学关系、充分施展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等手段,发挥亲师信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学科情感;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之上,努力开展双边教学和分层教学活动,以有效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不断增强物理学习的信心和成功体验;三是努力把知识教学与趣味化体验链接起来,变相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如,在教学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内容时,我们可以借助“抛绣球”游戏来完成——在绣球抛动过程中,只有它和接球人的连线是该时刻的切线方向时,才能接到绣球,这就是线速度方向.
三、努力把握教程特点,为兴趣教学注入活力元素
教无常形,教无定法;灵活实用,贵在得法.我们不必因循守旧教材教法,也不要完全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流程,而是要根据教学动态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灵活多变、因势而化,只要能够做好“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式教学”即可.如,在进行理想气体等温变化的微观解释时,突然班级里有学生因为座位前后空间发生了争执,笔者随即放弃了课前设计的准备内容,这样比喻道:我们班级有近60位学生,在这样比较狭窄的空间里容易形成碰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然而,如果把全班学生放在一个大的会议室里上课,彼此碰撞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了.这就是理想气体等温变化的现象原理.在此,我们十分感谢这两位学生为大家提供了非常及时而适当的通俗版解释.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不露痕迹的批评教育,收获了一举多得的实用性效果.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兴趣;参与度
从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历史课文有本能的好奇心,历史本身就是充满魅力的,大到地球几十亿年的变化,小到几天里发生的实事,都是历史。人们对于未知的历史事件有一种本能的探究欲,对于熟知的历史人物又有本能的崇拜感。而这种探究欲和崇拜感在学生的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喜欢将自己投身在历史场景之中,去和历史人物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经历不同的人生岁月,学习其中的历史智慧,现代社会上的《百家讲坛》《考古中国》《档案》等一些节目,受到大众的欢迎,正是说明历史魅力之大。
一、科学编写导学案,设置教学悬念,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教学的首要工作就是教师的备课,导学案的编写,是对教材进行翻译和二度创作。导学案问题的设计要深入浅出,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真正起到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的作用。在导学案编写中,教师要带着研究的眼光去钻研教材,敢于质疑,敢于拓展和延伸。例如,在处理“西周宗法制度的影响”这一要点的时候,就可以作必要的延伸,要求学生寻找宗法传统的现实遗存痕迹,然后让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利与弊,使历史课堂真正成为富有活力、生机勃勃的课堂,引发学生无数的联想,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教师备课首先要弄清楚的就是本知识点的教学地位和价值,编者的意图,在弄清楚以后,在导学案编写中完全可以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大胆的删减和增补。比如,关于清朝的边疆政策,应侧重于疆土的奠定和民族关系处理两个方面,使学生对于本知识点的设计理解得更透彻。
此外,除了科学地编写教学导案外,课程中应设计一些研讨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组织教学内容要想到学生的学,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学,教师的语言要针对学生的学,板书设计、课件的制作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教学效果检测要帮助学生学。在课堂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合作探讨,提升思维参与度和行动参与度。
二、解读高中历史课本,增强学生应考的能力
近些年来,由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实施,在高考和会考的试题中,大量出现了关于文本解读的考题内容,所以,如何解读文本,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成为了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
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高中历史文本的解读事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考能力的提高,关于文本的概念,我们可以理解为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者语句系统提供给读者阅读。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法对同一类内容的文本,根据其时代不同,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如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新三民主义革命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与辛亥革命在文字叙述上和历史史料中的异同,引导学生对革命历程的内容进行理解。教学时可以从背景、过程、革命成果和历史影响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理解。分析这些重大历史运动中领导核心、指导思想、依靠力量和革命道路以及革命前途的差别,从而正确理解和掌握历史学习的内容,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此外,还可以采取拓展法,来对文本进行解读。在教材中,对历史过程、历史名词、观点和说法等的详细阐述,构成了教学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对于教材中的内容延伸和拓展,是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形式,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材料拓展的文本解读。对于中国古代历史部分,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电视剧的观看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了解,但是学生的这些印象都是笼统的、不精确的,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就文本内容进行解读,势必显得单薄,那么就需要教师做适当的课外内容补充,使学生精确、深刻地理解古代中国官制的演变历史,如,古代中国朝代沿革、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等。材料的拓展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补充什么,补充多少,什么时候补充等等,都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
高中历史作为高考的科目,和其他学科一起构成了高中的课程体系。基础教学阶段实施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地影响着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今天的教育事业真正变成教书育人的事业,这当中的路程任重道远。教无定法,学习也一样,应该是一个自主的知识构建的过程。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参与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樊灿云.谈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湖南教育,2005(17).
[2]史俊杰.浅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导入语的设计.新课程,2012.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篇4
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数学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切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有些教师意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并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遭到了失败,于是这些教师宁可对这种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我们常常听到有些教师无奈地说:“我又何尝不想放开课堂、放开学生,让学生能顺心地学,可是课堂千变万化,一旦放开,学生的兴趣是有了,可是把课堂的有限时间占用了,后面的教学内容完不成,这样还能叫成功的教学吗?”对于课堂教学的这种尴尬处境和疑问还有很多。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呢?以下是我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课堂纪律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多少年来,课堂纪律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尺度。然而,这一做法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冲撞。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我上过这样一堂公开课,课题是《有几棵树》,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试教,其中一个班级的学生确实很守纪律,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如举手发言、拿书、写字外,其余动作都是多余的,甚至连教师让他们讨论问题或提出问题,举手发言的学生甚少。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但跳着、喊着、抢着回答,还提出不同的看法,请看学生是如何算“8+6”的。
生1:把6分成2和4,8+2=10,10+4=14。
生2:把8分成4和4,6+4=10,10+4=14。
生3:把8分成5和3,把6分成5和1,5+5=10,3+1=4,10+4=14。
生4:把8放在心里,往后数6个,得14。
生5:摆学具。先摆8个,再摆6个,一共14个。
生6:我早知道6+8=14,所以8+6=14。
生7:我会算9+6=15,所以8+6=14。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一个班级的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学习效果也不会高,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却很愉快,学习的效果也大大提高。
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课堂切实需要纪律,课堂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七嘴八舌”也不是个性发展。可是,守纪律是否就要两手背后,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外,不做其他动作呢?这显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而是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影响教学而采取的一种预防手段。只要学生在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跳跃,如果教师把这看作是防碍教学,以纪律为名去强行抑制,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就会受到压抑。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孩子体验感悟的场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课堂。学生可以两手自由摆放,两脚随便活动,而且可以离开座位与同学讨论,还可以找教师请教,没有喧闹声,但有激烈的讨论声,有时还伴随着表达喜悦、遗憾或沮丧的动作和声音。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我在上《观察物体》一课时,整节课采用教师问,学生答,气氛热烈,学生回答也不错。但我在反思中发现没有一个问题学生主动提出来的,这样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是,我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上《可能性》一课时,我让学生做摸球游戏,并填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白球 5 0 3 9 黄球 4 9 6 0 然后让学生看表格提出问题。如:①为什么第二组摸的全是黄球?②为什么第四组摸的全是白球?③为什么第一组摸的白球比黄球只多了1个,而第三组摸的白球却比黄球少3个?并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这样一节课的难点就不攻自破了。我觉得这样教学,把问题习惯于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质的变化。
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觉得首先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认真对待学生的“两极分化”
过去,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接受同样的学习任务,回答着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作业,迫使这些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完成任务。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动性、减少了机械模仿,没有了强制手段,减轻了学习压力,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另外,教师指导教学的思路发生了变化,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是师生互动中出现的新问题。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随时都可能面临学生提出新问题的挑战,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变化,于是就无暇按传统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辅导和帮助,这些都促使个别学生向差的一极分化。所以,对于两极分化,应当具体分析。原来是齐步走,现在拉开了距离,好的更好了、更活跃了,一般能达到基本要求,就不能叫“两极分化”。有这样一道题:3盒彩色笔,每盒12支,求一共有多少支?你会用什么方法算?学生反馈时有:算法一,(摆学具);算法二,(口算法)12×3=36。算法三,(连加法)12+12+12=36。算法四,(折数法)8×3=24,4×3=12,24+12=36。算法五,(数的分解组成法)10×3=30,2×3=6,30+6=36。这样教学,一部分学生只会用
一、两种算法,而一部分学生每一种算法都能理解。我们应该看到,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改,让所有学生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关键是要选择和运用好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也可以适当使用分层教学,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做到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
四、注重课堂机智的运用
课堂教育机智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机敏而灵活地教育学生,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能力。
有一次,在上《时、分、秒》一课时,突然听到“啪”的一声,一个闹钟掉到水泥地面上,玻璃碎了。“刷——”,所有的目光倏地聚在这个学生的身上。接着许多学生叫了起来:“赔!要赔给阳阳同学!”于是,我接过学生的话茬,说:“赔?当然要赔!不过应该由老师来赔,因为这个闹钟是我要求带来的。”说完,我微笑着对她说:“现在,老师把班级的这个挂钟借给你。”然后转身对大家说:“事先申明,如果这个打碎,还是老师赔!”闻听此言,大家安静下来了,自信回到了女孩的脸上。这个片断我至今记忆犹新,因为在那一瞬间,那个学生的神情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知道,学生无心打破闹钟,自责已经让她心情不安,如果再加以批评,那么这个学生探究的天性和热情,也许就这样会被压抑、被泯灭,她将无法继续安心上完这节课,甚至会影响她今后的研究和学习。所以当时我最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让这个学生从惧怕中走出来。
也许许多教师会这样认为,课堂出现意外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设计不到位。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把课“做”得圆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要知道,“非预设性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特征。新理念下的课堂是鲜活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这里不应该有花架子,不应该有装腔作势,不应该有娇情表演,有的是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教师真真实实地教。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不失为一个小插曲儿。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 篇5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使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中兴趣盎然、体味美感、激发想象、创新作品,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是每一位美术老师面临的严峻课题。虽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性问题,但美术教学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改进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美术 教学理念
教学策略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它同素质教育中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提高审美教育会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主动地达到心灵境界的转化,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美的感知能力.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创造力的目的。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将共同营造新的课堂,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身为美术教师,无可回避正在变化的教育环境,一.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美术教学
美术课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弱化,除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外,还与人们普遍对美术学科缺乏认识不无关系。社会与家长方面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把音体美称为副科、小三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做做画画的美术更是教学中的“调味品”,在这个大气候影响下,许多农村家长认为:孩子画画是„不务正业‟,既耽误学习又浪费钱财,只有学好文化课才是正路。
2.设备设施:部分学校已具备专用美术教室及多媒体教学设施,但个别边远学校的教学配套设备还不齐全,学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学设备投人不足;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美术教师没办法在美术教室中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学校图书馆美术书籍资源较匮乏,学校一般没有订阅美术类杂志。3.制约美术课堂实施的重要因素——材料工具
美术学科主要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运”“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生的学习材料涉及不能收费等问题。学生使用的材料均为自带。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工具材料的准备不足是制约美术教学的最大问题。4.专业教师不专职,专职教师不专业
在学校中,兼职教师所占比例仍然较大,教师队伍缺乏专家型教师的引领。美术学科教师队伍出现了“专业教师不专职,专职教师不专业”的现象。
5、学科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弱化。而在现有各项评优、晋级及培训制度中会对教师的职称会有一定的要求。这就使得美术教师的培训学习机会更少。
6、较重的周课时量使得部分美术教师负担过大,由于时间和精力限制,课堂教学设计随意、课堂教学随意,不愿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美术活动,教学效果不理想。
7、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不合理性: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千篇一律对着课本临摹。这种现状有碍于创造力、想象力和视觉记忆力的发展及中小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意识,其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味,而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基本毫无效果
二、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美术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美术教育具有陶冶情感、辅助道德、增长智能、促劳创美的功能,它对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发展具有积 3 极的作用。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小画家为目的,它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作为美术本身与孩子们的心灵靠的很近,它的直观性、艺术性、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对儿童、少年健康心理的培养,思想情操的陶冶和高尚人格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它的教育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契合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是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现阶段,小学美术教育必须紧密贴合素质教育的背景。充分彰显其在教育进程中的显著作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三、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改变当前 美术课教学的薄弱势头,我对美术教学所采用的策略提出以下几点探究。
(一)、教材是学生创造愿望的最基本源泉。首先,精选教材,怡情励志。教材内容选择和安排上应考虑到学生工具材料的携带与使用,把相同工具材料的课节集中安排比较方便。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德育为首,精选教材,有机渗透人文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能力,陶冶情操,其次,活化教材,激发兴趣。将静止的教材内容形象化、活动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来积极参与。
还有,拓展教材,探究体验。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因此教师创设情境、动手演示、形象讲解;学生动脑想、用眼看、动手做、用嘴讲,多角度探究,多方位体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变通性和发散性,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得到了挖掘,同时也充分享受到了在做中探究学习的成功快乐。
(二)美术新课程下教师素质的挑战
美术教师进入新课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基本素质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1、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如果连老师都是一个思想陈旧的人,还怎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呢?因此,教师切忌把学生往 自己的思维定势上引,而应该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往更远更广的天地引。有创新意识的老师,也更能想出更好更适合学生的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2、教师要有的放矢选用合适的学习方式,要注意各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力求有效。自主学习也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折腾,而是通过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情境,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同时让他获得更大的学习乐趣。
3、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不可代庖。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使参与的面更宽;参与的程度更高.教师以情景角色,朋友身份,真诚信任的态度进行巡回指导,为学生创作服务。
4。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美术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 6 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与新课程同行的美术教师将拥有和展现教学的青春活力。(三)新课程下教学策略的改变
一个方法得体会让人终身受用,一个方法的失败会让人遗憾一辈子。新课程的实施不得不改变一些已有的教学方法,把原先的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保留下来,但必须补充新鲜的“血液”。
1、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现代媒体立体,动态、连续、全面,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教优化能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使学生对于学习美术的信息来自各方面,呈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
2、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3.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兴趣,挖掘潜质,激发创新能力 老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挖掘潜质,开拓想像力,激发创新能力,实现美术教育教学的目的。4.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美术教育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摒弃原有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的学习方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讲解、示范注意形象性,趣味性
语言注意儿童化、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纳,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各种示范形式交替运用。示范得法,往往事半功倍,学生参与示范,师生合作,共同作画,学生较能掌握操作过程与技能。
6..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想象的天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我手画我心。培养创造力的土壤是深入生活。生活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多留心,多联想。创造力的来源是心灵,学会运用自己那颗美妙智慧的心,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培养孩子灵活机动而不死板,善于联想而不僵化。
7.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绘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 艺术修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把明理寓于美的形式中,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质量,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
8..运用鼓励性的评价,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不论是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还是面对学生的美术作品,都应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让学生感到获得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更富有创作勇气和热情。在美术教学中,注意鼓励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就凭认真上好课,研究教材等是远远不够的。应总结反思每一节课所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与同组的教师进行诚恳的交谈,讨论课堂中细节问题,订出一个解决的方案;在网上查阅有关的材料,或是在教育网上与同仁们来讨论有关美术的教学方法等手段来促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的提高。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美术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更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美术教师更应大胆开拓教学活动,实现美术教学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寻求优化美术教学的真正出路,使学生得以更生动活泼地发展。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6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学作文教学很长时间都处于无序无法的“两无”状态,是典型的“困难工程”。学生怕写,老师怕改。学生胡乱编造,满纸荒唐,老师心焦如焚却束手无策。不是有这样一个故事吗?在某校组织的一次较大型的测试中,作为语文教师的妈妈不巧评改到了自己女儿的作文,结果气得当场昏倒。原来,这位老师的女儿为了写自己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竟然编造了自己的妈妈不幸暴病死亡的谎言。
这能不让人痛心吗?这只是孩子的过错吗?我们就不该好好反思反思吗?冷静想想,我们就不难发现:以往的作文教学,功利主义色彩太浓,过分依附书本,过分迷信间接经验,过分强调读写结合,过分追求“完美”,过分要求学生成人化,过分强调文体与模式等等。一副副镣铐,不仅仅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也严重用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是就诞生了一个个荒唐的故事,一篇篇“假、大、空”的习作。
可喜的是,课程改革的春风一夜之间吹遍了大江南北。“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口号振聋发聩;“教是为了学”,“以学定教”、“以学论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经验也是知识;实践产生能力,实践创造知识,实践产生智慧;创设情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加强书本实践和生活实践的联系,让孩子们体会到知识和生活紧密相联――新的理念猛烈地冲击着我们脑子中的顽疾;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更为我们点亮了智慧的火花。
我们不得不深深地思考:语文到底该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经过多方位、多层面的反思,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读书读报,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等良好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曾言:“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题材。生活永远是艺术的源泉,生活是流动的,有声有色的。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感悟人生,体验成败,从而产生创作的原动力。
我们应该把作文变得容易些。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就是因为他们觉得作文太难了,老师的要求太高了。我们总是“痴心不改“的追求”“尽善尽美”,坚持要求每位学生每篇作文都要做到“中心突出,主题积极、健康,内容具体,语言优美,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详略得当”。这显然是脱离实际的一厢情愿啊。
我们应该有系统有序列、分阶段进行训练,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多一些等待。
正好,新教材及时地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于是,我们便认真地开始了每一次“实践”的实践。
怎样才能设计并组织好实践活动呢?我觉得要分以下几步走――特别是刚开始时,一定要耐心做好引导工作。
(一)根据近期所学知识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征、动手能力选好实践活动的课题。
(二)根据性别、年龄、个性特点等将全班同学恰当搭配,以6―8人为一组,选派好组长。
(三)由学生推荐了3―5名学生代表与老师一起策划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形式及流程。提出总体要求,宣布活动主题,主要内容及可选形式等。定好主持人1―2名,评委5―7人,(四)各小组长根据本组实际,与小组成员协商并确定具体内容与形式。
(五)小组成员分领任务,积极行动。包括收集、整理资料、信息、制作道具、排练等,一般至少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
(六)安排展示课,一般需2课时(连堂),让学生尽情展示、体验、感悟。
(七)展示结束,评委公布小组评比情况,全班同学对各小组及个人进行公开点评,评出“最佳活动小组”和3―5名表现最突出的“实践活动标兵”。
(八)各小组交一份简单的活动总结。策划组将获奖小组及个人名单公布在班宣传栏里。
(九)乘热打铁,安排一节写作课,写一篇与活动有关的文章。
当然,要让学生写出优美的文字,除了努力设计、组织好每一次实践活动外,必要的写作技法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作文的评改也非常重要。
学生往往怕写作文,老师更头痛评改作文,工作强度大,繁琐不说,你花半个小时精批细改了一篇,学生拿到手上,随便看一下分数也就完了,只有个别学生偶尔会看看你的眉批和尾批。
为了让“评改”有成效,更为了让学生对写作文有兴趣,有信心,在新课标精神的启迪下,我开始大胆改革评改方法,变过去一贯制的“精批细改”为“多方交流,三管齐下”的新型评改方式。
“各方交流”是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等的交流,“三管齐下”是指将老师的评改与学生之间的互评互改和学生的自评自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具体操作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又分四步。
第一步:教师首先对全班作文做一次非常到位的精批细改,这是非常必要的。其一,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让学生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他人;其二,用事实告诉学生老师对作文及评改的重视,以此来引起他们的重视;其三,这是为后面将要开展的互评互改与自评自改做示范――让学生了解评改的具体内容及方式方法。
第二步:挑选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在全班进行评改前后的比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到修改的重要与必要,真切体会“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充分参与,并对有一点点闪光点的文章及作者或能发表自已见解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修改习惯。这一步之后,学生对怎样评改作文应该有了初步感受。
第三步:老师把经过老师精批细改了的每个学生的作文发到每个学生手上,并在课堂上引导他们对改前改后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且与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换阅读,交换意见,从而进一步感悟、体会、揣摩怎样的文章是好文章,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第二阶段。分小组互评互改。一般三个同学一个小组,三人一起逐篇读逐篇评改。然后推荐出写得好的或有特色的,评改得到位的文章在全班交流。这样做,既让学生学会了合作与交流,更能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
在以上两种评改的基础上,再进入到第三阶段,即放手让学生自评自改。这样做便是引导学生用个人独特的语言去再现个人独特的思想。为了防止流于形式,要将自评自改安排在课堂上进行。第一步,要求用红笔评改;第二步,自荐当堂交流。交流时自己朗读自己的文章,并就修改前后做比较说明,其他同学也可发表意见,允许有分歧,鼓励争论。第三步,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大力表扬;第四步,课后将修改稿和眷抄好的文稿一同收上来,再进行整体或抽样检查。
此外,还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文章多读给家长听,并要求家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7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 是课堂的主宰者, 代表着权威。但是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更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新课程标准强调, 数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的一个过程, 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提高。它体现了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 构建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互动,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人为本, 建立一种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 走到学生中间, 和学生打成一片, 学会欣赏学生, 和学生一起学习, 共同成才, 共同分享体验与感受, 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 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并能使学生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 积极主动地学习, 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不断更新教学手段
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否发生转变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因此,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方法, 并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优质资源, 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普及到了课堂教学中, 它集动画、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资源于一体, 不仅能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 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而且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教师要不断学习, 与时俱进, 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三、创设质疑氛围, 点燃课堂激情
学贵有疑, 人的思维发展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若能积极探究, 主动思考,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质疑是发现问题和探索知识的开始,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步骤。不过, 在实际教学中, 还有部分教师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 使学生没有了自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受到严重挫伤。因此,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要认识到教师有提问的权利, 学生也有提问的需求。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 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能够因趣生疑, 因疑生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质疑, 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点、重点、难点等去探究关键之所在,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重视数学教学和生活情境的有机结合
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和与生活相贴近的情境出发, 努力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了解数学的重要性和作用, 使学生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和人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 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把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渗透到教学中, 把数学学习和生活体验有机结合在一起, 从而实现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程强调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等方式获取知识。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数学情境, 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练习, 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独立思考、共同努力, 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 逐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质量。
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如果能够应用到实际课堂教学设计中, 必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为透彻, 听得真切, 获得深刻的感受, 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调动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 使学生获得鲜明的感性认识。
新新课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取知识、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为目的, 所以, 新的课堂设计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和学生交流情感、体验和经验, 共同学习, 共同分享, 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 实现教学相长。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把新课程理念作为出发点, 认真研究教材,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寻找最适合的教学设计。
总而言之,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标新立异, 勇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积极探究, 主动思考,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在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互动、合作, 达到共同发展和进步的目的。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但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 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强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发展。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 要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如何设计呢?下面本人就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设计,新课标
参考文献
[1]苟奕平.浅议教学艺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08 (2) .
[2]刘清.小学数学课堂激趣艺术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6) .
[3]倪红梅.有效: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5) .
[4]刘丽芹.刍议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07 (41) .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94-01
一、紧密联系生活,使数学变成我们的邻居
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而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是我们的邻居,他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在进行“字母能表示什么”一节的教学中,给出学生非常熟悉的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三声跳下水……”这首儿歌就反映了青蛙的嘴的张数,眼睛只数和腿的条数与青蛙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若青蛙只数用n表示,这首儿歌可归纳为: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在这里,用学生熟悉的儿歌,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可以使数量关系的表示简明、准确,为研究和计算带来极大的方便,对字母可以表示数也有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印象。同时,学会了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利用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二、合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使数学变成我们的朋友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像我们的朋友,很容易接近。例如,在学习“反证法”这种新的证明方法时,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它,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叫王戎的孩子,有一天他与伙伴们在大路上玩耍,当他们看见路旁的树上结了许多李子的时候,都争先恐后的摘李子吃,可是不仅王戎没有去摘,还一口断定李子是苦的,根本吃不了。故事讲到这里,我没有再往下讲,而是反过来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同学们小时候都听过这个故事,所以很快就有学生站起来说“假如李子是甜的,那么早就被过路的人摘完了,树上有李子,说明它是苦的。”他的回答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这时我说:“答得非常好,这种说理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反证法,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应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在数学证明中,如何用反证法来证明命题正确。”上面这个问题的解决,依赖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反证法的意义及说理步骤,顺利的完成知识的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了新的问题。
三、鼓励学生共同探讨,使数学变成我们的宝藏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更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因此在教学中,讨论成了我的常用手段之一,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数学宝藏的探寻者,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与不断发现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一节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有位农场主有一大片地,其形状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在他临死前立下遗嘱,把两块三角形的田地ΔAOB和ΔCOD给大儿子,剩下的就是小儿子的,用来浇灌的井位于图上的O点,作为两家公用,你认为这样分配公平吗?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平行四边形邻边不同,无法进行比较,有的同学认为农场主有偏袒之心,因为给大儿子的地看起来面积比较大,也有同学认为他很公正。最终,通过计算,发现每个儿子的土地面积都是总面积的一半,由此,统一了意见,认为农场主分配合理。通过这种共同探讨的形式,使得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使数学变成我们的游戏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眼观察呢?这是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例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首先,让每一个学生准备好两张全等的三角形纸片,第一步,动手将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四边形,学生随意拼凑,可以拼出八种不同的四边形;第二步,观察上面的四边形,哪一个是平行四边形?由此引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第三步,进一步观察,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如何利用手中的纸片进行说明?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过程没有一点负担,更像是在做一个智力游戏,所有的学习、探索与发现都在游戏中完成的同时,还使学生观察及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的目的。
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篇9
新的课改形势下,要求高中物理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与时共进。高中物理新课程实行必修和选修的课程设计,其中必修部分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与发展潜能,为以后发展和选择打好基础。选修部分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了解物理科学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体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从思想观念方法等层面上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参与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活动,学习与技术直接相关的物理知识,了解物理与技术的互动关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发现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
一、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二、抓学生预习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物理,从而适时地分散难点,突出重点
为学好物理,必须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抓好预习环节。读:要从头到尾阅读课文,圈出重点,疑点、难点,形成物理知识的初步结构,并且在听课时能有针对性地突出疑点、难点,抓住中心。看:课本插图是编者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了解某些物理现象,插图形象生动,具有趣味,学生通过看图,在愉快中学到知识。做:物理是以实验操作为基础的科学,课前预习必须要结合教材内容预习好“实验”。想:教材每节后面有思考题,在看完书后可以尝试看能否解决,增强听讲的目的性,抓住重点。议:讨论的议题是学生预习中感觉模糊,疑难的问题,讨论有助于学生重读教材,深入思考,把握物理概念的含义,规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记:将课文重要的概念定律,公式等多看几遍,以加深理解,以便在此基础上加强记忆。
三、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强调意义接受
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学生学习是以间接知识为主,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类的知识财产。而接受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知识,避免走很多弯路。但是,我们要求的是进行有意义接受,而不是机械接受。有意义接受,不仅可以迅速地接受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四、重视实验,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仔细观察老师做演示实验,甚至自己动手做,通过多种途径感知事物,增强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能力,通过直观的实验验证,把难学的东西化为易学的东西,这样掌握的知识更牢靠,从而增加学习物理的兴趣。课本中的这些实验主要是用来验证规律的,但如果我们能认真研究并做好这些实验,我们的收获就不仅在于验证规律,它同时能使我们发现物理是有趣的,从而激发我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
五、灵活处理作业
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教材中的习题全都在课内完成,学生可以免交作业,可指导学生对课堂练习以“互查法”判阅。鼓励和建议学生选做课外习题,只要通过适当措施,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做更多的习题,并且也会做得更好。精选习题,跳出题海,注重错因分析,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提出各种类型的有一定梯度的典型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教师予以必要的矫正和辅导。
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要经过练习作业才能巩固,它是检查学习结果,提高、充实和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巩固知识的途径,一般是通过练习形式去强化知识。同时根据练习作业的水平,了解知识学习的结果,为教师和学生本人提供学习反馈。
六、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10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文/李佰娜
摘 要:新课程改革倡导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实用性等方面的启发和培养,同时强化教师对教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借此来促使学生多元化的学习、应用历史知识。对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改革标准来创新教学模式,以生为本开展多样化的历史教学,最大限度地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展示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11
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从表面上看只是改变了教材,实质上是在改造人。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作为站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每位教师必须要改过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看、满堂转、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演生看等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交流等一切学习方式。课改并非是完全抛弃原有的好的做法,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创新。传统的教育教学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但绝不是一无是处。而新课标正是针对这些弊端而出台的。对于传统教育教学,我们不抛弃,而是要扬弃,要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务必根据教学对象及文本内容的需要,优化组合这些方式上好每节课。笔者想就此问题做些探讨。
关键词:课程理念数学情境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算法多样化评价方式实践化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旧课一讲授新课一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一、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营造参与氛围,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如:教学“0”的初步认识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让全班同学吹泡泡,学生边吹边数、教室里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泡泡,一会儿泡泡没有啦,老师就问:谁能讲一讲你吹了几个泡泡?现在有几个泡泡?全破了、没有了?没有用什么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知识。从而揭示课题,紧接着再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数一数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猫各钓几条鱼?当学生讲第四只猫没有钓着时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充分让学生体会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再比如: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用“分苹果”,学习得数为“0”的减法用“小猫吃鱼”,学习“5”以内的减法用“摘果子”,认识时间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有趣的课题表示,使学生学习既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合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做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次,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比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种饮料一箱8瓶合计56元,老师想买一瓶饮料买哪一种便宜呢?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完成意义的建构、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本质优势,教学设计应着重关注以下四条策略:①精选合作内容。②明确合作分工。③细化合作组织。④重视合作指导。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教师要具备整合教材的能力,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首先创设“讨论”情境,提出老师只有9元钱,却想买一本定价32元的故事书,老师至少还要再攒多少钱才够买这本故事书呢?问题一出学生就急不可待地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想出了6种解决问题的算法。一个学生说:先用30-9=21,再用21+2=23;另一个学生说:先用12—9=3,再用20+3=23 z还有的学生说:先用10—9=1再用22+1=23……这样选取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主动学习,从而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评价活动是重要的一环,它是对知识、对问题的反馈。评价的手段,首先用教师的反馈评价影响带动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评价。教师的反馈要全面、具体、民主,评价要公正、合理、具有激励性,使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和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其次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反思能力。如“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你觉得自己的解法正确吗?你选用的方法最好吗?”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全面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开展互评,既要会评价自己,还要会评价别人,发挥评价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五、运用知识实践化
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如:教学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放手让学生去实践,通过自己涂一涂总结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当学生初步学会统计知识后,放手让他们去统计自己的身边的数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几件,春夏秋冬的裤子几条、鞋几双。玩具柜上的卡通娃娃,家中锓具、一月的水、电、气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07-27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08-30
浅谈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理念的改变12-13
浅谈新课程理念06-29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政治课教学论文08-23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角色的转变11-22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06-28
浅谈新《课程标准》与识字教学12-15